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訊
-
馬六甲潁川堂陳氏宗祠拜會僑委會 僑委會歡迎大馬學生來臺升學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馬來西亞馬六甲潁川堂陳氏宗祠在團長陳為寶僑務促進委員的帶領下,1月2日拜會僑務委員會,由主任秘書張良民接見。隨團成員包括署理團長陳有標、副團長陳健偉、秘書長陳勵慶、副秘書長陳美慧等11人。 張良民表示,宗親交流是華人社會特別且值得珍惜的文化,尤其陳氏宗親滿天下,此次參訪團前來臺灣參加世界陳氏宗親總會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慶典,相信定能促進臺馬文化交流。馬來西亞華人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保留不亞於臺灣,綿延流長、根深蒂固;大馬華社與臺灣互動密切,常常能在僑委會舉辦的活動中看見大馬華人的身影,善用臺灣的優勢及資源汲取新知,他期待未來臺馬在既有基礎上,更加深化雙邊的關係與交流,活絡馬來西亞僑界與華社的動能。 張良民提到,馬來西亞的留臺校友人數占最大宗,早期馬來西亞華教推動頻頻受挫,尤其缺乏高等教育機會,因此華裔子弟大多數皆會選擇到臺灣讀大學。 如今臺灣的經濟與科技在全世界備受矚目,加上新南向政策的積極推動,臺灣願意分享優勢,提供充沛的升學機會給海外僑生,包括3+4產學攜手僑生專班、四年制臺灣產業合作學士班、來臺升讀大學一般僑生等管道,並提供學費補助、工讀金、學習扶助金等輔導措施,展開雙臂歡迎大馬學生來臺升學。希望訪團成員能多多分享資訊給華裔子弟,增進他們對臺灣教育環境的了解。 陳為寶表示,陳姓是馬來西亞最大的姓氏,本次參訪團聚集西馬各地宗親會的成員一同返臺,希望能增加臺馬雙方在宗祠文化上的交流。他也樂見馬來西亞僑生在臺灣接受高等或技職教育,例如海青班學員在習得烘焙技術後,返馬協助當地傳統麵包店改良,以臺式麵包的全新樣貌成功轉型。
-
2024獎學金 歡迎大馬金僑學子申請
﹝吉隆坡8日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由駐馬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辦理之「2024教育部台灣獎學金」及「2024教育部華語文獎學金」,於本月11日起開放線上申請,歡迎有意赴台升學者把握機會踴躍提出申請。 駐馬教育組發文告表示,台灣獎學金及華語獎學金係由台灣教育部提供,鼓勵馬來西亞學生前往台灣攻讀學位或研習華語,藉以強化台馬人才交流。 文告說,台灣高等教育重視創新研究及務實致用,受到各國學生的喜愛,台灣的優質學術環境及豐富文化民情,更一向是馬來西亞年輕人留學的最佳選項。台灣近年也大力推動大學英語課程及建立穆斯林友善環境,不僅各大學全英語課程眾多,且在清真飲食及穆斯林環境上也都提供充分的支持,不論是華裔或非華裔同學都非常歡迎前往台灣進修學位或學中文。台灣提供學子安心健康的就學環境,優質的高等教育學術環境與完善公衛醫療體系,是海外留學的好選擇,歡迎馬來西亞學子踴躍申請獎學金。 一、「2024年教育部台灣獎學金」(截止日期:2024年4月30日)開放赴台就讀學位學年之新生申請,受獎生享有學費及雜費補助每學期新台幣4萬元(折合馬幣約5800令吉),同時也將獲得生活補助費每月新台幣1萬5千元至2萬元不等(折合馬幣約2200令吉至2900令吉),受獎期限分別為學士4年、碩士2年及博士4年。本獎學金申請截止日期為本年4月30日。 二、「2024年教育部華語文獎學金」(截止日期:2024年3月31日)鼓勵同學前往台灣研習華語文,受獎期限為3個月或6個月,受獎生於受獎期間每月可獲得獎學金新台幣2萬5千元(折合馬幣約3600令吉)。本獎學金申請截止日期為本年3月31日。 上述兩項獎學金皆採線上申請方式,申請者須登入「台灣獎學金及華文獎學金線上申請系統」(https://taiwanscholarship.moe.gov.tw/Apply)依指示填寫各欄位及上傳附件,完成後須列印線上申請表件,並與其他完整申請文件於截止日前以掛號方式郵寄至申請單位。 三、「2024年國際高等人力訓練外籍生(ICDF)獎學金」(截止日期:2024年3月15日)開放赴台修讀全英文學程之碩、博士學員申請,受獎者可獲得全額學費補助,除學生註冊費、書籍費、住宿費及來回機票外,碩士班生可獲得每月生活補助費新台幣1萬8千元(折合馬幣約2600令吉),博士班生可獲得新台幣1萬7千元(折合馬幣約2,900令吉)。線上申請截止日期為本年3月15日。 三項獎學金的申請資格及內容不同,歡迎有意申請者瀏覽教育小組網站(https://www.edutwmy.com/scholarships-information)以獲取更多獎學金資訊。如有問題可電郵teco.education@gmail.com或致電03-21623228詢問。
-
提供多元選擇 僑務委員會推出海外青年就學輔導技術研習班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僑務委員會為推廣臺灣的優質技職教育,並為海外僑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特別開辦了一項創新的海外青年就學輔導技術研習班。此舉旨在擴大培育優秀的技職人才,為台灣及全球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本次研習班包括五所學校,涵蓋七個專業領域,為學生們提供多元化的選擇。這些學校和專業包括:文化大學的「烘焙科」、中華大學的「烹飪科」和「觀光暨餐旅管理科」、屏東科技大學的「農園生產暨精緻熱帶農業科」、銘傳大學的「數位媒體設計科」和「大眾傳播科」,以及靜宜大學的「美容美髮造型科」。 這些研習班為期短暫但內容豐富,專為有志於技職領域發展的青年設計。學生將有機會學習實用技能,並獲得與業界專家交流的機會,為未來職涯打下堅實基礎。 報名時間於民國112年(2023年)11月22日至113年(2024年)1月11日。有意願的學生可進一步瀏覽「招生學校」網站了解詳細信息,並完成報名程序。 僑務委員會期待藉由此計畫,不僅能提升台灣技職教育的國際能見度,也能為海外僑生打開一扇學習和成長的大門 此研習班是一次絕佳的學習機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學術和職業生涯,也將促進文化交流,深化兩岸僑生與台灣的連結,報名網站:https://admission.taiwan-world.net/zh_tw/oep/oepintro
-
印尼2024年的轉變與新政策
