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學英語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一起紓困救經濟 (上)
由於Covid-19的疫情截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太大的舒緩,以至於有許多行業在這波疫情中受到嚴重的影響,甚至挺不過去的所在都有。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工廠因此而關閉;有的中小企業公司也面臨倒閉危機。有的人被迫「放無薪假」;還有的人被迫「非自願失業」。麋鹿兒剛剛也才和當空姐的同學聊了一下天,發現她從過年一路就非自願放無薪假一直放到現在。真的很難想像,但它確實發生了。這大家最近常掛在嘴邊的「無薪假」在英文中比較普遍的說法是"unpaid leave"或者是"leave without pay"。 因為個人的「假」,並不是一般每個人都會放到的國定假日或宗教節慶之類的「假日」"holiday"或者是寒暑假那類讀書或工作之後放的那種「假期」"vacation",而是僅跟個人有關的「離開工作」的狀態,所以我們用的英文字是"leave"這個字。比如說,「事假」是因為個人的緣故而請的,英文就是"personal leave";而「病假」是因為生病的緣故而請的,英文就是"sick leave";若是因為公司(官方的)緣故而請的假,這種「公假」就是"official leave";以此類推,「婚嫁」就是"marriage leave"、「喪假」就是"funeral leave";而每年的年度「特休」就是"annual leave"。以上不分男女都可以請的假,比較專屬的假期有女生會有的「產假」,用英文說就是"maternity leave",而現在連身為先生的也有「陪產假」"paternity leave",現在也很照顧到每個人的需要,如果是未婚的女性也可以因為月經來的身體不適而請「生理假」"menstruation leave"。如果公司是由加班魔王把關的,三不五時要加班加到爆肝,或者是必須得要出差出到懷疑人生的狀態,那通常也一定會有機會「補休」,這「補休」的英文就是"compensatory leave"。 從上述各種假可以看到,所有跟個人有關的請假,都是leave。但不管是以上哪一種「假」只要是在規定內的都還是不影響薪水。而我們所提到的「無薪假」是「不給付薪水的假」,所以用英文"unpaid leave"或者是"leave without pay"來表達就不難理解了。其實,「無薪假」還有一個比較正式的用法是"furlough",表示「被迫的無薪假」。但要注意"furlough"這個字可以當名詞及動詞來使用。舉例來說,我們可以用動詞的用法來表示因為疫情的關係「許多雇員在不景氣時被放無薪假。」 ,英文的說法就是"Many employees were furloughed during the recession.",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名詞的用法來表示「那間工廠也有數十名員工被放無薪假。」,英文即是"Dozens of workers at the factory have been placed on furlough, too."而"unpaid leave"或者是"leave without pay"則不一定是被迫的,所有個人請的無薪的假都算在內。 其實不管是不是被迫要放無薪假,就算一般上班族或店家也可以強烈感受到這波疫情的衝擊有多大。由於這波疫情的影響的程度實在太嚴重。所以,政府提出了緊急應變的「紓困方案」。說真的,其實不是只有台灣有這樣的因應措施,全世界都有。因為這次的疫情不僅危及生命,同時也連帶重創了全球的經濟,因此許多國家紛紛祭出振興經濟的「紓困方案」,期盼能藉此幫助到民眾與國內企業渡過這次的難關。這樣的舉措一開始是由英國、美國、日本及新加坡發放現金開始,隨後台灣也跟進,編列了千億紓困金來緩解經濟不景氣的壓力。 既然政府帶頭紓困,大家當然拍手歡迎。那這「紓困方案」的英文要怎麼說呢?其實很有趣喔!整個「紓困」強調的不是「困」而是「紓解」這個概念,所以用的字是"relief"「放鬆」這個字。而所謂的「方案」就是一整的個「配套」措施"package",所以,「紓困方案」就是"relief package"在這邊補充一下"relief"這個單字是「放鬆」或者「鬆一口氣」的名詞。常聽到人家用英文說"What a relief!"講的就是「真讓人鬆一口氣!」的意思。「放鬆」的動詞是"relieve"也有「釋放」的意思。而"relief"這個字若用在財經方面則可以表示「補助」或「救濟」。另外,前面我們提到的「方案」"package"除了是一種「配套」之外,另外還有「包裹」的意思。而「紓困方案」除了"relief package"之外,還有很多的替代說法:比如:「紓困計畫」"relief plan"或"bailout plan";「拯救方案」" rescue package"或「刺激消費方案」"stimulus package"等。 基本上所以的「紓困方案」中,就屬美國最大手筆。美國總統川普在3月底簽署了美國史上最高的2.2兆美元紓困方案,並在自己的推特發文宣布此消息:「我才剛簽屬了美國經濟安全法案,是美國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紓困方案,比過去任何一次的紓困方案金額高出兩倍以上。」"I just signed the CARES Act, the single biggest economic relief package in American History - twice as large as any relief bill ever enacted."相當有魄力。而日本政府方面則宣布除了本國居民能得到現金補貼之外,在日本擁有居留權的外國人也同樣能享有此紓困「津貼」,幫助所有日本的居民對抗經濟衝擊。也就是「日本政府將會提供一次性的十萬日圓現金補貼給每一位日本居民,包含外國居民。」"The Japanese government will make a one-time ?啎100,000 cash subsidy to every Japanese resident including resident aliens."在這裡的「津貼」或「補助」,我們用的是"subsidy"這個英文單字。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subsidy"通常是指像是政府津貼這種「給有需要的人」的補助,而另外一個我們常常看到的「補助」"allowance"則是指的是家長給孩子的「零用錢」、公司提供員工的「差旅費」或「採購零用金」等等,比較偏向一種「零用金」的概念的補助。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春天後母面 (下)
講到春天,最大的特色除了忽冷忽熱之外,就是晴雨不定了。綿綿春雨不僅讓人感到困擾而且心情也常常因為這樣而不大好。不過沒關係,英文有一句俗諺是這麼說的,"April showers bring May flowers."「四月雨帶來五月花」這就是用來安慰被陰雨綿綿困擾的我們,不要煩,四月的陰霾過了,五月的明媚就來了。現在大多用來安慰被鳥人屎代誌煩心或者是心情不好的人 "I know the weather is bad these days, but always remember that April showers bring May flowers."「要有四月的雨水,才會有五月百花盛開的美景。」有現在這苦要吃,才有未來的甜可嚐。所以為了將來的美好,現在就忍耐一下吧! 恭喜大家經過四月那春雨綿綿的時段,現在正是百花盛開的時節。最近天氣比較穩定了,不過,既然講到春天的天氣,那我們不說一下「春天」"spring"就真的說不過去了。其實"spring"個字還挺有趣的。一提到到春天,大家腦中會出現什麼畫面呢?是不是浮現了百花盛開、萬物復甦的景象對吧!春天給人的感覺就是充滿生機、活力十足。於是「盈滿春天的喜樂」"full of the joys of spring."這個諺語指的就是像春天一樣生氣盎然、蓬勃發展且「充滿活力」或「非常開心」的氛圍,比如說家裡有新生兒啦!得到一個新工作啦!或者是有了一個新的願景之類的。所以當我們想要表達得到夢想的工作時的雀躍心情就可以用英文說"I was full of the joys of spring when I knew I got my dream job."