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台籍教師西進大陸任教的問題
近年來台灣許多博士在畢業後選擇赴大陸任教,台籍教師西進后大陸的趨勢與融入問題大概可略分如下: (一)、正向的契機 「惠台31條」政策提出前,台籍教師西進大陸任教,擔憂的問題多圍繞在工作穩定度不夠、福利保障不足、跟家庭規劃難以長久在大陸生活的問題,因為缺少完善的政策配套,「惠台31條」提出前,台籍教師無相關法源依據來辦理與大陸教師同等待遇的政策。台籍教師合約多為三年合約,或是一年一簽的短期合約,短期合約會導致教師的流動率加大,科研成果不易呈現,多數省份教育廳無法辦理臺灣籍教師的「教師證」,相關社保單位亦無法辦理「五險一金」等基本社保。沒有教師證在評職稱會出現困難、博士學歷的教師也進入適婚、生子、購屋的年齡,沒有社保及住房公積金等生活支持保障,很容易讓臺灣籍教師因為家庭因素,在第一期合約滿後就離職,而沒有長期留下來。 「惠台31條」政策出臺後,各省制定的細則為台籍教師在大陸的就業、生活提供同等待遇,包含:「可購買商品房,在購房資格、貸款申請、住房公積金使用等方面享受居民同等待遇」、「給予人才優惠住房政策,提供人才公寓對台籍緊缺人才給予租金減收或免收優惠」、「可以參加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臺灣同胞及其家屬,享有同等的醫療衛生服務待遇。醫療機構可為就診的臺灣同胞提供符合臺灣地區健保機構核退費用要求的證明檔」、「臺灣同胞子女由主管部門協助安排就學,享受與當地學生同等待遇,可申報各類獎學金、助學金」等。 「惠台31條」出臺的意義在於讓臺灣同胞在大陸有了長期就業、創業、生活的法源基礎,涵蓋了臺灣青年關注的所有個人、家庭及環境面相,為臺灣青年長期在大陸就業、生活創造穩固的條件。 (二)、適應與融入問題 2017年大陸公告的一批「便利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中,人社部擴大臺胞在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試點地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已開放的福建、江蘇、天津、上海、浙江、湖北6省市的基礎上,新增北京、河北、山東、廣東、廣西、海南6省區市為開放臺灣居民在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試點地區。臺灣居民可在試點地區高校、公立醫院等事業單位就業。這12個試點區的開放也讓台籍教師赴陸任教的人數達到新高;同時不可避免的,台籍教師在大陸任教也會面臨階段性的適應差異問題。 首先是台籍教師的學習養成大多並非是在大陸完成的,台籍教師在剛來的階段沒有學術圈的人脈,加上兩岸在學術用語,以及研究計畫申報書格式上皆有差異,這會讓台籍教師在初期科研成果較難呈現,這點是台籍教師進入大陸學術職場後,在初期適應較困難的關鍵。 其次是大陸的生活環境及職場文化和臺灣也有差異,大陸同胞和臺灣同胞生活在不同的政治制度、教育體制和思想文化環境下,導致了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落差。新進的台籍教師在適應學校教學科研狀況的同時,離開臺灣熟悉的生活圈,要重新建構、適應在大陸的生活圈,會比大陸籍的教師有更長的磨合期。 除了外在環境因素,台籍教師本身的家庭因素也是在陸任教能否融入的重要影響之一。