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金門願成為兩岸和平橋樑
「2021地球呼吸行動」SDGs邀請縣長楊鎮浯參加國際論壇,包括台北市長柯文哲、台中市長盧秀燕、桃園市長鄭文燦以及企業界重量級人士齊聚一堂,分享城市前瞻作為與企業創新行動;楊縣長是六都以外唯一出席的縣市長,顯見金門有其特殊的地理區位、歷史演進與政治發展而受到重視,它是兩岸現代發展史的縮影,也是兩岸關係溫度計;因此楊縣長演講時希望能把金門打造成一個「現代桃花源」,讓每一個金門人生活在金門都能感受到「幸福感」,並表達金門願意進一步成為兩岸的和平橋樑,更願意成為「兩岸相關政策先行先試示範區」。 這場「2021地球呼吸行動」SDGs國際論壇,楊縣長提到兩岸關係還特別強調兩岸對峙時,金門首當其衝經歷了一段苦難的歲月,因此更能體會和平的得來不易,也最有立場大聲說出「我們要和平!」。二十餘年來,透過金門小三通,兩岸在文化、宗教、體育、學術、經貿甚至政治交流日益熱絡;因為雙方交流帶來了解、因了解促進和平,也因和平帶來進一步的互惠合作,金門經驗絕對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最佳典範;因此金門願意進一步成為兩岸的和平橋樑,更願意成為「兩岸相關政策先行先試示範區」。 近年來氣候變遷、經濟成長、社會平權、貧富差距等難題如重兵壓境。去年全世界不僅面臨新冠疫情浩劫、政經動盪,還有愈來愈迫切的氣候與環境危機,因此全球各大城市與企業正紛紛響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永續行動,臺灣同樣無法自外於這股浪潮。2015年聯合國推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作為各國的永續行動指南;2018年進一步將17項目標延伸成85項「美好生活目標」,193個國家同意在2030年之前,努力達成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目標,希望都能在日常實踐,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2020年舉辦了台灣第一次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國際論壇」,邀請政府與企業的先行者率先分享如何跟上SDGs倡議的環保、社會、經濟三大主軸議題,台灣的公私部門紛紛以此命題,號召各界勾勒永續未來的樣貌。今年舉辦「2021地球呼吸行動」,提醒不能只靠政府、企業組織的動員,目的想邀請更多人起身實踐,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且必然,永續未來不必只是想像,而是現在起立行動,才是改變世界的唯一解答。 平心而論,世界上超過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氣候變遷、不平等環境、經濟與社會議題的根源也在此。其次,國家幅員遼闊,地方差異大,政策難以一體適用。從2015年至今,已有上百個國家提出落實「永續發展目標」的計畫。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也提出《台灣永續發展計畫》,並在17項目標之外,加上第18項本土目標-逐步達成環境基本法所訂非核家園目標。 當永續不再只是話題,而是具體的生活實踐,從政府、企業到個人,總是思考做些什麼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由於台灣的城市能力、資源不一,中央最好能透過研考機制,先在幾個縣市做出成功案例,將指標轉化成執行計畫後,再協助其他縣市複製;否則一些立意良善的目標不幸淪為一連串錯誤,訂出一堆無法在地化、實務化的指標,與施政沒有直接關連,民眾也無感,基層公務員更不懂,卻要每年填報表,這些冰冷的數字沒有代表任何意義。 當楊縣長回答主持人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提問「認為最迫在眉睫、必須優先關注的事?」,他表示,現在積極在做「培養團隊危機意識」,與面對新常態問題的能力;並要幫金門尋找很多合作夥伴,透過城市交流以及宗親僑鄉交流,讓金門量能最大化、幫助金門永續走下去。可以看見楊鎮浯縣長以正確思維出發,厚植基礎建設、蓄積城市魅力與優勢,為縣民打造永續宜居的生活環境。
-
橋通事通 社會安定祥和
報載:金門大橋施工迄今,整體工程進度已經完成〈合龍〉階段,目前尚未完成部分,進度超前0.03百分比,只差最後一段路,縣長楊鎮浯日前親自主持第十二次縣政重大政策暨計畫列管會議,特別針對金門大橋、後浦魅力營造、山外溪整治等九項重大政策暨計畫,逐項提出檢討,聽取獻替,期以集思廣益,力求精進,大橋如質如期完工,身在公門,受民託付,責任在肩,棒棒相接,毋怠毋忽,有績有效,大家看得見。 回顧過去,策勵將來,金門各項民生建設需求,雖在政府眷顧垂愛之下,有求必應,順序推進,確已奠下良好基礎,然因時代進步,科技發達,民智大開,民意需求,質量俱昇,尤以金門位處邊陲,可用資源有限,自籌財源,寥寥無幾,因而緩不濟急常而有之,民意改革創新呼聲不斷,一致殷盼中央政府正視離島之困境,大力大量,伸出援手,給予助力與拉力,加強金門建設,讓兩岸認識金門,讓金門走向世界。 再說:原地踏步,即是落伍,求新求變,時勢所趨。茲此金門處在求新求變轉捩點上,最需大家一本至公,無私無我,付出真心實力,不內耗,不作假,同心同德,營造鄉邦,讓金門躍動,畢竟金門是大家之金門,愛它,不容以私害公,惜它,不許藉公濟私。 持平而論,金門大橋之興建,創下金門史冊最佳紀錄,永垂不朽,別有一番意義,竣工啟用之後,橋通事通,爾後大、小金門陸上駕車、步行環繞金門五鄉鎮村里悉聽尊便,進而帶動地區整體繁榮進步,澤被全民。 俗云:造橋修路,予人便利,功德無量,引伸而言,有橋人通事也通。殷盼大家明其真義,相許相勉,人人心中有座「橋」,如此人與人間,有溝必通,化戾氣為祥和,心想事成,皆大歡喜。 此次久旱不雨,前所少見,有人說是天候因素所致,也有人說:那是天公不作美,酷旱望甘霖,政府實則治標治本辦法措施早已有之,如今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未雨綢繆,亡羊補牢,開源節流,共渡難關,才是當務之急。任何偏離主題,唇槍舌戰,各說各話,將使攸關民生大計,民生經濟發展議題失焦,雨水不來,口水氾濫,浪費資源,大傷和氣,於事無補,倘再不重視民意,政治凌駕一切,大家心中無〈橋〉,有溝難通,人人受害,爰特籲請兩岸正視民意之所繫,早日架起心橋,齊在互利互惠,兼顧後疫情發展狀況,儘速恢復交流活動,促使「水通」、「電通」、「郵通」,宏大真三通功能,善莫大焉。 又如中央地方聯手,投資二十八億元興建「金門水頭大型旅客服務中心」工程動土開建,打造金門地標,誠如縣長楊鎮浯所說:通關大樓代表台灣,也代表中華民國之門面,對內對外,意義重大,核心價值,如同金門大橋,具有多元效益,充分象徵金門躍進,國運亨通。 世事多變,未來願景,尤須大家各盡所能,自動自發,扮演「架橋」與「橋樑」角色,引進能量,為建設金門,安定社會,造福庶民而努力。
-
再論「推動金廈防疫泡泡」專案必要性
今年適逢兩岸小三通廿周年,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去年2月10日暫停小三通,至今已逾一年,廈門台商協會近日致函政府,請求協助開放小三通,金門及廈門雙方提議泡泡模式,助兩岸民間盡快恢復交流。 金門縣長楊鎮浯日前率秘書長陳朝金與觀光處長丁健剛等人,拜會大陸委員會新任主任委員邱太三,除反映離島居民與觀光產業深受小三通停航之苦,也就推動小三通復航的議題進行交換意見,期盼陸委會能夠協調中央部會啟動研議「金廈防疫泡泡」專案,在疫情趨緩下,重啟國境大門,解決金門鄉親基本民生需求。 針對縣府提案,邱太三主委也正面回應,他表示,小三通是蔡英文總統於擔任陸委會主委時開放的政策,對離島整體經濟發展具有指標性意義,他也認為邁入後疫情時代,只要疫情可控,一定會儘速恢復金門和馬祖的兩岸小三通通航。縣府相關提案他會納入政策參採,並且做好準備工作。 不過,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朱鳳蓮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發生以來,台灣單方面暫停大陸居民赴台,關閉金門、馬祖與福建的「小三通」,大面積取消兩岸直航航點,「嚴重影響了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領域交流,嚴重損害了兩岸同胞正當權益」。當前兩岸民眾期盼恢復兩岸人員往來,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交流,「民進黨當局應該做的,是停止借疫情等進行政治操弄,取消阻礙兩岸民眾往來的限制性措施」。 換言之,大陸方面認為關閉小三通的責任在於我方而非陸方,要恢復兩岸人員往來,就必須「取消阻礙兩岸民眾往來的限制性措施」,不能單方要求,須要做到「有來有往」。 隨著疫苗問世,以及兩岸疫情趨緩,現已進入後疫情時期,且考量金廈兩門防疫工作把關嚴密,金門始終保持零確診的佳績,廈門疫情也控制得當,廈門市已連續400多天無出現本土病例,足見廈門市疫情控制得當,當前兩岸疫情朝向樂觀發展情況,金廈兩門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以金廈先試先行的精神,再加上嚴格把關,確實值得陸委會啟動研議兩地防疫泡泡方案,以解決金門鄉親人道、就學或工作等迫切的民生需求。 日前立榮航空董事長林志忠、長汎旅運董事長陳憲弘拜會楊鎮浯縣長時,林志忠也重提重啟金廈小三通議題,楊鎮浯也說明去年初疫情嚴峻時,他提出小三通「減班不停航」想法,不被鄉親接受及後來疫情越演越烈,只好停航。等到去年6、7月安心旅遊開跑,鄉親希望小三通趕快復航,後又遇到部桃醫院疫情,鄉親又希望小三通不要開。現在天氣變暖、遊客開始來金門,鄉親又希望開放小三通,整個歷程就像洗「三溫暖」。 17年前的SARS事件,兩岸小三通僅停航了兩個月就復航了,但這次的新冠疫情,小三通已停航了13個月多,復航還是遙遙無期,不僅破壞了整個小三通的觀光產業鏈,要再恢復到疫前的高峰期,恐怕需要好些年。 中央防疫指揮官陳時中說,「由陸委會評估小三通重啟時程,前提是台灣民眾新冠肺炎疫苗注射需達一定比率,才能避免開放兩岸交流後的潛在感染風險」。但是以台灣疫苗的取得和施打速度,要等到何時才能達到「一定比率」,倒不如反向思考,先開放小三通,讓有意願的民眾前往廈門施打疫苗,速度會來得快一些。 楊縣長極力推動「金廈防疫泡泡」專案,目的也就是希望能突破現狀,在金廈兩門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以「金廈先試先行」的精神,建請中央啟動研議兩地防疫泡泡。考量國際疫情趨緩,以及商業經貿交流等需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3月1日起恢復非本國籍人士入境條件及桃園機場轉機作業,重啟國境大門;4月1日起推動「台帛旅遊泡泡」,優先打造「綠色通道」,大幅放寬檢疫規定,為何不能給金馬兩離島一個「泡泡」機會?
