浯江夜話
-
雄獅堡
金門戰地政務實驗時期,民眾出入海防管制區,皆要接受軍方崗哨查驗蚵民證才能放行,因此都稱為蚵管哨。後浦地區下海的蚵管哨有二處,分為同安渡頭及雄獅堡,少數為了配合潮汐作業,會從夏墅W038據點下海。 雄獅堡原為後浦大媽祖廟的舊址,正門朝向大海,旁邊建有昭忠祠。清初曾修建過媽祖廟,嘉慶年間金門鎮總兵官許松年上任,看到媽祖廟旁,有死於征戰或無人看管的班兵棺木疊層交加,海邊墳墓也長期遭受潮水侵蝕,到處暴露著屍骸白骨,激起這位總兵官的憐憫之心,遂於嘉慶14年(1809年)建昭忠祠來安葬及祭祀這些亡魂。抗日勝利後,媽祖廟因年久失修,開始向海內外鄉親籌募重建款項,正準備好資金買材料時,沒料到趕上國軍轉進金門,廟宇沒蓋成,反而被徵調土地,成為設有政戰點、機槍堡、彈藥室的軍事碉堡。 雄獅堡是我童年生活回憶重要的一部分,家中的蚵埕在建功嶼後面,憑據是一張1962年300株蚵石,用99足赤金5錢典當的民間契約書。自小從南門頭住到南門尾,還沒上學讀書前,已經能獨立摸索走過這一條漫長的水路,到達牡蠣採收區。莒光國小畢業後,進入全國首創九年一貫的實驗中小學。那時金城實校運動場還在施工,晨昏升降旗時都會看到雄獅堡官兵的作息活動,較多看到的是端槍執勤的衛兵及軍犬怒吠的場景,碉堡旁邊種滿瓊麻及設置軍事阻絕物,且埋設無數的地雷,平常無人敢誤闖靠近,怕引來衛兵射殺或不必要的麻煩。 戰地政務解除之前,雄獅堡屬於金西師所管轄,蚵民下海,除了查驗是否為持證本人,需繳交蚵民證後才能放行。保管的蚵民證放置在崗哨簡易帶插座的木板上,編上流水序號,管制人員的出入情形。每一位蚵民應在規定的時間返回,從何處蚵管哨下去,依然還得返回原處取證上岸。但是軍方開放作業的時間,往往不是適合下海的區段,起早貪黑的蚵民,都是為了生計討海謀算,有一次陰天潮水已乾而天色未亮,哨兵遲遲不願放行,經過民眾的反覆央求,引起駐防的軍官出來咆哮斥責:「你們說下海就下海,難道大海全是你們老百姓的嗎?」一位大膽的蚵民低聲回應說:「本來就是!是你們來了,我們才有限制的啊!」 雄獅堡崗哨配備有警報及戰情電話,軍方遇到臨時突發緊急狀況,會通知蚵管哨衛兵以哨音催促蚵民上岸,或者升起紅色警戒旗,拉起警戒線,要求海面淨空,嚴格執行人員短時間迅速撤離。八○年代,大陸漁民越界情形日益嚴重,後浦海域一度管制規定蚵民不能戴斗笠或者自己的帽子下海,必須由哨兵發給紅色或黃色等不同顏色的鴨舌帽,成為海上明顯的移動目標,來監控蚵民禁止接近大陸漁船,進行非法走私交易。 當雄獅堡駐軍撤防後,側間的蚵管哨禁示牌馬上被毀棄,正門掛起「金門縣老人權益促進會」招牌。進入國徽圖騰下的壕洞,兩旁隱約可以辨識臥薪嘗膽、聞雞起舞圖樣,都被過度迷彩油漆塗抹掩蓋掉,增加搭建的設施空間,絲毫感受不到肅穆的軍事氣息。 雖然雄獅堡建築體依然存在,歲月離去後的容顏卻褪色轉變;而心中仍停留在昔日秘境的迷戀,風采一直不變。
-
善哉﹗繪本高手李如青
友人通知:本月八日,繪本高手李如青將返金演講,約我前往聆聽,並希望我將所知李書稍做介紹。 李如青不簡單,近十年,用心創作繪本,其書圖文並茂,畫風寫實又有創意。畫藝高妙,涵義深遠,有情有義有環保。其書深受各界肯定,國內外得獎無數。 在其第一本書《那魯》的書衣寫道,他於國立藝專畢業後,曾在廣告公司擔任企劃工作十多年。2006年夏天,朋友送他一本童書《發現小錫兵》,讀後深受感動。從此自己也努力圖畫書,先後出版了《那魯》、《勇12:戰鴿的故事》、《雄獅堡最後的衛兵》、《紋山》、《旗魚王》、《因為我愛你》、《不能靠近的天堂:遇見無國界的自由之翼》、《小旗手》、《追風者:馬踏飛燕傳說》、《拐杖狗》、《禁區》等繪本。 