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行銷金門精緻文化 發展深度生活行程
近日由於縣府的努力,原本自八月一日開始大幅銳減的陸客自由行人數,可望由於大陸官方放鬆對外島的旅遊管制,讓金門的觀光產業減少因大陸政策改變所造成的影響。不過,由於兩岸關係仍舊詭譎多變,而中美貿易衝突的影響也相當深遠,恐怕造成全球性的經濟衰退。有鑑於此,金門未來的發展應有更整體性的思維,走出當下受制於人、被動而附屬的角色,以金門本位的思考出發,從根做起地厚實金門社會的價值,並以此來行銷其精緻的文化,進而發展深度的生活行程。 在理解金門的地位,很容易地會從它在大陸邊緣、兩岸中介的地緣來掌握,這種存在的樣態,也就是個附屬的角色,並因此而變成被動的、受制於人的。這樣的心態由來以久,不單單在國共內戰期間成為東西冷戰的最前線,就是解除了戰地政務之後,金門社會也殷殷切切地盼望著小三通政策的通過,能在兩岸間扮演著中介的角色。然而,最前線也好、小三通的中介也罷,這些角色不僅都被動地受制於人,一旦政策發生變化,往往就對金門社會造成莫大的衝擊,這種高度附屬性的狀態,也就讓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並讓其中的人們想要離開、難以安居樂業。本文當然不是天真地無視金門的地緣政治,而是強調對於金門的理解,應以金門作為本位地出發。也就是主從易位,金門不是邊陲或中介,而就是金門人理解世界的起點與中心。事實上,這樣的視野還是與楊鎮浯縣長在選舉時所揭櫫的「找回價值」相符的。 以金門為本位,找回金門人的價值,首先要反思當下之所以會從「邊陲」與「中介」的位置,來理解金門的原因。簡單地說,這是因為金門長期以來成為不同的政治中心,台北、北京,乃至於華盛頓與莫斯科,之間衝突的據點。這是歷史的事實,甚至當下也正在發生。然而,也正由於此一地緣因素,而使得金門在戰後快速地發展,居民的可支配所得就整體台灣社會來說,僅遜於台北與新竹兩地,並且還有金門酒廠的金雞母,讓金門成為全台最幸福的城市。也就是說,邊陲與中介的角色並不是件壞事,它成就金門的富裕與發展。不過,邊陲與中介的角色也有其負面的效果,附屬的角色與不安的情境,型塑了一個過度重視經濟利益的文化,再由於鄰近大陸而享受了經濟崛起的紅利,更膨脹了經濟的地位,而忽略了其它層面的價值。如今隨著兩岸的緊張及國際政經局勢的不明朗,使得金門必須要重新定位自身的位置與價值。 人一旦有了價值,並且是來自於對傳統的認同,與接地氣的踏實生活,也就更能面對世界的不確定及不安心。金門人是富裕的,但如果我們的富裕只有經濟的面向,那麼仍然很可能在起落的景氣之間擔心害怕。金門有很多豐富的傳統文化,而這些傳統文化更由於解除戰地政務後的發展,而逐步復育、重建,並展現其風華與精緻。其實,在這一波全球景氣的衰退之際,金門社會正好可以反思先前過度重視經濟的心態,而在文化復育及重建之際,放慢腳步地回到土地上生活,不只是感受這些價值而安居樂業,並且配合著金門的美食美景、精緻文化,塑造出金門文化的品牌來行銷世界。這不只是為了觀光旅遊,而是在翻轉文化與經濟的順位之際,告訴世界一個更好的生活方式。
-
金門文化與時俱進的保存、詮釋、經營
同樣的詞彙,常因著不同的時空背景,而有著不同的觀念和作法。諸如「教育」在千百年間一直受到重視,但具體的執行,在不同時期都有著各具特質的實踐方式;文化的理解與保存也是如此,與時俱進的思維,是我們面對外部衝擊時,所需要具備的基本思考。 20世紀後半,透過世界遺產公約與登錄的工作,對人類有關文化與文化遺產的理解與保存,帶來相當大的轉變。當時的價值觀,仍多由菁英秀異份子(Eliet)主導,以傳統封建的意識形態作為評估基準;登錄的物件,多集中呈現美感、壯觀、重要性等三項「領導」階級的價值觀。諸多教堂、宮殿、城堡、花園等屬於金字塔頂端的建築物,在這段時間內被登錄為世界遺產,並對世界各國的文化資產價值觀造成影響。 八十年代後期,受全球化、教育普及和資訊快速流通的影響,文化的主導性不再是少數族群的專利,文化多元性與多樣化逐漸成為國際的主流思考,文化遺產與公民權(Heritage and Democracy)成為2017年ICOMOS大會的主題,活態遺產(Living Heritage)的宣示,清楚的說明文化和文化遺產的價值認知,已逐漸扁平化並與常民生活經驗結合的重要趨勢。 