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為兒童遊戲設施安全把關
縣府社會處日前於社福館辦理「兒童遊戲設施安全管理人員研習」,講師王俊傑在現場分享遊具之設計,以及管理人員如何檢測遊具之安全性。縣府期許透過各相關單位管理人員,提升兒童遊戲場管理及遊戲設施器材及相關法令之知能,為兒童遊戲場管理與安全做好把關工作,讓孩子玩得開心、安全又快樂。 縣長對於本縣兒童遊戲場安全管理甚為重視,目前於各社區或是公園中,均設置兒童遊戲設施,為落實兒童遊戲安全,衛福部訂定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縣府期許透過研習,協助各單位管理人員更嫻熟兒童遊戲設施的管理與維護,提供給孩子一個安全的遊戲場所。 在衛福部所訂定的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中,除了要求各遊樂設施管理人員於設置遊樂設施前及開放後每日進行遊戲場及設施目測工作,當發現有明顯不安全情況,應立即進行維修保養;另每月依照兒童遊戲設施自主檢查表進行檢查工作,以確保兒童遊戲安全。兒童遊戲設施安全管理規範中,也規定兒童遊戲設施的設計、製造、安裝、檢查及維護,都應符合國家標準及相關法規的規定;包括皆須通過第三方檢驗、符合CNS12或CNS12643安全標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並應針對兒童遊戲場管理人員辦理教育訓練課程,以及做好兒童遊戲設施安全管理規範的相關規定,有效提升兒童遊戲設施安全。 兒童在遊戲場發生意外事件的情況,在新聞報導中時有所聞,如果遊戲設施安全管理措施沒做好,尤其公共遊樂設施日久失修情況普遍,過於老舊或是損壞,有兒童遊樂場地墊方塊捲曲及高低不平,明顯老化及鬆脫,方塊間隙過大,容易有絆腳危險;又有設施只剩支架,金屬零件凸出,但並無任何圍封,對在旁走動的孩子可能構成安全風險;其他尚有遊戲設施不合格,包括間距不足、鋪面變形、厚度不夠、遊具本體脫漆、生鏽、破損、螺絲鬆動等缺失,或是在損壞後未能更換或維修,衍生安全疑慮,危及兒童安全,便有可能會讓孩子曝露在危險中。而過去的兒童遊戲設施幾乎都採用罐頭遊具,其實有許多都已不符合現行法令規定安全標準,應拆除、修繕、新增或汰換,並強化遊戲設施安全管理,做好備查和稽查,以守護兒童安全。 公共場所的兒童遊戲場是小朋友放電的樂園與天堂,政府加強遊具安全值得肯定,縣府也規畫打造兼具共融及特色的遊戲場,兼具安全與創意,以「寓教於樂」的原則,設計具有創意、多元性及結合在地文化的遊樂設施,提供親子安全、舒適的活動空間及設施,讓鄉親於平常閒暇、放假或全家戶外活動時,能就近到公園使用,讓小朋友玩得快樂安全,家長自然放心。
-
金門醫院建置癌症術後治療中心有譜
楊鎮浯縣長在金門縣議會總質詢時,回答石永城議員詢問癌症術後治療中心建置進度,這案去年由他親向蔡英文總統力爭,為提供鄉親完善及全面之在地化醫療照護,經多次商議確認,決議將金門醫院舊門診大樓結構補強,使用大樓1樓後側及2樓部分空間建置,目前已有明確的發展進度,中央已經同意一次性專案補助籌建經費,將以兩年後營運為目標。 基於前車之鑒,走過烽火歲月,兼具戰備與醫療功能的「花崗石醫院」,於96年元旦正式走入歷史;期間曾被討論規畫為美術藝文展館或儲酒場域,皆因諸多因素無法成案,至今仍閒置荒廢,實在可惜!102年1月精神科大樓、103年6月綜合醫療大樓陸續啟用,舊門診大樓因有公安消防問題,目前是關閉未能善加利用,樂見現在已開始規劃閒置空間再生活化利用,大部份做為長照機構,約可容納失智型70位老人,另一區塊是建置癌症術後治療中心,未來舊醫院可全面活化再利用。 楊縣長說明從就任立委時期,對於癌症在地治療這個區塊非常關注,尤其體會鄉親罹癌後,除了需要到台灣進行手術,術後的電療、化療的過程舟車勞頓、家屬陪同照料付出的心力、病人及家屬的身心壓力很辛苦,乃至往返交通時病患更是暴露在感染風險之中,這些都是無法計量的社會成本支出。因此,癌症術後治療一直是金門鄉親心中的痛,更是縣府團隊刻不容緩、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念茲在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提升本縣整體醫療服務量能,利用閒置的金門醫院舊門診大樓活化籌建「癌症術後治療中心」,是楊縣長對在地醫療的長遠規劃,降低縣民往返臺金接受治療之時間成本、身心壓力及經濟負擔,並保障其醫療權益。癌症術後醫療是一場長期的抗戰,不僅對病患是煎熬,對家屬而言也同樣背負著極大的壓力,尤其離島的金門,往返台金的交通耗時費力。 緣於去(108)年蔡英文總統蒞金出席823砲戰61週年追悼典禮,楊縣長便向蔡總統提出此議題,蔡總統當場允諾辦理,之後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金馬聯合服務中心主任張景森為此召開專案會議,他也親自與會爭取有關籌建該中心所需硬體空間、設施設備購置經費。