目前在陸任教的台籍教師並非全部是年輕教師或應屆畢業的博士,有部分是在臺灣任職後轉職至大陸的中年學者,這批台籍教師在臺灣多數有學齡中的子女,雙親年齡也較大。在目前大陸提出的同等待遇政策中,雖然有協助台籍教師子女入學的政策安排,但是兩岸教材差異度大,繁簡體字轉換學習不易,往往台籍教師會優先考慮讓子女留在臺灣就學。另外目前台籍教師已經可加入大陸社保,享有醫療保障,但是保障部分僅限個人,對於比較需要醫療照護的父母一般還是會安排在臺灣居住。家庭因素的現實考慮,對於台籍教師是否規劃長久在大陸從事教學工作也占很大的影響因素。 最後是職稱、年資認定的期待可能會有落差。臺灣專家、學者、教師來大陸的大學從事專業學科教學工作,在臺灣地區取得的學術成果可以納入工作評價體系是近期各省才陸續出臺的政策,先前各大學並未有相關的細則及經驗可循,所以台籍教師在臺灣的工作年資認定,無法很快反映在評職稱以及薪資待遇上,這部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讓學校與教師做溝通與協調。 上述的適應與磨合問題,大陸方「惠台31條」的制定,給予台籍教師很多的政策支持,但台籍教師在赴陸任教前也需事先對大陸高校環境做一定瞭解的工作。台籍博士在入職前可透過學術交流的機會多到大陸訪學,或是參加各類研討會及論壇,也找機會嘗試先與大陸高校教師建立學術性的合作,以縮短入職後的適應期。
-
學童口腔保健經驗分享
最近還是常去偏遠的國小幫忙檢查牙齒,深覺城鄉差距很大,在就醫不便的小學,牙齒蛀牙率非常高,嚴重蛀牙的學子很多,在我當上金門牙醫師公會理事長後,曾經向政府提過建議,配合中央國健局塗氟的預算,全縣每間國小可每學期去塗氟二次,檢查二次,並配合口檢單,鼓勵學童去診所醫院做進一步的治療,這樣一來至少家長可以省下帶小孩塗氟的時間,二來可將口腔檢查深入到最需要的學童身上,通常口腔保健不好,背後都有一段故事,社經地位高的家庭,通常都會善用預防保健的資源,而父母工作繁忙,不重視口腔保健的家庭,反而是最需要我們醫師深入校園,挖掘問題,與口腔疾病決勝與未發之前,如此才不會演變到在小島最後還要全身麻醉治療的不便,我在此大聲疾呼,政府一定要編列預算,重視口腔保健,特別是就醫不便的偏鄉離島,很多隔代教養,非常需要公權力的介入與幫忙,我們要善用國小的教育資源與行政體系,不要讓弱勢更加弱勢,國小教育除了各項教育活動,保護好身體健康,是不是更是基本更重要的一項教育,這方面衛生局已做得很好,在幼兒園的體系上沒有漏洞,但國小可能因為行政繁重,沒有辦法每間都有,請有關單位能更重視,既然中央都給預算了,我們不執行就是三輸,執行就是三贏,最重要的是弱勢兒童能被照顧到,是我最在意的。 在金門小孩愈來愈少的狀況下,對於每一個在金門成長的小孩,我們都希望他們能受到最好的照顧,但實際上小孩的牙齒並不好保養,以下是我回鄉十年的一些經驗分享: 一、飲食文化容易造成蛀牙,簡單一句不要吃加工品就是了,不過我知道做不到。 二、小孩子不要喝夜奶,喝完一定要刷牙或用紗布擦拭,不過我知道很多人做不到。 三、一般希望有吃飯就刷牙,不過也是做不到,那最好中午和晚上各刷一次,最少最少晚上要刷,再做不到就放給他爛吧。 四、刷牙把重點放在後面的牙齒,特別是中班就有很多人恒牙第一大臼齒就長出了,加上第一、第二乳臼齒國小五年級左右才換,家長一定要幫小孩刷牙,特別是後面的牙齒。 五、學會正確的刷牙方式,實際上很多人都刷不對,一定要去診所或醫院實地演練,確認。 六、已經狀況不好的怎麼辦呢,建議三個月去診所定檢一次,狀況好的有空也可以三個月看一次。 