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縣政顧問是榮譽也是責任
施政無假期。蕭規曹隨,泛指施政過程,一脈相傳,未竟縣政大計,必須接續推動,良好制度與績效,更需持續維護與保持,使之更上層樓,發揚光大。 李沃士縣長上任以還,針對縣政顧問團之設置,作了部分改革,亦即結構不變,人員逕行換新,終其目的,期待功能加強。 縣政顧問團之成立,旨意究竟為何?依照規章條文明定,則係參照早期設置「縣政諮詢代表會」之經驗,遴聘各行各業具有清望,富有服務熱忱之社會賢能志士,以其個人學識專業,為縣政把脈獻替,提供興革意見,作為縣政橋樑,擴大為民服務,促使政策政令順利推行。 換言之,縣政顧問之性質,其與「諮詢代表」並無二致。亦即化被動為主動,共為金門未來奉獻心力,協助政府爭取預算,兼為金門旅外鄉親之顧問與聯繫,同時對於其他縣政發展有關事項之諮詢,提供必要服務與諮商。 欣見強化後顧問團已然成軍,兩岸三地七十七位,包括縣籍大學校長、教授、專家、學者、社團負責人、地方士紳等,日前經由李沃士縣長手中接下聘書,任期即同縣長任期,預定每半年開會一次。屆時齊聚一堂,集思廣益,除聽取縣府提出階段施政得失檢討報告,而也藉此機會反映各方民意心聲,以為施政南針,可謂具有「積極性」與「功能性」。 根據了解,顧問團仍設首席顧問一人。縣政府研考室則置專人承辦顧問團有關業務。雖是體制外之組織,不惟縣長至表重視,地方各界寄望殷切。緣此,既是受聘者個人之榮譽,不啻也是一份責任。雖非什麼官位,卻有「名銜」在身,亟應秉持服務初衷,無私無我,既「顧」又「問」,竭盡「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為金門第一,鄉親為先而共同打拚。 再者:縣政顧問,地位超然,是公僕之「主人」,也是鄉親之「代表」,無給無職,洵屬服務,與其徒具其名,不如名副其實,否則,縱然黃袍加身,殊無特別意義。 有位曾在科技領域表現亮麗縣政顧問,坦然表示:「受聘之時,責任開始」。深感任重道遠,同時自我期許,願在科技方面,克盡顧問職志,提供金酒防偽技術,為全民謀求最大福祉,此也反映出李沃士縣長慎重其事,遴聘態度認真。 任何事務,貴在行動,縣政顧問除應例行出席定期會議,並為縣政興革獻策外,隨時「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尤其不可或少。俾在專業知識方面,為政府政策作宣傳與辯護,化異求同,消弭民怨,促使社會安定祥和進步。 公僕「依法行政」,為國為民。縣政顧問雖然不具公務員身分,卻也具備與公僕無異服務要件,如就「字義」以觀,「顧」即「觀看」,「問」即「了解」也,也即「顧問」應以輔助公僕人力之不足身分自居,各在不同工作與生活領域,為縣政發掘問題,了解民意,蒐集輿情,適時透過行政組織管道,或逕行提供縣長作為縣政改進加強與發展之參考。 而也在此建議縣府主管部門,應將受聘縣政顧問學能與專業及有關聯絡電話,予以分門別類彙整成冊,並循文書作業系統,分送所屬各級機關、學校、鄉鎮社團查照,如此既可增進雙方了解與感情,方便相互針對問題,解決問題,順應民意,疏解民困。畢竟縣政顧問,服務對象同是金門鄉親,經常聯繫,方便請益,相互尊重,誠屬必要。 成功源自改革與策進、團結合作與努力。隨著顧問團之成立,對推動縣政重大建設而言,自是一股強大力量,妥善運用,政績加分。
-
公共議題要攤在陽光下
綜觀金門近幾年發展,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的成長茁壯,帶動金門繁榮發展功不可沒,不但成為鄉親進修高等學府的主要管道,招收台灣學生來金就讀,也初步發揮教育產業功效,活絡金門各行各業商機,促使學校附近地段欣欣向榮,地價水漲船高。更重要的是,透過當地學術平台匯聚專業技術,縣政發展亦能結合大學知識能量,推動縣政績效向上提升。金門技術學院稱得上是鄉親的幸福與驕傲。 在省主席薛承泰、縣長李沃士、議長王再生以及金門各界的支持下,金門技術學院再接再厲,八月一日即將升格為金門大學。李沃士縣長日前在縣議會的施政報告中指出,期望金門大學能起帶頭作用,進一步繁榮金門,未來朝向大學島、兩岸高等教育島目標邁進。然而縣府有一筆配合改名金門大學卓越計畫三億元預算案,卻遭到部分議員質疑其運用之正當性與合理性,主張將計畫退回。此舉已令關心金門高等教育發展人士憂心不已,擔心改名大學可能功虧一簣,甚至胎死腹中,值得關注。 議員身為民意代表,為民喉舌,質疑三億元卓越計畫預算用途,絕對有其正當性,也是對選民負責的態度,值得肯定。綜觀議員們針對這筆高達三億元基金所提出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金沙校區遲遲未能實質進駐。