﹝印尼訊息﹞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4年對印尼來說不僅是轉變的一年,更是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期。隨著首都遷移至努山塔拉,印尼政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國家轉型任務。 【首都遷移的影響】 印尼政府將於2024年將首都遷至努山塔拉。這項歷史性的決定牽涉到龐大的資金投入,預計將撥款40.6兆印尼盾(約新台幣840億元)用於新首都的建設。學者們提醒,這將對印尼的財政造成重大壓力,特別是考慮到當前總統佐科威即將於2024年10月卸任。新上任的總統將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龐大的首都建設計畫。 【推動觀光產業的策略】 為了促進觀光業的復甦與經濟成長,印尼政府計畫對20個國家實施免簽證政策。這些國家包括澳大利亞、中國大陸、印度、南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荷蘭、日本、俄羅斯、台灣、紐西蘭、義大利、西班牙等。印尼政府的目標是2024年將觀光收入提高至200兆印尼盾(約新台幣4000億元)。政府發言人桑迪阿加強調,政策的重點在於吸引高質量的遊客,尤其是那些在印尼停留時間較長、消費較多的旅客。 【提高菸草稅以促進公共健康】 印尼政府也宣布自2024年1月1日起,將提高傳統香煙和電子煙的消費稅,分別平均增加10%和15%。此舉旨在降低菸品消費,從而提升國民健康水平。 【政治觀察與未來展望】 社會學者指出,鑒於今年恰逢總統大選,政府目前處於較為保守的狀態。遷都計劃與其他大型工程的推進將是關鍵議題。未來的政府領導將面臨重大的決策與挑戰,特別是在維持經濟穩定與實現長期發展目標方面。 印尼在2024年的這些關鍵變化,無疑將塑造其未來幾十年的發展軌跡。無論是首都的遷移、新的稅收政策,還是旨在促進觀光業的免簽證計劃,都是這個東南亞國家邁向新時代的重要步驟。
-
新加坡2024年的新規定與生活變化
﹝新加坡訊息﹞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隨著2024年的到來,新加坡在多個方面實施了新的規定,從出入境到生活成本,這些變化將對居民和旅客產生深遠的影響。 【免護照通關】 從2024年上半年開始,樟宜機場將啟用先進的生物識別技術,使入出境手續數字化和自動化。這一系統將運用虹膜和面部識別技術,使旅客在辦理行李託運、安檢或登機時無需出示護照或登機證。這一變革將顯著提高通行效率,使新加坡的出入境手續成為全球最先進之一。 【酒精飲品銷售新法令】 新加坡警察部隊對線上及電信服務銷售酒精飲品的法令進行了重大調整。2024年1月2日起,對未滿18歲者銷售酒精飲品的行為將受到更嚴格的管控。法律要求持牌銷售者及其僱員在銷售過程中採取必要措施以確保買家年齡合法,並對違法購買的處罰力度進行明確告知。此外,持牌者也被允許在其持牌場所之外儲存酒精飲品。 【學費調整】 新加坡政府宣布,從2024年到2026年,新加坡永久居民和國際學生在政府學校或政府輔助學校的學費將逐年上調。 【水費上調】 新加坡將在未來兩年內分兩階段上調水費,每立方米水的費用將增加0.5新加坡幣。這項上調將從2024年4月1日起實施。 【生活補貼增加】 為了緩解生活成本壓力,新加坡政府宣布在2024年為居民提供額外的生活補貼。這包括200新加坡幣的社會鄰里購物券、0.5個月的額外雜費回扣,以及從2024年1月至2025年12月每個季度20新加坡幣的水電費回扣。 這些變化反映了新加坡政府在提升效率、保護青少年、以及減輕居民經濟壓力方面的持續努力。這些措施旨在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福祉,同時為居民和遊客提供更加便利和安全的生活環境。
-
新加坡壁畫家葉耀宗的南洋精彩
﹝藝文專欄﹞ ﹝攝影人:新加坡李寧強﹞ 在樟宜機場T4底層走道牆壁上,一組充滿南洋風情的懷舊壁畫映入眼簾。這些作品來自本地壁畫家葉耀宗的巧手,生動地再現了新加坡過去的生活場景。其中不乏城市風光,亦有甘榜(傳統村落)的樸素風情。這些壁畫不僅喚起人們的回憶,偶爾還會激起一絲會心的微笑。 透過攝影師李寧強的鏡頭,我們得以近距離欣賞這些壁畫的趣味細節。每一幅作品都蘊含著故事,無論是描繪繁忙市區的喧囂,還是展現甘榜裡的寧靜生活,葉耀宗的作品都能精準捕捉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精髓。 這組壁畫不僅是一次視覺的享受,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讓我們跟隨李寧強的鏡頭,一起探索葉耀宗筆下那些令人懷念的南洋風情吧。
-
沒有跨年煙火的吉隆坡
﹝投稿人:陳笠鞠 馬來西亞人﹞ 今天是2024年元旦,作為對巴勒斯坦的聲援,馬來西亞政府決定不舉行任何跨年活動。這一決定意味著吉隆坡的象徵性地標--國油雙峰塔,今年不會有傳統的跨年倒數和煙火表演。這個決策不僅展示了馬來西亞對國際議題的關注,也為這個通常充滿歡慶和喧囂的夜晚帶來了一種不同的寧靜與沉思。 這種變化也許令人感到意外,畢竟跨年煙火是一個全球性的慶祝方式,象徵著希望、新生和未來的可能性。然而,政府的這一決定提醒我們這群青年,有時候保持沉默和反思比盲目慶祝更為重要。這不僅僅是對巴勒斯坦人民的聲援,也是對世界上所有受苦受難者的一種思考和同情。 在國油雙峰塔下,人群依然聚集,但今年的氣氛截然不同。沒有了煙火的震撼,人們的交談聲更加清晰,我與我的朋友討論著當前的世界形勢,思考著以及每個人在其中的角色和責任。這種情景讓人思考,有時候,真正的力量並不在於燦爛的光彩,而在於深沉的內省和團結。 這個沒有煙火的跨年夜,或許會成為馬來西亞歷史上一個特殊的記憶。它不僅是對過去一年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思考--一個更加和平、團結的未來。這個夜晚,我們不僅思考著巴勒斯坦人民的處境,也在反思我們如何作為一個全球社會成員,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更加公正和平的世界。 馬來西亞小知識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族文化的國家,馬來西亞的政府是三憲並立(聯邦議會民主制、選舉君主立憲制、西敏制等),1951年8月31日馬來西亞脫離英國殖民地,重新建立國家。
-
雪蘭莪金門會館成立77週年慶
﹝馬來西亞雪蘭莪﹞ ﹝採訪撰稿:僑訊小組﹞ 本月23日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雪蘭莪金門會館迎來77週年會慶。雪蘭莪金門會館成立於1946年12月20日。駐地在巴生,巴生為馬來西亞古城之一。馬來西亞全國有超過10萬位金門後裔,其中有一大半就住在巴生。 根據歷史記載,籌組會館的倡議始於1937年秋,當時中國抗戰軍興,金門遭受敵軍入侵,許多不甘心受辱的鄉親紛紛南來避難。這段時期,巴生邑的鄉親深感同樣的家園毀壞之痛,他們心懷敵愾,團結一致,熱情洋溢。一方面積極響應籌措賑災款項,另一方面則努力安撫避難的鄉親。他們希望統籌各項救援工作,因此萌生了籌組會館的想法。 然而,由於日寇南進未能達成目標,此一倡議卻無緣實現。這段歷史留下了一段充滿奮鬥和團結的故事,展現了在逆境中金門鄉親間的相互幫助和團結精神。 1945年冬,當日寇終於投降,河山再次照耀光芒,那些曾為戰亂所迫,四處逃難的金門鄉親們也陸續回到故鄉。 而在馬來西亞努力的鄉親他們深刻體會到,在日據時期,許多南洋鄉親遭受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歷了人間的悲慘境遇。這些劫後餘生的人們,深切感受到團結鄉親、相互守望相助的重要性,這不僅是重建家園的必要之舉,更是當下最迫切的任務。 當時,馬來西亞的金門先賢們,如李朝秋、楊誠財、李增意、李豆是、陳維長、楊海滄、陳大同、楊誠燦、李朝第、李增仁、李世龍、李水吉等,率先挺身而出,響應號召。經過整整一年的不懈奔走籌備,他們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建立了這個會館。在初創時期,因資源有限,只能借用二層民房作為會所,並由陳維長擔任首任會長。 經過一年的運作,會館的成員意識到鄉會的宗旨在於謀取鄉親的福利。然而,要舉辦各種福利活動,都需要經濟上的支持。因此,他們創辦了浯聲協進社,作為鄉親的俱樂部,以此所得作為會館經費及福利開支。同時,政府在該年頒布了僑團註冊法令,會館依法提出申請,最終於1949年3月獲批准成為合法的社團。 