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如何發展金門戰地文化特色之我見
金門自古便與戰爭結下不解之緣,東晉時因中原有五胡亂華之禍,方有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遷住金門;「開浯恩主」牧馬侯陳淵,在金門牧馬,然後再回輸大陸內地,馬兒可供民生用也可軍事之用;而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防禦倭寇侵擾,在島上構築城池,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於是取名為「金門城」,從此「金門」成為定稱;又南明隆武元年,鄭成功自烈嶼湖井頭登陸,奉明太祖靈位,大會明朝文武群臣於巡檢司城,自此以金門為後勤基地,展開北伐南京,東征台灣的事業;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退守台澎金馬,金門更是戰地中的戰地,前線中的前線。民國三十八年後,國民政府軍在島上構築工事,尤其在金門島上遍植樹木,將軍事碉堡藏於其中,使原本黃沙遍地的金門成為「海上公園,地下堡壘」,各地都有軍事設施,如碉堡、防空洞、忠烈祠、紀念公園、反空降樁、軌條砦等,金門軍管戒嚴達五十年之久,在戒嚴時期,金門有宵禁、燈火管制、出入境管制等。如今,金門的軍事地位已不如以往,金門縣政府有感於此在對於軍事設施的保存與活化再利用,曾在去年舉辦了「金門碉堡藝術節─十八個個展」,這是另一種思維,以保存利用來替代拆除,這是金門戰地文化保存的契機。現在,戰地文化的硬體有了保存方式,如果能有軟體的配合,更是錦上添花。正如,金門的閩南文化,保存的不應只是舊有的古厝,因為中國大陸的古厝建築,比金門更多更美的比比皆是,但是金門難得可貴的是這些古厝的來龍去脈都還可以從老人家口中得知,不像大陸的古厝都易了主,這是金門的優勢,還有更重要的是金門所保留的閩南語古韻、傳統祭祖儀式等,所以金門技術學院的江柏煒教授稱金門為「閩南文化最後的基因庫」。 金門戰地文化的提升與發展,不是只有保存碉堡及防空洞的硬體,更重要的是金門人的親切感及純樸生活。想當初戒嚴時期,晚上有宵禁、燈火管制,為防止燈光外洩成了共匪砲擊的目標,家家戶戶的燈都必須有燈罩,馬路上的軍用吉普車將大燈塗黑了一大半,整個金門在入夜以後,萬籟俱寂,大家都早睡早起,生活規律,晚上睡覺也不用鎖門,更是見不到鐵窗,可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世界,所以要發展金門的戰地文化,應該要恢復宵禁及燈火管制付與金門戰地文化的精隨。 可是,生活已經發展到這種地步,不可能再走回頭恢復宵禁及燈火管制,現在金門是一座不夜島,燈火通明、車來車往。以前燈火管制的歲月裡,入夜後的金門,明月當空照,銀白的月光,灑在金色的沙灘上,滿天星斗閃閃發亮,在金門的任何一個角落,舉頭張目所見的星空,如詩如畫、如夢境一般,卻是真真實實的在眼前,實實在在的出現在金門的星空。 金門的戰地經驗,對經歷過的人來說,是一種痛苦的回憶,對未成經歷過的人,則是一段歷史,我們可以在一年當中的一些特殊的日子裡,與國軍或與金門有關如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日、九三軍人節、古寧頭大捷、空軍節、海軍節、陸軍節等,我們可以實施宵禁及燈火管制,全島熄燈。但是,在這個民主的社會裡,我們沒有權利去干涉他人的自由,要金門居民不可以開燈,不可以出門,就像要把金烈水道的水抽乾一樣,是不太可能的事,即使做到了,也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所以,我們認為可以效法精神,做象徵式的宵禁及燈火管制。 一般民房還是照常過生活,人來人往並且車多的地方,容易發生危險的加裝警示小燈,再把金門馬路的路燈作燈火管制,這就大有可為,現在的車子都有大小燈,所以即使沒路燈,也不至於寸步難行,反而路燈的間影跟炫光因而消失,駕駛人可以更專心於馬路上的情況,大家知道沒路燈,常理來說,大家會更加注意,所以並不需要擔心車禍的發生機率增加。 可以吸引許多天文迷來金門看星星,甚至我們初一、十五也把路燈都關掉,有很多好處,初一時是新月,星星會看的很清楚,這樣一來,可以吸引許多天文迷來金門看星星,而十五時是滿月,月光皎潔明亮,大家可以來賞月,尤其到金門的海灘,銀白的月光,灑在金色的沙灘上的勝景,尤其金門的海灘以矽沙為主,晶瑩潔淨,不可多得。如此─來,金門又多了兩項觀光的資源,而且此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乃造物者之無盡藏也,是我們金門的福氣啊! 