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支持金門成為兩岸交流的新亮點
國台辦主任張志軍18日與來自金門縣的副縣長吳成典及台灣七縣市正副首長會見座談,傳達大陸對台金八縣市「差異化對待」和達成多項利多結論,也為兩岸僵局找到出路。在拜會中,吳副縣長提出多項攸關金廈與民生發展議題,以及未來金門希望推動事項,期為兩岸和平做出最大、最有利的貢獻。 據悉,本次八縣市攜手合作赴京,係以推動兩岸經濟及農產貿易、擴展文化觀光旅遊、保障旅遊品質及遊客安全為爭取三面向,希望藉以推動兩岸產業優勢互利發展、共存共榮,創造多贏局面。為此,國台辦也於稍早發布新聞稿指出,針對上述訴求做出八項回應,主要內容包括樂見並支持八縣市組成「旅遊促進聯盟」聯合設計旅遊產品,並與大陸各地建立聯繫窗口;推動大陸相關企業赴八縣市考察;加強與八縣市產業、文化、人文、青年交流等,並特別提到了將進一步擴大福建沿海地區與金門、馬祖的經貿和人員往來規模等主張。 縱然,此次八縣市正副首長赴京藍綠陣營各有解讀,但就算是蔡英文總統也始終強調兩岸事務應該「維持現狀」;而目前我們至少知道,這個「現狀」不包括馬政府時期對「九二共識」的基本認知,因為這個解讀的殊異,會讓我們再走不少冤枉路,甚至回頭路。此回之所以有八縣市的北京行,多少也代表著諸多人民對於當前兩岸局勢的憂慮與擔心;是以,此次活動可視為部分縣市為拚觀光、搏出路之舉,更可解讀為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都期待兩岸有更持續穩定的往來及互動,並願意為兩岸和平注入活力與助力。因為有這樣的付託,所以八縣市正副首長甘冒與中央政府不同調之不韙,也要登陸讓兩岸持續走向區域和平、穩定發展,以及共謀兩岸人民福祉的穩健之路。 大家也都知道,金門有著兩岸交流的最多經驗,也擁有區位合作的絕對優勢。金門與廈門近在咫尺,和台灣卻相距300公里。隨著日益熱火的小三通與兩岸交流,金門、廈門的互補性及連動性益發的重要;因此,對金門而言,我們更關注的是兩岸合作,以及民生互動。相較於廈門成熟的城市結構及國際化特性,金門更願意秉承慢島、樂活的本質,聚焦於創業平台及產業政策的對接,共謀「樂業兩岸,創享未來」。再者,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亦是兩岸同胞值得共同發展的課題。依金門的地理特性,更足以依憑「金廈生活共同圈」,成為兩岸經貿政策的先行示範區,展現具有兩岸特色的國際自由經貿實力。然而,如要進一步擴大福建沿海地區與金門的經貿和人員往來規模,大陸中央首要有「授權廈門,讓利金門」的政策思維;我方政府則要有「先行先試,特區金門」的認知才行。因為,有許多交流政策及契機,不經由彼此的「先行先試」,是不容易找到癥結與突破點的,而金門與廈門正扮演兩岸事務「潤滑劑」的關鍵角色,更有利於藉此解決兩岸無從迴避的合作及歷史問題。 誠如陳縣長所言,「金門好,台灣才會好;台灣好,兩岸才會更好!」歷史給我們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兩岸政府都應支持金門行穩漸進的為兩岸打開和平之路,為兩岸關係找到新的平衡點,為兩岸和平、中華盛世做出最大、最有利的貢獻!
