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平心靜氣看髮禁
日前媒體報導揭露,部份私立學校校規中仍有髮禁之單行規定,違規學生要接受處分,此舉已有違背教育部規定之虞,有學生在立委主辦的公聽會上公開陳情,希望校方從善如流收回成命。 六年前教育部正式行文各學校解除髮禁,重申要求各校一體適用,違規的公私立學校將以減少補助或減班懲處,校方要求學生謹守校規,便於統一管教,但校規是校方自訂的內部單行規章或學生代表會決議,已有子法牴觸母法之嫌。就學生角度言,在權利意識高漲的今日台灣社會,年輕人在乎自我外表,頭髮的長度和造型,攸關自己與同學感受,也是心靈與身體自主意識的象徵。然而另一方面身為家長,卻要學校加強管理。 基於法治原則,筆者認為學校須遵守教育部頒行法令,即使不認同,但知法守法才能作學生榜樣,若校方執意實施單行內規,吝於對分歧點找出雙方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甚至動輒以高壓手段對待學生,可能會適得其反、治絲益棼。 家長希望子女多花些精力與時間在課業上可以理解,但社會型態與師生互動關係本質已大異過去,硬要子女跟隨父執輩想法,只會徒增下一代反感。頭髮雖與學子成績無關,爭取權益是自由,但美國已故總統甘迺迪曾有名言云「頭皮下的智慧對人比較重要,別為頭頂上的部份斤斤計較」,筆者誠盼年輕學子們,在矢言爭取解除髮禁時,莫忘甘迺迪名言背後的精義。
-
再論浯江溪
最近看到金門日報許多人建議拆除浯江溪上的停車場,恢復溪流原貌,在此小弟也發表一下自己的想法。 金門的溪流很少,以前最大的溪流大概就屬浯江溪(目前為金沙溪),而我家剛好就在浯江溪附近。小時候,大約是三十幾年前,浯江溪還沒加蓋時,偶爾我們小孩會跑到溪中玩耍,抓小魚或招潮蟹。不過,我印象更深刻的還是溪中發出的陣陣臭味及偶爾會看到的死貓、死狗。 後來去台北求學上班,一晃眼二十年過去。十年前剛回金門時,發現小時候的浯江溪竟然「長眠於地底」,變成了北堤路停車場,當場我心中不禁打了一個問號,金門有這麼多車子要停嗎?浯江溪有那麼惹人厭,非要弄個停車場把它封死不可? 然而隨著時光推移,金門的車子越來越多,我似乎也漸漸習慣並認同這種做法。現在金城的房子越蓋越高,停車問題越來越嚴重,浯江溪上的停車場未來勢必起到疏解的作用。沒想到就在此時,卻聽到許多拆除停車場的聲音,令我頗感不解。 如果今天拆掉停車場,可以吸引鳥類或其他生物駐足,讓浯江溪成為金門一個新的觀光景點,本人倒也樂見其成。可是鳥類是很容易受驚嚇的動物,浯江溪旁人車又多,能吸引多少生物及鳥類實在令人懷疑。 另外浯江溪的水量很少,不同於台灣的河流,一年中大概百分之九十都是枯水期,要想以浯江溪的美景吸引遊客駐足觀賞說真的難度頗高。所以我個人認為若真要拆除浯江溪之停車場,一定要請專家審慎評估,不要因一時興起拆了又後悔。 隨著金城市區的不斷擴大,樓房增高,人口集中,未來市區的停車問題勢必越來越嚴峻。拆除浯江溪的停車場個人並無任何意見,但千萬不要拆掉後,才發現既沒增加觀光,市區停車問題又更為棘手,沒過幾年只好再把停車場蓋回去,屆時不僅是浪費國家的錢而已,也將淪為大家茶餘飯後的笑柄。
-
讓我們再用同樣的熱情要回祖先的土地吧﹗
連江縣地政事務所委託蔚中傑律師事務所進行「馬祖地區戰地政務時期被登記公有及喪失占有之土地爭議案件研究計畫」之報告指出,今天馬祖土地爭議的根本原因,在早期土地法令宣導不足或法治教育不完備所致。這樣的結論,正如同十幾年來馬祖土地爭議的舉證責任,不是強佔者之所在,而卻歸被佔者之所責任一樣荒謬無理。所有馬祖人心裡都知道,造成今天馬祖土地爭議的根本原因,就是軍管威權國家暴力所致。 早在2004年10月時,有位台灣的朋友陳財能,就已提出「馬祖土地爭議」癥結點及「修法」的構想,他同時也是「媽祖在馬祖」概念的原創者。當時,陳財能與幾位馬祖朋友在南、北竿、東引及桃園馬祖同鄉會等地,抽樣性地舉辦四場馬祖土地爭議的聆聽會。從與會馬祖民眾之陳訴,即知透過訴訟程序取得土地的案例幾乎為零。這樣的結論與蔚中傑律師事務所的研究報告一致。 馬祖的開發始於元朝,與中國福州沿海往來密切,因曾有海盜盤據,明末清初開始有福州沿海漁民移居常住,並依地緣、血緣關係自成村落,現有居民共89姓,以陳、林、曹、王、劉姓人口居眾。這個是馬祖人世代附著在這塊土地存在的生命事實,祖產是在這樣的歷史事實中自然取得的。