若是金門在在一個月的幾天裡將路作燈火管制,則用電量會減少,可以乘著用電量不大時,台電可以維修發電機組,可以節省能源,尤其在金門年年虧損的台電,在這個油價不斷上漲的現在,可以減少虧損,不但對台電有好處,對金門的觀光發展更有好處,對於金門戰地文化的提升,更是好處中的好處。這樣,不需花大筆經費建設,也不需太多社會成本,既可以發展觀光,又可以提升戰地文化,節省能源又能發展自己的特色,一舉數得,利多於弊,在這個能源短缺,各地都在是路燈為光害的時代,中央政府一定會相當肯定我們的作法,國際的媒體也一定會很有興趣的加以大幅報導,既能夠讓兩岸認識金門,又能夠讓金門走向世界,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這是一個粗略的構想,還有許多地方不是很周全,希望金門縣政府團隊裡那麼多的飽學之士,兩榜進士(碩士、博士),可以考慮規劃出完善的實行計畫,並且動作要快一點,如果讓同樣是離島的馬祖或澎湖搶新先一步的話,那就只能來個「三國演義」了。
-
支持軍購開啟邁向和平的大道
雖然國人一直盼望著兩岸穩定和平,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寄望於敵人的善意所構築的和平只是自欺欺人。任何和平發展的背後一定有堅強的國防武力當後盾。我國所處的地位特殊,兩岸民間互動頻繁,但政治上對立的態勢使兩岸情勢更加詭譎多變。中共一方面透過民間經濟交流營造善意表象,誤導國人鬆懈心防。另一方面,卻對我國際外交處處制肘,壓榨我生存空間。如此和戰兩手策略,充分顯示中共謀我之心未曾稍減,我國人應要建立正確的認知觀念,提升自我防衛意識。 近年中共積極擴充軍力,其國防預算每年以兩位數成長,國防戰力節節攀高,尤其中共迅速增加部署對台飛彈、籌購潛艦、強化海空軍實力。美國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二砲部隊已有攻擊美國本土能力,而海軍亦擁有突破第一島鏈封鎖的實力。未來一旦發生台海戰爭,中共極可能先以飛彈癱瘓我指揮與交通運輸系統,再利用海空軍優勢迅速搶奪我制海與制空權達到速戰、首戰決勝的戰略原則。又或者利用潛艦封鎖我國海域。由於我國經濟、資源端賴貿易輸送。在敵人長期封鎖下,極可能造成我經濟崩潰不攻自破。日前對岸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企圖藉此限制國際社會對我的援手,大大提升中共對我威脅之能力。 反觀我國國防戰力提升緩慢,台海戰力已逐漸失衡,提升我國防戰力已是刻不容緩。有鑑於此,國防部細心規劃的三項軍購就是要預防未來共軍的侵台模式,利用三項先進武器裝備達到敵人導彈打不癱、潛艦封不住的效果,迫使中共不敢輕啟戰端。希冀立院諸公體認到三項軍購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儘快讓三項軍購案付委,如此對於穩定經濟發展維持社會安定更是有所助益。因此,三項軍購的籌獲定可成為奠定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基石。
-
支持政府軍購強固國防戰力
近來為三項軍購預算是否過關,朝野立委在立院殿堂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攻防戰,贊成者咸認「強固的國防,是國家安全的屏障」,為提升國防戰力而做必要的投資,引進更先進的武器是絕對必要的;反對派則以「預算過高,恐有浮報虛報之嫌,亦不符成本效益」等疑慮而反對。吾人觀之,若要從中取得平衡點,應先從三個面向來做努力: 一、嚴密監督審查機制:各國對於重要武器採購,都有一套既定的處理流程模式,政府在監督機制上,務須比以往更嚴格把關,以防杜弊端肇生;另對檢舉貪污者從優獎勵,對監守自盜者依法偵辦,並立法加重其刑責,使民眾感受到政府打擊不法的決心與魄力。 二、開誠布公主動說明:國防武器採購既是必要的投資,到底要投資多少預算才算合理?這個問題,實為人民所關注的焦點,國防部站在專業評估的立場,當然有權利及義務為社會大眾「說明白,講清楚」,使人民辛苦納稅的血汗錢能夠花在刀口上,不致浪費。 三、建立全民國防共識:從雙十國慶前夕迄今,各營區陸續辦理懇親會及親子活動,開放武器陳展,民眾可以連袂到軍中參訪、照相合影、試乘裝甲車等新鮮體驗,說明了國防不再是想像中那麼神密且遙不可及,而是與你我在生命上、生活上習習相關的共同體。 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國防武器採購絕對是維護國家安全必要的投資,因為追求和平安全的前提,是要擁有基本且足夠的自衛能力,使敵人不敢輕越雷池。若無精實的國防戰力做後盾,如何再去奢言追求政治民主、經濟成長、社會繁榮?
