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江夜話
-
忍令青史盡成灰
──「萬千人像已忘掉,你死是為了誰!」共產黨是存心湮滅;國民黨則是無心捍衛;而民進黨卻是有心漠視!在紅、綠夾殺藍卻無能下,有誰還記得這些馬革何須裹屍還的抗戰英烈?── 今年是對日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緬懷70年前,無數的軍民同胞們不顧身家性命,浴血投入了這場民族的救亡續存聖戰。而今對岸是有意掠奪抗戰權;綠軍卻是有意漠視,甚而以「無聊」、「我爸是皇軍,紀念抗戰情何以堪」等來反諷。每一憶起無數橫臥沙場的殉國英靈們時,內心豈止是心痛而已。「忍堪英靈沒荒郊,敢以寸筆誌丹青」,追效太史公遺風以文誌之! 綜觀八年抗戰經過,大致可分前後兩階段:前期概從盧溝橋事變到武漢陷落。為一空間換取時間時期,策定戰略:國軍以一部集結華北,遂行持久戰略,確保山西等天然堡壘,集中主力於華東,採取攻勢,確保上海要地,掩護首都。但因各種因素並未發揮預期效果,以致形成節節敗退形勢。而後期約為武漢陷落到抗戰勝利。概為對峙迂迴時期,此期各戰線大體穩定,日軍只佔領城市和交通線,我軍據守鄉村。 整個戰局,計會戰22次,重要戰鬥1117次,小戰鬥28931次。其中最艱危者當為民國33年間。當時日軍因其本土與海洋交通漸受美軍威脅,遂決定在河南及湘、桂發動大規模攻勢,圖打通粵漢鐵道。於是舉精銳部隊五十餘萬連陷洛陽、長沙、衡陽、桂林、獨山,距貴陽六十公里,陪都震動,美方尚建議我作遷都準備,國軍除星火急調駐陝及空運滇緬遠征軍回師拒敵外,並決於黔北佈防、堅守重慶,至12月8日,援軍收復獨山,戰局始穩。 及至珍珠港事變後,雖然美國參戰,但在重歐輕亞政策下,盟軍仍以歐陸戰場為主,整個亞洲戰場,仍是我國在獨力血戰日軍,這也是後來何以盟軍推舉蔣中正委員長,為遠東戰區盟軍最高統師之理由。更由於我國軍對盟軍之浴血貢獻,也伏下日後美、英等國主動放棄自清末以來,列強與我所簽訂之一連串不平等條約。 最切要者,抗戰傷亡數字國軍幾乎為日軍九倍,僅國軍將領就有268位殉國(內含共產黨2位),此種傷亡比例之懸殊,實中外古今戰史所罕見。但也因此種犧牲的代價,加上地形之利,才能獨力牽制一半以上之精銳日軍,使盟軍得以在歐洲阻殲德軍,阻止德日會師。因此抗戰之勝利,當然不是藉助於美國原子彈,也非蘇聯參戰,而是千千萬萬毀家舒難的軍民同胞們,在廣闊的國土上,以屍山血海阻殲日軍而換來的悲壯史詩! 也因此,當年參與之盟軍在感佩我國之餘,始有自動放棄自清末以來一連串不平等條約之舉,進而在其後一連串宣言、和約中無異議承認台灣歸於中國。而今竟有忘本之徒以「皇軍」自許,阻止慶祝抗戰,豈是舞鰍鱔而號狐狸而已,正言征伐,我輩其誰!
