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新年新願
一年將盡,回頭去看過去一年,歲月如此匆匆。人生苦樂,究竟是苦樂參半?還是苦多樂少?樂多苦少?人人各異。身在苦樂之中,歡樂之時,自然是歡愉的,如果身在苦境,要如何排解? 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小孩天真,無憂無慮,而身為成人,肩負一家的責任,保護家人免於飢貧困頓,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煩惱焦灼,此時的憂愁往往難以排解。《詩經.隰有萇楚》:「隰有萇楚、猗儺其枝。夭之沃沃、樂子之無知。隰有萇楚、猗儺其華。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家。隰有萇楚、猗儺其實。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室。」看到不必為家庭責任奔波辛苦的大自然萬物真是羨慕不已。古代因為賦稅苛徵、戰爭流離失所,沒有能力養家,苦不堪言,而今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年輕人因為薪資、房價、物價等問題,傾向不婚不生,寧願養毛小孩也不願意生養下一代。依據內政部統計,二○二二年新生兒的登記數不到十四萬人,但全台貓、狗新增登記數量卻超過十七萬隻。失去對下一代的期待,社會充斥著迥然不同的價值觀。 不婚不生,沒有家庭的負擔,生命的過程是否更加快樂?恐怕不會。學者指出家庭具有生養、感情、經濟、社會化……等功能,照顧家庭的過程,有苦有樂,沒有絕對的苦或絕對的樂。生活需要分享和相互扶持,當歡樂時,有人共享,歡樂會加倍:當痛苦時,有人扶持,痛苦會減半。誰可以跟你分享?誰可以與你互相扶持?有人到了年紀漸長,因著種種的原因身邊的人逐漸離去,覺得寂寞孤單,苦樂無人共嘗。其實每個人都是孤單的來,孤單的走,孤單是必然。寂寞卻是心態,要如何調整心態,縱使一個人也不會覺得寂寞? 每個人都有需要面對的困難,年輕時有年輕時的問題,年老時也有年老時的問題。星雲大師曾說:「人生自來苦樂參半,然而因為世間一切無常,所以苦並不足畏,只要我們肯面對現實,衝破難關,苦盡可以甘來;樂也不足喜,如果我們耽於快樂,不知上進,樂極往往生悲。」社會漸漸進入超高齡化,老人們要面對長壽的生活問題,以前覺得長壽是福,現代卻有長照的問題存在,不但要活得久,還要活得健康。原來社會的問題不會與過去相同,不斷有新的苦樂要去面對。人際關係本來就非常複雜,沒有一條定律可以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問題。但是,保持生活簡單而樂於助人的習慣,可以創造比較圓融的人際關係。年輕的時候多注意身心靈的修練,讓自己健康的生活,相信在年老的時候,比較容易獲得快樂的機會。 宗教裡的大智慧者,在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人生無常,生老病死是常態,必須承擔自己的生命悲喜,一直到生命的盡頭。而弘一大師以他的一生將人的生活分為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藝術生活;三是宗教生活。臨終前寫下一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也可以成為我們追求的典範。
-
外送平台服務
近年來,外送平台崛起,促進了一股「懶人商機」,對於懶得出門或是有其他考量的用戶來說是相當方便的服務,只要打開手機app點幾下,不久便有熱騰騰的食物送上門。 除了一般餐廳,也能點到超市食材、五金、寵物用品和服飾,給了用戶更多消費選擇。同時,店家拓展了新的銷售通路,也獲得廣告效益,是個一舉兩得的商業模式。在疫情期間許多公司進行縮編與暫停招募新員工,很多人便藉由跑外送來獲得暫行性收入,外送平台算是幫助他們渡過最艱困的時期。 由於外送平台加入的門檻不高,不少人一窩蜂的加入外送行列,也導致用戶感受到某些外送平台的外送員素質有逐漸變低的現象。外送員偷吃食物,甚至直接偷食物,或將食物亂丟導致毀損,嚴重的直接與顧客或店家起衝突,這些例子都屢見不鮮。 部分外送員不想爬樓梯,便要求顧客親自下樓拿,但有的平台規定若用戶要求,外送員仍需送上樓,而外送員可否拒絕也常引起兩派論戰。筆者認為既然公司明文規定,撇除其他不可抗力因素,送上樓便屬於合理的工作要求,不該用「彼此體諒」「外送員太辛苦」等情緒勒索方式,來拒絕送上樓的要求。 曾經聽過比較誇張的情況,是外送員指責顧客點了距離較遠的餐廳,還有的要求客戶不要太晚點餐等教育客戶的情況。顧客就是基於需求才使用外送平台,外送員也有選擇是否接單的自由,用戶在合乎規定下使用平台服務,外送員沒理由接了單卻站在高位來教育或指責用戶,由此可見外送員素質參差不齊的狀況。 因此,外送平台應審慎評估外送員素質,對於被檢舉經查證屬實的外送員給予停權或是其他處分,讓素質不佳的外送員離開平台,避免增加用戶不好的體驗,適當的汰除不適任外送員,讓好的外送員能接更多單,才是「良幣驅逐劣幣」。 除此之外,平台也應重視外送員權益,某平台或許是基於成本考量,曾經改變外送員送餐的薪資公式,導致外送員收入大幅降低,後來經抗議後才暫停執行新的計費方式。可以看出平台對於外送員不尊重,甚至沒把外送員當成工作夥伴,或許這也是導致一些外送員缺乏素質的原因之一。 不論是平台端、用戶、店家或是外送員,都是彼此提供價值的夥伴,更應對等的尊重與體諒,而不是用高高在上的姿態來對待彼此,也期許未來外送服務品質能夠越來越好。
-
給網友防治少年犯罪的建議
