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英語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愚人節開個玩笑吧
四月一號愚人節的英文是"April Fool's Day"或者"All Fool's Day",在這一天大家都可以「愚人無罪」或者是「娛人有理」,這種帶有點小小的解放感的節日沒有人會不愛,對吧!雖然我不知道現在大家都流行怎樣過愚人節,但是在美國的學校中,愚人節這一天最流行的捉弄人活動就是跟對方說,「啊!你鞋帶沒綁誒!」,然後看對方低頭去檢查鞋帶而哈哈大笑。這樣說來感覺上學生們在過愚人節的時候都還算很有分寸,玩笑也大多無傷大雅。我還記得以前在學校的時候,因為民風保守,大家還不敢太開老師的玩笑,曾經做過最鬧的事情也了不起就是跟隔壁班的串連交換教室上課而已。 話說大家都知道要在愚人節這天認真捉弄人,卻很多人都不知道到底為什麼會有一個這樣ㄎ一ㄤ的節日,大都覺得好玩就好,沒有人認真想知道怎麼來的。我們今天就來分享一下愚人節的由來,也順便談談「捉弄人」跟「開玩笑」的英文要怎麼表達。 愚人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個可信度比較高的要追溯到十六世紀時,法國人在轉換日曆系統的時候發生的小狀況。據說在法國原本的曆法中,新年的假期是三月二十五日到四月一號,總共有八天,而且會在第八天盛大慶祝新年。但是在1582年時,法國更改了新曆法,在那之後,新年的第八天改為一月一號。對於我們一天到晚在彈性上班上課,補假又放連假的今天,很難想像這麼簡單的更改日期,卻在當時沒有電話、社群、網路以及郵務系統的情況下,導致有些人過了很多年還是不知道更改了曆法,仍舊在四月一號慶祝新年,於是這些人就被嘲笑是「愚人」,這樣的習俗後來也流傳到其他的國家,四月一號就變成了「愚人節」。 我們現在在愚人節都會絞盡腦汁想要給大家什麼樣的「驚喜」,事實上,在西方,人們在愚人節開的「玩笑」並沒有這麼free style,多數是有主題的,而且都帶有類似的惡作劇或有點羞辱人的性質。如果是在葡萄牙(Portugal)的人們,在愚人節這一天出門可能要戴好防護裝備,因為路人會隨時「朝著你潑麵粉」"throw flour at you"。如果是在法國(France)的人們,那三不五時就要伸手摸摸自己的後背,因為大家會試圖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在你的背上貼上魚的的圖案,是一種如果被貼到了,就是阿呆(上鉤的魚)的概念。這兩種都算是很正統的在地愚人節活動。 如果是在英格蘭(England),就應該在中午之前說笑話,如果超過中午才說,那就會被笑是"an April Fool",很多的英美國家的大公司跟媒體也在四月一號這一天紛紛加入這項趣味活動,比如說,BBC或CNN可能會在四月一號發出川普要再參選的消息或者是公布麋鹿兒成為全美樂透最大得主,那百分之兩萬一定是在鬧著玩的。新聞台在愚人節這樣「亂報」是不會被罵的,大家還會跟著幫忙「瘋傳」電視台的「創意愚人新聞」。說真的,相較之下,外國人對玩笑的包容度還是很大的,在台灣,新聞敢亂報試試看。 一年當中有個放鬆的愚人節已經讓人覺得很棒了,全世界有一個地方還認真擴大慶祝愚人節,在蘇格蘭(Scotland)的人們甚至會用兩天來慶祝愚人節,而第二天就是專門用來讓人去捉弄別人的「續愚人節」" Taily Day",我們有時候在電影裡面看到在背後貼上「踢我」"Kick me"的字條的橋段,就是這樣來的。 既然愚人節大家都會互開玩笑,那麼我們就來看看「開玩笑」的英文要怎麼說。一般來說,如果只是「講笑話」,那麼我們會用"play a joke"這個片語。"joke"是「笑話」的意思,我們常常看到撲克牌面裡那個小丑的圖案旁邊會出現"joker"的字眼,就是「講笑話的人」。因為古早的「弄臣」,做的就是講笑話娛樂別人的工作,所以就是"joker",如果只是說說而已的笑話變成了真實的行動,那就是「惡作劇」了。所以,如果我們聽到有人說那是"practical joke"那就不是講講而已而是真的付諸行動,說真的,我不大喜歡「惡作劇」,因為「惡作劇」這種事情偶一為之無傷大雅還行,如果很頻繁或者是鬧很大,「有時候會有很嚴重的後果」,"Sometimes practical jokes could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像是一開始只是拉人家椅子讓人跌坐在地上的開玩笑舉動,結果導致害人家變成植物人的嚴重下場,就是血淋淋的真實案例。不得不謹慎喔! 通常我們要表達「惡作劇」會用"play a trick"(變戲法)這個片語。這個片語中的"trick"指的是「把戲」、「詭計」或者「惡作劇」,在萬聖節中,小孩子們挨家挨戶地要糖果時說的"trick or treat!" 就是「不給糖,就搗蛋」的意思。說真的,看別人變把戲,第一次會覺得很新奇,看兩次也覺得還挺趣,如果有某位朋友每次都玩同樣的把戲,到最後大家都會白眼翻到後腦勺不想理他,這時候就可以跟他說,"You've played this trick so many times that we're all getting tired of it."「你玩這把戲太多次了,以至於我們膩了。」 說真的,中文裡講的「開玩笑」或「惡作劇」這幾個字的分寸真的很難拿捏。就算是玩笑話也是有殺傷力的。有些人玩笑開過頭,變成了「嘲弄」或者是「取笑」,就不是太妥當,比如說小學生就很愛拿別人的外表(appearance或looking)開玩笑,但「嘲笑別人的外表是很沒禮貌的。」"It's impolite to make fun of other people's appearance."而且如果是很故意的,被嘲笑的對方可能都覺得快要哭了,那就不只是"make fun of"而是"tease"了。如果「他對那女生很惡劣,常常嘲諷她的外表」"He is mean to the girl.He always teases her about her looking."這時候,就要制止了。千萬別跟著一起胡鬧。 不管是開玩笑、惡作劇或者是愚弄,只要不是惡意或者程度不大都還算可以被包容,但是有時候,「愚弄」的行為被放大操作就會變成了「戲弄」或者是「欺騙」了,如果我們要表達「騙某人騙到某件東西」,麋鹿兒這邊提供大家一個簡單的記法就是"fool人into物"。比如說,小朋友最會看人,誰疼他就找誰買單,「他成功地騙到了媽媽替他買了一支手機」,用英文說就是"He successfully fooled his mother into buying a new smartphone for him. "沒錯喔!「愚人」"fool"這個字如果當作動詞來使用,就是「愚弄」的意思。 講了這麼多程度不一的「開玩笑」形式,還是要提醒大家,即便是愚人節,還是要注意分寸跟禮貌,以免變成討人厭的人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雨」神同行
連續三個星期的時間,麋鹿兒與大家分享了跟數字的相關英文用法,為了不要讓大家一次堆很多數字以及有時間消化吸收,所以我們今天來切換一下主題,講講別的。說真的,時間真的過很快,彷彿才經過那麼一下子,三月就接近尾聲了。這陣子天氣開始轉陰,春雨連綿而下,大家要注意保暖。說到"rain"就忍不住想到昔日韓星當紅的時候"rain"還是個剛出道的小鮮肉,後來成了國際巨星,而現在已經到了大叔的階段了。不過巨星就是巨星,前一陣子看他在電視上跳舞,魅力還是不減當年啊!好啦!好像有點離題了喔!既然"rain"勾起了麋鹿兒的少女心,那麼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rain"吧!(這樣講聽起來好像怪怪的XD) 記得古早古早的從前我們有講過跟下雨有關的英文用法,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跟"rain"有關的成語或片語。在這之前,我們還是簡單先來談一下各種基本的簡易「下雨」說法。舉例來說,「現在下雨了」,用英文來說就是"It's raining.",如果「雨下很大」,那麼我們千萬不能用"big"來形容,我們要用"heavy rain"(大雨)或者是 "pouring rain"(傾盆大雨)來表示。所以套用在剛剛的那句話中,如果我們要表示「現在下大雨」,就是"It's raining heavily."囉!以此類推,如果是「小雨」,我們當然也不能用"small"來表示,那麼,「毛毛雨」或者是「奈米小雨」則是用"drizzle"或者是"drizzling rain"來表達,而最近這一下子下,一下子又停的「陣雨」就是"shower"啦! 通常如果我們出門跟別人約會時突然遇到下雨,實在很難有好心情,因為手邊一定沒有帶雨具,然後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衣服難免溼答答,會讓整個人覺得不舒服、心情也跟著煩躁起來。如果說「平常不下雨,一出門就碰到下雨」會讓人很煩,要是「平常不下雨,一下就大雨傾盆」,那真的是讓人很抓狂。在英文中,"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或者是"When it rains, it pours."就被用來形容「禍不單行」的情況。如果聽到"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那就更抓狂了,因為這句話的意思是用來表示現在下的是「暴雨」也就是"it is raining very heavily." 不管下哪一種雨,如果出門了才發現下大雨,那怎麼樣都得要面對,但是如果在出門前發現下大雨,那還有取消的機會。有時候我們聽到人家說,"I'm sorry that I can't come to the dinner tonight. Can I take a rain check?"可別一頭霧水或者是猜想這「下雨天的支票」到底是什麼。這句話的中文意思是說,「我很抱歉,今天晚上我不能去吃晚餐。我可以改期嗎?」這"take a rain check"是「延期」的意思。這個片語的典故很有意思。我們都知道,很多比賽會受到下雨天的影響,而導致比賽中途停止或者是改期。在這時候,比賽單位就會發給觀眾一個"rain check"。由於這種「票根」是因為天氣的因素而導致比賽需要改期的時候所發給觀眾讓他們改天再來的一種憑據。所以後來"Can I take a rain check?"就延伸成當我們要「婉拒一個人的好意或是邀約,但是答應下次再一起做某件事的時候」可以使用的一種委婉表達方式。 想像一下,如果正要興高采烈的舉行大遊行,結果卻因為下大雨而被迫中斷取消,那麼這樣一件高高興興的好事就被破壞了,是不是很「掃興」?在英文中"to rain on one's parade"就字面上來看就是「在某人的遊行中下雨」,而這也用來表示「原本規劃好的行程或者是計劃(通常是好事)被取消或破壞」,簡單來說,就是「破壞興致」或「掃興」的意思。比如說,隔壁桌的情侶正高高興幸地在慶生,但是因為實在太忘我了,又叫又鬧地打擾了你的工作,你就可以走過去說"I hate to rain on your parade, but could you keep your voice down a little bit, please?"「我不想破壞你的興致,可是能不能請你小聲一點?」 一般而言,為了不想要被突如其來的意外狀況「破壞興致」,通常我們會「未雨綢繆」,盡量做好萬全的準備以因應各種突發狀況。這「以備不時之需」用英文來表達就是"save for a rainy day"(為了下雨天而預留),這個片語蠻有趣的,因為多數我們會使用在表達「存錢」上喔!