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學校推動食農教育 既健康又有意義
報載食安問題連環爆、加工食品充斥,有不少學校開始推動食農教育,校園內出現屋頂菜園或稻田,讓食農意識可以從小扎根。這樣做有不少好處,除了可以充分運用學校空間,又可以讓學生學習不少關於農業的課外知識,更重要的是自己種的自己吃,所以會格外用心,可了解食物的過程,讓學生們更珍惜所吃的食物。 在我工作的縣市,就有不少小學也是投入這樣的作法,除了食農教育,在校地內種植蔬菜外,還利用魚菜共生的系統,讓農作物可以接受灌溉,而所養的魚也有食物可以吃,另外,還有在校園中養雞、養羊等動物,除了植物的觀念,也了解動物的觀念,這些都是現在孩子不容易知道的知識,可融入校園是很棒的事情。 當然,這樣的做法也不只是為了學習而做,而是與日常生活做連接,例如可以帶給每個家庭不同的觀念,讓這些概念在家庭裡生根,或是透過合作關係與社區進行交流互動,讓有經驗的農夫或牧場的工作者等可以來學校教導學生,讓他們不只是讀書,而是更貼近生活,也會了解社會的運作,可以知道這些食物得來不易。 因此,學校推動食農教育,是一件既健康又有意義的事情,一來可以從小就讓孩子們知道健康的重要性,而所吃的食物跟健康最直接有關係,二來可以充實這些課外知識,讓孩子們可以做中學,三來可以與家庭、社區做聯繫,不會只是單純的學校教育,而是走出去社會的教育,如此,教育會更多元、豐富,更加有意義。
-
台籍博士在大陸人才引進方案有哪些(廣西篇)
過去臺灣人提到廣西,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很適合家裡的『長輩』去走走」、「廣西是中國少數民族人數最多的省分喔!」。可是筆者今天想跟臺灣青年分享的是,大廣西不一樣囉!現在的廣西很適合臺灣青年來這裡築夢、就業、定居、揮灑青春!還有,還有,你有機會可以從廣西走出去看看世界有多大囉! 2017年5月10日,國台辦公告了《大陸有關部門出臺一批便利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該《措施》第四點為,人社部擴大臺胞在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試點地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決定在已開放福建、江蘇、天津、上海、浙江、湖北6省市的基礎上,新增北京、河北、山東、廣東、廣西、海南6省區市為開放臺灣居民在大陸事業單位就業試點地區。臺灣居民可在試點地區高校、公立醫院等事業單位就業。廣西成為此次公告的十二個省之一。 因為《措施》的出臺,讓廣西省在臺灣青年心目中有了不同以往的深刻意義。臺灣居民可在廣西地區高校、公立醫院等「事業單位」就業。事業單位長期穩定、有保障的工作性質,讓臺灣青年能有更多相應的政策支持,帶來落地深耕的新希望。2017年11月,廣西省接著出臺《關於做好臺灣居民在桂事業單位就業工作的通知》,明定「在廣西事業單位就業的臺灣居民享有與祖國大陸同類人員同等待遇,用人單位要切實保障他們在人才引進、聘用管理、工資福利、項目申報、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職稱評審、職業資格證申請(國家規定可以申請的種類和專業)、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權益。」筆者2017年底在廣西入事業單位就職後,可以順利開戶、申辦社保卡、公務卡、換汽車駕照、辦理健康證、就業證、辦理教師證、辦理五險一金。在廣西就業,生活食衣住行方面,對臺灣居民「准國民待遇政策」的落實,已達相當完善之程度,是臺灣青年西進生活就業很值得優先選擇的好地方。 在2017年,廣西省同時出臺《廣西壯族自治區引進海外人才工作實施辦法》以及《廣西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計畫實施方案》,這意味著廣西在引進海外人才上又邁入一個新階段!