「近廟輕神」,這句閩南常見的成語,意指人們對於生活週遭的珍貴價值習以為常而流於輕忽。金門千百年來建構出的閩南、僑鄉、軍事文化以及承載這些有形無形文化的地貌景觀,他們的價值透過近十餘間持續的研究,已然逐漸呈現並形成各界的共識;然而次階段的保存活化工作,則是更為嚴竣的挑戰。事實上在全球化和經濟發展的壓力下,世界上有許多地區,和金門面臨著類似的衝突和保存的議題,也帶動相當多的研究,試圖為這些困境尋找合宜的出路。 英國的鐵橋谷(Ironbridage Gorge)是全球最早以產業遺產(Industrial Heritage)登錄為世界遺產的標的之一,目前由伯明罕大學在此設立研究中心,推動保存和教育推廣的工作。 英國伯明罕大學鐵橋谷世界遺產中心主任麥克羅賓森教授(Mike Robinson)長期研究前述全球性的議題,日前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公開演講中,即已提出「保存、詮釋、經營」是未來文化和文化資產永續的三個重點。過去,這三項事務雖然都是文化界普遍認知且持續進行的工作;然而,我們是否認真考慮: 一、保存:是否在保存工作之前已確實掌握「價值優先」的原則,並提出合宜的對策。在保存規劃之初,同時考慮未來可能的經營管理和永續的策略,並納入保存計畫。 二、詮釋:既往過於菁英化,太依賴科技的詮釋,是否可以有更為平易近人,更貼近新世代的方式,掌握價值且能說故事的人才,是極為需要的。 三、經營:能否逐漸擺脫全部依賴公部門的方式,轉為爭取多方資源投入,建立由基層出發,擴展聯盟組織跨域合作,將是未來的必然趨勢。 單一事件或物件的理解,和由整體面向觀察所呈現的價值,當然是大不相同的。單棟文化資產和群體的聚落、市街、軍事防禦體系,所能反映的保存價值、詮釋方式以及經營管理的策略,也是截然不同的。世界上近年強力推動的文化景觀、文化路徑等主題,也在在說明這種由整體出發見樹更要見林的觀點;對未來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國內文化部對此種方向,在政策上已有所回應,但各地方政府的主動性仍有待觀察。 同一件工作,在不同時空背景和觀念引領下,應該有不同的對策。文化和文化資產的保存、活化進而透過觀光加值,在世界各國早已是超越既有「文化體系」,將之而提昇至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層級。基於新的思維,重新盤點既有基礎、掌握資源,在政府體制、行政程序和執行分工等層面,建立以文化為基底的整合施政,將是未來金門開展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
鬆綁小三通後之啟思
好消息!大陸出入境管理部門公告:自九月二十日起恢復受理金門、馬祖、澎湖小三通個人旅遊簽注申請,對長期仰賴小三通的金門觀光產業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昔日陸客穿梭大街小巷之榮景,將可望再現! 福音何來呢,緣於大陸自本年八月起,限縮陸客赴台自由行之政策,不僅嚴重衝擊台灣本島各行各業之榮景,更影響金門小三通之相關產業。單9月1至10日小三通陸客累計入出境4,273人次,即較去年同期減少了74%。因而,縣長楊鎮浯和縣府團隊,即搶先在第一時間,表達「赴台旅遊」與「赴金馬旅遊」的自由行簽證本有不同,政策上應予區隔處理外,更立即邀集澎湖與連江兩縣府正、副首長,於8月12日共赴北京,一同拜會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劉結一,力陳金門的需求與態度,極力爭取金馬澎小三通相關旅遊政策之續行,目的就是希望能將金馬澎,小三通自由行相關政策調整的衝擊,降至最低。而今,終迎來大陸鬆綁小三通之佳音,當然是福音! 然而,事貴啟思,在大陸鬆綁小三通後,如何藉此省思以啟未來,方是萬全之策,且論之以襄。 眾所周知,觀光產業潛力無窮,所帶來的經濟價值,不亞於高科技產業,目前世界各國,已普遍將之視為21世紀的明星產業,而如何吸引國際旅客前來自己的國家旅遊、消費,也就成了各國拚觀光經濟的重點。而其關鍵即在於各區特色。諸如台灣的人情、美食,一向為來台旅客所稱道。易言之,如何讓更多世界旅人知道我們金門?