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從文資保存到空間治理
晚近以來,金門地方的文化資產保存、環境景觀保存等爭議事件層出不窮,經常造成社會的對立、決策的延宕,並使得政府的公信力與決斷力下降;更麻煩的是,若無良好的解決方案時,更會造成文化與生態資源不可逆的影響;或是造成急就章的決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整體思考。後浦甲政第、青嶼張氏宗祠、料羅順濟宮及不少軍事據點、營區等案例,即是冰山一角。 同時,這些保存爭議地點,常常又是目前經濟發展上比較遲緩的地區(這是一體的兩面,因為開發壓力小的地區,歷史文化的保留也容易完整),支持保存與贊成發展的雙方,立場鮮明的話,意見便難以形成共識。大家的話術是:保存派阻擾地方發展,棄百姓生計與福利於不顧,或無視於安全性的考量,不食人間煙火;或是,開發派不尊重歷史文化或生態,抹殺情感記憶,破壞地方特色風貌,沒有創新的思維讓傳統與現代共存等。也就是說,這些爭議事件一旦進入情緒動員、道德勒索,兩造雙方相互指摘,信任破滅後,就無法在理性對話的基礎下找到好的方案。 此外,自2016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訂後,地方文化主管機關的行政作為沒有與時俱進地調整,也是產生爭議的核心因素。如第15條「公有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自建造物興建完竣逾五十年者,或公有土地上所定著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自建造物興建完竣逾五十年者,所有或管理機關(構)於處分前,應先由主管機關進行文化資產價值評估。」主管機關對於公有建造物的文化資產價值評估負有完全的責任,應以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及其授權的專案小組來啟動,而非將價值評估業務讓由委外的團隊來主導或壟斷,應由文化局主其事,並在文資審議委員會以報告案或審議案方式進行討論。換言之,五十年以上公有建造物的評估機制,十分迫切需要制度化,並參考其他縣市的處理方式,否則爭議案例只會愈來愈多。舊金沙鎮公所(金砂國校舊址)的衝突,務必記取教訓。在法理上,鎮公所兩度得到不具備文資價值的評估,才啟動社福大樓的預算爭取,完全站得住腳。但這組舊建築物值不值得保存?當然值得。保存與活化部分空間也是一個好的選項方案。但事件走上衝突,問題之一就是出在缺乏通盤考量、完備的五十年以上公有建造物的評估機制。 可以這樣說,當我們以開放政府的機制進行決策時,事先(而非事件發生之後)廣納不同意見,非常有必要。文化資產價值評估的視角要具多元性,不能僅以建物保存現況(也就是單以建築價值)來討論,賦予文化資產身分也非僅有大家目前所理解的古蹟、歷史建築,事實上《文化資產保存法》已有更多的選項,如文化景觀、史蹟、紀念建築、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等類型,供不同個案保存所採用。因此,納入包括環境景觀總顧問、公民團體、關係人等在內,進而建立一套整合性的評估機制,值得主管機關正視。 金門的文化資產保存,其實是空間治理的課題,也是地方創生的課題。過於單點思考、單一視角或行政本位主義的決策,其結果可能造成風險。挑戰現有認知傳統、質疑現有行政慣習的同時,也是提供一種行動的新可能之機會,行政機關應有雅量。在1990年代以來的政治學或公共行政實務中,治理是一種涉及公私部門夥伴關係的合作網絡機制,以利資源分配、政策協調或引導社會、經濟、文化活動。進入「後戰地」的金門,從文資保存大步邁向空間治理的戰略與戰術擬定,才會是競爭力之所在。
-
地景藝術在金門
地景藝術也叫大地藝術,是一種始發於美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早期的一種藝術運動,其表現為大地景觀,與藝術本身聯繫的景觀作品,也是一種在自然界創作的藝術形式。創作材料多直接取自於自然環境,例如泥土、岩石、有機材料,以及水等。同時,推土機等工程機械,時常作為改變地景的工具出現在創作過程中。 此種大地藝術的創作,旨在對地景的討論,其作品經常出現在對公眾開放、遠離都市文明的地區,作品時常保留了材料被自然力改變、侵蝕的客觀屬性,從而導致很多早期作品,僅僅短暫地存在,而如今只能在紀錄片,或者照片檔案中找到,進而引發人們探索其關係。諸如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在中壢大崙、平鎮雙連坡,以「構築城市」為主題,從城市未來、自然地景與循環經濟出發,探討都會與鄉村、土地及建築的關係,從高度都市化的核心區域,跨越城鄉線,從一路之隔的距離,討論桃園城鄉風貌的發展與變化,看見生態、建築與人文的關係。 