-
新加坡金門會館《極目.遠航》出版之意義
繼2015年新加坡會館145周年所出版的《金門先賢錄.新加坡篇》之後,為慶祝150周年,以中英雙語編寫歷史圖文集《極目.遠航》,涵蓋新加坡金門社群的人文歷程,向世人呈現早期金門僑民移居新加坡的生活面貌。 這本專書經過了長達二年的籌備,原本預計於2020年、會館150周年對外發表,但因疫情而延宕。幾經準備,在2021年3月14日正式對外公布;此外,金門會館也將館藏的文史資料捐贈給新加坡國家圖書館,進行數位典藏與永久保存。新加坡交通部長王乙康以主賓身份出席了金門會館舉辦的「150周年歷史圖文集發佈暨文史資料捐贈儀式」,讓《極目.遠航》展現在新加坡人的面前,隆重且溫馨的活動也成為金門會館151周年的盛事。 《極目.遠航》的主編許振義博士在發佈會上說:「《極目.遠航》和其他常見的社團紀念刊物有所不同,它不是名人錄,不只記錄了從金門原鄉來到我國的名人,更記錄了一般金門僑民的故事、生活片段和精神面貌。《極目.遠航》歷史圖文集,記錄新加坡金門人社群的貢獻,也記載了金門成功人士的心路歷程。這是金門會館慶祝成立150周年編輯的刊物。這本圖文集紀錄了金門僑民在我國的心路歷程,是新加坡建國之路的一個縮影。」事實上,通過文物或影像的廣泛徵集,讓新加坡金門社群共同參與這本書,從成功的僑商家庭到沒沒無聞的苦力階層、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各種故事,可以凝聚新加坡金門社群的認同,也可提供這個城市國家及遠在二千多公里外的金門島,另一種歷史書寫方式,一種影像史學的詮釋。 除了發表《極目.遠航》,金門會館也舉辦了文史資料捐贈儀式。金門會館自2019年以來,向國家圖書館捐贈了1059冊書籍和檔案,其中300多份是百年歷史的檔案原件。這些書籍與文件包括會館出版物以及戰前至戰後會館內部文件,如議案簿、會議記錄、帳簿、來往書信等。金門會館主席蔡其生特別強調:「疫情初期我們也感到有些茫然,但會館領導層很快調整思路,自我提升,趁這段時間整修大廈禮堂等硬件設施,軟件方面,我們從去年(2020年)4月起開發會員和檔案管理系統,朝數碼化邁進一大步。接下來,金門會館將更專注於傳統文化的發揚,兼顧社區互動和跨文化包容,符合會館吸引年輕人和永續發展的目標。」 受邀擔任活動主賓的星國交通部長王乙康,讚揚會館在疫情期間雖然無法舉辦周年慶,但仍積極放眼未來,著重傳承歷史傳統。王乙康說:「會館把過去的150年的歷史編成這一本圖文集,提醒我們不只要看眼前的事,總是也要遙望未來。」金門會館在發佈會上也鼓勵各個宗鄉團體、華社團體共襄盛舉,捐出史料以豐富新加坡的知識資料庫,把華族文化和傳統一代接一代傳承下去。 歷史上作為地緣移民商紳階層組織的新加坡金門會館,前身為孚濟廟與金門公司,在不同的時代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從早期重視僑民的互助互利、關注金門的近代化發展到晚近重視文化傳承,新加坡金門會館雖不是唯一的案例,但其創新發展與凝聚團結卻是獨樹一格。而這樣的活動,無形中也是讓海外認識金門文化、幫助我國拓展國民外交與僑務工作的機會。傳承與創新僑鄉網絡,會是挹注金門無形資產的方法,也是我國新南向計畫的關鍵路徑。 新加坡金門會館,151周年,生日快樂!同時,也向歷史先賢們與現在所有的領導階層致敬。
-
推動社區活化 培力有成
「培力」!這個目前當令之議題,係源於1960年代意識形態,與1970年代自助觀的社會運動,在此背景下,巴西教育家Paul Freire在開發中國家所提出的教育理念:藉由識字營活動,觀察中低階層民眾,在社會環境中的角色與定位,帶領他們以對話性的教育與提問的方式,透過互動與省思,來增進他們對於自身所處情境的洞悉,以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增進對生活的控制。其目的,旨在讓群眾「批判意識覺醒」。這種覺醒,是一種結合「反思」,與「行動」的實踐過程。1980年後,培力的概念,逐漸被運用於管理學、社區心理學、護理工作,及教育行政等領域。希望能影響人群與組織,進而改善他們的生活,以及他們所關切的周遭生活。 不落人後,金門縣政府社會處繼去年輔導社區推動小旗艦計畫,受到各社區熱烈迴響後,今年度再接再厲,除了將繼續辦理成果觀摩活動,也將透過「培力工作坊」的加持,發揮母雞帶小雞功能,讓小旗艦計畫續航,增加社區能量,以帶動各社區的活絡發展。 社會處指出,今年金門縣社區培力育成中心,特別邀請長榮大學社會力研究發展中心黃肇新主任,及潘美純老師,除了在3月20、21日推出小旗艦工作坊外,另於4月10、11日及5月1、2日,也將分別辦理相關課程,希望帶領公所及參與的社區成員,從社區需求及自我現況分析,找出可以相互協力推動的議題,並輔導其提報計畫爭取縣府補助,更期待未來能向上提升,爭取中央大旗艦計畫補助。 在3月20、21日登場的培力課程中,首先針對去年已推動且成效良好之金沙及金湖社區,辦理小旗艦進階工作坊,藉由兩位經驗豐富的講師運用「故事牆」等參與、討論分享方式,帶領參與公所及社區成員,針對去年執行共同回憶及檢討,再透過分組討論腦力激盪,從實作活動中了解自身社區特色,及未來需求。讓績優社區協同臨近其他社區,發展共同提報計畫,辦理各項有益社區發展及福利服務,期提升區域社區工作能量,建置在地化福利服務網絡,輔導延續佳績並創新計畫內容,造福更多鄉親及帶動更多社區活化運作。 社會處長董燊更特別表示,福利政策的落實,是社區發展工作很重要的一環,小旗艦計畫去年在本縣首次舉辦,主要是希望能鼓勵績優的社區,透過母雞帶小雞及共同分享互動成長的方式,以互助、互利的精神建立社區網絡,再藉由縣府及公所來促進各社區成長,創造讓大家都幸福的福利化社區,並讓社區工作不孤單,共創亮景! 就學理及實務言,社區培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個步驟都必須判斷、決定與行動,並且與社區組織、社區團體或社區成員,進行溝通與協商,以取得社區領導與社區居民認同及參加。同時社區的機構與政策,也必須透過培力之過程,以影響個人、家庭及地方上的意見領袖。透過規劃並強化他們的能力,以提升他們在社區中運用社會能力的水準,期能協助獲得正向自我認同、促進變革導向的社區行動。綜觀社會處之方向,不正在此?且讓我們在襄贊之餘,予以賀勉並支持之!
