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對於孩子重讀不必那麼擔心
教育部廢除高中職留級制,原規定每學年總學分數逾二分之一不及格一律重讀,現改為學生得重讀,所以要不要重讀?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這個制度一公佈,有人擔心沒有了留級制度,學生的素質會更加低落。 其實不管重不重讀都不必那麼擔心,以我兩個兒子來說,老大高二重讀,老二在高三也差點重讀,只是他補考通過,才免於跟他哥同樣的命運,因自己孩子有過這樣的經驗,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面對孩子這樣的學業狀況,我們當父母的,當然一開始很難接受,不過既成事實,也只能接受,老大因有重讀經驗,讓他後來在讀書就業方面就變得謹慎得多,盡量不重蹈覆徹,所以大學時期,程式設計即使修了四次,畢業門檻修了三次,他也要如期畢業,不像其他同學,不把功課被當當一回事兒,最後只能延畢。 畢業後,當他知道自己在就業市場缺什麼時,趕快想辦法去補充,他免役,也沒讀研究所,我跟他說還好高中有重讀一年,等於晚一年出社會,心智也較成熟,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比較不會徬徨。 老二也碰到跟他哥一樣的情形,所以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後來也認真去看待他的學業,不敢再混,即使大學所讀的科系不是那麼好唸,當他一些讀不下去的同學,都選擇轉學卻失敗時,他則選擇暑修,學分也過了,做好準備,安心的在這個學校裏好好讀書。 老大沒因高中重讀而失志,老二也不會因沒重讀而心存僥倖,所以個人覺得不管是否需重讀,可由孩子自己選擇,畢竟每個學生的個性並不同,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相同的方式,同時也可以讓他們練習選擇怎樣的人生。 不要什麼都丟給制度處理,毫無彈性,讓孩子只能在圈圈裏打轉,然後再來怪孩子不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但是父母在旁的鼓勵非常重要。
-
家庭第一
魯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圖》,提出許多不合理之處,像臥冰求鯉、哭竹生筍、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批評其中盡孝的虛偽。提倡孝道是傳統美德,如果不能隨著時代變遷用合理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孝順,一味遵循古時候的教材,恐怕就是愚孝了。社會有不同的價值觀,文化背景和情境也因為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因此教忠教孝要因時因地因狀況做最符合現況的需求,用智慧判斷,才能永久。傳統孝順父母的價值是良善的,做為人,知恩報恩也是區隔人與禽獸相異的指標,良善的人性應該要努力維持。 平常教育強調對兄弟姊妹要友愛,互相照顧懂得分享,可是人性本來就有貪婪自私的一面,手足之間容易因為權力金錢和家產產生紛爭,歷史上寫最有名的曹植《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寫出曹丕因為權力之爭要殺害曹植,同胞兄弟相殘的人間悲劇,還有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弒兄奪皇位。不只東方,在聖經創世紀也記載人類始祖的亞當與夏娃的兩個兒子該隱與亞伯,因為後來兄長因嫉妒和憤怒神接受弟弟的祭品,將他引到荒野殺死。人類群居相處,有時和朋友的關係親密無比,但是兄弟同胞而出,本來就應該比朋友還親,導致相爭相殘就是人倫悲劇,沒人樂於見到這種結局。因此,看到手足相親值得大大稱揚,期待大家有好的榜樣,向賢德學習。 家庭是一個小社會,能在家庭裡孝敬父母友愛手足,出了家門,才能真正去關懷身邊的人,二零一四年在社會上出現一些富少的社會案件之後,九月二十五日中國時報社論「正視家庭價值崩壞危機」指出,「……犯下大過的年輕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家境富裕或至少優渥小康;耐不起挫折;極度自我中心;人生虛無、找不到足以支撐精神的奮鬥目標;其中一部分的人沉迷於紙醉金迷的物質世界……。