「當我聽到我得到夢想的工作時超級興奮(心情如百花綻放)。」 此外,"spring"這個字當名詞用的時候是「春天」,但這個字也有「彈簧」的意思,還有泉水也是"spring"喔!講到這個,前陣子天氣又濕又冷的時候,大家是不是很想要泡溫泉?麋鹿兒超想去的,但是防疫期間還是乖一點。「溫泉」的英文就是"hot spring",而泡溫泉其實就跟我們「泡澡」的意思是一樣的,只是我們泡的不是自來水,而是泉水。一般來說洗澡有兩種,一種是「淋浴」"take a shower"另一種是「泡澡」"take a bath"所以,「泡溫泉」就是"take a hot spring bath",台灣有很多地方有很棒的溫泉,比如說礁溪、陽明山、烏來等,超棒的!如果我們要表達「她這個週末要跟家人去烏來享受溫泉。」我們就可以說"She'll enjoy a hot spring in WuLai with her family." 而且,"spring"這個字除了當作名詞來使用之外,也可以當作動詞來用,用來表示「(像彈簧一樣)彈起來」的意思,要特別提醒一下大家,這個字的動詞三態變化是不規則的:現在式是spring 、過去式是sprang ,而過去分詞是sprung,提醒大家要特別注意時態的轉變。既然這個字是「彈起來」的意思,所以相關的片語就圍繞在這個概念就會相去不遠,比如說,"spring up"是不是讓你想到「ㄉㄨㄞ~一下,彈出來」,沒錯,所以這個片語就是「突然出現」或者是「突然間發展成形」的意思,比如說,春雨過後,「這花園裡的花一夜之間就長出了。」我們用英文來表達就是,"All the flowers in the garden sprang up overnight."。緊抓著這個意象,我們再想像一下這個畫面:大家本來在辦公室嗑瓜子聊天、上網打屁的時候,突然間老闆走進來了,是不是大家秒彈開、馬上坐定開始忙,對啦!"spring into action"這種「彈起來進入某一個動作」的概念,就是「立即展開行動」的意思,舉剛剛的例子,我們要用英文表達「老闆一踏進辦公室,大家就迅速開始動作。」就是"As soon as the boss walked into the office, everyone sprang into action."。 哈哈哈,是不是很有感?一般來說,老闆不在一條龍,老闆回來像條蟲的經驗大家都有過吧!通常老闆在的時候辦公室的壓力指數就會變高,然後大家就會進入到一個死氣沉沉的氛圍,但是老闆只要出門了,整個辦公室就會熱鬧起來,那我們要怎麼用英文描述呢?其實很簡單喔!我們可以用"spring to life"這個片語來表示「恢復生機」或「活過來」的感受。我們可以聯想這句諺語有個"spring"是所以可以想像相較於冬天的死氣沉沉,春天的到來讓人覺得整個世界又重新充滿活力,所以就用"spring to life"來形容原本沉悶的氣氛突然熱絡了起來,但其實在這個片語中,"spring"是動詞,所以是「彈起來」的概念會比較貼近,我們可以想像彈簧突然ㄉㄨㄞ~一下的感覺,就是那種本來病厭厭地有氣無力,突然間秒變精氣神十足的感覺。如果還沒有辦法有太強烈的落差感,那想像一下一個很無聊的派對突然來了林志玲或者是蔡依林是不是暴動了,對,馬上從死氣沉沉變成生氣勃勃,「派對在蔡依林出現時熱鬧了起來。」就是"The party sprang to life when Jolin showed up."所以,"spring to life"就是指突然間突然活躍起來,很有畫面吧! 最後,麋鹿兒想跟大家談的是"spring chicken",可能有人會說,啊不就「春雞」嘛!我知道啊,韓國料理不是有一道辣炒春雞,好吃誒。對啦!是真的挺美味的啦!不過"spring chicken"雖然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年輕且充滿活力」,但是通常不是用來讚美人家而是用在反諷人家的。外國人一般都拿這句話反諷別人,尤其是女性。換句話說,就是用"no spring chicken"來暗諷一個人不再年輕。比如說,有的女生從年輕就一路當公主到當老,這雖然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如果穿著打扮太過於誇張,還是會讓人有種很「跌倒」的感覺。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表達「她認為她穿那樣很年輕可愛,但我們不這麼覺得。」就可以說,"She thinks she looks great in that dress, but we all think she is no spring chicken."當然這"no spring chicken"也可以用來描述自己已經不年經了,像麋鹿兒現在三不五時就會不自覺地發出,「我已經不再年輕了。」的感慨。"I'm no spring chicken."真的是歲月催人老啊!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春天後母面 (中)
嗨!今天好嗎?還記得我們上週提到了「春天後母臉」的由來是因為這「春天的天氣忽冷忽熱」的關係,說翻臉就翻臉,一直在變、不可預期,所以我們可用,"The weather in spring is unpredictable."、"The weather is always changing."和"The weather is on and off."來表達天氣的善變。而在這種春夏秋冬混成一團但是不一定和氣的天氣裡,最常聽到大家掛在嘴邊碎唸的就是「這種天氣我不知道要穿什麼啦!」,這句話用英文來表達就是"I don't know how to dress for this weather!"或是"I don't know what to wear for this weather."對吧!很好,今天我們就接著來談談,除了「天氣多變」跟「不知道要穿什麼」之外,另外一句大家最常在這種天氣會說到的話,想到了嗎?沒錯,就是「多穿點」這句話囉! 每次只要天氣一變,都一定會聽到爸媽叮囑我們,「天冷了要多穿點」,然後等到我們變成爸媽了,就算明知道小孩子「屁股三斗火」也是一樣會叮嚀小孩要「多穿點」、「穿暖一些」。那到底這兩句英文要怎麼說呢?說真的,要用英文表達「穿暖些」或者是「多穿點」千萬不要直接說"wear warm"或者是"wear more clothes"喔!因為第一句文法不對,第二句情意不對。通常如果我們要用英文表達這種溫情叮嚀,叫別人要「多穿點」、「保暖」或者是「穿暖些」的話,有下面幾種簡單的方式:第一種就是使用"stay warm"或者"keep warm"這兩個片語來表達。基本上,"stay"跟"keep"這兩個動詞,都是用來描述持續一種「保持著」的狀態,所以「保持冷靜」叫做"keep calm"或者是"stay cool",所以在天氣冷的時候想要跟自己關心的人說,「要保暖,要不然會感冒喔!」用英文來表達就是"Please stay warm. Or else, you' ll catch a cold." 對了,講到"keep calm",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超耳熟或者眼熟?有沒有想到那個紅底白字的海報?對,沒錯,就是你想的那一個。完整的文句是"Keep Calm and Carry On",中文的意思是「保持冷靜,繼續向前」。相信有很多人受到這個句子的撫慰,或者曾經用過這個句子鼓勵別人。說真的,雖然幾乎在很多的咖啡廳牆上或者是馬克杯上都可以看到這個句子,但這張現在廣為人知,紅遍世界的海報與上面的句子,但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個句子的由來,其實,這是英國在二次大戰設計的三張海報之一,其中兩張分別是,「你的勇氣,你的歡快,你的堅毅,將替我們帶來勝利」"Your Courage, Your Cheerfulness, Your Resolution Will Bring Us Victory",以及「自由正處存亡之秋,竭盡所能保護它」"Freedom Is in Peril. Defend It With All Your Might",但英國政府指張貼了「自由」跟「勇氣」兩張,這張「冷靜」並沒有被使用上。有趣的是,誰也沒想到當初設計好卻沒有派上用場的廣告,卻在2000年的時候因為書店的夫婦將其貼在牆上而變成了膾炙人口的勵志文句。 言歸正傳,講到「多穿點」,我們還可以用"bundle up"這個片語來表示。"bundle"這個字當作名詞是指「捆」、「包」、「束」或者是「大筆錢」的意思,如果這個字被當作動詞來使用,代表的就是「捆」、「把...