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廣場
-
五一過後我們應該思考的穩定途徑
2018年的5月1日,台灣度過非常不平靜的,內憂外患並存的一天。五一是勞動節,由勞團、工會、民間社團組成的「五一行動聯盟」號召勞工上街頭抗爭,訴求「反過勞、拚公投、要加薪、爭勞權」,用行動抗議2018年1月勞基法修法,並呼籲全民公投連署,廢止勞基新法。遊行共6大訴求;一、公投護勞權,還七天國假,反過勞修惡,制定防災假;二、基本工資一次漲足2萬8千元,每年加薪10%;三、勞保年金維持現制,反對血汗長照;四、保障公共服務受僱者勞動權利;五、擴大工會組織率,保障工會活動權;六、監督事業單位治理,勞工董事法制化。 在同一天,與台灣外交關係長達77年的多明尼加宣布與台灣斷交。自1970年代以後,大多數曾經承認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國家都已經陸續轉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因此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與大陸建交的國家將不與台灣建交。目前台灣18個邦交國,主要是中美洲國家、加勒比海島國和南太平洋島國以及非洲國家,皆是領土人口極小的小國。相對大國外交政策的穩定與持續,小國的外交變動性就很大,甚至常因政黨輪替就改變原先的外交承認。 在此內憂外患之際,台灣的新聞只增加了不少口水戰,卻不聞具體改革聲。 讓我們居住的這塊土地更好應該是全台灣人的期望。在此內憂外患的局勢下,期盼全民能收拾起謾罵,學界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議、商界人士提供更好的經驗分享;新聞界不要為了衝收視率,報導引發勞資雙方矛盾的標題、不同政黨間不要再刻意挑起兩岸敏感政治話題,大家共同為建設更美好的明日家園而努力。
-
法治的崩壞
我在大學當了四年的生活輔導組組長,學生獎懲實施規定(俗稱校規)的執行與修訂是很重要的一環。教育部常常要學校修改不合時宜及窒礙難行的規定,要求對學生的處分要具體、法規要明確可行,不能以抽象的條文來對學生實施處分。同時要維護學生受教權,像「影響校譽」、「品德不檢」這種空泛的抽象名詞不可以用來對學生處分,也要讓受處分的學生有申訴的機會。 那時候的學務長要我們參考其他學校的校規來修改本校校規,業務承辦人上網印了很多學校的校規參考,我也研究了許多大學的校規,其中以台大的校規最簡明扼要且具體,當然別人的衣服我們可以參考,卻沒辦法完全照抄,因為衣架子不一樣,只能學習它校的精神來修改校規。我也在多次開會的過程中,學習到一些法律概念,像是「信賴保護」、「不溯既往」、「無罪推論」……,法規只能對修改後的學生做處分,不能拿清朝的劍去砍明朝的官,這些都是基本的法治觀念。同樣是碩士或博士生,不同時期入學的學生修習的學分數不同,因為法規施用時間不同有所差異,去抱怨後期學弟只修36學分,比較早入學卻得修48學分,這是無意義的。 現在我又學到了新的名詞,這個名詞叫「國家暴力」!原本以為中華民國是法治國家,而且是成文法,要觸犯法條才犯罪,不是「現在沒有,以後可能有」這種誅心論,這種像《關鍵報告》電影中才可能出現的情節,竟活生生在台灣上映。讓人懷疑法治的價值全然崩壞,沒有了法治,民主也就消失了。 以前被教導,大學跟教育部的關係是「夥伴關係」,「大學自主」是存在的;現在的講法是上對下的關係,教育部是金主單位,所以給錢的是大爺,大爺自然可以不聘大學校長,雖然講不出個所以然,卻大言不慚的說自己是不會犯錯的人。本來以為最該廢掉的政府機關是立法院,現在覺得廢掉「思想改造部」才是精簡政府首要工作。 