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成為一名好老師
從小,成為老師是我的願望和努力目標,在極為競爭的聯考年代,想達目標就得認真讀書考好成績,否則很難擠進那公費培養又終生職的入學窄門。所以除了課本外,每天有寫不完的測驗卷,別人家境寬裕可以課後請家教或去補習班,我是爸媽攢下勞碌錢買參考書,然後在學校辦公室讀到天黑時才回家。 如今回想那段苦讀時光,心裡甚是感激師長的照顧和關懷,讓我能夠擁有一個可以靜心讀書的環境空間。或許是學生肯上進的心讓老師願意伸出援手,偌大辦公室往往剩下值班老師和我,他處理校務行政批改作業,而我默默安坐角落啃書默背。 所謂自助者人恆助之,然後天亦助也,三年挑燈苦讀生活,終於如願考取師專,我成了一名準老師。爸媽歡喜若狂,老師寬暢欣慰,眼中的好孩子好學生能考上好學校,他們似乎比我這個當事人還更高興。而我每天戰戰兢兢學習不怠立志成為一名好老師,期能回報眾人厚愛。 幾十年來的教書生涯,發現我對「好」老師的認知和定義隨著經歷和年長而有所不同,從賣力教書到努力育人的轉變過程中,終能體會教育學家陶行知所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書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考試成績是一時的,品性德行是終生的。 記得剛執教鞭時,學校氛圍對學生應該把書讀好把試考好非常重視,那年代還是升學考試掛帥,家長很在意孩子成績,如果某位老師能教出考上明星學校的學生們,那就是學校認定和家長口耳相傳的好老師、明星老師。所以資質不錯或有背景的孩子,都會很「自然的」被編到同一班讓那些好老師教,在小學不像國中堂而皇之有能力分班制度,但東篩西選下,也有了好班壞班之分。 那些好班學生們對分數很是斤斤計較,學習壓力很大,臉上少有笑容,有時體育課會改上數學加強課,美勞課一半時間會挪來增強國學知能。不像我們班,鐘聲響就衝到球場揮汗,考不好是一笑置之,下次再加點油就好,豁達得很,那時學校還會公布各班月考分數組距人數,我老追不上資深前輩的後腳跟,不過也是拜此之賜,我沒有在分數成績的漩渦裡打轉太久,而能抽身正視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學習態度。 我們班孩子雖然考得不甚理想,但在球場上冠壓群雄,拔河比賽勇猛無敵,課堂中發言和笑聲從未斷過,聒噪熱鬧得很,不時迸出創意火花讓我備感驚奇驚喜。而我對學生的態度也秉持一視同仁,不因家庭背景而有差別待遇,所以孩子知道犯錯沒有特權,都得公平公正接受公評,因此在我們班沒有老師偏心只有大家開心。 所以有學生在畢業多年後還會傳訊息給我,「謝謝老師,您讓我這調皮搗蛋又書讀不好的毛孩子,也有機會在運動會時上司令台帶操領舞」、「感謝老師當年公正處理,我拿到了市長獎也進了第一志願」、「謝謝老師那段時間的陪伴和開導,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也很幸福」…….。 這些溫馨暖心回饋,讓我明瞭所謂的好老師,不是看紅榜上華麗數字,而是能在孩子心中留有一席之地。與其當一名很厲害的教書匠,不如當一位能讓人懷念永生難忘的人生導師。師者,不光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懂得適度陪伴和用心傾聽更能教化人心,透過愛的鼓勵和欣賞支持,讓孩子學會勇敢正向面對生活各種挑戰和困境,這才是一名真正的好老師。
-
【小說連載】冬梅
