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星期人物》願家人康健-張陽揚在中醫領域裡用靈魂熱愛生命
張陽揚 出生地:金門古寧頭南山人 出生1990.12.09 學歷: 金門高中 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學士 廈門大學中醫學碩士 經歷:廈門中醫院規培住院醫師 現職:廈門長庚醫院中醫科中醫師 現居住:廈門市 2022年張陽揚站在小嶝島上看著不遠方的金門,一解相思之情,他咬著低聲地說:「再忍耐一年,明年就可以回家了。」旁邊的朋友問他:「為何會說再過一年呢?」 張陽揚深呼吸說:「因為古人說大疫不過三,過三必有殃。」(意思是各種瘟疫的影響都有一定的時限,一旦超過三年,後續就會有大麻煩。)朋友拍拍了張陽揚的肩膀說:「喔!這我懂,嗯明年的新年一定是個值得團聚的新年,帶你去吃跟金門很像的蚵啊爹。」 2008年高二那一年,身為班長的他,跟班上同學討論後,決定來一場廈門畢業旅行,就這樣一群高二生前往廈門遊玩,廈門的感覺,令張陽揚感覺很好。返金後,張陽揚升上了高三,開始面對的就是新的人生方向選擇。 張陽揚的父親張百樾是一名教育家,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個體,家長的身份就是引導他們找到他們喜愛的興趣,協助放大孩子的天賦,並放手讓孩子去實踐,而張栢樾知道自己的兒子特質熱愛服務、熱愛生命與自然的,所以他鼓勵張陽揚參與公共事務,從班上的服務幹部做起。 而張陽揚也正如他父親所觀察,熱心服務同學,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班上的班長,進而策劃班級健行活動、畢業旅行等。 等到選擇大學定錨點時,張陽揚疑惑了,不光是學系,還有該去台灣還是其他選擇?! 此時剛好張陽揚的母親參加合唱團聚會,與朋友聊天時談論到升學相關性,朋友提到可以前往廈門大學考試看看,而且廈門大學是很棒的國際學校。張陽揚的母親便查詢相關報考資訊,並將資訊提供給張陽揚參考。 父親張栢樾也跟張陽揚說:「只要你願意,我都支持你。」並建議張陽揚可以先到廈門居住一個月看看,去認識廈門大學,再決定要不要參與考試。 張陽揚點點頭,就這樣他前往廈門,在廈門準備的那一個月,他決定了以中醫科系為他的目標科系,因為他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就是可以照顧家裡人的健康,因為他明白沒有健康,任何財富、夢想都是枉然。而中醫這一個華夏五千年來的醫療智慧,據他當時所知不管是日常的食療保養或是生病的調理都是包含在內,而且他需要一技之長,讓他可以照顧家人健康,也可以讓自己成為立足社會的技能就是中醫。 而廈門大學的中醫系更是國際聞名,他決定了!以中醫師為目標往社會前進。 就這樣2009年的九月,張陽揚順利成為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的學生,開始了他中醫師之路,在廈門大學的學生生涯,讓張陽揚打開了世界觀,除了廈門大學本身一所國際性的大學外,他身旁有很多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每一個人對於同樣老師的教導都有不同的自我觀點,他們會在課堂上相互討論並研究。而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更有一個有別於台灣的教學方式,就是如果學生想到已經執業中醫師身旁見習,只要告知學校,並且中醫師同意,學生就可以自行前往中醫師執業的中藥行或是中醫診所見習。 張陽揚透過這樣的制度,到中國著名的中醫教授身旁跟診見習,從中醫針灸大家陸汎教授、前小燕教授等,而自身在廈門大學則是師承王彥輝教授。 談起在廈門大學中醫系求學的過程,張陽揚笑著說:「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是中西醫都需要學習,並且學分各半,當我們學習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現西醫是建構在分子生物學層面,而中醫則是把人看作一套大型系統,既然系統那彼此一定是息息相關,越深入學習,就又會發現中醫與自然有極大關聯性,因為我們生活在自然裡,自然也與自然相生,不同的生活型態,不同的飲食習慣,不同的天文氣候,造就了不同的疾病譜,透過深入鄉村認識不同地域性的中醫師,學習他們一生累積起來的中醫智慧是很珍貴的,在學期間就是這股熱忱,奠定了我在醫學領域更廣闊的認識。」 張陽揚經常參與台籍醫師組織的偏鄉義診及教學,同為離島出生的他,他能理解偏鄉醫療資源匱乏的痛,因此經常積極響應義診,希望能夠給偏鄉更多的醫療科普知識,降低城鄉醫療資訊的差距。曾到內蒙古服務偏遠學子,在下鄉服務的過程中,讓張陽揚內心有很大的悸動,他見到了書中才有的廣闊草原,從中也看到截然不同棲息環境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讓他對中醫系統有更深的體悟。 提起這樣的體悟,張陽揚分享研究生時期王彥暉導師的話:「中醫研究的是生病的人,病原體與人交互作用產生的病痛,故中醫治療疾病強調調整陰陽平衡,讓人體達到陰陽平衡進而產生抗病能力,達到治癒的作用;另外一個層面,人體與自然界也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早在《皇帝內經》就提到「因人、因地、因時」治療原則,經過長期臨床反覆觀察,春夏秋冬四季的病種就是不一樣,治療方法就有所差異,這就是中醫最突出的特色,而透過一次又一次地學習感受,我更深深地認為中醫是最成熟的科學。」 張陽揚畢業後服務於廈門長庚醫院,行醫的這幾年,最關心的還是親友們的健康問題,尤其關心金門鄉親的醫療問題,經常有金門鄉親諮詢他關於金門醫療的看法,他認為金門的醫療除了現有的後送至台灣制度外,短期我們可以考慮對接醫療資源相對豐富的廈門,後送至台北需要1小時,但轉個方向後送到廈門只需要20分鐘,大大解決了後送航程所帶來的風險,長期來看,金門需要建立醫療人才庫,除了培育在地醫療人才外,可以開放引進兩岸醫療人才,可以率先整合兩岸醫院資源,發揮地理優勢,從制度面建立兩岸醫療人才認證,把台灣及廈門的醫療人才吸引來金門,造福金門鄉親,解決醫療資源長期匱乏的問題。最後張陽揚勉勵自己,期待透過長期的行醫耕耘,累積更多的臨床經驗,為親友健康把關,用畢生所學造福更多人。
-
《浯事吾聞》金門一條根~金門旅外鄉親的萬用品
