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亞洲跳島郵輪聯盟拜會陳縣長爭取靠泊金門
疫情緩和後高端旅遊逐漸復甦,亞洲跳島郵輪聯盟(AACA)日前在航港局長葉協隆陪同下拜會縣長陳福海,透過產官學攜手來提升東亞目的地郵輪產業,藉以吸引國際奢華型遊輪和探索型遊輪選擇亞洲島嶼作為靠泊目的地,連接東北亞和東南亞的跳島遊輪航程,並帶動亞洲地區遊輪產業,以提升其競爭力,並增進港群郵輪旅遊之質與量,希望促成金門成為跳島旅遊的港口彎靠地。陳縣長對此樂觀其成,也希望金門在疫情解封後,能接待多層次觀光客群,營造多元化觀光旅遊範疇。 因金門四面環海,擁有得天獨厚的特殊區位與風俗民情,交通部航港局特地邀集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家主要郵輪業者飛抵金門拜會縣府,雙方針對未來推動藍色公路跳島郵輪活動及金門港埠郵輪接待能量提出探討。回顧109年的跳島郵輪吸引近兩萬名旅客來金門,不過多是國內旅遊團體為主,本次由交通部航港局推動的國際郵輪航線,有機會迎接萬噸級郵輪停泊於金門水頭商港,陳縣長強調在疫情解封後,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到金門體驗獨特的戰地史蹟、閩南文化、自然地景、人文底蘊等觀光元素,加上金門美食的旅遊訊息及享譽國際的金門高粱酒,可以呈現給國際旅人,近年來積極發展情境式體驗,勢必也會成為郵輪遊程的亮點,盼能與中央共同推動旅遊升級計畫,加強及優化離島相關港口升級改善、遊程內容的提升、服務質量等旅遊服務設施及接待能量,再次打造新的一面旅遊金字招牌。 為提升臺灣在國際郵輪市場的能見度,本次交通部航港局主動與菲律賓、韓國等東亞島鏈各國合作簽署「亞洲跳島郵輪聯盟」合作意向書,希望結合國際力量共同行銷,促成亞洲跳島郵輪航線,加速疫後郵輪產業復甦。東亞國家都擁有豐富多元的島嶼觀光資源是各國共同的優勢和特色,也與國際郵輪市場朝探索型郵輪發展的趨勢不謀而合。國內旅行社及金、馬、澎等離島縣政府相關局處長與台、韓、日等國內、外郵輪相關代表等貴賓均到場觀禮,多方聚焦聯盟策略、推廣、交流、行銷、踩線、洽商等合作模式,號召區域內夥伴響應加入,期待發揮產業群聚效益,吸引國際郵輪以亞洲島嶼作為靠泊目的地,進一步串聯東北亞、東南亞地區跳島郵輪航程,促進亞洲郵輪產業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旅遊業,郵輪更是首當其衝,全球旅遊市場正逐漸復甦,跳島郵輪的風潮已在全球各地形成,郵輪觀光則是交通部推動國際觀光的核心業務,臺灣位於亞洲島鏈中心,結合鄰近的國家共同來發展跳島郵輪航線,藉由跳島郵輪進行與深度旅遊已成為旅遊觀光新趨勢,而小型、探索型郵輪能夠深入世界各國島嶼,跳島郵輪同時也是國際郵輪市場的新藍海,後續將與聯盟夥伴緊密合作,進一步探討聯盟的運作方式,讓跳島郵輪成為國旅新動能! 金門具有優越地理位置及豐富多元的島嶼觀光資源,遊輪是具有發展性的朝陽產業,具備很強的發展潛力,各大國際遊輪航商都擁有一萬多噸可以運行於海洋上的精緻型遊輪,適合各離島直接彎靠、載客人數約莫在200人,反而符合各離島團體岸上觀光的服務,再包裝成高端優質的產品。政府應盤點旅遊資源、重視國際旅客市場、把握遊輪產業創新,期待AACA未來能與更多亞洲周邊國家跨域合作、異業整合,讓國際郵輪旅客能在短時間內深度瞭解當地風土民情,有機會親身體驗金門島嶼景點特色,創造跳島旅遊的新高峰,吸引國人以及國際旅客一起探索、體驗台灣離島之美、海洋之美,迎接郵輪休閒新商業模式里程碑。
-
兩岸協力 共同改善空氣品質