不遑多讓,以「地景麥田風光與蚵田體驗」為主題的2021年,金門石蚵小麥文化季活動,已於4月11日起至5月22日推出一系列活動,有別以往,將金寧的特色黃金麥田化為表演舞台,結合麥田的地景藝術,將耳熟能詳的三隻小豬、小羊與大野狼等故事,直接搬到金寧,讓民眾化身故事主人翁,來場浪漫的童話奇遇,使觀眾驚呼連連,快門按不停,拍照即是風景。 尤者,今年石蚵小麥文化季系列活動,特與鄉轄社區發展協會合作,推出在地生活體驗,包括金寧鄉安岐社區發展協會,推出的紅龜粿手作,和慢遊社區生活體驗,教您手作屬於金門傳統特殊美味的糕點,以及社區著名景點:軍事遺蹟、金門縣最大尊風獅爺、風雞咬令箭、後岐商店等,由專人為您導覽解說,融入社區漫遊金寧。 而古寧頭社區發展協會,則是推出探索石蚵林活動,帶您至遼闊海埕蚵樁採蚵,體驗這份4百多年的金門記憶與情感,透過蚵農導覽解說,從中感受濃濃人情味及採蚵樂趣,留下美好印記,活動結束時,尚有美食兌換券,讓你品嚐古寧頭在地石蚵滋味。 正如主辦單位所言,今年地景作品,整體以童話與嘉年華為主題發想,呈現大街小巷與麥田中的浪漫與樂活。諸如活動中黃金麥田入口處的大野狼,除了代表故事中的狼來了,更結合河洛語諧音,意味「人」潮,也因為被金寧的美景給吸引來了!驚險刺激的兒童麥田滑步車,讓小朋友放電外,更吸睛的是風格各異,將童話場景再現的三隻小豬的家,有麥穗、帳篷等,不同素材搭建的溜滑梯屋、盪鞦韆屋和搖搖屋,分別對應了三隻小豬的迥異性格,讓爸爸媽媽可以陪著小孩們,盡情在麥田裡的各個小屋間穿梭來回大冒險,當然精彩的地景打造不止於此,正待鄉親們探索。 藝術與大自然的結合,並不意味著藝術作品把自然改觀,而是把大自然稍加施工或修飾,使人們重新注意大自然,從中得到與平常不一樣的感受。金門天然優美景觀,一直為藝術家所讚揚,更是許多藝術家創作的泉源,此何嘗不是拓展金門觀光之另扇門?
-
喜慶金城公辦民營托嬰中心啟動營運
縣府委託社團法人新北市嬰幼兒托育協會辦理金城公辦民營托嬰中心,並於日前辦理招生說明會,受理報名,楊縣長甚為關心,日前先行率社會處團隊再次巡視托嬰中心各項軟硬體設備。 據報導,金城公辦民營托嬰中心依照相關法規分齡規劃兩個班級,並打造符合兒童適齡發展與安全健康之托育環境,而除了這處托嬰中心外,縣府亦陸續建置公共托育家園(小型托嬰中心),積極推動普及、平價的友善育兒環境,期能降低本縣家長養兒育女的各種負擔。 的確,目前「高齡化」、「少子化」已經成了全球普遍關注的議題,有的國家地區甚至因為出生人口低於同期死亡人口,而衍生了一定的國安危機,甚至有人還大膽預測,長此以往,國家會「自然消失」,影響之深遠,不言可喻。就算是往昔長期主張「一胎化」的中國大陸,也已經開放「二胎」,近期甚至有「三胎」或不再限制生育的倡議,然而,現在已經不是政府准不准生的問題,而是年輕夫妻敢不敢生的抉擇;因為日益增加的育兒、住房成本,已經讓許多年輕夫妻視養兒育女為畏途,如不能根本解決結構性問題,恐怕很難在短時間解決「少子化」問題,而普設托嬰中心,就是結構性問題中重要的一環。 縱觀目前國內的托嬰機構,大抵有公辦民營托嬰中心、社區公共托育家園、準公共化托嬰中心,以及私立托嬰中心四種類型。據了解,現在台灣每年的出生人口數雖然一路下滑,2018年甚至跌破19萬大關,但托嬰中心家數卻不減反增。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2014年底,全台共有659家托嬰中心,到2019年2月底,全台已有1,036家托嬰中心,四年多來成長了57%。不意外的,這些托嬰機構多半集中在「六都」等人口密集的縣市,公托資源明顯不均,有些縣市甚至沒有公托。選擇將寶寶送托嬰中心或是保母照顧,是雙薪、無長輩後援家長在育兒與工作之間的選擇,而托嬰中心需求之所以會快速成長,除了年輕世代托育觀念改變以外,政策推動也是一大主因。 在政策上,2012年幼托整合後,托兒所改制為幼兒園,收滿2歲到6歲,不能附設托嬰中心。政策改變下,托嬰中心從零開始,在少子化成為國安危機以後,地方政府開始將托育照顧列為政見,投資興建公辦民營托嬰中心,希望能為家長減輕照顧負擔。金門托嬰業務開展有年,然而公托一直集中在東半島,人口密度較高的西半島以往都仰賴私托、保母或家中長輩照顧,如今隨著金城綜合社會福利館的落成啟用,館內一樓規劃的托嬰中心可收托滿2個月至2歲以下的嬰幼兒25名,雖說名額有限,算是補全了一塊拼圖,當然也還有進步的空間;例如:由台北市自2015年起開始試辦「社區公共托育家園」,便介於大型公托和居家保母之間的托嬰方式,由政府提供場地,比起動輒要上百坪的托嬰中心門檻低很多,還可以省下設置主管的行政人力,布點也可以布得較密,應該是下一個階段可以努力的目標。 總之,時代在進步,社會生活型態也產生急遽的變化,托嬰已是不可逆的潮流,為了國家發展,更為了扶年輕人一把,金門也有急起直追的必要,並據以實現讓民眾「樂婚、願生、能養」的最終目標!