七、國小一,二年級恒牙第一大臼齒有窩溝封填免費補助,請多加利用,塗氟政府也免費三個月補助一次。 八、請幫小孩用牙線。 以上聽起來很多都很麻煩,就算都做了,小孩也蛀了,有沒有更方便的方法? 有,就是吃氟錠,我自己的小孩也沒辦法顧到很周全,原本我也是想認真刷牙,何必讓他吃化學藥物呢?不過現實就是敗給了這個文化與環境,造成小孩蛀牙不容易控制,所以我就開始讓他們吃氟錠了,氟錠一吃,蛀牙就控制下來了,吃氟錠配合以上八點盡量做,讓小孩子十二歲的時侯,擁有完整的成人牙,就是為人父母送給小孩子最好的禮物 上面這篇文章是兩年前寫的,現在還是有感於偏鄉小孩的牙醫資源缺乏,我覺得有必要再加強分享一次,讓新手爸媽有所了解,以金門來說,沒有兒童牙科專科醫師,其實幾乎都是一般科醫師,因為我們連一般醫師都算是缺乏的,所謂上醫醫未病,我雖然不是上醫,也可以寫一篇具有上醫心懷的文章,我不是中醫醫欲病(我是牙醫),然後我診所開在下莊,就當個下醫醫已病(平常在做的事),所謂孫子兵法,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現在這篇上醫心懷文章,就是兒童護牙心法,決勝於無齒誕生之時,成果在十二年後顯現。 依我在鄉看診的經驗,基本上小孩牙齒照顧不好,你從一歲半之後就會開始知道,我講最麻煩的狀況,小孩三歲帶來給我看,小孩極端不配合,沒有兒童牙科可以轉診,真的看不好就是在金門全身麻醉或赴台n次給兒童牙科處理,常常在診所的場景就是父母一直罵小孩為何不配合看牙,小孩極端的哭鬧,恐懼放大,大人小孩和我們可以為了看牙齒耗了半個小時而沒有進展,所以我常常覺得兒童牙科醫師,是天使,請大家多多愛惜,說實在的,面對哭鬧的小孩,是非常考驗修養的,我不想一直當下醫,那就往上醫之路邁進,所以當小孩六個月長牙後,您的態度,將決定您和小孩還有醫療人員的命運,其實是可以免於上面所提三輸的境界,只要您願意讓小孩吃氟錠,好好刷牙(我家沒壓制,有點放任)以我家小孩的實證,老大沒從小吃氟錠,在三歲多時,開始發現多顆蛀牙,老二一歲半發現前牙蛀牙,從那時開始(大約四年前),我改變自己原本保守的心態,開始把能用的護牙兵器都用上,幸運的是,老大很信任我,從三歲就願意乖乖給我看牙齒,加上氟錠的效果,蛀牙已經壓制下了,而老二從一歲半開始蛀,沒辦法看,只能吃氟錠壓制,一直到三歲可以看牙,很明顯的,老二牙齒狀況比老大好很多,因為比較早吃氟錠,而老三就狀況更好了,從六個月大就開始吃,現在未滿三歲,基本上老三到現在還不肯坐上診療椅,讓我檢查牙齒,但從平常的照顧上,可以發現只有前牙部分的脫鈣,而我家的教養是比較放任的,我們沒有嚴格飲食的控制,也沒有每天幫小孩用牙線,夜奶也沒辦法再刷牙,我們家幾乎小孩天天吃甜食,從一開始覺得只要好好刷牙,到現在覺得只有刷牙是不夠的,一定要吃氟錠,心態的轉變是跟大學讀書時是完全不一樣的,一樣的氟化物,在書本只是知識,實習時沒大腦想那麼多,剛畢業後幾年,還會照著書本壓制小孩,唯有當自己的小孩也蛀牙了,我親自把所學的用在自己親愛的小孩身上,發現書裡講得是真的,是有用的,氟化物對我來說就是牙科之寶,小孩與父母與醫師的救贖,請相信實證醫學,但當初我也沒那麼相信,這篇文章就是要你不要像當初的我,我很後悔沒有更早讓小孩用氟化物,氟化物過量確實是毒,但適量就是牙齒抗蛀利器,所謂利大於弊就是如此,對我每天臨床聽到小孩慘叫聲,父母無奈的神情,氟化物是化學藥物我一點也不在乎,而最近幾年開始有定期看身心障礙的病人,我也很鼓勵,無法自己好好照顧牙齒的病人,適量使用氟化物,可以降低蛀牙的速度,牙醫的最高目標,就是讓自己不需要存在,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您的寶貝家人免於看牙的恐懼。