1953年,金門先賢陳金杯先生深刻體會到會館對於鄉親聯誼的重要性,認為有一個固定的會址至為重要,因此建議在馬來西亞武吉古打律16至18號自置會所。鄉親們紛紛響應捐輸,共同努力實現這個崇高的目標。 在歷任會長楊海滄、葉振興、李朝第、楊誠財等的領導下,以及歷屆執委的共同努力下,會員人數不斷增加,組織日益健全。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了賑貧、恤老、協助回鄉省親、贊助升學、協助地權登記等福利工作。始終秉持著推己及人的精神,將慈善教育事業廣泛推展至當地社會,凡是能及之處,都盡心盡力提供協助。這些仁風之舉,贏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賞。 在金門會館的支持下,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出現了眾多金門鄉親組織。此次慶祝不僅是金門會館77週年慶典,還標誌著下列組織的週年紀念: ●金浯江伍德宮成立84週年 ●港口金浯嶼伍德宮成立79週年 ●浯聲協進社成立76週年 ●浮羅吉膽金浯江會館成立72週年 ●雪蘭莪金門會館青年團成立51週年 ●雪蘭莪金門會館婦女組成立23週年 雪蘭莪金門會館自1946年成立以來,一直積極參與教育、文化和公益慈善活動,對當地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會館不僅是馬來西亞金門人的重要聚會場所,更是維繫金門社群與其文化傳統的重要樞紐。 歡慶宴會熱鬧洋溢,現場聚集了眾多貴賓,包括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葉非比和臺灣金門同鄉總會總會長楊維居率領的參訪團參與祝賀。 主席陳良吉:會館須與時並進 歡慶宴上,雪蘭莪金門會館主席陳良吉表示,會館必須要與時並進創新,才能把會館會務做好,讓會務更上一層樓,帶動更多年輕鄉親加入並參與會館活動。「鑑於社交媒體已成為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會館一直強調與時並進,我們從母會到青年團,都善用社媒傅達資訊,而會員也積極通過社媒與我們互相聯繄。」 「今天,我們啟動非常重要的網絡平臺,正式推介雪蘭莪金門會館的官網。我們期許,隨著官網的啟動,將讓世界更貼近我們,尤其是世界的金門鄉親。」 陳良及主席表示,光陰似箭,雪蘭莪金門會館從創立迄今已有77年的歷史,從會館的草創、拓展、轉型、擴張至今,會館仍然是在成長期;雖然會館擁有77年曆史,但會館並不老,而是充滿活力,一路穩健、邁向成熟的階段。 葉非比:推動計劃培育留用僑生 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葉非比上台祝賀,並表達:「近年來,臺灣持續透過各項政策鼓勵大馬學生前往臺灣升學,同時也越來越重視人才培育。例如,僑委會近年推動的『擴大培育及留用僑生計劃』以及提供頂尖及傑出僑生獎學金等措施。」 她指出,臺灣政府自推動新南向政策以來,一直積極與馬來西亞等新南向國家合作,增進在貿易、投資、文化、教育及農業等領域的合作。她進一步表示,雪蘭莪金門會館一直致力於保存中華文化,每年農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都舉辦活動,促進鄉親之間的交流,並籌組訪問團前往金門進行文化交流,讚許金門會館對於台灣文化交流的貢獻。 整個活動現場歡聲笑語,溫馨圓滿。會後相關團隊立即製作了一支現場影片,讓未能親臨現場的鄉親也能感受到雪蘭莪金門會館的鄉團慶典氛圍。
-
僑訊小組公告
新年即將到來,僑訊小組邀請您一起寫下新年希望或是有想要送祝福的朋友,歡迎即日起到2024年1月30日,將您希望與祝福以150字以內投稿到僑訊小組信箱,我們在接下來將每期刊出。 投稿時務必註明:您的姓名與國家 例如:﹝我叫做陳雯雯,目前在巴生,新的一年,我希望金門的阿祖與家人都可以平安健康。﹞﹝我是許傑克,目前在菲律賓,希望2024年我可以完成我的論文及族譜。﹞ 投稿電子信箱:news@kinmen.us
-
新加坡浯江公會 頒發第51屆中小學獎學金暨冬至節慶活動
﹝新加坡﹞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本月17日新加坡浯江公會舉辦了第51屆中小學獎學金頒獎典禮,同時精心籌辦了冬至搓湯圓活動,為學子和家長帶來了一場溫馨感動的盛會。 浯江公會是一個致力於促進教育、文化傳承和社區互助的組織,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一直以支持中小學生的學業發展為己任。每年的獎學金頒獎典禮是公會的重要活動之一,吸引了眾多學生、家長和社區成員參與。 在典禮上,浯江公會頒發了來自不同學校的優秀學生獎學金,表彰他們在學業成就、社會服務和領導才能等方面的傑出表現。這些獎學金不僅是對學生努力的肯定,更是對他們堅持追求卓越的鼓勵與支持。 除了獎學金頒獎,浯江公會還舉辦了精彩的冬至搓湯圓活動。這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日,也是一個家庭團聚的時刻。在活動中,學生和家長們一同動手搓湯圓,感受到濃濃的溫暖和情感交流,共同享受了慶祝冬至的喜悅。 浯江公會主席張先生在典禮上表示:「我們很高興能夠舉辦這樣一個有意義的活動,透過獎學金頒獎和冬至搓湯圓活動,我們希望能夠鼓勵學生們繼續努力學習,同時讓大家感受到浯江公會作為一個大家庭的溫暖和關愛。」 此次活動不僅為學生們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也凝聚了社區的向心力,展現了浯江公會對教育和文化傳承的堅持與貢獻。
-
《南洋文化小知識 》新加坡漢字使用的演化
新加坡漢字使用的演化 新加坡的漢字使用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 最初,在1969年,新加坡普遍使用傳統漢字。在1969年至1976年間,新加坡政府頒布了自己的簡體字表,這期間的部分簡化字與中國大陸的簡化字相同。1976年之後,新加坡全面採用了中國大陸的簡化字標準,使得新加坡的簡體字在字形上與中國大陸完全一致。雖然繁體字在新加坡民間仍有一定的使用,但官方和主流社會主要採用簡體字。新加坡和中國大陸的主要差異在於用詞和外來詞彙的翻譯上。
-
台舉辦馬來西亞華文小學教師研習班 協助推動新南向政策
﹝台灣-馬來西亞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為加強新南向政策的推動,台灣僑務委員會協助馬來西亞華文小學教師提升教育及輔導能力。在弘光科技大學舉辦了為期12天的「馬來西亞華文小學輔導教師研習班」,共有35所學校的40名教師參與。此研習涵蓋了深化心輔專業能力、班級經營和師生互動,並且包括小學參訪以及台灣高等教育現況的參觀。 僑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呂元榮表示,多年來,許多馬來西亞學生選擇來台升學,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華文小學為孩子們奠定的教育基礎。委員會長期與「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合作,透過培訓華文小學教師,持續向馬來西亞學子傳遞台灣最新的教學理論和實踐。 弘光科技大學營運長蔣芳如作為承辦單位代表指出,在疫情前已連續舉辦了10年的教師研習班。今年的課程著重於提升馬來西亞華文教師的教學、班級經營和師生互動能力。特別注重台、馬兩國不同華校教師的觀摩和交流,透過演練和實踐分享,讓教師在回國後更能將所學應用於實際教學和輔導。 蔣芳如表示,在提升教師輔導能力與正向能量方面,也是研習課程的重點之一。透過逐步探索和穩定自我,幫助教師獲得穩定的心境和堅實的能量,才能更好地傾聽和照顧學生的情緒和需求。 此外,研習班也探討如何將數位科技融入課程,以「混成教學」概念使教學更生動、活潑,以達到學習的最佳效果。相信所有參與者都會在此次活動中獲益良多。
