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磁力縣市:金門人口、族群、照顧
金門一直是人口高度流動之島。1992年以前,人口以遷出型態為主,1992年以後,遷入人數漸增,2002年小三通政策實施後,遷入人數激增。金門已成為多國籍、多族群的社會,這些群體在哪?產生甚麼樣的關係?對金門社會的影響是甚麼?生活在這個島上的您不可不知,在島外的家人也不能不知,因為,當外來客變成芳鄰、陌生人變成家人,影響家庭與社會整體融合。 一、流動與遷移:數字會說話 近30年來金門縣人口遷移的概況,遷移人口佔總人口至少8%,如果以實際居住人數來看,更顯出人口流動的規模;從2002年起金門每年有15%是遷移人口。昔日移出人多,攸關島內經濟發展,如今外來客多,攸關社會包容。 據金門縣政府統計,遷入地集中在金城鎮(近2,500人)、金寧鄉(2,932人)與金湖鎮(1,717 人),此三區人口增加數是金沙鎮兩倍、列嶼鄉四到五倍。遷出人數較多是金寧鄉與金城鎮(每年近有兩百位),金沙鎮與列嶼鄉也有百位,縣內地址變更人數最多是金城鎮與金寧鄉(金門縣政府,2017,105年金門縣統計年報)。境外人口的移入主要是跨國婚姻,金城鎮、金湖鄉各有200多位,金沙鎮與金寧鄉約120—160位,列嶼鄉低於100位,但從跨國婚姻數占該區人口數,金沙鎮與烈嶼鄉的跨國婚姻率是偏高的。整體來說,2016年金門外配人數超過2,500人,平均每15.67戶即有一戶(楊水詠,2017,金門日報),2017年外籍配偶比率10.59%,較2016年上升1.26%。來自不同國家新住民如何融入金門社會?加上每年有數千位從台灣各縣市的人遷到金門,又如何融入金門社會? 二、金門人口組成的特徵:增加率是「雙高」、扶養比卻「雙低」 金門不僅是個具磁力的縣市,更是國內少數「雙高」、「雙低」的縣市。「雙高」是自然增加率與社會增加率都高,內生與外來的互動結果讓金門是人口紅利的社會,有較多青壯年人口可投入經濟與生產活動,因此,相較於國內其他縣市,金門照顧責任處於「雙低」,扶老比、扶幼比偏低,但此忽略社會轉型下家庭規模和女性角色轉變帶來的照顧壓力。 三、家變小了、女性工作了:誰來照顧? 解嚴後,金門快速地走向現代化與國際化,家庭變小了。在戰地政務時期每戶約有6口,解嚴後開始直墜,近年一家不到4口。因觀光業與服務業的擴張,愈來愈多女性工作,男女就業率出現逆轉!1992年到2008年男性就業率減少約13%、女性就業率卻增加近13%,2008年以後維持男性就業率減少、女性就業率增加的模式,到2016年兩性就業率相差只有15%,衍生男性失業和女性工作後家務、照顧必須重分配的內壓。 家庭變小了,女性在外工作了,老小誰來顧?1992年以後,由國外引進外勞或跨國婚姻的女性,成為緩解之計,金門家庭開始面對「陌生的照顧者」,2010年以後,專業照顧機構開始設置,隨著長照服務的推展、托育服務的發展、托嬰中心的成立,「專業陌生的照顧者」成為主要照顧者的代理人,外人外力的介入照顧關係,這樣的改變是和平的?是無奈的?是有成本的?哪個照顧是好的?專家說了算,還是家人說了算,錢要誰出?開始另一種「家庭革命」。 四、差異與陌生:當外來客成為家人……變成芳鄰 外來客在哪?引發的族群關係有家內與家外之別。金城鎮四個里(西門里、東門里、南門里與賢庵里)、金沙鎮文沙里、金湖鎮新湖里、金寧鄉兩個里(盤山村和湖埔村),這些里人口數有5,000人以上,人口密度偏高,這幾處鄉鎮化與現代化,是外來客易棲息之地,陌生與匿名性偏高;反之,跨國婚姻新住民家庭更散布在較偏遠地區,從新住民子女數占各鄉鎮學生數比率來看,以烈嶼鄉37.61%最高、金沙鎮31.20%次之(金門縣政府2017年之新住民—人口成長的新動力),表示外來人口分布有明顯的區隔:非婚姻移入者多在高度城鎮化地區,婚姻移民正好相反,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族群關係。 金門縣跨國婚姻衍生的家庭暴力通報數不低,反映族群、文化衝突,如越南女性在其國家女性角色相當主動、自主性,如何進入到閩南男性社會?中國籍女性的自我意識和女權意識相當,如何成為逆來順受的金門媳?家庭暴力的本質反映不同國家與文化原本存在的性別腳本根本是不同的,權力關係有不同。新住民家庭的第二代認同誰?處於少數的他們如何享有文化權,如何理解跨國家庭在文化上的優勢與挑戰呢? 五、結語:政策反思 金門在高度人口遷入,出現兩高兩低的人口特徵,但實存著照顧隱憂與族群關係的議題。隨著家庭變小及女性工作化,衍生老小人照顧負荷,隨著政府推動長照與托育服務,面對外人介入家庭照顧,金門盡孝、疼愛的方式如何「和平」轉變?跨國婚姻衍生家內衝突,反映族群與文化衝突,到家暴發生才介入,難以治本!如何維護新住民第二代的教育權和文化權,更是政府需要面對的。人口超高密度之區又是另一種圖像,流動與陌生,處處是新面孔、陌生人,對傳統金門又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衍生出垃圾、犯罪與走險事件的發生,仇外情結不是沒有。金門如今是小小聯合國,置入族群敏感度的政策與服務,是當前金門社會相當重要的議題,讓金門綻放多元文化的光彩!(作者為金大海邊系兼任副教授、海事研究中心博後研究員)
-
緬懷1958年823英烈千秋
2018年中央政府不出席金門與大陸通水儀式及執政黨人士高談1958年823砲戰是國共兩黨打的仗,據此,筆者於20181106於金門日報發表吃果子拜樹頭,飲水思源頭一文,希冀為政者及人民,要抱持緬懷及感恩之心,確實深思,倘無1949年金門古寧頭及1958年823砲戰之勝利,臺澎金馬豈能安享自由民主一甲子! 2020為緬懷先賢先烈的抗敵意志與犧牲奉獻之精神,總統蔡英文8月23日上午到金門太武山公墓參加823戰役62周年公祭暨追思活動,包括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國防部長嚴德發、陸軍司令陳寶餘、金防部指揮官賀政與金門縣長楊鎮浯、議長洪允典等人陪祭,並邀請參戰將士及遺族代表共同參與致意,為英勇殉國將士們上香、獻花,表達哀悼與緬懷忠義愛國情操,著實令人欣慰! 回首十九世紀初,民國肇建,國事如麻,軍閥混戰,古老中國,再次,國不成國,人民飽受摧殘,國民革命軍青年戰士,臨危受命,南征北討,終於,一統江山。古老中國,已顯新契機,更現新希望,這,短暫的十年生聚建設,沉睡的中國,日漸甦醒,古老中國,已站起,直追西方霸權,然而,擁兵自重的倭寇,蠻橫挑起戰端。