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浯事吾聞》兩岸地方創生:促進經濟發展,凝聚文化傳承
兩岸關係的發展不僅在政治、區域和平穩定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也為地方經濟的蓬勃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地方創生,成為兩岸近年社會共同關注的議題,透過創新的方法,推動區域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 在台灣稱為「地方創生」,在大陸以地區位置稱為「特色小城鎮發展」及「鄉村振興發展」。(以下通稱地方創生) 兩岸地方創生的實踐:凝聚古鎮的歷史魅力 中國大陸和台灣兩岸地區都在積極實踐地方創生,以推動城鄉結合,促進地方經濟的多元發展。以古鎮活化為例,在大陸,許多古老的村落透過修繕和創新,成功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同時,吸引了遊客的目光。而在台灣,古蹟再生計畫使得古老建築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成為了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一環,為地方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過去與金門同屬一個文化圈的廈門、泉州、大嶝島、小嶝島,也在許多人的推動下與保護下,保存了部分清代閩南建築聚落,作為該區域地方創生的基石。 智慧科技的引領: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創新科技在地方創生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兩岸地區都具有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優勢。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如大陸的智能交通系統,有效地解決了城市交通擁堵的問題,提高了交通安全性,同時也促進了商機的開展。台灣同樣導入智慧技術,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營造更舒適的城市生活。 文化傳承的重要: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地方創生也為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透過文化節慶、藝術展覽等活動,兩岸地區共同分享著各自的文化魅力。從大陸的春節文化在台灣的受歡迎,到台灣的夜市文化在大陸的備受矚目,兩岸地區的文化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加深了兩岸之間的互信。 另外兩岸之間的宗親交流活動與廟宇宗教性的交流活動,更使兩岸之間的互動擁有同樣的關鍵字。又如廣澤尊王的百年聖誕以及兩岸媽祖交流會,廈門百姓聯誼會以及鄉團之間的聯誼會,更是會激盪出不一樣的創新火花。 克服挑戰,共創未來 然而,地方創生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兩岸地區的文化、經濟差異需要更多的協調和適應。同時,地方創生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長期參與,確保可持續的發展。在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平衡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 兩岸地方的民間團體各自努力振興地方,也為兩岸社會注入了新的動力。透過更多地創生或鄉村振興創新交流,促進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傳承,而兩岸地區攜手合作,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在積極的合作下,兩岸地方創生必將為區域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帶來更多機會。 地方創生的定義: 「地方創生」是為協助地方發揮特色,吸引產業進駐、人口回流,繁榮地方的計畫。它是一項跨領域、綜整各界量能、由下而上,從社區需求到凝聚社區共識,甚至是全民意識的工作。政府已將108年定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未來需要全民共同的參與,讓它成為全民運動,以促進島內移民及都市減壓,達成「均衡台灣」的目標。 (資料來源:行政院) 兩岸青年合作的近期案例: 廈門兩基地獲全國首批「零碳台青基地」認證 ﹝廈門訊息﹞ 中國大陸首批「零碳聚融壹家台灣青年雙創基地」、「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等在集台灣青年創業基地正式獲得認證,成為全國首批「零碳台青基地」,打造「雙碳戰略+兩岸融合+鄉村振興」的廈門樣板。 為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聚融壹家台灣青年雙創基地」、「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台購買後溪鎮岩內村的農業碳匯,用於抵消基地產生的碳排放1127噸,成為全國首批「零碳台青基地」。 「此次銷售農業碳彙為我們村帶來了1萬多元的集體收益。這只是個開頭,我們村還將繼續發揮林地優勢,借力農業碳匯,給村集體創造更多的收入。」岩內村黨委副書記林小輝說。 聚融壹家台灣青年雙創基地執行長左星星表示,基地被認證為全國首批「零碳台青基地」後,將結合台青的先進理念和做法,為減碳貢獻自己的力量。