顯見社會急遽變遷後,家庭價值的維繫、人格品性的養成都面臨了新的挑戰,父母家長在方法上與心態上都必須調整。」呼籲家庭價值要重新定位、重新鞏固。 家庭關係是人性溫暖善良的園地,在關懷和愛中成長的孩子比較容易發展出愛和關懷的能力,這是模仿學習的教育方式。二零一一年四月親子天下雜誌二十二期指出:「許多國家都面臨少子化的危機,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一上任的國慶演說,把『家庭價值』當成政策重點,宣誓打造新加坡成為『友善家庭的環境』。新加坡政府面對少子化危機,和人民一起面對全球化下家庭崩解的挑戰。讓『家庭第一』的價值深入人心,啟發大家重新思考和珍惜這項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產。」 守護家庭價值,就是守護人性的光明面。台灣有很大的危機是家庭功能失調。看到許多家庭失落了家庭溫暖,有的忙賺錢,有的家庭破碎,有的隔代教養,孩子們少了家庭的呵護,真的很不捨。我很期待,能有一天,我們的社會能發展到在育兒期一個家庭父母只需要一個人負責經濟來源,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雙親之中能夠有人隨時在家裡守護著孩子,讓家真的成為家,而不僅僅只是一家人一起睡覺的旅館。
-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對金門的省思
既稱為『和平紀念日』,旨揭『和平』的重要性。特別在地理位置特殊,且發生過很多戰事的金門,和平更是金門人特別珍惜且重視的。雖說沒有前人的革命,哪來今日的和平。而革命是為了改革,但改革有很多種方法,和平的改革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很多衝突也與種族分化有關,但金門就少見此偏見,反倒很樂見台灣人來此融合,很友善、熱情的對待。5年前,我來金門工作時,路上牛比車多,而現在則常常塞車,代表越來越多人回流這熱情洋溢的金門,無分金門人或台灣人。 二二八事件發生在民國36年,目擊者回憶當時慘況。當時發生大規模的民眾反抗政府事件,當中發生了當地人對外省人的攻擊、民眾與政府的衝突、軍警鎮壓平民,及臺灣士紳遭軍警捕殺等情事。當時民眾聚集進行抗議活動,點燃了政府治理臺灣以來長期因貪瀆失政導致民不聊生所累積的龐大民怨。死亡人數有很多種版本,從數百人到數千人,甚至數萬人的說法都有。 中國大陸有六四天安門事件,台灣則為二二八事件,總令人印象深刻。那曾經發生的慘況,造就了改革及民主,才有我們現在以民意為政的時代,雖然當時事件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過歷史不就如此嗎?而重點不是找出罪魁禍首,而是想想該事件是否能以更和平的方式進行,則可避免人為災難的發生,並和平的達到人民的訴求,及思考以後該如何避免類似情事發生。希望透過二二八和平紀念日,大家能夠一起省思!並學一學金門人的善待與熱情。
-
別讓過年過節成進步的坡坎
九天年假不短,但也倏忽溜走了,試問這幾天我們都在忙碌甚麼?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不算短的假期,終究有了甚麼收穫? 有人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光是坐車開車塞車,就耗掉了不少時間,其後,又走走停停、東拉西扯,平添虛耗,到頭來九天又剩下多少空檔與優閒? 假期之可貴,在為自己修復整補,在為來時滋養生息蓄積能量,但從種種跡象看來,不少人的假期恐怕也只是以疲勞換取疲勞? 假日,讓我們有喘息的機會,卻也使我們有偷懶的藉口:晚點睡吧,明天可以補眠;晚點起床吧,今天不用上班上課;不急啊,反正時間還多著呢;運動嗎?稍後吧,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讀書嗎?唉,生活為什麼得要如此勞神呢?總之,難得休假,就是要放鬆;難得有長年假,那更該放空,工作不就為了生活嘛,既然放假,何苦緊張兮兮? 