方是如何行銷的賣點、進而拓展更多客源?此理放置於金門,更有其至理;尤其是面對陸客有可能鬆綁之際,更要有新的啟思,以策未來,尤其在準備上。 觀光產業包括旅行業、旅館業與觀光遊樂業,因此在準備上應是全面化、國際化。諸如日本近年喊出「觀光立國」口號,致力推動觀光產業,善於行銷在地自然與人文特色,然而面臨英語溝通能力,及產業環境國際化程度考驗,卻有其困境,其經驗值得我們借鏡。回到咱金門,且問就目前咱金門之飯店業、運輸業、旅行社,在此方面之準備是否完成,未來人才發展與產業趨勢的前瞻之見,是否已準備好。 我們很欣見縣府已有此啟思。正如縣長楊鎮浯所重申的,將持續要求觀光處及相關單位,儘速推動觀光體質調整策略,推展多元客層、穩定客源、包機旅遊、國際旅客獎助、國內秋冬旅遊等辦法,並積極邀集地區觀光產業交流座談,共謀良策齊心努力,一同帶領金門觀光跨越挑戰、再創榮景。 善哉斯言,就此而論,咱金門四面環海,未來之觀光重心,除傳統閩南建築(文化)、軍事遺跡外,更應朝海洋生態、海邊遊憩發展,諸如「藍色公路」、「遊輪假期」方面思索。且就觀光趨勢來論,過去傳統的大眾觀光,雖締造了相當規模的經濟成果,但這樣的觀光模式,不但帶來環境問題,地區發展亦未因而獲利。因此生態觀光、綠色觀光、柔性觀光等一一隨之興起。此種啟思,何嘗不是金門觀光之至理!
-
整合旅遊資源 極大化競爭優勢
報載,為發展智慧觀光,迎合世界潮流趨勢,與國際接軌,由交通部觀光局推動建置的本土品牌OTA「臺灣旅宿網訂房平台」正式上線,目的在主動協助旅宿業者擴大其客源,並提升台灣的旅遊業市場之競爭力。 據了解,目前臺灣旅宿業共1.2萬餘家,客房數超過23萬間,鑑於自由行旅遊消費型態的改變,消費者已高度依賴訂房平台,而旅宿業者與國內外OTA合作行銷卻須支付近2成之高額平台上架手續費,大幅壓縮旅宿業者經營利潤,為了照顧合法旅宿業,交通部觀光局遂將「臺灣旅宿網」轉型並推動建置本土品牌的「臺灣旅宿網訂房平台」,將提供合法業者利用此一工具作行銷方式的轉型,透過線上接觸到更多的消費者,進而建立旅宿業自有品牌與客戶忠誠度。 所謂的OTA,是Online Travel Agency的簡稱,也就是線上的旅行社,意指將傳統旅行社的業務用科技和網路線上化、透明化,透過應用程式編程介面與更多傳統旅行社串接,擴大產品線與通路。例如:消費者透過旅行社的網站便能搜尋到國內外的飯店,並直接線上下單,對傳統旅行社而言,經由OTA的串接便能免去四處接洽國內外各大飯店的時間和人力,也可以馬上提供消費者豐富的產品選擇,當然,這既是轉機也是危機,表面上是平台、旅宿業、消費者都得利的事,但也意即會有更多的實體、非實體業者進入這個市場,消費者的選擇或許更多了,但伴隨而來的將是良莠不齊,更難判斷及選擇好的商品,以及更多、更難以預期的履約紛爭。而交通部觀光局推出官版的訂房平台,至少會有一定的把關作用,消費者也能更安心、放心的進行選擇,對業者而言,因為是免費的,直接少了2成左右的成本,或許也能因此提供消費者更優質的價格及服務,也有助於提升自我競爭力。但問題來了,如果官方可以擁有上述的競爭優勢,那市場上的OTA公司又該何去何從?會不會有與民爭利的問題? 事實上,如果有看過觀光局「臺灣旅宿網訂房平台」的朋友應該會很容易的發現,它的功能還算是「陽春」的。目前全球市值前三大的OTA公司,便包括許多人熟悉的中國Ctrip攜程旅行網;在「攜程」上可以完成的事,可以發現的促銷及優惠,顯然是官方力所難及的,而攜程後續能做到的履約服務,同樣是官版難以望其項背的。所以通認OTA的發展趨勢是:大者恆大、小者專精,中庸者只能被淘汰。如何讓官版成為不被淘汰的那個,恐怕不是單有官方的身分便足矣,關鍵還是內容的經營,否則遲早會徒留形式,淪為市場的「雞肋」。 平情而論,金門的旅遊也存在一樣的問題;或許現階段還看不到「大者恆大」,但要做到「小者專精」,卻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課題。的確,金門有許多特色旅遊資源,卻看不到太多特色化的經營;也或許因為門檻不高、胃納有限,讓「專精」的業者更不容易呈現其優勢。就此,我們認為金門也應該要有官方的旅遊資源平台,其目的不在促成直接的線上消費,而在發掘、媒介、搓合及行銷更多的「潛力股」;做法上,可以採用會員制或俱樂部等方式,讓更多專精的目標客群及業者可以各取所需、優勢發展,走出自己的風格與特色之路!