可是這種事情,坤山叔也不好意思直接跟冬梅談,只好透過戇嬸婆,請她找機會問問冬梅,看她意下如何。那天,當戇嬸婆跟冬梅提起這件事,卻也讓她十分尷尬,不知如何來回答她才好。 只見戇嬸婆開門見山就說:「文福年紀輕輕就被共匪的大砲打死,全村子的人無不感到難過。尤其他的頭顱被彈片削落不知去向,竟然那麼巧落在井裡,經過幾年雖然成為骷髏頭,但坤山已下井把它撈起。現在妳亦已請撿骨師把他的遺骨重新撿拾安葬,讓文福有一副完整的遺體,妳的願望已達成了,他在九泉下也可以瞑目了。可是冬梅啊,妳還年輕,沒有義務替文福守一輩子寡,必須替自己往後的人生歲月打算打算。 妳坤山叔經常跟我提起,阿呆因家庭環境的關係,迄今三十幾歲還沒結婚。他為人忠厚老實又勤勞,也沒有什麼不良嗜好,除了照顧年老的母親,更勤於耕種,可說是一個好青年。如果你們兩人有意願,似乎可以在一起生活,彼此相互照顧。將來如果生兒育女,兩個家庭的祖先都會有子孫來祭祀,比起去嫁給那些退伍老兵好得多了。」 「戇嬸婆,阿呆他是一個沒有結過婚的男人,他會要我這個死了丈夫的寡婦嗎?即使他願意,難道不怕村人取笑他,堂堂一個沒有結過婚的男子漢,竟然娶一個死了丈夫的寡婦,真是沒出息啊!妳說,會不會這樣呢?」冬梅自卑地說。 「只要阿呆願意,只要妳有意願,其他就不必顧慮太多,因為是你們兩人的事,相信我們純樸的村人,只有祝福,不會有人取笑。如果真有不同的聲音,我跟坤山一定會站出來替你們擔待,妳儘管放心好了!」戇嬸婆語氣堅定地說。(二五)
-
蓮花,花蓮
蓮花,高山兮,是我的故鄉,在贛西。 花蓮,大海兮,在臺灣,是我的遠方。 花蓮9、18又發生6.9級地震,再次牽動我的心,在心中祈禱花蓮人民平平安安。 為什麼我如此關注花蓮,因為我的故鄉叫蓮花,與花蓮的名字特別有 「名」緣。 蓮花 我的故鄉是一個村名叫龍水的很偏角的地方。它唯一能讓人記住的是有一個美麗的縣名,叫蓮花。 小時候,我最嚮往的地方,一個是首都北京,另一個就是故鄉蓮花縣城琴亭。 那時候,我每到星期天,就想方設法從父母那裡搞到一塊錢,就叫上阿三、阿四、阿根等夥伴一塊上路。 那是童年時,最熱衷的一件事,儘管沒有錢,但是,一說到上街,內心裡還是充滿著快樂。到街上,總是左顧右盼,真正的劉姥姥進大觀園。並且天未黑,不會想到回家。 現在我的閱歷增多,到過的城市也增加。我才對街有了更深的瞭解。以前認為家鄉琴亭是最大的城市。沒想到它小得可憐,小得沒有南京路半條街那麼大;落後得可憐,就像發達地區的半個鎮、一個村(當然,現在是城裡人的詩與遠方)。 然而,儘管縣城的街那麼小、那麼落後,但我還是對它最有感情,畢竟那是我家鄉的街,那裡有我童年的嚮往,有我年少求學的影子。 縣城變得現代化了,然而,也正是舊城改造,把舊的街道和民居拆得太徹底,再上縣城已經找不到東南西北了,再也找不到早年的記憶了。我不知道,城市都是漂亮的高樓大廈更令嚮往,還是保留一些老街舊房更令人嚮往呢? 新縣城四面擴張,都城建項目,北面建到了六模村,東面建設跨過了東門橋,南面已經建到了漫坊橋,西面也向深處發展。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好事,但總覺得改造一個城市,把它的歷史延續全部割斷,恐怕並不是一件好事。 故鄉蓮花地處吳頭楚尾的贛西邊陲,歷代以來,崇尚詩禮,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承載著雄渾的文化積澱,素有「滬瀟理學、碧雲文章」之譽。晉唐以來,很多文化名人踏上了這片土地,唐代相國姚崇、牛僧孺,宋代丞相劉沆、周必大、文天祥,大學士劉弇、抗金英雄岳飛、辛棄疾,明代大才子解縉、李東陽和地理學家徐霞客、羅洪先,當代中國偉大領袖毛澤東等都在這裡留下過光輝足跡。本地著名歷史人物有唐代文學家何晝、宋代地理學家賀升卿與文天祥起兵勤王的吳希奭,元代高僧詩人釋惟則、明代教育家、文學家、地理學家劉元卿,清代帝師朱益藩,現代解甲歸田當農民的將軍甘祖昌,地震物理學家、工程院院士劉恢先等……。 蓮花之所以名為蓮花,有其歷史、地理的因素。 