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英語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魚」是我們說英文 (上)
哈囉!前面兩週我們看完了「菜」英文,接下來當然就要來說說小「魚」兒了。因為我們不是為了選舉學英文,我們只是搭個選舉熱,借他們開個梗而已,雖然總統大選結束了,熱潮也平息了,但是不管發生什麼事,我們還是要秉持對英文的熱愛,繼續來輕鬆說英語。 再一次申明為了表示公允以及重申麋鹿兒本人沒有政治立場,再加上年關也近了,順便討個「年年有餘」的吉祥意,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魚」吧!說真的,「魚」是一個很簡單的單字,幾乎所有小朋友一開始學英文的時候,只要學到"F"這個字母就一定會學到"fish"這個單字。不過,這個說來簡單的字。其實還是有很多東西可以講的喔! 我們先來看大家對"fish"這個字的了解有多少?現在有一個問題問大家,"I have 10 fishes."跟"I have 10 fish."哪個句子是對的?好,時間到,有答案了嗎?第一個是對的,第二個也是對的,其實兩個句子都是對的,只是要表達的重點不一樣喔!這個字的文法很值得一說,因為光是"fish"這個字到底「可不可數」這件事,就讓很多人霧煞煞了。可能會有人覺得魚看起來就是可以數的啊!有什麼好講的? 有啊!因為我們學到的基本文法中告訴我們,如果東西是可數的,在複數型的時候就要在字尾加"s"、"es"或者"去y+ies"對吧!但是,我們卻會聽到有人想要用英文表達「我有十隻魚」的時候,講成"I have 10 fish."難道,魚是不可數的嗎?還是他文法有錯誤嗎?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好吧!其實"fish"這個字,可數也不可數,只是意思不一樣而已。這個雖然話說來有點長,不過也不要太焦慮,因為原理很簡單,只要掌握關鍵點就好。基本上「魚是可以數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魚」比較特別,它是「單複數是同形的」,也就是說,用英文表達1隻魚是fish,十隻魚也是fish,所以不管是表達多少隻魚,我們都是用"fish"就對了。 但是我們也會聽到有人說,"I have 10 fishes."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不是單複數同型嗎?為什麼又會有複數的表達方式。很簡單,就是當我們要強調「種類」的時候,魚就是複數型。"I have ten fish"指的是「我有十隻魚」,但這十隻魚很可能都是「金魚」"golden dish",只有一種。但是如果聽到"I have 10 fishes."那就是「我有十種魚」,種類確定有10種,但是他們的數量最少10隻,也可能不只10隻喔!另外,我們前面有提到,「魚」可數也不可數,如果"fish"這個字當作不可數名詞,那指的不是一隻一隻的魚,而是「魚肉」,不管生熟與份量,都是不可數的喔! 看吧!雖然這個字簡單,但是弄清楚是很重要的,因為有了基本概念,以後就不會理解錯誤了!此外,魚雖然是很簡單的單字,但是有很多俚語跟魚有關喔!因為俚語常常跟字面上的意思天差地遠,卻又很頻繁地被使用,如果不知道對方真正想表達什麼可是會鬧出很多笑話的,所以我們也來看一下到底還有哪些跟魚有關的有趣俚語: 比如說,當我們聽到有人說,"I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其實對方要表達的是「我感到渾身不自在。」為什麼?想想,我們從字面上看,就是魚在水的外面,但是大家都知道,魚是以水為生,如果不在水裡的話,一定會感到非常「不舒服」"unconfortable"甚至有種快要掛掉的感覺。因此這個俚語,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進入了陌生的環境,感到不自在,渾身不是勁,難以適應。當一個人與某人所處的環境不融洽,感到很難堪,那就變成了"a fish out of water",簡單說,這就是我們中文說的「格格不入」。在口語時,美國人比較習慣將out of合在一起唸成 "outta",下次如果聽到 Fish outta of water,可千萬別頓住了哦! 如果我們在對話中,突然聽到有人說,"I'd like to help you. But I have other fish to fry."可不要覺得奇怪,明明對方就不是廚師,然後時間也不是用餐時間,在公司為什麼會有「其他的魚要炸」?然後,還很熱心問對方要不要幫忙炸,更不要覺得,天啊!炸魚比幫我重要,然後玻璃心碎。其實,對方不是真的有其他的魚要炸,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忙,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很樂意幫助你,但是我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另外我們也會聽到有人說"I have better fish to fry."或者是"I have bigger fish to fry."意思都是一樣的,不管是「其他的」、「較好的」還是「較大的」,都是有魚要炸,沒空理會的意思。另外補充一下,所謂的"big fish"是用來指「重要的人物或事情」喔! 對了,大家還記得英文中「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情,叫做什麼嗎?提示:水果。想起來了嗎?對啦!就是「橘子跟蘋果」啦!"compare apples and oranges"就是表示「風馬牛不相及」,現在我們不只是用水果可以表示這個概念,用魚也可以喔!如果我們聽到人家說,"It's different kettle of fish." 「這是不同瓶子裡的魚」代表的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或者毫不相關的兩事」,因為同樣的魚才會放到同樣的瓶子(kettle)裡,放在不同瓶子裡的當然就是完全不相同的囉!我本來覺得不是魚缸裡可以養很多不同種的魚嗎?後來當我在我的燈科小魚缸裡丟進兩隻霸王燈造成整缸的魚陣亡之後,我就明白為什麼不同的魚還是養在不同的瓶子裡比較好啦!好啦!扯得有點遠了,下我們繼續來「魚」樂說英文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中西動物不一樣
哈囉!各位「麋友」,這週麋鹿兒想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日常使用的成語中有關動物成語的英文說法。因為上週與同事討論事情的時候,突然其中一名同事冒出了一句,「吼!你真的是牛牽到北京還是牛ㄟ!」局勢一度顯得緊張,可能因為自己是個局外人,所以當下飄過我腦海的居然是「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的英文,覺得有趣。在那之後,麋鹿兒便把學過的英文諺語稍稍複習了一下,默默地發現,在中文裡有些諺使用到動物來描述的諺語,雖然在英文裡也有近似的用法,但是英文所使用的動物往往跟中文裡所提到的動物大不相同。像「牛牽到北京還是牛」這句話,英文的描述就跟牛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們通常用這句話來形容一個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英語的說法是"A leopard doesn't change its spots. "或者是"A leopard never changes its spots."如果直接翻譯這句話,大概的意思是「雲豹絕對不會改變它的斑點。」,很明顯這句話的中文使用到的動物是「牛」,但是英文用的是「雲豹」,外國人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北京。所以以後遇到諺語、俚語或者是成語,可千萬別直接翻譯,不然可會出現我們翻得很清楚,但別人卻聽得很模糊的結果喔! 除了「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之外,像是「貓哭耗子,假慈悲」也很有趣。因為這句話的英文也沒有出現貓跟老鼠,在西方,「貓哭耗子,假慈悲」用的是"to cry crocodile tears"或"to shed crocodile tears",這裡的"cry"跟"shed"都跟哭有關,只是"cry"包含的範圍比較大,只要是「哭」都算,而"shed"則是指「流淚」通常是安靜無聲的那一種。那為什麼「貓哭耗子,假慈悲」是「流鱷魚眼淚」呢?為什麼不是蟒蛇眼淚或者是青蛙眼淚?傳說中,鱷魚會在吞食獵物時會流下眼淚,但事實上,這只是因為鱷魚離開水太久了,眼睛發乾,所以淚腺會分泌出眼淚,看起來就像在哭一樣,並不是為了即將要被吃掉的獵物哀傷。更何況都要吃掉人家了,哭根本就是一種矯情啊!所以,鱷魚眼淚就被拿來當作假惺惺的傷悲囉!不管是貓哭耗子還是鱷魚哭獵物,哭完還不是要把對方吃掉,所以一樣假啦!另外,「愛屋及烏」照中文字面上是說「喜歡這房子就連帶喜歡房子裡的烏鴉。」但是,這句話的英文很可愛,跟烏鴉沒有關係,是"Love me, love my dog."「喜歡我就要連帶喜歡我養的狗。」 通常這類型的諺語,不僅在中英文裡所使用的動物不一樣。也有很多中文裡包含有動物的諺語,在英文中根本就連個動物的身影都看不見。比如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對於中國人來講是依據再不普通不過的諺語,但是翻成英文就不是我們想像的了。請千萬不要告訴我說,喔!我會喔!很簡單,不就是"Blue who say and whose."嗎?呃…當然不是!這句話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指「沒有冒險就不會有收穫」,通常是用來鼓勵人要勇於嘗試的。