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英語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2020流行用語與新字 (上)
哈囉!各位親愛的鹿人們(麋鹿兒輕鬆說英語的讀者們),離2021年已經剩下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最近大家是不是開始了盤點過去一年的生活,然後開始計畫接下來的行程呢?每年麋鹿兒都習慣在年末的時候盤點一下該年度的流行新字,看看這一整年多了什麼有趣的說法。既然時間又到了歲末,我們就來看看今年出現了哪一些流行的新字,順便也跟著麋鹿兒一起檢測一下自己有沒有跟上時代喔! 首先,我想先來談談"cap" 這個字。之所以會想要先講這個字的原因很有趣,是因為那天在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他談到去高雄參加蔡依林演唱會的事情,那我一定會問他感想如何,結果,朋友回了我一句"That concert was amazing, no cap!"乖乖,前面那句我可以理解,但是,沒帽子是怎麼回事?!!看演唱會要戴帽子嗎?沒戴帽子跟演唱會經不精彩有什麼關係,麋鹿兒腦袋秒閃過一百個問號,結果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的意思是「那場演場會很精采,沒在騙人!」 "cap"這個字很簡單,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就學過這個單字了。這個單字是「帽子」的意思,而且老師還會教我們一般的帽子分成"cap"跟"hat"兩種,"cap"這種帽子是棒球帽款的,如果帽子的四週圍一樣寬的那種,比如漁夫帽或者是女生的草帽,就用"hat",如果沒有概念,海賊王魯夫認識吧!對!他頭上那一頂就是"hat"啦!但長大才發現,其實帽子的種類多到令人咋舌,不過今天要講的不是「帽子」的意思,就不用管帽子的種類了。"cap"這個字,當名詞有「謊話」的意思,也可以當動詞來表示「說謊」,簡單來說,跟"lie"是一樣的。這個俚語的用法是源自於美國的黑人文化,如果我們聽到有人說,「to cap about something」就是「to lie about something」的意思,比如說,這個人是說謊包,「他什麼事情都喜歡說謊,難怪他沒有朋友。」用英文來表達就是"He likes to cap about everything, no wonder he has no friends. 他們也會用「no cap」這個片語來表示「沒騙人」或者是「真實的」,通常會用來替某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掛保證」,有點像我們之前流行在浮誇的句子尾巴或者是誇張的事實後面加上一句「真心不騙!」一樣,是用來表示這件事情雖然有點小扯但確實有他的真實性。比如說,I saw Jay Zhou at the Kinmen Airport this morning, no cap!(我今天早上在金門機場看到周杰倫,不騙你啦!)或者是從來不打折的店,突然間清倉大拍賣,一定會聽到店員說,"There is no cap that there's a 90 percent discount on all the clothes in the store."「 不用懷疑,店裡的衣服通通都打一折。」 有時候我們也會聽到有人說"I smell cap."這不是指他「聞到帽子」而是指指「我意識到有人在說謊」。還記得我們之前也有提到一個類似的句子"I smell a rat."這句話是「我覺得事有蹊蹺」的意思。所以我們就順便來複習一下,如果「聞到一隻大老鼠」就是「有貓膩」,如果是「聞到帽子」就是「有人說謊,(案情不單純)」。不過要提醒大家,"I smell cap."並沒有加上"a",是因為這裡的"cap"是指「謊言」而不是「帽子」,而「謊言」是不可數的,當然不需要加上"a",所以要特別注意喔,因為差一個"a"可是差很多的!如果沒有省略掉,就會真的讓人覺得你是要說「我聞到一頂帽子」,最好有帽子可以味道濃到被聞出來,那也太神奇了!好,那這句話什麼時候會用到呢?其實也挺常聽到的,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你發現自己的男朋友跟別人搞曖昧,然後在你質疑他的時候,他又連理由都不好好想就搬出經典回答,「我們只是朋友」,那此時你就可以把證據丟他臉上,然後跟他說,"Really? I smell cap, you liar."「真的嗎?別說謊了,你這個騙子!」,雖然這裡的"I smell cap"是翻成「別說謊了!」其實是並不是禁止人家說謊,而是告訴對方,「我已經知道你在說謊了!」是不是很有趣? 接下來,同樣要跟大家聊幾個我們小時候就已經在故事書上看過但是後來的意思卻有十萬八千里差距的字。比如說,像"troll"這個字,很多小朋友都知道這是在童話故事或者是神話傳說裡面一定會出現的角色-「山怪」。這種在西方神話中長得歪七扭八又壯碩如山的「山怪」或者是「巨人」,就是"troll",而且通常他們的腦袋都沒有很好,是標準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代表,常常莫名出來亂。現在這個字被廣泛用在網路上,則是用來表示「在網路上刻意發言激怒他人的人」,很類似我們在講的「酸民」,就是那種動不動在你家門口丟酸言酸語或垃圾話,引發一陣口水混戰,卻拍拍屁股就走的那種,說真的酸民何其多,如果真的遇到了,千萬忍著,別理會他們。"Don't let those trolls ruin your day."「別因為那些酸民而毀了自己美好的一天(別因此而不開心)」。此外,"troll"跟前面的"cap"一樣,也可以當作動詞來使用,表示「在網路上刻意發言激怒他人」的行為,通常,不管是社團或者是粉絲專頁的管理員遇到這種人都很頭痛,所以他們有的人會在版面的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表明態度,先講好「如果某些人明顯是在激怒、攻擊他人,我會刪除他們的貼文並把他們踢出群組。」"If some people are obviously trolling, then I'll delete their posts and kick them out of the group."以杜絕後患。 最後,來應個景(聖誕節快到了,唱個雪花隨風飄),麋鹿兒要跟大家分享的是"snowflake"這個字。"snowflake這個單字原本是「雪片」或「雪花」的意思,說真的"snowflake"超美對吧!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真的摸過小雪花,那真的是一觸即融,遇到溫度秒化成水。所以這個字衍伸出的意思是「過分脆弱、敏感而容易被冒犯的人」,這可不是我隨便說說的呢!牛津字典都把這個意思收錄成正式的用法了。"snowflake"的衍伸用法其實帶有一點貶意,有點類似於我們中文所說的「玻璃心」、「草莓族」,或是自認為應該享有特殊待遇的人。常被用來諷刺年輕人或者是媽寶類生物,舉個例子,如果有特定家長覺得自己的心肝寶貝女兒是捧在手心呵護的公主,到了學校碰不得,罵不了,而且因為「身份特殊」,是可以不遵守規矩的"snowflake",這時候「千萬別對那個孩子太嚴厲。她非常玻璃心,你只會讓她玻璃心碎滿地。」"Don't be too hard on the child. She is a total snowflake, and you'll only upset her."對,沒錯!如果我們要說一個人「玻璃心」,我們就只要說他是「小雪花」就好了。如果要叫別人「不要玻璃心」,那就是"Don't be a snowflake."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來渡個假吧
2020年對大多數人最大的影響可能是對於「假期」"vacation"的期待降低了很多,因為疫情的關係,沒有辦法到處趴趴走,放假最多只能在附近進行小幅度的「宅度假」"staycation",感覺很沒Fu,而且多數是一日來回,並不在當地住宿的"daycation"。其實換個角度想,不能出國,反而有機會好好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島嶼,或者是自己居家週邊的特色與美景,也是不錯的,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不能出遠門,如何擁有快樂的「宅度假」"staycation"。 staycation這個字是由stay (停留) 加上vacation (度假) 所組成的,也就是stay-at-home vacation的意思,中文就翻成「宅度假」。雖然稱之為「宅度假」,但不是指我們不出門,然後待在家用眼睛看旅遊影片或者是用VR體驗阿里山日出這樣子的型態,而是指到臨近周邊或者是距離比較近的旅遊點觀光或者是選定一個單點進行旅遊。比如說,我不想要出遠門,或者是對搭乘交通工具還是有點擔心,那麼就可以在家附近有特色的「複合式餐廳」"fusion caf?"坐坐,轉換一下心情或者是感受一下異國風情及當地美食,來個小小的「偽出國」"Pretend to Go Abroad"也是不錯。"fusion" 這個字名詞,有「融合,結合」的意思,複合式咖啡廳是指除了單純提供咖啡之外,還結合了其他服務或商品,很適合一家大小來殺時間。說真的,除了複合式餐廳之外,許多「選物店」"select shop"也可以滿足出不了國但是超想出國購物的人。"select"在這邊是當形容詞使用,表示「精選的」,因此select shop 就是指充滿各式各樣精選商品的商店。真的忍不住想要買一波,不想要網路購物,想要感受到實體買物的樂趣,那就去選物店走走囉,多數不會失望的! 坦白說,也真多虧了疫情,我開始對於自己住所附近周邊的「在地景點」"local attraction",有了一番更深度的探索,以前就算是經過了八百遍也不以為意,根本沒有想要一虧其中的奧妙,現在則會想要一探究竟,好好的來個微旅行,尤其是特意去看看周邊的「古蹟」。關於「古蹟」有兩種,一種是"historic site",另一種則是"historic monument"。