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及空氣品質監測、模式模擬資料顯示,2月19日下午起受東北季風增強影響,雲嘉南以南地區肉眼可見灰濛濛;西半部空品區多為橘色提醒等級,嘉義、金門達紅色警示等級,主要污染物為PM2.5。環保署預估境外空污影響持續到20日左右。 事實上,空氣污染已經是全球性的問題。2021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WHO)15年來首次更新其發布的《空氣品質指南》,修訂後的指南規定PM2.5年平均濃度每立方公尺不得超過5微克,因為即使暴露於低濃度的PM2.5也會引起重大健康風險。但綠色和平的空污報告卻顯示,接受調查的7個國家中,超過99%的總人口正在呼吸受污染的空氣。因為大陸地區霾害現象,經由東北季風挾帶影響台灣也已經不是新鮮事了,甚至有人會認為,只要大陸空氣品質好了,台灣的空污現象就會變好,然而,根據國內中研院長期研究的結果顯示,台灣的空氣污染物95%都是made in Taiwan。此外,也有學者提出研究,台灣空污30%來自境外污染(含中國霧霾),50%來自工業排放,剩下的20%則來自交通排放廢氣以及其他污染源。數據顯示,台灣年總排碳量高達2.5億公噸,人均年排碳量10.8公噸,較全球平均每人4.52噸高出一倍有餘,在全球排名高居第20名,比中國每人年均6.6噸、日本9.7噸還高。 的確,境外污染物南下確實會影響台灣空氣品質,但事實上台灣的空污防治也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但事實上我們也能理解,空污防治絕非一蹴可幾;民意既要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發展,又指望享有青山綠水、無污染的健康環境,本身就是一件高難度,且具挑戰性的工作,此間更涉及到國家整體能源及環保政策,在此我們不多做探討,但單就金門地區而言,主要的污染源來自大陸等境外地區,應該是較無疑慮的。這也顯示,縱然金門低碳環境做得好,也難保不會呼吸到受污染的空氣,此對於幼童、長者及抵抗力較弱的民眾而言,更應該提前做好迴避及防護措施,避免對健康造成危害。專家便建議,當民眾接收到不良的空氣品質警訊時,應該要減少出門、少開窗、少抽菸、戴好防護口罩、做好個人衛生,甚至是需要品質好的空氣淨化器。公部門此時主要能做的,或許便是即時的警訊及提示;此前,便有地方政府以普設監測器、懸掛「空污旗」的方法提醒民眾做好相應的防護工作,地區或也可以做為借鏡。 平情而論,金門的確有必要強化與大陸福建民生基礎建設的連動性。根據新華社報導,2月20日上午,金門供水水源保障工程在福建省晉江市開工建設。該工程總投資人民幣31.3億元,工程建成後,將為晉江、金門等地構建「雙水源、雙線路、多調節」的供水保障體系,大幅提升福建向金門供水的水源保障水平,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如今,大陸供水已成為金門日常供水的主力,後續的維護及保障工作,更是刻不容緩,對於空污防治等環境保護議題,亦當有如是的連動機制才是。畢竟,「地球只有一個」,唯有密切的合作才能創造最佳的防治效果,相信在兩岸政府及民間的共同努力下,享有潔淨、健康、永續環境的基本人權,也當在不遠之期。
-
響應衛生局招募無菸家庭
本縣衛生局為減少家庭二手菸及三手菸的暴露率,同時為增進民眾推動無菸家庭的動力,鼓勵更多家庭加入無菸家庭行列,共同支持打造無菸家庭,給家人、孩子、好友們一個健康、無菸的環境,故辦理「我家不吸菸-健康每一天」無菸家庭招募抽獎活動,歡迎民眾踴躍響應。 在如今的社會中,家長們願意提供孩子優越的物質環境,卻不知道二手菸及三手菸正侵害孩子的健康!「一人吸菸等於是全家吸菸」,在二手菸燃燒不完全的情形下,會釋放出7,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其中約有93種為致癌物及毒性物質,屬被動或非自願吸入的環境,被世界衛生組織附屬之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質,亦將引發心臟病發作與中風;而三手菸(指菸熄滅後在環境中殘留的污染物)中的有毒物質,會附著在衣服、玩具、地毯、沙發等好幾個月,對嬰幼兒的傷害更是巨大。 