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英語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英文五金行 (中)
哈囉!還記得我們上星期提到了「釘子」嗎?今天我們就繼續「釘」下去。又「釘」?呵呵!釘子總是比榔頭多的嘛!耐心點,至少釘子都還蠻有趣的,而且我們也快釘完了。今天麋鹿兒要來分享三個跟"nail"有關的實用片語,尤其是最後一個,學起來用,超酷! 第一根釘子,我們要講的是「棺材釘」。人生這輩子一定會用到釘子的時刻,不是成為木工的時候,而是進棺材要入土為安之前。所以,「棺材上的另一根釘子」"another nail in your coffin"指的就是讓你朝向「入土為安」更進一步的事物,這想想怎麼也不會是好東西,對吧?所以,如果說一樣東西會讓你離死亡更近一步,我們就會說它是"another nail in your coffin",這個說法就相當是中文所說「催命符」,比如說我們可以用來指像是「香菸」那種「有害健康」或者是像「毒品」那種會「危及生命的東西」。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聽到有人對抽菸的人叨念:要戒菸,不然的話,"Every cigarette you light up is another nail in your coffin."「你每點上一枝香煙,就等於向墳墓跨近了一步。」講到這,麋鹿兒一定要提醒大家,不管是哪種「棺材釘」,能不要碰就不要碰啊!愛惜生命,遠離「釘子」!乖! 再來,敲釘子是不能free style的,不要看大人們或者是專業木工在敲東西的時候好像輕輕鬆鬆亂敲一通,叔叔是有練過的。木工敲釘子時需要正好敲在它扁平的頂上,這樣才能釘得恰到好處又不廢太多力氣。所以,當我們想要表示一個人說話或做事「恰到好處」、「正中要害」或者「十分中肯」,我們就可以用"hit the nail on the head"這個片語來形容。比如說,我們要讚美別人「你的分析確實一針見血」,用英文來表達就是 "Your analysis really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表示對方很厲害,有打到那個點啦! 最後要跟大家分享的是超好用的金句:"You nailed it!"。這句話其實是很常聽到的話,但是當別人對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不要以為他在說自己釘了個釘子,還一頭霧水傻傻的問"Where?",這就尷尬了。如果大家是喜歡看電影或者影集的人應該會覺得這句話不陌生。坦白說,這句話我是從鋼鐵人那兒聽來的,電影中,他對小男孩說的這句話意思是「幹得好!」或「沒錯!」可以用來稱讚別人說的話完全「切中要點」、「說得太棒了」,也可以稱讚某人「表現很好」、「完全不會讓人失望」。如果大家每週都看麋鹿兒輕鬆說英語,而且還認真記下來運用在生活裡,我絕對會舉起大拇指說"You nailed it."坦白說,聽到這裡,有沒有人心中頓時閃過,「啊!終於可以擺脫"Good job!"跟"Well-done"」的心情?萬年讚美終於可以換一個了,"You nailed it."也可以簡單地說成"Nailed it! "「幹得好!」這句不僅很口語,而且有了小勞勃道尼的加持,酷度多了好幾分呢! 好了!終於講完「榔頭」跟「釘子」了。接下來我們要來講實際生活中使用度相當高的「螺絲」跟「螺絲起子」。「螺絲」的英文是"screw",而「螺絲起子」叫做"screwdriver",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driver"是「駕駛者(開車的人)」的意思,那螺絲又不是車子,這螺絲駕駛者聽起來不大說得過去對吧!當然不能這樣翻,這是因為,在英文中,"drive"有「驅使」的意思,所以"driver"就用來表示「驅使某物使其動作的事物」,聽起來很嗷口,簡單來說,A如果可以驅動B,那麼A就是B的"driver",這樣有沒有比較容易,所以「驅動軟體」、「驅動器」都是"driver",那驅動螺絲的就是"screwdriver"也很合理。順道一提,如果是愛泡酒吧的人,對「螺絲起子」一定不陌生,因為,這可是一款經典調酒,只有伏特加與上橙汁按1:2的比例調成。通常第一次喝「雞尾酒」"cocktail"的人大多喝的都是"screwdriver",因為調製簡單,又容易入口。至於好不好喝,我就不知道了,因為我不喝酒啊!記得嗎?「棺材釘」越少越好對吧! 跟"nail"一樣,"screw"也可以當動詞來使用,指的是「把螺絲轉進去」,而"unscrew"這個字就是「把螺絲轉出來」的意思,"un-"是個表是「相反」意思的字首,大部分都用在形容詞上,比如說,"happy"(快樂)跟"unhappy"(不快樂),但用在動詞的也有。說真的,有時候我覺得韓文跟英文有點像,動作前面如果有個"un~"發音的動詞,好像也都有相反的意思。這是題外話啦!一個有趣的小發現,大家以後看韓劇可以留意一下。話說,如果我們要用螺絲鎖東西,不會只有鎖那個東西,我們會為把它鎖到另一個東西上,所以當我們看到"screw A on B"就是指「把A鎖到B的上面」當然介系詞的部分會因為鎖的對象跟狀態而不一樣,基本上"screw"都帶有旋轉進去的概念,比如說,我們用螺絲把相框鎖緊在牆上,就可以說"We screwed the photo frame to the wall."如果我們要提醒別人順手「把酒瓶蓋蓋回去」,那就是"Screw the cap back onto the wine bottle."有一個類似的用語很有趣,就是把自己的頭像鎖螺絲一樣鎖上去,"have one's head screwed on"意思就是「我有帶腦袋」,表示「我腦袋很清楚」,如果有人想要晃悠你,你就可以跟他說,"I've had my head screwed on. You can't screw me."「我現在頭腦非常清楚,你騙不了我」,眼尖的朋友可能會發現"screw"也在第二個句子出現,而且是「欺騙」的意思。沒錯!"screw"的確有騙取(詐欺)的意思,如果大家有看過刺激一九九五(好像不小心透露了年紀),裡面有一句對白是這樣說的,"Uncle Sam screws you out of everything. That's the fact."「美國政府會騙光你的錢,這就是事實」,"Uncle Sam"「山姆大叔」指的就是美國政府,而"screw 人 out of 物"或"Screw 人for物"指的都是「騙取某人的某物」。提醒大家,千萬要腦袋清楚,不然被騙了,搞不好連想要含著眼淚跟對方說,「我那麼信賴你,你卻坑了我。」"I trust you,but you screwed me. "的機會都沒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英文五金行 (上)
科技的日新月異,我們已經處在不需要是秀才也可以不出門而能知天下事的環境裡,而線上購物以及外送機制的發達,更是讓大家過著「手機在手什麼都有的」生活,若真想要什麼,用手機滑一滑就可以搞定了,說真的,要到「五金行」買東西的機率應該是比出國更小。「五金行」的英文是"hardware store"賣的是一些金屬五金製的手動生活工具類用品,但是後來的五金行也慢慢走到「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的情況。像我就相當熱愛金門的五金行,它在我的心裡已經跟小叮噹的口袋有同樣神奇的地位了,我們今天就來談談五金行裡的常用工具吧! 會想要談這個主題是因為今天腸思枯竭在房內兜轉的時候,突然從搬家的零件小物中滾出了一個小小的「工具包」,那是開始騎腳踏車之後給自己添的,抱著的是深怕有遭一日會用上,有備無患總是好的心情。但所幸人品還不差,一直都沒有用到它,今天才從雜物堆中重見天日 勾起了不少回憶啊!「工具包」的英文叫做"tool kit"。基本上"kit"並不是真的可以裝東西的那種「包」,指的是「(用於某種目的或活動的)成套工具(或服裝)」,比如說,我們講到的「工具組」是"tool kit"、「急救包」是"a first-aid kit"、「汽車模型套組」是"model car kit",而整套的「足球運動服」就是"football kit"不要以為是足球組(沒有這種東西)喔!這邊要小小地提醒大家一下,"kit"這個字唸音是無聲的尾音"t",不要因為怕對方聽不清楚,就認真的唸很大聲還"t""d"不分的唸成了有聲的字尾"d",跟老闆說,想要工具組卻唸成"tool kid"(工具小孩?哪招?),那就搞笑了。 我還記得以前小時候家裡的工具箱很大,是那種很專業的鐵箱子,「沈」得要命"so heavy",裡面的工具一應俱全之外,還有小格子放量尺、釘子或螺絲帽之類的小物。印象中,大人最常拿出來使用的工具是「榔頭」,也就是「鐵鎚」"hammer",也不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東西需要東敲西敲,但就是個出場率很高的工具。提醒各位字體龍飛鳳舞的朋友們,寫這個字要留意,如果不小心把"hammer"寫成了"hummer",那意思可就差多了。"hummer"有幾個常見的意思,一個是「蜂鳥」,或者指發出嗡嗡叫聲音的物品,比如說,「蜂鳴器」,另一個就是「悍馬車」了!不僅容易寫錯,偷懶一點的,唸音也很容易混淆,想想如果老婆生日,卡片上面寫著,「我買給你一支榔頭」跟「我買給你一輛悍馬車」要面對的後果可是完全不同的啊!把字寫好跟唸好真的很重要! 榔頭這個工具是拿來「敲」的,敲什麼呢?敲釘子啊!總不會是敲腦袋吧?講到敲腦袋,我們來腦筋急轉彎一下好了!題目是:「釘子」的英文是"nail",那死掉的釘子是什麼?想到了嗎?答案是「蝸牛」,因為「蝸牛」是"snail"哈哈哈!有點冷吼!,另外,「指甲」也是"nail"喔!指甲是甲片,長在指頭上的,所以,像「手指甲」是"finger nails"而不是"hand nails",「腳指甲」是"toe nails"也不是"foot nails"喔!