-
菲律濱許氏宗親總會獎勵族人華文教職人員頒獎典禮盛況空前
﹝菲律賓訊息﹞ ﹝資料提供:許安寧﹞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菲律濱許氏宗親會於2023年12月10日(星期日)上午11時,在菲律賓世紀海鮮酒家(CENTURYSEAFOODRESTAURANT)隆重舉行本年度的獎勵族人華文教職工頒獎典禮。 當天上午九時半,宗長總會召開了第85至86屆及婦女組第23至24屆的聯席會議,同時舉行新屆複選選舉。各宗長、宗嫂整裝出席,理監事及婦女組職員逾60人出席會議。婦女組職員精心招待來賓,使得整個會議秩序井然有序,充滿了溫馨親情。 正午12時,由宗會中文員主任貴順宗長擔任司儀,宣佈獎勵本族華文教職工頒獎典禮正式開始。在隆重的行禮後,宗親總會理事長長安宗長上台致詞:「今天是許氏宗親總會舉辦獎勵教師聯歡大會,感謝各位老師撥冗出席。本人謹代表全體宗親,向各位勞苦功高的教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及誠摯的感謝。」 他強調:「教師是學生智力的啟蒙者,優秀的教師是優質教育的關鍵。本會一向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倡導尊師良風,鼓勵與支持華文教職工。教師的職業是神聖的,值得敬佩!」 隨後,文教主任漂亮宗長上台報告,公佈今年共有65位本族任教教職人員報名參與本次活動。本次獎勵活動特別以菲幣形式表示謝意,額外設置了「故經典教職人員獎勵基金」以嘉獎資深教師。另外,也設立了多種獎勵方式,表彰服務時間不同年限的教師,並準備了由理監事捐贈的抽獎紅包、綠十字衛生用品及營養食品以慰勉教職人員。 隨後舉行的頒獎典禮和抽獎環節由執行副理事長文忠宗長主持,總務主任群策宗長和司儀中文書主任貴順宗長協助,總務主任劍雄宗長負責攝影。 頒獎典禮結束後,代表華文教職工的中正學院許麗麗族師上台致謝詞:「在這個隆重的日子裡,我要謝謝許氏宗親總會的宗長們準備的豐盛午宴,讓老師們備感溫馨及開心。」 她表示:「許氏宗會一直重視中華文化,為鼓勵支持華文老師,歷年來都舉辦獎勵本族服務於華文學校的教員,推廣華文教育事業不遺餘力,讓我們在場的所有老師們都深受感動。」 最後,她代表所有華文教職人員向宗長們致以最高的敬意,感謝多年來的支持和鼓勵,並祝福宗長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老師們工作順心、生活愉快,並祝圓滿成功。
-
【新聞更正啟事】
據上週僑訊報導有關世界工程協會候任會長陳成川先生的祖籍地點,誤繕為金門後浦,實際應為金門埔後。為澄清正確資訊,特此更正。對於因此造成的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
新加坡華族中心「冬至節慶文化」上線
﹝節慶篇﹞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冬至或冬至節在新加坡是一個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傳統,也是一個重要的國際節日。儘管這個慶祝活動在華人社區中最為普遍,但不同背景的人也會參與其中。雖然冬至不是公共假日,但在新加坡的日曆上卻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節日。 冬至在華人農曆新年之前六週舉行,標誌著新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在新加坡,這一天比最長的一天短約八分鐘,因為新加坡位於赤道上的一個緯度。 傳統上,人們會與家人在這一天聚在一起,雖然有些家庭可能會到市中心參觀公共擺設或參加特別活動,但節日的核心仍然是在家中。冬至的傳統主菜是「湯圓」,這是一種豌豆湯,其中包裹著煮熟、甜味十足的糯米糰。有些米糰呈白色,而有些則是粉紅色,粉紅色象徵著好運。 儘管新加坡沒有明顯的「冬天」或氣候變化,但冬至的傳統仍然存在。年復一年,人們能夠在這裡找到各種不同的慶祝方式和表達形式 舊時新加坡的過節方式 有些新加坡華人也會在冬至這天到廟裡祭拜祖先,在祖先牌位前擺放祭品,以表孝心。祭品包括不同顏色、動物形狀的饅頭等祭品,代表家中六畜興旺。過去在新加坡吃的節日小吃之一是一種叫koayee的糯米麵糰,有時會用糖蜜蘸著吃。它們經過沸水煮熟,類似於沒有餡料的湯圓。 現今的過節方式 時至今日,具有象徵意義的湯圓已成為新加坡冬至慶祝活動一道食物。每逢冬至,新加坡的華人家庭通常都會團聚在一起,共進晚餐,結束後每人也會來一碗熱騰騰的湯圓。有些家庭也會在這一天祭祖和祭神,準備的供品包括各種顏色的湯圓。 新加坡華族文化中心為了讓更多新加坡華族認識冬至,特地製作線上有趣網站,讓新加坡與世界各地的華族朋友一起來認識中國傳統節日-冬至-: 短網址:https://reurl.cc/orDd7V
-
馬來西亞的冬至
﹝連線馬來西亞﹞ ﹝投稿人:楊凱敏﹞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在馬來西亞,冬至對我來說意味著早起幫忙搓湯圓和祭祖。 馬來西亞的冬至傳統包括早起準備食物祭祖,其中有魚肉、雞肉和豬肉等三牲。湯圓的製作也有趣,除了有粉紅色和白色外,還可以按照個人喜好搓製不同顏色的湯圓。 大部分的湯圓都不放內餡,但有些則放入椰糖、榴槤或芝麻等餡料,爆漿湯圓的口感真的很棒! 在馬來西亞,有兩種常見的吃法。一種是放在薑湯中煮熟食用,另一種是乾拌湯圓與花生碎。另外也有五色湯圓,其顏色之多采多姿,可以說是馬來西亞風情篇。
-
新加坡陳成川當選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候任會長
﹝新加坡國際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2023年│新加坡工程師學會榮休會長陳成川先生喜獲殊榮,當選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orld Federation of Engineering Organizations,簡稱WFEO)候任會長,將成為首位擔任此國際工程界領導職位的新加坡人。陳成川先生將於2025年正式履新,擔任兩年的任期。 根據新加坡工程師學會於星期二(12月5日)發佈的新聞公告,陳成川先生在今年10月14日於捷克布拉格舉行的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大會中當選候任會長。他將於2025年在中國上海正式就職。 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成立於1968年,是全球工程專業領域中的最高級國際組織,目前擁有約100個成員國,代表全球約3000萬名工程師。 陳成川先生在2006年至2008年擔任新加坡工程師學會會長,目前也是新加坡特許工程技術專家與技師認可委員會主席,並在公用事業局、新加坡理工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擔任要職。他亦曾為多個國際機構服務,包括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亞細安工程師組織聯合會和國際工程聯盟。 身為工程界的領導者,陳成川先生表示:「在面對全球挑戰時,我將致力於推動工程領域的重要基礎知識,確保我們的專業始終處於前沿、與時俱進。我的首要目標將是提升發展中國家的工程教育水平,加強工程師的職業發展途徑,促進其流動能力,為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做出貢獻,增強氣候適應能力,改善聯合會的財務狀況,並在全球範圍內進一步推廣聯合會的影響力。」 陳成川先生的當選,將為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帶來新的領導方向,進一步推動國際工程領域的發展。