-
開發國際旅客 推動金門觀光
因受兩岸關係變動波及,今年8月份小三通入出境總數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87%人次;本縣觀光處表示,金門因特殊地理區位及政經背景,在觀光產業推動上,難免會受政經局勢及觀光產業本身景氣循環等因素影響,然而縣府也信心喊話,說明早於年初即規劃開拓新市場,推動國際旅客、鎖定東南亞旅遊客群;希望分散產業風險,改變旅客來源結構,帶領業者穩健經營地區最重要的觀光產業。尤其經縣府多方奔走協商,大陸出入境管理部門公告自九月二十日起恢復受理金門、馬祖、澎湖小三通個人旅遊簽注申請,對長期仰賴小三通的金門觀光產業而言,無疑是一大好消息。 縣府觀光處指出,108年8月小三通入出境總計183,946人次,較去年同期189,384人次,減少5,438人次,衰退2.87%。至於台灣旅客入出境人次則為94,041人次,較去年同期100,168人次,減少了6,127人次,衰退6.12%,而陸旅客入出境總人次計87,337人次,較去年同期86,798人次,增加539人次,成長0.62%,而其中大陸旅客入境共計42,939人次,較去年同期43,484人次,減少545人次,衰退1.25%,落地簽共計5,560人次,較去年同期6,936人次,減少1,376人次,衰退19.84%;亦即衝擊較大的在於落地簽族群。 觀光處進一步說明,大陸於7月底突然公佈8月1日起,暫停47個城市赴台自由行,小三通往返人次已漸受到影響,自由行人數減少,明顯表現在8月落地簽人次,較去年同期衰退了19.8%。觀光處因此呼籲業者配合政府政策推動,一起共同健全金門觀光體質。 而為了降低陸客緊縮衝擊,交通部也祭出堪稱史上最大規模的國際旅客優惠措施,從免簽、團客到散客無所不包,藉此大搶客。交通部日前召開應變會議,將加強招攬日韓、東南亞等十大市場旅客來台,提出四大擴大市場計畫,包括簡便簽證、提高包機獎助及日韓自由行首次來台獎勵、新增航點航班、引客至中南部,最快十月實施。台灣的旅遊業,為了避免過度倚賴大陸市場,其實這幾年來非常積極的向國際觀光客招手,行政院長蘇貞昌就說,近三年來國際旅客達到800多萬人次,近三年來就成長了120萬人次,而在外國旅客當中,日本觀光客消費力最高,平均每天可以貢獻220萬美金,其次是港澳旅客,而第三名則是韓國旅客。 面對逐漸嚴峻的兩岸政治氛圍,縣府勇於承擔、劍及履及;雖身為地方政府,卻願意挺身站在第一線,為地區產業發展發聲爭取,終於獲得陸方善意回應。另觀光處也配合中央相關旅遊補貼政策,研擬相應對策與措施,持續廣納地區各觀光產業實務意見,解析市場面問題,並提出具體可行方案,同時檢視現行觀光政策,去蕪存菁、調整方向,也將透過國內旅遊、包機、獎助辦法等層面之推廣計畫,不僅與金門觀光產業站在第一線,多元佈局、長期耕耘,共同面對各項挑戰,更希望透過調整整體產業體質,持續爭取更多、更優質的國際旅客,帶領金門觀光開創嶄新局面。
-
陸客自由行即將鬆綁 適時調整金門觀光政策
大陸文化和旅遊部公告自今年8月1日起,暫停47個城市大陸居民赴台自由行後,9月上旬小三通陸客累計入出境4,273人次,較去年同期16,202人次,減少了74%,已明顯感受政策帶來的衝擊。為了降低該項政策的影響,楊鎮浯縣長積極協調,除於第一時間表達「赴台旅遊」與「赴金馬旅遊」之自由行簽證本有不同,政策上應予區隔處理外,更於8月12日邀集澎湖與連江兩縣府會正、副首長共赴北京,一同拜會國台辦主任劉結一,力陳金門的需求與態度,極力爭取金馬澎小三通相關旅遊政策之續行,目的就是希望能將金馬澎小三通自由行相關政策調整的衝擊、損害降到最低。 