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放棄做一個「好人」
暑假中,我聽了一場社會心理學家多莉丘格的演講,在演講中,她說:「如果你對做一個『好人』的執著阻礙了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兩難之間你要如何取捨?」 丘格解釋了一些令人費解的道德行為深處所蘊藏的心理學,並教給我們如何從承認錯誤開始做更好的自己。「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們都能給予自己成長的空間,然而在這個最重要的方面有些人卻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苛。」丘格如是說。人到中年,收起你的窮大方。放棄做一個「好人」才能成為更好的人。她的一番話讓我感同身受。有這樣的一家人,本該相親相愛,卻因為金錢而撕破臉。 思緒回到1949年,那一年,有上百萬的人因內亂而顛沛流離來到臺灣,我的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員。他本想上街買瓶醬油,沒想到卻糊裡糊塗坐上了開往異鄉的船隻,心裡還想著應該只是很短暫的分離,很快就可以回家。但是他從來都沒想到過,在命運這雙無形之手的操縱下,他的生命軌跡就此發生偏航,如同一隻在南美洲的蝴蝶搧動翅膀,微小的氣流在無形之中傳遞擴散,悄然改變了命定的軌跡,他這一走就是40年。 兩岸開放以後,臺灣的紅十字會忙著辦理所有要返鄉人員的手續,而在前一天,許多想要返鄉的老人家,就早已經把眷村圍得水泄不通。他們苦守了一夜無非就是希望能夠在第一時間辦好返鄉的手續。我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也非常的興奮,平常很沉默的他,那天雀躍得像個小孩子,他在餐廳上叨叨絮絮,不停地敘說家中的種種過往。可是那個時候因為工作的關係,他沒有辦法在第一時間離開,所以他就拜託趕上第一批返鄉的表叔,回到家鄉去打聽叔伯、姑姑和奶奶的消息。後來,表叔帶回的消息說奶奶已經過世了,而叔伯們早就不知去向,只有大姑姑還在老家。這個資訊給我父親的打擊非常的大,他聽完了之後默默地點點頭,轉身回到房間一句話都不說,我們全家看著他的背影,相互對視、嘴唇翕動,但最終居然連一句安慰的話都說不出來。 2019年,應父親要求,我把他帶回了家鄉。每一片飄落的葉子都有回歸的渴望,木落歸本、落葉歸根,咫尺天涯間卻相隔著40年的距離,而父親終於又一次感受到了故土的溫度。 那年,我在淮陰師範學院教書,我們父子各忙各的生活,一起住在離大姑姑家很近的威尼斯社區。老父親是出了名的熱心腸,姑姑的大兒子年過30沒結婚,他幫忙張羅,隔三差五給他介紹相親物件。姑姑的小兒子買房的首付不夠,他二話不說就借出2萬,因為他覺得自己早年不在家鄉,家裡都靠著大姑姑照顧祖母,現在他回來了,也能分擔一下,讓他們的生活過得好一點。親人們一開始要他買金飾,再來想添置家電,後來要求幫忙投資開店……老爸像個散財童子一樣,樂呵呵地都答應了。 2020過年回家時,他聽說那汽車專業的兒子,畢業後也一直處於待業狀態。老爸二話不說,當場拍著胸脯保證,這行我有熟人,以後你如果想來淮安發展,可以來找我。清明過後,大姑的兒子從鹽城坐車來淮安找到父親,想讓他為自己找個工作。 近兩年,百業都因疫情生意蕭條,突然到訪的他將老爸的承諾掛在嘴邊,並表示在老爸為他找到工作之前,他準備就住在我家找人打麻將。於是,在我和老爸茫然費解的目光中,一場荒誕滑稽的劇碼在我家正式上演。整整一個月,在他貪婪得意的神情中,在他誇誇其談的言語中,在他目無尊長的態度中,老爸和我的生活空間被一再壓縮,正常生活都被攪得雞犬不寧,為此我還不得不躲去辦公室鋪地板睡覺。 面對這個表弟,我只覺心涼。這些年來父親出錢出力並不少,對親戚們的要求也是能應則應,他想在親戚之間建立互相理解支持的紐帶,他想和他所重視的家人培養起親密的關係。但是為什麼得到的卻是這樣的結果?這個表弟的行為真的只代表他自己嗎?他的長輩不知道嗎?是知道後選擇放縱,還是一開始就是他們指使他來這樣做的? 那麼,我的父親,在他們眼裡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存在?他的付出得到過哪怕一丁點的正視嗎?即使不圖感恩,就連最基本的尊重也得不到嗎? 作家李曉藝說,我們能夠常做的是舉手之勞,而不是踮起腳尖的托舉。他人的困境能幫則幫,倘若力有不逮,大可不必勉強。而沒有感恩之心只為自己的利益得寸進尺的人更不必慣著。 加州心理學博士、治療師佛沃(Susan Forward)與費瑟(Donna Frazier)在1997年的書裡首度提出「情緒勒索」的概念。正如所有的勒索行為,情緒勒索者(勒索方)會試圖從被害者(被勒索方)身上拿到想要的東西,只是勒索依據不是對方的把柄或秘密,而是對方的情緒。我跟父親說,那是時代變遷的錯誤,不是你一個人的錯誤,不要一直把問題歸咎到自己身上。人到中年,本就諸事纏身,誰家不是散落一地雞毛。而你以委屈自己為代價給出的那點大方,永遠滿足不了一顆得寸進尺的心。畢竟升米恩斗米仇,在你持續不斷的幫助下,被幫助者早已養成了被幫助的習慣,如果你什麼時候因為自己的窘境而減少幫助時,對方卻很可能因情感失衡而產生埋怨的情緒。與其在索取無度的人面前強撐門面,不如用有限的精力打理好家人的生活,才能換來篤定踏實的幸福。 而面對明知會傷害你還選擇去做的人,面對明知你的委屈苦難還要一昧的勸你大度的人,那就更不必委屈逢迎。郭德綱曾說,當你被傷害時,那些不問你經歷什麼就勸你大度的人,你得離他們遠點,因為他們被雷劈時會連累到你。話雖俏皮,但有道理。