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經樂道
-
《浯事吾聞》金門離島媒體觀光重鎮 銘傳招收大一新生轉系就讀
近年受疫情影響,國內離島旅遊逆勢成長,宅經濟也帶動網紅興起,搶攻休閒觀光、網路新媒體商機,銘傳大學在金門打造離島首座以結合媒體與觀光發展教育重鎮,不僅有金門唯一無人機考訓場、金門海上樂園及金銘之聲廣播電台等,提供師生新穎專業的軟硬體設施,主打小班制教學,即日起開放銘傳大學全校不限科系大一新生皆可申請優先轉入就讀金門分部休閒遊憩管理學系、廣播電視學系,8/18前限時開放報名,機會難得、名額有限! 銘傳大學以發展多校區移地教學模式,及優質化的教學和國際化的學習環境著稱,特別推出「111學年度轉入金門分部就學一、二年級優惠專案」,讓所有新生都可以享受到移地教學多元大學生活的樂趣。 凡透過大學入學考試錄取不限科系大一新生皆可申請,凡申請轉入就讀金門分部的同學,可獲得該校專案獎助學金:在金門就讀期間,輔導通過「學系學習計畫」,每通過一個學習計畫,給予1萬元獎勵金,每學期最多可以獲得5萬元獎勵金,兩年可獲得20萬元獎勵金。 另外,還可以申請金門縣政府就學津貼每年新台幣10,000元(未申請政府各項就學補助)及交通圖書券每年新台幣4,000元,且可享有金門縣政府提供之各項福利(學生戶籍須於開學後,遷至本校金門校區),金門往返台灣的機票,也可享用離島居民的優惠票價,還可申請金門交通卡,免費搭乘金門縣公車、大小金門交通船等。該校其他獎助學金,金門校區學生均可一體適用。詳細簡章請參閱金門分部網站說明http://kinmen.mcu.edu.tw,或洽金門分部電話(082)355-233轉分機7510。
-
《星期人物》古寧頭增賢書室-李增紅爺爺與倪珠賢奶奶化大樹護金門學子
姓 名:李增紅 出生年:西元1920年(民國9年) 仙逝年:西元2016年(耆壽96歲) 出生地:金門古寧頭 經歷: 西元1947年—27歲下南洋至新加坡 西元1962年—與印尼金門金僑合股創辦聯原公司(九八行) 西元1997年—回饋鄉里捐贈壹千萬元新台幣建造私人圖書館-增賢書室 西元2011年—於金門縣大同之家育幼組設置「李增紅先生暨倪珠賢女士愛心基金獎助學金」 環島西路二段轉入古寧頭圓環前,在左手邊有一間閩南式的兩層樓房,而對面有一個候車亭名為「增賢書室」,許多人在看到的當下都會好奇為何這裡有一個書室,而且還有公車站在此設立,其實這背後有一個大大的感人故事,這是有關金門古寧頭李增紅爺爺與倪珠賢奶奶用自己的方式守護愛護金門學子的故事。 西元1915年(民國4年)—金門設縣。 西元1916年(民國5年)—李增紅誕生於古寧頭。 西元1937年(民國26年)—日本侵金。 西元1945年(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西元1947年大戰剛結束的第二年,那時金門的生活非常的困苦,剛當爸爸的李增紅,看著懷抱中的女兒,還有與他結髮三年的妻子,輕摸著她的手上的細紋,他決定跟姐夫去新加坡,當出洋人,奮鬥總有機會可以給妻女一個好的生活,奮鬥總可以有活下去的機會。 就這樣剛年滿27歲的李增紅,告別妻子與剛出生四個月的女兒,下南洋去了。 根據江柏煒教授2007年的訪談,李增紅剛到新加坡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開始,李增紅經同鄉介紹,在新加坡河邊幫忙洗船。 工作了70天之後,李增紅擔心家鄉的妻女,所以他便鼓起勇氣向老闆詢問可否支領薪水以便寄回金門,老闆竟回答「已經給你供吃供住了,還想要工資」。李增紅聽聞後,知道這樣的工作繼續下去沒有前途,便辭職離開了。 透過鄉親的協助,李增紅住進由古寧頭鄉親所組成、位於吉寧街的「古甯同鄉會」,一個月三元月租,並找到貨車的搬運工作,一天工資四元,若沒有貨可搬,則幫忙洗車,一天二元。這樣一個月平均有百餘元的收入。 在江柏煒教授訪談的過程中曾紀錄這樣一段故事:李增紅在訪談中曾清楚回憶起1950年代一天的開銷是:早餐花費三角,二粒麵包(roti,二粒二角),咖啡黑二杯(kopi-o,二杯一角),有時吃不飽,再買一粒麵包。中午花費四角,二碗粥(二角),土豆(五分)、菜脯(五分)、魟魚(五分)、乾魚(五分)。晚餐花費七角,二碗飯、四角的湯、菜等。這樣算起來,一天約花費一元二角。(1940-1953年間,新加坡隨馬來西亞使用馬幣,這裡的貨幣應該為當年馬幣) 李增紅就這樣一點一滴積少成多,經過十餘年的省吃儉用,累積了一些資金,在西元1962年,他出洋努力的第15年與印尼的金門鄉僑(蘇門答臘的黃水桌、泗水的黃章掘等)合股組成「聯源公司」(九八行)。 公司營運的方式是由對方寄印尼土產到新加坡來買賣,大宗貨物如咖啡豆、樹膠、糖等。 當時,不少九八行集中於新加坡的源順街(直落亞逸街)、文達街、廈門街一帶,許多商人在採購時都會沿街比價,所以往往公訂的2%利潤還下殺到1%,才能爭取到客源。 另一方面,自國外進口貨物、成為新加坡代理商,也是聯源公司主要業務之一,包括日本的朝日啤酒、A One沙丁魚罐頭、美國佳美香皂及永備電池(EVEREADY)、墨西哥鮑魚罐頭、荷蘭奶粉等。後期也有從臺灣進口水果(荔枝、龍眼),若能先進口,搶得市場先機,價錢及利潤愈好。 1970至1987年是聯源公司的黃金時期。 由此可以得知,當年李增紅不只要懂得會計、運輸、貨品管理,還需要看得懂先機,搶先一步才能穩定公司成長。 而這一切並非是偶然,而是李增紅一步一步慢慢從工作中學習而來的。 而李增紅有一個好幫手,就是他在金門誕生的大女兒李明慧。 