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論金門城市文化
全球化的時代,城市菁英及志士們,總在思索如何透過各種策略、模式及行動方案,以提升城市競爭力。因而在激烈競爭下,世界就宛如像一場城市戰爭,各個城市,積極發展自己在地文化特色,從歷史、人文與社會脈絡中,尋求「差異化」的競爭。在此爭奇鬥艷的過程中,「文化」!早已成為樹立城市特色的重要元素,成為辨別城市個異性,以及對外行銷的品牌。站在全球村之位階上,蕞爾金門,當然不能忽視此潮流,當然必須要跟上了這個潮流,且就此論之以享! 誠然,因為城市文化成長的背景、專長、風格,自然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城市藝文內涵、在地特色,及無能取代之元素,致而形成各城市百花爭鳴的多元樣態,並成為各城市之品牌所在。且以台灣為例,從各縣市強調對古蹟與有形、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文學出版與藝術創作,表演藝術和視覺藝術的發展,博物館和美術館的興建與策展,藝文空間與創意文化園區的規劃,各類藝術文化節慶的籌辦與文化觀光,乃至於流行音樂與空間的想像,等等城市文化之政策,匯聚出台灣的文化活力,與人文地景的殊異特質。但品類各殊,卻自有特色。 只是,相對地,五花八門的政策願景與策略目標,卻也讓各個城市,宛如未經整合的多頭馬車。雖然依據地方制度法,文化施政是屬於地方政府的權限,而城市文化長期自主而多樣的發展,無疑是城市文化政策的理想。但問題在於,現階段國家與都市文化資源的侷限性,並無法支撐各個縣市政府,過於「獨立」而「分權」的政策規劃。若中央與地方的文化治理,各吹各的調,勢必使得原本就相當有限的文化資源,益加分散。 就此而回到咱金門,由於身處外島,主客觀條件,更艱於台灣各縣市,又該如何因應此一重大課題?我們以為,當代城市的文化轉向,早已推衍出一種嶄新的策略及願景。文化藝術,不只是城市首長在治理過程中,用來美化、娛樂和點綴的化妝工具,而是翻轉城市治理的核心價值典範。城市「文化治理」,與「文化規劃」的意義,不在於「治理藝術文化人」、「規劃藝術文化資產產值」,而是將文化,作為一種城市治理的介面,運用一個整合性、整體性之政策,使「文化意義與價值」的辯論,巧妙地融入其他公共政策中,所謂生而不有,漸漸成為城市治理的「文化策略」。 易言之,當各個城市忙於各式各樣之文化政策時,以金門特性,首在勾勒藝術、文化的理想與願景,進而讓市民的文化主體性,在自覺中,逐漸參與文化、藝文創作。諸如透過出版自由、社區文化營造、城市文化資產、歷史記憶、文創經濟與城市發展、文化資源與文化空間的妥適分配,使城市文化在無形中,化育到在地人心中,就如同傳統儒家思想,並非讀書人所有,而是化育於每個人心中一樣,這或許是咱金門處此百家爭鳴中,確立金門城市文化之要道!
-
紀念八二三戰役 放眼兩岸和平
今年的「八二三」相當熱鬧,金門迎來了少見的黃金陣容。蔡英文總統任內首度抵金主持「八二三戰役六十一週年中樞紀念儀式」,前總統馬英九也帶領「大九學堂」的學員抵金進行參訪、紀念之旅。前副總統呂秀蓮偕同亞太和平論壇代表團同時蒞金,在和平園區敲響和平鐘後,再返回台北舉辦和平論壇。 看到了這些「大咖」在金門出現,許多人看到的或許會是八二三戰役受到重視的程度,當然,還有人會認為這不過是政治人物搶鏡頭的舞台。特別是總統大選在即,自然要竭力爭取到方方面面的支持。今年適逢大陸對我「急凍」自由行,兩岸間的溝通更是「凍」到不行,要說蔡總統這趟金門行不是因為選舉考量,想是多數人都不會相信,但至少蔡總統有些話是正確的,「沒有當年八二三軍民的浴血奮戰,就沒有我們今天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台灣;小三通是兩岸人民來往成本比較低的方式,希望大家珍惜小三通對兩岸來往的重要性,不要輕易停止。」這至少反映了兩個事實:一、金門捍衛民主自由的功能及角色;二、金門之於兩岸交流的關鍵性,以及展望兩岸和平的不可分割。有鑑於此,值此各界紀念金門八二三六十一週年之際,我們可以不在意「雙英」是不是因為不期而遇而握到手,可以不關心「郭柯王」是否真的在上演「桃園三結義」,但我們絕對要在乎金門該何去何從,以及兩岸和平的曙光將在何時、何地,再度亮起。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政治或許免不了算計,但國家、民族、人民卻不一定拖得起。八二三戰役迄今六十一年,在超過一甲子的時空裡,兩岸有了那些蛻變,大家心知肚明。民主自由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八二三戰役,乃至近代所有大大小小的人禍與紛亂都告訴我們:「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一切講究實力的當下,中國會崛起,正如他們願意誠實的面對自己不堪的過去,思索出自我特色之路一般,中華民國乃至台灣一樣要有誠摯的面對自己的決心與勇氣。一個國家領導人如果單靠「撿到槍」就可以無往不利,國家的未來也不可能會好到那裡去;同樣的,要把「台灣安全」和「人民有錢」劃上等號,靠的絕對不會是口水,而是扎實、令人信服的政績。有道是:「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兩岸的和平未來是兩岸人民最深的期待與最大的公約數,任何國家領導人更是責無旁貸。 其次,兩岸事務需要的是前瞻性的戰略,而不是粉飾與救急。中國大陸限制赴台自由行,一方說台灣旅遊已經成功轉型,不用如喪考妣,自家人卻又馬上端出秋冬旅遊補助政策牛肉。自我打臉,卻依然臉不紅、氣不喘,心安理得。經濟的損失、人民的生計迫在眉睫,過得了今天,明天又該往那裡去?除了表示「最深的遺憾」外,總該再做些什麼努力吧?畢竟,絕非是一句「共體時艱」便挨得過去的。欠缺可行的前瞻性戰略,便猶如汪洋中失舵的舟楫,等待它的只有滅頂而已。 因此,我們要回過頭來說金門之於兩岸戰略、戰術地位的重要性。金門「八二三」精神,就是台澎金馬生命共同體,就是國人團結、國家一體;立基於此,兩岸才有試煉和平的可能,也才能據以爭創中華民族共榮、共贏的生機!