-
﹝僑領先賢專欄﹞馬來西亞-孝親思親的張文帝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張文帝於1897年出生,於1987年辭世,享年91歲高齡,留下眾多子孫,是家族中的福星高照。他的族譜屬於「璋」字輩,親族間尊稱他為「文帝伯」。 張文帝的父親為張珪祥,於1900年前往南洋謀生。最初落腳的地方是在馬來亞檳城一帶。當時,他只能從事苦力工作,維持生計,後來轉而販賣豬肉。 1916年,他回到金門,帶著未成年的張文帝兄弟返回馬來亞。父子倆先到廈門,再乘坐油輪抵達馬來亞,全程耗時甚長。 在那之後,父子倆攜手合作,創立了名為「瑞祥」的商號。他們從事油泵業務,同時在「萬南園」購置土地,主要種植橡膠,並同時栽培果樹。除此之外,他們還涉足錫礦業和巴士運輸業。張家族的產業在這段時期迅速發展,涵蓋的行業與當時的全球需求相契合。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錫礦和樹膠(橡膠)為軍需工業,帶來可觀的利潤。家庭生活得以改善,逐漸富裕起來。雖然張文帝家族曾經營過碾米業,但最積極的還是橡膠種植,成為其主要的經濟來源和最大的財富積累途徑。這充分展現了張文帝和其父親對當時主流產業的投入和眼光。 張文帝年輕時展現出卓越的商業天賦。由於缺乏資金,他開設了一家小型加油站,後來又進入巴士服務業。觀察到馬來西亞豐富的天然礦產,特別是錫礦和橡膠的重要性,他稍微積攢了一些資本後,協助父親展開了創業之路。他們開始開採錫礦和積極種植橡膠,這成為他們家族的主要經濟來源。張家最終靠著橡膠園積累了大量財富。 張文帝於年約35歲時,已在馬來亞取得了相當的事業成就。當時,他的雙親希望能回到金門故鄉,尋找落葉歸根的歸屬感。作為一個孝順的兒子,為了實現父母親的願望,他暫時放下手邊的事業,親自返回金門的沙美地區,選址興建洋樓。他為了讓年邁的父母能在晚年安居,投入了許多心血。 據張文帝的女兒張惠英和親族共同表示,當時洋樓的建材來自大陸。然而,設計該洋樓的建築師和工匠的身分已不可考。 當時張文帝放下家庭回到金門,親自監督洋樓的建造。在金門監工兩年多的期間,他結識了來自廈門的黃玉瓊。兩人相識於黃女到金門旅遊,彼此相愛,最終張文帝娶她為第二任妻子,並帶她回馬來西亞。 張文帝先後經歷三次婚姻。與元配陳玉雹所育一男二女,但早逝;與二房黃玉瓊生有四男二女;而與三房鄭來音所生二男四女,並認養了兩位子女,共計十四位子女。晚年可以說是兒孫滿堂。 耗時一年多建造的氣派雙層洋樓於1935年完工,張文帝非常高興,準備迎接父母回到金門的故鄉。然而,不久後蘆溝橋事變爆發,日本大舉侵略中國,中日戰爭爆發。父母考慮到戰亂不安的局勢,決定放棄新建的家園。這座全新的雙層洋樓自建成以來從未有張氏家族的居住。 從1936年(昭和11年)日軍佔領金門到1945年(昭和20年)日軍撤離金門並撤退至汕頭,整整十年的時間,張文帝的洋樓一直被日軍用作大本營。日軍離開後,這座洋樓因無人居住,成為國軍部隊和後來的憲兵隊的駐紮地點,直至1989年。 張文帝的長女,張惠英女士,多年前回到金門處理洋樓產權問題。由於年屆八旬,身體狀況不佳,行動不便,一直希望在有生之年妥善處理父親在金門留下的心血結晶。她提到幾年前曾收到來自對古蹟有興趣的台灣建商的購買洋樓的請求。然而,在家族內部商議後,他們一致認為將父親辛苦打造的洋樓出售實在太可惜,也感到對先人的愧疚。 張惠英提及父親臨終前的遺言,強調後代子孫絕不應出售金門故鄉的「張文帝洋樓」,因為這座建築是他為了奉養父母而建立的,具有深厚的家族情感意義。為了永久紀念父親一生的心血,他們決定將洋樓捐贈給金門縣政府,讓其成為歷史的永久見證,並為鄉里帶來榮耀。 張文帝的為人處世 據張惠英女士回憶,金門宗族稱呼張文帝為「文帝伯」。他在赴馬前的教育程度大概僅及小學畢業。抵達馬來亞後,他一邊協助父親經營生意,一邊學習馬來語,並自學豐富的知識。他待人低調謙虛,雖然事業蓬勃發展,卻極少參與應酬。他以孝順父母為首要原則,極為重視子女的教育,將家庭生活視為重中之重。對於政治並不產生濃厚興趣,儘管參與吉打居林福建會館的活動,擔任該會理事,關心教育及僑社的傳統節慶活動。此外,他還擔任居林三巴央新民學校的董事。 張文帝在1953年參與南洋大學的創校,顯示出他對僑社子弟教育的高度重視。同年6月28日,南吉打中華商會選出15名分會委員,張文帝(張璋俊)為其中之一。他慷慨援助金門家鄉的親人,經常匯款照顧親族,保持著緊密的互動聯繫。他對於鄉里事務極為熱心,受到鄉民的深深愛戴。 五一三排華運動對張文帝的影響 五一三事件爆發於1969年5月13日,馬來西亞官方解釋此事件主要是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官方聲稱此事件的起因是各族間政治及經濟差異,導致了嚴重的衝突。這次血腥的種族衝突造成了許多人死傷,在華人佔多數的地區,華人的死傷人數遠高於馬來人。 事件過後,馬來西亞主政者馬哈迪‧莫哈末將之前激進的民族主義轉向溫和的改良主義,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以消除種族及經濟差異,同時減少貧窮率。新經濟政策主要涉及給予馬來人特權。這項政策在馬來人中培養了一批中產階級,然而也造成了後來巫統黨的分裂,形成了由馬來人中產階級組成的公正黨。 這場排華運動對張文帝家族產生了影響。根據張惠英女士的說法,由於政府對米糧實施了嚴格的管制,導致家人無法取得足夠的米飯,再加上當時的排華運動,使得他們不得不全家遷移到比較偏遠的吉打地區,在自家橡膠園區裡避難。他們在園區裡躲避了近一年的時間,靠著果園中的水果維生。幸運的是,園區內有建築物、水源和電力供應,使他們得以在這段艱難的時期中渡過難關,直到事件平息為止。 張文帝後代子孫 根據張惠英女士的描述,張文帝最初在馬來亞的停留地點是檳城,而張惠英則是在吉打州居林三巴央出生。張文帝極為重視子女的教育,因此在張惠英出生不久後(1937年),他就在檳城購置房產,為她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張惠英在檳城完成了初中教育後,隨後被送往日本留學,在那裡主修食品化學專業。她於1964年畢業後返回馬來西亞,加入了吉隆坡的味之素公司擔任化驗師,同時與母親及弟妹一同遷居至吉隆坡。張惠英育有一名獨生女鄭韻敏。鄭韻敏曾前往美國接受教育,目前擔任鋼琴老師。 張惠英的弟弟繼承了父親的汽車產業,而他的女兒目前是一位極具成就的導演。另外,大房的後代目前居住在巴生一帶發展,長孫非常優秀,曾當選為馬來西亞國家青年代表。而張文帝的三房女兒們則在新加坡發展,其中兩個兒子繼承了位於吉打州的張家橡膠園及果園事業。 *資料參考: 張文帝洋樓修復計畫書:https://cabkc.kinmen.gov.tw/uploads/cabkc/files/201812/ec3df356-5ce0-419f-886a-1529f7bd141a.pdf
-
張文帝洋樓的小故事