比如說,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收入變得很不穩定,甚至有些人工作朝不保夕,所以,光是渡日子都很辛苦了,存錢更是不容易。常常會聽到有人抱怨「現在要存錢以備不時之需是越來越難了。」"It's getting harder and harder to save for a rainy day." 前面我們提到下雨天常常是好事破壞王,但是我們也是會遇到那種無論雨下多大一定信守承諾的人,不要說你的人生中沒有遇過,你至少認識七爺、八爺。好啦!他們算是極端例子啦!現在不要傻傻「抱柱子」啦!如果雨真的下很大,千萬不要「風雨無阻」,可以來個"rain check",不會有人怪你的。講到這種「不管發生什麼事情」"whatever happens or whatever the weather"都會「風雨無阻」如期舉行或者如約抵達的狀況,用英文來表達就是"come rain or shine"這個片語。舉例來說,「無論如何,我都會到。」用英文來表示就是"I'll be there for you, come rain or shine."或者「無論怎樣,我都會通過這次考驗。」用英文來表達就是"Come rain or shine, I'm going to pass my exam." 講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雨」說來也挺有意思的?當然中文中也有些慣用語有「雨」這個字,但是對應英文卻沒有"rain",比如說,我們很常聽到人家說「雨過天晴」,但是這個成語用英語來表示卻是"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意思是,「每朵雲都有銀色的內襯」,為什麼雲朵會有銀色的內襯呢?是因為這指的是雲朵後的「陽光透過來的光芒」,雖然眼前只有雲一片,但是隱約的光邊卻告訴我們雲朵後面就是燦爛的陽光,所以,這個成語也就被用來鼓勵人家,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困頓,凡事再艱難,總會有「一線生機」;凡事再困苦,總是會「雨過天晴」。所以,遇到身處沮喪情緒的朋友,我們就可以鼓勵他,「好啦!雨過總是會天晴嘛!」"Come on,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就讓我們專注於你從這次經驗中學到的事吧!」" Let's focus on the things you learned from this experience."說真的都那麼難過了,怎麼能不抓一把沙再站起來呢?對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簡單的數字最不簡單 (下)
一路看下來,不得不說,數字看來很簡單,卻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對吧?接下來我們就要來聊聊跟數字「八」有關的英文用法。在英文中比較常用到跟「八」有關的片語應該是"behind the eight ball"。這「八號球」"eight ball"對於打過撞球的人來說應該不陌生。在撞球的遊戲規則中,八號球要最後才能打。也就是說在其他球被打進洞之前,是連碰都不能碰到的一顆球,能閃多遠就閃多遠。所以,如果想要打的球就這麼一個不湊巧地跑到了八號球的後面,那對打球的選手來說就是非常不利的一個局面,因此"behind the eight ball"就被用來表示某人「陷入困境」或「處於不利的地位」。想像一下如果「大考將近,你還沒有開始練英文,你就會發現你的狀況不妙囉!」"Facing the upcoming exam, you realized you was behind the eight ball because you haven't to open the book to prepare it."平常真的要多看書,不要臨時才抱佛腳,這樣子真的很危險啊! 在英文中,「九」也算是一個蠻常用到的數字。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一個用來形容「快樂得不得了」狀態的片語,就如同「登上七重天」一樣"in seventh heaven",同樣地,我們也可以用"on cloud nine"來表示「樂翻了」或是「樂不可支」。為什麼會有此一說呢?英文專家對這個片語的起源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一說認為,這個片語是源自於《但丁》神曲這部作品,在這部作品中所提到的「第九重天」據說是最接近神的地方,於是,"on cloud nine"就被用來表示「至高無上的喜悅」。另外一說則是源自於最常被引用到的文獻,1896年出版的"Cloud Atlas"《雲朵圖集》"。在這本書中介紹了十種在天空中不同型態的雲,其中,第九種雲是「積雨雲」,而這種雲最高可以到達15公里之高。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位於這朵雲之上,是不是感覺就像站在了這個世界的頂端,超high的對吧?!舉例來說,「如果我中了樂透,我一定會樂不可言。」用英文來表示就是,"If I won the lottery, I would definitely be on cloud nine." 基本上"on cloud nine"有點類似中國人說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也就是像李千娜唱的「心花開」一樣。要形容一個人喜孜孜地走路有風的狀態就可以用這個片語啦!比如說,「當他的女友給他一個香吻時,他瞬間心花怒放。」"He was on cloud nine when his girlfriend gave him a kiss."當然,形容「開心到極點」的英語片語還有很多,例如,我們可以使用"be dancing in the streets"(高興到在街上跳舞)、"be as high as a kite"(像風箏一樣飛高高)以及"be floating on air"(漂浮在雲端)來表示「高興到爆表」或者我們也可以用"be on top of the world"(在世界頂端)來表示「爽翻了」的興高采烈心情。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由於"on cloud nine"跟"in seventh heaven"的意思非常的像,可以交替使用,但要記得在表達的時候別把數字混淆了喔! 接下來要分享一個跟「九」有關的片語,"dress to the nines"。這個片語的意思是「盛裝打扮」,也就是用來形容人「穿得很漂亮」的口語用法。想像一下,如果明天就要跟心儀的男生或女生來個第一次的浪漫約會,今天是不是會一直不斷地在鏡子前面試衣服,把衣櫥裡的衣服都穿遍了,直到確認自己身上的打扮是最帥或最美才要罷休。這種一挑再挑,試到第九件衣服才滿意的情況,當然最後一定是穿最漂亮的出門囉!所以,"dress to the nines"就是盛裝打扮,比如說明天就是畢業舞會的大日子,「我要盛裝打扮去參加舞會」,用英文來表示就是"I will dress to the nines for the ball tomorrow."對,沒錯,舞會的口語說法就是"ball",也就是「球」,但千萬不要會錯意,因為不會有人想要「為了那顆球」"for the ball"而盛裝的打扮得好嗎?而且提醒大家在使用這個片語的時候要注意,"nine"要使用複數型"nines"喔! 不過,是說畢業舞會就畢業舞會,是可以盛裝到什麼程度?在國外是真的就都是身著禮服以及西裝出場,但在台灣感覺上還好,並不一定要非常正式,但也多數出席者也都「打扮入時」。總之,"dress to the nines"就是指超過「路人」表現,擺脫家居跟嫂味,讓人眼睛一亮的那一種啦!比如說,隔壁的懶妹突然間變成辣妹的狀態就是,這種情形之下,那就非常有可能要去約會啦!在英文中,「非常有可能」有很多種講法,其中有一種跟數字有關的,那就是"ten to one"這個片語。這個片語等同於我們中文所說的「十之八九」或「八九不離十」,用來代表我們所陳述的事情具有極高的可能性。比如說,我跟一個天兵朋友約十點見面,但是我等到中餐都吃完了他還沒有出現,那麼,就有很高的機率(應該是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無誤)他完全忘記有這一回事,所以,「他很有可能完全忘了我們的約會。」用英文來表達就是"It's ten to one that he totally forgot our date." 講到「十」這個數字,我們順便複習一下之前講到金錢的時候,還記得美金「十分」怎麼說嗎?「十分錢」是"10 cents",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dime"。所以,如果一樣東西只要一塊錢的十分之一是不是很便宜?當然便宜囉!就算是美金計價,"dime"換算成台幣也不過才三塊錢。那如果有人說這東西"a dime a dozen"「一打十美分」,是不是覺得便宜到炸掉,甚至會懷疑這是不是一打開就壞掉了,所以,如果我們聽到有人用"a dime a dozen"來形容一樣東西,通常是指「很廉價」或「到處可見」一點也不值錢的東西。 再來我們要來介紹一個有趣的片語,他跟數字「十一」有關喔!如果我們聽到"the eleventh hour"是不是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可能想破頭都不知道「第十一個小時」究竟是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是指「到明天前的最後一個小時」,想像一下,如果明天要被砍頭了或者明天要打仗了,這倒數的最後一個小時是不是很緊張、很緊急?對吧!所以,這"the eleventh hour"就是指「最後緊急時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最後關頭」了。比如說,明天要演講了,他剛剛才搞定他的演講稿,就可以說,"He just finished my speech at the eleventh hour."「他在最後關頭終於完成他的演講稿了。」現在正在猛背死嗑中。哈哈哈!當然這最後的緊急關頭不一定剛好要剩下那一小時才算啦!只要是「迫在眉睫」、有「燃眉之急」,或者我們說「火燒屁股」了,都算喔!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片語,"a baker's dozen"。我們都知道,一打是十二個,但是這個片語表示的是「十三個」,因為早期麵包的大小沒有太精準,所以,店家為了怕被客訴,乾脆給好給滿,所以,是十三個喔!當然現在不會有這麼好康的事情了,這片語也越來越少人用了。好啦!分享了這麼多跟數字有關的片語,大家是不是覺得數字原來超乎想像呢?其實數字英文真的很有趣,大家有機會要記得常常練習使用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簡單的數字最不簡單 (中)