2007年他出版《那魯》,以原住民勇士那魯為主角,台灣雄偉山河為背景。那魯強壯勇敢,又有耐力,但最可貴的是他真心疼惜生命。本書榮獲第三十二屆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最佳圖畫書獎。第二本《勇12:戰鴿的故事》,此書他以鴿子的故事,繪出台灣在清朝時代遭受外強侵略的情景,從他的畫及故事中,可看見歷史軌跡的探詢及熱忱,深獲好評。第三本《雄獅堡最後的衛兵》,故事藉由一位年輕排長與一隻流浪犬「巧克力」的相逢共處,敘述著一場人狗之間真誠的時空奇遇,故事穿梭於金門金城鎮以及海邊附近的雄獅堡,內容感人。 至於《紋山》這第四本書,乃描繪開闢中橫的英雄故事,當年曾有無數榮民,不避艱險,用手工雕刻出了山之紋;這些無名英雄又被山險雕刻出了人之紋!書中的圖都是他畫的,文字的部分是他與嚴淑女合撰。《紋山》一書,獲得了第三十六屆金鼎獎的圖畫書類獎。第五繪本《旗魚王》書裡,說老漁夫在大海遇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旗魚王,老漁夫用長鏢與旗魚王,一對一公平對決。不過,當老漁夫要收伏旗魚王時,發現旗魚王捨身保護新生的小旗魚時,老漁夫又決定放走了旗魚王。第六本《因為我愛你》這書的畫頁沒有文字,但內容如同作者在封底所言:「不管包袱有多沈重,不管未來有多漫長,看到孩子喜悅的面容,雖然只是一個夢,親愛的孩子呀!我願意!因為,因為我愛你。」書中以多幅匠心獨具的畫面,描繪著父母對子女的愛。 第七本《不能靠近的天堂:遇見無國界的自由之翼》,以金門雷區中的飛鳥為題材,畫出無界與有界、自由與侷限間的弔詭。畫說地雷區裡的候鳥,不用簽證,自由飛翔,不必像人類要買機票才可來金門,候鳥受到雷區的庇護,從未不自由;反觀雷區外的人類,反而處處受限制,形成了一種弔詭。第八本《小旗手》的裡頁及封底寫著:「只是一個小小的……小小的……心願。」「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偉大夢想,有些時候,只是一個小小的、簡單的心願,也能創造意義非凡的奇蹟。」書中用圖畫文字寫小兵立大功的故事,勉人不必好高騖遠。第九本《追風者:馬踏飛燕傳說》,封底寫著:「一匹烈馬中的烈馬,一個奴隸中的奴隸,同樣高貴的頑強生命,渴望自由的靈魂,剎那間的風、雲、人、物,穿越時空的動人傳說,全都凝結在一具古青銅器中。」李如青以動人的圖畫文字說著漢朝一則傳奇。 《拐杖狗》是他的第十本繪畫書,這也是一本畫頁沒有文字,純圖畫的書,大人小孩都適宜,尤其是看了作者在書衣裡頁所寫的故事,我們這些跟他有類似經驗的金門人,特別有感。《拐杖狗》榮獲今年的金鼎獎,同時得到「圖書類出版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圖書類個人獎:圖書插畫獎」兩個獎項,這是相當少見的榮耀。至於他的第十一本《禁區》,還沒買到,尚未得閱,但我相信這一定也是本好書。
-
里長伯
八二三砲戰期間,遠赴岡山中學就讀的蔡顯明,綽號叫阿里山,在年邁父親的呼喚下,放棄了升學的美夢,返回了金門祖籍地瓊林,協助雙親耕作,扶持手足前景,而數名小弟也沒讓他失望,一家大小同在一個屋簷下,和樂融融享受親情的溫暖。民國五十六年,父親過世後,兄弟的感情非但沒有分崩離析,反而更加凝聚、更為融和。 民國六十八年,蔡顯明競選鎮民代表,連續三屆當選,他出錢出力、服務鄉親不打烊,獲得諸多人的認同和稱讚。當小弟接手農耕,他更是全力以赴為民服務,向來愛家愛鄉、事親至孝的他,民國八十六年,卻遭逢喪母之痛,讓他傷心欲絕,而母親在何方?