-
災後省思以防未來
莫蘭蒂颱風,夾帶著十七級強風肆虐金門,樹倒屋毀,農損不計其數。在官民合作下,尤其是國軍支援下,已陸續復原。但所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鑑於此次風災之嚴,反思極地氣候之變,我們應切記此次經驗,以防未來,如資訊整合系統之增損及規劃,如「防救災資訊」。 災害資訊的蒐集及分析,是防救災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環。此構想及建置,以美國來說,早在七十年代已完成,而國科會也在民國86年開始推動「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後各部會及地方政府,就把災害管理資訊系統的建置,列為主要的工作項目之一。目的就是要藉由資訊技術,把許多來自不同系統的防災救災資訊,整合在一起,有效救災。 什麼是「防救災資訊」?所謂「防救災資訊」,指的是所有跟災害防救有關的文字、圖形、人文、水文、機電等資料,一般可以分成三大類:基本圖資、害災資料,以及即時監測資料等。此中包括各種地形圖、衛星影像、水文、人口分布、交通網,尤其是水、電等路線、規格及設計等差圖等。這些防災資料包括各種事先經過調查,或演算的災害地圖,及相關後續所需之推演圖、管制圖等,以便指揮中心能在第一時間掌控全局,更有效率地投入防救災工作,進而避免浪費人力、物力。 易言之,此系統之規劃,主要在開發完整之災害決策整合服務系統,建立統一操作平台,分別有防救災決策支援系統、防救災作業系統及地理資訊系統,下設緊急動員通報子系統、災害預警通告子系統、災情管理子系統、整合式決策支援子系統、災情顯示子系統、訊息發布子系統、災害統計及管理查詢子系統,可整合中央及地方各相關防救災單位,並與第二災害應變中心相互備援。即時監看水情、氣象、淹水潛勢、警報單、地震速報資料、交通局行控中心重要路口攝影機影像,並提供民眾相關防災宣導資訊。 一般而言,此系統具體言之,係由三大平台組成:首先是災害決策整合服務系統,下轄防救災決策支援系統,主掌決策資訊顯示功能;再來是防救災作業支援系統,管控災害應變中心開設子系統、防救災通報系統、災情傳遞系統、訊息發布系統;最後是地理資訊系統。進而言之,第二部分則是資料整合,第三部分就是遠端監控系統,相互串聯、有效整合,如此方能有效投入防救災之工作。 「國軍弟兄們一整天幫大家恢復環境,辛苦各位了!」「警消人員,辛苦了!謝謝」、「這些救災人員~謝謝你們」、「感恩所有國軍弟兄們!看到您們努力復原金門,真心感謝!」「還有各位救災人員你們辛苦了」。這些是目前整個網站及鄉親的心聲,出乎人性且真情之心聲,我們當然欣慰也怡然。終究在此人心紛擾之際,能有此真情之心聲,毋寧是此次風災後之正面思維;但前事不忘,才能真正成為後事之師,更不可有鄉愿封建之思想,而應省思妥用管理學之專業,尤其是如何善用科技、資訊,有效管理,才是防救災之「真愛」;更是先進城市以應未來之真諦,且為誌,併再次感謝救災人員!
-
心懷感恩邁向重建之路
莫蘭蒂颱風帶來的災情,此時此刻,還有許多人頂著風浪、酷日在為救災奮戰。因為網路媒體及手機功能的發達,對於救災工作的報導、訊息從來也沒斷過;好的、壞的,甚至需要、不需要的絕對都有。在值此家園需要重建、全民需要迅速回復正常生活的時刻,或許我們也可以來探討一下,什麼樣的追縱、活動是需要的,又該是在什麼時候! 民進黨大老、前立委沈富雄日前發文說,大家常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風雨來時卻看不出我們美在哪,台灣人平常瘋寶可夢,災難臨頭時埋怨、責難、叫囂之聲此起彼落,酸言酸語不絕於耳,「是不知感恩的苛刻之島」。沈富雄說,國軍弟兄賣力救災,令人動容。台灣人民享受大兵服務慣了,習以為常,還有閒情在軍校校長動手清除落木的枝節上大肆評論,「台灣是一個動輒得咎之島!」 對於沈大老的意見,許多人也能感同身受。救災的時候,工作人員最怕的就是添亂的人;偏偏我們又是一個好奇心旺盛的民族,不管事之真偽、原由如何,會造成何種無從預測的後果,反正先往前湊總是不會錯的。火災、風災,甚至是有人跳樓都不會缺少圍觀的群眾。因為非救災人員的參與,救災隊伍勢必得抽調更多人力、花費更多的心思維持現場安全與秩序,也因為一般民眾會時時刻刻發布救災的進度及訊息,所以救災人員,甚至是現場指揮官還得再分出心力針對輿情回應,深怕「飯炒冷了」,不免以訛傳訛、積非成是。沒錯,人人都會贊同民眾有知的權利,適時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有助於解決問題。