-
珍惜水資源
由於氣候變遷的緣故,2020年未有颱風登臺,距離上次全年都沒有颱風入侵,已時隔56年。再加上降雨分布不均,我國各地已出現缺水狀況。水資源短缺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課題。氣候變遷、農業、工業和城市對有限的水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許多領域污染的擴大,均加速了缺水危機。 根據聯合國數據,到了2025年,全球有18億人將會生活在水資源絕對缺水的地區,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可能會生活在水資源緊張的條件下。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到了2030年,幾乎會有將近一半的世界人口居住在水資源高壓力地區;除此之外,在一些乾旱和半乾旱地區,估計水資源短缺將會使2,400萬到7億人不得不離鄉背井。 我國自去年開始即面臨56年來最大水荒,加上新冠疫情影響,民眾生活用水增加,使得全國水情吃緊,從農業到工業領域皆受影響,民生用水亦然,全國暴露在乾旱風險中。水,從來都不是無限供給的資源,尤以地下水年年入不敷出,應開源節流,並防地層下陷。 媒體報導,經濟部水利署先前已提報「長久水資源建設行動計畫」,從「水庫清淤」、「壩體加高」、「新增水源」三面向著手,預計在10年後,也就是2031年時,比現在多增加10億噸儲備水量,相當多出3個月用水,可以應付春雨、梅雨季不來的缺水。政府從水源調度、備援及節水等方面多管齊下,包括盤點水資源並整備抗旱工作,針對民生用水預先備妥儲水桶及評估規畫新設取水點,部分地區實施夜間減壓供水,並將地下水成為重要的抗旱備援水源。 去年迄今雨量不足,導致全國水庫乾涸見底,農工民生等各項產業備受衝擊,水利署也正在規劃「抗旱2.0」措施,包含增加移動式淨水設備、管網調校等,期望延緩分區限水的時間,同時也提醒大家要珍惜水資源。所有我們喝的、用的,或用來產生能源或工業、農業用的水,都需要審慎管理,使其效益最大化。 因應乾旱,現在大家都急著找對策。水與能源問題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是永續發展最重要的議題。面對不可逆的氣候變遷與不可測的降雨機會,節水抗旱也將成為新常態。另一方面,除了留住雨水與推動汙水回收再利用外,向民眾說明各種節水的方式與廢水回收再利用的觀念,妥善管理水資源,讓留水、節水成為新常態。 「珍惜水資源,用水不浪費!」全球氣候變遷加速,近年我國不降雨日數增加、豐枯降雨差異加劇,再加上最近水情比較緊張,珍惜水資源變成一項很重要的社會運動,國內旱象未解,在此也要提醒地區鄉親珍惜水資源,從各方面盡最大努力節約用水,加入抗旱行列,大家共體時艱,共同度過水情危機。
-
期許金廈旅行泡泡早日實現
楊縣長日前拜會大陸委員會新任主任委員邱太三,雙方針對小三通議題進行會談,縣府也提出「金廈防疫泡泡」方案進行討論,積極爭取陸委會政策支持,盼能在疫情趨緩下,重啟國境大門,改善現階段離島經濟,重現小三通客運通航。 「防疫泡泡」或「旅行泡泡」是指處在同一個氣泡裡的地方相當於形成了排他的小型旅行網絡,在保證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人員流動可在較為寬鬆的情況下進行,而對氣泡外的經濟體則依然採用更嚴格的隔離措施。在疫情流行期間,在病毒相對受控、彼此檢疫措施互相信任的地方,實現旅行活動往來。當然,前提還必須關係緊密且互信度較高的一些經濟體內形成的往來機制。 目前看來,金廈小三通的確是符合「旅行泡泡」的狀態,特別是金廈素來往來緊密,此前已積累了數十年的合作交流經驗,且金門迄今無疫情傳出,廈門也連續400多日無出現本土病例,足見兩地疫情控制得當。有差距者,是廈門已經開始普及的施打疫苗,甚至連臺商都能免費施打,臺灣方面的進度就落後許多,未來如何彼此認可防疫成果與能量,恐是必須優先考量的問題。可喜的是,臺灣已經有了先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甫於3月17日宣布,台灣、帛琉旅遊泡泡正式啟動,參與旅客有3條件,包括6個月內無出國史,近2個月無居家隔離、檢疫或自主管理,3個月內未確診新冠肺炎,且在機場PCR採檢陰性。依目前台灣、帛琉旅遊泡泡的作法,還是以優先做好自我健康管理為先,只要是來自無感染源地區的旅客,在相對疫情控制穩定的地區,旅客本身是否已施打疫苗或形成抗體,就不是那麼重要了,這也是基於有效風險管控的前提,若能以此套用在金廈小三通上,也未嘗不可行,唯較有憂慮的是大陸尚有一些地區疫情發生反撲現象,想當然爾地方會嚴加控管,這也是兩岸未來必須建立互信的部分。 誠如楊縣長所言,小三通是金門經濟命脈之一,在兩岸交流中,具有重要意義,不僅有效促進兩岸人員、貨物往來,也成功打造金廈一日生活圈,小三通的存在對金門在地產業而言,不言可喻,但受109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暫時關閉小三通國境,如今已屆滿一週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對離島居民的日常生活與整體的經濟發展,已造成史無前例的巨大影響。隨著疫苗問世,及兩岸疫情趨緩,現已進入後疫情時期,建請陸委會可以啟動研議兩地防疫泡泡方案,解決金門鄉親人道、就學或工作等迫切的民生需求。楊縣長所言,也的確代表金門民眾的共同心聲;因為疫病肆虐,金門的觀光人口大幅流失,稍早雖有國旅補貼挹注,但終非長久之計,此由坊間許多商舖不是減少營業規模或時間,或乾脆暫停營業或歇業,便可見一斑。要讓商機復甦,根本之道當然還是復航小三通;當然,就中央管理機關陸委會的立場,只要疫情可控,一定會儘速恢復金門和馬祖的兩岸小三通通航,邱太三主委也允諾會將縣府提案納入政策參採,並且做好相應準備工作。 總之,殷望小三通復航,猶如久旱之甘霖;建立旅行泡泡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跨境旅行的需求,更是為了重啟遭到疫情重創的經濟,祈願在臺帛泡泡成功經驗的引領下,金廈泡泡也能早日實現。
-
金門推動全民閱讀顯見成果
日前由教育部、國家圖書館共同辦理的「109年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結果出爐,金門縣在「閱讀力分項表現績優城市」-「民眾每人借書數」於縣市組獲得第二名佳績,「民眾每人擁書數」於縣市組獲得第五名佳績;另外,金湖鎮於「整體閱讀力表現績優城市(鄉鎮市人口2.2萬至3.7萬組)」榮獲第二名佳績,且於「閱讀力分項表現績優城市」-「民眾每人借書數」鄉鎮市組榮獲第十二名佳績;烈嶼鄉於「整體閱讀力躍升城市(鄉鎮市人口1萬至2.1萬組)」榮獲第三名佳績;金寧鄉於「閱讀力分項表現績優城市」-「民眾每人借書數」鄉鎮市組榮獲第五名佳績。綜上顯見金門推動閱讀的用心,驗證公共圖書館在推動全民閱讀的努力及成果,讓圖書館成功翻轉與轉型,持續發揮知識價值的力量,成為民眾學習不止、閱讀不停的優質環境。 國家圖書館自100年起逐年分析臺灣民眾閱讀風貌,透過調查統計分析臺灣民眾閱讀力及閱讀興趣,從公共圖書館的營運統計分析全民閱讀力,並表揚「整體閱讀力表現績優城市」、「整體閱讀力躍升城市」、「閱讀力分項表現績優城市」及各縣市推薦的「愛閱達人」。經過這幾年的大力推廣,108年本縣獲得閱讀率表現績優城市,本次首度有鄉鎮獲得「整體閱讀力表現績優城市」獎項,代表著金門縣公共圖書館閱讀環境已逐漸趕上臺灣圖書館水準,也代表著縣府與鄉鎮公所積極推廣閱讀已發揮成效,從環境、設備的改善,增加館藏購買都持續民眾的閱讀習慣,才能在本次年度報告中獲得亮眼的成績,表現令人刮目相看,連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曾多次稱讚金門縣對於圖書館館藏及閱讀率提昇的努力成果。 