1956年,李增紅到新加坡的第9年,生活比較平穩,因此透過關係將當年只有9歲的女兒李明慧與妻子倪珠賢一起被接到新加坡。 當時金門還在軍管時期,從金門坐軍機到台灣不用錢,但要有關係才能拿到位子,李明慧曾回憶著當年軍機到台灣的過程,是機艙內人貨混雜、臭氣沖天的景況,到臺北等候數日後,再經香港、曼谷而後至新加坡,航程時間超過七、八個小時。 李明慧到新加坡後,在父親李增紅的安排下進入由光華學校、中正中學讀書。 17歲畢業時進入聯源公司工作,李明慧曾分享她當時提到當時什麼工作都得兼任,包括公司的財政、康樂、秘書、打字,也得與外國公司寫信聯繫,或是寄外國船的出貨單等。 由其父親不在公司時,全由她一個人打理。 聯源公司當時雇用了6、7個職員,但貨船到港時則需要雇用臨時散工幫忙搬貨,數量不一,端看貨物多少,但要能臨時調得到人力才行,這是要極大的人脈、抗壓力與協調能力都要極好,因此公司口碑與誠信要好,才能在即時獲得臨時人力的協助。 其實從事九八行也有極大的風險,李明慧在訪談過程中分享一件令他們家族感恩的事情就是1970年代,聯源公司的船曾被印尼政府沒收,當時損失很大,幸好印尼的華人老闆很信任她父親,借予資金,才渡過難關。 李增紅做人良善,做生意講誠信,他向印尼華人購買的土產有咖啡子、樹膠、胡椒等,而印尼華人也會寫信來訂貨,不管他們要什麼,只要不犯法,李增紅都會要求聯源公司都幫他們進口。 有些是原有進口,有存貨隨時供應需求,這種貨物利潤高。這些由歐美日本進口貨物種類繁多,俗稱洋雜,例如朝日啤酒、佳美香皂、日本AI沙丁魚、墨西哥鮑魚、荷蘭奶粉、代理永備電池等等。 有些歐美公司在新加坡有辦事處, 像荷蘭奶粉,向辦事處買,數量多也會較便宜。有些是客戶下訂單之後,再聯絡進口,例如白糖、米、墓碑、碗盤等各種訂單都有。 李明慧分享對於公司利潤營運而言,糧食比較不好賺錢,但是卻在當時很熱銷,荔枝、龍眼等水果從台灣進口,要搶快搶時機,不快一定就會導致虧損。 所以李增紅當時也會到台灣做生意,一年到約7至8次。 關於對供應商的付款方式,李明慧回憶說:「像佳美香皂、墨西哥鮑魚、荷蘭奶粉,我們是開信用證,但因為我爸爸不喜歡欠銀行錢,銀行賺我們利息,所以多是現金交易。現金買貨比較便宜。」 「信用證是透過銀行進行,多是亞洲商業銀行或大華銀行,金門人開的銀行,講福建話。」 「印尼華人客戶有時會欠賬,有時會多放一些錢,放在我們這裡,下次再扣,他們都相信我爸爸。有時他們寄土產過來,就像存錢在我們這裡,每月寄帳單即可。」 而1965年新加坡獨立後,建立了建全的關稅制度,九八行類的運輸買賣事業也失去先天優勢,在成本大幅提高後,各家運輸公司紛紛退出市場,而聯源公司本來有16位合夥人,紛紛退出,最後1980年只剩下李增紅1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聯源公司在第一代李增紅與人生合夥人倪珠賢,第二代李明慧與其兄弟姐妹協助下,轉型成為進出口貿易的代理商,這是九八行中少見的轉型成功。 從中也足見李增紅與家族接班人的智慧。 1997年李增紅返金捐贈壹千萬元新台幣建造近代金門唯一私人圖書館—增賢書室(位於金門縣金寧鄉古寧頭),增賢書室的名稱取之李增紅爺爺的「增」與倪珠賢奶奶的「賢」作為圖書館的名稱,並添購圖書、鋼琴、運動器材供故鄉人使用,另外也成立「增賢書室基金會」,定期頒發獎學金,鼓勵鄉島親族後輩用功學習。 2011年李增紅與家族再次於金門縣大同之家育幼組設置「李增紅先生暨倪珠賢女士愛心基金獎助學金」照顧金門弱勢兒童。 曾有獲獎助學金的學子曾回憶:李爺爺頒獎給我後,我去跟他說謝謝,他看著我的眼睛用金門話說:「囡仔,要好好讀冊,讀冊誒好處跟你一輩子。」現在我依然可以在腦海中浮出那時候爺爺的模樣,很慈祥、很溫和。現在我長大了,爺爺的故事在我心中化為一棵大樹,每當人生遇到挫折,我就會擁抱心中的大樹,定定自己的心,因為現在的我是幸福的。 2016年李增紅老爺爺於新加坡仙逝,耆壽96歲,他的一生是金門青年的典範,曾有新加坡金門會館的前輩如此說過:「我們這一輩在金門出生的『離鄉』人,雖然已在新加坡落地生根,但曾經歷過的金門歲月,不論時間的長短,已在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金門永遠都是我們這一輩人的島鄉。」 李增紅老先生拚盡一生的力氣奮鬥著,並努力的讓自己心中最美的故鄉可以成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家鄉島,這中間的精神與典範是我們的楷模,更是永遠的精神導師。 ~此文刊登時為農曆感恩月的第一週,以此文紀念所有熱愛金門的出洋金僑前輩~ ◎本採訪稿引用資料如下:金門日報2016年2月28日:江柏煒教授—新加坡李增紅先賢事蹟、金門國家公園〈海外金門移民社群文化及其影響:印尼群島期中報告—計畫主持人:江柏煒教授
-
《浯事吾聞》新加坡金門會館-新主席方耀明:推動金門會館數碼轉型服務社區