上週我們提到了一到三的英文片語,在這週我們要來繼續聊聊四到十二的一些慣用語、諺語和片語。其實日常生活中跟四有關的英文片語並不大常見,比較常被用到的是"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地球的四個角落」。這片語乍聽起來相當的怪異,因為地球明明是圓的,哪兒來的四個「角落」呢?在這邊的 "corners"只是一種象徵的含義,如果真的要講,是接近於中文裡的東、西、南、北「四方」的概念,所以,這個片語就用來表示「地球上的各個地方」的意思。後來"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就衍伸為我們常說的「四面八方」或者是「世界各地」的意思。比如說愛趴趴走又到處迷路的我,最擅長的就是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我旅行超過了十年,所以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好朋友。」用英文來表示就是"Travelling for over 10 years, I now have lots of friends from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earth." 另一個跟"four"有關的用法則比較特別,知道得很常用,不知道的霧煞煞。這個用語就是"404",英文的寫法就是"four-oh-four"。這是一個很"跳"的電腦術語,但因為科技進步的關係,也常被引用到日常生活中。這個用語原先的意思是「電腦找不到檔案」"file not found"的意思。後來"404"可以當形容詞來表示「沒有頭緒」,可以當成動詞來表示「沒有進展」,只要是「不知道」、「找不到」的狀況都可用"four-oh-four"來表示。比如說,「這個問題毫無進展,我們都不知道怎麼辦」,用英文來說就是"We are four-oh-fouring on that problem."所以「他一臉看起來傻呼呼的(沒有頭緒)」。"He has got a four-oh-four look on his face."很有意思吧!只是這個片語用起來還是有他的限制,因為對"404"沒有概念的,那就真的是"four-oh-four"了。 接下來我們來聊聊跟五有關的片語,其實我第一個想到的是"give me five"誒!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樣,哈哈哈!通常講到"give me five"心情都很嗨,今天分享一個聽到也會很嗨的片語,那就是"take five"。如果今天有人說"Take five!"千萬不要東張西望地想說要拿五個什麼東西?或者是就直接拿了五個東西就走喔!這樣對方的白眼可能會翻到後腦勺。"take five"算是一個很古早的用法了,在1900 年代早期就出現了,原本的意思是"take five minutes off"也就是「休息五分鐘」。由於當時的人認為五分鐘是最適合的休息長度,所以,take five minutes off"就在頻繁使用下,被簡略說成"take five"了。而在現代,雖然每次休息的時間不一定是五分鐘,但是我們依然沿用"take five"這個片語來表示「休息一下」或者「放鬆一下」,時間不拘,不管是三分鐘也好,或者是十分鐘也行,不一定要剛剛好五分鐘喔!想想,如果工作累到一個極限,聽到有人建議「大家看起來都累壞了。不然我們先休息五分鐘吧?」"Everyone is looking pretty exhausted. Shall we take five?"或者是「幹得好!大家休息一下吧!」"Good job, everybody. Let's take five."是不是歡呼聲都要出來了?!!(簡直是可比天籟啊!對吧!) 接著我們講到跟六有關的片語,就比較哀傷一點,要講到的是「去世」的表達方式。一個人的死亡可以簡單地說,「他死了」"He died."或者是"He was dead."但這樣的講法真的很沒禮貌,所以,我們會使用"pass away"這個片語來委婉地表示某人已經「過世」的情況,另外也可以用"six feet under"來婉轉地表達一個人已經去世了,不在存在於世界上,這個片語的由來是因為西方國家在埋棺木的時候,都會將棺木埋到距離地表六呎以下的地方,所以,"six feet under" 就是「入土」或者是「死亡」的意思。 講到「七」,似乎是一個比較討喜的數字。像是我第一個就想到"lucky seven",呵呵!在英文中,如果我們聽到有人說他在「第七個天堂」"in seventh heaven",那不要懷疑,他一定是「爽翻天」了!比如說歷經過關斬將的面試過程,「他得知自己被錄取了,簡直高興爆了。」就可以用英文"He is in seventh heaven after knowing he got the job."來表達。對了!要提醒大家一下,一般我們在使用序數(表示順序的數字)的時候,通常都會在前面加上"the",比如說「第一」就是"the first"、「第二」就是"the second",但是在「快樂得不得了」這個片語中不用喔!所以,如果看到人家寫了"in seventh heaven",可千萬不要以為人家寫錯,還糾正人家文法錯誤喔!這不是寫錯,是正確的,不需要畫蛇添足喔! 另外,講到「七」還有一個大家也是很容易聯想到的,那就是「七年之癢」。這個片語就比較有趣了,一點也不需要傷腦筋,就是直接翻譯就對了。用英文講就是"seven-year itch"這麼簡單。所謂的「七年之癢」是指人們在一段感情中久了,開始覺得平淡或者乏味,而想要開始尋求其他的新鮮感,所以容易會有劈腿或外遇,當然不一定真的會付諸行動,往往有色無膽的也很多,但是只要其中一個人"start to feel the seven-year itch",那就很可容易會導致婚姻危機倒是真的。這邊也要順便提醒大家一下「七年的」是一個複合形容詞,所以"year"不需要加上"s"喔!這也是大家會突然間卡一下的地方,不用加,不用加,不用加,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記得了嗎? 既然講到了「六」跟「七」,我們順便來講一個一六跟七的片語,那就是"at sixes and sevens",當我們說東西或者是一個場域「六六七七」,那就是指這個地方「亂七八糟」,對!不要懷疑,他們用的是六跟七而不是七跟八,所以,如果你回家發現自己的房間亂成一團!你可以直接說"Why is my room at sixes and sevens?"「 為什麼我的房間亂七八糟的?」在這邊麋鹿兒跟大家分享「好亂」的說法,其實可以用"What a mass!",也可以用"messy"這個形容詞,講到"messy"這個字,我不得不說真是聽一遍就不會忘記,因為這個字的唸音是「沒洗」,沒洗就是髒髒亂亂臭臭的概念,很好記吧!如果是髒兮兮的小懶豬朋友,可能會很常聽到媽媽唸「你的房間簡直一團糟,請清理一下。」"Your room is in such a mess; please clean it up."或者是"The whole house was at sixes and sevens. Clean it up, right now!"「整個屋子亂糟糟,馬上清乾淨。」呵呵!對了,順便說明一下"at sixes and sevens"除了用來形容環境亂糟糟,也可以用來形容心情亂糟糟「七上八下」喔!看吧!中國人真的很愛用七跟八,外國人都用六跟七。千萬要記得喔!這「亂七八糟」跟「七上八下」都是"at sixes and sevens"呢!房間很亂嗎?快去清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簡單的數字最不簡單 (上)
前一陣子我們花了很多篇幅來討論時間跟金錢相關的英文。說真的,能夠搞定時間與金錢,人生的煩惱好像已經少掉一大半了。講到跟人生有切身相關的時間與金錢,就不能不講到數字。我記得電視劇<<人生三十而已>>裡面的一位主角曾這麼說,「先把一個人的日子過明白,才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另一個人。」所以我們要先把數字概念弄清楚,才能夠理財與管理生活。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數字吧! 對很多人來說,聽到我要講數字可能嗤之以鼻:這數字也太簡單,到底有什麼好說的。的確,數字真的蠻簡單的,幾乎可以說是基本的生活概念,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會,我們也不需要會上全部,他們也不過就是組合而已。比如說,我們知道了基本的數字,從一到二十,然後知道十的倍數如何構成,一直到一百,再會幾個特定的「蝌蚪數字」,那麼就可以解決一切的數字問題了。所以,數字一點也不難喔! 不過,雖然數字很簡單,但是有一些小棉角跟一些有趣的用法,還是要讓大家知道一下,不然聽錯、記錯、講錯與會錯意就真的累了!這樣講好像很緊張,不用,放鬆!放鬆!在開始說數字之前,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最常講的數字是什麼?」不是一、二、三喔!如果這個問題拿來問小朋友,應該得到最多的回答是,七!!為什麼是七呢?看看便利商店的普及率就知道為什麼了,哈哈哈!而且還順便連十一都會了呢! 基本上,從一數到十,是簡單到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會的英文單字。一(one)、二(two)、三(three)、四(four)、五(five)、六(six)、七(seven)、八(eight)、九(nine)、十(ten)。再接著往下數,從十一到二十就比較難一點,但運用點小訣竅也是很容易就記下來了。比如說,大家都會唸7-11,而這兩個字其實很像喔!我們把「七」"seven"的字首單字"s"換成了"el"那就變成了「十一」"eleven"了!簡單吧!接下來的十二(twelve)就比較特別,需要花點心思記一下,但蠻好辨識的,因為開頭跟二(two)的開頭是一樣的。 我們不要小看這些基本的數字喔!英文中有很多片語跟諺語都跟數字有關呢!比如說, "One hour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今日的一小時勝過明日的兩小時」,就常常被用來表示應該要「分秒必爭,把握當下努力。」"One man's fault is other man's lesson."」「一個人的錯誤是另一個人的教訓(上到的一課)」,就是說「這是前車之鑒」的意思。而中文裡面常常講的「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兩個頭勝過一個頭」,很有趣吧! 既然講完了「一」到「十二」的英文說法。接下來麋鹿兒就要來跟大家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從一到十二的常用英文片語。(哇賽,從一講到十二就要分享十二個片語,那會不會從一開始講講到一億,講上一整年,然後數字講到一百萬的時候,就要分享一百萬個英文片語?沒有,不用想太多。不過,是說如果有每個數字都有相對應的片語,我也不排除啦!哈哈哈!挺有趣的,不是嗎?) 那麼我們就從「一」開始吧!這邊要跟大家分享用法是"back to square one",這個片語就字面上來看意思是「退回第一個格子」,因為"square"這個字是「正方形」的意思,所以,"back to square one"原本是指的是在玩紙上遊戲時又退回第一格的意思,玩過大富翁的人都知道這種感覺,當大家都已經一圈玩走完要領兩千的時候,要「退到第一格」有多吐血!"back to square one"後來就衍伸為「(事情) 回到原點」或者是「完全沒有進展」的意思。