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完善金廈旅遊平台建構優質旅遊環境
開啟金廈觀光旅遊合作更進一步良好關係!金門縣政府觀光處處長陳美齡日前帶領本縣旅行業者,赴廈門與廈門市政府旅遊局進行「金廈旅遊業者座談會」。 據報導,為建構金廈共同旅遊生活圈,金廈旅遊單位於年初共同規劃「金廈旅遊節」,編印七彩兩門旅遊手冊、開闢發現金門旅遊網頁、辦理村跑、健步走、公益馬拉松等體育結合旅遊活動,成功吸引大陸民眾的關注。在簡化旅遊辦證方面,今年四月一日起,大陸公安部公布施行一次性大通證、大陸居民辦理離島落地簽免附回程船票證明等,顯示金廈旅遊單位對推展兩地旅遊不遺餘力,成果豐碩。 事實上,縱是520後,兩岸關係出現了變數與危機,金廈兩門卻始終能保有對接及合作的氛圍,此由小三通的往來未影響,甚且還有成長,便可見一斑。甚有論者以為,因為兩岸關係持續緊張,原賴大三通往返兩岸的客群將急遽衰退,如此,將造成大三通航空班機的銳減,小三通人潮或將更甚以往。就金門而言,人流的多寡不是重點,如何留住「機會財」、「過路財」才是關鍵。之於金廈旅遊,顯然還有許多優勢可以操作,但如何讓金門的旅遊體質變得更強、更好,更該是應對眼下局勢應有的認知與作為。我們始終將提升旅遊品質掛在嘴邊,但多數人都知道,成效極為有限;究竟是法規不備,抑或是業界秩序未建立、市場管理不到位等等,著實需要深刻的反省及檢驗。 首先,為遏止旅行業者削價競爭及違規違常情事,金廈旅遊協會共推「兩岸旅遊規範自律公約」,確有其必要性。旅遊既是一項商品,更是一種服務。商品及服務的好壞,雖然最終應取決於消費者的認知,但將其量化後,就是「性價比」的問題。是否「物超所值」,其實很容易判斷,業者之間更勿庸推拖、遮掩。站在公部門及消費者的立場,只要是賺該賺的錢,沒有人會反對,這也就是旅遊分級、質價分級的基本立義;付出更高的代價自然應該要有更好的旅遊品質,反之亦然。對業者而言,如若能把旅遊商品分級架構好,同業間彼此監督、恪守規範,自然是極好的事;特別是金廈旅遊事涉跨境服務,保的是金門的品牌形象,丟的卻是國家的顏面,如何貫徹、落實兩岸旅遊業的規範及自律,顯是當務之急。 再者,消費者需要何種旅遊商品,要比提供什麼旅遊商品來得重要。金門無疑是個跨距、可能行極大的旅遊市場,走馬看花者可以兩、三日逛遍,深度旅遊者或會覺得「讀千遍也不厭倦」。深度旅遊自然是小眾市場,因此也較少受到關注及青睞;但站在商品提供者的角度,如果終年只能上同樣的幾道菜,不讓人厭煩、避之若浼,才是奇蹟。有道是:「失敗一定有理由,成功必然有方法。」,面對各異的需求,我們要的是在現有基礎上營造更多的附加價值,而非「削足適履」只圖眼下的利益。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金廈平台的常態化。金廈自然不乏溝通、交流的管道,但如何將管道檯面化、制度化才是重點。在金廈旅遊座談會的基礎下,或許我們更該開展的是更多元的「兩門論壇」;將彼此的企求藉由一定官方色彩的交流模式散發出去,彙成說帖、形成政策,做最有利於兩岸民生福祉的事!