1949至1956年間,國民黨軍逃離中國大陸後以武力破壞馬祖人土地所有權秩序,基於戰事及防衛需求強佔馬祖人的祖產土地,政府相關單位是無法辯白的事實。 1956年7月16日蔣介石下令在金門、馬祖、烏坵等島嶼實施戰地政務之軍管威權統治。在軍管威權統治下,所有馬祖人都知道,誰敢出聲誰就遭殃!1976年馬祖實施首次土地登記,但人民對軍方強佔之土地無法自由主張。軍方順利將戰地政務實施前強佔之土地完成法制及國有化程序,亦即將武力佔有的事實,透過國家法律的手段轉化為所謂的和平佔有的法律事實,甚至1992年11月7日解除戰地政務前採取濫立界址、擴大指界的方式,更是還原土地所有權爭議及處理方式複雜化,困難化的真正元兇。 另一方面,在馬祖民間散播「20年和平佔有」的論調,藉以強壓馬祖人「祖產」的自然取得的有效性,並將舉證責任歸於被強佔者,而不是強佔者,再讓馬祖人面對「國家法制」的刁難,如土地法、國有財產法等,形成軍方、政府機構、縣民的多方爭議。十幾年來馬祖土地爭議的難題,是這一連串由「國家法制」所形成的,而癥結原點就是1991年8月7日公佈實施之「金門馬祖東沙南海地區安全及輔導條例」。(以下簡稱金馬安輔條例) 今年初北竿說明會時陳財能專程回來參加,他指出馬祖土地爭議的魔鬼都藏在金馬安輔條例第十四條之一的各項規定中。會後陳財能分析給我聽,主要癥結點在該條例的三個故意: 一、故意排除土地真正被國民黨軍強佔的時間點。(十四條之一第一項)「本條例適用地區之土地,於實施戰地政務期間」。實施戰地政務期間為1956年7月16日至1992年11月7日期間,而國民黨軍強佔馬祖人的祖產土地,大部分發生在1949至1956年間,亦即戰地政務實施前。土地真正被國民黨軍強佔的時間點被故意排除,這是為何馬祖人無法透過訴訟程序成功取得土地的主因。 二、確定土地所有權之認定需以完成登記為原則。(十四條之一第一項)「實施戰地政務期間,非因有償徵收登記為公有者,原土地所有人或合於民法規定時效完成取得請求登記所有權之人或其繼承人…」在戰地政務期間,1976年馬祖實施首次土地登記,馬祖人或因軍管威權統治,或因逃離軍管威權統治移居他地,而無法自由主張土地所有權,更遑論登記所有權之人或其繼承人…如果國家一開始即依徵收土地的法令取得土地,而不是以強佔為贏,事後銷贓,利用合法掩飾非法來文過飾非,對馬祖人會喟嘆「土地要不回死不瞑目、也不甘心」嗎?沒有平等法律基礎的土地登記,對馬祖人而言絕對是不公平的。 三、舉證所有權之責任歸於被佔者,排除強佔者。(十四條之一第二項)「本條例適用地區之未登記土地,因軍事原因喪失占有者,原土地所有權人或合於民法規定時效完成取得請求登記所有權之人或其繼承人,得檢具權利證明文件或經土地四鄰證明,申請為土地所有權之登記。」如果馬祖人擁有祖產土地的事實被合理懷疑,而必須提供出登記土地四鄰證明為舉證之必要,那麼軍方、政府機構(國有財產局)等「國家機器」為何不必提出土地所有權前取得該土地之權利證明。 金馬安輔條例,已於1998年6月24日廢止,卻留下層層障礙,讓戰地政務地區人民十九年來仍陷在爭回祖產土地的泥沼之中,馬祖人當然也在其中。2000年4月5日公佈實施之「離島建設條例」,雖然條文中第九條、第九條之一、第九條之二是作為銜接金馬安輔條例有關土地處理之規定。然而,該條例已不處理返還土地所有權爭議事項,而是土地利用上之徵收、價購、徵購或補償等事項。由此觀之,就國家法制的立場,已經不認為戰地政務地區,不論實施戰地政務之前、還是之後,其土地所有權尚有爭議。更嚴格來說,當時國民黨一黨獨大,在台澎實施戒嚴,在金門、馬祖、烏坵等島嶼實施戰地政務之軍管威權統治。他們不認為1949至1956年間取得馬祖人土地之行為是強佔,所以金馬安輔條例並不是專為救濟戰地政務地區人民之土地所有權爭議而立的法津。1991年5月1日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廢止不久,軍方出身的前行政院長郝柏村便公開宣稱,金馬地區實施臨時戒嚴實有必要。因此,金馬安輔條例是一部管制戰地政務地區人民的臨時戒嚴法,而不是伸張正義的法律。 戰地政務地區的人民受盡軍管威權統治傷害,但卻也擺脫不了對國民黨的依賴,儘管爹怨娘嘆土地喚不回,對軍管威權的姑息仍看得見對威權統治時期的恐懼,任由軍管威權及國家暴力的幽靈阻礙還我土地的行動。正如同1987年7月15日台澎解嚴,金馬等地區在軍方的阻礙下,不僅遲了五年才得到形式解嚴,而且還讓臨時戒嚴法│金馬安輔條例阻礙馬祖人取回土地所有權的時效。 