【新加坡訊】 新加坡金門會館改選換屆,選出第152屆至154屆的新董事會,同時引進10名平均年齡50歲的新血,確保董事會年輕化和有朝氣,同心同德推進會務的發展。 新主席方耀明將帶領會館朝數碼轉型和服務社區等目標邁進。 新加坡金門會館新董事會就職典禮於7月17日舉行,39名董事中,有10名新董事的年齡介於42歲至62歲,最年輕的是青年團團長黃智勇。 當選的新主席方耀明(67歲)原是金門會館外事主任,接過前主席蔡其生的棒子後,將帶領金門會館朝數碼轉型和服務社區等目標邁進。 卸任的蔡其生主席,是知名華社領袖,曾擔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現任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會長和福建會館會長。 蔡其生主席自在2016年從黃祖耀主席手中接過金門會館主席的重任,共擔任了六屆。 回首六年來在金門會館的點滴,蔡其生主席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主席只是『過客』,要在有限時間做對的事情,確保會館能永續發展。我不敢說有什麼成就,但確實有些滿足感,也沒有遺憾。」 蔡其生曾擔任新加坡官委議員,政府經歷加上在總商會積累的經驗,使他對自己有一定的要求。他說,他盡力為金門會館做事,即便改革有陣痛,會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但這是為了集體和會館的利益,因此不能因為怕得罪人而不做,甚而失去改革的機會。 蔡其生主席說:「新加坡有約10萬名金門籍人士,雖然不全都是金門會館的會員,但如果我們做得好,就會獲得金門人的認同。」 蔡其生覺得很榮幸,有機會在任內完成多項重要任務: 一、成立文教基金和大廈基金;二、加強與新加坡本地金門鄉團的聯繫,組團訪問台灣和廈門市金門同鄉會;三、舉辦新馬印各民族清明祭祖大典,出席者超過5000人;四、整修會館大廈禮堂和活動空間;五、與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合作,保存會館重要文獻,並捐贈1000多冊書與文件給新加坡圖書館;六、修改章程,讓母親是金門籍的人士也可成為會員;七、實現數碼化管理,並推出會館官網,標誌著金門會館的數碼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此外,新加坡金門會館在2020年慶祝150週年慶時,出版歷史圖文集《極目.遠航》,系統梳理金門社群在本地的發展史。並拍攝的《金門精神》短片,則著重凸顯金門人堅韌不拔、至誠待人的精神面貌。 去年新加坡金門會館獲頒新加坡「傑出會館獎」,蔡其生主席認為這是一種肯定。 他也很珍惜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代表梁國新今年初為祝賀金門會館大廈整修贈送的「金館維新」墨寶,道出這些年來他努力為會館打開新格局,明知改革難仍毅然前行的心路歷程。 金門會館新主席方耀明受訪時,感謝前主席和董事們為金門會館打下穩固基礎。他說:「這讓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開始。新董事會下來將各司其職,擬定未來三年計畫,除了要加強會員之間的互動,也要繼續推進數碼化轉型,以及與華社的聯繫。」 文教活動方面,金門會館計畫通過出版書冊、舉辦講座和課程等,加深本地金門鄉親對原鄉的了解,同時提高會員的文化素養和個人內涵。 繼《金門精神》之後,會館也計畫拍攝暫名《金門故事》的系列短視頻,每部五分鐘至八分鐘,記錄金門社群的移民故事、創業經歷、飲食文化和生活習俗等。 對外,金門會館致力於加強與宗親的聯繫,除了推動與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日本、菲律賓、越南等海外金門僑社的合作,7月底也將協助金門原鄉舉辦「2022年金門原鄉再連結教育與交流活動」,通過網絡平台聯繫海內外金門人。 對內,金門會館也有計畫舉辦更多活動,推進與華社的交流和聯繫,並組織由青年團主導的社區服務活動,招募義工,吸引有興趣的年輕會員加入,壯大會館組織。 方耀明主席說:「在董事成員的支持與合作下,我相信金門會館的會務一定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
《星期人物》返金投入兒童教育 王蔚頎要讓金門學子認識家鄉寶藏
出生地:金門 出生年:1980 學歷:屏東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系) 經歷:普台國民中小學(小學部)、台北市大橋國小、新北市大豐國小、新北市青潭國小、新北市雲海國小、新北市新店國小、金門縣正義國小 現職:正義國小教師 現居地:金門歐厝聚落 松柏樹下,小朋友在閱讀畫畫,鳥鳴聲、蟬鳴聲,串聯起他們閱讀的美好環境, 海岸邊,小朋友透過老師的引導,認識許多金門海岸的底棲生物,小朋友透過的創作變成一張張擁有金門特色的撲克牌。 金城的書店二樓,有一群女子教師,透過專業業師的引導,畫出一張張可以出版的繪本畫,而這群老師所學得這一切,在新學期開始,透過暑期課程設計,讓學童透過繪畫,畫出屬於自己的繪本。 這一系列課程後面的推手就是 -王蔚頎。 王蔚頎目前擔任正義國小教師兼教務組長,曾經在台灣及國際飛來飛去的她,在邁入熟女之際,毅然決定帶著女兒返金從事教育,而這一決定是她走過世界後,回看自己的島鄉後所做的決定,因為她覺得:「看遍世界各地的美景與文化後,金門最美,文化底蘊最深厚,居住島鄉最幸福。」此時王蔚頎邊說邊露出驕傲的微笑。 其實少女時期的王蔚頎,覺得金門是一座監獄,因為那時候的金門還是軍管時期,相關媒體、娛樂的管制非常的嚴格。加上父親是軍警人員,身為家中長女的她需要成為弟妹的榜樣,嚴格的家教讓她幾乎喘不過氣。 「以前在家用餐要遵守龍含珠、鳳點頭的優雅姿勢,坐姿要端正,還要坐三分凳。」說到此,王蔚頎看著一頭霧水的筆者,特地拿出隨身攜帶的環保筷示範,看到王蔚頎的示範,筆者才明白原來自己拿筷子的方式還可以更優雅。 