這兩種的差別在於,前者指的是官分認定的,有政治、軍事、文化或社會歷史背景的地方,通常是經過法律保護,也就是我們所稱的「法定古蹟」,像總兵署、或是貞節牌坊等,通常由官方管理並開放參觀。而historic monument則是指官方所認定的古蹟,但不一定是法定古蹟。像是某些百年老宅,可能經過官方認定是古蹟,但仍屬於私人所有。這邊順便提一下,基本上古蹟都一定是有「歷史」的,當然跟"history"這個字有關,而"historical"和"historic"都是它的形容詞,長得也很像,容易混淆,兩者間的差別在於,"historic"這個字強調「具有歷史的重要性」而"historical"這個字則是表示「有歷史的」,只是單純指歷史上存在的事物,不一定有歷史重要性存在。金門歷史古蹟超級多,大家都拜訪過了嗎?趁這陣子好好地去走走吧! 假日有空不妨就先來個「沙美小旅行」"a small dive into Sha-Mei",吃吃當地的「小吃」"street food"。雖然沙美沒有「夜市」"night market",但早上的沙美菜市場也是可以吃到好吃的廣東粥及包子,而且沙美有很多古早味的特色「點心」"popular snacks",像麻荖或者是燒餅就是「必吃的」"must-eat"以及「必買的」"must-buy",而且可以買到很多的「名產」"specialty"。除了好吃的,「如果去沙美玩,沙美老街是個必去的景點。」"Sha-Mei Old Street is a must-go site if you visit Sha-Mei."最近因為老街中的「沙美摩洛哥」獨具特色,已經成為網紅網美「拍照打卡」"take pictures and check in"的地方,紅到台灣,大大有名!對,「打卡」就是"check in"你可以把它想成打卡就是來這裡報到了,下次打卡就用英文說吧! 身為金門人其實很驕傲,因為金門是個歷史文化底蘊很深的地方,而且具有相當獨特的「自然景觀」"natural landscape",以及精彩的動植物生態。是一塊相當適合慢活的島嶼。"natural"的意思是「天然的;自然的」,是形容詞,而" landscape"是名詞,表示「風景」,尤其指是鄉村以及郊外的陸上景觀,因此"natural landscape"就是「自然景觀」的意思。而「慢活」最近成為了一種主流趨勢,「越來越多人覺得慢活的生活方式會比較沒有壓力。」"More and more people find that downshifting delivers less stress to their life."所謂的慢活就是擺脫對物質的依戀,透過簡單的生活來,來降低生活的壓力等,並好好地享受生活。說真的,我找不到有哪一塊地方比金門更適合慢活了,即便是靜靜地坐在海邊,也能心情愉悅悠適地度過一個下午。「慢活」的概念,在英語的描述上,可以用"downshifting"或者是"hygge"這兩個字來表達。基本上,"downshift"是表示「變慢,降速」的意思,而"hygge"這個字有一度相當的夯,這是個來自丹麥的字,意思是「溫暖,舒適」,丹麥人的生活態度與方式曾經一度被大為推崇:簡單、緩慢、溫暖、舒適。跟金門的特性真的很像。 因為疫情的影響,讓大家降低了出門的意願,或者是將旅遊轉換成「宅假期」形態的出遊,所以影響了整個旅遊業,政府推出了相當多的「旅遊補助」"a travel subsidy",於是有一陣子出現了島內大移動以及離島大爆滿的「報復性旅遊」"revenge travel",交通票券秒殺、住宿也一房難求,許多原本不曾考慮過「到離島旅遊渡假」"take an offshore islands vacation" 的人,趁這一陣子把台、澎、金、馬都玩遍了。「沉寂已久的旅遊業,終於因為這波報復性旅遊又恢復了生機。」"The long-silent tourism industry has finally come back to life because of this wave of revenge travel."這裡的「恢復生機」就是「復活」的意思,除了"come back to life"我們也可以用"revive"來表示。講到「秒殺」,有幾種方式可以表達,比如說,「票很快就賣光了」"tickets sell out immediately、「票像剛出爐的蛋糕一樣搶手」"tickets sell like hot cakes"或者是「機票大搶購」"there is a run on tickets",不要懷疑,"run"在這邊是「搶購」的意思,通常當作名詞用,比如說,「因為出現了最近的新型冠狀病毒,大家都在搶購口罩。」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here has been a run on face mask because of the covid-19."要注意它的介系詞用的是"on"喔!簡單來說,在什麼東西上面跑,就是在搶購什麼啦!簡單易懂!快記起來用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實用理財二三句 (下)
我還記得以前情人節流傳的一個笑話,就是,有人不知道該送什麼花給老婆,然後,就有人說,你就寫張空白支票給他,然後祝她永遠有錢花。不只有錢花,最好有錢花不完,還記得上週我們提到「錢多到花不完」的英文嗎?就"have money to burn",錢多到拿來任性點煙都不心疼。但在我們有錢任性之前,先來理財吧! 理財第一步是「記帳」,"英文說法為"track one's spending"或是"track one's expenses"。而記帳的目的是為了瞭解開支的狀況,不管賺多賺少,至少要「收支平衡」"make both ends meet",如果每個月都「入不敷出」"can't make both ends meet",那可是壓力很大的。所謂的「收支平衡」用的並不是「平衡」"balance"這個字,而是用"make both ends meet"這個片語,"meet"這個字是「碰見」的意思,像我們一般說「很高興遇見你」,我們可以說"Nice to meet you."也可以說"Nice to see you."但這兩個說法是有差別的喔,第一種"Nice to meet you."通常用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說,而"Nice to see you."則是用在第二次見面以後的遇見。 可以想像一下,讓「收入」"income"和「支出」"outcome"兩端碰在一起,那就是剛剛好抵銷的意思,應該非常容易能夠聯想這個片語的由來。現在經濟不景氣就算了,前一陣子的疫情,還讓很多人淪為非自願性失業員工,所以,在薪水沒進,開銷又不減的狀態下,「多數人的開銷都大於所得,所以會有入不敷出的問題。」"Most of people often spend more than they earn. They have trouble making ends meet."而留職停薪的人,為了生計,「這些人也會去找第二份工作好讓收支平衡」。"They also get a second job in order to make both ends meet."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同一個片語就可以詮釋我們中文「收支平衡」與「入不敷出」,所以,當然要好好背起來用。 但是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或者是專門只商業行為上的「收支打平」,我們用的就不是"make both ends meet"了,我們用的是"break even"這個片語。比如說,有些行業都會被要求要達到業績,老闆常常三不五時冒出來提醒差多少業績才可以,拚命努力到月底,一聽到老闆說,「我們這個月的銷售業績要達到二十萬美元才能打平收支。」"We have to make 200,000 dollars in sales this month to break even."肯定當場就涼去。 "even"這個字其實我們很常見到,中文意思是指「即使……」、「就算……」等意思,而常見的用法有even if、even though、even now,以及even when……等等。這邊稍微跟大家說明一下,even這個字如果單獨拿來放在句子裡使用,是指「即使……」的意思。用來表示令人驚訝、不同尋常、出乎意料或極端的事物。比如說,你兒子要結婚了,你卻連他有女朋友都不知道。你就可以說,「我甚至連他有沒有女朋友都不清楚。」"I don't even know whether he has a girlfriend or not." 有時候我們也會看到even跟其他的詞連用,意思跟字面上的會不大一樣,比如說,"if"是「假如」的意思,但是"even if"卻是「即使」、「就算」的意思,舉例來說,最近一直在加班,星期天就算怎麼補眠都不夠,「就算我睡8小時,隔天我還是會覺得累。」"Even if I sleep for eight hours, I am still tired the next day."意思就是我平常都睡不到8小時,但就算我睡8小時,還是會累。有點近似於「我不管睡多久都還是會累」的意思。 "when"是「何時」的意思,但是,"even when"卻是指「就連……」的意思,比如說,"Even when I go to work, I bring coffee with me."就連我去工作,我也是會帶著咖啡。就是表示自己是個咖啡控,幾乎咖啡不離手,也就是說,"even then"最常用在表示「常做的事」。而"now"是「現在」的意思,"then"是「那時」的意思,但是"even now"或者"even then"卻是「儘管這樣」的意思。比如說,Amy是個超級大「茶包」,也就是"trouble maker"永遠有把事情搞砸的天份,「我非常清楚地告訴了Amy應該怎麼做,但儘管如此,她還是把事情弄得一團糟。」用英文說就是,"I gave Amy very clear instructions, but even then he managed to make a mess of it." 另外,像"so"是「所以」或「如此」的意思,而"even so"就是「即便如此」,比如說,最近鬼滅之刃上演了,身為一個超級鬼滅迷,怎麼能不去電影院朝聖,所以「儘管我頭痛,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去看那場電影。」"