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
從法國諾曼第看金門軍事觀光的定位
日前南韓盧武鉉走過北緯三十八度線的板門店,進而與北韓金正日握手的畫面,全世界都在看。戰爭禁地的神秘感,也伴隨著這次政治對談而曝光,再度勾起了人們對韓戰歷史的好奇心。 根據︽金門縣觀光發展整體計畫︾第一次通盤檢討(2005)的調查發現,遊客對金門最強烈的印象為戰地風光(39.5%),最吸引遊客的觀光資源為戰地風光(37%),最想到金門從事的活動為戰地參觀(29.7%)。可見二十世紀中葉以降的戰爭歷史與軍事地景,是金門最具魅力的特色之一。從世界著名軍事觀光勝地法國諾曼第(Normandy)的現況來看,金門在硬體資源上的條件不但不遜色,甚至還更為壯觀,但軟體卻遠遠不如。如何有效地整合、轉化、整修、經營、行銷現有軍事資源,已是十分迫切的課題。 諾曼第位於巴黎西北,北濱英吉利海峽。1944年6月6日拂曉,美國、英國、加拿大為主的盟軍發動歐洲西線反攻,奠下盟軍決定性的勝利。到目前為止,諾曼第戰役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約有近三百萬士兵參與其中。對於如此重要歷史戰場,法國人是如何再現或展示它?又是如何將之發展成軍事體驗與觀光勝地? 戰爭歷史的再現與展示,關鍵在於歷史論述。以諾曼第最重要的博物館---剛城(Caen)和平紀念館為例,其展示主軸跳脫了歌頌領袖個人(如戴高樂或邱吉爾)的英明領導,或是盟軍如何戰勝納粹德國的敘事方式,相反地,他們試圖讓觀看者思考二十世紀人類所發動的戰爭其實是「邁向自由之道」(the path to freedom)所付出的慘痛代價。透過歷史照片、紀錄片、多媒體、武器、地圖、模型等手法,剛城和平紀念館深刻地呈現對戰爭的反省,提醒生活在承平世界的人們要好好珍惜。同時,他們也將歷史視野拉大放寬,除了二戰歷史外,也大量引介日後世界冷戰(the Cold War)之西方集團及共產集團如何對抗的史實,以及韓戰(1950年)、越戰(1964年)等亞洲軍事衝突對人民所造成的創傷。不僅如此,和平紀念館刻意介紹諾貝爾和平獎之起源與目的,以及歷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卓越貢獻,以及省思當前人類社會持續性的對抗、衝突與愚昧,如以巴衝突、911事件與晚近的中東危機等來說明和平之得來不易。藉由這樣的論述,賦予諾曼第戰役崇高的歷史定位,並彰顯法國「自由、平等、博愛」的立國精神。 目前諾曼第地區共有22個博物館,形成一個系統。以剛城和平紀念館為核心博物館(core museum)、沿海岸之戰場遺址作為衛星博物館(satellite museum)的系統加以經營。衛星博物館比較有名者,如位於Arromanches-les-Bains的D Day博物館、Long sur Mer的德軍碉堡戶外博物館等;另外,還有位於Colleville-sur-Mer的Omaha美軍墓園、Ranville的英軍墓園及Inedenspark的德軍墓園。這些景點,每日有自剛城出發的觀光巴士,依照遊客需要,有一日遊、二日遊與三日遊等行程,吸引了歐洲各地的參觀者、研究者與中小學生,當然包括德國人。 很可惜的是,在剛城和平紀念館之世界冷戰主題展示中,隻字未提金門戰役與金門危機(Quemoy Crisis)。雖然這不免是法國中心觀(對比於美國中心觀)的偏見與遺漏,但也說明我們過去僅僅將金門戰史定位為國共戰爭層次之不足,而忽略了金門歷次戰役與軍事對峙事實上是亞洲冷戰的一個重要環節。 若能從「世界冷戰紀念地」的概念重新出發,以人類普世價值││和平││為展示基調,鋪陳出以社會史、文化史及生活史為主軸的展示內容,我們相信不只是飽受戰爭創傷經驗的金門人、不同政治立場的台灣遊客、曾經對立的大陸遊客,乃至於全世界關心人類衝突歷史的旅者,都會來到這裡體驗、憑弔、反思與學習的。
-
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