由於兩岸整體氛圍的變動,據統計資料顯示,小三通陸客佔總人流45%,其中自由行更佔70%,金門小三通人流被自由行禁令、團客限縮腰斬一半,金門無可避免會受到波及影響;對於政策變動,金門觀光應該適時調整,避免太過度依賴大陸客源,應儘速推動觀光體質調整策略,推展多元客層、穩定客源、包機旅遊、國際旅客獎助、國內秋冬旅遊等辦法,且應積極邀集地區觀光產業,交流座談,共謀良策、齊心努力,與金門觀光產業站在第一線共同面對挑戰,化危機為轉機,帶領金門觀光開創新的局面、再創榮景。 二○○一年起,兩岸金廈小三通試航開始,無需經香港、澳門轉入大陸,可直接由金門到大陸地區;迄今小三通邁入第十八年頭,往來逾二千萬人次,金門處於兩岸和平的重要地理位置及扮演著關鍵角色。受大陸縮減陸客自由行影響,金門首當其衝的重災區,亟需中央各項政策與資源投入,俾減緩對觀光相關產業的衝擊。因應陸客限縮自由行旅客急凍,所幸經過楊鎮浯縣長與縣府團隊的多方奔走,與陸方溝通爭取小三通區隔政策,利用各種管道傳達金門觀光產業的困境與需求,於近日露出曙光,小三通陸客自由行即將鬆綁,縣府明顯感受到兩岸中央高層對於金門整體發展的理解與善意,也會善盡歷史演進與地理區位所賦予金門的重責大任。 金門觀光處也研議多元市場拓展,將透過「老兵召集令」、「鄉鎮特色文化季」、「國際媒體金門踩線」、「汶萊包機」等作為,以「國際行銷、發展多元組成市場」為推動國際觀光目標,吸引新加坡、港澳、馬來西亞、日韓等觀光客為目標市場,參加國際旅展、媒體露出、包機來金旅遊等面向來分階段的陸續進行,爭取多元旅客來金門渡假旅遊。並配合中央推動各項「獎助國民旅遊優惠方案」,除了現行的離島加碼補助方案外,離島補助金額將不予框定,視實需補助,無經費上限之限制!目前已修訂公布「金門縣政府108年度獎助旅行社包機招攬旅客來金門旅行實施要點」,提高非大陸地區境外包機獎助額度,每來回架次新台幣35萬元;在東南亞約有七、八十萬金門鄉僑,對於家鄉教育和建設貢獻良多,也研擬「金門縣政府108年度鼓勵國外旅客來金旅遊度假獎助計畫」,以開拓客源並吸引海外僑胞及年輕一代返鄉,認識家鄉,帶動觀光產業發展;也將持續辦理各項主題性活動,包括赴台舉辦推介會、研訂相關獎助計畫、積極向中央提案爭取補助經費等措施,並積極改善各景點遊憩環境及深度,並藉由新景點的開發,有助於景區環境升級,也提供旅客更友善的旅遊環境。 經歷陸客人潮遽減的時機,應全面檢視地區的觀光旅遊設施,協助輔導觀光從業人員考照、受訓,強化民宿業者的相關訓練,以提昇觀光服務品質;旅遊相關配套措施不能鄉愿,要蘿蔔與棒子齊揮,不能單單給予獎勵,適當的懲戒也有必要,特別是有些業者自律性不足,不僅造成業界惡性競爭和惡性循環,藉著人員複訓徹底導正觀光業不良的氣息,並廣納地區各觀光產業實務意見,解析市場面問題,並提出具體可行方案,做到去蕪存菁、調整方向,也將國內旅遊、包機、獎助辦法等層面之推廣計畫,透過調整觀光業整體產業體質,更進一步使金門整體觀光品質提升及轉型。
-
正視輿情反映與政令宣導 提昇行政效率
縣長楊鎮浯主政以來,對於輿情反映至為重視,決議將採多項措施,加強回應與宣導,俾廣週知,提昇行政效率。 回顧縣政發展史,一棒接一棒,胥賴團隊成員同心同德,同甘共苦,鄉眾鼎力支持與配合,一步一腳印,齊力向前行方克有成,如今世事多變,百廢待舉,更須大家團結合作,不分爾我,相互包容鼓勵,攜手併肩打拚,奮發圖強,無私無我,盡心竭力,不意氣,有志氣,共赴事功。 正因環境在變,民意高漲,需求日增,政府有限資源,公僕內外紛繁,案牘勞形,顧此失彼,實屬難免,所謂:「做呷流汗,嫌到流涎」,為能掌握社會脈動,加強輿情回應與政令宣導,俾使鄉眾了解縣政團隊在為鄉邦做些什麼重大建設,解決多少民瘼民困,進而深入傾聽鄉眾心聲,針對大家需求事項,分門別類,概由權責主管部門,依照公務處理程序列管研辦逕覆,能做即做,然則說明,做到事事說清楚,說明白,大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化異求同,同中化異,凝結心力,眾志成城,就施政服務而言,應為而為,至關重要。換言之,做好輿情回應與政令宣導是現階段施政服務要項,有質有量,有廣度深度,鄉眾最愛。 