-
買屋乎?租屋乎?軍購乎?
最近想定下來,跟大家一樣結婚、生子,但是要想過安定的家庭生活,還得要考慮婚後買房子與租房子的問題。對一般人而言,買房子不像買車,車子的單價較低,使用年限也短,相較於房子的單價高,使用期限長,如果礙於經費問題,那更要從長計議,仔細分析荷包裡有多少預算,到底是該負擔房貸20年買房子,穩定可靠?還是花小錢租房子,到處為家? 買房子的好處是房子的自主權在自己身上,缺點是房貸負擔較長;租房子的好處是省錢、方便,缺點是房子永遠不是自己的。兩者何者較有經濟效益,且又能達到遮風避雨、安定家庭的效果,應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買屋還是租屋的兩難,著實考驗著當事人的智慧與理念。為了安全起見,有了房子後還要請保全,全天候幫我們守護家園。 家庭是社會國家的縮影,如果把家庭放大到國家的範圍,烈日暴雨和歹徒就好比國際局勢和中共的武力威嚇;而買屋租屋的問題就好比三項軍購的問題。 首先要強調的是:國防是不可以投機的國家事務,絕不可以將自身的安全寄託在敵人不會來犯的天真想法上。我想,應該沒有人平常不鎖門,然後妄想著小偷強盜不會光臨的吧。我們會注意到居家周圍的安全,但是卻常常忘記國家的安全。國軍的軍購案,已經拖延了許久時日,朝野的口水花了人民不少血汗錢,卻遲遲未見有任何作為。個人覺得很奇怪,為何高鐵、高捷這些也是天一般高的預算,當初可以很快拍版定案,而攸關國家安全的軍購案竟可以一而再的延宕。難道真是人家說的:「錢要花在看的見的地方」才有選票?當我們看到類似蚊子停車場這些不當的公共建設時,錢是花了,可是看了以後更心痛。 古語云: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過去我們軍購的管道有限,而且受限於國際現勢,只能買到過氣的武器;現在有人願意出售高科技武器給我們,我們反而卻步不前。誠如美方所言,如果台灣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怎能指望美國在危急時能出手相援。 在此籲請朝野立委諸公,秉持著專業與遠見,摒除一黨之私與偏執己見,儘速同意軍購案,讓國防更強固,中共犯台的代價更高,也讓我們的國軍不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感嘆。
-
從瑞士經驗看軍購問題
瑞士自西元一八一五年以後,始終致力追求成為永久中立的國家,身處西歐最穩定的地區,即使無明顯的外在威脅,該國仍保有完備的兵役制度,以及相當的國防預算支出,來確保國家人民整體安全。 根據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於2003至2004年出版的「軍力平衡」乙書中提到,瑞士與我國同樣實施徵兵制,其常備兵力雖僅2萬7千人,但一旦實施後備動員,可編組成為一支超過32萬人的強大軍隊;另以瑞士去(93)年國家總人口數772萬人計算,每位國民要負擔的國防預算約為484美元,比我國同期的350美元高出許多。 從瑞士國防經驗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有堅實的國防,才能確保國家人民長治久安」。因此,適當的國防武器採購,絕對是維護國家安全必要的投資。
-
金門人的悲哀