-
發掘地方特色元素 點亮金門品牌
為推動青年連結產業與市場、培養商機辨識能力,建設處日前在金門創新園區三樓辦理金門產業品牌策略工作坊交流講座,邀請學有專長學者專家主講「品牌行銷力」等議題,在地創業青年、特產業者到場充電吸取新知,縣府秘書長陳朝金希望透過三創與地方創生專業團隊,協助金門青年業者以「酒文化」、「旅遊路線」議題置入與拓展商品,由品牌策略、行銷、通路、資源組織工作小組,共做品牌亮點發揚金門文化。 在活動中,除了安排在地創業青年、特產業者分享自身品牌故事外,更透過產、官、學界人士與地方創生專家齊聚一堂,與在地業者共同討論如何善用「品牌力量」與「品牌行銷力」協助打造金門亮點品牌,再將在地成功品牌故事讓更多在地業者學習如何發掘地方特色元素,打造亮點主題活動推動更多業者一起參與,展現金門三創業者的創新與活力,形成一股正向能量,帶動金門在地創生風潮。並進而激發金門外地遊子胸懷金門鄉土,以創新思維回鄉打造金門產業亮點,同時也吸引國內外更多業者看到金門獨有產業魅力,一同投入發展壯大金門產業,更提升在地業者形象。 追本溯源,我們會發現,很多品牌的成長或者自身顯著特徵,都帶有各自的地方特色,包括文化特點和生態環境特徵,通過對品牌的欣賞、了解或使用,尋找發現這些特定元素,能夠更好的了解品牌的成長和內涵,又能對品牌有更多的體會或借鑑。金門是一個極具魅力的小島,而地方各鄉鎮如何發掘自己的獨特性與價值,並透過創意、創新的策略方法,有效創造自我利基、建立品牌識別,是極為關鍵之處。而要建立一座城市或一個鄉鎮的品牌,就要找到自己不可被取代的風土條件;透過設計與行銷,能夠轉換風土條件,和新的世代與新的世界相互連結。 整合地方環境、人文與地理,導入創新與設計資源,發展出適合各地區並發揮地方特色的產業,創造觀光人潮、增加產值與就業機會,吸引青年人口返鄉創業、就業。政府近年來大力推動地方創生,鼓勵振興在地文化、產業及觀光,藉由不同層次面向的故事來演繹、行銷與包裝,傳達出農業產品、企業品牌與地方意象的行銷策略與故事化需求,同時也顯現故事作為當代「美學經濟」、「感動經濟」或者「體驗經濟」的重要元素之一。 有創造力的在地青年,正積極地為自己的家鄉營造獨特風景,形成自家的「地方風格品牌」。運用在地力量形塑美好生活,齊心發揚在地文化與城鎮特色,點亮金門品牌,厚植地方產業發展基盤,促使地方文創、景觀、產業、藝術、觀光各面向得以跨域加值,建構在地產業經濟永續發展,以為金門的下一個世代創造更好的發展機會。
-
金寧鄉推動改制為鎮時機成熟
金寧鄉公所日前召開「推動鄉改制為鎮」說明會,邀請許多關心此議題的社區、民眾、民意代表參與,主要針對爭取推動鄉改制為鎮的施政目標,跟鄉親作一個進度的工作報告,同時希望透過公共政策的討論,提供有效的建議和論述,以完備爭取改制的前置作業,讓二度申請卡關的盲點能夠突破法令限制,達成鄉改制為鎮的目標。 近年來金寧鄉各項經濟、交通、環境上都有了重大的變革而呈現新面貌,鄉內新建案林立、人口大量移入、商業環境的改變,目前金門縣戶籍人口數已逾14萬人,其中金寧鄉達到3萬3仟多人,人口數列金門第二位,僅次於金城鎮4萬2仟多人,金寧鄉遷入人口成長率每年以3%幅度增加,擁有產製國內白酒市佔率最高的金門酒廠,還有國立金門大學所帶來龐大生活圈,不僅快速改變金寧鄉的人口質量與結構,也帶動金寧地區快速發展進步動力;另外金門大橋將屆完工,將來通車後更肩負交通、觀光重點區域,從烈嶼往來大金門各鄉鎮都需要經過金寧鄉,且轄區伯玉路兩側金門特產名店及國內品牌量販店進駐商圈,商業活動也日益蓬勃發展,其地理位置又靠近金城市區,在人口外溢效應發酵,未來發展成為副都心具有優勢,也是指日可待之事。從大學的區域商圈、大橋通車帶來的觀光、經濟效益及金酒公司產業發展,都是促進金寧鄉改制的有利條件,因此已有不少鄉親認為此時應思考將金寧鄉正名為「金寧鎮」的民意期待。 目前金寧鄉改制為鎮所遭遇之困難為:39年4月24日實施「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已於民國88年10月12日廢止,其中鄉改鎮條件兩項具體要件為:1.人口在一萬人以上,且有六千人以上集中在鄉公所所在地區者。2.街道建築具有規模,工商發達,交通便利,合乎都市計畫條件符合《鄉改鎮條件兩項》之規定的鄉,得申請核可,改制為鎮。新制「地方制度法」開始實施,其中第3條:「縣劃分為鄉、鎮、縣轄市」、第4條:「人口聚居達十萬人以上未滿五十萬人,且工商發達、自治財源充裕、交通便利及公共設施完全之地區,得設縣轄市。」並無鄉改制為鎮的法源,因此金寧鄉公所在楊忠俊鄉長任內提報縣政府轉呈內政部二度以「不宜」為理由駁回申請。 