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新聞
-
114年全縣美術家聯展暨傀儡戲偶展 展至4/9
「114年全縣美術家聯展」暨「嘉禮豐華│傀儡戲偶展」,刻在文化局展場展覽,至4月9日止,文化局歡迎民眾、遊客把握最後幾天的展期,前往文化局觀賞美展和戲偶多元面貌。 由金門縣文化局主辦,金門縣美術學會承辦「114年全縣美術家聯展」,於文化局第一、二、三展場展覽,至4月9日止,涵蓋水墨、書法、水彩、油畫等約180餘件作品,匯聚了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藝術盛會。 全縣美術家聯展已進入第34個年頭,此次展覽,匯聚了老、中、青三代藝術家,作品涵蓋水墨、書法、水彩、油畫、膠彩、版畫、陶藝、雕塑、攝影、及綜合媒材等10個類別,經過本縣各藝術團體收集各類型作品及共約180餘件參展,透過匯聚各方藝術作品,讓藝術與生活緊密交融,呈現多元豐富文藝饗宴。展覽作品內容主要涵蓋鄉土風情、日常寫生經驗、以及對金門發展現況的觀察與反思。透過不同媒材與技法,將各自的理念轉化為對摰愛家鄉獨特的藝術呈現,以激盪創意並促進藝術交流。 嘉禮豐華傀儡木偶展在文化局特藏室展出,以金門傀儡戲劇團團長蔡遠進珍藏的偶戲文物以及已故新順興傀儡戲團孫建德藝師家屬捐贈文化局的戲偶藏品精選展出,讓大眾更認識傀儡戲偶多樣性。 新順興傀儡戲團孫建德藝師的女兒孫玉琴女士,整理祖厝中父親生前留下的傀儡戲偶捐贈給文化局,在金門傀儡戲劇團蔡遠進團長的協助整理下,加入蔡遠進劇團演出的戲偶,以「嘉禮豐華│傀儡戲偶展」為主題陳展各種角色的傀儡戲偶。 金門傀儡戲劇團的前身為金西堡傀儡戲劇團,由蔡遠進的父親蔡甲庚所創,蔡遠進接棒已故父親蔡甲庚的傀儡表演技藝,並將金西堡傀儡戲劇團更名為金門傀儡戲劇團。蔡遠進做的不僅是在表演方面的技藝提升,與一般僅注重酬神儀式的戲班做出區隔之外,在教育方面,以「指掌春秋」為名進行校園巡迴演出,也多次到臺灣本島、大陸表演。 傀儡戲又稱木偶戲、伽儡戲或加禮戲,舊稱「四美班」,金門的傀儡戲屬「提線傀儡」,又稱為「懸絲傀儡」,演出時多與金門風俗結婚及天誕有關,如「天公生」、結婚、奠安、十六歲成年禮等。此次戲偶展,除了陳列金門新順興傀儡戲團藝師孫建德生前使用戲偶,蔡遠進也提供劇團演出的各種主題傀儡戲偶,還有他獨創設計的風獅爺戲偶,盼能讓大眾更認識傀儡戲偶的多樣性,也盼透過展覽能讓更多人認識金門無形文化資產已登錄的傳統表演藝術「金門傳統傀儡戲」。
-
睿友文學館金門拭餅文化講座 體驗製作拭餅
金門睿友文學館今(114)年第三場文學講座「金門拭餅文化的特色及登錄無形文化資產的可能性分析」於日前舉行,吸引滿場學員參與,由講師葉鈞培博士帶領學員了解金門拭餅文化的緣起,比較各地相似的風俗,並談及食拭餅與金門生活和祭祀的關聯。 金門睿友文學館長期致力於推廣在地文化,每年以季為單位舉辦四檔文學作品展(每次展期三個月)。今年度增加辦理文學講座,第三場講座為葉鈞培博士「金門拭餅文化的特色及登錄無形文化資產的可能性分析」,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項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傳統美食,進而重視金門的飲食文化資產。 