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昇華樂齡 學習終身 怡悅人生
金門推動樂齡學習10年後,109-110年展現大突破、開創新氣象! 金城樂齡中心跨海與烈嶼樂齡中心於西口國小教室一起辦理「祖孫的手做交流課程」,造訪金沙樂齡中心、金湖樂齡中心一起玩捲紙藝術,開啟本縣樂齡中心間彼此交流合作、切磋、觀摩、共課、資源共享新頁。 烈嶼上岐、西口、卓環小朋友早已發展深入拓點社區服務樂齡學習,與老人長輩共融共學;金沙國中、開瑄國小也常辦理走讀社區,服務老人活動。但金城樂齡中心一年來開設「爺奶入校園」,讓老阿公老阿嬤走入校園為小朋友服務,越做越有趣,越深入越來勁,新年度更計畫擴展到城幼、古城、金鼎等校服務;「爺奶服務方案」,則是走入社區,快樂捐血,協助金城鎮辦理「HOPE草地野餐音樂節」等,把樂齡長者貢獻服務課程與社會參與結合,而不再只是做做清掃或淨灘而已。 國立金門大學「聚焦在地關懷、產業鏈結、永續環境與長期照護」,由國際處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鼓勵終身學習,於去年5-6月首次對中、高齡鄉親規劃「樂齡學堂(Learning School)」,開設健康、養生、理財、生活等7個面向的假日套裝免費課程,26位熱愛終身學習的樂齡學員,體驗大學校園生活,0630結業,得償心願,滿載而歸。當全國18個縣市已設有93所樂齡大學後,為啟動本縣樂齡大學而暖身試作。 0122日在縣府大禮堂舉行的「110年樂齡學習中心學習輔導訪視暨聯繫會報」,破天荒金城、金湖、金沙、金寧四個鄉鎮樂齡中心主任(鄉鎮長兼任)聯袂受邀為座上賓親自坐陣,為高齡化社區找教育文化對策,表達對樂齡學習的堅定支持;具有文化背景的黃雅芬副處長、家庭教育中心王麗娟主任一起坐陣,體現了教育與文化的自然跨域融合,未來將可為樂齡學習中心增闢文化素養課程,豐富人文情懷的美麗遠景。 根據各樂齡中心報告,65歲以上人口佔比,以金沙、烈嶼佔16%最老,依序為金湖佔13.54%,金寧佔12%,金城佔10%比較年輕。10年來,全縣五鄉鎮35村里,117個社區計有72個拓點社區開辦樂齡學習活動,覆蓋率達62%。109年執行核心課程、自主規劃課程、貢獻服務課程共計2330小時,參與達23177人次。可是若推估各鄉鎮高齡化趨勢,仍有發展空間。為此,烈嶼中心以「減短第三年齡中生活不能自理(老老)時程」反映在樂齡中心目標,並在健康運動課程設計能納入「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反映當下情境:金沙中心能注意到「有效提升學員對樂齡課程活動向心力」;金湖中心推展「行動教室方案」,活用「上10堂課給小獎,前100名給中心主任(鎮長)獎」之獎勵機制;金寧中心推出「生命故事回憶錄」,行走遺跡話兒時;金城中心以「爺奶進校園、爺奶服務方案」活躍自我,實踐老少共融。 「金門教育FUN學趣」之外,金門家庭教育中心也建置自己的臉書,並與五個樂齡中心有機鏈結,讀者可透過樂齡臉書社團,感受樂齡學習的美麗風景。 本縣自推動樂齡學習10年來,成效豐碩,有個別的奉獻獎,也有團體績優獎,連年得獎而受到全國樂齡教育界的重視,迎來更多台灣樂齡團隊的造訪觀摩、交流。109年更有金沙樂齡中心施宏遠老師教材徵選榮獲特優獎、金寧中心許玉羨、烈嶼中心陳長遠獲佳作獎,證明本縣擁有一流在地化樂齡講師。 再好的物質,都會隨時間而貶值;回憶難忘,經驗無價;回首過往,老年有夢,教育讓我們享受追尋樂齡人生樂趣。鼓勵樂齡學習能讓我們比昨日的自己更具有智慧、慈悲、感恩,怡悅人生,實現自我。
-
暴力犯罪大哉問