楊縣長也率縣府團隊拜會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爭取,雙方達成共識朝可行方向推動,並邀請專家評估購置合適且合用設備後,再由衛生福利部醫療發展基金一次性投資籌建經費;並在日前於金門地區首長聯繫會報中決議裁示:「請衛福部與部立金門醫院儘速提出完整計畫與執行計畫內容,請以1至2年內完成並營運為目標,並請衛福部儘速核定辦理。」 平心而論,公共衛生與醫療服務工作,攸關國民健康及國家強盛,唯賴全體縣民建立共識,匯集智慧與力量,方可有成。「預防重於治療」是公共衛生的重要觀念,公共衛生關心的不只是疾病的治療,更關心民眾的健康;不只維持健康、避免疾病發生,更重要的是促進健康,擁有良好生活品質。健康促進、疾病篩檢、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接受治療、治療復健、降低疾病死亡率及罹病率防治重要觀念。 楊縣長日前再與張景森政委電話聯繫,中央預計在本(12)月初將專案同意金門醫院經費購置相關醫療儀器,之後也會補助市價約1億的癌症治療用直線加速器等儀器及建築物結構補強經費,目標訂在兩年後希望能如期試營運。樂見地方跟中央無縫接軌,為了加速推動期程,將由金門醫院提出先期規劃報請醫發基金補助,縣府先核定讓醫院啟動,後續中央補助經費才能順利挹注推動,以符合縣民之利益與意願,屆時可提升醫療資源,強化在地醫療品質,降低就醫之障礙,增進醫療照護效率,提供民眾整合性及持續性之醫療服務,共同促使金門衛生醫療步入正軌,朝向優質良性發展,建立鄉親對醫療的信心和滿意度。
-
金門之未來亟需「熱量」與「溫度」支持配合
歲月更迭,流光易逝,轉瞬本屆各級公職人員選舉任期行將過半,所謂年怕中秋月怕半,欣見大家面對選民付託壓力,莫不卯足心力,搶時間,趕路程,齊在建設與服務工作加「熱」添「溫」,期以交出亮麗政績,予民有感。 所謂〈熱量〉即是「動力」與「執行力」,內外融合,便民利民。〈溫度〉即是親近民眾,傾聽心聲,官民相互鼓舞激勵,提振士氣,用心疏解民瘼民困,消弭民怨。 「熱量」與「溫度」,源自人心,為其當為,公而無私,力道宏大,官民聯手,心誠則靈,事半功倍。 政府依法行政,面對民意需求,唯有付諸行動,發揮熱量,予民溫度,朝著既定理想目標,亦步亦趨向前邁進,尤以庶政龐什,任重道遠,公僕有得要褒,有失檢討,有褒有貶是中道,最忌予取予求,而又吝於鼓勵,一旦失溫,服務熱量難免受到影響。 諸如社會大眾異口同聲,一再陳情籲請中央主管部會,正視金門醫療升級,落實疏解庶民耿介於懷之苦痛,然而歲月悠悠,年復一年,進展緩慢,儘管府會順應民意,籌設醫療基金,依據衛福部金門醫院提出加強醫療服務計畫,挹注經費增添尖端醫療設備器材、延聘專科醫師人力服務大眾,並有全國獨一無雙〈三方共同經營〉方案加分,惟若要問實際功效如何?恐與熱議已久〈醫生動,患者不動〉預期目標還有一段落差,因而社會大眾質疑難解者,凡數十年來,不知多少政府達官顯要來金視察,藉便深入民間探視民瘼民隱之時,相信所見所聞,其中民意心聲,除了醫療升級、醫師在地化、不要後送等醫療需求事項佔其大宗。 此外,就是「軍佔民地,還地於民,建設金門,繁榮地方,為民謀求福祉」,所憾問題一直存在,庶民週而復始透過民主殿堂,或於監察委員蒞金巡察求見陳情,希望下情上達得到中央主管部會釋出熱量與溫度,認真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消弭民怨於無形。 再者,大家都知道「金酒」是金門經濟命脈,稱為〈金雞母〉,動見觀瞻,影響極其深遠,緣此,只許永續經營,不許停滯失敗,何況金酒能有今日規模根基,點點滴滴,得來不易,最需大家同心同德,使之發揚光大,有福共享,可長可久,然而長期以來,金酒利弊得失話題,不斷浮上檯面,顯示其中營銷制度、法令規章尚有不周之處,亟應深入檢討改革創新,興利除弊,求變求好,無人否認金酒員工平日之辛勤耕耘與付出貢獻,也會嚴格檢視金酒之現在與未來之發展。 正因金酒要有發展進步,愛之深,責之切兼而有之,也要籲請大家給予熱量與溫度支持鼓勵,如果只砭而不褒,服務士氣無由提升,反之有溫度而無熱量,即是無責任感與榮譽心,營銷業績難以堆高,特寄語金酒同仁袍襗加油,用心齊力向前行,雖然勞苦,功在金門,共同開闢美好明天是官民共同責任義務。 總之,新冠肺炎肆虐,國際疫情嚴峻,雖有疫苗上市施打消息,惟以防疫與拚經濟路途艱困,府會分工合作,共同開創新局儼然是當務之要,在在都需各方熱量與溫度相加持,堅信只要大家敞開心胸,一本大公無私,愛我鄉邦之精神初衷,不內耗,不作假,和衷共濟,建設金門,則金門政治清明,社會祥和,金門未來希望滿滿。
-
正視今年迄今十八起鯨豚死亡案件