古老中國,再次,陷入亡國危機,諸多愛國志士,再次,奮不顧身的投入救國之列,只為,國家民族之自由,只為,國家民族之民主,只為,國家民族之富強與康樂。一九四五,中國人民,用血淚換取的光榮勝利,人民正歡天喜地的慶祝,人民正重建破碎家園。然而,古老中國,卻,烽火再起,只因,三民主義或共產主義之政治理念不同,兄弟彼此鬩牆,人民再次飽受苦難,人民再次顛沛流離,親人再次生離死別,那,多難的家園,再次遭受砲火襲擊,那,富饒的田園,再次荒蕪,那,古老中國大地,頓時,遍地屍首,血染成河。 一九四八,國民革命軍與人民解放軍,決戰古老中國江北徐州蚌埠,那,克紹箕裘道統之國民革命軍,不敵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之猛烈攻擊,頓時古老中國長江南岸,國民革命軍青年戰士,屍首遍野,血染成河,人民顛沛流離,共產社會主義旗幟,昂首,飄揚千年古都南京,那諸多先烈,捨生換取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落寞飄零古老中國閩境彈丸孤島—金門。金門古稱仙洲,地靈人傑,島孤人不孤,古老傳統聚落,將士枕戈待旦,迷魂八卦街,百業興盛,軍民一家親。 一九四九歲末,金廈海域,夜黑風高,人民解放軍,萬船齊發,人民解放軍,高喊血洗金門,解放臺灣,瞬間,那仙洲東南古寧灘頭,火砲四射,仙洲東南聚落巷弄,槍林彈雨,在駭人政治口號之聳動中,在退既死路之無奈下,那失落許久之國民革命軍魂,終被喚醒,這悲壯精神,促使國民革命軍青年戰士,榮獲一九四九年唯一大勝利。那,諸多先烈,捨生換取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終可飄揚古老中國閩境之臺澎金馬,繼續指引國家之自由民主,繼續守護人民之富強康樂。 一九五八,八二三,人民解放軍再戰金門島,中蘇制之四十七萬發砲彈,不分日夜轟襲,金門島傳統聚落斷垣殘壁,迷魂八卦街百業蕭條,人民顛沛流離,人民流離失所,人民面臨生離死別,人民倉皇撤退臺灣復興基地。不願遠離祖先遺留千百年家園之人民,胼手胝足與國民革命軍青年戰士,相依為命,軍民一家親,不願遠離祖先遺留千百年家園之人民,忠誠與國民革命軍青年戰士,日日夜夜為自由民主而戰。 這,軍民用血淚換取的光榮勝利,乃臺灣海峽穩定一甲子之安定基石,更是,身為戰地兒女的你我,傳唱許久的瑰麗史詩。如今,國事如麻,朝野壁壘分明,克紹箕裘之道統,日漸忘卻歷史之傳承,日益踏上遺忘之路程。你我傳唱許久的光榮史蹟,只剩槁木死灰之寂寥,荒煙漫草之落寞,這是你我心中的無奈與哀愁! 今年適逢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勝利六十二週年,僅以此文,慰撫先賢、先烈捨生保衛國家自由民主及維護人民生命財產之無私情操,並悼念亡故之親人,希望他們永遠安息!
-
從「紓困」到「振興」 回歸民生議題的政策
新冠肺炎期間,台灣為全世界做了很好的防疫示範,無論是相關政策、口號,無論在官方或是民間,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如何解決這段期間,因疫情停擺的民生問題,各國政府於疫情尚未完全結束前,便開始擘劃各式各樣的政策。據相關報導,不少國家都透過中央政府發放紓困的經費,希望透過官方挹注相關預算,而協助民眾獲得資源,讓無論是個人或是團體,都能暫時獲紓困,更度難關。 而台灣在這個方面,也有相關法案及政策的制定,整體而言,是一個從「紓困」到「振興」的發展方向,是回歸到民生議題的解決。也就是說,如何讓各行業能彌補在疫情期間所重創的損失,如何讓民眾可以在無法出國消費的期間,能關注國內產業。同時,在各自任職的行業,或許被迫停工,或許放無薪假,或是失業,能夠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紓困,解決疫情期間的問題,這是「紓困」持續做的事。 接續「紓困」後,趁疫情稍緩,而民眾也因「報復性」的國內旅遊,使得不少產業獲得解渴,「振興」產業這部分也就至關重要。因此,圍繞著「振興」所發放的票券,透過實體或是網路大量放送,確實,這也獲得了極大的回響與關注,因為各行各業都已經悶太久了,有民眾持相關票券消費,不只是能獲得實際上的物品,更重要的是,直接讓民眾也了解,國內有不少值得關注的產業,這段期間他們咬牙賠錢撐過來了,現在,需要更多的資源與支援,讓他們可以更永續地經營。 但無論是「紓困」,還是「振興」,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根本性的問題,例如大環境的經濟問題,以及先前新南向、台商回流之類的政策是否延續與擴大。畢竟無論是「紓困」,還是「振興」,都只是解燃眉之急,要怎麼解決就業問題,怎麼促進產業轉型,以及讓國內經濟復甦,這更是該關注的焦點。同時,疫情解封後,想必在旅遊、觀光產業的需求會更多,如何吸引外來遊客,如何做好全面性的準備,這也是該思考的方向,民生議題初步解決後,背後還有更大、更多元的議題等著。
-
離島建設條例對金門離島之貢獻與檢討
壹、前言: 民國45年6月23日,行政院頒布「金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實驗辦法」,7月16日金門、馬祖地區分別成立了「戰地政務委員會」,成為當地最高的行政機關,除了戒嚴外,「管、教、養、衛」全以軍管體系運作,金馬地區進入了軍政一元、軍民一體的戰地政務體制,舉凡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都受到管制,並儲訓戰地政務專業幹部以強化當地政經安全及為反攻大陸預做準備。 戰地政務的主要工作在於權力集中、強化戰備,長期實施的計畫目標是「建立三民主義模範縣」。強化愛國與反共意識、建立戰地警衛組織體制、健全戰地物資供應制度與衛生醫療等,均屬重點工作。戰地政務亦使當地住民異於台灣本島人民待遇,長期接受宵禁、燈火管制、軍法審判、出入境管制、電信管制、金融管制與電器用品管制等軍事措施。 由於實施戰地政務,金、馬兩離島之治理與建設,純以強化戰備等軍事觀點為著眼,致犧牲離島人民之民主、自由、人權與福祉,也缺乏民生與經濟建設,阻礙金、馬兩離島之經濟發展。又離島是偏鄉,更是屬於地域弱勢族群。由於立地條件、土地、人口規模的限制,在經濟上難以自立,生活資源匱乏,多有仰賴本土補給,成本相對偏高,人民生活清苦,又極度缺乏醫療以及社福資源,致人口大量外移,以致於始終無法擺脫離島邊陲的宿命。 