經過去研究證實,嬰幼兒長期暴露在二手菸、三手菸的環境中,除會造成或加重嬰幼兒氣喘、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等呼吸道疾病外,且與兒童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肝母細胞瘤等癌症有顯著關係,也容易造成認知能力缺陷,其危害更甚於成人。尤其家庭是嬰幼兒長時間生活的環境,為了下一代的健康,對尚且無能力保護自己的幼童,給孩子們一個無菸的家,是為人父母及為人長輩者,所應盡的責任,戒菸就趁現在! 相信有不少吸菸者誤以為只要不在家人或孩子面前吸菸,就可避免二手菸的危害,但事實上,三手菸的威脅和危害不容小覷。據相關資料顯示,家庭中曾接觸過二手菸的孩童,將來也吸菸的機率要比那些未接觸者高出1.5~2倍!因此,戒菸、拒菸是創造無菸的環境、無菸的家庭,是免於菸害的最好方法。打造幸福美滿的家,就從戒菸開始。 無菸環境,從你我自身的家庭做起!為了維護家庭成員的健康、免於二手菸害,「我家不吸菸」必須成為真正的全民運動。各位家長切莫忽視二手菸及三手菸對家中嬰幼兒健康的威脅,拒菸態度應從小培養,因兒童時期特別容易受到二手菸、三手菸的傷害,且許多青少年吸菸行為的養成,常源自於模仿、認同父母及長輩的行為,因此,菸害防制應從小開始,讓下一代成為無菸世代。 同時也要鼓勵有吸菸習慣的家長善加利用多元戒菸資源及免費戒菸專線的服務,為家人也為孩子創造健康的成長生活環境。大人戒菸不僅是為了自己的身體,更是為了顧及家中嬰幼兒的健康,鼓勵親子一同邁向無菸之路,遠離菸品,為了孩子的健康,請給全家人一個無菸害的清新環境,在新的一年共同打造無菸家庭。
-
終結「人鳥大戰」 打造友善生態環境
最近地區有2件「鳥事」引起台金鳥友的討論,一件是長期關注地方環境,也是生態攝影好手許小西在臉書〈金門部落社團〉披露有人將保育類「八哥」吊起來,嚇阻其他鳥類覓食;另一件是1隻保育類「短耳鴞」在尚義機場外圍的防鳥網掛網獲救,送往〈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救傷站治療,將在恢復健康後野放重返大自然。 地區在農作收穫季節經常上演「人鳥大戰」,20多年前全島到處可見鳥網,各類鳥種掛網活活曬死或餓死,其中不乏根本不吃五穀雜糧,純肉食的鷹隼類猛禽如紅隼、短耳鴞和黑翅鳶,遭到無差別的一網打盡,慘況讓鳥友難過不已。 以轄區內有國家重要溼地慈湖,每年冬候鳥群集,鳥況尤佳的古寧頭來說,過去即曾發生鳥友逕行持剪刀剪除鳥網,解救掛網的保育類鳥隻,而遭農友持大鋤頭厲聲責問,情況十分火爆緊張;另金門國家公園也曾在雙鯉湖畔發現有人將只吃魚的鸕鶿倒吊在農田中警告鳥兒不要靠近,後來因找不到證據確鑿的「凶手」,一樁讓遊客看得怵目驚心的生態事件,就不了了之。 2011年5月間,2名李姓鳥友路過水頭村「矛山塔」附近農路,發現一畦栽種花生、白菜的農田,有3隻猛禽掛網不停顫動,趕緊通報金管處派員趕至,確認2雄1雌都是金門在春、秋季節才看得到的稀有過境鳥,也叫做「鴿子鷹」的「赤腹鷹」。 農田主人在聽取相關說明後,馬上同意剪網救鳥,保育人員發現鳥隻的體能、精神狀況都不錯,顯示才剛掛網沒多久,但還好被鳥友發現搶救,否則日曬雨淋,小命也勢必不保。這起田野救生事件相對溫馨許多,讓鳥友十分開心。 尚義機場因為航安考量,外圍布建防鳥網避免鳥擊,常有鳥類掛網外,周遭建築玻璃窗也曾發生翠鳥、蒼翡翠和紅隼誤擊傷亡事件。同樣情形在一般住宅經常發生,金管處即曾在田埔水庫空曠地帶,野放1隻獲救的短耳鴞,還吸引台灣鳥友聞訊參與,現場洋溢禮讚生命的快樂氣氛。 甫由縣林務所長轉任縣府觀光處城市行銷科長的鐘立偉,2014年在縣府建設處農林科長任內曾規畫成立「浯島空禽總隊」,主導製作以俯衝時速高達300公里,有「空中子彈」之稱的猛禽「遊隼」為主題圖樣,並特別強化眼部特寫的鳥旗,提供鳥友在田間懸掛,用以驚嚇、驅逐啄食農作的鳥隻,並希望藉此減少鳥網張掛,確保本地各種特色留鳥和前來作客的冬、夏候鳥安全。幾年來一直延用,並有更多進化版本提供農友選擇。 金門是「鳥類天堂」,至今已紀錄300餘種,吸引各地鳥友跨海而來,農田友善驅鳥作法可以終結「人鳥大戰」,讓留鳥和過境作客的候鳥都有更安全的棲地環境,縣府的持續努力值得肯定。