但在救災人員揮汗工作的當下、在具有一定危險性的救災環境裡,一般民眾實在沒有必要硬要到現場去湊熱鬧,造成救災人員更多的困擾;也沒有必要在救災的當下,追究責任歸屬,或怨誰救災不力,這只會徒然打擊一線救災人員的士氣。 我們絕對支持對公共事務的錙銖必較的監督,更讚賞參與公共事務的勇氣與熱情,甚至是進行必要的紀錄及事證保全工作,但在救災的當下,還是要以盡早解決問題、恢復正常秩序生活為重,事後作業流程的檢討、整體權責的釐清應更有助於累積類似事件的處理經驗、精進相關的工作成果。非專業的「嘴上」救災既無正面效果,反可能拖沓時機,造成更壞的結果。更多時候還是要心存感恩啊!感恩許多人不問報酬的付出與奉獻。雖然我們常說,防颱、救災需要總動員,但動員的目的是站在對的位置、做些真正有用的事。莫蘭蒂颱風同樣對廈門造成浩劫式的傷害,廈門市政府卻只要求一般市民少出門,留在家中清理善後,車輛少上路,並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因為這樣就是對救災工作最大的支持與協助。自己的家園自己救,除了必要的志工協力外,專業的救災還是留給專業的救災人員為妥,在這個時候「不添亂」,就是對救災人員最大的支持與鼓舞。 有道是,讓意志獲得自由的唯一途徑,就是擺脫任性的意志;事常成於堅韌,而毀於爭躁。此刻多搬一塊磚,都要比聚眾於險境、檢討究責來的有用。颱風災後,最主要的工作是動手而非動口。沈富雄所言的「災難臨頭時,埋怨、責難、叫囂之聲此起彼落,酸言酸語不絕於耳,一個不知感恩的苛刻之島」,絕非是人事物俱美的幸福金門!
-
群策群力做好災後復建工作
金門莫蘭蒂風災災後重建工作正如火如荼的推進著,觸目所及的災損也逐漸的恢復風貌與秩序。然而,對許多停水、停電、有家歸不得的災民而言,災損數字的改變遠不及親身的感受,縣府此刻即時的推出補救措施,讓家中停電的受災戶,可以到旅館或民宿洗澡或住宿,由縣府買單,便讓不少災民直呼「揪感心」,也的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莫蘭蒂颱風讓許多鄉親斷水斷電多日,沒水沒電的日子實在太苦了,所以縣府推出「補救」措施,地區有10多家旅館業響應,提供出約230間房間,供災民住宿,至於提供洗澡的旅館與民宿業者則更多,達30、40家。這樣的措施對旅宿業、政府而言,可能都不算是大事,但對於有需求的鄉親而言,卻猶如是久旱甘霖,也無怪乎能獲得極大的認同。在此同時,水電搶修仍在持續當中,但從四面八方,乃至公家官網獲致的搶修訊息,卻難有定論;我們也能理解搶修工作的困難度及專業性,但如若不能提供正確的訊息供民眾判斷,有時還不如沒有訊息來得更好。因為期待之後的落空總是最難熬的,本著更大的「同理心」待人接物,自然較易獲致圓滿的結果。 就如行政院林全院長到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了解搶修進度後,便對風災後復電供水速度太慢,表達不滿,當場要求台電、台水各派副總經理以上層級人員到場,修復後再回來。但此舉也遭致台電員工反彈說,台電1千多名員工每天只睡4小時,搶修至今已復電99%,認為「院長欠台電員工一個公道」。事實上,災後重建的辛酸、苦水大家都有,與其現在爭「公道」,不若想想還不能恢復基礎生活條件的普羅大眾!試想在沒水、沒電的環境裡,誰會最辛苦、最難過?重建道路漫長,多一點同理心,總是不會錯的。 當然,除了水電的搶修外,國軍官兵投入救災更是功不可沒。本次風災營區的損傷同樣嚴重,但金防部的官兵弟兄,仍先拋下一切,不眠不休的協助縣府和鄉親整理家園、清掃道路,讓金門漸漸恢復往景;「軍民一家,不分彼此」的精神在此刻更能充分的體現。值此時刻,鄉親們除了盡己之力協同救災外,更大的幫助可能就是沒事少往災區走,更不要去圍觀、湊熱鬧。據悉,災情同樣慘重的廈門,已經啟動的單雙號車限日上路措施,以便給予救災隊伍最大的作業時間及空間,讓救災工作可以早日完成,提早還給大家一個正常、有序的生活環境。 目前較為棘手的,恐怕是「港泰台州」貨輪漏油,導致金門古崗海邊污染的事件。此事經網友在臉書上首先披露後,卻傳出環保單位有誤判情事、未即時啟動防護措施的疑慮。所幸經各界關注後,環保署長李應元尚親抵金門勘災,並強調支援金門救災的經費和器材沒有上限,會在一週內將污染處理完畢,未來也將對受污染的海域進行生態調查。本案可謂公民環團監督施政的顯要案例,期待全民仍應予持續關注、追蹤,直至圓滿解決為止。 總之,災後重建是條迢迢長路,辛苦一定有,但挑戰卻剛剛開始。人人都希望災區早日恢復正常生活,但我們絕對要先將救災人員的辛勤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並予最大能力的理解與配合,因為唯有群策群力,才能做好災後復建工作!