——從楊水應傳記《上善若水》讀金門人的生命故事 「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引自老子︽道德經︾的一段語錄,意指最高的善如同水一般,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爭,水也總是停留在眾人最不喜歡處,所以最接近「道」;上善之人,居住要如水般擇地,存心要如水般淵深,交友要如水般相親,言語要如水般誠信;一切依自然法則、做能力所及之事,行為也要善於把握時機。正因為水是那樣地與萬物無爭,所以才不會有任何怨尤。上善若水,老子所言的「七善性」,現世之人,又有多少能讀通,並且能身體力行?以︽上善若水︾為名,出版創業記新書、舉辦鑽石婚慶的楊水應先生,無疑留下了一個啟示,同時也寫下了半世紀來金門人在異鄉打拚、奮鬥的動人生命故事。 金門島內外,楊水應是位普受熟悉的人,而一般對他的印象,不外乎,經營布業、投資房地產有成的企業家,籌辦並擔任了七屆台北市金門同鄉會理事長,長期以父母名義設置獎助學金;其他的,關於楊氏的成長、奮鬥歷程以及他的內心世界、生命態度,外人似乎很難觸及與理解。 今年雙十國慶,透過楊水應親自口述、撰寫的三萬多字自傳體回憶錄,配合大量生活影像的︽上善若水︾的出版,以及台北市金門同鄉會、金門縣文史工作協會等同鄉團體假台北王朝大飯店會議中心舉辦三百餘人參與的「上善若水─楊水應創業記發表暨鑽石婚紀念餐會」,家族成員與各界同鄉溫馨相聚,也有多人發抒與楊氏往來、互動的經驗;楊水應及與之結褵一甲子的夫人陳淑女女士的身影,才能與眾人有一次近距離的接觸,一生行誼也在這個空間被投影、聚射。而被譽為「善人」,當選過全國好人好事代表的楊水應,在鑽石婚慶現場一口氣捐出210萬作公益用途,不改「善人」本色。 一九二二年出生於金門金寧鄉湖下村,一九四八年與金門女子陳淑女結婚,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爆發後流徙台灣;三十六歲以前,楊水應的人生是在金門家鄉度過的。楊水應幼年時期,父親楊篤江已帶著幾位孩子誠財、誠樹、清水、誠火等到南洋謀生,留下母親張含英與年僅十二歲的楊水應留守家園,相依為命,母子倆憑藉著土地的韌性與生存意志,在金門活了下來。失學的楊水應,青壯時已擁有一艘機帆船,「走水」於金、廈之間從事貨物批發及購鹽業務,後來又在後浦自建三層店屋開設鴻大布行。在金門時期已成家,事業有成的楊水應,如果處在昇平之境,他必然堅定地長駐故鄉,無奈是在戰爭、戰亂的動盪時局,一場八二三砲戰打亂了他的人生佈局,他被迫放棄家鄉的產業,揹著一只逃難皮箱,攜著妻兒,一家六口流亡、疏遷至台灣。來到台灣,無親無勢可依靠,也無任何家產可維持生計,一家人與另兩戶人家塞在二十幾坪大的台北「克難公寓」。一切從零開始!不向命運低頭,楊水應初期以郵寄台灣貨品供銷金門,批購金門海產銷往台灣的小本生意,維持了基本的生計,之後涉及房地產累積了一筆資金,在迪化商圈成立益安布行,此後事業版圖逐漸拓展,隆安布行、鴻安紡織、嘉鴻貿易、鴻瑄化學,奮鬥半世紀,楊水應已成金門人在台灣成功的企業家之一。 諸如楊水應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比比皆是,他所以為同鄉所樂道,是成就事業後,長期與金門家鄉金門人保持綿密的連繫、互動,籌組同鄉會、發放獎學金、義助清寒之家、提供就業機會予同鄉人:::,他也曾努力推動籌建「義山」供旅台亡故的貧寒戶有長眠之所。楊水應很會賺錢,更懂得回饋,而且是持續性地把慈善、公益當作事業的一部份,他信守「利從誠中出,譽從信中來」,他更信仰水善萬物而不爭的「上善若水」哲學,他立下了一個值得尊敬、學習的典範,也寫下了動盪時代下金門人的動人生命故事。
-
聲援緬甸人權運動展現金門格局
十月六日,當柯羅莎颱風席捲全台之時,全世界有四十一個城市卻正走向街頭,聲援上個月緬甸爆發近二十年來最大的爭取人權運動,及嚴重抗議緬甸軍政府對遊行民眾的血腥鎮壓。很欣慰地,位於柯羅莎颱風圈內的台北市,也不畏風雨交加,樹倒物飛的險景,參加了這項展現世界公民應有格局之遊行,其參與世界公民之影響力,相信較之於扁政府亟欲入聯來的有其正面意義!因為還有什麼比聲援人權運動來得有意義? 民主之目的在於保障人權!而人權是什麼?係指人類與生俱有之權利,任何人,不因種族、性別、或身分,皆享有之。而且國家不得任意侵犯、剝奪,甚至應積極提供個人有表達和發展之機會,以達到尊重個人尊嚴及追求美好生活之目標。易言之,人權即是指人皆應獲得之基本權利是也,亦是為維護個人之人性尊嚴,與人格尊嚴所應具體的權利。在今日,尤其是身處於民主世界中的我們,視人權如同空氣一樣,認為理所當然,卻不知人權在人類歷史上是歷經多少辛酸,是多少民主自由哲人及鬥士,歷經多少血淚才得來的,也終使人類能自在活在當下,不受任何非法的公權力所侵害,所以立憲主義者甚至認為人權保障為國家主要目的,故又稱為第二憲法。 此種人權思想最早是英人洛克所倡天賦人權說,認為人民的權利生而自由平等。其後1776年7月4日,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代表宣布脫離大英帝國統治,所發表的獨立宣言。