根據資料記載,我們蓮花縣晉太康元年(西元280年)曾設置廣興縣,縣治在今琴亭鎮附近,清乾隆八年(1743年)設廳,因境內盛產紅蓮,又因設治於蓮花橋,故得名「蓮花廳」。 說我們蓮花縣歷史悠久,一點不為過,因為有一個重大考古發現就在我們縣。 2007年5月,在麻石那邊發現了一座西漢時期的古墓群,屬於江南一帶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當時,我在報紙上看到《江西蓮花發現漢景帝之孫墓 金質印章揭示身分》的報導,報導稱,在我們老家蓮花老虎坳發現西漢古墓,在古墓中不但發掘了金、銅、鐵、陶、瓷、玉六大類上百件文物,而且還出土了一枚極為珍貴的刻有 「安成侯印」四個字的金質印章。專家們考證這枚金質印章時意外發現,這座漢墓的墓主就是漢景帝之孫劉蒼。 因古墓挖掘現場還在,我特意去了一趟現場。看到現場已經被立牌保護。 我高中時的同學劉燦星建新的房子在那裡附近。同學說,小時候他還常爬到上面玩,想不到屁股下面竟是寶藏。以前是一個高高的土堆,沒有墓碑之類,很奇怪的是,該土堆不長草,也不長樹。晚上有時還會發光,因人煙罕至,附近的村民都覺得這個地方鬧鬼火,沒想到挖出寶來了。 麻石一古墓,皇室一部書。老同學對我說,西漢劉蒼古墓是他們劉氏先人留給蓮花最好的禮物。 縣城雖然沒有什麼大的傳奇,但縣城不遠有一座傳奇的官廳,花塘官廳有傳奇故事。那是我少年時覺得很了不起的地方。 聽老一代人講,建官廳時皇帝撥了很多錢,用籮筐挑,建完官廳還剩餘了很多錢,還挑了幾擔還給朝廷。 對於朱益藩的父親和兄弟,我一直不怎麼瞭解,而對於朱益藩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查閱文獻資料後,我瞭解到官廳的主人與官廳的一些具體的記述,並為家鄉一門如此多的才俊感到自豪。 據家鄉縣誌等文獻記述,朱益藩的父親朱之傑是清咸豐九年(1859年)的進士。他一生的貢獻不可低估,他率先建了第一棟官廳,人稱進士第(又叫老官廳)。 右邊一棟是長兄朱益浚所建。朱益浚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中進士,並被皇上欽點為翰林院庶起士,官至湖南巡撫。這棟官廳就是朱益浚在湖南任巡撫時所建,人稱「新官廳」,又稱「翰林第」。此官廳不僅規模宏大,高牆深院,像一座堅固的城堡。 左邊一棟便是朱之傑次子朱益藩所建。朱益藩出生于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中進士,被皇上欽點為翰林院庶起士。此後曾任多省學政,入值南書房,授都察院左副都禦使職,還擔任過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總監督。他在老父故居的左邊又建了一座官廳,也稱作新官廳。 官廳曾一度殘破,如一部殘破的書。 它的歷史變遷,它的建築美學,既吸引人,又使人無法解讀。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官廳已經得到修繕。 修葺一新的花塘官廳(列寧學校),成為我們故鄉縣城的一個新的城市座標。這裡既闢了革命歷史展區,以懷紅軍歲月之崢嶸,又闢了歷史文化展館,以揚千年古縣蓮花之歷史文明。 花蓮 蓮花是我的故鄉,是我的地理座標和符號。 我未走出蓮花之前,只知道我們縣叫蓮花,但說來有趣,後來發現,有不少蓮花地名。 在廈門,就有個蓮花的地名,也有個蓮花中學。 廈門的蓮花在海邊、在都市。與我老家蓮花,不可同「地」而語。 蓮花,是一種花卉。 所以,家鄉蓮花根植在我的心間。 巧得很,到福建後,海峽對岸的臺灣寶島有一個縣,叫花蓮! 花蓮常地震,也經常有颱風,報紙常有類似消息,因此,當花蓮出現這類災情消息時,我就會格外關注。 