-
《異鄉鬢影》
﹝台北訊息﹞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 將於9月2日辦理會員大會 台北市金門同鄉會將於本年度9月2日(星期六)中午於國軍英雄館(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長沙麓一街20號)辦理年度會員大會,聯絡電話:(02)23319722。
-
《星期人物》鄭瑞勇 退而不休 守護大嶝島閩南紅磚屋創辦書院 以文化振興家鄉
鄭瑞勇 1956年出生,籍貫金門縣。 1980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係人物畫專業。 1986年至1988年在上海博物館學習古文物鑑定 。 1993年結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家文化部舉辦的劉國輝人物畫高研班。 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廈門市政協委員、廈門民盟美術院副院長、中國海關總署《金鑰匙》美術編輯、中國一級督察。 *作品《雙連杯》、《日月潭傳說》獲首屆中國風俗畫大獎賽二等獎和佳作獎。 *《又是一個喜慶的日子》入選中國第十屆全國美展。 *近年來多次參加中國全國畫展和提名展並屢屢獲獎,作品被刊登在中國國家級的重要畫冊和刊物。 *1989年、1991年、1996年先後在杭州、廈門、新加坡、泉州、福州、金門、台灣舉辦個展。 現為: 希元書院主理人 廈門書畫院畫師 2020年廈門市「最美家庭」名單出爐後,有一組家庭,令人眼光閃動。「最美家庭」是廈門市為鼓勵良好風氣,特別辦理以家庭為單位,家庭特質上是昂揚的精神拚搏人生,以博愛的胸襟奉獻社會,以淳厚的家風涵養后代,他們的好品德、好家風匯成一股鷺島家庭文明新風尚的10組家庭。 而令人眼光一亮的就是出生於金門的鄭瑞勇家庭,他們獲選廈門最美的家庭原因是「在家人的支持下,鄭瑞勇斥資建設了「海峽兩岸美術交流館」,在大嶝島打造了一個面向社會開放的文化藝術交流平台。他開辦了大嶝希元書院,堅持免費對村民開放閱覽室。並且還挖掘並保護了「明朝理學名宦林希元」這一文化資源,推動「美麗鄉村.書香田墘」建設。 是的!鄭瑞勇當年出生時,大嶝島上屬於金門縣管理,2016年退休的廈門海關畫家鄭瑞勇是一個情繫故里、為家鄉文化事業奉獻餘熱的老畫家。退休後他退而不休,他仍以滿腔熱忱投身家鄉文化建設之中,在養育他的故土(大嶝島田墘)上,傳播名人文化,保護古建築,開展居民讀書活動,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文化人對於故里的熱愛,並用自己的私產投入鄉村文化的振興行列。 其中希元書院就是他將老家的四層民宅分享出來所創辦,也是廈門第一家由個人出資創辦的書院。目前,書院不僅是大嶝島居民的圖書閱覽室、美術展覽館、美術創作室及藝術沙龍,也是向外界宣傳家鄉名人林希元的一個窗口和陣地,希元書院也成了鄭瑞勇感恩回報父老鄉親的一個方式,同時也是他振興家鄉的基地。 大嶝是明朝理學家林希元的出生地,明朝嘉靖年間,任大理寺丞的林希元為了防風固沙,造福大嶝居民,種植了天然屏障「希元林」,400年前的防護林,如今已經成為大嶝島的特色景觀。其故事是有一年春天,林希元回大嶝島探望母舅,前來迎接的儘是些青年人,年紀最大的也只三十來歲。林希元見此頗為不悅與不解,打聽後才知道島民生活,每年苦於風、沙、水三害輪番襲擊,民不聊生,因此,島民壽命很短,能夠活上三十便被尊為「鄉里老大」了。他發動大家植樹,抵禦西北風,解民倒懸,從此島民安居樂業,人壽年豐。 所以大嶝島上的「希元林」是大嶝島民印象中的家鄉記憶,所以鄭瑞勇認為,大嶝島古村落是集文化美與先人智慧於一體的寶貴文化遺產,400年前建造的防護林--希元林更是具有鄉村生態的獨特魅力和美學價值,保護大嶝島閩南紅磚古厝和希元林顯得愈加重要。 另外鄭瑞勇認為大嶝島擁有豐富的海洋文化、海島文化、華僑文化,金嶝文化、閩南文化、雙擁文化、傳統文化等,這些不僅是教育與創作的資源,還可以推進文明實踐陣地與文化服務陣地融合建設。 鄭瑞勇也分享,近年來大陸積極推動鄉村振興,他所在的大嶝田墘社區的社區團隊充分利用宣講堂、姑婆祖文化實踐點、希元書院等活動陣地,開展了百餘場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構築鄉風文明高地,樹立行孝崇廉時代新風。 鄭瑞勇說「田墘社區位於英雄三島之一的大嶝島北部,與現今的金門大島隔海相望。在這片土地上,有著七處十二棟大嶝金門縣政府舊址。目前田墘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 「探尋革命舊址追尋紅色記憶」活動。1937年10月,日本侵略軍佔領金門島。1938年初,金門縣政府遷至大嶝,藉此處民居辦公,直至抗戰勝利後遷回。如今這片位於大嶝島的古厝建築群至今仍基本保留完好,是兩岸同胞共同抗日的重要史蹟。」 「而這樣史蹟除了見證大嶝島與金門之間的歷史獨特性外,也將會是大嶝島振興地方的文化載體,帶著和平與文化傳承,持續說著這片土地的故事。」
-
﹝林希元小檔案﹞
在2017年1月19日的金門日報由作者野夫所寫的報導裡分享到林希元的生平經歷,以下節錄部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至金門日報網站搜尋閱讀: 烈嶼各地皆有宗祠,大多已有幾百年的歷史,那時從大陸遷徙來金門的子孫為祭祀祖先而建,祠堂內外有許多對聯,敘述世世代代的故事,豐功偉業的匾額,為後代子孫樹立學習的「典範」。而其中雙口林氏宗祠廳中懸掛「理學名宦」匾額,即可知林氏子孫對希元祖的緬懷景仰,世代香煙,薪傳不斷。 同安歷史上出現的許多鄉賢名宦,被他們的族裔奉為「祖佛」,世代香煙,薪傳不斷。林希元就是林氏家族著名的人物,受到台灣眾多林氏後裔的崇拜。舉例來說:像是台灣彰化王功及金門烈嶼雙口村等地林氏宗親奉為「希元祖」,也稱「理學祖」。 還有,朱熹當年中進士時曾任同安主簿。朱熹的主要政績是成為理學的集大成者。同安是朱子學的發源地。而林希元則是傳承研究朱熹理學的傳承人,並且將其發揚光大,對後世影響很大。朝廷封他一個號,稱「理學名宦」,還豎有一塊「理學名宦」的牌坊,牌坊是木制的,後來因毀壞之故沒有被保存下來。 林希元生平事蹟: 林希元,字茂貞,號次崖,福建同安翔風里人,即現在的新店鎮安山村山頭自然村。生於明朝成化十七年九月三十日。明武宗正德十一年(一五一六年)考中舉人,隔年中聯捷進士,之後在南京大理寺擔任評事官職,與陳琛、張岳三人並稱「泉州三狂」,執法不阿,素有「鐵漢」之稱。 他一生為官,政績卓著,又精研理學,所存著作數量極為豐富,且見解獨到。其主要理學著作有《易經存疑》、《四書存疑》,另有《次崖文集》。希元享年有八十五歲,被朝廷旌表為「理學名宦」。
