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輔導員的喃喃自語-少年輔導工作之省思
進入金門縣少年輔導委員會工作,已進入第九年的時間,輔導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孩子,其行為偏差包括涉毒(販賣、運輸或施用毒品)、竊盜、傷害、家暴、詐欺、賭博、鬥毆、過失傷害、妨害名譽、毀棄損壞、妨害性自主、兒少性剝削等,有些孩子對於犯錯或觸法耿耿於懷,卻難以自我控制約束行為,而有些孩子卻並不以為意,或已習慣接受自己和同儕的行為模式;當然,有些孩子經過輔導,確實能擺脫改正他們的偏差,且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這也是身為輔導者最開心的事。 隨著少年事件處理法的修正,過去「虞犯」少年的概念已由「曝險」少年所取代,曝險少年的輔導也將由少年輔導委員會來主責推動「行政輔導先行」的工作,這個跨時代的變革,立意在於對偏差行為少年的去標籤化及尊重少年的主體權,過去由司法機構處置的「少年虞犯」行為,改為現法定3項的曝險行為(無正當理由經常攜帶危險器械、有施用毒品或迷幻物品之行為而尚未觸犯刑罰法律、有預備犯罪或犯罪未遂而為法所不罰之行為),另包括其他非觸法的偏差行為(如與犯罪習性之人交往、參加不良組織、逃學或逃家等),都將由少年輔導委員會、教育單位及社政機關協力合作建立行政輔導先行機制,希望能提供未成年人更多的資源協助、成長空間及支持系統,以協助其遠離偏差和犯罪行為。 因應法律的變革,教育輔導及社政服務之角色愈顯重要,社會對於從事輔導工作的專業人員期望提高,政府機關也需積極規劃、投入更多的輔導服務資源,希望能考量少年最大利益,落實著重保障少年之成長與發展權之社會政策。 從現行的服務體系來看,對於觸法少年之處遇,一般經由警方偵辦、移送少年法庭審理輔導,雖由司法介入處置,但仍採保護輔導的角度,即使是裁定為感化教育之案件,仍秉持教育輔導而非懲處的處遇模式;對於非觸法之偏差行為少年,在學生主要還是由教育單位主責輔導,非在學者則由社政服務體系介入處遇。而在實務經驗上,時會遇見些家長或教育者對於警政單位有所期待,在面臨有偏差行為而難以管教的孩子時,會希望警方介入加以告誡嚇阻,然事實上,許多實務及研究皆顯示讓孩子過早進入警政或司法處遇系統,對於改正孩子行為並無助益,且可能有反面的效果。而今少年輔導委員會的角色,介於警政與輔導之間,也顯得尷尬混淆,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輔導員來自警察局,總覺得是要來管教他的,和輔導老師的親和角色有所不同。 確實,和孩子建立關係、導正他的行為過程是有些技巧的,首先需要清楚說明自己的角色、可提供的協助、輔導關係內容及角色界定,如此可以避免過度的期待或認知,也可以讓後續的輔導關係較容易維續;其中,讓孩子知道輔導員可以提供的協助很重要,孩子對於對自己有幫助的事,一般是不會拒絕的,而這些幫助不只是觀念、知識上的分享,也包括生活上的陪伴、傾聽,他們知道會多一位朋友時,是會很樂意開放自己的。 在輔導過程中,被孩子拒絕是正常的,可練習換位思考,多些耐心、多些同理,在意他們的感受,了解他們的環境、朋友和生活,聊些他們感興趣的事,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志向,不管是就學或就業,往往只要能投入,孩子就能得到成就感,對自己的生活有所方向,也就不會徬徨迷惘或再次犯錯。 另外,在從事少年輔導工作時也絕不能忽視家庭、教育、社會等外在環境對其之影響,學者云:「少年問題根源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隨著社會快速變遷,少年犯罪原因更是具有其複雜度,在處理少年行為時,絕不可能與其家庭關係做切割,也不能忽視同儕團體對他們行為的影響,隨著網路時代的蓬勃發展,社會價值與社會結構體系這些外在系統的影響也不可抹滅。也因此,少年輔導工作能讓自己隨時檢視初心,跟著少年掌握社會脈動,於時代的變換中省思服務方法及自我定位;身為一位輔導者,需具有相關專業知識訓練背景及不間斷地學習充實新知,才能將少年輔導工作做好。 雖然,少年輔導工作有其困難度,卻是深具意義且不可或缺之工作,亟需仰賴各網絡資源的合作連結,為孩子點一盞燈,陪伴他們走過青春狂飆期,在面臨日新月異資訊蓬勃發展的時代裡,不會因誤入迷途而失足陷落。衷心地期盼孩子們展翅高飛!