-
金醫院長易主 期盼醫療品質更好
衛福部核定金門醫院王必勝院長任期屆滿,陞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醫企部副主任,就其掌管事務而言,仍與金門醫療具有密切關係,臨別不勝依依,許下只要金門有需要,在其能力所及者,其將一本初衷,全力以赴,為金門鄉親提供服務。正因他主動負責,熱忱奮發,任內表現積極,成果立竿見影,深獲同仁袍澤愛戴,社會各界咸表推崇,良醫良相,永遠不寂寞。 政府各級機關,或是公營服務事業機構,為期調度運作順遂,素將親民、便民與利民列為第一優先。除訂有職期輪調制度,藉此新陳代謝,獎優汰劣,對於表現不佳,且無具體績效,或是縱橫協調配合工作能力猶有不逮,德不配位者,則有可能成為隨時檢討汰除對象,醫療事務,攸關人民健康生命,任務艱鉅,所謂醫者,濟世活人也,得能入選作為一院之主,領航服務,嘉惠眾生,任重道遠,自非泛泛之士,此次金醫易主,雖是常態,新舊都在陞遷序列,可喜可賀。 新任金醫院院長屠乃方,來自榮民總醫院,乃國防醫學院七十年班醫學系畢業,專精婦產科,服役期間,曾在軍旅基層及軍方醫院歷練,從事醫療事務,迄今歷時三十餘年,資深學豐,術德兼修,口碑素著,上級器重,領先群倫,脫穎而出,入主金醫,自然而然,初來乍到,無縫接軌,新人新政,責任心、榮譽感溢於言表,自許將與全體醫護同仁攜手併肩,在「醫病也醫人」工作上打拚努力,「醫人」者包括改善服務態度,視病猶親,增進醫患友誼,營造社會人際良好關係,都是醫療品質主要內涵。金醫團隊有決心,大眾就有信心。 無可否認,金醫醫療品質正在與日俱進,今昔對比,一目了然,然而科技日新又新,醫療技能之躍進,亦復如此,有些絕症,經由治療控制有望康復,醫療品質無上限,對症施葯,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儘是大眾之所寄,由於白袍族群不斷打拚向前,保健與醫療,人人重視,視為生命之依靠,生命無價之觀念深植人心,提供好之生活環境與醫療品質,政府責無旁貸。 持平而論,民國五十年代,縣籍醫學科系出身者,寥寥可數,迨至六十年代,才有一位縣籍在三軍總醫院服役之內科主治醫師輪派來金支援,從此每週三天協助金門衛生院為金門鄉親守護健康與醫療看診,蔚成制度。如今縣籍之醫護專業人力數以百計,其中在金服務或是自行開業者,有幹過金醫院長、衛生局長者,更有資歷長達三十年,得過醫療奉獻獎,各科醫療精湛主角樑柱,不離不棄,心甘情願,共同默默行善,為金門這塊土地犧牲奉獻,盡心付出。何況還有保送公費生,持續學成返鄉,投入醫療陣容,假以時日,醫療在地化可望也可及。緣此,金醫骨幹醫師必須借重,藉由彼等深度了解金門需求與豐富之經驗傳承,結合必要之助力與拉力,有助促使金門醫療品質到位早日實現。 行政院院長林全,此前蒞臨金醫視察,允許支持金門醫院成為地區特色之醫院,官無戲言,說得出做得到,相信在屠院長跨越軍民兩方醫院之歷練背景與開拓之人脈關係,必有一番新思維、新作為,但願「三合一」之經營方案,集中力道,給予金醫政策支持,支援專精人力與經費,強化醫療器材,畢竟金門位居兩岸要衝,亟需大家同心協力向前走,醫療品質好,蓄積能量無窮,一切都好。
-
風雨帶來的正能量
