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楊建新乘長風破萬里浪
「楊建新,四百三十八票!」 這個票數,雖未打破「台北縣」時期的金門同鄉會選舉史得票紀錄,但也將跨越入列「新北市」同鄉會時代的「楊建新第一」。 二○一○年五月二日,台北縣金門同鄉會改選第十一屆理、監事;九百多會員中,六百多人參與投票,每人可圈選出二十一名理事、七名監事。開票結果,監事候選人楊建新拿到四百三十八票,勇奪第一,相較上一屆選舉,以一百四十五票即穩坐監事第一的許金龍,這一屆的楊建新多了近三百張票,戰況之激烈,數字會說話;而歷來同鄉會選舉的「票王」紀錄保持者,仍是教師出身的洪炳源,他在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的第八屆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監事選舉中,摘下八百一十七票當選理事,比後來當選理事長的張繼遠的八百一十三票多出四票。 「楊建新搶鏡頭搶出好成績!」 在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的大大小小活動場合,不見到他也難,或當接待、司儀、主持,或發言、提案,甚至在會刊、媒體曝光的照片中,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因此,說是「搶鏡頭」,其實就是「搶做事」。 一個原本只是陪小女兒到同鄉會領取獎學金的爸爸,此後一腳踩入同鄉服務領域。 楊建新,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出生於金門金沙鎮官澳村。父楊誠約,母黃翠金,父母育有三男四女:建新、建東、建忠及明麗、明珠、明珍、明惠。家族成員中,建東任台中郵局政風主管,建忠在台電天埤電廠當小主管,明麗與明惠都嫁給職業軍人,明珍的夫婿張遠東是前金沙鎮代表會主席。 三歲時,楊建新遇到八二三砲戰,連同祖父母、叔嬸在內,原本三十多個家族成員寄居的官澳二合院加兩間閣樓的古厝,分家分產後,父母只能帶著七個子女,九口之家只能擠入那間不到十坪大的小閣樓,「家貧,爸爸做土水,媽媽買布匹,靠著一磚一瓦,一針一線,拉拔一家子」,楊建新憶起困頓的五○年代島鄉,后水頭閨秀的媽媽,十八歲就嫁給做人篤實,但家境差的父親,要供足養份讓眾多兒女讀書、升學,有著現實的難題。從官嶼小學唸到一九七○年自金沙中學改制來的金沙國中第五屆,身為三年忠班班長,又是軍樂隊一員的楊建新,在救國團鼓動從軍潮的氛圍裡,也在老師史承陽要他這個班長帶頭作用;心想,自己小學待了七年才畢業,不是讀書的料子,且繼續升學,勢必增加父母負擔,就把機會留給弟弟妹妹吧! 一九七二年,楊建新從軍報國去了,入海軍通訊電子學校,受訓二年取得高職學歷及通訊專業證書,一九七四年畢業,分發至基隆通訊單位,一九七五年奉調東引,一九七七年奉派海軍一級艦,一九七九年調登陸艇,一九八○年轉調至二級艦;一九八一年與家鄉何厝美女子何麗員結婚,申調料羅港服務,回金門一待七年後才又調返台灣。 海軍軍旅,隨著戰艦踏遍金門、馬祖列島,東引、亮島、東沙、南沙、烏坵等離嶼,至二○○六年八月八日退伍,楊建新總共在海軍服役了三十五載。 乘長風破萬里浪,海軍軍旅歸來的楊建新,因緣際會加入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這個大家庭,堅定留守在監事會的崗位,熱切服務同鄉,也加入鄉人黃重慶建立的碧利(Bille)咖啡烘焙專業團隊,刻正推動一座金門咖啡文化館的誕生。 看不出年紀的陽光男孩,楊建新總是熱力四射,站在第一線服務出外人,同鄉們回報以「第一高票」肯定這位守著同鄉大門的常務監事。
-
北縣同鄉會理事長選舉大陣仗
北縣同鄉,人氣匯聚進入新北市時代 「台北縣已是金門人的第二故鄉」,「我們愛金門,也愛台北」,「同鄉會有社會責任,也有努力方向與目標,只要對金門、台北有意義與幫助的事,我們都願意去做!」黃獻平異常簡短的「就職感言」。 二○一○年六月六日,上午十時三十分起,創會已四十年的「第十一屆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及理、監事等幹部就職儀式」,在永和市竹林路「易牙居」餐廳舉行,來來去去二百多人到場祝賀、觀禮,包括福建省主席薛承泰、金門縣議長王再生、台北縣議長陳幸進、永和市長洪一平、中和市長邱垂益、「新北市」市長參選人朱立倫、已投入新北市市議員選戰的林國春、戴德成、陳錦錠、連斐璠,乃至戰區在台北市的王欣儀等,都穿梭會場向金門鄉親拉票。 連任成功,第十一屆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黃獻平,身為舞台上的主角,他所發表的「新職感言」卻僅短短三、五分鐘,甚至比薛承泰、王再生、李錫奇、張慶忠、林德福、高建智等貴賓致詞還要精簡;進入餐會時間,金門籍中和市代表、將以「新黨」身分參選「新北市」議員的戴德成登台致詞時所站位置與坐在主桌的黃獻平剛好近身形成坐、立對比畫面,不少同鄉會會員都凝神看著他們的神情。 選理監事,會員投票規模之大屬罕見 一場同鄉會的激烈選戰剛結束。 冠蓋雲集,也瀰漫著新北市市長、市議員選戰氣息的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理監事就職儀式,除了參與投票的會員,外界幾嗅不到一場「戰爭」剛結束留下煙硝味。 就在一個多月前,五月二日,永和市頂溪國小大禮堂,第十屆、十一屆台北縣金門同鄉會召開會員大會,改選第十一屆理、監事並產生新任理事長,印在選票內,有三十位理事、八位監事候選名單,將由九百多位會員、實際六百多人赴會,投票選出二十一位理事、七位監事,每名會員可圈選出總計二十八位理、監事,等於說,將開出一萬六千八百多票,以選票論,這相當於金門一個大鎮的鎮長選舉規模。 經過會籍校正後,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的會員數九百多人,卻出現了近七成的投票率,這樣的會員參與熱度,過去罕見,使得投開票時間從下午二時四十分起至晚上約八時三十分才結束。 選舉結果,依得票數,當選理事二十一人:陳玲愛(385票)、黃獻平(384票)、戴德成(344票)、陳越新(343票)、黃天助(342票)、楊秉浩(312票)、陳復寶(309票)、李建河(301票)、林光榮(297票)、張國泰(289票)、林茂盛(277票)、林興源(274票)、鄭秀貞(256票)、黃偉倫(248票)、張雲志(244票)、顏明真(236票)、陳永東(222票)、陳火生(216票)、王振利(214票)、翁明旺(202票)、石兆瑄(198票)。 當選監事七人:楊建新(438票)、鄭福財(385票)、黃素芬(362票)、楊夢財(327票)、張雲欽(325票)、倪于王柔(317票)、吳志忠(313票)。 陳玲愛、楊建新,分別以最高票當選理、監事。 四年任期,黃獻平繳出創新會務成績 當選者、落選者,每張選票的背後,都可能代表著他們各自支持的新任理事長人選。 當理事產生、進入常務理事選舉前,同鄉會的會員選民都在問:黃獻平會獲常務理事支持、成功連任理事長?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金沙鎮後浦頭村的黃獻平,金門高中畢業,擁有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也是台北科技大學創新研究所的兼任助理教授,在公共工程、工業安全及科技管理等領域表現亮眼,二○○三年獲經濟部個人標準化成就獎,長期旅台的他,亟思注入新思維、結合在外同鄉力量對家鄉有所貢獻,因而於二○○六年二月投入第十屆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選舉,與張國泰同以一百四十四票最高票順利當選理事,再與戴德成競選,經常務理事投票結果,10:3,黃獻平勝出當選理事長。 金門同鄉會史首位博士理事長,黃獻平經四年任期,作了不少會務革新,最明顯的是讓會員、幹部參與「年輕化」,也辦了不少大型活動,如八二三戰役五十周年、古寧頭戰役一甲子的紀念大會,他也積極奔走串連旅台各同鄉會,藉助理事長聯誼會的聯盟力量,介入金門公共事務推動。 基本上屬願意投入、勇於任事的黃獻平,但又過度重視細節、完美的學者型性格,難免與來自傳統、草根的同鄉會生態結構多少有些不協調,再加上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一屆四年且得連任一屆共八年任期實在太長,個人特質、外在環境,黃獻平仍面臨了來自會內不同聲音的「挑戰」,甚至任內有兩位常務理事:鄭江水與張火木求去。 連續兩屆,戴德成問鼎同鄉會理事長 戴德成再度「挑戰」黃獻平! 經過激烈選舉產生的第十一屆台北縣金門同鄉會二十一名理事名單中,有擁護黃獻平也有支持戴德成者,形成兩派之爭,另一派是「中間勢力」。 一九六二年出生於金城鎮小西門的戴德成,金城國中畢業來台,憲兵職業軍人出身,退役後定居雙和地區,與夫人顏明真開設「成真補習班」,與金門同鄉互動熱絡,除了加入同鄉會,也從中和市的里長起步,當上中和市代表,形象清新、長得帥氣的他,又再接再厲要問鼎「新北市」市議員。 有匯聚、擴大服務同鄉等考量因素,加上部份同鄉會員支持者力量催化,從第十屆到第十一屆,戴德成都是黃獻平唯一浮出檯面的「對手」。 誰人出線擔任同鄉會理事長,決定於常務理事的結構。戴德成雖以第三高票選上理事,最後卻未能再晉身常務理事,錯失理事長候選資格,反倒是同齡的陳玲愛從理事再衝出常務理事選舉最高票,眾人以為北縣金門同鄉會要誕生一位「女會長」了,一路「純屬意外」的陳玲愛趕緊向常務理事們表態「不要選我」。最後投票結果,黃獻平仍以穩實的服務成績受肯定,當選理事長,續膺重任,帶領同鄉會進入「新北市新時代」。 民主時代,君子之爭,一場大陣仗、過程緊張曲折的同鄉會選舉,平和落幕。
