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何謂「帝國夢」?
早在西方的羅馬時代,當時的羅馬共和國在征服了其一生最大的勁敵迦太基之後,因為種種的版圖擴張行動使得羅馬共和國的疆域逐漸的擴大,除了為羅馬帶來了財富,也帶來了在內政上的不穩定性。首都羅馬的命令無法迅速地傳達至遠在天邊的邊疆地區,行政效率也開始跟著低落,以及羅馬城內外充斥著為主人辛勤工作的奴隸,取代了吃苦耐勞、韌性十足的羅馬先民之精神,而這些問題都在腐蝕著羅馬共和國的生命。最後在一位軍事和政治強人│凱薩那獨裁式的力挽狂瀾和元老院議會的刺殺行動的陰謀下,間接地促使了羅馬帝國的興起│為的是能更有效地集中權力,讓中央能確實地掌握和治理其龐大的疆域。然而這些問題的癥結點其實都是由於處在冷兵器時代的人們仍缺乏有效傳遞資訊的工具和媒介使然,是不得不出此下策方能讓國家長治久安,並免於國內政局動盪、各自為王的必要之惡。 但是到了如今資訊媒體發達、傳播迅速的時代,我們卻發現仍然有不少獨裁國家的存在,並且還有為數不少的人民仍支持、盼望著一位強而有力的領導人可以以獨裁者之姿統治國家,造就另一個媲美古代或過去偉人所締造的強盛帝國。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使得一個個野心勃勃的人物陸續地浮出檯面,為所有人民帶來戰爭和災難,他們不僅想利用民眾的力量來達到個人的皇帝夢想,還利用科技和國家軍警的力量行壟斷媒體、操縱意識形態和肆意搜刮財富之便,可說是狂妄自大之極! 「帝國夢」對現今要求不斷進步的文明來說已是不切實際的想法,各種通訊技術的發明和媒體媒介的竄升讓世界的人都得以迅速地獲得必要之資訊,例如身處在俄烏戰爭中的烏克蘭人民,就利用網際網路的力量將戰爭造成的破壞和人性的醜陋或溫暖,一則一則的讓世界各國的公民知曉;氣候變遷的實際情況和各地的災難,也因媒體的傳播在第一時間讓大眾得知。這些都是身處於今天的我們得以受惠,使得民主國家更向前一步的最關鍵力量!所以真正可以達成夢想的並不是打造帝國,而是藉由民主方式和公開透明的媒體資訊所建構的共和國或城邦制國家啊! 那麼我們要怎麼創造出未來更進步的共和國或城邦制國家呢?所有政府的資訊,小至道路維修封閉、場館維修,大到基礎建設、預算審議等,都要在經過各種行政人員、民意代表和司法機關的監督和審議機制的把關下核准並在第一時間對人民公開,作為每一位人民能實質監督政府和討論政府政策優劣的主要根據,因為政府屬「公共財」、是為人民服務的,人民有權要求在民意代表的把關下將資料分級、分層地公開於網路平台上方便民眾閱覽,政府切不可以找各種藉口推託搪塞,掩蓋資訊企圖隱瞞和欺騙人民,這些行為都將視同違憲與犯罪而受到嚴厲的罰責!如此在科技和媒體的輔助下,人人都得以隨時掌握和了解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成效,真正、實際地握有「一人一票」,監督政府、進而讓政府與人民互相勉勵並且積極向上,成為世界的民主典範。
-
沒有準備好,就要與病毒共存
老實說,今年二月起,國內疫情尚輕微,但我看到境外移入的確診者卻越來越多,特別是從東南亞國家進來的;感覺政府是為了缺工、缺看護,所以無斷航或嚴格檢疫。果真,這些移工進來之後,造成許多工廠染疫,更流竄到社區,成為破口,讓四、五月疫情爆發到今日的不可收拾。 政府一方面無力清零,一方面為了維持經濟發展,只好宣稱採取與病毒共存的政策,不圍堵疫病流散,歌照唱、舞照跳,才會每天下午都有令人驚心動魄的染疫數字在跳升。但要與病毒共存,卻又缺乏準備,疫苗打不足,快篩劑讓人民買不到,又不像香港或美國可以免費快篩、發藥品。老百姓染疫生病了,醫療體系卻常因量能不夠,而令人民被阻於醫院之外。 今年的病毒雖說是輕症居多,但卻也有20幾歲的年輕女孩重症死亡;最可憐的更是沒能打疫苗的小孩,他們發高燒,卻也無法馬上得到妥善的治療,因為醫院也被變來變去的政策搞得暈頭轉向,失去了行政效率。政府為了經濟,小看了Omicorn病毒,現在大爆發,美國已將台灣列為不安全的旅行國家之一,觀光收入大概也沒有了,真是得不償失。 