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九岸巡隊復國墩安檢所於日前在金沙鎮西北方田埔岸際發現一隻死亡鯨豚,本次事件已是今年金門地區第18起鯨豚不幸擱淺岸際死亡案,確實值得相關單位重視。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從2019年4月起,自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農林科手中接下鯨豚處理任務。2020年1月迄今,已經發現擱淺18隻露脊鼠海豚,直接死因一案是有人為外傷,但不排除是嗆水死亡、一案疑似網具纏繞嗆水死亡,但很多案例死因不明。 野外的鯨豚身上通常都有很多毛病,缺乏食物、寄生蟲、腸胃有潰瘍等,但是否是致死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而噪音、食物缺乏也影響鯨豚的生存。此外,近年海豚寶寶死亡案件愈來愈多,也值得觀察。根據統計,全球救援的鯨豚,到最後可以野放的不到十分之一。 水試所指出,這些鯨豚雖然是在金門海域發現,但未必在是這個海域死亡,通常是在海上死亡,隨著海流被帶到金門岸際,因此不太容易確定牠們是從哪裡來。除了少數個體是有明顯人為外傷或漁具纏繞的痕跡,可以推測是受到漁業活動直接影響致死,多數無法直接確定死因。 鯨豚擱淺指鯨魚或海豚因為某些原因受困於淺灘,或停在岸上無法自行游回大海,擱淺的鯨魚或海豚容易因日曬或嚴重脫水、被自己的體重壓迫、水淹入氣孔、甚至本身的疾病而死。擱淺的成因可分自然和人為兩大類,自然因素如疾病或受傷而無法在海中活動,無力的鯨豚可能會被海流或風吹漂至淺灘而擱淺,有時也會受到大規模的病毒或細菌感染。有時候鯨豚追逐魚群或其他食物進入到不熟悉的區域,迷路無法找出出口。 人為因素則可能是因漁業混獲、海洋廢棄物、軍事聲納、船隻撞擊等,有時候擱淺的原因是上述好幾項累積加成的,鯨豚可能因為疾病活動能力不佳,無法捕抓到足夠的天然食物,就開始吃海洋垃圾,或被漁網纏繞致死。 越是密集的監測鯨豚擱淺事件的原因,越容易提早發現海洋生態的問題,台灣有許多鯨豚擱淺的案例可供檢視海洋環境的健康,研究揭露,近年來,中國揚子江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的滅絕、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鼠海豚(Phocoena sinus)即將滅絕,以及紐西蘭毛伊海豚(Cephalorhynchus hectori mau)的瀕臨滅絕,都在在顯示當一種小型海洋哺乳類動物受限於棲地範圍,且族群數量少於100頭時,其滅絕速度將非常迅速。 往年金門很少發現有鯨豚死亡案例,今年之所以突然大幅增加,一般研判主要是為防範非洲豬瘟入侵,自2018年年底非洲豬瘟爆發以來,金門岸巡人員強力巡邏岸際海灘,3個巡邏站每2到3天就巡遍一圈;以往隨著海流被帶到金門岸際的死亡鯨豚,因著潮來潮往,很快又被沖回海中;但因海岸巡人員巡邏密度,死亡鯨豚一個不小心就被眼尖的岸巡人員發現,所以鯨豚擱淺案層出不窮。 究竟是否如此?真正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每隔半月到一個月就會發生一起鯨豚死亡案件,有時還一天發生兩起,如此的密集確實值得主管單位重視,畢竟發現死亡的露脊鼠海豚,目前粗估全球僅存約千隻,在台屬保育類動物。 另外,馬祖岸巡在岸際今年發現的死亡鯨豚案件,迄今也有7起,金馬兩地加起來有25起,可見確事出有因,是否海洋生態有其他變遷或受到嚴重污染,導致鯨豚生存條件不適,值得政府單位和專家學者重視,否則這些保育類動物一旦滅絕,將是人類的大不幸。
-
從文資保存到風土經濟:金門文化治理的方向
解嚴以來的金門,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地方經濟的發展之衝突,持續困擾著公私部門。不論是10餘年前金城城區歷史建築「甲政第」拆除到近日親愛堡的誤拆事件,都造成某些對立,加上部分反對國家公園政策的聲音一直存在。金門,如何在歷史風貌特色的維持上與經濟發展活力的創造上,尋得一個並存的方向,值得理性地加以論證。 引發這些可以避免卻沒有避免的關鍵之一,就是缺乏了文化治理的戰略目標。為確立國家文化發展基本原則及施政方向,讓文化治理的視野融入國家發展,我國在108年6月5日已公布施行《文化基本法》,以作為國家文化施政綱領,調和各項文化政策、法制,落實多元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與促進文化的永續發展。金門即使在過去幾年積極指定古蹟、登錄歷史建築,但缺乏了文化治理的高度去檢視文資保護、活化利用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係,以至於經常是個案式的思考,而沒有全面的部署。 國發會於2019年宣布我國進入「創生元年」,積極推動「地方創生」。這個源自日本漢字的詞彙,主旨在盤點各地「地、產、人」的特色資源,以「創意、創新、創業、創生」的策略規劃,開拓地方深具特色的產業資源,引導優質人才專業服務與回饋故鄉。