所以,英文就是"Nothing ventured, nothing gained."另外像是大家很常講的「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背後有一個很有人生哲理的故事,但是,如果還要講完一個故事才能讓對方聽懂自己的意思,那也太累了一點。在英文中有一個類似的表達方式是"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字面上的意思是「每朵雲都有一條銀邊。」為什麼雲會鑲上銀邊呢?當然是因為背後滿滿的陽光從雲的邊邊透出亮光,看起來就像給雲鑲上了銀色的邊一樣,這代表著雖然有些日子看起來不好過、有些事情看起來不如意,但是這些際遇的背後都會有希望。我們也很常用這句英文來鼓勵別人。舉例來說,如果朋友遇到很糟的事情,心情很低盪,我們就可以鼓勵他,「別沮喪。黑暗中總有一絲光明。」"Don't be discouraged.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另外,中文還有一句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用到的俗語,「羊毛出在羊身上」。這句話在英文中正好也有一句跟它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諺語,就是"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既然「羊毛出在羊身上」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囉! 除了諺語,在成語裡也會有同樣的狀況。比如說,「害群之馬」在英文裡就跟馬一點關係也沒有,「害群之馬」的英文是"black sheep"。可能大家會覺得「黑綿羊」雖然沒有白泡泡的綿羊可愛,但是也是溫馴的動物,怎麼就變成了「害群之馬」了?這是因為外國人認為養黑色的綿羊一點經濟價值也沒有,所以將他們認定為沒有用的東西。可憐的小黑羊從此之後就黑到底了。而"一箭雙鵰"這個成語,在英文中既沒有箭也沒有鵰,就只是很直白說"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用一塊石頭擊斃兩隻鳥。」,代表「一舉兩得」的意思。這倒是跟中文的「一石二鳥」完全相符。 帶有動物的中文成語,在英文裡也會有跟動物一點關係也沒有,甚至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形容詞便可以精確的表達。比如說,一個人常常做事情做一半就不做了,我們會說他「虎頭蛇尾」。在英文裡常用"half-baked"(烤一半的)這個形容詞來表達「虎頭蛇尾」、「頭燒燒尾冷冷」、「事情半途而廢」。所以如果我們今天要說「不管他做什麼都虎頭蛇尾。」的英文就是"Whatever he does is half-baked." 其實這類英文片語中,麋鹿兒最早記得的,是「畫蛇添足」。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多此一舉」。英文的「畫蛇添足,多此一舉」是"gild the lily"(替百合鍍金),這跟百合有什麼關係?別小看這句話,他可不是隨便個路人甲說說的,這個片語來自響噹噹的莎士比亞劇作《約翰王》。不過要特別說明一下的是,原文中並不是「給百合鍍金」"to gild the lily"而是"to paint the lily"(替百合塗上顏色),因為被誤植後一直引用到現在,就變成一種約定成俗的用法了。原文挺美的,也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To gild refined gold, to paint the lily, to throw a perfume on the violet, to smooth the ice, or add another hue unto the rainbow... is wasteful and ridiculous excess."「鍍上純金、畫在百合上、在紫羅蘭上噴香水、把冰弄光滑、或在彩虹上加上另一個顏色……是浪費和荒謬的過量。」 語言一直都不是一種一對一的完全轉換,會因為風土民情不同,雖然是同樣的意思但在表達上就會出現不同的說法,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帶給大家不同的學習樂趣,下次見。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哈囉,我是「菜」英文 (下)
本週我們繼續來研究一下「菜」英文。首先麋鹿兒要跟大家分享我覺得長得很可愛的菜,比如說「青椒」、「茄子」跟「秋葵」。可愛?可能很多人會翻白眼,但是我真的覺得形狀很可愛,而且英文的說法也很可愛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青椒」活生生的樣子(我知道大部分小孩都只看過被切成絲躺在盤子裡的樣子)?因為它長得很像「鈴鐺」所以,「青椒」"green pepper"又稱為"bell pepper",而且雖然稱之為「椒」但跟「辣椒」" chili pepper"並不一樣,一點也不辣。另外像是「黃椒」"yellow pepper"或「紅椒」"red pepper"吃起來甜甜的,所以又統稱為「甜椒」"sweet pepper"。青椒是一種味道很重的蔬菜,很多小孩也不敢吃,除了青椒,「茄子」也算小孩不愛的食物之一,中國的「茄子」比較細長,而國外的茄子比較圓短,英文是"eggplant",挺可愛的吧!另外「秋葵」更是可愛,他的英文就叫做"lady's finger"(淑女的手指頭)好傳神對吧!雖然我覺得比較像巫婆的手指頭啦! 接下來我們來看根莖類的菜,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屬紅、白蘿蔔、地瓜跟馬鈴薯之類的吧!在國外的蘿蔔分成很多種,一般我們只有簡單地根據顏色來分成紅蘿蔔跟白蘿蔔兩種。「紅蘿蔔」就是「胡蘿蔔」,英文是"carrot"。因為"carrot"是紅色的(其實應該是橘紅色),如果我們聽到"she has a carrot top."指的是「她是個紅頭髮的女孩。」另外跟大家分享有兩個跟胡蘿蔔有關的片語,一個是"carrot and stick"這「胡蘿蔔與棍棒」就是我們中文所說的「軟硬兼施」的意思。另外如果我們要拿利益去引誘一個人做事情,就可以說我們是"dangle a carrot in front of someone",在某個人前面吊跟胡蘿蔔,讓她追著跑,也就是一種「誘之以利」的概念。而白蘿蔔則是 "turnip"(也指蕪菁)。我們早餐常吃的「蘿蔔糕」就可以說是"turnip cake",講到這我就想到我最愛吃的金門傳統「炸粿」跟「醃蘿蔔」了,好想念啊! 另外,講到根莖類就一定要講一下三大澱粉天王,分別是馬鈴薯(potato)、地瓜(sweet potato)跟芋頭(taro)。說真的,「馬鈴薯」是個很有趣的單字,有很多有趣的片語都跟它有關,比如說"big potato"、"small potato"、" hot potato"以及"couch potato"就是四個生活中很常見的片語。通常"a big potato "是用來指「大人物」,就是"somebody", 以此類推,想當然爾"small potatoes "就是用來指「無足輕重的小咖」或者是「不重要的事」,比如說,我們要安慰人家,「那只是小事。別擔心。」就可以說"Don't worry! It's just small potatoes."那如果真的是個「棘手問題」,那就是"a hot potato"囉!但不管問題有多棘手,我們都要解決的對吧!所以,「這真是個棘手問題,我們試著找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吧。」就是"It's really a hot potato. Let's try to figure out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如果說我們聽到,有人"drop something or someone like a hot potato"就是「把某個麻煩人或是某件麻煩事情給甩掉的意思」,這"a hot potato"跟跟中文的「燙手山芋」是一樣的意思喔!而"couch potato"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就是指賴在沙發上都變成馬鈴薯一樣越來越「大摳」,看起來都快要發芽的「懶惰鬼」囉! 講完根莖類植物,我們來聊聊瓜類跟豆類。常見的瓜類有:「絲瓜」(loofah)、「南瓜」(pumpkin)、「冬瓜」(winter melon)、「苦瓜」(bitter melon)以及「小黃瓜」(cucumber)。這小黃瓜又清涼、又降火、又能消水腫,真的是一大好物。如果我們聽到"He is as cool as a cucumber."是指他非常淡定的意思。用來說明對方是一個身處在危急時刻還非常冷靜的人,可以說是如黃瓜一般冰涼。而常見的豆類有:「四季豆」"green bean"(不是綠豆)、「綠豆」"mung bean"、「黃豆」"soybean",所以「豆漿」就叫做"soybean milk"、我們去炒盤「豆芽菜」,炒的就是"bean sprout"。在所有的豆類裡我覺得最有趣的就是「豌豆」了。除了因為豌豆是"pea"(發音跟「屁」一樣),很好記之外,我們如果聽到一個人被形容成"a pea-brained"就是指這個人被認為是「笨蛋」,指他的腦袋瓜是豌豆般大的「奈米腦」,這讓人怎麼想都應該覺得不會太聰明吧……。而如果我們聽到,"we're like two peas in a pod."「我們像是兩顆在同一個豆莢中的豌豆」指的則是「在容貌上或者是行為上非常相像的兩個人」,比如說,「瑪麗和莎莉外型看起來一模一樣,他們就像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就可以說"Mary and Sally look exactly the same; they're like two peas in a pod. " 最後我們來聊一下常作為增添風味的菜,比如說:「香菜」(coriander)、「九層塔(羅勒)」(basil)、「大蒜」(garlic)、「芹菜」(celery)、「洋蔥」(onion)、青蔥(scallion),我們常吃的「蔥油餅」就是"scallion cake"囉!還有「韭菜」就是"Chinese leek",看到這裡有沒有感覺滿天菜在飛,哈哈哈!最後麋鹿兒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個容易不小心講錯的但卻很容易聽到的用法。「蔬菜」叫做"vegetable"對吧!那我們常常聽到,「他是我的菜」或「他不是我的菜」,這裏的「菜」是"vegetable"嗎?當然,不是囉!舉例來說,剛剛走過男生雖然很可愛但不是你的菜,你就可以說,"He's cute, but not really my cup of tea."「他滿可愛的啦!但不是我的菜。」基本上,"It's not my cup of tea."可以用來泛指一切的人、事、物,只要你不喜歡,就可以這麼說喔!簡單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哈囉,我是「菜」英文 (上)