邇來,臺南市發生黑幫要角互鬥,再槍殺角頭老大等兩起命案,重創我國治安形象,尤其這次從直播主遭擄囚禁,甚至當街砍人、到家裡發生槍擊殺人等,治安不佳不啻造成居民人心惶惶,不敢隨意出門。 根據警政署統計,2020年暴力犯罪率(案件/人口數) 台南市為42.7%,為全國第一,甚至比全台暴力犯罪率39.3%還高。一連串的案件發生時,台南地方警察首長到任未滿月,很顯然還有許多根深蒂固的原因,其中幫派犯罪大多是市場保護與幫派資源等利益分配的問題,並且是積年累月且盤根錯節的,稍不對盤就會引起腥風血雨的戰爭。 犯罪幫派大多寄生於色情或賭博等非法行業,一旦仇殺事件爆發,面對警方結合第三方警政的行政資源,臨檢八大行業場所的威力掃蕩,祭出「斷金流、抽銀根」的大旗,然而黑幫早已習慣,若無重大偏差違規出現,只要熬幾天就能撐過去,若不幸被吊銷營業執照,馬上換個負責人又可重起爐灶,顯見背後利益龐大,足以讓人難以割捨。 如同目前正夯的角頭電影,很多人認為警察不都是把轄內黑道掌握得服服貼貼,但實則不然,2010年爆發台中翁奇楠命案,員警涉入其中,引起輿論撻伐,於是警政署頒發「警察人員與特殊對象交往規定」,嚴格規範警察與黑道往來,但也導致往後新生代的員警投鼠忌器,無法再倚靠傳統布建查案,難以利用平時蓄積的能量來掌控地方黑道,失去了一方的約制力量。 有道是:「警力有限,民力無窮。」除了警方的力量,社會是否能夠添補新的預防措施,談起暴力犯罪,常以社會學習論來解釋,暴力產生為學習結果,2003年學者Siegel提出模仿來源為家庭成員、週遭環境、媒體等,若能溯源降低仿效, 便可身正,不令而行。 此外,若欲制壓暴力行為,犯罪學古典學派中,認為人有能力選擇其行為,行為人須對行為結果負責任,認為刑罰必須要大於犯罪所得之利益始可遏止犯罪,懲罰需以「嚴厲、迅速、確實」才能達到效力。 「以暴止暴,以殺還殺」的私法正義縱然大快人心,但缺乏法制基礎的情況下,可能會被認為是「民智未開」。爰此,在抑制暴力司法改革的漫長道路上,建議先減少暴力行為模仿等社會學習;打擊暴力犯罪以「懲罰嚴厲、定罪迅速、罪刑確實」為目標,並輔以保障被害者的賠償措施,才能止暴制亂,讓犯罪無所遁形。
-
金門沙美張氏宗祠前的放焰口
沙美的普渡,始於農曆七月初一,鄉親們在大士宮外集體祭拜,七月二十五日由當值代表到大士宮迎大士爺金身及紙糊普渡公至普渡棚坐鎮,並於七月二十九日鬼門關之晚間夜化紙糊普渡公後,正式結束七月普渡。沙美普渡與眾不同之處,乃設有高7尺4及寬4尺3之紙紮糊官兵亭,並準備辣椒及軍衣(褲)及牲禮,進行集體普渡祭祀,至於獻椒醬儀式,乃國共內戰陣亡官兵託請三忠王、薛王臨壇轉示,陣亡官兵中有四川人和湖南人,希望燒化供食能有辣椒,故每年法會總要燒化辣椒和辣椒醬料來告慰官兵以慰安靈,並祈平安。 當夜,在沙美張氏宗祠門前,則有放焰口儀式,放焰口,由道士在八仙桌上誦經,桌上除了一盞油燈外,還放了「麵手」、「麵腳」│大概有為亡魂接續斷手、斷足的意味。道士一邊唸經,一邊撒出錢幣;階下則有許多孩童和少年家等著撿錢。焰口的由來,是源自於阿難尊者,在林中修習禪定時,見到觀音大士化現的餓鬼王面然(又稱為焰口),面容枯槁、面貌醜陋、頭髮散亂、腹大如山,喉細如針、臉上噴火,阿難嚇得問面然為什麼變成這樣,面然告訴阿難是因為生前慳吝、貪心,於是死了以後墮入餓鬼道,長年必須處在飢餓中受種種的苦。 為何要「放焰口」?放焰口,乃對於餓鬼道的眾生,做布施,做平等的及普遍的布施。佛陀慈悲,說好多種神咒,例如淨業障真言,變食真言,開咽喉真言等,讓餓鬼道的眾生,能夠可以吃到甘露法食。凡依法誦持這些真言神咒時,被召請前來的餓鬼們,就可仗佛的神通願力,而飽餐一頓,飽餐後,再為它們,宣揚佛法,勸其歸依佛法僧三寶,並傳授三昧耶密戒,使餓鬼道的眾生心轉變,永脫離餓鬼道的苦難,此乃放焰口之目的。是以,放焰口,對於鬼道來說,實乃無限制的放賑,故又稱為施食。 過往沙美的普渡,亦是一年一度的露天電影欣賞及觀光夜市,當晚在沙美老街旁的大菜宅,會邀請已往生的金城伯領團的沙美高甲戲班或金沙戲院,前來唱演表彰節義之高甲戲或放映愛國電影及李小龍功夫片,而且沙美新舊街及菜市場商家,則會沿路架設普桌及在普桌擺滿許多供品及紙糊仙女或擺滿各樣會跑火車或機器人及新奇玩具,真似一條亮麗巨龍蟠據。這就是我們金門的觀光資源及無價之寶,不知相關單位,是否注意到?