-
《浯事吾聞》HiHi導覽先生裡的金門小隊長們
公視在2022年推出一個新的系列節目為《HiHi導覽先生》在公視台語台,節目共54集,找來108位導覽老師以純熟的南腔北調,深入介紹台灣風土民情,每集邀請2位導覽老師針對各自擅長主題,分別進行導覽talk show,再由主持人、現場來賓與台語指導老師投票選擇想參與的主題路線。 主持人是金鐘主持人李霈瑜(大霈)攜手浩子,首次搭檔主持公視台語台新節目《HiHi導覽先生》,而在今年六月與七月分別有一集專題節目介紹金門跟馬祖,其中擔任金門小隊長之一就有梅賢治,他與導覽老師一起分享著金門洋樓的獨特歷史背景與故事。 其中一集中浩子、李霈瑜(大霈,身穿迷彩服,體驗早期在金馬當兵時,被敵人包圍的緊張感,不料大霈佯裝脖子扭到無情拋下隊友浩子,讓浩子單打獨鬥衝出去拚搏,被機關槍無情掃射的浩子隨即倒在地上,竟把番茄醬當血漿用,而曾入圍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大霈也發揮演技,拿出人工淚液跟假鼻涕,哭喊著抱住滿口鮮血的浩子,結果大霈的假鼻涕黏不住,頻頻掉在浩子身上,讓錄影棚現場笑聲連連。 槍彈雨林的戰地生活,是過往金馬人的回憶,現場還有同樣來自金門的流氓阿德,這次不耍流氓,帶導覽先生「阿蘭姐」張碧蘭介紹金門的戰地風情,阿德除了分享童年躲防空洞的日子,更自豪地說金門人有「聽聲辨位」的特殊能力,光聽砲聲就知道這次的砲彈會往哪裡打,豐富的童年回憶,讓浩子笑說今天多一位導覽先生。 而金門與馬祖一定是對比的雙胞胎,所以在節目也分別提到兩座戰地島嶼的同樣歷史背景及截然不同的風土文化,是一個富有教育意義的節目,而節目人員也很用心,在每一次的專題報導中,都邀請金門籍的演藝人員與專業的在地導覽老師上節目分享自己的成長家鄉,很適合闔家觀看。
-
《異鄉鬢影》
﹝高屏訊息﹞ 高屏同鄉會聯合辦理112年九三軍人節餐敘活動 高雄市金門同鄉會、高雄市浯江金門同鄉會與屏東縣市金門同鄉會,聯手將於本年度九月三日(星期日)中午十二點,舉辦金門旅台南部軍事院校同學、鄉親聯誼餐敘活動,促進南部旅台鄉親情誼,餐會地點將於高雄市鳳大餐廳(高雄市博愛路425號),欲參加者可洽上述三大同鄉會總幹事。
-
《星期人物》多元派的演藝人才|梅賢治
資料提供:俐寧(梅賢治經紀人) 梅賢治 成長:金門成功 生日:1986/10/05 學歷:世新大學 口語傳播系畢業 專長:戲劇/主持 近期作品: 戲劇 2021《廢材闖天關》男配角 2020《網紅的瘋狂世界》客串 2019 BL劇《HIStory3-圈套》男配角 2019《你有念大學嗎》男配角 主持 2023 金門花蛤季 2023 電影《GT跨界玩家》記者會+首映會 2022 金門酒廠70週年「70如金」金酒運動會 2021 金門星光節 Youtube 棒球抓周 固定主持 節目 2022 全明星運動會第四季 紅隊 參賽人員 金門,這座位於台灣海峽的小島,孕育出了不少優秀的人才,而其中一位傑出的演藝人員--梅賢治,正以其卓越的實力和魅力,成為了當地的驕傲。 梅賢治的表演之路可追溯至他的童年時代。自幼,他就展現出對表現慾望,經常想辦法展現自己,為此梅賢治從小積極參加一些活動,讓更多人看見自己。而這份天賦和熱情,成為了他日後追求舞台夢想的動力源泉。 音樂成就與友情的開始 在國中和高中時期,梅賢治加入了學校的管樂社,展現出不服輸的毅力。 為何說不服輸呢?因為梅賢治從小並沒有參加任何才藝班,其樂理基礎不佳,對於加入管樂社,其主因是因為希望被看見,不過憑藉梅賢治的毅力,與他對音樂的熱愛與堅持,讓他在樂隊中嶄露頭角,同時也培養了他與團隊合作的能力。而正是在這段時光中,他結識了許多好朋友,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更認識自己。 金門高中畢業後,梅賢治就前往台灣就讀大學,而梅賢治的人生轉機就在他大學畢業後返金當兵,他與他的好友為同梯,當兵的日子,成為了梅賢治與好友更加緊密的時光。兩人彼此相扶持,在夜晚的營房中,他們一起討論著未來的發展。從音樂、戲劇到電影,他們探討著不同領域的可能性,為實現夢想而共同謀劃著計畫。 好友透過對梅賢治的觀察與了解,他跟梅賢治分享他認識的梅賢治很適合從事演藝工作。 在經過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準備後,梅賢治最終做出了重要的決定:參加演藝人員的選拔。他深知這是一個充滿挑戰和競爭的領域,但他的信心和決心使他毫不猶豫地踏上這一新的舞台。他決定以自己的實力和熱情,去追求那個縱橫藝術舞台的夢想。 參加明星藝能學校 2009年,梅賢治當兵退伍,剛好當時明星藝能學園第一屆開始海選式的招生,主要面向青年大學生,最終選出的同學作為第一批學員進入台灣學習。 當藝能學院的大門緩緩敞開,六千名參賽者如潮水般湧入。而在這場激烈的選拔中,梅賢治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實力使他從這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通過一輪又一輪的考驗,他如同一顆璀璨的星星在夜空中閃耀,最終,他成功地入選成為第一屆明星藝能學院的學員。 在明星藝能學院的日子裡,梅賢治付出了無數的努力和汗水。