時光飛逝,轉眼間2019年已屆尾聲,很快地就要進入2020年。眼前迎接大家的就是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所以我們今天也來搭一下選舉熱,講講兩大候選人,「菜」英文跟小「魚」兒。先聲明一下,麋鹿兒沒有政治立場的問題,也沒有要選舉拉票喔,就是順便搭個時事梗跟大家一起輕鬆學英文。我們學英文很單純,只要輕鬆就好,其他的跟我們沒有關係對吧! 不知道大家對於「菜」英文熟悉嗎?回顧一下我們求學過程中碰到的菜有哪一些?可能還記得的十個指頭數得出來吧!我在美國的時候,超市的菜就讓我頭昏眼花了,當然,我們沒有要到美國當煮婦,我們也沒有要當專業賣菜的,所以,不需要背一大堆不常見的菜名,只要我們搞得懂日常生活中很常會吃到的菜就可以了。說真的,應該來個菜英文大考驗的,看看大家的英文有沒有「菜得很可以」。來吧!給自己一分鐘的時間,拿出筆來寫出自己會的菜,時間到就停筆,不可以賴皮喔!好了!寫完了吧!算算看一共有幾個呢?是不是超乎自己的想像!(可能超過也可能遠不及)但不管記得多少菜英文,今天我們就來暸解一下跟綠色蔬菜有關的英文,至少我們點菜的時候可以很清楚知道自己點的是什麼以及跟他們有關的英文諺語,以免都聽不懂人家在說我們什麼。 好囉!這麼多種「菜」,要從什麼開始呢?就從麋鹿兒印象中最常吃的的菜開始好了。我記得在麋鹿兒家餐桌上最常出現的菜是高麗菜。「高麗菜」的英文叫做"cabbage"雖然有很多菜可以不記得,但這個字一定要記得,因為有很多菜都跟"cabbage"有關喔!比如說,有吃過「青江菜」的人一定會知道青江菜長的樣子很像湯匙的形狀,所以他的英文就叫做"spoon cabbage"、吃火鍋很常會吃到的「大白菜」,就叫做"Chinese cabbage",那「小白菜」呢?也是"Chinese cabbage"喔!那這樣要怎麼分,所以,我們通常會稱「小白菜」為"bok choy"以示區別喔!意外吧!光是"cabbage"就那麼多了,我後來發現有一種我很愛吃的菜也是"cabbage"家族的喔!那就是「娃娃菜」,「娃娃菜」的英文就叫做"baby Chinese cabbage"是不是超可愛的啦! 接下來要講的是外國小孩最討厭的菜,猜猜看是什麼呢?聽說,國外小孩最不喜歡吃的就是綠花椰菜(broccoli),你猜對了嗎?其實我很喜歡吃綠花椰菜誒,他是減重者的好朋友喔!所以我一度不懂為什麼外國小孩那麼排斥這種食物,後來有一次看到他們的小學教科書上的敘述文字,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小孩子看到綠花椰菜就沒有胃口了。我記得那是一篇介紹大腦的文章,上面寫著,「大腦的紋路凹凸不平就長得跟綠花椰菜一樣。」講白的,這樣很難不對綠色的花椰菜產生陰影,對吧!各位的腦中是不是開始有畫面了?換作是我,看到綠花椰菜我也一點食慾都沒有了。我真的覺broccoli好可憐喔,就這樣被黑了這麼久還不知道為什麼。實際上這種蔬菜很有營養喔!不僅高抗氧化又高纖,還是要多吃啦!不過綠花椰菜是我長大之後才盛行的,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比較常看到的還是白色的花椰菜(cauliflower)居多。 除了花椰菜,中國人餐桌上常出現的蔬菜還有「萵苣」(lettuce)。大家對於萵苣的印象就是一種球狀的蔬菜對吧!對!但既然講到這個"lettuce"單字,也就一定要順便講一下「A菜」。萵苣跟「A菜」到底有什麼關係?那是因為「A菜」其實也是一種"lettuce"喔!可能會有人問為什麼?萵苣就說萵苣,A什麼菜啦!其實「A菜」是由閩南語發音來的,叫做「妹啊菜」,那也就是為什麼大陸A菜叫做「大陸妹」的原因,好啦,那現在問題來啦!萵苣是萵苣,台灣A菜是萵苣,大陸妹也是萵苣,那要怎麼才能說清楚呢?一般的球狀萵苣,我們就簡單地說"lettuce",然後「台灣A菜」我們就說"Taiwanese lettuce"而「大陸A菜」(就是我們講的「大陸妹」)則稱為"Fushan lettuce"喔! 還記得小時候教科書上最建議大家吃的食物就是波菜了,「菠菜」的英文叫做"spinach"但我對這個單字的印象並不是來自於教科書,而是來自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卡通人物。跟波菜有關的卡通是什麼呢?沒錯,就是你想的那一個。講到波菜,跟麋鹿兒差不多年紀的人應該都看過大力水手的卡通吧!大力水手的無敵幸運星就是波菜罐頭,所以我對波菜這個英文單字的第一印象,就是來自於罐頭上的spinach喔!(不知道這算不算某種程度上的置入性行銷,如果那時候有特定罐頭品牌畫在上面,肯定賣到翻掉。)另外,有一種大家很熟的菜也是"spinach"喔,那就是「空心菜」,只要在前面加個"water"就可以囉!以後要點「空心菜」就說"water spinach"就對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單字還真的長得很像西班牙文Spanish,我有時候也會不小心拼錯,所以要非常小心喔! 說真的學英文真的可以很輕鬆,雖然我們講了十二種蔬菜,但是其實只要記得三大類跟其他兩種,就可以一次背完十二個字,很棒吧!以上跟大家分享的幾乎都是綠色蔬菜,如果我們今天去國外買綠色蔬菜,搞不清楚在哪一區,就可以直接詢問店員"green vegetables在哪一區"或者我們直接說greens也是可以的喔!除了綠色蔬菜,還有很多其他種類的菜,一時半刻也講不完,我們下週再繼續聊聊菜英文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水果超過你的想像 (下)
水果百百款,常吃的也只有那幾樣,所以水果成語幾十種,常用的片語或諺語也就那幾種,記好、記牢,還用好、用滿,就是把「水果的營養價值」發揮到最高效益了。今天我們依然還是走「溫故知新」的路線喔! 還記得我們上次文章的最後提到了「人生是一碗櫻桃」"Life is a bowl of cherries."對吧!是用來描述「人生是美好的」,但也可以用來反諷,表示「很賽」,像上篇文章我們所舉的例子,那個賽到家的人,我們只能用「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來安慰他了,而那「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要怎麼用英文描述呢?就是告訴他"Life isn't always a bowl of cherries. "啦! 此外,今天我們也要來補充一個上次沒有講到的櫻桃說法,就是"to cherry-pick",「挑櫻桃」這個動詞片語是用來表示「仔細挑選」的意思,說真的,其實還蠻容易理解的,想想,櫻桃一斤貴鬆鬆的,當然不能隨便拿一把就結帳,要仔細挑選每一顆櫻桃,確認都是完好沒有碰磕到的才是啊!既然這是一個動詞片語,那所有的動詞變化都會pick上面處理喔!比如說,男生最不喜歡跟女生去逛街了,除了因為女生超厲害,怎麼逛都不會累之外,如果是那種會精挑細選,而且貨比十三家的,那就真的讓人很崩潰了。舉例來說,男生想要表達「我女朋友逛商場的時候總是花很長時間,因為她對什麼都精挑細選。」就可以說,"It always takes my girlfriend a long time shopping in the mall because she cherry-picks everything." 另外,上面在講到蘋果的時候有講到,「不討喜的人」是「壞蘋果」(a bad apple),也有提到,「討喜的人」是「桃子」(a peach),我們也可以用來說這個人「相當具有吸引力」,比如說,我們要表示,「那個小姐真的很吸引人。」除了用"attractive"來形容之外,我們也可以說,"Wow, that young lady is really a peach."又香又甜又引人垂涎,簡直是一種蜜桃女郎的概念。(歪樓了嗎?)當想到香香甜甜的桃子,幸福感是不是就爆發出來了?對吧!今天我們補充一下跟桃子有關的用法,還有一個,就是"peach and cream"吼?!外國人怎麼都這樣?對,我們要習慣一下,哈哈哈!上次的"apples and oranges"代表「完全無法拿來相比的兩樣東西」一定讓大家很印象深刻吧!這次又來個一樣直白簡單的,就是「桃子跟奶油」。這什麼碗糕?就是桃子與奶油啊!這用來表示「完美」的意思喔!好吧!雖然我覺得原因很芭樂,就只是因為在鬆餅上放上香軟誘人的桃子與遇熱即溶的滑順奶油就是一種完美的結合,所以,"peach and cream"就用來代表「完美」囉!有夠簡單吧! 至於大家最熟悉的蘋果,今天我們就再來看一個新的諺語,"The appl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wall are the sweetest."隔壁牆的水果最甜,意思跟"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有點像,也就是我們中文說的,「外國的月亮比較圓。」