話說,擁有乾淨漂亮的指頭還是惹人愛的,所以指甲如果太長要記得用「指甲剪」"nail clipper"修剪一下。我記得以前愛漂亮的女生會很愛塗「指甲油」"nail polish",近年來則大家都流行去做「光療指甲」。這是指在一種在指甲上塗上一層厚厚的凝膠,然後經由紫外線的照射固化而形成厚厚的堅硬甲面,最後在上進行圖案繪製或裝飾的一種方式。這樣的「光療指甲」叫做"gel nail",如果我們要跟人家說,「我去做了光療指甲」,用英文來說就是"I had gel nails done."咦!好像離題了,不好意思,女生嘛!講到這些跟美有關的就容易走心啊!我們剛講到什麼?釘子?對!我們趕快回到五金工具上。 "hammer"跟"nail"這兩個字不僅可以當名詞使用,也很常被當作動詞來使用。這兩個字的動詞片語也很有意思喔!比如說,我們中文很使用到「拍板定案」這個詞,那這用英文要怎麼說呢?要用榔頭還是用釘子呢?基本上兩個都可以用,但要是狀況而定。通常,講到這句話的狀況會有兩種:第一種是,如果我們「通過爭論或討論,最終達成某項協議或解決辦法」,那我們就可以用"hammer out"這個動詞片語來表達。提醒大家,這個片語是可分片語,所以我們也可以把名詞擺在中間。比如說,我們要表達「敲定一筆交易」我們可以說"hammer out a deal"或者是"hammer a deal out",除了「交易」"deal"這個片語也很常跟「協議」"agreement」"一起搭配使用。至於「拍板定案」的另一種狀況是,如果我們「把一件事情講妥,就不會再改變了」,那就可以用"nail down"這個片語。這個片語從字面上看是「釘下去」或者「釘牢」的意思。想像一下,如果我們想把東西釘好,就是拿著榔頭把釘子一直往下釘,釘到不能釘為止,東西就固定好了對吧!位置也就跟著固定不變了。所以,當我們要表達「講好」了、「講定」了某件事情,或者這件事情已經「成定局」了,那麼,就是"nail down",舉例來說,最近房市熱絡,完全沒有受到疫情影響,而你剛簽約賣掉自己的房子,以一億元成交。你就可以說,「我簽了一個一億元的賣房合約。」"I nailed down a contract to sell my house for 100 million dollars." 其實,與"hammer"相較之下, "nail"的相關用法多上很多,也很有趣。比如說"as hard as nails"這個片語如果就字面上來看是指「像釘子一樣硬」,但是如果我們用這個片語來形容一個人,那就是說這個人像釘子一樣「又硬又尖銳」,換句話說,就是這個人既頑固、強硬又無情無義,絕對不是普通「難相處」的人,而是非常非常之「排鬥陣」啊!所以,除非是愛躺釘床的印度大師,不然的話,遇到釘子派的「硬漢」,能閃多遠閃多遠,省得滿身都是傷痕。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健人不只腳勤還要會說英文 (下)
還記得我們上次談到大家豔羨的「人魚線」(V lines)、「六塊肌」(six pack)還有「馬甲線」(side lines)吧!是不是很想要?不練是做不到的啊!所以這時候只能搬出Nike的經典標語:"Just do it."動起來吧!通常我們講到做運動,除了有固定場地、固定比賽規則、以及會有觀眾的「比賽類的運動」"sports"之外,我們常掛在嘴邊的"exercise"範圍就很大了,一般用來泛指任何肢體的運動,包括:廣場舞、甩手、跳繩、丟球、踢毽子、健身操等等愛怎麼動怎麼動的「運動」。而「去健身房運動」,我們則是用"work out"來表示。在全民健身的時代,一講到「運動」,多數人都會自動在腦袋裡面唰地將"exercise"分 成:「有氧運動」及「無氧運動」兩種,然後問,你做的是哪一種。 「有氧運動」的英文是"aerobic exercise",就是在一段持續期間內,運用體內大量的肌肉組織,使心肺吸入大量氧氣,並將氧氣輸送到全身的運動。廣義來說,就是任何可讓你的心跳維持高頻率的運動,比如說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或是在健身房裡使用踏步機、划船機、做有氧舞蹈等可增強心肺功能的運動。順帶一提,"aerobic"可以當形容詞,表示「有氧的」或者是「與氧氣相關的」,若是當名詞來使用,則會在後面加上"s",所以如果我們看到"aerobics",那是指「有氧代謝」、「有氧運動」或者是「健美操」。既然有「有氧運動」,當然也就有「無氧運動」囉!「無氧運動」就是"anaerobic exercise",特別是指強度較強、運動時間較短的運動,身體在運動後會需要一段時間來修復的這種運動,如果常進行無氧運動可以增加肌肉含量,提高基礎代謝,像是重訓、短跑都是屬於無氧運動。 在這裡一定要提醒大家,不管哪一種運動,運動前一定要做的事情不是把自己穿很帥就好,要注意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做好「暖身」"warm up",想想如果一身勁裝出場,結果下一秒就大喊「我抽筋了」"I got a cramp!",那真的是蠻糗的啊!關於「抽筋」,相信熱愛運動的大家應該不陌生,反正不是自己抽筋也看過別人抽筋,至於這「抽筋」的英文是"muscle cramp"指肌肉忽然收縮的現象,外國人也會稱「抽筋」為"charley horse",這個片語可以用在手、腳的抽筋上,但大多數的時候是指大腿前側部位的抽筋狀況。說真的,抽筋就抽筋,抽筋頂多會罵「草泥馬」,跟「查理馬」有什麼關係?這是因為"charley horse"的說法是源自於運動選手遭受到對手的膝蓋攻擊,這就像被馬踢到一樣痛苦,用來形容抽筋起來真是要人命的痛啊!所以,如果聽到人家哀嚎,「噢!我的腿抽筋了!」"Ow! I have a cramp in my leg!"那該怎麼辦?很簡單就讓對方「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喝個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Sit down and rest for a minute. Have a sports drink and replenish your electrolytes."等待舒緩就好了(但還是會「餘痛」蕩漾),個人經驗是帶幾顆「鹽錠」在身上保平安是一種必要,如果覺得快抽筋了,基本上吞個一、兩顆是會舒緩的啦!但太嚴重的還是要停止運動、立馬休息比較好。鹽錠只能治標跟安慰心理,最重要的還是要記得「做運動前一定要暖身」"Be sure to do warm-ups before you work out."啊!這裡我們看到"warm"跟"up"被用一個"-"連在一起,後面還加上了"s"就是把這個動詞片語轉換成名詞來使用,所以「暖身」可以說"warm up"也可以說"do warm-ups"喔!突然想到有幾個運動後面都有"up"而且也是類似的名詞結構,在這兒就順便跟大家分享一下囉!比如說,「仰臥起坐」叫做"sit-ups"、「伏立挺身」叫做"push-ups"而「拉單槓」就是"pull-ups"。偷偷跟大家說,「我一次可以做10下仰臥起坐、5下伏立挺身。」但是「我連一個單槓都拉不起來。」用英文來說就是,"I can do 10 sit-ups or 5 push-ups at a time ,but I can't even do one pull-up."這不是舉例,這是我的實力,所以,我的人生絕不會出現那種:「我可以一口氣拉五十個單槓。」"I can do fifty -ups in one go."的時刻。這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口氣」,當然不是指吸一口氣的時間,而是一次連續不停的節奏,所以用英文來說就是"in one go"或"in one sitting"囉! 講真的,現代人注重身體健康也重視體態的美好,所以,相當重視運動與健身,但是因為場地有限再加上天氣的緣故,所以,非常時興到「健身房」"gym"去運動。高度競爭下讓健身房的「設備」"facilities"相當齊全,不僅有跑步機等有氧運動設備,也有各種「重訓設備」"weight equipment",更有「淋浴間」"shower room"跟「置物櫃」"locker",甚至有的地方還有「三溫暖」"sauna",可以說運動起來相當的舒適。所以上健身房蔚為流行的風潮也是可以理解的,常常會看到有人每個禮拜都去健身房報到,健身重症患者甚至風雨無阻比上班還勤勞,如果我們要形容這種健身狂熱者,也就是每天都一定要瘋狂鍛鍊身體的人,不練就覺得哪裡不對勁的,我們就可以稱他們是「健身控」 "gym rat"囉! 最後再三提醒大家,運動前的暖身固然很重要,但運動完的「緩和」"cool down"也是不能少的。「我認為鍛鍊後花幾分鐘時間讓身體緩下來很重要。」"I think it's important to take couple of few minutes to cool down after our workout."不管做的是不是很劇烈的運動,也不管是不是健身控,運動的過程只要做好"warm up"以及"cool down"那就可以避免運動「傷害」"injury"的發生喔!運動要開心才能持續,要持續才能擺脫「啤酒肚」"beer belly"、「腰間贅肉」"love handle"跟肚子油油的「游泳圈」"muffin top"喔!大家一起動起來吧!GO!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健人不只腳勤還要會說英文(中)