蔚中傑律師事務所「馬祖地區戰地政務時期被登記公有及喪失占有之土地爭議案件研究計畫」之報告雖然沒有進行評論,但從田野的資料中,已經客觀地驗證金馬安輔條例並不是專為救濟戰地政務地區人民之土地所有權爭議而立的法律,以及台灣的朋友陳財能,在2004年10月時所提出「馬祖土地爭議」三個癥結點及「修法」的構想。因此,不管是另立特別法(最好是),或再離島建設條例中進行修正,都必須確實考量補實當時金馬安輔條例的故意。如果政府或軍方願意誠實地承認過去的「故意過失」,「馬祖土地爭議」不會是難題,反之,土地爭議的恩怨便會不斷延續馬祖人民與政府的關係。 老一輩將凋零殆盡,年輕一輩也一無所知,正值壯年尚知祖產土地一二的馬祖人在不實事求是地站出來積極爭取,就認命罷了!權利是靠人民自覺並有決心而爭取來的。我覺得軍管威權及國家暴力還在影響馬祖,25年前,不管在馬祖、還是在台灣的馬祖人,我們都一起站出來,我們擁有自由;25年後,我們再用同樣的熱情,要回祖先的土地吧!
-
離島醫療品質端看政府態度
離島醫療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因為人口數較少,幾乎都在10萬以下,所以不會有財團法人或私人醫院設立,端賴公立醫院來執行政府的醫療政策,保障基本生命人權。而國內五大公立醫療體系,包括退輔會榮民醫院系統、國防部的軍醫系統、教育部的醫學院附屬醫院系統、行政院衛生署的署醫系統,以及稀少的縣市立醫院系統,分別擔負起偏遠離島的醫療服務任務。而從目前實際情況統計,各公立醫療體系之中,大部份是署立醫院深入偏遠離島設立醫院,為政府架起防疫和醫療保健的網絡。 民眾普遍有一個正常的心態,那就是捷運站在我家附近,能與超市、學校、文化中心、大醫院等做鄰居最好。但是,高壓電鐵塔和變電箱、垃圾轉運站、殯儀館、屠宰場等離我家越遠越好。因此,由於離島均無大醫院設立,有些疾病診斷治療仍需轉到醫學中心,所以,所有離島居民都會喊出「有健保,無醫療」或是「平平繳交健保費,卻當健保二等公民」等,甚至「拒繳健保費,抗議不公平」。但是,卻從來沒有真正拒繳過。 離島居民應該要有一個體認。想一想為什麼國家音樂廳設在台北市,而不是台東市?為什麼台北市有捷運系統,而雲林縣沒有?為什麼金門縣政府和縣議會要設在金城鎮,而不設在烈嶼鄉?為什麼肯德基、麥當勞不來金門開店,但是台北市卻到處都有?為什麼台北市有好幾家醫學中心,但是金門只有一家地區醫院?千百個為什麼,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人口數的關係。金門鄉親應該記憶猶新,民國84年左右全國知名的海霸王在金城開店,239元圍爐吃到飽。起初生意鼎盛,排隊進場,但是不出三年就收了。為什麼?因為剛開始大家覺得新鮮,搶著去嚐鮮。 但是大家不可能每個禮拜都會去,也不一定每個月都會去,漸漸消費人次與日遽減,就無法維持,營運不下去了。做生意的店可以不來金門開店,來開店的因為無法維持可以收了不做。但是,醫院可以像商店一樣收攤不做嗎? 署立醫院概分為都會型、城鄉型和離島型。其中都會型最好經營,但也最具競爭壓力;離島型最難經營,也最沒有競爭壓力(因為根本沒人想來開醫院賠錢)。在都會型醫院公務補助僅佔其總收入的一小部份,如署立基隆醫院佔5%,但離島型醫院因人口數少無法創造業績,公務補助款將會佔醫院總收入的大部份,如署金佔15%。因此推演可知道,中央政府不可能在金門設立一家醫學中心或區域級的署立金門醫院,署金的組織編制永遠只是地區醫院層級,人員不多,公務預算也少。因此,若想讓地區醫院具有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的本領,地方政府就得在經費上投入加碼,增聘所需要的專科醫師和添購各項儀器到本院服務金門鄉親,這是不爭的道理,也是事實現況。不過,天下仍然有些事是有錢也辦不到的。例如有議員說要投入2億元來聘用名醫來金門駐診,煞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想法。其實,就算金門支付神經外科醫師在台灣兩倍的薪水,但是該名醫來金門一年只有個位數的手術可以開,他一定會感到自廢武功,不如他在台灣每年可醫治數百位病患比較有成就感。 針對醫師的來源,其實金門縣政府早在民國63年即有首批公費醫師保送到北醫,高醫的醫學系就讀,長期培養本土醫師的計劃。目前署金僅剩下9位本土醫師留在醫院服務(包括2位牙科醫師與1位甫返鄉的女醫師)。此所謂「靠山山倒,靠人人跑,靠自己最好」。對金門縣政府致力於長期培養金門公費醫師,儲備本土醫事人員的計劃,本人深表贊同。