金門高中畢業後的王蔚頎,考取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現在的國立屏東大學),她形容自己當時就像一隻渴望自由的鳥兒放出籠子,台灣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有夜市、有熱鬧的街道,晚上還可以吃宵夜,電影院的電影也多出許多。 當時的她完全不明白室友為何會想家,可以獨自生活,享受大學生自由,不是很好嗎?! 就這樣,王蔚頎在屏東師範學院的日子是快樂、開心且充實的。 王蔚頎畢業後進入南投縣私立普台國民中小學小國部擔任班級導師,普台中小學是台灣有名的佛教學校,且全校學生從小一開始都要住校。 而身為班導師的王蔚頎明白國小階段的孩子對於關心的渴望,也明白家長對於小孩送至普台中小學的用心,所以王蔚頎每天早上7:20入班關心學生學習狀況,吃完晚餐後,便回到教室一一電訪家長告知學生學習狀況,直到晚上12點多才離開教室。 這樣的用心,讓當年的許多家長與學生至今都還會與王蔚頎聯繫,因為對於他們來說王蔚頎已經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家人之一。 但是也是這樣的用心,數年後,王蔚頎身體出現了反彈,決定暫時離開最愛的教育志業,返回台北休養。一段時間後,還是難忘教育,於是進入台北市及新北市等多所小學代課。 2009年,王蔚頎因緣際會踏入網路購物平台領域,開啟斜槓人生;白天維持教師身分,晚上及假日則與朋友一同創業,身為教師的她,寫起文案得心應手,加上正逢全球網路購物平台興起,就這樣王蔚頎開啟了她國際商務旅途之門。 日本、美國、加勒比海等等,去過將近十餘個國家、島嶼,但是每去一個國家,王蔚頎內心就會開始想起她的島鄉。 2017年王蔚頎多了一個身分-媽媽,她依然持續她的斜槓創業生活。直到有一天,她想看海,居住在台北的她想看一片海,強大的渴望籠罩著她,不管怎樣都想看到一片海,她快速的在腦中排列相關流程及想去的那片海灘,就這樣他帶女兒驅車前往離台北最近也最像她想看的海-貢寮福隆,此時距離她出發的時間,已經超過2小時了。 王蔚頎抱著女兒看著眼前這片海,她想起她的島鄉-金門。 那個擁有島嶼文化、海洋文化、閩南文化、僑鄉文化、戰地文化等的家鄉,她翻找一下自己的皮包,自己的身分證有、小孩的健保卡有。 四小時之後,王蔚頎抱著女兒,看著眼前熟悉的歐厝海灘,她笑了,她笑自己好傻,原來走了世界一大圈,才發現自己所渴望的寶藏就是自己的島鄉,她也笑自己不笨,快四十歲了,就懂幸福的瑰寶,原來就是家鄉。 看著女兒搖搖晃晃的在沙灘上走著,忽然間撿起了一個花蛤,拿起來對著她笑著說:「媽媽,看。」 小小的花蛤勾起王蔚頎許多在金門兒時的回憶,是許多甜美的回憶。 當天晚上,王蔚頎透過紙筆勾畫出她返鄉藍圖與可能性,隨後開始著手準備返鄉實際自己的志業,但是此時依然有經濟面的問題,以及志業實踐的可能性。 但是數日後這個問題就迎面而解,原來是正義國小要招聘代理教師,就這樣王蔚頎再次回到自己的本業,並成為該校的教務組長,也是因為這一樣的職位讓她可以持續自己志業藍圖-讓金門的孩子們以金門文化為傲。 正如王蔚頎所說:「要讓孩子們以島鄉為傲,就要讓他們先認識自己的島鄉、自己的聚落,而我的工作正好與全校學生學習有關,也可以與校外資源串聯共享。過去10餘年在台灣斜槓的經驗也是為了此時在金門所預備。」 就這樣,從閱讀推動到LINE貼圖風獅爺創作,這短短的兩年多來,王蔚頎與相關團隊共同推動舉辦數十場活動,從學校到獨立書店、從山上到海邊。 對於這一切的順利,王蔚頎是如此感覺的:「感謝浯島的神明,這一路走來遇到很多貴人、前輩,他們都比我先行許多,也因此我才有辦法依循著他們走過的道路,往我的教育藍圖前進。」 王蔚頎認為金門的未來與永續在孩子們身上,所以她想發動一場寧靜的革命,透過有趣的教學方式與環境,讓更多學子有感於金門的不同與獨特性。 在台灣也走過世界的她,這30幾年來見證了金門從一個封閉的軍管島嶼走向幸福金門的過程。 她認為金門除了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外,還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而現今金門的相關托育、兒童教育、對於新手父母是友善且充足的。身在教職的她也明顯感受到金門教育資源遠比台灣多且先進許多。 讓王蔚頎最感動的是每次辦活動,除了校內學生,額外名額開放給外校,立刻有人報名,而活動當日都可以看見許多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參與。 而她也從參與的學生家長中看見了金門對島鄉文化的認同與感受的轉變,正往她期待的方向前進。 「擁有資源、珍惜資源、善用資源,只要大家做到這三點,金門就無敵了!」王蔚頎笑著說。 目前王蔚頎住在歐厝聚落,王蔚頎認為金門的閩南聚落是金門最珍貴的寶藏之一,而王蔚頎也常在聚落內接待來自台灣、海外的朋友,王蔚頎說每一個朋友來到歐厝都訝異金門閩南古厝聚落建築的典雅與智慧,而朋友們最讚嘆與嫉妒的就是金門海岸(沙灘)的乾淨與距離,簡直就是可以大聲說:「我家住海灘。」 原來在國外沙灘別墅是一種奢侈的住宿環境,許多知名的沙灘如美國加州的月亮石沙灘都沒有金門歐厝沙灘的美(美國加州月亮石沙灘曾上旅遊平台Tripadvisor十大美國著名沙灘之一,而周邊的民宿與飯店價格一晚定價約台幣4000~6000元)。「這一切都是金門與前人們留給我們最棒的世界觀光與遺產寶藏,我們更要好好的用永續的心來規劃這一切用千百年積累下來的資源。」王蔚頎笑著說。 訪談的結尾,筆者問王蔚頎未來如果離開教職想做那些事情,「我現在就在規劃中,金門擁有深厚的閩南文化,我們有許多金僑在海外,我想辦學,正如當年出洋的前輩返金辦學一樣,我想辦島嶼共學團。讓更多的金僑或是台灣的金門後代可以利用假期,返金認識學習金門文化,認識自己的根本文化,進而對金門有感。 世界很大,等金門學子長大後,鼓勵他們出去看看世界,去跟世界說:「『我是金門人』並將所學帶回金門,回饋鄉里,就像我一樣。」王蔚頎自信著說。