直至民國81年11月7日「金門、馬祖、東沙、南沙地區安全及輔導條例」公布施行,金門與馬祖解除戒嚴,終止戰地政務,金、馬兩離島之正常發展與建設才出現曙光。 民國82年立法院第2屆第2會期第17次會議,由洪奇昌、黃昭輝等24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所發起之「離島振興法草案」,應係我國「離島治理法制」第一個倡議先鋒,後經陳清寶及陳癸淼等兩位立法委員的兩套提案「離島建設條例草案」版本,以及行政院版本併案審查,於86年11月10日,經立法院第3屆第5會期第16次會議併案審查。隨之,中央政府為顧及離島建設之永續性及差異性,於89年3月21日,由立法院制定全文20條的「離島建設條例」,並於同年4月5日,由總統明令公布施行,係我國第一部之「離島法制」。 離島建設條例自民國89年施行以來,迄今已修正11次,解決諸多民間土地登記及發還,另對於離島區域之公共建設及民生需求,有相關程度的改善與提升,更提供諸多優惠與補貼措施,對離島確有貢獻,似不能忽略,有必要讓外界瞭解。又因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小三通又開啟了金門發展與定位的新方向,金門在「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上,於不同時期都扮演關鍵角色;在小三通及「兩岸通水」之後,其兩岸城市合作已初步進入兩岸次區域合作層次,進一步的深化合作。唯查綜觀離島建設條例各條文內容,卻未見:1.健全產業發展,2.維護自然生態環境,3.保存文化特色等三項輔導或建設之條文內容,致使離島建設條例之制定宗旨,仍有不足,立法有缺漏之處,難以滿足離島住民之需求,實有檢討之必要。 106年9月30日「兩岸交流30週年活動-小三通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結語時曾表示:「因應金馬地區發展需要,福建省政府暨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刻正研擬提請修正離島建設條例等相關規定,授予金馬地區發展上更大的彈性,以符合地區實際需求。」我們期待張政委的指示能夠貫徹落實。 貳、在貢獻方面 離島建設條例之制定宗旨在於:推動離島開發建設,健全產業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保存文化特色,改善生活品質,增進居民福利等六項,茲以金門為例,就這六項宗旨而言,對金門之貢獻提出說明: 一、在推動離島開發建設方面: 條例第7、8、15、16條 (一)金門縣政府為促進整體發展,改善縣民生活品質,依依離島建設條例第5條規定:「縣(市)主管機關應依據縣(市)綜合發展計畫,擬訂四年一期之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截至108年底止,金門共訂定五期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其經費來源包括中央公務預算、離島基金及本縣地方自籌款。第一期(92至95年)提報核定總經費為105億3,633萬元,第二期(96至99年)總經費為38億4,761萬元,第三期(100至103年)總經費為16億2,130萬元,第四期(104至107年)總經費為270億8,126萬元,第五期(108至111年)總經費為67億791萬4000元。 (二)離島建設基金,依離島建設條例第16條:「為加速離島建設,中央主管機關應設置離島建設基金,基金總額不得低於新臺幣三百億元…」,故由國發會自民國90年度起至98年,每年編列預算由國庫撥補32億元,99年撥補12億元,共300億元。而國發會自民國90年至108年,共編列預算補助各離島縣市己達287.73億元,各縣市分配預算金額如后:金門85.04億元,占總分配總預算金額的29.56%、澎湖86.43億元,占30.04%、連江65.33億元,占22.71%、台東21.45億元,占7.45%、屏東17.38億元,占6.04%、其他12.1億元,占4.21%。依行政院109年離島基金之餘絀預計表顯示,108年期末基金餘額僅剩35.19億元,而扣除109年度之基金用途,109年期末基金餘額則僅剩26.14億元。本縣補助金額以民國90年14.07億元為最高,94年9.5億元次之,93年9億元,排名第三,最少為104年僅為0.98億元,近三年之106年為1.17億元、107年為1.53億元、108年為2.05億元。 (三)本縣歷年提報十案「離島重大建設投資計畫」,計有1.社會福利園區-103.3.17(1.0977公頃),2.金門大學城計畫-106.3.24(20.24公頃),3.金酒公司金城廠擴廠,4.中山林段產業專用區,5.金門養生健康照護產業專用區-104年(4.76公頃),6.金門縣酒品倉儲開發計畫,7.風獅爺渡假村(1.9公頃),8.金門大橋兩端橋頭周邊地區公共設施開發工程-102年(10.5214+9.1323=19.27公頃),9.泰偉金門工商綜合區(8.0727公頃),10.中山林產業專用區-102年(18.5+7.45=25.95公頃) 二、在增進居民福利方面: 條例第14條規定:「離島用水、用電,比照臺灣本島平均費率收取,其營運單位因依該項費率收費致產生之合理虧損,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審核後,編列預算撥補之。但蘭嶼地區住民自用住宅之用電費用應予免收。」 (一)自來水虧損撥補:自民國89年起至108年止,計20年,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水利署,計編列預算撥補32億6,933萬2,741元,每度差價補貼以民國89年12.25元為最低,後逐年增高,民國95年為43.87元,105年為47.66元,民國106年最高為57.13元,補貼金額89年為4,390萬5,200元,後逐年增加,最近五年分別為,104年1億9,099萬625元,105年1億9,809萬9,858元,106年2億7,569萬4,795元。107年為2億1641萬132元,108年為2億5988萬5341元(本年為水廠呈報數)。 (二)台電虧損補貼:自民國89年起至108年止,20年間,台電在金門發電虧損補貼達270億3,553萬6,000元,由民國89年虧損7億183萬1,000元,逐年增加,至94年達10億3,613萬8,000元,而以103年虧損19億6,428萬3,000元為最高,其中發電成本以104年每度8.69元為最高,91年每度4.61元最低,108年為每度8.30元。 最近三年之虧損分別為:106年為12億6,691萬1,000元、107年為13億4,126萬3,000元、108年為15億7,778萬8,000元。 條例第12條 89學年度第二學期至108年度第二學期,教育部補助金門中小學學生書籍費及雜費共計2億1,398萬7,088元。108年度補助790萬3,325元。 條例第15-1條:「為促進離島地區居民對外交通便捷,凡與台灣本島間對外交通費用,應由中央政府編列預算補貼,如係補貼票價者,金額不得低於其票價百分之三十。前項票價補貼辦法,由交通部擬訂,報行政院核定之。」 依民航局公布之民航事業作業基金預算數,加以統計,自民國96年至109年總計編列離島居民航空票價補貼90億4036萬5,000元,如106年度計編列補助9億7,872萬4,000元,107年9億7,872萬4,000元,108年9億8,122萬4,000元,109年為10億5,948萬6,000元。倘採較中數之106年底三離島之人口比例(澎湖104,073人,金門137,456人,連江12,880人,合計254,409人)加以估縣各縣補貼金額,金門縣佔總人口54.03%,估算民國96年至109年金門補助金額為48億8,450萬9,000元;若以108年度為例,則其補助金門金額估算約為5億3,015萬5,000元。 三、在土地正義申請購回、讓售、返還方面: 條例第9條第1項、第9條第4項、第9條第5項、第9條之3: 依地政局提供數據,截至109年6月5日止,申請數為4,525筆,面積為5,924,412平方公尺;核准者為2,468筆,面積為703,178平方公尺;駁回者為1,401筆,面積為1,203,797平方公尺;處理中者計572筆,面積計3,854,650平方公尺;審查及公告者70筆,面積242,428平方公尺;撤回者14筆。 四、在離島免稅方面: 條例第10、10-1條 (一)自99年起先後設置五間離島免稅購物商店,增加就業與觀光購物人潮,繁榮地方。 (二)五間離島免稅購物商店,自99年起至108年止,其合計營業額為55億7,963萬8000元,縣府權利金收入為6億3,836萬2,000元,增裕縣庫收入。其中108年度權利金收入為8,720萬2,000元。 (三)第10條免徵營業稅部分,由於經營銷售免稅貨物或勞務之營業人,其進項稅額不能申請扣抵,必然將進項稅額轉入銷售各種貨物或勞務成本。致當地居民未因免營業稅而受惠,營業人因免徵營業稅反而增加營運成本,無實質免稅效果,失去政府照顧離島居民之美意,各級民意迭有建議將第10條第1項將免稅改為零稅率。故第10條免徵營業稅,不計入貢獻項目。 五、在小三通方面: 條例第18條 (一)在小三通物流方面(海運):民國90年為16,448.14噸,95年為372,973.53噸,100年為712,030.61噸,102年為歷年最高達1,156,507.19噸,104年下降為789,585.04噸,106年為860,518.65噸,107年初1,007,100.30噸,108年為1,127,639.23噸;90年至108年總計載運1,156萬5,799噸。 (二)在小三通往來旅客人次方面:民國90年為21,377人次,95年為623,030人次,100年為1,474,784人次,104年為1,762,411人次,106年為1,754,351人次,108年為歷年最高達1,963,041人次,90年至108年累計小三通往來旅次高達2,121萬2,328人次。 六、小結 綜上,在直接補助或福利予機關或個人方面,以金門縣108年度為例,離島建設基金補助2.05億元,自來水虧損撥補2億5,988萬5,341元, 台電虧損補15億7,778萬8,000元, 中小學學生書籍費及雜費補助790萬3,325元, 離島免稅購物商店權利金收入8,720萬3,000元,離島居民航空票價補貼5億3,015萬5,000元。以上以108年度為例,本縣受惠於離島建設條例之利益一年合計為26億6,793萬4,666元。 惟若從政治、經濟、民生等非量化之影響層面觀之: 台海兩岸歷經熱戰、冷戰、冷和到和平交流的不同階段,金門卻始終是立在台海兩岸的最前線。離島建設條例第18條開放小三通,兩岸密切往來,金門成為了兩岸互通的最佳樞紐。小三通實施,讓金、廈從過去兵戎相見的前線,轉化為台海和平互信的試點,對兩岸雙方而言意義深遠。 小三通這項位居兩岸最前線的政策工具,被賦予政治互信與經濟試點的重要任務,在兩岸永久和平目標的推進上,著實象徵著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另從空間座標來看,「小三通」則是兩岸營造和平重要的指標位置。 「小三通」帶來了大量人潮,不但展現金門區位的重要性,也蘊含著金門可有效導引人潮促進金門在地經濟發展。 開放「小三通」深深影響金門近二十年來的政經發展型態,也因為「小三通」金門才能蛻去戰地身世,由「戰地」蛻變為「讚地」。 因為小三通帶來大量的人潮與商機、貨物中轉,物流產業之蓬勃發展,及離島免稅的優惠,促成「昇恆昌」在金門設置亞洲最大的免稅商城及飯店,並於機場、港口設置免稅店,後有「台開風獅爺購物商場」的開發設置。以上提供數千人的就業機會,對於金門觀光轉型及經濟發展之提昇,確是重要推手。 離島建設條例訂頒實施後,金門共訂定五期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自民國90年至108年,由離島基金預算補助金門達85.04億元,若加計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15%補助款17億元,則來自中央的補助款高達102.04億元,對本縣之基礎建設、交通運輸、產業發展、醫療服務等提供相當助益。 故離島建設條例之制定,對離島確有貢獻,應予正面肯定。 參、在檢討方面 按離島建設條例之制定宗旨在於:推動離島開發建設,健全產業發展,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保存文化特色,改善生活品質,增進居民福利等六項。唯查綜觀離島建設條例各條文內容,卻未見:1.健全產業發展,2.維護自然生態環境,3.保存文化特色等三項輔導或建設之條文內容,致使離島建設條例之制定宗旨,仍有不足,立法有缺漏之處,難以滿足離島住民之需求。 