莫蘭蒂颱風,夾帶著十七級強風肆虐金門,樹倒屋毀,停在路邊的車子也紛紛遭殃;許多樓房、建物屋頂的太陽能板、水桶、鐵皮屋、店招更是橫遭摧折,被強風吹跑數十米再壓壞汽車、牛羊雞舍者所在多有,大棚被刮倒地、農損不計其數。 令人不捨的是含總兵署在內的許多古蹟及老建築也受到很大的損毀,還有許多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老樹大樹被連根拔起,或攔腰折斷,重建重修或重新植栽都需要相當時日。 然而最讓人難熬的是大面積的停水停電所帶來的生活不便。災後道路搶通、水電搶修工作所需人力、鏈鋸、機具設備等數量龐大,儘管縣府第一時間就組織救災指揮中心,負責相關協調工作;但由於風災是全面性的,即便動員全島官兵弟兄,依然捉襟見肘。 雖然多數鄉親皆能體諒各項救災工作不易、也確實需要時間,但隨著停水斷電時日拉長,吃喝拉撒睡洗等不便帶來的抱怨與不滿委實難以避免;救災過程中,陸續傳出救災的官兵弟兄們的營區同樣災情慘重,也飽受斷水斷電之苦;官兵弟兄們白天忙完救災,晚上拖著疲憊、滿身髒污汗臭,回到漆黑無水營區的苦況可想而知。 所幸,在災害面前,人性總能適時展現美好的一面。民眾除了自力重整家園以外,有餘力者也紛紛自願投入社區、學校重建工作;部分民意代表更是積極協助,排解民怨。甚至,主動協助聯繫其它縣市支援救災人力機具。 最令人感動的是,當得知救災官兵弟兄缺水後,民間人士與民意代表,不分彼此,無分藍綠,爭先出面協助募集飲用水數千箱,緩解官兵弟兄們的燃眉之急。當軍眷反映國軍弟兄在外面救災,而他們自己妻兒住的地方卻依然飽受斷水斷電之苦。有民意代表在聽到台屬軍眷的心聲之後,了解他們確實不像金門鄉親可以借住親朋好友家應急,因此,願意自掏腰包免費提供旅館供台屬軍眷住宿,以感謝國軍弟兄們全力協助金門救災。 還有許多地區民宿業者,免費熱情提供房間讓無水電的鄉親及官兵們沖洗歇宿。甚至,縣府也適時推出《莫蘭蒂颱風導致無法供電住戶轉介旅宿店留宿或盥洗作業規定》,由各鄉鎮公所協助登記協調,相關費用則由縣府支應。 誠如日前行政院長林全視察金門風災時所言,面對災害的任何救助與補助均需「從速」、「從寬」及「從簡」處理;此外,危機就是轉機。經由大自然的力量,徹底檢驗了政府各部門的應變能力;風災也檢驗了我們生活中號稱的各種文明產物的必要性與實用性。 另外,風災所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也讓我們在綠化植栽、古蹟維護及環保議題,有了整體重新思考的空間。最重要的是,在風災面前,我們體會到了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渺小;但同時,我們也藉由共同經歷的風災,體會到充滿人性的正能量,以及由此而生的各種可能。
-
全島軍民同心化危機為轉機
行政院院長林全日昨在縣長陳福海、立委楊鎮浯等人陪同下,視察金門地區災情,先後前往小三通碼頭、金城天后宮牌樓及沙美老街等處,聽取金門縣長陳福海及相關單位的災損說明,林全並強調相關農損救助等,將指示業管單位儘速依規定辦理。 挾著強烈風雨的莫蘭蒂颱風日前重創金門,除了路樹慘遭吹斷,全島聯外道路近九成幾乎中斷,連夜密切掌握颱風動態的縣府團隊,除陸續向縣長陳福海回報相關災情外,也機動且積極的展開災後救援工作。 有不少民眾表示,近20年來未曾見過這麼大的風雨,颱風莫蘭蒂登陸金門那夜的風強雨驟,更驚悚得讓不少人心驚膽戰,難以成眠。莫蘭蒂颱風以破紀錄的17級以上陣風,重創金門,據資料統計,全縣在林木損失方面,總計約500萬棵樹木及綠籬傾倒受損,另在農作物的損害查估上,也約有近2200公頃的面積遭殃,總體災害損失初估約20億以上。 由於風倒木數量多不可數,各鄉鎮村里大大小小災情不斷,為了加快刈除風倒木的進度,縣長陳福海也旋即指示相關部門協助調度機具及民間重機進場,經縣籍立委楊鎮浯的協調與消防局的連繫,國防部在15日下午也立即啟動C130軍機從屏東起飛赴台中及台北搭載人員及機具後搶進金門協助救災,並順利載送飛抵金門,投入相關搶救工作。 至於有關電力的搶救,縣府亦請抵金的20位外援人力定要發揮最大效益,也相信藉由大家的努力當能儘速縮短停電時間。