簡單的「依法行政」成了奢求,培養總統的大學成了被畢業生修理的對象,讓人啼笑皆非,教育部發文要「行政處分」卻不敢承認是行政處分,跨部會會議內容成了十年才可以公開的「機密」,發給台大的公文是一年後才可以公開的「密」件,原來這就叫「國家暴力」,這黑箱比起當年所謂的「國防布」更黑箱。 政府所謂的「年改」是毀約背信,如果對二十年前的契約可以毀棄,難道對十年、二十年後的約定就會信守承諾?同樣的,政府對台大可以這樣,難保對其他人不會這樣惡搞!而旁觀者縱容,或黨同伐異,孰不知讓權力者予取予求,權力者的貪婪刀劍跟威權暴力,哪一天可能落到自己的頭上。 當法治的基礎崩壞,以人民為主體的民主國家就自然消失,成了「朕即王法」的帝國,睜亮眼睛慢慢看,只要活得夠久,就會看見「沐猴而冠」、「雞犬升天」會鬧出很多讓人不可思議的笑話。
-
值得金門好好保存的元代石碑
近期於金門日報地方新聞,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邀集文化局等前往太武山古道旁之刻於天然巨巖的元代石碑會勘,元碑(即浯洲場築寨砌路記事碑)即元朝至正廿三年(1363)忠翊校尉浯洲場塩司令陳元澤,募款於太武山蔡厝古道頂的天然巨巖,臨刻浯洲場築寨砌路記事碑,乃屬「摹崖」性質碑刻,簡稱「元碑」,元朝碑文如下:「忠翊校尉浯洲場塩司令陳元澤,募緣築造山寨、鋪砌石路。董役司令謝忠南、司丞王國禮、管勾呂務能、耆儒陳志霖、僧王岩、司吏李榮。至正癸卯二十三年春三月謹誌」,內容乃記述元朝至正廿三年(1363)浯洲場塩司令陳元澤,於太武山築造簡寨及鋪路之事,其他落款人名,為鹽場僚屬及協助募款。此石碑前於2009年經金門愛鄉聯盟陳長志及金門部落格主於攀登太武山時發現,如今,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邀集文化資產單位等,前往會勘,希冀將這屬於金門的文化資產加以修整,並給予歷史正明及登錄為古蹟,著實令人欣喜。 金門舊稱浯洲,舊時東半島金沙灣金山港(今之金沙港)周圍兩側之平原,為金門島聚落與人口最稠密區域,因該區域除適合農業耕種外,更可從事漁鹽,按金門陽翟浯陽陳氏家譜記載:「始祖陳達公於五代後梁乾化三年癸酉(913年)年方16,閩主王審知旁求元光後,公與兄通同往,留通麾下,授節度使,加公承事郎,領父命,奏鎮同安浯洲鹽場,從之。陽翟開浯始祖陳達,就此登上金門「管理鹽事」,卜居於陽翟村,可知金門在五代閩國即有鹽埕,且必先有鹽埕,再有陳達前來管理鹽事,金門產鹽已一千一百年歷史,建場徵鹽(管理納稅),則有七百年歷史。 蒙古滅南宋,建立元朝,厲行種族歧視,依征服先後,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等四類,惟施予不平等待遇,農民不堪漁虐,因而揭竿反抗元朝暴政,元朝短期統治(1297-1368),對金門(舊稱:浯洲)經濟建設具成就是鹽場建設,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建浯洲鹽場,分上、下兩埕,上埕轄永安、官鎮、田墩、沙美、浦頭及南埕(今之劉澳、浦邊至瓊林一帶)、保林(今之西浦頭至古寧頭一帶)、東沙、烈嶼(今之小金門上庫至上林一帶)等十個鹽埕,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置管勾司,管理鹽場生產業務,到順帝至正二年(1343年)改管勾司為司令司(官職從七品官)。 興建浯洲書院:元代在金門於鹽場創建外,見文獻者為《滄海紀遺》載:「浯洲書院,舊誌在鹽場之西,元時司令馬公(字 闕)建,有租贍士,今廢矣。」,由於元代金門鹽場共有十處,上載浯洲書院在鹽場之西,是指「金山鹽場司之西」,清道光十五年(1835)始重修之,命名為「金山書院」,其址在今金沙鎮沙美菜市場,元代浯洲書院之院址,即在今之沙美菜市場……」,以及元朝至正廿三年(1363)忠翊校尉浯洲場塩司令陳元澤,募款於太武山蔡厝古道頂的天然巨巖,臨刻浯洲場築寨砌路記事碑,乃屬「摹崖」性質碑刻,簡稱「元碑」,元朝碑文如下:「忠翊校尉浯洲場塩司令陳元澤,募緣築造山寨、鋪砌石路。