又揆諸本縣籍立委陳清寶委員於民國82年12月2日及澎湖縣籍立委陳癸淼委員於83年2月22日先後提案制定「離島建設條例」之目的,主要著眼於離島之建設,因受政府之漠視,導致產業落後,居民生活品質不佳,人口外移,為推動離島開發建設,健全產業發展,改善生活品質,增進居民福利,乃有上開之提案,故當初制定離島建設條例是為了改善離島居民生活,因此限縮在離島基礎建設、而非發展離島,保障住民權益。 離島建設條例自89年4月5日公布施行迄今,計修正或增訂共11次,其條次修正或增訂頻率統計如後:第9條:5次,第12條:4次,第13條:4次,第10條:2次,第17條:2次,第7、11、14、15、16、18各1次。顯見第9條的土地問題、第12條的教育問題、第13條的醫療問題,是離島施政的問題焦點,中央應加重視。 依行政院109年離島基金之餘絀預計表顯示,109年期末基金餘額則僅剩26.14億元。若按基金每年支用額度6至7億元之計算,則於4年內將用罄,勢將影響各離島縣市第六期(112-115年)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之建設財源需求,對離島建設之永續性將有影響。惟查依離島建設基金設置之精神,應係指基金總額不得低於300億元而言,並非政府只要提滿300億元即可,而是要讓基金維持在此基金水準附近,但若基金低於此水準,則中央應再編列經費補足,方符基金設立之宗旨。 離島建設條例第10條第1項規定:「澎湖、金門、馬祖、綠島、蘭嶼及琉球地區之營業人,於當地銷售並交付使用之貨物或於當地提供之勞務,免徵營業稅。」又依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第19條第2項規定:「營業人專營第8條第1項免稅貨物或勞務者,其進項稅額不得申請退還。」例如:營業人當月份進貨10,000元,除支付貨款外尚需支付5%進項營業稅500元,若銷售貨款12,000元,其需繳納5%銷項營業稅600元,但進項稅款可扣抵,實際負擔稅額僅100元(600元-500元=100元),因離島免稅,則其進項稅額500元下得扣抵,當月實際負擔營業稅為500元,使得離島當地營業人營業稅之負擔較未免稅時更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此係立法之不周全,亦偏離免稅之美意,應謀求修法解決,以真正落實「離島成為免稅區」的政治承諾。 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2項規定:「國家應依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地位及政治參與,並對其教育文化、交通水利、衛生醫療、經濟土地及社會福利事業予以保障扶助並促其發展,其辦法另以法律定之。對於澎湖、金門及馬祖地區人民亦同。」目前中央已經依據上開憲法規定,於民國94年2月5日制定「原住民族基本法」,而中央亦援引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1項有關保障多元文化之意旨,於99年1月27日制定公布「客家基本法」。而對於金門等三離島,迄未依憲法增修條文,比照「原住民族基本法」,制定基本法,基於「憲法委託」,並給予金門等三離島更多基本權益之保障,予以扶助及促進其發展,制定「離島基本法」刻不容緩,且較「離島建設條例」偏向於建設面之規章,會較週全。 前福建省政府為因應金馬地區發展需要,研擬提請修正離島建設條例,並委託離島三縣政府辦理六場公聽會,聽取各界的意見,上開修正意見業結合各離島縣政府歷年來蒐集民意趨向、施政需要,提出修正草案送請金、馬、澎三離島平台之首長會議通過,其中自經區、國際醫療專區、國際教育等多項倡議,於107年3月2日共提出增修條文16條,建請國發會納入離島建設指導委員會討論,辦理修法事宜,迄今仍無下落。我們建請中央依據106年9月30日「兩岸交流30週年活動-小三通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結語時的指示:「因應金馬地區發展需要,福建省政府暨行政院金馬聯合服務中心刻正研擬提請修正離島建設條例等相關規定,授予金馬地區發展上更大的彈性,以符合地區實際需求。」 肆、結論 古諺:「給他一條魚,不如給他一支釣竿。」中央給離島建設經費是有限的,且永遠無法滿足地方的需求,我們認為給政策總比給經費更有用。離島未來發展之興隆,繫於執政當局一念之間,有關離島建設條例修正,我們建議應以前瞻、宏觀、鬆綁、授權等方向,加以貫徹落實,讓張政委的支票不要跳票。 離島建設條例之制定宗旨,既有不足,立法亦有缺漏之處,難以滿足離島住民之需求。基於照顧弱勢,扶植弱小,一向是我立國的精神,而憲法增修條文第10條第12項既已揭示離島各項權益保障之具體立法方向與實踐目標。且又屬基本國策中之「憲法委託」條款,確已賦予立法者義務,要求其透過立法,具體實現憲政之意旨。故未來精進作為,比照「原住民族基本法」及「客家基本法」,制定「離島基本法」確屬可行與正當,亦有其法理基礎,亦符離島之心聲與訴求。 考量離島特性,借鏡國外案例,參考比照「原住民族基本法」等共同或普世價值之權益事項,納為內容架構,並再考量屬離島環境之弱勢與生存發展受限事項,予以納入,方能型塑建構離島特性之保障法制。 參考文獻: 一、金門縣政府,《金門縣綜合發展計畫暨第三期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100年1月。 二、金門縣政府,《金門縣第四期(104-107年)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103年12月。 三、王明輝,《離島建設條例與澎湖縣之建設》,107年8月24日 四、翁自保,《金門實施小三通之回顧與展望》,兩岸交流30週年活動-小三通回顧與展望研討會,106年9月30日。 五、翁自保,《論制定「離島基本法」的正當性與方向》,金門日報108年4月16日。 六、翁自保,《離島法》。 七、各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之統計資料。(作者為金門稅務局長)
-
大陸伏季休漁屆滿 嚴防陸船越界捕魚
