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別人行,為何我們不能?
高雄捷運泰勞因不滿生活條件太差,生活管理太嚴謹,不人道的對待,日前發生了暴動;綜觀其造成之因有許多因素,只是冰山一角浮出水面而已。 台灣人一年的平均所得大約在四十二萬元,柿子盡挑軟的吃,國人找工作是白領階級,坐辦公室吹冷氣,手拿筆桿批公文,而相對的吃力又笨重的工作乏人問津,所以不得已只得引進外籍勞工,來幫我們從事那些苦力工作。我們理當心存感激,然而卻不然,資方限制他們自由,幾百個泰勞擠在坪數小到僅能供行走的房間,三餐飲食又粗糙,又無端扣押薪水,種種不人道的作法,豈能接受?不是有很多人面臨失業,找不著工作嗎?難道泰勞能做的,我們卻不行勝任?是我們不能,而是我們好逸惡勞,貪圖享受,怕吃苦怕困難。 我們標榜著「人權立國」,理當把外勞的「人權」還給人家,平等的對待;國人要秉持著先人不畏艱苦,一步一腳印努力去開墾,這樣的台灣才會進步,經濟方能突飛猛進。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多關心
由於社會急速變遷,二十一世紀將是「數位化」及「多元化」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在快樂的校園中,培養學習的能力;如何在成長中發揮自己的潛能,提昇孩子的「知識競爭力」,將是未來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老師和家長們共同的責任。 教了這麼多年的書,總覺得孩子一代比一代聰明,但是許多孩子也越來越不用功讀書,教師苦口婆心、好言規勸,仍然無法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愛的教育行不通,又不能作適當的懲罰時,老師有時總會有無力感之慨嘆! 把學生教好是所有老師共同的期望,老師總是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看待,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老師也不忍自己班上的學生比別班差,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是從經驗中深深體會到,家長若能對孩子的學習給予適當的「關心」,在學習路上才能加深、加廣、加速。 學生功課節節退步,老師去家庭訪視,少數家長會推說因為工作忙碌而疏忽了督促。我總是反駁:「再忙也是為著孩子,如果孩子不懂得爭氣,就失去了打拚的真諦」。家庭聯絡簿每天規定要寫的功課,常有學生完全沒寫或是草率應付,但家長照樣簽名,甚至有少數學生聯絡簿空白不填寫,家長還是簽名,老師看了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平時家長能夠協助輔導孩子的課業是最好,這樣孩子的功課會進步比較快,尤其是低成就或是比較被動的孩子;如果無暇輔導其課業,至少每天晚上能撥出二、三十分鐘,檢查孩子是否依進度認真寫完當天的功課,不要讓孩子養成依賴、懶惰的習性,一旦染上就很難糾正,自小培養其自動自發的求學態度,未來就不必太過操心。萬一孩子行為有所變化,也不可輕言放棄,而且要付出加倍的時間關懷、糾正及輔導,否則會使其越陷越深而無以自拔。俗語說:「再壞也是自己的孩子」。況且孩子會變壞也不是短時間造成的,是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醞釀,父母未能適時給予糾正、或因過度寵愛而放任,終究造成無謂的慨嘆! 我也深深體會到許多孩子遇事不先考慮他的對錯,而是先感受一下令自己爽不爽,如果讓自己不爽,那怕是錯得離譜,不管對方是誰,也不容許別人說一句,更何況是對他大聲嚷嚷。孩子僅僅以心裡的感受,作為一切事端的評量,做錯事還一味理直氣壯,沒有理又不饒人,這是環境造成的新新人類;因此,首當其衝的課題,應該教育他們懂得反省自己,然後給予正確的輔導,這是家長及學校老師共同的責任,否則他們的未來可能帶給家庭、社會更多、更大的問題。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彌足而珍貴的、是生動而可塑的,我們要好好把握教育良機,錯過童年或少年的黃金時段,就好比抓起的海沙,從指縫中漏失,可能造成無可補贖的遺憾!孩子從小要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兄弟爭執看電視的事,不必由父母裁決,由孩子雙方自我解決後,再由父母來執行。任何事情應訓練孩子理性的判斷、負責任的態度;例如孩子問媽媽他今天穿的衣服好不好看?身為父母不要直接判定「好」或「不好」,可反問孩子自己的感覺,並說明想法的理由。身為父母價值觀的判斷之前必須先認清自我,例如大人要孩子用功讀書,不認真讀書將來只有做勞工,於是孩子對勞工產生不同的價值觀,長大後他可能排斥勞工,但又無法衡量自己的能力,因此產生挫折感甚至發生了偏激,也可能帶來社會問題的負面影響。 孩子是母親懷胎十月而生、是父母辛苦養育而成、更是父母未來寄託的希望,任誰不愛護自己的寶貝孩子;但是愛並不是給他們擁有最美好的一切,是給他們必要的關心。電視看太久了、電動遊戲玩過度了、要給他們適當的約束,功課退步了要協助追究退步的根源。有錯要給予適度的處罰,讓孩子明辨是非,否則到頭來害的是孩于,苦的是父母。從小讓孩子孕育著樂觀的個性、培養其待人處世的態度,讓孩子踏著成長的腳步邁向無垠的未來,即使不能像星辰般燦爛奪目,也要像毫不起眼的螺絲般有不可或缺的重要。
-
談金門農工校務發展
一、前言 金門農工前身係金門高中高職部,金門高中設置職業類科始於民國51年,當時只設農藝科,其後中斷招生,直到58年又恢復招生,59年增設商科,61年開設漁撈、電工等科,64年遷移至現址,陸續開設輪機、農村家政、電子、農機、養殖、機工、食品加工等科。其後因配合社會經濟發展及師資現況,將農機與輪機科改為汽修科(汽車科),農村家政改為家政科,食品加工科因師資問題停招,農經科一班轉為園藝科,並成立特教班(綜合職能班),形成目前五類十科一班,為全國類科最多的學校。從這些類科設立的過程,可看出本校類科的調整,乃配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與師資結構而調整,而非永不變動。 84年4月10日,四一○教育改造遊行活動提出教改四大訴求,包括(一)落實小班小校(二)廣設高中大學(三)推動教育現代化(四)制定教育基本法。教育部為回應教改訴求,於是高中職學生比由3:7調至4:6,83年至93年,高中人數增加60%,高職減少38%;廣設大學,使大學升學率高達八成以上,四技二專又大量改制為大學,開放高中生升讀四技二專,擠壓高職學生升學機會,升學率只有六成左右;又由於人口結構改變,出生率逐年降低,由每年30餘萬減為20餘萬,使高職經營面臨嚴峻的挑戰。各校為因應這些挑戰,紛紛調整學校經營策略,其中類科的調整成為職業學校轉型的主軸。例如台中農校是歷史悠久的純農業學校,其類科有一半改向服務業類科發展;台南農校、關西農校則往綜合高中發展;民雄農工農業類科僅有園藝科;台南水產學校水產類科只剩水產養殖科,增設工商類科;澎湖水產增設資訊、汽車、餐飲、電子通訊。從這些學校設科的轉變,顯示職業學校必須掙脫傳統的束縛,進行類科整併,若徒緬懷歷史的豐功偉績而不進行變革,以適應環境的變遷,則將會被淘汰。 二、本校現況與經營困境 (一)國中畢業生減少,農業水產類科招生不足。 本校位處離島,受限於地理環境、人口結構、社會傳統觀念,招生日漸不足,本年度國中畢業生計有717人,金門高中招收10班360人皆能招滿,本校招生核定額數為14班476人招生卻不盡理想,雖經初招續招仍有缺額,尤以農業水產類科的缺額最為嚴重:農經科23人、園藝科14人、漁業科10人、養殖科7人。95學年度,地區國中畢業生只有665人,比94年度少56人,假設本校降低班級人數為每班32人,14班招生數為448人計,兩校總計需808人,缺額為147人,農業水產類科終將面臨全部招生嚴重不足而停招的險境,為保有農業水產類科的存在,整併與減班勢在必行。 (二)學生素質有待提昇 依據九十三年度國中基測成績分析,金門農工基測學科能力平均值是85分,比全國公立高職173分少88分,比全國高職149分少64分,其中基測學科成績99分以下者佔67%,顯示金門屬學習弱勢地區,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屬學習成就低落者,其學習動機與生活習慣不佳。進入本校後,經教師三年努力,大部份學生皆能感受老師的用心而漸有進步。惜因部份學生不良習性積習較深,放棄學習;對這些學生,必須結合家庭的力量,共同努力,教育功能才能發揮。 (三)經費短絀,設施維護更新困難 本校91年業務費為1414萬元,94年降為855萬元,減少幅度達40%。業務費的用途包括水電費、材料費、維護費、辦公郵電文具、師生進修活動費等。業務費的減少,直接影響學生材料供給量,實習設備的維修,學校環境的改善,對於學校的發展是不利的。學校現有設備大部份是74至76年工職改進計畫所購,正進入維修與更新高峰期,但因業務費的缺乏而停機,例如CNC車床已因修護費高達14萬而停機。同樣的,學校建築設施亦是如此,學校外牆脫漆嚴重不能重新粉刷,消防及電力系統設施皆已老舊無力改善;籃球場龜裂、體育館漏水無法維修更新;實習與教學設備更新非常緩慢,以致本校電腦教室還在使用PENTIUMⅠ。所幸教育部已警覺高中職的窘狀,設備費近三年來已開始編列,每年約有240萬,每科分配20幾萬;允許實習費留校使用,95年度起將投入更多的經費,解決目前困境應是指日可待。 (四)代理教師太多,造成人力斷層 教育部規定招生人數不足之學校,不得增聘正式合格教師,本校因教師退休而待聘教師計有35人,皆以代理(課)教師擔任之。目前,本校正式合格教師50歲以上者佔51.8%,39歲以下者僅有5人。50歲以上教師逐年退休,且較無意願進修第二專長,若不能適度聘請正式合格教師,此種斷層現象非常不利於人才的培養,對學校未來發展會造成阻礙。 (五)教師第二專長進修不易,類科或課程調整不易 本島大專院校僅有金門技術學院一所,科系及各種專業師資有限,符合本校教師第二專長進修系所不多,如農漁類科的生物技術、寵物飼養管理、水域休閒活動;機械科電腦繪圖、電腦輔助設計發展;家政科教師美容美髮;商科商業設計、綜合特教班師資培養等等在地區皆很難有進修管道。留職帶薪赴台進修又有經費及教師年齡大意願不足之難處。師資專長進修若不能突破,類科或課程無法快速調整;因此,學校轉型必須配合教師進修、退休、新聘而推動之。 三、本校校務發展規劃 本校自獨立設校迄今已邁入24年,在歷任校務掌舵者(李再杭主任、洪文向校長、李光明校長、王添富校長)努力經營下,基礎設施完善,校園規劃週全,教學品質良善,學生畢業後,在各行各界皆有傑出表現,獲得社會肯定。