花蓮,這兩個字,讓我自然而然常想到我的故鄉蓮花。 同時會產生了強烈的願望,想上臺灣島,去花蓮走走看看。 花蓮的自然風光有山有海,而蓮花只是高入雲端的大山,依著羅宵山脈,連綿起伏。 花蓮的海、花蓮的花、花蓮的土族,都是當地吸眼的,而蓮花因為交通比較閉塞,少為外人所知。 花蓮有火車站,蓮花沒有,只有汽車站。不過,時代在發展,蓮花正在規劃動車站了。 花蓮有碼頭,我的故鄉蓮花沒有,蓮花依然是農耕社會。 花蓮有好吃的海鮮,鯉魚潭有紅面鴨,蓮花有麻鴨,可做成美味血鴨。蓮花血鴨來自文天祥抗金部隊。 花蓮觀光業發達,到了花蓮可感受到燦爛與繽紛,到了我們蓮花亦有荷花園,每年都會舉辦油菜花節和荷花節。 時常地在腦海裡,拿花蓮與蓮花來比較,覺得頗具趣味。 一高山之地,一海島之遠,生活內容當然有相近,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別。 花蓮外海可以看見鯨魚和海豚的機率非常的高,成為臺灣觀賞鯨豚的最佳區域。而蓮花在河裡可摸魚蝦,在田裡可捉泥鰍。 每到金針花季,遍地澄黃綿延至山頭,吸引遊客走訪。花海花海,不愧花蓮之名。 花海花海,也不愧為蓮花之名。每到油菜花盛開的春季,故鄉蓮花的山川田野,黃花綻放,你依著我。我依著你,在風中搖曳,美不盛收。 花蓮有海濱公園,海藍藍,格外吸睛;蓮花亦有顯地公園,經整治,萬畝荷花開放,吸引遊客如潮。 我時常作比較,覺得這很神奇,兩者之間皆有緣。 蓮花是我的故鄉,花蓮當然就是我的遠方。 我去臺灣旅行,最想去的當然就是花蓮。 (上)
-
沒簽名的聯絡簿
我的兒子散漫又天兵,總是讓我在生活充滿新挑戰。想起以前,在我三催四請之後,他終於拿了聯絡簿給我簽。 這樣一翻,大概也快整個月沒簽名了,其實在這一個月的期間,我已經催了三到四次,但小孩沒立刻拿我就會忘記。 因為回家就是我忙碌的時候,所以有叫他拿,他又沒給我,所以通常家長簽名欄,都是一堆老師的紅筆問號……。 幸好老師有什麼特別的事,都會寫在班級的LINE,不然就是直接找我。 好吧,自己生的只能母子共業,看到沒簽的量都滿月了我就唸兒子:「難道你們老師都不會問你,為什麼那麼久,都沒給媽媽簽聯絡簿嗎?」 兒子:「會啊。」 我:「那老師都怎麼問你?」 兒子:「老師說,你媽媽是不是很久都沒有回家?」 你媽媽是不是很久都沒有回家? 你媽媽是不是很久都沒有回家? 媽媽是不是很久都沒有回家? 對不起,我聽到時當下反應,真的是噗滋的狂笑……(難怪以前我有一個數學老師都會罵我,妳到底有沒有羞恥心?被人家罵還笑,可是我就覺得很好笑啊!老師罵你豬腦袋,豬耳朵很難不笑啊!) 因為女兒升高中都沒有聯絡簿這種東西,不然女兒拿給我時,至少多個人提示。 腦袋裡真的不太記這樣的事……。 有人會覺得我對孩子很放任,不過我都跟他們說,你們自己的事,請自己負責完成,不要說他們,我和妹妹從小也是這樣,我媽從不看我們的功課。 所以,我從小不太寫作業,學校被打完,回家換被我媽打。我會被打也是我那群不上道的同學在門口對我媽說:「阿姨,她今天又沒寫作業被老師打……」(這群同學很愛跟我媽邀功。) 我媽她也沒想,她每次喝酒鬧事都專找我亂找我鬧,我還有心力去寫功課看書嗎?(好啦,藉口啦!)可是我好歹還沒家變前,曾經是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好嗎。 回歸正題,如果什麼都要父母在旁邊看著,你何時才能長大? 所以做不好,被學校處罰就處罰,被記警告,就自己想辦法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勞動服務消除警告這樣。 我基本上是偏向對自己負責,這也是應該的不是嗎?但想到他的老師也實在是很幽默,在我耳邊迴盪不去的,還是那一句:你媽媽是不是很久都沒有回家?