這種不明是非只知道勸別人大度的人,在自己遇到這種問題的時候往往喋喋不休、耿耿於懷、憤恨不已,所謂大度也不過是他們面對別人的問題用來標榜自我,彰顯自我理智的工具,實質其實相當虛偽,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原諒傷害才能顯露胸懷,進而獲得更多人的認同,但沒有底線的退讓只會讓傷害過你的人踩著你鮮血淋漓的傷疤得寸進尺。就像我的老父親,他開放後回到老家,被大姑丈以做生意為由借走大半的積蓄,後來大姑丈空手而歸,大家才知道他根本沒有拿錢做生意,而是把騙到手的錢拿去賭博。父親認為回頭是岸,決定再給他一次機會,他不僅原諒了大姑丈,還為表信任拿錢讓他幫自己找房子。結果大姑丈的做法和上次如出一轍,他再次把錢賭光,然後索性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後來發生的各種事情前文也多有涉及,或許父親一開始無條件的退讓就像作者埋下的伏筆,所以的苦難早已初見端倪,只靜靜等待風雨欲來。 姜榆木的《人到中年,收起你的窮大方》書裡有句話,「原諒不是人生的必需品,避免再受傷害才是。年少時,常常覺得一笑足以泯恩仇。經歷過世事,看透過人性,才明白沒有一種傷害的底色是善意。而那些半生都在辜負你的人,更不會因為一次原諒就徹底改變。相比寬容大度,直接篩掉傷害過自己的人。才是一種及時止損的成熟。」人到中年,裝出面子不如活出裡子,收起沒有底線不明是非一文不值的窮大方,努力活成自己和家人的依靠,才能收穫真正的尊重。最後和大家分享在多莉丘格演講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放棄做一個「好人」,你將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
面對天災要做好萬全準備
二○二四年四月三日上午七點五十八分,台灣發生規模達七點二的大地震,這是繼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以來最大的地震。回想起近二十五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當時造成極大的傷亡,很多人在一夕之間家破人亡,全台有多個地方也因此而大停電,造成大家面臨無電可用的窘境和不便,而震後復建的工作也持續好長一段時間,多少人回憶起那一刻,即便二十幾年過去了,仍然心有餘悸,久久不能自已。而今在清明連假的前夕,台灣發生七點二的大地震,雖然與九二一大地震的震央不一樣,但是地震的強度卻差別不大,可是相比九二一大地震所造成的傷害,不管是停電也好,人員的傷亡也好,都相對減少許多,我想這都得歸功於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 這次○四○三的大地震,尤其以花蓮最為嚴重,各界也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不管是公司行號或是個人,都展現了同島一命的生命情懷,著實讓人感動,又再次印證了「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的真諦。同時國際也不忘對台灣表達關懷之意:英、美、歐盟與立陶宛各國都表明願意協助,印度總理、英國外相和超過四十八個國家的政要,都在第一時間發訊息表達慰問,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更表達隨時可支援台灣救災,民間更是發起一連串的募款活動,希望能夠幫助台灣早日站起來,就是連對岸也對我們表達關切,並且表達願意提供協助之意,這種種來自他國的溫暖和善意,也都讓我們覺得我們並不孤單。 而不幸中的大幸是,遭逢規模如此大的強震,並沒有造成太多的人員死傷,連美國CNN都盛讚台灣的防災能力,認為台灣經歷九二一強震後,修訂新的建築法規,在這麼大的地震規模下,傷亡人數卻很低,而「台灣對抗天災做足準備」,是重要關鍵。 雖然○四○三強震還是有人傷亡,但對比九二一所造成的傷亡已然減少許多,足見不管政府或民間都很努力在防震上做功課,天災雖是難防,但只要我們能盡好人事,相信一定能將傷害降至最低。 往後,我們仍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不同的天災,但切記要「防範於未然」,尤其老舊建築物必須再全面檢視與補強,無論如何,事前多花些時間和精神做好準備,總是會比災後的修建和復原來得容易和省事,切不要怕麻煩或便宜行事,否則可能要付出更慘痛的代價。面對不可預知的天災,我們唯有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迎接一次又一次的天災挑戰和考驗。
-
兒童節與兒童自主權
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即將到來,兒童節作為每年重要的節慶之一,自然是國、內外對於兒童權的重視,以及近年來節慶與教育、文化、經濟等各面向結合的影響。一到兒童節,無論是家庭、學校,甚至是店家、政府機關等,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一來是表達自己對於孩子、學生、小朋友不同身分的重視;二來是對於兒童權的重申,以及多元文化平等的倡導;三來是結合各項活動讓人們有感,不會覺得兒童節就是送兒童禮物、吃大餐,與帶他們出去玩而已,還有更重要的事。 而最近幾則鬧得沸沸揚揚的新聞,是關於校園霸凌致使學生輕生、校外教學外包廠商管教措施不當等,這都有不少評論與議題深入。但回到接近兒童節的當下,人們是否該省思的是--兒童自主權的重要性,傾聽、包容與愛護,理所當然是身為長輩,甚至是比他們年長者更為首要做的事情。