《逸周書》記載,周公曰:「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中國大陸自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實施「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同年首次於渤海、黃海、東海海域實施,1999年再擴至部分南海。2017年伏季休漁制度大幅調整,大陸央視網、新華網、人民網皆以「史上最嚴」形容當年實施的新制度,各海域休漁時間皆在3個月以上,休漁範圍涵蓋遼、冀、津、魯、蘇、滬、浙、閩、粵、桂、瓊等11個全部沿海省(區市)及港、澳特別行政區。 今(2020)年海洋伏季休漁措施與前2年維持一致,依據中國農業部2018年2月8日發布「農業部關於調整海洋伏季休漁制度的通告」內容,其中「北緯26度30分至閩粵海域交界線的東海海域」,休漁時間為5月1日12時至8月16日12時,休漁作業類型為「除釣具外的所有作業類型,以及為捕撈漁船配套服務的捕撈輔助船」;另外,桁杆拖蝦、籠壺類、刺網和燈光圍(敷)網等作業類型,休漁時間則為5月1日12時至8月1日12時。中國農業部今年3月5日公布「中國漁政亮劍2020系統專項執法行動方案」,在海洋伏季休漁執法行動上指出,實施「以港管船」監控,由漁政單位會同海警等部門加大港口、海上巡查力度、頻率,實現船進港、人上岸、網入庫等目標。 然而,隨著伏季休漁將近尾聲,金門海域的越界威脅卻漸趨嚴峻。金門面積151平方公里、人口13萬9仟餘人;與金門隔海相望的廈門市(含翔安、同安、集美、海滄),依據廈門市統計局公布之「廈門市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迄去(2019)年廈門市常住人口429萬人(年增幅4.6%);全年接待遊客逾1億0,012萬人次(年增幅12.5%);漁業產值未公布(參考2018年漁業產值人民幣8.04億元),僅公布水產品產量7.47萬噸(年增幅5.8%),廈門對於漁業資源需求龐大,自統計數據可見一斑。另農曆中秋節起,即進入金門黃花魚汛期,野生大黃花魚每公斤價格近新臺幣5,000元,在利益競逐下,為大陸漁船越界之背景因素。 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公告之限制或禁止水域範圍,在臺灣本島分別為24浬及12浬,然而金門因地近大陸之故,限制、禁止水域分別只有6,000公尺、4,000公尺,最近之處在馬山北面更僅有1,500公尺,陸船張帆一揚,片刻近在咫尺。海巡署金門海巡隊在去年伏季休漁期(5月至7月)共扣留7艘越界大陸漁船,其中4艘為從事釣具作業等小型船筏,非屬休漁管制對象,對照全年金門海巡隊共扣留大陸漁船43艘,或可認為在陸方嚴格規範及我海巡署強力取締之下,休漁期間越界大陸漁船數量顯著減少。 然而,在金門禁限水域外側即為中國大陸實際管轄海域,陸船見我海巡船艇逼近,即向外駛離逃逸,此為海巡署追緝取締之掣肘。過去亦曾有大陸漁民持長棍攻擊海巡人員、船舷加裝鐵杆利器阻撓登檢或採蛇行、衝撞巡防艇等情形;今年在「COVID-19」肺炎疫情影響下,更加劇海巡人員執勤風險,甚或不排除越界大陸漁民自恃以「疫」待勞心態,助長其違法氣焰。金、廈雙方政府對於海洋保育在態度上皆極為重視,惟受限於海域管轄權,執行上仍有鞭長莫及之處。針對前揭問題,陸方應針對「三無船舶」(無船名船號、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及違法前科漁民,透過加強港口檢查及海上執法,以實際行動落實源頭管制。 伏季休漁結束後,時序又接近金廈漁汛期,此時作業漁船通常集中於每月朔望之際,以及每日乾滿潮之時,海巡署在漁汛前,即自臺灣調派黑衣「特勤隊」進駐金門,與一般橘紅色制服海巡人員共同執勤,展現明顯嚇阻效果及具體執法實力。今年海巡署又已規劃特勤隊進駐,海巡執法人員對越界人船得實施驅離、扣留、留置、罰鍰、沒入等職權,諸般手段須彈性運用,方能克盡全功,必要時亦得對沒入之越界船隻公開拆解,以示效尤。筆者提醒海巡單位,切莫低估黃花魚汛期的越界漁撈威脅,應以一線執勤人員防疫安全為前提,並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海岸巡防機關器械使用條例」及比例原則,果斷、有效的採取執法措施;更呼籲各界,給予這群身處海防最前線的英雄們最大的支持!
-
後疫情時代,金門應把握跨境電商契機!
日前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受邀來金門分享跨境電商,顯示政府與商業界希望推動跨境電商的決心。實際上,早在2017年PChome也與金門合作推動離島免運,希望透過金門可以創造兩岸跨境電商。金門應把握這次疫情機會,利用自身與廈門一水之隔的優勢,爭取跨境電商的發展機遇!筆者依過往與阿里巴巴、兩岸跨境單位合作的經驗,提供三方向建議: 首先,金門可以成為台灣廠商銷售大陸的灘頭堡。PChome在跨境電商布局已久,包含專攻日本代購的日本露天、專攻海外代購的PChome比比昂、協助台灣銷售到泰國的PChome Thai 等等,唯獨在大陸這邊未能有突破。縣政府應與業者通力合作,讓台灣廠商可以在金門布局金物流、一方面培養熟悉大陸跨境電商的人才,善用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騰訊旗下的微店以及大陸第三大電商拚多多等平台,讓MIT透過金門暢銷大陸。 其次,來台灣有許多人是透過大陸批貨、賣向台灣及全球的方式在做生意。這邊金門政府可以分兩步進行,一步是與專家合作,分享如何去中國大陸找好貨源、批貨。第二步是培訓台灣及歐美的電商人才,英文好的人可以透過ebay及亞馬遜銷售全球,專注台灣本地市場的朋友則可以利用露天拍賣、蝦皮來銷售台灣,讓金門成為跨境電商的中轉站。 最後,前面講述了台灣賣大陸、也講述了大陸賣台灣及全球,還有一個方式適合只有行銷能力的朋友,也符合當前趨勢,就是「無店鋪供貨」。這個概念在中國大陸稱為「一件代發」,也就是廠商與網紅、直播主合作,由他們銷售商品,廠商直接出貨。對於有行銷能力但沒有產品及製造能力的廠商或團隊來說,這樣的模式大大降低成本!有意者可以利用這機會,搭上目前正熱的直播浪潮,創造自己的一片天。 以上三個方向,均是金門可以藉由自身地利優勢,將金門打造成台灣跨境電商的基地,期望主管單位能善加規劃,讓金門除了金酒、觀光之外能產生出第三項主要收入來源,也能降低對於淡旺季的依賴,為青年返鄉創造更多機會,真正做到地方創生。若有機會,下一篇文章再針對如何執行做分享!