近年台灣發生幾件重大少年犯罪事件,一件是少年拿槍掃射當鋪,另一件是少年拿刀刺殺同學,引起民眾關注,甚至部分網友看犯案少年沒悔意,有意違反法規透露犯案少年的隱私資料,希望教訓犯案少年、讓官員重視治安問題。 我能理解這些網友對現有防治少年犯罪制度有意見,想以高效率解決展現正義,但有想過動私刑、透露犯罪少年的隱私資料,真能解決問題嗎?或造成更多問題? 我常路過案發社區、聽相關專業人員分享工作經驗、查相關資料,就來分享個人觀察。 先說防治少年犯罪單位,為何重視保密犯罪少年的隱私?用意是考量少年改邪歸正後,如犯罪紀錄外洩而被歧視,沒辦法順利求學、找到正當工作、結交良善朋友重返一般社會,就可能為生存、求內心歸屬感而再次犯罪,甚至受不了他人眼光而自殺,那就悲劇了。 至於案發的社區雖準備建捷運,但當地嫌惡設施多,也有很多老舊公寓及工廠廠房,還曾發生命案,房價比鄰近地區低,較容易吸引財力有限的家庭搬來住,當地教師上網提到,部分學生的家長忙於工作,教養意願及能力有限,影響孩子的行為發展。 媒體報導還提到犯案少年的家長可能是幫派成員,不排除這位少年因而從家長學到,遇到衝突用暴力解決最快、可從事的工作就是犯罪,不知有其他選擇,以社工專業「人在環境中」概念評估,當地需要社區及外展服務協助家長教養孩子,讓孩子遠離犯罪誘惑。 再檢視現有防治體系,像是少輔會社工服務高度行為偏差、可能犯罪但還沒犯的少年,屬於第一線直接服務社工的重案組,平常工時長到不輸給警察、資訊科技工程師,加上因主責區分配、服務對象需求,常需出遠門訪視,薪資卻相對較低,因此常能看到少輔會徵才訊息,反映人力流動率不低,較難跟服務對象建立信任關係,影響防治少年犯罪。 而法官為防冤案、作適當判決,審判案件需檢視整疊調查資料,部分案件資料多到可放滿整個書櫃,法官得為此加班,如網友違反法規對犯案少年動私刑,案件就會「買一送一」增加司法人員的工作量,影響審判效率。 所以網友如真心想防治少年犯罪,可這樣做: 一、有錢有閒:比起發動人肉搜索動私刑,不如去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網站、衛福部公益勸募管理系統,深入研究少年服務單位的財務、服務概況,贊助用心但缺經費的單位,有助防止少年服務單位缺營運資金,要專業人員回捐薪資,或專業人員怕勞動條件太差而不敢投入,造成人力流失影響服務關係的問題。 二、有技術:擅長資訊科技、管理、自媒體經營的人,可在遵守專業倫理及法規前提,跟少年服務單位合作設計好應用程式、簡化行政工作,減少專業人員工作量,及調查如何有效安排服務據點,縮短專業人員出門訪視往返距離,有充足時間投入實際服務;或透過作品宣傳、檢視現有少年服務,解除民眾疑慮進而願意使用。 三、有投票權:可參考媒體報導、監督議會的民間團體報告、選舉公報、政見發表會,投票時支持明理、能協助訂定具體可行政策、給適切經費改善少年犯罪的官員及議員。 四、想結婚、生小孩:看別的家庭、社區發生少年犯罪,就該反思你的家庭、居住社區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好在台灣各地區家庭教育中心、民間團體、圖書館、書店,用書本、演講、課程分享如何有效教養孩子,快去善用吧。 既然有其他方式有助根本改善少年犯罪問題,還需要對犯案少年動私刑嗎?
-
試談人生對命運的看法
一般人對命運的看法即如俗諺說:「命中有時,自然會有;命中無時,求了也無。」指的是賺多少、吃多少,即命中早就註定;強求來的,暗中變無!有些事情似乎符合這些看法。但奉勸大家,千萬不可以有「聽天由命」的想法!每個人應該保持樂觀、開朗、豁達、體諒、接納、進取的心胸,去面對大家所碰到的惡劣環境,接受挑戰,才能扭轉「命」到更好的境界! 有的人相信「自然法則」,就是個人的生命是隨機、自然的。他們認為各人的命不一樣,有的人天生好命、有的人天生歹命;凡人天生命就不公平,社會不公不義的事情太多。該法則認為人的命就像樹葉被大風或小風吹,跟落葉時間有關。被吹到富有的家庭,就生活寬裕;被吹到貧窮的家庭,就生活拮据。 動物之間是互相牽扯的,如動物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便被人打死,如螞蟻被人捏死或不小心被踩死。又如因酒醉車禍而死亡,是酒醉害的。如果沒有地球、沒有生物以前,如何去「輪迴」?所以講「輪迴」是不合理。「輪迴」是人創造出來,撫慰人心,如你認為可信就信它。 有的人相信佛教所講「前世因今世果、今世果後世因」之「因果輪迴觀」。凡事都牽涉到「輪迴」,即前世你做什麼?這一輩子你就要做什麼?佛教徒的宗教觀念是你不相信我的「輪迴」觀念,他就認為你是「知識障」。 有的人認為,有時要「命」,如冥冥之中很多事,就有貴人從中協助。無「命」就很難講了。成功的定律不是都只靠幸運,而是靠終身不斷的追求,從工作中求娛樂。換句話說,即指宇宙最偉大的定理「慣性定理」,不斷的重複,變成自己的興趣,推到成功的境界,如寫文章成癮而成功一樣。 反之,不好的吸菸習慣上癮,就容易得病。有時命運會捉弄人,但人也可以創造命運。一個人如果把所有力量專注於某一個目標,就比較可能成功,比較可以接近目標。就如聚光鏡能夠聚焦光,就可以讓東西著火一樣。才華很重要,只要自己肯勤快做事,就可以迸發生命的火花,而達到目標。 我一生的體驗及觀察,我欠胞兄一份協助我讀大學經費的恩情,本想賣掉我一輩子辛苦存的積蓄所買一棟透天厝,替胞兄解決當時他財務上一時的困境,但當時適值房市不佳而賣不出去;我的隔街朋友,此時他路過我家,剛好我站在門口,他特意趨前告訴我:「聽說你想賣該屋,你賣掉它後,將一無所有」,不久,胞兄卻不幸往生,至今我也確實只有該屋而已。 至於我的看法,命是決定在「三分運氣、七分努力」,先衡量自己的能力及興趣,再確定自己所要達成的目標;然後,就朝著目標,持續的奮鬥不懈;俗話說:「有志者事竟成」,我想成功的機率應該會很高的! 俗諺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因此每個人皆要腳踏實地工作,當好運氣來臨時,例如各項考試放榜時錄取名額增加額外名額時,本來會落榜的前幾名,卻幸運考取。至於每個人的能力,可能部分來自於遺傳,絕大部分應該是自己後天的努力!