哈囉!大家好,過了一段時間的「零努力」,麋鹿兒依然處在「腹愁者」的狀態。哎!不禁感慨,我沒有跟肉肉山盟海誓,肉肉卻對我不離不棄,像極了愛情!我肚子裡的肥肉肉現在高唱團結力量大,這夢想中的「六塊肌」、「人魚線」與「馬甲線」到底要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在我的肚子上啊? 講到我那一大坨「小肉肉」讓我的肚子渾圓飽滿,再繼續努力下去,擁有傳說中鮪魚肚的日子應該離我不遠了。講到這個肚子,真是令人煩惱,不只是在現實生活中「擺不平」,在英文的說法,也常讓人困擾,一般來說,用於形容「肚子」的英文單字有:stomach、belly、tummy、abdomen及paunch這幾個字,那他們的差別在哪兒呢? 基本上,"stomach"這個字是「胃」的意思,但是,有些時候也會被翻譯成「肚子」或「腹部」,比如說,我們會看到"crawl on one's stomach"或者"lie on one's stomach"這樣的片語,前者是指「以腹部貼地爬行」,後者則是指「趴躺」的意思,但是也有人非常不贊成把"stomach"當成"belly"來使用,認為容易這容易造成混淆,但其實,如果用點想像力,這樣的用法看來也挺生動的。 說真的,用來形容「肚子」最直接簡單且口語的用字,就是"belly"了。像我們前面講到的「鮪魚肚」或「啤酒肚」,是用來形容男人上了年紀後漸漸變大的肚子,這用英文來說就是," beer belly" 或者 "potbelly"。那是因為在N杯黃湯下肚之後常常會看到肚子會跑出來跟大家說哈囉,回想一下,是不是電影或者是動畫常常會出現啤酒灌下去之後,肚子鼓起來,然後扣子被蹦飛的特寫?所以用大家就慣用"beer belly "來形容「大肚子」。雖然「啤酒肚」儼然成了大肚子的代名詞,不過中年發福跟喝啤酒倒是不見得有正相關就是了。 小朋友講的英文還蠻可愛的,在用字上跟大人有點不同。他們講到「肚子」時會說"tummy",所以他們說「肚子痛痛」就會說,"tummyache",而講到「肚臍」(navel)這個字,則會說"tummy button",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肚子上的鈕扣」。當然大人也會用"belly button"這種可愛的說法來形容肚臍。這肚子上的「鈕扣」"button"可是每個人只有一個,而且不管喝多少啤酒,肚子有多大,都不會蹦飛的喔! 另外我們看到的"abdomen"這個字是是學術名詞,最常用被使用在醫學界,比如說,「那位外科醫生剖開他的腹部,割除盲腸。」我們會說,"The surgeon opened up his abdomen and removed his appendix."而"paunch"則是專指「大肚子」,是個帶有嘲弄意味的字,跟我們說的「大腹便便」是差不多的概念,但要注意的是,這個字我們一般用來說男人,而不用在孕婦身上喔!比如說,「由於TOM缺乏運動,以至於大腹便便。」我們就可以說,"Tom has developed a paunch because of a lack of exercise." 話說,得先有目標才有執行的動力對吧!所以我們現在趕快從「鮪魚肚」進到「六塊肌」的英文吧!前面我們提到了「腹部」這個字是「abdomen」,所以我們講到「腹肌」就是「abs」。當然這所謂的「六塊肌」,就是"six pack abs"囉!麋鹿兒在這裡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忘記"pack",如果說成"six abs"有一種六塊腹肌但是不一定是同一個人的感覺,或者是可能有一百塊腹肌但是我講的是其中六塊,哈哈哈!好啦!這裡的"six pack" 原本意思是指「六罐罐裝啤酒(飲料)」,也就是我們說的「一手啤酒」,被用來形容六塊肌在肚子上的線條,像我們從上面看「一手啤酒」的樣子。如果對方很驕傲地展示他的「六塊肌」,你可千萬別衝著他說,「哇塞!你有一手腹肌喔!」這肯定會被巴飛吧!哈哈哈!(不要說我教的,我不是這樣說的喔!) 至於每個女生夢寐以求的「人魚線」,是指練出腹肌之後,在腰際間呈現出來的V型線條,因此「人魚線」不是大家想像的"mermaid lines",而是 V lines啦!至於「馬甲線」是指肚臍兩側出現的兩條直立的肌肉線,簡單來說,就是指結實的腹肌的概念,可以稱為 "side lines"。而常聽到人家在講的「AB線」其實就是「腹肌線」,也可以稱為 "center line"喔!但是不要去問人家那C線、D線、或者CD線在哪兒好嗎?乖! 通常擁有這些聽起來很威猛的「線」的腹部,就是傳說中的「猛男」啦!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猛男」我們之前有教過, 就是"hunk",而當我們想要形容一個男生的肌肉身材很好、肌肉很壯,除了strong以外,可以用"buff"這個字,若肌肉線條很漂亮則可以用 cut 和ripped來形容,rip本身是動詞,有「撕裂」之意。而ripped是用來形容肌肉線條明顯,也就是「身材健美、肌肉強壯」。如果對方有如筋肉人一樣的體格,那我們就可以用,"shredded"來形容。"shredded"有被絞碎的意思,程度比撕裂強,所以可以想見的肌肉線條又會比ripped再更明顯一點啦! 如果他腹部已經練到跟洗衣板一樣,一格一格的,可以拿來嚕衣服(誤XD),那就可以說他有"washboard abs"喔! 佛曰,「肌肉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施主說了那麼多也是要練的。」坐著只會有「腰間贅肉」"love handle"跟「游泳圈」"muffin top",不會變成「很強壯的人」"beefcake"喔!大家一起加油吧!至於為什麼強壯的人是"beefcake"?偷偷跟你說,這用法是來自南方四賤客這部影集,雖然有點年代,但挺有趣的,如果有興趣大家還是可以去看一下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健人不只腳勤還要會說英文(上)
夏天到了,大家越穿越清涼,布料能遮醜的功能就顯得越來越薄弱了,於是身材就非常的重要了。今天麋鹿兒要介紹我身上沒有的東西,不是錢,是人魚線。說真的,近年來一陣健身風颳起,大家拚命做重訓練身材,男人除了要帥,還要附帶六塊肌,女人除了要美最好還配備馬甲線,一整個走的就是不給普通人活的路線啊!好了,我承認我什麼線都沒有,唯一有的大概就是皺紋、法令紋這些七七八八的線還有米其林輪胎線。哀怨歸哀怨,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和運動、健身相關的英語,還有這大家常掛在嘴邊的六塊肌、人魚線、馬甲線、AB 線等怎麼說。 根據麋鹿兒非專業分析,我們健身活動,通常大略分成有氧跟無氧運動。這「健身」其實也就是「鍛鍊身體」的概念,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用"work out"這個片語來表示,這等同於"to exercise"或者"to do exercise"的意思。比如說,放暑假會在家的麋鹿兒最近因為吃太好導致體重直逼最上限,「我想要一週鍛鍊身體三次。」讓身體恢復到標準的體態,就可以說,"I want to work out three times a week."為什麼不是一週七天每天都運動,那是因為身體要修復,才有運動效果喔! 說真的,以前在健身房還不知道是什麼的年代,大家都會到「運動場」去運動。而這「運動場」的概念其實蠻有趣的。如果說這「運動場」指的像小學升旗台後面的「操場」或者是河堤旁邊的「運動場」,這種小朋友跳繩和踢毽子、老奶奶跳廣場舞或者是老爺爺打太極拳的地方,在英文中叫做"playground",也可叫做"sports ground"。如果說是像金門縣立體育場這樣指「開放式的」(open-air),可以容納較多「觀眾」(spectators),而且有「固定座位」(tiered seating)的「大型運動建築物(large structure)我們就稱之為"stadium"(體育場),如果是後期興建的像金門縣立體育館這樣提供各種「室內活動」(indoor sports),而且通常附帶有「觀眾席」(spectator accommodations)、更衣室(locker and shower rooms)的運動建築物就是"gymnasium"也就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gym"啦! 一般來說,通常「場」指的是戶外的比賽場地,而「館」指的是室內的比賽場地,除了上述兩種簡單的分類方式,還有一些專屬的「運動場地」(sport venue)像是比籃球會在籃球場、比網球會在網球場、棒球會在棒球場……,這些場地都有他們個別專屬的說法,最常見的就是"court"囉!比如說,因為英王亨利八世在漢姆頓皇宮 (Hampton Court Palace) 所建的網球場,至今仍在使用。因此,網球場便叫做"tennis court",而且長得跟網球場很像的東西幾乎都叫"court",像「籃球場」的英文,也叫做"basketball court"喔!籃球可以說是幾近全民運動了,所以我們怎能不知道"court"這個字呢?還有「排球場」也是用"court"喔!但要提醒大家一下,"court"這個字有「法庭」的意思,所以下次人家說去"volleyball court"集合,千萬不要問人家:「排球也有法庭喔?」打排球不用上法庭的,好嗎?跟網球場很像的還有「羽球場」對吧! 是的,羽球場也是用"court",就是"badminton court"囉! 再來,我們來講講球類運動的另一大類,就是像棒球、壘球、足球或者手球這種多人的球類運動,需要大廠地跑來跑去的,我們通通都用"field"這個字。"field"這個字是「田野」的意思,所以就是這些場地都很大、有草皮而且可以看到藍天白雲的概念。像我們講的「棒球」是有「壘包」(base)的球,所以「棒球場」就是"baseball field"。而「壘球」嚴格來說是指「軟式棒球」,所以「壘球場」就是"softball field"。那「手球」就是用手打的球,所以「手球場」就是"handball field",那想當然爾「足球場」也是用"filed"只是足球跟斯斯一樣有兩種,一種是像貝克漢或少林足球踢的那一種,是「英式足球」(soccer),而美式足球,也就是橄欖球,則稱之為"football",要分清楚喔!