他不僅在表演技巧上不斷精進,還積極參與各種舞台演出和工作坊,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不斷突破自己的可能性。這段歲月雖然艱辛,卻也讓他成長了許多,磨練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更加堅韌的性格。 而明星藝能學園,讓梅賢治可以在王偉忠、黃韻玲、陳婉若、袁惟仁、張勝豐等資深老師的培訓下,學習到了關於音樂、模特、主持的業內知識與素養。在課餘,他們在學園的帶領下參觀了「超級星光大道」、「康熙來了」「全民最大黨」等台灣知名電視節目。 參與經典電視劇﹝青梅竹馬﹞ 從他首度亮相的電視劇《青梅竹馬》接續著《犀利人妻》起,他以驚人的演技和多元的角色詮釋,不斷地挑戰自我,將自己的名字銘刻在演藝界的光芒之中。 梅賢治的演藝之路起始於電視劇《青梅竹馬》與《犀利人妻》。他在劇中飾演一個情感細膩、角色豐滿的角色,成功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儘管這是他的首次演出,儘管他的演出是短暫的,旦他展現出的演技,讓許多人認識了他。而這一次的經驗為他未來的演藝之路開啟新的道路。 從電視劇的成功出發,梅賢治的演藝事業不斷攀升。他不僅參與了多部知名戲劇、實境節目的演出,還投入了舞台劇的演出。無論是電影還是舞台,他都能夠輕鬆自如地切換不同角色,從而顯示出他出色的表演功力和多元的演技。 梅賢治對自己的演藝要求極高,他不斷地嘗試挑戰不同類型的角色,力求每一次的演出都能夠帶給觀眾不同的驚喜。從悲劇到喜劇,從正能量角色到負面角色,他都能夠在角色之間穿梭自如,展現出自己的多重魅力。他的演技不僅讓角色栩栩如生,更讓觀眾為之動容。 梅賢治的演藝之路充滿了無限可能。他的實力和努力使他在演藝圈中不斷地走向更高的層次。他不僅在角色中展現出深刻的情感,還在幕後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演技和專業素養。 梅式表演課程工作坊的誕生 或許也是因為如此,梅賢治的經紀公司詢問他願不願意擔任表演課程的助教,梅賢治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教育領域。他擔任表演課程的助教,將自己多年來的演藝經驗傳授給學子們。他對於演藝的熱情和堅持感染著每一位學生,幫助他們掌握表演的技巧,同時也培養他們的藝術情懷。 隨著時間的推移,梅賢治的教學理念不斷深化和豐富。並有大學邀請他到課間擔任講師,而梅賢治的課堂充滿了活力和創意,吸引了許多學子前來學習。 這也讓梅賢治開始思考表演工作坊的更多可能性,並在演藝和教育之間找到了平衡,充分發揮著自己的才華。他的演藝事業不斷取得成功,而在教育領域,他也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他相信,演藝和教育是相互滋養的,透過傳承,他將藝術的種子播撒在更多的心靈之中。 梅賢治的主持風采 梅賢治也發現自身的表演能力在主持方面展現出了出色的表現。他的風趣幽默和與眾不同的主持風格,總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和喜愛。無論是談話性節目還是綜藝娛樂,他都能夠帶領觀眾走入節目的世界,融入其中,營造出愉快的觀賞性體驗。 挑戰運動場,展現活力 在近年的實境節目《全明星運動會》中展現出了他不同凡響的一面。他不僅在舞台上綻放光芒,更在運動場上以積極態度和歡樂精神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梅賢治在參與《全明星運動會》時,展現出了他出色的運動能力和活力。他毫不退縮地參與各種體育項目,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無論是排球、飛靶、足球還是拔河,他總是用全力以赴的態度投入,成為隊伍中的一個關鍵角色。 團隊合作,凝聚力量 在《全明星運動會》這樣的競技節目中,團隊合作至關重要。梅賢治以他的積極態度和協調能力,幫助隊伍建立起強大的凝聚力量。他與隊友們攜手合作,共同面對各種挑戰,不僅展現出了他的領導力,更為運動場上的每一分努力注入了歡笑和活力。 梅賢治在《全明星運動會》中的另一個亮點,就是他的幽默風格和笑容滿面的表現。無論是在比賽中還是在集體活動中,他總是能夠用幽默的言語和舉止成為大家的笑點,緩解緊張氛圍,帶來歡樂的氛圍。 迎接挑戰,不斷進步 參與《全明星運動會》的過程,讓梅賢治不斷地迎接挑戰,不斷地突破自我。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只要擁有堅持和努力,無論是在演藝界還是在運動場上,都能夠取得出色的成績,並不斷進步,甚至拿到MVP的榮耀(最有價值的選手)。 梅賢治在實境節目《全明星運動會》中的參與,不僅展現了他的運動天賦和積極態度,更展現了他的幽默風格和團隊合作能力。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歡樂精神,為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演出,成為這個節目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我們期待著他在未來能夠繼續以他的魅力和實力,在不同領域繼續創造更多的精彩。
-
在國際新媒體平台上的金門短片-信使Ⅰ: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