活動吸引滿場學員參與,有金門大學師生、睿友文學作品展策展人黃振良、林馬騰等以及對主題有興趣的民眾等;金門縣文化局局長陳榮昌、副局長何桂泉、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等亦到場參與。葉鈞培老師從拭餅的緣由談起,介紹拭餅的歷史、製作技藝,及進一步深入探討文化內涵到其做為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價值等,多方面帶大家認識金門飲食文化。 葉鈞培分享指出,金門拭餅文化是金門無數代人的共同記憶,具有在地的特色,除了金門外,在同安、廈門、台灣等亦有類似的飲食文化。金門的拭餅文化有其特有的歷史典故,具有地區性、季節性以及社會祭祀文化的意涵在內。金門已有多項民俗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因此,可以思考將實際已是金門人共同資產的拭餅文化,先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未來亦可以妥善地規劃在全島推廣,使大家對金門拭餅文化有更多的認識。 在精彩的講座後,現場準備煎盤等設備,讓所有人體驗如何製作拭餅皮。民眾初次體驗驚喜之情全寫於臉上,箇中也不乏有識途老馬小露一手。 進入到包拭餅的環節,反映了金門當季蔬菜的豐富以及備料的費工,但綜合出來的美味除了令人懷念,亦承載著故鄉的味蕾,讓現場學員品嚐之後形容,彷彿回到記憶中祖母製作拭餅餡料的舊時光。這是一場五感的體驗,相當精彩,同時增加了個人與拭餅的連結。 金門睿友文學館表示,金門在文化保存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如迎城隍、浯島風獅爺等文化資產的登錄,皆為地方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保障。而飲食文化做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僅蘊含地方特色,更是居民身分認同的重要象徵。拭餅文化不只是金門的一道特色美食,更承載著金門人對於家族、歷史與土地的記憶,因此應積極推動其文化保存工作,透過政府政策、文化推廣及社會參與,確保這項傳統美食文化得以永續傳承。
-
屏東縣屏東市金門同鄉會召開會員大會
為凝聚旅外鄉親情感、共商會務與年度計畫,屏東縣屏東市金門同鄉會日前舉辦第六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活動由理事長楊恭淼親自主持,理事王宬宏擔任司儀,屏東市市長周佳琪蒞臨致詞,祝福大會順利圓滿,全體鄉親熱情參與,場面熱絡、氣氛融洽,會後餐敘更是親情洋溢、歡聲笑語不斷。 此次會議內容聚焦於服務鄉親與年度工作報告,由常務監事林進能與總幹事陳晉生分別就113年度工作報告、經費決算、114年度經費預算與年度工作計畫等進行詳細說明。常務理事、常務監事逐一向會員簡報,會議資料亦收錄於大會手冊,提供與會鄉親共同檢閱與監督。 理事長楊恭淼在會中致詞表示,曾擔任第3、4屆理事長職務後,原以為卸任三年已逐漸淡出大家記憶,未料在第6屆第1次會員大會中,熱心鄉親自動提名他參選理事,再次獲得鄉親信任與支持。楊理事長強調「做什麼像什麼」的精神,決心再度扛起責任,為同鄉會注入正向動力,使會務持續發展。 