不過,由於每年薦送太多應屆畢業生去念醫學系,以至於水平向下取,導致不少醫學生第一年即被退學,造成當事人和縣政府形象上的傷害,值得衛生局省思目前每年薦送人數太多是否有「揠苗助長,苗反枯」的惡果出現。 醫療的主角是醫師,醫師數量和醫師品質都是提升醫療的重要關鍵。離島由於生活條件不如台灣本島,醫師羅致先天上比較困難。如果不能在薪資上給予比本島更優渥的待遇,恐難吸引台籍醫師,甚至在薪資減少之時,原本在署金服務的醫師也會接踵離開金門。李沃士縣長有鑑於署金近數月以來醫師獎勵金銳減導致多科醫師紛紛離職返台,影響金門民眾就醫權益甚鉅,特別在6月17日下午率多位議員及衛生局長蒞院座談,瞭解癥結所在,並承諾給予計畫性支持,亦獲在場議員認同。本人認為,中央有責任在金門設立醫院,以照顧國民健康,但礙於人口少,只能提供地區醫院水平的C餐。如果地方政府有能力加碼提升到A餐,讓金門鄉親得到更妥善的照顧,署金當然配合提升。縣政府有付出,使套餐升級,獲得好處的是全體金門鄉親。醫院就如同廚師,用加碼的金額去購買優質的食材,加上精湛的烹飪技術,把A餐呈現供金門鄉親享用,這個道理,再淺顯易懂不過了。 誠如議員所言,金門人是不是一直在做一個「有錢的窮人」?是要吞下中央政府所能提供的C餐,或是給金門鄉親享用A餐,端看地方政府對金門醫療的態度。俗語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所付出,才能有所要求,並且兩者之間應符合比例原則,是亙古不移的道理。
-
亮麗數字的背後﹐金門的未來在那裡﹖
這是自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政府執政後第一次在金門有在野黨的民意代表參與的兩岸關係會議,本人很榮幸受邀參加金門縣政府及陸委會聯合舉辦的「開展兩岸‧佈局全球」的說明會。身為地方民意代表,為民喉舌反映民意為本人之職責,是日本人在座談會上發言內容,是以相當誠懇、理性的態度來反映金門在1992年解嚴以後迄今的困境。民眾應有知道真相的權益,為了讓「小板凳發聲」,特投擲本稿以及漫畫一張,將當日發言內容忠實呈現如下: 敬愛的賴主委,就剛剛主委的大陸政策簡報所說的問題,包括您說的所謂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問題,以及兩岸所謂的「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本席認為因為座談會時間有限的問題,同時這些又是屬於高層次的兩岸政治問題,本席今天不想在此發問,本席僅就主委剛剛所談的與金門地區有關的問題就教於賴主委…… 1992年11月7日以後金門解嚴開放觀光,2001年1月8日金門實施所謂的小三通,2008年7月4日馬政府開放兩岸直航,說實在的,每一個階段,金門人對政府的德政美意總是有所期待的。 但是,漫長的20年時光匆匆,解嚴開放觀光、小三通、大三通、兩岸直航…對金門而言,並沒有帶來多大的改變,金門的經濟並沒有帶動起飛、金門的基礎建設並沒有長足進步、當今天台灣的國民所得已然突破美金20000萬元時,金門依然還停留在台灣同胞六到七成收入左右,主委您有沒看到金門到處充斥的800壯士臨時工,您有沒有看到幾千個年輕人為了搶奪27個月收入僅2萬多元的金酒公司的工作,顯示金門的工作機會難找,失業率攀高,年輕人不斷的出走,您有沒有看到街道上店頭商家,一天營業額不到1000元,這一些蕭條的景象……我們不禁要問,20年來解嚴開放觀光、小三通、大三通、兩岸直航,這一些政策金門人得到什麼福祉?答案是:希望總是落空的。 您剛剛吹噓提到一堆華麗的兩岸數據,您說,馬政府主政,過去三年,小三通的航次增加了57%、兩岸從金門中轉的貿易額增加了176億、兩岸人員往來超過400萬人次、中國觀光客經由金門小三通到台灣旅遊的人數成長68%……我們不知道,主委這些華麗的數據下金門人FU到什麼?您說到WHA、GPA以及台灣目前全球有將近140個國家可以免簽證,金門人感受到什麼? 「開展兩岸‧佈局全球」這個宏大的願景非常好,但是,我們不禁又要問,每一次當政府用很華麗辭藻來暢談兩岸關係,這些政策口號之下,金門的定位是什麼,金門總是被當成為每一次政策實驗的白老鼠,就以ECFA來說,馬政府將這一個傾中的政策過度美化成為提升台灣經濟的萬靈單,不過,我想請賴主委到坊間問問看,ECFA對金門有沒有什麼影響?金門沒有因為ECFA而得到什麼利益?