-
型塑團隊核心價值 實現幸福金門願景
縣府召開縣府暨所屬各機關學校106年度預(概)算審查會議,陳縣長表示與會是想知道重大投資計畫預算和執行面的態度,並強調,年度預(概)算與後面的執行是有連動性的,不是編了預算才要去執行,應是先有發想及執行計畫,也就是先動、抓出概算,一旦預算通過就可去執行;而不是編了預算後才去做,認為應該是先有執行計畫才是。 政府機關彙編年度預算,當然是件大事,雖然彙編後的預算還要經過重重審查,並經議會通過後,才能成為正式的年度預算,但至少在概算彙編階段,就大致決定了來年施政計畫的方向及模式。縣長親臨與會了解重大投資計畫預算和執行面的態度,自然是負責任的做法,因為不管爾後預算執行的成效如何,大概都會算到縣長頭上,並統括為政績或施政印象,著實不容小覷。 然而,亦誠如陳縣長所想,目前公務機關在編製預算時的確是有著本末倒置的問題;經常是先有預算才有規劃,以及後續的執行;就算概念發想,也採委外辦理。在遠來的和尚未必「會唸經」或「唸對經」的前提下,施政計畫經常是「雷聲大雨點小」的草草收尾。年終一算總帳,錢花了,卻只換來厚度不一的報告書,再要往下走,還有細部規劃、可行性評估、先期計畫等等,反正在接觸到實質行動方案以前,往往是態度曖昧、能免則免。於是乎,反覆規劃者有之,規劃後便束之高閣的更是不少;無怪乎政府行政總是予人所費不貲,卻又效率低落的刻板印象。 以上談的,是當前我國政府及文官制度的通病,絕非是個別地方的問題,因此,人們總常說要提升各級公務人員的行政核心價值、型塑優質行政文化;為此,政府更早於2004年起推動建立各級公務人員行政核心價值計畫,但依據國際競爭力及政府效能評比機構報告指出,政府治理效能沒有提升,反倒出現明顯下降趨勢。就此,我們可以理解組織文化及氣候的型塑,絕非是個別問題,而是與社會價值觀及整體社會氛圍攸關的命題。諸如:社會普遍不尊重軍人,政府也拿不出提振軍人士氣的做法,就不該指望能擁有高素質的軍隊、發揮最好的戰力。所謂:「沒有紀律,就不叫軍隊」的說法,只在暗夜吹哨、自我壯膽,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不知為何而戰,不知為誰而戰」不僅適用於軍隊,更適用於所有機關及團體,沒有共同的願景,以及有效的激勵武器,便難以營造一往無前的魄力,達到誰與爭鋒的效果。 此時,多數人都會想到行政學中的「企業型政府」。「企業型政府」意在主張採取創新、進取的「企業精神」,推動公部門行政改革,以及政府再造的主要價值標的。尤其在面臨全球化潮流及全球競爭格局的同時,更應該特別強調「創新」與「冒險」精神之於公務人員提升績效及競爭力的重要性。 我們或可如此言喻:如果公務預算是子彈,那真正的武器就是執行者的核心價值,以及創新、冒險的意願及能力。施政自然在於貫徹、落實整體戰力;目標確立了,思維、態度、行動也要跟著調整才行。在依法行政、戮力從公的前提下,跟上執政者的思維及腳步,應是所有公務人員當竭力以赴的事,如此方能侈言對國家、社會的貢獻與實現自我價值!
-
崇尚法治安家邦務實向前創新局
長期以來,政府之施政得失,眾目睽睽,大家都在看,因而褒貶立現,輿論時有反映,祇要傾聽民意心聲,真象清楚明白,諸如年金制度,教改成敗,經濟低迷,乃至社會脫序,公僕紀綱,安全與治安等,儘是大眾關切之焦點。 先就社會脫序現象而論,影響整體治安至深且鉅,膽敢公然挑戰公權力,把個人生命不當一回事,對別人生命也不當回事,甚至打殺執行公務之員警,諸如日前一位曾是保齡球國手,現以鐵板燒為業之廚師吳志展,只因連續違反交通規則六次,致遭警方先後告發取締,裁定罰鍰處分,竟然不知自我檢討,反而遷怒警察,憤而持用菜刀狂砍未佩槍械,只帶警棍執行巡邏警員張家逢,導致張員全身中刀多處,傷口縫合八十公分,幸好命大,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頓時社會大譁,各界嚴詞撻伐,事後求見受傷警員下跪道歉,請求原諒未果,全案已經進入司法程序,檢方移送法官裁定收押偵辦。守法最自由,亂法階下囚,咎由自取,屢試不爽。 