楊理事長提出未來推動會務的兩大重點:一是「理監事要和合,鄉親要團結」,並成立關懷小組,將會員依區域劃分,由理監事負責聯繫,強化彼此關懷與互助,實踐「凝聚鄉親情感、造福鄉親,深耕屏東」的理念。二是考量會計為義務性質,為提升行政效率,自第六屆起改採匯款或轉帳方式收繳會費,若有不便之處,鄉親可洽所屬小組理監事協助。 楊理事長並誠摯感謝所有參與大會的鄉親與理監事夥伴,強調雖然時間緊湊,但鄉誼凝聚、正向能量滿溢,期盼有更多鄉親加入行列,為金門同鄉會持續發展齊心努力,打造一個在屏東旅外鄉親相互扶持的溫暖據點。 金門縣政府南區服務處主任楊美雪代表縣長陳福海致詞表示,感謝楊理事長帶領理監事團隊無私奉獻,期盼持續在良好基礎上推展服務,並鼓勵旅台鄉親常回家鄉走走、提供建言,與縣府共同打造更美好的金門。 此次活動亦獲各界熱心支持,提前募集豐富的摸彩品與紅包,包括楊理事長個人贊助一萬元紅包,副理事長、理監事與立委陳玉珍、屏東縣議員黃明賢、台電公司、台中市同鄉會等單位與個人亦共襄盛舉,獎項琳瑯滿目,氣氛熱烈。其中最大獎「理事長紅包一萬元」由鄉親吳美玉獲得大獎,現場感動落淚。金門同鄉會說明,吳美玉鄉親原本因兄長、已故常務理事吳瑞煌逝世而不欲出席,是在總幹事陳晉生鼓勵下走出悲傷,才參與此次活動;在得獎後感懷兄長庇佑,將獎金五千元捐出作為同鄉會建館基金,其餘部分捐贈屏東醫院安寧基金,以故人之名,延續對同鄉會的熱愛與參與。此外,摸彩活動收到多位鄉親捐贈紅包,包括李秀琴、夏鴻文、陳振源、蔡志德等人,另有何雪蓮及高雄市同鄉會前理事長陳德順分別捐款共襄盛舉,展現金門人互助友愛的精神。 活動期間,楊理事長依照往例提供金門傳統「紅龜粿」(土仁粿),熱騰騰上桌時獲得鄉親一致好評,感動直達心坎。這份來自家鄉的味道,也象徵著金門文化的延續與傳承。 當日出席貴賓包括金門縣政府南區服務處主任楊美雪、台灣金門同鄉會總會長蔡少雄、副總會長黃根寶、各地金門同鄉會理事長與總幹事、立委陳玉珍國會辦公室代表等貴賓蒞臨參與,共同為此次盛會增添光彩,讓此次大會畫下溫馨圓滿的句點。
-
小心用火 安全掃墓 消防局加強清明防災宣導
隨著清明節到來,消防局持續加強防災宣導,特別針對太武山區域進行防範火災的各項作為,避免掃墓時因焚燒金紙、點燃香燭不慎,引發樹林火災。縣長陳福海於縣府主管會報中特別強調,清明期間人潮眾多,若未妥善控制火源,極易導致火燒山的危機。因此,消防局由轄區第二大隊積極推動防火措施,確保民眾能夠安全掃墓,同時保護太武山的自然生態。 為了降低火災風險,消防局特別規劃多項宣導及防災措施。除了透過媒體、社群平台等多元管道提醒民眾注意防火外,同時規劃相關具體行動,包括製作金湖鎮及金沙鎮易生災害的社區斑點圖,以明確掌握可能發生火災的高風險地區。此外,針對各鄰近社區的里長、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及總幹事進行防災宣導,希望透過社區層級的推廣,提高防災意識,讓資訊更深入基層,提高宣導的觸及率。除了社區宣導,同時亦針對周遭私墓進行調查,並派遣專人隨同掃墓民眾進行防災宣導,提醒民眾在焚燒金紙、燃香祭祖時應格外小心。另外,消防局在太武山各主要入山口設置自製金爐與水袋,供民眾使用,以確保焚燒後能確實做到「人離火熄」,降低火災發生的風險。 消防局呼籲,清明祭祖是慎終追遠的傳統習俗,但應兼顧環境與安全,民眾務必提高警覺,遵循防災規範,共同守護金門珍貴的山林資源,確保清明祭祖平安無虞。消防局提醒民眾務必落實清明防災要訣「四不一要」,包含:除草「不」用火、菸蒂「不」亂丟、紙錢「不」燃燒、爆竹「不」燃放、垃圾「要」帶走。