二、師資不足問題為何由縣府編預算買單。三、金門高職招生名額為何缺招。坦言之,這三個問題只要充分溝通,要創造雙贏並不是難事。 首先,不論哪所學校或單位,欲進駐金沙校區,都必須先行整修原先不堪使用的瑕疵館舍,因此,該筆三億元基金,有近三分之一的預算就是用在整修工程上面。議員一方面要求盡快進駐,卻又不讓工程預算通過,豈非要巧婦勉為無米炊。師資部分,據了解,金技院先前曾多次向教育部力爭教師員額,但因近年來國庫窘困,加上教育部基於「少子化」趨勢, 2008年起即凍結員額,該案因此遭擱置。事實上,此次金技院得以通過審查改名大學,其中最重要的關鍵之一,就是這項「卓越計畫」,展現了地方政府與民意的強烈支持,才能說服教育部同意在一個戶籍人口不及十萬的離島設置國立大學。至於改大後高中、職招生員額問題,先前本報也透過社論提出呼籲,建議金中「直升金大」能夠「名額外加」,同時讓未來的金門大學保留一定技術類科系員額以招收高職畢業生。相信只要地方上能凝聚共識,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教育產業」是一項兼具教育、文化與經濟綜效的投資,且有短、中、長期三種綜合收益,短期來說,學生人數的增加,當能帶動一地之經濟發展,中長期而言,尤其高等教育學府,往往是培育地方人才的搖籃。此刻尚有陸生來台的利多。縣長李沃士將「大學島」列為施政主軸之一,毋寧是一項深具遠見的決策。 李縣長上任雖不足半年,政績卻已卓然有成,尤其金門技術學院升格為國立大學,更是成就大學島願景的重要一步。目前教育部雖已通過改名金門大學的審查,然改大計劃書卻仍在行政院進行最後審議,尚未完全定案,此時正是緊要關頭,任何的意外或插曲,都可能造成強大的破壞力,茲事體大。因此,我們必須誠懇呼籲,縣府與金門技術學院應詳盡向議會說明計畫內容與運用情形,也建議議會儘快排定相關議程,讓縣府官員與金技院校長有機會列席專案說明,將公共政策與資源分配議題攤在陽光下。
-
活水泉源閱讀金門
由行政院新聞局及中華民國圖書發行協進會共同舉辦的「全國讀書月活動」已於五月一日熱鬧展開。「全國讀書月」的活動主旨為希望透過各種媒體來創造新聞話題,邀集北、中、南書店同時舉辦書展,傾全力散播「以書為友」的親書、近書、買好書的購書閱讀精神。而今此項活動已告一段落;但面對金門讀書風氣之欠缺,頗值有心人擔憂,敢以此意念論述之。 「閱讀才能站在智慧的巨人肩上遠見宇宙!」一個城市、國家公民素質良莠與否,文化是一項公認指數。從音樂欣賞、歌劇品味、文學創作,乃至文化園區、博物館的質量等,而其關鍵就在於閱讀;因為閱讀才能站在智慧的巨人肩上遠見宇宙! 金門!雖號稱文化之邑;但卻是最無讀書風氣者!為了重振金門文風,倡導閱讀才是唯一之道,更是金門活水泉源之根本,因此我們以為,且不管此次金門對全國讀書月之應對如何,來者可追,或可從舞動讀書風氣、閱讀經典來全面迎頭趕上。試議如下: 其一、舞動讀書風氣。這是一個全民閱讀好書的運動。如何挑好書?中時、聯合等報系,每週(年)都有邀請學者專家,針對國內外圖書作一評比,挑選所謂好書運動,內容含及學術、散文、小說、科技、休閒及兒童讀物等,可說老少咸宜,雅俗共賞。因此,可以挑選歷年評鑑之優良讀物,作為好書之範本,舉辦買書、藏書、讀書、讀書心得、文學創作等比賽活動,其經費當然是由「金雞母」支援,由金酒出資舉辦各類「舞動讀書風氣」活動;這更是「福利政策應改弦」一文之主要原因。使這項優質活動有生命力,不分男女老少,人人愛讀書,人人讀好書,形成一片讀書風氣,這才是重振金門文風之道。 其二、閱讀經典。前年商業周刊以「思考的原點」為題指出:二十一世紀的閱讀有新趨勢,從台灣、英國到美國,全球都掀起閱讀經典書的熱潮。經典書也是書的「原點」,透過閱讀經典可以提升競爭力;尤其是閱讀經典,不僅可力挽淺見寡識的習氣,更可厚植博大精深的思想!美國經濟歷史學家乃孚(John U. Nef)曾說:「任何時代都需要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家,來界定與引導學術與文化,進而培育社會深遠的思考與創意!」而此思想如何涵育?依博蘭霓(Michael Polanyi)的知識論,可藉由深讀經典來培育!哈佛大學一項研究也指出:各行業中最有成就者,都有一項特質,那就是在生活上都有閱讀經典的習性。牛津大學亦早已規畫學生閱讀經典,芝加哥大學社會委員會,更是以經典作為博士資格考試書單。 「不知所師從,不知所效法,則無以為心!」面對今日這個以創意為主導;以知識為核心的時代,且讓我們以舞動讀書風氣為先鋒,以閱讀經典為基石,深耕人心,重振金門!