Giloo Fest 2023 是由「眾籌提案大會」與「國際華語短片影展」兩大活動組成的嶄新創舉。除邀請影迷搶先觀賞由 Giloo 策展的50大國際華語短片影展,更首創串連全球影迷直接贊助新銳影像創作者的全新模式。 在這一次的Giloo Fest 2023,有一部令人動容的短片《 信使I-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這是由金門子弟林羿綺(Yi-chi Lin)的創作,這部作品獲得2020金穗獎、2019高雄電影節、2019南方影展,同時也是導演林羿綺導演第2部入圍女性影展台灣競賽獎的作品,2015年她就曾以《餘燼三部曲II:盛宴》拿到台灣競賽獎的特獎,在她心中女性影展佔有一個特別的位置,它是林羿綺導演第一個入圍的影展,也是第一個得到的獎項,甚至促使她再度回到校園,就讀電影研究所,對於影像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與創作更多的作品。 而《信使》系列的靈感則來自導演在奶奶抽屜中的信件,小時候導演總喜歡去翻看那些信件,長大了才慢慢知道那些親戚都在述說著思鄉之情,對那些與奶奶同輩的親戚來說,台灣才是他們的家,到了叔伯輩,「家」變成了「想像中的家」,信中不忘對遠方的親戚噓寒問暖,因為台灣在印尼北邊,他們總以為台灣的冬天是一片雪國情狀。因為個人特殊的家庭背景,她航向了與東南亞移工及配偶完全相反的路線,她照著信上的地址,來到了印尼。 《信使I: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這部電影開始的定位就是紀錄片,雖然導演在拍片之前都不會預先設定立場,當時在拍片時,簡單查個基本資料就前去印尼,但到了當地文化衝擊依舊很大,面對有著共祖甚至在近四代內有親近血緣連接的人們,她在印尼的這段時間竟充滿了「轉譯」的過程,與舅公等人她必須說的是最代表傳統的台語,叔伯輩因為曾到中國工作,能用中文溝通,而與導演同輩的人們則是以英語與她對話,他們驚訝於竟然有人從「遙遠」的北方來探訪,更驚訝於他們居然有血緣關係;而對導演來說,這些與她有同樣生理素質的人卻是信仰伊斯蘭教,那些提醒人們朝拜的鐘響,也提醒他們的共同語言幾乎流失殆盡。 印尼排華的情節不是新聞,當地的華人也盡量低調生活,因為政府政策的關係她們無法學習中文,廟宇大概是少數僅存能夠代表華人文化的其中一個元素,但與導演同輩的親戚們已經都不知道自己來自金門了。在印尼所需的轉譯同樣也出現在奶奶的生活中,信件是中文,奶奶必須請人唸給她聽,而當這部作品完成後,導演曾帶奶奶前往觀賞,奶奶對此覺得很有趣,因為她不斷地看到親戚的臉及導演的聲音出現在片中,對她來說是很新奇的體驗。 而導演也在紀錄片中約莫二分之一處有一段想像式的自白「我望著眼前的棕櫚錫礦,此生註定成為漂流南洋的孤魂。」這段自白宛如分界點,先前交錯的四種語言打破藩籬同步顯現,坦然宣示家族的前世今生在此交會,並且將要越渡。這是什麼樣的過程?緬懷、憑弔,或者單純打造一個時空封包,悠然其中?林羿綺的《信使-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本身並不揭露更多訊息,作品提供的觀看路徑多向卻封閉,它是一次沉浸式的出神,如果有所謂答案,也已藏在出發前的提問裡。以家族移民路徑做為背景,半個世紀後的探訪軌跡是線索,夢回當年親戚們落地生根的新故鄉,如今顯得既熟悉又生疏。 但是在台灣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時,或許金門這一座國際僑鄉之島,正如同導演的祖母何月含女士所繪製的地圖一樣,可以成為南向的橋樑。
-
《星期人物》從越洋信使到雙生 林羿綺原鄉情下的創作
林羿綺 祖籍:金門浦邊 祖母:何月含 出生年:1986年生 現居:臺灣臺北 學歷 2016碩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 2010學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 個展 2021越洋備忘,政治大學藝文中心,臺北市,臺灣 2020越洋信使,鳳甲美術館,臺北市,臺灣 2017琥珀之夢,福利社,臺北市,臺灣 2016穿越回歸線,水谷藝術,臺北市,臺灣 近期聯展(2021~2023) 2023民間,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臺灣 2023The 30th 4.3 Art Exhibition 「記憶的守夜,邊界的守衛」,Art Space IAa,濟州島,韓國 2022浯島顯影-金門駐地成果展,大地吳心泉宅,金門,臺灣 2022鄉愁是一面飄蕩的旗-台灣香港錄像展,鳳甲美術館,臺北,臺灣 2022亞洲的地獄與幽魂,臺南美術館,臺南,臺灣 2022雅加達雙年展-關於島嶼的隱喻,印尼國家畫廊,雅加達,印尼 2021完美之隙-第九屆華宇青年獎入圍展,三亞華宇藝術中心,三亞,中國 2021松果眼,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北京,中國 2021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台北/福爾摩沙花園:島嶼壯遊,Ars Electronica Center,林茲,奧地利 2021流.忘:林羿綺、羅玉梅聯展,VT Artsalon,臺北市,臺灣 2021黎府藝術節:先祖的靈魂‧新開始,黎府,泰國 2021 4.3 Art Exhibition "A Certain Scenery",Art Space IAa,濟州島,韓國 2021 第13屆光州雙年展-臺灣C-LAB主題館:雙迴聲,亞洲文化殿堂,光州,韓國 作品典藏 2021 《雙生》-版次1/5,藝術銀行 2021 《迴聲者群像》-版次1/5,藝術銀行 2021 《父域安魂曲》-版次3/3,藝術銀行 2019 《父域安魂曲》-版次2/3,私人收藏 2018 《運行針:曼谷》- DCP,國家電影中心 2018 《父域安魂曲》-版次1/3,高雄市立美術館 咱現時有無共的身份,甚至連名字攏無共款。佇律法上,咱根底著是生份人。 --林羿綺《雙生》 林羿綺個展「越洋信使」的第一件展品,是一幅電繡製作的《金門何氏家族東亞遷徙圖》,像是登場人物眾多的偵探小說,在正式進入劇情之前,讀者須先具備角色背景的基本理解:於本展登場的家族三代橫跨百年,他們從金門出發,橫渡南洋一路顛簸輾轉、分散各地,落腳在台灣、新加坡、印尼邦加島和雅加達。這一張電繡圖讓許多金門人很熟悉,卻也震驚了許多台灣人。 