董役司令謝忠南、司丞王國禮、管勾呂務能、耆儒陳志霖、僧王岩、司吏李榮。至正癸卯二十三年春三月謹誌」,內容乃記述元朝至正廿三年(1363)浯洲場塩司令陳元澤,於太武山築造簡寨及鋪路之事,其他落款人名,為鹽場僚屬及協助募款。明朝創建(1368-1644)繼續對於金門鹽產業之生產,明朝浯洲場鹽課司舊署在十七都,洪武25年建,轄倉埕14所,後歸鹽政,浯洲鹽大使廢署在金山宮(萬安堂於元代之舊稱,舊址:今榮湖川德宮之前方)。 金門因產鹽之故,在元朝統治時,金沙灣周圍設有官鎮埕、永安埕、田墩埕、浦頭埕、沙美埕、斗門埕及南埕(今之劉澳、浦邊至瓊林一帶)、保林(今之西浦頭至古寧頭一帶)、東沙、烈嶼(今之小金門上庫至上林一帶)等十個鹽埕,元朝政府(1297-1368)為鞏固政權實質統治與興辦教育,遂於浯洲鳳翔里十七都後學村(今沙美)設立浯洲鹽場司「官職從七品官,舊址:今金沙國中游泳池至東埔一帶」與浯洲書院「舊址:今沙美菜市場,渭陽 馬闕 司令創建」,十七都後學村(今之沙美)當時為金門最高行政機關所在地,區域內之政商雲集與人口、鹽工、書生眾多,船運便利,在金沙灣岸邊有三個碼頭可與大陸交流,三碼頭就是官澳、六甲和金山港(今之金沙港),造就沙美老街為集散地,明朝統治(1368-1644)金門鹽業到達顛峰,因鹽場多集中於沙美區,沙美老街萬商雲集與百業繁榮之極盛景況,沙美老街舊時是各宗族間及沙美與金門、大陸、南洋等商業、產業、農漁產品買賣及感情交流之地,更是金門東半島之港都與歷史悠久遠的古鎮。 保存元碑(即浯洲場築寨砌路記事碑),使之風華再現,並對外宣傳,以彰顯臺澎金馬唯一僅存及久遠的元代古碑,這對於觀光與經濟產業活絡,著實具有舉足輕重貢獻。
-
在政黨之外
藍天一直都在,卻有人喊「藍天再現」? 「藍天再現」的前提是藍天不見,但藍天真的不見了嗎?真正的藍天一直都在,偶爾多雲偶爾下雨,雨過天青。假借藍天之名的政黨才會不見,那也不是真的不見,只是淪為在野。 2004年1月12日天下文化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藍天再現:連戰與國民黨重新出發》,作者李建榮,時任中國廣播公司副總經理。該書敘述國民黨自2000年至2004年失去中央政權的革新與轉變,出版背景是國親兩黨聯手,連宋配成軍挑戰陳水扁的連任之路。 宋楚瑜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創立親民黨,2005年到2010年與國民黨合作,形成國親聯盟;2011年後與國民黨漸行漸遠,展現主體性。可見政黨間的關係時而合作時而競爭,並非一成不變。 所謂政黨,按維基百科的定義:「政黨是以執政或促進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為目標的團體。在代議制民主政體裡,政黨爭取執政一般以參加選舉為手段,並有時結成政治聯盟,在必要時聯合執政。」 簡單說,政黨是透過選舉的方式取得執政權力實現政治主張,但參選不是政黨黨員的專利,沒有加入政黨的公民也可以參選。參與政治並非從政者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關心政治議題參政,例如政府的政策、首長與民代的表現、政黨的主張、候選人的條件等等。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人只要組成社會就離不開「政治」。我們可以不入黨、不從政,但無法免除「政治」影響,就像無法免除環境污染的影響。今年,幾位長期關注地區公共事務的政治素人參選,在政黨之外,或許是更好的選擇,值得拭目以待!