這項由傑佛遜起草之宣言中,表明美國將建立一個尊重自然人權的政府,讓人民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權利,終而使美國建立一個普世價值的人權國家。之後1789年8月26日法國革命時國民政府,根據美國各邦憲的權利典章所示的宣言,再度主張人民享有自由、平等權,不能侵犯,更具體指出國家存在之目的,乃在保護人權,使人權思想更加完備。一個月後,即1789年9月25日,美國提出增補條文十條於國會,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至此人權思想大致底定,並成為普世價值。 當然對人權之來源,就英、美來講是有異的,英國立憲主義者認為人權不是天賦的,而是由國家承認,且受法律保障的。故憲法先規定政府組織,次才規定人民權利,如1919年德國所制定的威瑪憲法就是一例;但美雖依英國法典,但因環境之不同,而視人權為天賦的。故憲法先規定人民權利次才規定政府組織,我國亦屬此例,或係受傳統民為邦本思想所致。 「評斷一個國家的品格,不僅只要看它培養了什麼樣的人民,還要看它的人民選擇對什麼樣的人致敬,對什麼樣的人追懷。」金門!何其有幸,在歷經戰火之下,幸得保有人權,得以生活在普世價值之環境下,自由發展人格特質與表現。但在此全球化之時代,任何一個具有地球村之意識者,都應明乎作為一個合格的世界公民,決不是一味生活在過去悲情歲月,更不是一味關門自賞,而是展現宏偉的胸襟,關懷世界事物,這才是世界公民之格局,而聲援緬甸人權運動,支持這項具有普世價值之運動,正是展現金門邁向全球化之第一步!
-
改善台金空中交通,中央應負起責任
每逢過年過節,甚至暑假,台金班機一票難求,長久以來一直倍受鄉親所詬病;每逢霧季、颱風過境,班機不飛,搭機鄉親就得往返機場疲於奔命,心情大受影響;還有,台金機票為何會比國內航線機票還貴,是吃定金門鄉親嗎?另外,班機該飛不飛,航空公司經常未依既定航班飛行,而臨時改飛宗教包機,造成往來台金旅客的不便,對於航空公司這種片面取消定期航班的行為,也引來鄉親不滿,台金空中交通真的問題多多,如何確保鄉親行的權益,值得中央重視並應負起改善責任。 就以每年春節為例,遊子返鄉歸心似箭,假期都在同一時段,在台灣本島沒有飛機可搭火車,沒有火車可改搭客運、汽車還有高鐵,搭交通運輸工具有好幾種選擇,但是在金門,沒有飛機,往返台灣就行不得也,根本也沒有其他好的替代方案,儘管鄉親一再抗議,縣府一再反映,然而航空公司縣府管不著,中央也沒有一套良好對策,問題始終沒有有效解決,導致有些民眾一直錯怪縣府,但是平心而論,航空公司又不是縣府自家開的,要自己開航空公司又談何容易,老實說,為了台金空中交通問題,縣府早已不斷向中央反映爭取,甚至為讓年節訂不到機票的金門鄉親返鄉,縣府不惜花費大把鈔票,包下專船又安排公車接駁年節返鄉鄉親。 再以班機該飛不飛,航空公司任意取消定期航班改飛宗教包機為例,根據統計,九十六年度一月至八月各航空公司應飛航班共計15,987架次,取消航班中可歸責航空公司者計有285架次,約佔1.78%,李縣長就曾因此相當不以為然,也曾不止一次要求相關業管單位應加以重視,並積極督促改善,以維護、確保鄉親行的權益,然而,由於法有明文規定,航空公司對部份班機取消只須報備,而不必經民航局核准,就可取消已核准之定期班機,因此,對航空公司根本沒有約束力,據報載,對此李縣長、吳立委也曾向行政院提出抗議,要求尋求徹底解決之道。 由於各航空公司將原公告之既定航班變更為包機情形極為嚴重,據縣府統計,光今年一至六月份取消原公告航班變更為包機情形,各航空公司的情形為:復興航空42班次,立榮航空31班次,華信航空27班次,遠東航空4班次,由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復興、立榮及華信航空,班機變更為包機情形最為嚴重,已嚴重影響到台金旅客搭機權益,不過據縣府指出,該幾家航空公司也已違反民用航空運輸業管理規則第十八條第三項:「民用航空運輸業申請飛航國內包機不得影響定期航線班機之營運」,因此,對於任意變更班機為包機的航空公司,中央應採取鐵腕政策,別讓他們為所欲為,我們認為消費者也可以發起共同抵制共同拒搭。 據悉,現在北高航線機票價錢已降到一千一百多元,然而台金航線機票價格卻始終仍居高不下,金門空中航線據統計是各航空公司載客率最高的金雞母,但是機票價錢也是最高,試問,如此合理嗎?由於台金空中交通真的問題多多,年節機位一票難求、票價貴死人、航空公司可以任意變更既定航班、三不五時又有天候來搗亂,中央相關單位難道真的是又聾又啞嗎?