-
舊聚落新創意的活化典範
一聚落一風情,一世代一風華。聚落風情傳說世代生命軌跡。金門百年以上舊聚落歷盡風霜洗煉,遭遇百千滄桑容顏損,或人丁流落,或湮滅殘垣,能留存者幾希?能創新者更少,而具有創意又能活化者唯有「御賜瓊林,千年風華」。0109日在瓊林里辦公處舉辦「社區觀光行銷體驗工作坊活動」(執行《金門縣瓊林再造歷史現場文化創意產業輔導發展計畫(第三期》案);蔡氏家族珍藏「蔡復一畫像」,2020年6月經文化部公告成為中華民國離島第一件國家重要古物;瓊林聚落文化最早被建置數位化保存(中國科技大學2020年一月獲美國蓋帝文物保護中心(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登錄為國際文化資產保存平台之案例之一,研發成果獲國際組織肯定);2012年獲全國第十個、金門第一個登錄聚落;1995年瓊林聚落納入金門國家公園範圍,金管處在民國100年出版由村民合力撰寫《瓊林風華》;從民國98年起「瓊林聚落」就被納入金門推動登錄世界遺產重要潛力點。千年瓊林,沒有斷層,始終滾動並能與時勢推移。 觀察聚落興衰,有三根支柱:一是人丁旺盛,族群分佈聯繫集中;二是產業興盛,不受時代湮沒;三是區位優勢與文化底蘊深厚。金門許多百年老聚落,隨著滄海桑田,歲月蝕刻,逐漸失去人力支柱、產業支柱,只剩下文化支柱。尤其戰時十萬大軍在地深耕,造就一段聚落的美麗風景,撤離後境況慘淡,風光不再。因為諸多文史人士的努力疾呼,文化行政力的支持,從文化底蘊極力搶救、拉拔、活化,終於有成。然而,行政牛步化挽不住歲月的毀損;居民文化素養與共識、社區凝聚力與參與感,更是聚落興衰的決定因素。換言之,時空環境變異,必然改變聚落風貌,但是決定聚落興衰的卻是人性的怠惰。 擁有國定或縣定古蹟最多,當然是優勢,但最為關鍵的是全社區鄉親散發的人文情懷最可貴。包括洛夫大師等藝文人士薈萃怡穀堂與宗祠辦活動最多;過去五年來社區文化討論熱度最高;「窯燒紅磚牆」、風獅爺等打卡景點多樣化;傳統宗祠祭典文化被活化最顯明;戰役坑道文化最早被開發;保護廟與宗祠文物被引用最多;金門日報及其他媒體相關影照及文章出現最多;包括金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原大學等學術團隊相中辦理工作坊最多;宗祠祭典文化被發表或引用並成為常態展示性行銷;自主或曾受公家社團重視而合辦暨受補助藝文活動場次最多、最頻繁;最重要是在地鄉親的聚合力與參與感的加乘效果最為顯著。 瓊林媳婦陳秀竹得自李福井《現代赤壁古寧頭》之啟發,「金門才子蔡蔭棠」一文,刻畫蔡蔭棠足跡菲律賓-上海-鼓浪嶼-廈門-金門;學習從集美中學-復旦大學法律系;事蹟曾是「復土救鄉團」抗日義士、金瓊區區長、金湖鎮鎮長、手撰「十世宗祠」牆上的碑記;曾是瓊浦區中心國民學校(開瑄國小前身)、民國37-38年為正義國小校長。小文一篇,卻彰顯聚落興源於人傑地靈。包括蔡是民、蔡鈺鑫、蔡振念、蘇子雲、蔡清其、蔡欽水、蔡顯明、蔡顯清等瓊林子弟,無不賣力經營社區風貌,敘寫社區故事。不只如此,瓊林的婆婆媽媽更是打造傳統與創新的力量,「志工的向心力及凝聚力都很夠,這是其他社區所沒有的優勢」(《金門國家公園瓊林社區遊憩產業發展總體營造案》);另一位羅小姐,則以舊社區文物為媒,靈感乍現,持續開發新文創品。 許多聚落或社區都能與鄰近中小學校園結合,將老村落文化傳承下一代;但相較之下,瓊林與開瑄國小及推廣年青世代的文化扎根與薪傳最珍貴,諸如組訓學童小禮生、瓊林文化敘事-圖解廿四節氣意象結合開瑄24節令鼓、小學童課程融入在地文化與世界遺產概念等,讓聚落舊文化,稚童新視野,代代永流傳。 國家公園金管處與金門縣文化局對啟動風華,再造瓊林付出心力,成果顯著。文化局指出,《瓊林再造專案》「能讓歷史文化由下而上創意傳承發展,從土地連結人民找回共有場域記憶,引領聚落產業復興」,有效鼓舞在地居民與年青世代自主傳承歷史文化,開創契機,創意活化。