但學校發展必須與時俱進,隨時修正校務發展方向,並訴諸文書,讓學校同仁清楚學校未來發展,形成共識,才能凝聚力量,發展校務。個人於93年8月接任校長後,立即依據競選校長所提的治校理念與計畫,進行94-97年校務發展計畫的擬訂,並組織校務發展委員會,成員除學校行政人員、教師代表(選舉產生)、尚包括教師會、家長會、校友會、專業人士。校務發展計畫草案歷經兩次校務發展委員會(93.09.30,94.01.12)討論修正後決議通過,並於94.01.19送校務會議決議定案。本案詳細內容置於本校網站,敬請參閱,主要規劃項目如下: (一)類科整併,建立各科特色 依校務發展委員會與校務會議決議,農業與水產各有二科於95學年整併成農業與水產類科各一班,家政科兩班有一班轉為餐飲管理科(高職無觀光餐旅科),電子科兩班有一班轉為資訊科;96學年電機與商業科各減一班。配合類科調整,規劃及鼓勵教師參加第二專長進修。同時在訂定校本位課程時,各科根據自己的特點及金門地區的需求,融入課程中,建立各科特色。 (二)課程調整與區域合作 金門地區後期中等教育僅金門高中與金門農工兩所學校,為配合教育部推展社區化及實現學生適性學習理念,擬訂兩校課程區域合作,讓學生有相互轉換學習環境的機制。本試辦計畫經兩校校務會議通過後報教育部核備,並送職業學校輔導小組審查。 (三)學校設施改善 本校以4年時間,劃分近程、中程改善目標,總共九大要項,其中較重要的有北側教室改建、圖書館及活動中心增建、學生宿舍改建、廁所改善、電力系統改善、無障礙設施改善、網路與語文學習環境多媒體設施改善、各科實習設備更新、運動設施改善等,總計編列3億5千多萬。 (四)實習農場活化利用 實習農場活化利用,根基於下列觀點:1、解決農場經營管理困境,提高利用價值。2、提供資源結合地區產業發展,創造雙贏策略。3、配合金門農工類科轉型,擬與縣政府合作,請其協助規劃實習農場以BOT方式興建觀光旅館。提供學生實習就業機會。 (五)改進教學方法,倡導適性教學 其要點包括1、充實資訊設備,推動資訊融入教學2、改變教學研究會形態,以研討教學相關議題為主軸3、充實影音教學設施,提供良好英文教學環境4、鼓勵教師依學生程度自編教材,配合學生起點能力實施教學。 (六)加強技能學習,鼓勵學生參加技能檢定其要點包括研訂技能檢定獎勵要點、充實檢定設備、提升檢定場為乙級技術士檢定場、利用例假日辦理技能訓練。 (七)其他包括建立校務會議制度,成立校務發展委員會、課程發展委員會、教學研究會聯席會議、文教基金會等組織;推動友善校園、強化健康與體育教育、校園美化等等。 四、校務發展計畫推動概況 本校校務發展計畫係經校務發展委員會決議同意,再經校務會議通過,完成校內法定程序後,交由行政單位執行。校長雖然是一校之長,但亦須遵守校務會議決議事項,依據計畫全力向教育部爭取經費,並督導行政人員確實執行之,促使校務發展計畫能逐步實施。93學年度校務發展計畫通過後,本校即積極推動該計畫,經過半年的努力,已略具成果,特臚陳執行情形如下,也讓關心職業教育的鄉親校友,瞭解本校校務的推動,包括整併類科皆依校務會議通過之校務發展計畫按部就班來執行的,並非率性隨興之作。 (一)類科整併減班 本校校務發展計畫(含整併類科)由行政單位擬訂草案後,依規定經兩次校務發展委員會(93.09.30,94.01.12)討論修正後決議通過,並於94.01.19送校務會議決議定案。類科整併遂成為本校校務發展主軸,自95學年開始實施。94學年校務發展會議及校務會議的所作的決議係延續93學年的校務發展進程而來,並非天外飛來神筆。 依教育部增減科班作業時程,95學年類科調整應於93學年填報,但本校因時程過於急迫,一直延至94學年上學期才行處理。倘若現在不再立即處理,農業水產類科將因95學年已核准增設餐飲科、資訊科,使得本校科系太多分散就讀人數而導致招生嚴重不足,造成農業水產人數太低而無法成班時,則所產生的後遺症將無法處理。因而於94.08.29召開校務發展委員會,會中先請農業水產類科主任表達整併類科意見,各委員亦先後討論整併看法,意見充分表達與討論後,委員們投票表決,結果同意農經科與園藝科整併為園藝科,漁業科與養殖科整併為養殖科,同時亦通過電機科與商科各減一班的決議。校發會遂將決議事項提送94.08.30校務會議議決通過。 類科整併案係由校務發展委員會決議後送校務會議議決,在校務發展委員會已做充分討論,校務會議僅對校務發展委員會的決議事項進行同意與否表決。或許有部份同仁認為亦應在校務會議中充分討論,果然如此,就不需要經過校務發展委員會,直接提校務會議即可。當然同仁若覺不妥,亦可在會議進行中,對程序或內容提出異議,主席就異議部分進行確認與處理(表決或裁示),絕無報載不能發言表達之事,此可由王永仁主任提出反對農業類科與水產類科併案表決之發言可證。出席人員對會議有異議而未提出,是自己放棄表達權力,會議結束後再怪罪會議,似有不妥。 本校類科整併,是將農場經營與園藝科的課程整合為一科,農場經營科為因應農業發展及學生學習意願,課程及實習以園藝為主,和園藝科區隔不大;故以現有科別保留其中一科,再以學校本位課程配合社會需求、學生學習需要、師資專長,整合另一科的課程,讓兩科的課程整併成一科,並不影響老師的權益及社會的需求。其次台灣農業類科學校,在整併過程中,皆是保留園藝科,將農場經營科師資調整至園藝科。且農科並不是專指農場經營科,園藝科亦是農科,現有的農場經營科亦是由農藝科、農業經營科轉變而成,農業類的設科並非永不變動,故報載農科被廢恐會誤導民眾及校友。 同樣的思維,也用在漁業科與養殖科的整併方式上。因為現在如果不作類科調整,95學年度起,農業與水產類科可能面臨招不到學生的問題,為了學校的長遠發展暨保障稀有類科,學校必須未雨綢繆。或許有人認為,兩科整併後可以以另一科名出現,本校也曾作類似建議,也曾請教學者專家,惟渠等認為要得到教育部同意並不很樂觀;且獨創新科必須經過冗長行政程序,緩不濟急。 由於學生數減少,95學年農漁類科整併後尚有12班,招生數以每班32人計(目前是34人),招生名額需384人。金門高中招生10班假設為320人(目前是360人),則需有國中畢業生704人,但95學年國中畢業生只有665人,不足39人,若工商類科不減班,且高中招生名額不願減至320人,整併後的園藝與養殖科依然有招不到學生的風險,因此基於國立學校肩負稀有類科人力培養的任務,工商類科必須配合減班。 本校除了上述農業水產類科外,雙班類科有電子、電機、商業經營、家政等科,單班類科有機械、汽車等兩科。95學年度起,電子科兩班保留一班,一班轉為資訊科;家政科兩班保留一班,一班轉為餐飲管理;機械、汽車單科單班,不能調整;僅電機、商業經營科為雙班,可以調整為各一班,多出的師資,電機科教師轉移至電子或資訊科,商業經營科教師則兼任餐飲管理科及特教班的有關商業的課程。如此調整後,本校班級數將趨於穩定,教師的工作權亦獲得保障,類科調整符合社會期待,且可逐步聘請合格教師,以解決目前代理教師高達24多位所造成的人力斷層現象,有利於學校未來的發展。 (二)課程調整與金門高中試辦課程區域合作計畫 本試辦計畫經兩校校務會議通過後報教育部核備,但迄今毫無下文,故95學年已無法試辦。本校為落實適性學習理念,特於95學年研訂學校本位課程時,將各類科一年級科目調整,只有4~5學分的專業科目不同,並修訂轉科辦法,使進入本校學生,於一年級入學後,因學習興趣、能力、適應性而欲轉變類科就讀時可較容易轉科,降低轉科障礙。 (三)學校設施改善 1、北側教室改建:本校計劃自95學年度開始興建,並蒙教育部同意本校編列7900萬興建之;教育部並於94年度編列45萬元,由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代本校辦理建築師甄選工作。 2、廁所整修:教育部於93~94年度共編列310萬元整修,預計94年年底整修完成,但因經費不足,尚有部份廁所未完成整修,95年擬再度向教育部積極爭取。 3、汽車綜合修護廠遷建:本修護廠設於地下室,對師生健康有不利的影響,積極向教育部爭取後,於94年9月撥給400萬元興建簡易修護廠,預計94年底完成招標事宜,95年完成興建。 4、實習農場活化利用:本計畫經向教育部杜部長簡報經首肯後,積極與縣政府協調;縣政府並召集財政部國財局、金門國家公園、教育部、本校等相關單位研討辦理。依照研議,本校業已函陳教育部轉財政部同意本校實習農場改變用途,並函請金門國家公園將本校實習農場解編,成為非國家公園管制區。俟兩單位同意後,預訂95年進行BOT案可行性分析。 5、改進教學方法,倡導適性教學:94學年以年度設備費約120萬充實筆記型電腦、單槍投影機,同時各教室裝置銀幕,改善電腦資訊與多媒體教學設施,方便教師利用資訊及影音設備教學,並研訂資訊融入教學推動方案,辦理資訊融入教學觀摩研習等相關活動,並鼓勵教師赴台參加各項研習,期能改變傳統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學法,讓教學更生動活潑,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學習成效。 6、加強技能學習,鼓勵學生參加技能檢定:利用年度設備費及實習費,充實檢定設備,以符合檢定場的設備標準。各科教師皆主動免費利用例假日為參加檢定學生加強技能訓練,以期輔導學生通過檢定。再者,校務會議通過技能檢定獎勵要點,並協調金門高職文教基金會提供獎金,鼓勵學生參加技能檢定。 7、成立金門高職文教基金會:本基金會約募集260萬元,業已奉縣政府核准成立,目前辦理免稅申請及法院公證中,主要用於學生學習績優獎勵。 8、校園美化:本校校園遼闊,維護管理需較多人力,乃將餐廳外包,將原負責餐廳五位工友,調整為負責校園維護與綠美化工作。同時承蒙縣長及金湖鎮長的支持與協助,讓校園美化逐步順利進行。 9、餐廳改善:為改善本校餐廳環境,以符合衛生規定,提供舒適的用餐環境,供應價廉物美的餐飲,並減少人力的浪費。本校餐廳採取外包後,由廠商投資百萬元以上的費用改善環境,提供冷氣,以多樣化餐點提供服務。 五、結語 金門農工雖然屬國立學校,但服務與教育對象以金門縣的學子為主,其校務發展與金門縣有密切關係,素為民眾關注焦點,故本校有義務與責任將校務發展計畫及推動情形加以揭露,讓鄉親校友瞭解,進而支持與協助本校推動各項改革。本校所推動之校務發展計畫,其目的在建構適合學生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在環境清幽寧謐,設備充實新穎,設施精美完善的校園中生活與學習。這些環境的建構只要有經費與妥善的規劃即可達成,但學生素質提昇最大的關鍵還是在人,關鍵的人物最少包括學生、家長、教師。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本身要有改變自己的動能,內心的那扇門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打開,別人是無法打開,就像馬兒本身若不喝水,即使把它拉到河邊,還是不會喝水。但學生打開心門的力量是靠大人的指引與學習,所以學生人格特質與學習態度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息息相關。我們常說三歲看大,其實根據腦神經專家的研究,腦神經的發展到了三歲就很完整,因此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我們家長們是否思考過孩子從出生到高中的成長過程中,每天花多少時間陪伴他們,跟他們一起成長。家長若為生活與家庭打拼,每日辛勤的工作,而把教育的責任完全交給學校,這不但是錯誤的,也是本末倒置。所以家長必須體認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實有其侷限性,尚須與家庭教育結合,才能使學生健全的成長。 當然,學校教育功能是否能發揮?最關鍵的人是教師,教師對教師這行業必須要有正確的體認與觀念,瞭解教師的責任包括傳道、授業、解惑,不但要作經師,也要為人師,有了這一層體認,才會有宗教家的情懷,愛心與耐心才能普照學生。如果教師皆具有教育熱忱及適性教學與輔導專業知能,引導學生探索與瞭解自我,激發人性向善的動力,必能在為人處事,品格與知識技能有所提昇。 個人擔任校長一年多,承蒙教育部、金門縣政府及各界與家長的協助與支持,學校同仁全力合作努力下,逐步推動校務發展計畫,本人謹致十二萬分的謝意,今後學校如何有效激勵教師教學熱忱,協助家庭教育功能發揮,讓孩子找回自我,認識自己特質,激發學習動能,涵蘊良好品格,以提昇學生素質,將是校務發展最重要的關鍵,也期盼各界繼續給予支持、協助與鼓勵,讓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