──談「國軍軍事勤務致人民傷亡損害補償條例」 一、前言: 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退守金門,前後經過大小嶝島、古寧頭、大二膽、九三、八二三五次大戰。共軍擊落金門的砲彈,超過百萬發。在戰亂四十年中,金門的人禽死傷及財產損失不計其數,能得政府補償的,至今則寥寥無幾。就連為國軍搶灘、搬運糧彈的民防隊員,陣亡者只獲台幣一百多萬元的補償,遠不及二二八暴民的六百萬元的死亡補償。筆者的遭遇遠不及許多金門同鄉,因無法一一陳述,只把個人所經歷之事,略述於後。 二、金門原不是風沙島: 金門原是個森林茂密的島嶼,首經鄭成功伐木造船渡台,次是日軍在島上砍樹建防空洞等工事。後在民國三十八年,國軍為抵禦共軍的登陸,在鋼筋水泥缺乏下,大樹砍作工事。在油煤短缺下,小樹砍作燃料,幾年下來,公私林木,一掃而光,土地再經軍事的碾壓,大風起,沙塵蔽日,後到的軍官,還說:「金門是個風沙島」。 三、犧牲金門,繁榮台灣: 國軍剛到金門,因缺乏建材,除砍樹外,就是拆民房。先拆無住人的房舍,後來仍不夠,連我住家的圍牆,屋頂的欄干及大門都被拆走,家人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那敢吭聲。就因有這簡陋的工事─堡壘,也才有「古寧頭大捷」。遏止共軍的進攻台灣,才有今日台灣的榮景。 四、往事不堪回首: 民國五十四年,某個夏日夜裡,一發匪砲飛來,擊中我家客廳,穿過廚房、浴室。房屋倒塌,家俱破損,牆邊雞籠裡的四隻雞,連籠子飛到十公尺外的鄰居牆角,已成肉餅。砲彈如後退一公尺,當時我家有四個人在那兒乘涼,可能要四命歸天,後來雖上書縣府,請求補助,則如石沉大海,不像今天台灣,風水災一有損失,就有補償。 五、鬼頭樁,斷送漁民生路: 金門為防共軍登陸,在沿海四週,建造二至三層的「鬼頭樁」。從此斷送了「拉沙網」的漁家,當時后湖村就有十家拉大沙網,我家是其中之一。每家至少有船一艘、大網兩張、粗繩二千公尺左右及許多用具,少說值百萬元之上,就此成為廢物,政府至今分毫未補償。 六、農田成軍事要地,屢見不鮮: 除以上種種親身經歷外,只要鐵絲網一圍,農田成為軍事重地,更是常事:民國三十九年,我家一塊靠近小山旁的農田,先作為射擊靶場,後來就近的七塊農地都相繼的無法耕作而荒廢。民國四十五年前後,更被推平成中心教練場,後來經多次的爭取,還田於民。至民國八十四年,經村鄰長及四鄰農戶的證明,始歸還土地。 七、金門人渡海求生: 不少務漁農的金門人,在無法謀生下,遠渡重洋,至台灣求生。他們將家產做為安定台灣的屏障,自己睡騎樓、做苦工,卻被譏為金門乞丐,這是金門人的悲哀嗎?
-
也談選舉二、三事
秋涼的金門,因金門縣議員多了一席的機會,讓冷冷地巷弄間有了些熱鬧的訊息,可是卻害我與老同學相聚時,總被她們虧上兩句:「神經病,沒錢買票妳還要不要出來選議員?」 東一句神經病、西一句神經病的笑聲中,真的想起了那一年決定參選的瘋狂之舉,真的好像北一女中「ㄐㄧㄥ痛」的故事般的難忘之至::。 任職北一女中護士十七年多,碰到不少令人莞爾的情況,最經典的就屬神經病的「ㄐㄧㄥ痛」故事了。 有一個週末地下午,練樂隊的女同學因為經痛跑到教官室找護理老師借熱水袋熱敷,門一打開只見男教官在內,正打算離開想到健康中心借時,教官問道:「同學有什麼事?」 小女生本來不好意思說,後來想想教官與護理老師一樣的照顧她們,就鼓起勇氣說了:「報告教官,我:::我經痛:::。」 軍裝挺拔的男教官,一臉狐疑的看著同學,很冷靜的說:「ㄐㄧㄣ痛?妳哪一根筋在痛?」 #%&?#&%?天啊!真是被教官打敗了。 「報告教官,不痛不痛了。」小女生憋住笑意快速地離開教官室,一路笑到健康中心,故事也快速在她們那一年級流傳,而且還超乎熱門的延續著:::。 話說有一個班級在上護理課時,課堂上有同學正在分享這則笑話,結果不是有人笑掉大牙,而是真的有同學笑到「落下頦」─下巴掉了,護理老師只好儘速陪她就醫,找來代課的老師就是那位男教官,全班看到他,想笑不敢笑忍住笑的痛苦表情望著他,他第一句話就很不客氣的說:「妳們班是怎麼了?有什麼好笑的事笑到連下巴都掉了?」 #%&?#&%?天啊!真是又被教官打敗了。 後來,我們就常笑搞不清楚情況的同事說:「妳神經病嗎?去報告教官妳是哪根筋在痛?」;東西買貴了會被校園死黨說:「妳哪根筋在痛?是不是神經病了跟錢過不去?」 