-
【小說連載】冬梅
雖然冬梅結過婚,卻未曾生育,從外表看來仍然有大姑娘般的風采,甚至有成熟女性的韻味,如此的女人,他還有什麼好挑剔、好猶豫的呢?當坤山叔提起這件事時,他理應在第一時間就大聲說:「好!」請他多多幫忙。假若錯失這個機會,而讓那些退伍老兵捷足先登把她娶走,他勢必會遺憾終生。所以他應該找一個時間,帶些紙錢到文福的塋前,向他獻上三炷清香,祈求他的成全和保佑。將來一旦生兒育女,一定會有人繼承他們家的香煙,不會讓他斷後。 儘管之前沒有下井把他的頭顱撈起,但當冬梅請撿骨師替他撿骨重新安葬時,坤山叔要他幫忙挖墓穴,他並沒有推辭。當然,之於會如此,跟之前受到他鬼魅纏身有關。每當想起這件事,他仍然有些害怕,所以他不想再次麻煩王爺幫他驅鬼,只好聽從坤山叔的吩咐。雖然事後冬梅也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利用祭拜亡夫的三牲,煮了幾道菜餚,請他和坤山叔一起便餐,主要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答謝他們的幫忙。 他不斷地思索,爾後假如有緣跟她在一起生活,他一定會以一顆誠摯之心來待她、照顧她,並許她一個幸福的未來。倘若如此,文福應該不會怪他奪人之妻吧!但即使坤山叔有意把他們撮合在一起,他亦有強烈的意願,假如冬梅不願重啟她生命中的第二春,則另當別論。他衷心地希望坤山叔,能在冬梅面前多替他說些好話,而且儘快地給他一個好消息,不要只是說說、或戲弄他這個十一哥而已。(二四)
-
卦理乾坤問春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凡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陰陽、五行、八卦,無論生活日常、天文晷儀、為人處事以及民間盛傳之山、醫、命、相、卜,上至達官顯爵,下至販夫走卒,無不遵循易經哲理之規範行事,如帝王將相、登基、封侯,民間婚喪、喜慶皆必須擇吉選日,農業社會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民也必須遵循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二十四節氣之事宜耕種,此林林總總都在易經的哲理範疇,而民間算命更是在易經學理上發揮得淋漓盡致。 算命,是利用個人資訊,如生辰八字、姓名筆畫等配合術數來預測一個人的性格、能力、未來發展及判斷運程吉凶禍福的行為,或稱命理學。 無論投資、開店、擴廠或考試、求職、購屋或戀愛、結婚或身體健康、久病不癒等等都可以借由算命,了解事件的吉凶禍福,而做趨吉避凶之準備,也可以讓我們透過易經哲理,了解人生的前程規劃,以及人際關係之經營,還有工作、職場以及婚姻、感情和投資理財上等等日常生活之運用。 隨算命方式不同,預測名稱也有霄壤之別,一般可分為占卜類:有易經卦、米卦、六爻卦、梅花易術、大六壬等;命理類:有四柱八字、紫微斗數、姓名學等;堪輿類:有以形勢、砂水論斷之巒頭派和以立向納氣論斷之理氣派;相術類:則有面相、手相、摸骨等;還有鐵本神數、三世因果等等,種類繁多,但都離不開易經學理,陰陽、五行、八卦之生、剋、制、化、刑、沖、合、害等吉凶禍福之判斷而論命;而時下年輕人皆喜歡西洋占星術,如星座、塔羅牌等,然其預測理論本同末異、並行不悖。 2008年,已故好友,曾經是某科技大學的教授,早年在社區大學教授楊家傳統太極拳,於是推薦我去社區大學教授六爻卜卦課程,同時幫我的課程取名為「卦理春秋」,隔年社大主秘再邀我開設姓名學課程,並取名為「時尚姓名學」,此後,便在社區大學開起了系列的命理課程。 卜卦是「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悠久歷史文化,歷夏、商、周,經伏義、文王、孔子,集大成而流傳於世,也是最為古老的預測術。 