因此,在放鬆放空之下,我們偶爾也放縱,時間就在放下之際流失。時間不等人,不管是上班上課或周休二日或放年假,時間匆匆,不因為它快,而是它不曾也不會為任何人、任何理由稍作停留。當我們放假,它持續工作,當我們放空,它照常運行,當我們放縱,它更無情的離去。我們與時間是龜兔賽跑,它是龜也是兔,悄悄流逝不張牙舞爪不露聲色,緩緩如龜行,讓我們輕忽它的腳程;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它是超馬的始作俑者,腳步無聲無息、永無止息、從無倦怠的行進,它有超級無敵馬力的心臟,奔跑如健行,如此輕快,狡兔如斯,讓我們失去了警覺,當我們發現它遠颺之際,只能望之興嘆:時不我予。難道我們只能做眼巴巴看時間溜逝的人? 因為時間是具有龜息大法的神龜,我們不能看它笨重而輕視它爬行的速度,它日行雖不足以千里,但日積月累持之以恆的前進卻能叫我們望其項背。 因為時間又具有狡兔的敏捷,安之若素,行之無聲,在我們輕忽之間,它早已一溜煙消逝。而當我們左右觀望、四處徘徊之際,它更不會為我們眷戀,它只會一逕飛奔而去,離我們愈來愈遠。 過年過節,其實過的是時間的考驗。節慶放假是時間的幌子與煙幕,讓我們誤以為時間為我們停留、時間與我們同在,其實,門都沒有,時間總是放我們鴿子,它是吃鴿子的老鷹,當我們成了放縱的鴿子,它就是虎視眈眈的老鷹,我們是它的犧牲,我們是時間的祭品。 當心,節慶放假可能是一個坡坎,它能讓你動力熄火、前進頓挫,即使重新啟動,已經慢了半拍,甚至好幾拍。長假,尤其是九天的長年假,可能是更大的坡坎,我們陷入其中,踟躕、眷戀,甚至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與努力的動力,等到假期過了,驚覺之下才發現,時間不曾為我們稍作逗留,它早已離我們好遠好遠。 因為這樣,過日子其實比虛應過年更重要。但若如此說來,過日子豈不過於嚴肅?工作無非為了生活,過年過節休假放緩放鬆又何妨?其實,我沒有低估放鬆放空的必要與重要,只是在提醒自己,莫要因為放假放掉了進修與靜思的良機,例如不忘閱讀、運動。 難得休假,許多人藉此走訪親友,他們是有心人有情人,值得為他們喝采,如何讓行程輕鬆自在,不再塞車於途虛耗寶貴時間,不只是他們事先應做功課,也是各級政府主管機關應盡的責任。 過了年,不管過得如何,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更懂得時間的特性,掌握它、管理它、善用它,毋寧是我們每個人新年必須修行的人生課題。
-
二二八和平紀念日願台灣走向開放﹑寬容的民主社會
每年到了二二八和平紀念日這個時刻,都可看見許多的衝突與國家認同的矛盾等,如先前在中正紀念堂的潑漆事件與政治大學教官撕二二八海報問題等。這時,筆者總會想起美國前總統林肯所說過的一句話:『對任何人不懷惡意:對一切人寬大仁愛;堅持正義,因為上帝使我們懂得正義;讓我們繼續努力去完成我們正在從事的事業,包紮我們國家的傷口。』 誠然,先總統蔣公的身分就像是三國時期的曹操一樣,毀譽參半。例如,對於我國早期宣佈戒嚴時期時提倡民主及自由主義改革的先驅人物-雷震先生,蔣氏便以高權操控司法審判,使之以「包庇匪諜、煽動叛亂的罪名」,在未經正當訴訟程序及當事人基本權的保障下,將他判刑入獄。而另一個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殷海光先生,則是被迫去掉台大教職,並被軟硬兼施的要求接受教育部的聘書,甚至被特務如影隨形的監視,形同軟禁的限制,終至胃癌身亡,這些都和蔣氏政權脫離不了關係,但從另一角度思考,為何當時的政府要做出如此不人道之行為,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大陸撤退時的失敗經濟、二二八事件的陰影、社會結構的反映和為了要突破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等等。 回到二二八事件本身,蔣中正的確扮演了一個相當爭議性的角色,許多的史學家認為他領導的國民黨軍隊迫害了許多台灣的子民,是這起事件的元凶,然而也有評論家用不同的史觀為他平反;如當時台灣處於一個無政府的狀態,在情況危急之時,蔣公仍叮囑時任台灣省行政長官的陳儀,要求他嚴禁屬下的軍政人員施行報復,否則以抗命論罪。然而,不管歷史如何定位,蔣氏在台灣政權上仍有他一定的重要性與功績,不應全盤否定他在我國歷史上所付出過的心血與心力,更重要的,是不應該使這些紛爭延伸至不相干的後輩等。 在距離二二八事件將近七十年後,筆者認為,除了歷史經驗必須記取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維繫台灣社會的穩定發展。期望大家能一同放下所有的成見與對錯,學習蔣渭水、謝雪紅與雷震等前人為民主無私的奉獻精神,更重要的,是不要辜負他們對後輩子孫的付出與期許,讓台灣社會能像沐浴在陽光下的向日葵般,呈現多元、民主、開放與包容的風采。