上屆縣議員的選舉,我也不知是多根筋還少根筋的犯神經,大夥在討論剩下的休假要去哪兒旅行時,我突然想到,應該利用一個月的休假回金門選舉去,好歹幫家鄉做點事,也許可以讓縣府局處注意烏坵的存在問題,也許可讓金門鄉親認識一個很遠很可憐的小島,還自許要救文化、救醫療、救失業呢! 現在回頭想想,那時的我真有點像是那位搞不清狀況的教官啊!雖然自以為很認真的在做分內事,卻也因此而弄得人仰馬翻。 我那群可愛的金門國中同學,明知道我選不上,但在選舉時卻給了我滿滿的溫暖,不但每天接送我、陪著我掃街,還熱情的招呼我、請我吃飯,在我病痛時更照顧我,就這樣整整一個月,我好像一尊神明般的被「免費供養」,我竟也傻呼呼地好像一尊木刻而未開光點眼的神像,飲食起居受人照顧,卻根本不懂得要拿些錢來貼補同學招呼我的這一切,而我更不知道家鄉的票其實已經被人家真正「貼補」走了。 我這少根筋地參選人,本想留在金門努力行銷烏坵,順便多衝幾張票,沒想到卻流失了烏坵一脫拉庫地基本票,少了家鄉近半數的票,我越不過最低門檻,選後連保證金都被沒收了,一些老同學、老同事為我不捨而掬把同情淚,擔心我一肩是家鄉,一肩是新債務的沉重負擔,深怕我這失婚婦人未來的路將更難走。 但我卻沒有為此而流淚,真的沒有! 猶記當時投完票後,我便連夜回台北,因為選舉之故,研究所教授通融我待選後再交報告,欠了一堆的報告沒寫,再不寫就別想畢業,我根本沒有時間陷在敗選的氣氛中,只得努力向前看,加快腳步把研究所的報告趕完! 選舉期間,國中導師葉奇芳主動回來金門幫我,我四十歲了,她老以為我仍然只有十四歲,老師看學生的目光,永遠如當年的國中時期,她的眼中滿是心疼與不捨。 有天老師陪我在東門街上一家家的拜票,走在前面的她,正為學生指引著前面的路,修長的身影與氣質,老讓我想起國中時的週記,每一個娟秀飄逸的毛筆字、每一句溫柔關懷的對話,像極了老師此時在東門與學生再一次的生命對話。 東門街上拜票掃街的印象,就像我藏有當年週記一樣的感恩,我非常珍惜老師一路來的疼惜,無論身處哪個位置,內心裡永遠記得老師陪我走過一段又一段的人生路。 老師要離開金門那天,塞給我兩萬元,要我要記得吃東西要照顧自己,淚珠兒在我眼裡打轉,我強忍著,並且像個好學生似的,認真遵守老師的叮嚀「要吃東西」,選完回北一女上班,同事都說:「天啊!妳是去選舉還是去吃飯?應該瘦巴巴的回來,怎麼胖了一圈的回來?」 同事歡迎我回校的上述歡迎詞,真的讓我快哭出來,我的體重真的從那一次回金門的坐四望五,到坐五望六,至今不曾再回頭了,體重就像過去的歲月與經歷,不知不覺中沉甸甸的堆了起來,這樣地體重和揶揄,真的讓我想哭,但我還是沒哭出來(發胖已經很可悲了,再哭豈不更可悲?)。 其實,我一個人住在金門打選戰的那一個月裡,還是狠狠地痛哭過一次,而且是在「大廳」廣眾之下,當著當年一直沒有好印象的李炷烽縣長的面:::。 那一天我實在有點累了,縣府跑了很多單位,正要去計畫室的樓上時,在二樓碰到李縣長,我就像到其他單位一樣的對他深深的一鞠躬,開口對他說:「李縣長,如果我選上議員,我會自己照顧家鄉,如果我沒選上,請你一定要關心烏坵鄉,我真的很誠懇的拜託你。」 就在口中說出家鄉「烏坵」時,我竟然莫名地悲從中來,從落淚到放聲一哭,記憶中,在金門我從來沒有如此傷心的哭過,即便是國中時代住在城中的防空洞裡,回不了家、見不到家人時,都不曾在金門這塊土地上如此的痛哭。 那是對權力機構無助的控訴哭泣, 那是對家鄉即將消失的恐懼哭泣, 那是對抗大環境後快虛脫的哭泣。 過去對於李縣長的成見,完全是因為烏坵的問題,當時的我認為他在擔任立委期間根本不關心烏坵,所以在許多場合上碰面,我老對他沒好話,說來說去,就是烏坵那根筋痛的討厭他。甚至他要選縣長時,我還號召當年烏坵的學子要支持他當時的勁敵│縣府民政局長蔡是民,因為他是最照顧我們的秀竹教官的夫婿,秀竹教官當年的「養育之恩」,許多的烏坵孩子及家長都印象深刻。