-
剷除毒草須良方,消除「過敏源」則要斬草除根
報載:金門縣政團隊頃又發起全民動員,鼓勵鄉眾齊向銀膠菊「毒草」宣戰,雖是老問題,老生常談,年復一年,不曾間斷,因為問題並未獲得澈底解決,儼然已成施政服務事項恆常例行公務。 所謂:「毒草」即是國際所指之外來入侵離島〈銀膠菊〉。隨著時序更迭,每年季節一到,到處可見到它綠油油又茂盛之身影,滿株綻放白色花朵,少則數十,多則百計,故而又稱「滿天星」。 根據了解,毒草銀膠菊生性堅韌,不受任何天候影響,只要花籽落地入土,則能萌芽成長茁壯,繁殖快速,寄生於曠地、田埂、路旁邊坡、荒山野嶺、河邊、濱海地區。亦即有「土」之地方,就有毒草銀膠菊,大量侵佔農耕空間,並有引發人體「過敏」反應之慮。金門縣政府為期避免「銀膠菊」毒草,持續對金門地區環境生態及人體健康造成威脅,除已訂定獎勵辦法,積極鼓勵全民齊向「毒草」宣戰,同心協力予以根除,共同守護鄉眾之健康,保己也保人。 欣見縣政團隊棒棒相接,無縫接軌,針對根除毒草付諸行動,全程一貫,計劃、執行、督導、考核環環相扣,點、線、面連結,亦且為了減輕各鄉鎮村里社區增加購置根除毒草裝備工具所需經費負擔,一律酌情補助,包括手套、鋤具、護膝等等購置支出,俾竟事功。然而由於人事更迭,卻曾發生此項根除毒草工作與業務交接未盡細詳,而在計劃與執行、督導行政三聯制層面,猶有不足之處。諸如事前宣導教育,並未把握「先教幹部,再教大眾」,促使人人深切了解根除「毒草」真正核心意義。換言之,忽視根除毒草係為例行俗務,殊不知此一行政服務措施,事關公利公害,不容輕忽,倘若不予斬草除根,等同剔頭一般,不要多久春風吹又生,事倍功半,果能認真落實「斬草亦除根」,讓毒草消失,使之無以傳播,從而大量減少,有朝一日在金門地區絕跡,則大家受到「毒草」引發過敏源威脅顧慮不復存在,得到公利之保障,事半功倍。 再說:隨著社會善良風氣丕變,功利抬頭,政府為期政策政令順利推動執行,想方設法鼓勵大家熱烈踴躍參與地區公共事務,總會同時提供精神與物資誘因,藉此激發參與熱忱,確也獲得預期功效,詎知善門一開,負面效應接踵而至。 僅以舉世各行各業志工自動自發投入社會服務行列為例,高潮迭起,經已蔚成風尚,受到輿論極高之評價。言及於此,吾人不反對以獎勵方式,鼓勵全民響應投入「根除毒草」行動,只是獎勵方式也有缺失,一經出現即應檢討補強,不宜聽其自然,得過且過,俾防未然,杜絕流弊。 有鑒根除「毒草」銀膠菊,旨在守護鄉眾健康,既是良政,也是善舉,殷盼公僕同仁敬謹從事,務必做好事前、事中、事後作業程序,不斷予以精進,只要做好事前普查,劃分責任區,深入了解那些地點處所有毒草,並予列冊管制,按址進行根除,俾免遺漏,特別是落實「除草非除莖」而已,而是「斬草要除根」。在進行驗收敘獎過程,更要「見草見根」根莖相連為標準,今年所見之缺失,來年不再出現,如此假以時日,公害不見,公利顯現,造福人群,功德無量。
-
俄烏戰爭一週年的省思
此刻離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將近一周年,這場原本被預估可能是短期戰爭的俄烏之戰,轉眼之間竟然已經打了整整一年,而且觀察近日俄烏在烏東戰場的激烈拚殺程度,戰火持續延燒的可能性極大。 戰爭沒有贏家,除了大量的軍人傷亡,最淒慘的莫過於平民百姓與老弱婦孺。以俄烏戰爭為例,光就戰爭帶來的損失而言,相關統計數據落差極大,綜整重要國際媒體的數據,俄烏開打一年,除了兩國各自有大量軍人傷亡,保守估計已經造成7千位以上烏克蘭平民喪生,但一般預估,真實數字應該遠大於此;除此之外,這場惡戰造成的難民人數已超過1700萬人,幾乎達到烏克蘭總人口的4成,其中,還有許多兒童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也成為近年來國際上最大的難民潮。 