同時,配合設計手法加值運用,帶動產業發展及地方文化提升,展現地景美學,並塑造地方自明性。事實上,日本安倍內閣在2014年9月提出「地方創生」政策,創置了特別任務編組的「町.人.工作創生總部」與一個稱為「地方創生大臣」的閣員職位。此施政計畫之目的是要解決三個困擾日本社會的問題:勞動力人口的減少、人口過度往東京集中、地方經濟面臨發展困境。這個總合戰略,目標清楚,「在2060年維持一億人口、確保1.5%~2%的GDP。」方法就是:「取回地方持續成長的活力」。 如果要將這些政策概念落實在金門,「風土經濟學」是一個可行的策略。也就是說,傳統的文資保存及社區營造外,應能從地方創生的角度加以增值,使之成為地方發展的另一種模式。這概念由洪震宇(2019)所提出,他不但撰書立論,更積極協助地方社區,盤點資源之後,提出從「意義」、「創意」再到「生意」的風土經濟學的實踐進程。他的觀點並非學院式的理論,而是實踐派的經驗主義,他認為風土餐桌與小旅行,是風土經濟學的縮影,讓風土餐桌作為體驗經濟內容,且打造故事空間,成為鄉鎮入口,讓旅人實境感受;進而善用節氣慶典,留下「期間限定」的難忘記憶,以及鼓勵業者參與投資,才能用心經營品牌。因此,金門有必要將風土經濟學的操作概念來調和目前的衝突。 同時,日本社區設計的實踐者山崎亮《社區設計的時代》(2018)指出,在各國普遍減少公共預算之際,投入硬體大建設的年代已經結束,那麼社區如何發展?他認為:我們更該靠自己的雙手重建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連結,讓地區重生、活化為獨一無二的社區。要達成這個目的的方法,就是「社區設計」(Community Design),而且是「不造物的設計」,也就是不是以硬體建設作為基調的方向,而是人的素質、社區公共性、創意的提升為母標。「人改變,地域就會改變。」重新連結「私人」與「公共」,才有機會恢復凋零社區的生命力。這是社區營造的新策略與新方法,值得我們理解與學習。 從文資保存到風土經濟,會是金門文化治理的新方向,也是調和個案衝突的一種解方。
-
行動旅服與金門觀光願景
「行動旅服」!這個當令之旅程碑,究竟有何功能?何以是目前觀光界之重要指標?姑以觀光局之說法來理解之,進而探究之。就觀光局之說帖,「行動旅服」,指的是結合行動科技,讓旅遊服務的觸角,離開遊客中心,而是延伸到旅客最需要的地方,提供旅客及時貼心等服務。其內容包括基本的文宣資訊、旅遊諮詢,到Wifi熱點連線上網,乃至分享旅遊心情;利用智慧型手機掃描QRcode;觀看各風景區精心規劃的推薦行程;讓線上地圖帶你走透透。 易言之,有了「行動旅服」,遊客中心就在您身旁,舉手間,所有旅遊所需之資訊,立即提供,一目了然。不但滿足旅者需求,也節省時間,無怪乎成為目前觀光旅遊之重要指標。 蕞爾金門,不遑多讓,日前,金門縣政府所建置的「金門行動旅服」系統,已正式上線!這套全國首創PWA行動旅服系統,遊客免下載,可透過手機或導覽機,取得當下熱門活動、景點解說、美食住宿等資訊,成為旅途中的神隊友,可讓遊客感受更好的旅遊體驗。 正如縣府秘書長陳朝金在記者會上所說的,「金門行動旅服」整個系統,係全國第一套應用PWA,漸進式網路技術開發建置,使用者無須下載軟體,即可享有App般的順暢體驗,並串連「吃、住、買、玩、賞、行」六大旅遊需求,整合在地各類店家服務,遊客進入系統後,即可取得旅遊所需資訊,並提供中英日韓4種語言服務,希望國際旅客進來使用系統時,能夠對金門更有親切感,把金門行銷出去。 尤者,在機場、碼頭、公車站也裝設導覽機,遊客只要掃描導覽機頁面的QR Code,相關資訊,即可載入手機帶著走,更設立一站式服務辦公室,協助優化店家頁面,並輔導操作系統,提供多元曝光管道,逐步建構金門觀光共融圈。 凡此,均是基於設想來金之遊客諸項細心需求:我要住哪裡?交通應該怎麼處理?要吃什麼東西?要玩那裡?要賞什麼地方?參與什麼活動?買那些伴手禮?而今,只要透過這個PWA系統的啟用,即可充分滿足旅客的需求,其可及性和便利性,已是全國的第一個創舉。相信在此環境下,定能有效把旅客引到金門,充分發展金門觀光。 金門縣府觀光處在記者會上也特別指出,基於旅遊年輕化,及知性化之趨勢,近期觀光處,正積極朝金門旅遊品牌年輕化、知性化之方向努力,像是透過網路KOL行銷、辦理大型活動等,擴展海內外知名度,更重視遊客來到現地的旅遊感受。因為高旅遊好感度,不僅有助於增進金門觀光形象,更是永續發展金門觀光旅遊之前景,如今,這項「金門行動旅服」系統,定能為金門觀光,達到加分效果。 就理論及實務言,觀光服務具有如下之特性:無形性、不可分割性、異質性等,綜而言之,即是一個套裝旅遊的產品,經由觀光產業的服務供應商,如住宿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透過旅遊仲介業,將產品包裝設計後,提供給消費者購買的產品與服務。而今,「金門行動旅服」,即是結合上述之功能及需求於一機,因此,我們相信,就此而言,金門觀光旅遊之願景,應是指日可待!