所有算命等預測學理,都必須要有個人的資料,才能判斷一個人運程之吉凶禍福,唯獨卜卦是以當下時空、環境和觸機來論斷事宜,更不需要個人資料即可占卜、預測猶疑,同時也可避免問事者有個資外洩之疑慮。 一般從事六爻占卜的命理師,每每起卦都會有請神儀式,雖能令問事者嚴肅對待占卜事宜,卻也讓民眾誤以為神鬼之術,更讓知識份子認為是迷信。 常有人問,算命到底準不準,只能說見仁見智;依個人教授命理課程,以及從事命理分析實務多年之經歷,有準到被認為是神,也有完全脫離學理;當然,大多數人會認為算命是命理師透過察言觀色,誘導問事者吐露訊息而推斷的,不敢說坊間沒有這種事情發生,但從事易學命理諮詢和教學,我個人是以做學問的態度在研究和驗證學理,分享的都是自己的實務經歷和學術理論之實證。 算命的準確度,除了學理的判斷問題外,還有問事者不願跟命理師有任何的互動,他們認為命理師應該像神明一樣,什麼事情都知道,甚至有點想考驗命理師的預測能力,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命理師只是懂得一點陰陽、五行、八卦哲理的凡人,學理上的預測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如果真的有事情需要協助,跟命理師的互動越好,命理師越能提供問事者更多正確性的訊息和改善的方法;當然,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個社會實在隱藏著太多的陷阱,這也是我在社區大學開設「卦理春秋」等命理課程之目的,畢竟自己如果會算或懂點命理,多少還是可以避免上當、受騙的風險。 九宮學理創始人程天相(2001)在創世紀系列《經營篇-流年.長生運程歌》提到,「命雖帶來運可改,強時緊追弱等待」;算命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命運或占卜出的卦象,了解如何知命而運,且在追求財、官、子、祿及職場投資、經營的同時,預防錯誤的判斷,並以科學的易理辯證去做分析參考。 雖然《了凡四訓》裡告訴世人:「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我們仍是凡夫俗子,人生不免有生、老、病、死、苦、樂等愛恨別離,且天有不測之風雲,晴天還是要積雨來糧,才能小心駛得萬年船。 人生難得早知道,卦裡乾坤問春秋,這裡不是要大家去迷信算命,而是藉由易經哲理等邏輯辯證和老祖宗的智慧,決勝幸福人生於運籌帷幄之參考。
-
觀星賞月有感
秋分日已遠,太陽西沉日漸早,六時未到,暮光已盡。 夜幕驟然升起,原本灰白不起眼的娥眉月,瞬間變得無比清晰。淡黃的月相,彎彎如眉毛般,在暗黑的夜空中,益顯其清秀小巧之美。 右下方的金星格外明亮耀眼,好一幅金星伴月的姣好景致。今晚,能夠陶醉於月光星光相互輝映的秋夜,是何等幸運啊!! 更令人感到驚喜的是,天蠍座中最為閃亮而為古人稱之為「商星」的心宿二依舊隱約可見,且與金星相互遙望。七月之時,它還盤踞在天頂偏南方的位置呢!獵戶座於凌晨四時許,才悄悄地從東方升起,此時,商星所屬的天蠍座則已杳然無蹤。 獵戶座升起之後,我帶著朝聖的心情仔細地欣賞著它。古人稱之為「參星」的腰帶三顆耀眼星宿,在遙遠的夜空閃爍,而此刻的天蠍座已經墜入南半球了。 啊!天體中這兩個最引人奪目的星座,就是永遠此起彼落,永不相見。不禁想起詩聖杜甫一首情深意長的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抒懷人世間聚散離合的無常與無奈,真是再寫實不過了。人生的聚散離合,可能如同參星與商星永不相遇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杜甫與故友衛八再相逢,且在燭光下舉杯連連,話舊敘談,內心自是澎湃不已。 回首前塵往事,無論與同學或至親好友,共聚於餐廳或者小吃店,品嚐人間美味,或同遊共沐天地靈氣,相聚的時光雖然短暫,卻是美好可貴。
-
【小說連載】冬梅