持平而論,類此等情事何以一再發生,追根究底,人心丕變,社會病了,也就是有難才會想到警察,而當警察依法執行公權力,卻又不予尊重,凡此顯示,一般法治觀念意識每況愈下,全面教育宣導猶有不足,或是少數人對於民主與自由之真諦不盡了解,待人對事,缺乏誠信包容與公義,信口開河,為所欲為,積非成是,頹風助長,演變而成社會亂源,如何促使大家知法守法,化暴戾為祥和,亟待政府主管機關提出具體可行有效方案,導偏於正。 再如年金制度,有其歷史淵源背景,也即早年經由政府立法建制,立意良善,倘因時空推移,環境改變,需要進行檢討改進,使之切合需求,可長可久,未嘗不可。惟若將之歸咎於退崗之軍公教人員坐享其成,則是有欠客觀公正,亦復有失厚道。所謂「週休七天,月領七萬」,不啻就是污名化,畢竟退休制度並非退休軍公教予取予求而來,而是與政府訂有契約,每人依據既定法令標準按月繳納公保保費,繳多領多,繳少領少,由政府設立退撫基金專戶管理運作提撥支應,果如基金入不敷出,不改革難以為繼,勢在必行,亦應提出「法、理、情」三者兼顧,讓人信服之改革版本,採取「循序漸進,先改後革」之原則,不宜「追溯既往」一革到底,何況退休新制已無「18趴」之情形,或以保險CP值而言,勞工高於公教,農民更高於勞工,且人數規模亦大過軍公教,緣此,誠信為先,「信賴保護」原則務必確保,失信損威,民怨隨之,應慎之於始,方為上策。 再者,「教育改革」,是成是敗,主管教育機關及各級學校,點點滴滴,盡在腦海心中,得大於失,貶多於褒,迄今爭議不休,紛紛擾擾。有此結局,原因無它,偏重理論,不重實際,所憾負責擔綱執行者,面對此情此景,非僅沒有反省,反嗆失敗之責,不該全由彼等負責,一言以蔽之,「不實」皆空,尤以教育乃國力之泉源,百年樹人之大計,為改革而改革,背道而馳,要能改得對,改得好,有助作育英才,蔚為國用,才是真正「改革」。 時代進步,民意高漲,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循規蹈矩,法有保障,國法公權,不容任意侵犯,正因如此,政府應該依法行政,改革創新,最忌激進草率將事,所謂「緊行嘸好腳步」,內耗與對立,眾不樂見,茲此全民翹首期待新政府行政走穩,振興經濟,改善民生,重國防,外交順,定江山,帶來新氣象、新願景,為國家社會人民謀求最大福祉。
-
大橋後續經費不應由縣府承擔
7月30日,行政院長林全展開上任以來的首次金門行,在交通部常務次長范植谷、現籍立委楊鎮浯、縣長陳福海、議長洪麗萍等人陪同下,林全視察了施工過程風波不斷的金門大橋工程。 當天由國工局局長陳彥伯向林全院長簡報,陳彥伯說明,因承商內部專業管理出現問題、工地乏人領導,加上人員機具料一再拖延,以致大橋工程嚴重落後,進度一再延宕,最後不得已解約。 原本不十分清楚大橋解約過程及停工原因的林揆,在聽完簡報後表示:要先了解以前解約的問題,找出對策,後期工程才會順利;他尊重交通部的決定,支持以最有利標等方式解決廠商資格問題;而為確保日後進度,他也要求必須要有具體的監督措施。 至於後續招標過程若不順利,林全院長認為就要徹底檢討各項風險和不確定因素,只要所有風險和不確定因素解決了,工程再困難,也就不困難了。 陪同視察的縣長陳福海則對林全說:「這條橋是坎坷的,國內從來沒有任何橋樑是由地方政府出錢攤付建造的,金門卻是唯一,未來若增加經費支出,不要再找縣府出錢了」。 對此,林全回應表示,目前中央或地方的預算都有困難,但無論如何,大橋還是要建下去,將協調國發會、交通部和地方政府再做研商,讓金門大橋工程能順利快速進行,不要再有耽擱,不過對於金門大橋能否在4年內完工,林全則未回應。 整理林全院長的說法,透露以下三個重點:同意以最有利標方式重新招標、後續經費還要多方協調、不保證大橋能否於109年3月如期完工。 林全院長的裁示或出於一時的權宜之計,但對金門人來說,顯然並不是最好的結果,對此,我們以為,作為蔡政府的首任閣揆,林全院長針對金門大橋工程與後續經費問題,應該可以提出更有擔當的作法,在此提出以下二個建議: 其一,行政院應確保大橋如期完工:興建金門大橋是幾個世代金門人的願望,這條一波三折的大橋,全長不過5.4公里,從倡議至今已超過20多個年頭,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四個總統、六屆任期,如果從民國99年2月25日行政院會通過金門大橋興建案起算,至今整整6年半,施工過程風波不斷,工程進度一延再延,已然成為國內重大公共工程的負面案例。 