I had a headache, but even so I went to see the movie."最後,我們再來看一個比較容易弄錯意思的,就是"even as","as"是「如同」,但"even as"這個片語是「正當」的意思,也就是「恰好在……的時候」,比如說女朋友生氣三個月不理你,結果剛好在路上巧遇,你想要解釋上次沒說清楚的誤會,結果,「你試著跟她說話,可是你剛一開口解釋所發生的事情,她就起身要走。」"You tried to talk to her, but even as you started to explain what had happened she stood up to leave."還是一樣沒有結果。那當然這裡的"even"不是上面的意思,而是「一致的」或者是「平等的」。 講到收支平衡到一個最極致,那就是有多少花多少,花到一毛不剩。那這樣的人就叫做「月光族」。「月光」英文叫做"moonlight",不過「月光族」的英文跟它一點關係也沒有。我們常說的每到月底都花光光的「月光族」,英文是"living paycheck-to-paycheck",比如說,前面有提到,因為現在景氣不好,「大部分人都因為持續的不景氣過著月光族的生活。」"Most people are living paycheck-to-paycheck due to the ongoing recession."在這裡我們看到的"paycheck"是指「薪水的支票」,現在還有這種東西喔?有啦!我就有領過,哈哈哈,好啦,這是題外話,總之,古早時期是領支票啦!當每個月都要苦苦等待薪水支票下來,就表示都沒有存到錢啦!這種說法就是用來形容那些每個月都耗盡存款、沒有結餘的「月光族」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實用理財二三句 (上)
時代進步實在太快,很多當初熱門的科系,在出了學校不到五年的時間就變成了冷門科系了,而被要求學會的能力,也常常碰到不敷使用的狀況,所以我們必須要一直保持成長狀態,或者是發現其實還有很多能力我們必須要重新建立,我覺得在求學過程中沒有教的一樣能力非常重要,那就是理財力。以前的年代,父母親總是會叫我們好好念書,其他的事情都不用管,所以在理財規劃上,基礎很薄弱,多數家長教育我們勤儉持家,認為努力賺錢比什麼都重要,能夠「收支平衡」"make both end meet"就已經是很好了,可以說在理財觀念上相對保守。而我們的不善理財好像也可以說得過去,但是現在不善理財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不管我們的先備知識有多少,我相信很多人在進入社會之後都相當有感,對錢的仔細態度並不是一種斤斤計較而是一種「智慧」,現在我們都意識到了,「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而且時間有限,所以不要只會拚命「賺錢」"make money",而是要好好學會理財。通常理財的第一步是,「記帳」,指的是把各項支出或費用記錄下來,英文說法為"track one's spending"或是"track one's expenses"。因為「花錢」的動詞是"spend",所以,所有「花出去的錢」可以說是"spending",而「支出」本身的英語就是"expense",所以我們在講到記帳的時候這兩個字都可以使用,而記帳雖然是用筆或工具把開支一筆一筆記下來,但是這是一個「追蹤」的動作,所以我們用"track"這個字。 以前我總是不知道為什麼要記帳,因為記帳又不會讓自己的薪水變多,而且還常常忘記錢花到哪裡去,搞的壓力很大,而且常常「三天捕魚兩天曬網」"works by fits and starts",老是記不完全。但是,我後來才發現,記帳除了可以了解開支有多少,更可以幫助自己發現很多「不良習慣」與沒必要的花費,更可以協助自己了解收支差異與建立合理「預算」"budget"。當然記帳之所以很難持續是因為沒有辦法馬上記得,所以可以的話,「我們應該把我們所有的發票保留起來,那麼就可以記帳了。」"We should save all our receipts so we can track your spending."對,你沒看錯,這裡的「發票」用的是「收據」"receipt"這個字,可是在查找的時候,我們常常看到的「發票」卻是"invoice",那到底有什麼差別?講到「發票」的時候,要用哪一個才對呢? 說真的,差很大喔!在一般買賣行為中店家開給顧客的「收據」就是"receipt",中文的概念裡,"receipt"就是「收據」(在大陸應該就是「小票」的概念),但是,在西方的國家中,"receipt"是一種可以同時被認定為「收據」和「發票」的單子,而且,「統一發票」"Taiwan receipt lottery"這種東西,是台灣專有的,千萬別到國外要人家開統一發票喔!這樣真的有點搞笑呢!在國外買完東西只會拿到一張「收據」,而這張收據上就已經有明列了所有商品相應的稅額。所以在國外拿到的收據,其實就等同於發票,是可以直接拿來報銷的喔! 但至於哪一個字才是「發票」,其實兩個都是,前面已經提到了,"receipt"就是我們跟一般商家進行購物交易的時候,商家所開立的「收據」或「發票」的概念,要特別強調是「一般購物」,而相較於這種生活中隨手可得的"receipt","invoice"則是被使用在較為「正式的商業用途」中,"invoice"這個單字其實是源自於法文裡的"envoice",也就是「(遞送)所開立的回條」。所以,"invoice"通常指的不是我們平常去超市買東西拿到的那種小紙條,而是商業採購行為中,在商家之間,在向供貨廠商下單後,賣方所提供的付款通知。內容通常會包括貨物之價目清單、整筆交易的總體說明等,是類似「帳單」概念的存在。順帶一提,如果在會計帳上有留意到"GUI"這三個字,表示是"Government Uniform Invoice"的縮寫,意思是「由政府統一規格的發票」。 由於這"receipt"及"invoice"兩個字的差異很大,又常常被混淆,所以弄清楚與講明白是非常重要的,再來,在台灣,我們一般拿到的發票是可以對獎的,這種在國外的概念裡就比較像是「樂透」"lottery",所以我們台灣的「統一發票」用的是,"Taiwan receipt lottery",在全世界真的是台灣專有。在這裡不得不稱讚一下台灣政府真的很聰明啊!大家因為想要兌獎通常都不會放過索取「發票」的機會。但即便如此,生活中其實也常常會有那種沒辦法拿發票的時候,或者有時候我們用「電子錢包」"mobile wallet"或「電子行動支付」"mobile phone,payment"的方式付款,像是"apple pay"、"Line pay"、"street pay"或者用票卡類,像是「悠遊卡」"EASY CARD"等付費,沒有拿到發票也沒有立馬記下,轉頭就可能忘記,所以,如果覺得用筆記帳很麻煩,常常有缺漏,就建議可以使用各種不同的記帳APP來紀錄,像「我的智慧型手機上有一個應用程式可以幫我記帳。」"I have an app on my smartphone that helps me track my spending."讓我可以輕鬆紀錄生活中的大小開支。講到百百款的記帳軟體,我個人很推薦「CW MONEY」這個APP,因為它不僅可以記帳,還能繳「水費」"water bill"、「停車費」"parking fee"等等,更可以綁定「載具」、雲端發票可自動對獎,超級方便。 說真的記帳真的不是每個人都很喜歡的事情,我也希望我的可以過著花錢不用想的生活,然後可以「錢多到花不完」"have money to burn",呵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在以前的西洋電影中,只要是土豪或者暴發戶都很愛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把綠油油的美金拿來點雪茄,所以,「錢多到花不完」的英語就是「有錢可以拿來燒(都不會痛)」"have money to burn"啦!但在還沒有錢可以這樣任性的時候,還是乖乖學理財,好好從「記帳」"track your spending"開始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行動好夥伴
在這種「人手一機」甚至是多機的時代,出門什麼都可以不帶,一定要帶手機。沒帶手機就跟裸體出門一樣不自在。除了手機之外,如果可以,還要帶行動充電器,以及充電線。找餐廳首先考慮的不一定是好吃,但是一定要有插座跟WIFI。所以,我們怎麼能夠不知道手機相關的英文以及這些「行動好夥伴」要怎麼說,對吧! 出門在外不怕沒有錢,但是卻非常擔心手機沒有電。「我的手機快沒電了。」除了可以直接翻成,"My cell phone is out of power."之外,也可以用"dying"這個字來形容,比如說,要是我們發現手機快要沒電了,想要跟對方說「我要掛電話了喔!我的手機快沒電了!」那就可以說"I have to hang up. My phone is dying."同理,如果說手機完全沒有電了,那就是「死了」,所以就用"dead"來形容。手機快沒電了,就是手機快死了,手機沒電了,當然就是死了啊!超有畫面的對吧!像有些人的女朋友是定位狂,找不到人會奪命連環call,如果擔心回去會屍骨無存,一定要在手機沒電之前先報備,說聲「如過你沒聯繫上我,就代表我的手機沒電啦!」"If you can't contact me, it means my phone is dead."不然女朋友可能會翻臉翻到喜馬拉雅山。 關於「手機掛了」這件事,其實有很多種說法。我們也可以說,"My phone is flat.""flat"這個字是「平」的意思,也可以當作「沒電」。除了「手機掛了」可以用"flat"之外,既然是「沒電」,任何電池沒電也都可以用這個字來形容,比如說,今天我發動車子的時候發不起來,後來才發現是因為「我昨天忘了關車燈,所以電池沒電了。」"I left my car lights on yesterday and the battery is flat."想像一下,一般掛點的人或者動物都是平躺在地的,所以,我的手機掛了就是躺平了,也超有畫面的。我們也很常在影集裡面看到有人說"My cell phone is out of juice."並不是對方說錯話,這句話也是「我的手機沒電了。」