愛台灣,誰來愛我們的孩子?
楔子 小兒今年上了小學一年級,妻子為這一天忙乎了好久,又是採買運動服又是文具的,最後她為了如何購一個實用的書包傷透腦筋,我笑著說:「一年級生,能有多講究,隨便買一個吧!反正也沒有多少書好裝?」妻白了我一眼,回了句:「不食人間煙火!」 開學日,妻把一大堆書本塞進了我買的一百元廉價書包,我驚呼:「妳瘋了!多大的小孩,要帶那麼多的書?」妻沒好氣的把書包擱下,嗆了句:「你自個看!」我把兜裡的書本細數了一下,總共十二本,再拿到體重計一秤,六公斤。其中單是國語文,就有國語、國語注音語詞簿、國語注音拼音本、國語習作、國語作業簿、國語測驗簿六本,數學也有四本,其他還有鄉土教學等等。 妻拿了一瓶水,猶豫著該不該再往那個快撐破的書包裡塞。 不可承受之重 我果然是不食人間煙火,為此我趕緊去搜尋相關的資訊,看來不只小兒遭受其苦,而是全國的小學生一體適用。根據教育部的說法,「書包重量」是指學童上下學背負身上物體的重量,包含手提袋、水壺、美勞用具等,書包如超過體重的十二點五%就是超重。在妻日日緊迫盯人,努力加餐飯的奮鬥下,小兒如今的體重是二十六公斤,面對那過頭的二、三公斤,我真替孩子的身體感到擔憂。 事實上,教育部早自八十八年起便試辦過「書包減重計畫」,但根據台北市教育局前兩年的「國小學童書包重量檢測」調查,最重的小學生書包分別是,男生超重三點四三公斤,女生超重三點六九公斤。國小平均有十五點九六%的學生書包超重,且學童就讀年級愈低,書包超重情形愈嚴重,年級超重比率方面,超重比率最高為一年級的二十二點六八%,其次為三年級的二十點八九%,而超過比率最低者為六年級的五點五六%。可見計畫歸計畫,小學生的書包依然有不可承受之重。 一綱多本的迷思 小學生的書包超重,源於「偉大」的教改,更源於「沈重」的一綱多本。所謂「一綱多本」就是一個綱要很多版本。出版商怕自個版本,不能盡情滿足簡要、抽象綱要下的內容,所以拚命加大書本的厚度、版面、冊數,學生則可了莫名其妙的白老鼠,來什麼塞什麼,不管是書包,還是腦子。 時常在傳媒報章上,看到檢討現行教改制度及「一綱多本」的報導,報導的方向大多傾向如何減輕學生壓力,創建優質教育。但個人竊以,一般老百姓的心思實在沒有那麼遠大,或許提供幾點淺見,供各路方家參考。 一、學生為什麼不能有壓力?現在教育重視減輕學生壓力,卻不管孩子的競爭力。一位在台灣三冠王(連續三年學業成績第一)的小學生,到了上海讀書,卻年年倒數第一。家長、老師認為這或是語言、文字或學習環境不適應所致,沒想學生回道:「課程實在太難了,我都看不懂!」這就是本世紀中國孩子體現出來的競爭力,過或不及自然都不好,但已經擺了個比評的對象在那,為什麼偉大的教改還執迷不悟? 二、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增長了,還是縮短了?教育講求的是過程、效果,而不是比多、比雜。我們要一個博貫古今的學生,還是保有孩子正常學習的興趣及空間?一綱多本,美其名是加大學習空間,構建學生發揮想像力、創造力,實際的結果,是讓孩子花了更多的時間,卻有更差的學習效果。這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心態使然,還是根本偉大的諾貝爾獎得主不知民間疾苦?苛政猛於虎,爛教甚於刑,眼睜睜看著孩子步入刑場,家長們難道真不悲惜? 三、學生的學習壓力是增加了,還是降低了?報載,台灣有名學生因為週記寫不出來,就自殺了。網路上流傳著大陸學生的高考(大學入學考)滿分古白話作文︽赤兔之死︾,多事者在後還附加了一篇台灣學生的「注音文」,我不是在長他人志氣,只是看不出台灣學生有什麼值得威風的。如果台灣的學生學習壓力大到去尋死,卻又只寫得出胡言亂言的「注音文」,那我們的教改成效在那裡?我們是要培養一個諾貝爾獎得主,還是造就成千上萬的「草莓族」?我們到底是只注重天才的創意思考養成,還是該讓佔百分九十九的平庸學生,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一綱多本,能讓孩子快樂學習嗎?建構式思考,能讓所有平庸的孩子都變成天才嗎?如果不能,我們為什麼要「教改」? 四、教材的難度和知識量符不符合實際需要?現在教材內容,知識量大、雜,但是簡單。這是怎樣的一種邏輯思維,孩子們花了大把的時間、精力,卻學到了簡易的知識?這有個很遠大的理想,建構學生的求知的思考力,發揮無限的潛能與空間,立意十足良善,效果卻道地狗屁!「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誰都懂,問題是學生在釣魚的時候,早被千變萬化,卻百變不離其宗的「魚餌」(一綱多本)搞死了,誰會去關心如何研發、創新釣魚的方法?更遑論費了那麼多工夫精選的魚餌,最後卻只能用來釣小魚,學生的心理該有多悶,家長的心裡會有多x。知識是死的,學生是活!現在大學以多元入學來篩選學生,學生卻以好不好混來挑學校。學生不愁沒學校唸,反而是學校怕招不到學生,加上高學費的壓力,大堆頭教材的養成,卻造就了一群缺乏抗壓性,又沒有競爭力的人才,如果不是教改錯了,那就是國人瘋了,瘋得相信國家會以培養優秀人才為己任! 五、學生的書包是加重了,還是減輕了?現在的中小學生多數的書包重量都超過五、六公斤,其中裝的除了一天所用的課本、筆記簿外,還有各種的參考書、練習本、測驗卷。現在的父母因此不得不送小朋友上學,尤其小學生更是如此;孩子走不了幾佰公尺的路嗎?是孩子背了超重的書!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為了孩子的教育成長,我們要用沈重的「負擔」來扼殺他學習的興趣嗎?一個背著重擔,彎腰背的孩子,你指望他可以快樂的學習嗎?如若為否,我們何苦來哉? 無聊的政治,荒謬的教改 但是,教改、「一綱多本」終不是如我一般的平頭百姓,可以遏阻的社會現象,我只好再努力的搜尋適用的書包,後來發現坊間有種「拉杆書包」,可充分的減輕孩子的雙肩負擔,雖然所費不貲,我還是興沖沖的想把它買下來,倒是克勤克儉的妻勸阻說:「等舊的用壞再說吧!」果不負期待,原本的廉價書包在兩個禮拜後就壽終正寢了。面對著殘破的「肩背書包」和簇新的「拉杆書包」,和著電視上白日政客的「愛台灣」嘶吼,我的心DOWN到了谷底::: 「無法承受的教育之痛!」面對著網路新聞斗大的標題,細讀著教育部的「書包減重計畫」,簡直覺得不知所謂。所謂的十年教改,就改出了一個一綱多本,建構式教學與課程根本無法銜接嗎? 姪女今年上高中,沒開學前要先到學校補習,因為許多高一課程在國中時期根本沒有前置教育。大哥為了怕孩子進度趕不上,陪著上書局選參考書,沒想一個同樣的一個課目,就有五、六本,因為是一綱多本,所以出版社胡編瞎塞,在「寧可殺錯,絕不放過」的心態作祟下,書愈來愈多,孩子的背愈來愈佝僂。愛台灣,那誰來愛我的孩子?! 實在很不想讓孩子卑微的書包,跟偉大的「愛台灣」搞一起,但當所有的人的目光都注意政治人物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時,我不得不懷疑是否孩子的教育真的不如總統的媳婦穿誰設計的禮服重要! 減輕孩子的負擔 教育單位說,學童的書包重,未必是因為升學壓力增加,而是低年級學生可能因為「不會整理書包」或上「安親班」,帶了許多額外的作業或課本。我認真的對妻說:「拜託,當天上課用不到的就不要帶嘛!」妻也很認真的回我:「老爺,現在的課是要本本對照著看、順著練習的,那一本不需要帶?」一個一年級學生的書包,看似小問題,卻可能引發我的家庭革命,我是依然做那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老爺,還是籲請那些不用背書包的「官老爺」們開眼瞧瞧? 小學生書包超重的問題,或源於我們「偉大」的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偉大」教改工程,小老百姓實在無話可說,但至少學校、教育局該替我們想想辦法,直接有效的減少孩子的書包負擔吧! 以個人粗淺的想法,且不蓋巍峨堂皇的教學大樓吧!先幫孩子們每人設置一個「置物櫃」,學生或可利用放置每天不用帶回家的書本、文具,不也是功德一件。 再者,強制孩童購買「拉杆書包」或有圖利廠商之嫌,且上學的路面也不盡然適合,但學校在書包有效減重前,是否亦能配合將每天孩童應做的功課限縮到一、二種(本);還有孩子的午餐由學校統一供應,小朋友必須自備鋼製碗盤盛飯菜,學校卻要求只能帶回家刷洗,不也是書包超重的原因之一。 拜託各位再想一想有沒有讓書包減重的方法,因為實在沒有必要把羸弱的孩子,培訓成貨的驢! 最後,學校更要善盡告知學生及家長,單肩長期負重,容易造成脊椎側彎、肩膀高低肩、胸廓不對稱或骨盆歪斜的問題。報導中,就曾有一名高中女生因胸部一大一小求診,原來她從小書包背側邊,結果出現脊椎側彎,進而導致胸廓不對稱,影響胸部發育。這樣嚴重的問題,難道不比愛台灣這種無謂的口號,更該讓全民知曉? 結語 金門曾經是國民義務教育的示範區,李縣長更是教育界出身的優秀典範,面對孩子們的痛苦與家長的焦慮,相信金門比任何地方更有心,也更有能力加以改善。我不指望教育部委託中央大學學習科技研究中心研擬的「電子書包計畫」(學童到校時,只要攜帶不到200公克的PDA),可望在金門地區實現,但至少先具體的想想辦法減輕孩子書包的重量吧!因為,愛台灣,不定能真的救台灣;但為孩子的書包減重,卻能真的救孩子!孰輕孰重,不用諾貝爾獎得主教吧!