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知道是「哪根筋在痛?」的李縣長,竟不記恨我當年數度對擔任立委的他不禮貌,還邀我回離島服務。一場脫線落選的選舉,沒有達成我回離島服務的目的,卻因為李縣長開闊的用人哲學,真正讓我回到了離島:::。 這一晃眼,縣議員選舉又將開始,其實,我一直期盼金門的年輕人能勇敢地站出來參與選舉,勇於表達自己對公共政策的主張,勇於挑戰長期以來被制約的選舉文化。因為熱情有勁的年輕人,才是這座島嶼未來的主人,假如不給他們機會學習,或者他們不想參與公共事務,那金門的未來在哪裡?金門的活力在哪裡? 這幾年在金門的觀察與接觸,發現金門不乏有膽識、有能力、有見地的年輕人,金門有近千位的教育從業人員,金門有許多資深優秀的公務人員,我很期待在地的知識份子們,能認真思索自己應該要有的責任使命,走出長久以來軍管所造成的避談公共政策的陰霾,走出惡質的選風,真正的選賢與能,選出金門的活力與希望,而非執著於無謂的藍綠,或者是仍僵化於宗族的姓氏陣仗,畢竟金門未來的競爭對象遠在金門島之外,而非是島內的家戶之爭。 我很懷念有一次在山外掃街時的情景。我在台灣的好朋友─歡喜婆婆,她放棄台灣有酬勞的選舉活動,義務來金門陪我掃街,她所到之處皆引起鄉親的歡樂回應,因為有歡喜婆婆,我們成為很醒目的掃街兩人組,也讓金門的議員選舉掀起一股不同於以往的選舉氣氛。 當時,有一個老榮民伯伯跑到我面前:「高小姐妳記得我嗎?」我當然記得。那時在一連串的掃街拜票行程中,不知走到哪個村落拜訪,剛好有戶人家傳出老人家在唱老歌的聲音,我進去也跟著合唱了兩首,以歌會友的正是這位老伯伯。我更記得在街上他拉著我的手鼓勵我:「雖然妳是民進黨,但我這一票一定會幫妳。」 畢生投入軍旅,功在國家的榮民老伯,一直被視為是藍軍堅固的基本盤,如今竟能在選舉關鍵時刻,拋開藍綠成見,給我鼓勵,相較於金門以往只問宗親氏族、只管意識型態的選舉文化,榮民老伯的鼓勵實在彌足珍貴。 人生短短數十載,我想告訴那些喊我高姐的年輕孩子,凡事不要太計較得失,只要自己覺得是有意義的事,就應該勇敢放手去做,有時候投入的過程比結果更珍貴。悠悠人生路,山窮水盡與柳暗花明時常交替輪迴著,無而為有虛而為盈的啟示,更會在每一回的奮鬥之後沁入心扉。 今夜的我好像哪根筋在痛,打著洋洋灑灑的字,竟不知東方之既白,回首前塵,真的很感謝當年支持我、鼓勵我的朋友們,我從來都沒有忘記每一個幫助過我的人,當然也包括不同政黨、胸懷大度的李縣長。 我很期待李縣長如果繼續執政,能多給優秀的年輕人一些機會,一如李縣長當初對我的提攜與包容,並且多聽聽年輕人的聲音 ,因為他們才是金門的主人,培養他們、給他們舞台,是為金門的未來作準備,更是我們這些手中握有權力者的重責大任。
-
金門籍醫療人員的困局
在當初決定簽下保送的那一剎那,從此就對金門醫療負起了責任,從醫學院畢業回來的學子,絕對是對金門醫療有著熱忱的心,但對於這群金門本地保送回來的優秀醫療人員,似乎是受到相對的冷漠對待,試問站在金門百姓福祉的立場來看,我們本地培養的人才,應該是要盡可能的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與制度來好好培養我們的子弟,而不是因為這群保送的子弟,有著服務年限的限制,就吃定他們受限於合約,而給予相對不合理的待遇,站在金門百姓的立場,能永遠留住我們本地子弟留下來服務,才是金門人的福氣,而不是服務年限一到,就一個個的從金門出走,良禽擇木而棲,每個人都會尋找最好的環境,對保送生來講如果在金門待遇不錯,沒有理由不留在金門工作,但如果保送生回金門服務,從一開始就覺得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對醫院沒有向心力,相信不只是保送生的悲哀,對金門醫療更是一種傷害,保送生大部分都很優秀,且是我們金門本地人,如果金門本地人都對金門這塊土地沒有一絲留戀,難道說台