-
凡事不是躺平就能解決
近幾年跟年輕人聊天時常聽到一個詞彙:「躺平」,聽到後一時之間無法反應,查資料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經過幾天的思考推理後才之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 「躺平」一詞源自中國用語,意思是「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小孩、低消費原則」,看似簡單的「五不一低」原則,卻足以影響整個未來生活。 首先提到不買房,不買房當然可以,租屋一樣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其實主因是房價太高、基本薪資太低等原因,導致現在年輕人買不起房;然而不買房將會影響買車意願;買車的前提是要有車位能停,不買車還有幾個原因:包含價位太高、保養不易、維修價格太高等,所以導致現在年輕人買車意願下降也就不談戀愛了;因為買不起車子多少影響戀愛意願,試著想像:倘若跟另一半出去,走到門口下起傾盆大雨,有車多少能躲在車裡避雨,但沒車,兩人撐著傘過不了多久便會淋濕身體,久了另一半便會棄你而去,自然而然也會影響到結婚率;以前人人嚮往美好婚姻生活,然而現代人則對婚姻充滿恐懼,結婚樣樣花錢,加上前幾項原則導致現在年輕人普遍不婚,更別提生小孩了;結婚要花錢,其中佔多數是小孩花費,根據新聞報導,正常開銷之下,養一個小孩到成人階段少說八百萬跑不掉,經過思考後都望之卻步;再來提到低消費原則,其實前幾項原則多少受到該項影響,畢竟在一個「薪水不漲、物價階漲」的時代,年輕人只能盡量節省,東西都挑便宜的買或直接不買,但維持這些原則真的能使我們生活更快樂嗎? 一旦我們維持低消費原則,商人為了降低物價,勢必縮減製作成本,那就不敢保證該項商品品質是否符合我們的期待,同樣故障率會提升,這樣只會更花錢;再來試問自己:「如果不生小孩,那未來老了要誰來照顧我?」普遍可能會想:「政府有很多安養機構,我去那裡住就好了!」如果大家都不生小孩,未來將會是高齡化社會,那安養機構誰來經營?而不結婚將會出現更多獨居老人,獨居老人的安養問題將是未來要面對的問題,又加上沒有年輕一代來分擔問題,那這份重擔將會回到獨居老人自身,將變成一個惡性循環;不結婚當然是因為沒人談戀愛,那同樣會影響到前面提到的等等問題,所以不妨試著思考要如何改變現狀,讓你我未來才不會遇到更多問題,共勉之。
-
金門海漂垃圾的處理
有媒體報導,行政院從2020年起編列65億元,推動「向海致敬」計畫,今年底結束,4年過去了,海岸髒亂依舊;但環境部卻以蒐集廢棄物體積與重量,認為已有效減少廢棄物六成。陳玉珍立委則認為兩岸應對話,金門海廢才有解,近期她與環境部討論,盼將對岸海漂垃圾送回。個人同意金門海廢處理要與大陸討論,但若只是要求運回垃圾,則顯得雞腸鳥肚,小器而不必要。 海廢受季風、洋流所驅動。目前世界海洋中就有五大垃圾海,其中最大者面積約是台灣近40倍大,而台灣垃圾漂流至沖繩、日本,及日本311地震後被海嘯帶入海中的物品流浪至美西等,都是事實,應先弄清楚垃圾來源,才能對症下藥。 金門海廢多數來自大陸,直觀上應無疑義,但可能不只是廈門、福建,縣府應可匡列少數費用研究垃圾來源與比重,與大陸對話才有正確根據。而雙方交流的重點應是源頭減量或其他前瞻思維,而不是再花時間、金錢挑出大陸垃圾,再把垃圾送回。討論垃圾減量、清潔海岸,不該質變成收回垃圾。 源頭減量除了垃圾減量、不隨意棄置垃圾等老生常談外,如何減少一次性消耗品更是重點。2018年起,政府宣布限塑政策,該年底,環團的淨灘成果就顯現出海廢中塑膠袋變少。目前相關單位都努力淨灘,但這就如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年復一年,永遠有清不完的海廢。淨灘雖立竿見影,但必須與鄰近地區聯手才能確保成果。而政策減量卻更根本,塑膠袋減量既然能成功,則養蚵棚架的保麗龍、漁業浮球、纜繩等應也可減少。 除源頭減量外,海廢如何再利用也該更努力推展。漂流木可當木雕材料、海廢塑膠可製成球鞋、海廢保麗龍可製成鍵盤跟滑鼠。水利署電子報曾報導苗栗縣後龍鎮的水尾社區,在社區理事長的帶動下,志工及居民在假日閒暇之餘進行淨灘活動,將撿拾到的各式寶特瓶、有造型的小型漂流木、雜竹枝、蚵殼貝類及大小浮球等,經過除垢及切割後,作為DIY之素材,再經巧手加工後,製成各式各樣的DIY作品,例如綠療盆栽、塑膠花藝景品、浮球打擊樂器、彩繪浮球裝置藝術、漂流木拐杖等。 廢棄物是還沒想到用途的東西,或許透過科技或多對話、討論,能將海廢轉化成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產品。 向海致敬計畫後續4年計畫已經核定,則金門的海漂垃圾除了淨灘外,與大陸對話絕對必要,而政策上源頭減量也更重要,多管齊下,庶幾乎能恢復我們美麗的海灘。
-
海洋重油汙染 媽祖也心傷