無可否認,庶政龐什,任務艱鉅而道遠,儘管長期以來棒棒不落空,績效看得見,無一不可接受眾眼檢視,然而好要更好,未來願景可待可久,則是民意之所繫,何況凡人活在希望中,民意最大,無可厚非。 回顧歷任主政者,包括軍管與戰地政務體制時期諸君,莫不投下耕耘心血,也都留下可長可久施政成果,如今時空推移,時代進步,科技發達,民智大開,生活水平節節上昇,因而施政服務難度加大,改革創新,動輒得咎,緣此,實事求是,不偏不倚,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原則,義無反顧,勇往直前,不離正道,就有價值。 有人說:社會是個大染缸,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不足為奇,而公僕面對眾生,有人說好,自也有人說歹,好人說好,歹人說歹,乃常態也。畢竟有人住居之地方就有輿情反映與批評,能以兩者資為施政服務參考改進方針,結合週而復始施政績效宣導,如此下情上達,上情下達,政民溝通管道順暢,有助政通人和,讓新局顯現。 服務為助人之本,貴在誠懇實在,態度親切,應對有序,讓人有個好印象,有鑒回應民意需求猶未盡如理想,尚有檢討精進空間,爰特藉此建議公部門,政績宣導宜由內而外,亦即先教團隊幹部,使之相互清楚當前施政目標重點與執行成果,如此對外宣導人力不虞匱乏,回應內容具體不二,立威置信。宣導方式,可採口語、文字、電化交換推動實施,諸如定期直播,佐以其他方式,兩者併行,落實亦宣亦導,消弭民怨於無形,政務運作順利。
-
推動金廈生活圈 陸方仍積極進行
中國官方於7月31日下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與旅遊部」網站,張貼「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關於暫停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試點的公告」:「鑒于當前兩岸關係,決定自2019年8月1日起暫停47個城市大陸居民赴台個人遊試點」導致兩岸旅遊業哀鴻遍野;但是近三個月來,廈門、漳州、平潭綜合實驗區等福建多地,積極細化落實具體舉措,推動兩岸融合發展,除提升經貿合作暢通、推進基礎設施聯通等共性外,福建各地對台融合發展盡顯地域特色。 根據中新社報導,在推動和馬祖、金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中,福州、廈門正發揮關鍵性作用。福州將發揮榕馬磋商會機制平台以及民間協會作用,推進榕馬通水、通電、通氣、通橋工作。廈門將推動通過海纜輸電方式向金門通電;推動向金門供應液化天然氣;推進開展廈金大橋建設的前期工作。 除了互聯互通,福州將提升榕馬經貿合作水平,福州官方表示,積極推進馬尾、連江與馬祖開展更緊密的通關合作,支持福州、馬祖利用榕馬區位優勢,互設海外倉。 廈門則打造「廈金共同生活圈」,廈門官方並透露,把文化、旅遊、體育、會展等廈門公共服務平台向金門延伸服務,鼓勵金門同胞來廈門參加各類群眾性活動;建立完善廈金常態化對接協商機制;提升完善廈金兩地公共衛生與衛生應急合作;建立廈金氣象、地震防災減災合作機制和重大空氣、水域汙染事件通報機制及應急處理機制,健全海上應急常態化聯絡機制。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3月9日參加大陸全國人大福建團審議時談及兩岸關係,再度提及對台「新四通」,並表示優先與金門馬祖通水、通電、通橋、通氣,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努力把福建建成台胞台企登陸的第一家園,「只要能做到的,都要盡力去做」。 