上了天堂再也不回轉,一家大小哭斷腸,抱在一起思親娘,往後攜手同渡每一道難關。 民國九十三年,蔡顯明更換跑道,在村人及鄰近鄉親的支持下,高票當選瓊林里長,於是他懷著一顆謙卑之心,進入里長辦公室,秉持他一貫的熱忱,無論是鄉里間的婚喪喜慶或大小事務,總有他的身影穿梭在其間,也因此獲得里民的肯定,連任四屆迄今。任內,值得一提的是、他極力向政府追討瓊林蔡氏祖地,雖然登記了二十三筆,僅追回了兩筆,而其中一筆已被政府徵收,另一筆則位於太武山翠谷「靜山公」祖墳處。 俗語說:「無劉不成蔡」,該筆土地係蔡氏先祖清朝時即向劉姓人家購買,並於民國七年起即向政府納稅,但令人不解的是要有地號始能重新登記,而年代已久,可佐證之資料已散失,但為了後代子孫及鄉里權益,蔡顯明馬不停蹄地四處奔波陳情,所謂「東至前山門、南至沈太武、西至王家莊、北至蔡家地」,在有憑有據的根源下,政府終於發給了土地權狀。 蔡顯明不僅為公事繁忙,也為家事擔憂,當其髮妻罹患肺腺癌時,他必須每月陪她赴台化療,也親眼目睹愛妻的痛楚,內心有百般的不捨,終於擋不住男兒淚,夫妻情深可見一斑。而在加護病房外守候一個月後,還是不能挽回愛妻的生命,只好含著悲傷的淚水,送愛妻上山頭,爾後夢裡來相會,來生再續夫妻緣! 蔡顯明夫妻育有二男二女,長子海軍中校退役、次子服務酒廠,兩女各有美好的歸宿,女婿一經商、一法官,儘管妻子撒手人寰,子女對他依然孝順有加,孩子的懂事讓他備感安慰,他不需操煩不需憂,保持更多的體力和腦力,堅守里長伯的崗位,為鄉里提供更多的服務。 連任四屆里長的蔡顯明,一生奉獻青春,服務鄉梓五十年,並於民國九十七年榮獲全縣績優村里長,接受李炷烽縣長的表揚。九十九年再獲全國特優里長,赴台接受內政部部長江宜樺的表揚。連續獲得如此的殊榮,並非僥倖,而是他犧牲奉獻、服務鄉里所努力的結果。而好人好事代表也少不了他,更曾擔任過瓊林村老人會理事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他誠摯地感謝社區志工團,自從在他任內成軍後,就不斷地投入社區服務,大凡村內的大小事務,都處理得有條不紊,讓他無後顧之憂。 蔡氏家廟的春秋二祭,他從不缺席,統籌規劃、全心全意致力於祭典的圓滿,除負責分配名單,更要張羅大小事務,囑咐輪值的頭家準備牲碗拜祖先,慎終追遠不能變。 行好事、做功德,這是蔡顯明此生對自己及子女們的要求,而他奉獻青春,不違背常理,對祖先盡忠盡職、對手足細心呵護、對里民犧牲奉獻,蒙受他服務的鄉親可說不計其數,身為蔡家子孫,他不忘本,感念祖德的庇蔭……。
-
熱情戰史館西洪無戰事
5月8日這天,輕騎漫遊在伯玉路上,薄霧緊緊相隨,一路上,回想軍旅期間,外出督導時常往來中央公路,如今,為紀念金門現代恩公主胡璉將軍,已更名為伯玉路,到了山外,經過羅保田神父紀念園區,向這過半民眾心目中難忘的神父致上最敬禮,再繞著太湖走,抵達八二三戰史館時,才八點多,就先在榕園逛逛。 榕園位於西洪,這裡正是《滄海紀遺》作者明洪舜故居,小學年代,曾跟隨師長由金城到榕園遠足,可是童年時難得的經驗。昔日在附近砲兵連服務時,每當繞著太湖跑步後,也常來榕園休息一下。而連部後方便是后壟,即是探花宰相林?祖厝所在,軍旅期間,對金門古代先賢瞭解不多,竟不知他們住得那麼近,倒是常聽前輩談起胡璉將軍與羅保田神父服務民眾的事蹟,兩位對地區民眾頗多關懷的賢能都與戰地軍民有著密切的關聯。 快八點半時,再在戰史館前巡迴一下,周邊有戰車陳列、也有砲彈模型、榴彈砲與飛機等等,讓人未進館參觀,即已感受到一陣陣煙火味道撲鼻而來,看到原本都待在碉堡裡的榴彈砲,彷若看到老朋友般親切,由於天天露宿風餐,少了阿兵哥保養呵護,顯得蒼老多多,而昔日的老營區,如今也成為閒置營區,常見一群群追夢人爭相探訪的天堂。 