﹝整理撰稿:邱翌瑄﹞ 「哥,這一次的春祭你何時要回去,我跟立香阿姨訂購了一些一條根的東西,你可以順便幫我帶回來嗎?」 「兒子啊,你冬至回去,去一趟你舅舅家,我有請你舅媽幫我留五斤一條根,你帶回來給我,我煮湯給你兒子喝。」 「老公,你這一次休假回來,記得幫我再買一罐XX一條根的藥膏,冰箱那一罐快沒有了。」 「媽媽,你可不可以幫我寄一條根貼布跟滾珠型的給我,我很需要,屏東太熱了,我幾乎每天中暑。」 每次有人要返金或是到金門旅遊,總有人相互詢問協助購買一條根相關系列商品,金門一條根,早已是金門的伴手禮之一,除了本身是金門出生的子弟外,更有不少曾在金門當兵的老兵大哥大姐們,更是熱愛金門一條根的忠實粉絲。 曾有軍人大哥分享:「返台走親戚伴手禮:家庭人多的給一條根藥膏、單身的給金門肉乾、小家庭給金門貢糖,金門菜刀!送給自己當退伍禮物。」軍人大哥解釋,一條根藥膏老少都可以用,是最不失禮的好物。 金門一條跟某些程度在喜愛人的認知裡是一種萬用藥,而且每一家都有自己喜愛的品牌,還有自己家裡的獨特使用方式。 職業軍人-金門子弟的王正德分享:「我們家裡的冰箱都會冰一罐一條根藥膏在冰箱,中暑、燙傷、很好用。」 嫁到臺灣去的金門女兒-許書婷跟採訪小組分享說:「一條根可以買大罐一點,用分裝瓶分裝,給小朋友帶一小罐在書包裡,蚊蟲咬傷,頭昏腦脹,或是簡單的小傷,都可以使用。」 金門女兒-陳佳惠,目前考證照中,她分享:「我個人喜歡滾珠型的一條根,清涼腦袋,讓自己好好讀書,而且熟悉的味道,讓我很安心。」 從大家的分享中可以得知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習慣使用的方式,而其中陳韻璇分享熟悉的味道,是許多旅台金門學子的共同心聲,也是許多金門軍人思念的依歸。 「我父親也是軍人退伍,他很年少就從軍,其實他很不擅長跟我們說過去的事,直到有一天我協助整理家裡,發現他以前的軍旅日記,才知道他在軍中的少年時期,其中有一段他不斷寫著:「媽媽,我想你,媽媽,我想你」從那段文字,我可以看得出來那時候才十來歲的父親在想家的悲傷下還得自強。這篇日記後的第三篇寫著:「媽媽來看我了,還帶來她以前常煮給我喝的茶,我好想慢慢喝,我好想把茶留下來,想媽媽的時候可以喝一口。」多年後,我才知道父親日記的那個茶就是一條根茶,難怪他每次回金門都要帶好幾斤回來煮,因為對我父親來說,那是他媽媽味道,唯一還可以思念的味道。」王正德分享。 陳佳惠分享說:「從有記憶開始家裡就有一條根,客廳一罐是常備品,中暑、蚊蟲咬傷、割傷,爸媽阿公阿嬤都會說去塗一條根,以前到屏東讀書的時候,同學都會帶白花油、綠油精,我就是帶一條根,同學也覺得很好奇,不過真的很好用,屏東沒有冬天,我常中暑,一條根陪我度過大學。而且屏東有金門同鄉會,同鄉會的伯伯阿姨對我們都很好,如果一條根沒有了,我都會去金門同鄉會的阿伯家店裡買,有一次我回金門,跟我開特產店的阿姨說起阿伯賣我一條根藥膏的金額時,阿姨立刻包了一些金門麵線跟東西要我回學校時先拿去給阿伯,阿姨說阿伯疼惜金門子弟,那時候心裡暖暖的。阿伯也收下我阿姨準備的禮物,一條根藥膏的金額也還是跟以前一樣,我就在這樣的愛裡領悟到身為金門人的溫暖與無懼還有那富含意義的做人處事。」 一條根是金門人的共同記憶,也是金門這座島嶼的資產。 隨著金門戰地政務任務的結束,金門與台灣之間的貨運開始流通不受嚴厲的限制後,越來越來多旅台的金門鄉親開始組成團購團,幫旅台鄉親或是熱愛金門物產的台灣朋友,團購起金門好物。 除了金門高粱酒外,最熱門的就是金門一條根系列商品,其中以滾珠形狀凝露、貼布與藥膏最夯。 而隨著研發科技的進步,一條根的效用,被一一證實,而金門一條根特有的功用也讓台灣老藥廠同時也是清冠1號的國家隊-勝昌藥廠,投入研究研發,製作出相關商品,販售到美式量販店等地。 而目前金門各家一條根系列廠商也在積極推動電商,並積極投入研發,讓金門一條根這個金字招牌可以在後疫情時代,為金門打開更廣闊的日常藥品產業大門。 一條根小知識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金門一條根,但是很少知道一條根是怎樣的植物?今天就讓大家來認識一下一條根。 一條根到底是怎樣的東西,其實一條根不是單一種植物叫「一條根」,而是多種植物的根統稱為「一條根」(野生大豆),更詳細的主要分類會有:「蔓草蟲豆」、「澎湖大豆」以及「闊葉大豆」三種。 目前金門著名的一條根,是以金門農業試驗所所推廣的「闊葉大豆」最具盛名;而另一種也廣為人知的一條根品種為「澎湖大豆」,又熟知為「澎湖一條根」。 兩種皆屬正品,其餘豆科植物都屬於混用品。 一條根的傳說故事: 不管金門一條根或是澎湖一條根,其特有功效的傳說,都跟鄭成功有關: ﹝金門版﹞ 「古時候在明末清初時,因鄭成功鎮守金門的士兵多是中原人,不適海島氣候,造成許多士兵都因此患有風濕、筋骨不適等症狀,直到軍醫得知當地村民稱為「一條根」的民間良方,用來煮茶、製酒,才大幅改善了士兵們不適的狀況。因此一條根的美名就這樣流傳下來。」 ﹝澎湖版﹞ 相傳鄭成功的老爸鄭芝龍因走私遭到明朝的海禁逃到澎湖群島後,因澎湖冬天東北季風的寒風刺骨,寒冷溼氣重、痠痛難耐。手下向漁民打聽,才得知這種藥草,食用後,鄭芝龍等人不但病痛消失,還神清氣爽,故將這種神奇的藥草挖至金門、馬祖栽種。後來鄭成功率兵趕走荷蘭人收復台灣時,大軍駐兵金門也遇到水土不服,也因食用一條根而獲得痊癒。」 所以從學者考究出來的資料可以得知,上面兩種版本的故事,很有可能是一條根最早的品牌故事,從中間也可知道金門跟澎湖之間很早就有彼此往來,但是真相是怎樣,目前研究學者持續研究中。
-
《星期人物》面對傷痛海浪,轉換出海島的包容,陪伴每個來到身旁的人--許傑銘
﹝整理撰稿:邱翌瑄﹞ 出生:金門金城鎮 學歷: 金城國中 金門高中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 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 碩士 經歷: 專業證照: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書字號:諮心字第004955號) 綻芯心理諮商所 專任心理師 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 關懷訪視員 矯正署桃園少年輔育院 輔導員 即便不曾經歷你生命中的苦痛,我也願意參與在你的故事當中,陪伴你一起走一段路 在你迷惘時,為你點一盞燈,在你受困時,為你排除路途上的小石子。 2009年教育部辦理九十七學年度生命教育校園「3Q VERY MUCH系列活動」,金城國中八年三班學生許傑銘經評選委員書面審查、實地訪視、面談,脫穎而出獲選為EQ(Emotional Quotient)達人。 