-
同安渡頭古碑記
後浦的同安渡頭是古時候到同安縣城的官方碼頭,走內海可以直達同安劉五店碼頭;同時與廈門對渡,往廈門第五碼頭或沙坡尾靠岸,數百年維持金門與內地的交通往來。 清代金門的政治中心轉移到後浦,商貿隨之繁榮興盛,同安渡頭的航運量日益增加。光緒七年(1881年)由後浦東門人林豪為首,倡議募款建造同安渡頭石橋,全長190丈(約674公尺)從陸地延伸入海,較不受潮汐的影響,大大改善旅客上下船的安全。所有款項費用由地方士紳及旅居日本、上海、新加坡等處的鄉僑熱心捐出,鄉賢林乃斌稱:「同安渡頭海灘淺遠,舟行甚苦,人民病涉,先生(指林豪)即倡議集捐敷設長橋里餘,民眾稱便,諸紳董及捐戶均列名碑記。」 日本佔據金門時期,同安渡頭成為對外的唯一碼頭,日軍設立檢查哨嚴密監控島民的出入。抗日勝利後,同安渡頭橋基漸毀,1949年2月《顯影月刊》刊載說:「本縣唯一碼頭同安渡頭,為金廈交通要道,該橋係以石條構造,年久失修,現石條折缺甚多,來往旅客失足跌傷者日有所聞,此次本縣貧民恤賑會特發起修造,經日前派員前往勘查折缺額數,唯現下石料殊貴,數目驚人,因借本刊發表,海外熱心人士,如肯解義襄,可函交該會,以便進行去。」同年3月該刊發了一則通訊稿言明:「金廈交通之碼頭同安渡頭,年久失修,旅客頗感不便,經誌前刊,本縣挑挽工會在許加佑發起之下,策動全體工友,自動義務修葺,但為潮汐關係,未能一舉成功,相信眾擎易舉,不久就可完成,如諸工友之義舉,志殊可嘉。」 唯稍後國軍轉進駐防同安渡頭,終止金門與大陸的交通,連同碼頭、路亭、各類石碑等帶石頭的構件,一起埋入或拆除擊碎作為防禦工事材料。首先出土的是建造石橋紀念的石碑〈建造金門石橋碑記〉1986年金門興建碑林,移至縣立圖書館(今福建省政府)後面展示,現已在文化局廊道重立。 解除戰地政務後多年,駐軍剛撤防同安渡頭,常流連後浦海邊,無意中在碉堡外發現一塊階梯腳踏石,翻面竟是有文字的殘碑,辨識出是一系列捐款名單。出乎意外的是連自己的外曾祖父董赫也名列其中,他是整個路亭工程的負責人,清末民國初年古崗村已組匠幫班底,有承包或協助外來內地匠師的實力。惠安籍大木匠師王益順受聘到金門建宗祠時,泥作部分就找在地的董赫搭配完工。金門石橋完工幾十年後,利用募款資金在碼頭續建路亭,提供候船旅客遮風避雨及休憩,這些殘件應屬於路亭的碑石。書寫碑文署名「里人許允之」,許允之是後浦南門人,年輕時遠赴新加坡,再赴印尼發展。1914年他曾自南洋歸來作詩〈同安渡〉曰:「久別同安渡,驚心景物殊,飛沙填海滿,倦鳥入山孤,前輩年皆老,後生面稍疏,為懷北堂草,急急就歸途。」許允之有「星洲三大書法家」美譽,金門縣縣長韓福海去思碑、碧山睿友學校校名等都是出自他的墨寶。 同安渡頭有多種人文風貌,古石橋雖已毀,憑涉及金門海外交通情況的古碑若干記事,重新回顧歷史長河的首頁。
-
大陸應指定金酒為國宴用酒
藉今年在金舉辦的夏張會之便,陳縣長特別與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金門酒廠見了面,會中張志軍用金門高粱來比喻兩岸關係,他說,金門高粱的原料多數來自大陸東北,其釀造工藝則源於北方,大陸的原料和工藝,加上金門釀酒師的智慧與勤勞,終於釀出香飄兩岸的「金門高粱酒」。張志軍並希望通過雙方共同努力,金門高粱能夠與大陸許多名牌酒一樣,成為兩岸同胞共同「舌尖上的記憶」,張主任這話講到金門人的心坎裡去了,不過金酒要成為兩岸同胞舌尖上的共同記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大陸如果指定金酒為國宴用酒的話,這段路肯定可以大幅縮短。 對來臺旅遊的大陸觀光客而言,金酒是少數具備臺灣意象的代表性的商品之一,它與阿里山、日月潭並稱為台灣三寶之一,連戰、宋楚瑜、郁慕明訪問大陸共同的伴手禮,正是金酒。不過金酒與大陸大部分的白酒品牌一樣,僅有區域性的市占率,面對大陸廣闊的白酒市場,頗有無從著力之感,因為與大陸名牌酒相比,金酒不但在稅制上,先天處於不利地位;更因無名人加持,如茅臺有毛澤東加持,汾酒有李白加持,也缺乏全面性的知名度,這恐怕是金酒進軍大陸市場以來,所以屢遭鈍挫的主因。 不過金酒濃厚的臺灣意象,未來將是大陸當局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尤其其產地金門,近年來更是兩岸交流的橋頭堡,此次夏張會之所以選定金門召開,已可見一斑,在太陽花崛起,兩岸服貿、貨貿卡關的當口,未來北京到臺北最近的距離,可能是經廈門到金門,而扮演金門財庫的金酒公司,若能獲得大陸指定為國宴用酒,不但有助於提升其大陸白酒市場的市占率,成為兩岸和平發展最堅強的後盾,更因為金酒擴大獲利後,會回饋到金門鄉親身上,這對於大陸爭取金門民眾的好感度,也具有正面意義。 今年是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七十週年紀念,兩岸均有盛大的閱兵典禮慶祝,在此分離意識瀰漫,媚日言論盛行之時,慶祝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尤具有深遠意義。閱兵典禮之後,筆者猜想應該會有場國宴吧!國宴該飲用什麼酒?也是可以蘊含深意的,在臺灣金酒早已是國宴用酒,故無需贅議,但在大陸若依循往例飲用葡萄酒或其他白酒,便無任何象徵意義可言,但若換成來自臺灣的金門高粱,那麼連結兩岸的意象,便會騰飛而起,試想飲用來自臺灣的金門高粱來慶祝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將是何等的豪邁氣派,不正是「兩岸一家親,共圓中華夢」的最佳寫照!