-
「疫」軍突起,有「減」無患
這一年多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升溫與擴散,民眾盡可能降低外出次數以減少感染的機率,自然宅家看電視、上網等靜態活動時間增長。再加上現在外送平台方便快速,「今晚我想來點……」、「XXXX,就這樣點!XXXX,就這樣點!」,廢柴不出門能吃天下食。這樣長久少出門、不運動、以吃來打發時間的結果,想當然耳導致很多人體重節節攀升。 亞洲第一胖,身體活動量不足居冠,BMI大於24要當心! 利用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肥胖程度,當BMI大於24就屬於「過重」了。國健署公布2019年國人成人過重與肥胖盛行率高達47.97%、12歲以下孩童肥胖與過重率也達31.3%,代表兩個成人或三個小孩之中,就有一個有過胖的問題,台灣人的肥胖率高居亞洲之冠! 雪上加霜的是,國人身體活動量長久以來偏低,根據2014年調查結果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9個主要會員國中,台灣身體活動量不足率排名第一! 越少運動,體力就越差,體力越差,就更不想動。台灣每年將近三分之一的健保預算,是用來給付肥胖相關疾病的診療與矯治,肥胖已是台灣國民健康的最大的問題之一。 肥胖會提高新冠肺炎確診率、重症率以及致死率 免疫代謝領域的科學家發現,肥胖會干擾身體的免疫反應,讓肥胖者比較容易感染病毒,且因長期處於輕微發炎的狀態,打亂了人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所以體重超標的人即使施打疫苗,還是可能罹病。 另外,根據英美研究發現,確診患者若先前就有因肥胖潛伏或導致的共病存在,如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慢性肝腎病變、癌症等等,那麼染疫後重症率以及死亡率都會比正常體重者高出50-60%。 疫情肆虐下,更要打造健康國家 新冠肺炎已猖獗橫掃全球一年餘,現今國際疫情依然嚴峻且病毒變種一變再變,不僅使傳染力增強、傳播速度加快,還有讓各國研發單位千辛萬苦設計製造出的新冠肺炎疫苗,面臨保護效力可能降低的棘手問題。 身為國家一份子的我們,應共體時艱全力配合政令宣導,將「肥皂勤洗手、避免用手碰觸眼口鼻、遵守咳嗽禮節、做好居家環境消毒工作、保持社交距離、接近人群戴上口罩,並盡量減少出入人潮聚集場所……等」之防疫衛生好習慣,落實內化成日常生活。另醫學已證實肥胖的人在此新冠病毒防疫上是屬於高危險群之一,故該族群必須自覺警戒,透過正確的飲食、適量運動及生活習慣來健康減重,以維持正常的體重及體脂肪,對免疫力有增強作用。 *身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18.5≦BMI<24:正常 30≦BMI<35:中度肥胖 24≦BMI<27:過重 BMI≧35:重度肥胖 27≦BMI<30:輕度肥胖 BMI≧40:病態性肥胖 BMI≧50:超級肥胖 例:身高160公分(1.6公尺)、體重85公斤者, 其BMI=85 (1.6×1.6)=33.2
-
金門大旱後的省思