-
推行食品生產履歷制度
九十四年八月三日,TVBS新聞報導一則消息,內容表示衛生署公佈肉雞抽驗結果,發現許多市售雞肉,含有過量或者是禁用的抗生素,花蓮市販售的雞肉也被點名。市售非CAS的雞肉,高達三分之一被檢驗出含有過高的抗生素,包括過量殘留的抗寄生蟲藥物乃卡巴精,和兩種被禁用的抗生素。 初聞這則報導,令我十分驚訝,因為花蓮縣正在推行無毒農業,所謂無毒農業,涵蓋範圍包括農業、畜牧業、漁業,以有機的自然農法生產,完全不能使用任何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和抗生素,雞肉中殘存抗生素的情形是不該有的,更何況還是過量?然而接下來的報導解除了我的疑慮:『花蓮縣農業局趕忙派人前往了解,聲稱:「那是三月份的,那部份現在都沒有了,現在的肉都是花蓮的。」』追問供應不合格雞肉的養雞場,發現竟然來自宜蘭。宜蘭謝姓雞農:「那是飼料裡含的抗生素,一定有的啊。」飼料裡含抗生素,本來是慣行的畜牧法常用的,非標榜無毒農業或有機生產的牲畜使用抗生素,本來不足為怪,然而衛生署早已規定,要等過了藥物的衰退期,才能販售,如今的情形是才使用抗生素沒多久,尚未過藥物的衰退期,這是雞農使用不當,還推給飼料廠,非常惡劣。繼續追查,屏東被檢驗不合格的兩家養雞場早已人去空,若非衛生署檢驗與媒體披露,不知還有多少不合格的雞肉要繼續流入市面。 含有抗生素的雞肉會對消費者的健康產生惡劣影響,嚴重的會導致癌症及其他慢性病。由於不肖業者仍時有所聞,沒有標章認證的雞肉讓人難以相信,只有具CAS優良食品標誌,以及無毒農業標章的產品,可以得到消費者信賴。今天還購買無標章的產品的人,常是由於較為便宜,然而健康觀念普及後,這種產品會逐漸沒有市場。另外,值得省思的是,有問題的雞肉是否有便捷的方式回溯,將不合格的那批雞肉的生產者找到,要他負起全責,並全部追蹤到雞肉流向,加以下架和回收?依目前的生產銷售手續繁複,又缺乏追蹤系統,能像這次事件查到宜蘭和屏東,已經很不容易,也未必追蹤完全,流到市面的也多不能知道去向,這就是生產履歷制度未能建立的惡果。 一、生產履歷制度的意義 生產履歷制度又稱作追蹤可能性(Traceability),是對食品做識別,並建立完整的情報資訊,追蹤食品的目的地,以及回溯食品的生產過程,這就如同人類使用的身份證,建立生產履歷的蔬菜、水果、肉品:::也有一個身分證字號,讓消費者透過電腦查詢,了解食物「從田間到餐桌」的所有產製流程。具體的說,就是食品在生產、加工、運銷等的各階段,皆有詳盡的作業紀錄,比如在田間,必須記錄生產地點、時間、種植農戶、農作品種、作業程序:::等。這樣在追蹤時就可以明瞭農作物產品的安全性,因為生產過程都攤開來擺在消費者面前,農戶是用慣行農法還是有機農法?是否施用農藥?用藥程度如何、有沒有過安全期?這些問題都有跡可循之後,消費者便可以自行判斷可接受的安全程度。例如基因工程技術的發達,為培養生產量高、適應氣候能力強、抗蟲性高的作物,科學家製作了許多基因改造的品種,生產履歷制度必須記載品種的來源,指明種植的作物是否是基因改造的農作物,如果是,消費者得知訊息後,便能自行判斷是否要消費這樣的產品。其實有許多是價值觀的問題,就基因改造食品而言,有人提出動物實驗已經證實有致癌的惡果,並指出可能產生新的過敏源,甚至可能造成跨物種間的疾病傳染、破壞生態平衡等;然而也有人認為基因改造食品產量高、價格低,對人體的危害沒有確定的實驗證據,所以可以購買。究竟該接受與否,可由個別消費者自己決定,只是,消費者有知的權利,生產履歷制度的要求確實告知,正是讓消費者了解自己選擇的食品生產過程的真相,這樣的權利,是消費者該有的,也是注重安全衛生的人所必然要得知的。 所以,生產履歷制度要包括往上游方向回溯的追溯(Tracing或Trace back)以及往下游方向追蹤的跟蹤(Tracking或Trace forward),農糧署企劃組黃培訓歸納生產履歷制度的重點為:「珣食品與情報資訊要結合在一起。珩食品鏈的各階段的紀錄不可缺少。珜往上游方向的回溯追蹤與往下游方向的追蹤是有可能的。」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具不可缺少的情報資訊是食品特定的識別號碼,這就是食品的「身分證字號」的號碼,食品標上這種識別號碼,沿經過的路徑作紀錄,便可以透過網路查詢對食品做跟蹤及回溯。因為對食品來自何處與往何處去充分掌握,食品發生安全上的問題時,便能迅速查明問題的原因所在,例如產生食物中毒事件,就能回溯起源,究竟是農藥殘留、運輸過程腐壞、還是加工烹調時不衛生?一個食物中毒事件,可能的原因很多,過去紀錄不明,資料缺乏,往往不了了之,如今每個環節都詳細紀錄,追溯原因就變得簡便且確實,相對的生產、運輸、加工的各個環節,也都要知所警惕,做好食品衛生,因為對食品做過什麼,都清楚明白,追究責任,已經抵賴不掉了。如此,食品安全就得到了保障。 二、生產履歷制度實施方法 珣完整確實的資訊紀錄 雖然說生產履歷制度源於消費者對產品知的權利,以及因為對食品來源的了解產生安全的信賴,較願意以高價位購買食品,但是這與通常的廣告宣傳不同,強調的不是作為行銷的手法而已,而是要真正生產健康安全的食品,有這個實質,才再以生產履歷的建立作保證。因此,食品生產履歷制度的精神是生產者有對自己生產的產品負責的「責任」,生產者和加工者、流通者都有向消費者提供產品資訊的「義務」。參與每一個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業者,都要誠實地將重要作業過程記錄下來,一些項目特別攸關食品衛生的,更要有明白的紀錄。例如產地的問題,金門有些所謂地方特產,加工業者卻不買本地農產品加工,而以低價購買大陸貨當原料,偽稱是金門產品,其實僅是金門工廠製造而已。這樣是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況且品質也令人懷疑,消費者被矇騙,購買的食品不知道原料出處,所用的品種是否優良全然不知,若是養生食品服用後恐怕不得其利,反而因為假貨受害,豈不冤枉?加上金門沒有食品安全檢驗機構,這樣的問題便更顯嚴重。其實,食品的檢驗是必要的,應該成立機構以科學方法驗證,而生產履歷制度要加工者公佈原料來源,讓消費者有機會選擇是否接受進口原料和不同品種,這可以杜絕仿冒與欺騙。 政府應該要委任公正團體進行驗證稽核工作,協助開發相關技術與軟硬體建置資訊交換平台,與生產者與流通業者充分合作,以推動生產履歷制度。所以,政府其實是在指導者的腳色,主要還是民間去做。當然,行政指導的資訊與技術的協助應該要充分提供,例如農會可以協助農友建立標準栽培程序、輔導農友記錄生產過程,以及協助建置產品的流通紀錄。如此能幫助業者依照紀錄資料,例如生產、裝運、整備、加工、流通、銷售,設定適當的識別單位,這種識別單位將成為跟蹤與回溯的單位,因此,要透過食品識別記號加以管理。 珩食品識別的機制 黃培訓在︿日本食品生產履歷制度對台灣的啟示﹀一文中指出,食品(產品及原料)的識別管理是建立生產履歷制度的基礎。食品與其批發商、販賣商的情報應分別對應紀錄及保管。此種實施的作業稱為食品的識別管理,它是確立生產履歷制度的基本作業。而識別管理的作業總共歸納有五項要素:(1)決定追蹤產品或原料的單位(識別單位),並透過分配ID識別記號來管理。(2)對每個識別單位分別管理產品及原料。(3)釐清產品及原料的識別單位與其批發商、販賣商間相互關連關係,並記錄其情報資訊。(4)確認原料的識別單位與半成品及成品的識別單位間相互關連關係,並記錄其情報資訊。(5)假如原料或產品整合及分割時,分析產品整合及分割前後的識別單位相互關連關係,並記錄其情報資訊。 也就是說,生產履歷制度的建立,需要將生產銷售的流程分成若干識別單位,並對重要項目資訊確實記錄,而且用生產履歷的識別記號加以管理,將來可以利用識別記號查詢整個流程。 珜履歷編號系統 生產履歷的識別記號,也可以稱為履歷編號,消費者可以在購買的食品上看到,例如蔬菜的包裝上,已經建立生產履歷制度的蔬菜會有一串履歷編號,消費者可以透過行動電話或網際網路,甚至賣場的資訊讀取設備,輸入履歷編號,就可以透過網路,查詢到這批蔬菜的整個生產、運輸、銷售過程。 當然,這樣的網路查詢,需要業者在各階段確實紀錄,並且將資訊傳到網路上,並有經由履歷編號,快速查詢的功能,拜現代網際網路技術發展成熟之賜,這已經做得到了,建立了這樣的系統,消費者就能快速而方便地尋找到食品的生產履歷,並對食品的安全性有所瞭解。 