比足球場再更大的有沒有,其實有,就是高爾夫球場,那高爾夫球場就已經超過"field"所以雖然也是一望無際原野的概念,但用的是"course"這個字喔!所以,「高爾夫球場」就是"golf course"。 當然場地百百款,尤其是近年來運動項目越來越細,每種項目也都開始有自己獨特的專用場館,我們沒有要一次講完,但是至少基本的分室內"gymnasium"、室外"stadium"以及常見的兩種球場"court"、"filed"要能夠區分清楚對吧!既然是夏天,麋鹿兒覺得大家應該還要知道一個運動場館,那就是「游泳館」,基本上夏天到了除了高唱「我~我愛夏天」之外,可以去海邊,如果不想曬成非洲黑美人,就去泡游泳池,如果單純指「游泳池」就是"swimming pool",如果是比較大型的、專業的,附有「跳台」(diving board),可供「跳水」(diving),甚至是可以進行「水上芭蕾」(Synchronized Swimming)或者是「水球」(Water Polo)比賽的綜合游泳池,就稱之為"natatorium",也可以用"swimming center"來表示。 最後,在這邊分享兩句話幫助大家容易記得,就是:「與(羽)、男(籃)、網、拍(排)上法庭(court)。」而「手、足、棒、壘在田野(field)」,至於有-ium字尾的這些「場」或「館」就是:「g內、s外、n泡水」,這樣是不是簡單又清楚呢?至於說好的人魚線呢?下次聊囉!(我回家跟我的肥肉一起努力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熱炸了我的天 (下)
時近暑假,天氣果然持續炸熱中,講了那麼多用"it"開頭的句子,那今天我們來講講如果要以「我」為主詞來形容天氣熱,那要怎麼說呢?還記得我們說過,不能講"I am hot."對吧!那是指「我很性感。」我們可以用"I am melting."「我快要融化了。」或者是,"The heat is killing me! " 「我快被熱死了!」來表示熱到不行的天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兩個句子跟他們所衍伸出來的英文用法。 我們先來說說"melt"這個字吧!這個字是指不知道大家清不清楚「融化」與「溶化」的差別。就基本的含義來說,"melt"是指通過加熱而慢慢地「液化」,也就是「軟化」而後失去原本的形狀而改變成流體,通常可指冰(ice)、雪(snow)等遇陽光發出的熱而「融化」,比如說,我們要表示「太陽使雪融化。」就可以說"The sun melted the snow."既然是「遇熱變形」的概念,如果是在熱水裡的「溶化」那這在廣義的概念裡也是一種"melt"。此外,這個字也可以引申可表示食物在人口中「溶化」,或者金屬物質在強熱下「熔化」。甚至還可以引申指某人、事貨物的「消散」及「消失」。 如果是要表達因為加入水中而「溶解」,我們用的英文單字是"dissolve"這個字喔!因為這跟"melt"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dissolve"指融化而分解,不僅變形,而且消失。比如說我們聽到"The sugar melted in the hot coffee."意思是,「糖在咖啡裡融化了(或溶化了)」,就可以知道說話的人想要強調的是一個「化掉了」或「改變形狀」的概念。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方糖」或者是一般比較粗顆粒的咖啡用糖丟到水裡的感覺,不會一下子就不見了,但是會慢慢地變形,但如果說,是很細的砂糖,丟進水裡一下子就「溶解」消失了,那我們會說"The sugar dissolved in the hot coffee."強調的就不是「變形」,而是「消失不見」。 還記得M&M's巧克力的廣告詞嗎?「只融你口不融你手。」"Melts in your mouth, not in your hand."說真的是有點太浮誇,因為真的放在手上,體溫還是會融掉外面的糖衣,雖然色素頗多,這款巧克力還是很受小朋友青睞,因為比起一般巧克力, 取食還是相對方便,而且 "These chocolates really melt in your mouth."「這些巧克力真的是入口即化。」除了講到實際上的東西「融化」,"melt"這個字也是一個很好用的字。它可以用來形容「人被感動」的情況,比如說,我們可以對好久不見的朋友說,"I miss your smile which sweetly melt me." 「我想念你那能使我融化的微笑。」或者是在聖誕節的時候對自己的愛人(所有親愛的人的統稱)說,"I didn't think I was a snowman, but you just made my heart melt."強力推薦要把這句話背起來,因為超好用啊!如果說有人在你面前做了超級令你感動的舉動或說了超級貼心的話,你可以用手掌輕撫著自己的左胸口對他說,「我一直都不覺得自己是個雪人,但就在剛才,你讓我的心融化了。」是不是也把對方的心也給融化了。所以,「心被融化了」也就是指對方的「心軟了」,我們當然也適用"melt"這個字囉!比如說,他本來是個不苟言笑的鋼鐵人,但是「看到這個小女孩哭起來,他的心軟了。」我們就可以說,"His heart melted when he saw the little girl crying." 如果我們並沒有想要強調東西融在哪兒,只想強調它「融掉」的狀態,那就可以在後面加上"away"或者是"down"來表示,如果說,我們想要強調他融掉之後轉變的狀態,那就可以在後面加上"in"或"into",比如說,「如果我們把冰加熱,它就會融化成水。」用英文來表示就是"If we warm ice it will melt into water."我們前面也提到了"melt"這個字可以用來表示人、事、物的「消失」或者「消散」。基本上「消失」或者是「消散」在概念上是沒有受詞的,所以,也就是說"melt"會是一個不及物動詞,那也通常需要加上"away"、"down"等副詞或"in"或"into"等介詞來表示完整的意思。比如說,夏天我們喜歡到海邊堆沙堡玩沙,但是海浪一個沖來,「潮水就將我們用沙堆成的城堡衝散了」,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he tide melted our sand castle away."想像一下,沙堡是不是像丟進水裡的糖一樣融解變形,所以,用"melt"是很貼切的。又好比集會散場了,「群眾慢慢地散去。」我們用英文來描述就是"The congregation gradually melted away."再來,我們如果要描述「他慢慢消失在濃霧中。」就可以說"He melted into the thick fog."當然人不會真的融化,但是這種形容非常生動地傳遞了慢慢消失的意象。而我們常常看到航行在黑夜裡的船被黑夜吞沒,想描述這種在海裡的輪船航行著,突然在眼前慢慢隱沒,就可以說"The ship melted into the darkness."「輪船逐漸隱沒在黑暗中。」 怎樣,沒想到"melt"說來也是個不簡單的字吧!那接下來我們要看的另一句"The heat is killing me! " 「我快被熱死了!」也同樣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話。基本上,用 "kill"來 描述快要被酷熱的天氣曬死了,可以說是最直接的一種說法。同理,如果有什麼事情把我們搞到「快要不行了」、「快死了」或者是「要掛了」都可以用"...is killing me."的句型來表示。就是指這件事「超級折騰人」。但聽到有人這樣用的時候,倒也不用都覺得很嚴重,因為有時候其實也沒這麼嚴肅,而是一種幽默地表示,比如說,有時候我們會聽到有人說"You are killing me"這並不是對方很厭惡你,這是指對方覺得你的耍寶或者自我呈現的方式讓當事人無法應付,筋疲力盡,完全被打敗的意思。也就是「我被你打敗了!」很有趣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熱炸了我的天 (中)
嗨,大家好,上回講到麋鹿兒的吐司烤焦了。啊,不是,上回講到「天氣真的好熱啊!」的說法對吧!還記得表達天氣好熱,除了可以簡單地用"It's hot."還有"It's burning hot."或者是"It's boiling hot."對吧!相信大家至少現在不會只用"It's very hot."來形容很熱了吧!因為我們學了表達「熱到快燒起來」跟「熱到快被煮熟」的形容方式。 那還有沒有其他的表示方法,當然是有的囉!不過在麋鹿兒分享其他的表達方法之前,要接續前面講到的部分,繼續補充說明一下喔! 在<熱炸了我的天(上)>裡,我們補充了"burn"的用法,今天我們要來補充"boil"的用法。"burn" 是火燒、boil是水煮,不管哪一種都是熱到驚人對吧!講到"boil"是水煮的意思。這個字是動詞,用水煮東西,就可以使用這個字,那我們要表達用「水煮過的」意思,就可以用這個字的過去分詞"boiled"來當形容詞使用。那在日常生活中跟這個字最直接相關的,就是「開水」了。所謂的「開水」是指「煮開的水」,英文就是"boiled water",如果水正在煮還沒有開,就是"boiling water",另一個我們生活中很常說到的就是「水煮蛋」,英文是"boiled egg"(或"poached egg")。 講到這個,我就想到曾經在住宿的時候點蛋的經驗。一般來說,有一點等級的餐廳所提供的早餐場所會有一個吧台專門供應麵點或者是蛋類料理。點餐的時候,會出現這樣的對話:服務生會問,「早安,今天想吃點什麼呢?」"Good morning, what can I get for you today?"說真的,麋鹿兒很愛吃蛋料理,所以那是必點的。但如果只跟服務生說,「我想要一個蛋。」"I want an egg."那真的有點為難服務生,所以,通常服務生會接著問,「你想要哪種蛋呢?」"How would you like your egg?"