-
建構金廈經濟圈的未來發展體系
產業發展是未來金廈經濟圈之重要依託,若能建立一層具有經濟力之產業結構,對金廈未來之蓬勃發展將可期待的。 自由時報10月2日自由廣場中,由唐惠霈先生所撰之和平特區金門人適應產業中敘述:「透過金門『作為永久和平終戰區』、『發展人道主題產業』,台灣向國際社會發出台海和平的訊息,將有助於爭取更多國際秩序的介入。」而金門日報也於10月1日報導:「產官學聚台北催生世界金門發展基金會,以凝聚全球金門人的鄉心,發揮金門力量推動金門未來發展。」由這兩則新聞可以顯現出金門人已逐漸向世界發光發熱,不但國際視野遼闊,而且鄉親之團結力量強大。然而這些理想的展現均需從金廈海域經濟圈做起,雖然金門在生態及人道產業之發展,具有較多優勢,但若無周圍環境之配合,將是寸步難行的。 大陸福建日報於2004年12月6日報導:在「海峽兩岸經濟區建設綱要 (試行)」中提出海峽兩岸各種產業相互配套措施,對整體經濟發展具有相輔相成之功效,若能結合金門之人道與生態產業,更是形成一個完整且完美之經濟體系。 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除培育養成具有國際競爭力之產業外,諸如:光電產業、資訊軟體產業、生物科技產業、環保產業,尚須開發未來甚具潛力之人道產業及生態旅遊產業,前者由大陸廈門及福建沿岸其他地區來整合規劃,後者則由金門來規劃發展。 金門若真能作為永久和平終戰區,不但是所有金門人之期盼,而且對兩岸發展有很大的助益。尤其在經濟發展更是金門重新定位與出發改造的好時機。最近金門正積極架設無線網路,發展及落實「金門無線島,世界跟著跑」,這正是未來軟體產業的起始。同時也辦理一系列之銀髮族健康休閒運動巡迴賽,未來若能擴展到大陸及台灣地區,也正是發展人道產業的藍海策略之一。除目前之金酒產業外,其他有關農漁產業之發展,如水試所推展之海洋生物之復育、箱網養殖及水產品之加工休閒漁業;農試所及林務所之精緻及觀光農業、花卉和林木之培植推廣及綠美化環境;畜試所之養牛事業及畜產加工等,將可成為金門之特色產業,也能增加觀光之附加價值。另外,由於金門多年來受戰地因素之牽制,生態保育完整,若發展生態觀光產業,將是一大利機!若再加上豐富的人文史蹟及戰爭遺址,那將更具特色。聯合國為鼓勵世界各國發展生態觀光旅遊,特將2002年定為「國際生態旅遊年」,同時認為生態旅遊不僅能保護地球生態環境,並能增進不同區域人們的彼此瞭解與尊重。因此,金門發展生態旅遊已成未來必走的趨勢,若將此產業與大陸、台灣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經濟體系,那將對未來金門永續發展有很大助益。 綜上所述,金門未來在兩岸經濟發展所佔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若要使金門在兩岸經濟體能佔有一席之地,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管理服務之工作,因此,提供淺見如下,以供所有關心金門發展的人士參考。 首先應延攬及培育管理人才,不管是任何一種大小產業,均需有優良的管理規劃人才;其次,是全面發展開放型經濟政策,加強參與國際與區域活動,增進金門在世界之能見度;然後,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社會團結和諧發展,突破各項發展瓶頸,凝聚共識,隨時調整發展策略,提升整體發展之應變能力。 總之,金門未來之經濟發展,並非短期就可實現,除了配合政策之發展外,還要有一個長遠的管理規劃團隊,兩岸之經濟整合,遲早會實現,我們必須未雨綢繆,爭取利機,團結合作,邁向未來。
-
和廈門一樣的用心!