三、金門應及早實施生產履歷制度 歐盟於二零零五年一月一日起實施食品訊息可追蹤系統(食品追蹤紀錄管理辦法)。美國自二零零三年起,規定輸入美國的生鮮食品必須能夠在四小時之內提供回溯之履歷資訊,否則有權就地銷毀。日本於e-Japan戰略中已明確指出「在二零一零年前實現所有食品生產履歷」的目標,並於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一日起開始實施牛隻生產履歷紀錄制度。韓國則預計於二零零五年起全面推動環保型農產品,實施生產履歷制度,以方便農產品的追蹤管理。 日本將於二零零六年強制在境內流通的所有農產品或食品必須有生產履歷,台灣為了打開外銷市場,特別是外銷日本,台灣省雲林縣斗南鎮的胡蘿蔔、牛蒡和馬鈴薯,以及銀川米,均已建立生產履歷制度。中國大陸也分別建立多個可追溯食品來源的生產流通示範點,在北京、上海、蘇州、江蘇的超市,已有專櫃提供食品的查詢服務。 食品安全日漸受到重視,生產履歷制度從生產過程保證食品安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致力推行的制度,日後沒有辦法提供食品追溯之履歷資訊的產品,將無法做外銷,金門的高粱酒、一條根、貢糖等特產,除供應本地消費外,亦發展外銷,特別是銷售到中國大陸和台灣,今天固然還沒有要求必備生產履歷,但是那既然是一股潮流與趨勢,將來不可避免。何況建立生產履歷制度會增加消費者的信賴感,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實在應該及早去做,再說,等到大家對食品生產過程的「知的權利」有了共識,不具備生產履歷的產品,根本就不會有人購買了。 對於金門縣農業的振興,我認為生產與銷售流程的配套措施外,仿效花蓮縣推行無毒農業,或者倡導有機栽培農業,可提升農產品品質;推行生產履歷制度,則能使安全農業真正落實,即是從過程來監督產品安全。這一些方法都是具體可行的,而且是建立在金門縣現在的農業狀況之上,目前金門縣的雜糧以高粱和小麥佔大多數,雖然有保價收購,也該講究品質;今日更需輔助的應是園藝作物:蔬菜類佔園藝作物的多數,以葉菜類為主,包括包心菜、花椰菜、白菜、甘藍菜、蒜及蔥;另有根菜類之蘿蔔、馬鈴薯及芋頭,這些傳統農作已經種植多年,並且生產得很好,我們要做的正是提升品質和保證產品的健康安全,朝向有機栽培和建立生產履歷制度是未來一定要做的,早做可以使金門的農產品具有和台灣及大陸競爭的能力,延誤時機再做將失去獲得先機的利基,喪失所有的市場。我希望縣政府重視這個問題,金門縣農業的發展,必然在制度上和技術上要有所突破,農業政策將決定是否能開創一條光明之路,政府要能規劃完整的制度,大規模推行。做到牽涉廣泛,但能活用地方資源,倡導宣傳,卻落實於民間團體的配合,生產履歷制度,是一個能與有機的無毒農業、吉園圃安全農業相互配合的制度,先從農會和農業試驗所輔導的產銷班做起,建立示範農場,也可以針對產物輔導實施,比如先從瓊林的西瓜、烈嶼的芋頭開始,當然,經過宣傳後,地區發展團體有意願建立食品生產履歷制度的,政府也應適時提供技術和資源的協助,如此從少數幾項食品,逐步將所有食品納入生產履歷制度中,這將使金門的食品更值得信賴,人人吃得安心,並能與國際接軌,為外銷打下良好的基礎。
-
以大視野因應金門裁軍
國防部預再裁撤金門駐軍,只留五千部隊。就此政策言,金門駐軍宣示中華民國武力之象徵意義,已大於中華民國武力防守之目的,這是稍有軍事常識者都可觀察出的。對稍具國際局勢、兩岸情勢演變有涉獵者,都相信這是必走潮流,也是不可能回頭的既定政策。但是對長久以來習於以駐軍為經濟來源之鄉親來言,雖自解嚴來,因駐軍一再減少,嚴重影響到金門經濟情形,多少有心理準備,但如今竟裁撤至親同棄守之局面,心中之惶恐與不滿,以至反映至各階層之言行,是可以理解,但卻是不值得鼓勵的,不談動機,僅就大時代之潮流言,鄉親們之理由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就地緣戰略言。金門與大陸一衣帶水,咫尺可到,而與台灣卻是海峽相隔,不管是調兵遣將,或後勤補給,均有鞭長莫及之憾,況金門蕞爾小島,縱深有限,毫無獨立作戰之能力。這也是當年美軍勸國府棄守金、馬,全力守住台、澎之戰略考量。顯者有明末鄭成功入台後,終守不住金門之史例。當年台海戰役時,蔣中正總統之所以堅持有金、馬,才有台、澎之戰略目標,其實政治意義是大於軍事考量的。主要在於表示不忘中國之意義;並期盼有朝一日可以動返中國大地。如今這個戰略目標已為實際之政經目標所取代,因此,留象徵性之五千駐軍,未嘗不是水到渠成之結果,因此眾鄉親們若以己身之經濟因素,反對撤軍,不但不能成功,反有不知今夕是何夕之諷。況且,仰仗駐軍來繁榮地方的次級經濟,卻忘了養兵所耗成本之頂層經濟,不但大違經濟學上邊際效益,更荒謬扭曲了經濟學理論。不談理論,眾鄉親們,請問古今中外,可有一個地方、一個政府會以養兵作為了繁榮某個地方經濟之荒謬作為? 因此,要繁榮金門,應歸於專業,就經濟學理論來探討,而非以令人啼笑皆非之言行,或愚昧地隨政客起舞,才是愛金門,關心金門之大道。基此,振金遠自民國八十年起,就陸續著文呼籲有志之士,進行新金門之改造運動,意即判斷有朝一日,如何因應後冷戰時代之來臨。只可惜,眾鄉親們一再沈迷於短視近利之政客口水中、銀彈中、宗親中,以致無人,也無力去正視這些淺見,而今,願重揭舊聞,增補新知以為鄉親們參考。 多年來,振金一直疾呼廢除省府,將故鄉改制為「特別行政區」,直屬行政院,一則直隸中央資源豐沛,二者避免對岸的省府垂涎。可惜當年因少部份人眼光短淺,汲汲於數名民代員額,甚至演出爭取省議員名額之鬧劇,因小失大,以致落至今日之困境,眼睜睜看著台灣各縣市爭食大餅,自己卻僅能幫人守門戶而已!就算有人欲幫忙,也因言不正名不順,而無法使得上力,設若當年依振金意,何有今日之困阨? 而今,隨著政治環境的變遷,故鄉已由軍事重地轉型為經貿觀光要地。面對此一重大改變,意以為,以金門地理客觀環境,不管是朝家庭休閒觀光業發展,或向經貿特區前進,或僑鄉閩南文化邁進,首先是必須以革命方式,重新規劃金門新縣土。將金門規劃成行政區、經貿區、文化區觀光區三地帶,較能符合金門未來發展之所需。 行政地區:以莒光樓周遭地區為中心,仿美國各郡之模式,聘專家學者集思,以能代表金門意象之建築工藝造鎮,重新建造行政機構,將所有機構集中辦公,配合寬廣之停車場、林蔭大地、機能動線等周邊現代功能設施,完成新金門之行政地帶工程。 經貿地區:以斗門附近廣大平原為中心,仿美國羅德島商業區為案:建構新穎、特色、現代功能之平屋建築(不必效台灣高樓大廈,沒用的)、良好之停車場、各街間寬廣之綠帶休憩區、寬頻之網路設施,集各種高科技之經貿、到地方特產,皆在此地集中,以現代管理方式經營之。 文化觀光地區:以僑鄉、戰地遺跡及古蹟為點,由國家公園、觀光局統籌規定之,不僅在規劃維護之,更應使其活躍之,諸如開發民宿等。金門蕞爾小島,但蔚藍海岸、潔白沙漠、稀有鳥類、清新空氣都是現今休閒之至景,但如何使這些景點活絡,就在於有計畫之經營。 而串聯這些景點之「生命線」者,在於林蔭步道、車道、森林、植草。例而言之,如從水頭至后湖止,可以芧山塔、文台古塔、漢影雲根、翟山坑道、后湖海灣為點,首先每個景點應重新整頓如茅山塔之例,進而沿海域線,規劃林蔭步道、自行車道、公車道,而沿道附近遍植草皮及植喬木如樟樹等,仿舊金山十七公里海濱,或新竹看海月之活動,規劃出海域景觀特色。 尤其是,金門是海島,理應朝海發展,營造一個親水樂園。金門得天獨厚,不遜蔚藍海岸的潔白沙灘,在此親水、知性、海洋活動當令之世紀,若好好妥善規劃為水上活動景點,觀光賣點,何嘗不是上天繼各種留、候鳥之後,賜給金門之天寶?何嘗不是上天繼高粱酒之後,恩給金門之物華? 因為除得天獨厚優越、尚未污染之條件外,金門水域休閒遊憩之適合面廣泛、不受時空影響,不僅適合沖浪、長泳、帆船競技等激烈水上活動,也適合戲水、泡泳等溫和水上活動;更適合親子活動之水上樂園,充份發揮旁邊際效益,這才是最可貴,也最令人珍惜之處。若妥善規劃,不僅可創造無數青、中、壯年之就業機會;其邊際效應所產生之就業機會及利益,諸如交通、餐飲、住宿、資訊、土產等商機更是生機無限,因此,如何以大格局之遠見,好好運用這個商機,實直吾人用人思考。 任何商機要永續經營,一定要有社會永續性,也就是要有市場永續性的理念。因此,針對這個咱金門得天獨厚之天然觀光、休閒、遊憩之物華天寶,相關單位應立即著手規劃,聘請專家組成一委員會,召商開發。 在商言商,本項工程必須是由「海上休閒遊憩活動」,及有實務成功經驗之專家來主導,國內如高雄市西子灣英國領事館開發案;國外如峇里島開發案。而非訴之一批所謂的鄉紳,因本項工程非鄉里文風之事,況此種流風也不適今日世局;也不宜由官僚體制來主控,因到底專長各有不同,況也早不適今日市場,這也是何以社會主義潰散之原因。同樣,在政言政,官僚體制之公部門,最重要的是行銷此項政策、制定公平、有效率、具邊際效用之召商法規,做好完善之配套措施,如本報之前社論所揭櫫的諸般建言。 處在分秒必爭之時代,咱金門要立足於世局,不管是文化立縣也好、或觀光立縣也罷,其實最重要的是要有經濟效率,這也是現代國家、政府最重要的任務,所謂國富則民強,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捉住商機、搶先商機、捷足先機,何嘗不是現代政府制定政策之決勝點?有了這個觀念,則不管是得天獨厚的金門海上休閒遊憩開發案,或其他利基之開發案,相信都可達到最佳之邊際效益,這才是我們因應裁軍後因應之大道,願以此與鄉親共勉。