的意思。"out of juice"是一個很好玩的片語,如果我們拿來形容人,那就是指人「沒勁了」就很一般口語在說的「沒膏了」,如果拿來形容車子,那就是「車子沒油了」"The car is running out of juice."下次如果聽到人家說,"I am out of juice."可不要以為人家果汁喝完了,想要去補貨或者是要再來一杯,他的意思是「我沒力了」、「我沒電了」或「我沒勁了」。 說真的,手機沒有電比錢包沒有錢還要麻煩,所以,行動電源是必備的。行動電源的英文應該怎麼說呢?所謂的「行動電源」指的就是「可攜式的充電器」,所以「行動電源」的英文叫做 "portable charger"。"portable"是「可攜式」的意思,而"charger"就是「充電器」。雖然「行動電源」我們叫做"portable charger",不過也有人稱之為"power bank",這兩種說法都誒通。現在的行動電源不僅越做越輕薄、容量越來越大,還進步到已經可以無線充電,相當厲害。不過,光有行動電源也是沒有用的啊!還得要記得帶上「充電線」"charging cable"喔! 對於「手機控」來說,萬事俱備,沒有「插座」"plug"也是件很悲催的事情。關於「手機控」,是指那些對滑手機上了癮的人,英文是 "cellphone addict"、"Mobile phone addict"或者是"Mobile addict"。任何對東西上癮的人,我們都可以在後面加上個"addict",比如說像我一樣一天要喝咖啡才開始,不喝咖啡就覺得哪裡不對勁的人,就是「對咖啡上癮的人」,就可以稱為"coffee addict",以此類推,如果說我們說他有哪一種「癮頭」,那就是用"addiction"這個名詞,比如說,「我的室友滑手機成癮」就可以說 "My roommate has a cellphone addiction."「他也有毒癮」就是"He has drug addiction as well."講到「滑手機成癮」這件事,不知道大家對於「滑手機」要怎麼說有沒有概念?基本上「滑手機」就是「玩手機」對吧!但不是"play one's cellphone"喔!而是"play with one's cellphone",意思差很多呢!如果怕講錯,那簡單地用"looking at one's phone"「看手機」也是可以的。 雖然我也是個手機依賴者(這年頭誰不是呢?),但長時間玩手機對身體並不好,「一直玩手機可能會造成肩頸疼痛」"Playing with your phone all the time may cause neck and shoulder pain."而且說真的,很多人玩手機純粹為了打發時間,但是「盯著手機看並不會減輕你的無聊感」"Looking at your phone won't relieve your boredom."尤其是一直在刷Instagram(IG)跟(臉書)的人,就算「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滑別人的動態」"We spend lots of time scrolling through other people's news feeds every day."我們的人生也不會變得更美好。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這邊用的是"scroll"這個動詞。基本上,"scroll"這個字特別強調的是「上下捲動頁面」,也就是當我們在滑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 等社群網站時,「不停往下滑動」的這個動作。所以,這個單字也很貼近中文所說的「滑」手機的意思。 現在很常看到一家子吃飯,每個人吃飯配手機,這種因為滑手機而冷落其他人的舉動,我們會用"phub"來形容。「現在低頭滑手機的現象已經越來越普遍了」,"Phubbing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mon nowadays."這邊呼籲大家,千萬別當「低頭族」"phubbers",因為「低頭族較難跟現實世界建立連結」,"Phubbers are less connected to the real world."「我們應該停止滑手機,多享受人生」"We should stop scrolling and enjoy living more often."對了,一定要提醒大家一下,"phub"這個字是個流行新字,是由 phone (電話) + snub (冷漠) 組合而成,原本是澳洲的麥考瑞詞典 (Macquarie Dictionary) 委託廣告公司發想,用來形容現代人「因為滑手機而冷漠別人」的行為。要注意它的字詞變化,要重複字尾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掉」到秋天裡 (下)
上次我們提到了跟"fall"有關的幾個片語,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現在我們就召喚一下傑克跟蘿絲,用大家相當熟悉的鐵達尼號情節來複習一下這幾個片語:「蘿絲在船上跟她男朋友吵架之後偶然間與傑克相遇」,"Rose fell out with his boyfriend and then she fell in with Jack on the ship." 然後他被年輕又帥的捷克吸引,她愛上了傑克,"She fell for Jack."沒想到捷克也被她成熟的魅力吸引,最後「傑克跟蘿絲兩個人陷入愛河」"Jack and Rose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傑克提議蘿絲跟他走,「蘿絲立刻同意了傑克的意見」"Rose fell in with Jack's idea at once."沒想到,最後,在"You jump, I jump!"「你跳我就跳」的傻話之下,兩個都掉進海裡,然後,我浪漫的情懷就在最後跳來跳去給跳不見了,這樣子是不是有喚回大家上週的記憶呢? 這週麋鹿兒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一個片語是"fall apart"。這個片語的意思是機械零件的「分離」或「脫落」,也可以用來指家庭的「分崩離析」或者組織的「瓦解」以及精神上的「崩潰」。說真的,時序到了秋天,所有秋天的顏色與溫度都讓食慾大增,麋鹿兒最近體重都覺得跟自己快要跟秋蟹一樣肥美, 騎在腳踏車上都覺得"I feel my bike is falling apart."「感覺到自己的腳踏車都快要散掉了」。"fall apart"的另一個解釋就是用來形容人在「精神上的崩潰」,要注意,是精神上真的因為某個事件而產生的實際崩潰狀態,例如接到突如其來的噩耗而導致精神萎靡或食不下嚥等症狀都算是。坦白說,人生中最可怕的不是變胖,而是變胖之後男友說要跟自己分手,所以因為這樣被分手真的是讓人無敵崩潰的啊!面對失戀這件事,有的人是喊一喊、哭一哭,睡醒又是一條好漢,有的人就真的是三魂沒了七魄,整個人都空了, 吃不下、睡不著,「她徹底崩潰了而且仍然無法入睡。」用英文來表示就是"She's completely falling apart and still cannot sleep."不過在這裡麋鹿兒要提醒大家一下的就是,現在人真的很常把「崩潰」這兩個字當成口頭禪掛在嘴邊,指的是一種「很讓人受不了的狀態」並不是真的指「精神上的崩潰」。一定要記得"fall apart"這個片語是「講真的」精神崩潰,所以,這個片語可要小心使用喔! 秋天除了是個自體增肥的季節,也是個很好睡的季節,讓人很「想睡」"feel sleepy"就算了,動不動就「睡著」"fall asleep",然後半夜踢個被子就很容易著涼跟「生病」"fall ill",於是精神不濟就可能導致原本的工作或者學習進度「落後」"fall behind",為了趕進度或者是趕工作,就又不得不讓原先的計劃被延宕,甚至是取消。所以,「我們的休假計劃泡湯了。」就是"Our vacation plans fell through.計劃的失敗、落空或者泡湯,我們通常都用"fall through"來表示,比如說興高采烈地約了朋友去看電影,結果「因為票賣完了,所以我們去看電影的計劃就泡湯了」"Our plans to go to the movie fell through because it was sold out."對了,順便提醒一下大家,"fall behind"這個片語,除了當作「落後」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用法是用來表示「積欠」帳單,例如這個月的房租、電話費等等忘記繳,下個月必須得一次繳兩個月,就是"fall behind",沒有人想欠帳單對吧!記得去繳錢,「別欠費了」。"Don't fall behind on your bills."注意在這種用法上介系詞要用"on"喔! 其實跟英文培養感情這麼久,我發現了一個幾乎是鐵律的存在,就是越短越簡單的字,用法越多,相關的片語也越多,哈哈哈!講了那麼多跟"fall"有關的片語,最後我們要回到他最原始的意思來看一下。"fall"這個字是「掉落」的意思,他後面接不一樣的介副詞或者介系詞,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喔!比如說,一個人在你面前摔倒了,他是往後摔,還是往前摔,我們要怎麼清楚表達?通常,如果說我們想要表達「跌倒」而且是「向前摔倒」、通常會「臉朝下跌倒」、那就會用"fall over"這個片語,也就是我們聽到人家說,「她跌倒並把腿摔斷了。」用的是"She fell over and broke her leg. "那就可以想像對方是往前撲街,跌個狗吃屎的不大美觀狀態。如果我們要強調對方是從什麼地方摔下來的,那我們會用"fall off +掉的地方"比如說我們親眼目睹「那個女生正從自行車上摔下來」的完整過程,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he girl is falling off the bike."這句話也可以說成"The girl is falling down from the bike."像「秋天到了,葉子從樹上掉下來」,我們也是用這個片語喔!"Autumn comes and leaves are falling off the trees."那花掉下來算不算是從某個地方掉下來?算,跟葉子從樹上掉下來是一樣的概念,當然也一樣是用這個片語,不過通常我們不會特別講花從哪兒掉下,就直接會說"Flowers fell off to the ground. "「花兒凋謝了,落到了地上。」 如果只想陳述對方跌倒的狀態,並不清楚或者是不想精準陳述到底是從哪兒摔下來,以及怎麼摔的,那就是簡單用"fall down"就可以了,這個片語強調的是「掉下」、「倒下」或者是「倒塌」的狀態,並不強調掉落物品的來處,比如說我們想要提醒人家,「別用跑的過馬路,你可能會摔倒」用英文來說就是,"Don't run across the road,you may fall down."當然,如果只記得這個片語,但是硬要說明出處可不可以?當然也是可以的啊!就在"fall down"的後面加上"from"就可以了,所以,如果「這個花盆從十五樓掉下來,嚇到了那個老太太」,用英文來說就是"The flowerpot fell down from the fifth floor and scared the old lady."喂!沒事要把花盆擺好,不要隨便嚇到老太太,經不起的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掉」到秋天裡 (上)