去年底台東綠島重油汙染,才多久,竟能飄洋過海來訪北台灣,除了汙染海岸線,也重創北台許多養殖業者,讓他們心血泡湯,真是令人心驚! 半個台灣海岸線被染黑,螃蟹披著漆黑油汙外套,那些貪婪的犯罪者,看準大海遼闊,犯罪難抓,儘管罰則最高三千萬,對那些大財閥來說,只是九牛一毛,於是一再便宜行事。 媽祖繞境,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一,估計全台超過一千座媽祖廟。媽祖信仰之所以如此興盛,是因台灣四面環海,很多人靠海維生。 隨著工業發達、資本主義盛行、很多農產品進口,良田被填廢棄物、變停車場、最後再蓋成大樓……,成為很多人致富的三部曲。台灣從高山、溪流到海洋,都被汙染,尤其海洋,充斥許多萬年不化的垃圾。原本應該是親水國家,如今卻只能望海興嘆。 我認為:大自然是無價的,最高罰三千萬太少。 虐待一隻動物致死,都得罰款最高兩百萬和面臨兩年以下徒刑,荼毒整片無垠海洋的生物,罰款至少應該再提高十倍以上!還得面臨重刑才符合比例原則。 且除了罰款,應把重油汙染所受的遠近損失全都加總索賠;如同車禍,政府除了違規罰款,受傷的被害人,也能得到失去健康和工作的補償。另外,也能創立吹哨者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多管齊下,嚴懲汙染者。 最近寒流不斷來襲,冬季本就是東北角瘋狗浪最瘋狂的時節,真是苦了那些委外廠商、環保團體和自發性志工……。 得在寒流來襲時,頂著寒風冷雨幫忙善後,相信海神媽祖看了應會覺得非常心痛和不捨。那些候選人,總在選舉期間蹭媽祖的熱度,不知他們是否想過,媽祖為何廣受信徒愛戴?而媽祖念茲在茲的又是什麼? 貴為天后的媽祖,每年都能離開高高在上、充滿香煙繚繞的舒適圈,放下身段,走進田埂、防火巷、去尋常百姓家去幫助弱勢者解決問題,希望官員也能去現場看看,跨部會攜手解決海洋浩劫,真是功德無量!
-
生育觀念轉變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於生育的想法逐漸改變,許多人不再把生育列為人生計畫中的必要事項,但出生率連年下降,少子化也對於國安產生一定程度的問題。現代人即使有了婚姻,也未必會選擇養育小孩這條路,享受兩人世界的獨特生活也是許多人的選擇之一。 那麼為何現代人對於生養小孩的觀念不同於以前的人呢?首先便是養育小孩成本的不同。過往農業社會,孩子到一定歲數便可幫忙務農,生越多小孩意味著能帶來的生產力越高,養育的成本也不如現在高昂。多生小孩來增加生產力是一項有利的選擇。而現在養育小孩如同軍備競賽,從高昂的幼兒園費用到才藝班,甚至是未來的教育成本都是一項不小的開銷,生養小孩自然成為必須審慎考慮的問題。 或許有人認為小孩子也可以窮養,不需要在教育競賽中樣樣與人比拚。但對於普通人來說,教育是向上爬升的通道之一,而投入成本勢必影響未來的結果,像是職涯選擇到薪資收入,也影響了文化資本。投入資源與結果未必成正比,但增加了未來取得更多機會與資源的機會。 除了教養成本,有了孩子後,對於過往既有的生活型態也將改變。不同以往自由,例如在假期安排個說走就走的旅行,而是變成在家陪伴小孩成長,必須犧牲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對於追求自我的現代人來說,有了小孩反而受到了限制,利弊評估下結果未必是自己想要或需要的,那麼便缺乏生小孩的動機與誘因。 即便如此,許多長輩仍會有「生小孩人生(或家庭)才完整」抑或是不生小孩等同於不負責任等言論。筆者認為完整與否是由自己來定義,而非別人或是達到某項指標才能被稱為完整。而負不負責任也與有無生小孩無關。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有自己決定人生的權力,沒人有權力對於他人的規劃指手畫腳。 少子化的趨勢下,或許是對生命更為尊重的結果。在沒把握給予小孩好的未來的前提之下,選擇不將其生出來,不論是對父母或是孩子都是個不錯的選項。網路上常看到有些人自我調侃「沒有皇位要繼承,為何一定要生小孩」的言論,或許有些功利主義,但也未嘗沒有道理。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如果不生小孩如果更符合自身利益,做出有利自身的選擇也是人之常情。用「生小孩帶財」反而才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並不是否定生育的意義,只要能負擔起責任,生與不生都很好。重點在於尊重別人的選擇,但許多人會面臨長輩或其他人對於生育的催促,該如何溝通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當下闡述自己的想法。個人意見本無對錯,如果不能尊重別人想法的人,那麼也沒有與其溝通的必要。 人真正該做的是將時間花在自身,而不是好為人師的給予別人不請自來的意見。不把自己價值觀套在別人身上,也是一個人的品格與素養。
-
少年犯罪問題從增強品德教育做起