-
讓「調薪」消弭優惠存款
每到選舉又提到軍公教退休金的優惠存款百分之十八問題,可八十四年因為這個問題而提出的「退撫新制」,取消優惠存款,要軍公教人員自己提撥退撫基金,退休後有兩倍的基數可以領,當時政府不是大言不慚說可以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嗎?只不過十年光景怎麼「精算」又發生問題,又像健保一樣,要「二代」改革?還發明了什麼新名詞「所得替代率」來「掩耳盜鈴」和混淆視聽! 吾人以為如果軍公教的薪水十年不變或許是有問題,因為阿扁政府執政五年只加薪百分之三,停滯不進的薪資結構,才讓退休領的和不退休領的差不多是主因,也使這幾年沒有所謂以前的「早期退休軍公教生活困難人員」發生,如果說六十年薪水領一萬,七十年二萬,八十年三萬,九十年四萬,一百年五萬:::,這樣越早退休的所得不會越少嗎?這在前面證實了,而後面如果薪水不調,停在原地「計算」當然有可能「退撫新制」兩倍複利的關係讓退休後領的較不退休多,但如果往後「調薪」,則一次退休人員當時領的就是那筆錢存優惠,領月退的也只是當初領的公保部份存優惠,並不能隨待遇調整而調高,也就是領月退的也只有調高的本俸乘一定比率,不含什麼加給;決不會發生有今天所得替代率高的問題,因此,阿扁總統應該是拚經濟,讓軍公教待遇調高,年年加薪才是正途,不要一直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因此讓社會各階層人民都有很好的一份薪水,不合理的當然要改,但既得利益不要隨便剝奪,何況十年前推行了退撫新制,應該問新制有缺失嗎?這十年來加薪了嗎?而不是在原有的問題「計較」,畢竟優惠存款百分之十八已隨著時間要成歷史名詞了,如何能夠年年調整在職人員薪資才是消弭百分之十八優惠存款的「殺手」!阿扁何不這樣作為,做這樣的「替代」! 考試院長姚嘉文表示:「只要陳總統關心,考試院就關心」,考試院尚在了解所得替代率過高的問題,銓敘部將研究解決方案,但陳總統日理萬機,我們希望考試院給他的資訊是正確的,不會再發生什麼「律師性格與國家領導」讓人產生疑竇的「考題」或問題,因為這不僅是軍公教人員關心的問題,也可能因為選舉到了又要操弄的議題,百分之十八沒有那麼嚴重,也不是所有軍公教人員都能享受的「優惠」,多少浪費的建設和選舉的造勢不是一直叫人詬病,這應該才是陳總統要關心的!
-
向我的軍人同事致敬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一次戰車爆衝意外,國軍痛失了一個年輕優秀的連長。孫連長在部隊裡兢兢業業的服務,是一位受長官肯定,部屬擁戴的好幹部;二十幾歲就已經做好人生的生涯規劃,而且信誓旦旦對新婚妻子承諾將來要讓她當將軍夫人。原本計畫好的美麗人生,一切都隨著這場意外而終;看著新聞鏡頭前孫太太堅持著要替先生取精生子的情景,令人鼻酸,更讓人扼腕。 孫連長的意外喪生,讓許多長官、同僚及部屬均同聲嘆息;其實,在我們的身邊,還有更多像孫連長一般的軍人同事們,一樣辛勤的工作,不求升官加爵、高薪厚祿,只是默默地堅守著崗位,作國家人民背後的守護天使。 不見外表的華麗搶眼,不做鏡頭前的媒體寵兒,我的軍人同事們都抱持著一顆熱切的心在部隊服務,奉獻己力。從軍官學校養成教育的時候,師長們就灌輸我們當一個軍人應抱持的心態,要熱愛國家、忠於職守、勇於奉獻、不畏勞苦等等。回想那時正年輕,不明白箇中意涵,也沒有深切去思考,在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心裡:沒有什麼事難得倒我們的。到了部隊服務,才真正體會當初在學校裡,師長們諄諄教誨的一切,都在部隊生活中重複上演,考驗著我們的智慧、磨練著我們的心智。 部隊戰備工作是二十四小時沒有休息的,尤其是在外島前線,隨時都要以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深夜時分,當社會上大部分人準備休息時,我們還是持續戰備任務,讓部隊時時刻刻處在警覺狀態,不敢有絲毫放鬆。因為我們知道,唯有國軍全天候處於備戰狀態,國家才能永續存在,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軍人的辛勞與甘苦,相信只有軍人本身和軍眷體會得到。在我身邊各階層、各年齡的長官、同事們,都經歷過這段遠離家園、留值部隊,暫時放下家裡的長輩和妻小的過程,敬業地在單位裡輪值戰情和戰備任務。軍人要成家、也有家庭要照顧,更有戰備演訓任務要執行;試想,人生中有多少年輕歲月可以揮霍,有多少個白晝夜晚可以通宵達旦的辛勤工作。他們與眷屬沒有絲毫怨言,沒有走上街頭抗議工作超時,只是在照顧家庭和軍人使命中尋求一個平衡,企求家人和眷屬們的體諒與支持。不能常回家團聚、無法參與家庭的重大活動,成為軍眷們生活中無可避免的遺憾。問問大家,有多少人願意忍受,有多少人能做得到。每每想到此事,都感到眼眶紅潤,覺得軍人犧牲奉獻的精神令人感佩。 在此,憑弔孫連長,也向廣大的軍人同事與眷屬們表達最崇高的敬意,只想說:「有你們在身邊─真好」。
-
軍備競賽無異慢性自殺
──兩岸和平區的崛起 民國七十六年,蔣經國總統宣布中華民國解嚴,開放大陸探親,開放黨禁、報禁,台灣正式跨出自由與民主的一大步,在這解嚴後的十八年裡,社會價值觀的快速變遷、社會運動的萌芽與蓬勃發展,中華民國逐漸邁向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從警備司令部的廢除、禁止黨政干預校務,以及軍訓教官的文職化,顯示出中華民國從極權邁向民主的里程。兩岸局勢方面,民國38年的古寧頭大捷,民國47年的八二三砲戰,爾後的單打雙不打,一直到民國66年中美斷交,兩岸才結束戰爭。在這將近50年的歲月中,兩岸局勢從軍事對抗、互相接觸、到相互瞭解,也許交流過程中有摩擦,但是體認出戰爭的可怕與和平的重要性,卻是兩岸人民共同的心聲。 拜讀金門日報言論廣場九月四號刊登的︽一隻熱鍋青蛙的啟示︾,國防固然重要,但是4800億軍購帶給國人的影響,不應該只從國防安全的觀點來論述。 去年國防部(作戰次長室)聯合防空處處長常四偉少將曾表示,如果全台灣每人每星期少喝一杯珍珠奶茶,累積下來一年大約有三百多億,十五年就有五千多億。照此推論,民眾只要少喝一杯珍珠奶茶,就能省下軍購經費,換來國家安全。三項特別預算軍購(愛國者三型飛彈、系統長程定翼反潛機、柴電潛艦)合計支出為新台幣4800億(不包括後續費用),愛國者三型飛彈獲得期程為八年(民國94至101年);系統長程定翼反潛機獲得期程為七年,前七架於98年交機,餘五架於100年全數交機;柴電潛艦獲得期程為十五年,第一艘預於102年交艦,第八艘108年交艦。暫且不論其花費百姓公帑之鉅,其獲得時間要拖上七至十五年,能否保家衛國還值得商榷。但是支出4800億是人民的血汗納稅錢,不能單單從國防支出的角度來審視,還需檢視我國的財政是否能夠承擔如此巨大的鉅額花費,教育政策是否有效教導人民「國家社稷」的重要性,以及兩岸緊張之中的和平,能否靠兩岸有智慧的領導者解決。茲從我國財政與經濟面、教育面,以及政治與外交面來分析軍購案是否確實需要。 