-
香道
梁宗傑老師歸道山,七月五日在北市舉行告別式。梁老廣東藝專畢業,隨國軍遷臺,兵馬倥傯的年代,官拜少校,到金中教美術課時還配戴著手槍。退伍後留金,轉任教職於寧中,曾任烈中第一任校長,在金門桃李滿天下。我與梁兄哥同事在沙中美術教室,相處十幾寒暑,這早晚書畫道上相切磋。他當選金門縣美術學會第一任理事長,退休遷台聚兒孫,我接第二任。梁老出殯前夕剛好美學聚會,全體默哀致敬,並派他寧中時的愛徒徐心富畫家,代表赴臺致祭、送奠儀。我只能隔海焚香致奠!唱一段南管:「焚香爵禮叫梁哥,放于聲啼,不汝…」,是英台拜墳的哭腔。 金門每天有繁冗的酒道,抱甕醉裏就道;時時泡一壺普洱猛灌,圓餅是茶道。我這勾鼻妖道,常是道可道非常道,道外求道,就老是不上道。最近朋友向我買畫抵價,送我十來萬沉香木多品,並教我「香道」。我本東海逐臭之人,今日改道南海巡香煙供。 莞香與瓊脂稱「國香」早已芳蹤難覓,如今,天然野生沉香行將香消玉殞。沉香(沉水香),由沉香樹所結樹脂比水還重,入水即沉,故名之。古人將這類能產生香味的木材,泛稱「沉香木」,會分泌芳香樹脂的有:瑞香科、橄欖科、樟樹科、大戟科等沉香樹。產地在中國、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品種繁多。莞香樹俗稱白木香、土沉香木(產於中國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海南);蜜香樹俗稱沉香(產於寮國、柬埔寨、泰國、越南);鷹木香樹俗稱馬來甲沉香、馬來沉香(產於馬來西亞、印尼)。台灣肖楠,樹瘤結香,自成一品。 當沉香木受外力傷害時,會分泌油脂自我療癒,因菌種的不同,而形成不同質地,不同香氣的沉香。自然凝實者稱「熟結」,結油厚實,其氣濃郁醇和;人工以刀斧傷之而膏聚者稱「生結」,氣味香烈,擴散性強;木朽而自解者稱「脫落」,味道香醇內斂,氣厚且沉;蟲傷蠹蝕後膏聚者稱「蟲漏」,木奇材美,其氣清揚帶甜。 沉香能通三界,爐香乍爇時,法界蒙薰,敬天之德,通天之神。黃庭堅稱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淨身心、能拂汙穢、能覺睡眠、靜中成友、塵裏偷閒、多而不厭、寡而為足、久藏不朽、常用無礙。」香道之於民生日用有:香飲,沉香泡茶入酒皆宜,一飲通百脈,舒壓解鬱。品香,煎香、焚香、線香,沉香淨化空間,靜坐練氣,安神助道,啟迪心靈。沉香配飾,怡情養性,除穢避邪。沉香入藥,內服外用,通達身心靈最佳藥引。 文人用香,詞藻增華,沉香煙斷李家後主、清照,「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瑞腦香消魂夢斷、臨風誰更飄香屑、金爐次第添香獸、沉香煙斷玉爐寒」。蘇黃迎笑天香滿袖,隱几香一炷,靈臺湛空明。而後「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閒」。中國人怕斷後無香煙,魂無所依;煙冷身閒,卻是失勢的餘生。沉香為宗教盛物,不僅佛、道,基督、天主、伊斯蘭皆有煙供,今日環保提倡不燒香不燒紙,沉香只宜自室薰陶! 追尋一段盛世風華的晚香遺韻,整日整夜,我在陽台上電煎沉香,當月上東山,盛開的夜來香已經花容失色!