這問的不是蛋的種類,是蛋的做法。因為蛋料理的做法有很多種,包括:"Scrambled egg"(炒蛋)、"poached egg"(水波蛋)、"boiled egg"(水煮蛋)、"fried egg"(煎蛋)、"sunny-side-up egg"(單面的荷包蛋)、"over-easy egg"(雙面的荷包蛋)、和"omelet"(煎蛋捲) 沒想到這麼多種講法吼,哈哈哈!基本上,"poached egg"(水波蛋)和"boiled egg"(水煮蛋)都是水煮的,但水波蛋通常不是全熟的且不帶殼,而水煮蛋多是全熟的。不過有的服務生還是會再細問一下蛋要幾分熟。用的問句還是差不多。"How would you like your boiled egg? "如果想吃的是蛋黃跟蛋白都呈現固體的「全熟蛋」,那就是"hard-boiled egg"; 若想吃的是蛋白凝固,蛋黃呈現半凝固或者是液態狀的「半熟蛋」,那就是"soft-boiled egg"。如果一時之間記不起來要怎麼說,在這邊小聲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個偷吃步的方法,那就是,假如你想要很嫩會流汁的蛋黃,就可以說 "3 munutes" (三分鐘),說真的,行家都是這樣吃滴~會噴汁的蛋最讚啦!不過,如果擔心禽流感想要煮熟一點,讓蛋黃硬一點的的話,就可以說 "5 minutes"(五分鐘),簡單吧! 除了日常單字。在這邊麋鹿兒還要分享兩個跟boil有關的常用片語喔!不過在這之前,先來個腦筋急轉彎,題目是:如果現在擺在大家的眼前有一鍋湯,是一鍋超級無敵濃湯,所以顏色很混濁,呈現一種深不見底的感覺,看不出來裡面有什麼。好,現在不可以動手、不可以接近這鍋湯、不可以要求試喝,也不可以用湯匙或者其他工具去舀它,請問要怎麼知道裡面的食材是什麼呢?對了,也不可以問煮湯的人喔!請解答!我可以想像大家的吼聲,但這樣很為難嗎?其實不會誒,要知道食材是什麼很簡單喔!只要耐心地一直煮一直煮 (boil),煮到湯汁蒸發見底 (down to the bottom) 為止就會知道答案囉! 先別丟拖鞋,這跟我們要分享的片語有關喔!我想補充的第一個片語就是"~boil down to~"(一直煮煮到呈現~狀態為止)既然麋鹿兒剛剛先說明了「煮到見鍋底」的意思,相信大家就可以輕鬆理解這個片語是為什麼是「歸結於…」或「癥結在…」的意思囉!因為它用來表達的就是一種煮到最後見真章的概念。比如說,如果我們想要表達「現代人所追求的其實可以歸結成一點:對身心健康和諧的渴求。」用英文來表示就是:"All modern people pursuit boil down to one thing: The thirst for mind-body wellness." 另一個我想要補充的片語是,"make sb's blood boil"(讓某個人的血液沸騰),我相信很多人看到會問,這是「熱血」的意思嗎?其實不是喔!「讓某個人血液沸騰」這句話的意思,是指「非常非常生氣」,要表達的是一種「盛怒」"extremely angry"的概念。因為太容易被誤解了,所以麋鹿兒在這裡提出來跟大家分享,如果已經清楚了這個片語的意思,那麼下次我們聽到有人說"The way they have treated those people makes my blood boil."就知道這不是「他們對待那些人的方式令我熱血沸騰」,而是「他們對待那些人的方式令我非常氣憤。」你看,知不知道對句子的理解是不是差很多的呀! 好了,我們現在從熱,到很熱的表達都會了,接著來點浮誇的吧!如果說要表達宇宙超級世界無敵熱,像高達四十幾五十幾度的高溫天氣,那要怎麼說呢?那我們就可以浮誇地說,"It is raining fire!"(正在下火雨)。當然天不會下火雨,這種情況只有電影才會出現,但卻很生動地形容了「熱到不行的天氣」。另外,我們也可以直白地說,「熱到像在地獄」,用英文來表達有兩種,豪邁霸氣一點的就直接用"It's hot as hell!",如果是文雅一點的就是"It is hot as heck! "囉!這裡的"heck"是"hell"的替代字,比較禮貌一點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熱炸了我的天 (上)
話說最近的天氣真的是熱到讓麋鹿兒覺得有一種在炸鍋裡頭漂浮的錯覺。春雨綿綿的溼冷五月也隨著六月到來而逐漸變成乾燥炎熱的氣候,時序也已經來到「夏至」了。最近大家掛在嘴邊的話裡一定會有著那一句,「好熱啊!」、「熱死了!」或,「到底是在熱什麼哈囉的?」。講到「好熱啊!」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熱」的英文怎麼說,因為這個字算是每個人英文學習史上出現最簡單好背的單字之一了。這麼熱的天氣,要怎麼形容「天氣很熱」呢?也是基本的,對!就是"It's hot."在全民說英語的時代,我相信這句話連幼稚班的小朋友都朗朗上口。但如果我們從5歲到15歲到45歲想要形容天氣熱,都只會說"It's hot."那著實是有點弱了些。我們今天就來看看如果我們想要要形容天氣熱,到底有哪些生動有趣的英文說法呢? 首先,我們要先清楚我們要表達的是什麼熱。呃,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我們自己用英文表達前要先把有關「熱」的形容區分成兩個區塊,一個是形容「天氣」,一個是形容「自己的感受」,不能混在一起。因為同樣一句「好熱啊!」講的可能是「天氣好熱啊!」或是「我覺得好熱啊!」雖然在中文裡,簡略的說法都是「好熱啊!」但是如果我們用英文來表達,那是完全大不同的。那麼,我們就先來談談形容「天氣熱」的英文說法吧! 關於「天氣好熱啊!」前面已經提過,最簡單的說法就是"It's hot."那如果在大太陽下站很久,一定會覺得快要被烤焦了對吧!那就不是簡單的"hot"能夠形容的。天氣十分「炙熱」。這個「炙熱」的概念,可以用"burn"(燒起來)或者是"boil"(煮沸)的概念來形容。他們加上"ing"之後就可以變成現在分詞,當作形容詞來使用。所以,"It's burning hot."或"It's boiling hot."就可以用來形容「天氣超級熱」,表達一種「快燒起來了」或者是「快要煮熟了」的那種「炎熱」感。 說真的,其實講到"burn"跟"boil"這兩個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基本上,"burn"是「燒起來」的意思,指的是物體燃燒的概念。麋鹿兒在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burn"這個字的動詞三態很特別,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有人寫"burned"或者有時候會看到"burnt",那到底哪一種是對的呢?據說"burned"是美式英語的說法,而"burnt"是英式英語的說法,但其實並沒有很嚴格的規定與區分,所以我們會看到兩種都有人寫,兩種也都對喔! 我們也常常會看到"burn"這個字的後面被加上"up"、"down"、"off"或者是"out" 之類的介副詞變成相關意思的片語。比如說,"burn down"是「燃燒」或「燒毀」的意思,就是指東西「付諸祝融」然後歸於塵土。比如說,「我外婆家上個星期被燒燬了。」只剩下焦黑一片淨土,那就是"My gramma's house was burnt down last weekend." 想像一下,"down"是「往下」的意思,所以,如果火苗往下竄燒到根底都沒有,變成一片焦土是"burn down",那火苗往上竄變成"burn up"是什麼意思呢?想像一下,火越燒越往上,越來越旺,那是「生意興隆」嗎?當然不是,那是「火冒三丈」,所以"burn up"除了「焚毀」、「燃燒殆盡」之外,還有「火冒三丈」、「怒火衝天」、「火大」的概念。如果我們聽到有人跟老師說,我有寫功課,但是「我的功課在這火中被燒成灰燼了。」"My homework was burned up in the fire already."那火大至極的老師可能會對他說,鬼扯!「你的無理真的讓我火大。」"Your rudeness really burns me up." 如果我們要表示「燒光光」的概念,最常用到的片語是"burn out",比如說,在露營的時候,我們想要表達,「營火燒光了(沒有了)」那我們就可以用"The campfire burned out."來表示已經燃燒殆盡。一直以來,這個片語都算是個被高頻使用的片語,我們也很常拿來表示自己的狀態,也就是說,所要形容被燒掉的東西不是具體的而是抽象的,比如說我們的熱情、活力或者是精神力。所以,"burn out"這個片語就是拿來表示熱情燃燒殆盡或者是精神力耗竭。常常聽到有人說,「我燒掉了。」或者是「我燒光了。」就是這個意思。想像一下,如果連續工作了48小時,就算是再有活力的人也快掛了是吧!所以我們要表達,「在工作48小時後,我筋疲力竭、燃燒殆盡了。」就可以說,"I burned out after working 48 hours. "下次如果有人問,"What's up? You looks very tired."「你怎麼了?你看起來很累。」我們可以回答,"I burned out after working 24 hours. I am exhausted."「我24小時工作沒停,筋疲力盡。我累壞了。」 另外還有一個片語,最近也很常看到。這個片語就是"burn off" ,它除了用來表達跟「燒掉」有關的概念之外,還有一個意思很有趣。在前面我們講到的片語都是大家不一定想燒掉或者是非常不想燒掉的東西,比如說熱情跟精力。但是想想看,如果來了女神開口說可以讓我們的願望成真,大家可以燒掉一樣身上的東西,那大家最想燒掉什麼呢?呵呵呵,是不是跟我想的一樣呢?沒錯,我最想要燒掉身上的肥肉,那這個就要藉由「燃燒掉卡路里」來達成囉!"burn off"就是用來表示這個概念的。現在因為全民減肥運動大興,所以這個片語就變得很常被使用到。比如說我想要用英文表達,「我透過慢跑燃燒了好多卡路里。」那就是"I burned off a lot of calories through jogging."囉!哎!天氣真的是好熱啊!雖然麋鹿兒已經沒有青春可以燃燒了,但燒掉卡路里我倒是十分樂意的。 這"burn"真的是個不賴的字吧!既簡單又好用。哎呀!糟了!"My toast was burnt."我的吐司烤焦了,下回再聊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端午節來「橋」一下