-
讀兒童讀物 充實課外知識
有位朋友說,適合兒童的讀物太少了,現在不容易找。我回應他,是他看的書少,從以前到現在,都有不少作者與出版社專門為兒童讀物努力,至今累積不少成績,能在圖書館找到不少書籍,而兒童文學也不分中外,成為重要文學流派。 我第一次擁有屬於自己的書本,是小時候父親向書商朋友買的一整套台灣百科類書籍,介紹所有台灣的事物,由於是圖文書,一套要一萬多塊,後來轉贈於其他親戚,令我相當難過,至今在圖書館,看到那套書的時候我總忍不住翻閱。 那套書我愛不釋手,簡直是每一冊都翻了許多次,依稀記得有介紹台灣的食品與氣候,比如說魚丸如何加工,添加什麼,有害的跟有毒的,或是其他食品添加物,或是對氣候異常的解釋,什麼溫室效應之類的,讓從小許多知識開始萌芽。 好的兒童讀物啟蒙你的一生,而兒童讀物也不僅僅只限兒童閱讀,連大人閱讀後都可能覺得受用無窮。幾次看到許多人推薦兒童讀物,除卻豐富多元的繪本故事外,亦有許多適合兒童看的書籍,比如說《小王子》、侯文詠先生的《頑皮故事集》、《淘氣故事集》,還有林良先生的散文,以及楊喚的童詩,而一套《吳姐姐說歷史故事》仍日久彌新,一版再版,更有許多國外的童話故事,還有經典改編的童書。報紙方面則有專屬於青少年的版面,以及設計給同學閱讀的《國語日報》,配上注音符號閱讀,以及許多與青少年生活相關的版面,值得一看再看。 看兒童讀物的地方自然最好是在圖書館,圖書館蘊含了無限的寶藏,而且不用錢,又有舒適的閱讀環境。那些看過的,或未曾看過的兒童讀物,圖書館幾乎應有盡有,而且陸續更新,不若過去僅有百科類的書籍,現在多元化的書籍,如圖文書、電子書、互動媒體等,使閱讀更生活化、現代化,人人也能在這些書籍的陪伴中長大,從而吸收裡面的知識,才能充實未來的人生,所以要更應該珍惜才是。
-
人和政通
據報載,中華金門旅台公共事務協進會於十一月十日召開「金門低碳島發展現況與展望」座談會,理事長黃炳中集結金門優秀人才辦理主題座談,提供建言給金門縣政府施政參考,深獲台灣金門同鄉會總會長李台山的肯定與讚許。李台山強調,金門是個人口不多的小島,政治人物要有寬闊的胸襟跟視野,「金門人」才會有出路。他也呼籲金門鄉親要有智慧,不要為了選舉傷害彼此之間的感情。 翌(十一)日,李總會長於網路社群表示,「看到最近家鄉選舉,充滿了謾罵詆毀和竭盡所能的相對無情的攻訐,而造下無邊的口業,這對其個人和金門都很不好,撕裂的傷口將很難癒合,燒過的土地寸草不生,得到了,就一定好嗎?」 「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甚於劍戟。」看到李總會長的珠玉之言,我心有戚戚焉:金門地方小,人際關係交錯重疊,牽一牽不是親戚朋友,就是同學同事,若為了一時的選舉傷害彼此間的感情,嚴重者埋下仇恨的種子,不僅不智、更是得不償失。 民主政治的可貴在於打破君主貴族的血統世襲制度,透過投票,選出代表多數公民執政的行政首長與監督的民意代表,施政與監督都需要政治智慧,具體呈現在溝通、協調,甚至是妥協上。妥協在一個不是最好、大家都不滿意,但都勉強可以接受的最大公約數,這是民主的缺點,但也是避免專制獨裁的優點。 溝通比創造對立費工,協調比激起衝突費力,妥協比堅持己見費心,溝通、協調、妥協不只是政治智慧,也是「人和」的基本功,人和才能「政通」,願鄉親發揮智慧,選出「人和政通」的行政首長與民意代表,繼續發揚「希望」、「平安」、「責任」、「照顧」、「傳承」、「服務」、「誠懇」、「實在」、「寬厚」的金門價值!