-
消失的漢字
最近不少擔任教職的朋友,由於擔任行政的職務,得協助學校把關,培育國語文競賽的選手。坦白說,直到現在,我都認為能成為選手的人,幾乎都是先天與後天得利的孩子,只是,如果老師認真指導,孩子認真學習,至少差距不會太大,也說不定有機會突破某些既定的選擇,在公平公開公正的評分下,獲得出線機會。 但進入3C時代,許多紙上功夫漸漸不被重視,以往的必修書法課,或成為社團課程,或成為美術課程的一隅,以往很重視作文這件事,也成為一種作業或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其實這也無法怪誰,畢竟身處在這樣的時代,無論男女老幼,要書寫漢字的機會少之又少,真正厲害的人,把漢字當修身養性或競賽,那也幾乎是書寫了好幾年,甚至漸漸凋零。漢字自然有它的體系與筆畫,甚至背後美學與歷史等,具有各式各樣的意義。在字典裡,可以找到漢字的讀音與意義,在字帖裡,可以尋找漢字的藝術美感,在漫長的歷史裡,許多漢字更代表一種時代性。 而當朋友無奈地說,現在很難選出比賽選手,甚至連校內評分都是一大難事,可以想像,即使這些參賽者接受學校教育的短暫薰陶,但沒有勤奮地練習,以及真正進入漢字之美,是很難體會這樣的事情。我還記得二十多年前,當自己還是小學、中學階段時,那些比賽的選手,所寫的書法作品,都會被貼在全校的公布欄,而且是全校師生都會走過的幹道,每次走過那個地方,總會自嘆不如,覺得從三年級以上,這些獲獎同學所寫的字,無論書法或是硬筆字已經相當成熟,甚至比大人還好看。更厲害的是,有些人已經精通楷書以外的字體,那時的我還不太懂,不過見到龍飛鳳舞的筆跡在紙上躍動,內心相當敬佩,那是自己練習也達不到的。 約莫小學五年級時,受到同學的刺激,於是發憤圖強想要學書法。三伯父與父親雖然學歷都不高,但他們習得一手好字,伯父書法寫得好,父親則是硬筆字很漂亮。他們兩位自然成為我的老師,還記得每周有一天,我都必須寫上幾張書法,然後呈交給他們,讓他們指導一下。一開始內心感到很挫折,因為伯父與父親是心直口快的人,幾乎每個字都被他們指出缺點,或是練習的不夠確實,被批評的一蹋糊塗之後,我一度想要放棄,不過,後來我還是堅持下來,練了好幾個月的書法,雖說後來因為課業的關係結束這樣的練習,但我還是很懷念那時候的自己。 至於寫作文這件事,朋友說不少同學都缺乏閱讀,所能使用的詞彙相當稀少,文章也沒有邏輯性及理解力,拼湊起來的一篇流水帳,大概讓人讀不下去。而我記得我們那個時代,雖然很重視背誦經典這件事,即使不少人覺得很八股,甚至使用那些詞彙很陳腔濫調,可是,一篇文章的精彩度,正是這些詞彙所支撐。沒有好的模仿,就沒有好的開始,書法如此,作文如此,但3C時代的衝擊,劇烈地改變人們對於某些事情的看法與重要性,漢字如此,其他重要的事情當然也如此。
-
普丁的帝國夢
俄羅斯總統普丁以「特別軍事行動」為名,於2月24日全面進攻烏克蘭,原欲以閃電戰術48小時內奪下首都基輔,建立傀儡政府達成入侵目的,然在烏克蘭全民奮勇抵抗下,加以各國提供反坦克和對付低空的針刺飛彈等武器,目前戰事已至第三週並呈現膠著狀態,惟兩國軍事力量相差懸殊,最新的戰情是俄軍已兵臨烏克蘭首府基輔,並切斷海線生命線,又普丁邊打邊談企圖以時間換取空間策略,咸認為俄羅斯終將獲勝。 這場戰爭開打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一直期望美國或北約會出手相助,惟美國總統拜登早就宣稱不派兵前往,此等同鼓勵普丁有恃無恐,戰爭僵持下之際,澤倫斯基退一步期望北約能將烏克蘭劃為禁航區,至少讓普丁適可而止,都一一落空,西方世界只實施經濟制裁,經濟制裁若能切實執行,足以斬斷俄羅斯的金流使之陷於動彈不得窘境,但各國與俄羅斯有不同的經濟利益,如歐盟的德國極度仰賴俄羅斯的石油及天然氣供應,所以雖言制裁但各國同床異夢,削弱了制裁力道。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關係,先從1922年成立的聯邦制社會主義國家也就前蘇聯說起,這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自願聯合組成,由蘇聯共產黨專制執政,但很妙的是,蘇聯加盟中兩大共和國烏克蘭及白俄羅斯,在1945年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且都擁有投票權,使蘇聯一個主權國家在聯合國擁「三票」投票權,此在共和國的體制中已埋下分崩的元素。 1991年12月26日蘇聯正式宣布解體,原本15個組成國家恢復主權地位,在宣布解體前的12月8日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三國領袖已先簽訂「別洛韋日協定」,確定成立鬆散的區域性組織已取代蘇聯。 蘇聯隨然幅員大,人民生活水準落後西方很多,1953年執政的赫魯雪夫,為振興蘇聯凋敝的經濟,認為首要解決糧食問題,唯倚賴烏克蘭這穀倉,也為了加速農業的改革,將克里米亞劃給烏克蘭,這又是烏俄的爭端導火線。1991年獨立後的烏克蘭,吸收了大約蘇聯時代35%軍事工業產能,數十年來,除了戰鬥機外幾乎各種類型的先進武器,前蘇聯的重要軍武如洲際飛彈、航母、巡洋艦及水面艦艇都在此製造,俄羅斯沒有優良的軍港,在美國及中國極力擴展海權下,欲極力發展海軍,只能在黑海的克里米亞半島找軍港,遂於2014年俄羅斯佔領烏克蘭領土克里米亞。 從歷史到現今,烏克蘭不僅是糧倉更是經濟孕育軍事實力最強大的地方,俄羅斯已經被中國的強盛取代,非得靠她才能急起直追要恢復國力,很難不成為普丁垂涎的肥肉?而此際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誤判國際情勢,趕走了親俄派後,把欲加入北約、歐盟甚至連光復克里米亞也寫入憲法,一廂情願認為若俄羅斯入侵,北約及美國必會出兵救援,殊不知拜登從阿富汗突然的撤軍舉動,已宣告美國退縮的心態,而北約原係一個強而有力的軍事同盟,多年無戰事已演化成歐洲的次級政治團體,往往口惠,烏克蘭顯然無法盼得其奧援抵禦。烏克蘭物產豐饒根本是普丁的肥肉,其向西方靠攏不啻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此舉讓高舉民族主義的普丁有充分動武的藉口。 普丁從1999年12月31日當選俄羅斯總統以來,此任期將在2024年結束,他已簽署法案,任期結束可以再連任至2036年,這麼長的任期等同是當皇帝,拿什麼業績功勳來取得人民的支持?他曾指出蘇聯解體是「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如今藉國力漸強盛,普丁念念不忘的是重返蘇聯的榮耀,這是他使命必達的野心,也是唯一對人民的交代。 無須懷疑,全世界沒有人可以阻止普丁進攻烏克蘭!