-
人不可以無癖
連續幾個早晨,在一家咖啡店,遇到一位年約三十來歲穿著隨意的男子,每次,他點一杯咖啡坐同一位置,桌面上總是放著幾張樂譜。顧客在咖啡店看書是常有的,有些寫作者習慣到咖啡店寫稿。但一大早來咖啡店讀樂譜,還是我第一次遇到。他表情沉湎專注,有時手指輕扣桌沿打拍子,揣想可能是位作曲者或對音樂沉迷的人。 到一處商場,見兩位年輕人自玩偶店走出,狀極興奮地端詳把玩手上的小玩偶。看那神采飛揚的模樣,或許是找到可以成套的或是不易買到的玩偶。由於漫畫的風行、電影的推波助瀾,漫畫、電影中的人物製成的玩偶,成了一些人熱中的收集。記得兒時曾收集過尪仔標、郵票,且常與玩伴交換,互通有無,我約略能領會那份欣喜。 幾星期前,妻與朋友到一處農場帶回幾株番茄,種在花盆裡,自此,她的生活起了大大改變。每天一大清早,第一件事便是到院子巡看、幫番茄澆水。種植須知上說:番茄日照要充足。妻可是完全遵照指示,經常四、五盆番茄追著日頭跑,隨著陽光的移動而搬動。當然我這個隨喚隨到的Volunteer豈能置身事外,只得幫忙端花盆鍛鍊手臂肌肉。在妻細心照顧下,番茄確實長得又高又快,轉眼間,約有四、五十公分高,每棵已長出幾個番茄來。每回,當某株又長出番茄,妻的臉上總顯露喜悅滿足模樣。 張潮在「幽夢影」中說「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以無泉,石不可以無苔,水不可以無藻,喬木不可以無藤蘿,人不可以無癖。」這話深具審美藝術,花若有彩蝶飛舞、山若有淙淙流泉、石若有青苔點綴、水若有了藻類植物、高大樹木若有藤蘿攀附,景觀便生動鮮活了起來。當一個人有了癖好,投注心力在喜歡的事物上,往往整個人精神奕奕,臉上滿是光彩。 目前正是番茄盛產,市面販售有各種番茄,價錢也便宜,比起自己種植,買番茄幼株、準備花盆、腐植土等要省事多多。但趣味就在那過程,看著番茄一天天長大,番茄長出果實,果實由綠轉紅的喜悅。正如,男子著迷於一大早到咖啡店讀樂譜的樂趣,又如收集玩偶者,找到自己喜愛的雀躍。 或許,癖好就如同生活中一帖潤滑劑,使得平淡無奇的尋常日子,多了一份喜樂、優游與愜意。
-
剪接﹐甜甜的色彩鋪路
今年下半年度銜接明年上半年度,我的創作重心是完成兩本燈塔文學創作,和出版社討論、規劃、排定出版事宜後,我的燈塔採訪人物又增加了兩位耆老,他們是八十多歲高齡、駐守過「烏坵燈塔」的主任。因為曾搭遊艇巡遊過東碇、北碇島燈塔,我深深體會離島燈塔的特殊性。夜裡,我新建的檔案才起了個頭,燈塔的光便穿越時空在我眼前閃爍。 我正閱讀的資料寫說:「烏坵燈塔38年就未點燈,海關未派燈塔主任,但有代理主任負責管理燈塔,62年9月陸戰隊借用烏坵燈塔做為指揮部後,燈塔主任便離開烏坵燈塔。」我要訪問的耆老,即使燈塔不再發光,人離開燈塔,故事仍繼續延續。就像我寫的「背一座燈塔回家」的故事,退休的黃主任一直記掛著燈塔,他家客廳有一面燈塔牆,黃主任手工打造的燈塔變成了傳家之寶。 烏坵燈塔的故事,我還沒開始寫,心裡已儲備要在翻湧的海浪裡探挖故事。這情懷不僅是一首詩,更是一曲激越壯闊的交響曲。位在荒僻島嶼的燈塔,故事被封存得很深,要寫它,得承受巨浪翻湧的暈眩,才能貼近受訪者孤守燈塔的心。之前收集東碇、北碇島燈塔資料時,我深深被那一黑一白的燈塔震撼,讀完資料,也更加明白何以金門人期待「金門雙碇」跟上觀光的腳步,希望它成為藍色公路上閃閃發光的島。未來,當我走向「金門雙碇」進行訪談,一定會聽見許多精彩的故事。 特別為島嶼打造的「文創發展計畫」,沿著夢想之路前行。將由韓掌鏡的微電影是其中一個項目,我把劇本寄給韓後,夜裡又把影片要用的音樂聽了一遍又一遍。