而這些絕非只是表面功夫,我們經常見到不少師生,或是不少父母與子女,相處起來沒有隔閡,反而像是朋友,但還能拿捏彼此關係的分際,這最重要的因素自然是尊重,還有了解權利義務。 在過去,許多校園霸凌與案件雖然被重視,但當代多了新媒體與資訊網絡,許多資訊更可以直接被揭露,許多問題可以重新被省思。過去那套不合理的差別管教,以及不當行為、言詞等,看起來是為秩序,為了顧全大局,實則是迫使另一方成為弱勢者,甚至是脅迫他們做不願意的事情。在教育相關法規的修訂與修正,為的是避免過去許多不合理的行為出現,以及給予那些不合格的教職人員警告或退場,實則家庭教育更是重要的一環,畢竟也不該讓單一方面肩負完全責任。 所以,在這開心的四月,讓孩子歡喜的度過兒童節,讓他們有一個美好且難忘的兒童節,以及讓他們了解相關權利義務的重要。這並不是說兒童自主權就是無限上綱,沒有侷限,而是不可觸碰法規,不可觸碰相關的倫理綱常與善良風俗。至於長輩該做的事,自然是給孩子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可以長大,讓他們可以開心做他們這個階段的事情,很多事情也不用等到兒童節才來做,每天都可以是尊重他們的開始,也希望可以彼此尊重,教學相長,好好讓他們成為國家的主人翁。
-
租屋補助
隨著房價不斷攀升,買房子對許多人來說是個沉重的負擔,租屋便成了一項選擇。以目前來看,台灣的租屋人口估計突破300萬人,政府為了實現一部分的居住正義,便祭出租屋補助政策,來減少租屋者的租金負擔。承租人無須取得房東同意,便可自行申請補助,審核後若符合資格,款項便會匯入承租人戶頭。 然而,這項政策雖是政府美意,有些人卻認為「看得到但吃不到」。首先,許多房東會在出租前告知租客不能申請租屋補助,若租客私下申請被房東發現後,面臨的可能是約到不續租,或是簽新合約時租金被大幅拉升,房東將成本轉嫁給租客。 或許有人認為不滿意房東或是租金,合約到期時搬家就好,但搬家對有小孩的家庭,或在租屋相對競爭的區域,找新的住處麻煩又不容易。例如一些科技園區周遭的租屋市場便相對競爭,有些房東甚至會參考房客名片上的職務,來決定是否將房子租給該房客。因此,許多房客利弊考量後仍會妥協,不申請租屋補助。此外,房東將租屋報稅增加的成本轉嫁到租金上,也可能造成區域租金行情上揚,整體來看未必有利於房客。 為了吸引房東加入公益出租人,政府也讓房東在相關稅賦上有減免,實際效果卻有限。若屋主規劃未來出售正在出租的房子,那麼被視為自用與出租的資本利得稅差距甚大。以總價在中高價位的房子來看,稅額可能差距達數十萬。綜合評估後,不讓租客申請補助更符合房東利益。當然屋主也考慮到房客在未經同意下申請補助,被發現出租事實後影響到未來出售的利潤,最保險的方式便是將房子挪為自用不出租。那麼影響就是市場上的租屋供給變少,租到好房子變得更困難。 筆者認為租屋補助的相關配套措施仍有待改善,同時可能造成房東與房客的對立。除此之外,新聞媒體上常見到惡房東的案例,實際上惡房客也不少,房東面對惡房客時的反制手法也有限,對於不繳租金也無法勸離的房客,走法律途徑曠日廢時,中間損失更是求償無門,用斷水電等方式也有觸犯強制罪的疑慮,有時房東反而成為弱勢的一方。 如何達到居住正義是難解的問題。若要增加房東願意出租的誘因,除了保障租客外,也需擬定保障房東的法律。長期持有房產的房東權益若能被嚴格的法律保障,自然能增加將房子出租的意願。另外則是提高社宅供給量來影響租屋市場,才是有效的解方。
-
行人地獄
在台灣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中,每一天都像是一場交通的戰爭。站在路口,眼睛注視著來來往往的汽車、機車,它們如同無數匆忙的螞蟻,在道路上快速穿梭。這片景象彷彿一個座落在地球上的行人地獄,交織混雜,令人目眩神迷。 首先,我被眼前的車流所震撼。這裡的汽機車數量多到不可勝數,簡直就像是一群無序的螻蟻,沒有絲毫的規律可言。汽車大排長龍的隊伍,擁擠的道路上滿是嘈雜的汽笛聲和引擎聲,彷彿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交通競賽。而機車更是無所不在,它們像是一群蜂擁而至的蜜蜂,時而在車陣中穿梭,時而又在人行道上飛馳,讓人不禁為之驚嘆。此外,機車的亂停更是讓人困擾。我常常看到機車隨意停放在路邊、人行道上,甚至是在十字路口的轉彎處,這不僅給其他車輛帶來困擾,也給行人帶來極大的不便。有時,我不得不從機車的間隙中擠過去,以求能夠安全地到達目的地。 在台灣的街道上,寥寥無幾的人行道,彷彿是寸草不生的荒原,或者是被遺忘的一角。每當我踏上這些稀少的人行道,卻往往被機車與腳踏車的輾壓所籠罩,如同行走在狹窄的繁忙馬路上,身處於極大的威脅之中。機車與腳踏車的踱步,彷彿成一場沒有章法的舞蹈,它們在狹窄的人行道上縱橫交錯,猶如無序的狂風,時而驟起,時而平息,給行人帶來極大的困擾與危險。人行道,本應是行人安全步行的領域,然而在這裡,卻成機車與腳踏車的戰場,行人們如同在泥濘的沼澤中艱難前行,時刻感受著生命的危險。 機車與腳踏車的亂騎,不僅威脅著行人的安全,也踐踏城市的秩序與規範。在這片混亂的人行道上,每一步都充滿不確定性與危險,每一個行人都可能成為意外的受害者。這種無序的狀態,如同城市交通的一道污點,使得整個城市的美好與秩序失去原有的光彩。然而,正如古人所云:「禍不單行,福亦如是。」在這片狹窄而危險的人行道上,也許還有一絲絲的希望。或許,我們可以共同努力,呼籲機車與腳踏車騎士遵守交通法規,尊重行人的安全;或者,政府可以加強管理,設置專用的機車與腳踏車通行區,從而保護行人的安全與權益。在這片混沌的人行道上,也許還有一絲絲的希望,只要我們共同努力,讓這座城市重新回復秩序與美好。 更讓人感到不安的是,機車在紅燈時還會隨意右轉,完全不顧行人的安全。