值得臺灣青年注意的是,對於海外人才的定義,該《廣西壯族自治區引進海外人才工作實施辦法》第二章海外人才的範圍與條件第二類明確指出:具有中國國籍,並擁有「台」港澳永久居民身分或外國永久居留權,符合國家相關政策精神的各類人才;引進的海外人才在國(境)外進行博士後研究的,其博士後研究階段視為工作經歷,計入工齡;用人單位應當積極鼓勵、支援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申報「八桂學者」「自治區特聘專家」和高校「百人計畫」等自治區重大人才專案計畫。此政策讓臺灣博士人才在廣西能享有海外人才便利待遇,可申報創新創業計畫、項目(專項、基金等),參與廣西重大規劃、科研專案、重點工程等諮詢論證和國家、地方標準制定,參加國家和地方科學技術獎勵評選活動等,享有單位同等條件人員資格,讓臺灣青年能在工作平臺上盡情發揮所長。 另外,根據《廣西青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計畫實施方案》,廣西將重點遴選一批有潛力的青年技術技能人才,給予科研和人才專案支援,做為個性化培養。為此,廣西科技計畫將設立青年創新人才科研專項。新引進到廣西企事業單位工作的高水準大學博士畢業生,來廣西工作第一年至第三年,可以申報一次性不超過20萬元的自選科研專案經費資助,用人單位同時按1:1的比例給予配套科研經費支持。 臺灣青年人才在廣西工作滿3年後,可以申請定向送培。具有碩士以上學位或副高以上職稱、表現突出或獲得省部級以上表彰和榮譽稱號的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可申報「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專案、北部灣優秀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計畫、高校千名中青年骨幹教師培育計畫,未來還有機會選送到國內外一流大學、科研院所訪學或繼續進修,臺灣青年可在廣西邁向世界築夢,是增廣見聞的大好平臺。廣西目前有多所高校正在面向海內外征才,2018年廣西有26所本科高校,37所專科高校,8所獨立高校,15所民辦高校,在臺灣的青年人才,或是在陸就學的台生,都可以多上廣西高校招聘網頁,詳細瞭解訊息。 除了完善且落實的政策,還有美麗如畫的山水風景外,廣西還有一個最值得臺灣青年過來求學、就業、生活的理由,那就是廣西有一群非常努力落實政策,關懷在廣西的臺灣留學生、教師、台商們的台辦。在廣西求學就業生活的臺灣青年遇到申辦證件困難、工作生活法規處理困難等,都可以隨時聯繫到不眠不休工作、又溫暖親切的台辦前輩們協助我們解決問題,每次與他們交流,總覺得他們很像是我們臺胞在廣西的家人。 廣西是一個有好山好水、好的人文情懷、好的歷史韻味、好的對台政策、以及充滿溫暖人情關懷的地方,很鼓勵臺灣青年多參加廣西舉辦的各類兩岸青年交流活動,過來廣西看看,你會發現一個很厲害的大~平~台!
-
愛金門並不難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名句流傳至今,足證時間寶貴。時間是組成生命長度的單位,士農工商,投入產出,皆需時間。因此,時間是我們寶貴的資產。時間優先順序的分配,除求生存必要的飲食睡眠之外,幾乎等同分配愛了。 例如愛孩子,就花時間照顧陪伴;愛學生,就花時間傳道授業解惑;愛閱讀,就花時間挑書眉批心得;愛運動,就花時間練習提升技巧;愛工作,就花時間減化流程提升效能;愛社區,就花時間清理環境參與活動。 那愛金門呢? 就我所知道的,有人用他的假日紀錄金門各地的宮廟宗祠慶典,跑遍村落風景營區,拍下古蹟古厝洋樓,踏遍山陵海岸線,介紹動物植物;有人號召同好軍友,披荊斬棘,重回營區,為保存冷戰歷史與軍旅記憶奔走不停;有人組成樂團,將在地的元素寫進歌曲,用搖滾讓更多的人認識金門;有人組文化工作室,策辦各種公共創意計畫,讓更多人關注自身的居住空間;有人時不時發起淨灘,與永遠清不完的海漂垃圾對抗,守護一片片美麗的金門海岸;有人不藏私的傳授咖啡知識與技巧,帶領學生參賽,造就一位位的金門之光;有人不計個人利害、笑罵由人,堅持理念,持續推動金門有機養生島;有人不計個人毀譽成敗,毅然決然辭職投入議員選舉,勇敢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 當然,還有一大群人,沒沒無聞的一大群人,他們不擅運用網路平台發出聲音,他們安分守己,認真工作維持生活,看看新聞偶爾討論,鄰里有喪請假幫忙,宮廟醮慶告假服務。這就是他們參與公共事務的主要方式,看似不起眼,卻也是實實在在的付出他們的寶貴時間。如此這般,愛金門並不難!