通常講這句話的人都帶有一點希望聽的人能夠心懷感激,不要坐這山望那山高的意味。 既然是溫故知新,大家一定還記得我們上次講到的水果還有台灣的特產,對了就是「香蕉」。要表示「抓狂」"go crazy",不管是情緒激動來是真的「起肖」,都可以用"go bananas"來形容,那跟香蕉有關的英文還有哪些呢?今天也要來補充一下,有時候如果我們聽到有人說「香蕉油」"banana oil",可千萬別真的以為對方需要香蕉油,"banana oil"講好聽一點的就是指一個人「花言巧語」,講得不好聽的就是「胡說八道」。比如說,渣男講話就是浮誇又滿嘴油膩,這時候可以直接殺球,不用客氣,就跟他說,"I won't be deceived by your banana oil. It's so silly. "「我才不會被你的花言巧語所欺騙,這太蠢了。」另外,如果我們聽到有人是某個領域的"top banana"那就是指「領導人物」或者是「喜劇領銜演員」,比如說我們要表示「Sam已經在這公司裡擔任領導已經30年了!」就可以說"Sam has been the top banana in this company for 30 years." 還記得我們有提到「檸檬」"lemon"的意思嗎?"It's a lemon." 代表這是個「破銅爛鐵」,所以如果我們「遞給某人一顆檸檬」"to hand someone a lemon",代表的是「利用某人」或「欺騙某人」,舉例來說,如果我們聽到這樣一句話"If they hand me the lemon, I would refuse it."這「檸檬」在這裡,可以代表的是「爛東西」或者是「大家都不想要的東西」,所以這句話可以翻成「如果他們把燙手的山芋給我,我會拒絕的。」所以,聽到「檸檬」可要警鐘響一下,這可絕對不是個好接手的case是或者物超所值的好東西,不要碰就別碰囉! 最後,我們要來講一個從來都沒有講過的水果-「梨子」。"pear"這個字指的是西洋梨,大家都有點概念是吧!如果我們說一件事情"to go pear-shaped"那麼就是指這件事情「朝向著不好的方向發展」,比如說,原訂的計畫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很多的變數,結果執行出來的結果不如預期,甚至在執行的過程就已經偏離「航道」甚遠,這時「那個計畫開始走偏了」,我們就可以說,"The plan started to go pear-shaped."這很容易聯想與理解啊!想想麋鹿兒曾經曼妙的身材在經過歲月的碾壓之後,突然就變成了西洋梨的身材,喔!那一整個就是很不妙啊!嚴格來說,就是一種「走鐘」的概念,所以任何事物已經到了「走鐘」的境界,怎麼也不可能是好發展狀況,對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水果超過你的想像 (中)
上週我們提到的水果有,「蘋果」(apple)、「葡萄」(grapes)、「檸檬」(lemon)跟「桃子」(peach),今天我們就來擴充一下「水果庫」的數量,並且再補一些新的水果進來。 說真的,蘋果真的是水果界的大哥大,很多諺語都跟蘋果有關,還記得上次我們講到"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s."指的是「你是我眼中的珍寶」,對吧!所以當我們在講到「心肝寶貝」或者「掌上明珠」,就可以這樣說喔!補充一下,另一個「掌上明珠」的說法,就是"a pearl in the palm"所以當我們要描述「她在家裡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但可以說,"She is the apple of her parents' eyes at home."也可以用"She is a pearl in the palm of her parents at home."來形容喔!另外,我們上次也提到了,如果是不討喜的人,我們會說他是一顆「壞蘋果」"a bad apple",那壞蘋果如果爛掉了,我們把它放在一籃新鮮的蘋果中,也很容易就把一籃子的好蘋果也毀掉了,所以,"One bad apple spoils the whole bunch."就被用來形容「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或者是一個個群體裡如果有一個「害群之馬」就會讓整體的情況每況越下、越來越糟的意思。這講到害群之馬就不得不把「黑羊」抓出來補充一下了,"black sheep"也是「害群之馬」的意思喔! 今天我們也要來講一個跟蘋果有關的新用法,是前面沒有提到的,那就是"apples and oranges",什麼!「蘋果跟橘子」?這是什麼東西,這樣也可以是成語喔?對啊!不要懷疑,就是「蘋果跟橘子」,雖然我真的覺得與英文那樣直白的用法比起來,中文的成語真的是超美的,但是我們既然學的是英語,就要學著用他們的用法,對吧!更何況我們是「麋鹿兒輕鬆說英語」,這種蘋果橘子還不夠輕鬆簡單嗎?當然很簡單,不過卻可以用來表達不簡單的意思,當然要給它學起來囉!那麼,講了半天,那到底這簡單的"apples and oranges"是什麼意思呢?你絕對很難想像,這個片語是用來指「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喔!「哪泥?」沒錯啦!在遠古的歐洲,人們將所有的果實都叫作「蘋果」(不知道是真的很懶惰還是缺乏想像力,這樣也可以?),其中也包括「橘子」在內。後來人們才將蘋果與橘子區分開來。於是英語中就出現了"apples and oranges"這個短語,用來表示「不同種類的物和人」,跟中文裡面的「風馬牛不相及」有些相似。比如說,這全天下差異最大的就是男人跟女人了,如果我們要表達「男人和女人是完全不同的。」那我們當然可以直白的說,"Men and women are totally different."或者可以說,"Men and women are like apples and oranges."後者這種表達方式是不是聽起來更生動有趣些呢? 而且,"apples and oranges"是用來表示「風馬牛不相及」或「完全不同」的東西,那麼,"to compare apples and oranges"就是指兩個東西是「南轅北轍」或者是「無法相比擬」的意思喔!你可能又會喊一聲「哪泥?」對啦!因為蘋果跟橘子雖然都是水果,但硬要拿來放在同一個天秤上來做比較的話,還是有許多難以客觀對等的條件,嚴格來說,根本是無從比較起的,所以才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這個片語就是用來比喻我們硬將兩樣截然不同的事物湊在一起做比較,是根本不會有結果的。比如說,「我們不能比較醫生和警察的重要性-那就像是比較蘋果跟橘子一樣,這兩樣東西是無法比較的!」"We can't compare the importance as a doctor to a police officer - that's comparing apples and oranges!"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水果是很多人都喜歡的,也是麋鹿兒很愛的水果之一,那就是「櫻桃」,有很多人的英文名字都取叫「櫻桃」,就知道這水果有多討喜了。提到嬌豔欲滴的紅櫻桃,最直接的用法可以用來形容「臉紅紅」,比如說,「當麗莎的心上人在大家面前走向她時,她的臉變得跟櫻桃一樣紅。」就可以說"When her crush approached her in front of everyone, Lisa turned red as a cherry."好有畫面對啊!除了新鮮櫻桃,我最喜歡生日蛋糕上的那個櫻桃了。"The cherry on the cake"也是有特別的意思喔!你想想,裝飾著雪白奶油雕花的蛋糕,如果再擺上一顆紅得發亮的櫻桃,看起來是不是更加誘人呢?當我們用「蛋糕上的櫻桃」來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時候,指的就是它具有「畫龍點睛」、「好上加好」的效果喔!帶有一點我們中文說的「錦上添花」的意思。 其實,跟櫻桃有關的用法其實也還蠻多的。如果說,我們一件事情沒做好,得到了「第二次機會」,除了可以說"second chance"之外,我們還可以用一個可愛又生動的表達方式,就是「咬第二口櫻桃」"a second bite of cherry",舉例來說,「我這星期三期中考沒有過,但下星期有第二次機會(補考)」那就可以說,"I failed my midterm examination this Wednesday. But I'll get a second bite of cherry next month."感覺跟櫻桃有關的說法,都也還是很不錯的吧!是的,就像是我們要表達「人生真是美好啊!」除了"What a wonderful life!"之外,我們也可以用"Life is just a bowl of cherries."來表達喔!不過這句話可以用在正反兩面,如果很「賽」,也是可以用「人生真美好啊!」來反諷一下的,比如說,「我今天把皮包在家裡,然後上班還遲到,下午又掉了新買的手機、最後還被老闆炒魷魚,人生真是美好啊!」就是"I left my purse at home and was late for work today. I lost my new phone in the afternoon and then got fired by my boss. Life is just a bowl of cherries."既然人生是一碗櫻桃,希望大家拿到的那一碗櫻桃都是超級無敵好的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水果超過你的想像 (上)