事實上,不僅此次抵金視察的林全院長關切大橋工程,馬政府執政時期,從馬總統、行政院長、到政務委員兼任福建省主席等,也多次對大橋工程延宕表達震怒與不滿,如果此次重新招標後,未能確保大橋如期完工,勢必再次重傷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其二,大橋後續經費不應由縣府承擔:金門大橋建案,不僅工程進度嚴重落後,總興建工程經費也不斷增加,從93年的44億元,98年的57億元,到最終核定的73.85億元,且經費由中央政府與金門縣政府共同分攤,此次重行招標後,是否再行追加工程預算,值得持續關注。 金門縣政府、金門地方各界為興建大橋,不僅爭取多時,且完全配合中央政府相關規劃,我們著實無法同意林全院長有關大橋後續經費還要多方協調的說法,中央政府必須對大橋工程進度與後續經費負起完全責任,這或許將成為金門人評價新政府的一個重要指標。
-
論金門「二元化」認同的前景與必要
去年七月初,金門縣長陳福海率領縣府參議、觀光處長、行政處長、財政處長、建設處長、教育處長、工務處長、環保局長、民政處副處長、港務處長、金酒總經理等縣府高層主管,循小三通跨海登陸,前往廈門市政府拜訪,受到廈門市長裴金佳、副市長倪超和市府官員、台辦人員的熱忱歡迎與接待;陳縣長說,兩岸人民共同的利益及和平、發展,是一條對的路,並提出金廈總體發展的構想,真正為金廈人民做事和謀福祉。 陳縣長指出,他與廈門市長裴金佳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就是「金廈、廈金一體化;廈金、金廈共同規劃、共同建設、共同開發、共同受益」的概念。陳縣長說,未來金門會成為兩岸一個友善的談判環境平台,並讓國、民兩黨主席了解和信任金門與廈門的對接,不涉政治,只有兩岸人民關心的民生議題。所以,陳縣長希望「開放金門,讓金門扮演一個在兩岸架構上的關鍵角色」。 自古以來金廈本一家,金門與廈門,不只地緣接近,有相同的文化習俗,血緣上更是以一脈相連,不久的將來,大陸就會開始向金門供水,兩岸也會同飲一江水。 從2001年兩岸開放小三通以來,已經有上萬、甚至數萬的金門鄉親在廈門買房、置產,廈門也是許多台商投資大陸的橋頭堡。所以,當初金酒公司選擇在廈門成立金酒貿易公司是很自然的事。同時,廈門是目前「福建自由貿易區」的核心,金門也正在爭取成為台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 前不久,經濟部前部長陳瑞隆為兩岸企業家論壇到訪作為主辦城市的金門;縣長陳福海再次闡釋了金門做為兩岸交流示範及實驗區的願望與願景。其清晰有力的論述格局,早已超越一般縣級首長的高度;甚至,不誇張的說,也已經為速凍的兩岸關係開出了一道藥方。 目前,民進黨政府因為「九二共識」而與大陸陷入僵局,兩岸不僅官方管道停擺,民間交流也受到波及;影響層面逐漸擴大,未來會如何演變也不好預測。金門夾在台灣與大陸中間,雖然在政治及體制上屬於台灣,但以地緣論,金門是絕不可能自外於廈門、甚至大陸而能有大發展的。 陳福海縣長念茲在茲的金門論述,簡單來講就是金門自解嚴以來,迫於現實而自動形成的一種不得不然的「二元化」認同;也就是在政治上認同「民主多元」的台灣,但就經濟層面而言,又不得不依託或寄望僅一水之隔的廈門或福建,甚至,絕大多數的金門人已經用實際行動融入大廈門經濟圈中了。 隨著兩岸交流互動由緊密變疏遠,金門廈門自由貿易區議題也許是緩和兩岸關係的良方,值得兩岸政府重視;希望金廈共同發展,成為兩岸和平發展與交流的實驗平台。 陳縣長多次表示,「金廈是一家親」,兩岸的合作需要談下去;金門是「兩岸的金門」,「立足金門,聯結兩岸」,尤其以往金廈是「苦難的兄弟」,走過單打雙不打的烽火慘痛歲月,更應該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未來廈門不僅供水金門,天然氣及電也可以協助金門;期望金廈兩地發展給台灣看、也給大陸人民看。而這一切金廈發展的前提,正是因為金門有著「二元認同」的和平土壤。