-
島嶼之水
金門縣總面積為150.465平方公里,面積小於一萬平方公里;金門地區的人口數137,860(107年5月份民政局統計)小於五十萬人,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研究的「小型島嶼」範疇。位置約在福建東南方九龍江之出口,距離廈門約18公里,東距台灣約277公里,海岸線長約110公里。金門除本島之外,尚包括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十二個島嶼,星羅棋布,如眾星拱月。金門與廈門、同安遙遙相對,緯度相同。金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氣候,為大海中崛起之島嶼,四面無高山屏障,中間則丘陵起伏,故風力較強,全年降雨量多在四月至八月,四月至五月間梅雨季亦常伴有濃霧發生,颱風則發於七、八月,季節風多東北風,風勢以七月至十二月較強。年均溫為攝氏20.9度;年平均降雨量不足一千毫米;四至九月是雨季,佔全年降雨量80%(金門縣政府資料),但近年因全球氣候異常也時有改變了 金門縣政府所訂定的願景可得知其大方向是將金門建設為:兩岸樞紐、優質生活、文化富裕、永續生態及觀光休閒等五大項,其部分構想目前已進行中,有些仍在規劃階段,兩岸小三通中轉的政策已行之有年,國際觀光島、醫療養生島、免稅島、大學島、酒鄉文化島等想法均希望為解除戰地政務的金門帶來新的契機,但無論願景規劃如何,或未來政策走向,可以確定的是金門需要更多的基礎建設更好的環境來符合這些規劃的實現。 每日打開電視,新聞台所報導的民生議題不外是水、電、油與物價等問題,全台大跳電和水庫乾涸更讓人觸目驚心。時序已進入夏季,用水用電量更是與日俱增,讓人覺的憂心的是:全球天候異常,雖已進入梅雨季,但並沒有帶來豐沛的梅雨,五月初的一場暴雨造成地區多處淹水,然而水過卻無痕,沒有為地區的湖庫帶來豐厚的進帳,目前所有的湖庫蓄水量不停減少,小小島嶼所依賴都是雨水,地下水位也一直在下降中。在五月的暴雨之後眾人討論的是為何大雨成災,湖庫卻進帳不多?是因為放流水回收不佳、涇流水無法入湖庫?是因為莫蘭蒂颱風造成樹木傾倒太多導致保水力不足?還是因為地區的建設日多,沒做好環境保護的把關? 金門面積僅150餘平方公里,以島嶼之面積並無法明確去畫分集水區域,或者說整個金門都應該進行集水區保育。目前全金門共有12個湖庫,5座水資源回收中心及3座淨水場(金門縣自來水廠),而地方政府亦著手進行著水電綠能建設的多項措施,包含打造安全宜居之親水環境、放流水回收再利用保育地下水、大陸引水及金門自來水擴建計畫,其中大陸引水計畫預計六月辦理通水,而金門自來水擴建計畫則是以洋山淨化場配合大陸引水之岸上受水池、導抽水工程與供配水等設施(金門縣政府資料)。大陸引水計畫尚在進行中,還無法得知其成效如何,雖然民眾有疑惑水質、品管、價格的問題,也擔心會不會如以前新加坡向馬來西亞買水而被箝制的困擾,一切還有待觀察,但是至少可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另外湖庫優氧化也一直是地區的困擾,回想幾年前東半島的蟲蟲危機現在仍覺得可怕,幾個月前發生金湖水庫的紅藻現象,這些仍需要相關單位去思考有計畫且連貫性的改善計畫。 金門地區最可貴的資產在特殊的自然景觀、人文環境及戰地遺跡,因此未來金門地區的發展定位應在環境與經濟發展間取得平衡,不宜過度開發,亦不宜發展大規模的製造業。然而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往往會有衝突,如何在經濟發展和自然保育之間取得平衡點,還有賴執政者及居民共同思考與努力。
-
資安防護重點不在公務員的獎懲