-
海內存知己期待全民「世界金門日」來臨
一年一度的後浦城隍盛典熱鬧翻天,讓金城街市再度出現難得的人潮氛圍,官民同心,人神共度一個延續三百餘年的重要節日。在喧鬧的人群當中,喧天鑼鼓敲擊出眾人心願,有歡樂、有平安、有懺悔、也有所期待,這個集眾多人員血汗與智慧而成的結果,儼然蘊涵著小型金門日的重要元素,這些元素即是成就金門躋身國際舞台的基石。 民俗信仰為百姓重要的生活文化,不外是庶民生活面對無數壓力後,萌起對居家安康的期待,並經過千萬個日子累積與沈澱之後,演變成為當下多樣的面貌。農曆春節,民眾返鄉團圓即是個最典型的民俗節慶,先民開拓浯洲一千六百年至今,旅外金門鄉親返鄉過年已成習俗,回家成為金門人對家鄉歸屬與認同代名詞,不僅交融著炙熱的親情與鄉誼,同時見證著愛鄉力量仍是一個島嶼發展的重要元素。 經濟的起飛、政治的進步,促使全球民眾生活水準普遍提昇,不僅是半世紀前所不能相比,更遑論民國以前了。現代化的生活,早已嚴格打破十九世紀前尚且流行的專政帝制,民眾不僅可參政,且對生活目標要求更多更高,卻因為各種客觀環境因素影響,生活中仍然存有諸般壓力,在現實中未能自我滿足時,「信仰」依然是庶民最為重要的依歸,情感寄託所產生的力量不容忽視,當海內外金門鄉親將返鄉塑成一種信仰,豐沛能量實為金門最為重要的資源。 金門解嚴並開啟觀光序幕後,吸引著各地賓客蒞金參訪,金廈小三通更為金門開啟一個嶄新序幕,帶來人潮,也縮短兩岸暨海內外鄉親的距離,另外一個流行因應而生,百姓生活中有困苦,總是期待縣太爺能夠協助解決,親民日適時設立;而鄉親由兩岸返金作客,或是由海外回來,不論有否公私議題,總是以和縣長見面為榮,和招商引資對象不一樣的是,鄉親們心中更懷抱著濃郁的鄉誼,見到縣長就如同探訪至親長輩一樣,讓返鄉行感到踏實,鄉親們對仙洲首僕的信任,實則是對全體公僕的期待,信仰的力量,鼓勵著公僕們更加踏實前進。 「百年城隍,一日節慶」,「農曆返鄉,闔第團圓」,分別交織著諸多豐富的元素,值得策辦「世界金門日」參考。一個屬於海內外全體鄉親的日子,應是像民俗節慶一般,是草根化、生活化、情誼化,藉由母親島土地裡自然散發出來的熱能,才能召喚金門鄉親血液裡流動的鄉情元素,啟動那「回家」的信仰力量,帶領更多鄉親返鄉參與。民俗信仰並非官方足以刻意左右,然而,公部門卻可塑造一個屬於全體鄉親嶄新的團圓日,當海內外各地鄉親都能以信仰般精神返鄉,看看至親,看看父母官,當「世界金門日」由活動成為節慶,並成為信念時,必能點石成金,無形之中,錢潮、人潮將緊隨鄉誼之後蜂擁而至,世界即已跟金門緊密相繫在一起。
-
三月瘋媽祖四月迎城隍
──連結台金兩地民俗信仰打造「城隍祭‧觀光季」願景 首次有五座蜈蚣座同時上路、首次有台灣省境二十七尊城隍跨海助陣,即連英國駐台代表康傅偉也前來逗熱鬧;至少四十四個陣頭,綿延四公里長的遶境隊伍,農曆四月十二日,浯島城隍遷治三百三十周年慶典,為金門三百年迎城隍史,寫下新的一頁;金門「四月迎城隍」,台灣「三月瘋媽祖」,也正式開啟了「城隍祭‧觀光季」的美好願景。 金門百里侯、李沃士就任金門縣長未及半年,任內首度「迎城隍」、果然不一樣,「沃士承蒙鄉親們的支持,忝任金門縣長,為強化金門地區文化行銷,刻在籌謀擴大『金門四月十二迎城隍』活動,讓小而美、小而精采的金門傳統廟會活動,能透過細緻妥善的規劃,呈現出原汁原味,饒富閩南風采的民俗大典」,二○一○年四月二十日,李沃士寫給旅外鄉親的一封公開信,首先預告、傳遞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將親往台灣省城隍廟「跨海送佛帖」,並邀請遊子作伴返鄉,再續一次「四月十二迎城隍」記憶的溫馨訊息,信中,他也寫道,「金門地處國境邊界,沒有台北城市的繁華,也不及大甲媽祖的人潮,但金門累積千百年的文化傳承,歷經時代紛擾、疫病流傳、烽火戰亂、反共前線、小三通試驗,乃至兩岸大三通的現在,浯島四月十二遷治紀念的巡境活動今年已屆三百三十周年的悠久歷史!」,「『四月十二』已經形成一種符號,象徵著金門子弟回家鄉迎城隍的日子。飄泊在外的遊子平安康健,堅挺崗位,戮力奮鬥,以身為金門子弟而倍感榮耀」,「沃士了解『四月十二』對鄉親的意義!也深深了解,文化薪傳的長遠責任。迎城隍是所有鄉親共同美好記憶,從妝人、旗隊、隨香、蜈蚣座、搭戲棚、扛輦、揚大旗、打鑼鼓、看乩身起駕等等,這是金門傳統文化的精彩魅力」。 