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金門林業的林林總總
最近有許多鄉親對金門的林業提出很多的看法與批評,這是一件非常好的開始,畢竟對這塊土地,這些樹,已開始關心,開始注意,不管是正面與負面的意見,都是基於愛護這塊土地的真情,都應該給予最真摯的謝忱,本人有幸參與地區各項林業工作推展,已歷經廿餘載,正巧走過金門林相更新階段期,記得甫自學校畢業後,即回鄉投入林業工作,適逢地區正推動林相更新造植經濟林,當時不論軍方或全縣各單位機關、鄉鎮、村里及縣民,無不全心投入,全力以赴,積極推動執行,尤以實施「競賽方式」及「一人一樹」之造林運動最為斐然,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承認在推動各項林業建設當中,未能達到盡善盡美,每個環節都能面面俱到,難免有些缺失,但我們這一群林業從業人員,本著戰戰兢兢,力有未逮,金門的林業也由於昔日前賢篳路藍縷,辛勤耕耘換來之成果,是值得肯定;在此僅以一個從事林業工作者的立場,提出一些個人看法與體認,敬請先進不吝指正。 金門林業有其特殊性、功能性及歷史性,就像是一面鏡子,從前輩口中得知,如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體會那種黃沙滾滾,寸步為艱,沒有樹的苦日子,根本就不懂得樹木的重要性,在九十三年六月八日本縣碩彥呂金誠博士受邀蒞金演講「金門林業問題與未來展望」中,即可看出呂教授研究之用心與深入之了解。由於本縣早期造林受限於天然環境惡劣,能植栽「成活」即屬幸甚,也因此木麻黃、相思樹、馬尾松成為少數能應當時惡劣環境的先驅樹種,荒山(地)大量造植木麻黃,木麻黃進而成為金門的「名樹」,也成為最具特色林相,再者地區主要道路開闢至今已達四十餘年,當時各主要道路均廣植木麻黃,造就許多綠色隧道的美景並孕育豐富生態資源,光榮一時木麻黃伴隨戰地軍民走過艱辛的歲月,如當時沒有不怕風、耐乾旱及抗潮鹽木麻黃做先期樹種打先鋒,就沒有現在的樟樹及光腊樹之林相,木麻黃在金門林業上地位及歷史價值著實功不可沒。然而當時是受限於社會環境及經濟能力等因素,致道路之規劃設計路面寬度有限,道路兩側並未預留綠帶,近年來由於經濟快速發展及社會實際需要,公路主管機關辦理道路拓寬,兩側水溝緊鄰行道樹,由於施工時傷害林木根部及電力(信)、水、油管線埋設施工破壞,加速老化及枯死;根據調查統計資料得知,木麻黃表面青綠無異,而樹幹早有腐朽空虛老化現象,乃不爭的事實。 金門林業由於遭受丹恩颱風強風吹襲,首當其衝的是平日擋風有功的林蔭大道,一夕竟遭摧殘殆盡,折斷、傾斜(倒),甚有連根拔起,林業上的損失相當慘重,殘存的路樹亦是東倒西歪,參差不齊,造成危木,屢有路樹壓傷(損)人車,對往來人車構成安全威脅;加上近年來經常發生森林火災,使早年辛苦營造森林受損甚為嚴重,再就是部份私有地因未經同意而造林(戰地政務時期因全面推動綠化金門運動,遇拋荒地即植樹,故不論公私有地均實施造林),地主為復耕需要墾植作物而砍伐林木,屢有案例可稽,經統計迄民國九十三年底止被害面積多達一九三公頃,損失材積七、一八七立方公尺,以上種種原因均讓金門林木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浩劫與限制,數十年來軍民攜手辛苦栽植種樹心血也受到相當的傷害。 其次是近年來地區開放觀光及配合兩岸小三通業務推展,民眾積極興辦各項重大工程建設搶時間要開發,及推展集團性農事耕作、農地復耕等等,造成濫墾、濫伐及濫植等森林違規事件頻傳,相信政府部門本於行政作為所核定各項妨礙住家安全及工程整建林木砍伐案件,應是非常慎重嚴謹,對每一申請案件能保留就保留,能移植就移植,除非萬不得已,必要情況下,才同意砍伐,對於外界所言林務單位缺乏專業,儘是亂砍樹,應是以訛傳訛。 