忍不住又修改劇本。韓想啟動專業團隊「航拍」美麗金門,因為航拍費用十分昂貴,我們得在有限的經費內節縮開銷,才能實現「航拍」夢想。於是我六月就在金門為拍攝團隊找租房,頂著正午的熱辣艷陽,家鄉友人雅翠騎著機車載我四處找租房,出過車禍的她記憶曾經歸零,連母親都不認得,她辛苦的接受治療、一點一滴找回記憶。好不容易找回百分之六十,為了確定記憶是否真的找回來,雅翠要我與她見面時,要問她上一次我們聊天的內容,但我們久久才見一次面,我總是忘記她的提醒,她也忘記再次提醒我。 當我一遍一遍「自由創作」修改劇本時,我想起之前韓說過:「劇本交給我後,你就不要管我怎麼拍」我想,掌鏡的韓必然也是一個鏡頭接一個鏡頭的創作,支持我們的「漢閣˙文創設計」團隊也是一樣,每一件精品都是嘔心瀝血的創作。我把17幅金門主題畫作寄給團隊後,又去美術行購買14幅新畫布,我心裡想,如果多增加幾幅畫作,藝術家和設計師之間有更多的激盪與交流,「漢閣˙文創設計」就能協助團隊締造更好的文創成績。這些美麗動人的計畫,菁英團隊都認真的落實執行,然而面對這豐碩的「前置作業」好成績,我心裡卻有一片烏雲,因為文創案子進行「議價」時,我們出乎意料流標,而後阻撓重重,一直等不到第二次議價。當菁英團隊相互支持、一樣認真繼續朝目標挺進時,感動的我以為自己會掉下淚來,但我眼底只浮現一絲絲潮意,眨一眨眼,那潮意便蒸發了,我看見燈塔的光在對我微笑。 當我走向一座又一座的燈塔,高雄「橋頭糖廠」的潘也正在「綠光鮮境」推動新計畫,潘與趙總的「漢閣˙文創設計」連結,空氣中有甜甜的氣味漫開,它交織著陽光色彩,停駐在我們心頭,一個聲音說,只要剪接甜甜的色彩鋪路,明天一樣會甜滋滋的迎接我們。
-
外號與寵物
古時候中國人把西方人稱為「洋人」,早期歐洲人販賣非洲人奴,名為「黑奴」,美國人對前往美洲的華人,取號「唐山」或「陳查理」;金門鄉親移民東南亞,叫「落番」,返鄉的僑胞則是「番客」,對歐美人稱為「阿兜仔」,對印度人叫「阿三」,「大陸妹」既是菜名,也是大陸新娘的封號。 「東方羚羊」是指我國運動女將紀政;「小飛俠」曾是蘇格蘭名童話故事主人翁「彼得藩」,現在則是對美國NBA名將「布萊恩」的封號;提到「柯p」、「馬」友友、「綠」油油,都知道意有所指。近代「歐豬」成了經濟債信最不良的五個國家之代稱。這些「外號」或「綽號」都是非正式的名字。為表示親近、親蜜或喜愛,就是「暱稱」;但如果顯示幽默,突顯其特徵、性格或氣質,有時還帶著嘲弄與歧視,就變成了「諢號」或「渾名」。受網路影響,各種具創意又怪異的外號,千千萬萬。對網路上的玩家,封給「鄉民」、「酸民」、「婉君」等。 禽獸昆蟲成為人們的寵物,顯示與人的親近性。在洪荒時代,人將狼狗馴服為生活伴侶,那是與自然抗爭必要條件;現代人養寵物,卻是標榜時髦,或是宣示特殊性,那是政治與經濟的伴隨條件,有些獨居者更視如己出。從寵物可窺知主人個性與身分地位。經濟弱勢隨意養著容易照顧的土狗、兔子、流浪貓,餵食以廚餘伴飯,有點經濟基礎的圈養較貴重的寵物,或珍稀物種,富有人家更是美食加化妝,已將寵物擬人化。時下更有人「寧可窮自己,也要富寵物」,善待寵物勝於子女,不婚不育者則是寧取寵物,何必育人? 如果人有外號,又養寵物,放在視聽版上,既有趣又富於人情味。最近隨著二合一大選啟動,總統候選人被媒體炒作得很熱鬧。洪秀柱被封為「小辣椒」、「實心柱」,蔡英文被封為「空心菜」,甚至《伊索寓言》的故事,也被借用於形容洪秀柱像是「北風」,而蔡英文則是「太陽」,對比強烈。 更巧的是兩人都有收養寵物的經驗。洪秀柱收養了一隻重達30公斤的非洲象龜,而蔡英文則收養流浪貓。