去年三級警戒,身為影迷的我,還敢去電影院看電影,因為至少禁止在院內脫口罩飲食;今年甚麼都不管,我已兩個月不敢進電影院了。一家常去的餐廳,最近傳簡訊來說提供八折的優惠,我就知道餐廳生意又不好了。政府要幫助生意人,不禁內用,又不像去年有嚴格的隔板規定,反而害了餐廳,因為大家怕萬一確診了,要看病或去醫院,可比去年麻煩多了。聯合報報導台北市白天交通擁塞,這不就是大家又開始害怕搭公共運輸工具,只好又自行開車了呢? 政府沒有萬全準備,沒有給人民妥善的醫療後援,是不能輕易談與病毒共存的。
-
疏忽成意外
回想那次的事件覺得好誇張,弟媳推著一歲多的姪子出去走走逛逛,本來氣氛很好、很溫馨,但姪子忽然站起來,弟媳又剛好將推車推壓到小石頭,就眼睜睜看著姪子摔出推車,趕緊將孩子抱起,看見孩子額頭上血跡斑斑,那時嚇壞大家,整個溫馨的畫面不再,只見大人抱著孩子慌慌張張地趕緊離去。 還有一次,弟媳騎自行車載著姪子要出門,長輩們紛紛出來制止,說其危險性,要弟媳別騎自行車載較小的孩子;弟媳不聽勸執意要載出門,長輩們便不再勸阻。弟媳出門後,大家本想沒事,可過不到五分鐘,便瞧見弟媳背著姪子回來,姪子不斷大聲哭叫,只見他的腳背血肉模糊,真叫人看心疼不忍。 兩次事件皆因大人的疏忽所致,社會大眾通常只關心兒童受虐,卻不知「照顧疏忽」造成的死亡率,例如意外溺斃、意外墜樓、意外燙傷、意外車禍等等。意外是一時疏忽,疏忽卻可能源於習慣,火災事件通常是瓦斯忘了關,電線走火……這都是個人行為上的疏忽。 記得在靜思語中有一句話:「意外雖然出於一時疏忽,但疏忽卻源自習慣。」很多事件都是由小習慣養成的,有些人常說,我只是現在這樣做而已,但往往等到真正事件發生時都來不及了,所以我認為平常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才是安全之道。
-
藝文跨年級教學趣
現今臺灣與離島地區的偏鄉小校越來越多,根據教育部109學年度的統計資料調查,全台偏鄉小校為483所,偏鄉小校指全校學生數低於50人的學校。近年來受少子化的影響,學生人數驟減,尤以偏鄉學校受到的衝擊最大,所以小校的教育品質問題也廣受各方關注。 因此,教育部持續輔導各學校強化經營與精進教學品質,保障學生學習權益。為提供具體可行的扶助措施,國教署委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洪儷瑜、臺北市立大學教授梁雲霞、國立臺東大學教授陳淑麗等研究團隊,研發偏鄉小校跨年級教學計畫,與教師合作設計跨年級教學課程實施的可行作法,並提供教學與教務的專業支持,讓偏鄉小校展現更大的教學亮點,讓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 金門的部分學校也因此受惠,有機會參與跨年級教學計畫的執行,進行這次的藝文領域跨年級教學,這套課程便是以連結學生的自我形象與藝術氣息薰陶培養的需求作為動機,並在探索與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得以經由楷模學習陶藝的用色與捏製構圖技巧。因此,將著重學生「做、用、想」的能力,在跨年級教學課程的設計上,依據孩子投入程度的不同,在學習目標部分將孩子的認知、情意、技能搭配課程進行有效教學的課程設計;而教學目標部分亦是配合年段不同而設定不同的學習表現、學習內容與具體目標。 首先在藝術知識部分包括鑑賞力、表現力、實踐力訓練的教學,讓孩子觀察自我形象的五官型態,逐步進行整體的構圖與捏製;態度部分則是誘發孩子對藝術學習的興趣與熱情,並從中涵養正確態度及動手實作的習慣;在技能部分則是具體的陶藝構圖與釉料深淺濃淡的使用、釉料配色的美感敏銳程度;最後在統合能力部分則是整體課程的連貫規劃,包含設計、實作、整合、創意、溝通等學習項目。讓學生在這次主題課程學習下,具備實踐製作能力,並在過程中彼此有效溝通合作。 