2017年在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班榜單上有一個名字:許傑銘,不久後我國諮商師的資料庫內多了許傑銘這位諮商師的資料。 許傑銘會從事心理諮商這條路的顯現,要回到2009年的夏天,炎熱的夏季讓金門孩子們紛紛想到海邊去玩,8月1日下午4時左右,有8名將升三年級的同屆國中生,前往金門南海岸的后湖海域戲水,其中5人下水時遭大浪捲走,5名失蹤者陸續被尋獲時均已罹難。 當時許傑銘差一點也是其中一員,只因當天恰逢他的生日,他婉拒邀約留在家中跟家人一起慶祝生日,卻不幸接獲到好友離世的消息。 那是一場金門自戒嚴以來最嚴重的溺水案件,事件發生後,金城國中同儕間互相關照彼此的心情,低壓的氛圍籠罩身邊。 同樣懷抱傷痛的許傑銘,理應是最需要被大家照顧的人,但他卻發現自己在團體裡扮演的角色,悄悄變成了照顧者的身分。許多朋友會跑來找他聊天、講心事,漸漸地被當成群體間的大家長,傷痛中的精神支柱。許傑銘也意識到自己想助人的本能,引此選擇了心理系,家鄉金門也從原先的避風港,承載自身不安的情緒,到最終成為邁向心理師的出海港,立下給予他人力量的宏願。就這樣成績優異的許傑銘選擇了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邁向心理師之路。 抵達成人初顯期的小島 即使現在許傑銘已經是位獨當一面的心理師,但回想起過去成長階段中,許傑銘也坦言遇到許多迷茫時刻。如初次搬來台北的時候,一個人在這座城市裡兜兜轉轉,不知道下一步該是如何?雖然心理系本身的訓練很廣泛,從學術理論的教授到實作經驗的培養都有,但對於一個初嘗獨立的大學新鮮人而言,這一切的美好背後,仍有太多不如預期的時刻。 而所謂的「成人初顯期」正是指18到25歲左右的這個階段,隨著現代社會的演進,多數人在高中畢業後選擇進入大學,大學畢業後又選擇進入研究所就讀,比起早期社會型態,18歲可能就論及婚嫁,20歲出頭時早已為人父母。因此對於現在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而言,既已脫離青春期的模糊,又尚未達到社會期待的成人模樣,如經濟獨立、結婚成家等,於是衍伸出「成人初顯期」的概念,說明這個似乎不太成熟,卻又努力獨立生活的過程。 回到許傑銘自身歷程,離開金門抵達台灣這座海島打拼時,踏入成人初顯期,身心靈遇到巨大的難關,但這也是前往下一個人生階段,成為心理師時,需要調適和走過的磨難。除此之外,他也做了許多份外的挑戰,像是去咖啡廳打工、騎著單車環島,而這些也成為他人生的養分,讓他成為屬於他自己的心理師。 無論漲潮或退潮,海岸會一直在 許傑銘個人認為想成為一位心理師,必須對人具備好奇,願意花很長的時間,慢慢去理解一個人,與他們的生命產生共振。「我們常說,不是我們在教個案,有時反倒是個案在教會我們一些事情。」透過心理師這項職業,許傑銘切身感受不同的生命樣貌。 在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心理師也需要幫助自己找回力量,而此時他便會抽空回到金門,因為金門就是他的港灣,「每當飛機快要降落的時候,只要看見棕色的土壤,我的內心就會特別輕鬆。不管我在外地過得如何,這個地方會接納完整的我。」因為有港灣,海岸終能成為一道力量,溫柔地吸收每一道海浪。
-
《同鄉會訊息》桃園市金門同鄉會將於7月2日舉辦自強活動, 歡迎同鄉會會員參與
﹝桃園訊息﹞ 桃園市金門同鄉會將於7月2日舉辦自強活動,預定早上7時於中壢區晉元路303號集合出發,前往鼻頭角欣賞東北角海岸廣闊的太平洋及台灣海峽海景視野,預定下午5時30分回程。歡迎同鄉會夥伴攜眷參加,報名請洽03-4660823。
-
《浯事吾聞》在中研院內的金門故事
﹝資料提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研之有物﹞ 2012年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檔案館的團隊戰戰兢兢前往日本長崎,整理一箱箱資料,新聞稿一出,震驚了整個金門,這是躲過長崎原子彈的「長崎泰益號文書」,該文書記錄著兩個傳奇,除了前面提到的躲過長崎原子彈外,就是將金門新頭陳家家族跨國的貿易網路如何被建立,一一展現在世人面前。 隨著時間過去該批資料也一一建制,相關資料放置在中央研究院臺史檔案資源系統上(以下稱臺史檔案資料庫)。 該資料庫內除了來自長崎泰益號,也有更早期的長崎和昌號的文書照片資料,有關長崎和昌號相關資料可以在臺史檔案資料庫被公開,也與泰益號有關,2012年,臺史所檔案館徵集團隊與泰益號後代陳東華先生,共同前往金門山后拜訪梁家後代梁長明先生及梁雲卿小姐,雙方經簽署協議,同意由臺史所進行該批照片的數位典藏工作,這些珍貴的照片才得以變成大眾史料。 除了上述兩大家的文書資料外,台史檔案資料庫還有收購一批珍貴的金門文書資料-金門後浦李永發號家族文書,這一批資料是2014年臺史所購藏金門後浦李永發號家族文書,原件入藏後經數位化掃描,以數位影像方式提供閱覽。 該宗收錄清乾隆46年(1781)至民國35年(1946)後浦李永發號家族文書,留存對象主要為家族第四至八世成員,尤以第五世李助、李註老及所經營的李永發號持有文書占多數,全宗總計95單件,依文書性質及家族相關性,分為3系列: (1)李氏族譜及商號文書:收錄記載李氏族人生平要事之《碧溪李氏族譜》1件,及家族成員各項活動產生之書狀信函、商號經營之貨單手摺等文書。 (2)李助及李註老家族契書:收錄李永發號家族成員在土地交易、產業買賣、事項約定上所立契約文書。 (3)山西及後浦等家族契書:收錄金門山西鄉、後浦鄉等地不同姓氏家族所留存契約文書 該文書資料可以預見當初的契約習俗與當時的祭拜先祖禮儀,其中還有光緒13年的陳情書。 ﹝長崎和昌號與長崎泰益號彼此的小故事﹞: 1885年金門山后梁天就(1831-1894)在日本長崎獨資設立「長崎和昌號」(長崎泰益號的前身-泰昌號於1961年成立,比和昌號晚6年),1894年由次子梁肇三(1860-1912)繼承商號,生意擴展至大連、海參崴、上海等地設有分店或代辦處。梁肇三長子梁順來(1887-1935)於1904年迎娶泰益號店東陳世望長女陳會治(1888-1987)為妻。1912年梁順來繼承商號,接續在東北亞各國貿易,直至1929年世界經濟大恐慌等因素下,於1930年結束商號營運,返回金門定居。梁順來與陳會治長子梁維芳(1907-1974),生長在金門,後前往長崎就讀時中小學校,後赴天津就讀南開學校,畢業後轉往外祖父陳世望經營的泰益號工作,至1935年返回金門後,轉往廈門謀職,1949年因兩岸情勢返回金門山后定居。 