於是媒體與網路界持續為「洪龜龜」vs「蔡想想」添加笑料。「小辣椒熱炒空心菜」用於形容選情加溫;「實心柱對上空心菜」是指人性格與行事作風,非常傳神;「北風與太陽」是綠委認為洪如淒厲逼人的北風,比不上和煦溫暖的太陽,寓含褒己貶敵;至於「洪龜龜vs蔡想想」則是藉寵物喻人,妙不可言。 巨大的象龜,穩重緩慢,對照當前百年老店國民黨之內憂外患,柱姐的總統之路,舉步維艱;反觀「想想」貓,狡黠多變,算計精到,民進黨以逸待勞,相形之下,愈發熱炒選情。媒體卻用「龜兔賽跑」隱喻雙方態勢。 倘若用不同角度以觀,象龜溫吞,善良受敬重,而且是長壽吉祥之兆,「洪龜龜」穩紮穩打,激發泛籃與中間選民之意氣,看好度可望後來居上,說不定小辣椒真的炒翻了空心菜,證明「實心柱」之厚實可靠;即便不順,未來卻能長命百歲,取而代之是遲早的事;貓科動物活潑隨性,防衛性強,佔有慾也強,既容易見風轉舵,又妒嫉心重,在西方常伴隨巫婆作惡而見諸於童話故事,在中國雖有九命怪貓之說,但多半折壽,非長久之兆。是故「洪龜龜vs蔡想想」並非「龜兔賽跑」,而是鞏固中華民國之耐力賽。 政治人物養寵物,出發點源於善心;明星擁寵物,娛樂成份居多;權貴人士玩寵物,意在宣示霸氣與獨佔。可是一旦到了「玩物喪志」的地步,恐怕不是好現象。唐太宗玩小鳥,諍臣魏徵用計悶死的故事,可為之戒。
-
從飛機上看金門
晴朗的天空,碧藍的大海,從機窗往下看,視野無比清澈,金門盡收眼底。 夏天吹南風,從台灣回金門,飛機逆風從島東滑向島西,機上廣播飛機高度開始下降,接近金門島,目標顯著的東碇燈塔,就落入眼簾,想起曾經搭乘小艇登岸遊歷,足至那位英國人建造的燈塔,那時心想世界這麼大,怎麼就有這位碧眼外國人千里迢迢跑到這裡,在大海中的礁嶼,用一塊塊石頭,堆砌出這座燈塔,在夜黑的晚上,帶給航海人溫暖與希望,我打從心底佩服那位外國人,那種無私忘我的奉獻,多少個春秋過去,如今那位外國人早已登天堂,孤島的燈塔換過阿兵哥,換過金門燈夫,不知現在燈塔還閃爍否?我想現在的輪船已經不需要它了,它只能變成人們垂弔的歷史古蹟了。 飛機繼續沿著航道下滑,海面如鏡,靜靜定定,反而海邊的岩石,因為波浪的拍打,露出崢嶸的胳臂,在流瀉的海水中,黑色玄武岩、白色的花崗岩,掩掩遮遮,有一種女人嬌羞的媚影,滑潤油亮的。 那條遊竄在礁岩上的木棧道,蜿蜒曲折,我回想曾在太陽下走過,彎來彎去,跳上跳下,流了一身汗,如今我在天上鄙視他,有一種戰勝的快感。 飛機滑過復國墩,靜悄悄的房舍,沒半個人影,也許太陽都把人們逼回屋內躲起來,再過溪邊,成功隊那棟新修的營舍,好像看到當年老蔣和袒胸露肚的海龍蛙兵在合影,再經下湖村,海邊的下湖水庫,滿庫的湖水,溢出的水沿著防波堤下滑,再來就是太湖上空,這座金門最大的人工湖,夕照落日曾讓我喀嚓掉許多幻燈片。另一側有一大片蓋得密集美觀的別墅,它們也是帶動金門高房價的禍首,飛機再飛越嶙峋的太武山,海印寺、冰淇淋雷達、太武山公墓都盡收眼底。 在飛機上,島上的羊腸小道,蜿蜒田疇間,路面車子稀稀疏疏,好像在演慢動作的影片,感覺鐘擺特別緩慢,配上靜悄悄的聚落房舍,這裡真是一個慢活的天堂,叫人好舒心。 飛機越飛越降,飛過陳坑、飛過高崗上那座廟宇,飛過舉辦花葛季的海邊,再經過尚義村,以及三民主義紀念碑上的地球儀,飛機進入后湖上空,棋盤式的房舍越來越大棟,垵湖國小校舍、許獬宗祠、廟宇,甚至議員服務處的招牌都看得清清楚楚。 沒幾秒鐘,碉堡、國旗一一滑過視線,動的一聲,機輪落地,機身轉彎轉角,在地面指揮員的手勢引導下,飛機定位,機艙安全帶燈亮起,旅客迫不及待起身下飛機。 就這幾分鐘歷程,由台灣回金門,飛過金門的天空,視覺是無比享受,叫人打從心底喊出金門真美,這片低密度開發的土地,沒有工廠的烏煙瘴氣,到處有綠野田疇,紅磚石牆古厝,加上軍事色彩的身影,真是獨樹一幟。