紮成一捆」或者是「匆忙地走」的意思,舉例來說,現在非常流行斷捨離,所以我們會把看完的舊書或者是不用的二手物品處理掉,如果想要告訴人家「我媽媽把一捆就雜誌賣給了二手書店。」就可以說"My mom sold a bundle of old magazines to the second hand bookstore."說真的,講到"bundle"這個字,麋鹿兒真心覺得有一個超有趣的用法很值得學起來用,這個概念大家很常用中文講,但是對於用英文表達可能會覺得很陌生,那就是「打包人」送走(不管是載走還是叫他自己走),比如說,在早上媽媽總是要一陣忙亂七手八腳的處理好小朋友的所有大小事之後,確定沒問題了,接下來就是丟包(開車載去)去學校,或者,打包丟出去(叫他自己去),那這時候就是用到"bundle… off"這個片語了,所以, 舉例來說,當我們想要表達,「她匆匆忙忙把兒子打發(打包丟出去)到學校去了。」就可以說,"She bundled her son off to school." 而"bundle up"這個片語則是非常直接地被用來表達「衣服穿夠且足以保暖」的概念,如果外面天氣很冷,通常都會聽到家長對小朋友說「外面冷,你最好穿暖一點。」這裏「穿暖一點」當然不是叫你只比現在穿得暖一些些而已,而是一種希望對方確保自己「穿得足夠以保暖」對吧!在這裡可以發揮一下想像力,那就是一種把自己「包好包滿」的概念,是不是很有"bundle"(捆)的感覺?對吧!哈哈!那如果說講話的人是希望對方「最好是多添些衣服」,那麼就可以說,"You'd better wear extra layers."這裏的"layer"是「層」的意思,像我們常說的「臭氧層」就是"the ozone layer"所以,額外多穿幾層代表的意思就是多穿幾件衣物,那就是我們說的「多穿點」囉! 說真的,人家說過了「清明節」"Tomb Sweeping Festival"就可以「收冬衣」"put away your winter clothes"了,但是都到了四月底、五月初了,這種「前一天還熱熱的,過一天又變冷了」"It's hot one day and cold the next."的天氣,或者「前一秒還出大太陽,下一秒就下雨」"One second it's sunny and the next it's rainy."的詭異天氣,真的是「讓人很煩」"It's annoying."還是不要太早「打包衣服換季」"pack your winter clothes"也不要太快「把冬衣儲藏起來」"store your winter clothes away"喔! 看這後母的脾氣不大好,麋鹿兒有種不到「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很難跟冬衣分手的感覺。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春天後母面 (上)
俗話說,「春天後母面」,用來表示春天的天氣不穩定,一下子冷一下子熱。一般來說,都要到清明節過後,才會把冬衣收起來,今年的清明節都已經過了那麼久了,天氣還是一樣忽冷忽熱的,搞得我都不知道到底要不要換季了。關於天氣忽冷忽熱要怎麼用英文表示呢?天氣忽冷忽熱就是說天氣並不穩定,一直在變化的意思,所以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天氣一直在變」"The weather is always changing."而變化多端的天氣當然是無法預期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用「這天氣無法預測」來表示天氣多變化。用英文表達就是,"The weather is unpredictable." 關於"unpredictable"(無法預測),這個字是由三個部分"un-predict-able"所組成的,主要的字是"predict"(預測),當我們在後面加上"able"(可能),就把這個字變成了形容詞"predictable"(可預測的),然後又在前面加上了"un-"(「不」或者「非」的意思)的字首,就形成了"unpredictable"這個字,意思是"不可預測的"。講到這裡,補充說明一下,通常我們在形容詞前面加上「否定意思」的字首,就會讓整個意思呈現相反的意思,比如說"happy"(快樂)就會變成"unhappy"(不快樂),而常見的否定意思字首除了"un"之外,還有"im"比如說,"possible"(可能),在前面加上了"im"就會變成"impossible"(不可能),所以學會一些常用的字首就可以讓自己的用字多變化喔!像前面提到的,「天氣一直在變」"The weather is always changing."這個"change"(改變),也可以用同樣的變化方式來變成"changeable"(可改變的)或者是"unchangeable"(不可改變的)喔! 再者,天氣多變化,表示的是「天氣反覆不定」,用英文表達就是"The weather is on and off."麋鹿兒認真覺得"on and off"真的是個很傳神的用法,通常我們會在開關上看到"on"(打開)跟"off"(關起來),想像一下,如果你有一隻神之手,打開就可以出現太陽、雲或者是雨,是不是很帥?不管天氣開關鍵按上去是哪一種天氣,「開開關關」的就是一下子開,然後一下子關,一下子有太陽,一下子沒有太陽或者一下子下雨,一下子又雨停,是不是讓人很抓狂。而"on and off"這個片語不僅是簡單也非常的萬用,除了天氣以外,可以用來表示任何狀況的「反反覆覆」, 比如說,頭痛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我這三天都反反覆覆在頭痛,我就可以說,"I have had a headache on and off for three days." 如果說上面的單字都記不起來,那我們就可以用很簡單的句型來表示,就是"one...the next..."比如說,「前一天還熱熱的,過一天又變冷了」那我們就可以說,"It's hot one day and cold the next."這個句型跟上一個片語一樣很「泛用」,我們可以用來表達「前一個狀況是這樣,下一個狀況就變成那樣」,比如說,「前一秒Jack還好好站著,下一秒就跌倒在地了。」 用英文表達就是"One second Jack was standing up and the next he's just on the floor." 多變化的天氣,最讓人覺得困擾的其實是不知道要怎麼穿衣服,所以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我不知道這天氣要穿什麼衣服了。」或者是「我不知道這種天氣要怎麼穿衣服。」用英文表達就是,"I don't know what to wear for this weather."或者" I don't know how to dress for this weather."為什麼不知道要怎麼穿,還不是因為「穿長袖太熱,但穿 T 恤又太冷。」"It's too hot to wear a long-sleeved shirt but too cold to wear a T-shirt."前幾天很熱,麋鹿兒才剛剛把冬衣收起來,這幾天就默默地挖出來,一件一件往身上加了。大家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打包了又再打開,然後就不知道該不該換季了。 講到這裡順便提一下,如果天氣變熱我們把冬衣收起來,然後把夏天的衣服拿出來或者是天氣變冷,我們把夏天的衣服收起來,再把冬天的衣服拿出來,這個些動作可以用「換季」來表示,但並不是季節換了就等於換衣服,也千萬不要直接跟外國人講"change season"喔,他們可會霧沙沙不知道我們到底想要說什麼。如果我們想要表達「我已經(把衣服)換季了。」意思其實是要表示「我已經把我的冬衣收起來了。」,所以我們用英文來表達就是"I've already put away my winter clothes."、"I've already packed my winter clothes."或者是"I've already stored my winter clothes away"。如果大家仔細觀察一下這三個句子,就可以發現,這三個句子分別使用了"put away"、"pack"及"store… away"這三個片語。一般來說,我們要表達把東西「收起來」最常使用的片語是"put away",基本的兒童美語生活用語都會講到,老師說,「把書收起來」就是"Put away your books."或者是"Put your books away."如果收東西的時候包括有「打包」這個動作,我們就會用到"pack"這個單字喔。如果收起來強調的是「儲存」也就是收了之後就不會常常去動用到,那就會用"store"這個字,所以才會有上面這三種句子。 當然,東西收起來總是要拿出來,如果說天氣變熱了,我們想要表達,「最近越來越熱了。讓我們把夏天衣服拿出來吧。」就可以說,"It's getting hotter and hotter lately. It's time to unpack our summer clothes."或者是,"It's getting hotter and hotter lately. It's time to take out our summer clothes."這裡的"unpack"就是「把打包的東西打開」或者是「把包裹打開」的意思,是一種「開箱」的概念,而"take out"就是「把東西拿出來」的意思,大家應該不陌生,三不五時要考試的時候,一定會聽到老師說,"Put away your books and take your pencils."「把書收起來,把筆拿出來。」對吧!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不能出門就團一下吧