邇來,新北市某國中國三生爆發衝突,其中一名郭姓男同學拿出彈簧刀刺向另一名楊姓男同學,造成大量出血,經搶救但仍宣告不治,該案引起社會軒然大波,甚至加害者疑似混跡宮廟並加入幫派,過去性格偏激、逞凶鬥狠,曾有霸凌同學的紀錄,此次移送至少年法庭,還比YA拍照,絲毫不具悔意,毫無認錯與自省。 長年以來我國少子化嚴重,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我國青少年人口佔人口比從2017年14%下降至2021年11.96%,但青少年犯罪人口率卻從2017年1320.58(人/每10萬人口)上升至2021年1466.19(人/每10萬人口),5年內上升11%,其中以涉入「詐欺」案及「毒品」案為多,合計佔3成5,客觀數據顯見青少年人口不斷下降,但犯罪率卻持續上升,不禁想問在家長眼裡視如珍寶,又投注大量教育資源的青少年們,到底出了甚麼差錯? 為避免標籤化,少年事件處理法於108年6月19日修正公布,業於112年7月1日實施,將犯罪邊緣的曝險少年(12歲以上18歲未滿之人),從原先移送司法機關,改由少年輔導委員會輔導,即「行政輔導」先於「法律處罰」,甚至為保護青少年,我國對於未成年的犯罪紀錄在成年後會塗銷,也難怪有人說在台灣未成年犯法就是無敵,許多犯罪集團因此不斷吸收未成年成員,使其成為詐欺洗錢的車手或開槍恐嚇店家的槍手,成為頂罪的羔羊。 少年犯罪在媒體渲染之下變得殘酷無比,但演變至今很多都是從平時的「小惡」累積而來,少年相關法律重點是「教化」,個人認為問題不出在法律,而是體制,實為從上到下結構性的問題,實務上管理學生攜帶危險物品窒礙難行,曾發生教職人員因指正學生遭懲處,造成寒蟬效應,導致許多學校怯於法處理學生攜帶違禁品,若連罰站都是體罰,指正學生被扭曲為霸凌學生,教職人員不能糾正處罰學生形同被廢武功,最後可能變成該管卻不敢管。 尊重學生的權利很重要,但教育其實還包括「管教」,管者約束、教者訓誨,並在品行與道德上給予教導。洪蘭教授曾述:「若教育缺少了品格,書念再好也沒有用。」此控訴犀利卻又柔軟,不可否認的是,生活教育就是品格教育,甚至品德在禮記中明確敘述著,此為人之本、政之根、國之基。有道是:「不能為了讀聖經而偷蠟燭。」當教育和生活規範脫節,品格出現重大落差瑕疵時,花再多錢來美化都是徒勞無功的,因此品德教育必須從生活做起,尤其是品德無法速成,就像潤物細無聲,是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能另闢蹊徑,卻也是解決少年問題的最佳藥方。
-
討好型人格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從「我給你玩具玩,我們就是朋友」的幼稚友誼走向更複雜、更成熟的夥伴關係。我們一生中珍貴的青少年時代都在學校度過,同伴關係無形成為我們最普遍、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如何處理好與同學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學問,也是困擾學生的一大難題。而今天我想聊聊一部分人對同伴關係的處理方式,他們總是被稱為「好人」、「老好人」,他們似乎是所有同學喜歡的物件,但是殊不知這部分人也會因同伴關係而困擾,他們就是被稱為「討好型人格」的一類人。 幾乎每個班級都會有這樣的同學,他們對每個人都面帶微笑;事無鉅細地關心每一個人;在每一個人困難的時候,即時伸出援助之手……他們是天使,他們像是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我曾經親眼見到過一位同學,她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她的書包裡總是裝著各種各樣的零食,每逢過節,她總要向每一位同學送一樣零食;每當哪位同學心情不好了,她也總會像變戲法一樣地遞給那位同學一塊糖,並做出適時的安慰。我震驚於她零食的數量,懷疑她的書包應該都滿得裝不下書了。在與這位同學的溝通中,我瞭解到她對此也十分苦惱。同學們習慣了她的零食投餵,偶爾因特殊原因沒帶零食,甚至還會遭到個別同學的調侃。我能感覺到她很想改變現狀,而不是通過零食來建構自己的友誼網路。 你是否也是一個「討好型人格」呢?我們不妨先來深入瞭解一下這一專有名詞。討好型人格,指「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而非人格障礙(摘自百度百科)」。在中學階段友誼佔據著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在這一期間,青少年的情感依戀的重心逐步由父母轉向朋友,並日益得以確定和加強,青少年也變得更加注重與同學的關係。但如果學生過度重視,且對每段友誼患得患失,便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一般表現有:一、怕被拒絕;二、不會說「不」;三、不能沒有依靠……也可以說這些是造成這種人格的幾個原因。討好型人格的危害不言而喻:一、壓抑自己的正常、真實的情感;二、陷入持續維持自己形象的漩渦中;三、對友情患得患失;四、沒有人瞭解真實的你,缺少真正的朋友……。 應該如何改變自己「老好人」的人設,拒絕「討好型人格」呢?對於類似的不良的同伴關係,我們作為未來的老師應做出正確的輔導和干預。我覺得應該按照如下步驟解決這個問題(當然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一、承認學生之間的同伴關係,不要抱有「一群小屁孩還有情感問題」的想法,一定不能對此類問題,有不重視、輕視的態度。 