哇,轉眼間已經十月(October)了,這是一年當中秋味最濃的月份。大家都知道「秋天」的英文是"Autumn",但是大家都喜歡寫"Fall",沒辦法,大腦喜歡輕鬆簡單會帶來快樂的事物啊!我們都能理解,是吧!我們今天就來應個景,聊聊"fall"這個字,這個字如果開頭不是大寫,多數時候是動詞的用法,意思是「掉落」。其實我蠻好奇的,不知道大家記得跟"fall"有關的片語有哪些,說真的,提到"fall"我腦袋瓜子第一個就冒出,"fall in love"你也跟我一樣嗎?然後再想起某個少女偶像團體,哈哈哈!哎!愛情總是美好的啊!尤其是秋天,講到愛情就立馬讓我想到鍾楚紅演的秋天的童話,糟糕,感覺一秒披露自己的年紀(其實我是陪我阿嬤一起看的),現在應跟很多人都不認識鍾楚紅是誰了吧!好了,言歸正傳,回到"fall"這個字。這個字的動詞三態是,"fall"、"fell"跟"fallen",所以在書寫上要特別當心,尤其特別容易跟「感覺」"feel"弄混,因為"feel"這個字的動詞三態是"feel"、"felt"、"felt",是不是看起來很像?而且"fell"這個字除了是"fall"的過去式,自己本身也有動詞的用法,當作「伐木」或者是「攻擊某人」,過去式跟現在分詞都是"felled",看完有沒有覺得人生一秒變複雜?其實不會啦!這樣拉出來讓大家比較一下就會記得清楚了。 當我們要表示愛上某人,可以用"fall in love with"這個片語,如果你想八卦「三年前蘿絲曾經愛上傑克」,那就是"Rose fell in love with Jack 3 years ago."(用過去式就表示現在沒有愛了),但是如果說出來的句子是"Rose has fallen in love with Jack for 3 years."「蘿絲已經愛上傑克三年了」,用的是現在完成式,那就表示從過去到現在已經愛上傑克三年了(現在還在愛),如果說的是"Rose had fallen in love with Jack for 3 years."「蘿絲已經愛上傑克三年了」,用的是過去完成式,那代表蘿絲曾經愛了傑克三年之後不愛了)除了"fall in love with"可以用來表示「陷入愛河」,我們也可以用"fall for"來表示。比如說自己喜歡上的對象是個直男或者宅男,任憑自己千暗示、萬明示對方都看不懂,就乾脆跟他說"I've fallen for you."「我已經愛上你了。」一句話簡單明暸,直球一丟,便見分曉(不過我不知道這樣會不會嚇到對方而得到反效果,請根據對於對方的了解來斟酌是否使用),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下,用"fall for"通常表示的是那一種「一見鐘情」感性超越理智或者是賀爾蒙凌駕腦袋的狀況,是一種「墜入情網」的氛圍,常常會有種「老鼠、老虎、傻傻分不清楚」的情況,所以"fall for"也很常被用來表示「受到……欺騙」,有種「掉入陷阱」的感覺,比如說,"I tend to fall for any snow job."就是用來表示「我很容易聽信一些花言巧語。」這邊的"tend to"是「傾向於」的意思,而"snow job"用來表示「花言巧語」也很容易理解,因為花言巧語就是講開心的不用負責任的話語,指的是就是像雪一樣,經過陽光一出現就溶解消失不見,一點也經不起考驗。 說真的,在愛裡"fall in love"的人,常常會執行自動把眼睛戳瞎的功能,但是經過了熱呼呼的甜蜜期之後,這不管是真瞎還是裝瞎的功能就會慢慢失效,腦袋又會開始恢復正常運作,然後突然間哪天眼睛亮了,發現兩個人之間開始有了差異,這時候就難免會產生摩擦與衝突,所以,就會有"fall out"的情況產生,"fall out"就是「爭吵」的意思,例如相愛的兩個人價值觀不合,一個沒對好就直接吵起來,就可以用"fall out",如果為了什麼事情爭吵(像是擠牙膏的方式、睡覺要不要關燈等),就要用介係詞"over"。講一個情侶之間不管是剛熱戀還是已經生無可戀的老夫老妻階段都會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金錢觀念不一致,如果「蘿絲很常跟她的男朋友為了錢的問題吵架」我們就可以說"Rose and her boyfriend often fall out over money."雖然我已經忘記鐵達尼的蘿絲到底是為什麼跟她男朋友吵架了,不過他們真的有吵架就是了(這是重點嗎?)好啦!"fall"既然有「掉落」的意思,所以"fall out"這個片語最直白的意思就是「掉出來」,比如說,「他的錢全從口袋掉出來了。」我們就可以說"All his money fell out from his pocket."在一段關係裡,「掉進去」"fall in"就是「交好」,所以,「和某人成為好朋友」就是"fall in with某人"。相反地,「掉出來」" fall out"就是「交惡」,所以"fall out with 某人"就是「與某人失和」或「與某人不再是好朋友」了,很簡單吧! 麋鹿兒覺得"fall"這個字真是不簡單啊,光是「掉進去」跟「掉出來」就有一大堆意思,所以最後在這邊簡單回顧並且再深入說明一下,"fall in"、"fall in with"跟前面提到的"fall in love with"、還有"fall for with"的差別,讓大家一次弄清楚這些長得很像但是意思又不大一樣的片語,省得會錯意很尷尬的。我們從最短的來看好了"fall in"就是「掉進去」的意思,所以"The pond is deep, mind you don't fall in."「那池塘很深,你小心別掉進去了!」很簡單就能理解對吧!"fall in"也有另一個解釋是「坍塌下來」的意思,所以,像金門有很多漂亮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屋頂坍塌了」,用英文來表示就是"The roof fell in."接下來我們再加上個"with",意思就不大一樣囉!比如說"I fell in with Jack on my way to school."就是我在上學的途中偶然間遇到了傑克。"fall in with"也有「贊同」、「支持」的意思。比如說,開會的時候最喜歡老闆不要多問,立馬同意,所以「我很高興今天下午老闆支持我的提案」就是"I am glad that my boss felled in with my proposal this afternoon."老闆會同意就代表他的想法可能與你一致,"all in with"也有「與……一致」的意思喔!秋天還很長,其他有關"fall"的片語,我們就下次再看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變「髮」維新
愛美是人的天性,但對於天生的樣貌,我們沒有辦法砍掉重練,於是只好在能改變的地方用力「作怪」,放眼望去全身上下可以隨意改變的地方就是頭髮了,所以三不五時上個髮廊動動刀、動動剪絕對是一種必要。不管是想要變成型男還是靚女,髮型絕對是決定性的關鍵。那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跟髮型師溝通好剪出一個自己想要的髮型真的是一門學問,說真的,有時候用中文都不一定講得通了,更不要說是用英文了。要是一個不小心剪壞了,結果就是要頂著一到三個月的醜到爆炸的門面見人,真是比悲傷還要悲傷。既然髮型這麼重要,我們一定要知道跟髮型有關的英文才行啊! 其實,嚴格來說,男生與女生上的髮廊其實說法不大一樣,專門替男生打理頭髮的理髮院稱為"barber shop",這種「理髮院」通常還包括修鬍子或鬢角的服務。"barber"是「理髮師」的意思,而且專門指理男生頭髮的理髮師,如果是「髮型師」就是"stylist"。另一種兼有做指甲、修眉等其他服務的美髮沙龍,則稱為"beauty salon"或者是"beauty parlor",說真的,現在要找到男性專門的理髮店已經很少了,通常「髮廊」都不分男女,大家都可以去的髮廊稱為"hairdresser's shop"或者是"hairdressing salon",不過"hairdressing salon"這個說法已經退流行了喔!現在一般會稱女生的髮廊為"beauty parlor"或"hairdresser's",男生的髮廊則是稱為"barber's"我們如果不想要說「上髮廊」也可以直接說,「我要去剪頭髮」"I'm getting a haircut."或者是"I am going to have my hair cut." 一般來說,通常上髮廊不外乎「洗」"wash"或"sampoo"、「護」"a hair care session"、「染」"dye"、「燙」"perm"四大「手術」,這是基本的,但是有時候我們並沒有想要一次全部都處理到,所以,如果想要表達「我想要剪髮,但不需要洗髮。」就可以說,"I'd like to get a haircut but not a wash."那如果想要「護髮」就是"have a hair care session"一般來說,「護」、「染」、「燙」都需要耗掉比較多的時間,臨時去可能比較沒有辦法剛剛好,建議還是要必先「預約」比較好喔!