目前林業的積極作為除改善金門內陸林相,培育第二代森林,發揮森林多元化之功能,實施「林相更新」可達到一定的效果,而所謂林相更新,乃是在原有木麻黃林區或雜木林區以林下栽植方式種植新樹種,並俟新樹長成後再分期伐去原有老樹,以達到樹種更換之目的,但在原有老樹並未全部伐除,因此亦有複層林的效果,且無林相變更先皆伐後造林所產生水土保持及環境生態上之缺失,由林務所於民國六十七年即著手開始作小面積的更新試驗,經三年來在太武山麓等地區試植觀察結果,以林下栽植方式實施更新絕對可行,其中尤以樟樹、光腊樹最有前途,因此林下栽植方式之林相更新為地區建立了一個可行模式,故自民國七十年起即分年分區依「適地適木、先植後伐」之原則,就內陸木麻黃林區以林下栽植方式,實施林相更新,換植樟樹等經濟及景觀樹種,俟新木長成後,再將原有上木伐除,此法實施迄今,猶能證實可行,並且完成更新成功。 另丹恩颱風造成金門林相重創,雖是金門林業重大的危機之一,但亦是轉機之一,正可利用該次的危機了解木麻黃隱藏的老化與危險,故在丹恩颱風後更積極推動林相更新工作,除一方面汰除危木,亦希望能加速林相更新以恢復原有林相風貌,截至九十二年已實施更新面積約一仟餘公頃,現已蔚然成林,計有蔡厝、魯王墓樟樹林區、陳仔山、太武區及洋山等之光腊樹林區、及東店、南雄及迎賓館等楓香林區,成效良好。本人參與地區造林工作以來一直均依該原則實施林相更新,並非外界所傳因丹恩颱風後公務部門爭取林相更新補助款順風推倒牆亂砍木麻黃之情事,藉此予以申明。 為儘速恢復地區原有綠色隧道風貌,地區行道樹更新亦依據金門地區六年行道樹更新計畫(八十七至九十二年度),由公務部門分年編列預算,在專業及景觀考量下,依適地適木,選擇適宜地區生長,分年分段換植第二代優美、長齡、鄉土之景觀樹種,替換現有損壞、老化之木麻黃行道樹,並於道路兩側綠帶全面種植灌木及地被植物,以強化道路生態綠美化效果及促進水土保持功能,假以時日,當能營造出各具特色行道樹景觀,已完成更新之道路,有桃園路、環島南路、環島西路、環島東路、環島北路、瓊義路、瓊徑路、高陽路、沙青路、頂林路等路段,期望三、五年後能營造出金門原有綠色隧道風貌;另為保存原有木麻黃綠色隧道,已規劃目前受風災為害較輕且保留較完整環島北路(瓊林至金城段)及環島西路(救國團至林厝)之木麻黃行道樹下繼續更新木麻黃,正積極辦理各項撫育管理工作,花樹木生長良好。 再者,為搶救金門的森林,目前除了著手進行燒燬林區林木再造工作,重新植栽潺槁樹、樟樹、黃槿及光腊樹等外,並同時計畫在各主要林區設置「森林火災預警監測」,如林區溫度超過火警臨界點,即可透過網路連線啟動林務單位通報系統,在獲報後可緊急通報消防單位,以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減少火災範園的擴大,可望提防森林火警發生,搶救金門森林免於再遭到浩劫,同時也可嚴防不知情者步入林區火場而構成生命威脅。 往後將繼續加強民眾宣導森林之功用,經由教育觀念之灌輸,增加民眾愛惜林木之觀念,同時加強充實地區森林火災搶救訓練與防治宣導工作,我們呼籲鄉親應建立「防範森林火警,人人有責」共同來保林護林,大家一起來關心我們家園,減少森林災害發生,正如呂教授所言大家對森林應該多花一點心思、多付出一點愛與行動,共同維護地區這得來不易森林資源。只可惜有些人不懂得保護它、或為一時方便,動不動就想砍樹,將造成森林資源一再被破壞,加上目前本縣有關樹木保護之法規尚付之闕如,為利爾後樹木保護工作得以順利推動與執行,並使地區綠色資源得以代代永續經營、保存下去,金門縣政府已研擬「金門縣樹木保護自治條例」(草案),並明定樹木未經許可不得任意修剪、移植、砍伐或損毀,及砍樹及違反本自治條例相關罰則,提送縣議會審議,對於森林違規案件,將有法可管可罰,以確保地區森林之安全。 