-
先恢復軍公教退休人員的年終慰問金吧!
報載軍教年改訴願一萬六千件,均已遭行政院訴願委員會駁回或不處理,可說是全軍覆沒,沒有一件訴願成功。對此,教師團體及退將代表等均表示,政府違憲並侵害軍公教人權,未來還要循行政訴訟上訴。另外,退休公務人員提出的數萬復審書,命運大概也如此。 老實說,行政院駁回訴願的理由牽強又薄弱,根本似是而非。但這次年改,由於少數綠營立委,根本無視考試院原本的年改提案,惡意地操縱和壟斷,對軍公教下手的確太重了,造成退休人員失血過多。軍公教提起訴願或復審的如此之多,可見軍公教退休人員被砍得確實太過分了。對綠營今年底的九合一選戰及2020年的總統及立委選舉,一定有很不利的影響。 若政府真有善意,想挽回一點軍公教民心,又不想重修相關的退休資遣撫卹條例等相關法令的話, 先恢復給軍公教退休人員的年終慰問金吧!年終慰問金本亦是政府與退休軍公教人員約定的給付,雖未立法,但已行之多年,與子女教育補助費等,都是軍公教人員過去考量退休的要件之一,政府不能沒有信用,要砍就砍,除非你不溯及既往。但民國102年,馬英九執政時代,由於管碧玲立委一言,馬政府就取消慰問金,根本沒讓藍委通過、同意。年終慰問金一取消,讓退休人員過年失去歡樂之心,大家過年本可送點紅包給孫子或自己添點家具、新衣的經費都沒有了。別以為這是小事,馬英九因此失去軍公教人員之心,更導致2014地方選舉、2016立委與總統大選,藍營皆大敗的原因,可見此項政策影響之大。 若政府有意對退休人員的年改表示歉意,就先恢復不須立法通過的年終慰問金吧!或許還能挽回一點軍公教的人心。
-
「西進」求學與就業台灣青年該準備什麼?
2017-2018年大陸推出非常多方便臺灣青年到大陸求學、就業、創業、定居的政策。筆者簡單整理大略有: 2016年大陸重新修訂《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改革了管理體制,對台資企業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2017年初,國務院又出臺了5號檔,制定了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的20條措施,並在標準許可、投資認定、採購準入等方面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這些政策都全面的適用於台商和台資企業。 2017年3月29日,國台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舉行發佈會表示,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出臺便利臺灣同胞,包括臺灣青年至大陸就學、就業、工作、生活的措施。國台辦為臺灣同胞至大陸就業創業已經設立53個平臺,而且很多地方也出臺了各式各樣的支援政策,包含創業資金扶持、輔導培訓、經營場地使用等。 2017年5月10日,國台辦出臺一批《便利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內容包含:要求招收臺灣學生的高校應為臺灣學生註冊學籍、建立檔案,解決台生畢業後留在大陸工作時的檔案管理和使用問題。在大陸工作臺灣研究人員可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開放12省區市為臺灣居民在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試點地區、開放在大陸就業臺灣同胞平等享有住房公積金待遇及參加社會保險。 自2010年起大陸高等學校可依據臺灣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簡稱學測)成績招收台灣高中畢業生。2010年在台灣參加學測考試,成績達「頂標級」的台灣高中畢業生才可直接向大陸高校申請就讀,經大陸高校面試合格後方可錄取。2011年起中國大陸大學免試招收台灣高中畢業生的標準由學測成績「頂標級」擴大至「前標級」。 2017年7月5日,大陸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於普通高等學校依據臺灣地區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成績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要求,自2017年10月1日起,具有在臺灣居住的有效身分證明和《臺灣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參加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成績達到均標級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可直接向大陸普通高等學校申請就讀,同時為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臺灣學生頒發學位證書。 