在鄉改鎮的過程中,金寧鄉歷任鄉長及鄉民代表會都曾多次提案試圖推動改制作業,最早更追溯到93年曾經提案,但內政部認定鄉、鎮與縣轄市均屬於同一層級,鄉、鎮在財政跟人事的編制沒有區別,改制後自治權限與過去並無不同,徒增更改身分證、門牌、戶籍及地政資料的成本而已。金寧鄉改制為鎮皆因法令束縛未能順利如願,在鄉代會、縣政府表達強烈支持之下,更是鄉民引頸期盼,提升為鎮之格局有其必要性,因此鄉公所委託銘傳大學公事系民意調查中心針對20歲以上、設籍在金寧鄉的鄉民,作電話隨機的取樣,有效的樣本數是1仟份,調查結果的誤差值是在3.1%,結果6項有關改制的核心問題獲得非常同意及同意二選項平均數為52.18%的支持,不同意及非常不同意二選項平均數為18.67%、無意見\不知道選項平均數為29.13%,顯見支持改制之主流民意超過半數,讓金寧鄉改鎮條件正當性更加充分周延。 金寧「鄉改鎮」要以更高視野與前瞻格局看待,在經濟、都會發展、交通運輸、產業經濟及人文社會等多方優勢,各方面發展的條件已臻成熟,展現金寧鄉自我向上提升的「內在價值」,「鎮」所擁有基礎設施、人口消費、發展潛力卻遠遠超越「鄉」的概念。配合中央新式身分證換新時程,所需經費可大幅減少,這也是鄉長楊忠俊積極爭取改名的主要原因。如今的金寧鄉不再是以前的僻壤小鄉,整體建設和環境條件讓人耳目一新,改制對地方長遠的繁榮發展,可以提昇經濟競爭力、有利發展大學商圈、增加投資意願、有效提高就業環境,實質提升為鎮之格局有其必要性。金寧鄉公所在鄉親的支持下,將再次提案尋求內政部同意改制「金寧鎮」,以符合鄉親主流民意之期待。
-
反毒無假期 保己也護人
眾所周知,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成長,國人日常物質生活普遍大幅改善提昇,也因工商社會競爭壓力倍增之影響,以致少數人有濫用藥物毒品之趨勢,時至今朝,毒品四處流竄,除之不盡,貽害無窮。 以早期為例,少數人施用之毒品,係以海洛因、嗎啡及鴉片為主,接踵而來流行施用大麻、強力膠、速賜康、紅中、白板等,再來則是盛行施用K他命、搖頭丸、安非他命等成癮藥物為大宗,不惟嚴重戕害國人身心健康,社會各階層不知有多少人身受毒品所害,墜落萬丈深淵,無法自拔,這些血淚斑斑之事實,誠足大家資為殷鑑,相互期勉反省自覺。 最為令人憂心忡忡者,即是吸毒人口年輕化,亦且侵入校園,毒品花樣翻新,冒混咖啡包食品流入市面,由於有利可圖,毒梟偷心暗行,鋌而走險,如運毒、製毒、販毒等不法勾當,頹風助長,涉及毒品案件判刑入獄坐牢者及吸毒人口有增無減,也有藝人與公僕捲入毒品漩渦,凡此種種,政府一再加強反毒措施作為,積極採取〈拒毒〉、〈戒毒〉、〈緝毒〉與〈防毒〉等溯本追源反毒方案,加強管控蔴黃素等先驅化學工業原料,以杜絕被非法轉製成為毒品,降低毒品之危害,真箇用心良苦,所憾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嚴刑峻法未竟全功,以身試法者時有所聞,儼然成為當前社會治安一大隱憂,難治也難安,緣此,社會大眾無由置身事外,不反毒、不除毒。 無可否認,毒品嚴重損傷國民健康,即使有嚴刑峻法或宗教信仰做後盾,也難抵擋毒品之侵害,正因如此,法務部結合所屬檢察機關、調查局、司法警察機關及海巡、海關力量,秉持〈除毒務盡〉精神與決心,與毒品作戰,揮軍出發,屢建奇功,然因肅毒任務艱鉅,任重道遠,除應深化並拓展各項反毒成效,尤須針對社會群眾與校園師生進行持續性反毒教育宣導,期以凝聚全民群體反省自覺意志,共同防制毒品危害,向下紮根,讓「無毒有我、有毒無我」之反毒意識,擴散到社會每個角落,建構一個遠離毒害及純淨無毒家園。 金門擁有〈乾淨土〉之美譽,民風淳樸,也許因為有人住居之地方就有〈毒品犯罪〉問題,對此縣長楊鎮浯表示:面對毒品「零容忍」,一再要求警政機關務必貫徹政府反毒政策,結合全民力量,將毒品掃出金門。欣見警政團隊將士用命毋怠毋忽,列為治安重點,劍及履及,落實執行,並由金城、金湖分局長親自出馬巡迴各級學校暨社區進行反毒宣導,獲得熱烈回應,益見唯有政府週而復始、社會與家庭密切配合,人人自動自發,遂行〈防毒〉與〈反毒〉任務,才是治本之良方。 肅清毒品是一場持久之戰,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爰特藉此呼籲社會大眾發揮〈合眾心力〉,一齊反毒到底,齊向毒品宣戰,保己護人,功德無量。
-
落實教育法治 從教師介聘機制談起