-
創新智慧友善旅遊服務
金門縣政府建置「金門行動旅服」系統,日昨正式上線。這是全國首創的PWA行動旅服系統,遊客免下載,可透過手機或導覽機取得當下熱門活動、景點解說、美食住宿等資訊,可以成為旅途中的神隊友,讓遊客有更好的旅遊體驗。 事實上,許多公部門都有製作並上線相應的App,但我們也經常聽到下載率低、好評度不佳,甚至是「僵屍App」的新聞;往往我們聽聞這些訊息時,第一時間的反應便是「又在浪費公帑!」,或是喟嘆「為什麼政府單位總是砸大錢辦蠢事?」,這般的評價看似為「恨鐵不成鋼」,希望公部門能把納稅人的血汗錢花在刀口上,但若仔細想想,如果純以效益導向,或許許多公共服務根本不該做,也正因為政府有為服務人民、增進公眾利益而「跳火坑」的義務,所以縱然是明知不討喜、沒效益,也得硬著頭皮上!但這也不能合理化許多政府App粗製濫造、虛應故事的本質,這也說明了合理的監督及激勵都是必要的,畢竟只有精品才能日求精進,如果本質是個假貨、贗品或仿冒品,恐怕再多的解釋與努力都是惘然。 這套「109年金門創新智慧友善旅遊服務系統」構建的「金門行動旅服」,強調為全國第一套應用PWA漸進式網路技術開發建置,使用者無須下載軟體即可享有App般的順暢體驗,並串連「吃、住、買、玩、賞、行」六大旅遊需求,整合在地各類店家服務,遊客進入系統後即可取得旅遊所需資訊,並提供中英日韓4種語言服務,希望國際旅客進來使用系統時,能夠對金門更有親切感,把金門行銷出去。這段文字中有一關鍵字PWA,是「漸進式網絡應用程式」(Progressive Web Apps)的縮寫,指的是一種普通網頁或網站架構起來的網絡應用程式,但它可以以傳統應用程式或原生移動應用程式形式展示給用戶,說白話就是透過單純的網路鏈接功能,就能完成以往要下載App、安裝App,以及使用App的所有功能,而且是它還有跨系統、跨平臺、跨瀏覽器,以及可以在離線或網絡情況較差的環境下工作的特性,又兼具安全性、即時更新等等的機能,可說是一套非常符合便捷性、互動性、綜合性的優質產品。但大家也知道,提供旅客一個友善的旅遊環境本就是政府的責任,但這些界面能不能搭上實務需求,往往需要更多、更長的考驗,特別是縣府之前也有過「旅遊雲」的服務整合計畫,卻無以為繼,如今這套跟得上時代的服務系統,我們自然希望它在應用率及完整性上,可以有更亮眼傑出的表現。 當然,我們也知道要成就一套好的服務系統,絕對少不了大眾的互動及加持;平情而論,任何服務總要使用者說好,才是真的好,尤其是服務如果能想在使用者之前,才更令人期待,並能因此而有「病毒行銷」的效應。據報導,觀光處另在機場、碼頭、公車站裝設導覽機,遊客只要掃描導覽機頁面上的QR Code,相關資訊即可載入手機中帶著走,亦設立一站式服務辦公室,協助優化店家頁面並輔導操作系統,提供多元曝光管道,逐步建構金門觀光共融圈。 實務上,我們要儘量滿足旅客的需求,並提高可及性和便利性,甚至要第一時間反饋及解決遊客來到現地的旅遊感受與問題,如此才有助於提升金門遊的好感度,增進金門觀光形象,達到為金門觀光加分的效果。
-
讓地區早療業務更進步
為期縮短早期療育資源城鄉差距,衛福部日前有多位委員抵金輔導早療業務,期待透過更多的通報轉介,接續提供服務和進行個案評估,同時規劃及執行家庭支持性活動,讓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減輕,甚至一部分的孩子可以經過早期療育而趕上,減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據早期療育聯合服務中心指出,引起發展遲緩兒童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成因仍是不明的,目前能被發現的原因約僅占20%至25%,其中包括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等。一般說來,大部分的家長對孩子的發展遲緩現象並沒有警覺性,大多是入學後與其他孩子相比才發現,錯失及早療育的機會。其實若能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福利服務等,很有可能讓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減輕。 早期療育針對認知發展遲緩、動作發展遲緩、語言及溝通發展遲緩、心理社會發展遲緩、生活自理技能發展遲緩及全面性發展遲緩的兒童,希望及早發現並給予適當的療育,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甚至將遲緩的現象加以消除,讓孩子增加融入社會的能力與機會,減輕家庭的負擔。尤其0至3歲可以說是早期療育的黃金關鍵期,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早期發現及早期介入。