2018年2月28日大陸公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共分兩大項。第一大項為「積極促進在投資和經濟合作領域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細則共12條。第二大項為「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細則共19條。該《措施》兩大部分具體措施涵蓋企業、財稅、用地、金融、生活、就業、教育、文化、醫療等多個領域,共31條,另外再開放臺灣同胞可報名參加「53項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和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為在原本的惠台政策上再提高廣度及深度。 為做好在大陸大學就讀的臺灣應屆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大陸教育部也正在研究相關政策,對於有意願在大陸就業、符合條件的大陸高校應屆畢業生,將為其發放《就業協議書》,簽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或《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報到證》,進一步為在大陸就讀的臺灣學生畢業就業提供政策上的便利。 在這些政策推出後,許多臺灣年輕學子對前往大陸求學、就業產生高度興趣,但筆者建議臺灣學子在前往大陸求學之前要仔細思考以下問題。 首先是生涯規劃的問題。如果臺灣同學是高中畢業就想赴大陸念大學,就須認真思考是否大學畢業要直接就業,還是未來有規劃繼續念研究所。在大陸念大學要回臺灣銜接研究所課程會有難度,在大陸繼續念碩博士班,畢業時會有論文、期刊發表等要求。而兩岸在學術用語上的差異,就需花更多心思去克服,這是台灣同學在赴陸求學前要有的心理準備。 其次是選擇科系的問題。在臺灣,選擇科系跟就業不一定有很大的關係與制約性。在台灣的職場中,大部分能接受畢業科系與從事的工作不同領域的情形,甚至大學、研究所選讀差異很大的科系情況也很常見。所以,「讀什麼科系」跟「找什麼工作」在台灣沒有必然畫上等號,「換跑道」在臺灣很正常,且很被接受,甚至長輩師長也很鼓勵年輕學子接觸多元領域,開拓視野。 但是相反的,選擇科系在大陸幾乎是「一選定終身」的重要,因為大陸非常注重「專業對口」,也就是「畢業科系」跟選擇的「工作類別」幾乎要達到完全一致,畢業科系與所選擇的工作專業若不對口,就幾乎沒有錄取機會。在升學方面,大學與研究所選擇的科系不同就很不容易考取,考取了在畢業後找工作難度也相對高,如果是想找教職,那機會就低到很渺茫了。現在大陸很多所大學在應聘老師時會看「三代血統」,也就是大學、碩士、博士的科系與學校,還有求學期間所發表的著作,都必須是同一個專業領域。而大陸方這個氛圍跟求職現狀,臺灣的學生大部分不瞭解,可能會跳脫不出在臺灣慣有的思維,進而影響在大陸日後的就業與生涯選擇。實在大陸有很好的就業平臺及機會,但年輕學子在找工作時,須先瞭解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可先多參與每年寒暑假學校舉辦的參訪團、兩岸青年交流團、兩岸學子論壇、在學期間申請一學期的交換生等方式,深入瞭解在大陸的學習及生活點滴,以做後續正式攻讀學位時的評估及參考。 在就業選擇方面,建議同學在讀期間多參與企業參訪,把握寒暑假實習機會,多認識企業員工,對該企業文化做深入瞭解。想要在大陸找教職的博士生,應該在畢業前多瀏覽學校往年招聘訊息,瞭解相關條件要求,例如年齡限制、著作要求、是否需要海外經驗等,可提早因應做準備,達到有效率的求職效果。 (作者:王孟筠,廣西師範大學政治學系臺灣籍教師)
-
閱讀勿囫圇吞棗 借的多不如借的好
身為愛書人,最愛的當然是讀者可以多到圖書館,然後把館內的書都借走,讓館藏有流通,這是館員理所當然的任務,也是經常被認定的「業績」。前些年,圖書館為鼓勵讀者借書,舉辦了借閱王的活動,成為借閱王,可以獲頒獎狀,又可以得到獎金,只要勤奮點到圖書館借書,就會有機會得獎,這並非是件難事。 但後來也引起軒然大波,認為借書量多不見得就是閱讀量多,好像用數量來鼓勵這件事情,有些本末倒置,後來不少縣市的圖書館便取消這樣的表揚行為。我個人雖然認為太過,不過借閱數確實也能代表一些現象。只是取消也好,不過圖書館需要仰賴的數據還是借閱數,所以,其實對我們來說,這還是相當重要的事情。 有趣的是,我們還是依然統計著數字,便有讀者來詢問說還有沒有借閱王的活動,我們只能回應說沒有,統計單純是一種數據的呈現。姑且不論我們的「業績」,我倒是鼓勵問這些問題的讀者,借的多不如借的好,甚至會推薦一些好書給他們看,至少在我們的工作場域,時常注意書市脈動,比一般讀者知道的書多很多。 回歸到閱讀的本位,還是不要過於囫圇吞棗,把任何資訊或是書籍都接收,建議有幾個方式可以辨認書的狀況,首先,先上網去看這本書的評價與書評,可以入門,其次,翻閱書籍的目錄與閱讀一小部分,畢竟再好看的書還是要能讀得下去,再來,閱讀時不妨勤做筆記,不疾不徐的閱讀最好,最後,調整心情,好好閱讀。
-
選舉民調 多少操作假汝之名而行?