-
農民正在谷底求生,政府看見了嗎?
我國若無重大風災,農作物產銷失衡實非新聞,農民為減少人力成本,寧願讓農作物自行腐爛也不願僱人採收,以香蕉而言,種植至成果採收需11-13個月,倘若辛勞一整年,亦幸運地未遭遇天然災害,全家期盼豐收但卻因銷路不佳而損失慘重,心中的苦悶真無人可解,年復一年的產銷失衡導致基層農民血本無歸,難道政府相關單位仍毫無因應對策? 因應近年來政府推動許多年金改革,家人退休後未雨綢繆,1年前於附近農田栽種香蕉、木瓜等農作物,成為貨真價實的農民,惟正待成熟採集時,遭遇五月份天候炎熱,香蕉產量暴增,台灣內需市場小,致使價格雪球式崩跌,投進之種植成本入不敷出,面臨退休金銳減與農作物滯銷的愁雲慘霧,正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而政府官員卻怪罪農民無遠見搶種,甚至提出1公斤1元香蕉為餵豬格外品等缺乏同理心的言語,「果賤傷農」是任誰也不想遇見的情況,可是現下農民正在谷底求生,政府看見了嗎? 國父孫中山曾說:「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勤政所在「用心」二字,執政者全都用心於民,民眾一定能夠感受,從歷年來產銷失衡經驗,政府應協調各縣市劃分區域建立有秩序的農作物種植產銷計畫,並確實執行,避免同時期同種類的農作物產量暴增,導致價格暴跌,建議推動水果食品加工業,融入主題式之人文特色帶動觀光產業,並積極至附近鄰國推廣台灣優良水果,進而開拓出口市場,特別是大陸、日本與韓國市場,以改善市場供需失衡的情形。
-
從孫安佐事件看台灣教育的失能
最近孫安佐事件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會造成此一事件,除了孩子天生的本質、家庭教育之外,台灣的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 筆者目前在國小任教,深感台灣教育的失敗。自從教改、學校全面禁止體罰之後,老師都不想再教高年級,因為小孩越大越難管教,老師不能打罵動輒得咎,造成許多學生無法無天,在學校成天罵髒話耍流氓、結黨成派、行為惡劣偏差。 雖然大部份導師都很想矯正孩子的偏差行為,然而講他他不聽,叫他罰寫不寫,罰站不站,你又能拿他如何?送去訓導處(現在改叫學務處了)及輔導室,主任頂多唸他兩句然後又被送回來,根本不痛不癢。 還有些導師會設法與家長合作一起改善問題,然而這樣的學生普遍存在家庭功能失衡,親子關係不良的問題,父母自己都管不動,更何況是處處受制的老師。 導師都無法可管,科任課就更可怕了,弄得其他想上課的學生都無法好好上課,一節課四十分鐘下來,老師至少有二十分鐘都在管秩序,學生的吵鬧聲完全掩蓋老師的上課聲,問題天天上演卻無計可施,教學成效慘不忍睹。 這樣的學生到了國中就更誇張了,情況大家自己去想像吧!既然問題已如此嚴重為何媒體卻鮮少報導呢?因為報了也沒用,而且只要媒體一報導該校名聲馬上臭掉,大家更不敢來讀了,校方還可能受到懲處,所以學校都會儘量隱暪不報,不是粉飾太平,就是得過且過。 結果是公立國中的教學品質越來越差,家長沒辦法只好讓孩子轉讀私立,然而每學期卻要多付數萬甚至十幾萬元的學費,比讀大學還貴。而因為好學生都去讀私立了,公立國中學生素質越來越差,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教育部及教育局我相信他們也多少知道這種情形,要不是無計可施,就是覺得這種情況雖讓學生權益受損,卻對國家有益無害。因為大家都讀私立後,公立學校變少了,國家省了一大筆錢,要管的事也變少了。結果最後受害最大的是家長、老師及學生,受益最大的卻是我們的政府。 其實這樣的問題並非無法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只是政府願不願意做而已。對於這些屨勸不聽,影響他人上課,視老師於無物的學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磨」。跟他磨,磨到最後當他們受不了的時候,學生就會因怕罰而不敢再犯。 學校可聘請代課教師,或與愛心家長、志工,甚至該地里長及派出所合作。只要上課擾亂秩序,目無尊長者放學後一律留校檢討,寫自我心理分析書(悔過書),沒寫完四百字不能放學,今天沒寫完,明天再留下來繼續寫(若家長怕學生太晚回家不安全請自己來接送,自己造的業自己擔),真的不會寫就抄課文,但字數翻倍,而且下次再犯字數加倍。 這些行為偏差的學生多是愛玩一族,放學後恨不得趕快回家或跟朋友出去玩,一聽到放學後還要留校一定嚇死了,擾亂上課的行為必定大為收斂,如此大家都可好好上課,學校將煥然一新。 孫安佐會犯下大錯,就是台灣的教育給學生太多自由,自由到即使影響他人也無所謂,目無尊長對校規不屑一顧也沒關係,學校成了擺設。結果我們保護了不想學習者的受教權,卻犧牲了那些想學習者的受教權,令人不勝唏噓。