-
健康飲食 三好一巧
為協助地區鄉親建立正確健康飲食及體能,本縣衛生局辦理健康飲食暨健康體能促進活動,於八月份巡迴各鄉鎮社區推動五場次後落幕,透過活動協助地區鄉親建立正確健康飲食觀念,推廣「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及「吃得巧」三好一巧及「我的餐盤」健康均衡飲食原則,建立民眾健康吃及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好習慣。 有鑑於目前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佔人口比例14%以上,已成為「高齡社會」,預計於116年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由於長者隨著年齡增長,經常面臨咀嚼、吞嚥能力變差,味覺及嗅覺反應變差及食慾下降,腸胃道消化功能漸弱,獨居、無人備餐及供餐,還有營養觀念偏差,認為老年人只要能吃就好,吃什麼不重要,一個人吃飯隨便吃吃就好等情況,進而容易衍生營養不良問題。 而大家可能會很好奇,到底什麼是三好一巧呢?一、「吃得下」:善用烹飪技巧助吞咬。調整烹調方式及食物質地,協助高齡者吞咬,以提昇高齡者的飲食品質和營養狀態。二、「吃得夠」:少量多餐能吃盡量吃。倘無慢性疾病或特殊情形需限制飲食的情況,建議高齡者能吃盡量吃,或是運用少量多餐方式達到1日所需熱量與營養。三、「吃得對」:每天吃足6大類食物。建議依照「我的餐盤」,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滿足日常所需營養。四、「吃得巧」:小技巧讓餐餐更有味。透過小巧思,讓餐餐更有味。可選擇較軟食材、運用小量擺盤、添加天然調味料等增添料理風味。透過家人、親友陪伴用餐,提升高齡者飲食上的動機。 台灣於107年已邁入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令人關注,尤其會出現體力衰弱、肌力不足現象。此外,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2年至105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長輩的6大類食物攝取不均衡,尤其奶類(81.6%),以及水果類(72.9%)攝取不足比率排名前2,而5大營養素中鈣與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比率也高達76.3%與60%,其中衰弱長者在蛋白質的獲取來源中,明顯不愛喝乳品,這一些都與導致長者衰弱有關。 銀髮長者要擁有樂活人生,必需吃得健康、開心活動;如果吃的不健康、營養攝取不足,容易出現肌少症,將會影響行動力。每天「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及「吃得巧」;飲食「少糖、少油、少鹽」,並多補充高鈣、優質蛋白質的健康均衡飲食。並搭配長照2.0服務,中央、地方政府與民間一起努力,實現在地老化、活躍老化及健康老化,增強長輩體力與活動力,延緩衰弱、失能與罹患慢性病的發生,打造一個活躍銀髮的世界,邁向營養「新食代」,享受健康的均衡飲食、增加長輩肌力及活力,一起樂齡養生、樂活人生,活力呷百二!