大陸的「十一」國慶黃金週剛結束了,廈門市旅遊局發布了以下訊息:十一期間廈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七十點三六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十五點零四;旅遊收入人民幣七點六三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十六點零三;主要景點累計接待人數首次突破一百萬人次,達一一二點一五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百分之一零一點零九。這些數字對金門來說,意義不大,裡頭甚至還有許多鄉親的「貢獻」。金門與廈門島面積相仿、地理條件雷同,為何在不同的政策運作下,兩地的旅遊市場卻有如此的雲泥之差? 廈門身為大陸少數幾個最早開發的特區城市,自然有著政策上的競爭優勢;舉凡,招商引資的力度、公共建設的優越、經貿條件的和善,乃至於公僕的任事態度等等,都值得我們效法與欽羡;然而,羨慕並不能帶來成長,唯有了解崛起、不振的原由,才能對症下藥,讓金門有機會邁向明日的廈門。 金廈怎麼比?問問鄉親,絕大多數是搖搖頭說:「不能比!」為什麼不能比?因為中央無膽、地方無權、政策掣肘、信仰真空,理想缺貨。想要如廈門般鴻圖大展,難!真的很難。然而,拋開政策因素不談,身為一個品牌旅遊城市,廈門今日的建設有許多絕對值得我們仿傚的地方。小地方最忌有限資源的重複投資、無謂浪費;遺憾的是,在金門這種狀況卻是所在多有。如何建立島鄉的旅遊資源、觀光特色?不妨放空自己、去掉無謂的矜持,「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其一、綠色旅遊。黃金週期間,廈門園博園、天竺山森林公園等綠色旅遊產品,成為新亮點,對周邊城市遊客、自駕車遊客和當地居民形成很強的吸引力,這讓廈門市的旅遊發展布局產生了重大變化。例如,廈門園博園十月一日一天的接待遊客量是六萬人次,七天來總共接待了三十四萬人次遊客,門票收入為人民幣四七二萬元,為全市之最。這個數字,約為金門全年來客的總和。「綠色旅遊」一樣是金門的賣點,如何形塑規模生態特色、聚集國民旅遊市場,似乎可以學學廈門。 其二、海峽旅遊。廈門「澎湖遊」首發團於十月二日成行;「澎湖遊」和「金門遊」的結合,成了廈門市民時尚的旅遊選擇。據了解,首發團約有四分之三為個人自費,其餘才是企業獎勵旅遊,這代表海峽旅遊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如何留住「過境金門」的消費,卻直接連動著金門的旅遊產品和服務品質。 其三、節慶氛圍。今年廈門還辦了「花車遊行」;二十二部花車與二十三個表演方陣相互襯托,熱鬧的巡遊島內的六個行政區,累計有七十萬人次直接觀看,這還不包括收看電視直播的觀眾,此舉讓全市的旅遊節慶達到沸點。做為一個文化節慶品牌,金門有浯島城隍祭、碉堡藝術節、文化藝術節等等,何時才能展現全島總動員、萬眾歡騰的榮景?顯然我們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當然,要造就一個成功的旅遊城市,還要有許多配套,諸如:夜宿的胃納量、交通的便捷性、設施的無障礙等等,都考驗著一個城市的旅遊魅力與發展潛力。「觀光的金門」或許真的不能跟廈門比,但至少,我們得和廈門一樣的──用心!