八點半,八二三戰史館正式開門,也開啟著我在這兒新的學習課程。這個原本陸客極少參訪的地方,現在則常見陸客前來拜訪,而我回想今昔,由穿著迷彩服與穿著便服來到這裡參訪,不同的身份也帶著不同心境與心情,面對著八二三砲戰往事,心情起伏大不相同,卻同樣感受到那股憂傷與哀愁,兩岸分別向美蘇軍購武器砲彈,同胞間卻相互對轟,歷史的無奈留下了傷口,久而久之,不知能否記得多少? 午休時刻,在咖啡廳喝著咖啡,回想著我們曾經苦過的烽火年代,但比起年長一輩的父老們,我們又幸運多多,如今,我們也僅能由八二三砲戰歷史紀錄中去感受到那時代的苦,那時候的甜,我想起西洪砲兵連時,少小離家,隨軍蒞金的胡里松士官長帶著眼淚變老的軍旅記憶,想起金門現代恩主公胡璉將軍與羅保田神父疼惜軍民的感人事蹟,以及大舅談起砲戰期間自衛隊員捨身協助傷患救援故事…,在八二三戰史館的一天,我彷如度過一世的歲月。 歲月讓人有如梭之感,離開戰史館時,我則清清楚楚的記得,這幾年陪同貴賓來到戰史館參訪時,常看到嘉麗、嘉怡、欣怡等親切又專業介紹戰史經過,並獲得讚賞與肯定的畫面,這一天,再次見識到金門年輕人對家鄉的關懷,對歷史的關心,再三讓人動容。
-
林文義走下太武山
作家林文義是金門文藝活動的常客。很多年前,林文義還常上新聞節目,作客金門時說,他好像在「應召」啊,一次三千元。常上節目,自然民眾對他的辨識度甚高,那回一起登高太武山,很多民眾認出他,紛紛要求合影、簽名,林文義來者不拒,非常親切。 那是五年或者七年前了,當年林文義已經對參加新聞節目,針對議題談話,感到不滿,多次提到他要專心寫作,但是,我們聽聽,也沒有幾個人當真,不料幾年後,他出版《遺事八帖》,一舉獲得吳三連文藝獎、台灣文學散文金典獎,獎金額度高達百餘萬,為此,還設宴款待藝文界好友。而《遺事八帖》也帶動,台灣散文長篇寫作的風潮。 寫作,讓文字說話。以詩、小說或散文「說」,異姿態、別氣味,說到底,還是人在說。散文的「大」,必與「小」對位,若對照成立,小散文多風花雪月、蒔草雅廚,「大」散文則家國與歷史、小我與大自然,短暫與永恆,上窮碧落下黃泉,想的、追的、問的,都能越繞越深。 林文義《遺事八帖》,八篇構一書,每篇萬字,篇幅夠大。篇幅大,若不能一口氣說盡,就得換氣再說。若以「氣」論,林文義氣息悠悠。書中自承為文數十年,遭父親反對、白色恐怖恫嚇,依然秉持初衷,氣若不長,早已揚棄。內容交代多國旅行、黨外運動、政治剖析、歷史演義、叢書百彙,也必須年過半百,方能養氣若斯,亦如蠶,得飽食桑葉,方能作繭。 氣出,須綿密,方能致長,不過,〈魚龍前書〉、〈雙桅船〉、〈未來的未來〉卻縱橫放情,如魚游、如龍躍,字裡行間中氣飽滿。〈魚龍前書〉追問台北盆地前世今生,質問人何以為人,暗合〈日島〉的日本人該是什麼樣子,〈紅與白〉台灣人該是什麼模樣?作為全書首作的〈魚龍前書〉,魚與龍,靜謐與殘忍,是台灣歷史與作家生命的辯證。魚、龍本為不同物種,卻調融了,凶暴自殘、誅殺異己,無論藍綠,皆是「魚龍」。 〈雙桅船〉從靜美的日本關西琵琶湖,轉至困於玻璃瓶中的雙桅船,再參差敘述鄭成功、蔣介石,兩個坐困島國,一心兵進大陸的主帥,他們的殺戮成就霸業,志業跟鄉愁成了島民困惑的淵藪。今日台灣人民,仍與鄭成功、蔣介石,不分時差地,同囚一船。書名「遺事八帖」成為創作結構的一環,與內文多次提及的青春、遲暮,構成時間命題;亦即何事非遺事?衰頹的王國、偷朽的政權、肉體與美好,何事不老、何者不遺?有的,那就是作者堅持的筆耕。 那一年,林文義走下太武山,真的開始他的筆耕。那一回金門聚,還有一個趣事是他與作家東年同房,東年晚宴時與縣籍作家陳榮昌、顏炳洳等拚酒,半夜不勝酒力,在床嘔吐,身為室友的林文義,只好半夜起來,為東年長長的乾枯頭髮,洗淨一頭的髒汙。
