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客製化與精緻化 ─內需觀光旅遊產業振衰起敝之道
某家信用卡業者日前公開去年下半年消費者旅遊行為調查報告,這份調查報告結論指出,國人從事國外旅遊的花費約為國內旅遊消費金額的五倍,且此一差距持續擴大,縱使在國內旅遊民眾人次雖然不少,但顯然在國外旅遊的民眾比在國內時旅遊捨得花錢,縱使國外旅遊花費較貴,但還有不少民眾仍打算出國旅遊。 有過出國旅遊經驗的民眾都知道,倘若跟團出國旅遊,團費因旅遊目的地往返班機航程與當地匯率不同而異,一般來說國外旅遊團費較國內旅遊團費來得貴,國外旅遊團往返行程天數為期三日至十日。反觀國內旅遊團行程通常為期一日到三日左右,基本上是短行程,價格雖不算貴,但行程內容不免流於蜻蜓點水走馬看花。相較之下,大多數人寧願多花一點錢出國旅遊;也不願只是在國內旅遊,接受內容少有新意千篇一律的行程安排,甚或旅程變質為一路趕場採買身心俱疲。 追根究柢探索癥結,其實許多國人還是願意從事國內旅遊,畢竟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旅遊消費,在地旅遊資訊的可及性、食宿安排、代步交通工具和緊急醫療求助比較方便,就筆者過去在國外旅遊的經驗對照,內需旅遊產業其實需要展現更多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特質優點,促進觀光旅遊活動內涵昇華,吸引更多人願意在國內從事旅遊消費。 以歐洲為例,多數歐洲國家團的觀光旅遊行程內容,不乏富於藝術文化氣息的名勝景點乃至古蹟,便於各國遊客接觸歐洲文化薰陶,並能購買價格公道又富於質感的當地特產。 所以,挽救因陸客驟減大受打擊、哀鴻遍野奄奄一息的國內觀光旅遊產業生機,筆者認為業者首先要針對行程內容設計,要有消費者導向觀念,朝客製化、主題化發展,加入更多在地人文特色質感,只要物超所值,就能吸引許多遊客,有助於使國人認識自己成長安身立命的土地,提升自己素養,行程內容設計切莫淪為走馬看花行色匆匆。開發觀光旅遊周邊產業的文創商品必須揚棄馬馬虎虎粗放草率積習重視質感。方能使國人能不吝嗇從事國內旅遊,甚至協助宣傳,讓更多人深入認識自己生長安身立命的鄉土之美。
-
拯救青少年閱讀 從改善家長態度做起
報載青少年課外閱讀時間越來越少,也不喜歡閱讀,不喜歡購買課外讀物。對於教育而言,這是一個很大的危機,在各國都提倡閱讀的情況,我們似乎開倒車,無論政府花多少經費去做閱讀推廣,這些青少年們還是受到課業與環境的影響,空閒的時間寧可玩3C,卻不太願意靜下心來閱讀,這其實是一個隱藏的危機。 借鏡於國內外成功的經驗,政府推動閱讀時,採取的是從小到大,分齡分眾式的概括,目的是讓人們可以喜歡閱讀,從小扎根,到年紀大的時候依然喜歡。而不同族群都有屬於他們適合的讀物,無論在學校,或是在圖書館,都依據分類法與篩選,為讀者提供一個捷徑,只要按圖索驥,就能找到每個年齡層適讀的書籍。 而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改善家長的態度,有不少家長的觀念是有些問題的,例如讀課外讀物就是玩耍,就是浪費時間,其實不然。只要透過選書,也能找到與課業息息相關的課外讀物,而就算是輕小說或漫畫,也有他們閱讀的價值,只要態度正確,那些書籍也能成為日後成長的寶貴依據,不見得閱讀課外書就是不好的。 另外,家長如能參與閱讀的行列,找一個時段與孩子進書店或圖書館,花一些時間閱讀,也能改善孩子對於閱讀的態度。至於禁止孩子閱讀課外讀物的行為,那是萬萬不可,另外還有課業成績至上的觀念更是有待改善。青少年時期正是形塑他們一生重要的階段,絕對不能馬虎,而用閱讀來奠基,他們將有無限可能性。
-
圓融祥和的群體性格來自穩定的情緒管理
-人生贏在和氣 毀在脾氣 成在大器- 在心理學的範疇中IQ是指智力智商,而EQ則是指情緒智商。我們常聽到這麼一句話:品格影響前程,而性格則決定命運;會讀書不如會做事,而會做事不如會做人。意思是告訴我們,良好的人際交流互動與人際關係以及圓融祥和的群體性格會決定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前途的光明。之所以會產生此種情形是因為驅動個體外顯出圓融祥和群體性格的「情緒管理」模式是源自個體在人格成長形塑時有著正確教育理念加上優良教育環境所孕育而成的「情緒智商」所催化。故此孕育優質的「情緒智商」驅動關鍵的「情緒管理」機制,便個體在群體交流互動中外顯出那圓融祥和謙容的群體性格表徵是一連串相互影響彼此關連的關係鏈。 按理說,人類為萬物之靈具有高度的智慧,所以人也就應該具有相當程度的理性與思維,也必定擁有相當理性的情緒管理才是,但很遺憾人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是一種自己明知道的情境,但卻掌控不住的理性,更何況人擁有七情六慾,會隨著不同刺激情境作出不同的反應變化。 