此外,教師們實際參與跨領域教學實務設計,表達教學創意概念,期望創造新穎且具創意性的跨年級藝文主題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動腦創作獨一無二的自我圖像趣陶藝作品,希冀能透過學生自己主動創作,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的重要理念-以「自發」、「互動」、「共好」,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據此,本次的藝文領域的跨年級學習課程以「成就每一個孩子」為目標,兼顧年級不同的個別特殊需求,激發學生的生活自信,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激發學生對藝文領域的學習興趣。 在此分享本校在藝文領域實施跨年級教學時面對的困難、優點、教案成果與修正建議,供有興趣在藝文領域執行跨年級教學的教師參考。 一、執行藝文領域跨年級教學的困難 (一)課程設計部分:在實施藝文領域的跨年級教學中,本校教材來源為自編教材,但畢竟年級不同,學生的學習起始能力及投入度差異頗大,因此課程設計的內容與目標都必須依學生能力不同而設定可達到的目標,所以教師在一開始的教學必須和協同教師齊心共備。 (二)學生程度差異:在實施藝文領域的跨年級教學中,發現有些三年級的學生居然能達到四年級的學習目標與程度,反之,有更多位的四年級學生只能達到三年級的學習程度,所以教師在實施跨年級教學分組時也需多費心。 二、執行藝文領域跨年級教學的優點 (一)教師課程設計能力的提升:藉由藝文領域跨年級實施的動力,認真檢視藝文領域學習內容的目標,並依據三、四年級不同的學習內容設計具體學習目標,並努力設計有趣的課程活動讓每位學生能依據其能力在課堂中快樂學習。 (二)學生學習動機潛能的發揮:實施藝文領域跨年級教學的過程,讓學生有較多的學習夥伴可以一起學習,教學部分採異質分組方式,將三、四年級學生依投入程度混合進行組內共學,學生也能透過與同學討論五官輪廓、陶藝實作、分享等學習活動,增進自己發表和學習的能力。組內能力較強的同學都能適時協助學習較為弱勢的組員,在互動共好的前提下,點燃學生學習動機的潛能。 (三)學生學習年級能力的展現:實施藝文領域跨年級教學過程中,發現三年級高投入度學生能達到四年級的具體教學目標,而四年級的低投入度與中投入度學生部分僅能達到三年級的具體教學目標,因此在跨年級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生已打破年級限制,縱使是三年級一樣能達到四年級的學習目標,反之亦是。 三、跨年級教學的成果 (一)藝文領域的教學模式:本校以藝文領域為主題的跨年級教學模式,可供金門其他學校做為參考,各校再因地制宜,依據學生的特質調整適宜的實施方式。 (二)差異化的評量設計:依據課程實施內容與兼顧學生不同差異設計的評量單,可供金門其他學校做為參考,各校再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特質調整適切的評量方式。 四、修正建議 此次藝文領域的跨年級教學活動設計共三節,若時間充足,建議可以多安排幾堂陶藝相關的跨領域課程,所以其他教師要選擇實施時,應先掌握授課班級學生的差異,調整教學內容、進度,採取適宜的教學活動。 五、結語 此份藝文領域的跨年級教學活動設計以「自主學習教學法」--「學生自學-組內共學-組間互學-教師導學」的循環模式,做為跨年級教學設計的重點,協助孩子建立對藝文領域的學習自信,也點燃學生旺盛的學習動機,並且聘請資深的陶藝大師-王明宗蒞校指導,能讓學生直接習得陶藝捏製技巧,希望藉由這次課程的分享,讓教師了解其實說再多、教再多,不如讓學生動手實作,在同儕語言互相合作的共通情境下,發揮跨年級教學的目標與精神,相信每位孩子在跨年級教學的課程設計下,都能發展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深耕金門學子藝文教育成功的種子。
-
俄烏戰火持續延燒、烏克蘭人民將何去何從?