雖然COVID-19造成的疫情在台灣實屬控制得當,但大家仍舊不敢掉以輕心,於是大家繼續過著「我們不大能出門」的日子,所以,網路購物有了極佳的理由,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止網路購物這件事了,哈哈哈!好啦!坦白講,關於網路購物這件事,對於我這種活在古代的山頂洞人來說是很陌生的,我是那種習慣看到、摸到、感受到才能把東西帶回家的人。但是自從搬到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一點也沒有浮誇)的山裡面,才發現,網路購物真的是一種跨世紀的便民發明,然後充份可以體會酪梨壽司所寫的「沒團購過,別說你當過上班族!」這篇文章的精髓。身為一個深山裡的上班族,發現同事間最熱的活動居然是「團購」,舉凡零食點心、家電日用品、哩哩叩叩的大小雜物只要許願就可以團到,簡直神奇得不得了。就是一種人家組隊打怪,我們是組隊購買的概念。這「團購」的英文叫做"group buying"、"team buying"、"collective buying"或者是"group purchase",現在甚至直接跟外國人說中文直譯的"tuangou"(團購)嘛喜誒通,實在是太神奇了。 基本上,要能成團,一定要有一個「主購」也就是「發起團購者」,英文稱之為"team buying initiator"或者是"go-between",假使這個人覺得金門貢糖真是太好吃了,在群組裡「發起了團購」,那就是"initiate a team buying"或者是"launch a team buying",既然是一種"team buying"那腦波弱愛跟風團東西的人就稱為"team buyer"囉!講到「腦波弱」這三個字,通常被用來形容這種每次吃飯看人家點什麼就跟著點,到賣場看到人家買什麼也跟著拿,或者隨便被講個兩句就跟著拿出卡來刷一波的這種人。這種腦波弱、愛跟風而且問他「要不要?」通常都會說「好!」的人,英文就稱為"easy touch"或者"pushover"。這種人特別喜歡在團購板裡面喊「加一」,然後不知不覺就加了山一樣多的東西。講到「加一」,英文可不是"plus one"喔!這裡的「加一」是「參一咖」的意思,英文就是,"I am in.",這不只可以用在團購加一,任何活動要喊「加」都可以,比如說,「我們禮拜天要去看電影,誰要一起?」"We're going to the movies on Friday. Anyone want to come?"這時如果看到心儀的人也要去,當然要立馬舉手喊「我,加一喔!」"Iam in!"或者比如,「We'd like to go hiking on Monday morning, do you want to go with us?」你也可以說,"Okay! Count me in!"「好,沒問題,算我一個。」這個"in"真的很好使,問人家要不要一起匪類(啊,不是啦!),問人家要不要一起做某件事,你也可以說明後直接問對方,"Are you in?"「你要不要加一」,是不是簡單又好用啊?! 團購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可以用數量換折扣空間,所以,買越多,賺越大,團的人多就容易爭取到「折扣價」"a discount price"或者是「大幅優惠」"bulk discount",通常為了避免爭議,「商家」或「販售者」"vendor"會自己先訂好遊戲規則,但是如果真的數量頗大,還是可以跟對方「討價還價」,英文用的是"haggle with"或者是"bargain with"對方。說真的團購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價錢不是固定的而是浮動的,最後的購買價錢往往是「視訂單的數量而定」"depends on the number of the order placement",而且衝到一定的人數還可以不用付「運費」"shipping fee",可以有「免運」"free shipping"。所以發起團購的人就會拚命拉人來一起買,讓自己的購買成本降低甚至還可以因此凹到不少「贈品」"freebie",有的時候連參加團購的人也會一起拉人來買,畢竟大家是互利共生的嘛! 麋鹿兒認真覺得可以揪團購的人簡直就是集過人智慧與耐心於一身的人,而且還要有相當的膽識。因為團購最麻煩的除了募到足夠的人並且確定這些人是好咖不跑單之外,付錢跟到貨是另外兩件麻煩事。發起團購的人要先「收錢」"collect money",再選擇比較妥當或者對自己比較有利的付款方式。一般來說,付款方式有「轉帳」"transfer"、「刷卡」"pay with card"或「貨到付款」"COD",有些網站則是接受像line pay, apple pay等各種「行動支付」"mobile payment"不過這畢竟是極為少數,一般團購還是以轉帳或者是貨到付款為主要的支付方式,那我們這些「加一」的就只要「付現」"pay with cash"給團購主就可以了。這裡要特別講一下的是「貨到付款」的英文,「貨到付款」是交貨了才給現金,所以,是"cash on delivery"或"collect on delivery",簡稱為"COD",說明一下,"delivery"是名詞,指「交貨」或「輸送」,所以"on delivery"就是指「交貨的當下」,所以「交貨的當下才給錢」"cash on delivery"或「交貨的當下才收錢」"collect on delivery"就是「貨到付款」啦! 基本上「下完訂單」"place an order"付完了錢,店家就會「出貨」"ship",通常「收到明確付款後,賣家將於三到五個工作天內出貨。」"The seller ships within 3-5 business days after receiving cleared payment."有的網站甚至可以保證「商品於24小時內到貨。」"Item will be shipped within 24 hours."既然,團購基本步驟是找人、下訂、付錢跟收貨,最後我們就來談一下收貨。在台灣,團購貨物的寄送方式大致上有「直接運送」"direct shipping",這包括有郵局、宅急便等,隨著上網購物愈來愈普遍,另外一種越來越多人採用的是「到店取貨」"in-store pickup"的方式,不僅可以到指定取貨的分店門市(branch store)也可以到便利商店(convenience store)付款取貨,超級方便的。領貨人只要帶著「身分證」"IDcard"到店裡報電話就可囉!不過說真的,如果貨量大或者是貨的體積大,還是讓對方送到家吧!別累死自己。哎!講完團購我就一點團的慾望都沒有了,像麋鹿兒腦筋這麼簡單的,就沒有當團購主的慧根,人生還是簡單一點,偶爾跟風團一下就好,就算不團,人生也是一樣過的嘛!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給我秀秀