3歲以前是嬰幼兒腦部細胞發展的最快速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給予及時的補救,就可確保他未來的發展。 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6歲前的兒童,約有8%發展遲緩,除了極少數是父母忽略所致,多數原因並非父母所造成,因此小孩發展遲緩大部分並非父母之過,父母不要背罪於身,而是應該把握3歲前的黃金期,陪孩子一起治療成長。發展遲緩兒童過去常被誤認是「大隻雞慢啼」而錯失治療,隨著時代進步,家長在0至3歲兒童發展黃金期間,應多多留意孩子在情緒表達與口語表達、走路步態各方面是否有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及早發現,及早療育,早期療育對兒童發展能力、身心成長,甚至是身為照顧者的家長都會有正向幫助。 然而在金門,本地的早療業務,一直以來面臨許多困境,目前殘障福利機構均以成人服務為主,對兒童早療的服務比重略顯不足,且相關資源與人力相對有限,個案家庭的處境也非常艱辛,往往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金錢與精力,長途往返奔波赴台帶孩子去上療育課程。但縣府團隊一直很重視身障鄉親的發展,楊鎮浯縣長更關注發展遲緩兒童的身心理發展狀況,除了感謝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對金門早療業務提供的各項幫助,後續縣府團隊會持續借重更多外部的力量,讓金門的早療業務更進步,能夠逐步滿足早期療育兒童在治療與成長所需要的多元需求。
-
開發花帔成為金門特有文創品牌
花帔是在金門承襲超過八百年的傳統育嬰包巾。6尺見方的黑白格紋棉麻大方巾,主要用途為嬰幼兒遮蔽風沙、遮光遮陽及包覆嬰幼兒等功能。在花帔四個角會用紅綿線繡上一個卍字,稱為「四角虎」代表吉祥,並縫上一對圓形的鉛片,期許孩子有「人緣」,整塊花帔具有驅邪避凶以及保佑嬰孩平安成長作用,傳達長輩期盼孩子平安長大的心願,於是便在金門沿襲流傳下來,形成在金門地區的習俗中,無論嫁娶、生育、慶典皆是必備的物品,成為閩南地區獨特的風俗文化。 拜南宋大儒朱熹過化金門之賜,民間的生命禮儀,不論是婚喪喜慶任何一個環節,率皆受到朱子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相傳朱熹主簿同安期間,看見婦女在街上露面往來,就發布告示婦女出門需擁蔽其面,而遮蔽的布俗稱文公帕,因為是朱文公所傳,能夠避邪與防風,後來逐漸用在嬰幼兒身上,就是現在育嬰所使用的花帔。黑白相間的格子布,對金門人而言有著濃得化不開的情感。花帔陪伴著金門人從出生至離開人世,生命的各個階段皆會使用!它的歷史甚至比蘇格蘭格紋早600年。 承載金門數百年紀錄,開創新生命的經典布料-花帔,有著獨特的黑白格紋,便於辨識,也最能代表金門的意象。在嫁娶中,花帔是女方須採辦用品,為新娘的陪嫁之物,深具喜氣,供日後養兒育女所需;在金門的慶典中,有一種特別的傳統文化,稱作傀儡文戲,多是結婚、加冠、天公誕辰演出,祈安、制煞、謝恩之用。傀儡戲還會在布幕上掛著一塊花帔,演完戲後會送到新娘房。在奠安過程中,操演的傀儡戲以「制煞驅邪」為主,一般會禁止孕婦及孩童觀賞。與謝願、祈安的傀儡戲演出不同者,除演出劇目以武戲為主,演出前需以公雞血、化金紙制煞,在演出布幕上會掛兩匹花帔。 金門縣文化局今年主辦金門花帔設計大賽│經典黑白格紋文創商品設計,金銀銅獎及佳作得主業已揭曉,並在金門及台北辦理展覽。首次設計競賽以金門「花帔」圖樣與精神為核心,考慮量產特性,運用「花帔」布料圖樣進行設計、開發產品,以生活用品、文創商品、新創設計、布料織品等方式,不限創作媒材,對於花帔這項金門常民文化,透過設計賦予新生命及創意再生,期許文化和觀光結合,將花帔這項金門人的童年回憶、新娘陪嫁用品,蘊含祝福和護佑的生活好物,發揚光大,未來有機會應該要把「花帔」文化和文創結合,將它散播到全世界,可以期待金門花帔品牌創造媲美國際名牌burberry和LV。 樂見今年「花帔設計大賽」是第一次將「花帔」導入設計競賽形式,這個開端將點燃金門縣文創發展的動能,展現在地文化特色及鼓勵投入地方創生產業,研發金門文化內涵及文創商品設計,提升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將創意夢想具以產品實現,導入市場行銷,塑立金門在地經濟發展形象推廣,連結金門當地與旅外金門人的情感,讓文化與產業形塑出正向的效益與永續循環;將來值得把花帔這項金門特殊文化宣傳出去,發揚金門創意軟實力。
-
社會治安 人皆有責