長崎泰益號捐贈家族記憶資料小故事: 2011年,朱德蘭教授(中研院研究員)居中引薦泰益號第四代陳東華先生來臺參訪;2012年中研院台史所檔案館與陳東華先生簽訂數位典藏合作協議,自日本長崎運送泰益號文書來臺,就選擇標的分階段進行數位掃描與詮釋資料著錄。 全宗徵集過程分為數次,第一次為2012年4月入藏商業書信、帳冊、書籍、貿易文件等類,共計99箱;2013年2月、6月分別移轉部分家族文件、名片等個人收藏為主之文書;2014年1月,原存放於朱德蘭教授處之800餘件金門家書,在陳東華先生與中研院人社中心劉序楓副研究員見證下移交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 此批文書於1974年在陳家整理長崎老家時被發現。 泰益號文書出土後不久,時任日本宮崎大學的市川信愛教授即召集鄉土文史學者成立「長崎華僑研究會」,開啟整理泰益號文書工作。 1989年市川信愛教授轉到八幡市九州國際大學(Kyushu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任教,組織「九州華僑華人研究會」,延續文書編目工作。1989年朱德蘭考進九州大學(Kyushu University)國史學博士班,參加該研究會,當時正在思考博士論文題目的朱德蘭教授,得到曹永和(1920-2014)先生、市川信愛教授、中村質教授的鼓勵,決定以泰益號國際貿易活動作為博士論文題目。 1990年朱德蘭教授加入市川信愛教授主持的泰益號國際合作研究計劃,負責台灣與日本地區的商業書簡編目工作。也因此與泰益號陳東華先生認識,也才有了開頭2011年的來臺參訪。 長崎泰益號其中留存了萬封以上、數量龐大的貿易書信,體現彼時泰益號與各地商號間的貿易活動細節;泰益號本身的經營文件與當地華僑商業組織的相關紀錄等,則是華僑貿易史的重要研究材料。此外,文書中亦保存了陳氏家族成員的生活紀錄。長崎泰益號文書除為貿易史的重要材料外,也為家族史、華僑史等各種研究主題提供素材,是完整且具備多面向研究價值的珍貴史料。
-
《星期人物》用數位科技典藏守護歷史 王麗蕉
王麗蕉 出生:金沙鎮何厝 學歷: 國立金門高級中學(第36屆)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 現職服務機關及職務: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副技師/檔案館主任 珍惜自己身邊的史料,因為歷史不是只有一種解釋,更不是官方說的算。 -中央院臺史所檔案館王麗焦主任 王麗蕉金門何厝人,畢業於金門高中後前往台灣就讀大學開始,就一腳踏入檔案世界裡,成為研究員。 王麗蕉職場生涯自2007年轉調中研院臺史所後就一直在中研院,協同主持多項國科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以及共同主持中研院數位典藏計畫,規劃設計與完成多項數位典藏資料庫與數位人文系統。同時她策劃檔案展覽與科普推廣活動,運用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典藏,結合博物館、圖書館與私人基金會等,策劃多項檔案主題特展與數位互動展覽活動,推廣學術殿堂的研究走進公眾的日常生活。 前者成就後來我國在國際疫情下,教師們透過該數位典藏資源,可以為學子製作出良好的教材,也讓許多學術研究學子可以透過數位科技,持續學習研究。 後者直接也間接的帶動起地域性的學術互動展覽,讓許多學術類性的展覽有了更多的策展思考方式,就如同目前金門的海島學校展覽館(位於新湖漁港內)就是使用該方式,讓參觀的親子們更容易認識地域故事。 而王麗焦也是自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自2009年創立以來唯一一位館主任,據館內館員表示館主任這個工作需要極大自我要求與膽大心細等的個人特質,王麗焦當之無愧。 「檔案是歷史發生的第一手資料,不是政治出版品,不是圖書跟期刊,不管機構留下來的公文檔案原始資料,或是個人留下來的手稿,幾乎都只有一件,這是檔案學裡的真理。」王麗蕉主任分享。 走進位於南港的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檔案館內,王麗蕉主任分享起前人的智慧,那一張張寫著XXX(姓名)X斗X箕是王麗蕉口中說的早期得指紋辨識。早年沒有照片,也沒有指紋辨識機器,透過文字與形容詞描述每個人的身分特徵與指紋紋路的文件,就是當事人身分證明文件。看著上面描述非常詳細的指紋細節,令人讚嘆前人的智慧。 王麗蕉說:「很多人都以為檔案館與圖書館是一樣的,但是其實兩者有很大的的差異。檔案館與圖書館最大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檔案館會去交代這一檔案的背後背景,而且可以收錄到檔案館內的資料有兩個大原則:第一個條件檔案的經歷要比較獨特。第二個條件是留下的資料要夠完整豐富,這樣才能顯現出該檔案的歷史背景。」 檔案是第一手資料,書本是整理完畢後的出版。 「讀歷史是泡在資料裡慢慢累積,這是苦法,是一種土法煉鋼,可以依定還是需要史學的資料考證過程,我們在看資料有很多必須去判別資料的真假,所以檔案館的同仁都需要有圖資背景與歷史背景,因為我們所做的是真實歷史。」王麗蕉建議如果想從事這樣工作的學子,可以先思考自身的興趣與熱忱。 對於開放檔案資源,王麗蕉主任是這樣分享:「其實現在的史學界也在呼籲慢慢走向公眾史學,而不是所謂的精英政治與菁英歷史,公眾史學會讓我們看見更多面向的歷史。」 公眾史學小解釋: 公眾史學(英語:public history),是由受過歷史學科訓練的人們從事的廣泛活動,這些人通常在專門的學術機構之外工作。公共歷史實踐深深紮根於歷史保存、檔案科學、口述歷史、博物館策展和其他相關領域。自1970年代後期以來,該領域在美國和加拿大變得越來越專業。在公共歷史實踐中,一些最常見的設置是博物館,歷史建築和古蹟、公園、戰場、檔案、影視公司以及各級政府。 公眾史學在近年來逐漸受到臺灣史學界的重視,無論是強調實用取向的應用史學,迎合讀者趣味的通俗史學,乃至充滿理想的大眾史學,都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學院歷史研究,而反映出當代臺灣社會在歷史書寫主體界的民主化,以及知識傳播媒體多元化現象。 另一方面,從1990年代的社區營造運動,到地方文化資產保存運動,乃至新興文化觀光產業的提倡,亦可看到臺灣社會在政治解嚴及本土化的趨勢中,公眾歷史論述和實踐,不但與當代族群和國家認同問題相關,更成為建構地方社會與人群集體記憶的重要資源。 金門縣政府出版的村史,也是公眾史學的一種喔!