比如說,麋鹿兒是一個靠寫作維生的人,什麼都可以丟,就是寫好的稿子不能不見了。所以,每個月都要買乖乖來拜一下我的電腦,就怕他不小心一時興起在我沒有存檔的時候當機。就像上次在趕稿的時候,已經是十萬火急了,結果"My laptop crashed but I didn't save my 20-page article"「我的筆電當機了,但是我有二十頁的文章沒有存」,於是那殫精竭慮、絞盡腦汁產出的一萬多個字就這樣消失了。"I have no choice but to be back to square one"「我沒有其他選擇,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從頭開始了。」在這邊以真實慘痛經驗提醒大家,拜什麼都比不上備份!備份!再備份!不然只能哭著「回到第一格了」。 接下來我們來分享「二」,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之前我們在講金錢的英文用法那一篇文章時,分享了一個片語叫做"one's two cents",這「某人的兩分錢」是幹嘛的呢?還有印象嗎?就是用來謙虛地表示「個人淺見」的意思,所以當我們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時,除了可以用"On my opinion that…"或者是"On my point of view that…"之外,可以用"That's just my two cents."「那只是我個人淺見。」來表示,這樣會讓人覺得很謙虛也比較不強烈喔!比如說朋友最近很煩亂,生活、工作跟感情都亂七八糟,跟你說他不知道要從何做起,你可以跟他說"If you want my two cents, I think you should clean your room first.."「 如果你想聽聽我的淺見的話,我是覺得你應該從整理房間開始。」真的,雖然這是題外話,但如果心很亂,整理房間吧!整理一次不夠可以再一次,直到呈現你理想的狀態為止,如果你因此而海闊天空,那麼不用太感謝我,"That's just my two cents." 言歸正傳,讓我們回到數字上,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有關「三」的片語是大家都耳熟能詳,而且其實還蠻常講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棒球熱的那一段時間,棒球的計分板上通常會出現幾個英文字的縮寫:S、B以及O,"S"指的是"Strike"(好球)、"B"指的是"Ball"(壞球)、"O"指的是"Out"(出局)的意思。由於"strike"是「好球」,通常集滿兩個,就有被三振的危險,而三個好球之後,打者出局,就"out",所以"strikeout"是「三振」無誤!如果說我們聽到體育主播播報投手「三振掉這名打者」,那麼我們就會聽到"Strike him out."或者會直接聽到主播興奮地喊,"trike three called."「 三好球、三振!」,然後就換場了,哈哈哈! 除了「好球」,"strike"本身也有「打擊」的意思。所以"strike three" 就是像打棒球一樣,指「打擊者」有三次的揮棒機會,如果三次都落空了就會出局,既然是"strike three"就代表已經揮了三次棒,也就是說把揮棒的機會用完了。所以,這個片語通常是指「某人用完了被賦予犯錯的第三次機會」,不管這機會指的是什麼,只要一聽到這句話,就代表沒有下次了。比如說,老師規定上課不可以拿手機出來玩,被抓到三次之後就會被沒收,結果你玩到忘我被老師抓包,就會聽到老師對你說:「這已經是第三次了。我要沒收你的手機一個月。」"That's strike three. I'm taking your phone away for a month."說真的,這對小朋友來說應該是最可怕的處罰了!哈哈哈! 數字很好玩對吧!通常最簡單,也最不簡單!其他的部分,我們就下回分曉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財源廣進先懂錢
初五開市了,祝大家開市大吉,「生意興隆」、「財源廣進」!"May your business is booming and wealth come generously to you!"我們都希望能夠大富大貴發大財,但是我們也知道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真正能夠富有的人,不一定是擁有好運氣或者是有家世背景的人,而是懂得善用時間的人。"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是大家朗朗上口的一句話,擁有時間就擁有一切,當然也包括財富。前面我們學到了時間的說法,我們今天就來聊聊跟錢有關的英文片語及說法吧!(這也轉太快XD) 講到「錢」,說來很簡單,卻也很不簡單,因為美金的計算方式比台幣複雜很多。光是硬幣的種類就多到讓人眼花繚亂。「硬幣」的英文是"coin",在台灣,最小的硬幣單位是一元,但是,在美國,最小的硬幣單位卻是「百分之一美元」,也就是"cent"。還記得我們之前有講過"cent-"為首的字,大都跟「百」有關係,很難想像一塊錢分成一百等分來使用,對吧!就算一美金等於三十塊台幣,一分也只有一塊錢台幣不到,我還記得我年紀小的時候,有一角跟五角,但也只看過一陣子就沒有了。在美國,一分錢還是通用的,不過比較有趣的是,像觀光地區那種壓紀念幣的機器,可以直接投一分錢進去壓成紀念幣。我一開始的時候也覺得好詭異,這不是損毀國幣嗎?但是他們很OK誒!哈哈哈!而且還被告誡,不可以給流浪漢一分錢,這樣子很污辱流浪,所以其實,我認真不明白到底「分」的角色是什麼?一分的硬幣,又稱為"penny",在英文中有個句子是這麼說的"Every penny counts."就字面上的意思是「每分錢都算數。」但並不是只說話的人斤斤計較,而是指「積少成多」的意思喔! 比「分」再大一點的硬幣幣值是「五分」,英文就是"nickel",然後再來就是「十分」,也就是一個"dime",我們很常聽到人家的句子裡用到"a dime a dozen",就字面上來看,就是「一打十美分」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一打一共有十二個,所以如果東西一打只賣十美分,也就是說一個一分錢不到,隨便一塊錢就可以買一百二十個。便宜花個三塊錢就可以堆出一座山,所以"a dime a dozen"就被當成「漫山遍野」都可以看到的東西來形容,所以這個片語包含了兩個概念,一個是「隨處可見很普通」、「一個是花小錢可以買一大把不值錢」。如果聽到有人說,"The bag like this is a dime a dozen."就是說「像這款包包到處都有,不值錢(很普通)」。另外,像外國人第一次看到臭豆腐可能感覺很新鮮,你就可以跟他說,"These stinky tofu stands are a dime a dozen in night markets."「 像這樣的臭豆腐攤在夜市根本隨處可見。」 另外如果我們聽到有人用"turn on a dime"這個片語,意思是說在「小地方打轉」,也可以引申為「非常靈活」的意思。接下來比十分再大一點的,就是二十五美分。一美元的百分之二十五,就是四分之一美元。所以,「二十五美分」就是一個"quarter"。再往上,就是「五十美分」,就是那就是"half a dollar",再來就是一塊錢了。「一美元」通常稱為" buck",如果說「這雙鞋花了我三美元」,我通常會說"The shoes took me three bucks."而很少會用"The shoes took me three dollars." 雖然在美國的硬幣有很多種,說法也很多,但是比較常用的片語中,幾乎都是跟"penny"有關的居多。比如說,我們很常聽到有人說,"A penny for your thoughts."就字面上來說是「一分錢買你的想法」,但這並不是說你的想法很廉價,我只要花一分錢來買。實際上,這是一句很常看到的破冰開場白,意思是,「告訴我,你在想什麼?」舉凡想要跟一個人靜坐在那邊發呆的美女搭訕,或者是想要知道個憂頭結面的朋友到底在煩什麼,都可以跟他這樣說喔!另外,管理時間跟管理金錢一樣重要,現今的社會幾乎一份工作已經不足以養家,每一分錢都很重要,不能隨便浪費。錢要花在刀口上,「能省則省;省一文賺一文」。"A penny saved is a penny earned."賺多少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省下多少錢,所以,「省下來的那一分錢才是賺到的那一分錢」。 千萬別因為有"BOGO"「買一送一」或者是有「折扣」"discount"而被吸引,有時候因為這樣買了很多用不到的東西或者是不小心就囤放到過期的東西,反而是「因小失大」了。而因小失大的英文也跟"penny"有關喔!我們剛剛講到的那種因為囤貨反而造成更多的浪費以及不必要的消費是其中的一種,而像很多人因為捨不得換變頻冷氣,認為能省則省,但是後來卻發現電費暴高到驚人的程度就是另一種。所以家裡的老人家如果堅持要用舊冷氣,千萬要勸他,「別因小失大了,省錢不買新冷氣只會花更多錢在繳交更高的電費上。」"Don't be 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 You may save money and not to buy a new air conditioner, but you would end up paying more electricity bills."我們知道在美元中最小的幣值是「一分錢」稱為"penny"或"Lincoln Cent"(也直接稱為"cent"),而在英國,貨幣的最小單位也是"penny ",翻成「便士」,「因小失大」的英文片語是"penny wise and pound foolish",其中的"penny"講的就是「便士」,另一個"pound"指的就是「英鎊」。可想而知英鎊當然是比便士的幣額大。所以"penny"在這個片語裡是指「小錢」、"pound"指的就是「大錢」,如果一個人自以為聰明省了錢,卻對大錢馬馬虎虎、不計較,那當然就是會因小失大囉! 此外,同時有"penny"和"pound"的片語中比較常見的還有"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這個片語相當於中文裡「一不做,二不休」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你開始進行某件事,要盡可能的完成它,即使必須要投入比原先所預期的更多努力,「要做就該做到底」。比如說,你的朋友承諾要幫另外一位朋友,但是因為所耗的時間與金錢支出太大,他想要打退堂鼓,這時候,你就可以跟他說,"I think you should keep helping until it is finished. In for a penny, in for a pound!"「我認為你要幫就要幫到底。」所以這裡的「一不做、二不休」,強調的是「做到底」,既然起了頭就要做下去,不能虎頭蛇尾的意思。講了這麼多的一分錢,說真的,在美國人的概念裡,一分錢真的是小到掉在地上都沒有人想撿,所以,如果有人形容一件物品"not a red cent"那就是「一分錢都不如」,非常「不值錢」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牛年行大運