-
不同的八二三紀念 爭取中央資源挹注
今年的八二三很不一樣,國民黨籍馬英九前總統先後「不期而遇」民進黨籍前副總統呂秀蓮和現任總統蔡英文,而蔡英文總統首度以國家元首身份蒞臨金門出席太武山忠烈祠「八二三戰役中樞紀念儀式」,向英勇殉國的將士們上香、獻花,表達和平需要國防,國際局勢瞬息萬變,政府有決心、也有信心,保護與守護國家的民主、自由與主權,也希望金門、臺海和平穩定,大家都安居樂業。 今年紀念八二三戰役六十一週年,兩黨政要紛紛造訪金門,前總統馬英九與該基金會青年營隊大九學堂學員一行39人訪金,在總兵署巧遇前副總統呂秀蓮所率領的亞太和平論壇外賓,雙方相見歡,彼此行禮如儀,場面相當融洽;各國外賓認為金門是一個美麗而且代表和平的城市,希望可以繼續發展,以前來過金門,這次來感覺完全不一樣、都改觀了,看到民主、一個新的未來。經專業解說員導覽夜遊後浦小鎮,並在後浦藝文特區內陳氏宗祠進行經驗分享,楊鎮浯縣長也陪同與大九學堂青年學員對於兩岸關係和國際情勢有深入的對話。馬英九也趁機呼籲執政黨,趕快接受九二共識,恢復兩岸的交流,否則要怎麼跟大陸改善關係,不能跟美國買很多武器,最後還是要跟大陸打交道。 馬前總統八二三當日在太武山還巧遇剛祭拜完先烈準備上海印寺參拜的總統蔡英文,雙英握手、短暫寒暄,這是馬英九、蔡英文兩位前後任總統首度於「823砲戰紀念日」在金門見面「同框」,雙方短暫交談,氣氛融洽,非常罕見,可說是「意外中的意外」。馬英九認為蔡總統關心國軍,能夠來向陣公亡將士致敬是一個好事情,也是進步的作法,關心國軍、重視國軍保衛中華民國的歷史,這會使她得到更多的尊敬。去年如果能來當然更好,不過今年能夠來仍會給予肯定。 適逢蔡總統蒞金出席823砲戰61週年追思祭悼典禮及視察金門大橋工程進度之際,為爭取中央支持金門重大且迫切議題,楊鎮浯縣長及縣府團隊特別研議提出:打造烈嶼成為宜居亮點島嶼、協助促成本縣腫瘤醫學癌症中心、整合台灣醫學中心共同支援金門醫院、請中央防疫單位於本縣建置動植物防疫中心、補助國旅及國外旅客來金門旅遊、發展馬山多功能休閒遊憩港等六項重要議案爭取蔡總統支持。 目前金門正處於發展騰飛的階段,包括金門大橋即將於110年通車,如何利用這個時點,完善規劃烈嶼長遠發展,並善用區位優勢打造電商物流及大健康兩大新興產業。同時,金門此刻也遭遇許多挑戰與問題,包括來自境外的豬瘟、紅火蟻及秋行軍蟲等疫病蟲害、大陸限縮自由行政策導致金門成為旅遊重災區以及地區長期以來醫療品質及資源的匱乏等問題,縣府團隊除積極推動相關縣政計畫之執行及爭取外部資源之協助外,也希望透過蔡總統的高度,對地區發展至關重要或具迫切性的需求,促成中央資源共同投入,期能在最短時間內,協助解決地區所面臨之新挑戰、舊沉疴,同時帶領金門走向不一樣的明天。 楊鎮浯縣長也同步請承辦局處務必儘速與中央主管部會對接,積極推動六項議案,並責請行政處定期追蹤管考,至盼縣府與中央攜手提升金門醫療品質、完善動植物防疫系統、協助觀光產業經營及健全地區整體建設發展,以做為金門產業長遠發展的支撐點,全面改善金門產業體質;在縣庫盈餘更充裕後,除了照顧孩子、長者及弱勢族群等福利措施不打折,更希望在福利措施方面做「質」的提升,特別是健全醫療品質,讓人民有感,縣府團隊相關作為一定會讓金門人更有尊嚴,也會讓金門成為名副其實的幸福城市。
-
時空環境改變 愛吾鄉邦心志不可變
有人說:現在社會功利,人心丕變,只有利害,沒有道義。乍聽之下,似是而非,感受不盡相同,惟若今昔對比,時下社會善良風氣大不如昔,一切都在改變,甚至變調走樣,凡此即是多數大眾之看法。 僅以金門有無改變與發展為例,有位縣籍已故耆老生前曾經說過:金門雖小,發展潛力無窮,不要妄自菲薄,分散經營力道,預言金門終將改變,日新月異,進步看得見,且看以後就會顯現舊厝嘸人住,舊路嘸人行,到時高樓大廈平地起,交通四通八達,大道取代羊腸小徑,農村經濟繁榮不是夢。他又直言:時局在變,瞬息萬變,然而金門位居要衝,角色孰重未變,並以〈十年興金,十年興廈〉與其親朋友好相互惕勵,希望大家要有憂患意識,居安思危,不忘團結合作固鄉邦,同心同德向前行。否則不進即退,興衰難料。如今回想耆老一席話,果真高瞻遠矚,金門一變再變,由無到有,由有到好,奮發圖強,脫胎換骨,日益茁壯,社會安定安寧,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節節上昇,食衣住行不虞匱乏,享有好山好水好人情之美譽,讓人刮目相看。 無可否認,卻也因為功利抬頭,走偏操捷有之,固有良風美俗日趨式微,影響深遠,正是大家務必深思反省共同努力改進加強之目標方向,期以強根固本。 人生無奇但率真。面對金門未來願景需求,真實即是根本,「真」可打假,「實」能破虛,應為而為。政府倡導廉能,堅持有為有守,敢為敢守,改革創新,以身作則示範,用心服務是正道,公僕依法行政,守法、守紀、守分、誠懇、嚴謹、重紀,熱忱態度不可變,以工作立威,拿績效立信,經得起大眾檢視認同支持配合,即是價值。 再者,時下選舉文化,放眼週遭,爭權奪利,不惜使盡心計,用盡奧步,將公理良知、人情世故、倫常綱紀置之度外,棄之不顧,。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倘若濫權玩法,比大較小,無視「名利」猶如雙面刃,一旦處理不當,傷人亦傷己,悔之不及,宜慎、宜戒,大家都好。 再者,選舉一時,聲名一世,既然有志參選,為民服務,造福社會心志不可變。說好話,做好事,心存善念,心無旁騖,利人利己。畢竟大眾眼睛雪亮,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好與歹,真與假,是與非,眾目睽睽,騙不了人,留個好名聲,讓人懷念,何樂不為? 金門歷經千錘百鍊,軍民一家,慘淡經營,數十年如一日,迄今屹立不搖,欣欣向榮,儘管由於政治因素,環境有變。危機即是轉機,困境也是順境,只要大家秉持金門「三不」精神,團結合作,分家不分心,共同守住既有,齊力再創更有不是夢,相互肯定而不否定,不內耗,不相煎,相勉相挺,和衷共濟,群策群力,能量到位,未來希望滿滿。