一個人太過於主觀的執著,那就是一種專斷剛愎的自主;而太過於偏頗的性格那又是一種偏激的人格。在社會上一些才華橫溢的優秀菁英具有文質彬彬,亮麗光鮮的外型與外貌,加上又擁有滿腹文采與專精的本質學能,應該是一個通情達理、情緒管理極佳的英才,但很可惜往往未能內外兼修,理情兼備,達到良好的情緒管理模式。 性格決定著命運與前程,而情緒發展更是性格智力養成的關鍵與基礎,因為在六歲前的學齡孩童主要的發展任務是「情緒發展」,此時情緒管理是否正常形塑,便是決定於這個階段。換言之,此階段孩童情緒發展是未來性格良好塑造與否的探測針。因為人在初生性格形塑上,生長環境與人際互動具有相當決定性關鍵,小時候猶如一棵幼苗,若能雕塑得當,使之在成長中具備圓融、祥和、謙容、忍讓的因子,長大後自能有穩定的情緒管理。 良好的人際關係與融洽的人際交流互動,除了能使你在工作、事業順遂成功外,更能讓你在生活中心曠神怡、心情愉悅,因為人緣好到處受歡迎,反之到處與人結怨、處處碰壁、不受人歡迎,那生活中怎麼會快樂呢?周遭有部分同學朋友雖年齡已過六十,但在外顯的人際互動中有著極度的不融合,他過於沉醉小時候了了優渥的條件而時時顯擺,自以為是,主觀意識極重,只要有不認同其看法觀點或是有異於他的認知價值立即翻臉,臨老了,仍受不得一丁點委曲,久而久之,同學朋友避之躲之!而自己也身陷孤寂,生活極不快樂,其癥結在於孩童人格成長形塑時,未能適時導正暴戾偏頗因子,形塑出正型的情緒管理機制,塑造出圓融祥和、容忍、謙和的性格特質。 也曾遇到周遭晚輩在管教孩童的過程中,一昧當孩子錯誤時,硬是採取強制高壓剝奪式的管教方式,使其屈服就範,因而造成孩童在人格成長形塑過程中注入不當的負面效應。其實對於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是與非,對與錯的認知原則絕對是要堅持的,問題在其是非對錯的管教過程中,必須講求技巧性,說理式與循序性,讓孩子在他的認知結構逐漸接受,並耐心等待其認知成熟度,萬萬不可用強迫硬性剝奪手法,使其就範,如此會在其性格形塑過程中種下暴戾、衝動與偏激的情緒智商因子,而影響孩子將來在群體互動中出現不圓融、不祥和,缺乏容忍性的性格模式,因為他未能在的「負增強」學習模式中學到了正確行為模式的建立與塑造。 從兒童情緒教育之理論與實務中,明確指出兒童社會情緒、認知、生理各方面的發展基礎約在六歲左右便大致發展完成,兒童會在這段期間開始學習處理有關情緒課題,而此時學習的結果對其往後生活影響甚為深遠長久。雖然說個人情緒的理解與反應受到生理與環境因素交互影響,先天基因的差異可能影響神經系統的作用與社會情緒的發展,但後天的環境經驗像感情依附,人際關係處理等情緒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因此兒童的社會情緒發展若不健全,往往會導致其心理或行為的異常差,兒童會為此飽受困擾,可能會出現退化、焦慮、憂鬱、沮喪,甚至無法控制衝動,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反社會性行為,也因人際關係不佳導致自尊心低落,最後由負面經驗導致情緒問題,而情緒問題又會引發新的負面經驗,形成惡性循環。 回憶在民國四、五○年的金門,我輩所面臨的教育環境裡,由於教育資源的匱乏,教師專業知識與本質學能的不足,根本不知道在孩童人格生長形塑的教育黃金時機作適性的教育與導正,致使大部分的孩童的情緒管理形塑關鍵期,錯失黃金時機,導致我輩學子在情緒智商未能孕育出圓融、祥和、容忍的性格特質。我無意抱怨教育的不公,只因時代的悲劇、戰爭的遺禍,教育師資專業的不足,致使我輩有太多的憾事,期望今日的父母,珍惜現良好的教育環境,重視孩童的「情緒管理」注重孩童「情緒智商」的孕育讓孩子能塑造出圓融祥和的群體性格,造就孩童光明的前程。 職是之故,圓融祥和的群體性格,必是來自穩定的「情緒管理」,而穩定的情緒管理卻必須在人格成長形塑過程中注入正確的教育理念,在優良的教育環境中孕育出優質的「情緒智商」,如此才能在同儕朋友群體互動交流中顯現出圓融祥和寬容與合群的性格特質,為人人稱讚的好人緣,進而擁有豐沛的人脈資源與良好的人際關係,會做人,如此在其人生道途上必定會有著順逐與光明的前途及璀璨的事業版圖。
-
天下的父親都是一樣的