除了傷亡,一整年的戰火也嚴重傷害了烏克蘭的經濟,根據世界銀行、烏克蘭政府和歐盟委員會的報告指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造成了廣泛性的破壞,戰爭帶來的損失遠超過1千億美元,未來戰後重建更可能需要數千億美元,總額可能是該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倍,而歐美各國承諾提供重建的總額卻不到900億美元,僅此而論,即使停戰,甚至烏軍最終能收復失土,將俄軍完全驅逐除出國境,烏克蘭還要面對漫長的重建之路。 此外,遺留在烏國土的地雷,也是一件棘手的事,烏克蘭總理什米加爾今年1月表示,俄國在烏克蘭製造了世界最大地雷區,廣達25萬平方公里,「是烏國面臨的最危險、最艱難問題」,「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雷區,不僅讓民眾通行困難,還對我國主要產業之一的農業造成嚴重破壞」。這樣的雷區面積竟然超過6個台灣,相當於整個英國,就算有國際援助,烏克蘭光是清除地雷,就是一項耗費鉅資、曠日持久的工程。 至於戰場上直接的軍人傷亡,俄烏兩國的傷亡均極為巨大,近日,兩軍在巴赫穆特的攻防尤為慘烈,因兩軍陣亡人員大增而被媒體稱為是「絞肉機」,俄烏戰爭已成為冷戰結束後最激烈的軍事衝突,開戰一年以來,不僅兩國的軍事設施設備損失慘重,人員傷亡更為巨大,但兩國為了避免打擊國內士氣,公布之數字均遠低於實際數字。 觀察戰爭局勢,烏克蘭在歐美大力軍援下,靠著西方先進武器與人員訓練,幾個月來已逐步收復此前失地,但俄羅斯為了鞏固已經取得的戰果,也只能投入更多資源進入戰場,從而使俄烏戰爭變成一場消耗戰,可以預見傷亡與戰損還會持續向上攀升,不僅嚴重影響俄烏兩國,更牽動世界局勢,也使俄羅斯與北約的潛在衝突遽增,甚至伴隨著核戰威脅。日前,國際非營利組織《原子科學家公報》又將末日時鐘再度調快10秒,距離午夜卻只剩下100秒之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俄烏戰爭。 俄羅斯與烏克蘭千年前本一家,幾經分合,恩怨情仇複雜難解,然而,經此一戰,不僅兩國都損失慘重,在歐美助戰之下,這場惡戰離真正結束恐怕還有一段時日,真正嚴重的則是,俄烏兩國人民之間對彼此的仇恨,經此一戰更上升到最高點,未來恐將成為真正的世仇,就算戰爭結束,也難以真正化解。 俄烏惡戰一年,很難讓人不聯想到同樣風雲詭譎的台海局勢,期待兩岸領導人生民為念,以大智慧化解劫難,永保兩岸和平。
-
接軌國際觀念規劃疫情後的文化旅遊
隨著疫情逐步解封,2023年對全球的觀光旅遊業,將是一個充滿機會期待復甦的重要時機,各項跨國航空、海運交通以及旅遊景點服務設施,也多積極整備迎接商機。值此同時,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於2022年大會中通過了《國際文化遺產旅遊憲章》(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2022),希望藉妥善規劃和負責任的旅遊,使文化遺產於疫情後可以和旅遊重新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並對強化社區文化韌性有所助益;是一項相當前瞻的重要文件。 憲章主要內容包含七項準則,分別為以文化遺產保存作為負責任文化旅遊規劃與管理的核心,考量合理的承載力與監測,運用易於理解文化遺產的詮釋與呈現方式,重視社區參與旅遊規劃並保障其權利,強化所有旅遊業相關人員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與合作,藉能力建設、風險評估、調適性管理等提高社區和文化遺產的韌性,以及更積極的將氣候行動和可持續性發展納入文化遺產旅遊管理。 