才過完國曆的新年,怎麼一下子農曆的新年就到了呢?「農曆新年」最簡單的英文說法就是"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而「農曆新年」的另一種說法就是"Lunar New Year"。由於農曆是依照「月亮的圓缺來計算的」,所以「農曆」就是"lunar calendar",但我們在講農曆年的時候,並不需要特別把「日曆」"calendar"說出來,就只要簡單的說"Lunar New Year"就可以囉!今年是「牛」年,麋鹿兒在這邊先祝大家「牛年行大運」"Wish you good luck in the year of the Ox."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過年的習俗,以及過年會常說到的吉祥話! 如果每年我們過年都說「新年快樂」"Happy Chinese New Year!"那說真的有點弱,「牛年行大運」又簡單又好記,而且,每年都可以用,只要十二生肖照著換就好。我們都知道,西洋占星術有「黃道十二宮」"zodiac signs",也就是我們常常談論的「星座」。在中國,沒有星座,只有「十二生肖」我們稱為"Chinese zodiac signs"對外國人來說就是一種「中國的星座(黃道十二宮)」的概念。而這十二生肖的代表動物分別是:鼠(rat)、牛(ox)、虎(tiger)、兔(rabbit)、龍(dragon)、蛇(snake)、馬(horse)、羊(goat)、猴(monkey)、雞(rooster)、狗(dog)、豬(pig)。所以到了明年我們要祝人家「虎年行大運」,就可以說,"Wish you good luck in the year of the Tiger."同一句話,把牛換成老虎就可以囉! 另外,我們最喜歡在春節的時候,拿到紅包了。「過農曆新年時,人們會發紅包給小孩和長輩,祝福他們吉祥如意、長命百歲。」"During Lunar New Year, people give red envelopes to children and elders to wish them good luck and longevity. "這「紅包」是用紅色的信封袋或者小袋子包著的,所以就稱為"red envelope",也有人說是"red packet",紅包袋中的「壓歲錢」是要祝福收到的人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吉祥、好運連連,所以英文就直接稱之為"lucky money"。一般來說,「人們在除夕前三天就會開始大掃除。」"People start spring cleaning three days before Lunar New Year's Eve."然後在「大家在除夕的時候團圓吃大餐。」"People will gather to have a big dinner on Lunar New Year's Eve."除夕的重頭戲就是年夜飯跟領紅包,所以接下來小孩會跟大人拜年說吉祥話,大人就會發紅包給小孩。如果大家都成年了,接下來還有可能出現的場景就是「打麻將」"playing mahjong",如果不小心,紅包還會被「回收」。我的原則就是守好紅包,沒事別上麻將桌! 紅包人人愛,推估所有的吉祥話中「恭喜發財」大概是大家最常聽到的。「恭喜發財」用英文來表達就是"May you be prosperous!"或"Wishing you prosperity and wealth!"字面上來看就是祝對方「繁榮」、「發達」的意思。能發財,誰不愛?所以,類似的祝福語還有「招財進寶」"Wishing wealth comes to you!(願財富來到你身邊),如果對方是經商做買賣的,那麼「生意興隆」是一定要的。我們可以用"May your business boom and grow with success!"、"Wish your business success!"或者是"May your business is good."、" May your business is booming."、" May your business is flourishing!"或"May your business is brisk."當然,「財源廣進」"May wealth come generously to you!"也是很棒的祝福語。這些祝福語看起來好像都很像,但是還是要注意一下,不是都能互通的,像我們就不能把"boom"拿來形容人。 不只是做生意的人,或者想要自己創業的人,那麼我們可以祝福對方「鴻圖大展」"May you ride on the crest of success!"或者「飛黃騰達」"Wish you success in your official career!" 如果對方是任職於公司的人,我們也可以祝福對方升遷順暢,晉升到越來越高的位置,也就是「步步高升」"Be promoted to higher and higher positions!"的意思。其實雖然發財人人愛,但我認真覺得「平安」、「健康」與「順泰」比較重要。跟平安有關的祝福語有:「歲歲平安」"Peace all year round!"或者我們也可以說"Everlasting peace year after year!",而「出入平安」就是"Wishing you always safe wherever you go!"另外還有「永保安康」"May you enjoy eternal peace and good health!"總之,有健康才有一切,能平安才能順利,尤其疫情嚴重的當下,很多事情都比不上健康平安來得強。 除了上面提到的,比較針對性的祝福語。如果我們遇到長輩或親戚朋友,我們可以簡單地跟對方說「恭賀新禧」"Best wishes for a happy new year!"、" Best wishes for the year to come!"或「萬事如意」"May everything go as you hope!、「心想事成」"May all your wishes come true!"用的都是很簡單、很基礎的單字。有些聽起來好像很搞剛的祝福語,像是「迎春納福」"May you welcome happiness with the spring!"、「吉祥如意」"Wishing you good fortune and may all your wishes come true!"其實也都還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意」就是「心想事成」,「吉祥」就是「好運」,所以不用想得太複雜喔!我們也可以祝福人家「年年有餘」,而這個「有餘」的概念就是「有剩餘」,用英文來表示就是"surplus",所以「年年有餘」的英文說法就是"Surplus every year!"或"May there be surplus year after year!" 我覺得所有的祝福話裡面,最不好用英文表達的應該就是「五福臨門」了。所謂「五福」,典故源自於《書經‧洪範》:「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也就是說,我們祝人家「長壽」"longevity"、「富貴」"wealth"、「健康」"health"、「修養美好的德行」"morality"還有「善終」"natural death"。因此,「五福臨門」英文也可以說"Five blessings in a row!",要是真的想不出來要說什麼,那就簡單說"May fortune come to you! 「祝你好運」就對了喔! 講到過年,除了掃除、年夜飯、壓歲錢、與吉祥話,還有一件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貼春聯」"put on spring couplet(s)"也可以說是"hang spring couplet(s)"。可以說,「在每扇門的側邊貼上全新的春聯是農曆新年最具代表性的傳統之一。」"One of the most iconic Lunar New Year traditions is hanging brand-new spring couplets on the sides of every door."所謂的「春聯」其實就是一種在過年時候貼的「對聯」或「對句」,英文是"spring couplet"。不僅有左右對聯,上面還有水平貼在門框上方的「橫批」""horizontal scroll""。通常負責寫春聯的都是「書法」"Chinese calligraphy"嚇嚇叫的人來擔任,每年春聯都寫滿一地板很是壯觀,現在因為春聯很容易買到,手寫春聯就越來越少了。說真的,用英文寫個吉祥話應該蠻有意思的,不過被打屁股我不負責喔!哈哈哈!話多不如話好,多說吉祥話就對了!"Anyway, wish all my dear friends good luck in the year of the Ox."總之,還是那一句,祝福所有的朋友們牛年行大運啦!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你有時間嗎? (下)
歲月不待人"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掌握時間就擁有一切。小時候覺得,要熟讀課本中的一切才是王道。長大之後才發現,「管理自己」才是最重要。近年來「財富管理」、「時間管理」與「健康管理」成了剛需顯學。或許有一天我們也來好好的分享一下這些方面的常用英文用語,讓大家能夠多點接觸。不過,今天就讓我們先來繼續完成時間的部分吧! 講到「日」"day",這邊有幾個比較特別的用法跟大家分享。比如說,我們會看到有人在記事本上寫著"24/7",這可不是「七分之二十四」,你可千萬不要問他為什麼不化成「三又七分之三」,這樣對方的白眼可能會翻到後腦勺去。不是這樣的啦!這是表示「一天二十四小時」然後「一星期持續七天」的意思,要讀成"twenty-four-seven"喔!。所以如果我們看到有間建築物的門口寫著"24/7/365"就是代表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週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意思。簡言之,就是「全年全天無休」"available year-round"囉!別懷疑,的確有這種單位啊!像是警察局、醫療中心都算! 再者,講到「日」的表達,其實我們比較常用到的是「每天」、「每日」這個時間副詞。舉例來說,有很多長髮的女生不愛洗頭,尤其是冬天,所以就很容易變成了一頭秀髮油油亮亮的「黑髮油物」。如果她跟你說,「我每天都有洗頭。」"I wash my hair every day."你一定不會相信吧!都油到可以煎蛋了!如果她「兩天才洗一次頭。」那就是"She washes her hair every two days."或用"She washes her hair every second days."也是可以。考考大家,如果她說"I wash my hair every other days."那是幾天洗一次頭?呵呵呵,猜對了嗎?一樣是兩天喔!所以要表達「兩天一次」,我們可以用"every two days"、" every second days"或"every other days"這三個時間副詞片語來表示喔!以此類推,如果「她三天洗一次頭。」那就是"She washes her hair every three days."或"She washes her hair every third days."囉! 由日子組成的最小單位是「週」。「一星期有七天。」"There are 7 days in a week."