張文帝洋樓運用了許多鐵花窗、剪刀門等鐵製建築物件,這些物件都展現了極高的手工匠藝術技巧。 在拆卸和修復的過程中,修復團隊發現,大部分的鐵窗和鐵門都在建築設計階段就已經精心設計好了。這些鐵製物件是在建築主題的基礎上進行精準安裝,成為建築的一部分。 修復張文帝洋樓的鐵製建築團隊-金興團隊指出,當年張文帝洋樓的鐵製材料可能是從南洋或福建等地直接原裝運送到金門,然後進行組裝。 這次修復張文帝洋樓的鐵製建築等工作,充分運用了來自兩岸三地的技術,使得當年的輝煌再度展現。
-
〔星馬國際資訊〕馬來西亞柔佛州政府建議新山關卡效法新加坡實施掃碼通關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政府今年5月宣布,計劃在明年分階段讓乘車人員在陸路口岸通關時,使用QR碼代替護照,柔佛州政府建議馬來西亞聯邦政府在新山關卡也採取類似措施,以促進新山至新加坡的交通更為順暢。 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於5月5日宣布,自2024年起將分階段實施乘車人員在大士和兀蘭兩個陸路口岸通關時,只需掃描QR碼,無需再出示護照。出入境者可透過MyICAMobile手機應用程式填寫車上乘客資料並取得QR碼,在通關櫃檯自行掃描。關卡人員在核對車內人數及確認身分後,車輛及乘客即可通關。 柔佛州務大臣翁哈菲茲於星期日(12月3日)在柔佛州議會表示,州政府已向聯邦政府建議在新山關卡採取類似新加坡的QR碼通關措施。他表示,這是州政府為實現柔佛-新加坡經濟特區(JS-SEZ)所提出的建議之一。 他表示:「新加坡自2024年1月1日起分階段(在陸路口岸)實行使用QR碼通關。柔佛州希望聯邦政府考慮採用同樣的數位方式,以促進世界上最繁忙邊境關口的人流更為順暢。」 他指出,柔州政府也建議聯邦政府實施多次入境簽證、特別通行證,同時確保移民局和關稅局官員充足。 翁哈菲茲透露,柔州政府的其他建議包括希望聯邦政府興建一些主要基礎設施,例如從馬星第二通道到森林城市的特別通道,以及興建輕軌、高鐵和渡輪服務等。
-
馬來西亞華裔青年臺灣觀摩團即將啟程 迎接14天精彩之旅
﹝馬來西亞訊﹞ ﹝編輯撰稿:僑訊小組﹞ 馬來西亞華裔青年臺灣觀摩團將於本月16日開始,集合迎接團員報到,翌日全體將飛往台北展開為期14天的觀摩之旅。 華裔青年臺灣觀摩團輔導委員會於12月2日召開會議,就團長李俊亨、副團長黃茗熒及六名正副隊長的培訓工作進行了籌備。該會主席徐忍川表示,今年觀摩團的人數達到90人,這項活動由僑務委員會主辦,中國青年救國團承辦,同時得到駐馬來西亞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的指導。團員將於17日出發前往台北,開啟為期14天的臺灣之旅,並計畫於30日返國。 徐主席進一步指出,由於學校假期限制,今年的行程天數稍有縮短,但仍然充滿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安排。此次培訓目的在於提早讓團隊幹部做好準備,並建立起與團員之間直接的溝通渠道,以加強團隊間的聯繫。透過這樣的舉措,期望能促進彼此間的合作愉快,並共同打造這次旅程的難忘回憶。
-
馬來西亞第二十五屆全國小學童詩創作比賽
﹝馬來西亞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第二十五屆(2023年)全國華小童詩創作大賽結果揭曉,吉隆坡南強華小再次奪得「彩虹杯」,時隔5年再度成為本屆大賽的最大贏家。 此次創作比賽由南馬文藝研究會和彩虹出版有限公司聯合舉辦,評審團成員包括梁志慶(主評)、年紅和舒穎召開記者會,公布了得獎名單。 南馬文藝研究會主席年紅指出,本屆比賽每所學校僅限參賽15篇作品,每位學生僅限提交一篇作品。他透露,評審們對本屆參賽作品的水準感到滿意,這些作品均符合童詩的三大要素,即童真、童趣和愛心。 彩虹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集團副董事經理沈立康在致詞時強調,童詩是孩子們最直接、最真實的表達方式。他表示,透過這些小詩,可以了解孩子們內心深處的純真世界。沈立康說,這次比賽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孩子們展現才華,同時也為優秀作品找到了合適的傳播途徑。 他解釋說,公司舉辦這樣的比賽,不僅鼓勵文學創作,還希望為兒童文學的發展提供支持,並引導公司投入對文學事業的熱情和執著。他承諾,該公司明年將繼續推動相關活動,為小詩人們提供更安全的舞台。 出席者包括南馬文藝研究會秘書長舒穎、董事戴文光、彩虹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執行主席兼集團董事經理拿督沈鈞積、總編輯傅瑞賢、編輯洪淑君。
-
雪蘭莪金門會館表揚35名學子 備撥4390令吉獎勵金
﹝馬來西亞雪蘭莪州訊﹞ ﹝編輯撰稿:僑訊小組﹞ 雪蘭莪金門會館近日宣布,截至2023年度中小學及各項獎勵金申請已圓滿結束。金門同鄉會教育組審查小組亦已完成審核工作,並核定了35位優秀的學生,取得資格獲得獎勵金。會館將撥出總額達4390令吉,以表揚這些學生在學業上的傑出表現。 在這次公布獲獎名單後,會館主席陳良吉表示,與往年相比,今年的獎勵金申請者明顯減少。陳主席期許來年有更多的學子能夠達到相應的條件,踴躍申請該會的獎勵金,以鼓勵更多優秀學子在學業上精益求精。 教育主任楊質煥也表示,該會理事會已於12月3日(星期日)上午10時,在會館禮堂舉行了頒發典禮。受惠的金僑學子們穿著校服,準時出席領取獎勵金,這也是對他們優異成績的肯定和鼓勵。 雪蘭莪金門同鄉會期望透過此類獎勵,激勵更多學生在學業和學習方面有所成就,同時也感謝參與及支持該項計畫的所有人士。詳細的獎勵金名單已公布在會館內部,以示透明和公平。
-
借鏡新加坡 樂齡力
新加坡,被譽為亞洲的經濟奇蹟,正面臨著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 據數據顯示,2021年時,6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佔新加坡居民的16%,約有63.9萬人,較10年前增長了7.3%。預計到2033年,新加坡將近一半的人口將超過50歲。這一現象對政府提出了一個艱鉅的挑戰,如何確保高齡長者能夠過上友善的退休。 如果您在今天訪問新加坡,大約每5位市民中就有1位是65歲以上的銀髮樂齡人士。而根據數據統計推測到了2030年,這一比例可能將升至每4位市民中就有1位。這種急劇的人口老化對社會和政府來說都是一項嚴重的挑戰。 為因應高齡化社會,新加坡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就業儲蓄紅利,對於仍在工作的年長人士,如果他們的公積金低於一定金額,政府將提供每年1000新加坡幣的補助。 退休儲蓄利息,無論是否仍在工作,政府提供一次性的退休儲蓄紅利,可用於醫療和保險。保健儲蓄紅利,提供醫療儲蓄計劃,以支援醫療需求。 另外,政府鼓勵中高齡人士繼續就業,提供培訓和課程補助,以提高他們在職場上的競爭力。這些舉措旨在減輕年長人士的經濟壓力,並提供更好的退休生活品質。 如果你初來新加坡的人在商場購物、用餐甚至在機場排隊等待服務,都會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很多為你服務的服務人員的都是年過花甲、滿頭銀絲甚至步履蹣跚的老人。他們被稱為「樂齡人士」,很多都已經過了退休年齡。 當年2016年台灣的輿論論壇,為延遲退休方案而高呼反對的時候,新加坡的退休人士卻主動要求政府將退休後的重新雇傭年齡由現在的65歲延長至67歲,因為他們要繼續工作。 而新加坡的法定退休年齡去年調高至63歲。