此外,隨者氣溫逐漸回升,登山健行活動將趨頻繁,消防局特別提醒活動前需審慎評估安全,量力而為,過程請依個人體能做適度休息補給少量水分,如遇有下雨或迷濛霧季地面濕滑請審慎評估登山風險。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揪伴逗陣走,發生事故時才能有相互照應夥伴。 記者許加泰/烈嶼報導 每逢清明節是山林野火最多的時節,烈嶼消防分隊在轄內公墓入口進行駐點警戒與防火宣導,提醒民眾注意用火安全,確保掃墓平安。 烈嶼消防分隊據以往清明期間火災發生資料表示,山林火災發生率較其他月份高出許多,主要原因為民眾於掃墓前及掃墓完畢後,未將雜草及冥紙餘燼熄滅,造成飛火飄散,引燃山林田野火災。烈嶼消防分隊除了在轄內公墓入口進行駐點警戒與防火宣導,並支援大金門田野火警案件,合力打火,撲滅火苗。 烈嶼消防分隊指出,民眾於掃墓大多會燃燒紙錢,為防範掃墓期間火災發生,該隊動員職義消強化民眾防災意識,於清明節期間,結合志工宣導,呼籲民眾掃墓時,注意千萬不要引火焚燒雜草,以免墓地雜草火災造成其他掃墓民眾的危險。倘若民眾遇到墓地雜草火災,千萬不要試圖撲滅火勢,應待在相對安全區域、遠離火源,並立即通報消防隊進行滅火。
-
慎終追遠.不忘根本 金門佛教會倡議共襄水陸大法會 推動冥陽兩利善行
值此清明時節,旅台鄉親陸續返鄉掃墓,憑弔祖先、追思親恩,展現慎終追遠的優良傳統。在緬懷祖德之際,金門縣佛教會呼籲鄉親共同響應即將舉辦的「2025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以慈悲願力普施超度,成就冥陽兩利之大願。 此次大法會以全球疫情為啟示,因新冠病毒疫情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全球人心惶恐,金門卻仰賴上蒼庇佑,災情相對輕微。各界有識之士因而發起「2025年兩岸和平消災祈福超薦水陸大法會」,期待匯聚十方善信的願力,超薦往生者,佑護現世眾生,共同促進兩岸與世界的平安。本次水陸大法會由金門縣佛教會、財團法人金門大佛園區開發基金會主辦,太武山海印寺策辦,並獲圓光佛學院、廈門南普陀寺、浯島城隍廟及金門多個宗教寺廟團體協辦,籌備處已於日前正式揭幕。 縣長陳福海感念前賢慈悲胸懷,回顧金門發生大小戰役,許多亡靈等待安寧與度化。如今,在縣府團隊與地方團體的共同推動下,今年的水陸大法會再次凝聚鄉親與國內外信眾的善念,盼透過佛陀慈悲平等、度化眾生的精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更期盼兩岸人民凝聚智慧,護持和平、遠離戰禍。 金門縣佛教會理事長上性下海法師表示,清明掃墓不僅是表達對先人敬意的重要節日,更是凝聚宗族情感與家庭倫理的關鍵時刻。而水陸大法會的宗旨,正與清明追思先人的精神一脈相承,透過誦經、供養、超薦等儀軌,超度六道群靈,祈願現世安康、祖靈得度,冥陽兩利、福慧雙增。 本次法會獲得多位鄉親拋磚引玉,包括王水衷捐款100萬元、縣長夫人許梨羡女士捐贈10萬元、綜合發展處王中聖處長亦響應3萬6千元。縣長陳福海對於其支持深表感佩,並表示,無論是一千元、一百元,或是出力當志工,都是難能可貴的善行善舉。 縣長陳福海表示,金門作為宗教文化厚實的福地,長年以來透過各類宗教活動凝聚民心、撫慰人心,而水陸大法會所展現的慈悲精神與全民共修的力量,更是金門社會安定、民眾和諧的重要支柱。