我曾經目睹過這樣的場景:當紅燈亮起時,行人紛紛穿過馬路,但就在這時,一輛機車突然從身旁呼嘯而過,幾乎撞到正在穿過馬路的人。這種不尊重交通規則的行為,讓人無法忍受,也讓人對這座城市的交通狀況感到憂心忡忡。 在這個匆忙的城市裡,超速和闖紅燈彷彿成日常的交通節奏中的一部分,但背後所隱藏的風險卻是無法忽視的。當汽車和機車穿梭於城市街道之間,有些人似乎追求著速度的刺激,他們駕駛著車輛,像疾風般快速穿越城市的繁華。他們無視著速限的存在,讓油門踩到底,車速飆升至極限,風馳電掣般從眼前掠過。在他們眼中,時間似乎是如此寶貴,以至於他們願意冒著風險去換取分秒的超越。然而,他們是否想過,超速的背後隱藏著生命的危險?一個疏忽,一個失控,就可能將一切付出最為慘重的代價。 而闖紅燈,更是城市交通中的一個禁忌。在紅燈的交叉路口,有時會有一些人,他們目不斜視,無視著交通號誌的指示,直接衝過紅燈。在他們眼中,可能只是一個短暫的停滯,但在這背後,卻可能隱藏著無數的危險。當紅燈亮起,交叉路口的車輛停止行進,而這時,一個突然衝出的車輛,可能會造成交通事故的發生。在這城市的紅燈之下,可能隱藏著無數生命的危險,而一個疏忽,就可能將一切推向不可收拾的深淵。超速和闖紅燈,或許只是城市交通中的一個瞬間,但它們所隱藏的風險卻是無法忽視的。在這個匆忙的城市中,我們應該珍惜生命,遵守交通規則,讓我們的城市成為一個更加安全與和諧的家園。 然而,我曾有幸去過香港,那裡的交通環境卻與這裡截然不同,猶如天壤之別。相比之下,香港的街道上汽車、機車的數量顯得寥寥可數,而大眾運輸工具卻發達至極,地鐵、巴士來來往往,為人們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在香港,街道上行人與車輛之間的關係也更加和諧,司機們總是會禮讓行人,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尊重。在我遊覽香港的過程中,我從未見過機車亂停或者在紅燈時隨意右轉的情況。相反,那裡的交通規則嚴明,普羅大眾都清楚自己應該扮演的角色,這使得整個城市的交通流暢有序,讓人感到安心舒適。 行人地獄與香港的交通對比,猶如黑夜與白晝的明顯差別,令我深刻體會到一個城市交通環境的重要性。一個混亂無序的交通環境不僅會給居民的生活帶來困擾,也會影響到城市的形象和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共同努力,促進交通管理的改善,讓我們的城市成為一個更加安全、舒適的地方。 在我心中,香港就像是一座交通的典範,它展現著良好的交通管理,和諧的行人與車輛關係,以及順暢有序的交通流動。相比之下,這座城市就像是一個未完成的畫卷,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填滿缺失的顏色,讓它煥發出美麗的光彩。或許,這需要時間,需要共同努力,但我相信,只要我們齊心協力,這座城市也能夠成為一個與香港媲美的交通模範。
-
中央銀行的意外升息
中央銀行的意外升息決策與其對弱勢群體的保障措施,呈現出社會政策制定中的一個關鍵平衡點:如何在追求宏觀經濟穩定與促進社會公正和包容性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 首先,央行升息的主要目的在於抑制通膨和維持金融穩定,這是一項關鍵的宏觀經濟管理措施。然而,升息同時會影響到貸款利率,包括房貸、學貸等,這對於低收入家庭和弱勢群體可能會帶來額外的經濟壓力。因此,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需要考慮到其對社會福利的直接與間接影響,並積極尋求緩解措施。 加強保障社會福利在央行意外升息的經濟政策中,尤其重要,反映了政府對於維持經濟穩定與促進社會福利之間必須取得的細膩平衡。在這種情境下,保障社會福利不僅意味著對經濟政策的直接反應,也涉及對於政策後果的深思熟慮,特別是對於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當央行選擇升息以對抗通膨壓力時,必須全面考量此舉對經濟不同階層的影響。對於房貸、學貸族而言,升息可能意味著更高的財務負擔。因此,政策制定時應將社會福利作為一項核心考量,確保經濟穩定的同時,不會加劇社會不平等或對弱勢群體造成過度負擔。 如行政院長陳建仁所述,政府對青年就學貸款、購屋貸款、勞工紓困貸款等方面提供補助或減息是值得稱讚的做法。這類措施是保障社會福利的具體實踐,它們有助於確保升息政策不會無意中擴大社會經濟的差距。此外,這也顯示了政府對於經濟政策所帶來的社會影響有深度的認知與責任感。 建立一個全面的社會支持系統是確保弱勢群體在經濟波動期間得到保護的關鍵。這個系統應該包括但不限於財政補助、社會保險、健康保護、教育機會以及職業培訓等多個方面。這樣的系統不僅能夠幫助個人和家庭在經濟困難時期維持基本生活標準,還能夠提供重返勞動市場或改善個人經濟狀況的機會。 此外,應加強保障社會福利還需要政策制定過程的公共參與和透明度。這意味著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政府應該積極聽取來自社會各界,特別是弱勢群體代表的意見和需求。建立更加開放和透明的政策制定機制,可以確保政策不僅反映了廣泛的社會利益,而且能夠及時調整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央行的意外升息提醒我們,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需要全面考慮社會福利的保障。特別是在當前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政府和社會福利專業人士必須攜手合作,以確保經濟政策既能達到預期的宏觀經濟目標,又不會對社會中最脆弱的成員產生不利影響。以全面綜合性的社會支持措施,增強公共參與和政策透明度,我們可以朝著更加公平、包容的社會邁進。