-
側寫「食物鄉戀」一書
從書寫修改,收到粗稿,校稿再校稿,拿到書又看,這本書每一篇看了不下二十次,像對心愛的孩子溫柔以待。 去年梅雨季我專心寫稿,今年梅雨季我專心校稿,書桌一片零亂,咖啡茶水候著,電腦平板手機開著,筆記本空白紙三色筆攤著。午後放下手邊稿件,暫時進入廚房,滷一些東坡肉晚上吃,因為孩子們要回家。東坡肉要熬燉二小時,我書房廚房二邊護著,廚房香味慢慢溢出,稿件也是充滿食物香。窗外的雨稍歇,蟬聲就趁機嘶聲力竭的狂亂,一旁的電風扇吹著,一心護著稿件別被吹飛了,這日子過得有點肆意風發。因為說:『這本書出的匆忙,只是想為自己為同學為家鄉留點記錄紀念,搭上網路潮流,真心感謝這二年來的同學同鄉會,找回了許多童年事,了卻許多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許多人生的遺憾,…』 書名,食物鄉戀,由同學親筆書法為封面,內頁照片有觀光客到金門旅遊給的照片。有同學建議用食事鄉戀,曾有金門前輩書寫島嶼食事;或用食味鄉戀,取之食髓知味。其實不在書名用甚麼,在於這本書是我用單純的心思寫關於金門的一些食事。從小到大,家鄉父母用簡單的食材簡單心思,變化成我們童年的美味,我也用單純的心餵養家人,希望他們平安健康。取名食物鄉戀,是食物鏈的初念,食物將一切人事環環相扣鎖鍊在一起,也是食物戀,一道道食物是一段段琴瑟,互相愛戀,摻雜故鄉情懷,成就食物鄉戀,如書上文:四十多年後,金門陽光依舊,站在相思樹下,冬日陽光飽含山嵐上的雲煙,顏色越來越淺,我身後遠處那片田,像一段段從前,在風中肆意搖晃,相思樹葉不留相思。抬頭望著天,想像童年就在那一邊,青梅竹馬的日子越過越遠,有好多話還來不及兌現他就不見。 「戀」題材為文,容易流於嘩眾取寵,書寫食物戀我小心翼翼,因為喜歡,比上一本「金門人家故事」更是,金門故事是古老的歲月往事,有出版社青睞是初次的激動,能將島嶼早年事攤開讓我很高興,食物鄉戀結集成書,只是為了再圓一個小小的夢,為平凡生命留一點痕跡。篇篇都是新觸筆,字字情誼、款款青澀愛戀,在隱居二十年後的歲月傾囊而出,道出平凡日子的美好能量,我說:裡面有很多人的影子,留點紀念。 金門人比台灣各縣市人都團結,有共同的族群情緣,革命情感,雖然旅居世界各地,莫忘初衷,老年凋謝了,新生代不斷竄出,往返島嶼的次數越是頻繁,留在家鄉的日子多了,會發現金門人越發努力經營家鄉事,不再只為三餐填飽肚子。有人為了環保酵素努力推廣改善環境、有人為世遺古蹟老街保存竭盡心力、有人為藝文閱讀舞台劇孜孜不倦,有人為政治事挺身而出…。 我一金門女子入異鄉媳婦,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只能我手寫我心,為我金門的同鄉同學親人留點書頁,也有幸讓異鄉友人知道金門現在真的很不一樣。金門人真的很認真過日子。
-
鐵漢迎賓館何日君再來
金門是座英雄島,那堅毅面龐也有溫柔一面,來到山外迎賓館聆聽鄧麗君「何日君再來」,讓您餘音繞樑,三日不絕於耳。 5月11日這天,大清早由金城出發,來到山外迎賓館,迎門而來的即一群群女青年工作隊在招呼著阿兵哥團康活動,這些天使般的巾幗英雄,軍旅印象中,可都是深受阿兵哥歡迎的大姐姐,而最受歡迎的當然是「軍中情人」鄧麗君,目前迎賓館二樓有陳列她的各項影音作品,對於這位逝世二十周年的愛國藝人來說,依然是地區軍民深深懷念的一位歌唱家。 