要特別一提的是,金防部連日出動備勤兵力千餘人,協同各鄉鎮公所救災,為回復家園面貌,軍民一心,全島各相關單位不遺餘力! 所幸這次風災並未造成人員死亡的憾事,而陳縣長也指示,多項災後復原工作的重點工作,以安全救護為第一優先;同時加速民生水、電、電信的恢復,排除幹道路阻的暢通;學校校園環境的清理,維護學生的安全;其次再為道路、景點園區的復原。縣長指出,這一星期是災後復原的關鍵時刻,盼各單位積極投入復原重建工作,展現災後復原效率,以提早完成復原重建工作。 這一次莫蘭蒂颱風肆虐金門,所帶來的強風豪雨,讓商店招牌、民宅加蓋棚架被吹垮,各路段的行道樹也幾無倖免,多有連根拔起的慘狀,可說是滿目瘡痍,讓人看得怵目驚心,很多村莊更是如孤島一般遭隔絕,停水停電,甚至聯外道路無一可行。 經由縣府團隊的協力合作,迅即啟動災後復原機制,各部會分工支援搶修,隨時調度各單位投入救援任務,希冀透過動員縣府整體防救災團隊,以最短時間協助民眾恢復家園,讓全島各地陸續回復原貌。正如行政院院長林全與縣長陳福海所表示,這次風災對金門林木造成極大破壞,但這是危機也是轉機,在中央及縣府共同投入災後復原下,儘速重建美好的金門。
-
讓我們攜手同心重建幸福家園
莫蘭蒂颱風甫離境,縣長陳福海便下令縣府救災體系總動員,要求各救災單位務必與時間賽跑,不但要循序有次的開展救災作業,更要相互支援發揮機動性,針對緊急重大的臨時突發狀況進行快速回應。昨日,行政院林全院長也在第一時間飛抵金門勘災;林院長表示,危機就是轉機,藉這次風災所造成的破壞和損壞,希望有重新的建設,某些建設可以再做長遠規劃,包含金門過去以綠色植物做得非常好的環境特色,希望未來林務局也能夠協助,而透過未來更好的建設,他也相信金門的明天會更好。 本次金門遭受前所未有的十七級風災肆虐,舉目所見,可謂滿目瘡痍。除了巨量的風倒木外,幾已達家家戶戶俱有災情的境地,所幸蒼天垂憐,除少數傷者外,並無枉奪人命之憾事發生。然而,此一打擊不可謂不大,除了眼見的財產損失外,單是林木的復育,恐便又要耗費十數載光陰,但也誠如林全院長所言,危機就是轉機,若能藉此重建之機,樹百年之基,鄉親們所受的傷苦或便有其意義與價值。有道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只要我們能記取教訓,秉承前瞻性的遠見及魄力,或許,明日的金門會更接近我們心目中的海上花園與幸福家園。為了能讓災後復建更加有序、有效的推展,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卓參。 其一,城鄉風貌的營建。本次風災對金門而言,確屬歷史性災難;因恰逢颱風中心路線,所測得的十七級強陣風更是歷史僅見。按說,在這般強風肆虐下,林木、房舍的損壞都是必然的;然而,如何將這個必然化為最低的損傷,卻是我們當下應予深思的課題。例如:本次風災四處飛散的鐵皮便頗為可觀,而這些扭曲的鐵皮俱來自於建築構造並不特別牢靠的鐵皮屋,在疾風驟雨中,四處飛散的鐵皮無異為傷亡人命的武器。此回幸無人命枉送,但下回呢?又有誰說得準?若能藉此良機對鐵皮屋有更妥適管制及強化措施,並得以因此美化城鄉風貌、健全營建管理,應也不失為一舉多得之策。 其二,前瞻的遠見及規劃。行政院林院長願在第一時間抵金門勘災,一則代表災情之劇,再者我們更願林院長「口惠而實至」。據縣府的統計,莫蘭蒂造成的林區風倒木、行道樹和綠籬損失近500萬株,損害金額為新台幣18億3462萬元,復育所需經費達23億5000萬元;這還不論農漁牧、工商業的損及,以及屋損、財損等等,災後重建勢必要啟動諸多計畫,也勢必要耗費巨資。我們理解中央現行財政窘迫,但也不能便因此漠視金門。