-
親愛的,讓我們一起用數位科技學習幸福
親子共學是近年來一致推崇的教育模式。親子共學的基礎是親子共讀,強調智能啟發、閱讀能量及自我表達能力提升、培養親子互動與人際關懷等。然而實際推動時,需顧及情境、參與者心智年齡及心情、主持者能力,及共學內涵,諸多環節必須有效掌握。實際推動經驗,發現最關鍵者卻是做好情緒管理。近年來拜3C(電腦、通訊手機和消費電子)科技發展神速之賜,數位科技,正在翻轉我們生活型態;從事親子共學增添了利器,可是由此碰到的瓶頸與困擾也最多。 校園裡傳出手機該不該禁?老師與家長共同發現網路成癮很頭痛;老師教學內容或家長的指導方向,比不上孩子們依賴網路學得快且多,因此很挫折。教育部曾委託台師大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調查結果(民國105年),發現三個現象:超過七成的民眾最常「在家」上網,而「手機」是最常用來上網的設備,使用「Line家族群組者」更高達77%;七成以上的父母藉由臉書FB獲得教養資訊及支持,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民眾使用社群媒體(FB)搜尋有關婚姻、家人相處相關資訊;比較美國,臺灣的父母對於青少年子女使用數位科技及社群媒體的瞭解與監督程度顯著較低。不管你喜歡或不喜歡,這意味著我們一起捲入「滑世代」,善用3C者,人生世界更繽紛;反之拒絕或落伍者,人生世界因此墮入黑白而茫然疑懼。 有鑑於此,教育部在迎接國際家庭年,擴大推廣愛家515活動,轉化為全家一起「善用3C,幸福3T(共讀「學」Reading together、同樂Playing together、互動Running together)」的親子共學共同課程,置入《家庭教育網》、《iMyfamily愛我的家(家庭共學)》網站,同時透過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向社區家庭號召,鼓勵老少共同參與3T,增強生活幸福感。金門縣家庭教育中心同步向社區及學校規劃系列親子共學或親子共讀課程,期望在既有普遍社福照顧基礎上,幫助促成學習型家庭,更能提升素質,增進生活幸福。 滑世代的3C,舉凡支付寶、刷卡無紙鈔的消費趨勢,能即時通、搶先看、跟流行的接觸娛樂快感,機具人性化、穿戴便利、網路蘊藏內容豐富多元,均能增益我們生活便利;金門中小學校園裡使用平板電腦、線上補救教學、數位化行動學習體驗,操作機器人等早已融入學習課程,尤其透過掃描後的大數據分析與辨識系統,人工智慧與AI的擬真實作,我們在雲端上享受著如帝王般的生活,可是家庭裡或社區內,真的都感到幸福嗎? 至於老化社會裡,落伍的或拒絕接受這些文明洗禮的一般鄉親,聽聞網路詐騙、霸凌、偷窺等層出不窮的事件,躲在鍵盤背後毫無道德榮辱的算計別人,只是複製貼上而未曾動腦創作的學術敗德者,深不以為然;因為人工智慧不斷進展,人腦變遲鈍了,人力也倍受淘汰的威脅;因為網路留痕而言行隱私無所遁形,感受被監控與偷窺的疑慮,3C的廣泛運用,並沒有為人們帶來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家長們不必疑懼,只要從貼心出發,採取親子共學的親密行動,轉換一個角度看3C。管教不如輔導,禁止與懲罰不如共融偕行,如果我們能掌握孩子發展的關鍵期與教養需求,從帳號密碼入手、申辦網路設限等源頭合宜監控,加以恩勢利導,共同運用3C,了解數位科技與社群媒體作為促進人際互動與關懷的輔具,透過線上合理學習新知,力行健康的使用,以行動學習及無所不在學習為手段,落實家庭教育「易學可及」的目標,增進家庭凝聚力。 親愛的,透過擁抱讓身體感受愛意,每天找出可以共同相處的時間,學習運用3C,參與孩子的想像世界,分享心情感受,溝通情意;或整理出閱讀書單,享受下午茶親子共讀時光;知道網購的利弊,懂得進入家樂福等超商網站尋寶;趁著假期規劃旅遊地圖,用行動在大自然中寫下奇遇,留住美好。親子之間善用數位科技,共同學習,能增進網路滑世代的生活幸福。
-
從文資保存到文化治理
金門素以豐厚的有形(物質)及無形(非物質)文化資產著稱,近30年來在金門縣政府及金門國家公園的努力下,文資保存與再利用已見初步成效,不論是傳統聚落與建築保存、古厝民宿的經營、民俗活動的節慶化、戰地史蹟的保育或是博物館的詮釋,這些有形與無形文化的活化,對內具體反映於金門人歸屬感、文化認同與光榮感的內在意識,對外也成為外地人認識、欣賞金門的路徑,更是文化觀光不可或缺的資源 文化治理(cultural governance)是近年來政治學、政府學、公共行政及文化政策學等被熱烈討論的議題,也是政府擬定政策的新思維及實踐方法。文化治理之所以被提出,反映的是傳統文化政策之失靈、傳統文化行政的失能、傳統政府與民間關係的失衡;因此,對地方政府來說,文化治理可以視為一種全球化時代,地方尋找出路的一種方式,具體說明如下: 一、文化治理是一種從政府主導到公私協力的政策制定模式 文化治理的核心目標是嘗試改變政策制定的模式與機制,亦即從政府主導(由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轉成公私協力(由下而上)的決策過程。因此,從議題的決定、因應的對策、預算的編列及工作的推動等,不再是政府單向的擬定,而是採用公共的、開放的方式,讓公私部門得以協力合作,並使得政策的形成得以成為合作的一種過程,有利於社會與文化的發展。 