-
《浯事吾聞》【僑見世界臺灣】影片徵集競賽倒數截止中 7/31截止
由僑委會所主辦的2022 OCAC全球華文媒體交流系列活動影片徵集競賽,即將於本月31日截止報名。 本活動宗旨為加深全球華人與臺灣的情感聯繫,廣邀海內、外華人透過影像記錄其在世界各個角落的心動時刻與精彩大小事,傳達動人的歷程故事,展現創作能量,彰顯華人文化價值。 只要你是海內外華人,不限個人或團體皆可報名參賽,若為團隊須載明代表聯絡人及團隊其他參賽者資料個人或團體可同時投稿多項作品,惟同一件參賽作品不得重複多人投稿。 活動於2022年8月25日公告入圍名單,並邀請入圍者參加2022年10月9日至12日舉辦之「入圍者訪臺參訪行程」及10月12日頒獎典禮,詳細參訪行程及頒獎典禮將另行通知入圍者。 報名方式非常簡單: 壹、只要進入活動官網下載「競賽活動標誌(Logo)」,後製於影片左上角。 貳、將作品上傳至「個人YouTube」取得網址(需設定為不公開)。 參、回到活動官網點選「我要參賽」填寫完整報名資料。 入圍即可享有多項獎勵及殊榮,首獎高達15萬新台幣,歡迎金門鄉親與金僑僑生報名參加。
-
《星期人物》鄭晨鐘自學藝術獲世界金獎藝術家榮譽精進國畫思金門
姓名:鄭晨鐘 出生地:金門縣大嶝島 出生年:民國12年西元1923年 學歷:嶝江國小、永春中學 經歷: 1994年元月全國金鵝大獎賽榮獲三等獎 1995年中國國際文學藝術作品博覽會榮獲中國畫類山水為一級作品,人物為二級作品。 1995年春常在老年書畫精品展,榮獲金獎。 1996年第二屆海峽兩岸王子杯書畫大賽榮獲銀獎。 1996年四川省四面山盃全國書畫大賽獲銅獎 1996年山西省西峰建市十週年全國書畫大展賽,榮獲銅獎 1997年個人傳略被收入世界華人文學藝術名人錄。 1999年3月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社會主義文學藝術50年研討會作品以夕陽無限好,為霞尚滿天被評為一等獎。 1999年9月福建省老幹部老年人詩書畫篆刻聯展榮獲一等獎。 2000年8月榮獲世界金獎藝術家榮譽稱號 2001年全國老年著名書畫家精品集大展評比中授予金獎。 2015年榮獲中國書畫家職稱評審中心評為一級美術師 現職:中國國家級一級美術師 現居地:廈門翔安區大嶝山 在翔安大嶝山頭的雨墨齋裡,鄭晨鐘望向金門的方向,回憶起自己在當斗門何浦國小的校長,還有與妻子初見時的回憶,往事不斷地湧上心頭,明年即將是他即將滿百歲,看著遠方的金門,他淡淡的笑著。 鄭晨鐘老師-原名神漳,藝號雪州。 福建金門大嶝山頭(今同安轄)人。德化第二瓷廠著名彩畫師,德化瓷壇裝飾藝術界名流之一,其名聲享譽中華。同時他也是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員,北京書畫藝術交流中心會員,中國當代書畫家協會理事。廈門市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同安區老年大學書畫班教師。 2007年高齡84歲的鄭晨鐘老師曾至金門辦理他的個人畫展,一圓他的夢想-回到故里辦畫展。 鄭晨鐘老師會成為曉諭中外的書畫家,背後有一段艱苦的成長歷練過程與他謙虛自學的過往。 1923年民國12年3月,鄭晨鐘出生大嶝島上,是一般人家子弟。其父鄭宗倫(1881-1958)為一木工能匠,一生以木工為生,因其木工精湛,所以常被要請到大戶人家製作精美木工品,在這樣的過程中,鄭宗倫很清楚讀書識字的重要性,所以早早就安排好兒子鄭晨鐘的學習之路。 鄭晨鐘七歲入塾啟蒙,後就讀於嶝江小學。 1937年我國發生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日軍鐵蹄迅速踏遍祖國東南沿海。末幾金門淪陷,日軍大肆虜掠姦淫燒殺。民國28年(1939年)鄭晨鐘隨姐夫梅鄂(湖北人)逃亡就讀於永春中學。 1943年輟學,任永春玉斗小學教員等。 1944年回金門(時日軍已撤退),先後任斗門、烈嶼等小學教員、校長。 1950年任大嶝中心小學校長。 1953年受政治誣陷冤獄投入勞改。 1955年刑滿,鄭晨鐘為發揮自己的專長,申請到德化新建瓷廠(今德化第二瓷廠)彩瓷,開始其陶瓷藝術生涯。 1977年秋離開德化,奔波於泉州、福州、廈門工藝美術廠彩瓷、絹畫、錫箔畫, 1979年到晉江磁灶瓷磚廠彩飾瓷磚壁畫。 1986年9月獲平反落實政策,經同安縣人民法院改判無罪,縣教育局給予辦理退休。其間含冤33年,使個人、家庭在思想、政治、經濟等方面遭受不可估量與無法彌補的慘痛損失。 鄭晨鐘會走上美術藝術之路,是因他在青少年時期就愛好美術,對繪畫藝術都有極大的興趣,而在誣陷冤獄入獄勞改的那幾年也是透過書畫紓解自身的悲苦之情。 1955年他到新建瓷廠彩畫車間後,虛心向老工藝人許光白、郭金友、陳崇坤等人求教,勤於從書本上學得瓷彩理論知識,通過不斷自學實踐,很快熟悉與提升陶瓷裝飾藝術技能,不管是繪畫藝術水平與完成任務數量均成績超人,在其工作職位上的業績,受到嘉獎與好評。後來,主管分配他負責畫面設計、車間質檢與生產人員的技術培訓等,他都出色地完成任務。 