金門鄉親可能會想不透,習主席在黨內的影響力是否下降了,不然為何他言猶在耳的指示,不到幾個月卻被打折扣?大陸文化與旅遊部的一紙通告,讓兩岸交流突然大為降溫,不是要「能做儘量去做」、「能通儘通」?怎麼變成反其道而行?究竟其中又有何貓膩? 一般研判,文化與旅遊部通告暫停自由行只是針對台灣大選前的措施,選後應該會重新放行才對,大陸方面還是以兩手策略,「棍子和胡蘿蔔」並行,目前的政治氛圍不利於兩岸進一步交流,所以就先按下止水閥,讓交流降溫,這也是棍子戰術在前,胡蘿蔔在後。 但是,習主席的指示,福建等地還是積極配合,並落實在具體項目中準備實現,像「通電」、「通氣」這「新四通」中的兩通,只等我方開口,陸方根本就可以「水到渠成」,只是我方陸委會有所顧忌,這些政策面並非操之在地方政府手中,必須透過兩方協商才可以進行。 廈門方面積極推動金廈生活圈,鼓勵金門鄉親融入廈門各種公共平台,尤其是文化、旅遊、體育和會展等項目,金門鄉親在這些項目的交流上,實際上已逐漸超過對台的交流,金廈生活圈已漸成形,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果「通橋」做得到,金廈連成一體就指日可待。 只是,隨著自由行暫停,從8月31日起小三通航班上,已出現一艘船只有十幾位乘客的蕭條情形,整個五通碼頭人潮相形失色,再這樣下去業者禁不起虧本,可能要求縮班,小三通二十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榮景,一夕崩盤實在可惜。
-
國際教育交流 走入世界教室
縣府日前於金門農工禮堂辦理「108年度國小國際教育交流成果」發表會,與會學子除了分享海外交流學習的喜悅,也在發表會展現繽紛豐碩的學習成果。參議陳金增表示,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聚焦金門學子「問題解決力、智慧科技力及全球溝通力」為本縣努力與落實的國際教育方向;教育處也指出,國際教育不僅是學習外文,更是增加國際體驗、涵養國際視野的目的。 教育處指出,隨著108課綱正式上路及明年實施的教育部國際教育白皮書2.0,透過跨領域的課程設計,增廣學生全球視野及競爭力是本縣相當重視的教育政策。108年度國小國際教育交流以「從心走入世界教室」為主題,也以國小階段著重的文化理解、多元體驗能力,讓157名學子分別於今年暑假至日本廣島縣尾道市和澳洲昆士蘭省進行國際教育交流,藉由進入當地課室,學習不同國家的文化、教育方式及習俗。 世界就是我們的教室!跟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共同學習,看見不同的世界觀點,是一生中相當難得的一次經驗。藉由國際教育交流,能深入了解異國風俗民情,文化衝擊雖不可免,深信真誠相待可除卻語言隔閡、化解文化屏障。也期許交流學生勇敢做自己,充分展現真實自我,甚至歷經些許碰撞獲得果實才是甜美,更為教育交流之真諦。而持續舉辦國際教育交流活動,是盼由學子向下扎根涵養尊重多元文化世界觀,藉由交流雙方情誼之建立,並可提升金門的國際能見度。 今年是108課綱元年,教育處未來也將以「在地國際化」為核心目標,研擬金門縣版的國際教育白皮書,更透過行政與教學端的整合,搭配學校校本課程設計、領域教材,進行跨領域的國際教育,期能提供一般學生更多國際學習素材,也將提供弱勢學生學習的機會,為金門學子建構廣度與深度兼具的國際教育系統。 國際及兩岸教育交流係我國在國際上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進行教育、學術研究等方面,進行互訪、觀摩、交流及相互學習的活動,為我國走向國際化、認識世界,與世界接軌,並讓世界進一步認識我們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本縣積極推動國際教育,隨著學子的足跡陸續走訪美國、英國、新加坡、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當學子的足跡踏出金門與台灣,當眼界被開拓了,開始與世界接軌交流,就知道自己真的可以擁有很多、很大的夢想。 