-
再論金門兵訓基地
智者思考未來;愚者思考現在。漫漫暑假,對智者來說,不正是思考金門未來之時機?多年前,本報曾引嚴長壽《我所看見的未來》書中觀點:離島或偏遠地區在發展觀光時,可考慮規劃「健康農場」(Health Farm),包含戒菸、戒酒、戒毒、減肥等課程。因為在一般環境下,誘惑太多,大部分人很難改掉癮頭或降低口腹之慾,於是將這些人集合到偏遠地區,以集中營方式集體治療,戒掉壞習慣。這個概念,十幾年前在澳洲開始盛行,現在的美國也在流行。認為此意念對金門未來發展,何嘗不是一種機會呢?尤其是兵訓基地! 國不可一日無國防,即使是宣稱永久中立之瑞士也不例外,況且世上無所謂中立之事。也因此,我們在上述報導中,即引國防部之全募兵制,據以呼籲,全募兵制雖因故未能有效完成;但考量未來發展,及全球趨勢,全募兵是未來兵制之主流。也因此,參考美軍制度,儘量在戶籍地附近設立基地,採上下班制度是必須之制。 但此種含括眷舍、便利店等之基地,卻需要大面積之新鎮,且須符合戰略考量。以台灣目前土地面積有限之困境來說,確實有其先天上之困境;這也是目前全募兵制無法有效完成之原因之一。但是,站在金門來看,「以台灣目前土地面積有限之困境來說,確實有其先天之困境;也是目前全募兵制無法有效完成之原因之一」!不正是金門發展之良機? 而今,雖說兩岸戰爭機率早已不似當年,但正如我們一再呼籲的,國不可一日無國防;即使是中立之國也不例外。因此,我們願再度呼籲,若能向中央爭取,就金門現有之軍事設施,以造鎮之宏觀理念,全方位改建成為全國兵訓基地,既可解決台灣土地取得不易之問題,又可解決金門荒廢營區之困境,更可藉此年訓數十萬大軍及眷屬帶來之各項消費,有效發展金門經濟,豈不一舉數得! 尤者,以今日台灣金門社會對軍方之心理觀感來看,民間對軍方豈是較為友善而已,此種在社會心理學上視為第一要素之條件,更是軍事基地設置考慮因素。而兵訓基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國力之展現;兵威之所在。因此設若此案成功,不但為國防部解決問題,更為咱金門提供一條經濟泉源;因為這些志願兵不同於往昔義務役,他們是一群中產階級;一批具有消費能力的新制軍人,怎忍捨此良機? 尤者,金門永處第一線,即此而言,先天上就有戰場氣息,在心理學上來說,本就是一項有效的訓練元素。尤其設若數十萬大軍駐訓於金門,對中華民國而言,無形中就是一項最佳的國防長城,這就如同諸葛亮練兵於漢中;昔日美軍駐訓於北約一樣,既可解決台灣之困局,又可重生金門之經濟,怎忍捨棄!更別忘了,世界各軍事基地,在觀光元素上,本就有其吸引人之處,此不正是縣府日夜念論及之觀光理念?念及此,當思本文之切論所在,且為論也。
-
建構公共安全意識提升危機處理能力
公共安全是一切發展的根本。在金門積極翻轉千頭萬緒同時,公共安全尤其不能有任何打折。而列管公共場所應分輕重緩急來改善,經列管場所也不能不教而誅,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有輔導機制並對早期列管場所尋找法源來輔導、解決問題。 至於大型活動的舉辦,在舞台搭建、攤販擺設使用瓦斯等等,都要做好公安檢視和SOP。至於金湖國小幼兒園教室鋼筋裸露,在放假日發生天花板掉落公安意外,所幸無造成學生傷亡,是請相關單位就學校建築物應全面周密檢測和嚴格確保安全無虞;教育處並就重建教室,也要優先編列預算,儘早發包處理。有關公安聯合稽查,縣長陳福海強調,這是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保障,絕對不能行禮如儀,應依法公開示警、限期改善,且嚴格要求執行。 舉凡天然或人為的災難,各種突發意外均有可能對整個社會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如去年的八仙塵暴、復興航空墜機,今年的台鐵爆炸、陸客火燒車意外等等,均非單純的意外,在每個災難事件的背後,都隱藏著人為疏失、錯誤判斷、法律漏洞等因素。