1、︽財政與經濟面分析︾ 軍備競賽加速財政惡化 中華民國至今累積的債務已經超過11兆(包括中央政府負債、各級地方政府負債、公教保及勞保缺口),94年的年度預算已經是連續第六年赤字,財政的赤字勢必拖累經濟。根據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估計的數據,中共這幾年軍購預算不斷攀升,民國84年時,中共軍費支出為1511.56億新台幣(432.48億人民幣),台灣為2722億新台幣;民國92年,中共大幅成長三倍為5040億元新台幣(1410.05億人民幣),台灣則為2629億元新台幣。雖說中國大陸這八年來軍費支出比例大幅攀升,但是光看「絕對金額」必定失焦,也扭曲了國防實際支出的比例。如果我們將民國92年的兩岸軍費數據經過修正後比較,中共軍費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比例12.80%,而台灣軍費支出卻占國家總預算比例16.73%。 軍事採購特別預算案沒有正當性 最近幾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幾乎接近兩位數,反觀台灣,這幾年的經濟發展乏善可陳,如果兩岸領導者發動軍事競賽,相信受害的必是兩岸人民,得利的必然是武器輸出給兩岸的國家。況且去年的320諮詢性公投也否決了軍購案,如果強行實施軍購,缺乏人民支持的正當性。 排擠經常性支出 除了軍購沒有正當性外,三項軍購還會排擠經常支出,因為政府預算有限,國防支出一旦增加,會排擠其他經常性支出,譬如教育經費的刪減、福利政策的延緩落實,如此會造成一個國家資源分配的不均,影響一國長期的經濟發展,殷鑑不遠的蘇聯及北韓足供我們借鏡。 加重人民租稅的負擔 我國近年來財務吃緊,赤字年年,如果軍購案一過,勢必加重老百姓的負擔,尤其我國的租稅負擔率與其他國家相比還屬偏低,政府減稅的可能性低。羊毛出在羊身上,到時候買單的還是一般百姓,從最近財政部研擬的最低賦稅制,美其名為社會公義,實質上卻是政府財政上的窘迫。 帶來「債留子孫」或「貧富差距的拉大」 況且舉債不管是外債或是內債,都一定程度的對國人造成影響。如果是舉外債買軍購(公債持有人為外國人),就有「債留子孫」的問題,將龐大的債務留給下一代,未來子孫必定要償還外債的利息及本金;如果是舉內債的話(公債持有者為國人),通常有能力買公債者是高所得階層,加上我國稅賦負擔集中於授薪階級(中產階級或低所得者),政府為了還債,將來必定加稅償還債務,因此這個現象如同對中低所得者課稅,將所得移轉給高所得階層,如此一來,勢必更加深所得之差距,「貧富差距的拉大」必引發社會公義的爭紛。 2、︽教育面分析︾ 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自強運動,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宣告失敗。回顧滿清自強運動發展的過程,倡導者的見識有限,自強運動的領導者如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認為西方的富強,完全在於西方的船堅砲利,因此自強運動就以軍事國防為重心,反觀我國的軍購,不也是多少有此心態,如認為購買高科技武器就可以高枕無憂,甚至可以與中共分庭抗禮,無異於井中之蛙。最好的國防利器應該是教育,從小教育學童「覆巢之下無完卵」、「沒有國就沒有家」的觀念。主政者也應當從大眾的意見中,取得人民認同國家的最大公約數,不要在中華民國與台灣國之間搖擺,造成內部的紛爭。 3、︽政治與外交面分析︾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作戰的最高指導原則,反觀兩岸局勢的緊張,往往都出於兩岸高層的隔空放話,有些人是為了取得島內的政權而為之,有些人是為了安撫軍方鷹派勢力而為之,儘管兩岸人民交流互動的情誼深厚,但是兩岸高層的關係惡化卻傷害了兩岸交流的發展。日前中共高層胡錦濤對台策略的改變,表現的是「軟的更軟,硬的更硬」,硬的是為台獨畫上一條紅線;軟的是台生在大陸讀書學費的調降,及台灣農產品輸入中國大陸。儘管這些優惠措施有統戰的意味存在,但是只要兩岸人民過得更好,永遠不再戰爭,為兩岸人民創造最大福祉,這樣就是有智慧的政治家。 台灣的存在是捍衛太平洋第一島鏈的樞紐,是反共的前線,這些論點已經過時。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思想會逐漸「質」變,民主與自由的真諦也會慢慢的深入民心。亞洲這百年來一直是日本獨占鼇頭,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崛起,而日本經濟的一蹶不振,在在顯示日本懼怕中國大陸的崛起,但是台灣不需要緊抱美國與日本人的大腿,應該在美中台日之間取得一個重要的制衡點,而非全面傾向美國與日本,「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相信台北當局有智慧的政治人物,應知妥善處理美中台日的關係。 ︽結論︾ 三項軍購總共花費四千多億,但是這只是頭期款,相關的後續費用還需花費人民大約一兆的經費,當代製造出來的兩岸紛爭,卻要後代子孫概括承擔,不如先從解決兩岸問題著手,將這些軍購經費拿來改善兩岸關係,比如金門成立和平區,將台灣所有跟大陸有關的中央機關遷來金門,如陸委會、海基會及蒙藏委員會等,一來台北官員可以更瞭解大陸人民的思維,減少彼此誤解的機會;二來可以就近跟大陸涉台單位接洽,協商兩岸問題的解決之道,加速彼此的瞭解,進而創造雙贏的局面。
-
一樁標榜公平、公正的徵才始末
鄰家小女今年剛自大學修業完畢,正在為尋找工作茫然之際,某公司於五月份舉辦徵才公告,慶幸有這個大好機會可以檢視四年所學,而且徵求的幹部、助理及儲備人才是歷年來人數最多,很多年青學子都抱以無限期望。可是報紙及公司網站只刊登兩天,第三天突然更改「徵才因故延期」的啟事,讓許多向隅的年青學子為之錯愕。電話探詢之後,人事部門告知:「因議員對口試分數的比例太高有意見,所以延後舉辦」。果真如此,那證明原先訂的考試辦法有瑕疵或另有隱情?否則怎能因議員的意見而輕易推翻。「既然考試延期,有更充裕的時間準備功課」──鄰家小女悵然若失的自我安慰著。 大約一個月之後,公司又重新刊登徵才廣告,可惜這回的徵才讓很多人大失所望,原先公司要進用的助理及儲備人才全部未再對外招考,只剩下大陸行銷幹部六名(第一次公告要徵求的人員有十多名),薪資也由原公告的27000元台幣改為人民幣6300元。到底原先公告的助理人員為什麼停徵呢?百姓總是有個很大的疑惑?公司應在第二次公告時稍加說明,否則百姓永遠無法釋疑,也可能產生一些無謂的遐思與聯想。 「去大陸工作人地生疏,生活環境又不熟悉」,鄰家小女已黯然放棄此應試的機會,但其父母告訴小女:「既然已有準備,不妨請假回來姑且應試,瞭解一下自己的程度」,其小女也勉強答應了。考試當天,主考官強調此次考試「公平公正,比大專聯考還公平」,考生聽了不禁莞爾。如果要與大專聯考相提並論,理應把考試成績通知考生,同時公佈最低錄取分數,讓考生瞭解自己的實力,作為下次參與其他考試努力的方向,可是承辦單位只是以簡單便條委婉通知未錄取,讓人有些失望。據說當天的考試題目是四題申論題,考生有六十幾位,承辦單位隔天就改完試卷,第二天下午就在網站公佈錄取名單,效率之快真叫人佩服。大專聯考的作文至少要有兩位以上主考官閱卷,每位教授個別評分,再取其平均分數作為考生的作文成績,莫非是擔心個人的主觀意識影響考生的權益。此次公司考試全部申論題,至少也要有兩位主考官閱卷,因為每個人的論點不是全然相同,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主觀判斷,兩個人閱卷才能使考生論述得到比較客觀的立足點,不知道承辦單位是否曾經這樣做?今年的大學聯招錄取率將近九成,而這回考試錄取率不到十分之一,相形之下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承辦單位能更加慎重其事,其公信方能昭彰。 記得金門日報多次刊載,縣長在主管會報中常常提醒各單位徵才時力求公平公正,不知道縣長是否從輿情中瞭解些許端倪,「用心良苦,百姓敬之」。我們也期盼機關團體徵才時多費一些心思,訂出更臻完善的考試規則,讓金門子弟對類此的考試更有信心,這也是我們全民共同的期許。
-
圖資沙漠何以文化金門?