教育是百年大計!讓金門走向世界,讓世界走入金門,提升與拓展我們的國際視野,透過國際教育交流活動,來引領地區學子進行國際理解,進而養成具備國家認同、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感的國際化人才。
-
餘韻流風遊古城
中秋佳節傳佳音!台灣好行景點接駁公車,從本月起,於金門縣開設第6條全新路線:「尋城趣文化小旅行」,由專業的導覽人員全程解說,伴遊金門最老古城「金門城」,邀請大家一同穿梭時空600年,探訪深具歷史文化氣息的11處私房景點。 「台灣好行旅遊服務」,是專為旅遊規劃設計的公車服務,從臺灣各大景點所在地附近的各大臺鐵、高鐵站接送旅客前往臺灣主要觀光景點,不想長途駕車、參加旅行團出遊的旅客,搭乘「台灣好行旅遊服務」是最適合自行規劃行程、輕鬆出遊的好方式,也正響應了節能減碳、環保樂活的旅遊新風潮。如今全台核定路線達55條。咱金門縣總共有6條路線,包含水頭翟山線、古寧頭戰場線、獅山民俗村線、榕園太湖線、風獅爺主題路線,以及今年主打漫遊金門最古老聚落「金門城」的尋城趣文化小旅行。 尤者,金門縣是全國唯一全線配有導覽解說人員,且連續多年經評選為台灣好行服務品質第一名。此次所推出的「尋城趣文化小旅行」,每週日上午08:30及下午13:30,各有一班次從金城車站出發,沿線景點包括:北門、古地城隍廟、西門甕城、睢陽著節廟、南門(金酒舊廠)、葉華成故居、文臺寶塔、虛江嘯臥碣群、漢影雲根碣、東門、魯王疑塚共11處停靠站。沿線景點的歷史貫穿古今中外,小鎮的代表「金門城」可說是金門的縮影,許多遺跡的留存足以遙見當時規模。旅客搭乘台灣好行就能穿越到明朝、清朝和民國、戰地政務時期,再回到現在,貫穿600年歷史的深度文化之旅不容錯過。 我們之所以重視此次之「尋城趣文化小旅行」,主要係「金門城」,正是金門最具歷史的地方,其歷史可追溯至明洪武20年,由江夏侯周德興所建,目的是為抵禦海盜的侵擾,及保護當時居住此地的千戶居民。金門城高2丈5尺、周長630丈,建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牆外再環以3公尺的護城壕溝。而金門之地名,正是緣於昔日建城時之寓意: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取其精意,得出「金門」,沿用至今。豈止是令人尋古訪幽而已,更多的是其歷史之餘韻及流風。 餘韻及流風何在?正如《明太祖實錄》所載:「命江夏侯周德興往福建,以福、興、漳、泉四府民戶,三丁取一為緣海衛所戍兵以防倭寇,其原置軍衛非要害之所即移置之。德興至福建,按籍抽兵,相視要害可為城守之處,具圖以進,凡選丁壯萬五千餘人,築城一十六,增置巡檢司四十有五,分隸諸衛以為防禦」,金門守禦千戶所城為其中一座千戶所。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強化城池防務,除城牆增高3尺外,並在西、北、南三面加築月城。正統八年時,都指揮劉亮,與千戶陳旺又建四門敵樓。然至明末時,金門即成為明鄭與清軍攻防之地;有如今日國、共雙方攻防之歷史。終致遷治而沒落。 知性旅遊之特點,在於歷史人文之解說與感興,此不但是古城餘韻流風之所在,更是台灣好行之初心本意,因而,我們在欣聞此消息後,更應有此認知與願景,方不負有司之用心;古城之流風,且以此為襄,併共賀中秋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