-
從虐童事件探討保母心理評估的必要性
這些時日,新聞界沸沸揚揚的報導新北虐童事件,也引來了普羅大眾對該事件的關心。 整起事件的大略過程,即是兒福聯盟委託劉姓(本姓為沈)保母照顧某位一歲多年齡幼童,但該劉姓保母及其胞妹,卻以慘絕人寰的手段對幼童持續凌虐,導致該幼童於去年十二月不幸死亡。事後地檢署於今年一月對劉姓保母實施約談,同時以虐童致死、傷害致死、違反兒少法等罪嫌將其收押禁見。另於二月時,接續約談和收押其胞妹。 同時,檢警三月十二日對負責該個案的陳姓社工執行搜索,並以涉嫌過失致死及偽造文書等罪嫌移送北檢,訊後以三十萬元交保候傳。 尤其令人憤慨的,是聽聞劉姓保母坦承是為了錢,才勉為其難的接下此個案,而非出於愛心的本意。然而照道理講,該冷血保母就算拿錢辦事,也該負起應有的責任,卻疑似以餵食餿水、拔指甲,火燒下體等酷刑凌虐男童,其心態和作為真令人不寒而慄。 據調查,男童的原生家庭,母親服刑,生父失聯,阿嬤無力負擔照顧之責,其出身著實堪憫。如此不幸遭遇,本就需要社會善心人士及慈善團體予以扶助。畢竟孩子是無辜的,他們無法選擇他們的父母,無法決定自己的棲身處,唯有置身於良好的保育環境,才能健康的成長。而廣大善心人士長期以來對兒福聯盟的捐款和支持,卻因少數承辦人員的怠忽職守,造成此次不幸的事件,難免會心生失望,這將衍生出民眾對慈善事業的不信任感。 其次,事件中的陳姓女社工,其作為也有待商榷。聽聞,該社工以往就很熱衷愛心工作,也以社工為終身志業。據其成長歷程觀察,我相信她應該是個有愛心的人,但錯在她太相信人性本善,社會經驗不足,容易被他人的甜言蜜語所迷惑。本該每月一次的家庭訪視,卻因她的疏忽,便於行事,且太相信保母的推託之詞,沒有完整的走完探訪流程,才會造成此憾事,她確實有不可推託的責任。 至於談到人性,這又不得不回歸到古人最初的原始命題,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性善論者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有憐憫之心;性惡論者主張人性本惡,人之所以行善,是後天所為的;性有善有惡論者,則認為後天教育才是決定善惡的結果。我個人較認同性有善有惡,也認為每個人的心中多少存有善和惡,只是比例上的不同罷了。 然而那些善於隱藏惡,偽裝成善的人,單憑聽其言,是很難識破其心態上的善惡意念的。除了得長期觀察其行為,思考其平日行事脈絡,還得敏銳地感受到其與他人的互動和回饋。其實只要有心,陳姓社工應該能從男童身上的傷痕、情緒反應,尋得出一些蛛絲馬跡。除非她沒有真正做好訪視的工作,純粹以不實的書面紀錄,予以搪塞自己該盡的責任。 現行的保母考證制度,以學科和術科作為評定合格的標準。其學科包括共同科目和專業知識,但即使是應試者所必須擁有的專業知識,也僅能算是基本入門。至於術科部分,採取實作操作,應試者只要有心多加練習,想通過應該不難。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如對應試者心理方面的評估,卻是付之闕如,較難以讓人接受。 我們都知道,社會上的刑事案件,如傷害者或殺人犯,為了逃避刑責或意圖尋求減刑,往往都會以罹患精神疾病作為開脫的藉口。為了慎重起見,司法單位會委請精神醫學專家為其鑑定,以作為事後判刑的標準,屬於對精神病犯人權益上的補救措施。而被照護的受託幼童,是置身於照護者所建構的封閉環境中,如果一旦受到凌虐對待,即使有社工的長期追蹤關懷,但事故的發生往往就在猝然間,是很難予以立即挽救的。因此,事前預防重於事後補救,事前對照顧者的心理評估,我認為是極其重要的。 劉姓保母姊妹,心態上長期以來就極端偏差,行事作為也頗多爭議。如果有關單位,在委託前能對其背景做過調查,如為何她們姊妹倆要改姓,姊姊在擔任幼兒園老師期間風評如何,是否有遭受過投訴等。其後,再經過專業人員對其心理狀態、人格特徵、價值觀念上做過評估,以決定其是否適合擔任保母的工作,我想如此就能做好專業人員把關的措施,以杜絕心態偏頗之人對孩童的傷害事件。 亡羊補牢,尚不算晚。有關單位應該通盤考量,將心理評估納入檢定考試範圍。我們當然相信在這個社會裡,善良的人終究是多於惡人。惟一昧地著重於知識和技能性的考試範疇,卻忽視了保母們最該具有的情意領域,實為保母養成教育中的最大缺失。同時,也希望現職為保母,或以保母為將來志業的相關從業人員,勿鄙視出身貧寒或來自問題家庭的孩子,能秉持愛心照護他們,讓他們快樂的平安長大。更希望社會上長期資助慈善團體的善心人士,別因少數的凌虐孩童個案,而澆熄了原本的熱情。
-
「吃冰的滋味」一課讀後感