金門大旱,去年全年降雨量僅約四七六毫米,不到歷年平均降雨量一半,農民叫苦連天。但在台灣似乎少有人知曉,水利署網站水情燈號,金門還是正常藍燈,但縣府建設處已首次依照農委會「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作業,要救助因乾旱受損的農民。難道中央與地方對乾旱認知差異如此巨大? 不是的。金門有公告水庫十三座,每年提供水量數百萬立方公尺,但供水標的都只是生活用水。而自民國一○七年,田浦水庫自大陸引水後,初期雖然只有每天一點五萬噸水量,但配合海淡水,已大大減輕供水壓力,甚至生活用水根本不虞匱乏,水情因此還是藍燈。 灌溉缺水,但金門並無水利會(現在稱為農水署管理處),並不像台灣有「灌區」,農業在水庫有其水權。旱情發生時,經濟部是依據「農業用水調度使用協調要點」調用農業用水,並給予補償,此與縣府依據災害救助辦法,給予救助是完全不同的。 縣府體恤農民,願意給予無水權、非灌區農民救助,當然是功德一件;但也要思考未來水源何處來?否則救助是否會成常態?縣府打算浚挖農塘,則這些農塘的目的是供灌溉?若是增加民生用水,隨著大陸引水增加,有必要嗎?若要供灌溉,灌溉圳路及其管理呢?況且若以平均雨量只有一千毫米,蒸發量卻高達一千六百多毫米的自然條件,農塘儲水除了滲漏外,還有巨額蒸發散損失,因此挖農塘只是其中一項選擇。 金門水資源要供灌溉,有其困難。從供水端而言,水源及地下水要保育,海淡成本高,雨水貯留、廢水回收利用等雖是另一種選擇,但要穩定供灌也不容易,或許自大陸引水增加,民生用水更有餘裕時才能夠。而從需水端,除了節約用水外,發展更節水、滴灌精緻農業,也是另一個選項。趁著此次乾旱,或許縣府可與農業、水利部門好好再研議。
-
愛心無限好 友善共融任我行
「109年浯愛無礙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聯合宣導嘉年華」活動,1213日在金湖綜合體育館舉辦,同時啟動「身心障礙者社區式照顧服務」儀式,為打造金門成為有愛無礙的友善城市宣示。強調「公平參與、機會平等、權利保障」精神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簡稱「CRPD」,2006年聯合國通過,2008年生效),我國遲至103年才公告施行。六年後金門總算接軌國際,宣告躋身世界,打造金門友善扶持情境。 另一場國立金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舉辦「有愛無『礙』-金門縣康心作業坊之身心障礙者玩出新樣態」活動,邀請「康復之友協會附設康心日間作業坊」參與,體現關懷弱勢與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社工系師生向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提出《青年志工自組團隊行動計畫》,將課堂學習成果轉化為利他行為,從做中學體現「全人教育」。不只是大學教育的延伸,更落實大學城的社區化。 路加旅遊與易飛網合作,在救國團金門縣團委會指導協助下,從台灣集結了10位身障貴賓,1124日完成了首次「金門無礙行」體感行動。透過這群天使檢驗我們整體無障礙設施是否發揮效用,能否讓身心障礙者可以放心的自由行? 至於校園中推動之特殊教育有何進展呢?金門縣政府教育處研擬《110-114年特殊教育發展計畫》,於16日舉辦初稿公聽會,藉由專業對話與理性討論,俾益特殊教育政策規劃。為了協助第一線老師,「有愛無礙、特立不獨行」家長特教知能研習,1207日在城幼舉行。中正國小學生許名詠不畏病疾纏身,奮發上進,獲周大觀文教基金會肯定,1130日由董事長周進華率團蒞金頒發抗癌圓夢助學金,鼓勵小鬥士繼續逐夢。前二者突顯特殊教育對身心障礙者早期融入輔助系統,有助於個案及其家長掌握未來生涯發展及導正人生觀價值;後者許名詠案例,提供特殊兒童暨其家長獲取社會資源,讓我們知道社會上擁有許多友善對待身心障礙者之單位機構。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截至105年 12月底止,我國身心障礙人數已達117萬0,199 人,占全國人口比例4.97%。同時期,金門縣身心障礙人數為5,803人,占全縣人口比例4.29%。