-
不懂過去﹐你永遠只是個孩童
今年(2015)是中國人對日抗戰勝利七十週年,許多相關的慶祝活動、展覽、研討會及演講,陸陸續續登場。日前,我參加一場十分精彩的講座,講題是:「烈烈南風──台灣大轟炸七十年」。主講人張幸真博士是一位科學暨史學家,從事博物館規劃策展研究、數位典藏、紀錄片製作及數位影像口述歷史、臺灣科學技術史研究……等等。她治學嚴謹,演講內容非常豐富,短短兩個鐘點,讓所有與會的朋友受益良多。 整個演講過程中,我好幾次有落淚的衝動,在臺灣土生土長的我,對這一塊孕育我、滋養我成長的土地,竟然知道得這麼少,內心覺得慚愧。張博士的投射資料顯示,有些看似與臺灣不相干的戰事,臺灣竟然也都遭受到嚴重的轟炸。日俄戰爭、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對臺灣的轟炸一場比一場慘烈。特別是1944年10月,臺灣沖(臺灣沖繩)航空決戰,1945年2月,美軍實施城市無差別轟炸,在在教人魂消膽喪。表面看來是美軍在對付日本軍隊,但實際上挨炸、挨轟的卻是臺灣這一片無辜的土地與人民啊!當時的景象怎一個慘字了得?美軍把整個臺灣一塊一塊編上號碼,按照編號逐一轟炸,包括醫院、學校全都遭難;戰火無情、家毀人亡,臺灣人的心有多痛呀?大夥兒在血淚中、在悲憤中、在一無所有之中,一寸一寸地收拾自己破碎的山河,一點一點慢慢重建自己的家園。這一路走來,人們可曾記取戰爭的教訓? 主講人演講的最後章節標題是:「烈焰與重生」,這幾個字給了我無限的聯想, 金門1954年的九三砲戰,1958年八二三砲戰,以及1960年較小規模的六一七砲戰、六一九砲戰……;在那些遭難的年日裡,幾萬發、幾十萬發的砲彈,兇狠地摧殘這純樸的小島,金門人吃盡苦頭,猛烈的砲火幾乎把金門炸爛。金門何辜?金門人何辜?……。 今天,臺灣的苦難淡遠,金門的夢魘消逝,我們是否也早已忘卻在家鄉土地上,那一段血淋淋的歷史?西賽羅說:「不懂過去,你永遠只是個孩童。」此話更深一層的意涵,乃要我們懂得過去,以古為鑑,方可知興替;用現代語言來講,懂得過去,才能夠取得歷史上興衰成敗的寶貴經驗值,幫助人們智慧增長,自我修正、茁壯,進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猶記得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船隻在經過臺灣海面時,第一次從海上遠望臺灣,發現島上高山峻嶺、林木蓊鬱景象絕美,他們無比驚艷,於是高呼「Ilha Formosa!福爾摩沙 美麗之島!」這樣的讚嘆詞。(Ilha即是英文的island)。1554年,「福爾摩沙」之島名,首先出現在葡萄牙製圖家羅伯‧歐蒙(Lopo Homem)繪製的世界地圖上,此為目前所知最早的、由歐洲人所繪製出現臺灣島名的地圖;這是臺灣的榮耀,臺灣人的榮耀。無獨有偶地,雅號「海上仙洲」的金門,在晉代已經開發,相傳宋朝朱熹或其弟子曾到此講學,文教日昌,歷代出了四十三位進士;這是金門之光,金門人之光。 「福爾摩沙」與「海上仙洲」經砲火洗禮、歷烈焰焚掠而重生,如今安居樂業,物足民豐,回首那不堪回首的悲傷歲月,我們是否該奉行猶太哲人──巴魯赫德‧斯賓諾沙的思考方式:「不要笑,不要哭,不要恨,只要理解。」那麼,讓我們懂得過去,做個有智慧、有眼界,厚德載道、成熟的大人,豈不大美大好?