李沃士發自內心、洋溢鄉情的感性公開信,揭櫫了浯島城隍遷治三百三十年,一個擴大參與的「迎城隍」盛典。為展現邀請誠意,五月十四日上午,身著縣太爺古裝官服,親自到位於台北市武昌街的「台灣省城隍廟」,在七爺、八爺的「大神尪」及小家將助陣下,「跨海送佛帖」,盛情打動下,台灣省境的三十二間城隍廟,有二十六間破天荒應允到金門參加遷治慶典;旅台鄉親,也廣受城隍爺、縣太爺感召,紛紛結伴返鄉。 全民總動員,打破多項歷史紀錄的「浯島城隍遷治三百三十周年」,在民俗信仰的薪火相傳外,對亟欲尋求走出去,與兩岸、世界接軌的金門而言,此次廟會活動,無疑也奠下了「城隍觀光文化」的基礎。藉助送佛帖、邀台省城隍赴會,密集打電視廣告;出版《浯島四月十二迎城隍》繪本、推出紀念酒,舉辦「2010金門迎城隍│海峽兩岸節慶‧文化與觀光學術研討會」等活動的舖展,的確讓我們看到「城隍祭‧觀光季」的可能效應。 在迎城隍前一天召開的「2010年金門迎城隍│海峽兩岸節慶‧文化與觀光學術研討會」中,兩岸三地的學者專家聚一堂,台灣身體文化學會理事長曾瑞成從城隍廟會感於金門真是一個文化非常豐富的地方,「整個風情民俗,人與人間的熱誠與鄉土味,更是令人留下深刻印象」;金門縣長李沃士則以台灣「三月瘋媽祖」、金門「四月迎城隍」,作為二地連接、推動金門觀光的願景。 「三月瘋媽祖‧四月迎城隍」,如何把台灣的瘋媽祖熱潮延續到金門的「迎城隍」,讓金門的「城隍祭」發展出「觀光季」,浯島城隍遷治三百三十周年的裡外盛況,已打造了一個有力的思索空間,也有了向前跨出一大步的美好開始。
-
全民迎城隍浯島開新局﹗
四月十二日金門迎城隍風光落幕,為金門的傳統廟會活動再開新局。 大家或都感受到了,今年的迎城隍活動應是近幾年來最盛大,也是最熱鬧的一次。不但加入了金門國際文化藝術節的賣點,更邀請全國城隍廟聯誼會組團跨海逗陣熱鬧,計有來自台灣各地二十七尊城隍爺乘坐蜈蚣座巡安金城鎮老街,並加入繞境活動;此外,縣府還舉辦了金門迎城隍│海峽兩岸節慶.文化與觀光學術研討會,兩岸學者專家齊聚一堂探討宗教文化與節慶課題,李縣長除致詞歡迎兩岸三地逗陣到金門迎城隍外,更強調能具體發揚城隍文化,成為金門閃亮的賣點。 對於傳統民俗活動許多人或許都有這樣的感想:老掉牙,流於形式與俗套。但今年的活動安排卻令人感到不一樣。 迎城隍原本只是一種通俗性的宗教活動,因為諸多宗教行銷案例的帶動,讓我們覺醒,原來扎根於鄉土、庶民的力量才是魅力的源頭,最明顯的例子便是「電音三太子」的盛行。「電音三太子」說穿了便是三太子尪像與台客搖滾音樂的合體,我們是否會因為三太子太過「搖擺」,而認為對神明失之敬重?亦或是三太子本就具有叛逆、靈活的形象,而認同這樣的組合是妥切的。同樣的,城隍歷來都認為是保安一方的父母官,其形象或是莊嚴不可侵犯,但其安境護民的精神卻是始終如一的;既是如此,隨著時代的演進,父母官的形象也應該可以是和藹而討喜的。此由今年廠商贊助的活動主題T恤,以及主題商品的徵件中都看到了這樣的訴求及趨勢,而這樣的訊息正告訴我們,除了對傳統文化的堅持外,還要有與時俱進、興革更替的思維與決心。我們應當了解,就是為了傳承更多的傳統,才需要注入更多的現代元素,這不是離經叛道,而是訴求更具體的貼近鄉土,展現源於庶民的支持與力量。 要談民俗節慶的代表,最著名的當是大甲媽祖繞境的盛況。「三月瘋媽祖」當下已然成為台灣民俗活動的代名詞,因之而衍生的商機更是數以億元計。然而,在現代元素的加持下,來自四面八方的香客仍保持著跋涉百餘公里,手執香以虔敬之心隨行的精神與訴求卻是一致的,我們不應簡單的將之視為宗教文化的傳承,而是要將其視為台灣文化的一種特殊現象。這種現象當然少不了人為炒作的成分,但炒作如能兼利傳統信仰、民俗技藝與社會經濟發展,又何樂不為? 今年是金門慶祝浯島城隍遷治三三○週年,「浯島城隍」原在金門城坐鎮顯靈,清康熙十九年(西元一六八○年)隨金門鎮總兵移駐而分火至後浦,此後後浦民眾每年於遷治日的農曆四月十二日盛大舉行城隍巡安大遊行,以保留前清廟會儀制為特色。全國各地都有城隍,而金門的城隍必有其特殊之處,金門迎城隍或許離大甲媽祖的「瘋」還有段距離,但金門子民企求迎頭趕上、一新浯島氣象的心情卻是不變的。 一次全島性的活動,自然會搞得人仰馬翻,以喜慶的精神及角度來看,更希望是忙得更精神、更有價值。今次或許還有觀光團無法有效導入,媒體宣傳不足等問題,但只要開始了一切都不嫌晚,冀盼城隍文化終能成為浯島最閃爍的明星!