-
「金門團結在一起」之我見
見媒體報導,有人把KMT解釋成KINMEN TOGETHER,也就是「金門團結要在一起」。我想,金門是應該要團結在一起,但不一定要團結在某個政黨底下。 金門解除戒嚴25年了,至今尚未走出自己的路,主因就是無法跳脫政黨惡鬥。金門要有自己的自主性,就要能夠自由的選擇支持不同政黨、甚至是無黨籍的候選人,而不是因為害怕某個政黨執政,就勉強選擇另一個與之相對立的政黨。這種非藍即綠的二分法,是政治對立的僵化思維,是政客愚民的話術,身為有獨立思考判斷的選民,不但要識破這樣的伎倆,還要唾棄這樣的行為,用選票教訓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只有這樣,金門才有可能成為政治版圖上擁有影響力的關鍵少數。 對民進黨的完全執政不滿,不代表一定要投國民黨,我們還有其他選擇。就事論事,如果因為民進黨中央的執政表現,就否定金門在地民進黨議員的問政及服務表現;那為何對於「馬王政爭、以朱換柱、換柱2.0」的國民黨中央所提名的立委或縣長候選人就加以肯定?除了「意識形態」作祟,我想不出雙重標準的理由。 立法院法制局副局長賈北松說:「顏色,不是評鑑價值的標準,更不能成為價值。因為,顏色雖然代表理念、主張和立場。但是,張舉顏色大旗的,卻未必實踐了顏色的理念和立場。只看顏色,就會忽視了能力、是非和正當性。只論顏色,就會朝幫派、小圈圈發展;就會失去內控、反省;就會排外、拒融。」 善哉此言!願鄉親能跳脫政治顏色的框架,一一檢視所有候選人的能力、是非、與正當性,讓金門的民主發展更臻進步。
-
台籍教師赴陸任教如何辦理健康證、就業證、社保卡、公務卡
近年來許多台籍教師西進大陸任教,在大陸高校入職有許多必須辦理的證件如健康證、就業證、社保卡、公務卡等,對於第一次辦理的台籍教師往往會手忙腳亂,不知如何著手辦理。筆者在去年底入職之後已經陸續辦理完成上述證件,故提供自身辦理經驗,以供後來西進的台籍教師參考。 首先,台灣博士到大陸高校報到的第一站,要先到該校「國際交流處」領取「臺灣、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就業申請表」,並備齊以下檔,供國際交流處代為申請《台港澳人員就業證》。 所需文件如下: 1.台港澳人員的履歷證明 2.聘用意向書或聘用單位與台港澳人員簽訂的勞動合同或聘用協定 3.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 4.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出具的健康檢查證明書 5.台港澳人員從事該項工作資格證明 6.近期同底二寸免冠半身照片四張 在此要特別說明「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出具的健康檢查證明書」需在該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做健檢才可領取。需攜帶臺胞證等有效證件辦理體檢;另外準備2-4張二寸彩色近照,健檢費用約300元人民幣,體檢完會給予健康證領取單號,約5個工作日後即可領取健康證。取得健康證後須繳回學校國際交流處,做為辦理就業證之材料。原則上沒有嚴重傳染性疾病都可順利取得健康證明書。 接下來是《社會保障卡》辦理,台籍教師可先與學校工會或人事處聯繫,確認該校所在地區可受理台灣居民辦理社保卡的「銀行」,以及是哪間「分行」,要注意一定要確認到「分行」因為不是每家分行都可以受理臺胞申請,申請時須備齊文件如下: 1.《社會保障卡業務受理單》 2.一吋照片一張 3.臺胞證 4.學校聘用合同 5.學校職員證 要特別注意辦理社保卡照片審核較為嚴格,建議多帶幾個不同版本照片前往,讓審核人員挑選,《社會保障卡業務受理單》證件類型選「其他-臺胞證」。