ICOMOS下設了31個國際科學委員會,就不同領域關注並引領國際保存趨勢,國際文化旅遊科學委員會(ICTC)即為其中之一;ICTC於1976年發布第一版文化旅遊憲章已提出負責任旅遊的觀念,明確指出對遺產的尊重必須優於其他考慮,同時也強調對關係人的培訓和社區參與。憲章於1999年墨西哥大會中修正發布,提出六項原則補強旅遊內容應注意遺產價值的詮釋,要求保存與觀光動態互動(Dynamic Interaction)並提出合宜的推廣計畫。2022年第二次修訂是配合近20年間國際局勢變化下做出的回應,ICOMOS指出1999年憲章執行後,國際保存工作取得許多重大進展,特別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等,促成聯合國宣布2017年為國際永續旅遊促進發展年。有更多的文件廣泛討論過去二十年間國際環境在快速氣候變遷的情況下,旅遊業和文化遺產遊客的指數急速成長及其造成的影響,主題多集中在應如何共同考慮以人為本的文化遺產保存,和旅遊體驗的基本權利。強調以遺產共享觀點藉參與式治理,規劃文化遺產旅遊的新願景,避免無止境的商業開發,更積極鼓勵公平和包容地承擔並分配各種正負面的影響。《憲章》特別強調「有必要也有機會重新調整既往以經濟成長為基礎的旅遊經營模式,體認並減輕各種違反永續發展的舉措」。 修正版本中除延續和強化前兩個版本的精神外,也明確加入「全球化」、「過度旅遊」、「永續發展」的思考,回應SDGs的8.9、12b、14.7等議題,並具體的於準則6提出風險評估與韌性的聲明,以及在準則7文化旅遊計畫管理中,納入「氣候行動」、「永續發展」等重要宣示。《憲章》在ICOMOS建立的國際保護體系中,建立了在地社區的文化特質和文化遺產與國內外遊客的興趣、期待和行為之間的主要聯結;鼓勵並促進遺產地、文化景觀內和歷史城鎮的在地社區,包括住民和守護傳統機制關係人,參與旅遊業規劃和各個層面的管理。 基於文化的空間治理,是全球永續發展的重要策略,也是由SDGs進而落實於ESG的重要整合思維;這項觀念對金門而言,基於傳統閩南耕讀文化發展的有形無形文化和生活環境,具有比其他地區更多的優勢。面對疫情緩和後必然快速提昇的旅遊壓力勢將牽動深遠影響,重行盤點資源研擬在地特質國際接軌的整合性前瞻規劃,更具有關鍵意義。 金門既往已有許多深受歡迎的文化觀光亮點計畫,疫情後積極整合經驗墊高視野,參考《國際文化旅遊憲章》的關念與內容,公部門的觀光、文化、建設、教育等部門整合規劃政策,和民間旅遊業者團體、文化資產所有人、管理人,以及在地鄉親等關係人合作建構跨領域的協作平台,共同擬定並落實疫情後以金門文化為主軸的觀光相關計畫,是一項符合金門永續發展願景的重要工作。
-
共迎無菸家庭的健康願景
「無菸家庭」?國民健康署鑑於調查結果顯示,全台幼童在8歲的時候,高達52.6%暴露在二手菸的危害當中;易言之,雖說家長們願意提供孩子優越的物質環境,卻渾然不知「二手菸」侵害孩子的嚴重後果。因此,為了讓孩子們能擁有健康成長的環境,特結合校園、職場與社區等通路,號召百萬家庭,攜手打造「無菸家庭」運動。 因為,「一人吸菸等於是全家吸菸」,在二手菸燃燒不完全的情形下,會釋放出7,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其中約有93種為致癌物及毒性物質,屬被動或非自願吸入的環境菸煙,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歸類為一級致癌物質,亦將引發心臟病發作與中風。而國外實證研究也指出,二手菸、三手菸對孩童的危害,更是遠大於成人,不僅會造成或加重兒童呼吸道疾病,且會造成兒童認知能力的缺陷,甚至具致癌風險。 因而,國民健康署希望透過無菸家庭之運動,發動全面性戒菸宣導,廣邀民眾參與戒菸行動,並辦理無菸健走活動,鼓勵親子一同邁向無菸之路,遠離菸品,打造無菸環境。