跟全國比較,金門縣屬於身心障礙人口比例相對較低的縣市。楊縣長表示「金門身心障礙者約有5800位,代表著5800個家庭,未來會一步一步把身心障礙者照顧,做的更完善,減輕陪伴者壓力跟負擔,讓他們放心,展現笑容,就是政府的責任。」 身心障礙者有來自遺傳、感染、意外、病變、老化及不可預測因素導致身心狀態受損,影響行為能力,妨礙其正常社會行動與參與能力。就出現趨勢圖來看,身心障礙總人口數呈穩定之成長(內政部)。自民國83年起我們躋身聯合國所定義的老化地區,發現年齡與身心障礙率呈現正相關。過去金門仰賴外援、奔波台金醫護與教養體系來協助之模式,是很無奈又不人道,讓身心障礙者無所養、無所歸,家屬與家庭深陷困境。楊縣長也說,身心障礙家庭的需求,政府不只聽到而已,而且必需做到,其中除政府努力之外,還需社會力量參與,以補政府力量不足之處,才能讓相關照顧與協助辦得越來越好。這一兩年加大投資,同時去機構化,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讓他們融入家庭和社區,有助於走出去、學習技能、擁有自信,以及透過與社區及周邊環境結合,放下負擔。然而一場嘉年華活動、一次工作坊、或者特殊教育研討,並無法改變生活周遭的處處障礙,照顧者的負擔加重,醫藥費與看護費成為家庭最重之負擔。今後我們要遵循「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的8大原則:1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做出自己的決定。2不能歧視任何人3身障者在社會上,應該和每個人有一樣的權利4身障者跟每個人一樣,都應該受到尊重5每個人都應該有一樣的機會6每個人都可以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取得想知道的資訊、以及進入各種場所7身心障礙男性和女性應該要有一樣的機會8身心障礙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應該被尊重。換言之,社會不歧視,大家發揮同胞愛,彼此平等相待,同理與尊重每個身心障礙者,給予扶持及照護,讓他們身心獲得安頓,打造一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運大同篇)的大同社會。 學校與社區都能主動積極的佈下有形與無形的無障礙設施,以平等尊重支持與協助身心障礙者,營造友善共融的社會情境,讓他們無所畏懼或不安,在人們愛心無限的支持下,任我縱橫天下自由行,與子共渡人生歲月。
-
農作物產量過剩 應多元創意行銷
報載,今年受年前疫情影響,許多餐廳停辦尾牙、減少外食,加上進口高麗菜,國內盛產高麗菜跌到每公斤剩下3到5元,農民送拍賣市場不僅不敷成本還要賠運費。雖然有官方協助販售產地直銷的高麗菜,還是令人覺得擔憂,或許也不只有高麗菜發生這樣的事情,許多農作物產量過剩,都會延伸出許多現實問題。 農作物產量過剩,首先影響的當然是農民的生計,因為需求量沒有那麼多,同時也賣不掉,只能便宜販售,或是做看那些農作物壞掉後銷毀。每一種農作物都是農民的心血,沒有人想看到自己用心栽種的農作物沒有賣出,因此,都很希望可以賣出,無論是薄利多銷也好,或是只賺成本錢也罷,都希望農作物能夠被買完。 而農作物難免因為產地與氣侯關係,在產量與需求性來說不見得都那麼穩定,只是,也些是穩定的供應商,他們本來就需要那麼多,所以就可以被消化。只是,原型原狀的青菜,大概吸引不了人,很多時候最好透過加工,或是透過不同方式的烹飪,讓農作物也可以變成好吃的料理,或是來製作各式各樣相關的文創商品。 雖然,有農民提議減少進口農作物的數量,來挽救國內農民的生計,不過,這終究是緩不濟急,如果可以,還是得媒合多一點國內的企業、餐廳,甚至是國外的商家,或是透過網路來販售,這樣相信可以解決很多地域上的問題,同時也讓多餘的農作物也有地方可以去。另外就是透過簡單加工與文創,讓農作物更具其意義。