《社會保障卡》的辦理流程非常複雜冗長,大約4個月後銀行才會通知領卡。 最後是《公務卡》辦理,高校教師常須至外地出差參加各項研討會及學術活動,均需使用公務卡消費才能回校請款報帳。與社保卡一樣,台籍教師一定要先與學校工會或人事處聯繫,確認該校所在地區可受理台灣居民辦理公務卡的「銀行」,是哪間「分行」,一定要確認到「分行」,因為不是每家分行都可以受理臺胞申請。公務卡是信用卡的一種,台籍教師一般在大陸沒有信用紀錄,所以在申請以及核卡都相當困難,目前有些高校是由財務室代為向銀行辦理,有些是由教師本人前往銀行辦理,辦理時檢附文件如下: 1. 申請單(在銀行現場填寫) 2. 臺胞證 3. 學校合同 4. 學校職員證 5. 租屋/居住地證明文件 公務卡是信用卡的一種,會有帳單,所以須提供居住地址,以及租屋證明檔等,而且不一定能核卡成功。一般為學校長期聘用之台籍教師,以及有長期租屋,固定住所的台籍教師比較容易核卡成功。公務卡的審核期很長,筆者是在申辦後第三個月才拿到卡。台籍教師若在核卡期間有出差,依然可以保留相關單據,在領卡當天請銀行提供「卡片啟動日期證明單」,就可以申報該日期之前的出差費用。如果核卡不成功,也必須請銀行開立核卡未通過的證明書並蓋章,之後台籍教師才可使用自己的信用卡出差消費報帳。有關申辦公務卡不成功的台籍教師如何報帳,各校規範並不一致,建議台籍教師第一次出差前要先跟學校財務室確認。 以上為筆者在辦理入職過程中,成功以臺胞證申辦下來的檔,供以後來大陸任教的台籍教師做參考,希望大家在大陸都能順利入職,愉快教學。
-
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
壹、前言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為整體教育的三大支柱,在少子化的當下,如何給孩子正確的身教,正是給孩子未來立足社會的無形無價資產。 學校教育方面:從92年起,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德育」課程漸被忽視,當前台灣的青少年不僅忽略了基本的「生活禮儀」,「道德標準」也日趨低落。103年所訂定的12年國教的課綱,沒有「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課綱缺「品德教育」,更是引起很大爭議。 社會教育方面:從早期的教育不重視人文,只講求物質,所以價值觀以金錢至上,加上台灣的投機文化根深蒂固,連事業或投資也是以賭博心態來玩,喜歡跟人家趕流行,造成炒作風氣盛行,看看最近遭遣返詐騙嫌犯多是年輕人。鬧得沸沸揚揚的台大校長遴選爭議中看出,不只平民百姓,連居上位者都以無恥為榮,「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因此本文從家庭教育方面著手,試著找出兒童良好的教育環境,並培養出社會所期待的人格。 家庭教育是由出生即開始,在早期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家庭有著最大的影響力。此外,早期兒童的教育過程幾乎全都依賴父母來加以處理。俗語說:「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指父母親的所做所為均會影響兒童行為。而社會學家也相信一個溫暖的家庭會帶給兒童良好的社會化環境,並培養出社會所期待的人格。 家庭因素對兒童的影響是比學校和社會來得深刻及長遠,家庭是兒童第一個社會化的機構,父母的教養態度、家庭成員間彼此的相處關係、父母感情狀況、父母個人行為等,都會對兒童日後的身心發展造成影響。也正由於父母是影響子女品格形成與行為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探討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接著再提出落實家庭社會化正向的具體作法。 貳、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 兒童與家庭的關係最為密切,受家庭的影響也最大。所以家庭是形成人格基礎和養成生活習慣的地方。而社會學家也相信一個溫暖的家庭會帶給兒童良好的社會化環境,並培養出社會所期待的人格。