-
人行道上不該亂按喇叭
當人行道出現機車的時候,一般來講,大家不太會去制止這行為。但如果騎在人行道上的機車按行人喇叭呢? 前天晚上,我去剪頭髮。剪完頭髮後,騎車準備離開。 當我插上鑰匙時,我看到一位將車騎到人行道上的騎士,對著一個在人行道行走的小弟弟按喇叭。小弟弟應該是有嚇到,往後退了幾步,差點跌倒。幸好一位也從理髮店出來的大叔及時扶住,小弟弟才沒整個撲街。但是,這個騎士不知道在著急什麼,對著「擋住他前行」的大叔和小弟弟又按了一次喇叭。 太過分啦! 「ㄟ,幹嘛按喇叭,這裡是人行道ㄟ!」我不知哪來的勇氣加怒氣,對著這位在人行道按喇叭的騎士大聲斥責。 好吧,我不應該那麼嗆,但就是壓抑不住。 這位騎士可能也有嚇到,愣了一下。 「這裡是人行道,你亂按人家喇叭,害人家差點跌倒,不用道歉嗎?」我又強調一次,這裡是人行道,不應該亂按喇叭。 「關你什麼事?他是你兒子嗎?囂張什麼?」騎士回嗆,並摘下護目鏡瞪我。 「年輕人,這裡是人在走的。路就這麼窄,你按喇叭逼人家就算了,又害人家差點跌倒,不用關心一下嗎?」大叔也過來助陣。 原本看似想要跟我吵的騎士,可能察覺雙拳難敵四手,又戴起護目鏡,油門一催,悻悻然地離開了。 說真的,如果真的要吵起來,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吵。可能互嗆一下,拍下他的車騎在人行道上的照片給警察,當一回檢舉達人,然後就結束了吧,誰知道。 後來我請教我正在當警察的高中學長,如果遇到這種事情要怎麼解決。學長說,汽機車行駛於人行道上,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5條第6款規定,是可以處新臺幣600到1800元的罰鍰。如果遇到這種事,也不用跟他爭吵,拿起手機對著他錄影,或是拍下他的車牌,寄給警察就可以了。 其實,生活中,存在許多違規的行為,但是為了日常運作的順暢,且又沒有立即傷害的情況下,大家都會互相給個方便,我讓你,你讓我,別太過分就好。可是,像上述這種在人行道上按喇叭還按得如此理直氣壯的,就真的太不厚道了。
-
送暖到烏坵,傳愛無距離
烏坵,你們不孤單,我們來了!民國90(2001)年《天下雜誌》推動「微笑319鄉」活動,感嘆「走遍318鄉鎮的朋友,唯一未能親身造訪的便是『烏坵』」。金門鄉親雖然遠隔,持續送暖。縣長楊鎮浯如「聖誕老公公」般,不是駕著麋鹿雪橇,而是頂著風浪,不畏疫情,帶著金門鄉親滿滿愛心,搭乘海巡署巡邏艇,於4月27-28日率團,航向距離金門島約70海里的烏坵鄉,展開二天一夜的訪視之旅。慰勞守軍,訪視環境,關懷民瘼,推動綠美化,聽取建言,不只是責任視導,更是身兼關懷與送暖的親善大使,為兩島鄉親串接友善溝通橋樑。 駐防守備大隊及駐在所單位人員為了保家衛國,任務艱鉅,長年堅守崗位,非常辛苦,致贈加菜金、送禮與提供物質,慰勞守軍,對他們一葉孤島萬頃水,望遠家園夜夜心的情境,注入暖暖心意。 為關懷民瘼,楊縣長一行克服困難,27日首先登上小坵島,感受偏鄉生活之不便,了解居民生活困境;對大小坵民,逐戶拜訪,分別致贈年長、身心障礙者慰問金,生鮮蔬果及金門特產。對當地建設、防疫措施全盤掌握,指示改善,聽取建言,立即解決或指示相關部門協助解決。此行不同以往者,輸送包海桐、土沉香、九重葛及厚葉石斑木等1,000餘株苗木,林務所選育多年的「金門百合」球莖,期能推動當地綠美化,提升生態環境品質。雖然路遠迢迢,行色匆匆,短暫停留期間,讓離島人員與民眾感受送暖關懷。 看似遠親,實是近鄰的烏坵,對多數金門人而言,是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為這是金門的第六個鄉,歷任縣長總會在就職後,或卸任前登島巡訪關懷;每逢重要選戰,候選人也會登島請託,最先完成開票的總是烏坵,登上全國版。尤其矗立於湄洲灣口與興化灣口,為廈門、福州海域照亮一世紀的的烏坵燈塔(建於1874年),忽明忽暗(民國40年停用,106年重放光芒),97年列入縣定古蹟,107年文化部列為國定古蹟而出名;1998年台電曾規劃核廢放置於烏坵海域而引發反對、抗議,更使金門與烏坵鄉親心意相通;後來傳燈人高丹華的努力奔走,著書立說,加強我們對烏坵的認識、支持與關懷。 陌生是源於路途遙遠,兩點之間交通不便,鄉親無法經常交流互動所致。兩地距離約130公里(千米),相當於從大金門航向烈嶼10倍遠(大小金門約12.9公里)。翻看過往,歷任縣長或首長率各界來往烏坵,有的要繞道台中或由料羅港搭船,有的租用「金門快輪」、「仙洲號」、「新金龍輪」等客船,楊縣長一行則協調海巡署快艇支援;陳福海縣長、縣議會洪麗萍議長更於104年協調空勤總隊直升機卻因天候取消。從金門航向烏坵,花費時間還比不上從台中港出發便捷。 地理天險上的阻隔,無法隔絕兩地鄉親同島連心,血濃於水的心理情感。烏坵「軍民同島一命」(李沃士);「從來不曾忘記,心心念念始終希望協助烏坵鄉,努力改善居民生活環境」(陳福海);「不僅是金門縣代管的一個鄉,更是中華民國全國同胞共同的資產」(李炷烽)!延續縣政運作的楊鎮浯縣長表示,雖因地理因素,但他「作為縣府大家長,更是心懷烏坵鄉親的生活」,責無旁貸。 金門民眾無法常態性登島交流是有形的阻隔,而包括行政上對其輔導與支援有待改善,媒體所提供的訊息極不對等,致資訊嚴重不足,才是無形的隔閡。期盼在邁入2020年,傳愛到烏坵。大家更努力克服困難,首先媒體宜開闢版面或議題,增加訪談報導;協助改善與更新鄉公所網站內容。規劃民國110年完工之烏坵碼頭整建工程案能加緊腳步,縮短期程;開發視訊系統,在縣政會議時可讓烏坵駐所人員透過視訊方式參議;能透過地方自治法規或離島特例,於縣議會設置一席烏坵代表,為鄉親發言;洽商客貨輪定期開航,發展島上生活設施;公務系統定期巡迴服務,長照2.0要能照拂島上高齡化。類似民國93年由李炷烽、吳成典率各界220人登島的模式,讓社團鄉親有機會參與小團隊行程,增進互動了解。 莫再孤獨,不要只能在農會超市裡才看到烏坵紫菜,讓那一句「金門縣政府網站上,時常稱金門五鄉鎮,獨漏烏坵鄉」從《維基百科》消失!或許一封小朋友慰問信,獻上一幅關懷島上長輩的圖畫,送給居民的一個小小耶誕禮或年禮,都能撫慰人心,傳愛無距離!送暖是一時,傳愛方能永續!