現行全國國民中學國文科(南一版)有一課「吃冰的滋味」,作者古蒙仁,據該課題解,所謂滋味有雙重意涵,一是冰品的味道,另一係童年吃冰品的回憶。經品嚐又領略該課後,深深體會具有兩種迥然不同涵意,且隱藏著今昔對比的價值判斷,一是抽象的--冰品的概念性,如吃冰的回憶與懷舊;一係是實體的--冰品的實物性,如吃冰的種類及健康與否。前者迄今擁有正面作用,其對童年吃冰情懷有所著墨,依該課主旨:童年時代吃冰的回憶與趣味,抒發懷舊之情;後者據課文陳述,臺灣戰後早期民間提供諸如冰水、冰棒、芋冰、花生冰、紅豆冰、冰淇淋及刨冰,刨冰又包含有四果冰、粉圓冰、仙草冰、愛玉冰等,融合添加物,形成色彩鮮艷、或澄色剔透、或方塊結晶,讓人覺得愉悅的視覺享受,且參與五花八門吃冰生氣盎然的活動,誘使兒少們爭購享用別有風味的冰品,彰顯童年甜美的回憶與令人難以忘懷,誠然應推崇並給予由衷的肯定與讚賞。 大家都知道,國人生命逐漸延長是拜諸多因素所賜,但擁有健康的飲食佔其首要,重視健康昔不如今(今昔對比)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隨著時間推移,健康觀念不斷提升是毋庸置疑,課文隱喻鼓勵國中生吃冰,與其健康飲食似背道而馳,本文以此負面情況,把吃冰的滋味一課,列舉如下理由,建請刪除。 一、無可諱言,冰品歸屬加工食品,又泛指零食之一,理當零食是無可厚非,又冰品品質良莠不齊,惟就以健康的觀點,似不甚鼓勵。 二、營養專家認為,其營養價值似欠高,且市面上大多冰或冰品,含有食品添加物,該添加物是否造成身體的負擔,迄難定論。 三、吃冰(含冰品)的利弊,仁智互見。畢竟負責口腔癌及食道癌醫師,一致強調過冷或過熱的食物(含飲品),在尚未升溫或冷卻於相當體感溫度,隨即入口,直接刺激人體細胞,勢必對該細胞黏膜造成相對程度的損傷,首當其衝,則以口腔及食道為最,該亦為罹癌危險因子之一。 四、國民中學學生,適值青少年時期,教育主管機關對其身體健康,責無旁貸嚴加把關,旨揭課文,似含鼓勵我們學子吃冰,宜以糾正,自然不在話下。但本件旨限縮推廣學子多食用健康食物,偶而淺嚐一下冰品也無妨,惟仍應注意其溫度。 五、眾所周知,食的方面,最大的價值係提供身體所需,吃得對,攝取均衡營養,亦應兼顧健康為鵠的,但冰品似難在建議之列。 六、「夏日吃冰,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人的一生中,最適合吃冰的年紀,是小學到初中這個階段。」「一個夏天下來,吃掉的冰恐怕要多過自己的體重。」「刨冰……一匙一匙挖入嘴裡,冰花瞬即溶化,融入舌尖,那種沁涼暢快的感覺,足以將艷陽溶化掉。」以上分別轉載該課文,凸顯隱含鼓勵國中生吃冰,似受非議。 吃冰的好處與壞處:現揭示一般醫界針對吃冰好壞處的看法,好處,能短暫補充熱量、水份與解渴,幫助身體降溫散熱,有冷敷的效果,又使運動時間拉長;壞處,容易刺激口腔、食道及胃腸黏膜,促進呼吸道及血管收縮,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及頭痛。 綜上所述,本件分別將抽象、具體、正面、負面、好處、壞處、肯定與否定之事實,藉由平面媒體披露,冀望當局斟酌利害相權,本於權責,將吃冰的滋味一課,保留與否,得重新審酌,自有所抉擇與取捨。
-
總額預算下的醫療扭曲
全民健保施行28年以來,民眾滿意度屢創新高,而第一線醫護人員怨聲載道,滿意度不到三成。近年屢見醫護人員走上街頭,除了抗議政府有意為旁門左道的波波醫學生廣開後門,也抗議醫病比太高,且未有合理待遇。這一群每日洞見生死、為2,300萬人健康把關的醫護人員,百忙中走上街頭,無非是政府聽不見他(她)們的聲音,忍無可忍只好尋求公民最原始基本的表達方式。 上世紀九○年代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說「中國人不適合西方的社會保險,一定會因吃大鍋飯而破產」、寫《醜陋的中國人》柏楊說「在人民還不具備互助互惠的美德基礎下,實施健保制度是一種冒險」,全民健保是靠不生病的人補貼生病的人,有錢人補貼窮人才辦得起來,最重要的目的是避免因病而貧,大大減輕重病家屬經濟負擔,實施健保以前洗腎一年聽聞就洗掉一棟房子。 台灣健保於民國84年施行,民眾對健保滿意度高達八成九,原因在於保費低廉和就醫方便。「看病比洗頭便宜,藥品比糖果便宜,點滴比可樂便宜」。台北住家鄰居是疾管局高階主管退休的七十多歲未婚女士,前陣子住進台北市教學醫院,住院十天只付(自費)三萬二千元,期間還動了兩次手術,反而是看護費花了她十萬元。相較國外,尤其是美國,平常所繳保費高、就診自費也高,小病還未必預約得到醫師。傳聞許多旅外國人,寧願搭長途飛機回台灣,因就診速度快、搭機費用還比國外就醫便宜;但也因未在國內繳稅,回台才加入健保。前行政院長唐飛說:「過去一年多時間在國外,感覺到『外國的月亮不一定好』,在國外很難找到像台灣這麼好的健保;雖然健保也有一些問題,但以這樣的負擔水準,卻能得到這麼好的照顧,非常難得」。 台灣健保好,除了所繳保費少,又能自由看診,一張IC健保卡走遍全台醫療院所,這家看看,那家看看,收集比對各家醫師說法,從前逛菜市場紓壓,現在就算逛醫院花費也不高,而且小感冒還可以直闖資源人力、社會成本高昂的醫院龍頭│台大醫院。大醫院和小診所各有不同功能與職責,未落實轉診制度自由看診的結果,大量民眾小感冒到大醫院就診,教學醫院人滿為患,真正緊急重大醫療時還要透過關係才能掛到號和排上住院床位。教學醫院原專為醫療中、重症及從事醫學研究,學有一身武功的醫師看小感冒,難道不是人力浪費?也恐大大斲傷台灣醫療前進的腳步。世界上多數國家採轉診制度,小病不能到大醫院,要先到基層診所,有特殊狀況才轉診給專科醫師或大醫院。政府雖然立法「……不經轉診,於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門診就醫者,應分別負擔其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及百分之五十」(全民健保法第43條),但不管哪一黨執政,為選票計都不敢真正落實。 「我的老天爺!」人在驚喜或無助時打從心裡呼出的就是「天」。上天懂我、是我的依賴,上天掌握降人福禍,因此自古以來中國人「敬天」,而「人命關天」、「上天有好生之德」,醫師以救人為天職,自然有合乎上天旨意的功德,工作神聖,倍受尊崇。辛苦自不待言,養成訓練中每二、三天值一次班,第二天照常上班,夜不成眠、食無定時,不親自面對病患,沒有擔負病患生死存亡壓力的旁觀者,永遠不會了解第一線醫師的壓力。即使作息稍正常的牙醫其辛苦也不例外。