-
阿扁特赦還有正義公理﹖
有些事情的看法應本平心而論,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標準要一致,也不管外省台灣的總統都要以高規格來檢驗,絕不能有雙重標準。據報載,高雄市議會民進黨團提議建請馬總統特赦陳水扁,民進黨重量級人士其中以市長陳菊等更是稱為促進社會和諧,落實「轉型正義」為由特赦阿扁,令人大惑不解的是,民進黨既已全面執政,五二○就任之後理應由該黨蔡英文總統去特赦才對,怎叫一個即將卸任的馬英九總統去特赦呢?這實在是吃人夠夠,難道這樣真能有助於化解藍綠對立嗎?說給誰聽!小老百姓的我們,實在大惑不解「社會和諧」及「轉型正義」也可以畫上等號?小老百姓只知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今天阿扁涉貪自當接受國法制裁,本就天經地義,怎可因總統之尊而有特別待遇?若總統貪瀆可以特赦,那其他人要不要也比照?再說阿扁尚有官司訴訟待審,何來特赦之說呢?民進黨及其重量級人士,高舉「轉型正義」名號為藉口,也不管是否真公平,真不正義?自恃他們全面執政的優勢,一心一意想要翻轉過去及清算鬥爭國民黨的黨產,為所欲為遂行他們的政治目的,真是可惡至極。 俗云:「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貴為總統的陳水扁,是國家主權的肉身象徵,更是「國家安定、團結的磐石」,是「國家公義的守護者」,知法犯法,犯了貪污罪可說是中華民國的國恥,理應罪加一等才對,還有何顏面談特赦、禮遇,甚至狂妄到不懂得自我節制,自認無所顧忌支配黨政軍,到處充斥他的鷹犬,如果誰還敢替他求情,要求禮遇、特赦,那才是沒有正義公理?昔日叱吒一時,今為階下囚,這是咎由自取,怨不得人,想當初膽大妄為掏空國家金錢,千金陳幸妤不服氣大聲斥說:民進黨的民意代表那一個沒拿我父親的錢。以一個三級貧民起家的會有甚麼錢呢?壓根兒還不是利用總統職權汙國家的錢,這種敗壞官箴倫常,我實在想不通還會有那麼多人挺他,說阿扁無罪,是國民黨迫害,要求無條件釋放,這那裏還有正義公理? 前陣子看到十多位民進黨立委不滿法務部將陳水扁移到培德病監,踹破部長辦公室大門,還大言不慚說是執行權力問政,簡直大開民主倒車。平情而論,綜觀陳水扁所受到待遇,已比一般受刑人好太多,假如不是卸任元首,不可能有這麼好的禮遇,為他專設醫療專區,有三名看護二十四小時隨伺,配合醫療小組,隨時照護,加上挑高近十坪的舍房,獨享百多坪綠地,宛如別墅,一般百姓或位居要津官員,哪有這樣生活環境,事實上馬總統早已釋出最大誠意,讓陳水扁保外就醫,回家看管了,那些扁迷以及眷屬仍猶不知足,還要叫馬總統加以特赦,那不等於阿扁是無罪的嗎?相信有很多人無法接受、心服的。民進黨永遠是兩套標準,判無罪是應該的,一旦判有罪就說法院是國民黨開的,但也不想一想,扁政府時期,法務部長陳定南為追討十四億欠稅管收黃任中,不准黃拿進隨身藥,怕其中有禁藥,也不准黃任中保外就醫,陳定南公開斥黃裝病,最後導致黃任中病死獄中,同樣情形與阿扁相比,其公平、天理何在? 最不可原諒的陳水扁兩次向全國人民宣誓的誓詞:「余謹以至誠向全國人民宣誓,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增進人民福利,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如違誓言,願受國家最嚴厲制裁,謹誓。」猶言在耳,歷歷在目,如今竟然還有很多人在替他求情,說是無辜的,要求特赦釋放,這是甚麼社會啊!難道你們不覺得可笑麼?一個幸運收割了台灣數十年來,多數人為爭取自由而奉獻性命、自由換取的果實││總統大位及職權的阿扁淪落至此,也算是他罪有應得吧!竟然會有那麼多人要求特赦,甚至說阿扁無罪,簡直是非不分到極點,何不乾脆無條件釋放阿扁算了,這是什麼世界啊!這還有公理嗎?