-
鄉訊漫漫的旅程──金門日報鄉訊開版八周年重讀舊作
「喂,唐導跟我都覺得最近的鄉訊人物寫得太硬了,缺少故事性,變得不好看啦!」 星期三的晚上,傳出照片,台北下起滂沱大雨,才坐定新莊中平路的85度C喝杯咖啡,構思這一周《鄉訊》的內容與版面架構,一開車路過的女子瞥見我,停駐片刻,丟下一段「閱讀感言」。此時驚覺,這裡不是金門,藏身在台灣某個角落的我,竟躲不過隨時可能不期然而遇的人,也隨時會聽到「讀者意見」,譬如這位過路女子,直接反映「鄉訊不好看」。 《金門日報,鄉訊》開版於一九九三年六月五日星期六,那麼,今天恰巧遇上「版慶」之日;第一階段出刊滿三年,之後停刊九年,二○○五年再復版迄今,加加減減,《鄉訊》實際走過了八年出刊歲月。 前後跨過了十七個年頭,數以千計的事件、故事、人物,自《鄉訊》版面駐足、掠過,或發光,或驟逝,「歷史是靠記錄而不是記憶」,不管好不好看,《鄉訊》為旅外金門留下一個又一個的人物紀事、一則又一則的鄉事動靜。 就在「版慶」之時,整理舊資料,掉出一篇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一日《金門日報‧言論廣場》的文章,旅台鄉親黃德全投書的〈母島之難何時了?〉,當時,「台海危機」方歇,《鄉訊》即將停刊,他寫道一段至今仍殊值回味的文字,「由於鄉訊採訪小組的努力,我們了解,金門人並不是一盤散沙,各個點都有組織,因為採訪,都浮上檯面,三年來,找出各個點,完成階段任務,倘往後趁勢做個『正義連線』,基於愛鄉情切,母島情懷,一旦金廈有難,烽煙立傳,全體僑社,共表和平維護之意,發出全球獅子吼,相信這種聲音是會受重視的!」 重讀十四年前黃德全的舊作〈母島之難何時了?〉,猛然發現,鄉訊在跌跌撞撞中,走過了一段漫漫的旅程。
-
黃獻平續掌兵符──第十一屆台北縣金門同鄉會明展開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隨著年底縣市改制「新五都」的時代來臨,台灣多處金門同鄉會生態將面臨重整,新誕生的「第一屆宜蘭市金門同鄉會」定六月二十日(星期日)上午十時在礁溪蘭陽大飯店成立大會,老字號的台北縣金門同鄉會,明第十一屆理事長及理、監事就職儀式,黃獻平續任理事長,挑戰下一個四年任期。 第十一屆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及理、監事等幹部就職儀式,明(星期日)上午十時三十分在永和市竹林路64號二樓「易牙居餐廳」舉行,經選舉產生的理監事成員,理事長:黃獻平,副理事長:陳永東;常務理事:陳玲愛、陳越新、鄭秀貞、楊秉浩、陳復寶,理事:戴德成、黃天助、李建河、林光榮、張國泰、林茂盛、林興源、黃偉倫、張雲志、顏明真、陳火生、王振利、翁明旺、石兆瑄;常務監事:楊建新,監事鄭福財,黃素芬、楊夢財、張雲欽、倪子媃、吳志忠。 經激烈選舉產生,換了不少理監事新面孔的第十一屆台北縣金門同鄉會,明天的就職儀式中,行政院政務委員兼福建省主席薛承泰,新北市市長參選人朱立倫等嘉賓都確定與會觀禮,大會同時安排金門小說家吳鈞堯登台發表新作《火殤世紀》,出版該書的遠景出版公司發行人葉麗晴也將赴約金門人的同鄉盛會。
-
呂欣融為同鄉會寫歷史
二○一○年五月二十日,金門高中建校五十九周年那一天的校慶活動場合,出現了位帶點靦腆的「小男生」,他是擁碩士學位,自台返鄉,以教育部「短期就業」方式回金中母校總務處事務組當行政助理的「臨時工」。 「啊,呂欣融!你怎麼回來了?」在人群中不易被發現的他,還是被自台灣回到金門參加校慶的傑出校友遇見、叫出名字,「你《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碩士論文完成了吧?」 此時,一旁金中的教職員才驚覺,平時話不多、總躲在角落的「七年級生」呂欣融,竟為小小金門寫了本「大」書,一本從未有人涉獵過,開研究先河的論文。 呂欣融,一九八三年四月九日出生於金門金湖鎮蓮庵里西埔村,父呂水平、母陳水汝,名字中均帶「水」的父母育有二男三女:亞儒、欣融與敏玲、敏婷、靜雯。 金門的求學過程,呂欣融歷經柏村國小、金湖國中、金門高中;二○○○年高中畢業,考取台南的長榮大學國際企業學系,取得學士學位,決定攻讀研究所時,為自己轉了個彎,瞄準同校剛成立的第一屆「台灣研究所」。 在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受教於所長、東南亞研究學者鄭瑞明,他是金門文史作家李增德在台灣師大歷史系時的同學,對金門此一陌生的歷史、地理、族群區塊,一直帶著探索的興趣;因此,呂欣融選定鄭瑞明為論文指導教授後,「你就研究你的家鄉金門吧!」教授給學生一個「金門」的方向,看似熟悉、親切,卻也讓自認對金門「無知」的他感焦慮,孤懸海外、遺世而獨立的金門,該如何與台灣產生連結? 自己出難題先是想作《日治時期金門人在台灣的蹤跡》,再設定《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論文題目,呂欣融修完學分、進入論文寫作後,拾起筆記、背著相機,買好車票,開始長達一年兩個月的北、中、南及花東的十二處「金門同鄉會之旅」,漫長的田野調查旅程,他也得回到原鄉金門,找文史書閱讀,到圖書館翻閱舊報紙找線索,常看到早年保存不易的報紙版破損、缺漏,他又得跑一趟台北的國家圖書館從合訂本裡還原所需的資料;記載很多同鄉會訊息,一九九三年六月到一九九六年六月,出刊為期三年的第一階段一百五十六期《金門日報‧鄉訊版》,都給他影印或抄寫出;台北縣金門同鄉會出版的四十多期《金門同鄉》會刊,他也逐頁閱覽。 台灣各同鄉會有任何活動訊息,經理事長或總幹事通報,呂欣融就往哪裡跑。在北部,感於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的凝聚力最旺,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的組織力最強,雙鯉公共事務會的宗親力最足;在中部,台中市金門同鄉會,曾經有女性陳秀霞、李淑睿掌理事長,使這個同鄉家族的氣質如同中台灣的陽光,既溫且柔;在南部,高雄縣市金門同鄉會,當初因候船客需要,成立的功能性最強,但也具出外人與在地融合的草根氣;在遙遠的花東,成立最遲的花蓮縣金門同鄉會,卻面臨老一輩「鄉愁濃」、新一代「在地化」的衝擊。 做為第一位從台灣頭走到台灣尾、叩訪金門同鄉會的研究者,呂欣融挖到一塊塊的寶,找到不少同鄉會創始的第一手資料,也訪談到許多別於下南洋的台灣金門人移民心聲。著手十三萬字的《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論文寫作時,他以「史學量化」的功能屬性分析研究區域內各同鄉會的性質與發展歷程;採用「類比法」進行各同鄉會的比較;再運用「歸納法」,對同鄉會的活動與功能變遷作出論述。 論文的結論中,呂欣融觀察出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的特質與演變,提出五項思索:一、兼具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民間團體;二、經濟性移民的互助組織;三、會員對於同鄉會的認同;四、對家鄉的文化認同則趨淡薄;五、官方政府與同鄉會的親疏。其中,關於「對家鄉的文化認同則趨淡薄」一節,他提到「部份金門鄉親遷移來台早已落地生根,加上政治、社會文化的多元發展等因素,已經使得來台的金籍人士對家鄉文化認同日趨薄弱」,他再從年齡層進一步說明,「遷台第二代子弟對故鄉文化的認同問題,乃是當前各同鄉會所必須克服的問題。對鄉土產生鄉土情感者,皆為自幼在家鄉成長,或有親人舊識居故土,所以金門同鄉會的會員,目前恰在四十至六十歲比例最高,同鄉會的平均年齡也在五十歲以上,顯示會員老化的情形與同鄉會的營運延續的困境」。 二○○八年六月二十四日,呂欣融的論文《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論文,通過長榮大學第一屆的台灣研究所碩士學位。 金門族群生態與同鄉會發展,終於在台灣學術殿堂被看見。
-
同鄉會地域組織到功能性調整