預約的英文是"make a reservation",如果記不起來這麼複雜的片語,那有一個大家都會的字也能用來表示預約,那就是"book"這個字。"book"當作名詞用是「書」,但當動詞用的話,就是「預約」比如說,「我想去預約護髮。」就可以說,"I'd like to book a hair care session."「我要預約剪髮。」就是"I'd like to book a haircut."有時候,我們在餐廳或者是髮廊前檯看到"all booked"的牌子,不要覺得是人家文法錯了喔!這表示「預約已滿」的意思。 預約時,要跟髮廊說明自己的需求跟時間,比如說,「你可以幫我排星期一下午燙髮嗎?」"Can you fit me in for a perm on Monday afternoon?"而通常髮廊都會問有沒有固定的設計師,如果沒有的話,可以跟髮廊說「可以幫我推薦一位髮型設計師嗎?」"Could you recommend a stylist for me?"講到處理毛的四大手術,要先來說說最簡單的「剪髮」,不外乎剪「瀏海」"bangs"或"Fringe"、「剪層次」"layer"、「修髮尾」"trim"如果我們跟髮型師說,「我想要剪頭髮」,英文用的是"I want have my hair cut."那髮型師就會覺得你要剪的「無極限」,怎樣剪都可以,但如果我們說的是"I want to trim my hair."那髮型師就知道你只是要「修」不是要「剪」,那是不一樣的喔!如果我們想要打層次,就可以說,"I'd like my hair layered."「我想打層次。」"layer"就是「一層一層」的「層」,如果不只要打層次還想要打薄,就可以說,"I'd like to thin out my hair a little bit."「我想要把我的頭髮打薄一些。」不過要提醒一下大家,關於「一點」"a little bit"的認知很不一樣,所以,在表達要剪的長度時,越明確越好,比如說,我們可以跟髮型師說,「我想修髮尾。請幫我剪掉大約一吋。」"I need a trim. Please trim off about 1 inch."這樣至少不會有太大的落差。如果萬一真的剪不好,就「理平頭」"to get a buzz cut."也是可以的啦!勇敢一點,反正頭髮會長回來的。 除了剪頭髮,麋鹿兒上髮廊最常見的事情就是「染頭髮」。以前年輕的時候喜歡染頭髮是為了想耍帥跟愛搞怪,三不五時就愛在頭髮上面弄出些七七八八的顏色,越怪越愛,但是現在年紀大了,「我的頭髮漸漸白了,我想要染成棕色。」"I have a lot of grey hairs, so I want to dye it brown."我想要把頭髮「染成X色」,就可以說"I want to dye my hair X(顏色) ",比如說,「我把頭髮染黑了。」就是"I dyed my hair black."。如果不想要一整頭都是同一種顏色,想要「挑染」就可以用"highlight"來表示。所以,「我想要挑染紅色。」用英文說就是"I'd like to get some red highlights."在這裡要補充一下,"highlight"這個字是指「重點標示」指的是像用螢光筆來標示,讓大家可以注意到,所以,「螢光筆」就叫做"highlighter",而"highlight"也被用來表示「強調」。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燙髮」"perm",我記得我是看「金髮尤物」這部片記得這個單字的。「我燙髮了。」就是"I got a perm."像我是麵線直髮,我就會想要把頭髮燙捲,所以「我想燙髮,把頭髮燙捲。」就是"I want to get a perm to curl my hair.",但是燙髮不是只有把直髮燙捲而已,如果是天生自然捲的就會想要把頭髮燙直,像「我妹妹有自然捲,所以她一年會燙直頭髮一次。」"My sister has naturally curly hair, so she gets a perm to straighten it once a year."我覺得所有的「動作」中,燙髮算是最冒險的,可以一燙變女神也可以一燙變阿珠馬,結局是驚喜還是驚嚇可是很考驗設計師的功力跟自己的運氣的。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別再讓大海掛著保麗龍眼淚 (下)
環境生態的保育的確是需要我們大家一起共同努力的。一般生活的廢棄物或者是污染物比較容易受到大家的注目,而「海洋廢棄物」"marine debris"卻常常是大家容易忽略掉的。「海洋廢棄物」這個語詞是由"marine"(海洋的)以及"debris"(碎片;殘骸)這兩個字組成的。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到海洋廢棄物的定義並不僅指拋進海裡的垃圾,所有不屬於海洋大自然界原生的但卻漂浮在海裡的碎片或者沉在海底的殘骸都算。其中,"marine"這個字大家並不陌生,舉凡跟「海洋的」、「海事的」與「海軍的」有關的都有這個字,比如說「海軍陸戰隊士兵」"marine corps"或者是「潛艇」"submarine"等,都算常見。而"debris"這個字就相當有趣了,因為這個字雖然字尾有"s",但卻是個不可數名詞,而且這個"s"也不發音,是標準的「小廢廢」,光擺在那兒,也不發音也沒有任何作用力,擺好看的,但是,不能因為這樣我們就不寫它喔!講半天就是要提醒大家記住這個字讀做 /d?瑆?唭bri/,但要寫成"debris"是不可數名詞,所以動詞要接單數,清楚了嗎? 基本上,「百分之九十的海洋廢棄物都是由塑膠與保麗龍組成。」"90 percent of all marine debris consists of plastics and Styrofoam."這次金門飄來的大批保麗龍是明顯可見的海洋垃圾,而其他比較常見的還有我們上次提到的「吸管」"straw"以及「塑膠袋」"plastic bag"也是常見的海漂垃圾加上海洋生物殺手。「太平洋垃圾帶正逐漸變大。」"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is getting bigger."塑膠袋除了因為無法分解而造成環境污染。這種「一次性塑膠已經污染了美麗的海洋」。 "Single-use plastics have polluted our beautiful oceans." 有很多的海底生物會不小心被漂浮的塑膠袋套住頭部導致無法呼吸而死亡,還有「很多海洋生物把塑膠袋誤認為水母吃下肚。」"Many marine animals mistake plastic bags for jellyfish and eat them."塑膠袋對海洋生物的危害超過大家的想像。目前有很多人發起「淨灘活動」"beach clean-up",但麋鹿兒覺得事後補救還不如根本不要製造垃圾,而且不是只有看得到的垃圾或者海洋廢棄物才會影響海洋的生態,看不到的才恐怖。 說真的,「除了海洋垃圾之外,塑膠微粒也威脅著海洋生態系統。」"Apart from marine debris, microbeads also threaten the marine ecosystem."「塑膠微粒」"microbead"這個名詞是由「小的;微的」"micro-"以及「小珠;珠子」"bead"這兩個字所組成的,"bead"這個字也可以用來形容項鍊上的念珠或裝飾性的珠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每天所使用的物品中有什麼樣的東西是小珠珠的樣子的?沒錯,有「按摩柔珠」的洗面皂就是充滿塑膠微粒的產品,那還算是很明顯可以辨識的,有些我們根本也察覺不到,這裡「我們所稱的『塑膠微粒』就是很小的塑膠碎片,常添加於沐浴乳、洗面乳、牙膏等產品裡面。」"What we called microbeads are tiny bits of plastic that are commonly added to shampoo, cleansers, toothpaste, etc." 而且「塑膠微粒」"microbeads"因為極其微小,所以存在感相當低,甚至有時候「肉眼看不見塑膠微粒,但它們卻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威脅。」"Microbeads are invisible to the naked eye, but they pose a great threat to the environment." 談到塑膠微粒對生態的危害,就不得不提到,「珊瑚白化」"coral bleaching"這件事。這裡的"coral"是「珊瑚」,而"bleach"這個字當名詞是「漂白水」,而當作動詞用就是「使漂白」,所以"coral bleaching"就是「珊瑚失去色彩的『珊瑚白化』」。大家都知道,「如果水溫持續升高,將會導致珊瑚白化。」"If water temperatures keep rising, it will lead to coral bleaching."但其實,不僅是「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會導致珊瑚白化,「塑膠微粒也會造成珊瑚白化,甚至會讓珊瑚死亡。」"Microbeads will also cause coral bleaching that can even kill corals."但是,最大的受害者除了珊瑚,其實,我們人類也會因此受到危害,怎麼說呢?大家想想,當塑膠微粒飄浮在海洋中,海底生物吃進去的機率很高對吧!魚、蝦、蟹、蚌都可能吃進塑膠微粒,而這些海洋生物到最後進到我們的嘴裡,塑膠微粒也就累積在我們的腸胃裡了,所以「一旦魚吃進塑膠微粒,我們最後也會吃到塑膠微粒」"Once fish eat microbeads then we will end up eating them as well."想想是不是很可怕? 所以大家都知道塑膠微粒的可怕了嗎?如果不想也吃進塑膠的話,大家就要盡量購買「不含塑膠微粒」"microbead free"的產品喔!老話一句,治標不如治本,收拾殘局不如不要開始,所以,我們要有「環保消費」"eco-consumerism"或"green consumerism"的觀念,盡量購買「可生物分解」"biodegradable"的產品,減少使用塑膠袋、吸管,以及「免洗餐具」"disposable food ware",並且自己攜帶「環保袋」"reusable shopping bag"、「環保餐具」"reusable food ware"、「不鏽鋼吸管」以及「飲料袋」"cup carrier"(這裡指用紙板或者是不織布材質做的那種簡易便利型的飲料袋)或者是「保溫杯」"vacuum flask"(用"thermos"來表示「保溫杯」嘛誒通喔!沒錯,不要懷疑,是膳魔師這個牌子,國外有很多直接用品牌來替代產品的)上次麋鹿兒在花蓮的草地音樂會看到有很多人連買攤販的食物跟飲料都自備「玻璃罐」"glass jar"跟「餐盒」"lunch box",真的是相當感動,"We all shoul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真正的環保不是口號,應該是生活行動才是。大家一起努力讓地球更美好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別再讓大海掛著保麗龍眼淚 (中)