往昔,中央政府每每因為金門自有財源較為寬裕,而有降低補助比例之情事,此回希請中央寬籌預算,全力支持金門的水、電、林木、工商、城建等等重建計畫,還給金門鄉親一個美麗的幸福家園。 當然,最後我們還是要特別感謝全力投入救災的工作人員。特別是一往無前的國軍官兵,以及外地馳援的弟兄姐妺們,更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偉大情懷。有道是:「天道遠,人道邇。」此時我們最該做的,恰是捲起袖子,揚棄私念、攜手同心,重建家園!
-
街區風貌維護的政策推動有其必要性
對擁有不同歷史發展歷程的金門來說,城鎮街區空間形貌的多元文化,隨著二十年來未能融入在地特色的現代建築的大量出現,顯得岌岌可危,金城城區如此,沙美、新市、東林等處亦然。然而,這些生活的場域,不僅僅是居民們的集體記憶與鄉愁之所在,若經過適當的整理與引導,也會是地方產業振興的重要基礎,以及金門空間美學再現之具體實踐。 這些思考與行動,放在當前全球化時代特別具有意義。簡單地說,若地方的空間風貌具有獨特性,城市的競爭力必然會大幅提升,也能吸引到人才的定居及產業的移入。 新加坡的舊城區│牛車水(China Town)即為其中一個成功例子。1984年,新加坡旅遊促進局將各族群的居住地或聚集地列為文化保護區,其中包含牛車水、小印度(Little India)、甘榜格南(Kampong Gelam)及新加坡河沿岸等。新加坡重視的是整體空間發展尺度的控制、街區風貌的營造等,而不是單棟建築的原貌修復。在此大戰略下,牛車水發展成華人文化的庶民生活場景,在三至四層的殖民地時期的五腳基(five-foot way)店屋立面的都市設計引導下,呈現了懷舊形式、嶄新風貌的街區空間氛圍,並進行各式的產業振興與轉型。因此,本來面臨衰頹的老區,不僅是原來的傳統餐廳,商務旅館、酒吧、觀光特產、服飾精品店等紛紛進駐,成為星國旅遊的明星景點之一。 是故,我們認為金門街區風貌維護之政策推動,有其必要性。若進一步從效益評估來看,其優勢(Strengths)包括:1.以都市設計機制營造金門街區之空間風貌特色,強化公共設施,提升街區公共安全品質,塑造多元但和諧的公共景觀;2.解決都市計畫遺留的問題,以景觀道路塑造為目標,營造金門傳統街區氛圍,創造魅力城鄉之實質效果;3.通過街區空間整理之獎補助,帶動街區空間改善,進而引導地方產業振興及發展,挹注衰頹地區經濟動能;4.發展金門城鎮觀光,納入觀光旅遊系統,吸引客源前來,增加創業誘因;5.為建立國際觀光城市與宜居城市的金門,提供一個空間改造的行動方案。 但其劣勢(Weaknesses)也包括:1.土地產權複雜,且因店租收益不差,所有權人較無積極改變的意願;2.店家經營者多為承租戶,保持短期心態,流動率高;3.獎補助方式固然有誘因,但所有權人仍期待全額補助;4.改造過程採取個別申請制,街區風貌的整體性營造有其困難。 行動政策的機會(Opportunities)在於1.可舉辦多場次工作坊,找出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約數,作為政策推動之依循;2.以駐點行動團隊的模式,了解特色街區內既有產業發展的困境,輔導店家承租的商業轉型或提升,進而思考引入新產業的機會;3.以示範計畫為啟動方案,遊說產權單純且具有意願者先行試辦,踏出推動的第一步;4.擬定相關獎勵配套機制,促成片區改善的機會,形成局部的、線及面的空間效果。 當然,其威脅(Threats)會有:1.法規配套、財政規劃必須完整,以及需要成立相關委員會,以因應個案需求;2.意見整合及發展共識的形成並不容易,但政府計畫有其立竿見影的迫切性,如何產生短期有效的行動方案具有相當大的挑戰;3.街區自主性團體的成立及其代表性,是計畫推動成敗的關鍵之一,亦應加以重視;4.改造過程會面臨施工期,將會短期威脅既有生活模式及觀光活動,必須提出相關措施以因應之。 換言之,若能針對上述的問題,通過公部門的政策擬定,提供居民誘因,找出公共利益及個人利益的交集,讓金門的特色街區能以都市設計獎補助的機制引導其發展,必能使金門的城鎮再現風華、創造魅力,對產業的附加價值亦能提供正面的助益。