一、二十年前金門翁嵩山醫師為我補牙,由於延宕了他的中午用餐時間,我很感歉意,翁醫師說已多年不吃午餐,因為每每停下來用餐,患者就說,為何要在輪到我時停診?後來索性不吃中餐,飲食無定使得他的健康亮起紅燈,從職場退下,過農耕生活以換回健康。護理人員同樣辛苦、待遇低,離職率高。上班八小時像作戰,一刻不得閒。打針、寫病歷、病房巡查、緊急處理……護病比高,一位護士照顧很多病人,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病患,馬上人仰馬翻。上下班交接需清楚仔細,往往延宕下班時間。 民國84年│比預定時間提早十年--倉促上路的全民健保,拿社會福利精神做社會保險事業,包山包海,自然虧損連連,健保費早已債臺高築。民主制度裡選票為大,「得選票者,得天下」,民眾繳全世界超低保費,政府寧可負債和犧牲醫護人員權益,也不敢動民眾漲保費半毛,數任衛生署長力圖改革丟了烏紗帽,後繼者若要保官位,就要投鼠忌器,不要犯上者「失去政權、茲事體大」之大不諱。既然不能漲保費,那就從下行單位醫療院所動手吧!民國九十一年,開始實施總額預算,超出預算就打折。匪夷所思的是,醫院主其事者居然同意,也從未如歐洲因預算用完而停止非緊急手術和住院醫療,概括承受變相打折後的給付--在德國因大法官判定違憲,總額預算施行不到十年即走入歷史。從此台灣醫療走向看似榮景,卻是充塞醫療光怪陸離亂象。 實施總額預算後醫療院所從相互合作、相濡以沫轉為競爭關係,因為超高的點數足以稀釋點值(申報醫療費用以點計,總點數除以總預算即每點的金額),亦即自己辛勤的成果,齊相競逐的結果勢必使非必要性醫療增多,再以人口增加(國外回台就醫、外籍勞工、外配、外生加入健保)、醫療技能更新,各家醫院點數不斷擴增,逐年攀升的總點數讓「點值」更不值(現在每點只剩0.9,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大聲疾呼回到1才合理),醫療報酬就更低,醫院營運有土地成本、精密儀器設備和人事費用,醫院最能調整的是人事醫護成本,人力不足、超時工作、值班很多、待遇壓縮……也因此造成現今人盡皆知的血汗醫護。照顧眾人健康的人,過的卻是最不健康的生活,這也是舉世醫療中台灣的另類。醫院在相互競爭和點值打折下,更需以看診「量」(人數)來平衡支出和增加收入,並賦予醫師業績要求,一位醫師一次看診動輒上百人,民眾進入診間渴望描述自己的症狀,但醫師不再好整以暇聽你描述病症,不會有從前噓寒問暖、閒話家常場景。在台灣不會有像歐美醫護人員慢條斯理照顧病患的優雅。這是市場化的結果,現今醫院給人商業財團印象,是政府施行總額預算制度下必然呈現的醫療之惡。 毫無疑義,全民健保是建立在血汗醫護人員之上。舉世聞名的台灣優質醫療和不合理的待遇,國外紛紛向國內醫護人員招手,根據遠見雜誌報導「逾六成醫師考慮過出走」、也聽聞「假日飛刀手」--假日飛到對岸開刀,賺取的人民幣比台灣一個月所得還多,當然也有人因故鄉家國情懷不願遠離。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說「當醫師要擠破頭,多讀好幾年書……一個制度不能永遠只靠少數人的犧牲和奉獻」、「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走向全世界」。健保的不合理設計,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醫師缺乏,因為手術和門診,工作時數過長,待遇太不合理,加以醫病關係緊張,醫學生避開醫療糾紛多的科別,長此以往,人力斷層、傳承不易、人才流失是台灣醫療隱憂。 健保署從未因民眾看病太多而提高保費,也不曾對未使用過健保卡的民眾降低保費。民國七十幾年任金門花崗石醫院院長、現仍在板橋看診的醫師朋友,以他四、五十年行醫經驗,認為全民健保「極端濫用、有以至此」、「一二三級別的健康保健和簡易自我就能處理好的該貫徹,四五級以上才能真正用得到醫療,醫師的價值才有」,他認為小病自費、大病由國家給付,或可讓民眾重視自我保健、杜絕浪費、免重大疾病家庭破產、也能拯救健保危機。台北捷運、大安森林公園、拆除中華商場、基隆河截彎取直是時任臺北市長黃大洲政績,現今無人不感恩戴德他的遠見,當年反對聲浪讓他失了連任寶座;但市長有任期,他的高瞻遠矚常駐市民心中,黃大洲之名萬世流芳。眼見健保問題重重,卻無意改革,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台灣的健保,以及公勞農保,一定會倒,因為在位的人都不敢改革,健保要實施轉診制度,才能永續經營」,為保住政權,討好民眾的民粹施政加劇醫療亂象、阻礙醫學進步,將問題丟給繼任者和後代子孫,以長遠計都不會是民眾之福。
-
偏鄉馬路應廣設預告紅燈和人行道
彰化伸港鄉2月22日發生嚴重車禍,造成三位小學生受傷,經常跟隨兩大媽祖徒步遶境的筆者,心有戚戚焉! 根據熱心人士觀察,肇事路口的斑馬線居然是斜的,並非內縮盡量讓斑馬線的長度減到最短,讓行人減少通過時間。其實這也沒什麼稀奇!偏鄉的道路設計常令我錯愕。之前在中部徒步遶境時,常遇到走著走著斑馬線就失蹤,跟你躲貓貓;或者被一些奇怪的障礙物擋住,例如樹木、石頭……找斑馬線如尋寶。 不過,最可怕的還是:離開台北市,其他縣市的駕駛可沒在跟你客氣。 台北市因繁華,抵達目的地有多條路線和交通工具可選擇;而偏鄉的孩子,回家若錯過公車或者無人接送,就只能自己走上危險的歸途。他們路線的選擇不多,不像城市小孩有很多巷道可選擇,往往只有穿過市區的一條省道,和寬闊、筆直、車多、又快速的外環道,兩條路線而已。 繞境時,筆者常常走在這種危險的外環道,還得常常穿越遼闊的馬路。 中南部很多馬路的設計往往以駕駛為主,對行人毫不關心,無論寬或窄,除了機車道和汽車道之外,完全沒有行人專用道,行人只能被迫與汽、機車同行。