常聽人家說,多吃水果多健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跟水果有關的諺語與句型。這跟多吃水果多健康有什麼關係?好吧!其實沒有關係。不過多吃水果對身體好,多會一點跟水果有關的英文用法,英文也會跟著變好,這樣算不算?好啦!不閒扯了,就讓我們來看一下跟水果有關的英文用法吧!之前麋鹿兒的文章也多多少少有講到一些跟水果有關的英文用法,不過因為已經很久了,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沒關係,我們今天就順便來溫故知新一下囉! 講到跟水果有關的英文或成語,大家第一個會想到什麼呢?百分之八十會想到那一句,「一天一顆蘋果,醫生遠離我吧!」"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s away."但是,如果我們學了那麼久的英文,如果就只有熟這麼一句,那就真的有點點落漆,所以,我們來看一下還有哪些水果出現在常見的英文的表達中。既然我們用蘋果開了頭,那麼我們就先來看看蘋果吧!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看到小孩跟父母親很像,不管是言行舉止或者是遺傳到的氣質智商,我們有時候可以用像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來表達,英文就是"Like father, like son."或者是「有其母必有其女」,"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如果我們想要讚美對方的小孩,同時也讓父母臉上有光,我們會說真是「虎父無犬子」啊!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說,"The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蘋果不會掉在離樹太遠的地方。」帶有一點「好樹結好果」的意思,也就是說,樹本身好,結出來的果子也很好。不過,就跟前面提到的「有其父必有其子」一樣,如果,兒子跟老爸一樣壞,也是可以說"Like father, like son."這爛樹頭如果結壞果子也是必然的,所以"The apple never falls far from the tree."也可以用來形容「上樑不正下樑歪」喔!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有被「你是我的小蘋果」這首歌洗過腦吧!另外有一句跟蘋果有關的諺語,聽到會讓人高唱「心花開」的,就是,"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為什麼呢?如果有人這樣跟你說,「你是我眼裡的蘋果。」要很開心,因為對方想要表達的是,「你是我最珍視的人。」如果哪天聽到有人對著自己說,"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千萬不要覺得對方怪怪的,在對方眼裡蘋果是表示自己在對方眼裡看起來很圓?很紅?還是?都不是喔!是對方在表達愛意啦!感覺上跟蘋果有關的都是還不錯的形容對吧!不過,如果是顆「壞蘋果」,挑明了用"bad",想當然爾,那就好不到哪兒去了,"a bad apple"通常用是來形容「不討人喜歡的人」喔!另外一種討人厭的人就是"apple polisher",這種替蘋果上蠟擦得波亮的人,為什麼討人厭,因為這種人就是所謂的「馬屁精」,討不討厭?對,真的很討厭。 對了,還記得我們講到「瘋狂」的片語,有講到一種可以用來表達抓狂的水果嗎?那就是「香蕉」,雖然實際生活上的香蕉有定神安眠的功效,但是如果我們聽到"Go bananas",那可以是指這件事情讓人「情緒失控、陷入瘋狂」喔!比如說,前陣子的棒球比賽,大家都很瘋,如果和朋友在看球賽,賽情陷入膠著緊張刺激,想要表達「如果我們那隊贏得冠軍,我會發瘋的!」這樣的心情,就可以說,"I will go bananas if my team wins the championship!"此外,要表達「使某人瘋狂、使某人抓狂」也可以說"to drive someone bananas",舉例來說,這世界上最讓人抓狂的事情之一,莫過於像是孫悟空的師父唸緊箍咒一般的碎唸神功,這樣的技能通常在婆婆媽媽身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當然處女座的龜毛起來也是,如果你阿母天天唸,讓你快要抓狂了,你可以說,"My mom drives me bananas with all her nagging."「我媽整天碎碎念讓我抓狂。」 我想大家都知道,伊索寓言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就是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那我們想要表達一個人「酸葡萄」心理溢於言表,我們就可以說"It's a case of sour grapes."這種情況最容易出現在辦公室有升遷機會的時候,一旦平常不怎麼顯眼的人突然得到了升遷機會,或者是被看好的人沒有被升遷,就開始會有一大堆的酸泡泡淹沒辦公室,然後酸言酸語飛滿天,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安慰一下可憐的事主"He's just jealous of your new promotion. It's a case of sour grapes." 「他只是嫉妒你最近有升遷機會而已。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同時也可以對那些酸民們說,"Don't be a bad loser"或"Don't be a sore loser."「別當個輸不起的人!」 不過,當講到酸的水果,最容易想到的不是葡萄,而是檸檬對吧!這檸檬也是有它另外的含義喔!如果你買了一輛二手車,聽到朋友說,"Wow, your car is such a lemon."可就要哭了!因為這並不是稱讚,而是說,這輛車是「破銅爛鐵」或「瑕疵品」的意思。那如果說,聽到朋友說,"Wow, your car is such a pitch."那就可以開心了,因為,這句話的意思是用來形容事物非常棒的喔!如果有人對你說,"You are a peach."就是「你人好好喔!(你真是個討喜的人)」,也是很令人開心的。所以,檸檬(lemon)是「爛東西」,而桃子(pitch)是「很棒的東西」,壞蘋果(a bad apple)是「不討喜的人」,而「桃子」是「討喜的人」,這樣記起來了嗎?不要問我為什麼是檸檬,不是榴槤,是桃子不是梨子,這可能要追溯到某人的第幾百世祖,橫豎不可考的事情,我們就不要追究了喔!重點是聽懂、看懂、然後會用,對吧!可能是因為水果跟大家日常息息相關,又容易記,所以坦白說,真的有很多跟水果有關的英語句型或片語很常被運用在生活上,而他們的意思又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如果不是在那樣的情境中,還真的是很容易一頭霧水,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這樣怎麼可以呢?對吧!下回我們就繼續來看這些有趣的水果用法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我感恩的季節 (下)
既然這是一個感恩的季節,我們一定要來分享一下如何表達出我們的感謝。說真的,在傳統亞洲家庭長大的小孩通常不大能夠坦率地表達感情,更別說對別人大聲說出我愛你或我謝謝你之類的話語,總是怕太肉麻或者是太過矯情,結果千言萬語到最後就只剩下兩個字:「謝謝」,就沒了。雖然"Thank you."兩個字就可以表達感謝了,可是如果只說"Thank you."有時候會因為表達太過含蓄,反而會讓別人容易產生誤解,認為我們並沒有特別感謝對方所做的事情。「感謝」說到底還是有程度差別的啊!是只有一點點感謝,普通感謝,很感謝,還是非常感謝,或者感謝得不得了呢?光是用"Thank you."是真的沒有辦法讓人接受到自己的心意。所以,我們一起來看看,到底有哪些不同的說法,可以用來精確地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意。 如果感謝的程度只有個十幾二十趴,是屬於一種平平淡淡地感謝,口語的表達可以說,"Thanks."或使用一般常用的"Thank you."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很感謝」、「非常感謝你」那就可以說,"Thank you so much."、"Thank you very much."或" Thanks a lot."只要加一點點「強調」就會讓別人覺得我們的感激之意多上很多。如果想要更誇張一點地表示感謝,那就可以說"Thanks a bunch.。如果想要更浮誇一點,像我們中文常常會說「萬分感謝」之類的,那就可以用"Thanks a million.",如果要無敵浮誇,那就可以說"Thanks a zillion.你看,「百萬分感謝」、「億萬分感謝」是不是聽起來超級無敵浮誇的,但是很受用啊,誰不想要被這樣感謝,對吧!不過也是要看狀況用啦!不能說人家幫我們一點小事我們就跟人家說,「我對你的感激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那就真的是太over了。 除了適切地表達感謝之意,如果我們可以提到對於對方哪一些事情覺得感謝,會讓對方覺得自己真的很用心。所以,我們可以用"Thank you for + 原因"或者是"Thanks for + 原因"來說明。因為for是介系詞,所以,後面要接名詞或者是動名詞。比如說,「感謝您的耐心(等候)。」就可以說,"Thanks for your patience."或者是"Thanks for your waiting."通常我們在打給客服的時候,客服在電話上請我們稍候一下的時候,如果接通了,就會聽到對方這樣說,Thanks for your patience."雖然沒有想要等這麼久(那真的很考驗耐性),不過聽到對方這麼說,這時候久候的不耐煩就會消減許多。