灣過來的醫療人員就一定願意在金門這塊土地長久付出,如果每一個醫療人員都將金門當成過渡的地方,相信對金門醫療不是一件好事,相對於台灣醫療人員,金門本土培養的醫療人員,如果待遇合理,是沒有理由不留下來長久服務的,畢竟,金門是我們從小生長到大的土地,對金門,我們有著更濃厚的感情在,所以,請重視這群在金門長大的醫療人員,而醫療人員,從醫師、復健師、護理師、醫檢師、藥師、放射師、牙醫師、職能治療師、中醫師等等專業的醫療人員,都是對於我們金門醫療環境有著重大貢獻,那在署立與縣立醫院的過渡時期,我們要如何來了解並重視這群保送生所面臨的困局呢? 第一、保送生的正職缺問題:當初縣府簽約時,就有明白寫出若有正職缺,優先給保送生。那試問署立後,擴大編制後的正職缺,是否是保送生優先任職呢?那若不是優先任職,試問要給予這群保送生什麼樣的待遇呢?這其實不只是保送生的問題,而是金門整體醫療的困境,是的,我們是可以給予保送生很低的待遇,與極大的工作量,但這絕不只是保送生的權益受損,而是全金門人要概括承受的,保送生在服務年資一到,就會毫不留戀的,出走金門,尋找一個合理的工作環境,於是造成了一個雙輸的局面,保送生已經回來三年了,對於目前的待遇實在不可以跟台省同等級醫院相比,適逢署立化,保送生願意在金門服務,但金門能不能提供一個合理的工作環境呢?傷了保送生的心,等於傷害全體金門人的健康權益。 第二、署立化之後服務年資的計算問題:保送生在署立醫院服務的時間,是否計算在合約內呢?若不包含在計算年資內,那是不是代表保送生不能在署立醫院工作呢?或者這群保送生需要重新簽約,以保障保送生與金門縣府雙方的權益,但從來沒有上級單位,對這群保送生講過或談過相關的問題,難道這群保送的醫療人員,對金門醫療不是很值得重視的資源嗎? 第三、若沒有正職缺的話:對這群保送的子弟,當初簽下合約的時候,只是十八歲而已,若署立化,對這群醫療人員沒有給予正職或相對合理的待遇,那是否我們金門父老,就看著他們在署立化,被當成廉價勞工,就因為當初簽下保送的合約,而不能追求更合理的待遇與生活嗎?難道就沒有更靈活的政策嗎? 總結:金門保送生對於金門醫療環境來說,是極珍貴的人才,因為他們有能力也有熱情,同時也對我們金門這塊土地有著很深厚的情感,對這群捍衛金門醫療的年輕人,給予合理的對待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適逢署立化,請盡速解決保送生的相關問題,重視保送生就是重視金門人的醫療人權。
-
口號、建設、幻景
日前聯合報刊完系列的「口號、建設、幻景」,讓人感受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何況這些建設」還不知隱藏多少「貪污」待偵辦,如果不能「處置」給人民一個交代,恐怕又像「三一九槍擊案」結了案沒人相信,不知道民進黨能夠成功贏得「政權」,就是因為有美麗的「口號」推動了「建設」伴隨來「幻景」嗎?「一鄉一特色」「一縣一化爐」,結果卻是你不要的也要你要,甚至延續到今天,還要八年八百億,五年五千億,但我們給了政府這麼多錢,而政府給我們的是什麼,是「蚊子館」「閒置館」,和沒有垃圾可燒的「焚化爐」,果真只要人民但問我們能為政府做了什麼?不要問政府能為我們做了什麼? 據回應最高行政首長願意「檢討」聯合報這一系列報導,我們大家支持系列報導記者的付出,儘管你我都碰到周遭有這種情形,但絕對想不到竟存在全台甚至離島的每一個角落,就讓人習以為常沒有了感覺,因為打開電視除了藝人八卦不就是還要年底甚至○八年才要選舉有意出馬競選者的「鏡頭」,不管在那裡甚至已打出競選歌曲和主題標誌,不會有新聞漏網,問題是能把這種精神用來督促政府施政措施者幾希!是電視台怕被收回頻道,還是報紙沒有這種顧忌,吾人以為媒體有責任給人民知的權利,人民有權利選擇他們要的,畢竟,口號可以喊喊,建設可要落實,否則一切希望就成了幻景,何來相隨!