明天是父親節,想起一則軼聞,有個廣播節目主持人訪問來自東南亞的一位先生問題:各族群的父親有什麼不同?你猜他怎麼回答?他說:「我沒看到各族群的父親有什麼分別,我看到各族群的父親都愛自己的太太和小孩,都希望世界和平。」 我想,「求同存異」是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必要條件,如前所述,父親都是愛自己的太太跟孩子,都希望國家的政局穩定,能夠安居樂業。同理,所有政治工作者或擬參選人,不管是藍、綠政黨或無黨籍,都應該以人民的福祉為念,屏除私心,捐棄成見,多點政策論述,少點政治口水,以爭取選民的認同與支持。 選舉投票,參考基準不外是「政黨」、「政見」、「候選人」三者,政黨是一群有共同政治理念(利益)者的集合,而政見再好還是需要人來落實執行,說到底,還是以候選人為投票的主要參考基準。 選賢與能│賢者在位、能者在職,這是孟子的政治理想,無法以民主投票的方式實現,因為「賢德」是主觀的道德修養,真正修養好的賢者不會自吹自擂、到處嚷嚷,即使旁人慫恿參選,也是自覺不足而謙讓推辭,遑論主動爭取大家支持。退而求其次,能夠選出「能者」已是人民之福、國家之幸。 「能者」與否如何衡量?除了學歷外,一個人的經歷最能展現,老面孔看他擔任行政首長的政績或擔任民意代表的問政表現,新面孔則看他對公共議題的意見與參與公共事務的實績。 網路時代的資訊取得相對容易,建議候選人不要過度包裝,以免事後拆穿形象破滅;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以免進退維谷騎虎難下。
-
推廣閱讀 閱讀處方箋很有效
參加閱讀培訓,恰好邀請的講師是兒科醫師,讓我覺得很特別,因為醫師多半是健康講座之類的講題,而這次的講題卻是談閱讀,想必有不同的想法。果然,一開始講師的想法就讓我們覺得驚豔,他認為從小就得培養閱讀習慣,而這也是國內外極力提倡的,至於閱讀方式的開始,採取「親子共讀」來使幼兒就產生興趣。 但無論在醫院或是其他場域提倡閱讀,或是擺放相關書籍,講師認為最終的重點都是引領家長與孩子可以走進圖書館,因為圖書館內才有無窮無盡的寶藏。我認為這段話說得很好,因為就算辦再多活動,或是贈送再多禮品,都需要有讀者進館支持圖書館,而這個目的也可延伸,不只讓人們進圖書館,而且要借閱書籍。 而他提出閱讀處方箋的觀念,認為某些症狀是可以透過閱讀來解決的,所以由醫師方來開立相關的處方箋,再讓他們到圖書館借書。然後再觀察幾個禮拜或幾個月,去觀察原本的那些情況有沒有減輕。這也說明了閱讀不只是追求知識,還能陶冶性情,解決社會問題,端看人們怎麼利用圖書館,還有圖書館怎麼去推廣。 我認為推廣閱讀,閱讀處方箋的概念很棒,雖然不見得是首創,但至少有非圖書館的場域來推廣,這樣比較能反映民眾的心聲,同時閱讀能解決問題,或是治療,例如書目療法的觀念,透過不同的單位合作,讓圖書館的館藏可以發揮它的價值,民眾也能解決他們自身的問題,而不只是單純的閱讀而已,閱讀有它的意義。
-
世足賽的省思
熱鬧一個月的世足賽已結束了,這個全世界最注目的運動,帶給我們甚麼省思呢? 本屆世界盃舉行分組賽時,體育署長照例趁熱打鐵說:「冰島能,台灣也能!」,可是沒見到他有甚麼計劃的。 這令人想起,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時,當時的陳水扁總統曾經親訂該年為台灣足球元年;2006年7月再逢世足賽熱潮,他還在當總統,甚至於喊出要花200萬美金,送20位小朋友到巴西集訓,目標在2018年,讓台灣踢入世足會內賽。 如今2018年了,台灣進入世足會內賽了嗎?當然沒有,我們的足球世界排名,還在120名之後,也沒有人在談足球第○年了,當今的蔡英文總統,根本不敢對提振足球置喙一詞。 阿扁總統以為靠20位小朋友去巴西取經,就可輕易進入世足賽,當然是太外行了,也忽略了足球實力是要長期從基層推廣,並要全民有熱愛足球的風氣堆疊而成的。本屆的冰島,人口只有30幾萬,卻一戰成名,在於歐洲各國民眾普遍熱愛足球,民眾從小踢足球,一如我國學生熱愛籃球、棒球一樣。足球在台灣,一直不是熱門運動,打不進世足賽,並非可恥,中國人口那麼多,幾次進入會內賽了? 不過,足球畢竟是世界最熱門的運動之一,能夠進入世界盃的話,對台灣的世界知名度自然有所幫助,故足球還是值得國內推展的。 足運的推展,自然要從基層往上普及,一如六十年代我們從少棒推廣棒球到青少棒、成棒一樣。球場的興建、各級聯盟的成立、賽事的定期化……等等,都是目前欠缺的,但相信只要比照HBL籃球或職棒的推廣,我們足球還是有希望的。 當然,媒體的支持和報導也是很重要,1968年,我們的少棒興起,不就是靠媒體炒作出來的嗎?這次世足賽,報紙媒體,沒像往年一樣,一個月前就熱切報導、分析;電視媒體,在分組賽時,甚至於只有一台可看,有大半民眾,看不到實況轉播,顯見媒體支持度熱忱已不足。但相信只要政府單位肯實際看到真實的一面,並透過專業機構的推廣和運作,再加上不少熱心基層企業協助的能量,如能帶給民眾對足球的喜愛,台灣還是會和世足有緣的。
-
林為洲是一把照妖鏡