二、文化治理是政府部門之間跨域整合的推動 文化治理不僅是常規的文化業務(文化資產、藝術發展、人文出版、影視流行音樂等),而是應該以文化保存與創新為核心,整合空間發展(都市計畫、建築管理等)、產業發展(傳統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旅遊產業等)、社會力發展(社區營造、公民社會孕育、社會韌性、地方創生等)、教育發展(人才培育、教育推廣、美學教育等),使得跨域整合、跨域加值得以產生,並使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益極大化。 三、文化治理是全球化地域發展的一種機制 全球化下地域變遷受到相當程度的外部影響。這種一體化的趨勢,大大衝擊了區域或地域原本的環境、文化生態。因此,文化治理的提出在於因應地域的特色化發展,確保地域的文化價值,理解文化的脆弱性,且預防文化的不可逆發展或失控發展。尋找地域特色,且進行各種危及文化正向發展的風險識別、評估、監測與管理,亦是文化治理機制中重視的面向。 四、文化治理應重視長期的「過程績效」,而非「結果績效」 文化治理重視的是過程,而非僅以結果做為唯一的指標。因此,它有別政府研考機制上僅強調後端的績效表現,而是更加重視社會共識的形成過程,以及社會對話的各種可能性。「過程績效」是看重長期的成效,「結果績效」相反,文化治理應朝向「過程績效」的模式。 五、文化治理是落實文化平權、文化創新的方法 文化平權是是普世價值,也是社會發展、公平正義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文化治理的推動,有助於文化平權與文化創新的落實。也就是說,通過文化治理的實踐,可以試著打破中心/邊陲、強勢/弱勢的文化宿命,並改變文化政策與預算執行的既有模式,並激發更大的能量投入文化創新,使得文化的傳承與永續發展得到生命力。 六、文化治理是國家與公民社會關係的重新界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文化治理是重新界定國家與公民社會的關係。文化治理是建構新的權力互動機制,特別是朝向「開放政府」的「透明」、「參與」、「課責」,進而讓文化政策的制定更加周延、更具可行性。 因此,在既有文化資產保存的基礎上,金門如何走向文化治理的框架,尤其是《文化基本法》完成立法之後,如何落實地方特色發展,值得各界深思。同時,也應思考如何善用《文化資產保存法》,而非受到一些趨嚴、繁瑣的法條解釋而妨礙了地方的文化動能。
-
八二三戰役何以惕
今天是八二三砲戰紀念日,更是兩岸重大史事紀念日!雖說歲月如流,那場自家相殘的戰役已一甲子有餘;但身為砲火焦地之金門,又怎能忘記?尤其是,處此兩岸關係複雜之際,乃至多數人早已忘懷之今日,咱金門又豈能隨世俗以流?且讓我們重溫史事以啟未來,如何以惕此戰役! 八二三炮戰(中國大陸稱金門炮戰),又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是指1958年到1979年(戰況最烈為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馬祖及其他中國大陸東岸的一場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與我中華民國國軍,以隔海砲擊為主要戰術的行動,因此被稱為八二三砲戰。 此戰役,首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我中華民國國軍,隨即開始反擊。砲戰初期,解放軍攻擊我金門島上軍事目標,後期著重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為目的。在砲戰初期,國軍猝不及防,但隨著戰事的繼續,逐漸恢復戰力;維持金門補給線,並於9月26日,首次利用八吋榴砲反擊。砲戰期間,雙方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戰鬥。10月初,解放軍宣布放棄封鎖,改為「單打雙不打」,逐漸減少攻勢。至此,我中華民國終於成功守衛金馬地區。此種世上僅見之單打雙不打,直到1979年1月1日,大陸和美國建交而停止。 八二三砲戰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至今最後一次大型軍事衝突。此後雙方軍事衝突局限於海上,並逐漸停止。根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政治學教授艾倫惠廷(Allen Suess Whiting)認為,中國大陸對金門的行動,事先對蘇聯沒有任何交代,打亂了蘇聯的外交安排,因此激怒赫魯雪夫,進一步引發中蘇外交關係破裂,是後來蘇聯取消對中國大陸核援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金門砲戰另一個影響,是促成西德的政治戰略改變,當時德國社會民主黨黨魁,及西柏林市長(日後成為聯邦德國總理的威利)特別關注此戰,並以此觀察,認為假若美國毫無作為,任令共軍成功拿下金門,則西德也勢必無法堅守住西柏林,連同1961年東德興建柏林圍牆一事,以此判斷西方國家,是否值得信任。就某種因素言,這何嘗不是美國在八二三戰役中,全力支持我中華民國之重大原因? 易言之,國際外交本無情義,只有利益。因此,身為砲火聚焦地之金門,又應如何思惕此戰役,以啟未來?首先,我們除了對捍衛國土,諸多拋頭顱、灑熱血、犧牲奉獻的英雄(靈)們,表達感念之意外!更重要的是,更應深思、反省發動戰爭所造成的民生凋敝、骨肉分離等絕境:「其存其歿,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寤寐見之。」是以如何唾棄政客的機心,切悟我們才是歷史的領航者,共悟戰爭無情;和平無價之普世價值。這才是身處戰役地之金門應有之體悟,更是八二三戰役何以惕之最佳答案!