-
清明掃墓 人離火熄 祖先子孫都安心
祖先A:清明節快到了,好期待我那些乖孫ㄟ帶好料耶來看我,順便尬我邊啊ㄟ垃圾雜草清理一下。 祖先B:是啊,光想就口水直流……。 祖先A:可是我只要想到去年,我那個普嚨共ㄟ子孫,竟然沒有等金紙熄滅就趕去吃頭,一陣風把餘燼吹向雜草處,引發了很大的火災,出動了很多消防車來搶救,把我的房子燒得一塌糊塗,滅火的水更讓家裡作了水災,總算可以體會什麼叫作水深火熱,唉……。 鄰居祖先C:厚,原來是安捏啊!去年那場大火的凶手總算找到了,你知道消防隊為了開闢防火線,叫來的怪手直接從我家厝頂掃過去,受損處到現在還沒修好,我只能暫時窩在「先人災民收容場所」,真是悲慘。 祖先A:真是歹勢,我自己想起去年的情景還是心驚驚,我緊託夢跟他說,今年COVID-19疫情仍在,尤其還有那個什麼「歐米控」,在家用電腦拜我就好,麥擱來啊。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即將到來,今年一連有四天假期,各地區勢必湧入掃墓祭祖的人潮,除鄉鎮公墓外,許多鄉親之祖墳散布於田野間,由於鄉親在掃墓時,除了掛墓紙、點香燒冥紙外,也會順便將墳墓周遭雜草一併清除並以火燒之,常因不慎或未撲滅火種就隨即離去而引起火災,記得在民國100年的清明節連續假期加上久旱未雨,當天就發生了32起因掃墓祭祖而引起的火警,除了讓消防人員疲於奔命外,造成的空污、影響行車安全、生態破壞及水資源的浪費更是不可計數。另外,火警也造成祖墳受到延燒,滅火的水使祖墓淹水,更不幸的是為了周界防護而開闢的防火線也會波及到祖墳,最後陷先人於水火之中。 回顧歷年清明節火災件數居高不下,火災地點幾乎都發生在散布田野間的祖墳,分析主要原因是因為天乾物燥,鄉親引火行為未確實人離火熄,而快速延燒造成大面積的田野火警。地區也曾發生過因田野火警及掃墓祭祖燃燒整地而逃生不及的意外案件,這樣的結果往往令人深感不捨。 清明節即將到來,以下幾個小叮嚀要提醒民眾相關法律概念及正確的常識,避免因一時疏忽而徒留悔憾。 一、杜絕空污危害,勿露天燃燒:地區鄉親習慣於戶外燃燒雜草、廢棄物,在這過程中產生大量濃煙,波及周遭造成公共危害、嚴重空污影響他人健康,這都是常見之事,然,引發空氣污染,依據空氣污染防制法第67條規定,該行為可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鍰;其違反者為工商廠(場)則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罰鍰。未完成改善者,按次處罰,必要時,並得廢止其操作許可或勒令歇業。 二、國家公園範圍內引火行為的處罰:由於金門地區有約四分之一屬金門國家公園管轄範圍,鄉親於該範圍內所為之焚燬草木或引火整地行為,可依國家公園法第24條處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千元以下罰金。情節重大者則須負刑事責任,不可不慎。 三、山林田野燃燒需申請,以免受罰:為有效防止延燒,消防法規範田野引火燃燒需經主管機關許可才能為之,然,因田野引火燃燒除攸關公共安全外,也有影響空氣品質及行車安全之虞,基於避免空氣污染惡化及不利民眾身體健康,並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考量,消防局於108年已公告縣內種植高粱、小麥等作物之土地,均為不得申請田野引火燃燒區域。其餘申請範圍以驅除病蟲害等事由為限,引火人應於5日前向當地消防機關申請許可,再由相關單位會商後准駁,未經許可擅自引火者可以依消防法第41條處三千元以下罰鍰。 四、失火及縱火均屬公共危險罪:行為人的過失引火行為(包含燃燒雜草、紙錢及廢棄物等)導致火災,造成嚴重後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是一種以過失釀成火災而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屬違反刑法第173條失火罪,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千元以下罰金。若因放火燒燬現供人使用之住宅或現有人所在之建築物、礦坑、火車、電車或其他供水、陸、空公眾運輸之舟、車、航空機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此,即使是過失或引火行為而延燒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或財物均屬違反公共危險罪,地區亦有數件處罰之案例。 田野火警燃燒產生的煙霧,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加劇溫室效應的惡化,大規模火災破壞動植物棲息地,嚴重影響自然保育生態,對於年雨量逐年探底,救災用水更顯水資源的浪費。鄉親應隨時相互提醒發揮公德心,保護珍貴的資源。最後也特別呼籲,民眾清明掃墓用火時一定要「4不2記得」:「不」亂燒雜草、「不」亂丟菸蒂、「不」飛揚冥紙、「不」燃放爆竹,二記得是「記得滅餘燼、記得收垃圾」,大家隨手、隨時做好火災預防工作。期許鄉親一起愛護金門,相信祖先也會全力保祐兒孫平安順遂。