講到保麗龍,這種材質對於海洋環境的污染以及對海洋生物的傷害可以讓保麗龍名列海洋環境一級殺手名單之上,其實另一個超級殺手的破壞等級也是不遑多讓的,那就是吸管。相信大家已經發現有好一陣子超商不提供吸管了是吧!那是因為海龜被吸管插入鼻孔致死的畫面太觸目驚心了!"The pictures showing the sea turtle with plastic straw stuck up its nose has aroused the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海龜鼻孔塞著塑膠吸管的照片已經激起了大眾的環保意識」,所以吸管的問題開始受到了重視。政府通過法案要求「所有提供食物或飲料的機構必須停止供應塑膠吸管」。"All establishments that serve food or drink have to stop offering plastic straws." 現在很多的飲料店已經不提供吸管,如果萬不得必須得要使用吸管也會改用紙吸管來替代(不然珍珠要怎麼吸?粉條要怎麼吃?)一片廢吸管的聲浪中,環保吸管也就因應而生。坊間也出現了各種形式的環保吸管及吸管替代品,有「不鏽鋼吸管」、「紙吸管」,甚至「矽膠軟吸管」……等。 「吸管」的英文是"straw",原來的意思是「稻草」。據說是因為稻草的梗是中空的,所以在古代,人們用隨手可以攀摘的稻梗來吸河邊的水解渴,稻草是吸管1.0時代的原型。說真的,那個時候最環保啦!不過我很難想像用稻梗喝珍珠奶茶是什麼滋味。講到"straw"這個字,有幾個蠻有意思的用法,其中一個應該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the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這「最後一根稻草」"the last straw"比喻的就是讓人忍無可忍或者造成崩潰的事物。要知道,駱駝是非常強壯的動物,一般來說,一隻駱駝可以馱五百公斤重的東西。但是,要是我們不斷往它背上加東西的話,這隻駱駝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達到它所能承受的飽和點,那怕再多加一根稻草也會使它承受不了而垮台。比如說,他一直以來工作都很辛苦,「週末上班成了壓垮他的最後稻草,他要辭職了。」就可以說"Having to go to work on the weekends is his last straw. He's going to quit." 還記得黃飛鴻有一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忍無可忍,無須再忍。」(好啦!我不知道黃飛鴻有沒有說過,演黃飛鴻的李連杰有說)不能否認有些人就是蠻超過的,像閩南語中常講到的「軟土深掘」一樣愛欺負好人,所以遇到一再忍讓的人就很想踩看看怎麼樣的狀況對方會爆炸。如果對方要強調對方「太超過了」或者是「超線了」那就可以說對方"cross the line",某種程度上可以跟"the last straw"互換使用,比如說男朋友很愛說點小謊,在家睡覺騙你在忙或者是出去跟朋友喝酒騙你在加班,這都還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不能接受他金錢上的欺騙,那是你的底線,那麼「他在有關金錢的事上對你撒謊就超過了你的忍受限度」"His lying to you about money is crossing the line."如果他這樣做就會讓你暴走或者想分手,那「他在有關金錢的事上對你撒謊那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His lying to you about money is the last straw."雖然有時候兩者間差異不大,但要提醒一下,不是全部都可以替換喔!如果是要描述所以日積月累下到最後引發爆炸的事件,就不能夠用"cross the line"喔!基本上,要表達這種讓人忍無可忍的「觸媒」事件,除了用"the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之外,其實在美國的影視媒體中也有很道地但我們卻不大熟悉的講法,就是"the last drop makes the cup run over"這片語裡的"drop"是液體的「滴」,而"run over"是指「滿溢出來」,這句話是「最後一滴讓杯子滿出來的(液體)」,不要問我是茶還是咖啡,這並不是重點好嗎?奶茶也可能會讓人暴走、綠茶也是。另外"the last drop in a cup already full"「在滿杯中倒入的最後一滴(液體)」也是同樣的意思,都是表達壓垮某人情緒或一件事的最後一根稻草。相對比起稻草這樣的說法更寫實且生活化。 另一個我們常看到的跟"straw"有關但卻很容易被誤解的片語是"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t a straw."這句話拆開來看就是"a drowning man"「一個溺水的人」加上"catch a straw"「抓住一根稻草」,整句話如果直白來看就是「一個溺水的人拚命地抓著一根救命稻草」的概念,腦袋裡是不是就出現了一個人垂死掙扎的畫面呢?NO!NO!這句話不是這個意思喔!"A drowning man catch a straw."真正的意思是「病急亂投醫」。為什麼呢?因為軟趴趴的稻草不是強韌的浮木,就算是死命抓著稻草還是沒有辦法解救溺水的情況。也就是說當我們在情急之下去做的嘗試,很有可能根本就無法幫助自己。「病急亂投醫」的樣子是不是跟溺水的人看到東西就抓的畫面很像,也不管到底有沒有幫助,抓著就不放。因此,A drowning man catch a straw."就延伸成「病急亂投醫」的意思了。還記得麋鹿兒很常跟大家說的,英文句子的意思跟你看到的不一樣。有時候還得轉個彎呢! 現在最普遍被使用的環保吸管是不鏽鋼吸管。"stainless steel" 是「不鏽鋼」的意思,所以 stainless steel straw 就是「不鏽鋼吸管」,也可以用 metal straw (金屬吸管) 泛稱。通常"A stainless steel straw set includes one wide straw, one slim straw, and a cleaning brush."「不鏽鋼吸管套組包括一支粗吸管、一支細吸管,跟一支清洗用的刷子。」有些人很講究,會用漂亮的「玻璃吸管」,那就是"glass straw",同理,「紙吸管」就是" paper straw"、「矽膠吸管」就是"silicone straw"。若是不特別說明哪一種材質,但要強調是「可被再利用的(非塑膠)吸管」就可以用"reusable straw"「非塑膠製的吸管」來表示。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別再讓大海掛著保麗龍眼淚 (上)
最近海上漂來了「珍珠淚」,遠遠望去有點地中海的美。但橫豎距離是美感,真正撈起來的白色珍珠淚,是會讓人欲哭無淚的。因為這白色的「珍珠」(pearl)不是價值連城的「珠寶」(jewelry),而是從大陸內地隨潮汐飄來的保麗龍廢棄物。因為環保道德意識的微薄導致毫無節制地往海中拋棄,這數量大到都快可以聽到海哭的聲音了。像保麗龍這種本身燃燒會製造有毒氣體的物品,即便是少量也會對生態造成很大的影響,早在多年前就已經不再大量使用在勞作工藝上,當保麗龍變成了海漂垃圾,不僅是海洋本身會被污染,海洋裡的生物如果誤食了,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保麗龍的英文叫做"Styrofoam"是聚苯乙烯"polystyrene"為主材質的泡沫塑料。為什麼叫做"Styrofoam",是把聚苯乙烯"polystyrene"加上泡沫"foam"組成的一個新的字。其實,"Styrofoam"原本是產品商標的名稱,後來直接就變成了產品的代稱。在英文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些是公司的名字、有些是商標大家用習慣了就變成了產品的代稱了。比如說,「吸塵器」"vacuum"、「影印機」"X-erox"(全錄)、「OK繃」"Band-Aid"以及「便利貼」"Post-it"。 由於保麗龍是由聚苯乙烯加入發泡劑後,再加熱所製成的一種輕材質的塑膠,本身具有衛生、方便、防水、隔熱、吸震等等的特性,所以被廣泛應用在生活中,運用的範圍涵蓋了餐飲、包裝、建築等各項產業,可以說幾乎無所不包,但是,保麗龍有一個相當大的致命缺點:在製作過程中需要有毒物質而且萬年不化,根本無法被分解。這一點使得保麗龍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這在「環保意識」"environmental awareness"高張的現在,很難被接受,當然也有人針對這兩點來做研發改進,不過,不可否認的,大部分的保麗龍還是有毒的。此刻飄在金門海上的就是那種埋在土中萬年不化、焚燒又產生出大量有毒氣體的經典款。 