為落實開放政府理念,日前,金門縣政府教育處召開「金門縣辦理中小學暨幼兒園教師申請介聘縣內他校服務作業要點(簡稱金門縣教師介聘作業要點)」草案公聽會,目的是修正有違法之虞的現行規定,期能回歸教育法治。 「國民教育法」及「國民中小學校長主任教師甄選儲訓及介聘辦法(簡稱教師介聘辦法)」將教師任用方式大致分為三種:依法令分發、公開甄選、教師介聘,其中,教師介聘係指學校有教師缺額時,提供其他學校有意願的現職教師以積分排名依序調入該校的引介制度,不僅能減少學校辦理教師甄選所耗費的人力、物力,也能成全教師返鄉服務,兼顧家庭照顧、安定其生活。 實務上,每年都有現職教師因家庭因素、生涯規劃,期盼透過介聘遷調工作地點,因此,能否達成介聘對現職教師的工作權益影響甚鉅,無論是縣外介聘或縣內介聘,作業程序都必須遵循公正公開原則,且依國民教育法及教師介聘辦法的精神及規定辦理。 國民教育法第18條將教師甄選、儲訓、遷調等事項授權由教育部訂定法規命令,教育部依法訂定教師介聘辦法,其中,第12條「教師介聘的審查應按積分總分予以介聘,並明訂積分計算基準」及同條第2項「前項積分之計算基準,應由各該主管機關定之」,明確揭示教師介聘是以現職教師的全國或全縣積分排名依序調入其選填志願的學校,且第13條「經達成介聘之教師,學校應依教師法及相關規定辦理聘任,不得拒絕」,可以看出教師介聘的篩選機制全然是以積分表上的加分項目作為教師的積極資格條件,各校教師評審委員會對於達成介聘的教師僅以消極資格審查為限。 此一精神與各校自辦教甄大不相同,但話說回來,每種任用管道各有其優缺點,學校仍應先擬定課程架構,盤整教學需求及師資配置,再召開教評會決定是否參與介聘、辦理教甄或接受公費生分發。 依據國民教育法及教師介聘辦法,全國及各縣市教師介聘的作法應該是積分排序且有一體適用的積分計算基準,金門縣政府教育處日前召開金門縣教師介聘作業要點修法公聽會,邀集縣內中小學校長、教師、家長及關心金門教育發展的各界人士共同討論金門縣教師介聘機制,長久以來金門縣教師介聘制度雖有明文規範,卻不同於各縣市及全國縣外介聘作法,例如:各校缺額類(科)別產生方式、教評會審查介聘教師的法律依據、教師達成介聘的優先順序未明確規範,實務上常讓外界質疑有因人設事的空間,且與現行教師介聘辦法有所牴觸。 為建立制度、落實法治,縣府乃重新盤整教師介聘辦法,並參酌各縣市規定進行修訂,修訂重點包含:成立全縣性教師介聘審查小組,彰顯組織成員代表性與公正性;確立金門縣師資調動順序、期程與申請流程;明訂介聘申請類科、積分採計項目、達成介聘的審查作業程序等,未來教師介聘時積分高者優先達成介聘,媒合成功時連帶開缺供其他教師調動,除法定不適任情形外學校應依規定聘任,但教師無故不報到十年內不得申請縣內介聘,希望建立公平合理的遷調機制。 不過,教師介聘積分制仍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特別是如何兼顧小校師資需求,減少教師介聘對偏鄉小校師資流動的影響,由於事涉中央法規,後續還需要教育部通盤思考研議。
-
國際古蹟日 保存金門多元多樣的文化
四月十八日,是一年一度由ICOMOS推動的國際古蹟日。成立於1965年的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是引領國際文化資產保存觀念學術研究以及實質執行策略的重要組織,也是聯合國推動世界遺產的重要諮詢機構。ICOMOS自1982年起將4月18日定為國際古蹟日,隨後由教科文組織在第22屆大會上獲得通過。每年ICOMOS都會提出一個主題,供其成員國、國際科學委員會、合作夥伴以及任何希望參加紀念這一天的人,就此項主題籌辦多樣活動,分享交流不同的經驗。基於更積極的文化包容和尊重多樣性的呼籲,ICOMOS擬定「複雜的過去:多樣化的未來Complex Pasts: Diverse Futures」作為2021年國際古蹟日的主題,邀請全球相關參與者反思、審視並重新詮釋現有的保存論述。 保護文化資產需要對過去的成果進行批判性審視,並將實踐經驗做為未來的借鑑。近年來,關於某些文化價值的忽視和刻意抹去,以及特定觀點的敘事似乎更能引人注意,這些做法是否合宜的爭論已經浮上檯面,ICOMOS希望藉著更多元的對話,解決涉及爭議的複雜歷史,避免對過去有偏見的觀點和解釋。 儘管理解、詮釋和最終保護各種文化資產的形式存在明顯的不平衡,ICOMOS仍然希望致力於支持包容性和多樣化的觀點,促進對現有歷史敘事的多元論述。當前,許多文化資產和場域擁有多層次的歷史縱深和重要性,採取包容性的觀點可以提供更寬廣的價值理解,包含在共用的公民空間裡處理歷史上的壓迫紀念物,或是原住民的祖傳遺址,以及跨越文化景觀的傳統領域等;具包容性的論述可以提供跨越廣泛領域的保存議題。ICOMOS同時也提醒必須關注不同文化和社區的遺產,促進婦女和社區的平等權利,朝向一個更加寬容與和平的未來;以上的作法同時呼應了聯合國2030永續指標的SDGs5、10、11、15及16等5項指標。 