哈囉,大家最近好嗎?(聽起來好像理科太太的招呼詞喔!哈!)疫情還是很緊張,希望大家都身體健康。話說原本已經網路重症依賴的現代人,因為疫情的關係,又更加依賴網路了。現在大家幾乎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活在網路上,連老人家跟小孩都有臉書跟IG,悶著哪兒都不能去,大家開心也「發文」"post"、不開心也發文,想到什麼就發什麼文。不知道大家平常都發哪一類型的文章?是開心勵志派的還是厭世怨念派的?當然我們不可能每天都很開心,對於生活中的莫名鳥事不免也會有很想要譙個兩句的時候,雖說每天來點「負能量」"negative energy"有益健康,畢竟長期活得太緊繃是會生病的,我們也不需要一直「笑著流眼淚」,但是如果「淒淒慘慘戚戚」的戲碼太多了,那就會讓人很無言。想想看刷臉書的時候三不五時就看到某個特定的人這裡不好那裡不好,一開始可能還會擔心的問怎麼了,後來發現這個人根本就是「慣性哀哀叫」,就會開始翻白眼,OS:又來了!(Again!)這種很喜歡在網路上密集的貼出「我好悲慘」的文字或者是圖片的人,就是典型的「專業討拍客」,常常把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講得好像天快塌下來了,然後下面就會出現一堆呼呼秀秀的網友,供他「取暖」,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討拍」跟「取暖」的英文怎麼說。 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人家好像很慘的貼文,會不自主地在下面留言:「好可憐喔!」用英文來表達就是"What a pity!",這裡的"pity"就是「可憐」的意思。這種網路「討拍客」的「討拍」就是一種「尋求慰藉的行為」(pity seeking),通常這類尋求別人可憐的人我們就稱為"pity seeker"而這類型的人的行為往往會被解釋為一種「自憐」(self-pity)的反射,因握"Pity-seeking behavior goes hand in hand with self-pity."「討拍行為與自我可憐是互為表裡的。」雖然感覺上這樣做會得到很多人的呼呼秀秀,但是常常「開討拍大會」"throw a pity party"的人,反而會讓人很火大,尤其是男生,如果「你PO文常常在討拍,那女生看了就想跑了。」"Your posts are pity-seeking and that turns girls off."反而是沒有辦法真的得到憐惜的。這裡的"turn off"是「關掉電源或者是火源」的意思,所以,"turn girls off"就是把女生的火關掉,指女生就會失去興趣的意思。因為選擇自我感覺不好的人,是不會讓人喜歡靠近的,所以在這裡真心奉勸要適可而止啊!不過如果遇到真的需要關心的朋友時,還是該好好安慰一下啦。 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討拍者」?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世界不友善,天寒地凍的,所以需要「取暖」,但是這個取暖並不等同於我們因為天氣很冷的取暖喔,一般在冷天裡「取暖」的英文是"get some warmth"指的是藉由各種方式(比如生火、或者是磨擦雙手之類的)而得到溫暖。網路取暖的意思是覺得外面的真實世界天寒地凍,快被酷寒的世道凍傷了,極度需要社群網站上廣大朋友們的溫暖支持。這種跟「討拍」很類似的「網路取暖」,用英文來表示就是"sympathy seeking",也就是「尋求同情」的意思。「我們大多討厭取暖行為,因為感覺是在刻意操作以引起關注。」"Most of us feel annoyed by sympathy-seeking because it feels like manipulative attention-seeking."所以,沒事真的不要太常「討拍」跟「取暖」,因為不僅會讓人覺得不夠「正向」"positive",而且沒事亂哎亂叫,等到真的有事,反而很容易讓人不當成一回事呢! 對了,還有一種不表態,但是一直出來按讚的人,我們稱為「刷存在感狂魔」,這種明明沒什麼事情,卻又跳出來搏版面求關注以確保大眾還記得自己的行為,就叫做「刷存在感」。比如說我們常常看到消失在螢光幕很久的藝人突然出現在媒體上,針對時事、重大事件或者是根本就不是自己事情的事講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啦!或者好像是很長一陣子沒新聞的政治人物突然爆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驚世言論啦!又或者像是有些名人名媛或者是網紅、網帥等,明明好好的就突然公然放話要賭裸奔或跳海……等等,都是很明顯的刷存在感的例子。這種證明自己存在的行為在英文裡是「尋求大眾的認可」的意思,所以「刷存在感」可以說是「認證自己的存在」"validate your existence"或「證明自己的存在」"prove your existence"。如果覺得這兩個單字有點難,其實也可以換一個比較簡單的講法,就是"seek attention"。因為刷存在感的人想要的就是「尋求關注」(attention seeking),所以「刷存在感的人」就是"attention seeker"囉! 不管是上述哪一種,通常都會對按讚有種狂熱或者是走火入魔的情況,「走火入魔」其實就是指「對某件事情上癮」,用英文表達就是"addicted to something."而臉書Facebook 上的「讚」,在英文就是"like"或者是"thumbs-up"。如果我們剛創了一個粉絲團,想要請朋友幫忙按讚衝人氣,就可以跟對方說,"Please "like" my fan page!"或者是"Please click the Like button on my page."而臉書下面的「貼文」是"comment"(意見),「他剛在我的貼文上按讚!」就是"He just thumbed up my comment!" 雖然有「些秒回大使」很常在人家的貼文下面按讚,但如果是一天到晚「發廢文」的同志,那要得到讚也很難啊,甚至會被從「追蹤」"follow"變成「取消追蹤」"unfollow"喔!如果你的朋友一天到晚發廢文,你怒到想跟他嗆說「你又在發廢文了,我現在就要取消追蹤你!」就可以用英文說,"You keep writing whiny posts, which is why I am going to unfollow you now."大家還是好好發文,喔!不,是好好生活好嗎?下回聊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距離是美感
雖然我們曾經談過新冠肺炎(COVID-19)的相關英文,但隨著疫情的持續增溫,不僅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更使全球的人口數產生了變化。許多人在這波疫情中喪生,因此,各國紛紛祭出各種防疫的措施,包括有:訂出社交距離、要求有感染風險的人居家檢疫或自我隔離等,情況嚴重的甚至封城。今天我們就要來談談因為COVID-19所興起的「保持距離防疫大作戰」。 說真的這次的疫情真的是不容小覷。由於防疫的動作越嚴實,就越不容易感染,而且這並不是一兩個人的事;不是一個地方的事;已經是全世界的事了。正所謂「防疫之戰人人有責。」"When it comes to fighting the pandemic, everybody should do their part."一般群眾想要做好防疫,就應該要從最簡單基本的做起。「首先,大家都應該要正確的洗手並且保持社交距離。」"First of all, we should keep social distance and wash our hands correctly."。 講到「社交距離」,肯定是2020最夯新名詞之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National Health Command Center, NHCC)日前也宣布,建議人與人之間應保持室內1.5公尺、室外1公尺的距離。這就是我們所稱的「社交距離」。當然這個因應新冠肺炎而起的名詞概念除了與他人保持規定數字以上的安全距離之外,也包括少出門、少參加聚會、少與人接觸,以此降低肢體接觸及飛沫傳遞的風險,達到預防傳染性疾病擴散的效果。在疫情肆虐期間,就算身體健康無恙,人人都該做好 social distancing、妥善保持社交距離以減緩疾病蔓延並控制疫情。 「社交距離」是由"social"(社交的或社會的)以及"distance"(距離)這兩個字構成的。基本上跟「社交的」或「社會的」有關的概念都會在前面冠上"social"這個字,比如說,「社交禮儀」就是"social manners"或是"social etiquette",而「保持」,我們用的動詞很簡單,就是"keep",所以「保持距離就是」"keep distance",而「保持聯繫」就是"keep in touch"囉! 