之前假如知道會有這一天,他應該下井把文福的頭顱小小心心地撈上來,然後交給冬梅去掩埋才對。果真如此,勢必會給冬梅一個好印象,現在亦可為這段姻緣加分,而自己竟連這個機會也沒有好好把握,真是呆啊,而且不是小呆,是不折不扣的大箍呆。 倘若當初下井把文福的頭顱撈上來,即使沒有這段姻緣,不也做了一件善事麼?而今,一旦坤山叔真把他倆撮合在一起,亦可得到文福的保佑,當初實在不該推託他的八字輕不敢下去。甚至還不小心踩了他一腳,讓他的頭顱陷入汙泥中,難怪他會生氣,才會被他的鬼魂纏身,甚至被鬼魅糾纏了一段時間,最後不得不求助王爺才脫身,這些事都歷歷在目啊! 那天,只見王爺的乩童起乩,然後用黑令旗朝他的頭部揮了幾下,就把纏身的鬼魅驅走。而今坤山叔竟然要把他和冬梅撮合在一起,縱使冬梅同意,也得問問她死去的丈夫文福啊。要是他同意,或許就會獲得他的保佑,要是他不同意,最好還是不要強求,免得又會讓他的鬼魅纏身。雖然他的頭顱已找到,出現的或許不再是無頭鬼,但不管是有頭或無頭,鬼魅不僅會嚇人,而且還會折磨人。倘若再讓他的鬼魅糾纏而不得脫身,勢必會遭受不必要的折磨,那是得不償失的! 坤山叔沒說錯,冬梅實在是一個好女人,新婚不久丈夫就被共匪的大砲打死。她除了自力更生,務農來養活自己,在村中也潔身自愛,並不斷地設法尋找丈夫被彈片削落而失去蹤影的頭顱。而今終於如願了,落井的頭顱已被坤山叔撈起,她也請來撿骨師,重新撿拾丈夫的遺骨,然後放進骨骸罈,由坤山叔和他幫忙挖壙掩埋。當她的願望達成後,是否已無後顧之憂,可以放心地去尋找她生命中的第二春?還是為了貞節繼續再守寡?這種事除了冬梅她自己外,誰又能瞭解她的心思和想法呢? 說來可笑啊,自己年已三十好幾,即使努力耕種,但靠那幾畝旱田,依然無法讓貧窮的家境翻轉,加上年邁的母親需要照顧,以致從未有媒人上門來說親;實際上說親容易娶妻難啊,他自己心裡有數。坤山叔曾經說過:「你已三十幾歲了,若以你的家境來說,想娶個老婆沒有那麼容易。」可說是一語道破他的處境。假如冬梅有尋找第二春的意願,而且能受到她的青睞、得到她的同意,兩人共組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不也是他此生最大的福份麼!儘管只是他的夢想,但夢想亦有成真的時候,他衷心地期盼著這個日子能早日來臨。(二三)
-
樹雲絮語
廿四節氣旋過白露,過了中秋,接著是秋分矣。 今年秋天的颱風像是被禁錮太久的頑童,紛紛出籠玩耍, 久候不至,等煞多少人引頸望雨,一時之間卻又默契三颱齊至。 而天空的雲彩也因此多彩多姿,就像頑童恣意揮灑的粉彩,常常需要多一些想像力才能看到懂呀! 偶抬頭望向一洗潔淨的藍藍天際,離島常見的木麻黃樹梢,巧飄來一朵棉花糖般白雲, 想像著天上一席愛戀絮語, 樹說:等等我! 而雲說:風不讓我等!
-
《小報》雜談
去年,在一次舊書市集上,發現幾本早期民國雜誌。儘管是影印的,小小的開本製作仍屬上乘,尤其封面,甚是有趣,隨即撿在手裡,一共四本。這裡主要說說其中一本。 這一本小書叫做《小報》,是其第一卷第五期。 本期雜誌的版權頁顯示:編輯主任:錢釋雲;理事編輯:呂松聲;廣告主任:吳企泰;發行主任:馬仰濤;總發行所:美裕印務局;分售處:大陸圖書局、群學社書局、進化書局及各售報人。出版發行時間是民國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該刊薄薄一冊,44頁。封面的「小報」二字是由大名鼎鼎的嚴獨鶴題寫的,之後是幾頁廣告,然後就是目錄了。翻過目錄有兩張圖片,一張是坤伶筱均培之倩影,另一張是著名票友陸文美;下面分為特載、短篇小說、筆記、遊記、詩詞話、文苑、劇話、影談、長篇小說幾個欄目,不妨一起瀏覽一下: 特載是一篇朱劍芒的〈秋棠室筆記〉;短篇小說有五篇:杜伯超的〈匪窟哀音〉、朱夢的〈美術品〉,潘祖賢的〈慚媿〉,張耀華的〈去了〉,范海榮的〈陌路蕭郎〉;筆記有兩篇:趙眠雲的〈悼亡集〉,姚民哀的〈新秋試筆〉;遊記有兩篇:朱劍芒的〈吳門養疴記〉,沈鑑良的〈鄧尉送葬記〉;詩詞話有兩篇:吳門王湘君女士編的〈春雨樓詩話〉,鄭逸梅的〈梅龕摘燕〉;文苑是一篇陸伯觴的〈懷橘軒近詩〉;劇話是一篇瘦竹的〈修竹廬劇話〉;影談有兩篇:周世勳的〈影戲小言〉〈譚譚尋子遇仙〉;長篇小說連載有壽頭的《新中國》和彭雲上的《奇怪世界》。