像是面對公安事件的危險意識不足,工作人員也缺乏專業的訓練及標準作業程序,面對意外災難常手足無措。或者是政府相關單位對於問題袖手旁觀、漠不關心,甚至是秉持著少做少錯的原則。 安全第一不只是口號,對預警、虛驚事件不可大意忽略,對安全及技術上更不可以妥協,綜合安全意識薄弱、法規不盡完善、管理不易落實、因應能力不足等因素,再加上因為財源束限,具經驗、合格之人員、維修、管理上的裁減,優質工程、技術、維護、管理、經驗的流失,過於強調以前「可以」、「OK」,忽視風險事實的存在,平時若無規劃與準備,在在都極有可能引發公共安全問題,或在公共安全意外發生後,無法緊急應變與有效展開相關善後運作。 如何降低公共安全意外發生的風險?為降低其發生機率,應落實法規規範,包含交通規則、建築法規、勞工衛生安全等,為降低其危害後果,防護工程如邊坡、紐澤西護欄、安全帽等,均須具體實踐。要防止公安災難,需要知識、技能、態度,不論是工業界、工程界、企業界、公司、工廠等等,普遍知道哪些知識、技能、管理,可以防止公安事故,但具有「安全文化」之意識才真正能阻止公安災難的發生。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所謂防災於未然,災後更應有妥善的處理,面對重大傷亡意外,後續的應對與處理,都必須謹慎行事。完善的危機管理可降低未來再度發生危機的機率,並強化組織處理危機的能力,亦可增進危機溝通技巧。有時危機或許也可被視為一個轉機,可提供重建、改進的機會,甚至成為轉型的刺激與動力。唯有在危機發生後,大家共同運用專業的能力來應對,同心協力,將危機化為轉機!
-
結合民俗特色讓金門更富文化新意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除了普渡拜拜之外,還有很多禁忌習俗。在金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張掛普渡公燈,於晚間為好兄弟照明引路,正所謂「菩提心燈渡眾生、浯島流火照千古」,儼然成為金門特有的夜間景觀,除了傳承地區民俗特色外,更能帶動文化氣息、吸引觀光客目光。 據報導,「七月點燈」的習俗,也盛行於台灣沿海漁村;農曆七月鬼門開後,居民們會在家門口點上「普渡公燈」,替鬼魂照路。每當夜晚來臨,整條街道暗紅的燈泡亮起,成為鬼月夜裡最凄美的景致;不過隨著社會演進,逐漸被明亮的路燈取代,只有少數幾戶及廟宇還會點燈。而這種在台灣日趨式微的民間習俗,在金門卻完整留存著;家家戶戶於農曆七月夜裡,會在門口掛上一盞普渡燈,為好兄弟照明引路。民國100年12月還被登錄為文化部無形文化資產,堪稱是金門獨特的民間風俗。而這項民俗除了歷史的傳承外,金門縣政府的「推波助瀾」更是功不可沒。 為讓中元普渡「拜門口」有新意,早在2004年金門縣文化局便發現,為期一個月的普渡燈盛會,若是結合環境景觀設計,規劃深具特色的路燈裝置,必能更加豐富、精彩。是以,在當年的5月份舉辦「七月流火─住家路燈設計比賽」,並經過評審後,優選出深具特色的燈飾,在經調和製作,並於是年的農曆七月在模範街示範裝置;是項試辦反響良好,甚至還發生示範普渡燈被偷的事件,更有不少社區主動向金門縣文化局索取。隔年,普渡燈再繼續擴大推廣,免費發到了各家戶,形成了今日金門在農曆七月裡,獨特的一道風景。 事實上,裝置普渡燈,廣設普渡儀式,祭祀無人供奉的好兄弟,均在實現「視鬼如人」的精神。中元普渡,民間除了祭拜祖先之外,同時也要把孝心與愛心普施給往生先民,這種結合佛、道教與民間信仰的祭典,緣自民間敬天畏神,紀念祖先的習俗,祭拜安頓無主孤魂,不僅期望消災祈福,並富推己及人的博愛精神。這種饒富趣味的良善民俗,與其說是傳承傳統,不若視之為人性光輝的顯揚;我們對無主的「好兄弟」們尚且能尊崇為人,以設身處地的心思相待,更何況是人世間的芸芸眾生呢?