鄉訊會刊,看見蛻變中的同鄉會體質 同鄉會傳統體質的蛻變,「會刊」看得見! 二○一○年四月、五月,接連出版的烈嶼公共事務協會第十二期《烈嶼會刊》,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第五十期《鄉訊》,一一六頁、一二○頁,編排美觀、彩色精印,內容也豐富可讀,已接近坊間刊物水平;會址位於中和、永和,毗鄰而居的兩處同鄉會,很難想像,兩本會刊的總編輯林翠雲與鄭秀貞,過去都缺乏編輯實務,竟能在短短時間內把會刊編得好看又好讀,特別是能邀請到金門籍以外的名人提筆上陣,以宏觀視野診斷金門前途。 《烈嶼會刊》裡,美國馬利蘭大學經濟管理學博士、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撰述〈金廈扮演直通海西經濟戰略區的扣環〉,文章一開始提及,「在兩岸MOU簽署既定,ECFA的協議指日可成之際,中國當局近期拍板決定,升級七個新的國家戰略規劃區,其中以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作為兩岸經濟整合先試地點,最值得正視。這也是改變金廈兩岸市場經濟整合過程中戰略角色地位的重要發展」,之後切入金門的角色扮演,提醒主政者,「對於地處於海峽西岸與海峽東岸最直線連通地略要津的大小金門而言,也應該有超乎現行小三通中繼站的角色任務可以扮演,這是大小金門地方政府主事者,必須積極發揮與展現政治經濟抉擇智慧的時刻。」 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鄉訊》會刊裡,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首度提筆為金門發聲,親撰〈金門的重新定位再出發〉,也成了觀察民進黨對金馬政治態度、經濟發展的一篇重要論述;她首先指出,「歷史的偶然,讓座落於台灣海峽兩岸的金馬和台澎連結在一起,從地理的角度來說,金馬並不算是台灣的『離島』;但歷經六十年在同一個國家體制下的共同生活和民主洗禮,台澎金馬早已經成為了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她又觀察到歷經五十年的凍結與再開放小三通與大三通後,金門的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已經到了一個重新檢驗的關鍵時刻,因此建言「經濟上,金門在產業發展上要以自己作為本體,重新思考與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文化上,金門人認同台灣的民主體制,但又無法否認在宗親、文化和生活圈上與中國的關係。軍事上,金門之於台灣本島的軍事地位,也面臨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經濟學者林建山、政治學者蔡英文,一前一後在金門同鄉會刊上提出對金馬的觀點、主張,不免讓人嗅覺出,一個跳脫鄉誼層次,全面介入公共事務參與的「新同鄉會時代」的到來。 學術研究,呂欣融論戰後金門同鄉會 隨著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台北市、新北市及大台中、大台南、大高雄等合為「新五都」的體制變革,也將衝擊到旅台金門同鄉會社團的生態,屆時,台中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市的六處金門同鄉會,將配合改制為縣市合一同鄉會結構,也就是說,現有散居台灣各地的十二處同鄉會組織,將只剩下九處,但亦將增加籌設中的宜蘭縣金門同鄉會、基隆市金門同鄉會。 趕在「台北縣」、「台中縣」、「台南縣」、「高雄縣」走入歷史之前,二○○八年六月,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研究生呂欣融,完成了《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碩士論文。 這是第一本研究在台灣的金門同鄉會發展史,也是觀察在台灣的金門族群生態的學位論文,它提供了完整觀看金門同鄉脈絡的窗口。 東南亞、台灣史學者鄭瑞明擔任指導教授,由金門籍研究生呂欣融撰寫的《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碩士論文,全書計分七章:一、緒論;二、金門人遷移台灣及同鄉會發凡;三、戰後金門同鄉會之創設背景與過程;四、同鄉會組織結構;五、會員與經費;六、主要活動及其功能變遷;七、結論。 移民台灣,漸產生同籍關係地緣組織 呂欣融的《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碩士論文緒論中,首先概述「同鄉會」,「是一種地緣組織,依據同籍關係的地緣性組織就會產生並被加強應用,該社會組織的設立是移民適應新環境的需要,主要是同籍移民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既可以聯絡感情,溝通消息,又可以為他們解決許多實際困難,在與當地居民發生矛盾和磨擦時,還可以維護移民的利益,是移民在新環境中的互助團體」。 早期金門人與台灣各「同鄉會」的關係,呂欣融從清代金門移民的「會館」文獻爬梳起,「清代台灣開發由南而北,由港口向內陸,所以沿岸港口是台灣早期都市形成的地區,『一府二鹿三艋舺』說明了台灣漢人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金門人亦參與其間,先後由南而北建立了金門館(亦又稱浯江館),分別是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的安平金門館,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的鹿港金門館,咸豐七年(一八五七)的艋舺金門館,此外澎湖也可能有金門館的存在」。 「金門館」的功能,隨著日本領台後漸漸式微,呂欣融分析原因,一、日本領台後,清代在台班兵制度消失,而班兵輪替戍台,其中金門籍士兵,是金門館相當重要的服務與參與對象,他們的消失,讓金門館流失許多資金贊助而會館的使用率亦大為減少;二、日本領台後,金門人遷往台灣不易,轉往南洋,金門館原本的諸多服務項目頓時失去意義,且參與之人數也慢慢的減少,金門館的服務對象流失後,金門館的功能改以蘇王爺廟的祭祀為主,存在於當地的居民之中,類似今天之「地方廟」的功能,繼續扮演當地居民的精神信仰,而原本金門會館則漸漸埋沒於社會中。 從清代的「金門館」進入到戰後的「金門同鄉會」,呂欣融分析其歷史背景,「由於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國共爭權、一九四九分裂,台灣海峽兩岸交通阻絕,金門居民移民大多前往台灣,他們或因謀生或因求學等原因,陸續遷往台灣居住,居住地區以台北縣最多,僅永和、中和、三重市三處,即達萬餘人,據查台北縣約有近四萬人,台北市次之、再次為高雄市,其他各縣市均有金門人居住」。 金門人遷移台灣後,面臨了諸多問題,包含最基本的居住、就業資訊、生活諮詢、台金交通往來及急難救助等,都亟需有個同鄉團體提供協助、交流,因而促成了同鄉會的組織。 前期後期,十二處金門同鄉會轉型中 《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論文中,呂欣融實地走訪、調查了北、中、南及花蓮的十二處金門同鄉會會史及發展概況,並以「前期」、「後期」的成立時間軸為劃分;屬「前期」成立的「老字號」同鄉會僅四處: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高雄市金門同鄉及桃園縣金門同鄉會。 旅台四個前期成立的金門同鄉會中,台北市與台北縣金門同鄉會都成立於一九七○年,一九七三年兩會為統一運作,還一度設置聯合會所,但礙於法令規定,最後才分離、各自成立會所,以「團結鄉誼、聯絡感情、發揮互助精神」為成立宗旨的兩地同鄉會,現已發展出最具規模的同鄉會組織;高雄市金門同鄉會籌備成立於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台金空中交通尚未開放前,高雄港是金門遊子抵台、返鄉的第一站,高雄市金門同鄉會有著一段重要的安排交通、住宿服務及代書寫各項申請文件的功能性角色扮演;桃園縣金門同鄉會成立於一九七八年,由於縣境工廠林立,且相對於台北縣市的生活消費指數較低,吸引了四萬金門人口來此定居,致同鄉會會員數一度達三千五百人。 「後期」的八處金門同鄉會中,依成立時間順序,一九八八年有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台中縣金門同鄉會及高雄縣金門同鄉會;一九九一年有台南縣金門同鄉會;一九九三年有台南市金門同鄉會;一九九八年有金門烈嶼公共事務協會;二○○五年有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花蓮縣金門同鄉會。 在整理了戰後金門同鄉會的創設背景、過程與組織結構後,呂欣融也從「政治性活動」、「社會性活動」、「宗教性、文化性活動」等面向來探討金門同鄉會主要活動及其功能變遷,發現到同鄉會已漸從早期的聯絡鄉誼、急難救助性質演變到介入、影響家鄉公共事務,例如二○○三年七月二十四日,高雄縣市金門同鄉會與金門縣政府舉行經建座談會,充份對議題中的「離島建設條例」、「速辦土地繼承」、「國軍軍事勤務致人民傷害補償條例」、「有關小三通之相關配套措施」提出旅台鄉親意見;二○○五年元月十八日,同鄉會代表拜訪陸委會,要求旅台鄉親適用「小三通」比照台商或設籍金門者、自由持證往返大陸;經由同鄉會運作下,二○○七年起,金門縣政府因應每年三節返鄉潮,均有海、空運輸配合紓解。在社會性活動上,二○○七年五月,花蓮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王壽萱在探望玉里榮民醫院身心障礙者後,向福建省政府、金門縣政府反映,促成這些弱勢鄉親返鄉;在宗教性、文化性活動上,二○○六年六月,各同鄉會組團直航廈門,參與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主辦的「二○○六兩岸四地青少年福州夏令營」,有效聯結兩岸鄉情。 「在台金交通更為便利的情形下,同鄉會舉辦返鄉與參與原鄉的活動更為彰顯,皆是近年增加的新會務、新功能」,在《戰後台灣金門同鄉會發展》論文中,呂欣融也提出他對「新同鄉會時代」的觀察與期許,他認為,在社會環境的轉變下,同鄉會已面臨功能性的調整,「從一個原本的地域性組織,慢慢轉向一個社會福利團體,來適應社會潮流,開創同鄉會新契機」。