為鼓勵閱讀,提升本縣競爭力,縣長楊鎮浯與各鄉鎮長共同致力於基礎國教和文化建設的推動,使得金門整體閱讀力大幅躍進,並發揮其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和內涵,此次的獲獎是各鄉鎮與文化局共同的努力;尤其文化局積極扮演著本縣公共圖書館領頭羊的角色,與鄉鎮圖書館共同努力,營造溫馨愉悅的閱讀氛圍,合作推廣各項閱讀活動,才使得全縣民眾閱讀力大幅進步。今年更穩定成長再度獲獎,從公布的「109年臺灣閱讀風貌及全民閱讀力年度報告」中全國各縣市全民閱讀力表現,金門縣「人均借閱冊數」榮獲第二名;全國各縣市全民閱讀力表現「人均擁書冊數」榮獲第五名,已提升到閱讀前段班的水準,這是全體圖書館人員努力的印記,更是縣民擁書香的美好成果,值得與鄉親分享。 儘管去年初起至今,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圖書館依然善盡社會責任,持續提供民眾圖書資訊服務,擴大分享閱讀的喜悅,並鼓勵民眾養成閱讀習慣,分享閱讀好書及傳遞閱讀的幸福和感動,讓全民感受閱讀的美好,也讓閱讀成為陪伴民眾渡過防疫時期的精神食糧。其中以電子書的借閱總冊數成長42.35%最為顯著,顯示電子書閱讀的人口持續增加,因隨手可讀、隨地可讀的特性,讓電子書成為居家防疫時期民眾首選的閱讀資源,圖書館更成為民眾追逐心靈安定與自主學習的防疫新去處。 綜觀109年民眾閱讀興趣,知性美人最愛閱讀的主題 為語言文學,包含有各國的翻譯小說、語言學習圖書、散文、文學評論及詩詞等文學作品;其次熱愛的閱讀類型為烹飪美容、繪畫藝文、休閒旅遊與工藝科學等類型的圖書。圖書館是許多民眾追求知識成長的好去處,且當今圖書館的服務,除借閱圖書外,更提供活動參與、互動討論、學習共享及休憩交流等多元化的內容,不僅是全民終身學習的中心,也是民眾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務場域。
-
疫情未懈 輕心不得
報載:截至110年2月26日全球新冠肺炎染疫者,計有一億一二六一萬人確診,死亡總人數突破兩百五十萬大關,近半死亡集中巴西、墨西哥、印度、美國,其中美國則占五分之一,反觀國內因重症不治者,只有個位數,譽為防疫模範,誠然得來不易,彌足珍貴,此時此刻,疫情未懈,還須大家再接再厲,群策群力,防它、杜它、消滅它。 又世界衛生組織WHO三月一日警告,認為全球可在今年底前終結新冠肺炎疫情之想法不切實際,世衛公共衛生緊急計劃執行主任葉恩說:雖然各國開始接種疫苗,病毒還是佔上風,尤其全球之新增病例數連續六週下滑後,上週再度上昇,世衛秘書長譚德塞則說:美洲、東南亞與地中海東部上週新增病例都比前一週多,這令人失望卻不意外,有些應該是防疫措施鬆綁,變種病毒擴散與防疫意識鬆懈造成,疫苗對拯救生命有幫助,但如果各國單單依靠疫苗就錯了,譚德塞希望各國能在今年頭一百天內,讓民眾接種新冠疫苗,意味以開發〈疫苗〉制〈新冠〉,掌握疫情發展,加強防疫等措施,仍為要中之要,重中之重。 無可否認,溯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舉世驚慌,全球惶恐,如臨大敵,陷入苦戰,國人自上而下,沉著應變,步步為營,亦步亦趨,亂中有序,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如今唯有國外移入個案,未有本土病例發生,難能難得,凡此種種,點點滴滴,有血有淚,應該心存感激,予以肯定鼓勵。畢竟多褒少貶是正道,就防疫而言,多褒有增抗疫能量。 有人說:肩負新冠肺炎防治重責大任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與其一同面對抗疫全體同仁袍澤犧牲奉獻,苦中作樂,無怨無悔,自始至終,一本初衷,恪遵政府防疫政策與需求,運籌帷幄,全程貫徹,居功厥偉,更應鼓勵,在此撇開〈防疫成果〉不談,謹以國內首批新冠肺炎11.7萬劑AZ疫苗空運抵台為例,其間辛酸苦楚,誠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國際貿易與救人疫苗採購也政治,媒體報導疫苗抵台全程保密,還調虎離山,韓航運送,飛三分之二航程才告知台灣,急調物流,花三小時送出機場,益見自我否定足以僨事,口水無濟防疫,唯有放下一切,群策群力,奮發圖強,國泰民安,才是根本。 有鑑於新冠肺炎疫情迄今仍然充滿不確定性,為嚴防疫情反撲,縣政府特別籲請衛生局等單位,務必健全防疫物資準備,並對疫情發生新跡象進行防疫判斷及因應,持續執行秋冬防疫專案,確保全民健康,所謂:「有備無患」,面對無聲無影新冠肺炎病毒,非僅公部門必要超前部署,而全民之配合與支持,位居要津,換言之,此時此刻,防疫優先,置身事外,就有危險。防疫如同實戰,保健在己,保命也在己,且看防疫指揮中心製作而在國內電視台播放防疫警語與規定事項,內容簡單扼要,包括出入八大公共場所務必戴口罩、要勤洗手、保持社交聯誼距離禮貌,倘有發燒等症狀而有求醫需求,不宜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應由專車接送診治等等,事情雖小,落實與否,影響則大,貴在人人落實,發揮防疫預期功效,還需大家告訴大家,多一分謹慎,多一分安全保障,防疫未到盡頭,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疫苗問世,防疫喜訊,疫苗來了,防疫無憂,國人殷切期待國產與外購疫苗早日到來,充分供應開打,風雨生信心,社會大眾渴望疫苗有效又安全,慢打不如早打,亟需防疫主管部門想方設法,克服萬難,讓疫苗與供應到位,全民開打、小三通復航、經濟復甦,大家安心過生活。
-
縣童軍會任重道遠
金門地區童軍運動有悠久歷史,在童軍先進努力與傳承下,金門是全國唯一校校有童軍的縣市,總計金門目前登錄有39團童軍團,109年度已有34團完成三項登記,三項登記之各階段童軍共計661人、服務員213人,共874人。 隨著時代演進,各縣市紛紛成為社會團體,並與政府機構共同推動公民教育與青少年活動。多縣市的理事長亦為縣市首長,總幹事多為中小學校長來擔任即可見一斑。過去本縣童軍教育主責單位為縣政府教育處,在童軍界共同努力下,「金門縣童軍會」終於在今年1月23日召開成立大會正式成軍,由縣長楊鎮浯高票當選第一屆理事長,楊瑞松膺任常務監事,完成地區童軍社團化的最後一塊拼圖 童軍運動是英國貝登堡爵士於1907年所創立,當年英國青少年生活糜爛,貝登堡爵士為改變青少年的生活,在英國白浪島,帶領約20名的青少年舉行為期兩週的露營,這一群來自城市的青少年學習野外生活,在遊戲中學習,到了夜晚則在營火邊唱歌並聽他講述自己的真實經驗,這次露營非常成功,童軍運動因此展開,其發展至今百餘年仍為世界各國所推行。 貝登堡爵士對童軍活動的定義:「這是利用少年們的休閒時間,給他們種種健全的活動,使他們在情投意合中得到一群良伴,以及一些補充學校教育不足的訓練。」希望透過休閒娛樂的方式,幫助青少年發展身體、智識、群性和精神的目的。 在教育方面,自民國18年起童軍列入我國正式的教育課程,後雖經教育政策與課程綱要的調整改變,童訓課程名稱取消,但以公民教育與戶外活動為主軸的童軍教育課程,在108課綱仍歸類為綜合活動領域的課程中,可以瞭解到童軍仍為我國國民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依據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基本理念當中各階段的核心素養內容,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這樣的課程精神已經跨越各領域,而是統整的學習。檢視108課綱的部定課程中,因九年一貫課程改革被歸到綜合領域的童軍教育正符合這樣的課綱精神。童軍教育強調動手作、做中學、實際體驗、解決問題、團隊合作及公民實踐等內容,與新課綱自發、互動、共好之基本理念相互呼應,而透過與生活情境結合,培養青少年解決問題能力,成為與時俱進的終身學習者,即是核心素養之實踐。 童軍活動是優質的綜合性活動,除了有品德教育、技能養成,更是訓練學生獨立、合群、團隊精神等多元素養的最佳方式。童軍活動倡導之「小隊制度」、「徽章制度」、「榮譽制度」等方式,透過戶外活動的課程,運用做中學、小隊合作及服務學習之策略及精神,培養健全活潑之青少年、少年,也激發童軍的創意,共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團隊的執行能力,強化團隊凝聚力與向心力。 欣聞金門縣童軍會於日前正式立案成為NGO,期待學校教育鏈結社會教育,一起為青少年成長而努力,期待能持續精進,培養本縣青少年成為負責任、有榮譽感、熱於服務的世界公民。