根據新加坡據一項調查,新加坡近九成受訪者支持延遲退休;有超過六成認為年長者受僱的最大阻礙,是雇主態度不積極和存在年齡歧視。 1471名年滿50歲的在職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8月7日至21日間完成這項由人民行動黨樂齡行動小組,以及全國職工總會婦女與家庭事務處進行的網絡問卷調查。 今年9月23日公佈的調查結果中,87.9%的受訪者支持把退休年齡調高至63歲或以上;支持把重新雇傭年齡上調至68歲或以上的則有80.4%;超過六成希望未來有機會尋求進一步的職業發展。 新加坡還調整了組屋政策,以更好地滿足高齡人士的住房需求。不同類型的組屋項目享有不同程度的津貼,並設有嚴格的售屋限制,以確保住房資源的公平分配。 新加坡的高齡化挑戰不僅需要政府的積極應對,還需要整個社會的參與。這包括培養友善高齡人士的工作環境,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培訓機會,以及加強社會福利和醫療保健體系。台灣等其他老年化嚴重的國家也可以從新加坡的經驗中汲取啟示,以應對人口老化所帶來的挑戰。 新加坡SDGS小故事 在新加坡諾維娜區有一家Chatters Caf?晹,在水吧沖調著Cappuccino的咖啡師、捧餐和帶位的侍應,以及坐在收銀機前的經理,每位都已一臉皺紋。環顧四周,收銀機使用了字體較大的按鍵標籤,方便較年長的員工。無論是Chatters Caf?晹硬件,還是政策配套如上班時間、工作日數都是以長者角度出發,為他們量身訂做。 這間位於社區療養院大堂的餐廳,是新加坡人口結構的縮影。跟日本一樣,新加坡正經歷銀髮海嘯。2015年,每八個新加坡人就有一人年滿65歲,但到了2030年,老年人口將會增加一倍,屆時每四人便有一個是長者,可見人口正急速老化。醫療開支、出生率偏低、年輕勞動人口銳減,都是新加坡和日本共同面對的難題。 「人類愈來愈長壽,我們應該推動社會多為老人的生活籌謀,這是世界各國政府正面對的難題。」72歲的餐廳經理Sally Chung說。
-
新加坡金門會館舉辦娘惹糕製作班 一起樂齡學習
﹝新加坡金門會館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金門會館近期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從文化走讀到閩南體驗活動,近期新加坡會館飲食組於11月14日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娘惹糕製作班,焦點呈現椰糖娘惹糕(Kuih Kosui)和木薯糕,由備受尊敬的陳淑雍鄉親親自指導。這次活動充滿了濃郁的香氣,空氣中瀰漫著班蘭葉、椰糖和椰絲的誘人香味。 娘惹糕製作課程是重溫傳統烹飪技巧的機會。在這裡,鄉親們共同學習製作娘惹糕的獨特技巧,彷彿一次時光穿越,回到了充滿故事的過去。椰糖娘惹糕的柔軟和甜蜜讓人彷彿品嚐到了歲月的溫暖。它外面裹著一層層椰絲,令口感更豐富,香氣四溢,令人想起過去新加坡的椰香風情。 陳淑雍鄉親是這次製作班的靈魂人物。她憑藉著多年的烹飪經驗和對傳統糕點的熱愛,向大家展示了製作這些美味糕點的步驟和技巧。她的指導讓參與者們能夠親自動手,感受製作娘惹糕的樂趣和神奇之處。 除了學習製作糕點的技巧,這次活動也是文化交流和鄉團凝聚的體驗。在製作糕點的過程中,鄉親們分享了彼此的回憶與故事,讓活動充滿了溫馨與互動。這種活動不僅是關於糕點本身,更是關於傳承和分享文化、故事和友誼的平台。 金門會館飲食組舉辦的娘惹糕製作班為僑鄉鄉親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讓大家一同感受和體驗古老美食背後的故事和技巧。 料理烹飪對樂齡人士有許多積極的優點,其中包括: 1.促進認知能力和精神健康: 大腦活躍性:烹飪需要思考、規劃和執行能力,這有助於老年人保持大腦靈活性,提高認知功能。 減輕壓力:參與烹飪可以是一種放鬆身心的方式,有助於減少焦慮和壓力,提升心理健康。 增加自信:成功烹飪美味佳餚可以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帶來成就感。 2.促進社交互動與團結感: 家庭連結:烹飪可以成為家庭中連結感情的方式,老年人可以與家人一同參與,增進親密關係。 社區參與:參與烹飪班或社區烹飪活動可以讓老年人更融入社區,建立新的社交關係。 3.提升營養與健康: 更健康的飲食習慣:自己烹飪意味著能夠控製食材和食品的選擇,有助於維持更健康的飲食習慣。 營養豐富:透過烹飪,老年人可以更好地控制食物的營養成分,確保攝取足夠的營養。 預防營養不良:主動參與烹飪可以幫助老年人預防營養不良,提高對健康的關注。 4.增強身體活動和靈活性: 運動量增加:在廚房活動可以提高老年人的運動量,促進身體的活躍度。 手部靈活性:切割、攪拌、擀麵等動作可以增強手部靈活性,對關節靈活性有益。 5.提供樂趣和娛樂: 尋找樂趣:烹飪是一項富有創意和樂趣的活動,讓老年人可以享受並發揮想像力。 時間消遣:對於有空閒時間的老人來說,烹飪是一種有益的時間消遣方式。 綜合來看,烹飪對老年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實用的技能,更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透過參與烹飪,他們能夠保持精神活躍,促進社交互動,並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樂趣。
-
福建會館家庭日 金門會館一起來傳承:「閩會館知多少」探索閩文化魅力
﹝新加坡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2023年11月5日,福建會館成功舉辦了一場家庭日活動,主題為「閩會館知多少」。這次活動吸引了許多家庭參與,其中金門會館作為遊戲站,非營利組織「我的社區」(My Community)主導的白橋社區導覽更是成為了活動的亮點。金門會館的董事和義工們積極參與,為活動的順利進行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並提供專業的講解服務。 在金門會館的遊戲站,參與者們沉浸在一場寓教於樂的體驗中。董事和志工們親切地向參與者介紹福建會館的歷史淵源、文化傳承以及豐富多彩的閩籍傳統。活動不僅是文化交流的契機,更是讓參與者更深入了解和體驗福建文化的獨特魅力。 同時,在白橋社區,「我的社區」組織的導覽活動也吸引了許多家庭的參與。這次導覽活動旨在讓參與者更全面地了解社區的歷史、文化,並探索當地的重要地標。金門會館的董事和志工們積極加入活動中,為參與者提供專業的解說和引導,讓導覽活動更加生動有趣。 這次家庭日活動融合了趣味性與教育性,為參與者帶來了愉悅的體驗。他們不僅在金門會館的遊戲站領略到了閩籍文化的精髓,也透過社區導覽更深入地了解了當地的歷史與文化底蘊。金門會館的董事和志工們用心的參與為活動增添了更多色彩,使這次家庭日成為了一場充滿樂趣和教育意義的難忘之旅。
-
﹝乘風破浪 花漾生活﹞星馬同金廈姊妹交流營