-
濫用言論自由都會構成刑責──兼談電子資訊運用管理
拜科技發達之賜,電子資訊傳輸無遠弗屆,拉近人與人間距離,一般人日常享受多元電化生活,不再視為浪費奢侈,由於經濟繁榮進步,幾乎家家都有電腦,多數人隨身佩帶手機,生活內涵品質大為昇高,身為現代人,何其幸運。 政府機關也為提昇行政效率,加強便民利民服務,除全面推動櫃檯化作業,進而積極倡行電子文書交換制度,各級公務人員個個擁有電腦,而也自費購置手機,電腦操作技術,已然成為公務員必備基本條件,捨此猶若文盲,殊難立足,勢將遭到淘汰,唯有自我充實,加倍努力學習,期以跟上時代,保住飯碗。 再來網路網站,也是時下盛行,廣為社會各階層、各行業熱愛傳輸工具。上自中央部會開設服務信箱,下至各縣市政府都有留言網站,綜其原旨本意,受理檢舉違法亂紀,蒐集民眾心聲建言,促使上情下達、下情上達,讓民隱民瘼得以利用此一公開管道,迅速向上輸送反映,儘快獲得圓滿解決,達到政通人和,社會安定,民無怨言之目的。 然而,任何事物,評價各異,網路網站之開設,亦復如斯,上網動機純正,提供具有建設性意見,凡是端正政風,嚴整公僕綱紀、行政工作缺失檢討,有助於地區整體繁榮進步之興革事項,皆為政府樂於接受,也會認真面對,落實妥作處理回覆。此前,民眾上網檢舉公僕假公濟私,公車私用,對此李炷烽縣長當機立斷,馬上指示主管部門深入檢討導正,再有故違,依規嚴予懲處,期以發揮懲前毖後之效。 祇是,邇來留言網站,頻頻出現異常,諸如捨本逐末,不作正面陳述建言,竟以作為人身攻訐工具,有更甚者,無中生有、毀人名節、破壞團結,影響社會安定,殊為智者所不取,實有必要導入正軌。 當茲法治時代,任何人沒有「我行我素」的權利,也無「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之特權,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豈容例外。舉凡發表不實言論,詆譭他人名譽,或是辱罵恐嚇,一經對方提出告訴,都會構成刑責,而以文字公然散佈於網路留言板上亦同,要受法律訴究,誠然不可為逞一時之快,發洩片刻情緒,自陷法網,不啻愚笨之極。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就有甘冒不韙者,因而吃上官司,悔不當初,可資引以為戒。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於法不容、於理不順、於情不合,此為損人不利己,不可為也。奉勸網路使用者,注意自我檢視,切實自律,純正動機,淨化心靈。也希望網路網站管理部門,貫徹網路設置規定要求,加強管控、認真過濾、去蕪存菁,以杜頹風,維護地區整體團結進步,安定繁榮。
-
金門新十景票選活動之意義
近日金門縣文化局舉辦「金門新十景」票選活動,開放民眾推薦金門知名的、具代表性的景觀,並邀集產官學界之專家共同評審,嘗試為金門雄渾壯麗的自然景觀與質樸含蓄的人文景觀留下永恆的紀錄。 歷史上,文人雅士遊歷各地之後,往往會抒發情懷,寫下對於當地景觀的品評。透過文章的傳播,這些品評逐漸流傳開來,並成為人們對當地的印象;編寫地方志書時,便會將這些看法納入,成為「土地志」內容中的一部分。清道光年間林焜璜、林豪父子編修的︽金門志︾中,即記載了「浯洲八景」:浦城海日(田浦)、仙陰瀑布(太武山北)、雙陽霽景(雙乳山)、珠江夜月(後浦港)、豐蓮積翠(豐蓮山)、董嶼安流(建功嶼)、洗馬湖光(后垵、東洲)、嘯臥雲樓(金門城嘯臥亭),將昔日金門的自然風景及歷史名勝特色結合文學的書寫,創造一種美感經驗。 民國四十六年,趙家驤將軍以戰地政務時期的歷史場景與地方建設為主,擬定「新金門十景」,並各繫以詩,包括明王古墓(魯王墓)、聖哲名題(毋忘在莒)、亭榜無愧(無愧亭)、樓重莒光(莒光樓)、料羅疊浪(料羅灣)、太武雄風(太武山)、古寧碧血(古寧頭戰役場景)、忠烈崇祠(太武山忠烈祠)、寶泉醮月(金門城寶月泉)、翠谷蓮塘(翠谷)。在當時,這些景點的作用乃在激勵軍民士氣,並提供各國外賓勞軍、參訪,表現戰地金門的特殊歷史情境。 民國五十六年,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邀集地方文士傅必聰、戴海容、羅志超、王秉垣、李怡來、顏西林、李朝啟、曹之冠、夏明翼、黃璉等人,品定出「金門新二十四景」,並由范叔寒、曹之冠等撰詩題詠。當然,主要對象仍以表彰戰地精神、強調復國大業的景致為主。 歷四十年迄今,儘管早已解除戰地政務,且金門的文化資產保存、環境保育、景觀保全進展甚多,但尚未從文化多元性、生態多樣性及地景風貌等角度重新擇定反映當代價值的金門景觀。是故,文化局舉辦了這次活動。