自俄烏戰爭開打一來,逾530萬烏克蘭人逃難烏克蘭成為難民,鄰近國家和歐盟亦盡可能地收容難民,包括收納難民人數最多的波蘭2,909,415人,以及羅馬尼亞的777,602人、其次依序為俄羅斯605,815人、匈牙利492,976人、摩爾多瓦433,895人、斯洛伐克355,593人、白俄羅斯24,477人(資料來源:聯合國難民署),雖然陸續有烏克蘭人在安頓好老弱婦孺後隨即毅然而然地回國抗俄,然而其難民人數因俄烏戰爭的延續而不停增加的情況來看,各國是否仍有足夠的餘力去應付烏克蘭難民問題、甚至援助其他也需要幫助的各國難民呢?而烏克蘭人民的未來將何去何從,能否有朝一日重回故土、重建家園呢?以下就三點分析: 一、美援仍是支持俄烏戰爭和歐洲事務的關鍵力量:雖然俄烏戰爭敲醒了歐洲國家保守主義者的幻想,並團結了歐盟成員國和北約組織,進行支援烏克蘭和鄰近俄羅斯國家成員國的各種民生、人力和軍事資源,然而歐洲國家相對依賴俄國的天然資源包括天然氣、石油和重金屬鎳等,使得要他們放棄與俄羅斯的貿易往來並且進行完全的對抗策略顯得力不從心,因此美國仍是支持俄烏戰爭和歐洲事務的關鍵力量。美國對烏克蘭和歐洲的支援仍凸顯出其身為世界霸權主宰的身分和地位,舉凡對烏提供的衛星情報、軍武、人員訓練和外交支援都造成了俄羅斯軍隊在對烏戰爭上的困境,加上在歐洲事務上的協助使得國際情勢與輿論始終偏向以歐美國家的團結和孤立俄羅斯為主要訴求,所以美國的對外政策、貿易措施、國際動向和因應方式皆成為左右俄烏戰爭的關鍵因素,更是抵抗俄羅斯侵略、減緩烏克蘭人民成為難民和流離失所的重要力量。 二、普丁的決斷:普丁由於其瘋狂的野心和錯誤情資造成了俄烏戰爭的泥淖,更使得其國內經濟動盪並危及到他的政治生涯,因此普丁在接下來的大小決定將影響俄烏戰爭的發展,亦同樣決定了烏克蘭難民的數量是否仍會持續增加。而俄羅斯國內政治和經濟能否持續地支撐其對外之軍事行動,以及俄羅斯部隊的士氣和後勤補給是否足以支持俄羅斯軍隊順利地完成任務都在考驗著普丁的智慧。此外,普丁身邊的幕僚和重要將領所提供的資訊亦會影響普丁的判斷能力,包括軍事、外交和國安等情資報告,如果他們給予普丁的資訊不夠完善、刻意湮滅或獨漏某些重要的部分,都有可能造成普丁的誤判而嚴重地影響到戰局,那麼烏克蘭人民就必須因這些戰犯所犯的錯誤而為自己的生存勇敢的奮鬥下去。 三、世界公民的力量:若世界上每一個人都願意為俄烏戰爭表達支持和平的立場盡一份心力,例如聯署、網路留言、贈送物資、協助人道組織和捐贈物資等活動,並且每天花一點時間了解俄烏戰爭以及表達反戰爭的堅定立場,那麼無論是從國際輿論或身為民主國家的一份子、提高媒體訊息的能見度、大數據的角度和認知上來看都足以構成力量並且促使各國對俄烏戰爭採取積極的反戰態度,更是讓公民公意於世界具體化之民主進展的里程碑,因此世界若要維繫長久的和平、繁榮與進步必須仰賴大眾持續對國際事務的關心。
-
善終的可能
最近在圖書館借了知名作家瓊瑤的書,可以看出她與丈夫的夫妻情深,以及許多她自己口述的過往,那本書讓我們見證瓊瑤的內心變化史,也看到面對深愛的人臨終之前,那種內心的矛盾與掙扎。家務事非旁人可以論及,書中的種種我們也只能以讀者的身分領受,不用多作評論,畢竟我們不是他們家人,沒有資格說話。但是,關於「善終」這個議題是有意義的,也在這本書出版後激起討論。其實,市面上已有許多書籍討論這件事,當然不只書的部分,只是大多數都是醫學案例,許多都是站在第三者的觀點去看。而瓊瑤的書,則是以一個妻子,一個家人的身分去面對這件事,其實反覆詢問的,大概就是人到最後有沒有善終的可能。 