哈囉,親愛的各位,最近是不是覺得空氣中瀰漫著香菇跟魯肉的味道呢?六月是個粽香四飄的月份,時序宣告著轉眼間又到端午節了。所以麋鹿兒當然不能免俗地要來跟大家談一下跟端午節相關的英文。先不要哀號"Again!!??!!"「又來了!」。就當我們來複習一下好了。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多少跟端午節有關的英文呢?現在來check一下,至少基本上我們常用到跟「端午節」有關的英文有:「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粽子」 "rice dumpling"、「賽龍舟」"dragon boat races"、「划龍舟」"row the dragon boat"、「立蛋」"stand an egg"、「艾草」"moxa"以及「香包」"sachet"。以上大家記得多少個呢?不記得沒關係,趕快趁現在速速記起來。因為今天我要講的跟這些都沒有關係。哈哈!那今天我們要來講跟端午節有關的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來瞧「橋」吧! 話說,今年的端午節又放連假了,而且這次一放連假就是四天。我們要用英文表達連續四天的假期,可以簡單地用" a four-day holiday"來表示就可以囉!而像這次的連假有包含週末的假期,那就可以直接用"long weekend"來表示喔!麋鹿兒記得從2015年開始,國定假日只要遇到週二或週四都會彈性放假。週二假日之前的星期一,以及週四假日之後的星期五,都是彈性放假日。而「彈性放假日」的英文是"bridge holiday"為什麼用"bridge"(橋)呢?因為橋是用來連接兩地的,所以把兩個斷開的東西嫁接起來就是一種"bridge"的概念。此外,人跟人之間扮演協助溝通的角色也可以是"bridge",比如說,我們想要表達「他是爸爸跟媽媽間的溝通橋樑」,就可以簡單地說"He's the bridge between his father and mother."要表達「扮演溝通橋樑的角色」,我們會使用"act as a bridge between A and B"這樣的片語,所以,「他通常扮演爸爸媽媽間的完美溝通橋樑」,就可以說,"He usually acts as a perfect bridge between his father and mother. " 雖然講到"bridge"這個字,大家比較熟悉的是名詞「橋」的意思,但其實我們在一般報章雜誌或者是英文文章中比較常看到的反而不是名詞的解釋而是動詞的用法。基本上"bridge"這個字當動詞來使用的時候,有幾個比較常見的意思,包括有「縮短(小)」、「化解」和「消弭」等意思。比如說,「消弭A和 B兩者間的差距(或落差),我們會用"to bridge the ……gap"或 "to bridge the ……distance"這兩個片語來表達。比如說「我們政府致力於消弭貧富差距」,就可以說"Our government devotes to bridging the rich-poor gap."或者像是中國那麼大,從工作的地方返鄉探個爸媽都要三天兩個夜,所以,因為「中國是一個面積廣大的國家,任何縮短這些距離的工具對年輕人來說都是寶貴的。」我們就可以用英文說"China is a vast country, and any tool that bridges those distances is a valuable thing for young people." "bridge"當動詞用,還有「化解」及「消弭」的意思。比如說,我們想要表達:比起男人,通常「女人特別善於消弭種族、宗教和政治歧見。」這句話,我們就可以說,"Women are particularly adept at bridging the ethic,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divides."講了這麼多,其實就是要讓大家想下一下,所謂的「彈性放假日」就是連接假日與假日之間的那座橋,就很容易了解了吧!所以真的不要想太多,"bridge"就是彈性放假日囉!當然,我們也不是白白享受假期的,有彈性放假就有補班補課日!所以「在連續假期之前,彈性放假日必須在前一個週六補上班上課」,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he bridge holiday will have to be made up on the Saturday before the long weekend occurs." 前面我們一直在講「橋」、「搭橋的動作(溝通、弭平)」那如果有人想要「燒掉橋」"burn the bridge"呢?這個片語的典故是來自於打仗的時期,當軍隊要撤離的時候,通常上級都會下令將橋墩炸毀,用以隔絕敵軍的追殺。後來就被引用於「斷絕所有關係」的意思,等同於"cut off all ties in a relationship"這個片語。所以,「當你燒掉一座橋時,你就無法再穿過它了,這意味著與某些人事已經完全了絕關係了。」"When you burn a bridge you can't cross it again. It means to be complately done with someone or something"所以就是跟人家「切八段」或者是「從此之後老死不相往來」的概念。如果大家都認同的,迷路而在這順便問一下大家,既然"burn the bridge"是「燒橋」那麼"don't burn the bridge"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既然"burn the bridge"是為了「不留退路」,那麼"don't burn the bridge"講的就是「要留退路」、「人不要做絕」或者是「不要趕盡殺絕」或者「手下留情」的意思。 對了,順便跟大家分享一個英語裏一個很常用的片語,就是"to cross a bridge when you come to it",這個片語的意思是不需要擔憂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等到事情來了在煩惱也不遲。比如說,「房子的地板該換新的了,但我打算到時候再說。(就是沒到最後關頭不修地板的概念)」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he floor of the house may need to be replaced, but I'll cross that bridge when I come to it."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瞭解到這個片語也就是我們中文常說的,「車到山前必有路」、「既來之,則安之」、或者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意思。也就是我們閩南語說的「時到時擔當」啦! 端午節到了,愛吃粽子的大家如果怕被唸會「越呷越大摳」,就回他一句,"I'll cross that bridge when I come to it."「時到時擔當啦!」真的胖了再來煩惱就可以了!了不起減肥嘛!!如果減一次不瘦,那就兩次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一起紓困救經濟 (下)
上星期我們談到了各國政府為因應COVID-19的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衝擊提出各種不同的紓困方案"relief package"來因應。而大家應該還記得,用來表達「紓困方案」概念的英文,除了"relief package"之外,還有很多類似的替代說法:比如說,「紓困計畫」用英文來表示就是"relief plan"或"bailout plan";而「拯救方案」就是" rescue package",至於很常聽到的「刺激消費方案」,用英文來說就是"stimulus package"。 此外我們也略提到了美國有「紓困安全法案」(the CARES Act)的通過,日本有「現金補助(金貼)」(cash subsidy),那台灣有什麼呢?說起台灣的振興方案,麋鹿兒不得不說發出讚嘆。個人覺得台灣政府算是非常有創意且思考繁複的。基本上,之前進行了一連串的紓困補助之後,「台灣政府列了新台幣約134億的預算,預計在疫情減緩或結束後,用於發放折扣券及抵用券以刺激消費。」"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budgeted NT$ 13.4 billion for coupons and vouchers to help boost consumption after the pandemic slows down or ends."所以接下來預計發行所謂的「振興三倍券」。依據衝衝衝的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振興券正式定名為「三倍券」打的是是「三好一溫暖」的概念,亦即「好領」、「好用」、「好刺激」以及「最溫暖」。說真的,對於麋鹿兒這種「好簡單」的腦袋,只會覺得一整個「好複雜」。