我們通常會用「環境友善」 "eco-friendly"來形容某件產品或者某項行為是「對環境友好的」或者」「不損害環境的」。且不論這有毒的部分擺明了說明保麗龍根本就有害身體健康的產品,光是保麗龍本身屬於「一次性使用」"single-use"產品,也就是使用完要「拋棄的」"disposable",就完全就是「環境不友善」產品。無法重複使用、用完就堆在那裡,如果一直這樣下去,我們根本連站的地方都沒有了。 講到這裡,順便跟大家提一下,所謂的「免洗」這個用詞,其實不能直接翻譯。之所以「免洗」(不用洗)是因為「用完就丟」所以,我們不用「不需要洗」的說法,而是用「可拋棄」這個字的英文來表示。說到"disposable"這個字一定要特別說明一下,雖然它是able字尾,但這個字也可以當成名詞來使用,所以是形容詞與名詞同形的一個單字。"disposable"這個自當形容詞用的時候有幾個主要的概念,第一個是:「任便的」,所以圍繞著這個概念就是「可自由使用的」、「可自由支配的」、「不限作特殊用途的」及「可任意處理的」。比如說,我們要表達「這個廣告的主要對象是那些四十多歲收入高且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人。」就可以說"The advertisement is aimed at people in their 40s with high disposable incomes."或者「活動結束後,就可以任意處理這些冊子」,用英文來說就是"The brochures are disposable after the activity." "disposable"的另一個意思是:「一次性使用的」,也就是「用完即可丟棄的」或者「不可回收的」。比如說在飯店內供給旅客使用的用品都可以冠上"disposable"這個字,比如說,「一次性剃刀」"disposable razor"或者是「一次性牙刷」"disposable toothbrush"等。那這個字當名詞來用就是「一次性物品」、「不回收物品」以及「用後就丟棄的物品」,也是我們要避免使用的東西。我們選用產品要盡量選擇「環境友善」"eco-friendly"、「可回收」"recycle"甚至是可以「生物分解」"biodegradable"的產品,這些都能夠降低對環境的傷害。環境保育的「三R」中,除了盡量「再利用」"reuse"、做好「回收」"recycle"之外,也要盡量「減少」"reduce"購買以及盡量不要使用「塑膠袋」"plastic bag"、「免洗餐具」"disposable tableware"以及「吸管」"straw"的使用。 近年來大陸的海飄垃圾說真的帶給美麗的金門很大的困擾,再怎麼具有環保意識也抵不過別人往自家門口倒垃圾的無奈。講到環境保育,全球對台灣是讚譽有加的,而金門更是以乾淨、整潔、垃圾不落地為傲,所以我們有非常多的「候鳥」"migrant bird"、「留鳥」"resident bird"、美麗的動植物生態圈甚至有活化石「鱟」"horseshoe crab"以及「水獺」"river otter"等生物繁衍。那是大家努力維持與愛護環境的結果。 雖然有很多熱心的人士發起了「淨灘的活動」"beach cleanup",像是「每年的地球日都會舉行相當多的淨灘活動」"Many beach cleanups are held each year on Earth Day."現在不只是特定日子,幾乎有空大家都會去淨灘,「你這週末要去參加淨灘活動嗎?」"Are you go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beach cleanup this weekend?"已經快變成招呼語了。但是,一起相揪去「淨灘」"clean the beach"畢竟只能治標不能治本。不亂丟就不會有傷害,要能全球一起「提升環保意識並付諸行動」"go green"才有辦法讓洋流所形成「環太平洋垃圾帶」效應消失。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英文五金行 (下)
哈囉,我們這個禮拜還是要繼續「囉唆」,啊!不是,是「螺絲」。坦白說,這個字「有趣」的片語還挺多的,真要說起來也是落落長,但是先別急著哀號,麋鹿兒確實有掙扎了一下到底要不要跟大家「講清楚」這個字。說真的,除了一般正常用來講「鎖上螺絲」的動作跟「把腦袋拴上」表示頭腦清楚之外,跟"screw"有關的大多都沒有什麼好話!但我左思右想,最後決定非得好好說說不可。以前在學校學英文,大多學到的都是非常「正常」的用法,不會有什麼七七八八的,但這樣的結果就變成,我們常常會用錯,或者是當別人揶揄我們,我們還當成讚美,這樣真的很嗯湯啊!所以最後我決定,一定要讓大家好好認識這個字。既然跟"screw"有關的大多都沒有什麼好話,就算不學起來罵人(喂~),怎麼可以不知道別人在罵自己? (這點很重要)好啦!我們是斯文人,不要罵人,但是至少要懂得別人把「螺絲」搬出來的時候,是沒有在客氣的。 先來講一下"screw"最常被使用的片語:"screw up"。正常來說,它是指「扭、擰、揉」毛巾或者是紙等物品,也可以指臉扭成一團,結成一丸的樣子。比如說,你的朋友寫情書跟女生告別,結果「那個女生生氣地扭曲著臉把信揉成一團」就可以說,"The girl screwed up her face angrily and she screwed up my letter into a ball."這也是一個很容易被誤解的片語,很多人會以為"screw up"是指「上緊螺絲」甚至有人覺得,這是在叫人家「加油」的意思,這個可是天大的誤會啊!一般我們聽到人家說"I screwed up."是指「我搞砸了」,通常這句話伴隨的若不是漫天悔恨,就是滿口抱歉。"screw up"後面也會接上「被搞砸的那件事情」。再往下聯想,人會搞砸事情,事情也同樣可以搞砸一個人,所以,如果看到的是"事screw up人",表示這件事情讓這個人「大受打擊」(精神上被擊垮的概念)。如果"screw up"後面接的是「勇氣」"courage",那還好,鬆口氣,沒別的意思,很簡單,就是「鼓氣勇氣」。像前面那種告白被拒絕的狀況,你就可以跟朋友說,"Screw up your courage and take it like a man!"「鼓起你的勇氣,像個男子漢接受(這件事或這個結果)吧!」講到這裡,感覺這字還好是吧!其實"screw up" 有時候也會被解釋成髒話,所以使用時務必小心,可別讓人會錯意了。 剛剛前面提到了,"事screw up人"的時候,"screw up"翻成「擊垮」(精神上),但如果,沒有「事情」,只有"Screw人"那就不大妙了。因為,如果在screw後面加上某人的名字,通常只會這兩種解釋:第一種,等同於罵髒話,"Screw you."的文雅程度只比"Fuck you."多了那麼0.001,所以,"Screw you."被翻成「去你的」算蠻客氣的。而"Screw off."、"Screw up."也是差不多的意思。順便提一下,"Screw off."跟「滾」差不多,算是「很不禮貌地叫人離開」。"Screw人"另一個解釋則是用來表達「替某人製造麻煩」。 既然"screw"某種程度上,跟"fuck"幾近同義,所以,有些片語的意思也就不難聯想,像是"screw around"指的就是「到處捻花惹草」、「胡搞瞎搞」或「花天酒地」,尤其是指「對伴侶不忠」。最近常看到有公務員外遇的新聞,都是上班時間高唱「像極了愛情」,那我們就可以說,"He always screws around on the job."「他在上班的時候總是愛亂搞」,難怪被抓到。說真的,能夠對伴侶忠誠是走上婚姻這條路必要的認知,千萬不要想要有齊人之福,哪天他們湊一桌打麻將,後果有時候會超乎想像。我還記得看過一部2014年的電影「婦仇者聯盟(The Other Woman) 」,講的就是大老婆Kate抓到老公Mark外遇,找小三Carly算帳,發現老公還有小四Amber,於是三個女人展開報復行動的故事。在劇中,Mark發現不對勁,找Carly談判。當中卡麥隆狄亞有一句相當帥的話,他說"You screw me, I screw you back. I'm a lady like that." 「你搞我,我就搞(你)回去,我就是這樣的女人」言下之意,沒在怕的。補充一下"screw over 人"是「欺負人」的意思,在此只能奉勸有婦之夫"Don't screw over women."別隨便「欺負女人」,別輕易踐踏女人的真心。不然只能說,能遇到溫良恭儉讓的元配算自己上輩子有燒香,如果沒有,也是剛好而已。 話說,如果我們在"screw"後加上"ed",就會變成形容詞,跟"be in the trouble"差不多的意思,表示「處於困境」或者是「遇上麻煩」。比如說,你想要跟對方表達,這場合很重要,每個細節都要注意,「如果你把事情搞砸,你就完蛋了」,就可以說"If you screw it up, you're screwed."不過,雖然這種話聽起來威脅性十足,但也是有人沒在怕的,遇到事情搞砸了,兩手一攤,說聲"Screw it."「管他去死」、「算了」的大有人在。「開會算什麼,管他的!」"Screw the meeting!"所以,哪天聽到有人說,"Screw it. I'm out."就是對方想要放給它爛,不想再繼續下去了,所以喊「算了,我不玩了!」 說真的,很多事情是可以喊「我不玩了!」但有些事情卻容不得退場,還記得「頭腦清楚」是把頭鎖上,那如果「螺絲鬆了」"screw loose"就是用來形容某人「發瘋」或「行為不正常」,與crazy意思大致相同。沒事記得check一下自己的螺絲喔!千萬不要像「復仇者聯盟」裡的老公,那就真的是"screw it up"然後就"screwed"了,到最後就算想要喊"Screw it. I'm out."也沒有用了! 一路講下來,有沒有發現"screw"除了是日常必備工具,也是一個使用度超過想像的字,有時候我們在電影或者影集裡也會看到一些比較會被嗶嗶消音的用法,但因為金門日報是老少咸宜的報紙,所以我們就點到為止囉!誒,別追問我那其他的五金呢?放過我吧!"Please don't put the screws on me."「拜託別對給我壓力(施壓)」,我覺得我現在做夢都夢到「螺絲」在跟我說話了。相信大家今天已經「螺絲」滿眼飛,滿腦袋都是"screw"了,至於其他的小工具,下次有機會我們再開專題分享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