-
《浯事吾聞》八二三砲戰裡的金門學子
八二三砲戰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至今最後一次大型軍事衝突,時間民國47年到民國68年,長達21年,而在這漫長的21年中,有人至南洋依親,有人隨著政策離開金門,至台灣避難,最後立地生根。 時間回到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爆發後,為顧及學生學業與安全,福建省立金門中學學生891人於10月9日再疏遷臺灣,分於臺灣30所省立中學寄讀。早在民國43年九三砲戰,金門中學即於翌年疏遷陳坑的陳景蘭洋樓,這是金門中學第一次疏遷。 上述所說的金門中學,就是今日的國立金門高級中學,係首任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兼福建省政府主席胡璉(1907-1977)於民國40年令將私立金中、金東初中合併成立,但建校未滿十年,就二度因戰火遷校,這或許就是戰地學校的坎坷命運。 但是不比之前九三砲戰的小規模砲戰。在八二三這場空前絕後的大型砲戰戰役中,別說陳坑,連料羅也陷入了砲戰的砲火中。 金門中學再次不得不疏遷,因為這些中學子弟,都是金門未來的希望。 民國47年9月底,當時金門中學的校長易希鎬向當時在臺灣省臺北縣新店鎮辦公的福建省政府主席戴仲玉(1910-1986)請示,3日後做成決定,將全校師生遷臺寄讀,分散至各省立高中寄讀。 當時政府政策是念及學生不可失學,學業不可中斷,政府有了利用運補物資返臺的空船疏遷金門中學學生至後方的構想,當下決定把握機會,立馬動員基層行政組織,按學生名冊一個一個通知,並在戎馬倥傯下連繫、協調,硬是調派出車、船,先走再說,以給金門留個一線生機,當時金門父老也奔相走告。 走不走?家裡怎辦?金門子弟、父老掙扎啊!宗族間相互詢問再詢問,老師們勸說再勸說,家人們討論再討論,全家琢磨再琢磨,決定好的,就同時一邊收拾行李,張羅、借貸旅費,全部都在一天一夜裡絞盡,無論是心情或準備,都十分倉促,眼淚都來不及乾。 10月9日,金門中學師生分由各地到料羅的新頭碼頭報到。下午,集合點名,金門中學教務主任周建齡率領1004人登上〈中肇艦〉(LST-217),其中,教職員及眷屬113人,學生891人。是晚開船。在船上,人生第一次搭船的少年,因著離家的心情而五味雜陳,也因著柴油煙混合著暈船的嘔吐物而備感五味雜陳。 10月10日國慶日下午5時許,抵達高雄港第13號碼頭,即今光榮碼頭,只是,這又是另一段辛酸的開始,當時被金馬守護的臺灣,一片祥和,馬路上的國旗四處飄揚,記者不斷地反問訪問這群從戰地到來的學子,報導的內容看似宣揚國威,但是在這群學生的心理是苦的,數十年後的訪談,每每談起這一段,老學子前輩們是含淚的,十來歲親眼看見家鄉被砲戰轟炸到體無完膚,還沒整理好砲戰帶來的心情,隨即又被帶離家鄉,這不是遷臺,是流亡,而且可能就此無法見到親愛的家人。他們是流亡的學子,載著家族的期盼,金門未來的希望,只有努力再努力,才可以對得起自己的金門,自己的家人。 就這樣在困苦的環境裡,在寄人籬下的辛酸裡,這群流亡的學子們紛紛努力綻放出璀璨的光芒,許多人成為台灣發展的頂樑柱,也有許多人最後返金從事教育、政府官職等帶動起金門的發展。 他們不管在世界哪一個角落,深愛著金門這塊土地,因為這裡有一群人拚盡全力,也要讓他們活下去,到台灣求學生存下去,他們的故事部分收錄在由講台文化出版的《戰時憶往:八二三砲戰流亡學生的流金歲月》。這本書的主計畫人是民國54年出生於古寧頭南山的李明耀,同為在砲戰中度過童年的他,在軍校就讀,成為軍人,是我國國軍傑出軍人,曾獲國軍楷模,退伍後從事工程管理工作,民國108年進入宜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工作,開始了他斜槓人生,因為同年他獲得我國文化部的支持,開始紀錄家鄉的故事,從八二三砲戰的流亡學生開始……。
-
《星期人物》蔡承榜 服務國教44年 作育英才數千的教育園丁
蔡承榜 出生:金門瓊林 經歷: 臺南師專65級國小師資科美勞組畢業 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美勞組畢業 曾任: 國小教師、主任、 金門金瓊中心國小 嘉興國小校長 茂林國小校長、 復安國小校長、 前峰國小校長 榮獲: 國立臺南大學第26屆傑出校友 民國82年屏師何院長福田頒贈「屏師之光」獎牌 出生榜林的蔡承榜,出生約在民國30年,經歷過金門日本手時期,11歲開始為了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就跟好朋友一起賣油條、蚵仔,每天上學前,一邊背著書包一邊背著蚵仔,沿街、定點販賣。與好友兩人吃睡在一起,互相勉勵,相互激勵,在這樣清苦的環境下,依然是班上第一名。 民國47年,金門爆發823砲戰,炮聲隆隆,撼動整個金門,金門中學的校長,為了數百位金門學子的安全,決定請政府協助學子們遷臺寄讀。 民國48年經政府輔導,蔡承榜轉學至高雄岡山高中二年級,因程度跟不上台灣本島的高中,這段求學過程非常辛苦,很多金門來的同學都自動降級,但蔡承榜急著趕快畢業,分擔家計,因此寒暑假都不敢回金門,留在學校苦讀。 民國49年高中畢業後,蔡承榜的志願是美術系,雖然已通過台北師大美術系的學科,但仍須要北上考術科,不幸又遇上八七水災,鐵公路全面停駛,致黯然放棄第一志願返回金門。當時金門高中第二次招考特師班,蔡承榜順利錄取,從此踏上作育英才之路長達44年,成為戰地前線、山地偏鄉、城區名校績效卓著的老師、校長。 畢業於金門高中附設特師科,畢業後任教金門高中9年,服務戰地前線教育績著,先後膺選金門縣優秀青年暨好人好事代表。 