為建構金門地區廿一世紀新林業,根據個人所知,農政單位在取得相關專家的協助及集思廣益下,目前已研擬並積極推動各項林業建設,茲略述如下: 1、研訂金門林業政策,依據地方整體發展需求,檢討訂頒金門十年(94│103年)森林生態系經營計畫方針,重新辦理林地檢訂工作,整理林地地籍資料,明確區分公、私有林地,建檔管理,及進行林地分級及林班地重新規劃,建立全島森林生態系資料庫及鑑測管理系統,以利今後森林之經營管理及永續發展。 2、擴大育苗,加強原生樹種復育及繁殖優良樹種,及改進育苗技術,培育健壯綠美化苗木,持續推動環境綠美化造林。 3、加強造林,營造綠資源加速推動海岸林跡地復育造林,每年爭取中央補助辦理海岸及火燒跡地造林三十公頃,優先選擇碧山、田埔及田墩等三處進行海岸造林,採用生態系經營方法(即生物多樣性換植本土性海岸林樹種),以多樹種於林隙間造植,營造環境林,以維護海岸防風林帶之完整性及營造海岸綠色長城,發揮防止風砂之效益,及加速推動內陸雜木林相更新,依適地適木先植後伐原則,配合整體林相生態重建,換植經濟性、長齡性、鄉土性及景觀性樹種第二代森林,以厚植森林資源。並配合地區觀光產業發展,編列預算獎勵農地造林,輔導農民轉作,推動平地景觀造林,紓解農產品產銷失衡現象,增加平原地區綠地面積,並結合產業、人文與景觀,發展觀光休閒產業。 4、推動行道樹更新,打造觀光新環境加速行道樹更新,廣邀學者專家及在地民代,當在既有基礎上結合當地特色與地方觀光產業接軌,作整體性、前瞻性規劃,擬訂短、中及長程道路綠美化計畫,建立每一條道路景觀樹種,依計畫目標先植後伐分年分段逐年實施,營造地區景觀特色,打造行道樹生態廊道。 5、推動社區林業及環境綠美化全面推動社區林業,辦理烈嶼等八處社區綠美化,並擴大各鄉鎮參與環境綠美化,縣政府特於今年四月初舉辦「九十三年度地區自然村、社區及道路景觀環境綠美化執行成果觀摩活動」,邀集各鄉鎮長、里長、及民代參與環境綠美化工作經驗與心得交流學習,有效結合與運用現有資源,共同營造優質生活環境,並鼓勵民眾參與地方森林資源經營,協力推動各項林業建設,全面辦理多樣化環境綠美化活動,以教育民眾、吸引民眾、影響民眾,使縣民投入環境綠美化行列,特訂定「金門地區鼓勵社區參與環境綠化工作補助要點」,期望藉社區之「點」擴展至全縣,建構自然美麗的綠色生活環境,提昇生活品質,以恢宏本縣「海上公園」之美譽。 6、闢建原生植物園區,打造新林業櫥窗:利用現有太武苗圃基地,擴大範圍規劃闢建金門地區原生植物園乙處面積二十六公頃,第一期工程已整建完成,目前正積極辦理第二期工程發包施建中,除保留鄉土樹種,並引進華南地區新植物,發揮兼具林業科技研究、環境教育解說、觀光休閒遊憩、生態保育等功能之植物園區,將成為地區新林業櫥窗。 7、開發森林遊樂及推動森林生態之旅遊:結合觀光產業,整建及賡續開發森林遊樂區,發展森林公益性效益,以達森林多目標利用,並建立全島森林步道網路,活化山林環境,以推展國民休閒遊樂活動,建立森林生態戶外教室,辦理各項環境解說活動,另配合金門地區整體經濟建設規劃,並結合中央觀光客倍增計畫,加強植樹造林及環境綠美化,以發揮森林經濟、生態保育及社會公益性之效益、結合觀光產業,推動森林生態旅遊。 8、建立森林防火機制,維護森林資源:為避免火災造成森林資源重大損失,目前正籌設成立「金門地區森林救火隊」,遇森林火災發生時將配合消防單位進行重要林區防火巷的開設,並定期辦理防火宣導,以減少火災危害,至於平時防火巷的開設時機,將俟林務所正進行中森林檢訂工作告一段落後,再根據地區林相分佈情形決定是否開設,同時計畫設置「森林火災預警監測」,可望提防森林火警發生,搶救金門森林免於再遭到浩劫。另建立林區巡查制度,針對近日來之濫墾、濫伐及林地火燒事件,主動與警察單位聯繫進行調查,對無故破壞森林違規案件提出告訴,及建立社區協防機制,爭取中央補助正規劃採補助協巡或補貼油資方式,鼓勵民眾認養或擔任協防工作,只要一年內該協防區域沒有森林火災發生,可依照認養協巡面積發給獎勵金,期望透過社區協防機制,共同努力來保護珍貴的森林資源。 