-
綿密金廈交流 共促生態永續
「2019金廈首屆趣味生態保護季」17日在水試所正式展開,這場由金廈兩地團體、旅行社共同策辦的生態旅遊活動,總共吸引了來自閩南地區的親子家庭共260人參與,除了希望讓參與者盡賞金門美景外,更希望透過趣味盎然又寓教於樂的遊程安排,建立生態保護意識。 事實上,金門特殊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是許多候鳥理想的棲息地與中轉站,八月份的落霞與候鳥齊飛更是金門最迷人的景致之一,這次活動策劃主題除聚焦趣味性的生態保護,也期待以親子互動的方式,讓遊客親身體驗大自然之美,並從寓教於樂的活動中,建立生態保護的意識。 自然生態是金門重要的觀光資產之一,但要將其和旅遊進行專項結合,以往雖多有嘗試,但似乎難以蔚為潮流。有人認為,這屬於小眾市場,本來就有特定的目標族群,要成為主流旅遊商品,先天上存在一定的難度;且就生態保育而言,過多的人為干預及參與反而不是一件好事,或許「小而美」才是金門生態旅遊最應保有的特性。以上的說法,我們咸表認同,但更以為生態保育是全民的事,甚至是地球公民推卸不了的責任,更多的人了解及參與,對生態環境的永續應該是件好事,只是在參與的手段及方式上,要更講究,也要更符合自然情境的需求;既要保證參與者滿載而歸,更要讓生態資產有更多永續及活用的機會。 我們舉一個「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的參訪經驗為例。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位於屏東縣恆春鎮,區內森林茂密,計有熱帶植物500餘種;每年8月到隔年4月,紅尾伯勞、赤腹鷹、灰面鷲鷹、黃鸝相繼報到,是不可錯過的生態景觀。區內的高位珊瑚礁及石灰岩地形,也是台灣少見的地形特色,如「仙洞」、「銀龍洞」、「垂榕谷」、「一線天」等自然景觀,是相當適合從事環境教育的森林遊樂區。這樣一處自然生態景區如果讓遊客自己去參觀,恐怕花幾個鐘頭逛完了,還是茫無頭緒;但經驗中,有一位退休的生物老師對遊客進行了深入淺出、鉅細靡遺、圖文並茂(解說員隨身帶著剪貼簿)的全方位解說,甚至對著一株不起眼的樹就能有數十分鐘精彩的解說,直叫人欲罷不能。如果是這樣的旅遊情境及導覽品質,想多數人便不會質疑人的參與對生態帶來的負面效益。但如果是像金門如今的立些許解說牌,多數處於「放牛吃草」的生態導覽樣態,恐怕也不可能產生太深刻的旅遊記憶,對生態保護與永續的行銷,更只能是聊備一格。 我們經常說,生態保育是全民的事,但如果不夠深入與了解,又怎麼會有感情與共鳴?我們更知道,要妥善這件工作並不容易,但如果我們不試著從「零」開始,還談什麼生態觀光島嶼?而且事實上,金門已經有了不錯的基礎,目前已經有許多有心人為此做了許多堅持及努力,現在需要做的,便是將這些力量集結起來,深而廣之的擴大其影響及效益;公部門甚至應該思考建立常態性的生態景區解說培訓及導覽機制,讓生態的種籽可以撒出去,繁茂成一株株參天的旅遊大樹。 總之,金廈近在咫尺,更有共通的生態環境保護課題,透過專題性的規劃遊程了解彼此的優勢所在,強弱互補,或更能共榮金廈兩地旅遊,共促生態永續與和諧交流!