民國50~59年,蔡承榜在母校金門國小當教職9年間,當時政府重視民族精神教育,各級學校都要製作精神標語、壁報。蔡承榜在學校禮堂,佈置青年守則12條、臥薪嘗膽、精忠報國等標語圖形繪製,有些地方無法搭架子,需靠竹梯上下數百回才能完成作品。其所繪製的國家節慶暨宣導政令壁報比賽,曾在金門縣24所小學中得到第一名。 民國59年遷調高雄縣嘉興國小任教績優,考取主任,調復安國小2年,再調嘉興國小,再以服務績優考取校長。初派茂林國小4年,辛勤耕耘山地原住民教育,曾代表高雄縣參加全國音樂比賽榮獲直笛組優等,也曾獲全縣綠美化勇類第一名,並獲頒獎金12萬元之獎勵。卸任時獲贈魯凱族頭目服飾,創杏壇首例佳績(此舉代表該族認定他的奉獻堪比頭目)。 其後奉派復安國小校長4年、前峰國小校長10年,戮力辦學,績效斐然。民國82年榮獲屏師何院長福田頒贈「屏師之光」獎牌。 前峰10年體育美術冠全國 紀念專刊留芳名 蔡承榜於民國84年8月1日前峰國小到任後,特別鼓勵發展體育與美育為學校特色,經師生一同努力耕耘下,學生的繪畫、足球比賽,都在國內外為學校、為國家爭光。 蔡承榜特別分享到,民國85年中國時報與省水利局共同舉辦的「我愛河川」繪畫比賽共收986件,錄取優秀作品高、中、低年級9名,前峰國小就佔了8名,在眾多的學校中脫穎而出、轟動全台,成了大贏家。而該校學童美術表現不只在高雄縣居於領導地位,在全國甚至世界兒童畫展都相當的傑出,參與義大利19屆世界畫展及南非國際畫展,都有前峰國小學童入選特優及優等。 民國86年7月期間蔡承榜,率領前峰國小足球隊、隊職員、家長等數十名,代表我國參加1996年瑞典皮提亞及斯德哥爾摩盃,兩項國際組足球錦標賽,榮獲10、11、12歲組冠軍,創造了令人讚嘆的世界紀錄「四冠王」!當地報紙大幅報導,僑胞欣喜若狂,我國駐瑞典代表(大使)魯炳炎伉儷親臨致賀。 蔡承榜回憶當時,記憶中外國足球隊學童人高馬大,輸了球流下眼淚,很不甘心要求任何時間、地點,再跟他們比賽一次。也有仰慕球迷要求,要買球隊的球衣當紀念,不管多少錢都要買。而他個人認為這些孩子優秀的表現,為國家做了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也使台灣的足球隊,名揚世界! 蔡承榜於前峰國小校長任內,也舉辦前峰國小50週年校慶大型活 動,出版紀念專刊,為高縣國教名校留下輝煌紀錄。 民國94年7月蔡承榜以校長一職自前峰國小屆齡榮退,他回憶服務教職44年的歲月,很欣慰表示,這一生走來,都與繪畫有關,從高中因繪製教材機緣,得與夫人結識、交往、結婚;因設計錦旗,收入頗豐、壯年置產;金門繪製壁報,得到長官賞識,後承其大力幫忙,方能順利轉調台灣本島的教職;考取南師(大)國小師資科美勞組、屏東師範學院美勞組及教師、主任、校長,都因有繪畫專長加持,才能如願以償。 話鋒一轉,蔡承榜感性的表示:我也很有生意頭腦,如改走從商這一條路,也許會像我長兄蔡承澤父子一樣,(為旅居新加坡之僑領,其姪蔡其生現任德華工業控股公司主席兼總經理、中華商業總會會長等要職,兩代創業有成),成為傑出的企業家。 ﹝姻緣小故事﹞ 美勞藝能紅線牽 男畫女縫建家園 蔡承榜就讀岡山高中時,因美術專長被選上協助主任教官繪編軍訓教材,因此常至文具書店購買所需材料,而結識當店員的太太。 畢業後,蔡承榜回金門教書,經由書信來往,兩人情投意合,夫人由岡山的嘉興里渡海遠嫁,成為金門的媳婦。蔡承榜笑著回憶說,當時是台灣小姐第二位嫁來金門,轟動了整個鄉里。 在50年代金門前線戒嚴緊張的氛圍下,戰地阿兵哥退伍時,流行贈送錦旗,旗面寫著「戰地榮歸」「友情難忘」等字句。蔡承榜把握良機、發揮所長,拿起畫筆、設計剪貼後,再交由有縫紉專長的夫人縫紉,夫妻合作、手工精細,大部分的錦旗都由他們製作,生意應接不暇,常趕工至半夜。後來蔡承榜轉調回台灣教書,家庭訪問時,還會在各鄉里,發現他親手製作的錦旗,早已飄洋過海,在學生的家裡擺放。 當時金門的照相館不普遍,設備技術也不成熟,當有人過世了,但照片模糊不清時,就會來找蔡承榜幫忙畫遺照,雖然也增加一些收入,但也因用眼過度,影響了視力,雖曾有不畫的念頭,但每當看到家屬露出滿意的表情時,就感到很欣慰,繼續畫下去了。而這段過往也是他與妻子最常樂道聊天的談資。 金門的離散家庭 用力地往前 活出自己的光彩 蔡承榜的前半段人生是酸苦的,他的家族是金門離散家庭的縮影,民國36年長兄蔡承澤銜母之命,去到新加坡投奔舅父,而他因為砲戰因素來到高雄,而另一個弟弟也到新加坡依親長兄。 兩個姐妹在臺北定居,一位妹妹則留在金門。一家六口兄弟姊妹因為戰爭分散四處。但是他們從不怨天尤人,在困苦的環境裡,活出屬於他們的光彩。
-
《異鄉鬢影》
﹝新竹訊﹞ 新竹金門同鄉會 端午包粽同鄉聯誼會溫馨圓滿 新竹市金門同鄉會於6月4日在同鄉會會館(新竹市中正路401號;同心坊手工藝社)辦理端午節包粽聯誼會活動,除了包粽子外,現場還玩起金門特有的桌遊-四色牌,重溫童年節慶金門的感受,其中許多老一輩的跟年輕一輩的分享—金門獨特包粽子的糯米配料等,傳承著金門粽的手藝,讓佳節金門除了吃粽也學會包粽,更讓金門粽香飄入每一個旅台金門人的家廚中。
-
《浯事吾聞》走入生態文學 孫金星與顏重威 用生命推動永續環境