-
小三通船舶停擺業者變裝推海上遊程
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兩岸小三通開航已經二十年,自去(109)年2月10日起暫停通航,對金門觀光產業與百工百業影響甚鉅,也造成金門鄉親日常生活的諸多不便,停航已逾一年,如今進入後疫情時期,金廈兩門防疫工作把關嚴密,金門始終保持零確診的佳績,廈門疫情也控制得當,但是目前似乎還沒有看到要正常復航「春暖花開」的徵兆。因應疫情造成旅遊市場生態改變,持續封鎖邊境下,國旅玩法推陳出新,在交通部觀光局大力推行「藍色公路」政策,雄獅旅遊集團攜手專營「小三通」的金廈海運公司,邀請到原為台鐵「鳴日號」改頭換面的柏成設計再度操刀,斥資千萬打造新一代渡輪,升級軟硬體設施,沉穩的色調透出時尚感,並命名為「初日號」,引領國內專業海上旅遊的風潮,帶給旅客創新的海上航程體驗,讓產業更蓬勃發展。 載著來自台金貴賓的「初日號」從水頭港出發,上層甲板有超過100平方米的戶外觀景空間,沿途欣賞金廈水域海上景致,船上提供「類空服」的隨船尊榮服務,服務人員以推車提供每位顧客特色金門茶飲及在地名產竹葉貢糖、豬腳貢糖、軋車餅等點心;也可因應需求提供套餐或自助餐,以在地特色食材入菜,如早期金門人嫁女兒為新娘準備的「金門胡椒包」,以小金門芋頭及軍用豬肉罐頭料理的「金門芋戀肉」等,旅客可於海上輕鬆享用金門在地風味餐、特色茶點,航行期間並安排樂團演出、歌手駐唱等娛樂節目,讓旅客充分感受度假風情,留下滿意的美好回憶。 業者服務設施及遊程規劃,首波推出日航及夜航兩種不同玩法,各有風情,全程各為九十分鐘,航程分四種方案,每艘船體大小不同、服務各異,單純茶水提供每人800元,加上音樂表演與餐盒1,580元。日間航程行經復興嶼、猛虎嶼、大膽嶼、二膽嶼、檳榔嶼、廈門黃金海岸、金門大橋,可觀賞戰地風光及金門生態特色;夜間航程可觀賞廈門觀音山國際商務中心樓體藝術燈光及會展中心等城市景致,吹著海風,沈醉在五光十色的浪漫夜景之中。透過供應商合作安排品牌觀光巴士在地服務,與同業結合在地豐富觀光資源,提供具差異性、獨特性之旅遊商品,期望以最具特色的金門旅遊新玩法,讓旅客享受全新的體驗,並安排導遊、地接與服務團隊進駐,帶給消費者更優質的服務品質。 這次是金門首創的海上遊偽出國,唯一比照「小三通」模式,還可以享有免稅購物的福利,創造更棒更好的旅遊新模式,因應疫情而興起船舶大改造,原本中間的座位區改為自助取餐區,共可容納132名旅客,開發新的旅遊產品,面對挑戰、克服逆境、開創商機,實屬難能可貴,去年試航期間,約每隔兩三天有一航次,今年配套更完備,遊客量應可倍增;目前金門有四家業者向縣府提出申請,縣府持正面鼓勵的態度樂見其成,希望海上遊程啟航,領頭讓金門的各行各業振奮士氣帶來正面作用。 金門過去受惠於小三通兩岸旅遊的熱潮,大量的陸客搭配上國內團客的旅遊模式,讓金門無需花費太多心思,即可滿足了本地的市場,然而面對突發的疫情,觀光市場急遽停擺,就算擁有先天歷史條件、地理優勢,若沒有進一步深耕、培養成具有吸引力的旅遊產品,金門就算有再響亮的名聲也是枉然。見證藍色公路行程的「初日號」首航的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指出,在疫情可控之後,一定會盡速逐步恢復金門、馬祖的兩岸小三通正常往來,不僅要恢復過去的榮景,還要推出高品質的小三通2.0升級版的服務,相關的準備工作都會來進行,不只是回顧過去而已,更要締造佳績、創造歷史。誠如楊縣長所說,危機就是轉機,在疫情期間檢視地區的不足,所幸中央、地方和全體鄉親共同的努力下,轉型、輔導業者找回失去平衡的觀光價值,在牛年扭轉乾坤,像旭日初升一樣,代表新的夢想與希望的啟航,迎來金門的新氣象。
-
從食品廣告誇大談起
金門縣衛生局統計過去105年至109年五年間,本縣食品衛生違規裁罰案件,發現遭裁罰案例中,以個人違規案較多,佔77.1%,商號違規佔22.9%。違規類型最多為「廣告誇大不實」,佔36%,其次為檢驗超標和標示不符規定。衛生局提醒,業者刊播廣告前,應注意是否違法,而消費者選購前,更應多加查證,舉凡廣告太過誇張者,千萬莫輕信,並儘量於合法商店購買產品,以保障自身消費安全及權益。 「廣告誇大不實」!如何判定?金門縣衛生局提醒業者,刊播食品廣告前,可參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所公告之「食品及相關產品標示宣傳廣告涉及不實誇張易生誤解或醫療效能認定準則」;而消費者在選購前,則應多加查證,切莫輕信太過誇大的廣告,並應於合法商店購買產品,以保障自身消費安全及權益。若有疑問,也可逕至衛生局網站〈食藥資訊公開專區〉查詢,以維護自身及消費者權益。 衛生局也特別表示,隨著消費意識抬頭,民眾對每天所吃的品質與安全,日益重視。近幾年,在報章雜誌、網路媒體、電視報導或談話性節目中,食品消費,或食品安全常是報導的話題。為維護本縣民眾健康安全,及消費者知的權益,衛生局將積極稽查,藉由分析違規案件樣態,讓業者能強化自主風險管理,並予關注,讓民眾食得安心。 從衛生局所公布之案例中,發現食品安全違規案件類型,以廣告誇大不實17件最多,其次為檢驗超標12件,標示不符規定10件,另有包裝標示不實4件、逾有效期限2件、染有病原性生物2件、涉及宣稱醫療效能1件。衛生局強調,將持續針對不法案件之查處,並加強宣導民眾,切勿輕信誇大不實廣告,諸如:「期間限定」、「免運費」、「買一送一」等吸引人的促銷用語,或標榜「…清腸排毒減脂…」、「…治好眼病…復明…老花眼…」、「…除斑效果直逼醫美雷射去斑…」等誇大功效的廣告,確要注意,以免破財又傷身。 思考、反思、再思考!我們呼籲,鄉親們若果真發現一些太神奇、太吸引人的廣告時,切記反思,定下心來思考:真的對健康有幫助?更要切記食藥署一再呼籲的:食品主要提供人體營養素及熱量;化粧品僅施於人體外部修飾容貌等,並不具醫療效能,若身體出現不適的情形,更應尋求正規之醫療管道就醫,並配合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易言之,如何防範陷入不當廣告之陷阱,破財又傷身?我們願再次提醒,除了閱覽食藥署所設置的「食藥膨風廣告專區」、「違規食品、藥物、化粧品廣告民眾查詢系統」,查詢廣告相關資訊,做為選購產品之參考,以維護自身健康及消費權益外,切記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正所謂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況且,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對身心之康健,早已是科學上及實務上之驗證。因此,與其陷於食品廣告不實之陷阱,何如從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來健身,此何嘗不是針對廣告誇大不實之議題後,另一重要省思?