-
台灣人看兩岸軍事、經濟危機
根據美媒報導,美國將售我7種武器,包括MQ9B海上衛士無人機、智慧型水雷、M142高機動火箭系統(M142 HIMARS)、陸基魚叉反艦導彈、標槍反坦克導彈、拖式反坦克導彈,和及M109A6自走炮等,以達到蔡英文總統希望能摧毀八成犯台機艦的期望。最近,行政院長蘇貞昌向立法院提出110年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報告,國防部主管的預算,已達3668億,比去年的增加396億元,爆增11.1%,也是全國各部會中,預算最多的部會,比第二高的教育部,足足多出1345億。而且,國防部長證實,美國已可能售台攻擊性武器。 看到這些紛紛擾擾的訊息,一向期望兩岸能和平發展的筆者,不禁也擔心兩岸競相軍備發展,真是對兩岸人民有百害而無一利。兩岸一家親,何必搞到如此摩拳擦掌的? 台灣買這麼多武器,可是只換來國防部長能守一天?三天?或七天?……等等不同的保證或承諾,有何意義?行政院長蘇貞昌更好笑,說要「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要拿掃把打戰!」可是他不曉得現在戰爭的形式,根本不會打到最後一兵一卒的。何況筆者看退役軍官及政論家趙興鵬先生也在媒體指出「武器買再多,只有掃把能用」一文舉出:國軍雖有雲豹裝甲車等先進武器,卻因國軍役期短,訓練不足,裝甲車竟連轉彎都出問題……等等諸多問題,認為武器再多,也無法善用的問題,筆者頗有同感。筆者雖非職業軍人退伍,但亦關心台海面臨危機問題。美國前前後後賣我們各種所謂先進武器,國庫將大失血,(像明年多396億國防武器經費,足供全國國中、小五年的營養午餐經費呢!)不禁擔憂以後債留子孫,或擠壓其他國家建設及社福的經費。而問題正如趙先生所說的,武器買再多、再精良,若兵員訓練不足,武器有何作用?前幾年,艦艇飛彈還誤射,若射到共軍艦艇,早就釀成大陸侵台的藉口了。飛彈何以誤觸亂射?當然也是訓練不足之故。 台灣除了年輕人役期短外,(四個月,幾乎等於不用當兵了),現在之國軍還不像四、五十年前咱輩當兵時代,還有全國一致的意志力。今日若發生戰爭,據調查,連支持綠營者,半數以上也不願意上戰場?這樣如何打戰?有先進武器也沒用。 其實,台灣當局者更要想到,現在大陸其實也不必真動武,採用類似日本戰國時代鳥取斷糧的戰術就可讓台灣吃不消了。當時的織田信長令豐臣秀吉攻打鳥取城,秀吉先打聽清楚,鳥取城存糧不足,於是不採直攻對戰方式,只趕緊收購鄰近諸藩國的米糧,並阻斷鳥取城所有聯外通路,連想經水道游泳出去也被封鎖。不必打戰,幾個月後,鳥取城就斷糧而降了。故如今「鳥取斷糧」一詞,在日本表示經濟封鎖戰。另外,台灣發電用的電力,有五成來自液化天然氣,而天然氣,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報導,百分之99.54來自進口,幾乎全仰賴國外輸入,更加深了台灣萬一被封鎖,我國人民如何因缺電而生活困難的問題。 大陸真要侵台,遣回台商、台胞,停止ECFA協議,再採取海、空封鎖方式,幾個月下來,大概就會撼動台灣民心、士氣了,行政院長實不必空喊,拿著掃把,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的笑話的,而是好好思考,如何像馬英九時代,既有國家尊嚴,兩岸又能和平共處的方法吧! 馬英九執政時代,兩岸關係真是良好,在九二共識之下,大陸民眾來台遊覽的如過江之鯽,台灣學生和大陸學生,彼此交換遊學或到對岸就讀大學及博、碩士學位,在和平共存,血緣相同之下,正是相互了解和交流的黃金時期。可惜,改朝換代之下,變成彼此要怒目相視,面對軍事、經濟危機,真是不幸又黑暗的時期呀!