-
縣政顧問發揮火力改變金門
縣政顧問,二○○三年產生提供諮詢 「你是縣政顧問?」 五月中旬以後,在地、在外同鄉見面時常出現的「問候語」。可見,無給職、半年一會的「縣政顧問」在鄉人心中仍具有一定的份量。 「炷烽於民國九十年掌理縣政,即有感於金門的發展應由金門海內外鄉親及關心金門事務的人士,共同集思廣益為金門把脈,尋找最適合金門發展方向的決策,是以於九十二年成立縣政顧問團,提供諮詢與建言,作為縣政施政之參考。」前金門縣長李炷烽二○○七年十二月寫在《2007年縣政顧問團活動紀要》的一段紀要。 李炷烽任內所聘請的縣政顧問,經過六年縣政新局產生後,有人依然獲續聘,但也有不少人消失在名單中,更多的是一張張新的面孔。 七十七人,獲李沃士聘為新縣政顧問 金門縣政顧問換新血!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李沃士就職第五屆金門縣長;半年後,二○一○年五月十六日,在台北市國軍英雄館頒發縣政顧問聘書、召開請益座談會。 新聘請的縣政顧問計有七十七人,依行業別,同鄉、宗親會團體代表二十人:王水衷(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王泉尚(台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王炳川(金門王氏宗親會理事長)、王壽萱(花蓮縣金門同鄉會創會理事長)、李增得(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理事長)、周壽海(台中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林文棟(花蓮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林永輝(金門烈嶼公共事務會會長)、洪永成(台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洪資源(台中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胡偉生(前高雄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翁明祺(高雄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盛連壽(福建惠安旅居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許秀青(香港金門同鄉會會長)、許清安(珠浦許氏宗親會理事長)、陳慶元(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會長)、黃獻平(台北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楊榮煥(前桃園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楊維居(高雄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戴德滿(桃園縣金門同鄉會理事長)。 企業界十九人:江碩平(宏鑫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希灝(漳州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吳嘉獎(金門縣旅行公會理事長)、呂榮平(群力建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振華(船務公司經理)、李寧源(金龍機械公司董事長)、李慶祥(獅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延鵬(前鴻海集團法務長,現任世博科技顧問公司首席顧問)、林朝文(台灣飛利普電子公司)、翁國團(建設公司董事長)、張元駿(建築師)、張輝明(三采出版集團董事長)、盛崧俊(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陳進源(名成企業負責人)、曾欽照(廈門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黃乃增(飛利普半導體全球封測自動化中心副總裁暨總經理)、楊肅元(金廈海運董事長)、楊德和(玖華金屬工業公司董事長)、鄭建良(泉州市台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 公務界與社會團體二十四人:王水彰(金門縣紅十字會會長)、王清良(前金沙鎮公所秘書)、呂永東(前金湖鎮代表)、李金塔(前中國國民黨金門縣黨部主委)、李養盛(前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李錫捷(資策會專案顧問)、柯貞竹(土豆志工團台中市總團長)、唐明健(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長)、張光海(前金門縣議員)、張忠吉(內政部資訊中心科長)、張峰義(衛生署疾管局局長)、莊木金(金門縣農會專員)、莊良時(前金門縣議會議長)、郭石盾(金門港建港小組委員)、陳世宙(金門城北門老街歷史風貌再現促進會主委)、陳國雄(農委會種苗改良場場長)、黃武仁(前立法委員)、黃怡騰(律師,中央投資公司董事長)、歐贊隊(金城鎮珠沙里長)、蔡榮根(台北縣結構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鄭有諒(金門縣榮民服務處處長)、謝宜璋(前金門縣議會議長)、顏忠誠(前福建省主席)、蘇子雲(前金寧鄉民政幹事)。 學術界十四人:吳東昇(仁德醫護管理學校助理教授)、吳連賞(高雄師範大學副校長)、呂金誠(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李金振(金門技術學院校長)、林耀東(中台科技大學副校長)、洪春棋(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合作交流處處長)、紀俊臣(銘傳大學教授)、許乃紅(台灣師大數學系教授)、許秀影(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管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暨所長)、陳火炎(警察大學教授)、陳金蓮(警察大學教授)、陳建民(金門技術學院觀光系主任)、彭光輝(台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楊永斌(雲林科技大學校長)。 這份縣政顧問名單中,除旅台各同鄉會理事長為當然顧問外,其他僅吳連賞、吳東昇、呂金誠、李金塔、李養盛、林朝文、林耀東、黃怡騰、楊永斌、蔡榮根、楊肅元、陳慶元等屬少數獲續聘者,因此,「換血」的幅度不可謂不大。 接軌國際,延聘工程與資訊背景專家 為扣合金門建設規劃能朝國際化的長遠方向發展,也為了廣徵人才,擴大縣政顧問功能性,金門縣長李沃士於二○一○年三月底修正了「金門縣政顧問團設置實施要點」。 修正後的縣政顧問團實施要點包括:一、為縣政推行提供建言;二、為金門利益與福祉,協助縣府爭取預算及各項資源,並強化僑鄉之聯繫;三、兼金門旅外鄉親之顧問;四、其他與縣政有關事項之諮詢、協助。 同時,縣政顧問的任期將與李沃士縣長任期屆滿為止,並設首席顧問一人,預計每半年開會一次。 李沃士新聘的縣政顧問中,從同鄉會領導人、企業家、學者到鄉里士紳都有,也為因應金門重大建設發展,特別延攬了多位具都市、土地利用規劃專家及建築師、工程師專長背景者,如土木工程師林朝文、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長唐明健、曾任高雄港務局總工程司的郭石盾,都市設計與計畫專家彭光輝、結構動力與橋樑工程專家楊永斌、結構工程技師蔡榮根等。 