進而讓國小、幼兒園的孩童,從中學習二手菸、三手菸所造成的危害,使家長了解無菸家庭的重要性,並藉此提醒大人戒菸,不僅是為了自己的身體,更要顧及家中寶貝的健康。正如同金門縣衛生局所舉辦的「我家不吸菸~健康每一天」無菸家庭招募抽獎活動,均具有其重大意義! 日前,金門縣衛生局為減少家庭二手菸,乃至三手菸的暴露率,同時為增進民眾推動無菸家庭的動力,鼓勵更多家庭加入無菸家庭行列,共同支持打造無菸家庭,給家人、孩子、好友們一個健康、無菸的環境,特辦理「我家不吸菸~健康每一天」無菸家庭招募抽獎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報名,經衛生局訪查,確實為無菸家庭即符合抽獎資格,中獎者可獲得500元商品禮券。 對此,衛生局特地說明,活動分為兩組:「終身拒菸組」,為家庭成員中無吸菸者,且訪客亦絕不在家裡吸菸;「拒吸二手菸組」,為家庭成員有人吸菸但均至戶外吸菸。即日起至112年8月31日前,以家庭為單位報名(年滿18歲民眾擔任家庭代表),一戶僅限報名一次,可至衛生局服務台,或5鄉鎮衛生所索取報名表,或至衛生局網站下載報名表,填妥簡章報名表送至轄區衛生所。 衛生局進一步表示,許多家長都知道二手菸會影響孩童健康,卻誤以為只要別在小孩面前吸菸就好,或認為只要打開窗戶吸菸,就不會造成傷害;但其實即使菸味散去,這些肉眼無法看見的毒性微粒,依舊會附著於地毯、窗簾、衣服與家具等,而且可以在環境中存留長達六個月。尤者,菸霧對成人會造成嚴重的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的相關疾病,而孩子的呼吸系統尚未發展健全,容易導致早期氣喘、咳嗽、呼吸困難等疾病甚至致癌,暴露在二手菸下的嬰兒,甚而會有猝死的危險。 因此為了守護家人的健康,我們願在此呼籲鄉親們,共襄此運動,給全家人一個無菸害的清新環境,共迎無菸家庭的健康願景。
-
喜迎口罩令鬆綁 逐步回歸常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佈,自2月20日起將執行口罩佩戴二階段鬆綁措施,除醫療院所、大眾運輸場域強制佩戴口罩,以及數項建議佩戴口罩情境外,多數場所由民眾自主決定是否佩戴口罩,而各級學校等教育單位延遲至3月6日實施。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強調,經過「口罩大幅鬆綁」、「輕症免隔離」、「新冠肺炎定義修改」、「僅通報重症」等「4動」後,才能將新冠肺炎法定傳染病等級由第五類降為第四類。 就在國內預告口罩令大鬆綁的同時,連續三年受疫情影響停辦或縮小規模的金門馬拉松在11、12日盛大舉行。12日登場的競賽組區分為路跑組、半馬組、全馬組總共8千人參賽、18個國家的跑者共襄盛舉;而且今年報名參賽者出席非常踴躍,高達94%報名跑者參與,是金門馬拉松史上出席率最高的一年,主辦單位表示,除了完賽禮有金門馬拉松限定紀念酒及贊助商好禮具有相當吸引力外,此回更首次跑上於去年甫通車的金門大橋,燃起了不少跑者的鬥志與興趣報名參賽。 以上兩則訊息或可相當程度說明國內疫情趨緩,國人日常生活逐步回歸常態,誠屬可喜可賀,惟現階段有關放寬室內戴口罩規定,在醫療院所、老人院、公共運輸工具上仍須佩戴口罩,並建議民眾有症狀或在人群聚集處戴口罩,其他場所民眾自主決定。指揮中心「強制、建議、自主」調整措施,雖有抨擊仍趨於保守,但我們以為,在疫病肆虐期間,民眾人人依規定戴口罩,有效阻止病毒傳播,應是打造台灣亮眼防疫成績的大功臣,於今只針對醫療院所、老人院、公共運輸工具上強制佩戴口罩,應也是務實之舉,畢竟防疫工作本該鉅細靡遺,謹慎一點總不為過,且令人可喜的是,據報導,至今全球仍在流行新冠病毒,大多為Omicron亞型株或其衍生株,感染Omicron家族病毒,96%以上患者為輕症或無症狀,而WHO估算全球新冠死亡率為0.9%,台灣則僅有0.2%。