1957年,具有高度繪畫藝術才華的許英三到該廠後,鄭晨鐘又虛心求教於許,得其教益,使他在藝術上又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鄭晨鐘最擅長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及行書,亦善瓷板像畫,他利用各種器型的面向構造,為其設計不同畫面,達到更佳的藝術效果。 後來身為技師的他,為了讓瓷器的量產以達到外銷市場的供需,進行瓷器的繪畫技術改革,設計《沁芳亭畔讀西廂》與多種花卉花樣貼花花紙,提高工作與效能,完成負責廠的出口創匯任務。 1959年在中國大陸舉辦「創成績迎接國慶10週年」勞動競賽活動中,他與許英三等人,承擔設計彩飾高白薄胎禮品瓷調彩任務,他們以器皿質白細膩、胎薄透明等特點,用中國畫技法,飾以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等,畫面雋永雅緻,筆墨嫺熟蒼潤,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與極高的藝術欣賞韻味。 燒製彩飾完成選送900多件赴北京展出,其中包括大小花瓶、筆筒,映影杯碟,嗚翠酒具,沁芳茶具、餐具、咖啡具,據稱展後全部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現在均已成為中國大陸珍品或國寶。 1980年代,鄭晨鐘主要從事瓷磚壁畫,其中有不少為巨幅壁畫。如裝飾於中國長春市的《祖國萬歲》,裝飾十福建莆田體育館的《莆田廿四景》(與許英三合作)等。 1985年與鄭景賢教授合作為廈門國際機場創作的大型壁畫《百鴿圖》,《人民畫報》、《福建日報》、《廈門日報》與廈門電視台先後選刊、報導與播映。 1990年為貴州茅台酒廠創作特大巨幅商標壁畫《飛仙圖》(高36米寬8米,1萬3千餘塊瓷磚組成),當時極受讚譽。 1991年鄭晨鐘年滿68歲正式離開瓷壇在家休息。 之後,鄭晨鐘研習書畫,筆耕不輟,作為鍛鍊身心、陶冶情性、豐富生活的重要內容與方法,並積極參加各種書畫展評活動,獲得豐碩成果。 他的作品中國畫屢獲榮耀,其作品相關如下 《山水》於1993年12月參加在中國北京舉辦的「紀念毛澤東誕辰100週年書畫展」榮獲銅像獎,其作品為大會組委會收集珍藏。 《黃庭經換鵝》,1994年1月參加在深圳舉辦的「全國金鵝獎書畫大賽」展評榮獲三等獎;被邀請參加研討會、筆會,進行學術交流與頒獎活動。 中國畫《夕陽紅》,1994年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神州書畫邀請展」榮獲優秀獎,授予「榮譽證書」,作品被選入《藝海擷英》大型書畫集。 中國畫《山水》,1994年11月參加在唐山舉辦的「中國國際文學藝術作品博覽會」展出,經評審被認定為「國家一級作品」,並榮獲認定證書。 中國畫《黃花美酒敬親人》,1995年5月參加在北京舉辦的「紀念白求恩誕辰100週年書畫攝影先進市跡大展」,作品為大會組委會收集珍藏。 中國畫《青山霽後雲猶在》,1995年7月參加「武夷山杯全國書畫篆刻作品大獎賽」展評,每幅以千元人民幣售出,榮獲展銷獎。 中國畫《夕陽紅》,1995年9月參加在四川江津市舉辦的「第二屆四面山杯海內外藝術大賽暨第二屆當代詩聯書畫印影創作交流展」,榮獲「美術」銅獎。 中國畫《山水》,1996年參加中原書畫研究院與台灣美術家協會聯合舉辦的「第二屆王子杯海峽兩岸書畫大賽」榮獲銀獎。 中國畫《夕陽無限好,為霞尚滿天》,1999年3月參加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共和國社會主義文學藝術50年研討會」作品展榮獲一等獎。 1999年10月,為慶祝中國國慶50週年與迎澳門迴歸祖國,於廈門市圖書館展廳舉辦個人國畫展,展出作品l00多件,深受各界好評。 展後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和廈門市老年書畫研究會為其結集出版《鄭晨鐘中國畫選》。其展品中有會廈兩地同胞所熟悉的閩南農村佔厝群,有金廈兩門近在咫尺的兩岸旖旎風光,有題寫於畫幅的金廈兩地詩人「抒鄉情、盼統一」心聲相應的佳句,有「海峽日暖照通津」的片片帆影,有浯洲文台寶塔、北太武山海印寺等名勝古蹟的秀美景色。 他的部分國畫作品,被收輯於《國際中國書畫篆刻年鑑》、福建省老年藝協10週年《晚霞集》、《廈門市老年書畫研究會作品選》(2、3集)、《金門縣美術家聯展》等。 鄭晨鐘老師曾在本報2007年採訪中提到:「畫畫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至今他依然每天都要作畫,一天不畫,就覺得很難受。」從中可知這一份執著成就鄭晨鐘老師的人生,除了讓他在困苦時可以紓解自身的悲歡,更讓他成為一代大師。 鄭晨鐘老師的中國畫作品非常好辨識,他書畫落款後分別蓋有「鄭晨鐘印」篆書朱文方章或「鄭晨鐘」篆書朱文方章配以「雪舟」篆書朱文方章、「雨墨齋」白文印章,或「晨鐘」篆書白文方章配以「雪舟」篆書朱文方章,為畫面點綴得更為和諧雅緻。 2007年4月由廈門市翔安區書畫協會與金門縣書法學會共同舉辦的墨香兩岸鄭晨鐘金門個人書畫展,在本縣文化局舉行,開創了當時翔安區乃至全國第一位祖籍金門的大陸畫家在金門舉辦個人書畫展的先河,在當時本報的專欄採訪中,鄭晨鐘老師曾說「金門是我的故鄉!」至今他依然如此稱道,而從他的創作中許多都與金門有關,從太武山、海印寺、閩南聚落等都成為他畫筆下的景致,從中可以感受到鄭晨鐘老師對於金門之懷念。 而1937年起在金門縣斗門、東沙、小金門等地任教的鄭晨鐘也是在這段時間結識了與他生死不離的妻子-歐玉旋。 來自金門泗湖的歐玉旋,有著金門女性的強大韌性與智慧,陪伴著鄭晨鐘走過人生的低潮與困苦,只是她也沒有想到1949年,與丈夫返回大嶝後,隨即因兩岸砲戰冷戰隔絕數十載,夫妻二人未能重返金門故鄉,再返家已是數十年後,而這不只是他們的境遇,也是許多老一輩金門人因戰爭的相同處境。 故鄭晨鐘老師的畫作中,總有祥和的寧靜,正如他們所期許的歲月靜好,和平平安就是最大的祝福與恩典。 本報導部分資料引用:瓷都群星:德化瓷壇古今百家(作者:郭其南)