林羿綺的《信使》系列共有三部曲,從《信使 I: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信使II:永恆漫遊與熱帶追尋》及《雙生》。 《信使I: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的開始,要從2018年林羿綺一場瘋狂的實踐說起,緣起林羿綺從小喜歡翻著祖母的抽屜,組母的抽屜裡有著南洋家人寄給組母的信件,隨著歲月這樣翻看著,在林羿綺的心中開始一連串的想法,而這樣的想法就在2018年爆發成為一場實踐,林羿綺就這樣簡單的找了資料,便前往印尼雅加達和邦加島,拜訪舅公家族和他們經營的咖啡工廠,這段探親過程的影像經拆解重組之後,加上舊書信、口述記憶和四種語言的混雜交織,構成創作計畫《信使I: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2018)的骨架-《透島計劃-金門與邦加紀錄片》,《信使I:返向漂流與南洋彼岸》這件作品獲得該年「台北美術獎」優選,更是獲得2020金穗獎。 2019年,林羿綺再次前往新加坡,憑著四、五十年前來自「中峇魯社區」、字跡早已模糊的寄信地址,找尋很久之前前往新加坡謀生、自己未曾謀面的外曾祖父一脈。中峇魯社區是新加坡最早的公共組屋,而今是一棟棟潔白、規格化的現代建築。林羿綺鼓起勇氣挨家挨戶敲門,詢問每一扇門後方的主人,是否認識書信的署名人?這次尋親之旅拍攝的畫面,在《信使II:永恆漫遊與熱帶追尋》(2020)影像裝置中呈現。 無論是印尼或新加坡,林羿綺尋找的都是祖母的親人、即父親的母系家人。 從林羿綺祖母的兄長何開文(林羿綺的舅公)為躲避戰亂徵兵,1945年自金門後浦港出發,先到廈門港,再搭船前往新加坡,輾轉到印尼邦加島,現定居雅加達。 當時為躲避炮彈轟炸,在戰地邊境管制的情況下,1958年,林羿綺的祖母何月含隨軍機從金門來台,由於祖父是國民黨情報員,祖母是以軍眷的身分被安頓在中和的壽德新村,這裡是林羿綺成長的地方,和外曾祖母、祖母和父親在此生活,而今僅剩祖母和她相依;而林羿綺本身就是被祖母帶大的孩子。 因為前後的戰亂,讓兄妹倆自此分離,分別在台灣與印尼落地生根、開枝散葉,只能透過書信和越洋電話傳遞思念之情,儘管書信是由當地會寫中文字的信使代筆,在台語、中文語言轉換的過程中不免有些錯譯,和對陌生國度的誤解想像,但信中字句真誠、溢於言表。到了第二代、第三代,雖然是不同的國籍、說著不同語言、法律上的「生份人」(陌生人),當年的舊家書彷彿臍帶般緊繫著血親關係不離散。 林羿綺在舅公有九個子女,現在已經到了第三代,「小時候看他們寄來的照片,華裔面孔的成員、居家的擺設,過年也有新春賀年的佈置,感覺跟我們沒太大差異。2018年我到印尼,才知道原來印尼是很多種族的國家,且以穆斯林居多,這跟我記憶中的華裔家族文化有很巨大的差異」,即使在台灣媒體的呈現上被「華裔化」的新加坡,也是種族多元的國家,這樣的差異感形成《信使 I》的問題意識:「移民的親人們如何在東南亞異文化下生活、生根,並找尋自己的定位?」 語言的隔閡是最顯著的差異,如同《信使II》收錄中峇魯社區的華裔家庭,可藉由他們對話的語言區分出世代,在《信使I》當中,林羿綺也以閩南語、印尼語、中文、英文四種語言的切換,凸顯移民世代對母體文化認同的差異。除此之外,印尼政府規定華裔不能使用華人姓氏,林羿綺舅公九個孩子的姓氏各不相同,「完全看不出是一家人」,「他們私下也會取華人姓名和英文名字,用什麼名字就回到什麼身分,姓氏、名字只是代號。」 「家族的分散,都是東亞政治脈絡下出現的歷史事件造成的。」在2020鳳甲美術館策展人葉佳蓉策劃的「越洋信使」,林羿綺以祖母家族三代的離散故事為基礎,一方面梳理家族遷徙的私歷史,另一方面,透過私歷史來對應全球化之下,由於經濟條件、戰亂等因素,致使族群遷徙形成東亞移民版圖的變化。 異國雙生 從此沒有共同的語言 林羿綺在《雙生》作品中引述一段「三姑」(金門對靈媒的稱呼)的預言,那段預言的背景是因為祖母年輕時被踩到地雷的同伴波及,家中長輩擔心日後是否會不良於行,因而向三姑請教。「金門人認為,每個人在地底有一朵代表自己的花,三姑可以去地底看花的生長狀況,然後預言這個人的未來。三姑告訴老人家,孩子的腳沒事,但是這個家族會散居各地、逐漸消失在這個島上。當祖母告訴我這段預言,我覺得家族的命運好像早就被寫好的劇本一樣。」《雙生》(2020)便以這段預言作為主敘事線。 接續「信使計畫」創作的《雙生》,混合了歷史劇與劇場形式,透過三個演員一飾兩角的「雙生子」概念,演出何家三代漂流異鄉的境遇,林羿綺自己扮演懸絲傀儡的操偶師,操演一對異國雙生女孩的戲偶,如說書人般的述說家族遷徙的歷史,而這也是他的家族故事,更是許多金門人的故事。 《雙生》劇情故事從1936年金門浦邊一對兄妹「文、月」的對話開始,透過「文」害怕日軍到金門抓男丁從軍的擔憂,鋪陳出接連的戰亂,導致金門青年外移的背景。1945年,初來乍到印尼邦加島的「文」遇上印尼獨立建國,延伸出廿世紀東亞去殖民獨立浪潮的大歷史。1949年,金門變成戰地前線,為躲避國共內戰,留在家鄉的「月」1958年來到台灣,身處異地的兄妹透過寫信所,將一封封傳遞思念的書信寄給對方。時序進入1970年代,第二代的阿明、阿欽以觀光名義返回金門,兩人已分屬不同的國籍。1980年代,第三代同年出生、同是女孩的巧合,讓兩個家族相連相生卻註定分離的命運,在相異的國度延續生根,而「文、月」離鄉時各自攜帶的鱟殼標本,不只是思鄉的憑藉,也是「自己從哪裡來」的血緣象徵。 在《雙生》這部作品中林羿綺細膩的處理了語言的轉換: 從第一代對話的金門腔閩南語,兩地寫信所寫的卻是中文書信,第二代以閩南語對話,但與第三代的溝通則分別是中文和印尼語,到第三代的雙生小女孩各自中文、印尼語為主要語言,但彼此間的互動卻是第三國語言的英語,就如同片中口白:「異國雙生,卻再也沒有共同的語言」的世代處境。 光是看著《雙生》的介紹,就讓許多金門後裔心有戚戚焉。 而雙生子的靈感則源自林羿綺家族老照片,林羿綺分享到:「舅公跟祖母年紀相近,小時候常被當成龍鳳胎一起拍照,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我父親和印尼的伯父,他們同一年生、身高和身材差不多,只要碰面就會兩人並排合照,我和印尼的表妹也是同年生,也會被擺在一起拍出雙胞胎的感覺,好像我們是同一個人、共有靈魂,但生長在不同國家。」 