如果有,那是資金嚴重失血,經濟蕭條,現在金門人都在吃老本。 就連6月28日要開放陸客自由行,由於政府沒有把金門基礎觀光建設搞好,當然吸引不了觀光客,未來中國客由金門到台灣觀光,金門到時恐怕又要淪為觀光客上廁所的地方;更讓人擔心的是,增量的過境旅客,您說將有138萬陸客過境金門,金門人擔心的是會不會排擠金門人搭機赴台的權益,而造成排山倒海的民怨。 敬愛的賴主委,最後我還想請教,金門什麼時候才能由灰姑娘蛻變成美麗的小公主?金門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得到中央政府的重視? 本席認為不是中央政府不讓主委來喊喊美麗的口號,做做政策的宣示而已,中央政府應該給予金門更多的自主權,鬆綁更多不符時宜的老政策(比如土地、投資獎勵)、給予金門明確的定位(比如說經濟自由貿易免稅區)等等…… 否則要金門「開展兩岸‧佈局全球」將淪為金門人民再度空談的神話。 最後的題外話,今天這個座談會,竟然現場還散發一份馬英九總統主持中華民國100年開國紀念典禮暨元旦團拜的文宣,套一句主委剛剛說的話:「兩岸關係的推展,不應該有任何政治議題…。」那就教於主委,今天這一場「開展兩岸‧佈局全球」的說明會,應該是談兩岸議題與金門,今天的座談會與馬總統的文告,有何直接關連性? 謝謝主委,發言完畢。 2011.06.27
-
他不壞他是我的勞動人
「老師你來啦!這是心得回饋單,交給你。」一位身材魁梧,皮膚黝黑的中年男子,放下手邊的掃地器具,滿身大汗的朝我走來。 「恭喜啊!阿盛,今天是你最後一天執行勞動了,將來『畢業』出社會後一定要好好做人,並幫助更多誤入歧途的朋友們找尋人生正確的方向與價值觀喔!」我微笑的收下了他的心得回饋單。 他是我進入地檢署來第一個負責的個案。 還記得第一次見到他時,他留了一個大光頭,滿身刺青、衣著不整的步入勤前說明會會場。當時身邊的其他老師便提醒我要特別注意這號「人物」。除了「精彩」的前科紀錄外,他的人高馬大也無形造成大家不小的壓力與負擔。我微笑的點點頭,心想著不管這個個案有多難相處,都一定要好好『診治』他;用愛與耐心協助他重新復歸社會。 後來說明會結束後,我帶他到一個較適宜談話的場所,仔細告訴他執行社會勞動的機構及須注意的相關事項。他敷衍的點了點頭,只告訴我他的綽號叫「阿盛」後,便拿著指定報到單掉頭走人了。 他第一次去機構報到時,便造成當地不小的騷動…。除了魁梧的身材及滿身刺青外,還有不少看似他的「跟班」到場了解情況,場面十分壯觀。督導不久後便打電話給我,表示不想接管這個燙手山芋,且附近居民皆人心惶惶,深怕他的出現會影響自身及家庭安全。我一面安撫督導,一面向他解釋能執行社會勞動的受刑人皆是刑期較短,且經檢察官合格篩選的人員。此外老師也會定期到場了解情況,若勞動人有執行不周或任何違法情事,便會立刻撤銷其勞動資格,重回監獄吃牢飯。督導聽完我的解說後,這才稍稍放了心。 為了不讓督導及居民對社會勞動人及其制度產生懷疑與抗拒。後來我三天兩回的便往機構跑,除了向督導確認勞動人執行勞動的情況外,並常常和阿盛「聊天」:了解他今天執行勞動的心得與感受。起初阿盛相當排斥與我對談,只因他認為我是基於一個監督者、管理者的身份在教化他、訓誡他。但在我鍥而不捨的嘗試及以一個朋友的立場與他相處後,他終於慢慢的放下了心防,並告訴我他在這裡的感受。 「我知道督導及這裡的居民是怎樣看我,怎樣在背後說我,但我不在乎!我只想早點將勞動時數履行完畢,好回歸社會,做我自己想做的事。」阿盛憤憤的說。 「老師也不在乎你的身分或外表,因為老師知道你其實有一顆善良的心及對朋友的義氣。只是這樣的義氣與作為,讓你也蒙受了不少法律的處分,不是嗎?」他點了點頭,顯得相當不甘與委屈。 「如果今天我們將這樣的義氣與熱情,用在社會勞動的執行上,用在對居民、對社會的貢獻上,會不會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呢?」他不語了,因為他知道他沒有信心能讓社會大眾對他產生肯定與尊重。 「阿盛你不用急,也不用害怕。老師日後會運用很多方式,讓大家慢慢接受你,但你也要慢慢調整自己的想法與「義氣」,好嗎?」語畢,我便騎車離去了。因為我想讓阿盛一個人好好想想:想想到底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才是對自己未來最好的抉擇。 日後,在幾次的聊天中,我感受到阿盛開始有心想要改掉過去不好的習性,重新做人。因此,只要有什麼需要勞動人協助參與的活動,我都會指派他到場協助。