資訊人才也是新縣政顧問的特色,李錫捷具資訊網路、資訊安全、樣型識別、平行及分散式系統網路與資料庫之理論與應用及類神經網路等規劃設計長才;許秀影是資訊管理系副教授,也是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專案顧問、中華民國通訊與資訊標準發展委員會軟體分組委員;張忠吉是國土與地理資訊專家,得過全國十大傑出資訊人才獎。 請益座談,提案建言促產生改變動力 金門縣政顧問團設置的功能性,首在諮詢、提案與建言。 五月十六日在台北市召開的「99年度金門縣政顧問團請益座談會」提案中,王水彰放眼兩岸提出「積極推動興建兩岸金嶝和平大橋」及「爭取大陸、國內高校(院、所)在本縣設分校(部、所)或招收EMBA碩士班在金門授課,以落實本縣大學城」;林朝文著眼地區安全環境提出「請在人口密集、巷弄狹窄地區安裝消防栓,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列管危險建築物,樹立警告標誌,限期拆除,補助拆除費用」;王壽萱關切地方觀光籲請「金門國家公園編列經費,重建金門『古崗湖』,恢復昔日觀光,以發展金門觀光事業」。 各項建言中,郭石盾建請金門與國際團隊合作建設「國際級觀光島嶼」;周壽海盼整頓各自然村雜亂無章建築並興建縣府聯合辦公大樓;張忠吉主張金門要落實無線網路科技島並提供觀光客租借智慧型PDA;許秀影建議以國際標準成立「金門縣政府專案管理小組」。 一個小小的提案、建言,都可能讓金門產生改變的動力。七十七位來自各領域菁英的縣政顧問,共思金門發展的下一步。
-
許秀影資訊人創新的思路
「金門要落實五大願景、十二項建設,導入專案管理、成立『金門縣政府專案管理小組』,可水到渠成!」 二○一○年五月十六日,在「金門縣政顧問團請益座談會」上,一位女性學者發言,語氣誠懇中帶著力量,受到注目。從此,金門各界認識了一張新臉譜─許秀影。 許秀影,一九六○年元月二日出生於金門金城鎮後浦北門里浯江街,父許啟明(已歿)人稱「許半仙」,母劉紅緞,父母育有二子二女:長庚、長煒及秀華、秀影。家鄉的求學過程,歷中正國小、金城國中、金門高中。 一九七八年,許秀影高中畢業來台灣,淡江大學成了她生涯學習重要的一站,她在這座學府拿到電子計算機系學士、資訊工程碩士與博士學位。 研究領域涵蓋「專案管理」、「組織專案管理成熟度模式」、「資訊系統開發」、「資訊管理」、「數位學習」、「虛擬實境」等的許秀影,現任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暨所長,也是社團法人中華專案管理學會理事長、社團法人中華數位關懷協會理事長,發表的論文、出版的著作頗豐,其中《專案管理基礎知識與應用實務》一書,獲國內五十多所學校採用為教科書,除多次獲頒優良教師外,亦獲頒「國軍一星寶星勳章」;所創辦的中華數位關懷協會,致力於縮減數位落差,常於假日帶領資訊專業人士及學生至「九二一」重建區及偏遠地區,教導兒童及農民資訊技能,獲頒「教育部94年度推展社會教育有功個人獎」,為國軍得此殊榮第一人;擁有美國國防部武獲大學(DAU)二十二張「國防武獲」專業證書,包括「系統獲得管理」、「計畫與專案管理」、「系統工程」、「國防後勤」、「國際合作」等相關領域,是國內拿到最多DAU證書的國防武獲專業人士。 身兼中華專案管理學會理事長,許秀影有二十餘年領導、參與專案工作的經驗,在獲聘為金門縣政顧問後,當即為金門「看診」,就縣長李沃士以「工程師治縣」、「建設金門、福利鄉親為主軸」,擘畫未來施政藍圖「五大願景、十二項建設」,她分析「工程師治縣」理念的本質具有務實性、科學性,更講求效率,必須遵循科學方法與標準程序,且得善用最新知識與科技工具協助管理,才能順利完成任務,「縣長的每一個施政理念與藍圖,不論是軟、硬體建設,都是一個專案計畫,且大部份是跨部門與跨年度的複雜專案」,許秀影指出,「「這些專案計畫的執行都必須要有詳盡的規劃、務實的執行、嚴格的監督與控制、有效的累積專案經驗,才能如質、如期、如預算的完成各項建設,以符合縣民的期待,當然,一旦這些施政成效一一浮現時,施政滿意度自然提高」。 面對亟思改變的金門,許秀影提出的看法是,金門縣政團隊應借鏡國際標準,善用最新專案管理知識與資訊工具,提升專案績效與做好專案管理,一方面透過實現五大願景,現地操兵,藉此累積、傳承專案管理的經驗與知識,訓練及培育建設金門人才;另方面,將這些專案管理的經驗,轉化為知識財,向外輸出,不但可創造就業機會,更可與二岸接軌、國際同步;她提出的作法是,建議縣府團隊成立「金門縣專案管理推動小組」,由縣長擔任召集人,並以研考室為先導小組,先進行公務專案管理師培訓,並選擇一專案導入專案管理架構與流程,讓團隊成員都懂國際專案管理知識,能應用專案管理工具,並務實的導入到各項專案工作上,最後達成國際觀光島、醫療健康島、免稅精品島、高教大學島、詩酒文化島的願景。 「金門有機會改變,也有能力改變」,資訊工程博士、專案管理專家,許秀影看好改變中的金門大未來。
-
吳東昇醫學人漫長的守護
「金門地處偏遠離島,相關醫療及教育資源不足,遇有相關的問題常需遠赴台灣本島尋求協助,尤其對於發展遲緩兒童的父母而言,更苦不堪言,因此,在金門地區成立一處早期療育聯合服務中心是刻不容緩的事!」 社福專長出線,就任五年,仍是最年輕的金門縣政顧問,吳東昇殷殷盼望,已於二○○三年在家鄉推動成立的「早期療育聯合服務中心」,更需要「借重一個有規畫和有系統的願景來指向早期療育工作未來的方向及相對應服務」。 吳東昇,一九六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出生於金門烈嶼鄉上庫村,父吳天嘉,母馮菜花,父母育有二子六女:進瑜(歿)、東昇及素蘭、藍嵐、玉雲、玉嬋、玉娟、東嵐,吳姐妹中的動態,吳素蘭任金門天后宮媽祖會理事,吳藍嵐的夫婿林立元是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所教授,吳玉雲是金門縣早期療育聯合服務中心負責人,吳玉嬋是國小課輔老師,夫婿洪世國是攝影家及創意總監,吳玉娟在大陸經商,吳東嵐的夫婿羅德彰是國立高雄海洋大學副教授;而吳東昇的夫人程秋鳳,現任教彰化市國聖國小。 檢索吳東昇的求學、生命歷程,充滿了獨特性:在家鄉唸到卓環國小、烈嶼國中、金門高中畢業,一九八六年來台灣,先後拿到中山醫學院復健醫學系學士、中山醫學院醫學研究所碩士、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人因工程博士。步入教學、社會參與領域,多離不開醫事、社服;教職,現為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部固定講師、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助理教授;醫學,現任德林醫療集團執行長、仁輔兒童復健中心負責人,財團法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社福,現任財團法人希望基金會希望家園園長、中杏社會福利基金會常務董事、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森兒童發展中心常務董事、財團法人馨園護理之家董事;公益,二○○五年起獲聘為金門縣政顧問迄今,同時也擔任金門縣政府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委員、金門縣政府身心障礙者保護委員會委員、金門縣政府身心障礙者權益推動小組委員,並熱衷鄉事服務,現亦是台中縣金門同鄉會理事。 在中山大學復健醫學系、醫學研究所就讀期間,成績優異的吳東昇,一畢業後旋即被醫學院聘任教職,另任醫院臨床工作,原本享有別人稱羨的穩定工作及收入,但他「總覺得人生的歷程不應只是在追求個人的物慾與價值」,由於在醫院工作的接觸,看到很多孩子在出生過程或因醫療疏失、或因遺傳病變的關係,而無法享有正常孩子所有的快樂成長,也造成很多家庭的遺憾,感嘆人生的無常、無奈,吳東昇在當時家人並不是很支持下,毅然辭去醫院工作,在有限的醫療支援下,一頭熱栽入社會公益團體,用自己的專業、社會資源,協助弱勢的一群。 吳東昇任職台中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及台中愛心家園時,也感於金門對孩童的醫療與教育資源不足,二○○三年,乃主動與金門縣政府聯繫、尋求支持,而於金湖鎮設立一所早期療育服務中心,幫助這些孩子的復健醫療與特殊教育,目前已協助了二百位孩子的相關療育,並為家長們提供教育訓練;他同時擔任金門縣政府所聘任的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委員,義務寫出一本計畫書,設計藍圖,催促金門地區應儘速設立身心障礙教養院,經他的努力,二○○四年十月,在中央補助下,終於看到金門地區第一所身心障礙教養院的雛型,他也從醫療儀器廠商處為金門的小朋友募得六台外銷歐洲最先進的殘障助行推車。 在當年社會尚屬陌生、疏離的非營利組織,協助弱勢團體的過程異常艱辛,必須適應一段不管是自己的收入問題或社會大眾的冷漠態度,這一路走來十幾年,看到孩子們綻出天真的笑容,家長們露出感激的眼神,吳東昇說,「我覺得人生的價值不再是名與利的追逐了!」 吳東昇,工業管理人因工程博士,最年輕的金門縣政顧問,默默守住社福區塊、協助弱勢,寫下動人的生命故事。