(吉膽島訊)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馬來西亞同安金門廈門總會婦女組辦理了星馬姊妹交流營-「乘風破浪花漾生活」於11月17日~19日在吉膽島隆重舉行,旨在加強星馬大同安鄉團之間的友誼與合作,進一步促進星馬鄉團姊妹間關係與文化交流。 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婦女代表們齊聚一堂,共同一起感受吉膽島的文化美食,並分享彼此的傳統與風俗。活動中,各地代表紛紛展示了當地的特色文化表演,如舞蹈、音樂和美食等,讓參與者沉浸在多姿多彩的文化饗宴中。 此次交流營不僅提供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台,更加深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情感聯繫。許多參與者表示,這次活動讓他們更加了解了對方國家的風土人情,也為未來的合作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開幕式上,主辦方舉行了一場盛大的歡迎晚宴,各界代表互相問候並分享友誼。儘管來自不同背景的代表們有著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但在這裡他們用友好的態度彼此交流,增進了解與信任。三天兩夜的活動很快地在充實之下來到閉幕式。 在盛大的閉幕典禮後,來自各地的營友們熱情分享了這次姊妹交流營的心得與感受,普遍對此次活動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三天不僅美食美景盡收眼底,更讓眾多參與者認識了許多新朋友、鄉親姊妹,並學習了新事物。許多人表示,若再次舉辦類似的活動,他們將會樂意參加。 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姊妹分享了她最初心不甘情不願替姊姊陪同85歲的母親參加活動,但來到吉膽島的生活營後,她才發現這裡是如此有趣。她感激所有的營友們相處融洽,互相照顧。在新加坡,陪伴母親參加活動總是讓人擔憂母親可能會走失,但在吉膽島,她可以放心讓母親與其他姊妹一同度過美好時光,帶著無比的開心離開這裡。 籌委會主席進一步補充表示,此次姊妹交流營共包含三大主要項目:「出得了廳堂」(學習綁繡球和編織)、「進得了廚房」(學習製作同安炸棗及炸蝦丸)以及「勇於展現」(製作壁畫)。他欣慰地指出,在每個活動環節,營友們都投入了超過100%的熱情參與,讓籌備的努力得到了極大的回饋。 活動顧問暨總會秘書長也對這次姊妹交流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表示,這次營會出乎他的預料,並稱讚籌委會細心安排了許多細節,尤其高興看到婦女組能夠獨立主辦如此盛大的活動。 在分享會上,吉膽泉順發公會婦女組的一位姊姊帶動了情感的共鳴。幾位姊妹在分享時流露出了不捨和開心的眼淚,展現了這次姊妹交流營帶給她們的溫馨和喜悅。這場姊妹交流營不僅是一次文化交流,更是鄉親姊妹間真摯情感的交流,為未來的類似活動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和期待。
-
新加坡華文刊物-《源》 出版了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源》雜誌是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的「喉舌刊物」,創刊於1986年1月,即宗鄉總會舉行隆重的成立典禮時就開始出版發行。因此,《源》幾乎與該會同歲,也過了而立之年。 雜誌的內容以弘揚華族文化、追溯本土歷史、關注社會發展、呈現風土民俗、聚焦華社活動、反映獅城百態、論述觀點看法、反映人文景觀為主,至今已出版超過160期,堪稱新加坡最重要的文化平台之一,也是新加坡唯一的華文文化雙月刊。 近年來,《源》雜誌經過幾次的變革:增加本土內容的比重,加上部分的英文摘要,再配以色彩協調、美觀大氣的版面設計,深得讀者青睞。目前,雜誌又拓寬欄目,設立「年度優秀文學作品獎」,為鼓勵本土文學創作,打造文化景觀而不遺餘力。 《源》雜誌一路走來,除了歷屆編委、主編、編輯的共同努力之外, 還得到了新加坡宗鄉總會理事、國民融合理事會以及眾多作者、讀者等機構和個人的支持。追根溯源,弘揚華族文化,原本就是《源》宗旨。《源》一定會飲水思源,再接再厲,像涓涓清流,潤澤星洲,奔湧不息。 《源》線上版本網址:https://sfcca.sg/yuan/
-
﹝榮耀金門﹞新加坡金門會館榮獲新加坡宗親總會頒發2021-2022年度優秀會館殊榮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金門會館榮獲了新加坡宗親總會所頒發的2021-2022年度優秀會館獎項,這是對該會館長期以來在促進文化交流、團結宗親、以及社區服務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的高度肯定。 該殊榮的獲得象徵著金門會館在過去一年的卓越表現。在這段時間裡,金門會館積極推動了多項文化活動和交流項目,為宗親間的聯繫和交流提供了多種平台。這包括舉辦傳統節日慶祝活動、文化講座、以及各類文藝展覽等,不僅豐富了會館會員的生活,更促進了新加坡社區內的文化多樣性。 金門會館在過去一年中積極參與了多項社區服務活動,透過慈善捐助、志願服務等方式,致力於支持當地社區的發展和改善。這些努力不僅體現了金門會館對社會的責任感,更展現了他們對於宗親關懷和社區建設的堅定承諾。 金門會館在獲得這項殊榮後表示感謝並承諾將繼續努力,進一步加強與宗親總會及其他會館的合作,促進更廣泛的文化交流和社區服務,為新加坡的宗親社區帶來更多的積極影響力。 新加坡宗親總會則對金門會館的卓越成就表示認可和讚揚,並期待著金門會館未來在文化傳承和社區服務方面繼續發揮領導作用。 此次頒發給金門會館的2021-2022年度優秀會館獎項,彰顯了他們的卓越表現和對新加坡宗親社區的積極貢獻,也為未來的發展鋪就了更堅實的基礎。
-
南僑中學的創校奮鬥史:守護華文教育的堅持
﹝新加坡訊息﹞ ﹝整理撰稿:僑訊小組﹞ 新加坡南僑中學,這座由新加坡福建會館於1947年創立的學府,曾經歷著一段波折的創校歷程。當初,中學部是女校,小學是附小,歷經多年深受家長歡迎。然而,上世紀90年代,隨著周圍居民人口結構的變化,學校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一度面臨只招收一班小一新生、中學部僅存10多名學生的情況,差點被迫面臨關閉的命運。 在面臨「保校還是保地」的艱難抉擇前,福建會館董事會於2000年做出了重大的決定,決定讓南僑中學搬遷到盛港新鎮,以確保學校的發展前程。政府則在2002年向福建會館購下了金炎路地段。 南僑中學校長陳毅在接受訪問時表示:「那個時候,愛護南僑、不希望看到學校關閉的人,可說是憂心忡忡,期盼問題能解決。」在接下來的歲月裡,許多人積極奔走,向社會及官方人士多次請命、進行磋商,最終使得學校得以延續。 1984年,南僑女中更名為南僑中學。2001年,學校搬進盛港校園,南僑中學快捷班於2004年首次參加會考,成績屢創佳績,從第九級迅速攀升至第一級,僅用六年的時間。2010年,教育部宣布南僑中學為特選中學。 隨著學校走過七十周年,南僑校友會將舉辦「情繫南僑,回家來坐坐」茶敘活動,以感謝校友們一路來對母校的支持與關愛,同時讓校友們深入了解學校取得的種種成就。為此,學校採訪10多位參與學校發展的人物,包括前校長、教師、校友及董事,將訪談內容以口述歷史的形式錄製成影音光碟,分發給校友。這種簡單卻充滿意義的方式,讓校友們更深入地了解母校在盛港新校園如何發展成為一所優秀的中小學。 當時校長陳毅表示:「我們希望及早將這段集體回憶,以口述方式保存在案,讓它能傳述給下一代。」這條創校保校之路艱雖不易,卻讓南僑學子更加珍惜母校的校譽,使得南僑中學的聲譽逐漸擴散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甚至遠至台灣、香港和澳門。南僑中學持續地守護著華夏文化,培養閩南子弟的優秀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