如黃金海岸的淨灘、端午、中秋佳節的敬老及寒冬送暖等弱勢關懷活動。而每一次的活動,阿盛莫不積極投入、全力以赴,留給在場所有人士一個深刻的印象。數個月後,當我再去機構訪視阿盛時,督導及里民已一改過去對阿盛的偏見,反而稱讚起他的勤奮踏實與任勞任怨起來,即便他只是一位勞動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其實犯錯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不能在犯錯中記取教訓,改正自己。對於一位曾經在法律上犯過錯的受刑人,我們不一定要循著生硬冷漠的獄政程序來予以解決,我們可以選擇慈悲,並用一種較柔性的方式來給予他們改過自新,重新更生的機會。 一年過去了。今天我收到了阿盛的「畢業證書」。在紙上,他歪扭的字跡寫著:「謝謝督導,謝謝老師這些日子以來的叮嚀與指導。我不會說話,但我真的發自心底的謝謝你們,謝謝你們改變了我的人生。」在一個寧靜安詳的午后,這段話是我收到勞動人離別時最好的禮物。
-
漫談金門地區國小暨幼稚園教師甄試
在夏天舉辦活動或考試,最怕遇到颱風來攪局,金湖國小曾遇到海棠颱風要來侵襲,工作人員幾乎二十四小時緊盯著中央氣象局的預報,那種心情不是主辦者是無法體會的,有人會以為颱風來了,大家擔心的是工作會延遲,監試人員要重新通知……等,其實這都不嚴重,最傷腦筋的現實問題是老板已採購好的便當菜要如何善後?照價購買,不可能!補貼價款,沒這種預算!好在都是虛驚一場。中正國小有一次主辦可就鬧出一件大新聞,考試照常舉行(考試時氣候正常),可是前三天颱風才過境,班機客滿,已訂位者也秩序大亂,機場有如金門鄉親回家過年一樣,有一位女性考生一時想不開鬧自殘,幸虧自殺未遂,否則「代誌」就大條了!她這種解決問題的手法,在當時引起很多人的討論,身為「準教師」竟演出負面的「生命教育」,不但於事無補反而自曝其短。然而有些縣市的立法委員確實神通廣大,爭取到加班機,有些人還是「痴痴的等」,可見在「商業掛帥」的旗幟下,搭飛機要盡如人意尚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相對的,這裡也要談到彰化縣的呂姓女考生,她是一星期前已經抵達金門住宿,後來我與她閒聊時,才知道她為了「金門文史」能考個好成績,已經看了15本有關的書籍,像她這種專心致志的精神確不多見,那一年她果然成為國民小學正式合格教師,再次證明了「機會是給做好準備的人」這句話。 前面已經提到很多考生同時報考許多縣市,所以他們急於想知道筆試的結果,但人工閱卷速度慢,至少須要有一天半的時間才夠。考完試後首先要公布標準答案,並接受考生提出的質疑,再請原命題教授回答,並要註明出處。曾經有一次碰到一題有關衛生健康方面的問題,命題教授出國旅遊去了,放假期間學校又找不到同科系的教授,這下慘了,好在有人靈機一動:校長的弟弟不是留美醫學博士嗎?何不去電請教?問題終於獲得圓滿解決,三個臭皮匠果然可以湊出一個諸葛亮。考生們「自我意識」強烈,只想到我要趕到下一個縣巿參加考試,只算出沒有參加正式合格教師的複試要多待在金門一天,住宿伙食費又要多花費,錢快用光了怎麼辦?今天不公布名單多待一天旅費算誰的(有人打電話這樣質問我)?後來我告訴他們,我一直忙於接電話,那裡還有時間處理閱卷的問題?終於聽懂我的話了。其實在人工閱卷時期,每份考卷,我都請二位實習老師各自重新計算得分,如有錯誤再請閱卷組組長更改,務必將錯誤降低到最低限度。至於目前的電腦閱卷,要注意的是應試者筆觸過輕,雖然是正確答案,但答案卷上鉛筆塗得太淡,電腦感應不出來,還是要經過人工的複核才不會有遺珠之憾。這裡有一點要檢討的是:少數金門考生「神通廣大」,在公告複試名單之前已經知道名次了,這很容易產生二個問題,在名單還沒有公告之前,會進行複閱、查核的工作,難保名次的先後有所更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定有人「搞鬼」。其次,外地的考生想到的則是:有一就有二,既然有「內線」可以先知道成績,誰敢保證不會先知道考題。好在督導人員最近嚴格要求,不再有這種「洩露祕密」的狀況發生。 接著要談到「遵守時間」的問題,報名截止在17:00,早上要公開宣佈:「大廳」時鐘(以之為標準,當然要與電視對時)上08:00已到,報名(或其他項目)開始。下午五點一到,請一位同仁站在起點,前面的考生繼續辦理報名手續,後面的人則明日請早。