他強調,面對當前區域局勢的多變與挑戰,唯有透過善念的發起、和平的實踐,才能讓民間的信仰與願力轉化為安定的力量。他期盼法會能成為連結兩岸信眾的橋梁,從金門出發,將祈福之心擴及更遠,讓善行善願成為時代共業中最堅實的依靠。 陳福海縣長也特別感念鄉親們在此法會中的慷慨捐輸與虔誠護持,強調這份源自民間的善心,是金門最珍貴的資產。他表示,無論捐款多寡,或是默默付出時間與勞力,都是集體善業的重要一環。他誠摯歡迎更多鄉親共襄盛舉,以實際行動支持法會,讓佛教慈悲的光明照耀更多家庭與心靈,也為金門注入穩定、祥和與希望的力量。 在信眾善心與信念的支持下,水陸大法會逐漸擴展其影響力。榮譽副主任委員王水衷先生表示,有感於金門眾多善信大德的護持捐獻以及陳縣長、洪議長的發願協助,讓許多不知如何參與這場冥陽兩利殊勝的水陸法會的鄉親信眾能夠有此因緣共襄盛舉。此外,他也帶著自己的兩位小孩一起回鄉參與,期盼他們能體會並帶著感恩的心一起付出奉獻,並且將這份善的種子傳承下去。 此次水陸法會不僅為先人、祖先、亡靈祈福,更透過莊嚴的佛事儀式,化解累世冤結,提升整體社會的祥和氛圍。誠摯邀請各界鄉親踴躍參與,透過共同修持與祈願,將個人與家族的祝福擴及整體社會與歷史恩緣。 「慎終追遠,不忘根本」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精神。無論身處何地,回鄉參與清明祭祖與水陸法會,都是對祖德最深切的致敬,也是對未來最具力量的祝福。金門縣佛教會誠摯敬邀鄉親發心參與,共植福田,同證功德,讓清明與法會的善行從金門出發,遍灑法雨。 法會預定於8月15日灑淨,8月16日至22日則在金湖國中全面展開內壇、外壇佛事儀式。目前可分別在金門縣佛教會(自2月15日至7月31日)、籌備處(自2月15日至8月21日)以及法會會場(自8月1日起)接受報名。活動的善款主要由十方善信捐獻、功德金收入,以及各級政府與民間團體的支持,所有捐助將以獨立帳戶專款專用,讓社會大眾安心監督。 主辦單位誠摯邀請鄉親共同響應,在清明時節返鄉之際,將思念祖先、緬懷先人的敬意帶入這場跨越現世與幽冥的盛大法會。讓我們借由宗教的力量,兼顧冥陽眾生,共同祈願兩岸和諧、人心安樂、世界和平。金門因歷史際遇鑄就的獨特地位,更將在這一次水陸大法會中,向世人展示「和平無價」的深層意義。期待所有金門子弟與有心人士都能齊聚一堂,攜手為家鄉與世界祈福,讓慈悲與感恩的力量世代相傳。
-
金門縣合作學校期中執行交流分享會 中央地方攜手推動跨域美感教育
113學年度金門縣合作學校期中執行交流分享會,於日前在金門縣金湖鎮多年國民小學順利舉行。會議由金門縣政府教育處與教育部跨領域美感卓越計畫團隊共同主辦,多年國民小學協辦,攜手推動跨領域美感教育,促進學校間的交流與教學創新,並透過經驗交流與成果分享,深化跨領域美感教育的推動,為教育現場注入更多創新與美感思維。 此次交流分享會邀請多位金門專家學者與跨領域美感卓越計畫成員共同參與,包含跨領域美感卓越計畫協同主持人李其昌教授、陳淳迪教授、陳韻文副教授,以及金門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李金譚主任、代表金門大學建築學系曾逸仁副教授團隊出席之林豔均講師、多年國民小學張志猛校長,共同見證金門縣合作學校的教學成果與推動經驗。現場更有金門縣政府教育處周祥敏科長及其科員蒞臨參與,關心跨領域美感教育的推動情形,並給予高度肯定。 