分別是「星期一」"Monday"、「星期二」"Tuesday"、「星期三」"Wednesday"、「星期四」"Thursday"、「星期五」"Friday"、「星期六」"Saturday"及「星期日」"Sunday",而「週末」就是一週的尾聲,那麼就是"weekend"囉!不知道大家都怎麼利用假日,「我星期天的時候通常都去騎腳踏車。」"I always go biking on weekends."在表達以「日」為單位的時間,我們用的介系詞是"on",就算是「週」也是一種以日表達的概念,因為一週等於七天喔!那可能有人會問說,如果這樣子來看,那「月」也是由「日」組成啊!一個月等於三十天或三十一天,「年」也是由「日」組成啊!一年等於三百六十五天。不這樣的喔!基本上,「月」、「季」、「年」相對來看是比較長的單位。我們用的是"in"這個介系詞。 講到月份,我們都知道「一年當中有十二個月」。"There are 12 months in a year."分別是「一月」"January"、「二月」"February"、「三月」"March"、「四月」"April"、「五月」"May"、「六月」"June"、「七月」"July"、「八月」"August"、「九月」"September"、「十月」"October"、「十一月」"November"、「十二月」"December"。當我們要使用「月份」為單位的時間,要用"in"這個介系詞。其實講到月份,接下來有兩個很有趣的「小棉腳」要跟大家分享。 大家都知道,在英文字中有些特定的字首或字尾帶有它特別的意思(好像繞口令啊!)。比如說 "bi-"是「兩個」或者「雙」的意思,所以腳踏車是兩個輪子做的,就叫做"bicycle" ,而"tri-"開頭的單字,通常都有「三」的意思,比如說,「角度」是"angle",那「三角形」就是"triangle",那麼,「三輪車」以此類推就是"tricycle"囉!為什麼講到月份會講到這個,是因為"October"(十月)這個字的字首"oct-"或"octo-"其實是「八」的意思,比如說,我們常看到的「章魚」因為有八隻觸腳,所以叫做"octopus"、而「八邊形」叫做"octagon"、「八度音階」叫做"octave",那明明是「八」他為什麼是「十月」?這就要說到無聊的羅馬皇帝了(還好我不是住在羅馬,不然可能會被砍頭),因為其中的一名皇帝用他的名字"October"替「八月」命名之後,又有了兩位皇帝也仿效他(應該是覺得自己夠偉大也可以用名字當月份),把自己的名字變成了月份。所以,原來的八月就乖乖往後退到十月的位置了,這羅馬皇帝學人精,那就排在後面不行嗎?硬要搞的人生好複雜。可又偏偏真的不行! 可能是因為這兩位的名號太響亮,他們硬要卡位,想要在哪個位置,也沒有人敢有意見吧!哈哈哈!這兩位就是鼎鼎有名的「凱薩大帝」跟「奧古斯都」。凱薩大帝的名字是"Julius Caesar",所以他將「七月」命名為"July",而奧古斯都的名字是"Augustus",所以他將「八月」命名為"August",其他的只好乖乖往後延了。所以,聰明的大家一定有想到,那原來的十月就變成十二月了,沒錯!其實"December"這個字的字首"dec-"就是「十」的意思。基本上如果我們看到"dec-"或者"deca-",通常這個字都跟「十」有關,比如說,「十年」就是"decade"、「十邊形」就是"decagon"、「十分之一」就是"deciliter"囉!我們要清楚字首代表的意思,但就不要糾結為什麼"October"是八月,而"December"是十二月了,因為卡卡皇帝的關係,現在也沒有哪個羅馬皇帝有guts說要改,我們就照用就好了! 最後,講到「長時間」,比較常會被提到的除了前面講到的「十年」"decade"接下來就是「百年」跟「千年」了。「百年」的英文是"century",我們如果看到"cent-"以及"centi-"為首的單字,通常都是跟「百」有關。比如說,我們常說「蜈蚣」有一百隻腳,所以,蜈蚣的英文就是"centipede"。而「公分」,就是一公尺的一百分之一,那就是"centimeter"、「百分之一」就是"one percent",很好記吧!那「千年」的英文就是"millennium",同理,看到"mill-"開頭的字,推估跟「千」有關,應該相去不遠。比如前面提到的「百分之一公尺」是「公分」,那我們看到"millimeter"那就是「千分之一公尺」,所以就是「公釐」的意思喔!很簡單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你有時間嗎? (上)
愛因斯坦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而他發表的「相對論」據說全世界只有寥寥無幾的人能夠看得懂。有一次,有一群青年學生包圍了從德國移居美國的愛因斯坦的住宅,要他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清楚他的「相對論」。愛因斯坦並沒有因此動怒或者因為對方可能聽不懂而拒絕,他走出自己的住宅對這些青年說:「打個比方來說,如果你和一位美女坐在火爐邊一個小時,你卻覺得好像只過了五分鐘,美女離去時,你會不禁扼腕,啊!怎麼才坐一下子就走了!反過來說,如果你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爐邊,哪怕只是過了五分鐘,也會覺得像是坐了一個時小那麼久。喏,這就是相對論!」 的確,每個人對於時間的「感受」是相當主觀的。但是,時間卻是全世界最客觀精準的東西,上天給每個人的分配額度不會因為外在條件或者是先天環境而有所差異。無論是董事長還是流浪漢,都一樣擁有一天二十四小時的時間,無論是小嬰兒或者是老人家,都一樣擁有一個月三十天的額度(大月當然是三十一天),沒有人可以多拿一分一秒,也沒有人能夠把時間儲存下來使用。人的一生中,扣除掉健康,時間是最重要的,掌握時間,就掌握了人生的寬度與廣度。我們都知道時間很重要,但我們對於每天都會講到的時間表達,是不是也精確掌握了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談談「時間」的英文表達有哪一些吧! 我們就從時間的最小單位「秒」"second"談起囉!一秒是很短的概念,所以,在日常用語中,如果會用到"second",通常表示的都是「非常短的瞬間」,其實,我們中文也很愛用「秒」來表示「很快」、「馬上」或「一瞬間」,比如說「秒殺」、「秒懂」、「秒掛」、「秒到」之類的。如果我們聽到某人說「一秒內」"in a second"可以完成某個動作,就代表他是浮誇地表示「立刻」就能夠做到。「親愛的,我秒到喔!」就是「我馬上過去」的意思。用英文來說就是"I'll be there with you in a second." 當然我們不可能一秒就能立刻出現在心愛的人面前,所以這是一種誇飾法,用來表達「馬上」的意思,類似的片語及用語還有"right now"、"right away"、"shortly"、"promptly"(迅速地)、"momentarily"(即刻)、"immediately"(立刻)、"in a moment" 或"in no time"都可以套用到前面的句子裡喔!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人家回答,"A second."這就不是「馬上」的意思了,而是"Hold on a second."或者是"Give me a second."的簡化用語,意思是「請稍等一下」,等同於"Wait a minute."或"Wait a moment."另外,我們也會在句子中加上"a second"來表示「差那麼一點點時間」,比如說"You are late."這個句子是用來表示「你遲到了」,但是如果我們加上"a second",意思就會不大一樣喔!"You are a second late."意思是「你遲了一步!」也就是「你錯失機會了!」"You missed your chance."的意思。基本上,所有「一下下」(時間很短暫)的情境,都可以用"a second"來表達。比如說,「我可以進去一下嗎?」就是在"May I come in?"後面直接加上"for a second"來表示進去之後不會耽誤太久,只要一下子就好。反過來,如果是要叫別人「過來一下」,但是不會太久,就可以說"Come over here for a second." "second"這個字除了用來表示時間,也是「序數」中表示「第二」的意思,比如說,「我家住二樓」就可以說"I live in the second floor."很簡單對吧!但是要注意一下喔!因為,有些地方使用的是英式說法,一樓是大廳層,電梯上面的1F實際上是二樓,所以"I live in the second floor."就變成是三樓囉!不過不用擔心,只要電梯的樓層沒有G 那"second"就是二樓無誤。此外,排名或者是排序的時候也很常會用到第一、第二、第三,「我念二年級」就是"I am in the second grade."而「我第二名」就是我站在第一個位置"I am in the second place."在這邊提醒大家,序數的使用方式上,前面一定要加上"the"喔! 既然講到排名,有一個用法非常有趣,一定要跟大家分享。如果我們聽到人家形容一個人在某個領域裡是"Second to none" 這可是天大的讚譽呢!因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舉世無雙」,也就是,「如果說他是第二,就沒人敢說他是第一」的意思,說的文言一點的叫做「無人能出其右」,講得白話一點的,就是「叫他第一名啦!」比如說,我們想要跟外國朋友說某間餐館的廣東粥是金門最好吃的,我們就可以說「這間餐廳的粥是金門最棒的,如果這間排第二,就沒有更好的了」,用英文來表示就是,"The restaurant has the best porridge in Kinmen. It is second to none." 此外,中文裡面有一句是這麼說的「三思而後行」,用英文來表達就是"Think before you leap."(想過之後再跳),但我覺得,想過之後如果打算要跳,就再想一次吧!當然這個例子有點極端,不過,很多事情我們都不能只是想想就做,要再考慮一下,比較好喔!英文中的「再考慮」就是"second thought", 這個副詞片語的用的是"on"喔!很多的一時衝動,在經過冷靜思考之後,都會被打消念頭,所以,「他本來想要這麼做的,但是再考慮之後,他就放棄了。」用英文來說就是" He had intended to go, but on second thought, he gave up the idea." 講完了「秒」,接下來我們就要來看「分」了。所有前面我們所提到用來表示「短暫」概念的"second"都可以用"minute"來替換。而像是「你有時間嗎?」的口語說法,"Got a second?"也可以用,"Got a moment?"來表示,當然, 所有的"in a second"也都可以替換成"in a minute",大家可以放心這麼用,不會出錯的。 講到"minute",還有一些大家想不到的,像是我們看到"minutes"這個字,有可能是「很多分鐘」(分鐘的複數型),也有可能是「會議紀錄」的意思。所以當我們看到"Did you read the minute of last meeting?"不是問你有沒有在上一次的會議上面算分數秒唸出來,而是說「你看過上次的會議記錄了嗎?」"minute"也可以當作形容詞喔!意思近似於"small"還有"tiny",比如說,明知道隔壁的班花很難追,「即使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他也不放棄」,用英文來說就是"Even if the chance is minute, he never give it up."大家是不是覺得跟時間有關的英文字用法超過之前的想像呢?時間的表達不僅重要,也很有意思喔!我們下回繼續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我聽見下雪的聲音