-
邊緣戰爭的記憶
地球多美麗,讓萬物之靈的人類得以生存其間,然而一部人類文明史卻是很滑稽,它必須透過爭戰來帶動所有文明進化,無論是文化、建築、科技、醫藥與火炮,都有血淋淋的記憶與史冊流傳。它讓西方有了烏托邦的遐想及中國桃花源的嚮往,畢竟戰亂的年代都是殘酷與現實。我是個出生於戰亂的年代,但距離它遙遠,甚至不曾發生在我身上。所謂戰爭印象都是我們父兄輩們剛走出殤痕的大時代,因而都是茶餘飯後的記憶。 直到記憶開始清晰,是螢幕前觀看的越南戰爭報導,他離我們很近也有了初步理解。接著西貢淪陷與北越與寮國及高棉戰事最後都在中共懲越戰爭後結束,它離我們也很近,但不會帶來恐懼。以為越南戰場告一段落,世界就安寧了。似乎戰爭停不了,蘇聯入侵阿富汗開打了,一樣又是螢幕前三餐必聊的話題,直到他慘敗告終,如此天下太平了嗎? 似乎冷戰已將入尾聲,卻又陷入英阿福克蘭群島戰爭,多可笑的一場民主陣營的戰爭,大不列顛贏得很悲劇,此刻柏林圍牆倒塌了,蘇聯解體進入嶄新的時代,美國獨霸一方,戰爭並沒有因此收攤。伊斯蘭教的世界齟齬了,巴赫維政權崩塌,美伊鬧翻了,胡笙覬覦了,兩伊戰火燃燒不止,誰笑又誰哭了,兩虎相爭,漁翁得利的美國笑了,卻也種下惡果,引來911事件導火索。 然而蘇聯解體方興未艾之際,科索沃戰爭的引爆,一場亞洲戰局蔓延了東歐,似乎纏繞亞洲戰爭的泥沼牽引了全球生命共同體的戰慄。塔利班出場了,引爆阿富汗戰爭,更進一步燒出了伊拉克墳場的哭嚎,阿拉伯陷入了恐怖主義的原罪,在視距外全球太空GPS的導引武器系統推波助瀾下,美國又生龍活虎般成為武林霸主。 但這個盟主寶座睥睨寰宇,囂張了嗎!還是達爾文主義的高漲,再度主導戰爭話語權,顏色革命風起雲湧帶來「阿拉伯之春」的節奏,似乎快馬加鞭,燃燒整個阿拉伯世界,長驅直入直搗北非大陸。利比亞之虎已亡,卻讓敘利亞戰爭永無熄滅,殘破的大地,數以萬計的難民,都在硝煙下苟延偷生。這接續無止盡的戰火蔓延,該停止了嗎?以戰止戰是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該反思的道德覺醒嗎?但似乎又回到民主與人權的騙術,悄然興起的緬甸種族衝突升溫,台海與中印邊界的問題複雜化,讓國際軍火商的舞台多了較量的場域,人類至高無上的生命,此刻皆是糞土一坨,任由刀俎。 天下事都在這耳順之齡見識了弱國無外交的窘境,然而沒有太空主導的國際社會,究竟會怎樣延續和平的憧憬與虛偽的諾貝爾和平獎,始終在侵略與反侵略、反恐與恐怖主義的拉鋸中,增強了軍火商與航天強國的笑靨。畢竟霸權一詞最終只有誰掌握太空領域的發言權,誰就是盟主。如今後冷戰時期維持稱霸一世紀的美國主導慫恿下的「烏克蘭戰爭」又會讓俄羅斯付出什麼樣的代價,以及下一步美國對中國與臺灣的棋盤又將怎麼擺布。 從幼年時期琅琅上口的「中國一定強」這是我成長過程中耳熟能詳的歌曲,現正逐漸遠離我生長的島嶼,至於「龍的傳人」將由兩岸三地誰來傳唱,其決定權在這一代的年輕人身上。當前美國主導「印太戰略」的雛形已然受到「烏克蘭戰爭」的蠱惑下,已對台海局勢引進暴風圈,然而我並不理解「霸權」一詞是否只能是屬於「盎格魯撒克遜」族群的專利,因為中國的崛起讓台灣與大陸的距離越來越遠,我嗅到邊緣戰爭的恐慌,在台灣文化中華的式微,已讓兩岸形同水火。 耳順之齡的記憶有過風雨生信心的復興之路,「台灣錢淹腳目」的經濟奇蹟睥睨寰宇,同屬華夏之光。「寧靜革命」的民主之路,更是炎黃子孫五千年的實現,「破冰之旅」展現兩岸血濃於水的擁抱。沒有煙硝味的記憶,如今卻是曇花一現,它正在逐步撕裂著兩岸人民的信心與情感。我們似乎走在「印太戰略」的邊緣戰場上,而下棋的人正是曾背棄我們的盟友——美利堅合眾國。
-
停電生趣,知足常樂
不久前,全台發生大停電,自恃以往停電時間不長,以致於防災意識不足,最終猝不及防,白天還未感到恐慌,太陽甫下山,生活需求一擁而上,徹底感受到手無寸鐵、赤手空拳對抗黑暗的龐大無助。 拜科技發達所賜,現代人食衣住行樣樣離不開電器,一旦停電,不僅失去光明而已,整個生活更是徹底當機,尤其家裡仍有學齡前的嬰幼兒,身為新手家長,心底苦惱焦慮,不但泡奶熱水沒有著落,且洗衣只能全部手作,可謂十分不便,折騰下來,實然哀莫大於心死,面如槁灰。 不過也拜停電所賜,手機訊號不通,3C電子產品全都失效,全家人簡單用餐過後,放下飯後原有的視聽娛樂,移至庭院乘涼聊天,緣家家戶戶僅有微弱光源,沿途路燈亦罷工待機,可稱完全免除光害,滿天星斗清晰可見,這是必須千里迢迢到郊外抑或深山才能有的田野享受,有如唐朝詩人杜牧《秋夕》所述:「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一般愜意。 或許是因為黑暗,被迫放下對手機的執念,倚靠僅剩的光源所帶來的溫暖,彼此面對面,分享近來生活的所見所聞,甚至趣談時事,一來一往歡笑聲不斷,直至今日,那夜深聊的內容還印象深刻。 除了黑暗以外,交通號誌也失去指引功能,路上甚至沒有交通工具往來,加上原先電器失效,周遭可比擬成萬籟俱寂,不經想起《菜根譚》內曾述:「動則失趣,靜則守閒,心中無物方為清雅。」當日圈圍著聊天也撫平對停電不安的焦躁,心中逐漸變得平靜,由此可知,內心的快樂永遠不取決於外在物質的得到,而在於內心的滿足,人的一生中,若能守得內心的寧靜,不啻是人生難得的一種享受。 還好停電經驗不常有,幾小時後電力復甦,大家又散開各司其職,正所謂知足常樂,懂得享受當下,這也是人生的一份本真。