據報載,針對立委林為洲決意脫黨參選新竹縣長,國民黨新竹縣黨部決定開除黨籍。國民黨新竹縣黨部主委陳見賢表示,新竹縣只有一席立委,跟縣長一樣是唯一一席,這席立委的重要性與縣長相當,且任期還有一年多,希望林為洲能留在國會好好做完。 對此,林為洲的回應是,他從頭到尾都堅持照去年十一月的初選程序走,他反問,到底是誰破壞國民黨聲譽?並認為應該被開除黨籍的是十四位中常委。他說,真正傷害國民黨,真正應被懲處的是任意破壞國民黨制度規則的黨中央決策者,嚴重傷害國民黨的民主與制度。 林為洲口中的「去年十一月的初選程序」,即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去年十二月廿日在中常會正式宣布採取全民調,選出最適任人選的初選制度。 如果說,國民黨基隆市長初選民調搞烏龍,引發黨內同志對民調的初選機制的質疑,如周錫瑋懷疑全民調的公信力,如資深黨員廖日中投書媒體反思全民調。 那麼,林為洲的決意脫黨參選,就是一把照妖鏡了。照出國民黨因人設事,自打嘴巴;照出國民黨的民主法治尚不成熟,無法照既定的制度運作。 政黨為求勝選,必須挑選最有實力的候選人,這也是初選機制令各政黨傷透腦筋的原因。然而,民主政治的可貴在過程,尤其是公平競爭的過程。政黨,尤其是民主國家的政黨,更要將公平競爭奉為圭臬,否則與非民主國家的政黨有何區別? 林為洲一案,前有馬前總統呼籲黨中央按照已公布的初選制度走,後有朱立倫市長不認同開除黨籍,引發熱議也吸引選民的目光,睜大眼睛看吳敦義主席如何處理接下來的問題。
-
怒潮烽火千里行,鐵肩教化樂齡心-林金龍校長 /李錫南
怒潮烽火,飄泊千里,落葉難歸根,且把浯島當故鄉; 戮力教化,桃李春風,鐵肩擔教育,樂齡猶是不老心! 1961-63(民國50-52)年,從金門示範中心國民學校畢業,兩年之間接連出現三位校長交替,林金龍自縣政府督學任上,奉派接下田懿訓為代理校長,一年後轉給唐與程校長。這段錯開的姻緣,示小18屆同學會於2014(民國103)年10月25日成立50周年大會,邀請了林老校長蒞臨指導。我在台上主持,眼見他老人家獨行進場,立即邀大家鼓掌歡迎。他自個兒騎機車來赴約,那年88歲,依然勇健。席間曾請他致詞,聲勢清朗。寒暄間稱讚我,說主持很好,以我為榮,令我感動!返家後把先前設好的採訪綱要,送給其長子其昌兄,請他轉請老校長過目,約時間親訪聆聽。輾轉之間,躊躇不行,豈料2016(民國105)年4月29日瞌然而逝,不僅失之交臂,再也無法持續這段師生緣而更加悔憾! 要讀懂一位跨越世代與兩岸,歷經戰爭與和平冷暖風霜教育長者之心,極為困難。困難之處,林校長生前由新加坡而大陸輾轉來金,翻山涉水,空間寬闊,履痕難覓;即便在金門任職最久是金門縣政府文教科,後來歷任古寧中心學校、金沙中心學校教師、蓮庵國校校長、古崗中心國校校長、示範中心國校代理校長、最後金寧國小校長、古城國小校長任內退休,跨時間長達39年,能找到的蛛絲馬跡依然有限。根據其晚年自撰回憶性作品,與其子女提供之片段,勉強拼湊。 一、顛沛流離的成長歲月 林校長名金龍,自號「白叟」,這是他習書法游於藝之落款。1926-1927(民國15-16)年出生於新加坡,是小小出洋客。太平洋戰事爆發,新加坡(當時附屬馬來聯邦,英國殖民地,尚未獨立)局勢危殆,唸小學時隨父母家人輾轉返回祖籍地福建省東山縣。東山先後由詔安和漳浦二縣管轄,人民均以農耕和魚撈維生,少部分依靠僑匯,通行閩南語,民風樸實。 回國後適逢對日抗戰,日機轟炸東山島,僅有一所初中,校舍被日本飛機炸毀,學校關閉,求學無門,只得步行一日路程,涉水去鄰縣雲霄縣立初級中學讀書,邊逃難邊刻苦向學,畢業後又離鄉背井,負笈跋山涉水,步行三日二夜路程,遠至南靖縣山城鎮大山腳下的省立龍溪師範學校普師科繼續讀書。儘管求學之路迢迢,不改其志。 龍溪師範是由漳州遷移自建的鐵皮校舍,包含教室、禮堂、餐廳、宿舍等,自行發電,教師為專科和大學畢業,校長留學日本,是一所克難自建現代化的學府。學生二百餘人,由於水土不服,營養不良,半數以上均患瘧疾(寒熱病),雖有校醫看診後,給予奎寧服用,但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因此只好自求多福,注意飲食起居衛生。1945(民國34)年,抗戰勝利,學校遷回漳州原址,才過著正常的學校團體生活。三年(民國37)後畢業,在福建小學任教,也曾做過短時間校長。 二、投身軍旅接續教職 1949(民國38)年,胡璉將軍以各省流亡學生和江西在地招考之學生,在閩、粵、贛邊區成立第十二兵團軍事政治幹部學校,為中興復國培養軍官和政治人才,號召青年朋友參加,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歌歌詞起首二字為代號,簡稱「怒潮學校」。胡璉自任校長。共軍南渡,強行登陸金門,爆發古寧頭保衛戰。當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陳毅與第四野戰軍林彪分別攻入福建與廣東,時局動盪不安。胡璉則奉東南軍政長官陳誠命令,撤退臺灣,以保全實力。怒潮2000名青年學生乘海辰輪越渡臺灣海峽,抵達基隆。從台北新莊國小、轉湖口國小,最後在新埔安定下來。這時校長為柯為之將軍。次年怒潮學校隨軍遷到金門金城鎮水頭,水頭為此一度改名新埔。 在大陸任教二年多,年輕的林校長響應胡璉的號召,就和一群流亡學生、老師與校長一樣,為了保衛家國,決心投筆從戎,投考「怒潮」軍政學校,被編入第二期學生大隊。1950(民國39)年設立行政公署掌理縣政,該校隨國軍輾轉來金門。在水頭一帶接受嚴格的軍政教育與操練。兩岸烽火不停歇,在金防部指揮下,怒潮學生投入積極建軍備戰,鞏固戰地防禦,同時要求鄉鎮、村里分別設立學校,借用祠堂、廟宇和民房做為校舍。