-
藝術跨界迎城隍
「四月十二迎城隍」,對金門人來說意義深遠,因為它承載了文化薪傳的責任使命。今年的四月十二,從李沃士縣長親往台北送佛帖,力邀全台各縣市、各宮廟城隍來金門作客開始,隨即在島內、島外形成一股旋風。今年的國際文化藝術節亦結合傳統的迎城隍大典,隆重風光登場,展開系列活動,迎城隍廟會與國際文化藝術結合,讓農曆四月儼然成了金門的藝文嘉年華。 從「金門迎城隍」與「國際文化藝術節」的整合,可以發現縣府有意藉此大力彰顯金門特色優勢,不讓歷史文化傳承失落,因此在藝術節的節目安排上,藉著邀請不同國家的異國表演團體,來金促進交流,如此,既結合了當地資源,把金門散播出去,也與外來文化交會融合,刺激了創新與突破。 此外,本屆文化藝術節,將金門的文化藝術與傳統信仰相結合,端出了「魅力浯江.藝獻城隍」的新包裝,這種帶有文化與地方特色的行銷手法,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行銷策略,可以讓在地資源和經營極大化,也是金門一個極佳的賣點。由此可見縣府團隊整合金門整體形象,昇華「創意產業」的用心。 目前,金門迎城隍雖尚難與大甲媽祖繞境相匹敵,但從文化面來觀察,金門的妝人、旗隊、隨香、蜈蚣座、扛輦、揚大旗、打鑼鼓等等,它已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觀光客共同參與,此次透過地方力量的整合,特別推出了「體驗式」活動,並以類似「營隊」的模式傳承經驗,已為將來的發展奠下穩固基礎。 我們認為,舉凡任何一個地方的活動,想要夠「潮」,形成一股魅力,總得先「反求諸己」,在內部先形成氣候,才有機會發光於外。金門的四月十二,就有這樣的內涵與凝聚力。然而,除了內部氣候,還必須內外兩者搭配得宜,才能真正讓活動發光、發熱,才可能樹立口碑,才有辦法源遠流長、風行於外。換言之,類似今年文化藝術與傳統信仰結合的行銷策略,正是其中的關鍵之一。縣府這樣的嘗試值得讚許,更期盼要能長長久久,一年接著一年地辦下去,除了單一年度的深入耕耘之外,還要讓宗教、文化、藝術的相互加乘效應,透過時間軸的延伸持續擴大。 我們認為,這項活動不但要持續舉辦,還要持續強化本土意識,因為各地城隍廟的信眾及觀光客,願意跨海到金門參與活動,不會只是為了湊熱鬧、趕廟會,他們心中是帶著朝聖的信仰而來,想到這座島上欣賞、體驗不同的浯島風華,這也是文化藝術和金門傳統結合的重要價值所在。 此外,金門已成為兩岸樞紐,站在兩岸交流的最前沿,此次特別在四月十二「金門迎城隍」期間,邀來兩岸三地民俗、文化學者共聚一堂,加上昨日抵金的「全國城隍廟聯誼會」成員,讓此次慶典已實質成為難得的藝文、宗教與學術盛宴。 不容否認,此次四月十二各項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動安排,已經帶給各界難以忘懷的藝術跨界印象。未來該如何使這些古老傳統、民俗與文化,能繼續傳承歷久不衰的生命力,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還需要全民付出魄力及決心。
-
公僕有為「政策政令」宣導與辯護之責任義務
雙英一場世紀大辯論之後,國人留下深刻印象,也由於國內各大電視台現場立即轉播,撥亂反正,讓全民瞭解原來如此,馬英九總統執政整體表現不錯。 又據媒體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銳意推動「健改」成功,終使本來掉到谷底民調應聲反彈。馬英九總統勇於接受挑戰,經得起嚴格檢視,隨著辯論結束,民調隨即返穩回昇。 證諸馬英九總統治國方向正確無誤,個人才華能力值得信任,公理只有一條,真理愈辯愈明。誰對誰錯,人民自有選擇公斷,不容是非顛倒,以「假」亂「真」,信口開河,混淆視聽。 一般而言,國政大計,包括內政、國防、外交、經濟、法務、財政、教育、僑政、榮民輔導、兩岸關係、社會安全福利與治安,組織龐大,設官分職,人有定位,事有定規,終其目的,在於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康,任何離經叛道,有悖常軌,執意倒因為果,強辯硬拗之行為表現,民意難容,必敗無疑。 馬英九總統就職迄今兩週年,綜其具體政績以觀,國內經濟明顯好轉,兩岸關係變好,國際地位變好,力求突破創新。洛桑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總體競爭力由去年第廿三名躍昇至第八名,當然不能以此沾沾自喜,不是全然沒有一點失誤,尚須馬英九總統再接再厲,發揮宏觀膽識與大膽擔大擔精神,帶領國人邁步向前。 儘管反對者慣用「媚中、傾中、賣台」等虛有名詞,畢竟「事實」勝於「硬拗」,諸如政府推動開放陸生來台,遭到在野強烈反對;兩岸協商簽訂「ECFA」合作計劃,也被說成洪水猛獸,難道政府真箇笨到作繭自縛,置國家安全與未來於不顧?