會議開場由計畫團隊致詞,強調跨領域美感教育的重要性,並感謝金門縣各合作學校的積極參及努力。隨後,來自金門縣立金寧國民中小學的許汎穎主任針對課程成果進行分享,詳述學校如何結合美感與學科知識,創造多元學習情境。金寧國民中小學以「島嶼的芬芳線索—金門秋日的氣味創作」為主題,帶領學生漫步金門街道如中藥房等特色場所,以金門獨有的秋日氣味啟發學生的創作靈感。主任更進一步分享,透過數學概念的課程運用,讓學生學習如何以數學規律應用於編織的實際創作。這樣的學習過程讓學生在動手實作中,除了體會到生活美感的呈現,也能與學科知識進行連結。 緊接著,由金門縣金湖鎮多年國民小學余宛錡組長分享學校在推動跨領域美感教育中的具體實踐。宛錡組長以「看見多藝點」為主題,分享了透過《腦筋急轉彎2》中的新角色,幫助學生清晰地察覺自己的情緒變化,特別是阿焦、阿廢等情緒的識別。除此之外,宛錡組長更巧妙結合台灣傳統符咒文化,帶領學生創作屬於自己的「福咒」,並運用廢紙進行手抄紙創作,將藝術美感融入作品中。透過這一過程,讓學生在動手創作中體會了文化傳承,並實踐SEL社會情緒學習的自我關懷與他人的情感連結。 透過這些實務經驗的交流,參與者不僅深入了解跨領域美感教育的實施策略,並共同探討未來發展的可能性,促使美感教育與各學科教學更加緊密結合。 活動最後,與會人員進行座談與討論,彼此交流心得,激盪更多創新教學的火花。教育部跨領域美感卓越計畫團隊表示,未來將持續與各地學校合作,推動更具多元與深度的美感教育,讓學生能在學習中感受美、理解美,並培養跨域思維與創造力。 此次交流分享會不僅是階段性成果的驗收,更為未來的教學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透過多方合作,期盼能持續推動跨領域美感教育,實現各學科領域之間的深度融合,開拓教育新視野,讓更多學子體驗創意與學習的無限可能。
-
浯洲揚琴樂團 全國音樂賽摘雙特優佳績
金門縣浯洲揚琴樂團在113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中再度展現耀眼實力,團員於個人組項目榮獲「雙特優」佳績。國中A組揚琴獨奏由許愛和奪得第三名,國小B組揚琴獨奏則由李榮翾拔得第三名。兩位團員皆在全台34位強手中脫穎而出,成功取得特優這項比賽的最高評等,實力有目共睹。這份榮耀不僅為金門爭光,更印證浯洲揚琴樂團深耕音樂教育的努力與成果。 浯洲揚琴樂團長期致力於推廣揚琴藝術與傳承地方文化,並在今年度獲得金門縣文化局的扶植。樂團去年舉辦了揚琴培訓營,從基本演奏技巧到音樂美感培養,都有專業師資與演奏家親自指導,以系統化、完整化的訓練方式,培養金門在地的揚琴人才。同時,樂團更開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指定曲的精講課程,讓參賽學生能更深入了解曲目內涵,提升演奏水準,為金門各級學校音樂教育貢獻力量。除了本地推廣,浯洲揚琴樂團亦積極展開國際交流,像是去年前往廈門進行的兩岸音樂切磋,既深化了文化互動,也開拓了團員的國際視野。 除了守護傳統,浯洲揚琴樂團同時勇於跨界創新,在《胡敲亂扯》AIX揚琴X扯鈴X馬戲等表演中,結合AI生成技術、現場演奏與多元表演元素,展現揚琴的多樣可能性。此種突破傳統框架的嘗試,不僅讓觀眾感受全新視聽體驗,更成功吸引年輕世代的目光,讓更多人認識並欣賞揚琴之美。 