為掃除文盲,實施強迫義務教育,村里公所附設成人、婦女和兒童班,輔導失學民眾和兒童,怒潮學生再度負起教育責任。次年春,因病自軍中退伍,奉派暫為古寧中心學校擔任教師兼民教部主任,乃再回學校重拾教鞭。及至1956(民國45)年政府為統一前線軍政指揮權,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軍政合一,行政公署改制為縣政府,學校漸上軌道,一村里設一所國校,一鄉鎮設一所中心國校,負責輔導轄內國校。 半年後改調任教金沙中心國校。25歲的小伙子,孑然一身,在舊時代民情保守的金門,又是窮教員,如何能覓得良伴?在當時環境,大家都窮困度日,偶爾在學校旁邊走動,結識了黃盤治這一位良家閨女。平素走動觀察,勤勞孝順,漸有好感,情愫萌生,於是鼓起勇氣,展開熱烈追求,終於感動芳心,交往數月。行政公署為強化軍民關係,穩定軍心民情,倡導集團結婚。林校長把握機會,徵得女方同意,參加民國41年青年節,由胡璉司令官主持福證的金門縣第一屆集團結婚,完成終身大事,成家立業,穩定下來。 三、古崗緣開二度,結束教職生涯 婚後,又奉調到金湖鎮西村蓮庵國校(民國47年被廢併入柏村國小,校齡不滿10年),擔任校長,當時交通不便,只好以校為家,直到1954(民國43)年。兩年多後,1954(民國43)年奉調古岡中心國校擔任校長。 古崗聚落原名滸興,清朝時名叫古坑,到民國時才改稱古岡(後名古崗),聚落以環島西路為界,區分為大、小古崗,屬於金山鄉管轄。西元1933(民國22)年由聚落內出洋落番奮鬥打拚的董允耀及董春波等華僑鄉賢,倡議捐款興學,選在聚落內大古崗興立「古岡學校」。教育經費的來源,全賴僑匯或校董會(聚落居民組成)在古崗沿海採紫菜的工資收入,來作為學校教職員工薪資,但乃常常有斷炊之虞。校舍建築為仿新加坡、印尼等地五腳基洋樓格局,使用閩式慣用建材構造,二層樓有教室六間,中為教師辦公室。山頭上有「誠實」二字,立面則鐫有「古博今通振興教育,岡靈水秀鍾毓賢才」對聯。古崗為當時金山鄉最大村落,因而更名為「金山中心國校」。據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記載:民國23年,學校出版了《古崗月刊》,直到對日抗戰開始,期間陸續發行十多期,記錄不少當時的社會狀況,與珠山的《顯影》及金水小學的《塔峰》都是珍貴的歷史鄉土資料。二十多年的學校,因日軍入侵,兩岸時局不靖而開開停停,直至民國48年被廢併入新成立的金城古城國民學校,民國51年原址改為古崗村里辦公所及民眾活動中心,2004年經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補助重修後,2006年文化局評鑑公告為歷史建築,現交由董氏宗親會管理與使用。林校長在此主掌校務兩年多,奉調到金門縣政府,擔任代理文教科股長一職,從此涉入教育行政體系。 未料28年後,1982(民國71)年,再奉調回任古城國小校長(原金城古城國校,後九年一貫體制回歸為國小,校區跨越古崗與舊金城),四年後才退休,不捨的離開教職。窺其一生教職,竟有兩度在古崗教化鄉親,可謂緣深義盡。 因為這一層關係,81年後,古崗社區發展協會為深化社區營造,重振人文氣質,紀念曾經教化村童的古崗國校,特別於2014(民國103)年9月28日教師節當日,辦理《遲來的返校日│古岡學校校友回娘家》活動,經由社區理事長董倫如號召,邀來當年老校友約70多人。林校長應邀主持活動,以他一慣蒼勁有力的東山腔國語為學生講課致詞,並頒發現象徵遲來多年的畢業證書,老校友董金安即席演唱當年的《上學歌》,場面感人! 巧合的是林校長的長女婿楊成業校長,也曾經歷縣政府督學,四年古寧國小校長,現在則是古城國小校長,所走的教育路線一樣,是否受到老校長薰陶教誨,或是楊校長私心以老丈人為師做為進取的標竿所致?所謂「英雄出少年」,楊校長傑出的表現,跳脫了林老校長的影子,但核心近乎一致。在近代金門教育史上,兩代人領導金門教育者,林老校長唯一僅有。 三、教而優則出任公職,做督學卻背上「毒蛇」名 向來喜歡學校生活的林校長,意外獲拔擢進入縣政府從事文教行政工作,只想這是短時間的,還是期盼再回學校;不料因為表現優異,縣政府用人殷切,到了1957(民國46)年8月升任督學,至1974(民國63)年2月,前後達15年又6個月,寫下任職金門縣政府督學任期最長的紀錄。 滿腹教育理念的林督學,為了讓督學工作上軌道,草擬了視導相關規範,於民國48年經由縣府頒訂《學校視導辦法》,分為定期與不定期視導方式,視導重點包括:精神教育、環境衛生、學生禮節、教師教學上課、作業批改、安全教育……。「此時金門交通不甚方便,除榜林圓環至小徑是軍方鋪設筆直的水泥道路外,其餘均為狹窄高低不平的土路,督學視導學校不是搭乘公車就是步行,時間難以控制。不久,縣府增列經費,購發腳踏車,督學年輕力壯,每日早上七時前抵達學校參加升旗典禮,看到師生精神抖擻,容光煥發,禮貌周到,問早問好,環境整潔,教師批改作業認真,內心感到無限安慰!