-
文學島上有珍才
黃珍珍繼《心弦上的音符》、《偷窺》、《星星堆滿天》、《高手》之後,出版第五本書《七月流火》,囑我寫篇序,我不敢拒絕,因為她是我非常佩服的寫作高手。 黃珍珍有好幾個筆名,她除了用本名,偶亦用「甲甲」、「方玄」、「四年級生」等名寫作,在金門文壇享有美名,她是文藝創作的健筆,家務繁忙之餘,仍撥空為文,我手寫我口,努力撰述,執著而堅持,令人欽敬。 我注意到「甲甲」,早在民國六十九年九月七日的《金門日報 正氣副刊》,那天楊樹清刊了篇〈燕南山書簡〉,當時,我還不認識楊樹清,只覺得他真熱情,公開發信給多位文友,這些文友如:凌雨琳、周靈、趙卓微、亞馨、藍曉波、甲甲、白木、阿錦、夢含、曉栴、終南山、艾貞、榆林、林野、卿雲、望參、吳順良、羊牧、陳文慶、陳思為,這些作者當時我都不認識,但在《金門日報正氣副刊》偶可見其大作,心想這位楊先生真不簡單,交遊廣闊,熱力四射。我將當天副刊剪貼留存,楊先生在〈給甲甲〉寫著:「……,妳寄來〈人在金門〉的作品,給人真切感受到,留在故鄉的女孩子對鄉土的感覺是如此的濃烈,對鄉土的歸屬感更是汲汲,難怪,妳能寫出好幾篇讓人讀後還想讀一遍的文章了。」 七十年我結婚,之後才知「甲甲」是太座小學、初中同學兼好友,她們彼此偶而聚晤,閒話家常與育兒經驗,不經意間,家人故事居然化為珍珍書中文字,她的記性及筆下功夫了得,令我佩服。 黃珍珍學歷是初中畢業,但學力驚人,任職軍人之友社時,努力閱讀書報,自學成長,在她第三本創作《星星堆滿天》的〈獻給母親〉文中自道:「喜歡文字,喜歡記錄生活中種種情事的我,完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我的真感覺、真性情、真感觸與真體驗。我不會造假、憑空捏造,如果文章不是發自內心,那我無從下筆。回憶母親拿著我的「第一本書」時,臉上滿是驕傲。……在七個兄弟姐妹當中,我學歷最低。大姐、小妹都在當老師,大妹也在幼兒園所當幼教老師。但母親常對我說:「妳不比她們差,妳一點都不輸給她們。」 之前,她的每本集子都有名人作序,第一本書《心弦上的音符》,列在金門文學叢刊第三輯中,由聯經公司出版,書前有李炷烽縣長、李錫隆局長具名的序文。第二本書《偷窺》有金門大學王士朝教授寫的序文〈常民書寫,生活紀實〉。第三本書《星星堆滿天》,許維民校長寫序〈落花水面皆文章〉。第四本書《高手》,由文壇才女、廈大文學博士洪春柳作序〈珍珍.哈拉高手〉。 她的第五本書《七月流火》,書中文章,分「生活剪影」、「落番之人妻故事」、「人物特寫」、「親愛的家人」、「金門釆風」、「小佩傳奇」、「開心河南行」七大單元。內容多樣且富趣味,文中故事精彩,抒己則真情流露,所寫令人深思玩味,她在自序〈記憶的寶盒〉說道:「我喜歡文字,她是我生命中的珠寶,閃耀著光芒;我喜歡文字,她是我永遠的情人,一往情深永不移;我喜歡文字,她是我精神的食糧,餵飽我心靈的倉庫;我喜歡文字,她給我無限想像,可以是一片風景,可以是一段深情、感動;我喜歡文字,她是我的音樂,倘若失去她,我的世界將一片寂寥;我喜歡文字,她是我的空氣,少了她我會缺氧窒息;……。」 她寫的故事,她的文字技巧,都非常吸引人,聰明的您,趕緊也來瞧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