繽紛的夏候鳥-披著一身亮麗彩羽的「夏日精靈」栗喉蜂虎,是夏季金門的招牌鳥兒。 在台灣並無分布的栗喉蜂虎,卻是金門最具特色的夏候鳥,每年4到9月約2000~3000隻的個體翩然來到,其中以青年農莊的族群數量最為可觀,直到9月以後東北風吹起,才陸續南遷東南亞一帶。所以每年到五月份開始,就會有賞鳥團紛紛來到金門,連著數日,就為了更近距離認識這群雖小卻有無比毅力的夏日精靈。 同樣此時,旅台金門人孫金星與顏重威關注著我國多樣生物與鳥類調查。 孫金星烈嶼上林出生,曾為聯合國校(註1)的學生,金門高中畢業後,進入中正理工,民國64年中正理工學院化學系畢業,分發至聯勤第202兵工廠服務,負責火砲零組件採購,工作表現優異,獲得多次記功嘉獎,並當選為傑出優良軍官。而孫金星更不居功,奮發努力,最終畢業於清華大學博士班。 從軍職轉入公職後,孫金星開始關注自然環境,更深深喜愛上蝴蝶這一列的昆蟲,因為這些生物看似微小,卻是生態多樣性的重要指標,而蝴蝶的蛻變與飛翔的神秘更令孫金星嘖嘖稱奇。 2015年由金門縣政府出版的《蝶蝶不休——美麗的生命》就是孫金星與金門生態保育家-陳秀竹長期關注生物多樣性的成果,有別於一般的蝴蝶圖鑑,這本書用攝影新詩的方式去呈現。 金門作家-沐思在該書序中分享:「在昆蟲界中蝴蝶可說是最美麗的。因此,美麗的蝴蝶還被人們譽為是「會飛的花朵」、是「蟲國的佳麗」。如今,這些會飛的花朵、這些蟲國的佳麗,在金星學長神乎其技的拍攝下,或靜或動地,有的在綠葉間展翅輕飛、有的在繁花上靜靜地吸吮著屬於牠們的生命源泉。每一張清新精美的圖片,都各具美麗的彩色豔光、各具迷人的綽約風姿,全都讓人愛不釋手而百看不厭。令人更愛不釋手的,當然還有二姐秀竹一篇篇扣人心弦的詠蝶詩篇。 在弄蝶、鳳蝶、粉蝶、灰蝶、蛺蝶等各種蝴蝶中,不同色彩、不同花紋的各種彩蝶,各自用牠們的美麗生命,舞動著屬於牠們的生命律動,或獨自靜靜地在花間採隻花粉、或成對地在綠葉叢花中雙雙飛舞。這麼多美麗的畫面,一張張清楚地在我們眼前展現,加上一篇篇優美的詠蝶詩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彷彿更能同感於蝴蝶的生命律動,而走進了牠們美麗的生命中。」 孫金星已於四年多前退休,如今除了我國國軍戰甲車研發及核廢料處理專家與諮詢顧問外,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生態記錄家,他持續的紀錄我國多樣性生態的各式紀錄,並透過攝影與紀錄彙整出相關書籍教材,讓更多人知道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為永續的地球才會有人類的生機(註2)。 而2021年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出版的﹝鳥在詩詞中﹞這一本書也瞬間被所有熱愛鳥類的閱讀者紛紛訂購一空,該書中的作者也是旅台金門人-顏重威所著作。 顏重威,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研究員,現年84歲,著有數十本鳥類的專書,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鳥類保育學者之一,並且積極地推動學子們的環境保育的系列實地課程。 《鳥在詩詞中》內文為古代文人對鳥類的描述,含有人生哲學的含義,以及關愛之心。 中國鳥類有1,445種,有的棲息於高山峻嶺之巔,峽谷之中;有的生活於廣闊的草原裡,或活動於浩瀚的湖泊和海洋之上;但也有些活躍於都會和農村裡,分布甚是遼闊。而活躍於人們生活周遭,便於供人們觀察的鳥類,不及100種。明朝李時珍巨著《本草綱目》的禽部鳥類,包括水禽、原禽、林禽和山禽等,僅記載76種。本書依古代文人所觀察、描述,且常在詩詞中出現的36種鳥類,一一加以闡述,常見的鴻雁到冷僻字的鶺鴒等。 顏重威透過詩詞中的鳥類,想讓更多閱讀者認識鳥類是人類的朋友,從古到今,地球是萬物共居的星球,而身在華夏文化的我們擁有更廣闊的自然環境,也擁有更多的自然寶藏,我們應該更認識這些自然界的朋友,因為牠們是我們永續環境、低碳生活中的重要夥伴。 備註: 1.聯合國校: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地處第一線的烈嶼鄉受創慘重;當政府疏遷大批金門中學學生跨海到台灣寄讀之際,烈嶼學子則是移往金門本島。當年8月,已成空城的金門中學改置「聯合國校」,供烈嶼5所學校近300名學童復學使用。後因校舍不足,聯合國校遷至今開瑄國小,學生所需食宿經費,由救災總會與縣政府分擔。 根據開瑄國小校史,學校於民國2年創於瓊林村,原名私立瓊山小學,40年改名為金湖中心國校,53年中興崗現址,為紀念戰地政務時期部隊功績,更名為開瑄國小,是金門現存6所將軍小學之一。 2.孫金星先生於民國2009年曾發現被我國認定已經滅絕20年的蝴蝶-臺灣燕小灰蝶,該發現是我國環境保育事件的大事件。更多孫金星的報導,請至金門日報網站查詢。
-
《異鄉鬢影》
﹝桃園訊﹞ 桃園市浯江金門同鄉會舉辦會員大會 桃園市浯江金門同鄉會將於6月3日下午16:00,在中壢新桃方餐廳舉辦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會員溫馨生日宴,歡迎浯江會員鄉親一起同樂。 ﹝嘉義訊﹞ 嘉義市金門同鄉會母親節系列活動圓滿結束 嘉義市金門同鄉會於滿福樓舉辦112年五月母親節系列活動,現場有健康講座及節能減碳宣導外,還有歌唱及舞蹈聯歡。當日嘉義市社會處處長與嘉義市民政處處長、金門縣政府南區主任,議長及議員們的蒞臨指導。該大會活動順利圓滿落幕。
-
《星期人物》顏重威 推動鳥類保育的前鋒戰士