二、調整學生錯誤的關係認知,讓學生明白真正的友情不是一味的付出,在與人交往時,要保留自我,保存自尊。當學生開始慣性地討好他人時,不妨讓學生向內探求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討好別人,讓你得到真正想要的朋友了嗎? 三、建立自我底線,有自己的原則,不讓自己為友誼所困。 四、學會說「不」,遵從自己的內心的真實想法。當你開始學會拒絕別人後,會發現生活變得輕鬆而美好。 五、發現自我的美好,找回自信,而非通過討好別人,承認自己的價值。 討好型人格往往是學生因害怕失去同伴而產生的,學生在學校也常常會出現在交往中被拒絕、同伴關係緊張、在同伴交往中被忽視等情況。作為一名教育者,採取正確心理輔導和行為干預是必要的,我們可以向學生提供一些人際交往的小技巧:一、表情、神態:大方、自然,與同伴交流時保持目光接觸,適當點頭表示讚許;二、態度:謙虛、誠懇、充滿善意;三、學會傾聽,不隨意插嘴;四、在合理的要求遭到拒絕時,能恰當地堅持;五、對於同學間的誤會,要坦然面對、氣量寬宏;六、適當的玩笑可以促進同學關係的發展,但切勿不看物件、不看場合、不講分寸;七、正確對待同學背後的議論,正面面對,敢於鬥爭……。 討好型人格的改變,最根本的就是回歸自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但丁曾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們是為自己而活,人活在社會中,不管你做得如何,都會有人指指點點。如果無時無刻都想著討好別人,那你永遠不會快樂。走好自己的路,討好自己的人生,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從另一角度說,自己過得精彩,對別人也是一種吸引,你的朋友的關係也會不知不覺得到維繫。這便是「有花於此,清風自來」的魅力所在。當我們開始強化自己的磁場,逐漸變得自信獨立,堅強勇敢,那麼我們的身邊自然會出現風雨同舟的好夥伴。 那位天天帶許多零食的同學,在老師的開導下,漸漸不再作其他同學的免費零食機。女同學找她陪同上廁所,她也不會每個人都答應了(之前經常因為陪別人,而沒有自己的課間休息時間)……一開始我們都不適應她的改變,還有一些「隨意」、口無遮攔的同學拿這個開玩笑。但仔細看,會發現真正的笑容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她的臉上,她不再為每天討好別人而困擾,也找到了真正要好的幾位夥伴。一切都表明,她在走向正常的同伴關係,我也真心為她感到高興(雖然沒有免費的零食吃了)。 討好別人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力,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缺乏對自己的認可,才需要通過討好的方式,獲得別人的認可。一開始,直面自己的痛點可能會讓你很不舒服,不用著急,慢慢來,自我重塑是艱難的,卻能讓你重獲新生。 心理學家說:老好人的內心是一個敏感脆弱的小孩子,他們缺乏安全感,對別人的關注、被人的喜歡、別人的依賴,有極大的渴望,所以才會下意識地去討好別人。 且去相信自己,與自己比較,每天進步一點點,都是成功與喜悅。喜樂的奠基讓人獲得快樂,輕盈的內心,肯定自己的價值,建立一個不斷讓自己強大的正迴圈。
-
文言無罪,懷璧其罪
三十年前教育改革(簡稱教改)如火如荼展開,期盼用創意、變革取代傳統、守舊,那些年我正在桃園大勇國小教書,老師們不時被徵調去參加各種研習。民國九十年實施九年一貫,是台灣教育史重大變革,英語教學提早至小三、一綱多本,常見國小學童拉著「行李箱書包」;「能力」取代「學科知識」、分科學習改成七大學習領域、推動彈性時間、鼓勵各校自編特色課程。108年推出的〈108課綱〉是多元選課、學科時數減少。由於政府與民間溝通不足,政策倉促上路、配套措施不夠,教科書審查匆忙。「沒能緩解升學壓力,反而加深了」,教改召集人李遠哲在立法院被質詢時向全民道歉。民國110年李家同教授說「是應該通盤檢討教改的時候了」,今年北一女國文科區老師站在教育第一線,看著〈108課綱〉減少國文科經典選文後的隱憂,一席振聾發聵演講,引起很大迴響。 回溯教改前民國六十幾年,是我的國、高中階段,高中除了國文課本,還必須熟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是儒家思想經典,是至聖先師孔子和弟子的答問錄,人稱「半部論語治天下」足見其金科玉律。「考試領導教學」,老師一字一句解釋,學生毫無懸念務期充分理解才不會在大學聯考失分。上國文教本之前,我們的老師先上數則《論語》,解說字義內容方便學生背誦,在下一次國文課時,學生需將上一堂教的《論語》默寫出來。國文課本教材,文言文、白話文兼具,學生一課接一課在老師帶領下學習遣詞用字,在朗朗讀書聲中,領略中國文字和意境之美,同時也讓學子在誦讀中潛移默化、陶冶品格、見賢思齊,是一趟心靈美的饗宴。「得知在俄頃,積之在平日」,是這樣紮實的、日積月累功夫,在大學錄取率18%的年代,班上40多人有32人考上公、私立大學。