近日行政院為加強資安防護,訂定公務機關所屬人員資通安全事項獎懲辦法草案等配套措施,將來公部門負責資安的公務員若主動發現新型態的重大資通安全弱點或入侵威脅,並進行情資分享以防止重大資安事件發生或降低損害,可記一大功,但若延誤資安事件的通報或監督,導致重大資安事件發生,使公務機關或人民受重大損害,最重可記一大過。從上開措施看出政府機關開始重視資安防護,然方向似乎有待修政。 行政院於一○五年八月一日成立資通安全處,看似將資安管理列為國家重點工作,然時至今日,對於資安管理及防護,仍未有明顯重大之改變,更未推出令人耳目一新之行政措施,近日推出的資通安全管理法、公務機關所屬人員資通安全事項獎懲辦法草案,似為一重大行政舉措,然事實上,這些法令真的對國家的資安管理能發生長足的效益嗎?著實令人懷疑。以資安通報為例,用行政獎勵與懲處來規範負責資安的公務員,顯然是疊床架屋,看似有益,實則多此一舉,蓋公務人員考績法施行細則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辦理重要業務,成績特優或有特殊績效者一次,記一大功,另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貽誤公務,導致不良後果者,一次記一大過,又其餘平時考核之記功過、嘉獎、申誡等亦得依相關規定辦理。換言之,若今天真的公務員主動發現新型態重大資通安全弱點,或延誤資安事件的通報,使公務機關或人民受重大損害,此際,自然得依據公務人員考績法施行細則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予記一大功或一大過,因此,本獎懲辦法草案之存在除彰顯國家對資安之重視外,實無太大幫助。 筆者以為若真有心推動資安防護之工作,應從下列二個方向著手,其一,編列足額預算,強化電腦資安防護之能力,筆者於預算審查會議時曾遇見資安承辦單位於編列預算時,爭取預算以強化機關電腦防護能力,然主計單位卻多次以非最必要開支為由,予以擱置或退回,因此,如果真的重視資安防護工作,第一步就應編列足額預算,強化公務電腦之資安防護能力,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其二,盡速增加資安人員編制,目前公務機關幾無專責之資安人員,部分機關甚至連資安負責單位都付之闕如,試問,一個公務機關如果連專責的資安承辦人都沒有的話,又怎麼可能會重視資安防護之工作呢? 綜上,公務機關若欲推動資安防護工作,不應將重點置放在承辦人之獎懲,而是確實補齊資安相關之預算與人員,如是,才不致淪為空談,並且還能有效達到資安防護加強之目的。
-
期許自己成為謠言終結者
詐騙盛行,網路、臉書、LINE群組的謠傳訊息不斷,家中老母常常看到訊息就分享,小心吃什麼有毒、小心吃什麼會致癌…。我問誰說的?她回LINE群組傳的。 網路時代,訊息傳布快速,許多訊息脫離我們的生活經驗或知識範圍,無法確認是否屬實,許多人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善意提醒,或者是「食好逗相報」的分享心情轉傳發送,結果就造成了謠言滿天飛、詐騙難斷絕。 因此,收到訊息,建議第一步先了解訊息來源,有助判斷真假;第二步是求證,很多訊息都可以上網查詢,只要將訊息標題或部分文字打上去,就可以搜尋相關資料;第三步再決定轉發(真訊息)或是刪除(假訊息)。 口語傳播建立在自身接收的第一手訊息,總是扣人心弦:說者繪聲繪影、言之鑿鑿,但未必能提出論據,往往冠之以「聽說」二字;聽者再次傳布,加油添醋、發揮創意,通常並無惡意,只為增添生活情趣。八卦話題權充茶餘酒後的談之無妨,但若涉及政府的施政作為,影響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感,便非同小可。也難怪民進黨政府要成立「謠言終結站」專欄闢謠,精簡的「網傳內容」與「查證結果」供民眾對照參考,然在藍綠對立的政治氛圍下,似乎仍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我們不怕各式各樣的訊息湧入,因為多樣化的訊息才可以讓我們交叉比對、加以比較;我們怕的是沒有加以求證與思考判斷便以訛傳訛,影響下一個接收訊息者的誤信及誤判。期許自己成為謠言終結者,而非道聽塗說的棄德之人。
-
《八二三烽火學子錦華錄》人物故事之12:趙毓麟