-
叫我第8號現身──呂坤和上名城電視頭家開講文化
從「紙上候選」到跳上電視台「發表政見」,呂坤和的「叫我第8號」行動藝術餘波盪漾、仍未結束,將上《頭家來開講》開講「文化金門」。 出生於金湖鎮蓮庵的水墨畫家、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呂坤和,在二○○九年底第五屆金門縣長選舉、七位候選人競逐外;另闢「紙上戰場─叫我第8號」,推出一百多項普受共鳴的「創意美學」政見,並出版《叫我第8號》,小冊子廣為流傳,以行動藝術」參與公共事務、思索金門未來。 呂坤和的藝術成就,甫當選二○一○年金中五十九周年校慶「藝文體育類」傑出校友;金門名城電視台由李有忠主持的《頭家來開講》談話節目,也找他談「文化金門」,定五月三十一日(星期一)上午十一時首播。
-
許秀影與吳東昇──兩位金中畢業縣政顧問關愛島鄉
「鄉訊報導的人物,帶給金中學子很大的啟示!」 二○一○年五月二十日,金門高中建校五十九周年校慶頒發傑出校友典禮上,金中校長蔡錦杉提及《金門日報‧鄉訊》所報導的各領域「鄉訊人物」,很多是畢業於金門高中的傑出校友,透過媒體,他們的求學歷程、奮鬥史;已然為這座校園的學弟們帶來深遠的衝擊、啟示,並立下學習典範。 這一周的《鄉訊》配合縣政顧問專題,再挖出了兩位金中畢業的校友:資訊工程博士許秀影與人因工程博士吳東昇。學術榮耀的背後,許秀影將資訊、管理學經驗,用以思索金門「五大願景、十二項建設」的規畫;吳東昇心心念念金門「早期療育聯合服務中心」、「身心障礙教養院」的發展。 許秀影與吳東昇,兩位金中出身的縣政顧問,再次以行動力寫下「鄉訊人物」關愛島鄉的啟示錄。
-
陳慶瀚與石曉楓──兩位金中傑出校友科技與人文交會
「期望以金門作為標誌和實體核心,向全球展示一種新形式的知識產業商業模式。」──陳慶瀚 「個人一直以『金門高中畢業校友』的身分為榮……,只要步履踏實,追求自己所嚮往的生活,終有一天必能抵達夢想。」──石曉楓 五二○,自台北出發,回母島母校參加校慶的途中,再遇陳慶瀚,三十之齡以「最高榮譽」優異成績獲法蘭西──孔德大學資訊與自動化工程博士的頂尖學者,他也要回到金門高中,一路上,再牽引出我們共同熟識的文學博士、金門才女石曉楓。 陳慶瀚與石曉楓,二十年前在島鄉的僑聲戲院看了一部電影《羅丹與卡蜜爾》。 二十年後,科學與文學,留洋與留島,兩人都分別拿到了博士,都在大學任教,也都拿到金中建校五十九年「學術科技類」傑出校友獎。 陳慶瀚不斷思索金門島嶼出路;石曉楓不停書寫金門島鄉風景。無論飛得多遠,腳下仍踩踏著故鄉的土地。他們,化作金中五十九年校慶最動人的弦律。
-
台電金門人報到──台電金門同鄉會今在北市開籌備會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一千零六十八位曾任、現任台電的金門人請注意:「台電金門同鄉會」即將籌組成立,等著你歸隊。 由蔡水棟等人所發起籌組的「台電金門同鄉會」,二○○九年十月十七日在新竹市經國路的家欣餐廳召開第一次籌備會後,今天(星期六)中午十二時,移師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61號的天然臺餐廳召開第二次籌備會,除已邀請到的五十人外,也歡迎歷年來服務過台電、經統計出的一千零六十八位金門同鄉赴約,同時,本次會議也力邀於一九七九年起促成台電與金門高職電工科「建教合作」的老報人、金門高中傑出校友葉耿漢回來團聚、話家常。 擔任「台電金門同鄉會」籌備會總召集的蔡水棟,一九六一年出生於金寧鄉湖尾西堡,一九八一年畢業於金門高職電工科,現任台電萬大發電廠技術員,台電工會第六十分會常務理事,聯絡電話:0935-780973。
-
石曉楓文學人的臨界之旅
「期許學弟們也能以學習為樂,確立自我目標,勇敢向前邁進。只要步履踏實,追求自己所嚮往的生活,終有一天必能抵達夢想。」 石曉楓寫在二○一○年第五屆「金門高中傑出校友‧學術科技類」的得獎感言。 遲至「五二○」金中校慶前一天,石曉楓才自《鄉訊》知道與本質都是「很文學」的陳慶瀚,竟同列「學術科技類」傑出校友榜內,但她因排定的課程走不開,無法與陳慶瀚同行回母校領獎,「請代向陳慶瀚傳達,二十年前他請我在金門看了一部《羅丹與卡蜜爾》的電影,回台後又寄來一冊《羅丹藝術論》相贈,至今感念在心呢。」 石曉楓,這位與陳慶瀚都在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領域,表現亮眼的金門才女、氣質美女,究竟該如何定位她? 石曉楓,一九六九年五月十日出生於金門金城鎮後浦北門浯江街,父石永川、母吳秀錦,父母育有一子三女:建熙與曉楓、曉娉、曉薇。金門的求學歷程,中正國小、金城國中、金門高中,一九八七年金中畢業,赴台考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再留校從碩士唸到博士,當過台北市立忠孝國民中學教師,現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副教授。 在學術研究上,石曉楓專長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於台灣師大大學部及研究所開設「現代文學史」、「新文藝及習作」、「現代小說選」、「青少年文學」、「成長小說專題研究」、「當代大陸小說專題研究」等相關課程,學術著作有《階梯作文2》、《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白馬湖畔的輝光─豐子愷散文研究》;研究成果亦屢獲文建會現代文學研究獎助、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獎勵;二○○七至二○○八年,赴韓國首爾外國語大學校擔任交換教授。 在文學創作上,分別以新詩〈囚犯〉、極短篇〈夢與垃圾〉、散文〈是你為我點了燈〉及〈徬徨手記〉獲師大文學獎,以小說〈童話王國─寸寸陷落〉獲全國學生文學獎,以散文〈尋找潘彼得〉獲梁實秋文學獎,以散文〈在憂鬱的陽光裡,穿行〉及〈影像誌〉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以〈臨界之旅〉獲華航旅行文學獎; 著有散文集《臨界之旅》; 《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對她的評價是「石曉楓創作文類以論述及散文為主。散文涉及範圍廣泛,以異鄉旅遊經驗,對照故鄉生活記憶,從中書寫對於親人、地理的憶念及感懷,或以生活事件的速寫,以種種媒介或議題,扣問時空的秘密與隱痛」。 二○○六年,石曉楓出版了散文集《臨界之旅》,卷一 的《他鄉‧故鄉〉,收錄了篇〈金城生活地圖〉,勾微出一段成長記憶,「我們該出發了,沿著青少年時期唸過的學校一路行去,中正國小,約需三分鐘;金門高中,約需六分鐘;金城國中,約需九分鐘,我可以一路跟你聊聊讀書時代的榮耀、糗事,以及種種荳蔻年華的微妙情愫,這些,哪能濃縮在十分鐘的匆匆行腳裡呢?」而,就是這不長不短的路途影響了她的文學,中正國小時是陳為學帶領的資優班一員,作品常見刊《金門日報‧兒童園地》;金城國中時受到學長學姐扎過根的「城中文藝社」餘韻感染;金門高中時有黃書文、洪春柳的文藝鑑賞與創作引領。 離開金中二十餘年後,石曉楓寫出:「個人一直以『金門高中畢業校友』的身分為榮,也始終懷念高中時期認真教學的師長、真誠相待的同學以及優質正常的教學環境。能夠在無壓力狀態下自由學習,真是學生時代最珍貴而難忘的體驗」。 石曉楓,文學人的「臨界之旅」,遨遊出一片繁花盛景。
-
陳慶瀚科學人的跨界探索
「生命最困難的事就是跨出第一步。─與金門高中學弟們共勉。」 陳慶瀚寫在二○一○年第五屆金門高中傑出校友‧學術科技類」的得獎感言。 一個學科學,專長嵌入式系統設計、生物辨識、多媒體訊號處理的頂尖學者,卻與地質、文學、品鑑名酒等領域都發生綿密關係,並且自印有《我和我自己的故事》、《陳慶瀚詩文集》、《陳慶瀚詩集》(一九八三──一九八八)、《陳慶瀚小說三篇》等文集。 陳慶瀚,一九六三年十月十四日出生於金門金沙鎮陽翟村,父陳篤金,母駱瑋潔,父母育有三子一女:慶瀚、慶彥、慶逸及嘉甄,兄妹四人,出了三博士一碩士,陳慶瀚是法國法蘭西孔德大學資訊與自動化工程博士,現任中央大學資工系副教授;陳慶逸是淡江大學電機博士,現任銘傳大學電腦與通訊系副教授;陳嘉甄是政治大學教育博士,現任清水國小教師;陳慶彥是元智大學資訊工程系碩士,現任中央大學電算中心組長。 陽翟村陳氏家族,宋淳化三年(九九二年)到宋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年)的二百零四年間,一口氣出了六進士:陳綱、陳統、陳棫、陳昌侯、陳良才、陳槱,其中陳綱還是「開同進士」,傳衍至當代的陳慶瀚一家兄弟妹,是否也遺留了某種優良的家族基因? 攤開陳慶瀚的成長歷程,安瀾國小、金沙國中、金門高中的求學路上,木訥、寡言的他,課業成績的表現並不特別耀眼;文組轉理組赴台後入讀中央大學,拿到地球物理碩士,在學期間,迷戀地質探索,醉心文學創作,一九八九年,一篇〈金門地質調查與研究〉論文,發表在《地球科學年刊》上,成了戒嚴時期少有對金門地質研究「再發現」的佳構;文學創作,也摘下中央大學金筆獎短篇小說獎及新詩類首獎。 