在此要問多些實際,少些政治,讓國家在安定中求進步發展,大家面對大是大非,互助合作、相輔相成,有何不好?與其浪費民脂民膏,爭辯不休,不如加強協商與溝通,共同強根固本。 李沃士縣長為了縣政順利推展,也於日前親上地區「名城」電視台接受記者專題訪問,針對金門當前施政方針要項及未來發展走向,有問必答,逐一敘述闡明,曾是兩屆縣議員,此次更是換跑道,雖然上任剛滿五個月,如果說是新人,卻也不是新手。伊是家鄉人,來做家鄉事,亦且具有八年監督縣政實際經驗,地區一草一木,瞭若指掌,談起治縣理想抱負,了然於胸,鉅細靡遺,侃侃而談,讓鄉親得能藉由其口中得知,此期間縣政府為鄉親做些什麼?又將要再做些什麼?近程、中程、遠程施政計劃腹案又是如何?短短幾十分鐘時間,提綱挈領,施政藍圖,清楚可見。茲此,最需鄉親給予支持與鼓勵。 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經濟起飛,此乃李沃士縣長政見主軸,因而他曾剴切指出,金酒公司之永續經營與發展,即是地區經濟命脈,祇能更好,不許衰退。或許有人質疑,金酒市場豐沛,何需再有連鎖事業?一旦失敗,豈不平白損失?實則不然,國內許多大型企業,即多採行「轉投資」策略,藉由「多角化」經營,發揮「截長補短」,達到「穩中求勝」預期目標。 金酒公司有意進行「轉投資」計劃,著眼於「永恆與發展」。換言之,為顧好「金雞母」,減輕「單一產品」營運之風險,一切以「母體健康茁壯」為重,謀定而後動,不致捨本逐末。 新政府臨淵履薄,此期間歷經許多艱難困阻與意外災變,為國為民,忍辱負重,無怨無悔,但見「苛責多」、「鼓勵少」,紛紛擾擾,虛耗大量社會資源,倘若只因政府政策宣導不足而生疑慮,應可平心靜氣,建議政府接受檢討改進,不必大動肝火,誤了大事,讓民眾跟著受苦。 面對強大民意需求,上自中央,下至縣市鄉鎮,特別是機關首長,莫不行程滿檔,日以繼夜,內外紛繁,而各級公僕,也都上緊發條,深感仔肩繁重,為能貫徹「親民、便民、利民」之要求,化異求同,團結為先,每個公僕都應主動負起政策宣導與辯護責任。
-
誠心迎城隍用心搞觀光
今年四月十二適逢浯島城隍遷治330週年紀念,獲得縣府高度重視,李縣長不但指示將之視為年度觀光重點活動,傾全力加以行銷,同時今年的四月十二也已經創下活動期間最長、動員人力最多、投注資源最大等多項紀錄,與往年相較之下,此次活動內容豐富、多元,的確令人耳目一新。 該項活動從五月初起陸續登場,由金城鎮公所打頭陣,陸續推出「城心感動文化展」、「城隍廟現場解說」、「蜈蚣座陣頭體驗」及「鑼鼓神輦體驗」等四項文化體驗活動,並以「票選陣頭」,集章戳送Q版公仔的方式,為這項「體驗式旅遊」加分。 縣府亦不遑多讓,特別將「國際文化藝術節」與這項年度宗教盛事結合,請來了國內首屈一指的明華園演出歌仔戲,還投注經費將莒光湖閒置多年的噴水裝置活化為水舞,成為搭配各項藝術表演的絕佳舞台。 為了炒熱氣氛,每逢週末金城街頭就會響起陣陣鑼鼓,踩街隊伍讓金城愈夜愈美麗,加上「妝人」以及「小吃王」大賽,提高了地區民眾的參與,整個金門幾乎都動了起來。 在李縣長的率領下,浯島城隍不但加入了全國城隍聯誼組織,成為第33個會員,還特別遠赴台北親送佛帖,力邀全國各縣市各宮廟供奉的26尊城隍,同步搭機來金「逗鬧熱」。這將是浯島城隍遷治後浦330年來,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慶典。 此外,緊接著即將在明天登場,結合兩岸三地宗教、文史學者、專家,假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召開,為期一天半的「海峽兩岸節慶、文化與觀光學術研討會」,也將是地區難得的學術盛事。 該項活動即將在25日進入「繞境」的最高潮。據地方人士表示,由於各界參與熱烈,此次繞境隊伍規模之大,將創下歷年來繞境時間最長的紀錄。而旅行業者結合文化與影視等在地特色,推出了三天二夜、兩天一夜等特殊遊程,也已經吸引了逾5000人報名。 事實上,浯島城隍確有其宗教與文化上的獨特性,尤其金門遺世獨立,與兩岸均有一水之隔,許多珍貴的文化基因由此獲得保存,成為這座島嶼的特色。相信,這幾天曾上街走過一遭,都能從周遭的一景一物,以及參與活動的鄉親、學子身上感受到那股隱隱跳躍著的脈動。 透過宗教行銷觀光,成功的前例比比皆是,因此我們相信,只要能持續舉辦,行之有年,「金門迎城隍」未來也有希望像台灣「瘋媽祖」一樣,成為帶動地方觀光、創造旅客人潮的宗教文化特色活動。我們更要提醒,此類行銷策略,持之以恆,以及民眾的熱情與廣泛參與,才是活動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尤其活動若無法感動自己,又何以感動他人? 此次「金門迎城隍」,是地區宗教、文化與觀光相結合的一次重要嘗試,連日來各項活動已經讓地區民眾耳目一新,未來幾天進入活動最高潮,相信不論政府、民間,都能在活動過程中累積寶貴經驗。期盼此次「迎城隍」的點點滴滴,都能一一累積成為金門向上提升賴以憑藉的重要基礎。