-
中央地方聯抗秋行軍蟲
針對秋行軍蟲持續擴散,由農委會防檢局所率領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等四所設有植物醫學等相關科系的師生團隊於日前抵達金門進行田間藥劑防治試驗,縣長楊鎮浯也特別前往關心,楊縣長並指示縣防疫所、農試所、林務所及建設處共同投入防治能量,正面迎擊秋行軍蟲衝擊,依中央政策及專業指導精準用藥,並提高後續農藥檢測及環境保育監控,縣府團隊及地區農友要有長期抗戰準備。 而後,當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局長馮海東率員抵金輔導訪視金門縣動植物防檢疫工作,在拜會副縣長黃怡凱時,建設處代理處長文水成特別針對非洲豬瘟、秋行軍蟲及紅火蟻等議題,向局長及副縣長說明目前工作重點與成效,馮海東也當場允諾,將盡力協助金門做好相關疫情防治作業。 屏東科技大學陳文華教授與四所大學的實習植物醫生團隊則分別於8月5日及12日,在金沙鎮建東農場及金寧鄉沙崗農場設置兩個樣區,進行防治藥效測試,經過8天後調查藥效,經檢視初步成果,正確使用賜諾特等幾項防檢局緊急公告的藥劑,秋行軍蟲的死亡率都可達七成以上。 秋行軍蟲入侵金門,造成地區農作物面臨嚴重的蟲蟲危機,農委會防檢局植物防疫組陳宏伯組長表示,秋行軍蟲寄生植物範圍廣泛至三百餘種,繁衍速度快,在台灣主要危害玉米、水稻等,金門則以高粱、小麥這類經濟作物;秋行軍蟲偏好在植株下位葉產卵,一至三天後會孵化幼蟲,幼蟲會集體行動,特別喜食葉子最嫩處和稈交接處的新嫩葉生長點,葉子會出現明顯孔洞、缺口,與葉蛾類的啃食痕跡相似。陳宏伯也特別提醒,金門與福建距離恐防不勝防,短期要全面根除有其難度,農友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未來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加強勘察,一旦發現蟲卵、幼蟲蹤跡務必通報,提醒勿擅自噴藥或隱匿,並要配合縣府與防檢局處理程序及用藥,進行全島性的防治作業,以降低農損。 秋行軍蟲除了今年1月在中國雲南現身,臺灣苗栗的飛牛牧場也於今年6月初發現第一例入侵案件,不到一個月,經全民通報與型態確認後發現破百個案例,現今連日本鹿兒島都能發現秋行軍蟲的蹤跡。秋行軍蟲已成今年最火紅的昆蟲議題,對於這種新興入侵昆蟲的可能危害,需要大家嚴肅謹慎地看待。 秋行軍蟲入侵金門高粱田,導致金門高粱契作超過半數面積都受蟲害感染,楊鎮浯縣長也於日前站上防疫第一線,下鄉勘察秋行軍蟲防治作業。希望中央及地方的力量能確實相互串聯,共同消滅秋行軍蟲害,協助農民度過難關,並期待中央能夠盡快啟動農作補償機制,並規劃出一套害物整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策略來因應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更要務實解決與協助農友的困境。
-
祖父母節弘揚敬老孝親愛幼美德
「祖父母節」在國外行之有年,隨著國內慢慢步入高齡化社會,在家庭的角色中,祖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需要被關注。為倡導家庭世代互動共學,喚起各界對於親情、孝道及敬老尊賢倫理道德的重視,教育部自99年起推動「祖父母節」活動,並自100年起將每年8月第4個星期日訂定為「祖父母節」,倡導所有民眾正向老化的態度,並促進家庭世代的家族精神傳承,彰顯祖父母對家庭、社會之貢獻與重要性。 今年「祖父母節」為8月25日,結合八月父親節、祖父母節,並推展樂齡學習、高齡友善城市等重要家庭節日和理念,宣導愛家、尊老、孝親、愛幼的觀念,鼓勵祖孫經由互動與互惠的代間學習,倡導家庭文化傳承延續,強調祖父母是聯繫家庭和社會的根本元素,倡導家庭世代互動共學,提升隔代教養功能及親子天倫樂,展現世代間相互關愛,發揚敬老愛老之優良風氣,進而關懷祖孫隔代家庭、失親家庭,讓愛圓滿人間。 我國人口結構已經進入高齡少子化社會,統計至今年7月,金門總人口13萬9365人,65歲以上1萬8565人,老年人口佔13.3%,明(109)年老年人口佔18%,55歲至64歲達24%,而55歲到百歲的樂齡人口就會達到35%;五年後(114年)全國老人比率達到20%,金門縣老人比率恐怕更高。老化是人生不可逆轉的過程,也因為老人家的貢獻,才確保了後輩的健康成長及社會的和諧安康。