必須強調的是,這次活動不再侷限於文人雅士或官方的觀點,而是開放給民眾推薦、票選,可呈現庶民社會對於金門的景觀意象,並參考台南市「府城觀光護照」的系統概念,強調與文化觀光、文化行銷的配套整合。 經過第一階段民眾的開放推薦及專家的評定增補,在兼顧人文景觀、自然景觀及凸顯各鄉鎮特色的觀點下,目前擇定了二十四處候選景點,提供第二階段票選,包括:金門風獅(金門文化景觀象徵)、建功砥柱(建功嶼及其軍事設施)、樓重莒光(莒光樓、莒光湖風光)、海門雄鎮(明金門城及其周邊史蹟)、後浦古風(後浦歷史街區古蹟群)、水頭僑居(水頭洋樓建築群)、翟山神工(翟山坑道)、古寧碧血(北山斷崖、戰史館、南山、北山及林厝聚落等)、慈堤落日(慈堤長堤餘暉、鸕鶿夕歸之景)、雙鯉環抱(雙鯉湖)、中山松林(金門國家公園中山紀念林)、太武雄峰(太武山自然與軍事景觀)、玉柱擎天(擎天廳、中央坑道)、蘭湖波光(小徑蘭湖)、金湯觀海(陳景蘭洋樓及金湯公園)、太湖長澤(太湖)、西洪積翠(慰廬、榕園、八二三戰史館、俞大維紀念館等舊西洪範圍)、瓊距園林(瓊林聚落)、汶浦水岸(榮湖及其後水頭、後浦頭聚落)、馬山遠眺(馬山觀測站)、浦城海日(田浦城)、山后海珠(山后中堡聚落)、九宮海潮(九宮坑道)、南山玄武(烈嶼南山頭玄武岩地質)等。 我們十分肯定文化局這次的「金門新十景」活動,深具歷史意義,同時亦期待本地、外地的民眾多多參與第二階段的票選,讓兼具人文與自然之美的金門得以受到注目與愛護。
-
從教育生態論金門高等教育
在知識經濟與全球化影響之下,整個社會財富所得已呈現所謂M型社會;即富者更富,貧者更貧;曾有一段時間維持人類文明長足發展穩定的廣大中產階級正急速消失中。這項警訊非自今日,但相關單位在炒作虛幻意識形態之餘,可曾盡一點防範之心?或有論者以為:此乃時勢所趨,強存弱亡,何必大費周折?稍有心者,則是藉助於教育平等之機會,改善這種病態社會的出現!但問題是,今日表面上平等教育機會,真能代表學子能平等實現自我,改善自己出身,乃至改變自己社會階層? 因為,社會階層的形成其中最大因素就是教育:身受優質高等教育,出校門後通常能迅速謀有一份優渥、且具發展潛力的職業,進而與同階層之對象組織家庭,良性共生的結果,自能自然晉身於上流社會;若是大部份國民都能真正享有這平等機會,則對社會階層之流動自是好處,也有助於社會之正義。 但據報導,就在今年,大學畢業生在初次謀職中,就已受到M型社會的威脅:台、成、清、交等知名國立大學畢業生都相對容易謀職;卻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連一次面試機會都沒有。易言之,以今年十萬多名大學畢業生言,其中就有將近兩萬五千多人註定在短期內,甚至在不可知期限內注定失業,終而淪為社會低階層,這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現象! 最令人擔憂者是,在今日大學普遍林立,各種學測又演變成學生不必要的機械式演算與記憶,徒肥了各種補習班,徒增長了高等家庭子弟競爭力,註定了貧困弱勢家庭子弟提早出局之宿命;因為沒有資源進入各種補習班;沒有機緣接觸優良教育環境;沒有機會享受完善的教育資源,最後只是在教改虛名下,進入一所註定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大學院校。平白耗損高學費,使原本就不優渥的家庭更形貧困,卻換來一張無用的畢業證書,更使M型社會加速形成! 其實有識之士早已對此提出讜論,希望將大學區隔為研究型、教學型、社區型三種,使學子針對自己興趣,認知自身條件,進入有用的大學。不但節省教育資源,也保障了學子就業之路,多少減緩或改善今日不良現象,可惜因懾於各種反彈力量,至今這項美意僅是口號而已! 金門!何其不幸,獨處海島,註定了政、經、文化邊緣宿命;但也何其有幸,因地處海島,能摒除各種干擾,獨力發展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我們認為:就此議題而言,國立金門技術學院應改弦更張為社區大學,而非一味追求虛幻的研究型大學:諸如近來廣設各種研究所,廣召學生,卻不考慮到師資來源、教學設備、教育資源、學生素質等各項先天因素,坦言之,頂多又是平白教出一批不知所云,毫無所長的失業學生而已。 設若定位為社區大學,則可結合地方特定、地方資源,針對地方所需,產、學、經結合,以創新機。諸如結合金酒文化,開授白酒工藝科系,發展金門產業;結合服務理念,開授流通科系,以應世代需求;或如開授醫療科系,以解金門醫療資源之不足,諸如此類,均在於有別於傳統教育觀念,以多元、專業及服務化之理念,重啟金門、學子共贏契機,敢以此共勉!