善終很容易說,但自己身為當事人,或是當事人的家人,那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許多人在年老後被病痛折磨,每天都痛苦,每天都想早一步解脫,但最終決定權不在自己,他們被家人勉強挽留,使用儀器延續自己的生命。因為家人的想法--覺得如果人還活在世界上就好了,至於要用什麼方式,或花什麼樣的錢那都是值得的,因為還能天天看到人。但人們到底有沒有自主權,還是完全只能受人擺佈,而且一人有一張嘴,十個人就有十張,就會引起家族動盪,但不妨可以先思考善終的議題,提前做好打算,未雨綢繆,不至於面對時卻手足無措。 而懂得善終,大概就要先接受生老病死的循環,雖然死生大事是一個人的事,但那也是全家人的責任,畢竟人是有感情的,無法讓多年的感情,因為自己的自私而毀於一旦。其實每個人壓力都很大,要照顧可能晚年癱瘓或是失智的親人壓力更大,但那也是必經的過程。只是,我們有沒有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有沒有面對父母自行決定善終的那種心情,這都要在身前大家一起反覆討論。而心情放開一點,會讓腦袋清醒,也會讓大家可以面對面溝通,把愛當成立基點,試著去思考哪種方式對親人是最好,然後真的也要參考他自己的意見,不能幫他決定。 我的爺爺跟外公,一直到年老,身體都還很硬朗,只是年紀大了,許多身上的功能都退化,也需要看護照顧。他們都是自然而然從睡夢中走了,事後大人總是說,這樣對老人家是最好,因為能無病無痛的離去,雖然很突然,但至少免去了許多痛苦。而朋友的外婆則是癱瘓好幾年,家人把她送到安養院,過著只有雙眼可動的生活,時常遇到一點小小的病,例如感冒之類的,或是不小心撞到,那都會對她造成很大的傷害。我有次跟他們一起去看他的外婆,覺得很不捨,一個軀殼中就像裝著被鎖住的靈魂,讓人覺得無奈。所以回到前面,去討論善終的可能,那是有必要一直辯證的,國內安樂死或是其他方式,也一再地被拿出來討論。 關於自己,我們可以坦蕩蕩決定,但要說服親人,真的很不容易。旁觀他人,當然很支持可以善終,但自己面對善終的議題,該用什麼方式去看,實在不容易。
-
照顧好自己,母親節最佳禮物
近年來隨著商人的包裝和行銷,母親節逐漸變成吃大餐、送禮物、買蛋糕的日子,再加上媒體不斷的放送相關的廣告,而很多人想當然爾,認為母親節就該這樣過,才像是在過節。於是到了母親節,不僅餐廳是一位難求,各類購物商場,也湧入不少想買禮物給母親的人潮。的確,不管是吃大餐或買禮物,這都是表現孝心的一種方式,然而這些都是當一個母親想要的嗎?我想應該不盡然吧,而且相信大多數的母親對孩子的孝心表達,精神的富足應該勝於物質的享受。其中我想起我的外婆,她的幾個兒子都很會賺錢,母親節也都會包給她一個大大的紅包,但都被外婆婉拒了,外婆說只要他們照顧好自己,還有空閒的時候回鄉看看她這個老媽媽就夠了,其他的給紅包、買禮物,她都不需要。 擔任教職以來,屢屢接到家長的來電,而且絕大部分都是媽媽打來的,這並不表示爸爸不關心孩子,而是當媽媽的,相較於爸爸,情感表達更為直接、更為急切。除了詢問孩子的成績和在校表現以外,往往不忘請託老師我要「婉轉」的勸孩子:晚上不要太晚睡、手機電腦不要用太凶、出門去哪裡要跟父母說一聲、冷飲不要喝太多諸如此類,雖然說瑣碎,但在在都表現出,身為一個母親為孩子的擔憂與煩惱。她們不敢當面對孩子說,怕孩子嫌煩、嫌囉嗦、嫌嘮叨,也怕孩子會反彈,於是只能拜託老師都以「不知情」的方式來勸告孩子。