-
減少露天燃燒 避免火災
從年前到現在,消防弟兄們為了鄉親的生命安全時刻備戰,除了民眾用火不慎,又因久旱不雨,各地野草火災頻傳,讓消防、義消弟兄疲於奔命。根據數據分析,金門2020年至今年1月因燃燒雜草或廢棄物,導致火災事故280件,占總數的9成以上,顯見部分民眾仍忽視公共安全,貪圖一時之便,造成莫大的公共危害,甚至波及到他人的生命財產。 部分民眾逕行燃燒田野及廢棄物,在這過程中產生大量濃煙,波及周遭造成公共危害、嚴重空污及引發民怨,這都是金門常見之事。而林木是金門重要的資產,自2016年莫蘭蒂颱風襲境時蒙受慘重災損,如今地區林木正在努力復育中,希望鄉親協力維護生態環境,勿任意露天燃燒以免引起火災,以確保自己和別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避免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再加上金門進入霧季,空氣濕度相當高,民眾使用電器時應注意用火用電安全,留心負載量以防範電器火災;在居家烹飪用火要注意,天冷瓦斯熱水器也別忘了通風。 氣候乾旱,降雨相較往年缺乏,天乾物燥,金門目前正遭遇5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大乾旱,水源不足,水資源彌足珍貴,到處都是枯草,近來地區是火警頻傳,險象環生。此外,距離清明節也不到一個月時間,在掃墓期間,祭祖時燃燒冥紙、雜草或鞭炮,也極易發生山林火警,期盼民眾在慎終追遠的同時,不亂燒雜草、不亂丟菸蒂、不飛揚冥紙、不燃放爆竹;以及記得滅餘燼、記得收垃圾,在慎終追遠的同時也能顧及環境整潔、預防及減少山林田野火災發生。 除了不時的提升民眾防火常識及防火防災警覺,消防人力的補足,相關救災設備的改善亦是極為重要的。「警政消防升級」是楊鎮浯縣長施政重要的目標,金門每位消防人員服務人口數是離島中最高,大約是澎湖的2倍、馬祖的3.7倍,而2014至2018年5年間,火災件數成長21倍,火災出勤量成長9.58倍。在金門人口持續攀升、推動國內旅遊風氣增加、高樓大廈林立、來往旅客絡繹不絕、金門大橋即將完工啟用、大型賣場進駐等因素影響,伴隨著地區社會發展及快速變遷,建築物使用型態亦趨複雜、危險物品被廣泛運用、人口老化嚴重等課題,再者極端氣候影響,更加深各類防救災複雜且不確定性,原有人力已不足以應付未來災害變革,故於108年推動組織編制修編,將原本120名消防人力擴編至205人次,採逐年進用方式,補足基層人力為優先 消防人員員額擴編、原籍返鄉服務,是縣長在擔任立委期間就極力推動爭取,也是競選期間的重要政見,在109年,消防局已經完成消防人力擴編作業,未來將持續補足消防人力、改善工作環境及裝備器材等各面向,積極爭取福利,讓所有消防同仁,在無後顧之憂下,能夠勇於投入救災、救護,讓金門「消防安全」變得越來越好,提供鄉親更有保障、更優質的救援服務。 更要特別感謝地區的消防弟兄,無私無我、犧牲奉獻,盡全力做好災害防救工作,為民眾提供最佳服務品質與最有保障的生活空間。
-
標本兼治 防治海岸線侵蝕
報載,近年來,金門海岸線大量侵蝕流失,破壞沿海生態,引起民眾關注。其中最主要原因是大陸採砂船越界在金門海域盜砂情形嚴重,不僅影響期待「春暖花開」的兩岸情誼,更造成金門島嶼地質地形的改變,讓金門地區土壤流失、漁源枯竭。對於這個棘手問題,金門縣政府除了加強對大陸盜砂船的嚇阻與取締,也希望能取得中央的協力,研擬相關防護作為。 面對金門海岸線的流失,縣府工務處也遵從楊縣長的指示,在尊重生態工法的前提下,研擬短、中、長期系統性防護作為,並積極爭取中央補助防護等經費。例如:師法澎湖、宜蘭清水、台南七股等地的「編籬定沙」工法,在沙地上築成一道道護沙的屏障,增加海岸風阻,減緩沙灘流失速率,並在海岸種植耐鹽性植物(以原生植物最佳),增加定沙效果。就技術層面而言,這些作法至少有延緩海沙流失的立即效果,但長遠看,還是要從兩岸協商與協力防護著手;因為除了治標,還得治本,我方在防治海岸線侵蝕,彼方卻依然越界採砂不斷,此消彼長,效果自然有限。的確,兩岸事務絕非是單方主張便可算數的;於今之道,我方應在落實定沙工法的同時,同步進行長期的海岸基本監測及調查工作,也唯有透過嚴謹的科學論證,才能進行本縣、乃至彼岸海岸防護的完整規劃及統整,如是兼利彼此,方有敲開協商大門的可能。再退萬步言,縱若大陸拒絕進行相應的溝通,有了具公信力的科學論證在手,尋求「外援」也會來得更為容易,且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事實上,金廈一直往來緊密,我們也相信,不管在官方或民間都有諸多聯繫管道,可以優先解決兩岸事務性問題。就像「金晉通水」一般,民間努力經年,一旦官方拍板放行,自是「水到渠成」,功德圓滿,對於海岸線的防治也應是如此;此前,不妨由兩岸民間團體進行技術性的交流與探討,並開展相應的論壇及專項研究,目的就在營造金廈兩地就特定兩岸事務進行合作交流,如此,可避免因單方面的「閉門造車」與誤判形勢,並最大化的確保雙方能在不涉及政治敏感議題的前提下,開展實質性的合作交流,若再及而廣之到各類民生事務,或便能為兩岸僵局注入一股「活水」,亦未可知。再者,雖然目前金門各界急亟恢復「小三通」,但也都知曉,在防疫能量不足、疫苗注射率不達標的前提下,俱屬空想,然而,這同樣不妨礙金廈兩地開展「視訊座談」業務;目前縣府觀光處大陸事務科可謂是「門可羅雀」,若能藉現代網路科技之便,籌辦或輔導民間辦理一些金廈「空中論壇」或座談,想必應也有助於恢復元氣後之業務拓展,特別是像防治海岸侵蝕這類急迫、卻又有些敏感性的議題,更適合「由外而內」的形成公眾輿論,儘早落實金廈兩地對於防治海岸侵蝕的具體作為。 總之,金廈近在咫尺,兩岸交流更是所在多有。兩岸中斷交流,如因疫情等難抗因素還罷,如若是自我設限,連兩岸事務性交流也跟著停擺,則大可不必。有道是:「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諸如金門海岸線大量侵蝕流失,破壞沿海生態等問題,短期有急迫性,長期更關乎環保與國安,值此兩岸「冰封」之際,更宜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儘早將相應的合作事務搬上檯面,共謀標本兼治之道,方是正理。
-
將以人為本的文化作為金門永續發展的戰略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今年三月於官方網站,再次重申2020年12月大會所提出〈以人為本的文化資產保存決議文〉,強調文化的本質及其保存過程,可以幫助人類持續地適應挑戰,特別是如COVID-19造成的全球危機,突顯了人群聯繫和互動的脆弱性,文化正可提供重要的穩定與提升回復力的功能。 ICOMOS是一個協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推動世界文化遺產政策的主要諮詢機構,透過各種計畫、行動以及制訂發布許多針對不同主題的憲章、原則、準則、決議文等文件,對全球文化資產保存造成深遠且顯著的影響。以人為本的文化資產保存決議文的背景,主要在基於聯合國人權宣言,回應聯合國2030議程(SDGs),體認到透過保護文化與自然遺產,可以增進社區回復力並對永續發展有所助益。亦即在二十一世紀的前二十年間,氣候劇烈變遷加速全球化現象,世界各國深刻體認永續發展的關鍵挑戰;人類由上個世紀竭澤而漁耗費資源的發展模式,轉為尊重生態環境多元社群,並與之共生的緩步型發展觀念;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將可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醞釀這個趨勢的過程中,ICOMOS於2014年發布〈以遺產作為發展驅動器〉的巴黎宣言,2018年〈基於平權的保存途徑〉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宣言,以及近二十年間發布有關尊重多元文化、原住民遺產、文化與永續等文件,在在指出文化與文化遺產保存在人類面對環境變遷挑戰、追求永續發展的過程中,將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而其核心精神,則在落實以人為本的文化保存。 決議文進一步指出落實這個目標的重要方向包括: A、在觀念層面││ 尊重遺產社區和個人的權利,承認他們在快速變遷的世界中,對建構回復力的重要性,應協助當局賦予公民以有尊嚴、負責及可持續的方式,維護和發展其價值觀和生計的能力。 B、在核心工作層面││ 將社群與遺產和地方政策緊密聯結,透過跨領域的對話和理解,發揮文化遺產的全部潛力與影響力,提供具有彈性的途徑加強可持續發展。 C、在推廣加值層面││ 持續地將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導入社區相關的各種文化、環境、社會經濟,如社會福利和保健、文創產業、自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旅遊業等議題,緊密結合共同推動發展。 