一、蓮庵國小的畢業生 1946年次的趙毓麟,蓮庵國小(即後來的柏村國小)畢業時適逢八二三砲戰,他在會考時考前50名,被保送金中,因受砲戰影響金中未開學,直到10月1日至10月10日逢雙方的國慶而約定停火,趁此空檔,政府將金門中學初一到高三的師生八、九百人,於10月9日共乘LSD編號217的船「疏散」來台,10月10日抵達高雄,當晚住雄中大禮堂,大家都暈船暈得利害,第二天一大早大家都到福利社買香蕉,一塊錢六根。 幾天後,這些學生被分發到全省的省立中學寄讀(建中等明星中學除外,怕功課跟不上),每校一至兩班。趙毓麟說,當時號稱抽籤分發,他與其他35人被分發到屏東潮州中學,其中只一位初三,二位初二,大部分都是初一生。(詳見學生名錄列表)學校找一間較不會漏水的教室當作三十六位來自金中學生的寢室,擺三十六張榻榻米在地上當床鋪,掛上蚊帳,學校特地找個單身教官來管他們,晚上七點須晚自習,九點就寢,生活十分規律。 二、外省第二代的子第 趙毓麟說,他因為小學早入學,其他同學年齡都比他大二、三歲至七、八歲,初中他的功課一直維持中上,已算是很不錯。初中畢業後政府不再補助學雜費,要自己去奮鬥考高中,學校也不再提供住宿,不少同學初中一畢業就選擇回家種田;趙毓麟面臨一重大抉擇,繼續唸書或回家種田!當時他父親是在家鄉種田,要供應他的生活費及學雜費相當困難,父親則要趙毓麟千萬不要回家,因若回家就會一輩子種田,父親甚至說要把抽了一輩子的煙戒掉,來湊學雜費,令趙毓麟十分感動。 初中畢業後,趙毓麟遇到人生的第一個轉機,他父親出生廣東朝陽,因戰亂來到金門,父親的一位阿兵哥朋友陳江是廣東老鄉,在軍中高砲部隊當班長,正好部隊要由西村調防到台灣屏東市,陳江調屏東後,趙毓麟去拜訪他,陳問趙情況如何? 三、恩師提攜及其鼓勵 趙說想唸書,但怕學雜費無著落,陳要趙先去考了再來想辦法,當時普通高中已考過,趙毓麟就去考屏東高工,結果考取了,就去唸,並就近住到陳江的砲兵陣地,與保護屏東機場的這一班砲兵住在一起,並一起搭伙,兩年後部隊又輪調回金門,幸好趙毓麟年年考第一,校長與老師另眼相待,老師袁牧平就要他到單身宿舍住,因宿舍位子不夠,袁老師與校長就擠在圖書館的角落棲身。 高工第一名畢業後,趙毓麟被保送去甄試首次開放兩個名額給全省各職校優秀畢業生的師大工教系與台北工專工教系,結果趙毓麟未考取,之後半工半補習補了二年後,考上電力公司第二次變電所班,薪水每月二千六百元,比一般教師的八百元好兩倍,但趙毓麟沒有去,一心想考大學,第三年才考上海洋學院(海洋大學)。 四、母校恩師親加指導 趙毓麟說,能夠考上海專是他搭到的另一個機緣與轉機,因當時50年代台灣的經濟與航運業正在起飛,海專訓練的人才不夠用,當時中華民國還在聯合國,而聯合國對開發中國家有個航業補助計劃,即開發中國家航業發展基金,台灣爭取到基金,是用來加強航業人才,當年就在大專聯考甲組科系中臨時緊急增加二班,也即是在剛改制的海洋學院中增加航海系及輪機系各兩班,當時的名稱叫中華民國航業發展中心專修科。這消息登在報紙上,正好被已繳報名表的趙毓麟看到,又拿回重填,結果竟被他考上,天意! 考上專修科時趙毓麟去請教他的小學老師,時任蓮庵國小校長陳武保,陳校長給他一句話:只要是第一期的學生都是好的。因有此需求才會成立新班,將來的出路一定很好,如黃埔一期。吃了老師的定心丸,跟朋友湊了三千多元繳學費後就去唸海洋學院,趙毓麟高職唸電機,有一般同學所沒有的這項專長,使他二年皆考上第一名,並在外兼家教,也拿過陳誠副總統獎學金,又到造船廠打工,使他在唸海洋時還可寄錢回家。 五、考上領港的引水人 畢業後到航業發展基金所買的兩艘學生訓練船「海歐」「海行」實習,這種訓練是世界的創舉,並請英國籍的韓福瑞任船長,展開英國式的嚴格訓練。實習一年再服兵役當海軍一年後,此後一路平步青雲,趙毓麟先到最大的復興航業公司(蔣宋美齡、董浩雲皆有股份)的「元寶船」當三副,二年後升二副,再一年後考上大副,任二年後即考上船長,當大副第二年就代理船長,時年28歲,船長的月薪為美金三千五百元。此其間趙毓麟由復興到大來,1977年跳槽到長榮海運任貨櫃船長,薪水漲到美金五千元。 1975年至1983年趙毓麟當船長,再升海事課長,幾個月後考上領港,在台中港訓練後,1984年起任「領港」,坐領高薪迄今,目前是台中港引水人辦事處領港。三十幾歲時與報務主任學習太極拳的趙毓麟,雖年過六旬,一頭烏黑光亮的頭髮與精神不輸年輕人。 六、出外子弟表現優異 出生金湖鎮西村的趙毓麟,目前的職業是人人羨慕的「領港」,為可被眾人羨慕,趙毓麟的同學翁明灶 即曾說,「領港」可說是航海人員的一個夢想,因其月薪常可高達百萬元;監察院綜合規劃室主任洪國興也指出,監察院每次所做的薪資調查,排名第一的就是「領港」。 何謂「領港」?所司何事?趙毓麟解釋說,為了維護港口的安全,同時保護所有船隻,不希望生疏的船長到你的港口發生船隻堵塞或損害狀況,因此國際規定,每個港口都要有合格的領航員去引導船隻靠好碼頭,陸上有「代客泊車」,他們則是「代客泊船」,且是強制的,任何船隻的船長再厲害都要請「領港」,領港上船領航開船,被視為上賓,其酬勞是論件計酬。 七、後記補述 趙毓麟口述資料以及採訪記錄,原作者為楊樹清先生,上述原文題目為〈西村領港人趙毓麟月薪百萬令人咋舌〉 於2007年6月23日刊載於《金門日報-鄉訊版》,上文題目與新增標題,均係由編輯工作小組加以增訂。 趙毓麟和陳德禹賢昆仲三位鄉親,無論從其生涯經歷或是事業成就的表現,均可被稱譽為「潮中三傑」。陳德禹從初二讀起,陳德昭與趙毓麟二位,均從初一開始讀起,其人生關鍵時刻,都一致性展現出刻苦治學以及力爭上游的人格特質。