既然只要有中華民國國籍,或者取得居留許可的外僑居留者、外籍人士都可以領,且不限年齡也不排富。那為什麼要每人支付1000元換3000元「三倍券」,就直接兩千元處理不就好了嗎? 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小喃喃雜唸(murmur),對於這樣的政策,我們還是要覺得開心的,因為大家領了錢不一定花,但是要花錢才領裁示必一定要花的,經濟多少也會因此而活絡。不管怎麼樣花,還是有兩千元的額外補助,對吧!話說,「我們的政府希望預計實施讓消費者花一千賺三千的振興(花費獎勵)計畫可以刺激消費。」用英文來說就是 "The government hopes that the planned spending incentive that the consumers were given NT$3,000 for spending NT$1,000 will stimulate consumption."這裡的"incentive"是有「刺激」、「獎勵」的含義。所以,"incentive program"就是「獎勵計劃」或者是「激勵計劃」的意思。 在這個句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消費」"consume"這個動詞所衍生的名詞「消費者」"consumer"及「消費」"consumption"。我們都知道,在動詞後面加上"-er"這個字尾是表示做該動作的對象,通常翻成「…者」或者是「…人」。比如說,「玩耍」這個字的動詞是"play",那「玩某種事物或遊戲的人」就在字尾加上"-er" 變成「玩家」"player",或者像是「教書」這個動詞是"teach",而「教書的人」就是"teacher"「老師」囉!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裡的"consumer"當然就是由"consume"這個動作來的。但要注意,"consume"這個動詞,加上"-er"這個字尾的時候,因為本身的"e"在字尾不發音,所以被刪減掉,因此,變成"consumer"而不是"consumeer",有很多類似的單字,都會有因為字尾"e"不發音而再加上字尾的時候被省略掉的情況,要小心喔! 此外,"consume"這個字在加字尾做詞類變化的時候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要注意,那就是,通常動詞的後面如果直接加上了"-tion"這個字尾,就會變成名詞,沒錯吧!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表示「消費」這個動作的名詞構成是將"consume"這個字,去掉"e"之後加上"p"才加上"tion"的。好奇的讀者可能會狂OS為什麼???其實很簡單,請大家試著將"consume"這個字直接加上"tion"唸唸看,是不是發現如果不加上"p"簡直就是超級無敵卡,很難唸?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m"結尾的字是一個閉嘴的音,很難直接加上"tion"的念因,一定要有一個中介音,所以就多了個"p"囉!在書寫的時候,可千萬不要忘了「放屁」,呃,不是,是放"p"喔! 而「消費券是以紙本券、電子票證、電子(行動)支付、以及信用卡支付等方式發放。」用英文說就是,"The stimulus voucher will be doled out in the form of hard copies, electronic tickets, mobile payments, or credit card payments."在這個句子裡有幾點要說明一下:"dole"這個字當作名詞來使用,有「失業救濟金」、「賑濟物」或者是「施捨物」的意思,所以當"dole"這個字當作動詞來使用時,它表示的意思就是「發放救濟」或者是「以小份發給」的概念,因此句中的"dole out"就是「以小份或者救濟的形式發放出去」;而"in the form of"就是「以…的形式」的意思。所以這個句子的結構其實很簡單。 主要是這裡講到了四種東西,一個是"hard copies",指的是「紙本票券」;一個是"electronic tickets",指的是「電子票證」,像是「悠遊卡」" easy card"或「一卡通」 " i-pass" 等;另外還"mobile payments",指的是「行動支付」,像是"line pay"、"apple pay"、"street pay"和"Taiwan pay"等各種族繁不及備載的"pay",最後就是"credit card payments"「信用卡支付」。既然前面提到的"pay"大家都懂它的意思是「支付的動作」,那「支付的方式」就是"payment"囉!因為"-ment"一樣是個形成名詞的字尾喔! 講半天,那這項優惠政策到底有沒有全面呢?說真的,比起前一陣子條件一堆的紓困補助方案,這花一千領三千的政策除了麻煩一點,真的是一種「無差別補助」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這項獎勵,並沒有年齡限制及排富。」"Everyone will be entitled to the incentive, regardless of financial status and ages."說明一下,這裡的"entitle"是指「給予權利」或者是「給予資格」的意思。而"regardless"這個字是從「考量」、「考慮」"regard"而來的,後面加上"less"就附帶有「缺」或者是「少」的意思,因此"regardless"有「無論」、「不管」或「不管如何」的意思。通常"regardless"這個字會跟"of"一起使用,後面會列上不需要考慮的事物,比如說"regardless of ages"就是「不管年紀」,那當然就是「不限年齡」;同理,"regardless of financial status"就是不管經濟狀況,那當然就是「排富」囉!三倍券使用時間從7月15日至12月底,大家一起紓困救經濟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一起紓困救經濟 (上)
由於Covid-19的疫情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太大的舒緩,以至於有許多行業在這波疫情中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挺不過去的所在都有。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工廠因此而關閉;有的中小企業公司也面臨倒閉危機。有的人被迫「放無薪假」;還有的人被迫「非自願失業」。麋鹿兒剛剛也才和當空姐的同學聊了一下天,發現她從過年一路就非自願放無薪假一直放到現在。真的很難想像,但它確實發生了。這大家最近常掛在嘴邊的「無薪假」在英文中比較普遍的說法是"unpaid leave"或者是"leave without pay"。 因為個人的「假」,並不是一般每個人都會放到的國定假日或宗教節慶之類的「假日」"holiday"或者是寒暑假那類讀書或工作之後放的那種「假期」"vacation",而是僅跟個人有關的「離開工作」的狀態,所以我們用的英文字是"leave"這個字。比如說,「事假」是因為個人的緣故而請的,英文就是"personal leave";而「病假」是因為生病的緣故而請的,英文就是"sick leave";若是因為公司(官方的)緣故而請的假,這種「公假」就是"official leave";以此類推,「婚嫁」就是"marriage leave"、「喪假」就是"funeral leave";而每年的年度「特休」就是"annual leave"。以上不分男女都可以請的假,比較專屬的假期有女生會有的「產假」,用英文說就是"maternity leave",而現在連身為先生的也有「陪產假」"paternity leave",現在也很照顧到每個人的需要,如果是未婚的女性也可以因為月經來的身體不適而請「生理假」"menstruation leave"。如果公司是由加班魔王把關的,三不五時要加班加到爆肝,或者是必須得要出差出到懷疑人生的狀態,那通常也一定會有機會「補休」,這「補休」的英文就是"compensatory leave"。 從上述各種假可以看到,所有跟個人有關的請假,都是leave。但不管是以上哪一種「假」只要是在規定內的都還是不影響薪水。而我們所提到的「無薪假」是「不給付薪水的假」,所以用英文"unpaid leave"或者是"leave without pay"來表達就不難理解了。其實,「無薪假」還有一個比較正式的用法是"furlough",表示「被迫的無薪假」。但要注意"furlough"這個字可以當名詞及動詞來使用。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用動詞的用法來表示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雇員在不景氣時被放無薪假。」 ,英文的說法就是"Many employees were furloughed during the recession.",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名詞的用法來表示「那間工廠也有數十名員工被放無薪假。」,英文即是"Dozens of workers at the factory have been placed on furlough, too."而"unpaid leave"或者是"leave without pay"則不一定是被迫的,所有個人請的無薪的假都算在內。 其實不管是不是被迫要放無薪假,就算一般上班族或店家也可以強烈感受到這波疫情的衝擊有多大。由於這波疫情的影響的程度實在太嚴重。所以,政府提出了緊急應變的「紓困方案」。說真的,其實不是只有台灣有這樣的因應措施,全世界都有。