民國七十年,由新竹調回金門,對於童年大都在後浦活動的我來說,經常要由東堡溝連部跑到西山前營區,或是遍佈全島的各項講習示範場地,初期的確是頗為困擾,經過一段時間也就漸漸熟悉各地環境,有一次講習地點在金湖國小後面砲兵營區,我們幾位住西半島的夥伴東鑽西鑽就是找不到路,還跑到迎賓館去,這是我最初的迎賓館印象。 後來漸漸瞭解到迎賓館和本單位獅山連砲陣地正是昔日貴賓蒞金參訪的重要據點,座落花崗岩盤內部的「迎賓館」三字也就耳熟能詳,二年後,我調到山外營區,每天下午跑步運動時,或繞著太湖轉圈圈,偶而也會跑到迎賓館逛逛,找找老朋友敘舊。後續則在接待蒞金參訪貴賓中,有時也會落腳迎賓館住宿,前往迎賓館接送外賓也成為新的理由。 其後,內部通道實與迎賓館相連的幾個出口,有的成為南雄醫院,有的曾是熱門鐵板燒店,前者是調皮的阿兵哥常去的場所,後者是長官經常光顧打牙祭的地方,三個各有特色的坑道口連在一起,每天各有不同身分的官兵進進出出,讓迎賓館這個坑道式旅館增添許多故事。 輪調北台灣,告別軍旅後,就較少拜訪迎賓館,幾年前,參加導遊訓練與解說班研習,上課內容多次談及迎賓館,並實地參訪上課,在國家公園金管處用心經營下,親和的展示與豐富的內容,迎賓館變得萬種風情。前面廣場是一群群女青年工作隊活動雕塑,一樓室內是金門戰地防禦相關設施介紹,再往坑道內的一部份作為昔日迎賓館住宿房間原貌重現,而二樓分別是金門文化工作隊、與君中情人鄧麗君的影像作品等圖文介紹。 再次參訪迎賓館,再度回到從前,讓人想到鄭江水學長提起參與迎賓館開挖的故事,一座迎賓館,原來有淚,也有歌。而每當女青年工作隊來到連隊帶領阿兵哥上課時,當晚,弟兄們總是睡得特別甜,而幾次機會,連上弟兄參加君中情人的勞軍或是莒光日電視節目觀看她的歌唱表演時,大家都不由自主跟著哼唱甜蜜蜜幾句,鄧麗君的歌唱魅力的確讓人無法擋。 迎賓館,一個堅毅又親切的坑道型碉堡,動人的故事總是說不完。現在,來到這裡,可以拜訪雅雯、淑芳、曉香與淑瑩等研習班的同學,則成為另個故事的起點。
-
平凡中的幸福
龍子龍女,人人冀望,但今年的會考可苦了這群生肖討喜的孩子們,全國多了一萬餘位考生共同來競爭,未來在職場又將是另一番競賽;至於能否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就如同兄弟登山各憑本事,看自己的造化了。 我家也有一名龍兒,自他出生後,就對他有所期望,冀望他龍騰虎躍,將來好光耀門楣,身為長孫的他,的確承受不少壓力,因為人人都在看著他,自小,管他管得嚴,有時甚至沒給他紓解的空間。 一代傳一代,但亦有人感嘆一代不如一代,在社會快速變遷、相互競爭的此時,仍舊心存希望,要孩子用功讀書、力爭上游,將來才能在社會立足。即使數年過去了,這些話言猶在耳,仍對他期望很深,要他不斷地努力、以求取更多的進步。 女生較細膩,男生總是粗枝大葉,平日為他操心的當然也較多。在會考前夕,身為父母確實比他還緊張,好像我是考生一般。接連幾天,臉上的黑眼圈明顯地加深加重,直到撕榜之後,終於放下心,一覺到天明。 在金中與馬偕之間,讓大兒子自己做決定,他在與先後就讀馬偕的兩位姊姊研究之後,決定赴台撕榜,好習得一技之長,將來回饋鄉梓。雖然他的大姊已畢業返鄉服務,但二姊尚在就讀中,往後姊弟同是該校學生,學姊學弟相互照應,當媽媽的也放心。 雖然時局會變,父母會老,但無論孩子長得多大,他們永遠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可是牽腸掛肚總在離鄉後,終究外頭不比在家,出外的學習獨立,那是成長,只是為人父母,總是不捨。從大女兒、二女兒,再到大兒子,我們又將倚門而盼,盼寒假、也盼暑假,盼望著一家團圓的快樂時光。 