大學讀德文系,除了一年級必修國文學分外,幾乎沒有再在教育體制內學習國文,爾後欣賞行雲流水白話文,看懂神來一筆文言、白話交互融合之運用,自己為文時有文言文助力深化文章,我認為完全根植於學習力強的高中階段。前陣子讀張系國文章,深受其信手拈來,夾敘夾議、夾文夾白之暢快淋漓而會心一笑。 從前專家學者擬定教課大綱,希望用教育為國家培育人才,增強國力、造福社會。文言文要放多少篇,太少流於淺薄,無法達到古文陶冶身心功能;太多則考量學生另有科目要學習,這時代畢竟不同於父祖輩只研讀四書五經。現今執政黨取得政權後,花不少心力在意識形態改造,大型機關更名昭然可見,也將政治之手深入教育,因「政治正確」得以受聘的委員,為貫徹上意,大刀闊斧來個課綱大變動,最能改造人思想的是文科,對國文科的改造就是大大降低文言文比例,學習文言文是手上多了一項武器、是法寶,這樣的好東西為何要去之而後快?泛政治化「去中」思維,文言文成了代罪羔羊。兩岸容是政治體制不同,中國文化是相通的呀! 「強國必先強種」一語耳熟能詳,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寫的《科技4.0》書中提及「唯有教育、教育、教育」;李白的瀟灑和志氣「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篷蒿人」,不當篷蒿人,也是靠教育。每每聽到旁人說「教育失敗」,身為曾經的教育園丁,總感到難過,教師學生都是社會一份子,深受大環境影響。李遠哲說「教改是全民的,與社會脫離不了關係,如果社會不改善,教育也沒辦法改革」,那是實情。政治人物站在高處,動見觀瞻,上行下效、風行草偃,影響社會競爭力和世道人心甚鉅。有人向魯迅請教寫作經驗,他說哪有什麼經驗,無非是多看了幾本書罷了,新課綱已然付諸施行數年,是該進行通盤檢討、審議、改革、懸崖勒馬的時候了,「日拱一卒」,每天像卒子一樣前進一點點,勤奮努力,功不唐捐,台灣教育終將有所回報。
-
金門國際和平經貿區 亦師亦友-我認知的賴清德
如何讓大陸放棄武力統一台灣?同時又要保持兩岸平等互動與台灣尊嚴問題,正是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競選時所提兩岸政策「和平保台」的核心精神所在;近來美國華府對「台海保持現狀」的國際議題極為關注,因為2024年正值美國大選,國際的俄烏戰爭與以巴衝突卻方興未艾,美中如何理性地處理台灣問題?已在上月中旬舊金山「習拜會」的中美元首會談獲得共識,中美今後如何共同有效管控分歧?習近平提出「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中美共存共榮」三項方針,並表示並無「2027或2035年統一台灣時間表」的說法。 基於上述,賴清德在此次台灣大選,務實且誠懇的面對國際政治未來發展趨勢,同時也提出兩岸應秉持「互相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對等原則,替台灣爭取「有尊嚴」的國際政治地位,在未來四年,甚至八年後的2032年以前,推動兩岸「共存共榮」的和平發展空間,以響應台海在2035年前「無戰事」的國際共識。 兩岸和平,最好的方式是自然融合,也必需自然融合才會成功,因為台灣的問題是中美妥協的議題,美國要求台灣必須維持現狀,台灣本身又不能自己做主,所以談判就永遠不可能達成和平統一;武力統一也不可能,中國雖然有武統的能力,也能影響世界,但還不是和美國正面衝突的時候,現在中國已經不是打赤腳,而是穿皮鞋了,像美國的911事件、現在的以色列戰爭,都是穿皮鞋的人,容不得本土發生戰爭,一定會用最嚴厲的手段報復以解後效,展現它是世界規則制定者的角色。 金門自然融合試驗區,亦是金門國際和平經貿區,這個選項最早為金門縣長李炷烽是文學家,廈門市委書記何立峰亦是經濟專家,兩人交流言談中所發現,由李炷烽以「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提出論述,就是要大陸及台灣了解如何善用金門的優勢達到和平統一,發展符合兩岸人民的期待,金門走向世界,就是金門產業經貿融合國際化。後有陳福海縣長拜會台灣行政院長賴清德時,鼓勵金門要有自己的想法,規劃未來,為後代子孫選定一件能讓自己血液會熱的工程來做,中央該修法的,該編預算的,由中央來設法支持。於是陳福海縣長將金門縣第五期綜合建設規劃,共六大項的其中二項,一、兩岸和平經貿特區,二、金廈共同生活圈旅遊區,均經行政院核定為上位計畫。 大陸習近平總書記更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週年紀念會,明確指示由金門、馬祖率先經貿融合,能通盡通,基礎行業相通並建設新四通,通水、通電、通橋、通氣。 這些賢能者都發現「金門是兩岸和平的巧門」,兩種不同制度的試驗區,是為生民立命,世界和平融合的試驗區。 賴清德先生是台灣少見兼具第三醫學復健、第二醫學醫療和第一醫學公共衛生專長的醫師。1994年擔任台灣省長候選人陳定南臺南醫師後援會會長,開始投入公共事務,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之際,受蔣渭水思想的影響,人生要找一件能讓自己血液沸騰的工程來做,因此棄醫從政,在臺南市以第一高票當選為國大代表,承擔廢除國大代表的歷史任務。 