學生則以督學查禁沒收《良友》參考書為畏途,但事後僅面予訓誡發還。」(林校長自撰文) 當年讀小學時,就有《新學友》或《良友》之類的參考書,並附有作業習題解答,家長多花另一筆開銷。學校老師也會購買作為教學指引與參考,所出的作業或測驗考試均原文照抄,學生也是不聽課,都會偷偷放在抽屜裡參考或照抄。在填壓式教學當道時代,成為風氣,反而扼殺學童創造思考能力。教育當局下令禁止,要求各縣市督學納入視導,查辦處罰。林督學實在不想為難學校老師或學生,但是一定要減少這股風氣,所以加強不定期視導。每逢督學來校,校長、教務處或老師都會驚慌失措,三申五令告誡學童,收好參考書。而學童爭相走告,喊叫「毒蛇」(督學諧音)來了,所以神聖的「督學」被師生戲稱「毒蛇」,從此不脛而走。傳揚之下,林督學也知道了,雖然隱含不敬,但為人寬厚的他,坦然面對,認為不傷大雅,即使聽到了,只有一笑置之,未予追究。 四、重返學校,再續教學緣 1974(民國63)年離開金門縣政府之後,因為楊奕燈校長調金湖國小,而奉調到金寧國小接下校長達8年之久。由於該校名與鄰近金寧中小學附設國小部(為行政獨立考量,名為金寧國小)容易混淆,該校後來經政委會曹興華秘書長更名為「金鼎國小」。 喜愛桌球練身的林校長,支持學校體育老師往下扎根,開始劍及履及的推動桌球運動,經常找學校老師練習,藉此與老師互動增進情誼,蔚成風氣,20多年來,與古寧、金寧中小學鼎足而三,金鼎在小男小女桌球年年名列前矛,與及早奠基有關。 由於林校長早年出身師範學校普師科,隨著時代環境變遷,各界對校長的學養素質提升有所期待,林校長深知終身學習的道理,把握這段期間奔波台北金門參加在職進修二年,終於1976(民國65)年正式畢業於台灣省立台北師範專科學校,躋進大專學歷。 1982(民國71)年,再奉調古城國小擔任校長,四年後正式退休。終其一生以教育工作為職志,歷任國小教師、校長、縣政府督學及代理文教科長等職,共計服務37年退休。作育英才,桃李滿門,獻身教育,誠敬勤勉,做事嚴謹,奉公守法,克盡職責,在金門望重杏壇,頗受敬重。 五、浯島當故鄉,圓滿最幸福 婚後育有三女二男,全力培養,支持成長。大小兒子高中職畢業後,從事電腦資訊行業。民國78年,長公子林其昌偕弟漢昌二人合力開創「快立得資訊有限公司」,這是金門第一家電腦資訊公司,尤其取得「ACER宏碁授權服務中心」後,拓展各種電腦配備與售後服務,將電腦資訊商品引進金門,帶動金門邁向新世紀電腦資訊領域。勤勞奮發的次子漢昌不幸在一次送貨經機場道上遭遇車禍而英年早逝,是老校長心頭上最深的痛,唯一的遺憾!長女慧英任教金門高中,夫婿楊成業校長;次女慧明任教金湖國中,夫婿許志仁任教金門農工職校,三女慧真,任金門高中英語教師,夫婿為黃書星警官;家族中七人均從事教育或警察工作,堪稱書香門第,桃李滿金門。 六、樂仁好施,公益為懷 在戰地政務時期,一切施政與建設,以戰備為先,支援軍事作戰為考量,許多管制措施約束公教人員。因此在情感生活上,林校長與一群教育同好,相繼投入桌球運動,既能運動強身,兼可交結益友,更可發展學校特色。所以不論私下,或投入教育職場,總是一拍在手,廣結善緣。即使退休到晚年,依然參與退休教師協會館(前為莒光國小校園),桌球同好之聚會。健康情況維持到90高齡,是活躍樂齡的典範,堪稱金門教育界的「不老騎士」。 早年教育界清苦,常有機會要向長官簡報,或送禮往來,用毛筆機會多,假手他人,不若親身操作;況且一手毛筆字,往往成為受賞識的關鍵。平時閒暇時常以習寫書法為樂,30多年來各體書法或臨寫,或游藝,自成一格。尤其成為金門縣書法學會永久會員後,與書法同好相互切磋,功力更為精進,每年書法學會聯展、文物展、金廈退休教師書法聯展、海峽三地書法聯展、漳州海峽兩岸楹聯書法邀請展等,長期提供作品參展,與年輕後輩相較亳不遜色。林校長最感自豪者,光是海峽三地書法聯展就參加30多次,參加漳州海峽兩岸楹聯書法邀請展獲頒獎狀,103年8月22日,那是88歲高齡,還與楊清國校長舉辦書法聯展,展出包括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甲骨文等六種字體八十幅,甚獲好評。 除了金門縣書法學會外,他參與的社團以慈善社團最早也最多,紅十字會金門支會會員、當選金門縣好人好事協會理事、金門縣愛心基金會財務委員等,充分突顯他里仁為美,敦親睦鄰,急公好益,樂於付出的襟懷,總在社會有需要他就能在第一時間,直接或間接支援助人。不僅是教育良心,更是社會善行者。 此外,雖非在地人,卻融入在地最徹底。加入金門縣林氏宗親會,當選世界林氏宗親會金門代表團副團長,金門縣退休教師協會理事等義務職,可見其即使退休,依然關懷社會,助人為樂,享受犧牲,樂而忘老。 七、戮力教化,樂齡猶是不老心 涵泳教育,是林老校長一生的寫照。退休後,本著「退而不休,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仍在不斷學習中。為教化之樂而忘老,樂育菁華,更是不服老。為人仁慈寬厚,為鄉里盡心盡力,處處為人著想,無悔付出。是教育者的典範。
-
死亡之握?別鬧了!