-
《八二三烽火學子錦華錄》人物故事之11:陳德昭
一、寄讀屏東潮州中學 陳德昭教授1944年出生於金湖鎮陳坑村,1958年10月來台借讀屏東省立潮州中學,並從初一開始讀起。該校寄讀金門籍同學共有36位,32位讀初一,初二初三各二位。(詳見學生名錄列表)寄讀潮州中學哥哥讀初二,他讀初一,與寄居金湖鎮西村的趙毓麟,都是寄讀潮州中學初一同學。 陳德昭學經歷為:國家文學博士,中國文化大學人事主任、執行董事、銘傳大學資料中心主任、主任秘書、應用中文系、所主任、應用語文學院院長、金門校區行政處處長、考試院典試委員、金門縣縣政顧問、曾榮獲教育部教學特優教師獎(1993年)、私教協會至善獎(2006年)獲中國大陸武漢大學、福州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廈門鷺江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校聘為講座教授或客座教授。主要學術研究專長為:中國學術思想史、中國文化史、先秦諸子、經學等研究。 二、終身奉獻銘傳大學 陳德昭自1972年9月起,就在銘傳大學任教,曾任銘傳大學應用語文學院院長兼金門校區行政處處長、銘傳共同科召集人及銘傳大學金門分部的顧問。銘傳大學在金門設立分校,過程一波三折,他始終竭盡心力,居中斡旋。2011年10月30日,銘傳金門分部的校舍已經落成啟用。 他因從八二三砲戰遷台就讀「初一」,直到完成博士學位後,都留台就業,有很長一段歲月鮮少接觸家鄉人事,與同齡層的金門鄉親互動也較少,但自84年間積極安排金門「教育考察團」到銘傳拜會參訪後,接著於1996年3月10日申請籌設「銘傳大學金門校區」,並於1998年12月18日獲教育部通過准予正式設立。 陳慶元說:「2005年元旦,金門建縣90周年暨世界首屆金門日在金門縣舉辦。我有幸在故鄉會到許多鄉親,陳德昭教授便是其中一位。陳德昭教授的身分是銘傳大學應用語文學院院長兼金門校區主任。認識了陳德昭教授,因此也才知道臺灣有一所私立大學叫著銘傳。陳德昭院長被聘為武漢大學兼職教授更早在九十年代。數年前,我還在文學院任職,陳德昭院長也曾帶一幫教授前來交流。陳院長和福建高校的交流,據我所知,還有廈門理工學院、福州技術職業學院等。」 陳德昭在給該校應用語文新生期勉文章(如果再當一次新鮮人)中說:「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或者「六十」也可以變成「十六」;我的人生,將過得比現在還精彩。因為早年什麼都缺,且離鄉背井、遊學在外,加以經濟拮据,因此,一切都要靠自己工讀及摸索;這雖然是難得的經驗,但也消耗了許多寶貴的時間。」「讀書是為了求取學問,所以除了累積知識,還有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要學。雖然知識可以透過書本的傳授獲得,但是有許多寶貴的經驗,是書本裡學不到的,而必須靠實際的體驗,才能深刻領悟。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當然很重要;但古人也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經驗的傳承也不可或缺。所以在校期間,要多親近師長,聆受教益,或多聽名人大師的演講,以彌補書本的不足。所以,如果能再年輕,我願當個聽講達人;以期能借他山之玉石,銘鑴錦繡康莊之大道。」 三、培育人才竭盡心力 1995年4月26日,金門縣由縣長陳水在、縣議會王水彰議長、縣議會教育小組議員及相關主管等所組的「教育考察團」,赴台參訪有關大專院校。