9、加強現有林相整理及林木病蟲害防治,以促進正常生育,培養大徑木幹材與優美林相,以改善林相景觀,厚植森林資源,及推動各項野生動植物、自然景觀之調查與資料庫建立,以落實野生動植物物種就地保育、並加強非法案件之查緝與野生動物之管理,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與野生動植物,另對鄉土性樹種及野生動植物,進行計畫性研究及復育工作與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育自然資源。 除了農政單位制定較前瞻與客觀之林業政策外,個人尚認為金門的林業仍有以下之危機或盲點: 1、開發與保育的共識建立,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長久以來一直是兩難命題,理論上大家都知道應以平衡來衡量,事實上仍無法兼顧,民意的壓力大於保育的觀念,執行上會有很大的偏差,如道路拓寬、農地之擴耕、土地之開發,欲建立共識,誠屬執行上之痛,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長久以來一直是兩難命題,將是本縣經濟發展過程中亟需省思的議題。 2、保林護林之觀念的缺乏,或許是政府宣導不力,應該加強之處,但百姓基於迷信、風水或生活上之便利性,往往要求砍伐林木,或有意無意中將樹木去除,造成林木管理上很大漏洞及困擾。 3、相關部門橫向連繫與溝通不足,道路主管機關、建設開發相關單位、鄉鎮公所對林木之破壞,到處均可看到,有些是經過申請,有些是我行我素,長期對復育與重新造林、管護不感興趣,就不必多談。 4、人才之培育仍嫌不足,對專業的林業政策制度與執行,完全依賴台灣的專家學者是不可行且危險,應逐步利用台灣之專家學者之資源培育地區未來林業從業人才,方是正本清源之工作。 金門林業建設承蒙全體軍民共同戮力胼手胝足流血流汗,慘淡經營奠定了綠化基礎,歷經四十多年來的戮力經營,現已滿山蒼翠,遍野濃綠,變荒地為綠洲,化廢墟為公園,成果輝煌,但林業為一經濟福利事業,非一蹴可幾,必需作長期之投資及永續之經營,森林是金門命脈,地方的珍貴資源,值此林業轉型及縣民對森林資源的殷切需求,林業單位自應展現積極性、主體性、專業性,來推行現階段金門林業建設,今後林業經營應依「金門十年森林生態系經營計畫方針」,從傳統的林業經營體系轉化為人性化森林生態系經營方式,以加強水土保持、環境美化及國土保安等功能,及發揮森林經濟、生態保育及社會公益性之效益,進而推動森林生態旅遊,支撐本縣施政主軸觀光事業之發展,在此我要說的是金門並不是沒有林業政策,林業政策亦是公共政策及百年大業,然而森林經營工作為一恆續性的公益事業,我們期望在既有基礎上配合地方發展觀光事業,擬訂多目標功能之經營理念及作法,透過公共論壇討論機制,提供更多寶貴意見,使金門林業建設在各位的鞭策及關愛下永續經營,發揮最大之效益。
-
「斗門溪」深層價值與推廣休閒運用
「斗門溪」不僅僅是金門金沙鎮的一條溪流,而最重要的是:她曾經是吾們這一輩(四、五十歲年齡層的金門子弟)童年歲月中很重要的生活與回憶! 雖然旅居台灣多年,每次想念家鄉時,總會想起小時候與小浦頭一起長大的同伴,背著阿爸阿母偷偷結伴到「斗門溪」裏游泳、釣魚、抓蝦子,還有排排坐在河岸上,一起觀賞冬季裏成群結隊的野鴨、野鳥聚集在「斗門溪」及「金沙水庫」水面上覓食情景。 想家的夢也總是會浮現一幅圖畫:綿延二、三公里斗門溪溪水,像處女般溫柔地伸展在雄壯的太武山脈面前,婀娜多姿的穿梭在一大片平坦的高粱田中轉彎了好幾回,才慢慢地流入「金沙水庫」、「金沙港灣」再注入大海,而環繞在榮湖旁后浦(水)頭近百棟的黃氏古厝群,紅色的屋瓦,在金龜山落日餘暉照耀下不停地閃爍著金色光芒,就好像在對夕陽說道別! 我敢說:「這一幅畫最能代表我金門結合人文及好山好水的一幅大自然景觀!」,如果有一天可以搭乘在直昇機上,由上空眼眺用照相機把這幅美景拍攝下來、然後再予以放大,放映在金門航空站大廳廣場中牆壁的電視大螢幕,供來往的旅客及鄉親們欣賞,那該有多好! 