顏重威 祖籍:金門 出生地:新加坡 現居地:台中 職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研究員(已退休) 著作: 《鳥在詩詞中》、《臺灣鳥類》、《鳥類風情畫》、《臺灣的岸鳥》、《詩經裡的鳥類》、《臺灣候鳥》、《動物的原鄉》、《世界瑰寶--大熊貓》、《丹頂鶴-丹頂鶴的自然史與人文記錄》、《中國的鶴》、《秧雞和鴇鳳凰谷鳥園生態教育資源調查研究報告》、《中國鳥類圖鑑台灣瀕危》、《鳥類水彩畫集》、《觀鳥》、《台灣珍稀鳥類》、《台灣的野生鳥類(一)、留鳥。(二)、候鳥。》、《台灣地區鷺鷥營巢處現況調查。》、《台灣稀有和瀕臨滅絕的鳥類》、《瀛台飛羽》、《台灣鳥類新目錄》、《台灣地區六年禁獵鳥獸族群數量之增減與檢討》等。 經歷: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理事、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台中鳥會理事、彰化野鳥學會顧問、台中市金門同鄉會、台灣省自然文化保育基金會常務董事、中國鳥類學會理事。 財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將本月15日邁入48週年,時間回到民國六十四年前,台灣還盛行捕抓候鳥當獵物的時節,當時由吳森雄、陳炳煌、顏重威、張萬福、何富貴等鳥類專家前輩成立的「臺中賞鳥俱樂部」,之後經歷數次名稱更改,最後擴大到現今有上萬會員的「財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至今金門籍的鳥類專家-顏重威,依然持續地推動該組織的相關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自然環境的野生朋友。 顏重威出生於1939年的新加坡,1945年隨家人返回祖籍地金門定居,顏重威的前半生可以說是金門僑鄉與戰地的縮影,1945年返回金門定居的顏重威並沒有迎來平順的童年,1958年還是少年的他,在10月10日下午6時,跟著同為金門中學的全校師生,拖著疲憊的身心,列隊緩慢地步出登陸艇,踏上高雄碼頭。碼頭上民宅懸掛的國旗,旗幟鮮明,隨風飄揚,這原是國慶佳日,但是少年的他,心是沈重的,他們是被政府撤退來到台灣重新分配的學子,因為當年爆發了八二三砲戰。 顏重威寄讀於板橋中學,後因家境清苦因素,本想投考大學的他,咬牙轉考花蓮師範特師科,再在採訪中他是如此分享的:「那時候我想就參加大學聯考吧,以我過去5年在金門戰地學習的程度和板中一學期的努力,實沒把握會考上,但不妨一試,以測驗自己的實力。我的10位同學都已被保送進大學,我自認學業成績不比他們差,不能因一時的運氣不好,就放棄上大學的機會。我不是一個向命運低頭的人,可是正當我在補習班為功課全力衝刺時,金門縣政府突然來了一紙公文,公費保送我到花蓮師範學校特師科進修一年,畢業後可返金門當小學老師。當時金門戰地仍處於緊張的戰爭狀態,人人都想往台灣跑,小學裡的老師嚴重短缺。父親見了這紙公文後,嘴裡雖說去不去由我決定,但我從他的眼神裡,已知道他是希望我去花蓮讀特師科。因為自從去年年底舉家遷來台灣後,家中的小孩多,經濟收入又大為減少,他肩挑的擔子太重。這突如其來的公文,完全打亂我的進修計畫。我內心裡實在不願去花蓮就讀,可是想到可以減輕父親的擔子,最後還是勉強去了。當時我心裡想,若有志氣想進大學,晚三年又有何妨。」 就這樣顏重威進入了花蓮師範特教科就讀,他笑說著:「我在花蓮師範特師科的日子,只能以「鬼混」二字來概括。我人雖然在學校,心完全不在書本上,也不知道那段日子是怎樣過的,各科的成績都在及格邊緣。當時學校教務長許績銓先生,他是金門人,曾在私立金門中學當過校長,也是父親的好友。他曾對我說:我們金門人過去到集美讀書,一向都名列前茅。我知道他的言外之意,不過我當時心裡明白,志不在此。與我同時被公費保送到花蓮師範特師科就讀的同學還有張再帶、陳文遠和楊勝俊。畢業後他們三人返金門任教,只有我到台北縣泰山鄉泰山國民小學任教,這所學校在偏僻的鄉下,每天只有幾班公路局的班車經過,交通甚為不便。 雖然泰山國小地處鄉下,五、六年級的升學壓力還是很大,每天都要補習到天黑才能回家。當時的社會觀念是考上好的初中,就有機會考上好的高中,也就有較大的機會擠入大學之門。我到學校報到之後,學校就分配一間宿舍給我,宿舍離學校很近,上學非常方便。我擔任三年級放牛班的導師,如與升學班相比,工作便相對地輕鬆,當然錢也沒有升學班導師賺得多,因此我也較有時間讀書。我對上大學的慾望仍很強,並沒有因小學老師的工作輕鬆,收入穩定而放棄這個念頭,於是我又到台北火車站前的建國補習班補習,並在附近租一房間過夜。我每天通勤,即下午學生放學後,立即搭公路局班車歷經一個多小時到台北補習,而後在租來的房間溫習功課到深夜,翌晨趕第一班車回泰山國小上課,如此艱辛奮鬥二年,有志者事竟成,終於在1962年以第一志願第一名考上東海大學生物系。大學聯招放榜當天,正逢強烈颱風來襲,無法看榜。第二天風和日麗,攤開報紙查榜,我的名字赫然在榜上,顯示這個浪濤已過,但並不表示下一個浪濤不會再來。一個戰地來的流亡學生,在沒有任何人事背景的情況,如欲想在台灣立足,努力向上的鬥志不可稍懈。我過去是這樣想,現在已年逾80,這個鬥志仍不敢有所鬆懈」。 因為有這樣的鬥志,才有後來的鳥類野生生態專家-顏重威。顏重威畢業後進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研究員,長期從事台灣鳥類的調查、研究和教育推廣工作;近年來,更為促進海峽兩岸鳥類學術研究的交流而努力,冀望在有生之年,為中國的鳥類學方面做點貢獻。目前顏重威持續推動採集鳥類標本,建立我國鳥類資料數據庫,讓國際認識我國豐沛的鳥類資源,進而推動賞鳥永續產業。 *本文部分資料摘自《八二三烽火遊子》一書中〈遠離烽火的遊子〉。 *感謝財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協助提供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