所以,在這邊分享一句很好用的句子,如果我們想要對於對方的感謝多表達一些,但是又一時想不出來對方所做的事情要怎麼表達才好,可別驚慌失措卡在那裡,這時候我們只要用"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you have done (for me)."「謝謝你(為我)做的所有事。」這一句來表達,完全通殺啊!真的是超級好用又sweet啊!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一句,可以應用在大多數的場合中,還有兩句在很多的場合也很實用,比如說對方很挺我們,很支持我們,不管他做了什麼,或者他做的多到一張卡片不夠寫,那們我們就可以很簡單地用一句「謝謝你的支持。」來表達就可以了喔!英文就是"Thanks for having my back."或者是"Thanks for your support."另外,如果我們邀請客人,客人不遠千里而來,這樣我們就可以對盛情而來的客人說,"Thanks for coming here today."(謝謝你今天過來。)這樣比簡單的"Thank you."要讓人覺得情意濃厚。 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下,我們有時候會看到"thanks to"這個片語,很多人會覺得,既然"thanks for"後面加的是名詞或動名詞,用來表示感謝的原因,那"thanks to"這個片語是不是加上動詞,表示感謝的動作呢?當然不是!"thanks to"這個片語可是跟感謝一點關係也沒有喔!但是因為這兩個片語太容易被混淆了,所以,一定要特別說明一下,"thanks to" 是「多虧」、「由於」的意思,這裡的"to"是介意詞,後面可是要接名詞的喔!跟"due to"還有" because of "的用法一樣,但是"thanks to"的語氣更為強烈一點,可以用在因為某個人、某件事或者是某個東西,以至於原本不好的情況因之變好了,可以用在正向的描述,當然也可以用在反諷的情況下,表示因為某樣東西、某個人或某件事情,讓原本還不錯的情況變差了。就跟"You deserve it."(你應得的!)一樣,可以正面的表示「這是你值得擁有的。」也可以用來表達「你活該!」比如說,因為珍妮的幫忙,所以大家準時完工下班,就可以說"Thanks to Jenny, our work is done on time."「多虧珍妮,我們準時完工。」又比如,如果今天珍妮幫倒忙,不小心讓辦公室跳電了,要表示「都是因為珍妮的緣故,(害)現在停電了。」就可以說,"Thanks to Jenny, the power is out now."所以,看到有人使用這個片語,也要注意上下文,才知道對方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喔! 前面提到"Thanks."或"Thank you."是比較口語的,但是我們總是會碰到比較正式的場合啊!或者是我們必須意寫書信去感謝人家,但是又不會比較難的單字,哪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形容詞"thankful"或"grateful"來表達,所以,當我們想要表達對某人做某件事情的感謝,那我們就可以使用"be thankful to 人 for 事情"或者是"be grateful to 人 for 事情"這兩個句型。比如說,「我非常感謝你的幫忙。」口語表達就是"Thanks for your help."較為正式的說法就是"I am very grateful to you for the help."或"I am very thankful to you for the help."另外我們也可以用,"appreciate"這個字,誠意滿點啊!但是使用這個字要很注意喔!我們很感謝一個人其實要是感謝這個人的所作所為,所以, appreciate後面加的是感激的原因或者東西喔!所以,上面提到的,「我很感謝你的幫忙」就是"I really appreciate your help."如果只想說「我很感謝」,就是 "I really appreciate it.",這裡的"it"可以指任何的事物,但一定要記得加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我感恩的季節(中)
十一月是感恩的季節,我們這個禮拜繼續「感恩的季節」。感恩節 的英文可以說“Day of Thanksgiving”或“Thanksgiving Day”或者是簡單的就說“Thanksgiving”就可以了。這個節日在國外可以說是跟我們中國過年一樣重要的日子,還記得我們上一次提到了感恩節的由來是因為北美洲的原住民幫助了從英國移居到美洲的新移民度過了艱困的嚴冬,並教導他們打獵(go hunting)、釣魚(go fishing)以及耕種符合當地的作物,像是玉米(corn)、南瓜(pumpkin)跟豌豆(pea),因此隔年有了豐收“harvest”,不需要再過著飢寒交迫的日子,所以新移民感激原住民而有了感恩節。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是這個節日其實與歷史及宗教是密切相關的。最早跟感恩節有關的紀錄可以追溯到西元1620年左右,當時,隨著新移民,也就是「清教徒“pilgrim”遷徙到美國東北部六個州,這個傳統節日也跟著來到美國。我們從字面上來看,「感恩節」“Thanksgiving”可拆成“thanks”和“giving”,也就是感謝上帝賜予人民在這一年能大豐收,讓人民在冬天時有食物可以渡過寒冬。 雖然感恩節在西方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但是在每個地區有各自不同的日期,像在加拿大的感恩節是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而美國感恩節則是定於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一般講到感恩節,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美國版的「11月的第四個禮拜四」。其實最一開始的時候,美國的感恩節並沒有固定日期,也並非為國定假日,直到西元1863由林肯總統統一成現在的「11月的第四個禮拜四」,並宣布這一天每個人都應該放假在家陪伴家人。所以「感恩節」就變成了跟中國「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大團圓一樣的日子了 西方人在感恩節會回家團聚,這種跟家人團圓的聚會就叫做“family reunion”,大家會在這一天聚在一起吃感恩節大餐。就跟中國的大團圓一樣,除夕我們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每家的年夜飯都不一樣,各具特色,但是「圍爐」的概念是一樣的,所以,火鍋“hot pot”大概就是一定會出現的菜色一樣,西方的感恩節大餐也不是隨便煮煮吃一吃就好,是有固定的傳統菜色喔!當我們提到感恩節大餐,大家腦袋會浮現什麼呢?火雞!對了!就是火雞! 「火雞」“turkey”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通常會在火雞肚子裡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這種塞在火雞裡面的「填充物」就叫“stuffing”,通常是由麵包丁、蔬菜丁、肉丁加上辛香料製作而成。然後再把填好的整隻放進火爐中烘烤 等到出爐後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再由女主人分送給大家。而且火雞一定要淋上「肉汁」“gravy”一起吃喔!這種“gravy”則是火雞烤好後流出來的肉汁,通常製作烤火雞的時候都會將肉汁收集起來,當在享用火雞肉時會淋上肉汁以增添風味。 除了火雞,感恩節的餐桌上還會出現許多傳統的菜餚,比如說,「馬鈴薯泥“mashed potato”而這個通常也會淋上“gravy”一起吃。這個“mashed potato”的“mashed”是指「碾成泥狀的,所以如果是「芋泥」,那就是“mashed taro” 如果是「南瓜泥」就是“mashed pumpkin”如果是「紅豆泥」,那就是“mashed red bean”,以此類推,要說什麼「泥」都可以喔!另外,印地安人教會新移民種植的作物最大宗的就是南瓜了,感恩節的餐桌上怎麼可以沒有南瓜呢?而且既然秋天是南瓜的季節,大家想想,十月份那一堆擺在門口的南瓜不努力消化一下怎麼可以,對吧?所以我們一定會在感恩節吃到南瓜,最經典的就是「南瓜派」“pumpkin pie”了。 感恩節的餐桌上,還有一種很特別的佳餚,那就是「蔓越莓醬“cranberry sauce”。至於這道菜為什麼出現在感恩節的餐桌上,說真的並不可考,它特別在這可不是拿來塗麵包的喔!是拿來搭配火雞肉食用的,吃起來鹹鹹酸酸的味令人垂涎三尺,非常的開胃 其他的小菜有「粟米麵包」“cornbread ”豆子“peas”和「紅蘿蔔“carrots”簡單來說,就是準備了大量的蔬果,如地瓜“sweet potatoes”菇類蔬菜“mushrooms”瓜類蔬菜“squashes ”等等。有時候比較講究的也會出現相當傳統的英國「砂鍋菜“Casserole”因為它並沒有一個專屬的名稱,簡單來看就是一種砂鍋菜的概念就對了 由於感恩節落在星期四,因此一般公司都會在隔日休息、不上班,甚至連大眾運輸系統都會停駛,為的是讓平時辛勤的工作者們能夠有四天的連續假期。當然這四天的假期不會都在吃大餐,就像過年一樣,我們會做些傳統的活動,西方人也會有固定的活動。以美國為例 在感恩節這段時間,大家除了會回家與家人團聚、吃大餐外,另外也會與親朋好友一起參加慶典遊行或是看美式足球比賽,而這些比賽也跟平時一般球賽不大一樣對了,說到遊行,最經典的莫過於美國梅西百貨於每年感恩節時舉辦的大型遊行了,除了歡慶感恩節外,同時也宣告著「聖誕季節」的到來! 講到這裡,麋鹿兒就不能不提一下「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了。偷偷告訴大家,黑色星期五跟感恩節可是大有相關喔!什麼?真的?假的?是真的喔!黑色星期五不是帶賽星期五嗎?跟感恩節啥事?很多人一定一頭霧水對吧!其實,所謂的「黑色星期五」指的是每一年感恩節的次日。之所以被稱為“Black Friday”是因為這天為感恩節後的第一天,人們會開始為聖誕節進行大採購,所以很多商店因此有大額的進帳,老闆笑到嘴巴都裂了。由於傳統上用紅色記帳代表赤字,而用黑色記帳則表示有盈利。所以把這個星期五叫做黑色星期五,期待年度營收能夠轉正,全部都是黑字囉!西方人也超迷信的啦!哈哈哈,這就是黑色星期五的由來。怎樣,跟大家想的不一樣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我感恩的季節 (上)