為了赴台有一個落腳處,數年前即計畫在淡水附近購買一間廉價的套房,只是一直未能如願,因不熟那邊的地緣,又擔憂買到的房子有缺陷,在沒有熟門熟路的情況下,只有一年等過一年。以往,總有人詢問夫妻在台是否有置產,否則來來往往沒落腳處,造成很多的不便,但也曾被人消遣:別讓放在家裡的錢發霉! 結婚二十五年以來,夫妻省喫儉用、努力存錢,有了遮風避雨,亦有了交通工具。當四個孩子來報到,捉襟見肘免不了,但量入為出不叫苦,人生的骨氣不就是這樣。而他人金錢存銀行,沒人看得見,這四個孩子就是我們家最大的資產,他們在陽光下成長,展露笑顏,陪我度過每個春夏秋冬,這是許多有錢人所無法享受到的幸福時光。有時候當他人在我面前炫耀房子有幾間、女人一大串、存款花不完,我在心底竊笑,這庸俗的阿舍活在井底之間。 「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金山銀山總不如一技之長,鬆一口氣四分之三,就剩小兒子國中畢業後再決定他的去向,想必與兄姐思想一樣。身為孩子們的父母,一路陪伴,要的結局就是這樣。而外頭儘管風雨無常,冀望他們兄弟姐妹相互扶持,才能披荊斬棘,邁向光明的路途!
-
一落古厝散發的魅力
從出生到高中畢業,我都住在瓊林祖傳的三合院,對古厝的情感,在住了大半輩子的現代公寓建築後,格外敏銳地突顯出來。古厝與公寓象徵古今兩種不同的居住文化,予人不同的生活品味。雖說各有優缺點,但個人還是較鍾情古厝。 相較現代建築咄咄逼人的壓迫感與短暫感,古厝予人天長地久的悠悠情懷,以及一份安定自得。現代公寓,動不動就是翻修改裝,上至天花板,下至地板,都常更新。古厝則不然,長條的石塊,厚大的木頭,幾代下來,絲毫未動。記得我家古厝,只在某年遭宣傳砲破壞,才做整修。即使整修,也力求將建材與樣式,原汁原味保存與再現。 住慣古厝的人,自然而然養成保守與沉穩的優美與真誠的個性。不難想像,那古木老石,教人質樸堅毅。現代建築,那有孕育人心人性的材質與能耐?這就是為何,我們要將瓊林的許多古厝,列為世界遺產的原因之一! 古厝,啊!古厝,蘊藏豐富的文化潛能,待我們生生世世去體驗與珍護! 古厝不是完全沒有任何缺失,最大者,可能是缺乏衛浴設備。為了衛生健康,古厝不得不屈就現代化,此點情有可原,也無損其許多掩蓋不住的優點。古厝也抵擋不住全球暖化的效應,電風扇、冷氣與其他電製品,紛紛進駐。這倒顯示,古厝宜古宜今的包容性。金門許多古厝成功地修飾成民宿,也是我們這一代對古厝現代化盡得一分心力。 說到古厝的美,在燕尾,在雕龍,在畫棟,更在空間的規劃與佈局上。和諧與對稱之美,由每一根樑、每一條柱、每一塊磚、每一片瓦,輕輕地傾吐著,柔柔地流瀉著。當時年紀小,住在古厝的我,天天居住在一幅巨大的藝術品裡。晨濡暮染,久而久之,反不知珍惜了。但離家越遠越久,每次返家,都會油油然興起疼惜古厝的情愫來,也更能加倍賞識古厝的美感。 古厝挑高的天花板,予人舒暢開闊的胸襟,消化不少現代人的緊張與壓力。反觀現代公寓,壓頂的天花板,給人沉重的壓迫感,快喘不過氣來。難怪居住都市的現代人,身心疾病累增,房屋成了「致病」而非「治病」的寄託。 我們今天恐難興建或複製更多的古厝或閩南建築,建材與技術都是考驗。身為金門人,我們一面以擁有這麼多古厝與閩南建築為傲,另一面要以維護與保存這些世界級的資產為責。
-
老年對知者而言卻是收穫的季節