最近一波一波的寒流來襲,氣溫驟降之下,許多地區紛紛下起雪來,像是太平山區、大屯山區以及合歡山等地,都一度成了飄雪的白色世界。雖然短暫,但這樣難得的美麗景象,讓大家紛紛想要衝一波,欣賞美麗的雪景。可以說進入二○二一年,整個台灣最流行的運動就是追雪了。雖然金門要下雪的機率真的很低,但是我們也是要來跟一下流行,聊聊跟雪有關的英文。關於「雪」"snow",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許多跟雪有關的字,都是圍繞著"snow"來發展的,比說,下雪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堆「雪人」"snowman"或者是「雪球」"snowball",而樹枝上沾滿了漂亮的「雪花」"snowflake"也就是我們之前也提過「玻璃心」,還記得嗎? 既然所有跟雪有關的字,多數是圍繞著"snow"所衍伸出來的,所以要談跟雪有關的主題,當然一定要從"snow"這個字先談起囉!基本上,"snow"可以當作名詞,也可以當作動詞來使用,都能被用來表達「下雪」的意思。比如說,「通常台北一月會下雪。」我們可以用"Usually, there is snow in Taipei in January."或"We usually have snow in Taipei in January."來表達。這樣的用法跟形容「下雨」很像。基本上,「雪」也跟「雨」一樣,是不可數的,所以不要加s喔!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看到"snow"這個字的後面加上了"s",那麼這個字肯定不是名詞而是動詞,「通常台北一月會下雪。」就是"It usually rains in Taipei in January."另外,我們可以在"snow"的後面加上"y"變成"snowy"「有雪的」,也可以用來表示「下雪」,舉例來說,「你看,外面下雪了。」用形容詞的表達方式就是"Look!It's snowy outside."如果我們想要用動詞來表達,那當然就是"Look!It's snowing outside."囉! "snow"這個字如果加上"fall"「降落」,就是「降雪」的意思,也可以用來表示「降雪量」。當然,我們也可以用"snowfall"來表示剛剛所提到的「你看,外面下雪了。」這個句子"Look!We have a snowfall."講到「下雪」或「降雪」,就一定要學會怎麼表達雪的「量」,因為雪很有趣,跟雨一樣,並不是固定大小的,就算是前一分鐘下的雪跟後一分鐘下的雪,他們也不是都一樣大的,所以,一般來說,我們用表示「程度」的形容詞像是「輕微」"slight"或者是「嚴重」"heavy"來表示雪的大小而不是固定的量詞。比如要形容「小雪」,那就說"slight snow",如果想形容「大雪」的狀態,那就是"heavy snow",相當容易。當然,他們也會有自己的用語,比如說,如果是小小的雪,那麼我們就用"spit"來表示,若是大到「暴風雪」的程度,那就是"blizzard"了。 通常在台灣下的雪,都是意思意思下一點,多數用「飄」"flutter"的比較多,能夠追上「雪花在空中飄揚」"Snowflakes are fluttering."的景象就夠拿來說嘴三年了。台灣很難能夠像高緯度國家那樣,看到大雪紛飛,達到厚厚一層「積雪」"snow cover"的模樣,有幸看到的雪,多數是如同「羽毛似的雪花」"feathery snowflakes" 在地上薄薄鋪上一層冰霜。如果可以看到「鵝毛大的雪花」"big snowflakes"那真的是超級幸運。所以,這讓大家衝衝衝的雪景,通常都是山頂戴上小小的白帽,一兩天就消融了。很難像高海拔山區終年積雪難消,更不要說是達到「暴風雪」blizzard"的程度了。我們也用可以類似表達「暴風雨」"rainstorm"一樣的方式來形容「暴風雪」"snowstorm"。說真的,居住在長年積雪地區或者冬天要有一兩個月在冰封世界裡生活的人,非常不喜歡下雪,因為真的很不方便。有時候「雪要下到一整周,還有暴風雪預警。」"There are snowfalls throughout the week and a snowstorm warning."住國外的同學提及,有時候一覺醒來發現雪把門堵住,他們還必須要從窗戶爬出來,有時候降雪量太大,所有的交通工具都停駛,他們還必須得要走好幾通里路回家,這一點也不浮誇,是一種日常,所以,他們並沒有很喜歡下雪。 身在熱帶或副熱帶地區的我們碰到下雪興奮得跟什麼一樣,最期待的就是像電影情節裡面,或者是廣告中看到的,「雪下得很大。我們都坐在廚房裡,手裡端著熱牛奶,看著雪一點點堆積起來。」"It snowed heavily. We all sit in the kitchen with hot milk in our hands and watched the snow pile up."多浪漫啊!但是,就像前面說到的,如果是身在雪國的他們,喝完飲料的下一個動作,可能就是爬起來把自己包成一隻熊,然後拿著鏟子出門去鏟雪了!沒錯,對他們來說下雪並沒有那樣的夢幻,或者這種「夢幻」對他們來說,比較確切一點的解釋是「夢想幻滅」。除了下雪帶來的生活不方便,「掃雪」成了一種必須的日常,如果雪沒有很大,天氣一回暖就消失,那還好,但如果「雪一點融化的跡象都沒有。他們就得清除路上的積雪。」"The snow showed no sign of melting. They have to remove the snow and clear the way."而且,這還是個偷懶不得的工作。如果三天不掃地,的確不會怎樣,但是三天不掃雪,那就可能是一個家裡瞬間變成冷凍冰櫃的悲劇。不開玩笑,有時候「如果前一天的晚上下了場大雪。隔天早上的時候他們連車都找不到。」"If there was a heavy snow at night, they even can't find their cars next morning."能不掃雪嗎?難! 「掃雪」基本上有三種程度,第一種就是小小的積雪,雖不構成生活上的不便,但有可能會造成滑倒的風險,所以最好"sweep the snow away"「把雪掃掉」。若是「雪」已經大到會影響門戶進出,或者是有挖垮屋頂的危險,那麼就要"remove the snow"「把雪移除」。在國外,常常下個一個晚上的雪,隔天早上醒來整個路面就被厚厚的雪給封住了,這時候最喜歡聽到的就是,「掃雪車來掃雪了。」"Here comes a snowplow sweeping the snow away."雖然「掃雪機」"snow sweeper"或者是"snowplow"是一定會出現維持市容與交通便利。但是這種「掃雪機」畢竟只掃大路,從自家門口到馬路的這段距離,就算再怎麼不甘願都要拿起鏟子來"shovel the snow"「把雪鏟掉」。因為無論如何「至少得把房子前的雪給掃了。」"At least they should shovel the snow in front of our house." 所以,在國外,「鏟雪」可以說不分老少,是一種全家總動員的概念。 我們都知道,要到零度以下的氣溫才有可能會下雪,而且不只是氣溫要低,空氣中還需要有充足的水氣,有些地方又濕又冷,與下著下著雪就跟著一起來了。如果是雪帶雨一起來,那真的是令人很崩潰。這種「雨夾雪」用英文來表示,就是"sleet",或者我們也可以簡單地說"snow with rain"所以,「今晚可能有雨夾雪。」用英文來表示就是"It may sleet tonight."或者"There is going to snow with rain."但其實最冷的時候,並不是下雪的時候,而是「融雪」"snowmelt"的那段時間。所以記得帶齊裝備,並且「全程」包好包暖喔!衝一波吧!祝大家追雪愉快!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跨年英語
轉眼間一年又要過去了,今年因為本土案例增多,許多戶外大型活動被取消了,即將來到的「跨年活動」"New Year Eve Events"不知道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但「新年」年年有,「跨年活動」"New Year Eve activities"也是每年都會舉辦,所以不管如何,我們來應景一下,看看跟「跨年」有關的英文有哪些囉! 每年要跨年的時候,大家都會安排活動,今年「你們打算如何跨年呢?」"How are you going to celebrate New Year's Eve?"基本上,想要跟親朋好友們探聽過年有哪些安排,最簡單的句子,就是問「你們跨年夜要幹嘛?」"What are you doing on New Year's Eve?"因為跨年是從舊的一年尾聲到新的一年開始的一個活動,這裏所謂的「年末」,當然就是指「新年的前一天晚上」,在英文中,通常以"Eve"這個字來表示,比如說,剛剛才過完的「聖誕節」"Christmas"前一晚是「平安夜」,用英文來說就是"Christmas Eve",接下來要過的「農曆新年」是"Chinese New Year",想當然爾「除夕」就是"Chinese New Year's Eve"所以當我們要表示「跨年」的時候,可以運用"New Year's Eve"以及"New Year"來表達,比如說,剛剛提到的"How are you going to celebrate New Year's Eve?" 「你們打算如何跨年(慶祝跨年夜)呢?」也可以換成「你們打算如何迎接新年呢?」"How do you plan to bring in the New Year?" 基本上,"bring in"有「開啟新事物」(usher in a new beginning)的含意,而所謂的「迎接」新年的「迎接」這兩個字,當然不是指站在門口對著年(應該沒有這種東西)喊「歡迎光臨」"welcome",所以,用"bring in"是相對貼切的。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使用,How will you ring in the New Year?來表示「你打算如何迎接新年?」在這個句子中,我們會看到一個有趣的片語"ring in"。"ring in"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表示以手搖鈴或者是敲鐘的方式,「宣告過去的結束並迎接新的事物」,這種傳統不僅在西方有,我們東方也有,大家是不是有印象,每年新年廟宇都會敲鐘對吧!意思是一樣的。時至今日"bring in the New Year"及"ring in the New Year" 已成了相當常見的表達方式,字面上的意思是「迎接新年」,也可以表示「慶祝新年」或「跨年」的意思喔! 既然講到這個片語,我們就也順便講一下"ring"這個字。"ring"這個字如果當名詞來使用的時候,指的是「中空的環狀物」,比如說,「戒指」、「鎖圈」、「金屬圓框」,像「婚戒」就是"wedding ring",想想這幾年來最有名的「指環」大概就是"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了。"ring"這個字,若是當作動詞來使用,則是表示「搖鈴」、「使鈴或鐘發出聲響」以及「打電話」或者「電話響」。