這項源自於庶民信仰的風俗,更因為公部門勇於開創的試煉,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在這個基礎上,或許我們也可以思考將傳統的宗教民俗,以更深刻、體驗的方式,進行文化性的統合及發展。 家家戶戶懸掛普渡燈,表象上是一個源遠流長的金門夜間景觀,更該顯揚的,是其「菩提心燈渡眾生、浯島流火照千古」的內涵。首先,基於民俗,我們當有許多文化紀錄的工作要推展;諸如:浯島流火的傳說、習俗,以及典儀制度。另外,鑑於普渡燈倍受青睞,應也有據以發展為文創商品的空間;再及而廣之,七娘媽、普渡桌的樣制也各具特色,亦有進行特色紀錄及發展的必要。如此一整套行將下來,不也有將鬼月溫馨化、把淡季旺季化的意圖及效果? 總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事在人為;不做,又焉知結果?金門的七月流火普渡燈,將傳統上本應陰晦的鬼月妝點得古樸又溫馨,基此民俗特色,也會是一款帶動地區文化氣息、吸引觀光客目光的有效利器!
-
確保旅遊安全 營造友善觀光島嶼
由副縣長吳成典主持的縣府105年第22次主管會報,特別提到了金門遊覽車老舊的問題。遊覽車的安全性是旅遊的大問題,如何輔導業者進行汰換,並進行嚴謹的管理及稽查,更是重要的課題。 誠然,車輛安全與否和是否老舊,並沒有絕對的關連性。有些老車子如果保養得當,不見得會比新車不安全,但車齡高代表較高的故障率與肇事率,在其他國家對於營業車輛也有嚴格的車齡管制,畢竟保養得當本就是車主該負的責任,車齡限制只是再上一道保險,但就算有了這些保險,仍不能保證遊覽車不出事;例如:有些業者習慣在安全門上再裝個插銷,因為這個小小的插銷,就可能讓所有行車安全的努力都付之一炬。因此,此間或是民氣可用,將老舊遊覽車進行汰換,將旅安導入正途的適當時機,但僅是打下旅安的一根基樁而已,更重要的是後續的監管及查核機制。如何做到令行禁止、面面俱到、萬無一失方是關鍵。是以,首先我們應該要從遊覽車的管理談起。 有關遊覽車管理,屬於汽車運輸業管理範疇,也就是說應屬於交通部公路總局台北市區監理所金門監理站業管;縣府觀光處雖有交通行政業務,仍以配合性的工作居多。據金門監理站的說法,針對金門地區36家遊覽車業者,會每月排定二家進行抽查外,亦於每週二次進行定點及不定點聯合監警稽查。這些自然是職權範圍內的應辦事項,縣府的主要責任在於,導引旅遊安全往更正面的方向發展。提供觀光客優質的旅遊環境可不是嘴上說說就行,政策的遂行需要「真刀真槍」,更需要「真金白銀」,如能力所及,就應該勇於承擔責任,畢竟只有金門好,大家才會更好。 但也誠如吳副縣長所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確保地區旅安,針對老舊遊覽車的汰換應有專案研究的必要,務必要為觀光立縣的金門,打造一處更安全的旅遊環境。但究竟金門遊覽車有多「老」?據統計,本縣198輛遊覽車中,車齡在10年以上便有183輛,佔92.42%,車齡10年以上車輛中,具移入紀錄則有132輛。也就是說金門的遊覽車多數不是在地新車自然老化的,而是業者直接購入舊車營業。這就讓我們聯想到一個可能性:在老舊遊覽車比例高達九成的金門,是否正是台灣汰除遊覽車集中地?據悉,烈嶼鄉更多的是車齡15年以上的遊覽車輛,若然以此來標榜金門是旅遊觀光勝地、國際觀光島嶼,不忒顯得心虛? 事實上,金門在「建置金門低碳島計畫」(102-107年)中,早訂有「綠色運輸旗艦計畫」。因金門縣腹地不大,屬封閉型島嶼,在發展觀光產業的同時如結合低碳運輸工具,不僅能展現在地優勢,提供遊客體驗低碳旅遊方式,也解決傳統車輛廢氣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問題。目前優先選定烈嶼鄉作為電動機車示範運行區,去年底,再啟動12台國製中型電動巴士,讓金門成為全國第一個電動巴士大量成軍的縣市。 然而,縱若我們做了許多低碳城市努力,老舊遊覽車的汰換、購新獎助,以及自治條例管制仍勢在必行,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確保旅安的前提下,建設金門成為居民樂活、遊客嚮往的友善觀光島嶼!