-
疫後百年大顛覆,金門教育未來趨勢
拜數位科技之賜,以規格化、大數據分析,操弄認知作戰,成為2000年後全世界共同發展趨勢,政治、經濟都受到影響,教育亦無法脫身,不能保持中立客觀。在此背景下,受到疫情干擾,不只人生無常,更顛覆了人類社會常軌,今後的時代叫做「可以預測又不可以預測」「predictable」「unpredictability」《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教育生命也被迫桎梏在線上線下,只能遠距無法貼心。當一位或一組老師,透過數位系統導演課綱上各種指標認知,線下芸芸學子在螢幕端聚精會神學習各種規格化領域知識元素,師生只能從彼此回應,理解教與學的內容,至於學生在想些什麼?在看不到的角落玩啥花樣?老師很難判斷,也會越來越忽視學生線下的行為與心思;相對的,學生看著老師們出神入化的演出,中等程度以上者學有所悟,慮而有得;至於程度稍遲緩或學習動機弱化者,漸漸茫然、沮喪、受挫。 「2021教育特刊」《天下(No.735)》,以「破壞式學習,顛覆百年教育」聳動標題,勾勒出未來六大教育趨勢,拋出震撼彈,引爆熱議。該刊尋訪全台、見證各級學校在疫情下四種景象:「停課不停學,從遠距教學進化到全面性的數位學習,被迫在極短的時間內壓縮成長」;「教學從實體到結合線上線下的混成模式、從統一進度到依據個人程度的差異化學習,老師也從『王』退位到輔助者」;「新課綱卻粉碎了教室內的小宇宙,強調適性揚才、自主學習,考試和成績不再是老師唯一的KPI(關鍵績效指標)」;「見識到老師的爆發力和耐受力」,然後作出趨勢預判,歸納為下列六項: 1、混成式學習來了;2、「學習者為中心」的個人化學習;3、線上教學平台輔助,老師顧問化;4、教材多元化;5、開放式環型大學,打破四年體制框架;6、數位教育產業大爆發。所謂「未來六大教育趨勢」,會影響到未來金門教育發展嗎? 百年來一支粉筆、一塊黑或白板、一位教師爺主導的場景已然崩盤,老師壟斷一切教學資源的時代已遠颺!過去因為教育集權的管控遭受質疑,改革開放為民主式,現今108課綱、疫後時代,雖然稍微疏解了受教權的管控,然而仰賴中央廚房式統一供應鏈與經費管控而無法自立、自主,再經罐頭式評鑑壟斷自主性教育思維,侷限依舊。過去是人為操控教育自主被顛覆了,現在是透過人力控制數位科技來操控教育,是否會掉入另一波被控制的深層教育陷阱?數位科技是否製造另一種階級?在有意無意間會否形成社會撕裂?在我們人類社會,懂數位科技或藉以謀生者是一種階級,不懂數位科技或排斥拒絕者是另一種階級。教育部於2021年拍板「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自今年起連續四年,針對全國1年級至12年級全面推動數位學習精進計畫,以200億元總預算創造「班班有網絡,生生用平板」的教育大夢。未來強迫每生都要用平板電腦學習,倘若跟不上者,或拒絕使用3C產品者,形成另一種學習障礙。麻省理工學院「教學系統實驗室」主任萊克(Justin Reich)提醒,「科技不是萬靈丹,別妄想教育會一夕改變」「新科技可以改變什麼?不能改變什麼?為什麼那些看似免費的線上學習資源,往往只會加深教育的不平等?」《失敗的顛覆--為什麼只靠科技不能改變教育?》假設使用數位科技成為教育主流,那些不懂、跟不上的或拒絕懂的「數位盲」,究竟是大社會裡的多數或少數族群?更要質疑的是被社會淘汰的「數位盲」,不能合宜保障其學習權益。 最近《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典範親師指南》(商周。2021)、《預備教育的未來:新時代的學習樣貌,打造面對挑戰的適應力、恆毅力與自我學習力》(親子天下.2020)、《整理力就是學習力!讓孩子自動自發管理時間、空間、人際關係》(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8)等三本教育相關論著,或許可以說明疫後教育趨勢。「自主學習」不只是現今108課綱所強調,更是未來趨勢,每位學子共同必修;「整理力就是學習力」,這是內在理解、想像、創意、分類、判斷、綜合與統整能力;至於「預備教育」,用於練就適應「未來」,面對世界快速變化的能力。疫後教育大戰略,就是培養「自主學習」,「整理學習力」,為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紮好「預備教育」,從「天生學習者」發展為「終身學習者」的教育特質,迎向下一個百年教育大趨勢! 