這邊要分享一個有趣的用法,就是如果我們看到"ring a bell"這個片語,當然,第一時間想到的會是「搖鈴」或「敲鐘」的意思,這是對的喔!但要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ring a bell"都代表「搖鈴」或「敲鐘」的意思。比如說,我們可能聽到這樣的對話:"Do you know the guy who is talking with your mother?"" Nope, doesn't ring a bell."如果只照字面上翻,聽的人可能會一頭霧水,因為前一句問的是「你認識那個正在跟妳媽媽講話的人嗎?」而後面那句如果直接理解成「不,沒有搖鈴」或者是「不,沒有敲鐘」大家是不是會覺得這兩個人根本就是雞同鴨講。可是事實上,這樣的問答是很常聽到的,而且回答的人也沒有隨便回答,是正確回應喔!"ring a bell"在這邊的意思是「對….有印象」或是指「想起…」,所以"Nope, doesn't ring a bell."的意思是,「不知道誒,沒有印象。」 好,我們回到跨年上。 我很好奇"What are your plans for New Year's Eve?"「你們大家的計畫跨年計畫是什麼(計畫要怎麼跨年)?」基本上「跨年慶祝活動」"New Year's celebration"相當多,有些地方會放「煙火」"fireworks",台北101的煙火就是跨年的重頭戲。每年都有「成千上萬人聚集在台北 101,等待大型倒數活動及令人讚嘆的煙火秀。」"Every year, thousands of people gather at Taipei 101 for the big countdown and incredible fireworks."早早整個周邊就開始進行交管,可說人山人海。而在金門跟廈門也都有「門對門」的煙火表演,相當美麗壯觀,毫不遜色。所以,「我跨年要去看煙火秀。」用英文說就是"I am going to watch a fireworks display on New Year's Eve."或"I am going to watch a fireworks show on New Year's Eve."這邊要提醒大家「欣賞觀看靜態的物件」,我們用的是"look at"這個動詞片語,如果是「欣賞動態的表演或節目」那我們用的就會是"watch"這個動詞。看煙火秀用"watch"去看演唱會當然也是,但是如果要回答「我跨年要去看演唱會。」則不用特別描述動詞,就只要簡單地說"I am going to the New Year's Eve concert."就可以囉! 除了戶外活動,有些人喜歡「跟親朋好友去吃頓美味的晚餐」"go out for a gourmet dinner with my family or friends",有些人則到處跑攤,因為各個公司也都會選擇在年末「舉辦派對」"throw a New Year's Eve party"或者是「舉行跨年晚會」"hold the countdown party",而此時,不管哪一種聚會,當中一定會有的重頭戲,當然就是「跨年倒數」,我們可以簡單地用"countdown"來表示。如果不想出門吹冷風,那就在家看直播一樣很有氣氛,所以,「我要在家看電視的現場轉播跨年」就可以說"I am going to watch the New Year's Eve celebrations on TV." 在這邊講了這麼多「跨年」,大家一定要記得跨年的正確說法,可千萬不要再說"cross year"了喔!所謂的"cross-year "是指「時間橫跨整年度」的意思,通常我們會在後面加上名詞,用來表示時間為期很久或者是跨一整個年度,所以聽到人家說"a cross-year activity"絕對不是「跨年活動」,而是一個「期間長達一整年的活動」(是說很少有活動這麼久的啦!只是舉例)。 話說,2020的確是不平靜的一年,如果沒辦法出門去跨年,那就用紅紙寫個年,在家跨一下囉!(純粹老梗,不要說我教的喔!)祝福大家新年快樂!"I hope you have the most happy and prosperous New Year."萬事都有好的開始,也祝福「來年好運、更上一層樓!」"Good luck and great success in the New Year."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2020流行用語與新字 (下)
哈囉,各位鹿人,這一週我們繼續來講2020的新字。我在整理這些新冒出來的英文用語時,突然發現不僅是英文多很多新的用詞,連中文也是。而且還免不了也要跟一些新的網路用詞搭上邊,比如說,常常看到有小朋友回我,「史密斯」這個名詞,我心想,我明明就是MOOSKI跟史密斯有什麼關係,結果我到了那天才弄懂原來這個名字是用來表示「什麼意思」,還有那天看到「咩噗」之類的,一頭霧水,搞得我頭很痛,心想,我連中文都看不懂了,還要弄懂這些莫名的中文要怎麼用英文表達,那不是「轟」了,還好麋鹿兒最大的興趣就是學習,所以,就通通學起來就對了,現在我們都要一直不斷更新才能跟得上時代,加油囉! 我記得這一整年中,我學到的新用語,最有印象的是「力喜爹哈囉喔」,一開始真不知道在「哈囉」什麼,後來,也跟著一起「哈囉」了。這個流行用語最一開始的時候是網路流行用語,後來就漸漸被用在口語上,其實,它就是英文的直譯,用一種很諷刺的語調來說"hello"這個字,用來質疑對方所說的話,覺得內容為免太不經思考,帶有「你有把你的腦袋帶出來嗎?」的意味。所以,我們要表示對方講話不經大腦,就可以簡單地用諷刺的語氣說"Hello?"但我認為表較貼切的可以用"duh"這個字。這個字是一個狀聲詞(簡言之,就是只要發出這個聲音就很到位地表達感受),可以直接用來表達你認為「廢話」、「還用你說」的諷刺意味。比如說,如果有人問「如果我要炒這些菜,我需要先加點油嗎?」"Do I need to add some oil first if I want to fry those vegetables?"這時就可以給他一個「是在哈囉?這不是廢話嗎?」的回應"Duh!" 然後,如果真的發生了以上這種狀況。當你跟朋友八卦,「我跟你講喔,瑪麗問我炒那些菜要不要先加油」,多數聽的人都會覺得超不可思議,然後回上一句「真假?」。通常,「真假?」這句話帶有「不會吧!」「真的嗎?」的意思。當然,也有「附和」的意思在其中,要看運用的實際狀況而定。比如說,你有一位跑步很弱的朋友對你說,「誒!我昨天半馬跑第一」,你回答「真假?」,決大部分可能的意思是質疑他講話的精確度,帶有那種,「不要蓋(騙)我了」的意思。如果是一位跑步原本就很強的朋友講同樣的話,而你的回應就可能是帶著很大程度肯定對方的表現,有「哇!真假?好厲害」的意味。那這「真假?」的英文要怎麼說呢?就是"for real"若用肯定句表示就是用來強調自己說的話的真實性。如果是用疑問句表示,那就是用來質疑對方的話,就跟"really?"一樣的用法。那這應該已經不是新字了吧!為什麼提出來呢?那是因為現在我們常常會在網路上看到人家使用"fr"這個字眼,這就是"for real"的縮寫(認真覺得可以再懶一點沒關係XD),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網路或Line上面的對話像這樣,「那個辣妹約我去看電影誒」"The hot girl asked me out for a movie."「真假?」"fr?"看也知道這個字很難發音對吧!所以,一般來說都適用於網路對話喔!如果是對話,還是不要偷懶,直接說"for real?"或"really?" 延續上面講到受到辣妹邀約看電影,結果這位仁兄不但盛裝打扮,還搞了個賓士加長型禮車去接人家,一整個很「浮誇」,說真的,有好一陣子,「浮誇」這個字也是很常被拿來用,講人家行事作風太過頭,或者是很高調。但是如果真的要強調這樣,我覺得用"over"和"too much"其實都還是算很「中式英文」的說法,一般我們會用"exaggerating"(誇張)或"dramatic"(戲劇化)來形容,那如果是現在最新的用語,就是用"extra"來替代啦!比如說,「他為那個辣妹辦了一場盛大的生日派對,邀請了超過100個人。他真的很浮誇欸!」"He threw a big birthday party for the hot girl to which over 100 people were invited. He is so extra."結果他為了追求辣妹搞得傾家蕩產,最後還被發好人卡,真的很慘。所謂「發好人卡」其實就是委婉地拒絕追求者的其中一種方法,所以嚴格來講如果我們用"turn down"(拒絕)來表示也沒有錯,不過發好人卡並不是直接告訴對方彼此之間沒有機會的直球拒絕,而是用較友善的方式轉移焦點,告訴對方,「你是個好人,我把你當成一個很好的朋友,但僅止於此的意思。」也就是直接把對方「放在朋友區」"She turned the guy down by putting me in the friend zone."「她發那位仁兄好人卡。」 「你知道他上個月就破產了嗎?」"Do you know that he just went bankrupt last month?"「不知道誒,真慘!」"I didn't know that. Hate to see it."如果我們想要對於自己所不想樂見的事情做出回應,來表達自己的同情及無可奈何,那麼我們就可以用"Hate to see it."來表示,還記得我們以前唸書的時候,老師有教過我們,對於「遺憾」或者是「表達感同身受的難過」,可以用"I am sorry."來表示,但是像這種覺得很慘,很無奈,或者不樂見的情況,並不一定帶有「遺憾」的成分,並不需要"Sorry for it."所以就是簡單的表示"Hate to see it."就可以囉!對於這種追妹追半天,不僅傾家蕩產,還被發好人卡的情況,真的不是一個慘字了得。通常一但被歸類在朋友區,就沒什麼機會再轉成男女朋友的關係了,其他一樣萬劫不復的幾個區還有"brother-zone" (好兄弟區)或者是"gay-zone"(閨蜜區)。 我在這邊爆了這位仁兄的料,希望不會被追殺,對了,「爆料」的英文是"expose"(揭露)或者是"spill the beans"(讓豆子灑出來,爆料、曝光),如果你也不小心認識這位仁兄,就不用去問他現在好不好了,我想他現在的心情應該很低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咩噗」。人家說,2020年不知道「咩噗」就老了,話說,我還真的不知道,有人說咩噗是來自於歌手周興哲的一首歌《怎麼了》,當中的歌詞「每一步」唱的聽起來就像咩噗而被廣為流傳。但是我不大知道為什麼「咩噗」會被用來表示「哭哭」的概念。哭哭其實有很多種,比如說,無聲地「落淚」"weep "、小小地「啜泣」"sob" 、很清晰的「哭」"cry"或者是眾所皆知的「嚎啕大哭」"wail"都有,那麼「咩噗」到底比較接近哪一種「哭哭」呢?其實,咩噗的英文很難形容,若真要講,就比較近似於" lump in one's throat",也就是「哽咽」的意思。"lump" 是「塊狀、腫塊」的意思, 所以「有個塊狀物在喉嚨裡」,那就是一種哽著說哭不出聲的感覺,可以搭配get、bring或是have這些動詞來使用。比如說,「我看電影看到感傷的部分時常常想哭,咩噗~」"I always get a lump in my throat during sad parts of movies."大家要把這些新字記起來喔!不然被說老人家,會「咩噗」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