D、在執行機制層面││ 努力通過與相關部門建立夥伴關係,強化將文化在既有協調組織成為工作重點,尋求擴大在可持續發展共同目標下的持續合作,以協調、協作、擴大不同世代和橫向溝通等多種形式推動機制運作。 決議文的內容有相當程度是金門人千百年積累且熟悉的日常,基於儒家耕讀文化在朱子家禮導引下,這些以人為本的傳統,早已融入金門的生活具體反映在聚落布局、歲時節慶、敬宗收族等部分;支持著金門面對各種挑戰,特別是不同戰爭持續的威脅,一次次由壓力中再次重建的力量,也正是金門特有的回復力。金門鄉親持續著祖輩傳承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這種自發性的傳統,也正是ICOMOS所稱以人為本的文化。 隨著時代的腳步,藉各種現代化進步之名而來的建設,正快速的改變著金門的地景和城鄉風貌,人群的觀念也隨之起了微妙的變化。當全世界都在呼籲找回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時,身處寶山中的金門,參考國際趨勢掌握既有優勢,發展以文化作為永續發展的核心戰略,是一項相當自然、事半功倍,但不能輕忽的重要任務。 首先,尊重以人為本的文化,並確立他們對金門永續的重要性,制定文化與文化保存在金門發展戰略制高點的規劃;其次重新盤點檢視已建立的府內外整合施政平台,基於前述戰略,以強化跨域協作的思維調整相關施政布局;最為關鍵是政策的持續性,以及過程中的民眾參與互動和資訊公開。當政府每一個行政部門和社區鄉親,都將文化與文化保存視為金門永續發展的核心價值落實推動;金門人的日常,勢將成為世界其他地區分享的重要經驗。
-
防杜毒品與維護交通安全 貴在推己及人
眾所週知,毒品貽害無窮,一旦沾染上身,如同罹患絕症,難療難治,殊難康復,即使不會馬上喪命,終生痛苦,欲死不能,求生不得,人生失色,下場結局,篤定悽慘。 談到交通安全議題,大家並不生疏,且是老生常談,政府週而復始宣導,終其目的,期使大家落實履行交通安全有關規定,真正意義與核心之價值,則在希望大家「行」得安全,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皆大歡喜。 有云:知易行難,知行合一也難,知行到位更難,謹以「毒品為害」與「交通安全」兩大議題為例,相信芸芸眾生,莫不一清二楚,深切了解兩者俱與自己之健康、財產與生命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倘若吸毒即會上癮,到時人生彩色變黑白,如果毒癮發作,或是需索無度,則會心性大亂,作出違法亂紀,甚至悖離人倫等等不仁不義重大治安事件,儘管這些血淚斑斑之真人真事曾在週邊發生,或是耳聞目睹,然而長期以來,凡人與毒品之關係難分難捨,不惟吸毒人口並未減少,亦且吸毒年齡層一再下降,毒品氾濫,導致青少年因一時好奇而身心蒙塵,月來電視新聞頻頻報導,竟有不肖之徒利用豪宅作掩護,而於大樓裡面種植鴉片,神警見微知著,直搗毒窟,人贓俱獲,依法究辦,更重要則是「鴉片樹」尚未被收成曬乾外流,否則貽害後果不堪設想,此外,台灣警方查獲一起「毒趴」,現場起出仿冒頂級〈咖啡包〉,帶回偵訊查出葯頭製毒師竟是八年級青年,真箇駭人聽聞,顯示時下毒品多元,花樣翻新,無時不在,無處不到,難防難杜,嚴刑峻法不足為功,貴在自覺,亟需大家齊心向毒品說「不」,向毒品宣戰,防它杜它,就是保己保人,行善與積德。 維護交通安全,人人有責,其與大眾日常生活動態之關係,可謂直接又密切,在此科技發達、社會繁榮進步年代,交通工具日新月異,各類各型車輛已然成為大眾日常外出往返必備不可或缺之交通工具,因而家家戶戶都有車輛,包括汽車、機車、自行車,一家多車與一人多車已經是不奢侈、不稀奇,正因如此,維護交通安全至關重要。 所憾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大小交通事故,無日或間,不死則傷,天天發生,車毀財損,人命關天,苦了人民保姆,為期維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傾心竭力,勞怨不辭,無怨無悔,但求大眾安全,言及於此,至盼大家自動自發,來次深思反省,共策共勉,一本初心,群策群力,在政府〈防杜毒品〉與〈交通安全〉政策之下,共同負起掃除毒品與維護交通安全之責任義務。 掃毒無假期,維護交通安全無空窗,誠如警察局長蔡祥春所說:自其到任以來,一再要求所屬恪遵政府既定政策,置重點於除毒務盡與維護交通安全兩大工作,毋怠毋忽,勿枉勿縱,全力查緝,全程貫徹,成效顯著,109年度查獲未成年涉及毒品案件計11件,分別為販賣二、三級毒品各1件1人、施打二級毒品安非他命8件8人,施用三級毒咖啡包1件1人,整體交通安全與治安堪稱平順,千言萬語,健康平安才是福,還望大家告訴大家,知法守法最自由,自重自愛最實在。
-
力促啟動金廈防疫泡泡專案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兩岸小三通已停航逾一年,對於金門觀光及百工百業影響甚鉅,金門縣長楊鎮浯日前呼籲,中央應啟動研議「金廈防疫泡泡專案」,重啟國境大門,解決金門鄉親基本民生需求,紓解兩岸緊張關係。 縣府認為,在國際與兩岸疫情朝向樂觀發展情況,金廈兩門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以「金廈先試先行」的精神,建請中央啟動研議兩地防疫泡泡,解決金門鄉親迫切的民生需求,並落實我國防疫規範,與疫情控制得當的廈門市合作,建構一個沒有外來病毒威脅的安全區域,初步以單向開放金門鄉親與陸籍配偶在人道、就學與工作等實際需要者往來金廈。 事實上,今年1月2日兩岸小三通屆滿廿周年時,新黨主席吳成典就曾呼籲,蔡政府應推動「人道小三通」,以人道立場,與對岸協商建立兩岸「防疫泡泡」,以金門為據點恢復停班中小三通航線,協助台商、台生、台胞返鄉。他建議蔡政府可先讓兩岸小三通部分復航,緩解兩岸班機一票難求、人民有家歸不得窘境;並與對岸協商「防疫泡泡」,讓兩岸同胞可藉篩檢、承認疫苗施打過程,免去各十四天隔離時間,盡速恢復交流與互動。 2020年可說是全球旅遊業的重災年,根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的預估,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預估今年國際觀光客人數將急遽減少,國際旅遊業將面臨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危機:今年的國際旅遊人數將減少58%至78%,國際旅客最多可能減少11億人,最多可能有1.2億人的生計將受到威脅。旅遊業出口收入的財務損失是7360億英鎊至9710億英鎊(約新台幣28兆至37兆元)。若以旅遊業之中的領頭羊航空業來看,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最新估計,2020年,全球航空公司的收入預計將減少3140億美元(約新台幣9.5兆元),若再無適當紓困措施,恐怕很多知名旅遊業、航空公司都快撐不住了。 因此,最近有一些疫情比較緩和的國家之間,開始推動雙方能互訪,免除強制隔離的邊境管制,這在專業術語上叫做「旅遊泡泡」。由於台灣的疫情控制得當,目前已經獲得許多國家的認可,像是關島及夏威夷由AIT協調歡迎台灣人前往旅遊,帛琉也是將台灣列入歡迎前往的行列。交通部有意促成和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合作,形成「旅遊泡泡圈」,但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若要對旅遊開放,要先把「商務泡泡」做好,以確保防疫量能能撐得起來。 考量國際疫情趨緩,以及商業經貿交流等需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3月1日起恢復非本國籍人士入境條件及桃園機場轉機作業,重啟國境大門;3月8日並宣布,未來推動「台帛旅遊泡泡」,優先打造「綠色通道」,大幅放寬檢疫規定,也正考慮在他國推動旅遊泡泡。 「金廈防疫泡泡專案」初步構想是以單向開放金門民眾與陸籍配偶在人道、就學與工作等實際需求者往來金廈,入境廈門時不需通過複雜與費時的檢疫隔離措施,縣府也將落實防疫配套措施,相關專案申請者自大陸地區搭乘小三通船舶返回金門,搭乘防疫車隊入住金門防疫旅館,並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相關居家檢疫規定辦理。 小三通停航衝擊金門各行各業,也帶給鄉親日常生活許多不便,如今已進入後疫情時期,金門始終保持零確診,廈門疫情也控制得當,小三通實不宜長期停擺,金廈交流也不宜長期停滯,因此我們力促中央同意啟動「金廈防疫泡泡」專案,以解決金門鄉親基本民生需求,並大幅紓解兩岸一年多來的緊張關係。