-
誰怕基本學力測驗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自九十年開始實施,強調多層次、多元化評量的理念,其目的在衡鑑學生是否具備基本學力。基本學力測驗原定位為基本學力的檢定,現在為符應社會的公平訴求,已轉變為入學的唯一或主要依據,使基測從「資格考」落入「入學考試」的困境,與「你輸我贏」的功利窠臼。 根據統計,金門地區從九十至九十四年度,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縣平均約在一一八至一三○之間,約居全國二十五縣市的後四分之一;遠遠落後於同為離島的連江縣;因此,讓自詡為「文化立縣」及「海濱鄒魯」之稱的金門縣,顏面盡失。面對各方壓力,教育局提出了「提升地區學習成效與基本學力測驗成績之策略」,期望從辦理教師研習、家長研習、輔導團到校輔導研習、命題技巧研習、教學成效評量、加強學生閱讀能力、落實課後輔導、編列課業輔導經費、改善語言教室設備等策略,以提升地區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成績。 為窺探連江縣基測的奪分策略,地區國中校長於今年九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組團遠赴馬祖取經,尋找秘方靈藥。據「取經團」稱:馬祖國中基測之所以能名列前茅,傲視全國二十五縣市,主要撇步是一個「考」字訣:大量採購試卷,三餐考試;加上家長送便當、接放學、親師輪班陪伴學生夜讀,夙夜匪懈,心懷高分。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標榜不必死記,強調快樂學習;基測之立意原希望以其命題理念與實施方式,對國中教育發揮正面影響;適性教育、多元評量、激發潛能,使教師正常教學,學生快樂學習。事實上,學生的負擔不減反增,學生依然要在填鴨與考試之間兩頭煎熬。 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傳統的填鴨與考試,理應改弦易轍,掙脫考試領導教學的迷障;但是,考試領導教學是我國長久以來,牢不可破的積習、定時發作的教育毒瘤,無法剷除;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不應也不該做為教學的唯一目標。 大家都知道,「速度」與「熟度」是考場的致勝要素;考技的重複演練、考題的強背熟記,成為考場決勝負的關鍵;因此,教師不得不以基本學力測驗的趨向,作為調整教學內容的準繩。至於教育的本質與目的、學習的方法與態度、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早被考試機器技術擊倒;升學主義、分數掛帥、競爭比較,依然成為教育的主流,依然成為辦學的最高指導原則。 到底國中基本學測如何定位?它是分發的主要依據,還是檢測學生的基本能力?它是聯考的翻版,還是聯考的終結者?顯然,它只是一隻披著學測外衣的聯考怪獸。多元入學的精神在於尊重多元智慧,開發多元潛能,多管道進入不同特色的學校;如果僅以學力測驗作為入學主要依據,並無法達到多元入學的目標。 「簡單、公平、多元」是多元入學改革的三大方向:「簡單」是指制度的簡化及考題的簡單、「公平」是考試的正義原則、「多元」是多元入學的核心精神;但是,由於基測定位的失焦,以及人為的惡性競爭與惡質操作,使學測成為親師生無法擺脫的夢魘。 制度可以抄襲,價值觀無法移植。國中基本學測在制度面是良善的,基本學力測驗之研發是由測驗專家主導,各專業學科的教師共同命題、審題,它具有「標準化」、「可比較」、「能力導向」、「一年多試」、「一試多用」等特色,使教師正常教學、學生快樂學習;然而,面對封閉的社會價值觀、傳統的唯智教育觀、偏差的政策執行面,使良善的制度變質,使政策的美意落空。 國中基測的本質應為效標參照測驗,彰顯其多層次或多元評量的理念,衡鑑學生是否具備基本學力,其原意應為檢定而非學生團體地位的比較;但事實上,公布各招生區測驗分數的組距,已使基測分數暴露個人在團體、以及團體與團體中的相對地位,造成縣市間、校際間及學生間的比較與惡性競爭。基測不但沒有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校教學正常化;反而帶來更大的升學壓力,使學校如牢房、校園如屠場。 金門要不要構築一塊教育淨土?要不要營造一個健康的教育王國?還是要趨隨這股教育陰風起舞;扭曲教育本質、鼓勵惡性競爭、荼毒莘莘學子、扼殺民族幼苗?金門教育有關單位,應該發揮道德勇氣、展現教育良知,擬訂一套前瞻的、永續的教育政策;彩繪一幅「健康」、「品格」、「學習」的教育藍圖;落實國民教育目標,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然後,抬高視野、放長視線,把決勝負的戰場移往高中職階段;有效強化高中職學生的競爭力,讓家鄉子弟,皆能適性、適所的進入高等學府,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