以下就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教育性和家庭的功能性作說明。 一、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同時也是兒童良好的學習環境,父母親的教養態度、方式都會影響兒童外在的行為表現,家庭對於個人社會化的功勞不可言語。學者林生傳認為家庭是人類創立的社會制度中最基本的一種制度,也是吾人生活中最直接接觸的一個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在學校制度未建立之前,家庭社會化幾乎可以說是與教育屬同一概念。學校教育制度建立之後,家庭教育仍是教育主要的一環。學生在未入學以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完全接受家庭給予的社會化或教育,個人受家庭的影響可想而知,且家庭對於個人社會行為之養成,普遍存於任何文化與社會中。 學者黃富順認為家庭的主要功能要透過合作、互動方能彰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融洽,是否願意將個人資產、經驗以有效的方式傳承給子女,能儘可能公平對待子女、關心他們各方面的發展。學者陳奎熹亦提出,家庭是人類生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種組織,負有生物的、心理的、經濟的、政治的、教育的、娛樂的與宗教的功能,涵括個體的一切活動,與個體息息相關。家庭對個人的影響很大,不論是人格發展、語言發展方面、價值觀念方面或是個人學校經驗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二、家庭的教育性 家庭教育;可以說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而我國向來注重家教,所以做父母的都應盡力教導子女。敦品勵學,明禮尚義,使子女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豐富知識和優良的品德,成為家庭的好子女。再把家庭所受的良好教育,加以延續擴大,就可以成為一個好市民、服務社會。 家庭教育的目標就是家庭生活教育。它的內容很多,具體是要教導子女能從日常生活中實踐下列各項: (一)認識家庭在社會和國家中的地位和責任,了解「家為國本」的意義,使子女具有高尚的情操。 (二)了解家庭中整潔、應對、處世和待人接物的禮儀,培養子女優良的品德。 (三)從處理日常工作和衣、食、住、行等實際生活經驗中,訓練處理事務的能力,培養獨立的精神。 (四)培養高尚的興趣,養成愛好藝術、勤儉儲蓄等良好習慣。 三、家庭的功能性 家庭是個體接受社會化的第一個機構。對子女而言,家庭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教養的環境。家庭提供社會成員社會化的功能,社會化是一種經由不自覺的模仿過程,吸收父母行為模式,學習社會中的規範、信仰、態度和社會價值,使個人由自然人成為社會人的過程,因為人一出生便處於家庭之中,家庭便是個人最早可獲得社會化的場所,家庭中由父母親人提供教育功能,使個人人格獲得發展,並學得基本生活知識與技能,並透過社會化,使其能與他人互動和溝通。這即是家庭的重要功能。 家庭社會化正向發展能促進家庭成員間滿足和諧的互動關係,鼓勵家庭成員發展潛能,並使家庭有效處理壓力和危機,幫助形成正向家庭認同氣氛的社會與心理特質。Hirschi, T.(1969)提到個體在其漫長的一生當中,在家庭所生活的時間遠遠超過其他場域,個人的行為、態度也多受家庭影響,家庭允許個人表達其喜怒哀樂,扮演安撫與支持的角色,與家人之間所建立的情感連結具有長久性,對於個人身心情緒的發展,有絕對的重要性。 叁、落實家庭社會化正向的具體作法 家庭是個人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也是個人最先享受愛以及與人建立信任關係的場所,對個人人格、價值觀及行為習慣養成極其重要,因此許多研究均指出兒童和青少年偏差行為是起因於家庭。