而他身為縣籍子弟,最能體會金門的教育困境,又曾任銘傳大學主任秘書,深知創辦人包德明博士暨李銓校長的辦學理念,與欲照顧離島民眾的熱忱,而積極安排該團到銘傳大學拜訪。會中雙方暢談甚歡,縣府曾懇邀銘傳至金門設校,而包創辦人除當面應諾會考慮前往設校外,並於兩週後派李銓校長暨相關主管11人,赴金門實地評估設校的可行性,以及建校用地之勘察。 自1995年起,便積極參與金門縣政府籌設大學的計畫,經過多年的奔波與努力,於1998年12月28日,獲教育部核准籌設金門分部,並於1999年購得位於金門縣金沙鎮田墩地區之校地15公頃,分期規劃建設學校。多年來,該校不斷修訂設校計畫,以期能規劃出最符合金門地方發展,又能夠穩健經營的金門分部。2000年先設立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先後設立了「公共事務研究所」、「應用中國文學研究所」、「觀光研究所」、「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和「教育研究所」等5個碩士在職專班。 銘傳大學金門校區連購買校地、填土整改、地質探測等工作,至第一期校區房舍,迄今已投資近五億元。第一期的校舍建築,已於2011年6月底完成,並通過教育部實地評鑑。又為期能與「金門大學」的現有科系互補,相輔相成,祈使金門的高等教育能夠「花開並蒂」,乃擬朝向設立「國際學院」、「觀光學院」(偏重海洋觀光休閒面向),以及大陸較為需求的「傳播學院」、「健康學院」等方向發展,期於五至七年間在鄉親的愛護之下,能擴展成為橫跨兩岸的「綜合大學」,至今已為金門地區培養出三百餘位「碩士」人才。所以,對於地方前揭構築的累累成果,陳德昭的貢獻自是首當其功。 四、書香門第傳承教育 金門日報社記者張建騰2011年11月21日金湖報導,成功村南方宗祠將於12月1日奠安,上午舉辦迎神主及迎匾的儀式。迎匾儀式所迎的匾額共有三面,一面是行政院長吳敦義為「行政院法規委員會」主任委員陳德新所立的「法猷輔政」匾額;一面是金門縣陳坑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炳仁為陳德禹、陳德昭、陳德新、陳仁暉、陳仁暐所立的「博士教授」匾。 「一門五博士」中的大哥陳德禹以政治學研究、二第陳德昭以國學研究及教育行政為擅長、三弟陳德新是1994年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以法學研究及行政法規為專業,曾任「行政院法規委員會」主任委員以及科技部副部長,各有自己的學術領域與成就表現,在金門(陳坑村)素有「一門三傑」之美譽。
-
金門價值在哪裡?
最近常看見有人提「金門價值」,各有說法,筆者也想提出個人認知的金門價值: 金門價值在哪裡?在揹著花帔,包覆嬰兒的媽媽背上;在雙手持香,虔誠祝禱的阿嬤臉上;在承接重擔,扛起妝人的爸爸肩上;在牽起孫兒,觀看遶境的阿公手上;在穿上古裝,參與傳承的孩童身上;在旗鼓輦隊,為神服務的信眾心上。 「希望」、「平安」、「責任」、「照顧」、「傳承」、「服務」,這些在四月十二迎城隍所呈現的,就是我心中的金門價值。 孩子是我們未來的希望,永續的環境、完善的教育,是他們應該享有的;平安是我們共同的盼望,安全的道路、健全的醫療,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是我們應該做的;政府對老幼的社福照顧,是年輕人得以無後顧之憂打拚事業的最佳支持;民間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是金門子民與時俱進卻始終不忘本的精神泉源;為公共事務盡一份心力、無私無我服務他人,是金門得以更加進步美好的動力。 當然,還有「誠懇」、還有「實在」、還有「寬厚」:虛心接受批評,不自我感覺良好,才稱得上誠懇;不投機、不取巧、一步一腳印、按部就班,才說得上實在;不計前嫌、不念舊惡,才配得上寬厚。 有人說,這世界並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我說,金門價值一直都在,只是有人故意扭曲、刻意視而不見。 世界是彩色的,不是只有藍綠,藍色是清靜的顏色,綠色是環保的顏色,不是某些政黨才能用的政治色彩,放下意識形態,才能大步前進,邁向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