如果一般民眾無法自主保持「社交距離」或者做好適當的自我防護,那麼只要身處「有強烈被感染的可能風險」以及「確診感染」的情況,那麼政府相關單位就會祭出公權力要求必須要「檢疫」"quarantine"、「隔離」"isolation"、「就地防護」"shelter in place"、「居家防護」"stay at home",甚至是進行「封城」"lockdown"。 我們先來談一下這「檢疫」"quarantine"的部分。基本上quarantine這個字的動詞跟名詞長的樣子是相同的,意思是「隔離檢疫」,也是「40天」的意思喔!這是針對自病毒流行之地區或國家返回者,由於可能曾暴露於病毒中並有挾帶病原的風險,而被要求必須要隔離觀察檢疫。這些自病毒流行之地區或國家返回者可能會被送至特定醫療檢疫機構或是自行待在家中進行「自我檢疫」或者是「居家檢疫」"self-quarantine" 因此「自外國遣返的民眾需居家檢疫14天。」"People repatriated from foreign countries need to self-quarantine for 14 days."是完全不得外出的,如果趴趴走被抓到,不僅會被重重開罰,如果真的帶有病毒傳染他人,後果可是超乎想像的。 如果在防疫期間,發現自己已經是確診個案或者身為確診個案的接觸者,就必須要進行「隔離」"isolation";這個字是名詞,動詞則是"isolate",是「與他人隔離開來獨自一人」的意思。在這次 COVID-19全球流行疫情中,不僅是確診的重症患者會被送醫進行隔離治療,即便是輕症患者以及患者所接觸到的人都會被要求進行「自主隔離」或是「居家隔離」"self-isolation",也是完全不得外出的。「任何與COVID-19 病患接觸者需自主隔離14天。」"Anyone in contact with a COVID-19 patient should self-isolate for 14 days."因此,能不出門就儘量不要出門,以減少被傳染的風險。 這次COVID-19疫情中,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在國際間有一些地區及城市都發布了"shelter-in-place order"也就是「就地避難令」。限制所有居民在家中防疫,不得外出。通常這種"shelter-in-place order"是為了因應暫時性的重大天災人禍 ── 例如颶風、化學物質爆炸或是大規模槍擊屠殺等 ── 而規定民眾採取「就地避難」"shelter in place"的措施。這是用來限制該地區民眾無論在任何理由下皆不得外出或離開所在之建築物以保持安全。當然,不同地區或城市針對此次疫情的"shelter-in-place order"所規定內容會有所出入,有的國家則是採取「居家令」"stay-at-home order"來規定所有民眾除非必要不得外出。目前國際間許多地區都頒布了 stay-at-home order,根據該命令關閉了電影院、酒吧及百貨公司等非民生必需之營業場所,並規定民眾除了採買生活必需品或就醫等必要活動之外不得外出,而且外出的時候必須妥善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 說真的,防疫期間最萬不得已的狀況就是採取「封城」的措施了。我們可以看到這次不僅是「武漢」,「有許多城市和國家都因 COVID-19疫情大爆發而封城鎖國」。"Many cities an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gone into lockdown because of the COVID-19 pandemic."但相當令人驕傲的是,雖然金門位居小三通必經之要道,但是對於防疫的部分相當謹慎,至今仍舊「零確診」,表現相當令人激賞,希望大家一起堅持下去。提醒大家,在防疫期間,有距離絕對是一種美感,而且是非常安全的美好。大家一起加油,確實做好防疫措施,"Don't expose yourself to the coronavirus."「不要讓自己暴露在有新冠病毒的環境之下」喔!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這些流行的英語口頭禪怎麼說(下)
這幾週我們陸續講了一堆平常我們口語常說的口頭禪,今天終於到了尾聲了。今天我們來聊聊幾種平常口語上常常會形容到的人,比如說,很機車的人、媽寶、有公主病或王子病的人。 講到「很機車的人」,基本上不論古今中外,這世界上機車的人到處都有,所以如果說遇到機車的外國人,我們想要用英文跟他說,「你很機車誒!」千萬不要說"You're very motorcycle."第一,"motorcycle"是名詞,通常名詞前面是加上形容詞來修飾的,所以前面是不可以加上"very"的。因為"very"是程度副詞,一般是用來修飾形容詞或者是副詞的「程度」多寡,並不能放在名詞前面。所以這怎麼看都是個文法有瑕疵的句子,而且不論外國人有沒有辦法搞懂你的意思,在他們聽起來就是一個非常怪的句子。再來,如果依照一般外國人體諒「外國人」說英文的不流暢而忽略文法的貼心舉動,他們也應該會覺得你這個人好像怪怪的,因為你怎麼會對著他說「你是一台機車」。其實我們會說一個人「很機車」,通常是指這個人很「龜毛」讓你覺得很「煩」或者是很「討厭」的意思,所以就直接對他說"You're annoying!"就可以了。比如說你想要表達,「我老闆超機車的!他常常都要我做一堆跟工作無關的事情。」你就可以說,"My boss is so annoying! He's always asking me to do things unrelated to my work." 除了很機車的人,我最討厭「媽寶」了。想想都幾歲人了,什麼都要找媽媽或爸爸解決,真的令人很傻眼。要是交了一個媽寶男朋友,那就準備當老媽子當到死,一般來說講到「媽寶」我們都會自動將之歸類為男生,但是麋鹿兒在這邊要替男生說一下話,因為其實「媽寶」並不僅限於形容男生喔!有些女生也是媽寶到很嚴重,只是一般來說這樣的女生會被列為公主病重症患者就是了。要形容「媽寶」類人種也很簡單,男生就是"mama's boy",而女生就是"daddy's girl"對,不管幾歲都可以這樣說他們,因為所謂「媽寶」的特色就是,不管幾歲都是長不大的"boy"跟"girl"。比如說當你交到一個媽寶型的男朋友,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很有「被需要」的感覺,但是久了之後你可能會很抓狂的抱怨,"My boyfriend is such a mama's boy. He has to ask his mom for everything!"因為這樣的男生不僅是要妳照顧他,大多數時候,他還會希望你依照他媽媽照顧他的方式來照顧他,會不會很讓人傻眼?一定會的。講到「傻眼」,我們順便補充一下,「傻眼」的英文用法是"facepalm",基本上這是個網路用語,從字面上就可以看的出來這個字是表示把「手掌」"palm"放在「臉上」"face"的動作, 如果不是很能聯想,那就把手掌放在臉頰上就可以秒理解了,沒錯吧!如果說我們是用打字的,還會在這個字的旁邊加上**,用*"facepalm"*來強調「很傻眼」或「超傻眼」。 說真的,如果說你的媽寶男有突然間變得非常獨立,你可能會由衷地想要說,「哇賽!」是不是被雷打到了?還是質疑自己是不是在做夢。這個我們很常用在口語裡的「哇賽!」就是"Holy cow!"或者是"Holy shit!"這兩個都是表示十分驚訝的意思,就是我們說的「不會吧!」或者是「哇賽!」但是因為太口語了而且"Holy shit!"並不大文雅,好吧!其實是真的很不文雅,所以我們盡可能不要用到喔!如果真的要用,那就用"Holy cow!"就好。 如果你交了一個媽寶男友,你的朋友跟你說,「哇!那這樣你不就是要跟老媽子一樣照顧他?!」你一定會很想白他一眼,回他一句「廢話!」"Duh!"在這裡要提醒大家一下, 很多人會把 "duh"和"bull" (或 bullshit)搞混,其實"duh"是表示「廢話」,而"bull"則是表示「胡說八道」的意思。一般而言,"duh"應用在指很「顯而易見」的事情,而"bull"則應運用在指「完全錯誤」的事情。比如說,你的朋友跟你說,「我的妹妹是一個巧克力控。」"My sister is a chocolate addict."如果你回答他,「那她一定很喜歡吃巧克力。」"She must like to eat chocolate."就可能會得到一句「廢話!」再加上「白眼」一枚。如果你回答他,「那她一定很胖。」那可能會得到一句「鬼扯」或「胡說八道」,"That's bull."誰規定愛吃巧克力就一定很胖?既然講到「翻白眼」,就順便補充一下,「翻白眼」可不是"turn the white eye"喔!