林羿綺在《雙生》裡,也對照了印尼第三代的處境。曾經歷過排華事件的慘況,印尼的伯父囑咐表妹:「如果有人要欺負你,要懂得躲起來。」林羿綺的表妹在雅加達出生、講印尼話並接受當地教育,「還要小心翼翼地生活,這感覺很衝突。」 拜社群軟體發達所賜,而今國際通訊比起過去書信時代更為便利,林羿綺與印尼的親戚互動密切,「在台灣,只有我跟祖母;在海外,我有一大群家人。」2019年,林羿綺受邀參加「日惹雙年展台灣館」,在前往雅加達的班機上,林羿綺發覺自己竟和身旁的移工一樣「也有雀躍返鄉的感覺」,「雅加達是舅公家族的異鄉,卻讓我有種另一個家鄉的懷念感,這和他們在當地小心翼翼的生活很矛盾。」 我們要往哪裡去? 長期以來,台灣社會討論主體與身分認同的主流觀點,多半是「本島」視角,鮮少探討「離島」的特殊處境,彷彿作為軍事前哨就已是定位的全貌,然而,這只是20世紀受戰亂影響的金門。 回溯金門16、17世紀便有出洋的紀錄,19世紀更有幾波海外移民潮,金門人的足跡遍及東北亞、東南亞甚至橫跨大西洋,「造就了金門在早期全球化底下走得非常快的節點。」近年,金門複雜的認同議題受到較多的討論。 林羿綺的《信使I》為觀看東南亞的視角另闢蹊徑:在經濟、移工、南向政策等議題之外,金門與東南亞還存在著移民的血緣關係。只不過,金門的文史資料僅記錄出洋者去東南亞,「但在地的生活和離散的身分認同,無法再詳細得知」,因此,林羿綺試圖在「越洋信使」當中彌補這些許空白。 透過影像創作,林羿綺有如金門的三姑,通過自己的身體承接家族的靈魂與記憶,同時也嘗試釐清自身的認同課題:「我從哪裡來?為什麼家族會經歷這些事情?為什麼幼年生長的環境是這樣?我繼承的長輩記憶又是什麼?這些作品,都是從疑問開始。」 疑問造就了林羿綺創作出《信使》系列作品,也讓我們透過她作品思考金門的過去與未來。 資料參考: (1)國藝會線上誌 (2)林羿綺 《信使》系列線上頻道https://youtube.com/ @yichigo21 (3)林羿綺個人作品網站 http://www.linyichi.com/
-
《異鄉鬢影》桃園市金門烈嶼同鄉會 8/6舉辦會員大會
﹝桃園訊息﹞桃園市金門烈嶼同鄉會將於本月6日(週日)上午10時於海豐餐廳(桃園市中壢區文化路166號)舉辦「第一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暨政令宣導,理事長洪成美暨全體理監事邀請旅台烈嶼鄉親與會參加,同時也歡迎旅台烈嶼鄉親加入會員,相關訊息聯絡人:總幹事—方榮旦,聯絡電話:0937-102073。
-
《浯事吾聞》金門閩南文化之島 工匠傳承百年工藝 往南進
金門的文化體系源於閩南的泉漳地區,建築形式傳承母文化的特質。傳統建築藉由泉漳等地工匠興築,基本上與原鄉的形制近似,或進而在本地發展出多樣化的地域建築。 《金門志》中指出「金門,澥外山也。晉時避難者入焉,髣髴武陵桃源境界。唐置牧馬場,始闢榛蕪為樂土;斯陳侯之遺烈矣。代經幾易,沿革相尋,山川風景亦因時變態。國家清晏日久,井里市廛生聚蕃息,已嵬然作滄溟保障、海上奇觀」(林焜熿,1993)。金門大抵於宋末元初時第二批之眾多閩南沿海民眾移墾至此,七百餘年來傳承了完整的閩南文化,可謂文風鼎盛。 金門島位處九龍江口及廈門島外,在此海灣扼口鄰近廈門、漳州、泉州及同安、南安、晉江、圍頭等地,兩地距離10至30公里間,自古以來金門的移民多數來自此區域,而與祖籍地之關係密切。如以建築源流來看,「金門屋宇,多從泉漳,規制不大,而體形堅固,牆以石壘,以磚砌,門戶窗牖,率用堅木,屋瓦榱桷,必求縝密,以舊多盜患,不得不然也」(金門縣政府,1991)。 而也是因為這樣,金門宋元開始出了許多建築匠師,更在清朝中後期達到巔峰,更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金門僑民大量出洋,遠渡到南洋各邦、日本等地,匯回資金並帶入外洋文化,造就了中西合璧的僑鄉特色,建築材料的運輸及工匠的往來則更加密切,引入如「馬約利卡」彩磁等洋化的裝飾磁磚、鑄鐵窗、洋式家具等。至今,金門各聚落所留存的各類建築,均能見到來自對岸各地的建材及受到洋商材料影響所興築的房舍,也使得金門由數百年來的閩南小島轉變為一處具閩南文化、僑鄉文化特色島嶼。 時至今日,金門依然擁有上千座古厝、數十處完整自然村聚落,金門現在政府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古蹟約44處、登錄歷史建築約144處、文化景觀1處、民俗有關文物6項外,縣政府亦針對6處重要聚落畫設保存範圍建議。由此可見金門是我國文化聚落匠師的搖籃。 清末民初有不少閩南傳統匠師落籍金門,南向南洋澎湖或台灣,如有名的清末匠師王益順是泉州惠安崇武溪底村人,生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光緒三十年(1904年)應聘到金門,與金門當地的工匠配合,興建后浦陳氏宗祠及王氏宗祠,前後在金門居住7年。1919年更赴台灣設計艋舺龍山寺,陸續修建有艋舺晉德宮黃府將軍祠、南鯤鯓代天府、新竹都城隍廟、台北市孔廟等。王益順生有二子,次子淵河留住惠安故里,長子廷元(一作廷源),清光緒十二年(1887年)生於惠安溪底,18歲隨父親來金門,1918年開始定居金門,最初先以做床具、桌椅家具為主,再投入大木作。1923年設計后浦商會連棟式洋樓,建成商街名為模範街,他承攬過的金門傳統宅第建築有水頭六路大厝、歐厝、東沙、湖下、舊金城、古崗等地,同時還有西浦頭宮、官澳宮、洋山家廟等宗祠廟宇。1938年承建頂蘭金剛寺,1939年在金門過世,後裔留在金門,1968年清代金門鎮總兵署整建,由大木匠師王益順孫輩王致祥承包,拆除頭門木屋架,一改以往木材結構,配合泥匠張錦華,以木條模板組成傳統構材的外形,再以混凝土搗築,並藉鐵鉤、鐵圈輔件組合固定。經過油漆彩繪後,在外觀上很難分辨出與木構的差異。這種引用鋼筋混凝土仿木作的「不見木」形式進行傳統建築改造工程,是時代性技術的演變結果。 而金門在明清時期大量的建築閩南式建築,成就出許多閩南建築相關匠師,匠師們收徒教子,徒弟出師後前往南洋或台灣澎湖,更成就各地閩南建築的傳承與演化。
-