談及這次國家級競賽的優異成果,樂團團長許曉緣表示:「這次比賽的佳績,歸功於團員們長期的努力與堅持,更要感謝金門文化局的大力支持,讓我們能夠全力推動揚琴教育、舉辦專業培訓、拓展國際交流,並嘗試多種創新表演形式。我們期待未來能在金門、台灣,乃至國際舞台上,讓揚琴藝術持續發光發熱!」這段話也道出浯洲揚琴樂團秉持的初心與抱負—在深耕傳統之餘,持續創新、厚植人才,讓金門的揚琴聲響亮遍世界。 浯洲揚琴樂團將持續開拓更多跨領域合作與國際交流機會,讓金門的揚琴聲音在更廣闊的舞台上被世界看見。同時也期許能以音樂作為橋樑,傳承在地文化、凝聚社區情感,並持續推出創新演出與教學課程,培育更多優秀人才,為金門與台灣的音樂版圖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與新意。
-
金門志服推廣中心辦資訊整合教育訓練
為提升金門縣各志願服務運用單位e化管理效能,金門縣志願服務推廣中心日前舉辦「114年度志願服務資訊整合系統教育訓練」。本次課程特邀衛生福利部志願服務資訊系統承辦廠商—威進國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的邱俊傑老師,針對系統操作進行詳細講解與實機教學。 課程內容涵蓋志工資料建置、志願服務紀錄冊管理、志工服務時數與教育訓練時數登錄、獎勵申請作業、以及資料匯入匯出等系統功能,並透過「一人一機」的操作模式,強化實務操作能力,讓參訓人員能迅速掌握各項流程。此次參訓對象為志願服務運用單位之督導、承辦人及志工時數管理者,共計90人參與。 社會處表示,隨著衛生福利部推動全國志願服務資訊整合系統,志工相關資料的建置與登錄作業正逐步邁向全面線上化。縣府亦每年規劃辦理教育訓練,協助各運用單位承辦人熟悉系統操作,善用各項功能即時掌握志工資料、有效統計與分析報表,藉此減輕管理人員工作負擔與壓力,推動本縣志願服務管理邁向e化、智慧化新世代。同時,完善的資料建置也將有助於保障志工的基本權益。 社會處進一步感謝各單位承辦人的積極參與與用心投入,並期盼未來各志願服務團隊與志工能持續支持與參與縣府所舉辦之相關培訓與推廣活動,攜手共創金門志願服務永續發展的美好願景。 社會處強調,志願服務是連結社會溫度與凝聚社區力量的重要力量,而資訊系統的導入與應用,正是提升行政效能與服務品質的關鍵工具。透過整合性的資訊平台,讓各項志工資料透明可查、服務時數即時更新、訓練紀錄具體可憑,不僅有助於運用單位進行人力配置與資源規劃,也能讓志工獲得更明確的服務歷程回饋,提升參與的成就感與認同感,形塑良好的志願服務文化。 此外,社會處也表示,將持續強化公部門與民間團隊之間的協力機制,藉由教育訓練、平台整合、資源共享等多元方式,鼓勵志工運用單位建立制度化管理流程,並協助承辦人員提升數位能力。未來,縣府也將持續依據實務需求優化培訓課程內容,擴大數位轉型的推動範疇,讓金門的志願服務不僅在量能上穩健成長,更在質與效上達到全方位的提升。
-
瓊林蔡氏宗親太武山禁區祭祖 近500人墓旁吃頭
隨著清明節臨近,金門地區的宗親會與軍方攜手舉辦傳統祭祖活動,展現地方文化與軍事歷史的獨特交融。其中,瓊林蔡氏宗親會的祭祖儀式尤為矚目,約五百名族人齊聚金防部核心區域太武山管制區內,緬懷祖先,延續百年傳統。此活動不僅體現慎終追遠的精神,也彰顯金門軍民一家的特殊現象。 每年清明前夕,瓊林蔡氏族人會按照傳統,前往軍營內掃祭五世祖蔡靜山、十四世祖蔡安所及二十世祖蔡攀龍的墓園。其中,蔡攀龍墓作為清朝嘉慶年間福建水師提督的陵寢,更被列為金門縣定三級古蹟。