-
《浯事吾聞》金門國樂團風獅爺傳奇 15日歸仁演出
【台灣訊】 台南歸仁文化中心演藝廳於本月十五日晚上舉辦金門國樂團年度公演《風獅爺傳奇》,這是金門國樂團繼在本縣文化局演藝廳首演後,另一場盛大的演出。 演奏曲目以金門縣歷年來委託創作的經典曲目為主軸,將為台灣南部藝文音樂界帶來一股國樂旋風。 在合奏曲上,有朱雲嵩創作之《神遊浯州醉金城》;紀念八二三戰役六十週年的《海印鐘聲》;慶祝新加坡金門會館一五○週年的《金僑在洋》;以及《風獅爺傳奇》等。 協奏曲部分則是首演蔡睿恩作曲擊樂協奏曲《霧星》和《高甲幻想》等。 《高甲幻想》取材自盛行於福建閩南一帶、以閩南語為語白的高甲戲,其源自閩南民間妝扮水滸傳人物的化妝遊行,清代以來吸收不同劇種精華而形成豐富精彩的獨特風格。 本活動邀請許多台南學子參與,期許透過金門閩南國樂,讓更多人認識我國國樂之美。
-
《星期人物》少小從戎為生活 一手鳥蟲體、一手恆濕技術 為國保文化
姓名:蔡志耀 出生地:金門縣安岐 出生年:民國57年 學歷: 古寧國小、金寧中小學、空軍機械學校常士班96期 經歷: 飛機鈑金修復鈑金班長、補給班長、廚師、象棋教師、街頭藝人(創意工藝類-文字創作)、技術工程師 現職: 漢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物館組技術工程師 街頭藝人-古鳥蟲體、象棋教師 現居地:新竹市 在全國自閉症總會與台北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的義賣會上,雖然當日細雨綿綿,依然有不少熱心民眾來響應,其中有一個攤位,人潮更是絡繹不絕,那就是蔡志耀協助新竹市自閉症協進會的鳥蟲體古字體書寫攤位,現場不少參與民眾,被這樣的古文字所吸引,紛紛向蔡志耀購買喜歡的鳥蟲體文字書帖,當日的義賣會結束,蔡志耀的鳥蟲體創意書帖攤位收入可說是當次義賣會前三名。 鳥蟲書(或稱鳥蟲文、鳥蟲篆、鳥蟲體,又名魚書),細分可分為鳥書與蟲書,我國春秋中期至戰國時代盛行於中國南方的一種文字。它的特點是其字型類似鳥蟲魚的形狀,故有此命名。屬於篆書的一類。 鳥蟲體書法在先秦兩漢是國子學童必修的科目,當時的秦書八體及新莽六書均有記載,之後的兩千年湮沒沉寂,乏人問津。 清朝拔貢〈相當舉人〉將鳥蟲體書法傳給趙慕鶴〈時年14歲〉,現在趙慕鶴先生已108歲仙逝了,而蔡志耀會學習鳥蟲體,也因為在高雄遇見了趙慕鶴老前輩,當時趙慕鶴老前輩剛當背包客旅行回來,相互分享彼此趣聞及金門山水之美,也是在這一次偶遇中蔡志耀開始他的鳥蟲體書寫之路。 一開始蔡志耀只是當作閒暇之餘的興趣,但是趙慕鶴老前輩離世的消息,帶給他動力應該更用心在鳥蟲體自學上,因為一代大師的離世彷彿在提醒他人生無常,更讓他有感到中華文化流失快速的惆悵。 而蔡志耀本身自退伍後加入漢唐科技團隊,多年來從事古文物保存的恆濕技術,見識過也經手過許多各式各樣經典文物,從大英博物館來台的埃及木乃伊展覽到故宮南院,還有金門的蔡復一畫像的保存,都有蔡志耀的足跡與技術。 在這過程中,都讓蔡志耀感受到鳥蟲體作為中華文化裡的古代篆體,其藝術成份是非常高質量,更是我國文字體發展中對自然尊敬的文化遺產,而趙慕鶴老前輩的去世,蔡志耀對自己許下承諾,要讓更多華人認識這寶貴的文化資產,所以他更精進自學鳥蟲體,同時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鳥蟲體,蔡志耀將原本書寫鳥蟲體的毛筆改為麥克筆,以便利在市集推廣,並參與了街頭藝人考證,這一切都是為了實踐自我的承諾,讓更多人可以認識鳥蟲體,為中華文化致敬。 這幾年蔡志耀利用閒暇之餘,參與許多公益義賣會,透過書寫鳥蟲體的字帖,讓多人與鳥蟲體初次相遇進而喜歡繁體中文的文字之美。 蔡志耀的身份是多元的,就如同他所分享,砲戰時期的金門子弟,為了活下去,任何苦都要吞忍下去,而這樣的吞忍並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這從蔡志耀從一位金門子弟到漢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博物館組技術工程師的人生經歷上可以看得出來。 出生安岐的蔡志耀,與他同輩的學子一樣,少年為了生活,便離家從戎去,一直到民國93年年底退伍,對於從軍的這一段過程,蔡志耀只是笑笑說:「那是段酸甜苦辣並充實的日子。」 