而且千拜託、萬拜託我,不要告訴孩子說,她有打電話給老師,否則孩子會責怪她多事。真的是天下父母心,連關心孩子都不能大方的示愛。其中還有一個媽媽說兒子交了女朋友,常常很晚才回家,她也不敢多加干涉,但是她又很擔心兒子的安危,總是要等到兒子回家,她才敢放心闔眼睡覺,而她可是隔日一大早就要到市場擺攤的菜販。現在的媽媽真是難為。 我想不管孩子年紀多大,在母親的眼裡,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小孩。所以她們對孩子的關心,並不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有所變化,孩子在她們心中,永遠都是最柔軟的一塊。她們為孩子喜而喜,為孩子悲而悲,幾乎沒有了自己,所以古今中外才有不少歌誦母愛偉大的作品。 所以我想說的是照顧好自己,就是母親節最好的禮物,不管孩子多大年紀了,在母親的眼裡,永遠都是一輩子的牽掛,況且唯有將我們自身照顧好了,未來也才能照顧母親、孝順母親。照顧好自己,相信母親在母親節這一天,即便沒有吃大餐、蛋糕,也沒有收到禮物,依舊開心!滿足!
-
現場補助,才是好的振興方法
報載某作者說,振興加碼券,防東卡西,沒有甚麼用,我頗覺有感。這個政府,做事老是小鼻小眼,又設限一大堆,搞了一堆券,結果不好用,怪不得銷不出去,卻年年複製各種複雜的加碼方法,真是坐在辦公室暖房上班下班的思維。 政府若堅持不發現金,用直接補助是最有效的方法。以藝文券而言,中央要用App抽籤的一定乏人問津。但我想到去年台北市政府曾與多家影城合作,看國片每場前20名觀眾,現場補助100元。所以我和老妻去看「瀑布」,原本敬老票一張135元,售票員當場少收我們各100元,等於用35元(兩人70元)就看到一部2小時片長的精彩國片了。 我覺得這種方式,比抽甚麼藝Fun券、農遊券、國旅券……等等方便且實際多了。現在平時電影院觀影民眾,一場很少超過20人,這樣去看國片的人,幾乎都有補助到了,不僅鼓勵民眾多看電影,也有助實質振興電影院和國片。最重要的是補助直接,不用抽籤,真正想為國片捧場的,就能真正去幫助電影院和國片業者。 不僅電影,各部會搞出來的藝Fun券、農遊券、國旅券等,不妨效法這種方式吧!直接又有效益。
-
烏俄戰爭中的藏鏡人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事已超過兩個月,普丁閃電戰術夢碎,形勢逼迫改變作戰策略,退而欲奪取烏東領土取代全面控制。 俄軍戰場上的表現,沒有傳說中戰鬥民族的驍勇,綜觀戰術,布陣陳舊調度遲滯,部隊間通訊被破解無法保密,致折損不少前線指揮官,官兵士氣低落甚至厭戰,每當撤退時棄甲丟盔外,帶不走的武器未加破壞拱手送給烏軍,其中不乏先進者讓西方如獲至寶。 從久攻不下基輔,黯然撤退已顏面盡失,烏軍相對戰術靈活,狙擊俄軍坦克、裝甲車隊,擊落王牌飛行員駕駛,僅次於SU-35S最先進的匿蹤戰鬥機,不啻顯示俄羅斯未取得烏克蘭上空制空權外,先進戰鬥機並不犀利,戰役轉進間,俄軍不斷暴露弱點。 最讓普丁難堪的是,總噸位達1萬4千餘噸位的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巡洋艦,遭烏軍兩枚「天王星」岸置導彈擊沉,該艦雖非現代化軍艦,但火力強大專門設計對付美國航母,因此不只是旗艦更是俄羅斯海軍的象徵,如此輕易被擊沉,咸認不可思議;而俄羅斯境內也有多所質疑,除「莫斯科」號遭擊沉外,因俄羅斯媒體報導而曝露位置,在港內遭擊中起火的兩棲登陸艦,還有開戰後不久,一艘航行在黑海的護衛艦也遭烏軍擊傷。