斑馬線的設計,更是光怪陸離,隨畫設者天馬行空,感覺很不專業!因而彰化伸港鄉才會出現「最遙遠的斑馬線」。 我們一群成人遶境信徒過馬路時都險象環生,所以大都結伴通過,更何況老弱婦孺。筆者認為,在這種容易超速和視覺容易鈍化的筆直大馬路上,應廣設預告紅燈,也就是雙號誌,一個十字路口有兩個紅綠燈,加倍同步來保護行人,也可提醒駕駛。 另外,應在容易肇事的路段設置超速照相(最好設在紅綠燈前)、和闖紅燈照相,最好有閃光燈功能,這種光有非常強烈的提醒作用,不同於科技執法的不知不覺,無法當下警示。任何交通違規,應同樣在遠方,用放大招牌,提前預告駕駛減速,那些不專心的駕駛,應該不會和錢過不去;最後,就是斑馬線的設計,是否能更貼近行人需求。 住在北部的我,真覺得偏鄉那些落落長的斑馬線,真是比走鋼索還危險,真的很需要庇護島。 彰化這一車禍,證明行人地獄革命離成功還很遙遠,官員仍須多多努力。
-
台灣種族歧視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段話時常在社群媒體或新聞上看到,指的通常是台灣人的友善與熱心。許多來自國外的網紅或旅客,也常稱讚台灣人的良善,許多民眾也以此為傲。但實際上如何?仔細觀察那些聲稱台灣人友善的外國人,多半是來自歐美國家的白人,相比之下,來自東南亞的外國人感受卻不盡相同。 不少來自東南亞的人民,感受自己在台灣所受到的態度與對待,不如歐美人來的友善,而台灣人對東南亞人民,確實有隱性的歧視。歧視也不只於東南亞人,有時也發生在非裔人士身上。以前補習時,老師是一位來自澳洲的白人,過往曾在台灣的國際學校任教,當時學校校長告訴他,學校不會錄用非裔擔任老師,主要是因為學生家長不喜歡。 這種言論與做法如果發生在美國,那麼便是相當嚴重的歧視,可能上升到法律層面,但在台灣未必能得到正視;在市場機制下,學校選擇錄取符合市場偏好的人種,能力已不是決定錄用的唯一指標。從這個現象看出,台灣人對於種族的迷思依舊存在。 而對於東南亞人民的歧視,可能源自於他們的經濟相較於我們不夠發達,而來台灣從事當地人不願做的工作,對於非歐美日韓的新住民與其子女,多少也帶有歧視與偏見在。更精確地說,台灣人的友善,僅限於特定的國家與種族。 校園中的偏見與歧視更加明顯,曾聽過東南亞新住民子女在學校受到區別對待,或是遭受到歧視言論,這樣的情況除了來自於同儕間,有的甚至是來自師長,背後的原因在於台灣對於種族平等的教育並不重視。筆者過往於美國求學時,曾參與非營利機構的公益活動,幫忙整理兒童繪本,當時看到美國的兒童繪本,便教導學童種族平等,相比之下台灣並不重視這部分。定居於台灣的勞工、新住民與其子女人數日益增長,政府更應落實種族平等教育。 或許是台灣的種族衝突遠不及歐美國家嚴重,但台灣身為先進與文明的國家,不該讓歧視在社會與校園蔓延,每個人都應受到平等與尊重的對待,從過往警察誤抓越南新住民二代導致其受傷,或是一些移工消費時被隨意漲價、模仿口音也時有所聞,對於種族的偏見或許很難在短時間改變所有人,但可以從教育做起,畢竟沒人天生就懂「歧視」,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其他人,才是文明與進步的社會。
-
2024台北國際書展的檢討
2024年第32屆台北國際書展於2月25日圓滿閉幕,參觀總人次達55萬人次。今年總計國內外有34國、509家出版社參與,更吸引國際人士654位,其中266位版權人士來台,版權桌次會議更多達1,910場,是去年3倍有餘。為了促進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本年也舉辦各類閱讀活動場次超過1,162場,各區沙龍活動場場爆滿,反應相當熱烈。今年展期也共有358團團體入場參觀,計11,611人次的各校師生到場,超出去年的三倍數量,閱讀風氣越趨盛行。國際媒體也相當關注台北國際書展,各國記者十分羨慕台北國際書展在疫情剛過不久就有舉辦相當活力的書展,展位設計也相當出色,能夠感受到各個出版社的用心與重視。 這是疫情以來,國際書展較受好評的一次,顯示台灣已受國際高度關注,加上文化幣、門票能全額抵用現金的加持,不僅吸引年輕讀者購書,進場人數、買氣及人氣也上升,出版社對業績均覺得滿意。 但筆者逛書展,卻覺得新書並不多,老實說,與過去書展曾有過涵蓋世貿一、二、三館時的盛況也差好遠。這是出版業近年來景氣大幅衰退,出版社出書量減少很多(如文學專業的爾雅出版社,原每年固定出書20種,近年腰斬不到10種了;里仁出版公司停止文史書籍的印行了,只做教科書了等等)的原因,許多出版社不得不採用聯合設置攤位的方式,故攤位減少,逛書展倒顯得沒往年擁擠,較舒適多了。所以,在提升出版量能上,靠一次書展,畢竟不夠,文化部對出版事業的提振,還有待加強。 好在,對書展本身而言,最重要的,或許參展出版社和書量少了,參展單位反而能在攤位和文字及圖案的設計上,下了不少功夫,整體而言,視覺效果不錯。其中政府單位更是傾巢而出,無論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大學出版社、台灣文學館等攤位,以及主題館--荷蘭館的設計等,都有可看之處。 書展的主旨在扶持出版業者,並推廣閱讀風氣。今年攤位設計特別有亮點,民眾即使沒買書,其實到台北國際書展,也可以抱著純看設計的眼光前去捧場的。 書展結束了,但吾人檢討起來,過去台北書展在會場上,靠著推銷員用近乎強迫式地推銷百科全書或大套書的作為,以及各參展出版社,攤位設計單調,擁擠又毫無美感可言,是參觀讀者日漸厭棄的原因。今年能改變方式,在攤位設計上有了新風貌,贏得民眾觀看熱情,就順便多買書了。這就是改變,值得主辦單位省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