民國95年蔡志耀成為漢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份子,一開始協助的是除濕主機模組、LED模組、民用櫃組與品管等,後來漢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6年成立了博物館組,富有技術質量且膽大心細的蔡志耀就被邀請進入到博物館組內,而當年他剛進入到博物館組的第一個專案就是我國故宮與大英博物館合作的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這一個跨國的專案讓他見識到國際博物館對於自身館藏的呵護與保存維護技術,當然這中間花費的心力至今依然令他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從此之後,蔡志耀也開始了他的古文物保存恆濕之路,走遍台灣大江南北,大小島嶼,並數次返金參與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門神與蔡復一畫像的保存與瓊林怡榖堂的文物保存。 自106年踏入古文物保存之路,至今蔡志耀參與各館藏的文物保存溫溼度控制已超過60多個專案,從台北故宮到屏東霧台魯凱族文物館,從台南的左鎮化石園區到花蓮考古博物館,幾乎全台公私部門的館舍都有蔡志耀的足跡。 在這條路上,蔡志耀越行越覺得中華文化之深厚,也深感到我國近代文化遺產的可貴。 在回顧這段經歷的過往時,蔡志耀深情的說:「很感謝上天讓我走到這條路上,一路雖非平順,但是因為身旁有時候有貴人相助,總能順利度過,或許這就是金門給金門子弟的恩典,關關難過關關過。」蔡志耀分享這一段的時候,眼眶略帶紅。 蔡志耀每天都會書寫一篇鳥蟲體的問安圖給新竹金門同鄉會的鄉友,他是如此分享的:「文物在沒有良好的濕度控制下,很容易就會消失在大自然間,但是網際網路的虛擬更容易在沒有電力的狀態下,瞬間消失。如果懂得這樣道理的人,就會明白為何我會每天寫一篇鳥蟲體的文句當作是同鄉會的問安圖,一來是累積的力量,二來至少有紙本留下來。」 蔡志耀今年55歲,他最後想跟鄉親說:「我是一個小人物,跟所有人一樣,我用我可以的方式,發揚我們金門人的精神,試圖推廣一小步的中華文化,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推廣一小部分,那總合起來就是很大的力量。」
-
《浯事吾聞》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青年團主辦【福建元素短視頻創作比賽】
【馬來西亞訊息】 馬來西亞華人人口當中,福建人超過一半的比例,其中金門人為數眾多,自然的福建文化就佔了相當重要的比例,其中就包括了福建人文習俗、宗教、美食、特產、方言、慶典等等。 為了讓福建文化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傳承和發揚,建立新閩南故鄉,也為了讓更多年輕一輩、閩南後輩了解閩南文化的美好與避免福建文化的失傳。 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青年團特地舉辦了【福建元素短視頻創作比賽】。 透過這項創作活動,期待更多旅馬的華僑子弟、金僑子弟,可以再參與的過程中更深入的去探討自身血緣的閩南文化精粹,進而讓更多僑生參與並推崇福建文化。 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青年團勵志發揚及推廣福建元素、傳承福建文化、語言及習俗等,透過短視頻創作的方式,讓馬來西亞各族人民了解,福建文化之美及深厚的文化意涵。 同時也應用短視頻更加生動的推動各種閩南方言學習及其文化交流,達到馬來西亞福建社團聯合會青年團邁向跨文化交流的平台的第一步。 該比賽開放予通曉福建話大馬公民報名參加,不接受參賽者的創作視頻用華語,只接受以福建話為主,可使用的福建話包含閩南話、福州話、莆田話、永定客家話、龍巖話,歡迎全球的大馬公民一同參與,用美好的創作讓世界發現閩南文化之美。 詳情請洽:https://www.facebook.com/fujianmalaysia 臉書詢問。
-
《浯事吾聞》我國外交部與國立金門大學(金大)合作之 「連結新南向菁英培育專班計畫」自即日起開放接受報名
馬來西亞是金僑的主要區域之一,為擴大我國與馬來西亞之年輕華僑學子交流,外交部與國立金門大學合作「連結新南向菁英培育專班計畫」,於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止在金門大學,提供大學部2年級以上優秀學生赴台研習文史、藝術、兩岸及區域安全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以及農業、生物科技、醫療公衛、人工智慧、資訊安全、海洋資源等自然科學領域等課程,促進我國與馬來西亞之間的教育與學術交流。 並透過此專案永續馬來西亞金僑與台僑學子的閩南文化感受與傳承。 上述計畫提供入選之僑生每月新台幣5,000元(約折合馬幣715令吉)的零用金、專業與華語課程學分費、在臺期間住宿等補助、馬來西亞至臺灣間直接航程的經濟艙來回機票1張,以及學校辦理本案相關文化參訪及交流活動之費用。 課程內容以英語授課及專班方式辦理,由校方指定專人督導,受獎生除須選修6個學分之兩岸政治及國際關係發展及觀光管理等相關課程外,校方每週另安排10小時華語文課程,並提供金門在地企業實習課程及安排體驗金門在地文化等活動。 歡迎各位金門鄉親、將本資訊轉給馬來西亞的宗親學子,讓金門文化飄揚大馬,永續兩地閩南文化傳承與交流。 國立金門大學「連結新南向菁英培育專班計畫」報名途徑: 請以電郵(rdincn@email.nqu.edu.tw)、Line(ID:wer85042)及Whatsapp(+886987660262)等逕向「金門大學」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