報載:大馬抵台留學、就讀於長榮大學三年級鍾姓女生,不幸於109年10月28日遭到梁姓兇嫌利用夜間路燈不亮路段,見該鍾女獨自行經暗處之時,趁機予以強擄上車,載往山區姦殺致死,頓時各界譁然,不惟大馬政府高度關切,鍾女父母悲憤不已,聲淚俱下,哭訴無法忍受,國內也是一片撻伐,政府相關機關飽受嚴厲指責,影響所及,大家長期辛勤建立治安美譽一夕失色,威信隨之弱化,祇因一人作惡,整體努力白費,誠然值得官民痛定思痛,齊在治安與安全工作上用心下工夫,以杜來茲,確保安全。 大家都知道,國內治安環境良好,盡是大家齊心協力,一步一腳印,勞怨無悔共同經營而來之果實,所憾鍾女無辜而死,就有民代痛心疾首指出,那是治安得名之恥辱,大家亟應深思反省,問題癥結出在哪裡,記取教訓,亡羊補牢,全面落實,社會治安措施作為,治標也應治本。 有人說:導致鍾案之發生,原因在於中央高層一年有餘不曾召開全國治安會報,荒公廢事,警方受理報案未依規定製作三聯單,失之草率,長榮大學掉以輕心,橫向聯繫不足,地方政府未能正視路燈應亮不亮,即時督導改進,有虧職守,正因如此,一位分局長遭到拔官處分,執政市長再三致歉,由上而下層層究責,路燈亮了,長榮大學除了致歉並有兩位主管自動請辭,凡此顯示環環螺絲鬆動,極少數公僕辦公不辦事,得過且過,因循敷衍,凶嫌父母則是求見鍾女父母賠罪被拒未果,改以書面表達感同身受,請求司法速審速結,願以命償命,全程各方盡心竭力協助鍾女父母辦理治喪善後,充分發揮了「人溺己溺」人道精神,贏得鍾女父母深明大義與謝忱,對於梁犯罪無可逭,觸法法辦,猶待司法公正審判,還予公道,俾以安歿撫生。 再者,鍾女之不幸,就整體治安而言,百密一疏,功虧一簣,大家平日缺乏時時警覺,處處小心,事事謹慎也是種因。諸如往昔許多慘痛經驗教訓,總在「陣痛之後忘掉痛」,積習難改,好景不常,致使一起原本可防可免涉外命案竟然發生,國譽受損,多言不如大家知病知恥,人人愛鄉也愛家,愛己也愛國,自發投入治安行列,隨時隨地負起治安責任,警民本一體,貴在集中力量,促使社會整體治安會更好,唯有如此,治則能安。 治安無假期,與人同在。悉與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何況「治安」旨在確保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人人無由置身事外,為期確保大家之生命財產安全,見微知著,防患未然,弭患機先,則無危險,大家平安。 警力有限,民力無窮,反觀金門警政團隊秉持中央之政策,縣政首僕之督導,將士用命,敬業負責,邇來頻頻進入校園,會同各級學校宣導校安,亦且全面強化社會治安功能,群策群力,用心經營,消弭不預治安因素於無形,由於執法嚴謹,警民配合良好,功效立竿見影,值得鼓勵加油。 金門民風純樸,時空已然改變,兩岸三地人流繁複,益須大家提高警覺,視治安為己任,倘若發現可疑徵候,包括可疑〈人、事、地、物〉等,務請迅與警政團隊聯絡,警民聯手,檢肅奸宄,打擊犯罪,消除治安死角,金門社會明亮,大家安居樂業。
-
迎向海洋 尋找金門的生命力
近日,金門大學成立了校級的海洋事務中心,這是繼行政院在107年成立海洋委員會、108年實施《海洋基本法》,以及109年6月出版《2020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等一連串的以海洋為主題的重大政策之後,搶得先機地成立的研究單位。實際上,對金門來說,金門大學不單單搶得了台灣對於海洋事業發展的先機,它更是實實在在地立基於一個發展海洋事業的寶地。海洋是金門文化的底蘊,迎向海洋是開拓、深化金門生命力的策略。未來的金門與金大之間,應該就海洋事業有更密切的合作。 向來,金門一直強調閩南文化、僑鄉文化,以及戰地文化等三支文化事業上的台柱。而在這背後,隱隱地一直帶著一種向著陸地的文化想像:閩南文化是連接著大陸的廈漳泉地區,並且是因為閩南社會裡厚重的宗族血緣情感,而海外僑民回到金門,打造了金門的僑鄉文化。最後,戰地文化則是因為國共的內戰,而隔著金廈水域對峙的結果。此間,不管是「連接」、「回到」,或者是在「內戰間的對峙」,都讓金門很容易附著在陸地之上,並隨之而來想像金門的文化。但是,金門終究是個島嶼,不單單有史前的貝塚文化、明清時期的鹽場,就是閩南文化、僑鄉文化,以至於戰地文化等等,都直接地與海洋有關-閩南文化不只是向著廈漳泉,它還透過移民到了澎湖、台灣本島,並與東南亞結合,成就了豐富的僑鄉文化,而戰地文化更不只是面對著金廈水道,它除了有明清時期對抗海盜的總兵署,也有串連台灣後勤的翟山坑道。金門文化所呈現的,不只是陸地的文化,它是一個串連了陸地而面向海洋的文化。陸地,給了金門文化骨架,而海洋則賦予了它血脈,並在流動之間,活化金門。 當然,面向海洋的金門,不只是有上述的文化元素,還有實實在在的政治經濟學與公共政策。自解除了戰地政務、開放小三通之後,金門成為串連兩岸的中介。並且,此一中介的特質不只是地緣上的,也具有兩岸之間政治與政策面。此間,除了有兩岸的紅十字會在1990年簽訂了金門協議,其實還因為諸多海上捕漁、海漂垃圾,乃至於抽海沙等的問題,而使得金門的海洋業務不僅特別的多,也相當地敏感。而其中涉及的單位,不單單有中央派駐的海巡單位與海關,也有地方上的漁業機構。值此當下兩岸關係緊張之際,金門的海洋業務也就更加地重要,它既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引發衝突,但可以透過更切身的議題而有更多的合作。在這樣的脈絡底下,金門大學成立了海洋事務中心,實在是適得其所,而金門也可以透過其內在豐富的文化底蘊,並在兩岸之間的海洋業務,提供更多互動及增加了解的機會。