曾經有一個人以「飛機」誤點為由要打個商量,還有一個人說時間截止前他已抵達校門口為由,要求當天給予報名,我都告訴他:因此而衍生的「副作用」很難逆料,礙難照辦!又有一位考生反應她的考場中,二位考生(准考證號碼她有記下) 在監考官下課時間到宣佈起立停止作答時,他們還繼續在填寫作答,監考官也沒有加以制止,她當時要求以「零分」計算,我認為太狠了,只得答應她:「如果他們二個出現在進入複試名單內,我一定簽請將其剔除!」結果是他們沒有進入複試,讓我如釋重負。監考官大多為校長、主任兼任,如果秉性過於「憨厚」,不按試場注意要點切實要求,問題就會層出不窮,事關每一個人的終身幸福,怎能不心懷戒慎恐懼啊! 教師甄試的重頭戲就是教學演示,每一年委員會都會根據師資的需求,訂定演示的科目:有一年是不限科目也不限單元,但缺點是到補習班專門學習一節課,就能達到「一鳴驚人」的效果。有一年是限定國語科的某一單元,然後編寫教學計畫,按計畫教學,教學計畫和教學演示都列入評分。最近有鑒於數學程度的低落,採用小學六年級數學課本十二冊為範圍,固定時間內做好教學準備,單元臨時抽籤決定,演示一節課。教具有些時候是用買的,不一定是要由教師親自製作,所以教具的使用在濃縮的時間內,只能用「虛擬」方式加以說明。在這一個環節裏,該有的東西考生沒準備不勞試務人員費心,簡章考生不必準備的他?想「加油添醋」,工作人員應立即禁止。另外,考試場地一經布置完成,絕對不許可任何人進入使用,以免因增加了「熟悉度」、「臨場感」,影響評審評分的公正性。當然,考場的樂器不得使用,這更不必說了!有一件事必須提一下,有一年一個幼稚園的考生反應電子琴不能使用,實在讓我感到「莫名其妙」!因為各個教室放置的電子琴,我特別請音樂科班出身的李老師(我的學生,但我音樂方面很差)在教務處再三的測試,當時很多人都在場。搬到教室後我怕搬動時出現不可預期的狀況,又請他到各個教室再試彈一遍,而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十點半左右,我和一位老師、一位替代役對每個考場又徹底清查一遍,這位替代役老弟是留美的,一時手癢也去摸琴,我順水推舟請他每一臺都演奏一次,並取笑他是「肥牛彈琴」,沒想到還是被誣賴電子琴不響,這大概是消遣別人所應得的報應吧? 最後要談到評審的問題,現在法令規定:非本校(地)之裁判不得少於1/3,目的在於防止「近親繁殖」,先前幾年很多考生懷疑評審偏袒金門籍,但後來了解到五位評審中,有三人是臺灣聘來的教授之後,這一方面的質疑就沒有了。考生們通常在考完試後把意見(最常出現的都是些道聽塗說的消息)上傳msn,有同事問我為何不上網解釋,我那有像現在這麼有空閒呀!況且正式合格教師只有1%左右的錄取率,錄取的人他不見得說甄選是公平的(因為他也可以說是自己的本領高強),沒錄取的人至少超過1%的人會找出不公平的疑點,至於他們的動機,在自由民主的國度中不必去細究。非常有意思的事是:有一次國民小學正式合格教師金門籍占了2/3(十二個人中有八個),少部分臺灣考生產了「合理的懷疑」,但是我回答他們是:幼稚園正式合格教師臺灣籍占4/5(十個人中有八個),我身為承辦人,可以有「合理懷疑」的權利嗎?至於金門地區評審的聘請那就更緊張了,暑假期間進修的進修,旅遊的旅遊,要在前一天才可以簽請長官勾選,等到拆封已經看到天上的星星了!電話打過去,通不通是一回事,手機與室內電話又是一回事,在新家、在老家、在娘家、在婆家更是一件攸關通不通最重要的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受邀擔任評審的幼稚園老師,是我在晚上十點多,騎機車到美容院好不容易才找到她,有夠累吧?不,明天還有很多預備工作等著呢! 此外,評審的動線與休息區最好與考區隔離,年輕的考生當然認識的人不多,但陪伴的家長就難說了,評審和陪考者見面時頷首微笑,雖然是一種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通的禮貌,但在有心人的眼中,或者碰到戴上有色眼鏡的人士,這可能是「默契」的表示,也可能是考前的「打招呼」。倒不是擔任評審就很了不起,要享受不同的待遇,能夠做到減少別人的疑慮就儘量做到,既利於他人給予「公正」的評價,又避免看到熟人不打招呼的尷尬,豈不是兩全其美的事嗎? 助產士的任務是協助產婦順利的生產,生男或生女與她無關。同樣的,教師甄試工作人員的任務是辦好考試業務,至於錄取者的性別與籍貫則不是他們所在乎的。總而言之,要辦好甄選工作,首先要得到長官充分的信任與授權,暗中的力挺與聲援;其次是各級學校的支持與配合,菁英份子的犧牲假期與貢獻心力;更重要的是承辦組織各個群體中的集思廣益與互助合作,尤其要注重經驗的傳承與方法的檢討改進,這樣才能讓今後金門地區的國小暨幼稚園教師甄試,辦得至真、至善、至美。(下)