所謂的「翻白眼」就是把眼珠往上一滾的意思,所以「翻白眼」就是"roll one's eyes",「他白了我一眼」或「他對我翻了一個白眼」就是"He rolled his eyes at me." 最後,我們來講一下「公主病」這件事情,通常我們會形容一個女生有公主病,就是指他非常非常地「難搞」,就像名貴的跑車一樣,需要花大錢或者是很多心思來「保養」,所以,有「公主病」或者是「王子病」的人,我們會用"high-maintenance"來形容,如果是重症患者,那就更是超級無敵難搞,所以「他的女友超難搞的,要讓她開心很難。」就是"His girlfriend is such high-maintenance.It's hard to keep her happy."除了用"high-maintenance"來形容之外,還可以用"handful"來形容。"handful"這個字當形容詞的時候是指"一小撮"也就是手抓上一把的數量。而這個字如果當成名詞,是指「難搞的人」,尤其是愛製造麻煩又不受控制的孩子。比如說,「她的小兒子有點難搞,常常鬧脾氣。」你就可以說,"Her little son is a bit of a handful, he's playing tantrums all the time."我衷心希望大家都能成為公主或者是王子,但是千萬不要有公主病或王子病好嗎?下次見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這些流行的英語口頭禪怎麼說(中)
大家好,我們這個星期繼續來分享怎樣用英文說我們平常會用到的流行口頭禪。還記得我們上星期有談到,「阿宅」叫做"homebody"、「很雷的人」叫做"slacker"或者"loafer"然後「很瞎」就是很「荒謬」"ridiculous"對吧!其實,"ridiculous"這個字,我們也可以用來表達「太扯了」或「太誇張」之類的狀況。總之,如果在身邊有朋友分享近況的時候會習慣用很浮誇的語氣和動作來表達,雖然當下我們可能會覺得很有趣,但假如有些故事聽起來實在太扯的時候,就會忍不住想揶揄他一下!如果程度小一點誇張的可以用"over"來表示,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想要表達,「你太over了啦!」千萬不能直接翻成"You're too over!"因為基本上誇張跟超過的不是人,而是這個人分享出來的事件,所以主詞會是「事情」而不是人喔!所以,如果誇張的程度很超過,那麼用英文來表達「太扯了」就是"It's over the top!"這超過到頂,就是誇張到不能再誇張了,或者是用"That's ridiculous!"來表達荒謬且不合常理。說真的,這兩個句子挺好用的,可以用來形容人家講話很誇張,也可以用來表達對某個人行為的看法。比如說,如果有同事跟你說,「你知道嗎,我昨天遇到蔡依林,然後她就邀請我參加她這週的婚禮派對。」"You know, I met Jolin yesterday, and she invited me to her wedding party this weekend."開玩笑,這一聽就是鬼扯蛋等級的超級唬爛,所以你就可以回答他,「這太扯了啦,我才不會相信!」"That's ridiculous! I don't believe it!" 如果說交情夠好,這樣鬼扯的結果,可能聽到的就不會是這麼有禮貌的「太扯了!」可能就是一句「屁啦!」回過來或丟過去。這「屁啦!」用中文說來很順,但英文要怎麼說?我還真的沒有太認真想過,可能是沒有外國人跟我交情好到我會跟他說「屁啦!」哈哈哈!不過老實講,也沒有那麼難,「屁啦!」可不是台灣人專屬,外國人也是很常講的喔!快想想,有沒有?對啦!是不是突然從腦海裡飄過一個字?沒錯!就是"bullshit",在電影的對白裡很常看到對吧!如果不想要把「牛屎」掛在嘴巴上,我們也是可以用"nonsense"來表示同樣的概念。比如說你那翹課出名的同學對你說,「你我這堂課成績有九十幾喔!」"I got an A+ in this class."你就可以回他,「屁啦!怎麼可能?你幾乎都翹課沒來耶!」"Nonsense! How can that be? You barely even came to class!"這個字的意思比較文雅的講法叫做「無稽之談」,但其實這個字可以用的範圍很廣啊,舉凡「胡說」、「廢話」、「荒謬的念頭」或「愚蠢的行為」都可以用這個字來表達。比如說臨時急就章剪貼了份應付的報告交上去被老闆打槍一句,「這份報告一派胡言,純粹是浪費紙張。」就是,"This report is nonsense and nothing but a waste of paper."補充說明一下,如果我們看到"Ais nothing but B"就是表示「A除了B之外什麼都不是」,也就是說「A就完全是B的意思」。"nothing but"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句型,可以翻成「僅僅」或「只是」,所以,如果說要表達「不要害怕,不過是隻貓。」就可以用"Don't be scared.It is nothing but a cat."對了,不知道大家對"nobody"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有沒有印象,歌詞裡的"I love nobody but you."就是類似的句型,如果想要撩妹就可以這樣對她說,「我誰都不愛只愛你。」哇!這簡直就是典型的告白金句啊!不過說真的,要講這樣子的話,如果在說的時候不夠誠懇那就聽起來有點「油」了。 既然講到「油」,那麼順便分享一下,如果我們要說一個人講話很「油」,千萬不要把所有學到的油都拿出來試一遍,因為絕對不是那樣的概念。這個「油」是我們常說的「油條」,也就是講話的內容永遠是一堆無關緊要的客套話,不但沒有重點,還浪費大家時間,尤其格外讓人覺得特別不真誠、根本就沒心想對話,甚至還想翻幾個白眼給他。這種讓人受不了的老油條,我們可以用"glib"來形容他。因為"glib"這個字的意思是「花言巧語的」、「油嘴滑舌的」、「說話不誠懇的」或「未經思考的」。所以如果「他講話超油的。」"His tongue is always glib."那「你直接忽略他就可以了。」"You can just ignore him."不過還是那麼一句,雖然講話很油會讓人反感,但是拿來搭訕卻超有用,只要略為調整一下誠意的濃度,通常都可以把得到妹喔!(這樣會不會教壞小孩?好吧!也請忽略以上建議XD) 話說平常大家掛在嘴邊的,除了「屁啦!」最常聽到的應該就是「隨便」了!尤其會出現在問人家要吃什麼的時候,比如說像是這樣的對話,「你晚餐要吃什麼?」"What do you want for dinner?"「我不知道耶……隨便。」"I don't know...whatever's fine."有沒有覺得聽起來很耳熟?這幾乎是在麋鹿兒家每天都會出現的對話。這裡的「隨便」並不是指真的很隨便,而是指「不管哪一樣都好」的意思,所以用的是"whatever's fine."這個句子。如果是要表達的是「隨便(你怎麼做)」,就可以說,"It's up to you."意思大不同,可不要混淆了喔!對了,講到台灣人最喜歡講的口頭禪,我有一陣子很常聽到美眉說「真假?」我覺得這個應該排名可以排到前三,說真的如果有人回答「真的假的?」這可不是在質疑講話的人說話內容的真實性喔! 其實講這句話的人是相信說話的人的,通常是因為講話的人講的內容讓聽話的人感到訝異而已,嚴格來說就是一種浮誇式的肯定。「真的假的?」用英文來表達可以說"No way!"或者是"Seriously?"舉例子來說,如果有人跟你說,「她只穿比基尼去上課耶。」"She showed up to the class wearing just a bikini."你就可以直接回他,「真假!太扯了吧!」"No way! That's crazy!"或"Seriously?! That's crazy!"說真的,穿比基尼上課也真的是「很狂」,台灣人會用「很狂」來形容「很囂張」或「很誇張」,比如說,「他也太狂了吧!竟然跟老闆請了一年半的假。」就可以說,"He is insane! He just asked the boss for 18 months off."這裡的很狂,用的是"insane"就是「瘋了」的意思,跟"crazy"差不多,只是"crazy"比較常用來講情況,"insane"比較常用來講人,但兩個字都可以用來同時表達人跟情況。然後如果瘋狂的等級有一到十級,那"crazy"大概是六、七分,那"insane"有到八、九成的概念,然後"crazy"帶點玩笑性質,但"insane"就是很認真覺得失序了。這樣有沒有比較容易區別了呢?其他的我們就下回再來分享囉!