《星期人物》人間國寶-葉氏匠師 從金門傳承到澎湖 守護百年閩南工藝
葉根壯 尊稱:壯司 出生年:1932年 仙逝年:2014年7月23日(復興空難) 祖籍:金門沙美(沙美佛嶺葉氏) 曾祖父:葉媽利 祖父:葉元 父親:葉東 伯父:葉育 叔父:葉得令 堂弟:葉銀河 出生地:澎湖縣馬公市後窟潭人 重要經歷: 臺灣著名大木作師傅,業界尊稱「壯師」。 葉根壯曾參與設計與建造的廟宇作品接近百座,包括澎湖天后宮、馬公城隍廟、西嶼王爺廟等重量級古蹟,對擘畫、細木與鑿花都非常擅長,是澎湖知名的大木師傅。 2010年被文建會列為「重要傳統藝術」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葉根壯為後窟潭葉氏第13代子孫;曾祖父葉媽利、叔叔葉得令皆是澎湖當地知名匠師,影響澎湖大木工匠百年門派。 澎湖大木作匠系可考的分為「藍系」、「葉系」與「謝系」。 「藍系」祖師即大正年間主持澎湖天后宮修建工程的藍木,藍氏籍貫廣東潮州,屬於潮州匠派;而「葉系」與「謝系」師出同源,乃葉根壯的曾祖父葉媽利開創。 葉媽利,字貞吉,生於道光元年(1821年)祖籍金門沙美屬於沙美佛嶺葉氏,曾返金門拜藝,藝成返鄉後延攬同治至光緒年間(1860-1890年間)澎湖地區絕大部分的寺廟工程,業界尊稱為「利司」。 葉媽利在清、日政權交替的這一年(1895)撒手人寰,身前有藝傳其子葉元(1856年-1913年)、葉一貫(1865-卒年不詳)以及鄰居謝江三人。 葉元生有三子,分別是葉育、葉東與葉得令;而當葉元於大正二年(1913)過世時,葉育與葉東並未完全繼承父親的全套技藝,於是當大正九年(1920)葉得令十七歲開始習藝時,便拜入謝江門下。 謝江(1870-卒年不詳)約莫於光緒11年(1885)前後向葉媽利習藝,在大正初年到日治時期結束的期間,謝江便是「葉媽利系」僅存的嫡系傳人,又因廣收門徒而另成「謝系」,代表作品為「澎湖觀音亭」與「媽宮城隍廟」。 謝自南(1907年-1990年)為謝江之子,後來成為「謝系」一脈成就最豐的大木匠師,據載媽宮城隍廟現場的工程實際上係由謝自南主持,只是謝自南在29歲那年移居高雄,「謝系」一脈的重心也隨之轉移。 葉得令(1905年-2000年)收授五名弟子,皆可謂「葉媽利」一系的第四代傳人,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為葉得令之子葉銀河(1933-)與其侄葉根壯。 葉根壯十三歲(1944)公學校畢業後(該時期澎湖處於日據時代),原在姊夫經營的雜貨店幫忙,十七歲(1948)那年姊夫過世。 適逢叔父葉得令前往望安興建吳府宮在即,便毅然結束雜貨店生意同赴望安參與營建工程,翌年正式拜入葉得令門下習藝,二十八歲(1959)出師,第一件獨立承攬的作品就是湖西鄉許家村的港元寺(已拆除)。 澎湖自1950至1990年代間,乃是傳統宮廟建築工程與技藝發展最為顛峰時期。 根據葉根壯口述的紀錄,早期澎湖地區的寺廟較不講究裝飾(小木作),不會另外聘請鑿花匠師,所以大木匠師通常要包辦鑿花匠師的工作,葉根壯二十來歲時,曾隨叔父葉得令返金學習,加上師承葉系,秉承庭訓使然,遂成業界「全才匠師」的典範。 1949年至1959年間,葉根壯隨叔父葉得令奔走各處搭建寺廟,此一時期施作的工程大多採用木架扇結構,現今唯有吉貝村觀音寺以及林投鳳凰殿的寺廟之中,尚有留存舊木廟時期的斗栱、大楣、步通等木架構之外,葉得令時期的作品大都被拆除殆盡。 1959年葉根壯開始獨立執業之後,有感於當時建築材料採用鋼筋混凝土漸漸普遍,已經有取代傳統木造建築的趨勢,葉根壯透過自學與觀摩,重新學習鋼筋繪圖與營建的技術,堪稱經歷傳統木造又能夠順應時代變遷的匠藝大師。 1990年之後澎湖縣內屢有舊廟拆毀、起蓋新廟之事,不少澎湖傳統木造廟宇因此消失,葉根壯乃留存至少有62座廟宇、總計296張圖面手稿,彌足珍貴。 2010年,葉根壯被文建會列為「重要傳統藝術」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 2014年,葉根壯入選為文化部7月29日召開「第三屆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其保存者審議會議」中列審名單,若中選「文化資產保存獎」即為國家正式列冊的「人間國寶」;但葉根壯卻在審查前夕的7月23日遭逢復興航空222號班機空難,與妻子葉鍾日縛雙雙罹難,不幸身亡。 我傳統建築研究學者李乾朗教授曾說:「大木司傅是建廟過程最主要的人物,主掌造型外觀設計、統籌工程,相當於建築師的角色,是建廟工程的靈魂人物。而葉根壯是國內僅存少數完整傳承潮州派技法的大師,又保有澎湖海島特色,風格獨樹一格。傳承潮州派大木技藝—葉根壯最為人稱道的「不見木」手法,就是用鋼筋混凝土仿大木結構打造的建築,外觀看來卻不著痕跡,宛如木造建築,1965年建造的尖山顯濟殿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晚近則有2006年落成的龍門觀音宮。可以說是保有傳統,技法日新的大木司傅。 他的驟然罹難是我國一大損失。」 葉根壯的罹難,也推動我國傳統建築匠師培育與傳統技藝數位化保存的相關政策的推動。因為我國在當時並沒有相關的傳統匠師培育的普及性課程,大部分都還是比較單一性的師徒傳授或相關大學、研究所的專業性培育。 葉根壯是一位有名的嚴師,曾在文化部巡視澎湖古蹟時建言,應將傳統建築匠師深入民間,因葉根壯知道18歲才踏入匠師學習的他,可以在28歲出師,靠的是熱誠學習。但這一方式是可以透過現今有系統的教育方式,搭配實地實習方式培育出更多匠師。從中也可以讓傳統建築之美更普及化,使得傳統建築與現今技術相互搭配,維持我國傳統工藝的根本,並也可以保持聚落之完整。 當時文化部長龍應台聞訊葉根壯罹難後備感惋惜,立刻指示文化資產局務必完整保存其精湛修復技術紀錄,也間接的推動起一連串的匠師培育。 葉根壯,人稱「壯司」,至今在傳統建築匠師界裡,許多人感念他,思念他,稱他為墨家傳人-壯司傅,因為縱然他人已仙逝,生前所為仍舊影響了後世,他所留的遺稿與相關推動政策的建言,持續地滾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