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五年,陳慶瀚遠征法國,進入國立法蘭西孔德大學,以四年多時間,先是取得資訊、自動化與工業生產碩士,再攻下資訊與自動化工程博士學位,這時他才三十出頭。留法時是孔德大學、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的博士生研究員,返台後是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一九九五年九月獲聘高雄義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專任副教授,並任芃寶,宜霖、智慧能、慈盛等多家科技公司的研發顧問,二○○六年八月轉往中壢的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專任副教授迄今。 陳慶瀚在專業領域的事蹟,一再繳出傲人的成績:一九九八年成立MIAT(機器智慧與自動化技術)實驗室,致力於嵌入式系統方法輪的研究及產學育成,曾研發生物辨識系統,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監控攝影機,智慧型 股票預測系統等產品,擁有十六項資訊、電子領域專利,並協助研發多項產品上市;先後於義守大學及中央大學任教,已指導出三十三名博碩士畢業,也曾帶領學生參加嵌入式軟體設計競賽,旺宏金矽獎,微電腦應用系統設計製作競賽,ARM設計大賽等各項競賽,獲得八個優勝獎項。 二○○八年九月,陳慶瀚取浯島陽翟家鄉之名,創立「浯陽科技有限公司」,為台灣唯一完全自研發設計嵌入式系統教學實驗板的公司,目前產品已獲十餘所大學院校採用,展望未來,他希望移植過去十五年所建立的方法論,「在金門建立一個前瞻實驗室和營運基地,建構一個網路化的虛擬公司,連結台灣及全球各地研發人才的腦力,並以大陸為生產基地,從事矽智財的代工研發和設計」,他強調,要以金門作為標誌和實體核心,「向全球展示一種新形式的知識產業商業模式。 忙碌的科學研究,教學生涯,陳慶瀚也總能停下腳步品鑑世界各地的菊葡萄酒品,閱讀、寫詩、寫小說,也曾返鄉帶動「金門文化與科學夏令營」。 陳慶瀚,科學人的「跨界探索」,壯遊出一片天。
-
金中人共譜流離時代傳奇樂章
金中校歌,聽見金門也記錄一個時代 「青年英雋,勵志金中,德智體群,我學所宗;肩起時代使命,不畏艱難任重。聽匪砲亂轟,打開我們的心胸;看 祖國河山,遍地血腥哀鴻;我們要發揚金門精神,向民族敵人進攻,這才是青年的抱負,這才配稱革命的英雄,我愛金中,我愛金中,我要做時代的主人翁。」 以「勤樸弘毅」作校訓。金中人,你還記得,還能唱這首於一九六○年復校傳唱至今的校歌? 「聽 匪砲亂轟」,「看 祖國河山,遍地血腥哀鴻」,在兩岸不再有砲聲、金廈小三通的今日唱來,顯得多麼不合時宜。 「講話結束,與孩子們合影時,我認識了李卓恩,一個靦腆的戴眼鏡的小姑娘,大概是她以及金門的中學生們見到的第一個北京作家,新鮮與好奇,敦促小卓恩站在我身邊索書,我給她留一個地址,說回到北京就寄書給她。」中國一級作家、來自北京的高洪波,參加一九九五年的「兩岸三地金門文學之旅」,進入金門高中與師生座談,回去後寫了篇〈金門來信〉,感於「孩子們的天性是仇恨戰爭的」,還引了魯迅的名言「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高洪波踏入的校園,「匪砲亂轟」、「血腥哀鴻」的時代已走遠! 二○一○年五月二十日,國立金門高級中學校長蔡錦杉帶領學子、校友,主持慶祝五十九周年校慶活動:中正堂修復啟用典禮、傑出校友頒獎、校慶音樂會、藝術與人文教學成果校際聯合展演。 建校於一九五一年秋天的金門中學,就要邁入一甲子歲月了,所畢業的學生、所產生的傑出校友,看見了一個金門,紀錄了一個時代。 回報母校,葉耿漢促成台電敞開大門 「民國四十三年六月從母校金門中學畢業後成為第一批到台灣升學的高中畢業生,趕上參加台灣第一次大學院校聯合招生,偏偏只有我獨自一人分到不同的考區,孤伶伶地坐在牆角等待進場的鈴聲,身處異鄉我首次有著舉目無親的落寞感。那個年代,在台灣要見到一個金門同鄉何其困難,旅外的遊子多麼渴望親友的相互關懷」,金門高中第一屆畢業、《經濟日報》執行副總編輯退休的老報人葉耿漢,寫在二○○八年當選傑出校友的動人得獎感言,「從那一刻起,我都會默默注意周遭有那些鄉親,尤其是畢業後投身新聞界,四十年的記者生涯,採訪範圍擴及公私團體,我更是無時無刻尋找與鄉人互動的機會」。 鄉情感濃厚的葉耿漢,回報母校的方式,三十多年前的牽線、促成了台電與自金門中學分出去的高職部「建校合作」,台電高層接受他的遊說、建議,一九七九年起每年提供高職部電工科畢業生進入台電工作。 金門中學初中部畢業的藝術家國策顧問李錫奇,二○○六年當選傑出校友,回首來時路,因一九五四年「九三砲戰」落彈後浦城外的「中正堂」造成四名師生身亡,學校遷至陳坑的陳景蘭洋樓,不曾好好唸過一天書的他,卻在這裡展現了繪畫天份,把供師生敬禮的「國父像」畫得唯妙唯肖,終獲得校長易希鎬、教師李兆蘭的背書、推薦,一九五五年保送入台灣美術運動萌發地─台北師範藝術科,改變了他的人生。 甫接任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長的張峰義,二○○六年當選金門高中傑出校友,在校時是個「乖乖牌」,而他也曾讀金中的兒子張源恩「重義氣」,父子兩代一靜一動「金中人」,張峰義體會到的教育哲學是「先教做人,次求學問」。 知名藝人,現居香港的胡晴雯,也是二○○六年金門高中傑出校友,她回憶金中人的日子,單純、沒有太多包袱,「我曾經在這裡度過很棒的一段時間」,她也寄語學弟妹們,不管是學習或是玩樂,「認真去面對生活中每一件事情,也享受生命當中經歷的每一件事,因為過程的獲得往往比結果更值得、更豐碩」。 創校五十九年來,無論留鄉、離鄉,數以萬計的金中人、金中傑出校友,從金中出發,寫下他們與一所學府、一座島嶼的人生故事。 傑出校友,一百二十九人出線領風騷 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藏了一則傳奇。非正式統計,創校五十九周年,金中畢業生超過一萬八千人。 金門高中自二○○六的五十五周年校慶,選出第一屆傑出校友,迄二○一○的五十九周年校慶,已誕生了五屆、一百二十九位傑出校友。 教育類十四人:李金振、楊永斌、吳連賞、盧錫銘、曹金平、陳永盛、吳友欽、王添富、李增、陳善茂、陳水芳、楊清國、 王先勝、呂永財。 文化類六人:方清河、張國治、董智森、陳長慶、林媽肴、張火木。 藝術類六人:李錫奇、王士朝、胡晴雯、傅子貞、黃世團、吳鼎仁。 藝文體育類十人:張輝明、李錫敏、李子恆、倪國炎、楊肅民、蔡海清(季青)、許績勝、呂坤和、楊樹清、楊天澤。 企業類十七人:張邦育、顏達仁、歐陽自坤、楊肅元、陳世昌、陳美玲、李榮文、李能榮、張榮志、陳永東、周延鵬、林朝武、孫廷輝、翁宗敏、李金忠、葉錦湖、何金章。 警政類七人:陳佳德、洪曉能、洪憶青、張蒼波、吳水龍、洪俊義、黃怡凱。 軍政類六人:周軍橋、鄭瑞堅、王建華、陳世團、陳卓慶、王漢鑫。 軍警類七人:楊肅凱、蔡明聰、許乃權、白永成、許燕情、翁宗堯、蔡顯鑫。 醫學類十一人:陳天順、陳水湖、張峰義、林仁鑫、許翰文、吳秉賸、王漢志、蔡建鑫、李錫鑫、李月娥、董文雅。 行政類十七人:顏忠誠、李清正、李炷烽、楊忠全、陳家欣、陳昆仁、周以順、翁廷為、楊誠璽、陳德新、李秀荷、洪文向、盧志輝、蔡輝詩、葉媚媚、洪國正、黃雅芬。 社會服務類十三人:蘇星輝、陳麗玉、吳成典、謝炳南、許金龍、葉耿漢、許丕華、陳清寶、謝宜璋、王水彰、李甘祥、陳福海、蔡榮根。 學術科技類十五人:顏重威、許友耕、黃奇、陳全木、翁炳志、許乃紅、翁宗賢、李志源、李錫捷、黃乃增、孫金星、許丕明、李仕德、陳慶瀚、石曉楓。 勵志金中,共譜流離時代下傳奇樂章 金中傑出校友「榜單」,透露了那些訊息? 已選出五屆、一百二十九人入列的金中傑出校友,長居島內與旅外發展者,各約占一半,其中警政、軍政及學術科技類,幾乎都落在旅台校友;女性比例偏低,僅占八人;有十六人在「八二三戰役五十周年傑出成就菁英獎」出線,有三十三人登上《鄉訊‧星期人物》,有十三人於二○一○年獲聘為金門縣政顧問。 金中傑出校友在政界,顏忠誠當過福建省主席,李清正、李炷烽當過金門縣長,顏達仁做過金門副縣長;在企業界,陳世昌是台灣松下電器總經理,歐陽自坤是年營業額超過三十億元的上市公司友旺科技董事長,張輝明是台灣十大出版集三采文化創辦人;在學界,楊永斌任雲科大校長,吳連賞任高師大副校長,陳全木在生物科技領域研發出二十三項專利,陳慶瀚擁有十六項資訊與電子專利,石曉楓的文學研究成果屢獲文建會及國科會獎助獎勵;在藝文界,李錫奇藝術成就享譽國際,王士朝是台灣平面設計大師,黃世團版畫創作屢得大獎,呂坤和創新現代水墨,蔡海清(季青)新聞漫畫家喻戶曉。 二○一○年選出的十七位傑出校友中,兩位五年級生,科學博士陳慶瀚與文學博士石曉楓,更是寫下科技與人文互放光芒的一頁。 八二三砲戰時的流亡學生、歷任金門五所國中校長的楊清國,代表金中建校五十九周年傑出校友致詞時,「我奮鬥了半世紀,才拿到這座傑出校友獎!」一語道出了,獎的背後,血與淚交織的歷史。 金中人,砲火打不倒的一群,共譜時代傳奇樂章。