-
面對缺水問題 發展以聚落為中心之水資源管理策略
近年來極端氣候的發生,已有日益增加的現象,而其中最關鍵的則是對於水資源的管理,或也就是對於水的汲取、處理及供應等課題。近日,台灣本島正因為乾旱問題而引發了有關缺水的討論,影響所及不單單是日常的民生用水,還有工商業及農業用水。對金門來說,缺水也是個存在多年的問題。然而,缺水在金門除了引發了一般性的問題之外,其中相當特別並且敏感的,是從中國大陸接水所帶來的問題。如果兩岸之間的政治緊張持續,那麼大陸是不是有可能除了不買台灣的鳳梨,有一天也不賣水給金門?面對金門的缺水議題,需要有對應的創新計畫。發展以聚落為中心之水資源管理策略,也許是個可行的方向。 聚落在金門已經是存在了上千年的社會單位。事實上,在過去以農為主的生活型態底下,不僅沒有水的土地是無法耕種的,對於水的管理與使用,還是聚落生活中的主題。隨著現代化及產業的發展,對於水資源的管理也就出現了相應的現代設施。其中,除了各地的農田水利會之外,也有自來水廠的建置。然而,就以台灣與金門的比較來說,金門並沒有水利會,故而在進入現代情境之後,聚落仍然作為水資源管理的基本單位。而且,它的自來水廠、水庫及管線,也不像台灣本島是在日治期間逐步發展,而是在戰地政務期間,為了因應大部隊的駐軍而在短時間內完成建置。於是,聚落的文化不僅與當代的距離不遠,還由於近年來金門社會對於傳統的復振,而再度受到重視。 其實,金門缺水的問題,幾乎可以說是隨著解除戰地政務之後的發展與開發,而逐漸浮上檯面。戰地政務雖然有大軍進駐,但一來由於兩岸關係緊張,因而使得軍民都有節約用水的意識;再者,誠然中心化的自來水供應系統已然建置完成,但民間及部隊也都有其他的供水系統。然而,隨著戰地政務的解除,不單單因為金門的開放而迎來大量的觀光客,也因為社會生活的現代化而使得對於用水的要求也跟著提高。因此,水的供應即趨於中心化,使得金門自來水廠的角色吃重,同時也發生了超抽地下水,而造成水質鹽化的問題。但是,水對於金門來說,不僅是生活必需,還由於它直接關係到高梁酒的品質與生產。有鑑於此,金門缺水的問題,也就變得更為複雜而急切,而兩岸通水即應運而生。 近年來,在電力供給的策略上,由於綠能的發展而造成了去中心化的現象。其中,甚至可以在家戶單位也能透過太陽能板的建置,加入電力的供應與營運。對於水的供應,是不是也能發展出類似的策略?而且,事實上此一去中心化的水資源監測與營運的策略,不單單是為了面對依賴大陸供水的問題,同時也從中串連聚落文化、強化人與土地的連結,並重塑水與社群間的關係。一舉數得,值得吾人思考。
-
植樹節你我皆是主人
今天是國父逝世紀念日;更是植樹節!此節日其來有自:本是一些國家,為了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通過立法確定的節日,而其始祖,就是美國。 美國是近代最早設立植樹節的國家,早在1872年4月10日,莫頓在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舉行的會議上,即提出了設立植樹節的建議。該州採納了莫頓的建議,把4月的第3個星期三,定為該州的植樹節,並於1932年發行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 而我中華民國,則是於民國4年,著名林學家凌道揚,有感於國家林業不振,「重山復嶺,濯濯不毛」的現狀,提出有名的《森林救國論》,致力於森林科學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凌道揚連同韓安及裴義理等林學家,上書當時的北洋政府,將美國「植樹節」的推行辦法,向農商總長張謇提出,希望政府仿效,在中國推行植樹節。由於我國自古在民間,即有在清明節植樹插柳的習俗,所以凌道揚等林學家,倡議以清明節為中國植樹節。同年7月31日,北洋政府批准以清明節為「中國植樹節」。 迨國民革命軍北伐成功後,民國18年國民政府農礦部,呈請行政院,鑒於國父孫中山先生,生前積極倡導國家造林運動以改善民生,因此,明訂每年3月12日(即孫中山逝世當天)為植樹節,並在行政院院會中,通過《植樹節舉行造林運動辦法》,通令全國實施至今。 「植樹造林」、「永續環境」的理念,其實早在古時的先進先賢中即有此論。清乾隆年間,魯仕驥在〈備荒管見〉中,曾論及森林具多目標的功能:「鬱為茂林,則上承雨露,下滋泉脈,雨潦時降,甘泉奔注,而田以肥美矣。」一語道出保護森林的重要性;更道出今日眾所周知林木之功能:除了可以美化生活環境、提供休憩場所外,最重要的是其調節氣候、淨化空氣、減少噪音、涵養土壤、豐富生態等許多好處,更兼顧了萬物齊平的概念。因而政府每年3月辦理植樹節系列活動,就是要讓全國民眾,能夠培養愛護環境,和尊重生態的觀念,因為只有在合乎自然平衡的生態環境中,我們的生活品質才會有所保障。 尤者,近年來隨著全球工商業快速發展,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導致臭氧層破洞,引發了溫室效應,而溫室效應,更是肇致全球氣候異常的元兇。面對氣候異常變遷的壓力,為了要減緩地球暖化危機,致力節能減碳已為全球趨勢,而多種樹即是世界各國努力的目標。 從京都議定書的簽署,要全球各國承諾逐年減少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讓地球環境能夠休養生息;聯合國在2007年發起「造林植樹,造福地球,10億棵樹的全球造林運動」,2011年更訂為「國際森林年」,都是希望能夠喚起全球重視森林在人類生存、生態和生活上的重要性,世界各國不僅要消極的減少森林破壞,更要積極的展開造林行動,復育森林。撫今追昔,自然平衡的生態環境,我們怎忍缺席?也無法缺席,切記:植樹節你我皆是主人!惟有人人廣植林木,方有風調雨順等福地!
-
超前部署充實救難技能 為消防局點讚
報載,民眾不能出國瘋登山,救難人員救到軟腳。說的是臺中市;臺中市去年至10月底,共接獲157件登山求救案,平均2天1件,谷關、和平區55名消防救難人員幾乎每天都在登山。在金門,民眾無法小三通到大陸,也減少赴台,登山同樣熱絡,但因多數登山路徑欠缺安全防護措施,為建立意外發生時的專業救護能力,金城消防分隊特別規劃了一系列訓練課程,希望藉此提升新進人員的戰力,確保登山客發生意外時,能即時得到專業的救護。 事實上,金門沒有群山峻嶺,唯有海拔253公尺的太武山可供登頂,惟以往受限軍事管制,僅開放太武公墓及屏東文康中心兩處出入山口,路線也相對平緩安適,一直以來都是民眾及遊客們登山健行、尋幽探勝的好去處,但自108年10月宣布國家山林解禁政策以來,金門也跟著開放一些往常無法通行的步道,供大眾挑戰山林,坊間更有人透過網路社群平臺號召同好,成立登山社團,不定時集會展開探秘之旅,除了一覽金門勝景、強身健體外,還能拍照取美,頓時蔚為風潮。這股風潮還傳播到了臺灣登山同好群體,一時間竟讓「太武秘境」好生熱鬧。但大家也知道,登山存在一定的風險,尤其在缺少防護措施與基本登山知識的情境裡貿然攀登,形同「玩命」;因此,有資深山友便提醒,金門有不少登山秘境還是有難度,具有一定的危險,提醒不熟悉的民眾最好還是與有經驗的山友同行,避免發生危險。除此之外,職司「預防火災」、「搶救災害」、「緊急」任務的金門消防局,更早早的看到了相應的防災及救護需求,超前部署,展開常規化的山林救援訓練,力求在第一時間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然而,一直以來,金門都存在消防人力不足的問題。金門每位消防人員服務人口數是離島中最高,大約是澎湖的2倍、馬祖的3.7倍,而2014至2018年5年間,火災件數成長21倍,火災出勤量成長9.58倍。在金門人口持續攀升,新建建築物大量增加的環境改變下,以現有120名消防人力明顯難以應付。所幸在楊縣長的努力下,迄2020年消防局已經完成消防人力擴編作業,未來將持續補足消防人力,改善工作環境及裝備器材,讓所有消防同仁在無後顧之憂下投入救災、救護工作,提供鄉親更有保障、更優質的救援服務。而新近本縣消防局便補進26位新進人員,箇中更不乏在都市、山域、水域救災救護工作都相當有經驗的專業人才,藉由他們專業的培訓與帶領,相信不久的將來便能為金門培養出一支專業的山路救援隊伍。 平情而論,本縣消防局一向表現優異,在過去一年便囊括了辦理災害防救深耕第3期計畫經內政部評定為全國特優和以「救災用水水管理,節能減碳消防行」獲得「健康城市-綠色城市獎」榮譽,以及緊急救護獲消防署消防績優救護人員團體組金質獎等等的殊榮,而金門正遭逢50年來最嚴重的旱災,鄉野林間乾枯的樹枝與雜草,猶如不定時炸彈。自去年起至今年1月止,金門因燃燒雜草或廢棄物等火災案件約280件,占所有火災9成以上,就算是如此,消防局仍積極補實全方位的救災能量,超前部署提升山林救護技能,著實令人欽敬,更值得大家不吝給予支持與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