目前全縣112個社區內已經有超過70個社區在辦理樂齡學習課程,內容多元豐富,涵蓋食衣住行育樂,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希望每個社區在各理事長、幹部和志工能持續推動老人學習和教育及預防醫學的區塊,讓地區中老年人「快樂學習、忘記年齡」,建構一個「健康、快樂、幸福」的學習平台。 因為家庭結構及社會環境的急遽變遷,對祖父母而言,含飴弄孫本是最喜悅的天倫之樂,卻因為生活壓力與雙薪家庭的驟增,而衍生出祖父母必需擔綱起隔代教養的重責。高齡人口的遽增、家庭結構改變、終身學習興起、代間隔閡擴大以及對代間融和議題之重視等社會趨勢使然,藉由「祖父母節」的推動,促進世代之間的融合及拉近距離,除了鼓勵祖孫共樂外,更鼓勵父母串起祖孫間的橋樑,傳承祖父母的智慧與經驗,透過祖父母連結傳統與現代,倡導家庭世代互動、共學風氣;希望孫子女能從與祖父母的互動中,培養尊老與親老的品格,落實傳統核心價值的家庭倫理與品德教育。 縣政府倡導倫理教育及關懷祖父母,由金門縣家庭教育中心主辦「金門縣慶祝祖父母節暨樂齡成果展」活動中,各鄉鎮樂齡學習中心發揮巧思,邀請社區長輩們進行才藝表演,金城鎮演出「醒獅鑼鼓+果敢一擊」、「舞動樂齡、大家來跳舞」;金湖鎮為「啾咪啾咪練舞功」;金沙鎮是「荷塘月色、套馬杆」;金寧鄉為「寶島漫波」舞蹈表演;烈嶼鄉「歡喜就好、你是我的花朵」,現場載歌載舞,展現樂齡活力,散播快樂氣息。 各鄉鎮公所樂齡學習中心也擺攤展現學習成果,還設計了祖孫闖關活動,金城安排的闖關遊戲是「大吉大利」;金湖鎮是「顏色文字不同步」;金沙鎮為「疊疊不休」;金寧鄉為「誰籃得住我」;烈嶼鄉為「祖孫彈珠樂」,展現祖孫溫馨互動、彼此關懷與感恩,增進世代情感凝聚,牽動祖孫間更緊密世代連結,並鼓勵祖父母或家長相約動起來,透過活動鼓勵民眾多帶領長輩走出戶外參與活動,享受祖孫人倫,也有助於延緩長者老化,讓自己活得快樂健康,也強化家庭關係與世代傳承。
-
治安深耕 根絕賄選 重中之重
日昨金門地檢署邀請訴訟轄區檢、警、調、政風機關召開第15任總統、副總統選舉與第10屆立法委員選舉查察期前策略會報,會中除聽取相關單位專題報告,置重點於如何在〈公平、嚴密、迅速〉端正選風下工夫,同時針對暴力威脅、選舉賄選、虛設戶籍、地下通匯、境外資金、不實文宣及假訊息等等不法介入選舉進行廣泛深入研討,集思廣益,廣徵雅言,期以務實掌握各種異常危安與涉嫌賄選徵候,即時付諸行動,展開查賄辦案,弭患機先,提昇地區整體治安與查賄功能,群策群力,有備無患,策略奏效,淨化金門目標,可望可及。 眾所周知,治安無假期,貴在警民合作無間,縱橫協調關係配合密切,諮詢廣佈,警覺靈敏,見微知著,反應迅速,深度廣度,兼而有之,諸如此前在檢察官指揮、縣警察局局長親自督導之下,警憲團隊聯手,一舉偵破兩岸網路簽賭機房乙案即是情資精確,手到擒來,人贓俱獲,順利依法移送究辦,為金門治安作出貢獻,贏得肯定,自然而然,最有價值。 再如整頓市場秩序,維護道路交通安全,在公言公,事屬公利公益公便事務,政府設官分職,主從有別,建管、警政、衛生及工務都有分工負責,然因統合推動執行功能未盡發揮,警政團隊任重道遠,角色非輕,隨著民意高漲,求快求便也求好,稍不如意,公僕首當其衝,動輒得咎,民怨接踵而至,猶待持續努力。 根據警方最新資料統計,地區108年第二季各類型車輛違反交通安全狀況居高不下,多達二千餘件,影響所及,攸關大眾之生命財產安全殊甚,尤以市鎮騎樓通道,長期有人用來置放什物貨品,妨礙行人走動,造成不便。凡此種種,社會大眾莫不寄望公權力積極介入處理,導偏於正,殊不知公部門週而復始宣教勸導,警局次第舉辦官警維護交通安全講習,局長親自現身說法,傳授經驗法則,投入大量心力人力,循循善誘,軟硬兼施,所憾春風吹又生,治標而不治本,事倍功半,亂象迄今未能澈底改善。從見維護交通安全,將道路還給使用人,人人有責,個個有分,不容任意剝奪阻礙,要問原因究竟安在?答案或許不一,各說各話,莫衷一是,惟若深探,即是少數人守法守分精神不足,我行我素,只圖自己便利,罔顧眾人安全與不便,如果人人實事求是,循規蹈矩,自重自愛也自惜,支持政府政策規定,非僅事半功倍,社會安定,大家安寧、安全也安康。 談到賄選問題,令人憂心,苦無良計根絕頹風。正因賄選作怪,劣幣逐良幣,政客紛紛出籠,橫行無忌,芸芸眾生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爰特藉此籲請大家本乎良知良能,選賢與能,留優祛劣,汰蕪存菁,反「錢」也反「銀」,不賣票、不買票,促使真正人才出頭天為民服務,政府打擊不法決心堅定,治安無底線,重中之重,反賄選無上限,人人身體力行,利己利人,利國利民,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