明天就是投票日前十天,根據選罷法相關規定:「政黨及任何人於投票日前十日起至投票時間截止前,不得以任何方式,發布有關候選人、被罷免人或選舉、罷免之民意調查資料,亦不得加以報導、散布、評論或引述。」違者處五十萬到五百萬元的罰鍰。 民調是為了瞭解輿情,了解社會大眾對公共事務的看法,為什麼不能公布?政治學者王宏恩認為,許多政治學及心理學的研究指出,基於「西瓜偎大邊」效應,民調公布可能會影響民眾的投票。加上各家民調的品質不確定,民調資料已成為選舉文宣戰的要角之一。因此,希望選民可以回到政見及候選人,靜下心思考以決定要投誰。 不得公布民調是為了避免選民的投票意向被民調結果影響,認為誰必贏或必輸就不去投票,反而影響選舉結果。此外,民調準不準是另一個關注的焦點。王宏恩指出,民調本身是科學方法,卻常被濫用導致民眾的不信任,不僅賠掉了統計、民調、學者,也賠掉了一個民眾可以正常發聲、參與政治的管道的可信度。 民調為什麼會不準?一是機構效應:民眾對民調公司的認同問題導致每個民調公司做出來的結果不同,例如,特定政黨支持者接到偏對立政黨的媒體或機構電訪時,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二是調查方法:包括未達有效樣本數、誘導式的問卷、電話訪問的涵蓋率(抽樣母體)的偏誤等等。三是選民因素:選民不表態或說謊,反映其個人自由意志及對整體社會的不信任感。 綜上所述,真正的民調結果難以明確掌握,但民調結果會嚴重影響選民的投票意向,因此才會明文規定投票日前十天不得公布,避免民調變成選舉操作的工具。
-
團結黨員?為黨舉才?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病逝的消息一出,各家電視台紛紛報導,某家電視台主播將「打狗『棒』法」念成「打狗『捧』法」,把「降龍十八掌」的「降」(音同祥)念成「匠」。有觀眾表示,沒看過金庸的小說,沒看過小說改編的電視、電影都沒關係,但上主播台前可以先預習一下念法嗎? 我想,「主播」是觀眾收看新聞最直接接觸的,加上每次主持半小時以上的新聞節目,除了應具備親和力外,其形象是否具備令人信服的專業能力,是觀眾判斷電視台新聞素質高低的關鍵指標。因此,主播成了整個節目,甚至所屬的電視台代表了。 同理,一個政黨的地方黨部主委便是代表所屬的政黨形象了。林芳旋當選中國國民黨首次黨員投票選舉產生的金門縣黨部主委,為不支薪的義務職,負有募款、自籌財源運作的重責大任。他在參選時提出七項政見,其中包括「深耕基層,團結黨員,凝聚向心。」及「大公無私,為黨舉才,無私奉獻,為黨打拚。」 在幾場造勢活動中,看到幾位國民黨籍的鄉鎮長公然為非國民黨的縣長候選人站台輔選,還有許多國民黨黨員違紀參選,國民黨金門縣黨部考核紀律委員會雖已祭出黨紀處分,但後續的政治效應,究竟是「團結黨員,凝聚向心」,還是引發另一波黨員出走潮?考驗著林主委的政治智慧。 國民黨的金門縣長提名過程,從陳玉珍議員指出無論是禮讓或是徵召都是違反地方民意,強調民意比黨意重要,她一定參選到底。以及李應文議員表示同意接受黨部協調機制,讓可能人選進行民調。然而,國民黨終究勸退陳、李二人,徵召現任立委參選,在楊鎮浯發表「真實」的參選主軸後,引發「真心不幹、實在落跑」之議。