-
黃小晶過境之後應有的省思
日前福建省長黃小晶率團來台,不但主持「萬名福建鄉親台灣鄉村遊」的首發團歡迎儀式;這也是大陸旅遊團長時間避開南部行程後,首次跨越濁水溪的南下鄉村遊,更出席大甲媽祖一千零五十年的誕辰紀念活動。根據中共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的說法,黃小晶此行的目的是「探親、訪友、做生意」。且為了配合這個主軸,黃小晶此行除了與台灣的福建鄉親會面外,還要探訪已在廈門設廠的台灣企業,也會到南投參加兩岸鄉鎮交流大會,並且出席小吃品嚐會,另外還要與中興大學學生進行交流座談。整個行程用一句話來表示,那就是「走親訪友做生意」。 好一個「走親訪友做生意」!自兩岸關係改善以來,兩岸交流熱絡,大陸省部級官員到訪台灣的人數愈來愈多,級別愈來愈高。尤者,福建與我們金門僅有一水之隔,較之台灣更有其地理、人文之密切性,是台灣所不能取代,尤其是在政治意念上,更是台灣所不能代替。而今,面對地理上、人文上最接近的大陸領導階層「走親訪友做生意」,我們金門豈能落後於途呢?又怎能無視於黃小晶之台灣行呢?所幸!黃小晶在台灣「走親訪友做生意」後,於金門循小三通模式返回大陸,且在緊湊金門過境行程中,特地拜訪金酒等相關單位,但總掩住過境之實質意義,頗值吾人深思。 在此兩岸關係急遽變化之時,在此金門百廢待舉之際,在此大陸正積極推海西計畫之日,由市場機能來言,中共當局也希望加強閩台兩地經貿合作與互補關係,建立起一個海峽經濟區。所以黃小晶此行,除「探親訪友做生意」,也率領一些有意願赴台投資的福建省企業家來台考察,希望透過雙方企業的相互投資,帶動陸企投資台灣的風潮,同時將借機推動海西經濟區發展與投資。因此,別忘了在名稱上,在地理上尚有一個與福建關係密切的地區│「福建省金門縣」更待開發,更待發展。然而,面對黃小晶對金門機場建設不足之直言,我們如何?又何顏爭取商機? 職是之故,我們期待縣府團隊,應針對大環境之遽變,立即做好基礎工程,諸如土地重劃、水電建設、交通規劃、市鎮重建、景觀更新、服務理念重建等,進而針對金門先天特色、後天資源,廣結各界人才,尤其是人才方面,應效法新加坡成功作法,向全球廣徵人才,我們雖不致如新加坡一樣向全球徵人;因為我們也沒這個條件,但至少應做到發掘人才決不可再侷限於金門人,而是廣及於台、澎、金、馬之人才,規劃出金門未來遠景,進而向各界爭取商機,當然正如本文一再重述的,地理人文上最密切之福建省,當然是首選之域。尤其是在此海西工程如火如荼之際,我們怎能落後於人呢?但別忘了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所謂商場如戰場,商機稍縱即逝,因此在此各地方政府無不卯勁爭取商機之際,能否出線,端在自身之條件是否達到要求,是以如何以劍及履及之拚勁,做好金門之基礎工程以爭商機,毋寧是此次黃小晶過境金門之後最大的啟示!
-
全民術德兼修﹐與金門同心邁向未來
任何開發中的城市,藉由招商引資,薦舉人才來大興建設是成果可期的步驟,特別是金廈小三通之後,許多政經人才悠遊兩岸,也能一展抱負,而位居兩岸之中的金門,相關人才或是藉由他人引薦,或是自我推銷,都期待能夠為地方效勞,也是本縣與全球接軌的契機,如何廣納人才,造福社稷,始終是個極其重要的課題。 金門鄉彥才俊輩出,我們卻不能故步自封,各個公私部門人才運用,依循著各種法規與管道而行,力求對單位發展目標有所助益。貨暢其流而讓市場更為欣欣向榮,人盡其才而社稷更加繁華興盛,人力銀行廣為流行和搶手,見證並影響著上列兩項標的進行。發展中的金門,公部門也好,民間企業也好,適切的人才運用,相對影響著事務進行的順暢與否。 近半世紀以來,地方青年前往台灣升學就業,能夠返鄉服務者百不及一;近二十年來,許多外賓蒞金參訪,都以和仙洲首僕見面對話為榮,同時也以能夠為金門發展付出貢獻為傲,當中不乏有真才實學者,有的卻僅是泛泛之輩,是否都是真金不怕火煉,相關部門可要扮演好監督角色,避免濫竽充數,讓公部門所託非人,浪費公帑,而成為冤大頭。 金門成為幸福城市,優渥的社會福利吸引著眾多人口落籍金門,「我是金門人,想為金門做點事」的意念帶動熱鬧氛圍,展現著現代島鄉迷人的一面。在他人仲介下,頂著知名度光環的外賓,蒞臨縣府,高談闊論,各抒己見,提供著金門未來更多無限的可能,然而,「金門不做,廈門那邊正等著請我去做。」撲朔迷離的口氣也成為某些當事人下台階的話語。 一個縣市單位要培養專業人才並不容易,以本縣為例,昔日除了老師、醫生等少數專業人才談得上計劃性培養外,其他各項人才任用,幾乎是仰望或透過各種正規管道,力求公正、公平、公開,而能人盡其才。金門鄉親刻苦耐勞,認真打拚,各行各業人才輩出,許多青年才俊常以能夠返鄉服務為工作的第一目標,雖然事與願違,在異鄉能夠成為社會的中堅,卻也是讓故鄉與各地鄉親引以為榮。 