-
解讀縣市長滿意度精益求精再出發
《天下雜誌》日前公布2016年縣市首長施政滿意度排行,與去年相比較都出現變動情形。金門縣長陳福海以71.06分,從去年的第六名攀升至第二,甚至超越陳菊和賴清德,凸顯近兩年任期內的施政交出完整成績單。於此,陳縣長說「責任更重,並感謝鄉親的肯定,我們會更努力!」 歷來《天下雜誌》的縣市首長滿意度調查倍受關注的主因,不在於它是縣市長定時的成績考核,更多時候還能藉由調查項目的配分及比重,做為調整施政主軸、瞭解民心向背的基礎。就如原本頂著明星光環橫空出世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便從去年第九名,墜落到廿一名吊車尾;根據柯市長的說法,這叫利空出盡,為達執政願景,變革陣痛總是必須的。再有,就本次調查金門的經濟力、施政力、環境力、社福力,都是持平或有進展的,唯獨文教力倒退至近乎「吊車尾」,當然,這也和整體調查抽樣機制及項目結構安排,未必能契合所有縣市的實際情形攸關。就如本次掄元的連江縣而言,或許單論基礎數據,就能贏過不少縣市,因此,我們與其去計較名次的高低,不如去剖析數字後面的意義。 事實上,就陳縣長總體的評分而言,與去年並無太大落差,這也驗證了其施政的穩健性,以及按部就班的行動力。而陳縣長之所以從去年的第六名攀升至第二,甚至超越許多明星級的縣市長,更大的原因在於民進黨執政後,普遍未能贏得民眾的信任與支持,於是乎綠營縣市長的執政績效,更容易被放大檢視。異乎於許多明星縣市首長慣於操作爭論議題的做法,陳縣長更專注於從民眾的角度出發,優先致力於解決民生及內需問題。一段時間下來,反而更容易獲得民眾的支持及讚許;諸如:環西、環北道路路段拓寬,就能讓鄉親感受到縣府團隊努力和用心,其中環西路段的人行道施工,趕在金大學校開學前完成,更充分展現工作品質和行政效率。再有,金門醫療改善和提升也有長足的進展,許多醫療項目、設備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縣府甚至一改以往「出資者」的角色,轉型到了「共營」,並明確的朝著將部立金醫改制為「榮總金門分院」的方向推進。緊接著,「緊急醫療後送救護機」進駐金門也終於拍板定案,並在縣籍立委等各方的努力下,大幅降低地方政府的負擔經費。在兩岸事務上,繼自晉江引水工程簽約、兩岸事務首長夏張會後,今年十一月,兩岸企業家峰會就要在金門登場,顯示出金門在兩岸扮演著重要的關鍵角色;這樣的角色正足以成為兩岸政治僵局的破口,增進兩岸和平與經貿發展,金門在此間擔任的機能,或將日益重要。 總之,陳縣長來自基層,也經常以基層代言人自許。政府的機能就是「賣服務」,並精準的將其賣給最需要的人。就如金門的社福、文教投資縱然比例不低且著力頗深,卻不代表真正需要的族群能得到最完整,以及最迫切需求的資源。在此,我們要對陳縣長及縣府團隊一年多來的表現及努力喝采,更期勉在提升基礎建設及民生醫療之外,社福力、文教力還需要再加重關鍵性的投資與目標精進,早日落實「幸福金門」的施政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