回到金門的時間也逾兩個月了,在這兩個月的日子裡,我只能說,金門的生活真的很愜意,獲選為全國最快樂的城市,個人覺得真的是實至名歸並且與有榮焉啊。在這,不但沒有惱人的雜事煩身,街頭也看不到吵雜的人群跟車輛,充滿綠意的新鮮的空氣夾帶著水藍色的海水味,金門的生活步調就跟名鋼琴家─凱文‧柯恩的鋼琴聲一般,那麼地輕柔合諧。在這麼悠閒的環境之中,真的會教人忘了今夕是何夕,改天「山中無歲月」也可以改成「金門無歲月」了。 然而,在那麼輕鬆的生活步調之下,親愛的金門人,你覺得最適合做什麼事情才不會浪費這麼美好的環境與時光呢?遊山玩水?約朋友撥空去爬爬太武山,晃晃五虎山去健走踏青;攜家帶眷一同去金門南岸的白沙灣,享受玩沙逐浪之樂;還是,跟三五好友聚在一起釣釣魚、打打牌、喝喝小酒、聊聊天。好,這些活動都很好,都是可以紓解生活壓力,同時也可促進親朋好友間情感的好活動,但是,在這些活動之中,是不是還少了點什麼啊?有沒有?你是否曾幾何時感受到每次歡愉之後的失落感呢?有的話,哪表示什麼?那又是什麼?說穿了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缺少了一股成就感,一種成長的感覺。 以筆者的觀點而言,金門什麼都好,但是就是少了一件可以讓金門變得更好的要素,那就是人文素養,或者你要說是讀書風氣也可以。以前,筆者還在金門求學的時候,老實講,那時候也沒有看多少書,當然教科書除外,學校的圖書館在筆者心中的地位,就只是天氣熱的時候,消暑的好地方。筆者當時的人文素養可以說是有跟沒有一樣,非常的卑劣。直到上大學之後,在環境與同儕的影響下,才了解,多看書的人跟平常沒有看書習慣的人,思考模式及眼界真的差太多了,也因此而有所改變。 在回到金門的這兩個月當中,筆者也沒幾個朋友留在金門,因此,除了偶而會騎車出去兜風踏青之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文化中心的圖書館了。說真格的,在還沒去過文化中心圖書館之前,我對圖書館還有所期待,期待它跟成功大學圖書館、中央圖書館一樣,在不然至少也要跟─台科大圖書館差不多吧。但是,在我進去圖書館的時候,我嚇到了,這真的是縣立級的圖書館嗎?怎麼會這樣?狹小的空間,讓縣民可以輕鬆看書的空間少得可憐,座位沒幾個還鄰近書櫃;燈光設計不當,光線不足,讓人看書看得很吃力;廁所與書櫃也僅有一屏風之隔,撇開衛生問題不談,其隔音效果極差;另外,就是館內管理的問題,筆者在台灣求學的時候,去過的圖書館不在少數,但相同的是,只要一進圖書館後都是嚴禁拖鞋、飲食、喧嘩及使用手機的,但是筆者好幾次在圖書館看書的時候,不但碰到縣民手機響,還繼續講電話講得理所當然;小朋友在圖書館從上到下,來回穿梭,喧鬧嬉戲。另外,最常見的就是看到穿拖鞋就進圖書館的縣民了,穿拖鞋進圖書館不雅觀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圖書館的地面是鋪設磁磚而不是地毯,因此,穿拖鞋拖地的聲音的確會影響到其他人看書的情緒;還有,就是整理環境的阿桑們,我到現在還是搞不懂,清潔活動應該是在閉館的時候或者是中午休息的時候才做的,不應該是在讀者使用的時間內來做的吧,一邊做還一邊跟館員聊天,這好像也不太恰當吧。以上這些問題,筆者認為都是圖書館可以改進並加以勸導的,不知道是人手不夠還是訓練不足,我心中理想的圖書館,似乎不應該是這樣的。 除了上述的問題外,筆者認為縣立圖書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藏書量實在是太少了,新書的數目及種類好像也不是那麼齊全,堂堂縣立圖書館的館藏竟然還比不上台灣的一所大專院校,這不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嗎。看到這種情形,我不禁要問,我們所謂的文化金門,到底文化在哪裡?是在過去的先賢身上,還是在現在及未來縣民的身上?如果一個縣市最重要的文化重心及設施,都讓人那麼的不重視了,那麼,我們憑什麼跟人家在那高喊文化金門啊,文化不是歷史,不單單只有過去,更重要的是現在延續及未來的傳承啊。 近日,除了圖書館外,筆者還想說去金門的書局去看看最近到底出了什麼新書,想說要是看到不錯的書,筆者還可以買回家觀看典藏。但是,我又嚇到一次了,我竟然在金門找不到一間像樣的書局,我不要求金門要有像誠品、金石堂或者是墊腳石一樣的大型連鎖書局,但至少要有像樣點的吧。但是,真的是很可悲,真的沒有。在金門最繁榮的中心─金城晃了一圈,我失望了;接著又騎車前往山外,連號稱金門最大的書局─源成書局,新書也少得可憐,我絕望了。繞了大半個金門一圈,身體累了,心也碎了,正想買罐飲料來撫慰受傷的心靈,這時候才恍然大悟地發現到,原來金門最大的書局竟然就在我家樓下轉角而已,沒錯,它就是金門人的好朋友│7-ELEVEN。在此,讀商管出身的我,不得不打從心裡佩服統一超商的經營能力,它真的做到了台灣人生活平台的策略性功能,但同時,我也替金門人感到悲哀,也不禁要問了,可憐的金門人啊,請問你們多久沒有看過、去過像樣點的書局,多久沒有舒舒服服地在書店裡逛書、買書了? 最近,金門數一數二的高等教育學府─金門技術學院,也要開學了,在圖書資源如此貧乏的金門,你能期待這裡的學生在學習上能有多大的成長,光開學買書都有問題了,更何況開學後期中、期末作業所需要的圖書資源呢? 金門,是離島,但絕不能是文化荒島、圖書孤島。不要再一廂情願的投入那些邊際效益不大的景觀工程了,畢竟,造景只要有錢就可以做,但是,文化教育是百年大計,得要有心才能延續下去啊。筆者在此有幾點建議,僅提供參考: 1、興建設施完備的縣立圖書館:文化與教育的傳承,圖書中心的地位是無庸置疑的,要有好的文化與教育,就必須要有好的圖書設備,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豐富館藏之外,內部的空間設置與規劃,也要有人性化的考量。要傳承文化,提升本縣的人文素養,這是必要的投資,絕不能考量說金門目前沒有那麼多讀書人口,就不需要興建這些措施,如有這種觀念,那我只能說這是金門縣民的不幸了。以行銷管理的角度而言,公司要賺錢,絕不能只考量目前消費者的需求,而就單單去滿足目前消費者的需要,這樣公司永遠賺不了大錢;真正要能賺大錢的公司,不僅要滿足現階段消費者的需求,更會去開發新的消費者及創造消費者更多的需求。同理,文化金門,不能單單光靠過去金門歷史的榮耀,同時更要提供優良的圖書設備,利用各式各樣的活動來引起縣民讀書的樂趣,進而大幅度提升金門縣民的文化水平。 2、引進台灣大型圖書館的管理制度:以筆者的感受,目前縣立圖書館的管理制度似有若無,僅有專員在入門處辦理借還書及借書證件的功能外,其餘該有的管理功能似乎已經消失了,比如說維護館內秩序等等。筆者相信,以目前縣立圖書館的館員來說,其專業是不容我這外行人來懷疑的,但是我要強調的是,安逸是會使人墮落的,若能適時地引進台灣大型圖書館的管理經驗,與其圖書館做管理制度上的交流,或者是導入公正專業的第三者監督制度,相信這不僅僅是金門圖書館之福,更是金門縣民之福。另外,圖書館是給民眾方便而不是隨便的地方,希望金門縣立圖書館能謹記這點才是。 3、設法引進大型的連鎖書局進駐金門:筆者在台灣求學六年,已經將隨處可見的大型書局視為理所當然了,實在是沒辦法忍受及想像金門縣民在這種沒有書局的日子到底是怎麼度過的?如果縣政府在預算內有能力的話,期許縣政府能與台灣大型書局合作,在保證書商不賠本的情況下,至少引進或合資成立一間稍具規模的書局供金門縣民看書買書,要是沒辦法的話,看看能不能將金門縣立圖書館,外包給大型連鎖書局來辦,相信至少以民營化的經營手法,其工作效率及服務更能提供金門民眾更舒適、更便利的讀書空間及管道。 一想到金門最新最大的圖書來源竟然是7-ELEVEN,筆者真是哭笑不得,金門今天圖書資源的匱乏是個明顯又亟需解決的問題,年底縣市長選舉將至,筆者懇請真的有心為金門打拚的首長及民意代表們啊,在搞土木工程之前,能不能考慮一下,先許給金門縣民一個良好的圖書資源及空間啊。
-
高職農科不能廢、可以併?
一、類科調整,大勢所趨 茲因金門地區國中生逐年減少,導致本校招生困難,從(94)年高中職申請入學聯合招生分發錄取人數可見:第一階段農場經營科20人、園藝科13人、水產養殖科2人、漁業科2人;第二階段續招:農場經營科7人、園藝科6人、水產養殖科1人、漁業科5人,招不到學生勢必導致開班困境。因此,因應調整類科或是合併類科已是大勢所趨,無庸置疑。 二、農場經營科不能廢,可以併 農場經營科創始於民國五十一年(金門高中附設農藝科,六十四年遷設高職部)至今,為本校歷史最為悠久的一科;旨在培養農業基層人才,歷年畢業生分佈國內外各行各業,目前在金門地區各機關團體、民意機構、生產事業單位及公民營企業等工作崗位上身居要職者(校長、少將、局長、所長、縣議員、鄉鎮代表、董事長、總經理、總幹事、課長、技正、技士等)不乏其人。 本校文教基金會籌備成立時,大力號召,出錢出力,亦以農科校友最為積極,可見農科在高職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農科雖屬稀有類科,招生困難是其困擾,但從歷年本科學生的入學人數(班級學生數)或是畢業學生對社會之功能角度看,不管升學就業,校裡校外,農科學生的表現,至今依然穩定傑出,仍是本校最為強勢的優質類科。因此,農場經營科不能輕言廢,衹能併。 三、數字會說話 鼓勵升學,提高升學率,是現今技職教育的趨向;農科入學學生雖然隸屬後段,但本科秉持嚴格教學要求,積極提昇素質。 四、統整農業群組,走出另一條康莊大道 根據九十五學年度實施的職業學校課程綱要:「農業群群科架構依育才屬性相近的職群和學生學習進路屬性,由現有科別及未來可能科別所組成」。「欲歸屬農業群之新設科別,須涵蓋農業群之部訂必修課程,並依照職業學校法第二條第二項規定,報請主管教育行政機關核定之。」 由以上法令說明,農場經營科、園藝科,二科係屬性相近的類科,併科或是新設科別應屬合情合理亦合法。因此,若能結合二科特性,去蕪存菁,統整設計出學生需要的、家長期望的、產業須求的、並開發出學校本位「無可取代的價值」的科別與課程範疇,必能脫胎換骨,化危機為轉機。 五、自然淘汰論 從地區(94)年高中職申請入學聯合招生分發錄取名單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續招人數可見:農、園、漁、養四盤大餐同時擺放在餐桌上,農科大餐依然還有27人願意舉筷享用,選擇農科接受農科的薰陶;可見農場經營科依然秀色可餐,普受歡迎。 現實社會環境可愛的地方莫過於多元與民主,因此,農科絕對願意接受時代環境的「篩選」與「考驗」。「好」留給大家來說來看,「不好的」應虛心接受檢討與改進,終究經不起風吹雨打,必然遭受自然環境的淘汰。 六、孕育金門農業的植床,從此走進歷史 2005.08.29.pm2:00本校校發會議決:「農場經營科自95學年度起應停止招生」,從此走過四十三個年頭的農場經營科面臨廢科,走進歷史;不是因為本科招生人數短少,亦不是因為升學率欠佳,而因部分人士迷戀於「園藝為台灣精緻農業的搖籃」,捨「農場經營為開發金門地區本土產業無可取代的價值」。從金門的歷史源流,地理環境,農業型態,應是培養多元寬廣的農業基礎人才,才能因應金門農業的發展;尤其在孩子性向轉化過程中更不該過於窄化限制,而是設法建構一條寬廣的路去讓他們選擇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