可惜的是,『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目前並未將「斗門溪」納入經營管理之範圍,縣政府一向也未重視此條溪流可以發揮給予民眾運動、休閒、觀光及從事人文活動之無比價值!現在除了僅提供農民之灌溉用途外,平常及假日似乎鮮少有人會親臨這條金門最長及最美的溪流,去感受及去品嚐他的美麗及帶給人們心靈上的滋養!若不是於九十三年六月二十一日溪流遭人棄置老鼠毒藥,一夕打響知名度,大概很多鄉親可能已五六十歲,還不知道「斗門溪」的存在! 我們常常在電影裏如「大河戀」、「艾瑪姑娘要出嫁」等,看到歐美國家將河流納入他們生活及人文歷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僅是小小的戀人在溪流河畔談情說愛,或在溪流中划船、或是舉辦家庭宴會(婚禮)、或在青青河畔草堤岸席地而坐,享受大自然美景、音樂與美食!或是「大河戀」滔滔不絕的鱗波盪漾中,父親帶著兒子們甩著釣竿、細長透明的魚線揮舞在空中的情景,進行一場很精彩的大自然親子教育! 又像英法國很多別墅就蓋在溪畔,溪畔種植了很多美麗的花草,以及古木參天、鳥禽聚集,很隨興地只要你願意,你便可以很輕鬆地換上運動服或是休閒裝,馬上可以步行到溪流河邊做運動、晨跑、泛舟、垂釣,獨自或與親人共同享受浪漫與徐徐涼風!反觀我們,除了當年我們這一群野孩子成天在溪裏玩耍,現代的大人與小孩,有幾個到此(斗門溪)走一回? 金門標榜是座國家公園,政府何不思考將「斗門溪」納入國家公園內管理經營?或是成立「斗門溪生態園區」?或是最起碼的「生活遊樂區」?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硬體方面已進行了護堤整建、舖設散步道,但這些還不夠,未來若是吸引人潮,除了可透過廣告之外,工程方面應該要再投資興建進出道路、停車場、涼亭、公廁、培植樹木如(楊柳樹)、花草(如水蓮花)、架設夜間照明路燈等;並配合招商設立冷熱飲食、簡餐、咖啡屋等;附近的農田可規劃為「花卉栽培示範區」,若栽培成功甚至可用花朵排成一列大字:「歡迎光臨金門」,豈不吸引人又壯觀!另外,可增設兒童遊樂設施、運動設施、廣場及適時假溪畔舉辦各項文藝活動:如划船、釣魚比賽、放風箏、烤番薯、坐鴛鴦馬、牛車等。 為了防止水庫河川被丟棄老鼠藥情事再重演,政府應仿效台灣積極地、趕快地設立「巡守隊」,定期及不定期派員環湖(溪)巡視,以保護水源! 我們知道,高雄市最有名的一條河流「愛河」,這幾年來不僅在河川整治相當成功,近年政府在「愛河」兩岸河畔培育花木扶疏,並相繼斥資成立了大型「工商展覽館」、「美術館」、「電影博物館」、「歷史博物館」、「音樂戲劇表演廣場」等:也假「愛河」舉辦了很多活動,如:「元旦施放焰火」、「端午節划龍舟」等,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鏡! 「斗門溪生態園區」若能實現,我們可以就地想像:連結「官嶼海堤」、「西園鹽場」、「金龜山貝塚史前遺跡」、「金沙港文化園區」、「洋山、呂厝、浦邊海岸溼地」、「后宅洋樓聚落」、「浦邊貝塚遺跡」、「浦邊洋樓古厝聚落」、「斗門古厝聚落」、「擎天水庫」、「斗門溪」、「花卉栽培區」、「太武山」、「榮湖」、「后浦(水)頭、小浦頭古厝聚落」、「沙美老街」、「金沙水庫」、「鵲山林場」、「林務所」、「碧山洋樓古厝聚落」、「山后民俗文化村」、「東、西山前古厝聚落」、「五虎山」、「馬山觀測站」及分散在各鄉村的「風獅爺」景點等,整個將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觀光區域,未來的金門東半島「金沙鎮」將與西半島「金城鎮」並駕齊驅,連結成為一充滿大自然(有高山、河流、水庫、花卉、森林)、生態、人文、歷史、古厝、洋樓聚落等豐富內涵之觀光島嶼,為我們金門的觀光產業,再增加特色與加分!