-
公寓大廈外牆開口或陽台設置防墜設施,保護兒童安全之必要性
兒童乃國家未來之主人翁,大人應該努力營造及給予安全、祥和環境,讓其快樂無憂的成長與茁壯,這是薪火相傳的真諦。惟近期時常於新聞媒體,讀到許多公寓大廈之外牆開口或陽台未裝設鐵(鋁)窗或隱形網之住家,大人短暫外出,卻獨留年幼兒童在家,年幼兒童找不到親人,不幸從窗戶墜樓,導致受傷或身亡,著實令人傷心難過,天下父母心,誰能無子女! 礙於現今土地及空間與人口日益擴張,為顧及住戶之居住品質,中央政府遂於84年6月28日報請總統頒布「公寓大廈管理條例」法令,依「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29條(公寓大廈應成立管理委員會及由管理委員互推1人為主任委員)及30條(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應由召集人於開會前10日公告通知)、31條(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之決議,除規約另有規定外,應有區分所有權人及區分所有權比例合計2\3以上出席,並以出席人數及區分所有權比例占3\4以上同意行之)及34條(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應作成紀錄,載名開會經過及決議事,由主席簽名,於會後15日內送達各區分所有權人並公告之)等相關規定,申請完成管理組織報備。至於多數各自獨立使用之建築物(低矮建築、傳統建築或聚落)、公寓大廈,其共同設施之使用與管理具有整體不可分性之集居地區者(共用水溝、道路、電線桿或共同出入口等),得合併成立為一個管理組織,此乃,公寓大廈頒布實施主要目的,亦希冀透過自治管理與維護,以達到提升及維持住戶居住品質。 另按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8條規定:公寓大廈周圍上下、外牆面、樓頂平臺及不屬專有部分之防空避難設備,其變更構造、顏色、設置廣告物、鐵鋁窗或其他類似之行為,除應依法令規定辦理外,該公寓大廈規約另有規定或區分所有權人會議已有決議,經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完成報備有案者,應受該規約或區分所有權人會議決議之限制,或許,這就是令諸多公寓大廈外牆無法設置鐵(鋁)窗之主要原因。 惟鑑此,內政部100年考量兒童墜樓頻傳,為兼顧都市景觀、消防救災與全體區分所有權人權益,採漸進方式,先修正公寓大廈住戶規約範本引導,透過區分所有權人會議修改住戶規約,讓家裡有兒童的住戶,得依住戶規約設置防墜設施,惟多位立法委員認為住戶規約範本引導之效果不好,提案修正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第8條,經立法院三讀通過,102年5月8日報請總統頒布實施,公寓大廈管理條第8條第2項修正為:「公寓大廈有12歲以下兒童之住戶,外牆開口部或陽臺,得設置不妨礙逃生且不突出外牆面之防墜設施。防墜設施設置後,設置理由消失且不符合前項限制者,區分所有權人應予改善或回復原狀」,即明文規定,家裡有12歲以下兒童之住戶,可以在公寓大廈的外牆開口或陽臺,裝設防墜設施,以防範墜樓事件之發生。 希冀藉此文,喚起家裡有12歲以下兒童之民眾,確實依公寓大廈管理條第8條第2項規定,積極在外牆開口或陽臺之內(外)面,裝設鐵(鋁)窗或隱形網,以防範兒童墜樓事件之發生,這是保護12歲以下兒童安全之必要的措施!
-
人生的一帖良藥
去年聽了一個「主題閱讀」的講座,深受啟發。老師說:閱讀應該是主動的,從書中去擴充認知邊界,進而解決人生問題。找個週末去圖書館好好逛一圈,從000-900,雖然眼花撩亂,但卻滿心歡喜,這就是人類知識的瑰寶所在啊! 給自己抓了幾個主題,一個主題以兩個月為期,要在期限內讀完這個主題的十本書。中文系出身的我,對社會科學向來很有興趣,於是第一個主題訂為「社會學」。從各方搜集和彙整了一份書單,從圖書館抱回一大落書,就迫不及待一頭鑽進社會學的世界了! 用兩個月時間,啃完十本書,也在部落格發表十篇讀書筆記,雖然只沾到皮毛,但深感社會學之有趣和深奧:如何看待階級、性別、公平正義……我彷彿被打開「社會學之眼」,從此看世界,覺得長得不一樣了! 其中我認為最有意思的,是社會學關於「愛情」的詮釋:追求自我認同的需求,是我們對愛情有強烈需求的原因。我們渴望被對方「看見」、被對方「理解」、被對方「無條件包容」;但矛盾的是,在愛情的互動中,對方也會要求我們給予同樣的回饋,但兩人世界本就如此不同,為了關係的延續,其中一套或兩套價值觀必須要讓步甚至投降,違反當初用愛情滿足自我認同的需求。為了維持愛情,雙方必須付出極大的耐心來溝通,才有可能維持長期關係。所以關係本質是極為脆弱的,而我們很「用力」去維持感情,反而常造成失敗。 想到身邊許多朋友,感情出狀況時,抱怨對方的說法常驚人地相似:「他不了解我要的是什麼」、「她總是不聽我說話」……原來在愛情中,沒有被對方「看見」和「理解」,遲早會出問題的。 感謝圖書館裡浩瀚的寶藏、感謝老師提點的主題閱讀法,深感這樣有系統的主題閱讀法,會是人生各種問題的一帖良藥。才年初就覺得受益良多的我,會堅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