-
林揆之承諾金門有轉機
日前行政院院長林全,率同中央有關部會首長等一行,專程自台搭機蒞金視察,隨即在縣長陳福海、議長洪麗萍、立委楊鎮浯聯袂陪同下,深入了解金門之民生經濟建設,傾聽地方政府之建言及民眾之心聲,所到之處,亦看亦聽亦問,親切自然,平易近人,面對問題,據實回應,咸表傾聽民眾之心聲是政府之義務,解決民瘼民困是政府之責任,消息見諸媒體,予人耳目一新,莫不期待為金門未來之發展帶來良好轉機。 根據了解,經由安排預定行程中,林揆首訪衛福部金門醫院,除曾聽取王必勝院長提出金門醫院現況及未來預期發展目標計劃外,對於衛福部,金門縣政府及金門醫院共同經營方案,促使金門醫療升級甚表嘉許。並說:每一位人民之生命與健康,政府必須把它維護做好,這是政府天經地義之事,詞簡意賅,口耳相傳,眾人有感。 尤以當前社會現實勢利,政治掛帥,亟需大家相互激勵,非僅要有同理心與愛心,亦且要有包容力與同心同德之精神。不分藍綠一起打拚,金門醫療持續前進,大家有目共睹,最近兩年績效最為顯著,探討原因無它,施政一貫,無縫接軌,動力、助力、推力、拉力及整合力紛紛到位,此情此景,值得珍惜。 更重要是在王必勝院長所領導之金門醫療團隊,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群策群力,動出能量。再者府會以民為主,挹注鉅額醫療基金款項予以支援配合執行「功不可沒」。證諸有耕耘就有收穫,用心付出就有成果。王必勝院長深愛金門,負責盡職,愛護同仁袍澤,其與醫護人員之間,互動保持著零距離,服務品質與日俱進,頗獲各方推崇。又如前衛福部部長邱文達所說:遴選王必勝院長來金主持醫療事務,是經過一番精挑細選而產生,他在任內之表現,大家可以拭目以待。如今言猶在耳,事實得到驗證,如果說用對人做對事非常重要,則首僕陳福海所倡導之「正心正念」,矢志奉獻犧牲,為金門社會大眾謀求最大福祉,無怨無悔,更為重要。 林揆明確表示:他支持金門醫院發展成為具有特色在地醫院,要求把金門醫院做出品牌,當作工作使命。身為全國最高行政首長凡出此言,誠信為先,拉力加大,金門醫療水準更上一層樓,不會因為人事升遷調動而受到任何影響,金門幸甚。 談到金門大橋,從浮沉到首次發包施工,歲月悠悠,已有二十多個年頭,與其說是路途遙遠坎坷,不如說是「人」在作祟,無限時光浪費在選舉政治,言而無信。迨後又因得標廠商資格問題,或因專業人力、機械工具、工安意外、進度落後之因素,導致必須廢約重新招標發包施工,此次林揆抵金實地視察聽取簡報,了解全般狀況,指示中央主管部會,務必依法行政,加強檢討監督繼續發包施工機制,克服一切困難,如期如質完工。此對金門而言,猶如打了一劑強心針,原有之疑慮一掃而空,帶給大家無比信心。 金門係以發展觀光為施政主軸,加強水電建設,正是刻不容緩之工程,金門能否翻轉,胥賴中央政策鬆綁,伸出援手,鼎力相助,並將「公佔私地」還地於民,列入轉型正義範疇處理,此外期盼林揆再次來金訪視,金門民眾要求不多,希望保有安定幸福之日常生活,未來美好願景如願以償,心想事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