1998年當選立法委員,在地方專業問政與紮實服務並重,獲市民的肯定及公民監督國會聯盟評鑑「問政表現第一名」。當時有位阿伯拿了壹佰多萬新臺幣要支援他的費用開銷,他和阿伯說:「我從政出席任何婚葬喜慶,不包紅包、白包,也沒有送東西所以不需要費用。」後來在阿伯的堅持下,賴清德和阿伯一起將款項轉贈給家扶中心。 2010年當選台南市直轄市的第一任市長,清廉勤政和高效率的施政形象締造出「台南新政」,2014年競選連任,獲得史上最高的得票率72.9%,創下臺灣解嚴後縣市首長選舉的最高得票率紀錄,他善於體察民意且精準尋找解方的獨特施政風格,深厚民眾的信賴,因此一路由行政院長、副總統,到現在邁向總統之路。 「台獨務實的工作者」他認為中華民國已不被聯合國所承認,早就名存實亡,統獨是中美的議題,台灣自己也不能做主決定,利用統獨議題欺騙人民,恐嚇人民兵凶戰危,終非正道;例如馬總統執政八年,父親遺命終極統一,為什麼沒有統一?台灣民選總統及各級民意代表和首長已是主權獨立的政治實體,治權有台灣、金門、馬祖和澎湖,政府應該務實的推動謀求2300萬人民的福祉,才是正道。 賴清德的爸爸是個礦工,他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阿公是廟祝,媽媽是望族的女兒,結婚的時候是不被祝福的,爸爸很早就往生了,媽媽只能靠打零工為生,身兼數職撫養六個孩子。賴清德想幫媽媽賺錢,所以在宮廟裡看到陣頭的活動想要學習,媽媽確實是賢淑的女性,沒有當場教訓他,只把阿德叫回家,問他:「你以後的人生是想要像媽媽這樣工作嗎?」賴清德立志要做醫生,因為醫生的工作可以改善家庭的環境,於是媽媽說:「那你就好好的讀書吧。」 賴清德小時候和阿公在一起,受阿公(廟公)的影響,有深層的宗教信仰,我們的結緣是在宜蘭的天公廟,二十多年了,他也是天公的門生,天公廟循中華道統傳承濟世,宣化忠孝節義及冲虛謙下為修道之本,以天下蒼生為念,闡揚渡人渡己的信念,迎向光明之路,是靜修的好所在。他有重大抉擇的時候,會到廟裡沉靜心思,讓天公加持給他的智慧,在這樣的機緣下,經常有機會可以和他聊天請益,他很關心我們金門人民的生活環境,以及金門的產業與醫療各方面的種種情況,服兵役時曾經在金門當醫療排的排長,所以對金門很有印象,對金門的事情也能感同身受,在當行政院長的時候就核定金門為兩岸和平經貿融合的試驗區,讓金門能夠有個發展的機會。 養生在議員期間,很多事情都承蒙他的指點,像是金門國際和平經貿區,他認為現在的國際情勢,中美爭霸的氛圍,金門以「國際」和平經貿區的型態,推動時阻力會比較小,成功希望也會比較大,所以倡議金門國際和平經貿區。可以改善金門三十年來都沒有企業來投資的狀況,金門的年輕人就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有好賺食的所在,不用再去外面打拚,讓阿公阿嬤高興,完成想家團聚的心願。 養生倡議的金門國際和平經貿區,為了避免和平經貿區淪為口號,希望能夠成立推動委員會,因此在議會提案並獲得十七位議員連署順利通過,提案我也交給賴清德副總統,現在行政院已指定國發會為推動的窗口。他若能當選總統,相信會實踐「親中愛台」、「和平保台」方案,運用金門優勢進行自然融合的兩岸合作。 台灣地形如同海中大魚,古有「鯤島」之稱;莊子《逍遙遊》云:鯤可化為鵬,鯤鵬形似龍鳳,志趣高遠,追求自由,故島上住民曾創下「亞洲四小龍之首」的經濟奇蹟;而金門島乃兩岸龍門奇地,地形似彩蝶飛舞,小三通開放以來,逾2000萬商旅來往台海,開啟兩岸和平交流,形塑未來「和平彩蝶」的區域發展藍圖。 目前在執行技術上,金門適用《離島建設條例》,有合理的法源基礎,只要賦予「境內關外」精神,金門可利用離島建設條例做到接近自經區的特性,可活用離島建設條例第10條免營業稅、免關稅;第11條保稅倉作業;第18條通航再深化快速通關作業,開闢國際外港;並深化12條教育、13條醫療適用區內大學城與區內醫療使用,此部分如充分利用有利金門快速發展。核心區的福州、泉州、廈門、溫州、汕頭五大核心城市,形成台灣海峽兩岸的兩大城市帶,以及八大核心城市經濟發展區,將產生巨大的聚集和輻射作用,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繁榮;而目前小三通航線與未來的金廈和平大橋,不但是串聯環海峽經濟圈的「任督二脈」,更是形塑金門新區躍升為「亞太國際港」的「黃金廊道」。 因此,金廈應發揮環海峽經濟圈的地緣關係,作為兩岸深化融合與和平交流的成功模板,以催生環海峽經濟圈成為大陸經濟增長的第四極,並帶動台北蛻變為國際級的一線城市,成為環海峽經濟圈的世界視窗。 目前金門皆為內港且水淺,料羅碼頭不具備發展國際港的功能角色,建議行政院准許在廈門大嶝機場對面的金門北岸海域填海造地,做為金門國際和平經貿特區的開發用地,除利用廈門國際機場的空港優勢外,並可整合6海浬外的廈門深水國際港的「海翔碼頭」,做為兩岸與東盟諸國出口貨櫃與中歐班列「海鐵共運」的專屬碼頭,逐步建構國際經貿「亞太港」的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