因為這次的疫情不僅危及生命,同時也連帶重創了全球的經濟,因此許多國家紛紛祭出振興經濟的「紓困方案」,期盼能藉此幫助到民眾與國內企業渡過這次的難關。這樣的舉措一開始是由英國、美國、日本及新加坡發放現金開始,隨後台灣也跟進,編列了千億紓困金來緩解經濟不景氣的壓力。 既然政府帶頭紓困,大家當然拍手歡迎。那這「紓困方案」的英文要怎麼說呢?其實很有趣喔!整個「紓困」強調的不是「困」而是「紓解」這個概念,所以用的字是"relief"「放鬆」這個字。而所謂的「方案」就是一整的個「配套」措施"package",所以,「紓困方案」就是"relief package"在這邊補充一下"relief"這個單字是「放鬆」或者「鬆一口氣」的名詞。常聽到人家用英文說"What a relief!"講的就是「真讓人鬆一口氣!」的意思。「放鬆」的動詞是"relieve"也有「釋放」的意思。而"relief"這個字若用在財經方面則可以表示「補助」或「救濟」。另外,前面我們提到的「方案」"package"除了是一種「配套」之外,另外還有「包裹」的意思。而「紓困方案」除了"relief package"之外,還有很多的替代說法:比如:「紓困計畫」"relief plan"或"bailout plan";「拯救方案」" rescue package"或「刺激消費方案」"stimulus package"等。 基本上所以的「紓困方案」中,就屬美國最大手筆。美國總統川普在3月底簽署了美國史上最高的2.2兆美元紓困方案,並在自己的推特發文宣布此消息:「我才剛簽屬了美國經濟安全法案,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紓困方案,比過去任何一次的紓困方案金額高出兩倍以上。」"I just signed the CARES Act, the single biggest economic relief package in American History - twice as large as any relief bill ever enacted."相當有魄力。而日本政府方面則宣布除了本國居民能得到現金補貼之外,在日本擁有居留權的外國人也同樣能享有此紓困「津貼」,幫助所有日本的居民對抗經濟衝擊。也就是「日本政府將會提供一次性的十萬日圓現金補貼給每一位日本居民,包含外國居民。」"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ill make a one-time ?啎100,000 cash subsidy to every Japanese resident including resident aliens."在這裡的「津貼」或「補助」,我們用的是"subsidy"這個英文單字。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subsidy"通常是指像是政府津貼這種「給有需要的人」的補助,而另外一個我們常常看到的「補助」"allowance"則是指的是家長給孩子的「零用錢」、公司提供員工的「差旅費」或「採購零用金」等等,比較偏向一種「零用金」的概念的補助。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春天後母面 (下)
講到春天,最大的特色除了忽冷忽熱之外,就是晴雨不定了。綿綿春雨不僅讓人感到困擾而且心情也常常因為這樣而不大好。不過沒關係,英文有一句俗諺是這麼說的,"April showers bring May flowers."「四月雨帶來五月花」這就是用來安慰被陰雨綿綿困擾的我們,不要煩,四月的陰霾過了,五月的明媚就來了。現在大多用來安慰被鳥人屎代誌煩心或者是心情不好的人 "I know the weather is bad these days, but always remember that April showers bring May flowers."「要有四月的雨水,才會有五月百花盛開的美景。」有現在這苦要吃,才有未來的甜可嚐。所以為了將來的美好,現在就忍耐一下吧! 恭喜大家經過四月那春雨綿綿的時段,現在正是百花盛開的時節。最近天氣比較穩定了,不過,既然講到春天的天氣,那我們不說一下「春天」"spring"就真的說不過去了。其實"spring"個字還挺有趣的。一提到到春天,大家腦中會出現什麼畫面呢?是不是浮現了百花盛開、萬物復甦的景象對吧!春天給人的感覺就是充滿生機、活力十足。於是「盈滿春天的喜樂」"full of the joys of spring."這個諺語指的就是像春天一樣生氣盎然、蓬勃發展且「充滿活力」或「非常開心」的氛圍,比如說家裡有新生兒啦!得到一個新工作啦!或者是有了一個新的願景之類的。所以當我們想要表達得到夢想的工作時的雀躍心情就可以用英文說"I was full of the joys of spring when I knew I got my dream job."「當我聽到我得到夢想的工作時超級興奮(心情如百花綻放)。」 此外,"spring"這個字當名詞用的時候是「春天」,但這個字也有「彈簧」的意思,還有泉水也是"spring"喔!講到這個,前陣子天氣又濕又冷的時候,大家是不是很想要泡溫泉?麋鹿兒超想去的,但是防疫期間還是乖一點。「溫泉」的英文就是"hot spring",而泡溫泉其實就跟我們「泡澡」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我們泡的不是自來水,而是泉水。一般來說洗澡有兩種,一種是「淋浴」"take a shower"另一種是「泡澡」"take a bath"所以,「泡溫泉」就是"take a hot spring bath",台灣有很多地方有很棒的溫泉,比如說礁溪、陽明山、烏來等,超棒的!如果我們要表達「她這個週末要跟家人去烏來享受溫泉。」我們就可以說"She'll enjoy a hot spring in WuLai with her family." 而且,"spring"這個字除了當作名詞來使用之外,也可以當作動詞來用,用來表示「(像彈簧一樣)彈起來」的意思,要特別提醒一下大家,這個字的動詞三態變化是不規則的:現在式是spring 、過去式是sprang ,而過去分詞是sprung,提醒大家要特別注意時態的轉變。既然這個字是「彈起來」的意思,所以相關的片語就圍繞在這個概念就會相去不遠,比如說,"spring up"是不是讓你想到「ㄉㄨㄞ~一下,彈出來」,沒錯,所以這個片語就是「突然出現」或者是「突然間發展成形」的意思,比如說,春雨過後,「這花園裡的花一夜之間就長出了。」我們用英文來表達就是,"All the flowers in the garden sprang up overnight."。緊抓著這個意象,我們再想像一下這個畫面:大家本來在辦公室嗑瓜子聊天、上網打屁的時候,突然間老闆走進來了,是不是大家秒彈開、馬上坐定開始忙,對啦!"spring into action"這種「彈起來進入某一個動作」的概念,就是「立即展開行動」的意思,舉剛剛的例子,我們要用英文表達「老闆一踏進辦公室,大家就迅速開始動作。」就是"As soon as the boss walked into the office, everyone sprang into action."。 哈哈哈,是不是很有感?一般來說,老闆不在一條龍,老闆回來像條蟲的經驗大家都有過吧!通常老闆在的時候辦公室的壓力指數就會變高,然後大家就會進入到一個死氣沉沉的氛圍,但是老闆只要出門了,整個辦公室就會熱鬧起來,那我們要怎麼用英文描述呢?其實很簡單喔!我們可以用"spring to life"這個片語來表示「恢復生機」或「活過來」的感受。我們可以聯想這句諺語有個"spring"是所以可以想像相較於冬天的死氣沉沉,春天的到來讓人覺得整個世界又重新充滿活力,所以就用"spring to life"來形容原本沉悶的氣氛突然熱絡了起來,但其實在這個片語中,"spring"是動詞,所以是「彈起來」的概念會比較貼近,我們可以想像彈簧突然ㄉㄨㄞ~一下的感覺,就是那種本來病厭厭地有氣無力,突然間秒變精氣神十足的感覺。如果還沒有辦法有太強烈的落差感,那想像一下一個很無聊的派對突然來了林志玲或者是蔡依林是不是暴動了,對,馬上從死氣沉沉變成生氣勃勃,「派對在蔡依林出現時熱鬧了起來。」就是"The party sprang to life when Jolin showed up."所以,"spring to life"就是指突然間突然活躍起來,很有畫面吧! 最後,麋鹿兒想跟大家談的是"spring chicken",可能有人會說,啊不就「春雞」嘛!我知道啊,韓國料理不是有一道辣炒春雞,好吃誒。對啦!是真的挺美味的啦!不過"spring chicken"雖然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年輕且充滿活力」,但是通常不是用來讚美人家而是用在反諷人家的。外國人一般都拿這句話反諷別人,尤其是女性。換句話說,就是用"no spring chicken"來暗諷一個人不再年輕。比如說,有的女生從年輕就一路當公主到當老,這雖然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如果穿著打扮太過於誇張,還是會讓人有種很「跌倒」的感覺。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表達「她認為她穿那樣很年輕可愛,但我們不這麼覺得。」就可以說,"She thinks she looks great in that dress, but we all think she is no spring chicken."當然這"no spring chicken"也可以用來描述自己已經不年經了,像麋鹿兒現在三不五時就會不自覺地發出,「我已經不再年輕了。」的感慨。"I'm no spring chicken."真的是歲月催人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