-
輕鬆學英語‧英語輕鬆學 這些流行的英語口頭禪怎麼說(上)
哈囉!雖然已經開學了,但說真的我對於大家連續放了十五天的「暑假」如何安排感到很好奇,"How's your vacation?"「你的假期過得如何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安排活動?是不是都跟我一樣「宅」在家耍「廢」呢?好啦!我知道這樣不行,所以就容許我小小廢那幾天。對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些我們很常講的「宅」啊、「廢」啊之類的形容詞英文要怎麼說呢?嘿嘿嘿!是不是會「兇兇」卡到講不出來?在開始今天的輕鬆說英語之前,想請大家先檢測一下自己,想想看,有沒有辦法用英文表達像是「傻眼」、「很雷誒」、「別宅了!」、「機車啦!」、「他很油誒!」這些個說法?突然覺得人生好難是嗎?哈哈哈!我也這樣覺得,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平常大家掛在口頭上說的,「好宅喔!」、「很廢誒!」、「好雷」、「超魯的」還有「很油誒」、「好瞎」等的口頭禪形容詞要怎麼說吧! 既然講到在寒假裡多出來的暑假我都在家拚命「宅」這件事情,我們就從「阿宅」開始說起吧!在這裡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是個阿宅嗎?」如果是的話,那就一定要會說「阿宅」的英文喔!關於「阿宅」這個概念,我們通常用來形容一到假日就只想整天窩在家,三餐寧願翻冰箱隨便吃也不想出門。只要每次朋友打電話來約吃飯,都用「喔,好懶喔……我不想出門……」等等理由拒絕對方這樣等級的人,這就是傳說中的「阿宅」。這所謂的「阿宅」英文說法是"homebody",直譯來說就是「待在家的人」。基本上並沒有貶義,當然也沒有褒義,就只是單純地指「只想窩在家的狀態」。不過如果是「御宅族」"otaku"這個說法就常常會帶有一點點貶義了,因為這是用來形容人除了「宅」之外還「缺乏社交技能」喔!所以我們一般要形容「他是個阿宅。」就只要說"He's a homebody."就可以了,其實說真的,很多人會很宅不是因為懶,是因為不得已,尤其是女生,在結了婚之後就變得無敵宅,宅到快要沒朋友對吧!如果說想要表達,「我從結婚之後就變得超宅的」,就可以說"I've been a homebody ever since i got married."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字其實是名詞誒!那如果我們要表達「不要再宅了好嗎?」這該要怎麼說呢?其實很簡單,就說「Stop being a homebody!」這樣就可以囉!至於阿宅若待在家裡追劇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也就是「電視迷」;如果待在家裡玩電腦就是「電腦馬鈴薯」"mouse potato"「電腦迷」囉!那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廢」在家要怎麼說呢? 通常什麼時候會特別想要「耍廢」呢?不外乎是有時候忙了十天半個月,終於把一件事情告一個段落了,把老闆交代的任務處理完了,完成之後就會只想要讓自己放空、發呆,什麼事都不想做。朋友約吃飯、約看電影都不想參加,只想待在原地不動。像這種什麼都不想做,只想攤在原地的「耍廢」狀態,在英文就會用「veg」來表達。那為什麼會用"veg"這個字呢?是因為"veg"這個字其實是「蔬菜」"vegetable"的縮寫,在這裡就是用來表達像植物一樣躺在家裡,完全就是「耍廢」的概念無誤啊!至於要表達「耍廢」這個動作,我們可以直接用"veg"這個字當成動詞。比如說好不容易有一個假期,累到都不想動了,家裡的小孩或女朋友還一直吵著,「出去玩嘛!」你就可以跟他說,「拜託!饒了我吧!我現在只想耍廢!」,"Give me a break! I just wanna veg now."通常我們也會用"veg out"來表示「耍廢」、「放鬆一下」或「什麼事都不做」的概念,所以如果說我們想要表達,「上一整天班之後,我只想回家在電視機前耍廢。」就可以說,"After a long day of work, I like to veg out in front of the TV at home."既然這樣的話,那「耍廢」這件事,就是"vegging out"囉!在電視機前耍廢跟我們前面講到的"couch potato"其實是不大一樣的喔!因為耍廢可能就只是放空,根本就沒再看電視,跟「電視迷」是不同境界的啊! 其實我認真覺得,身為阿宅或者很愛廢在家的人都還好,如果是那種「很雷」的,就真的是讓人頭很大了。為什麼?很簡單啊!因為這個「很雷」指的是一種「出包」的概念,開玩笑,在現代,一級出包王可以勘比是古代迅猛龍一樣危險等級的動物啊!更令人害怕的是,我們根本就避不掉這類型的人。想想,朋友間存在有程度不一、等級各異的出包哥跟出包姊,我們閃不掉就算了,在學校分組的時候更是避不了「大雷哥」或「小雷妹」等天兵科組員,有時候看著他們天兵出包,都會忍不住想要對他們吼一句,「你真的很雷誒!」"You are such a slacker!"對,我們用的是"slacker"不是"thunder"喔!雖然"thunder"是「雷」沒錯,不過是天上的雷,打雷閃電的雷,而不是我們現在要表示的這種概念。為什麼會用"slacker"是因為"slack"這個字是「懶散的」、「鬆散的」,所以,"slack"+"er"就是「懶散的、鬆散的人」,說穿了就是不夠謹慎,常常出包的概念。而碰到這種雷雷豬隊友的「雷」人的動作,我們可以用"slack"或"loaf"來表示,所以如果我們想要表達「不要再雷我了好嗎?」就可以說"Stop loafing me, okay?"或者是"Stop slacking me, okay?"而這種「雷包」就是"slacker" 或者是"loafer"了。分組報告最怕遇到「雷」組員,打電動的時候更怕遇到「雷」隊友。如果,「傑克真的在最後一局雷到我們了。」就可以說,"Jack really held our team back in the last inning."講到「雷」,麋鹿兒在這裡順便提一下,還有一個我們常常用到的「雷」,就是「爆雷」。「爆雷」也就是所謂的劇透。如果想要朋友不要爆雷,我們可以這樣對他說,"No spoilers! I haven't seen the movie yet."「不要爆雷。我還沒看過那部電影。」 最後,我們順便提一下,雷隊友常常會做些「很瞎」的事對吧!所以我們要形容某人「很瞎」、「很扯」,可以用"ridiculous"來表示,就是指對方的舉止很「荒謬」的意思。比如說,「他超級無敵瞎!竟然開會前十分鐘才知道今天要報告。」就可以說,"He's so ridiculous! He didn't even know we were having a presentation until 10 minutes before the meeting."今天就聊到這裡,其他的常用口頭禪就下回分解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