-
文化觀光戰略對金門後疫情時代的影響
2019年底開始延伸至2020年的新冠肺炎,對全世界造成嚴重衝擊。跨國的邊境封鎖旅遊管制,造成跨國旅遊的大蕭條,有六萬座以上的博物館,七成以上的世界遺產因此被迫關閉,從而造成千萬以上的直接失業人口,以及全球GDP百分之十的負面影響。 雖然疫情仍在持續進行中,但多項因應後疫情時代的超前部署,早已在各個國家和不同領域的國際組織中醞釀討論,於特殊的機遇中深切檢討與策勵未來之道。 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在2020年9月至11月召開多次的年度大會預備會議中,大量討論並理解在全球化現象包括快速氣候變遷、黑人性命攸關運動以及新冠肺炎等重要事件影響下,深切的改變了世界的既有經驗;遺產領域正在發生什麼變化,有哪些保存狀態可以趁勢改進,文化遺產可以為公民社會、環境、經濟以及政治領域未來的轉變,作出哪些貢獻?都是反覆討論的重要議題。 總結上述觀點,ICOMOS提出「遺產變革」(Heritage Change)做為未來三年的主要挑戰,以及2023年大會的主題;同時也列舉四個分項主題(回復力、責任、權利、關聯)和五項跨領域的議題(原住民遺產、自然文化之旅、氣候變遷、可持續發展以及數位科技)。除此之外,「文化觀光」是一項在各項討論中都一再被提到的議題。ICOMOS之下設有文化觀光國際科學委員會(ICTC),早在1976年就訂有文化觀光憲章,1999年曾作過修正,近期並計畫再次調整。重點在討論既往文化觀光多聚焦在「負責任的觀光」、「提供正確資訊」,以及減少遺產地過量的觀光壓力,期望保存與觀光可以取得平衡狀態等議題;然而在長時間閉鎖狀態下,除了既有設施必要的整備,解說內容真實性,人員訓練,服務系統及社區關係外,如何去思考文化觀光和既有空間計畫的整合,特別是過去觀光規劃多由已完成的地景物件中,找出可以運用的觀光資源,而現今卻應該更重視觀光可以為周邊受影響的文化資產、公私部門以及生活環境,預先規劃共享與回饋的機制。 此時觀光並不再是由觀光本位的角度思考,而是立足於環境永續發展的觀點出發,探討文化觀光在整體戰略中應有的角色與功能。 歐洲永續觀光組織於2018年公布的巴塞隆納宣言以「更宜居的場所,更好的參訪」(Better to live, Better to Visit)為主題,提出了五項原則分別為包容與治理、增加價值感、基於願景的保存行銷,地方社群和產業的平衡以及強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脫離單純以量化指標KPI評估成效的原則,將文化觀光和宜居環境以及全民參與共享的永續目標充分結合。 前述國際文化觀光趨勢和巴塞隆納宣言五項原則宣言的內容,與縣長11月5日施政報告的主題「活力、幸福、宜居、永續」可以充分相互呼應。亦即活力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積極生活態度,宜居是一切的基礎,需要整合各方力量落實,從而營造永續的有形無形文化環境,使全民有著滿滿的幸福感;而文化觀光則是宜居幸福永續環境進階的對外共享(share)。 凡此種種,和既往的觀光思維已有許多差異。誠然,金門在解嚴後透過各項公私合作的努力,以觀光1.0邁出改變金門環境的第一步;2020世界都在閉鎖下思考次階段開啟的對策,文化觀光顯然是全球回復力的重要推手。 進一步檢視金門現正推動的各項政策可發現幾項重點,首先文化觀光是落實以文化為基底空間治理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其次這項工作需要多元整合,包括文化資源的盤點,前端保存的維護以及後端詮釋呈現的整合,特別是文資保存與空間計畫,需要有跨機關以及公私部門的整合,才能提供文化資源與宜居環境,作為支持文化觀光的養分。最終,需要時時檢視文化觀光在金門的永續發展戰略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相關成果能否回饋到環境並對民眾生活有所助益。 釐清目標透過較高視野的規劃,整合前中後端各項資源,組成團隊擬出更寬闊多元參與的文化觀光戰略及行動方案,應該是後疫情時代文化觀光2.0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