日前指揮中心表示,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監測結果發現,BA.2.75已成國內主流病毒,占病例數56%以上,且有持續增高趨勢。由見,新冠疫情已邁入了輕症化,甚至流感化;日前美國宣佈,將在5月11日結束因應新冠疫情的「國家與公共衛生雙重緊急狀態」,不單不強制要求佩戴口罩或接種疫苗,對新冠個案也不再檢測或使用藥物,讓民眾恢復疫前正常的生活。台灣會不會成為眾多跟進國家中的一員,值得密切觀察。 不論如何,口罩令大幅鬆綁,就連馬拉松這樣的國際賽事都能如期舉行,且吸引各國選手踴躍參與,便代表回歸常態生活已在不遠之期,此前,我們或許更應深思這三年來「口罩令」等帶來的利與弊;疫情對人類社會誠然是一場浩劫,但同樣的也帶來了公共衛生技術、全民公衛知識的實踐與進步。可以想見,就算是防疫措施澈底解禁,國人重視公共場域衛生環境、健康自我防護意識與實踐,已經回不去了,這對於健全公衛安全網,打造「預防重於治療」的醫衛環境,著實是功不可沒。 總之,經歷過了疫情的凜冽寒冬,終能在春暖花開裡相逢。感恩所有防疫人員的殫心竭力,以及國人同胞的緊密配合,相信下一個金門馬拉松會更盛大、更精彩,經濟復甦、產業榮景更是指日可待!
-
扎根藝文教育 促進地區藝文興盛
財團法人金門酒廠胡璉文化藝術基金會秉承宏揚充實本島文化藝術(含酒文化)的宗旨,除依循所設置之六大業務工作項目,期向文化部申請金門文化與藝術教育扎根工作,將金門文化藝術大師的智慧加以傳承,故而在112年度計畫中,善用中央文化部補助資源,申請「金門地區在地藝術與文化向下扎根與推廣教育」計畫,同時邀集縣府教育處處長黃雅芬、文化局局長許績鑫及參與計畫之地區藝文專家、四所國小(中正、金湖、古寧、正義)校長及教師,舉辦後續推動計畫之籌備會議。 胡璉基金會新任理事長陳龍安極力推動藝文扎根推廣計劃,近來透過跨部門、跨領域的合作,期讓藝文教育在地扎根,讓藝術文化相關資源走進校園,並讓藝文與教育找到彼此的媒合機制,滿足雙方的需求與熱情。除可藉此凝聚地方力量,發揚文化藝術,形成在地人文藝術風氣之外,並從小啟發孩子們的文化感知能力,培養本縣的藝文欣賞人口,而薪傳深耕與推廣普及並重,不只形塑在地文化藝術意識的認同,亦讓地方藝文特色向下扎根、向上成長,未來將可產生遍地開花的效應。 該計畫中,除依在地特色及學校重點需求,優先發展、深化學校本位之文化藝術相關課程及教學,並借重各有專長的藝術文化大師,連同預計施行的各所學校校長及教師群,在各專業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深根與傳承、帶動執行成效之創造力施測與評量、舉辦展演及觀摩活動下,將共同完成培育約120位孩子的藝文專業領域、具備深度意義的向下扎根與藝文成長的使命。眾人將提供薪傳的力量與希望,一起為學生的藝文學習成就,以及為各類藝術文化教學之扎根而努力,期讓各校將藝術與文化教育結合地方傳統文化,於傳承發揚之餘,並能產生豐碩的成果。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藝術文化扎根需要長年累月的耕耘,尤其藝術與生活連結、文化與教育連結、在地文化相互連結,藝文教育的在地扎根,需鏈結地區內的各級學校,讓美感教育不僅僅是扎根,更能成為枝繁葉茂的大樹,深入常民生活中,使傳統精髓及在地藝文特色於當代展現風華,促進地區的文藝興盛,同時促進社區共融、社會共好。 藝文教育的扎根,需長期且持續地投注大量預算與精神心力,且藝文教育的推動,有賴公部門、民間、學校等共同攜手合作,跨域合作互惠多贏,方能達成資源整合的加乘效益。我們也衷心期盼,該計畫的逐步落實,以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創造跨部會的共創與資源分享,落實本縣藝術文化扎根教育,讓下一代在充滿藝文的氛圍中滋養成長茁壯,更為我們金門的未來創造出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