-
首投族選票與兩岸關係
2018年臺灣直轄市長選舉暨縣市長選舉即將進入倒數階段,這次的選舉是臺灣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又稱「九合一選舉」)的一部分,於2018年11月24日舉行,當選人將於12月25日就職。此次選舉全台廿歲以上選舉人數總共約1920萬8000人,年滿20歲的「首投族」約40多萬人,而首投族也一直是很多對選舉研究的學者會在選前特別觀察的一個族群。 筆者在10多年前,也曾經是臺灣的「首投族」,所以可以聊聊臺灣首投族的普偏想法。臺灣的年輕選民多數沒有明顯的政黨傾向,當然也有少數很忠誠的政黨支持者,但是比例並不多。近年來,有明顯政黨傾向而「投黨不投人」的選民,不分哪個年齡層,都是越來越少了,至於沒有政黨傾向者,則以年輕選票居多。 如果想瞭解臺灣的首投族「怎麼看兩岸關係?」,以及「對大陸的印象是什麼?」其實大部分(當然不是全部)臺灣的首投族對兩岸關係基本上沒有概念,對大陸的印象也不多,更沒有太多政治想法的。 今年的首投族是1998年前後出生,比「九二共識」還晚6年,1949年離他們太久了,臺灣像我這樣的80後,至少在小時候還看過眷村,在我住的同一棟公寓樓上樓下當時還會住一些「外省仔」(外省老兵),聽他們一邊在報紙上寫書法,一邊跟我們說說當年戰爭,滿街的屍首,他們怎麼沿路艱苦流亡;我們還在大樓公用信箱裡看過大陸寄過來的家書。 但是1998年出生的這世代,那些第一代「外省仔」已經凋零,而且他們出生的世代兩岸關係也平穩不敵對了,有了三通,交通便利了,有大量的經貿往來,在他們的求學過程中,兩岸關係不是特別被提到的議題。首投族的投票傾向還是以臺灣在地的議題,以及對候選人的喜好程度占較大成份。 以實地到過大陸的比例來說,首投族到過大陸的比例也不是很高,上大學以前,臺灣的家長如果把孩子送出國一般都送到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地留(遊)學,這時期的臺灣青年出國交流還是以學英語、開拓國際視野為比較主流的目標。所以,首投族在投票時有沒有想到兩岸,在總統的選舉上或許有多一點點,但是在地方的選舉上,我想那比例低到很低了,因為20歲以前的臺灣青年對大陸接觸真的不多。 臺灣青年對大陸有比較多的概念我想是學業完成後的階段,特別是在碩博士時期,我們都有非常多的機會到大陸參加台辦舉辦的參訪團,或是由各大學舉辦的研討會,和各項論壇,以及惠台31條政策下的相關就業創業條例,會讓這時期的臺灣青年對於兩岸和平有進一步的思考。 畢業後或研究生時期的臺灣青年對大陸的印象是來自於實際的接觸,在參訪交流過程中對大陸的印象跟感受就不太容易受臺灣國內選舉議題所左右,而青年階段的人數也比首投族來的多很多。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應該是讓現在的「首投族」在未來的「求學」過程中,以及將來變成「畢業後」青年的每個階段,跟大陸的交流與接觸都留下溫暖美好的印象,這對未來兩岸關係的緩和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