教育部或學者專家論證今後教育趨勢,免不了從台灣本土意識出發,例如一面高唱雙語教育與國際化,卻獨尊英語;一面又「去中」而強調本土化,透過《國家語言發展法》介入中小學校園語言教育,強行修習本土語言、台灣手語或新住民語文課程。以當前東升西降態勢,未來百年可能改寫,如此符應潮流嗎?因此金門教育趨勢,需要有自己的預判與轉型。試擬如后: 就教育制度變革趨勢觀察,1、自主教育與自主學習方興未艾,容許更多自主性機制與彈性教育計畫。2、容許與校園制式教育脫鉤,嘗試體驗學校以外的教室,或行動教育,有助於拆解因家長因素導致中輟個案之輔導機制。3、在家自行教育之案數會增加,籍設安瀾國小陳丕楷之在家自學成功案例,可供參考。 4、因應少子女化及差異化,依據縣政府統計年報顯示,(89-98)十年間高中學生人數從1167人減至989人,減少15.25%;高職生從1441人減至1091人,減少24.29%;國中生從2621人減至2211人,減少15.64%;6-12歲學齡兒童從4131人減至3889人,逐年降低學校規模與班級師生比。「就整體而言,近十年來本縣幼兒園學生數平均為1300.4人,教師數呈現遞增的趨勢,而近三年幼兒園學生數則有遞減的趨勢;其中平均每班學生數每年約維持在近十年平均數22.15人上下,平均每一教師教導學生數約在92學年度隨著教師數的增加」(金門縣政府);今後當班級10人以下,或年段只有一班時,有些學校可能需要採取年段間複式合班,諸如不同年段學生併班一起接受數位化共同領域課程,中年段一起上健體,國中一二年段一起上生活科技或數位電腦、音樂、美術等。5、逐漸減少學區制設限,增加就學自由度。6、小校之間校際聯盟,類如大學院校之整合,包括教學資源共享、課程與師資流通運用、校務運作取長補短,相互合作。 就課程內容與領域學習趨勢觀察:7、縮短學期時數,搭配假日課外體驗課程與戶外輔助學習活動,如冬日樂學、夏日樂學,類第三學期制。地區已有半數以上中小學暨幼兒園具有試辦經驗。如2019金寧中小學之「熱學金寧‧夏日樂學」、2021金湖國小「獨木舟立式划槳」增能研習課程;包括金城幼兒園暨附設幼兒園已實施之課後輔導經驗等。8、囿守課綱與教條者很容易得獎,但最受歡迎、最能創造特色者卻都是逆課綱或反教條者。從課綱之變動軌跡與頻率,可預測現行引發爭議之108課綱,在未來十年間勢必重修,很多現有遂行不順之教育政策勢必打掉重練。9、金門教育發展囿守課綱與教條者將逐漸遞減,某些教育計畫案將逐漸清零,金門會有自己的新興計畫案。為突破教育體制僵化及框架,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更為盛行,如2021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主辦的「國際設計教育周」活動。10、生活化課程越來越多,必修課程越來越減少,選修與差異化越趨增加。差異化教育裡,一則重視資賦優異之獨立研究或個別發表,一則核准自主學習與成果發表。11、在小班小校型態下,差異化集中式資優教育慢慢過度到還回各校班執行融合教育,強化各校適性揚才本位輔導。12、防疫成為校園必修課。如2021黃雅芬處長在金門國中小校園長會議,指示各校開學前做好防疫工作和教學整備。13、輔助性英語之外的國際語言越來越多元,如歐洲語、東北亞語、東南亞語。14、善用科技,數位化與運用AI成為教學常態。15、現行輔導團制度續維持,但輔以各校均應有3位以上領域輔導員,在各校間自行成立跨領域課程輔導小組,專事執行校本位課程之研發與執行輔導。 就教學成就與社區夥伴關係趨勢觀察:16、校園更重視產出效果並能與周遭社區需求結合:金門各級學校規模多為中型或縮小型,與社區互動日趨密切,深厚聯結,尤其開發在地特色能與社區並進是趨勢所在。目前西口國小兼烈嶼鄉樂齡學習中心之經驗,其他學校兼作樂齡教育場域與共用師資與教學資源可供參考。而諸如銘傳大學對金沙社區或東半島發展提供研究與策進;金大對金門社區產業轉型之輔導;金門農工以技術服務社區,活學活用;各國中小以教育產出經營社區等。17、各級學校場域部分可協調洽接樂齡教育或在職進修、失學補習、社區服務活動等。 就教育人員之晉用態勢觀察:18、晉用教師需有線上數位教學證照。19、未來師資流動減緩,新進教師晉用需有跨領域教學證照,以利小班小校課務安排。20、性別主流化態勢明顯,女性教育主導者高佔比影響十年以上;校園內性別歧視大為降低。 對金門未來教育趨勢之建議事項: 一、召開高教與國中小幼兒園之校園長會議,就金門教育過往、現況與未來規劃,研討《金門教育白皮書》內涵,並比照縣誌設置制訂小組撰寫。1、《金門教育白皮書》宜前瞻10年為期,區分中程、遠程規劃,含經費預算、教育基金之存進與運用,且不因縣政選舉或因人設事而輕易改變。2、《金門教育年報2021》或《金門教育電子報》上網,並納入高教、幼教,持續呈現金門教育生態與有機多元發展。 二、過度科技化的教育投資,減少人際親近互動,導致親師生心理更為疏離。