上週一某媒體頭版特別報導以「馬英九是票房毒藥害死國民黨參選人」為主標題,以「犯罪嫌疑人該好好面對司法到處趴趴走幹嘛」為副標題,評論馬前總統抵金為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造勢行程。 我想,既然黨籍候選人會邀請馬前總統抵金造勢,自然不認為他是票房毒藥。馬前總統清廉自持重制度,如新竹縣長提名作業,呼籲黨中央照原先公布的制度走;馬前總統形象清新人氣高,比起變更新竹縣長提名方式的吳敦義,與承諾市長會「做好做滿」卻跑去選總統的朱立倫抵金輔選更有加分效果! 至於馬前總統因「三中案」被起訴而列為犯罪嫌疑人,依刑事訴訟法第154條第1項:「被告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其為無罪。」換句話說,依據「無罪推定原則」,在法院判決定讞前,馬前總統依舊是清白的。更別說已定罪的陳前總統不僅到處趴趴走,還試圖踩「不得從事選舉、站台、跑攤、接受採訪等與治療無關的活動」的紅線。 報導上寫「不請自來」是無的放矢,馬前總統身為國民黨黨員,自然可為黨籍候選人輔選,何必吳敦義主席指派? 而圖說的「死亡之握」更是無稽之談,一看就知道,那位剝蚵婦人是覺得自己的手濕,不好意思握手,所以先在褲子上抹乾。 此次行程,不知馬前總統有沒有去看他曾要求交通部立下軍令狀的金門大橋工程,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輔選者的魅力高過候選人的情況:民國72年,楊麗花為她先生洪文棟參選立委助選,所到之處萬人空巷,投票當天有人找不到楊麗花的名字,急得崩潰大哭;希望投票日那天,不會有鄉親在找馬英九的名字。
-
化作春泥更護花
由金門縣政府主辦,各鄉鎮公所、金門縣殯葬管理所、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協辦的「金門縣107年度殯葬禮俗研習班」,今起將於金門縣政府新聞發佈室,及殯葬管裡所各舉辦一場次。據承辦單位民政處指出:近年來社會結構鉅大轉變,衝擊傳統價值觀念與社會規範,特別是生命禮儀習俗。本次研習班,期望能藉由教育訓練,倡導殯葬禮俗核心價值,端正不當禮俗,使地區喪禮禮儀更莊嚴,提昇殯葬服務品質。 偉哉斯言,養生送死,本就人之大事,更是禮俗之一環。但誠如民政處所言,因為世俗之鉅變,衍生諸多弊病與不當之風俗。尤其是處此民粹當道之世代,欲撥亂反正,非有至大之智慧與毅力,豈是易事。作者不才,願以立足傳統,放眼普世價值之人文遠見,針對此一重大議題,提供淺見以襄。 「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于所聞。」意以為,為力挽金門陳腐、舖張、迷信之殯葬陳習,唯有以開天闢地之毅力方足成之。遠瞻未來,放眼世局,「簡約、莊嚴、人文」之殯葬良俗,方是至道,更是大道,允為本文之核心價值,更是筆者力倡之現代殯葬禮俗!基此觀點,「環保自然葬」毋寧是最佳方案;最佳之現代殯葬禮俗。 所謂「環保自然葬」,又名「綠色殯葬」,早已被聯合國列為前景可期的綠色產業,也是許多先進國家,大力推廣的殯葬型態,鼓勵人們以自然、環保、節能、簡約、可循環利用等概念,來處理遺體,不占用過多的土地資源,常見的有海葬、樹葬、花葬、植存等形式,堪稱為對生態環境最友善的創意殯葬文化。 具體而說,所謂「環保自然葬」禮俗,展現於細節者,諸如不設花圈幛聯,待葬期間不宴請,出殯儀式簡單、安靜,不動用車輛,不僱吹鼓手,也不講究任何排場,更不會有唐突之麼紙車紙馬、童男童女等。此種極簡之禮俗,其核心思想是認為:身體也是地水火風,物質變的還歸物質,身體還歸大地就好了。 此問題涉及千百年來中外哲者、宗教家無解之思考,就我國思想史,及今日影響禮俗者來看,且舉儒、道、釋生死觀,以供志者參思。 儒家清楚意識到生死乃自然之現象,因此主張對待生死應該超脫。孔子在回答子路「死事如何」之問時說:「未知生,焉知死?」強調勿需追問死後之事,應關心生,而不必想到死。孟子也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不必過於關注較壽命長短,只須致力於一己之修身立命。而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更明的道出儒家生死觀之大義所在! 較之於儒家,道家生死觀更為超脫。進入此議題前,且先說明道家與「道教」之關係,因為在傳統所謂「殯葬禮俗」者,道教具有其重大影響。基本上,道教在創始時,是把老莊黃老之學、神仙長生之術及民間巫術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定的宗教形態,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來源。