-
世界金門日與世界金門發展基金會
──海外金門人力量已然崛起,金門發展基金會推動時機已然成熟 「世界金門日在吉隆坡舉行,是巴生雪蘭莪金門會館以及全體大馬金門鄉親的榮幸。我們將藉此機會,向來自世界各地的金門鄉親,充分展示大馬金門鄉親的真摯和熱情,同時也要向包括金門鄉親在內的海內外華人,傳達一個清晰無誤的訊息:和平是世界金門日的主旋律,飽受戰火洗禮和民族分裂之痛的金門,願意為台灣海峽的永久和平,為兩岸中國人的和平相處,為中國在新世紀的和平發展,盡獻棉薄之力,搭建和平橋樑!去年十二月十五日,「二○○六世界金門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萬豪酒店舉行,近千同鄉聚異域為金門發聲,世界金門日大會主席、丹斯里拿督斯里楊忠禮博士一篇名為︿濃濃鄉情‧與時俱進﹀的動人開場演說,結尾時強調「和平是世界金門日的主旋律」,飽受戰火之痛的金門人願為台灣海峽、兩岸中國人「搭建和平的橋樑」,這段充滿自信的談話,似已預告了海內外金門人不能再沉默,必須組一個世界性金門發展基金會向兩岸、世界發聲的時候了。 十二月十六日,二○○六世界金門日大會結束後的上午,大馬楊忠禮集團機構(YTL)總裁楊忠禮主動邀請金門縣長李炷烽伉儷,金門副縣長楊忠全、金門縣政顧問楊肅元伉儷、金門技術學院校長李金振及台灣大學特聘教授楊永斌等人進行「肉骨茶」早餐會,楊忠禮拋出一個成立世界性金門發展基金會的提議作腦力激盪,間接透露一旦基金會成型,他個人樂意捐獻,也將號召海外金門人、金門企業募集基金,共同投入金門公共事務的推動。與楊忠禮會晤的一行人回台灣後,當即認真思考楊忠禮所引發的構想;今年八月二十五日假台北立法院會議室召開的「金門縣政顧問團請益座談會」上,楊肅元、許丕華、王水衷、陳天保等四位縣政顧問共同提案成立「新世紀全球金門發展會」,發展主軸確立後,再以基金會的力量來推動設立「金門特區」,隔了一個多月後,再有九月三十日在台北市金門特產中心舉行的「新世紀全球金門發展基金會」座談會,由金門縣政府研考室協助,出面邀請產官學界李炷烽、吳成典、楊水應、楊肅元、許丕華、陳天保、王水衷、李志澄、蔡榮根、楊永斌、薛承泰、黃怡騰等多人舉行座談,會中訂定了幾大座談議題,包括「基金會成立之宗旨及服務區域、層面」、「基金之性質、預定捐助金額、登記地點」、「董、監事名額及聘任制度之草擬」、「籌備會成員之推介與籌組」、「推動流程之律定與時程之控管」、「工作小組成員推介及聯絡地點」等,可說為基金會的具體成型又邁開一步,會中也保留了三個名稱「全球金門發展基金會」、「世界金門發展基金會」(或金門世界發展基金會)及「浯江發展基金會」,供各界參考再擇一使用,暫時以「世界金門發展基金會」作為對外名稱,並推舉具國際學術聲望的奧地利科學院院士、台大特聘教授楊永斌及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分任推動小組正、副召集人。這次座談,並未能就基金會的性質作出統一性的見解,惟達成的共識是必須把海外金門鄉僑也納入,必須是一「超然獨立」的金門公共事務基金會組織。 因著「世界金門日」的凝聚牽動作用,以及本報大幅報導,十月三日再以︿期待金門發展基金會的明日力量!﹀為社論內容解構,影響所及,「世界金門發展基金會」已成當前金門人關切的公共議題之一,能否成型,有效成為金門事務的「中間力量」,各界高度期待。 金門人、金門人的海外勢力究竟有多龐大;今年六月出刊的第三百七十三期︽天下雜誌︾以︿全球下南洋─前進新亞洲﹀作為專題報導,並以七頁篇幅聚焦︿金門幫:稱霸金融、船務、百貨﹀,︽天下︾寫道「你可知道,新加坡創匯王、馬來西亞投資王、汶萊百貨王,他們全來自金門?走過荒災與戰亂的歲月,選擇遠渡重洋異鄉求生,這群台灣人不甚熟悉的金門幫,憑藉著甚麼特質在南洋各界打出一片天?」 無疑的,海內外金門力量已然崛起了,一個凝聚全球金門人鄉心,發揮金門人力量的「世界金門發展基金會」的推動,時機也已然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