而家庭確實在兒童和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上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基於此,要想真正防制兒童和青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首要之務即是從強化家庭功能著手。個人提出以下落實家庭社會化正向的具體作法作法: 一、維持家庭結構的完整性 父母除了力求婚姻關係和諧以維持家庭結構的完整外,也要注意到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連結關係,如此才能凝聚共同意識,以建立成員們對家庭的向心力。 二、營造良好的依附關係 在依附關係建立上,父母除了應該經常與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時刻表達對子女的關心和期望,當他們無形中感受到這股控制力量時,這時便會產生情感上的認同,進而維持強而有力的依附關係,此時抑制偏差行為的效果便能真正發揮出來。 三、採取適當的管教方式 家庭教育是培養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礎,若父母在管教上偏向以體罰或辱罵的方式,極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不正常發展,進而容易有偏差行為的發生。因此父母在方式上應該採取正面的支持和鼓勵來取代嚴厲的管教行為,如此對孩子的行為發展才有所幫助。 四、注重言教與身教 父母是少年重要的模仿認同對象,父母本身所樹立的良好行為楷模,最能讓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建立正確的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倘若父母言行不一,那麼不但會造成子女們心理上的矛盾,同時子女也可能透過模仿而學習到不良行為。因此為人父母者應該要以身作則,以免淪為子女的錯誤示範。 五、關心子女的交友狀況 生活中,慎選結交朋友,避免與偏差行為者交往遊蕩,是有效預防偏差行為的方法。基於此,身為父母者應該要隨時掌握瞭解子女的交友狀況,同時教導孩子人際交往技術,勇於向偏差者拒絕。 六、重視與學校之間的聯繫 喜歡學校的孩子,與家庭的依附關係也較良好,可見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是互為影響的,因此父母要隨時與學校保持聯繫,一方面掌握少年在學校的學習狀況,另一方面及早發現少年的偏差行為,並儘速給予矯正。 七、協助子女慎選媒體內容 大眾媒體是今日社會各種資訊、新聞傳遞的重要工具,也充份發揮其社教的功能;然而媒體業者在考量到商業利益的原則下,使得色情、暴力等媒體內容隨處可見。色情媒體內容與暴力媒體內容對少年的行為均呈現極為不利的影響,對於這樣的結果,家庭實有必要協助子女慎選正面的傳播內容,以免影響到子女的行為發展。 肆、結論 透過家庭,人們學到了自己社會的文化、價值觀……等,進而成為了社會所需的各種人才,而此即為社會化。對大多數人而言,社會化的最主要執行單位是家庭,家庭代表著社會,同時把社會規範、文化、價值觀念等灌輸到個人心裡。尤其是家庭中擔任父母角色的成人,更是孩童們第一個接觸並建立連結的對象。因此家庭是提供正當社會化和道德化的主要場所,透過社會化和道德化的過程,父母親與孩子建立起強固的「感情鍵」,而能溝通彼此的理想、希望和期待等。假使父母親與孩子間的「感情鍵」沒有適度建立,孩子將無視於父母親的期望和存在,不僅無法學習道德和守法態度,亦無法發展所謂的良心和超我。 家庭是社會化的最基本單位,今日仍然沒有任何機構可以完全替代家庭的社會化功能。將既有的文化構成要素,如語言、符號、價值觀念、倫理、道德、法律……等等,而這些都要傳遞給下一代,代代相傳,因而每一社會對其成員都有所期待,而這些都需要經由家庭來完成。
-
運動教會我的事