世人也許忘了,烏克蘭開戰後根本沒有海軍,在未發生海戰下,俄羅斯旗艦被擊沉,傷其他兩艘,這在全世界戰爭史上可能空前絕後,對普丁而言是奇恥大辱。 是誰有能力,經由即時、精準的「戰場管理能力」給烏克蘭,使其能力抗強大的俄羅斯,藏鏡人是誰? 論武器裝備兵員,乃至國家資源,烏克蘭均處於劣勢,俄烏之戰是不對稱戰爭,烏軍之能戰術靈活,以寡擊眾的能力,除獲得西方諸國武器援助外,最關鍵應屬「戰場管理能力」遠優於俄軍。 美國利用間諜、商用衛星遠距外的飛機偵搜,進行「戰場管理」,將偵搜戰情情報即時分享予烏克蘭,讓其以有限的資源用在關鍵處,發動奇襲重挫進攻的俄軍,此精準的戰術產生極大化的防守效應。戰爭消耗無限大,如何管理戰場上有限的資源以取勝,便是「戰場管理能力」的核心,此尤其適用當前的烏克蘭。 俄烏之戰是上世紀二次大戰結束後,最典型的大規模戰役,在廣袤的土地上,兩軍在虛實之間對陣,在爾虞我詐中調兵遣將,有精準的偵搜能力的一方,就能制敵機先。 俄烏之戰給了美國實戰臨摹,自己卻不必參戰,收集、分析假想中的敵人的作戰思維,經此一役美國將是全球唯一的軍事強國,無人與之抗衡。
-
能品味素養即融-陳慧文老師為新課綱寫出新思維
金門日報言論廣場刊出陳慧文老師〈從「三粒苦松子」到「一把鳥聲」-淺談國高中國文考題〉(2019/11/05)的精采好文,是108新課綱出爐後第一篇由在地現場基層教育工作者,對所精熟的教育內容有所領悟後的咀嚼、反芻、回饋與分享;恰好呼應當年9月8日之社論〈新課綱:讓素養進得來,能力出得去〉第四點建議:「未來各領域測驗試題加入閱讀理解、高層次思考以及生活情境題等素養導向評量,能藉諸報端舉例說明之,以消除學生、家長與關心教育之一般大眾之疑慮」。陳文引領地區所有教育同仁開出第一槍,用筆向社會解剖「萬花筒」新課綱之碎片。之後陳老師的〈跨領域〉(2020/03/10)、〈記一段三十年的師生情誼—兼談新詩教學〉(2020/10/13)〈應試作文與自由寫作〉(2022/01/18)、凌晨的〈六星寫作,Just Do It!〉(2020/05/05)、楊子的〈提升閱讀素養,速讀非唯一解方〉(2021/05/25)及〈消失的漢字〉(2022/04/05)、阿尼的〈淺談英語教學與政策方向〉(2021/11/16)、〈淺談雙語國家政策〉(2022/01/04)、〈淺談金門英語力測驗結果解讀〉(2022/01/11)、張定國的〈英語檢定不宜取代升學考〉(2021/12/18)、林子筠的〈保護花磚-深度探訪〉(2020/03/17)、〈「風、松、古厝」金門「行」〉(2020/03/31)、王瓊慈的〈適時而教〉(2021/08/24),諸多教育同仁分別從不同面向,藉由個人師生教學相長交匯的體驗,點出新課綱領域裡的創新魅力與矛盾情節。 陳老師佳構中,有三點難能可貴之處: 一、是從一個學校國文考題出發,向家長與社會論證未來測驗高層次理解題型。學生若能理解以「聽覺」表現「視覺」,是普通;若能如陳光華教授所解「以聽覺印象表現視覺印象」,則是觸類旁通;若能如張春榮教授所解「視覺及聽覺摹寫兼而有之」,則是深化而感悟;若能如詩人蕭蕭析論「『苦松子』和『鳥聲』何者為實、何者為虛,實難說明、也不必說明」,則是感悟後的從容與瀟灑;若能如陳老師一般追根究柢,勤學發問,自然有所得,則是素養。 