高度一體化的AI知識供應鏈,干擾差異化自主學習,尤其不利於數位弱勢學子。因此對友善校園、適性化輔導機制、情緒諮商與輔導尤須加強;在過度使用平板電腦時,拉長課間活動一小時以上,讓學生在戶外活動,多做「以玩為學習」之活動,如攀樹、野營技能、田野踏察、機智闖關、聽音樂、自動街舞、塗鴉、應用外國語對話,如金沙國小之實施自發性「自我領導力」活動等。 三、學校為因應快速變遷社會,引進更多非制式師資投入校園,輔助學習,例如投資理財,風險管理等非制式課程,更加仰賴課餘或校外非典型師資與課程;部分音樂、美術、體健、生活科技允許與校外公私機構或人力結盟,成為教學資源,以符應社會變遷需求,並就技能學習加深加廣。 四、教育供應鏈:20年前高唱全球化教育,或接軌國際,但10年前已出現國際化、全球化與在地化教育之抗衡,未來是自由全球化教育與保護主義教育之衝突與協調。諸如文化差異比較,中華文化與在地文化之融合,兩岸流通有無、與東南亞、東北亞或大亞洲之文化課程適度增加。在無疫情干擾下,增加與兩岸及國外校際合作;各級學校以3年準備期,至少辦乙次到大陸或國外跨境統合行動體驗教學。 五、保留金寧中小學從國中、國小到幼兒園校區共學,賢庵國小附設垵湖分校體制,作為儲訓中小學教育人員之課程實驗、校務實習。 六、邀請「詩詞男神」父子女張楚、張仲宇,陳慶瀚教授與其子陳丕楷,並協助以工作坊型式,為全縣教師們、家長們指導在家自行教育經驗與實作。 七、重視國小銜接國中,國中銜接高中之課程體驗,金大等開辦後期中等學生先體驗先修機制。 八、「學校門口站的全是父母,老人養護據點門前卻沒有一個兒女」:從人倫與生涯規劃,切入親子觀點學習與體驗,以協助個別生涯規劃及因應未來超高齡社會。 不同世代境遇,教育再也無法回到過去。教育只能順應或主導社會前進,不能停滯。「如何迎接破壞後的新未來?」沒有說誰的教育比較好,但求適合家鄉所有學子需求,不只要好,還要更好;外國月亮不一定圓,找出我們的優勢,比耐力,比長遠。無論如何破壞或顛覆,科技有其侷限,以人為本,教育工作者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教學相長,親師生並進,迎接可預測又不可預測的百年教育。
-
愛在航道下的迷你童樂園
走到校園廣場,仰看白雲藍天,每天眼裡看著大飛機或衝上雲宵,或瀟灑的滑下,小時候那首「造飛機,造飛機,來到青草地……飛上去飛上去,飛到白雲裡」的歌聲,不自覺湧上心頭,親身體驗真實童歌的情境;然而耳裡卻聽著震耳欲聾的噪音如魔音穿腦,直叫人發瘋!在這裡對話要用力,聽覺會遲鈍,分分秒秒要「超音速」,呆多久,身心折磨就多久。就在這所迷你童樂園裡,親師生依舊在航道下,孜孜不倦展現教育大愛! 民國104(2015)年,突然在筆者臉書上出現了「愛在垵湖-航道下的美麗學校」社團,它自我介紹:「航道下的迷你小學,……,以愛與專業守候垵湖的學子,結合在地的藝術大師的深耕課程,積極照顧弱勢的夜光天使課程,發揮金門特色的夏日樂學活動,……」。其關鍵詞:航道下、迷你、在地的藝術大師的深耕課程、照顧弱勢的夜光天使課程、發揮金門特色的夏日樂學活動,而貫串這一切的是「愛與專業守候」。因少子女化而規模日趨萎縮,地區諸多小校已消失,垵湖國小是地區碩果僅存的迷你小學。建於民國43(1954)年,原為「後垵國校」,民國48(1959)年收編「後湖國校」合併為「垵湖國校」。可是到了民國46(1957)年,被併納榜林為「寧山國校」(榜林國校、國礎國小前身)。有一段時間,垵湖畢業生升讀金寧國中;就行政上后湖是金寧鄉,可是隨著近年來金城鎮的擴張,而心嚮金城鎮,又逢少子女化,建校68年來幾經併校、分校波折,還數度面臨廢校厄運,幾經爭取方轉型為賢庵國小附屬分校。該校座落於后湖村暨數個社區拱圍間,尚義機場緊鄰,附近有環保公園、后湖海濱公園、金酒公司、浯州陶藝等多元性教學資源。雖然校園小坪數,但志氣大不凡。考量學生的受教權及公平正義,民國110年縣府毅然投資2千多萬新建專科教室,為了拆除舊建物,把校園正中央的蔣公銅像拔起暫置保存,竟因「拔蔣」事件而捲入敏感,無端惹塵埃。 10多年來,每當下午熄燈放學回家了,唯有垵湖(烈嶼西口國小、金寧湖埔國小)的校園持續點燃愛心燈火,熱心家長烹調出可口晚餐,迎來有心向學的小朋友,熱情的老師忘了休息,再度打起精神守護孩童的學習。教育部為扶助經濟弱勢家庭之學童,推動「夜光天使點燈專案計畫」,利用課後延伸至夜間獲得妥善學習與生活上之照顧,他們是不自量力的「忠誠實踐者」。 多年來諸多學者質疑我國學生寒、暑假是否太長?學生在各領域的學習時數與份量總嫌不足。國際間有些實施三學年制,我國是否跟上?另有些教育人士指出咱們學生與家長都不知如何運用假期為孩子充電?在此背景下,誕生了訴求「暑期增能,做中學習」理想的「夏日樂學」計畫(民國104年起,教育部委託台中教育大學規畫案),陳為信校長、薛奕龍主任率領團隊,選擇科學、藝術與閱讀發展出金門特色之暑期學習活動,很能激發垵湖孩子的學習樂趣。接著楊肅健校長又爭取到「行動學習」計畫,推動賢庵與垵湖學童數位學習,打開孩子們接軌國際,探索世界的動能。