-
金門地方學之萌發與推動
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暨歷史民俗博物館,將《金門學》為基底,以《金門人的日常與非常》為主題,帶著金門閩南文化風格的館藏與人脈,結合「金門地方學」的意義與功能,分別辦理金門場與台灣場陳展,並策辦「金門學未來與軸向」論壇;尤其適時納入823流亡學生之流動調查相關資料,以補足戰役金門史料;瓊林蔡氏家廟與祭祖,補足宗族文化,值得肯定。經由楊樹清完整架構論述,已將《金門學》內涵與特色輸出,再透過江柏煒院長登高格局的主持,從金門地方輸出到台北,具有重要意義。這是金門文化首次有系統的跨海北台灣,影響深遠。金門地方學正待萌發,在以台灣價值為主軸的演進中,終於趕上潮流,躋身一席之地。 「地方學」源於1990年代本土化意識抬頭後,歷經教改及社造運動,由地方政府、大學及社區大學,鼓勵成立以在地文史為主之尋根探源研究,打破疆域及學科的「區域研究」,文化部也適時推出獎助地方學而迅速成長。《金門地方學》是建基於《金門學》,並輔以宗族研究、戰役史蹟、社區營造、村史敘寫、民俗探討與技藝傳承、寺廟祭典、博物館教育、教育傳承、產業發展、文創研發等綜合能量之總稱。 傳統上以歷史領域為主,以縣市為區域之研究,記載地方疆域、沿革、古蹟、人物、風俗、產業,討論其歷史社會等發展,通稱為「地方志」或「志書」。可是「地方志」或「志書」畢竟偏狹,不符時代需求。晚近以來,全球化浪潮迅速席捲各區域,使區域間或個別國族間頓失自主性,因而掀起一股區域社會學、經濟學的自省研究,或從探討區位優勢來突顯國際地位。以台灣主體而誕生的《宜蘭學》、《高雄學》、《屏東學》、《南瀛學》等,發展將近20年。金門起步雖晚,但發展趨勢快,從1996年文化局推出《金門學》叢刊後,自2006年起每兩年舉辦「金門學學術研討會」,2007年開始補助博碩士論文,成長加速。尤其金門大學105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金門學概論》大一新生必修通識課程,透過課堂講授、實作與學生自主學習等教學方式,並辦理推廣活動、出版金門學系列叢書和成立「浯州書院」等最為積極,金大人文社會學院長高瑞新指出,「金大立足於金門,全校師生對於金門有高度的認同」,該校教師積極投入金門在地研究,每年提出的研究計畫案,有一定比例議題皆與金門在地特色有關。另外金門高中也在選修課程納入金門學。高一有「走讀後浦小鎮」、高二則有「金門產業巡禮」、「浯州史話」,進而拓展至對世界的認識。8月以「從台江看世界」為校訂課程的台南瀛海高中師生飛抵金門,首次開啟高中層次南瀛學與金門學交流。金城國中也啟動相關議題之課程活動。在國小校園原設有鄉土教育,未來很容易轉型為金門學而向下紮根。就師資部份,去(2020)年8月,本縣國民教育輔導團社會領域結合融入海洋教育共同備課,辦理戶外踏查增能研習,觀察烈嶼潮間帶的奧妙與奇特之處,強化對於本縣海洋環境議題之探究與理解。整體而言,《金門地方學》從萌發至全面推動,構築亮點,蓄勢待發。 金門縣政府多年來推動學術與在地文史探討,從2006-2008年,共有145件出版品,其中文化局出版品共計97件,占所有出版品七成,且品質相當優良,因此2009獲得行政院研考會主辦的「第一屆國家出版獎」評審特別獎肯定。可見本縣對於推動地方學的熱忱。值得讚揚的是金門獨力創設已歷五屆的「金門文化獎」,傳承感動人心的文化故事,鼓舞了固守文化傳統又創新的文化達人;「浯島文學獎」堂堂邁入第十七屆,催生諸多文學新銳,文化活水源源不絕;最難能可貴的是排除萬難,跨域整合於去(2020)年創設首屆「金門青少年文學獎」,深耕新苗;以古蹟活化權充金門文學館的碧山睿友學校,提供藝文人士展出珍藏手稿,身歷其境的訴說探索生命故事已邁入第五檔。 以「新金門閩南文化」行動博物館之姿向台灣輸出《金門人的日常與非常》,並以子婿燈式視覺襯托及塑造「我金門我驕傲」的光榮感與認同感,將金門傳統民俗文化與庶民生活特色具象化,以創新活潑型態,巡迴展演,達到推廣教育文化、觀光行銷、凝聚鄉心效果;深度交流與對話,有助於推動在地經驗,孕育共識與形塑地方感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