-
彩妝金門太沉重─撒大錢建設不是唯一
解嚴以後的金門「建設」變了,變得「突飛猛進」,讓人讚嘆,卻也讓人不敢恭維,因為我們看到的始終是那幾條馬路的舖陳、路標的換新、鄉村的整建::等等週而復始改裝,至於新的建設卻是不能用的環保公園、浯江堤收費停車場和失卻原味的古蹟維護、古厝翻新::最近更叫人看不下去的是原來的建築幾乎都要改成花崗岩,可知道花崗石的造價昂貴,政府不是口口聲聲經費拮据嗎?那來的這麼多錢,可千萬不要再動「併校」的念頭了!要知道沒有學校,沒有社區的存在,也就沒有可以申請經費的來源,就像沒有道路、沒有公園,還能像現在能夠「規劃」的整建工程嗎? 因此,動輒數億,數千萬的「整建」││我不稱它「建設」,畢竟只是在原有建物上「彩妝」罷了,像「建功嶼」,它恢復當初「國軍」駐守的原貌嗎?大筆經費的整建,又帶動多少觀光客前往駐足,以地區旅行社和航空公司招攬遊客三九九九元超低價的廣告,我們相信觀光客只能蜻蜓點水式的被趕架。因此,思考怎樣扼止旅遊業者血拚殺價、獎勵特產、產業,帶動金門觀光發展,該不只是建設的投資、軟體設備,還有賴政府對相關產業的教育和扶植! 筆者以為不需要把原有的「建設」破壞翻新,一直是很在意和堅持的看法,當縣府花大錢請來縣政顧問演說、和名導演蔡明亮應邀擔任「碉堡藝術館」參展人發表的意見,更加讓人感慨管見略同,蔡明亮說:金門這些碉堡本身就很像一座博物館,本身已很具有觀賞價值,因為它們有歷史的背景,又有歲月痕跡,似乎增加再多的裝飾,對那些碉堡可能都是多餘的,這是六月十八日全國所有報紙不見報導但是自由時報駐金記者吳正庭唯一的金門報導,主辦單位對金門碉堡藝術展此時是否需要改變另外的思考,不錯,藝術無價,我們知道幾千萬花下去會有它的價值和可能不是這些錢就能請得動藝術大師的參與,但是我們唯一的請求和拜託千萬不能讓不懂得藝術者幫我們的碉堡改妝,那可能又是現代化的塗抹或舖陳花崗岩,千萬記住導演蔡明亮的話,金門碉堡本身已具有足夠的藝術價值,對被選創作人來說是一個「難題」!而不是創作的我們卻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迷失讓它失卻原有的價值! 這種感慨在最近我路過太湖中正公園益發熾烈,因為原來二十幾年的兩頭洋灰雕塑成的獅子換成大陸的石材石獅,階梯廣場也由原來的磨石子和水泥改成大理石、花崗岩,太湖的好山好水,少的是人潮,而不是這些改裝,如果規劃都和台灣的風景區、大陸的石材建築沒有兩樣,我們不知道遊客回去的感想會是如何!相信中正公園原有兩頭水泥駐軍雕塑栩栩如生的獅子和中正公園現在換成兩頭大陸樣板石獅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是國家公園、縣政府、鎮公所或是誰把金門改妝,而又為什麼他們不去找別的地方創新,卻一直是動我們原有記憶的念頭! 要知道,金門碉堡不是普通能一窺究竟的,在軍管時代這些都屬禁地,在駐軍撤離的破壞讓人無力回天,我們希望保存下來的千萬不要投下大筆經費改裝,戰地遺跡是反戰的好教材,當導演都這麼說,有關單位怎能一意孤行,還原金門是戰地遺址做為反戰教材是我們努力的目標,邇來,數以萬計的建設經費我們似乎都是在破壞建設沒有得到認同!因此,當顧問和專家都提出相同的意見,我們是採納與否可要有相當智慧,不錯,金門怎能沒有他的金門,他原有的金門,彩妝金門太沉重!一味的建設不是唯一,我們還有更多的作為!當我們有限的經費還有很多作為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如此呼籲!為金門做該做的努力必須要得到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