二、該詩句摘錄自洛夫的詩作《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洛夫是金門女婿,在金門服役、講學,詩靈隨硝煙跳耀,去年桂冠失落,陳文恰好證實洛夫不只國際級視野,還能融入在地,現在更能平凡的進入中小學教育,探觸青少年心靈。 三、慧文老師教學、讀文、品詩,不只教導課本上的,還能從洛夫、而陳光華、張春榮、蕭蕭,一路查索深究;並且反思與批判(變作考題),「讓詩句的詮釋變成單一選項,……,變得只有『以聽覺表現視覺』一種解釋,莘莘學子即便在閱讀時有不同領會,也必須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喪失了品詩的樂趣」,向大家展現如何成就一個現代化的專業良心。 詩人入山尋雨過程是逸趣恬淡,為何卻是苦松子,或如吃松子嘴苦?「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杜荀鶴《春宮怨》);人生旅途追尋或如「鳥聲」啼處,明媚、自由,然斯人日已遠,留於禪機人。 自從108課綱出世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教育領導者,公聽論述權威多奧妙,學者專家各一套,說明座談此起彼落,均無法向一般家長說清楚。一綱如尚方寶劍般出鞘,多本各自解說頓悟,社會上依然百家齊鳴,普遍感受複雜難懂,莫測高深。最近天下文化出版《5分鐘看懂新課綱》簡冊,以簡圖、舉例等方式,稍可簡明易懂,但在網路時代,花五分鐘之久才看懂,趕不上需求;何以不能如韓國瑜喊出「國家安全、人民有錢」一般的簡潔有力?讓我感受到教育革命尚未成功,凡我教育同仁務須動筆動腦,向社會深入淺出說明。陳老師之文,探討精微,不只為語文領域教師發聲,跨出重要一步,更可提醒各領域教師,就新課綱與各領域內容,宜比照廣為解說。陳師之喚醒,新課綱成功關鍵:「不只求有老師,還要會教」;不只求會教的老師,還期盼老師們於教學生涯俯仰之間,言談舉止蘊涵素養,如沐春風般薰陶萬千學子,化育造人。 以慧文為師,未來希望教育單位、學校、輔導團、八大領域等教育同仁,能就新課綱核心理念「自發、互動、共好」的學習;包含知識、態度、技能之「素養」;為何要跨領域,如何跨領域統整教學?節數增減比例,降必修、增選修,有無影響教學脈絡之聯貫性,是提高學習動能,或反而失去奮鬥目標? 高中廣開多元選修課,對師生是增加負擔,或激發教學興趣與熱忱?測驗評量與學習歷程之關聯?適性揚材措施;家長如何在家伴學與因應策略等方向陸續發表,回應社會,為大家解惑。如此,可強化教育與社會溝通能力,避免以訛傳訛,增進教學與產業、現實情境之互補,減少教學內容脫節。 12年國教為近年來規模最大的教育改革工程,牽動中小學以及大學考招變革,影響每個學習者的家庭及其背後負荷,能否順利達陣,培育全人,或再次失敗,育成另一種怪獸?學校作為及師資質量都是成功關鍵。當「素養」外套取代「能力」內衣,強求大家一致性、標準化,運用外塑教導的力量,高調的企圖把每一個孩子都打造成具有素養融入於心的良材,卻忽視主流文化、外來文化與次文化之干擾下所形成的城鄉差距價值觀,教與學的個體會併隨社會閱歷而出現不同年齡階段際遇、不同層次的差異。 陳慧文老師有感而發,為大家做了一個示範。想要做教素養的教練,教育者本身得先顯示有素養的器識與氣質,能品味所教、賞析所學,舉手投足展現素養即融的自信與優雅;學習者受到薰染而滋長,滌盡塵垢,煉成素養即融的璞玉,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