ICOMOS邀請各界加入國際古蹟日行動,從自我反省開始,以開放、寬容和同理心重新理解遺產哲學與實踐方法,建構更為公平公正的未來。2021年國際古蹟日從ICOMOS近年舉辦的跨領域討論中逐步發展成熟,包括但不限於:2020年7月啟動的「多樣化\非殖民化遺產」工作坊,2020GA主題「共享文化、共有遺產、共同責任」,人權和遺產管理工作坊,「原住民與世界遺產」網路研討會等。配合著許多執行中的計畫,如聯合國氣候行動、永續發展指標十年行動,以及文化-自然之旅等,在在體現了推動更具包容性的敘述途徑,都可作為開展這些重要問題的準備工作。 由於全球新冠肺炎流行,有許多國際活動都採線上方式舉辦;ICOMOS鼓勵各國活動的召集人,組織實體或虛擬圓桌會議,主持網路研討會,反思當前理論和實踐的差距,並邀請相關人士參加討論,以呈現更具包容性的方式構建多樣化的未來。 ICOMOS推動以更具包容性的觀點理解複雜的過去並開創未來,對長久以來許多以單一基準如基督教文明的強勢價值觀看待其他文明,或如殖民者鄙視原住民文化的偏狹作法,抑或如被統治者翻轉後,基於意識型態報復式的去除或刻意放大記憶,甚至於更多藉現代化之名將傳統視為落後而急於去除等等不合宜的作法,提出強烈的質疑與挑戰。亦即人類的歷史原本就是複雜的發展進程,各個階段留存的印記,都需要審慎的理解並予尊重;唯有如此才能為未來留存更豐富且多樣的文化,這也正是ICOMOS再次重申尊重文化多元多樣,並將之提升與聯合國永續指標結合的深層意義。 金門千百年來留存的有形無形文化及其影響,幾乎無所不在並已成為鄉親們的日常。然而近年保存的速率似乎遠遠趕不上開發和忽視帶來的壓力,由鄉里巷弄間的老宅到軍事營區的各種設施,甚至田野間的反空降地景,都在有意無意間超乎想像的快速流失。時值國際古蹟日,正視金門文化多元多樣的特質,盤點對應的標的,透過全盤有序的規劃逐步保存活化,是一項不容迴避的責任。
-
且論品牌行銷力講座
為推動金門地區青年能連結產業與市場,培養商機辨識之能力,金門縣政府建設處,特於日前假金門創新園區三樓,辦理金門產業品牌策略工作坊交流講座,邀請學有專長學者專家主講「品牌行銷力」等議題。計有在地創業青年、特產業者等,均到場充電吸取新知。縣府秘書長陳朝金特就此表示,希望透過三創與地方專業團隊,協助金門青年業者以「酒文化」、「旅遊路線」等議題,置入與拓展商品。由品牌策略、行銷、通路、資源組織等工作之協合,共創品牌,點亮金門文化。 這項「品牌行銷力」講座,特邀請財團法人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執行董事陳甫彥、玩美文創設計有限公司連國輝總經理等,開講「品牌行銷力」之議題。報名參加者計有在地創業青年、特產業者等六十位,到場聆聽經驗交流,並分享自身品牌故事外。更希望透過產、官、學界人士,與地方創生專家,就如何發掘地方特色元素,打造金門亮點品牌,進行主題式和針對性的溝通。 品牌行銷力!係一種從品牌定位,到後續的行銷操作手法。品牌商都必須秉持品牌價值,並制定一系列的策略規劃。除此之外,也必須清楚了解產品的故事、誕生背景,後續才能在行銷策略上致勝。也就是說,「為什麼要做」、「消費者看到產品的心情是什麼」、「你的產品解決了那些問題?」這些都是值得被挖掘的價值,更是替品牌強化傳播力的關鍵。 就金門而言,那些是值得被挖掘的價值?我們認為,縣府秘書長陳朝金所言:希望透過三創與地方創生專業團隊,協助金門青年業者以「酒文化」、「旅遊路線」等議題,就是值得被挖掘的價值!若藉著品牌策略、行銷、通路、資源組織等策略,給消費者熟悉感與信任感,進而加強好感、促進購買,定能點亮並發揚金門文化。 基此,我們願就理論與實務,提出呼籲,以襄盛舉,首先是找出產品故事性,以奠定品牌根基。因此,在規劃行銷策略時,不能只條列式告訴消費者,你的產品有那些特色,產品的內涵,才是讓消費者買單的關鍵。 其次是找到目標族群,主動分享,才能發揮效果,諸如針對青年世代,如何行銷金酒等,進而挖掘出品牌的故事性,諸如「金酒文化」。更必須注意環節,如隨著數位時代來臨,更應善用數位行銷手法。 再來是不只賣產品,更要賣全套解決方案。事實上,不同類別的產品,需要不同的行銷手法,諸如美食的行銷推廣比較單純,只要色香味俱全,通常都可以藉由口碑行銷的方式推廣出去,門檻較低,然而,金酒與旅遊卻截然不同,賣此項品項時,必須要思考:這項產品的需求高不高?消費者為什麼會需要? 此次講座,在地業者均能在歡悅氛圍中,分享各自的品牌價值,期盼帶出「金酒文化」及「旅遊路線」等地方特色主題品牌,是項正確而值得肯定之方向。我們相信,也期望,藉著此次之講座,能啟發在地產業,共同開發及行銷金門特色產值,以振金門,且讓我們一起來見證金門產業發展!