光陰飛逝,轉眼間2019又來到最後的三個月,時序也邁入冬天。雖然,還天氣還是很熱,但是不可否認地已經是十一月了。哈哈哈,仔細想想,這一年到頭來,不管談到什麼樣的話題,總是都離不開節日,幾乎每個月份都有它重頭戲的節慶日子,就算西方的沒有,中國的也有。這十月剛過完熱鬧騰騰、嗨翻小孩、累昏大人的萬聖節(Halloween),緊接著十一月份來到的節慶是感恩節(Thanksgiving),說真的,雖然現在學英文嚴然是一種趨勢,許多西方的節慶在中國也是熱鬧滾滾地被慶祝著,尤其是情人節(St. Valentine's Day)、萬聖節(Halloween)跟聖誕節(Christmas),更是大家期待萬分的日子,相較於以上所述的節慶,感覺上中國人對感恩節(Thanksgiving)是比較陌生一點的,但其實,在西方這是相當重要的日子喔!有趣的是,對大多數非英語母語國家來說,現在講到感恩節,大家都可以直接聯想到「火雞」“turkey”,但是,卻不一定知道感恩節是怎麼來的。 講到感恩的由來,基本上從字面上,我們可以推知「感恩節」是個表達感謝之意的節日,為什麼要表達感謝呢?據說是因為在1621年時,有一群從英國來的新移民在北美大陸經歷了一場嚴寒的冬季,生活十分艱辛,當時有一群美洲原住民(indigenous Americans)對他們伸出了友誼之手,協助他們渡過這個艱困時期(hard time)。為了表達感謝,新移民舉辦了一場盛宴(feast),與幫助他們的原住民朋友分享豐收(harvest)的食物,回報當時的恩情。有一說當時的盛宴舉辦了整整三天呢!哇!一種連吃三天流水席的概念啊! 關於這個故事裡的兩大主角群:「移民」以及「原住民」,麋鹿兒在這裏有幾個概念跟大家分享一下。所謂的「移民」其實就意義上來說分成三種:就是「移入的移民」、「移出的移民」以及「包括移入與移出的移民」。「如果你搬離一個國家,代表你移出,那你就是個移出者。」“If you move out of a country, you have emigrated, and you are an emigrant.”「如果你搬進一個國家,代表你移入,那你就是個移入者。」“If you move into a country, you have immigrated, and you are now an immigrant.”所以,比如說,我們移民到加拿大,對台灣人來說,我們是移出去的,對加拿大人來說,我們是移入的,所以,在台灣講到「移民」,就是“emigration”而「移民者」就是“emigrant”,相對地,在對加拿大人說,「移民」則是“immigration”,而「移民者」就是“immigrant”。如果只是講到「移民」的概念,而這個概念「包括有移入的移民以及移出的移民」,那就是“migration”,那這樣的「移民者」就是“migrant”所以「移出移民和移入移民都是移民形式的一種。」用英文來表達就是“Emigration and immigration are both forms of migration.”記這一個句子就可以把三個字都清楚地記得喔!不賴吧! 其實「移民」的概念也不光只是限定人們從一個國家搬到另一個國家。如果說我們從一個國家當中的一個地區搬到另一個地區,也可以說我們是移民者。比如說從南部「北漂」到台北工作,然後定居的人,就也算是一種「移民」。而且,這個字除了用來講「人」之外,也可以用在「動物」身上喔!所以「動物和人類都能遷徙,也可被稱作移民者或遷徙者」“Animals and people can all migrate and they can also be called migration or migrant.”所以如果我們要形容因為某些原因而大舉遷徙到其他地區定居的動物,也可以用這個字,但是要注意的是只有人類能「移出」“emigrate”和「移入」“immigrate”哦!動物只有「遷徙」“migrate”喔!相信大家對於所謂的「移民」的概念,在經過這樣的說明之後,應該會比較清楚,也不會因為誤用而造成誤解了! 再來,我們要講到所謂北美洲的「原住民」,北美洲的原住民,簡單來說,就是指「北美洲的印地安人」,所以,我們可以說“American Indian”、“native American Indian”、“Indian”、“Native Americans”或者是“Indigenous Americans”。有時候只講“Indian”聽話的人會容易搞不清楚,因為這樣很容易跟「印度人」搞混,所以以往如果講「印度人」,會在前面加上“Asian”,用“Asian Indian”來表達。如果講「印地安人」會在前面加上“American”,用“American Indian”來表達,以避免聽話的人誤解。而且其實現在已經越來越少人用“Indians ”來說「印地安人」,只說“Native Americans”了,“native”這個字,是指「土生土長的」,所以也很貼切地說明了「美國土著」的概念。 講到「原住民」,一定要特別說明一個概念就是,我們常常在看到陳述跟原住民有關文件說明中,對於「原住民的」這個字,常常翻成“aboriginal”,對吧!但是其實這個字應該是用來指「原始人」、「未受任何文明影響」或「該部落完全不接受任何現代文明的東西」,才能叫做“aboriginal”,而我們剛剛在上面看到,在陳述「北美的印地安人」,也就是「美國的原住民」,用的形容詞是“Indigenous Americans”,而不是“Aboriginal Americans”,是因為“indigenous”雖然也是指「當地的原始住民」,但指的是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生活習慣已完全脫離了「原始」的生活模式,像是採集、狩獵、漁捕等原始方法。所以不管是台灣的原住民或者是美國的原住民,已經不能說是完全的「原始」,還是有他們的文明產生,所以,解說「原住民的」相關文明,最好是使用“indigenous”而避免使用略帶貶抑之意的“aboriginal”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我PAY! 關於付錢的大小事 (下)
講了很久的「付錢」,除了這個議題跟大家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一天都會有「支付」的動作,其實一開始會想到要談跟「付錢」有關的話題,是因為麋鹿兒發現我們現在已經活在一個「多元支付」的時代,而且已經進入一個全民輕鬆"pay"的狀態。你可以拿起手機「嗶」一下,可以拿起手錶「嗶」一下,拿起悠遊卡、I-cash、I-pass、信用卡、debit card這裡「嗶」那裡刷就解決了,要付錢給世界另一端的人,拿起手機用APP轉個帳也不要一分鐘,甚至現在也不用記對方落落長的帳號,直接請對方出示QR code,隔著螢幕照樣就「嗶」一下,就把帳轉給對方了。說真的,付款已經變成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甚至,大家都不大帶錢包出門,因為只要用手機就可以搞定一切,多麼方便啊!我們今天就來談談「行動支付」以及一些跟「付錢」有關的生動形容。 麋鹿兒還記得最早出現在生活中的行動支付模式是大陸的「支付寶」。現在除了支付寶,台灣也滿街都是這個pay那個pay的。這一堆"pay",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霧煞煞,現在就讓我們來弄清楚吧!相信大家應該對「支付寶」非常的熟悉,尤其是熱愛在淘寶淘貨血拼的人。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大家清楚支付寶的英文怎麼說。想想,基本上是阿里巴巴的產物,所以馬雲其實也很有創意地給自己的產品想了一個相當道地又好記的名字。這大家耳熟能詳的「支付寶」,英文就叫作"Alipay"。為什麼?這其實很簡單就可以理解,「Ali」就是阿里巴巴的「阿里」,而"pay"就是「支付」的意思。加在一起就出現了相當好記的「阿里pay」囉!相信大家看完一定秒記得而且很難忘。你看,行銷人厲害就厲害在這裡,這「支付寶」就是「阿里pay」,既簡單又好記,更具備宣傳自家公司的良好效益,一舉兩得啊!大陸除了「支付寶」,微信支付也是相當普遍使用的支付方式,「微信」的英文是"WeChat",這些一開始當作通訊軟體讓「大家聊聊」的軟體,後來也都支援了支付的功能,所以就有了「微信支付」"WeChat Pay"出現,然後Line也有了"Line pay",蘋果系統有"apple pay"各大"pay"系統紛紛出現,台灣目前也有"Taiwan pay"的系統。就這樣"pay"來"pay"去,現代進入了一個行動支付的時代。 所謂的「行動支付」,指的是購物後直接用手機完成付款的操作方式,因為手機的英文是"mobile phone"付款是"payment"所以「行動支付」的英文就是"mobile payment"。雖然「相較於香港和中國,台灣的行動支付發展較慢。」"Taiwan has been slower to adopt mobile payment than Hong Kong and China."但是行動支付也慢慢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甚至現在「行動錢包」" mobile wallet"也慢慢普及,大家都已經習慣拿起QR code來掃一下,一切搞定。這所謂的QR cord是Quick Response Code的縮寫,這就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了,「QR Code」直接翻譯的意思是:「高速識別碼」,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二維碼」。