-
古寧頭人說故事──關於一座母親島上的父親身影
「父親不准我們講髒話、罵三字經,也教我們做人要誠實、實在,小時候從田裡撿回一塊塊的大地瓜,父親就會先盤問是否偷挖別人的?」李增通以一段小故事,說起九十高壽的父親李忠興。 「父親唸過私塾,四書五經,能讀能寫,白天我去學校上課,晚上到鄉公所溫習功課,父親總敦促我臨摹碑帖,練習書法,來到台灣後,收到父親的每一封家書,也都是用文言文一字一句書寫的。」李文山憶起已亡故、當過金寧鄉長的父親李智中,因為重教育,影響了他追求美育的人生。 母親節剛過,這一周的《鄉訊》,因著〈興伯90壽雙鯉遊子返鄉獻祝福〉的專題製作,我們把版面交給了古寧頭人說自己的故事。發完稿,才驚覺版面上充滿了「父親意象」,李忠興在妻子誤踩地雷身亡後,一肩扛起拉拔大六個孩子的重擔,李增通在母親過世、妻子發病後,默默撐起家計重任。 飽經烽火離亂的古寧頭人,說起父親,平凡中見真情。
-
李金昌作品獲獎──以金門憶昔摘下亞細安文學獎
●本報鄉訊採訪小組 「馬伕淚」感動海外,李金昌書寫日軍強徵金門馬伕故事的《金門憶昔》一書,獲得「亞細安文學獎」。 一九二五年出生於金門古寧頭、旅居印尼泗水的李金昌(筆名李曼陀)筆下的馬伕故事始於一九四五年,日軍戰敗前夕強徵金門五百馬伕,一路流竄至廣東汕頭,時年十九歲的他亦是其中一員,他將這段生離死別情節寫成《金門憶昔:日軍強徵馬伕》一書,二○○一年底並返鄉發起、建造「日軍強徵金門馬伕殉難紀念碑」及「馬伕淚碑」,提醒鄉人勿忘這段血淚史。 現任印華作家協會名譽主席的李金昌,以《金門憶昔》一書代表印尼地區獲得「第十二屆亞細安華文文藝營文學獎」,頒獎典禮定二○一○年十月十五日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高齡八十五的李金昌,如果身體狀況允許,將親自飛往曼谷領獎,並見證、控訴日軍侵華、犯金歷史。
-
李文山阿山哥譜風雲曲
二○一○年三月十六日下午一時許,台北市水源路發生了一起車禍,一機車騎士突然失神,受創倒地流血,昏迷不醒,經路人發現叫救護車,就近送到三總急診,右眼縫了三針,幾小時後才逐漸甦醒。 剛過完生日,就要接任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活動組長,大難不死的人叫李文山,人稱「阿山哥」,「還好我日行一善,有福報,否則就上不了鄉訊的星期人物了!」 李文山,一九五二年三月二日出生於金門金寧古寧頭北山村,父李智中,母李許瓊華,父母育有八名子女:元楨、長春、文山、立邦、麗娟、麗明、俊芳、若喬。 金門的家族與個人,大概很難找到像李文山這般,人生過得如此繁複、多樣,他的父親李智中曾任金寧鄉鄉長、金門安老院副院長、育幼院院長、八二三砲戰時,還登上外國雜誌的人物特寫;他的妹妹李麗娟是金門日報第一位女記者,也曾獲媒體以「戰地女記者」聚焦報導,這個來自烽火的風雲家族,先在古寧頭戰役遇到烽火劫,又在八二三砲戰時大遷徙,從南山逃到后湖村媽媽的娘家避難,後來舉家遷台,台北市龍江街、中和積穗都有過寄居的身影,也經歷「八七水災」肆虐,一九五九年回返金門,暫居盤山村的頂堡,再遷往後浦定居。 李文山一出生,命運就跟著砲火、遷徙,一路流轉。小學到高中,台北市中正國小、中和積穗國小、金寧國小、金城國小、金城國中、金門高中,一共唸了六個學校,他的藝術天份、運動細胞,年少時已被發 掘、展現,金寧國小時參加鼓號樂隊,金城國小時參加書法比賽,金門高中時加入軍樂隊、鼓號樂隊、合唱團,都有好成績,也曾在金中時帶領「山人」籃球班隊勇奪全校總冠軍、四百公尺接力賽成績刷新校運會紀錄、跳遠全校第五名、跑五千公尺全班第一名,此外,一九七○年,他也是金門地區學生千人合唱大會師表演的總指揮,各領域的優異表現,是國中時金門優秀人才出訪台灣的代表,是五十九年度的金門優秀青年代表。那個年代,「阿山哥」,不折不扣的金門校園風雲人物。 高中畢業,李文山在古寧國小安岐分校短暫任職代課教師,一九七一年赴台,在補習班當刻鋼版專員、拜中醫師學針灸、拿到台北市籃委會籃球裁判證。 從金門到台灣,學科差了幾分,沒考上國立藝專的李文山,遊走過各行各業。三十八歲時,他轉往南山人壽,從事壽險服務,這一待二十年。工作之餘,他未忘情藝術與音樂,拜陳景容、黃世團、郭燕嶠、祝祥等為師,習素描、版畫、水墨、篆刻,初學版畫的首張作品〈日子〉即榮獲第四屆全國版畫展佳作,也參加過多次聯展,並當過兒童美術班老師。他也醉心音樂領域,能填詞作曲,一九八三年加入台北市成明合唱團,首次站上國父紀念館表演舞台;一九九九年登上國家戲劇院,參與《蝴蝶夫人》普契尼三幕歌劇演出;二○○○年遠征加拿大,隨台北市立國樂團附設合唱團登台為《黃河大合唱》獻聲。 很難定調的「阿山哥」李文山,學習路上,涉獵的領略多元而豐富,有挫折、波折,也有轉折。兄弟姐妹,也都表現出烽火流離、淬煉出的精采:李元楨模板師傅出身,現任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監事;李長春政戰學校畢業,軍旅後轉入德州儀器任職;李立邦任金門高中英語教師;李麗娟當過媒體記者,現旅居加拿大溫哥華;李麗明於中和錦和國小教師任內退休;李俊芳從事貿易,是皮革型品染料配方的專家;李若喬現任汐止市保長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 運動、音樂、美術,無所不能,至今猶是「黃金單身漢」的「阿山哥」李文山,一九八○年,也是第一個參加第一屆金山全國馬拉松賽的金門人,42195公尺路程,跑出四小時十五分成績,他說,「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賽,無論路有多長,能跑完全程才是正港的男子漢!」
-
李增通走過悲歡人生路
時序進入一九四九年元月後,國民黨失守天津等城市的消息不斷傳來。在金門後浦城做糕餅、開店舖的方家,面臨去、留的兩難抉擇。幾經思慮,方父、方母決定棄守來到金門辛苦打拚建立的家業,帶著七個年幼的兒女回福建雲霄去。 就要上船了。方家還苦苦盼望著能要回已送給古寧頭李家當童養媳、六歲大的小女兒方綴。然而,已養育出情感的李家也難捨,「放心,讓阿綴留下來吧,我們會好好照顧她的!」船要開走了,李母黃秀珍牽著阿綴的手,向方家留下道別的聲音。 這一別半世紀。兩岸音訊全無。二○○八年正月,李增通偕六名子女,趕往花蓮玉里榮民醫院,喚出在院中療養的妻子方綴,再經海陸空跋涉繞轉,終於抵達雲霄。 父母、大哥都已過世,留在老家的,還有方綴的二個哥哥、三個姐姐,觸眼到一水之隔、彼此似陌生又熟悉的容顏,兩岸一家人抱頭大哭!呆立在一角的李增通和孩子們,也掉下了眼淚。 在心裡,李增通不斷反問自己,命運是怎麼一回事?如果不是一九四九、民國三十八年,眼前的這一幕就不會發生。一九四九,改變了兩岸,也牽動了他們家族的命運。 李增通,一九四七年八月三日出生於金門金寧鄉古寧頭南山村,父李忠興、母黃秀珍,父母育有六子:增通、增達、增遠、增逵、增遨、增追,領養一女:方綴。家貧,身為長子,為代扛生計,在北山小學唸到四年級時即輟學,到後浦城一大陸師傅開設的店幫忙販賣包子、饅頭,又從師傅那兒「偷學」到技藝,不久後,十來歲的他,回到南山村自行開起包子店。 一九六二年農曆四月初九,李增通正要升火做包子,這才發覺柴薪用盡了,母親急急忙忙上山耙草、撿柴,哪知誤踩國軍埋設的地雷,一去不回。 最小的弟弟增追才周歲,李家頓時失去了女主人,六個孩子嗷嗷待哺,一九六六年,十九歲的李增通與家裡的童養媳、大他四歲的方綴完婚,再生育出一男五女:睿穎與素貞、素治、素玲、芝偉、芝儀,其中芝偉、芝儀是對雙胞胎姐妹。兩代之間,十二個孩子的李氏家族,長女素貞與小叔增追,就只差二歲,「母親」的角色扮演,全落在方綴身上。 長兄如父,嫂代母職,李增通、方綴,為了李家,生活的擔子挑得夠重了,戰地雷殤的痛,李增通結束了兩年的包子店生意,跟宗親李文團做土水,再進入月薪五百元的泉發汽水廠打工,一九七○至一九七八年在古寧國小當校工。學校服務期間,某日父親李忠興在農地耕作,遭突發獸性的牛踢成重傷,經急救後撿回一命,回家療養,李增通花了需當校工三個月的薪水,買了三尾「鮅鯙」,為父親調養進補,李父的身體狀況才逐漸好轉,此事也傳為雙鯉地區的佳話。 父親恢復健康,李增通的妻子卻病了,精神出了狀況,問神明,說是「煞」到一九四九年前的一艘「王船」,為了醫治妻子的病,一九七七年間,舉家遷台,十多口之家,擠在土城頂洲路一間十四坪大的房子,在異地謀生,李增通投入建築工地的模板工,從小工做到包工。 金門、台灣,農地,包子店、汽水廠、學校、工寮,李增通偕妻子以一生的守候,付出、換來李家命脈的延續,如今,父親依然康健,五個弟弟,各闖出一片天,六個子女也都步入社會,他也有了餘力服務宗鄉親,已擔任了兩屆金門雙鯉公共事務會及旅台李氏宗親會副理事長,是會裡公認熱心、好人緣的宗長。 回首悲歡人生路,李增通感謝父親給了他堅定活下去的支撐力量;對母親、妻子,感激之外,卻也充滿了愧疚,而令他欣慰的是,即使妻子遠在花蓮的醫院養病,弟弟、孩子們,每星期都會輪流去探視,在大家心中,永遠的母親。 今天,李增通就要帶著一家大小,回到母島母鄉,為父親的九十大壽宴請族人,傳達他們對親情、鄉情的飲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