由於歷史因素,部分族人祖墳位於軍事管制區內,使得進入軍方營區掃墓成為金門清明節的獨特景象。 今年的祭祖儀式於上午九點開始,場面盛大,並由輪值頭家準備三牲、菜碗、及酒、香、炮、燭、金紙、四角燈等祭品,族人依循傳統儀式向祖先獻上敬意。儀式結束後,蔡氏族人在現場舉辦聯誼宴席「吃頭」,擺設約六十桌,以促進宗親聯繫。 蔡氏十七郎公裔孫基金會董事長蔡其雍表示,蔡攀龍墓在2016年遭莫蘭蒂颱風侵襲受損,金門縣文化局已規劃申請中央經費,預計今年啟動修復工程。原先修復計畫設計費約180萬元,經持續爭取後,基金會僅需自籌10%經費,大幅減輕財務負擔。此外,蔡其雍自接任董事長以來,兼顧傳統習俗及創新改革,在董監事的支持下推動諸多新措施,其中又因為基金會財務管理得當,原本應由頭家自籌的餐費,改由基金會支出,減輕每年輪值頭家的經濟負擔,現場鄉親對此表示肯定與感謝。 瓊林里長蔡懷芝感謝金防部的協助,動員國軍兄弟在現場提供茶水和交管的貼心服務,充分展現軍民一家的精神。他也指出,這項祭祖活動是蔡氏宗親最重要的傳統之一,象徵慎終追遠的精神。早期族人在祭拜後會就地享用牲禮、果品,如今則改為辦桌形式。在高齡化社會下,原本採席地而坐或站立用餐的傳統,也改為提供座椅,讓年長者能夠更舒適地用餐,進一步促進宗親間的情感聯繫。 蔡其雍董事長表示,清明掃墓祭祖不僅鞏固宗親情誼,也增強家族凝聚力。透過這些儀式,年輕一代得以學習祖先歷史,深化對家鄉的認同感。而這些傳統習俗的保存與傳承,對於維護地方文化特色及促進社會凝聚力具有深遠意義。
-
清明日 許氏宗親會新丁入丁傳承宗俗
清明日,金門有祭祖及「吃頭」習俗,各家戶備有豐盛的祭品,虔誠的祭祖;各姓宗祠也舉辦祭祖「吃頭」,充分顯露出「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不忘本傳統。 清明節祭祖,是相沿已久的習俗,各家戶大部分都在昨日上午以豐盛的菜餚,祭拜祖先,緬懷祖先恩澤,庇佑子孫平安、發達。 清明日在金門為民間的重要節日,各姓氏宗族都還保留著祭祖、「吃頭」的習俗,族人共聚宗祠、家廟參與祭祖,並「吃頭」餐敘,聯絡宗族情誼。社團法人金門縣金寧鄉安美村許氏宗親會於昨日上午在安岐許氏家廟舉行祭祖儀式,由該宗親會理事長許加栽率同族老、中、青一代宗親,遵循古禮虔誠的祭拜,彰顯宗親飲水思源、崇祖敬宗的傳統美德。祭祖後,隨即在宗祠內「吃頭」,宗親會理事長許加栽、總幹事許水團也利用宗親聚會的機會,說明會務的重點工作,以及介紹三位到場的新入丁晚輩,許字賀、許書愷、許辰瑋,各贈一瓶主題酒,希望他們跟隨長輩多參與宗親會活動,更重要是透由入丁的「新丁頭」,宗族代代傳承下去。 許加栽並公佈冬至日輪值做頭家的宗親,繼續傳承這項「吃頭」的習俗。許加栽表示,宗親每人一輩子做頭次數,分為入丁的「新丁頭」、結婚後的「新婚頭」、生孫後的「老大頭」,共三次。其他不滿三次者做到滿,也可表明志願做,每年由理事會依序安排輪做屆次,除特殊理由,被安排者不得拒絕。男子滿16歲就是「成丁」,就要到家廟「入丁」、「吃頭」,參與宗族事務,是成年人責任的承擔,也是一種家族榮譽的象徵,讓宗族子孫繁盛永昌,家廟整飭永固,香火相傳永續。 清明日在金門為民間的重要節日,各姓氏宗族都還保留著祭祖、「吃頭」的習俗,許多宗親長輩也特別帶著男丁一起到宗祠參與祭祖活動,讓子孫了解祭祖儀式過程,也藉此向子孫說明家族繁衍的來龍去脈,以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