在道教的長期發展中,始終依託道家思想,如:《老子》、《莊子》等成為道教的重要經典,而道家始祖老子,也成為道教之「太上老君」,可知兩者之關係。因此,藉助於追溯道家之生死觀,或許更能協助後人理解此一課題。 老子思想體系的最高原則是:「道法自然」。在人的生死問題上,他認為生死乃是自然變化的必然軌跡,視生死為一種很普遍很平常的「自然」現象。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謂「不仁」,即無意於為仁,或自覺無所謂仁與不仁,天地順任自然,無所偏愛,如此方致得見其大仁,如有意於為仁,則表明有主觀的意志目的混雜其中,而這並非天地的本性。易言之,道家強調天地間萬物自然生長的狀況,「莊周鼓盆」更是明顯之生死觀。 再來深思影響禮俗之大宗者:佛教,又是如何看待生死觀。佛陀教義早已布滿「環保觀念」。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世間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換句話說,一切有情與無情眾生,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彼此可謂生命共同體。佛教認為,人類只是構成自然生態環境的諸多因緣其中一環,就如同宇宙並非以地球為中心,娑婆世界也不是以人類為中心的。也因此,佛陀提倡火葬是,認為「一火能燒三世業」,一把火把這個身體燒了,這個身體也是三世因果的一個產物,用火把它清理了,正如聖嚴法師之偉行。 聖嚴法師是國內推行環保自然葬的第一人:一向歡喜自在看待生死的聖嚴法師,積極教導人們用佛法觀念,破除地理風水的迷思。在具體行動方面,他不但主動將法鼓山建置好的植葬園區,無償捐贈給政府,成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並且早在2007年,就將其師東初老和尚的骨灰植存於此。至於自己的身後事,也早有交代:「不需鋪張的追思與傳供,不需布置得富麗堂皇的靈堂。我已預立遺囑,身後既不設牌位、不立碑、不築墳,也不建塔。…我的身體,用薄薄的棺木封釘,火化以後,也不必有一個骨灰罈來占地方,骨灰就灑在法鼓山的環保生命園區。」於是,聖嚴法師在2009年捨報後,法鼓山僧團即遵照其遺囑,將他的骨灰植存於園區內。 聖嚴法師畢生倡導心靈、生活、禮儀、自然環保,他認為自然葬法可以完美體現這四重環保精神:「環保自然葬」以知福、惜福為初衷,一不破壞既有景觀,二可循環利用土地,不造成後代負擔,三有助於人類與自然生態共存共榮,骨灰入土後,化作春泥更護花,這是「自然環保」。 「環保自然葬」簡化了殯葬儀程,既不需要香燭冥紙供品,也可以省略傳統禮俗的繁文縟節,以一瓣心香,祝福往生者放下萬緣,自在回歸天地,這是「禮儀環保」。 「環保自然葬」一改傳統殯葬風俗慣見的鋪張浪費,減少人對土地資源的占用,並且順應自然、反璞歸真,實踐了節葬、潔葬的精神,這是「生活環保」。 「環保自然葬」追求天人合一,不設墓塚,不立墓碑,捨離一切外在形式,讓人學會歡喜自在看生死,也使「慎終追遠」得以回歸一心,這是「心靈環保」。 「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死了跟回家一樣,死後隨便怎樣,不要注重這個形式了,只要把他收拾好下葬就好了。此種源於墨家的薄葬思想,正是本文之核心所在。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一千多年前,李白就告訴了我們:對無垠無涯的天地來說,萬物眾生都只是暫居其中的旅客;對亙古亙今的光陰而言,人間百代都不過是過眼匆匆的一瞬。既然如此,又何必拘泥於身後的墓葬形式?誠如東初老人所言,「做人不要那麼愚蠢,既知活著時這樣那樣都是幻相,死了後還要一座墳墓,豈非可笑。」 世間緣起緣滅,一如花開花落,「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何須罣礙?正如同那首令人低迴不已的「千風之歌」所云: 請不要佇立在我的墓前哭泣,因為我並不在那裡,我並沒有沉睡不醒,而是化為千風,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裡。秋天,我化身為陽光,照射在田野間;冬天,化身為白雪綻放鑽石光芒。晨曦升起時,幻化為飛鳥輕聲喚醒你;夜幕低垂時,幻化為星辰溫柔守護你。 是的,放下萬緣之後,回歸自然化作春泥滋養花樹,或者與眷養水族的汪洋融為一體,正是我們能回饋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也是遺贈給後代子孫最好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