-
自衛隊員的慰助金
報載議員大人們,為領有退休俸的公教員公爭取自衛隊慰助金。此時間點,大家是否想到那一些已經往生的隊員們,他們生前同樣是自衛隊隊員,八二三砲戰時,他們也參與,有些隊員已在這場戰役期間為國犧牲生命,他們領到了什麼?同樣出勤務;他們一樣沒有缺席過,他們得到了什麼?他們領到的是「白包」、得到的是「三鞠躬」禮。 政府發慰助金的美意德政;是不應有排富條款,畢竟那是血汗生命換來的。慰助金案在議會審議階段未出爐前,搭乘公車上的一些老阿伯(嬸)說了很耐人尋味的一句話:「生命短仔,不知活得到那個時準…,恐怕領不到…」。這是一句很實在的話。活著的人有議員大人們在爭取,往生者呢…? 生命不是用錢可以換回的,政府的美意德政,何不效法國軍的撫卹制度;擴及自衛隊員的遺眷(配偶)。這個議題應當是可討論,縣長大人;議員大人們;你們的一念之間,會照顧到更多的鄉親。
-
塑化劑與我們同在
今天你被「塑化劑」塑化了嗎?近來發現多起黑心食品的問題,從台北市營養午餐CAS優良肉品驗出有瘦肉精、四環黴素殘留;淡水河含有砷製癌毒魚;塑化劑毒飲料事件,才短短一個月台灣的黑心食品層出不窮,隨著毒飲料事件,衍生到保健食品、兒童食品、零食、果醬、蛋糕與麵包皆含有有毒的塑化劑,更何況仍有尚未被檢驗出有毒的食品在市面上販售著! 這樣每日一爆,也爆出其實塑化劑早已存在我們生活裡多年了,然而我國有眾多的檢驗員以及相關的食品檢驗規則,難道以前真的都沒有人發現加工食品內含有毒塑化劑,多項的食品檢驗規則難道也只是幌子,而發現到有毒塑化劑的那位「英雄」也不是新手檢驗員,是有多年的檢驗經驗的老手,難道過去都未曾有過這樣問題嗎? 由此可見食品安全問題,在過去種種的經驗裡,食品業者及我國政府,並未學到教訓,至今仍未有有效的解決方法。我國政府現階段所制訂出相關法令及管制食品添加物的產製與販售,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不將上游生產有毒的香料製造業者與所有不肖製造商通通揪出,而只管制下游零售業者及加工廠商,再配合檢驗五大類食品是否具有有毒物質,其進度又非常緩慢,使真正的不肖業者仍逍遙法外,只會不斷造成民心動亂不安,食用什麼好像都有毒,民眾除了選用當季新鮮食材自保以外,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台灣的食品加工業者,再將有問題的產品販售到國外,將臭名遠播。
-
徒具形式﹑淪為家長競奢的謝師宴陋習
六月起又是一年一度鳳凰花開、各級學校校園高唱驪歌之際,不知從何時開始,學生及家長砸錢辦謝師宴成了一種流行,以往只有大學以上才會出現的謝師宴,於今不僅向下延伸到中小學,連幼稚園也不能免於此道,變質為鋪張奢華才算正式的謝師,似乎要花大錢辦謝師宴才能表達對老師的感謝之意,若非昂貴大餐就不算謝師,個人覺得,這樣的謝師淪於虛文俗套,缺乏敬師的誠意。而且,若說盛大鋪張的謝師宴,目的打著謝師幌子,也是全班同學畢業前離別聚餐,這種花錢不手軟作法,恐怕會讓參與的老師背上黑鍋。 更令筆者不安的是,謝師宴對家境好的家長無所謂,但對家庭經濟不好的家長卻是沉重的負擔,因不願讓孩子丟面子,花大筆錢分攤,這樣會使謝師宴變質為家境好的家長,誇富顯貴的場合,卻成為經濟拮据家長心中的痛,更讓涉世未深的下一代,誤認為這就是成人化、社會化的啟蒙。 筆者認為,不論為人師或為經師,教育學生若小有成就,是學生願意受教,師生是「教學相長」,師長教誨是天職,學生若要表達感恩,只要以好表現或獻花、寫張小卡片,都可聊表心意,不必用父母辛苦掙來的血汗錢,以奢華的謝師宴展現尊師重道,物化了師生關係。 現在各級學校流行的海派豪奢謝師宴,使各地五星級飯店為之爆滿,這恐怕會造成下一代誤以為「有錢才有面子」、「有錢就好辦事」,凡事都以金錢為衡量標準,若老師沒有謝絕,造成學生錯誤認知,是為人師表的嚴重失職。 因此筆者愚見以為,教育部應留意諸如此類鋪張謝師宴的不良風氣,宣導改以其他更加經濟實惠且富於紀念價值的活動取代,學校及教師都應該婉拒辦謝師宴,不應讓下一代造成錯誤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