-
《學習的革命─從教室出發的改革》之觀後有感
這本書最讓我感覺不同的地方是,它有別於一般理論或觀念倡導的書籍,而是作者佐藤學將自身教育改革的親身經驗作為理論與實務驗證的分享,而且書中詳細描述如何實踐的方法,如:共同學習的最佳小組成員由四人組成,且最好是男女各半,以減少閒聊的情況發生,是一本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工具書。 這本書所描述的日本學習環境與現行臺灣的狀況非常接近,畢竟臺灣早期本來就被日本統治過一陣子,教育體制相似也是很能理解的,只是日本學生的升學競爭壓力可能更在臺灣的數倍之上,造成相對於從前,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及關心的減弱而更加不願意學習,作者更將此現象稱為「加速逃走的學習」,且此現象除了學生以外,在成人社會中更是嚴重,但是書中以「閱讀書本數」的減少來作為此狀況的指標之一。個人認為近年網路的普及、智慧型手機的出現,讓資訊可以更快速、廉價的取得,確也是造成閱讀書本數快速減少的主因,若日後要作類似的驗證,這個因素最好也要納入考量。 這本書同時點出了很多日本當下教育的問題(如:能力分班)及錯誤的教學方式(如:以搶答的方式來誘使學生舉手回答),有很多都是國內目前常見的教育制度,如:臺灣經常採用的「分組學習」與作者所強調「協同學習」就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前者強調的是一致性,在群體中會有一個領袖,並由其主導整個組員的思考方向並統合出最後一致的意見或想法;後者則是強調差異性,在群體中不需要存在領導者,並需要每個學生在平等的地位中參與學習。這樣的環境才不會造成學生領袖及少數學生獨秀的狀況,導致其他表現平平或學力較低的學生更加落後,最後使這些中後段學生失去信心,甚至從學習中逃走,我認為這是時下老師作分組教學時應該注意到的問題。 另因近年教師的工作由責任轉為服務,教師與家長的關係轉變成為「服務提供者」與「服務享受者」的關係,這樣的結果導致教師因永無止境的工作產生無力感,而家長也常不滿教師的「服務品質」導致對教師的不信任與批判。作者認為教育並非服務業,而是所有大人對孩子的責任,親師關係要建立在共同教育孩子的責任基礎,彼此相互信賴與聯繫。這點一語道破了現在臺灣普遍家長與老師之間的關係,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成績不理想,學校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只因為他們花了錢、繳了學費,所以老師就應該要想辦法讓孩子學習,甚至考上好的學校,但是對孩子在家中是否有寫作業或其它在校外的活動卻絲毫沒有關心,所追求的只是漂亮的成績單,不僅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同時也瓦解了孩子對老師的信賴及尊敬,更深深傷害了教師的尊嚴。 作者所提倡的「學習共同體」是要讓學生、老師、家長一起參與教育公共事業,並負責營運,全校因此成為「生命共同體」,因為教育是一公共使命,學校和老師背負此使命及責任的專業,但需要向外敞開大門,使多元思考透過對話得到交流。惟有在這個觀念下,學生、老師、家長才能不分彼此,共同傾聽相互的需求並予以尊重,希望時下的教育官員、教學者及家長有機會都能閱讀這本書,因為教育不僅是學校老師的責任,更需要其他體系內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果,讓教育改革更有機會成功。
-
請善待軍公教
軍公教的退休俸結構有問題,是該檢討、調整,但在對手強烈扭曲的氛圍中,馬政府不多解釋、不做說明、毫無章法粗糙的亂調整,搞得所有退休軍公教像過街老鼠、如國賊般,被指責、被非議! 退休軍公教只是按早已訂好的退休制度退休,逐月領回自己原本上班時每月繳納的退休提撥準備金,這樣有錯嗎? 連財政部部長、考試院院長都跳出來指責。有問題的是制度本身的精確計算,而不是這些無辜的退休軍公教。 而退休俸中的優惠存款,也就是所謂的十八趴爭議最多,但卻不見主管退休撫恤的考試院出來說明,反而看見考試院長疾呼要改革! 所謂的十八趴有其歷史背景,陳文茜以一篇《國葬18%》說出了真相~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10115/33114806/ ,在民國84年以前,因國家財政困難,當時軍公教的薪俸上不足以奉養父母、下不足以蓄妻兒。那個時候每一個軍公教的家庭都是寅吃卯糧的到處借貸度日,沒健保的歲月,誰也生不起病。記得民國69年我月薪不到一萬元,兩個孩子輪著生病,一個月就花掉我六千元,處境之困難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體會。國家以民國84年以前的年資為界訂立18%優惠存款,只是補貼退休軍公教退休後面對高物價起碼生活之所需,民國84年以後的年資就沒有18%的優惠存款。 可笑亦復可悲的是這個存款的利息如今卻被馬政府發明的二代健保費,每個月每五千元扣100元二代健保費,扣這些人的養老利息生活費,去補貼華僑、補貼陸生的健保醫療。 曾經為國家出生入死、殫精竭慮的退休軍公教,落得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下場,誰不心寒? 在職的軍公教,看到退休者被如此對待,誰還能盡心工作?一起又一起的貪汙案件爆發,和這麼追殺退休軍公教難說沒關聯影響! 軍公教的雇主是政府,哪一家不善待員工的企業能有好下場?