民國97年金門縣家庭教育中心,輔導金門技術學院、金門社區大學成立樂齡學習中心。當年家庭教育中心聘本人擔任樂齡學習中心輔導小組委員,分赴此二所樂齡學習中心去評鑑,我剛受命受任什麼也不懂,真的苦惱多日,但從此開始參與學習樂齡教育。 104年4月中心完成輔導金寧、金城、金湖、烈嶼、金沙五鄉鎮公所,各成立樂齡學習中心,百分百達到教育部推動「一鄉鎮、一樂齡」的要求,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落實教育部樂齡學習的權益及倡導健康老化、活躍老化的教學實踐成果,這是我們有意從事樂齡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回想去年10月3日,教育部北區樂齡學習輔導團,蒞金訪視金門縣樂齡學習中心,該區聘本人為訪視委員,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張德永教授主持人和國立金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邱泯科教授訪視委員,共同前去訪視,張教授、邱教授學有專精,我慚愧無學無術,讓我相形見絀,倍感壓力。心想今後如要在樂齡教育擔任服務工作,當要加緊進修以彌補不足,才能有自信讓服務工作勝任愉快。 欣聞金門縣政府首次舉辦「104年樂齡教育專業人員初階培訓」研習,我趕快報名參加,希能及早增進樂齡教育專業人員的經營管理、教學知能、服務倫理等專業學術能力。這次培訓研習在本(7)月4-5日、18-19日兩梯次,假金城鎮公所三樓多媒體室舉辦,安排台師大社教系主任張德永教授講「高齡社會的發展與活躍老化」;教育部終身教育司陳宗志科長講「我國高齡學習政策」等課程。老師講授理論與實務相結合,以PPT、影片、分組討論、學員分享、活動遊戲等方式施教,讓上課氣氛活絡生動。 王美文教授講「老化現象與因應」說:「吃好有三煩」:坐著就哈希、見講講過去、隨講隨味記〈閩南語發音〉。我自我檢視並無此現象。儘管去年我騎車跌跤骨折,住院開刀打釘接骨,如今腳有點跛,行動不便,但是尚能一週三次上健身房與游泳鍛鍊。星雲大師說:「人生有一點缺陷,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自我安慰。哈哈! 日本有人生100高齡生涯學習取向,我今年75歲,正需為80、90、100歲的人生學習做開創的準備,我生活積極,一向努力不斷學習,這是我奮發有為的力量。知名作家尼釆說:「生活即奮鬥,人生惟有前進」,理想讓我活得更好,更快樂。 以前我為增進寫作技能,60高齡,就讀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為增進書法技能,69高齡,遠赴北京師範大學書法專業研究所,研習書法。都能克服了高齡劣勢。 清國服務社會約50年,曾在教育、民政、新聞、文史、社教、司法、佛教等領域都有點貢獻。今年10月我將以75歲高齡,準備甄試母校台師大社教系博士班,主修高齡教育,以延長我第三年齡的學習。陳宗志科長說的第三年齡,就是要成為延長學習的年齡,讓老年生命更圖融,生活更快樂幸福。 我如能心想事成,既可精進自我一生,活躍老化,成功老化。學成後也可再回家鄉在金門樂齡學習中心貢獻所學,服務工作當較能勝任愉快。我發心要作位「幸齡者」,讓樂齡者都能充滿幸福的生命力,作為樂齡終身學習的標竿,是開創自己人生的第二春。誠如張德永教授所說的:「高齡者追求再教育的特徵,不純粹是像一般學生為獲取學位,主要是促進工作訓練,生活能力與為重要學習者〈stellar students〉」,正表達了我的心聲。海西德猶太教條:「老年對無知的人來說,是寒冬,對知者而言,卻是收穫的季節」,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