所以楊校長說,垵湖既是「提供弱勢學生溫暖與希望的地方」,更是社區的「文化中心」,可以「推動資源整合和終身學習的社區營造」。 縣籍童畫家李如青,為了回饋家鄉,把自己從童畫境界,轉移為跨域實境行動,將創作結合音樂,在舞台上演繹內心深處的金門故事薪傳下一代。當他第一次來到開瑄國小,就能感受到他的魅力。可是他最終選擇了落腳在垵湖分校,只要回金門擔任閱讀講師,幾乎年年來垵湖,獻上他的心力,結合該校師生閱讀繪本,說讀自己,演繹鄉愁與童年。小朋友個個搶著擁抱他,聆聽他的近作繪本。具有天文素養的黃偉誠及楊宗寰老師,把握2016年日偏蝕觀測機會開啟實作教學,不只為師生上了寶貴一課,更藉以向社區居民推廣科普。最難能可貴的是,在一片「去中」氛圍中,垵湖師生連續八年來於雙十國慶前夕,自動攜國旗遊行后湖村落,滋養愛國情操。如此充滿生機、包容力、發揮創意的課程,引來不喜歡原來制式教育的外地孩子。 最近香港有個「愛心連線」,結合學習與快樂推動「尋找品牌的故事」,期望藉此實施具有「價值感、成就感、滿足感」的教育體驗。垵湖的孩子很有福氣,正在嘗試做學習的主人,從他們自主學習的快樂,還以為遇見早期「夏山學校」,彷彿看到《愛的教育》裡自由恬適的身影,對照那些學醫的、學法的、從商的自以為是人生勝利組,一旦從政,卻搞砸了一池春水,垵湖小朋友個個如「楊惠敏」獻旗八百壯士的模樣,更可親近。
-
美食串起人們的心
近來有位網紅,邀集了一群當紅的夥伴,一同拍攝有關家鄉美食的影片,影片裡眾人用接力的方式,然後分別介紹家鄉的美食,這個影片還一舉衝到發燒排行榜的前幾名。雖然用很簡單的方式來介紹美食,但是每一道美食都能串起人們的心,畢竟吃過那些美食的人一定會在心中有所呼應,然後希望下次能夠再度吃到。 影片的設計,當然是以三十道美食作為串連,這也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情,畢竟美食這種東西見仁見智,當然會有地方的代表意見,當然也會有主觀的成分。但是,如果輕鬆看待,就可以理解這樣的鋪陳並非僅是業配每道美食而已,而是要讓大家可以走訪那個地方,畢竟充滿美食的地方人人都會想去,畢竟愛吃是人的天性。 不少人都能為了吃一頓美食排好幾個小時的隊,也不少人可以為了美食而開車好幾個小時抵達現場購買,可見人們對於美食的喜好與執著。對我而言,我當然也喜歡美食,畢竟吃進口中的滋味,真的可以讓人瞬間放鬆,也可以瞬間感到在這個世界上居然還有如此美妙特別的滋味,於是有了更多的理由下次帶家人前去。 在辦公室,時常討論的是美食,大概最愛團購的,也是美食,所以,美食幾乎都可以等於話題的無限延伸,想要跟其他人互動,學會聊美食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最好還是實際的吃過,才能讓人覺得有料,要是只有看影片或是書籍雜誌,那可是說不上個所以然,反而會弄巧成拙。而美食串起人們的心,也滿足了胃。
-
過時卻流行的BMI應該被淘汰了!
日前新聞報導,國軍官兵大約一萬人的BMI值偏高,引發國防部關注,研擬汰除「中度肥胖」的官兵。國防部副部長王信龍在立法院答詢時澄清,媒體報導參謀總長陳寶餘要以BMI值汰除官兵不是事實,BMI值對戰力沒有影響。立委王信龍表示,有些人BMI過高不代表身體不好,主要是健康要注意,每年都會追蹤管制。 BMI的計算十分容易,簡單來說就是某個身高的體重應該落在哪個範圍,超過就是「過重」或「肥胖」,反之就是「過輕」。校園的健康檢查也採用此標準,身為國中導師的筆者,每學期開學會拿到一張全班學生的健康檢查表,校護還會提醒要多「注意」那些BMI過重或過輕的學生。而放眼網路上的交友,許多徵友文都會有個條件,希望對方「BMI正常」,可見BMI對台灣社會來說,等同於「身體健康」、「沒有過胖或過瘦」。 但「BMI值正常」就等於健康嗎?稍有健身習慣的人都知道,鍛鍊肌肉對對抗老化和肌少症有多重要,當然也對身型曲線有莫大助益。一公斤的脂肪,體積是等重肌肉的三倍大,所以一樣身高和體重、不一樣的體脂率,會讓兩個人看起來差很多。與其追求BMI,不如追求高肌肉量、適量體脂肪才是真的健康! 另外,全民健康意識抬頭,政府更應善盡傳播正確觀念之責。舉例來說,教育部體育署公告的體適能檢測項目中,有一項「仰臥起坐」,為許多專家詬病。仰臥起坐已被證實,對腰椎和尾椎造成很大的負擔,此外許多人坐仰臥起坐時會雙手抱頭,容易拉傷脖子,傷害頸椎。真的要鍛鍊腹部有許多更安全的動作,這種危險的動作應盡速淘汰。 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樂見社會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不再只是「唯有讀書高」。如何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如何安全有效的運動?都還有賴政府的推動,以及個人的活到老學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