-
布建綿密長照網 落實多元連續服務
報載,「一鄉鎮一日照」是本縣施政目標,近年來,金門積極推動長照服務,自106年配合長照2.0上路,持續廣泛布建社區「長照ABC」服務單位,逐年增加投入長照專業人員,不僅建立口碑,隨著長照需求者人數成長,各鄉鎮長照服務的涵蓋率也愈見提升,隨著各鄉鎮日照中心的完工及動土,逐步實踐楊縣長「完善長照及照護體系」的政策目標。 事實上,金門縣老年人口比率高,打造一個在地安老家園,也一直是縣府努力的目標。長照2.0於106年6月上路,金門也致力於長照資源網絡的建置,例如:106年設置1處複合型服務中心(B級單位)及1處巷弄長照站(C級單位),至110年2月增加至2處A(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22處B(複合型服務中心)、16處C(巷弄長照站)。布建綿密長照是刻不容緩的,所幸金門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營造社區活動中心,藉由資源的整合及深化,相應的長照資源也能更好、更快的深入村里,達到提供適時、即時服務的目標。然而,此間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問題,例如:有服務是一回事,知不知道或是有沒有能力去申請服務又是一回事,這方面就有賴社區服務網的布建及資訊回饋了,特別是金門社區通常鄰里相知,問題的即時反映、適時伸出援手也屬常態,但關鍵還是民眾對於長照的觀念必須與時俱進,特別是打破窠臼,善用資源,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能。就此,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參。 其一,即時性的援助。長照服務有區分ABC級單位,這些服務更重要的功能在於深入各層級,但部分照護需求者生理上有需求,心理上卻極其保守,不願外人介入生活;就此,我們認為有必要針對潛勢家庭及個人、眷屬,在平常便做好相應的衛教及政策宣導,而非等到急需了,再來「個個突破」或進行必要的心理建設。誰都知道,人都會老,但要老得有尊嚴,老得有生活品質,卻不是人人都有概念的;就以簡單的防跌、防滑生活設施為例,多數家庭恐怕都不知道要如何預作安排,反而是本縣的家庭消防預警(住宅用火災警報器)便做得十分到位,也能即時防患未然,這應該也是社福單位可以完善的部分。 其二,不斷鏈的媒合。長照資源布建有分ABC,喘息服務也有分家式、社區式、機構式與巷弄長照站社區臨托等,目的在紓緩照顧壓力並獲得喘息空間。在什麼情境下要使用什麼服務,固然可以運用專案管理進行管制及媒合,但狀況也和前述一般,過與不及都是問題,而且問題通常還出現在案主本身;事實上,多數的長照案主,身心上都會有或大或小的問題,如何讓他們可以無所顧忌的融合社會(區)生活,才更是關鍵所在。意即,再多的長照服務都是表象,如何解答被服務者及其眷屬的心理問題才是關鍵;目前的志工造訪機制固有其成效,但放大來看仍是流於形式,如能布建更為穩固、可信的社會支持網絡,讓服務及媒合不斷鏈,才能展現長照最大的效益。 總之,長照事業重在日起有功,縱若是涓滴的進步,都是有所裨益的;目前本縣更在推廣老幼共托、共學,希望能夠達到世代共融的效果,便頗值得鼓勵,也讓我們持續關注金門的長照發展,完善長照及照護體系,讓人人都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
守護失智長輩 建構失智友善社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平均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者。依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全國性失智症流行病學研究報告顯示,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8.04%,且每增加5歲盛行率有倍增趨勢;亦即65歲以上人口中,每12人就有1位失智症者;80歲以上者,更是每5人中就有1位失智症者。本縣至110年2月底65歲以上長者人數20582人,依此推估,失智長者人數約1千6百餘人;若以常住人口估算,縣內失智長者人數亦應有655人。 失智症是種認知障礙症候群,它不是單一疾病,病發時會產生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退化、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及幻覺妄想等多重症狀;而相關研究亦顯示,約有9成失智症者是住在家中,由家人自行照顧;且多數失智症者仍具活動力,尚能於社區中自行活動。因此,本縣衛生局辦理失智友善社區推廣,邀請縣內社福機構、民間組織、醫事(療)機構及公私立大專院所等踴躍申請,共同守護社區失智長輩。 簡單地說,「失智症友善社區」就是利用整個社區的力量,使社區居民具備基本的友善理念,增加對失智者的了解、消除失智者汙名化、減少歧視,並提升失智患者及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讓失智症長者在社區能被了解、尊重與融入社會,有賴政府與民間攜手倡議與宣導,更需倚靠眾人的力量共同營造適合失智者居住的友善環境。