旅外眾多鄉親用功行徑,發達過程並非眾所周知,媒體將其美行顯揚出來,也是應盡責任。對於本縣而言,不論土生土長的鄉親,或是剛剛落籍的民眾,或是學有專精的名人,祇要具有真才實學,願意真誠付出,對地方發展必有所助益,即使是一個小市民,都是一顆重要的螺絲釘。鄉彥人才本就經由不斷努力而成,並非見報才是菁英,媒體不必掠人之美,而對於各類引薦對象,尤須避免無謂炒作,張冠李戴,誤導視聽。 人才為中興之本,國家與政府陵替關鍵莫不取決於用人,對於地方政府而言,人才亦為邁向未來關鍵因素,多一個人才即是多一份力量。數位年代裡,教育普及,人才易得,倘能增強愛鄉、愛家與愛民的修為,同時無私、無我與無求的付出,對於金門而言,無異是如虎添翼,為親愛的故鄉作如是期盼。
-
「白宮」歲月金中人不滅的生命樂章
「白宮」,曾經象徵金門最高學府、金中學子心中「勤樸弘毅」的不滅記憶樂章,今天風華復現! 二○一○年五月二十日,國立金門高級中學五十九周年校慶暨中正堂修復啟用典禮,今上午八時二十分起,在校長蔡錦杉主持下,展開一系列慶祝活動:中正堂修復啟用典禮、校慶大會及傑出校友頒獎、校慶餐會、校慶音樂會、藝術與人文教學成果校際聯合展演。 在砲火中建校,走過五十九周年、行將邁入一甲子的金門高中,這一回校慶,最受到矚目的,自是人稱「白宮」的學校「中正堂」大禮堂歷史建築的修復啟用,以及頒發新任金門縣長的李沃士等二十九人為傑出校友,建築與人才相互輝映,傳頌著一所學府、一座島鄉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教育史。 首先,讓我們再來回溯金門中學的一段建校史。 金門中學創建於一九五一年、民國四十年秋,係由金中、金東兩所私立初級中學合併而成,位於後浦城西門境外「中正堂」現址,初僅設初中八班、高中一班、簡師科一班,學生總數三百八十九人,首任校長傅亢,接續由許績銓、李鶴皋接任。一九五四年九月,共軍對金門發動「九三砲戰」,砲擊目標顯著的「中正堂」,有三名教師、一名學生被炸身亡,乃於翌年三月遷校陳坑村陳景蘭洋樓,林作梅、易希鎬先後任陳坑時期的校長。一九五八年八月,金門「八二三砲戰」爆發,海峽情勢緊張,政府顧及師生安全,而於是年十月,將全校九百二十一名學生,全數疏遷台灣,分別借讀台灣各省立中學,羅志超兼任校長。砲戰後,一九六○年八月,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任命姜漢卿籌備金中在「中正堂」復校,九月開始招生,復校後的校長,經歷了姜漢卿、賴淮、戴華、蔡世炎、盧錫銘等,一九八一年八月一日,金門高中附設職業部獨立設校為金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一九八四年七月一日,福建省立金門高級中學改隸國立,校長再歷王添富、李光明、李世峰及現任的蔡錦杉等。 接著,我們再來檢索「中正堂」的一段歷史。 《金門華僑志》載「抗日勝利後,旅宿務僑領林策勳首倡捐款復興金門中學建新校舍,邑僑均熱烈響應,捐校舍四棟,林克凱獨捐大禮堂一座,為紀念其先人,因此名「鈞齡堂」,書藝家吳鼎仁二○○六年八月為文〈中正堂(鈞齡堂)〉進一步說明「林克凱在菲南經營米廠致富,金門高中大禮堂是他個人出錢蓋的,所以他用父親林長庚(字鈞齡)之名命名『鈞齡堂』,希望有一天中正堂能夠正名,堂上再加懸林鈞齡夫婦、林克凱油畫或塑像及行誼,恢弘歷史本色」。 從華僑捐資興學,金門中學走過的路,歷「中正堂」、九三砲戰遷校陳坑陳景蘭洋樓,八二三砲戰流亡學生寄讀台灣各省中,烽火局勢緩和後回金門復校。這所學府所存在的歲月,也緊緊扣合著流離時代的血脈、金門島鄉的風雲幻變,飽經苦難,依然未被擊倒,昂揚奮進的校史,正是校訓「勤樸弘毅」所揭櫫的教育精神,也如校歌中「青年英雋,勵志金中,德智體群,我學所宗,肩起時代的使命,不畏艱難任重」所傳唱的教育價值。 自「中正堂」立基的金門高中,半世紀來畢業的學子,以數萬計,這些人中多成了參與推動金門當代社會進步的活力,歷五屆選出的一百四十一位傑出校友中,有在政界表現耀眼者,如福建省主席顏忠誠、金門縣長李清正、李炷烽、李沃士;有在企業表現卓越者,如曾任鴻海集團法務長的周延鵬,擔任台灣松下總經理的陳世昌、友旺科技董事長的歐陽自坤;有在學術、藝文領域散發光芒者,如今年選出的李仕德、洪春棋、陳慶瀚、石曉楓、呂坤和,也有在各行業傑出的女性校友,如育達高中董事長蘇星輝、藝人胡晴雯,曾任小學校長的陳麗玉、縣府一級主管李秀荷、二級主管葉媚媚、醫師李月娥及金門日報社長黃雅芬等。 創校五十九周年,「白宮」中正堂修復啟用風華再現,五二○,金中人回母校的大日子,讓我們重新喚回「白宮」記憶,共同記住一段歷史、一座島鄉、一所學府,齊祝金門高中,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