-
新聞前輩分享之我見
在攝影課中,老師邀請了任職於知名報刊,擁有豐富的採訪經驗的記者前輩,來為我們分享他在太陽花學運時的採訪過程,前輩和我們分享,當太陽花發生時,他在第一現場跟著學生進入立法院、被警察驅逐,甚至收押的過程,真實的記者生活在課程中一一浮現,啟發了我對「記者」更多的想法。 「如果沒被告過,就不算當過記者。」這句話如熱鐵烙膚般的烙印在我的腦海當中,當新聞價值與法律產生衝突時,我們到底該如何拿捏?要呈現最真實的報導,又或者是做一個明哲保身的守法人呢?我一直在想,如果換作是我,我會衝進去裡面嗎?我有這個勇氣面對法律和社會的風評嗎?我想現在的我不敢也不願意衝進去裡面拍攝課綱爭議的第一現場,因此我特別崇拜這位記者進去的勇氣。 再者,我發現新聞所見的第一現場。還記得要第一次進大學面試的時候,我的備審資料上面打著我要當記者,我要在第一現場做報導,並勇於揭發,讓今日的新聞經過我的文字、知識和想法,傳達出去。然而,看到記者最真實的模樣時,第一現場往往是混亂的、未知的、迷惘的,甚至是衝突的,面對課綱爭議這樣混亂的環境,記者還是要理出頭緒來,觀察整個事件的起因,並發出即時訊息。要面對警察的制裁,要努力鑽縫隙只求一個新聞的畫面,更要因應現在的即時新聞,用手機打出最即刻的報導,那種分秒必爭與戰戰兢兢,隨時都要有敏銳的感覺發現新聞的素材,讓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所謂的「第一現場」,可能不只有見到明星或是哪個儀式揭幕這麼簡單,其中也是充滿了挑戰。 最後,更讓我省思的是台灣的媒體環境。許多人說「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甚至說記者是社會亂象的根源。面對這樣的謾罵與偏見,還是有許多新聞前輩們努力衝鋒陷陣,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工作,我更看到了一種職責和堅定,即便會受到法律制裁依舊義無反顧,發現其實環境再怎麼不好,還是有人為社會努力、為新聞貢獻。
-
落實政黨輪替﹐民主國家典範
2016年1月16日在台灣選舉史上出現了第一位女性民選總統,由蔡英文女士當選第14任總統,也為台灣民主化選舉制度寫下嶄新的一頁,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具備所有國家組成要素,如主權、人民、政府、領土等,在這個土地上,政府擁有對外獨立自主;對內最高權力的政府機構,擁有兩千三百萬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民,擁有台澎金馬領土的國家,民主政治的碩果,值得我們所有民眾驕傲的民主體制,我們選擇自己的領導人,人民擁有了參與政治最基本的權利。 這樣的民主得來不易,也需要我全體人民共同來擁護,第一次民主化浪潮發生在十九世紀,台灣也在這股浪潮之中,當時的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土地上短暫成立「台灣民主國」,可是建立「台灣民主國」的人都是清廷的舊官僚,並沒有與台灣人共同打拚的決心,日本人還沒來之前這些人就逃回中國了,台灣人民犧牲生命仍無法改變日本殖民統治的命運。第二次民主化浪潮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許多殖民地紛紛獲得獨立的機會,很多新興國家走向民主,當時台灣被中國國民黨政府佔領,如果中國國民黨政府不來台灣,我想台灣應該會在第二波民主化浪潮中走向民主。台灣在前兩次民主化的浪潮中,失去成為一個民主國家的機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來臨時,台灣終於成功。 時局的變遷,讓身處現代的我們,得以選擇自己所心儀的領導者,在我們享受這民主的碩果前,必須向曾經為我中華民國民主體制所貢獻心力的先進前輩們,致上最高的敬意,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腐敗,也希望所有代表人民發聲的代議士們,可以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權力,為台灣民主政治寫下最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