而推行全年齡層宣導,使大眾關注失智症照顧議題亦是刻不容緩。 失智友善社區包含了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及友善空間3大元素,本縣衛生局自107年起爭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補助辦理失智症預防推廣計畫,除陸續發展在地化失智友善宣導素材、辦理公共識能教育訓練與宣導活動外,並招募失智友善天使850餘人、高齡暨失智友善場域85處,積極營造社區失智友善氛圍。而為建構失智友善社區的願景,招募及培訓失智關懷志工有其必要性,參與志工培訓之志工首要是認識失智症,了解不同病程病人和家屬之不同需求,並與失智長者家屬溝通、互動。透過跨領域的專業團隊講師提供完整課程及傳授基本技能,並依照志工專長,訓練其符合意願的服務能力。 失智者照護是高齡社會相當重要課題,未來,期盼能喚起更多人重視失智症相關議題,讓失智症患者有意願參與日常生活事務,建立生活感、維護生活品質,同時鼓勵他們多參加社區活動,增進社會參與。長期下來就會漸漸改變社區民眾對失智症的觀感,縣府衛生局成為領頭羊,協助各項資源整合工作,並由下而上從社區、村、鄰的組織、志工到公部門與民間團體,共同連結成為一個推動對失智症患者友善、安全的社區網絡,一起讓更多社區成為失智友善社區,未來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
金門智能路燈全國首創定位連網
欣聞金門縣養護工程所著手將路燈管理系統、QR-Code定位聯網及各政府單位服務串聯及智慧路燈調光系統結合,以智慧政府應用領域提案「縣政的服務我來牽成,城里的夜光我來照亮」,榮獲二○二一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殊榮,日前接受總統蔡英文頒發獎座表揚,金門縣為本屆離島唯一獲獎之單位,路燈的特性為節點緊密,而且可乘載多種感測器,是未來發展縣政、環境治理的重要基石,建構未來金門智慧城市的基礎。 金門縣路燈現約1.6萬多盞,散佈於全島各區,廠商及規格均不一,又隨著LED路燈的技術日新月異及普及化,早期由各鄉鎮公所建置的路燈在民國94年後陸續移交養工所管理,發現設施維護相當不易,加上地區氣候潮濕,天雨後常常發生電源短路現象,或因蟲蟻躲在開關箱等原因造成短路,甚至有施工單位進行工程施作破壞管線未及時告知修護逕而掩蓋了事,均是造成路燈短路主因之一。由於環境的原因,路、街、巷的佈局,基本無規律可循,長期以來縣民在報修路燈過程中,只透過報門牌號或者周邊建築物的方式來定位,維修人員在尋找報修路燈時,同樣需要多方打聽、查找才能準確找到位置,導致路燈的報修困難。 考量管理路燈因為無法預知燈具何時損壞以及對損壞路燈能不能有效及時處理,對於維護管理單位是一個相當頭疼的問題,為了能夠將本縣所有的路燈資訊作一整合及能夠及時了解路燈損壞的狀況,106年5月金門養工所推動「金門縣路燈資訊管理系統建置案」,將路燈及開關箱等相關設施納入規劃,賦予每盞路燈一張身分證,透過全面普查,達成系統資訊整合、便利民眾回報、較易維護管理及資訊統一,金門縣的路燈正式進入智慧管理的階段,也呼應了金門推動智慧城市的未來趨勢及行動力。 智慧城市中最重要一環就是智能路燈,因為路燈是都市的主幹,就像是人體中的血管,佈滿整個城市,各式各樣的感測器偵測也少不了它。現今行動通訊普及、物聯網發燒,加速傳統城市更新,各縣市紛紛將智慧城市列為最重要的施政及發展目標,而不斷創新的思維是推動智慧城市過程的必要助力,使得本縣智慧治理整體設施的維護管理更加迅速與便捷,民眾可以透過智慧設施的建置,快速反映設施損壞的位置,管理機關也可以更快的進行修繕。 金門縣養護工程所在既有系統架構下,基於資源再擴充運用,與建置廠商研究整合與公共行政相關資訊及相關的空間資料,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輔助建立一套滿足公共設備管理者的查詢資訊、展示該查詢公共設備與所在空間的關係管理及維護分析系統,以不增加投資費用的狀況下,因應近來智慧型手機發展趨勢,利用路燈QR-Code,不用下載APP便能連結到報修服務網歡迎主畫面,點選路燈故障,立即通報,不需撥打專線也不需輸入路燈編號,只要留下名字及手機號碼並勾選完工簡訊回覆,維修完畢後可及時將訊息傳達到原報修留下的手機號碼,方便民眾報修與查詢,也讓養工所能在第一時間取得故障資訊,並安排維修人員備料並前往處理。利用此系統輔助管理者能隨時掌握路燈資訊,根據故障歷史紀錄及相關資訊加強區域巡檢,改善路燈故障的設備品質,藉以維護路燈妥善率,增進服務效能。 有別於台灣的路燈應用僅限有單一路燈故障通報,結合Google導航,金門智慧路燈首創「定位連網」的便民創新應用系統,因應減少碳排放量及電力耗損,金門地區已全面換上LED燈具,為兼顧照明品質,並落實節能減碳政策,達到優質照明與節能的雙重效益,智慧路燈更有旅遊資訊、尋找風獅爺、垃圾通、警消資訊等,提供民眾及遊客隨時隨地可方便取得在地資訊,享受多元的溫馨服務,讓用路人有舒適、安全的道路照明品質,更符合永續環保節能減碳長期目標,逐步將金門建設成為一個智慧生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