常見的「二維碼」大概有兩種,一種是條狀的,口語稱為"bar code",另一種是方的,也就是我們提到的"QR code"在大陸我們很常看到「掃碼關注」或「掃碼付款」的字眼,其實很簡單,「掃碼關注」就是"scan to follow"而「掃碼付款」就是"scan to pay"囉!scan什麼?當然是"scan the QR Code"囉!所以如果遇到外國客人,別忘記跟對方說句"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說不定就開發到了鐵粉,從此滾出無限商機。 除了簡單地聊一下跟「行動支付」有關的英文,我們也來聊一些跟「付錢方式」有關的英文,這裏要分享的不是「付錢的方法」而是「付錢的樣態」。一般我們講到「付錢」,我們可以簡單地用前面所提到的"pay"這個字,所以如果我們要講付多少錢買什麼東西,就可以用「pay錢for物品」這樣的句型。比如,「我付了一萬塊買了那台筆記型電腦。」就可以說,"I paid 10,000 NT dollars for the laptop."有注意到吼,pay這個字的動詞三態是不規則的,過去是跟過去分詞都是"paid",別忘記喔!此外,如果是一般在餐廳吃飯之後要「拿著帳單去付錢」的動作,那我們就可以用"foot the bill"來形容。在這裡用的是"foot"這個字,很有趣吧! 聽到千萬不要以為人家叫你用腳踩帳單喔!在餐廳吃飯也會遇到一種狀況就是拆帳各付各的,「各付各的」英文是"to go Dutch",因應這種支付型態,現在還有很方便的系統可以各自分開付帳或者是直接幫忙把帳單除以人數,省得大家算到腦死,相當地貼心。講到「各付各的」,有一種情況也是大家的錢平均分攤,跟各付各的很像,但也不大一樣,那就是「共同出錢」。這種通常會出現在「捐款」的情況,比如說共同出錢認捐瀕臨絕種的小動物或者是共同出錢認養一塊地之類的,這種就是"to chip in"喔! 說真的,現在付錢的方式真的比以前方便很多,除了網路銀行可以立即轉帳付錢、線上刷卡可以血拼無極限之外,這行動支付也讓付款輕鬆容易還很帥氣。這樣雖然可以刺激經濟,但是也很容易會讓自己不小心花很多的錢,變成大手大腳「揮霍」而不自覺。這種「花錢如流水」的狀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錢多到花不完,雖然花錢如流水,從來沒有在看價錢,但是「怎麼揮霍都還是在自己的預算內」,那就叫做"to splash out",好羨慕啊!我也好想要「預算無上限」怎樣都不會超支,但是,一般人是不可能的,如果「揮霍的錢超過自己的預算」,那麼就是"to splurge on"。如果我們不管預算這件事,就純粹講一個人「浪費錢」或者「恣意揮霍」,那就是"to squander",而通常這種揮霍無度的人,不要欠一屁股債就不錯了,根本不可能存得到錢,所以,如果我們要形容一個人「花錢如流水且存不了錢」那我們就可以說他「把口袋燒了一個洞」也就是"to burn a hole in one's pocket",很傳神吧!把口袋燒了洞,錢就一直不斷地漏,超有畫面的吧!大家可千萬把口袋縫好,不要隨便亂燒洞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我PAY! 關於付錢的大小事 (中)
我們上次提到跟付錢有關的大小事中,跟「要價」有關的一些說法,今天我們要來再分享一些有趣的「收費」或者「支付」,比如說,每個學過英語的人都一定學過以下的會話。"How are you?"然後標準的回答大概就是"I am fine, thank you."所以,"fine"這個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他其實有「罰單」的意思喔!"fine"這個字是「罰鍰」的概念,也可以當名詞或動詞用,比如說,有很多店家很愛播放流行音樂,但對當地的居民可能是一種困擾,尤其是販賣食物的店家,不僅是音樂吵人、顧客的喧譁聲吵人、來往的車子擾人、亂丟一地的垃圾更是惱人,所以「這家店因為製造噪音和亂堆放垃圾而被罰款了。」我們就可以說,"The store was fined for making noises and scattering garbage." 至於一般的帳單,則大多用"bill"這個字,這個字有「鈔票」的意思,如果當「帳單」來使用,則通常指「有明細寫出項目及金額的收費」,一般常見的有「電話費」"phone bill"、「水費」"water bill"、「電費」"electricity bill",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下喔,雖然「水費」及「電費」直接翻譯就可以了,但「水電費」並不是"water and electricity bill"喔!一般生活中的水費跟電費常常會一起被提到,「水電費」是"utility bill",要記起來喔!對了,講到「支付」最常用到的就是"pay"這個字,而講到「花費」,最常用到的是"spend"這個動詞以及"cost"這個概念。我們先來談一下「花費」的用法。 當我們說到「花」了多少錢在什麼樣的事情上,我們會用到"spend"這個字。比如說,講同樣一件事情,環遊世界好了,如果我說,「我花了200萬去環遊世界」,我會說,"I spent 2 million dollars in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而如果我要表達「我花了兩個月環遊世界」,那麼我們可以說,"I spent 2 months in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我們在使用"spend"用這個字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因為主詞只能是「人」而不能是「事情」或「動作」。換句話說,當然也不能用虛主詞"it"來替代原來的主詞。所以要記得只有人才能花錢或花時間喔!而且,"spend"這個字的詞三態是不規則的變化,它的過去式跟過去分詞都是"spent",最後要提醒大家注意在使用"spend"這個動詞的時候,後面接上不同的介系詞,在後面接的東西也不一樣喔!比如說,如果我要說,「比爾花了兩個小時在看那場表演。」我可以說"Bill spent 2 hours in watching the show."或者是"Bill spent 2 hours on the show."簡單來說,就是「人+spend+金錢(或時間)+in V-ing」或「人+spend+金錢(或時間)+on N.」,千萬不要弄混了喔! 那如果說,通常我們講到"cost"這是指「一整件事的花費」,也就是一般「成本」的概念。所以這個字主詞不會是人,一定是東西或者事情,所以「環遊世界花了他兩百萬。」這件事情,如果用"cost"來表示的話,就會是"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cost him 2 million."使用"cost"這個字的時候要注意,"cost"的動詞三態變化也是不規則的,它的過去式跟過去分詞都是"cost",而且使用這個字的時候,跟"spend"不一樣,"spend"可以用來表示金錢的花費跟時間的花費,但是"cost"只能用來表達成本或所花費的金錢,如果要表達事情花費掉人的時間的話,那就要用"take"這個動詞,所以,前面提到的例子「環遊世界花了他兩個月的時間。」那就是"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took him 2 months."在這裡再順便提醒一下,我們剛剛提到"spend"的主詞一定要是「人」,但是用"cost"跟用"take"來表示「花費」的這兩個句型都可以用虛主詞來替代,所以,"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cost him 2 million."可以寫成"It cost him 2 million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而"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took him 2 months."就可以寫成"It took him 2 million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對了,講到"cost"麋鹿兒想要跟大家分享幾個常見或有趣的說法,比如說我們很常聽到人家在講"cost down",這是指「降低成本」的意思,應該大家都可以輕易從字面上明白意思,但其實,講到「降低成本」,因為大部份人都會聯想到"cost down",所以就說「我們公司想降低成本」,"Our company wants to cost down."或者問「要怎樣降低成本」"how to cost down?" 但說真的,這樣的說法一般老外都會覺得很怪,因為他們會認為這樣說文法不太通,可能是因為我們太常用"cost down"夾雜在中英文的表達裡,所以便習慣而成自然了,也許以後會約定成俗被接受,但現在還是先學學正統的說法吧!「降低成本」,可以用"reduce the cost"或是"keep the cost down"比如說「降低30%成本」,就可說成"achieve a cost reduction of 30%"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cost an arm and a leg"這一個片語?到底「花一隻手跟一隻腳」是什麼意思,是要動手動腳嗎?當然不是。想想,我們以前有看過的影片裡,黑道動不動就要人家留下一隻手或者一隻腳的,是吧!什麼樣的東西會需要花費一隻手臂跟一隻腳作為代價,那樣的東西一定非常的昂貴,對吧!所以,"cost an arm and a leg"就是指東西昂貴或者是代價很高的意思囉!很有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