今年夏天,金湖國小拔河隊即將赴日參加2018全日本室內拔河錦標賽,為籌措部分經費義賣紀念衫,紀念衫背面有「運動教會我的事」七字,讓我頓時熱血,盤點運動教會我的幾件事。 一是量力而為、健康第一:運動必須量力而為,若超過體能負荷太多,恐怕造成運動傷害,運動是為了健康,若因過度而造成傷害,豈非本末倒置? 二是設定目標、努力不懈:運動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有效果,因此必須設定目標,養成定時定量、規律運動的習慣。 三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每種運動都有其知識與技巧,從初階到高階,想進階就得注重基本動作,像《灌籃高手》裡的安西教練要求櫻木花道運球那樣。 四是呼朋引伴、相互激勵:一個人運動很好,但有伴更好,可以相互切磋、交換經驗,也可以相互激勵、共同進步。 五是運動精神、接受勝敗:比賽必有輸贏,參與運動賽事,除了可以驗收平常的練習成果,也可以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運動精神。 運動如此,參選公職又何嘗不是如此? 參選前要先自我評估,能夠負荷選舉成本(競選經費、心理壓力、生理健康)? 若已確定參選職務,就要用心經營選區,不能選前拜託、選後拜拜。 除透過臉書發表政見蒐集輿情外,仍須實地接觸不使用網路的選民,以免落入同溫層的迷失。 建立團隊很重要!選戰過程繁冗,很難包辦所有事務。 選舉必有輸贏,坦然接受失敗是從政者的基本修練,而如何引領支持者接受失敗、避免社會對立,更顯現一位政治家的風範。 五合一選舉將屆,期待所有參選人都能秉持運動家精神:「比賽場上依循規則,服從裁判,尊重對手,全力以赴,並要有服輸,有風度的態度。」
-
行政就是主動積極福國利民的作為
文官體制是一個國家運作穩定的基石,也是政府施政,實現福國利民有效作為的制度。換言之,文官體制是否健全關係著一個國政局的穩定與否也決定著國家興敗存亡命運;因為文官體系下的官員是依據國家考試而產生,他們必須是依法而行政,主動積極而負責任去造福百姓,服務民眾,這有別於目前政黨政治依選舉勝選而產生的民選首長或是隨著政治責任去留的政務官,因為這些政務官常考慮民意取向,考量選票來源,故此往往傾向狹隘的民意人治的行政作為,但很遺憾的是這些政務員的員額編制職掌往往高過這些考試及格的事務官,許多依法的決策往往間雜一些人治的考量因素或擱置或刁難,令這些依法行政的事務官十分難為與鬱卒。但近些年來部分的事務官也為了能升官晉爵,不時阿諛獻媚,拍馬逢迎,喪失了自己高尚的品格與情操;也喪失了高貴與嚴肅的官箴,向這些擁有權力的政務官靠攏,沆瀣一氣,隨波逐流了。 都說一等公務員勤政愛民,理性溝通;二等公務員操守清廉潔身自愛;三等公務員黨派營私,吹牛拍馬;四等公務員公器私用,仗勢欺人,近幾年的政黨政治出現了第五種公務員尤為可鄙,那就是尸位素餐消極無為。只知蹲著那個職位,坐領高薪,推諉卸責,能混就混,十足失職失責的一種公務員。但此等公務員卻絲毫不在意外人如何看待,還沾沾自詡認為這才是識時務的幹法,而今現在的政府機關裡大量充斥著這種心態的公務員,那為民服務、主動、積極、負責的理念與作為,便有如椽木而求魚而不可得了! 現今的世道,光怪陸離,真是百年難得遇到歪道,在國內百業蕭條,經濟不景氣,民不聊生的情況下,政黨卻一昧熱衷於選舉,那管它民生凋敝,百業蕭條,令人十分遺憾的是現今的執政黨根本不關心百姓生計,人民生活,只在乎藍綠統獨,意識形態,台獨口號滿天飛舞,皇民思想獻日媚外到處充斥,惟獨逢中必反至死不悔!但這種意識型態,統獨之爭能當飯吃嗎? 文官體制是按照事務的性質而分官設職,而文官的員額編配是依其事務的性質有其一定量的分配,依其職系專長分配至其專屬的事務部門任事任職,即所謂「職務歸系」行政主管機關依各個機關的員額需求,報缺由考試院依法考試錄取員額再經由訓練考核而任用,所以不至於發生浪費超額人力或發生人力不足的現象產生;即使偶有少量人力不足或有特殊情況需要由機關權宜約聘僱要點任用。也就因為公務員有一定的「養成教育」具有一定為民服務的宗旨,也具備主動、積極、負責任的修為及高貴的官箴素養(但後來推諉、卸責,消極無為之行為乃個人因環境影響或喪失核心價值,乃個人修為)。 司法人員與行政人員都是依法辦事的公務員,惟司法人員有別於行政人員,司法人員是秉持「民不告、官不理」原則而進行審判案件,但行政人員卻是必須謀百姓之福利,服務大眾,故理應有主動、積極精神與負責任的態度,造福一方百姓。職是之故,不管是民選的首長或是依政黨政治而任職的政務官員抑或是行政中立的文官,這一群不管是狹義的公務員或是廣義從事公務的公務人員,均應秉持行政之主動、積極、負責去推行執行公務,不推諉不卸責,戮力從公,造福百姓,服務鄉民,方對得起納稅的老百姓也無愧這五斗米之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