那麼,一百年前民國作家們的文字風格如何,讓我們試舉幾例(除省略號外,引文標點保持原狀。不知為何文中一路圓圈到底?當時的北洋政府教育部已經採用新式標點符號了)。 〈秋棠室筆記〉的作者朱劍芒是南社著名詩人,以編輯《三民主義國文讀本》馳名。他在文中寫到:鶯湖有陸猗竹者。少時有羸疾。時咳血。因廢讀。靜坐一室。終歲不越戶庭。歷二十年。一日忽大笑出門曰。我悟矣。於是舉筆為文。頃刻數千言。設想立意。出入莊老。作書畫宜精絕。他如醫卜星象。百工雜技。一見即能。能即莫與角勝。人遂稱之為奇士。晚年自號曰鶴臞道人。 吳門王湘君女士是朱劍芒內人,柳亞子夫人鄭佩宜的表妹,文學極好。看看〈春雨樓詩話〉一文的開篇:春日無聊。與外子劍芒。賭酒為樂。余嘗笑謂外子曰。春日與春夜。各有佳勝。以子目光所及。有無軒輊。劍芒曰。卿未讀放翁詩句耶。一春晴值萬金。以東坡春宵一刻值千金之句較之。甯非相去至十倍乎。余笑曰。宋人佳句。余固熟誦。聊以相試耳。 看官,讀到此處,不要以為這本小書通篇都是之乎者也了。胡適之先生倡導的白話文運動畢竟已有一些時間。 前面幾個短篇和後面長篇連載都是通俗不過的白話文:如〈匪窟哀音〉所寫:津浦路的臨城大劫案發生後。震駭中外。也因為這起案子鬧得太大。牽動外交。所以人人注目。連累得深居簡出的中西要人。居然都紆尊降貴。親臨難地。籌畫一切。也可謂極鄭重其事的了。 周世勳的兩篇影談,也是常人能夠看懂的大白話。周是當時有名的電影評論家、電影廣告人。他說:滑稽片。在不懂的人。總以為容易做。其實不然。要好笑而不過於荒謬。正所謂「俗不傷雅」。就是外國片子也不能本本如此。差不多的片子,總難免雷同最討人厭的。要算是其中的「追跑跳打」真是十本片子裡。總有九本如此。……他又說:尋子遇仙這張影片。可算是。卓別麟生平唯一的傑作。有人說他的《怕老婆》《照犯》等片比這片子還好。我狠不以為然。因為他這本《尋子遇仙》。立意最佳。表情最道地。差不多喜怒哀樂無一不備。其中以小孩被捕時。卓氏之悲傷神情最能動人。真滑稽中之別樹一幟者……。 再來讀讀〈懷橘軒近詩〉之中的《秋夢詞〉片段:……我生在吳興。行年四十一。欲將祖德揚還。仗一支筆,憶昔少年時。聽人說風土。那知垂虹亭,有我舊衡宇。 另外要說的是,本期作者名家不少。除了前面談到的幾位,還有擅書法、精篆刻的趙眠雲,他和姚民哀同為鴛鴦蝴蝶派的重要作家;後者還被稱作幫會武俠之祖;同時,也是一位說書人。鄭逸梅則有「補白大王之稱」,為報紙副刊寫了一輩子隨筆。瘦竹即朱瘦竹,其創辦的《羅賓漢》報,是當年發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戲曲專業報紙,後為專業評彈演員。 至於嚴獨鶴,在范伯群先生所著《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一書有專門一節論述,說他不僅是一位作家,而且是通俗文壇的組織者,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老報人。 沒有想到,一本既小且薄的雜誌,眾多大咖雲集,幸甚幸甚。
-
金門撞球
那一年家裡的古厝後間父親開了一家撞球店,店名叫順豐。 父親拿著紅色的油漆在在大門那不平的蚵殼石灰牆上寫下了順豐撞球店的名子。 老式的撞球桌是別人不要的,二手的撞球桌落袋都比新的要大,彈性也不好,這樣子來打撞球的阿兵哥都變得很準,姑姑是計分小姐,阿兵哥是絡繹不絕。 半天假的阿兵哥規定是不能脫下軍服不能到海邊。東林街上的憲兵多,被遇到記違紀回部隊又要軍紀再教育。 小額買賣,那時島上的老百姓大部份都是在做軍人的生意,洗燙軍服,綉學號,撞球間,小吃店,冰菓室。 撞球台是由兩塊結構拼接的,加上了邊條撞球布,古厝內的牆上釘上了一個擺放撞球竿的架子。 那年代的撞球大部份都是英式撞球,一個白色母球,六個彩球代表著不同的分數,十五個紅球各一分。進一個紅球接著打一個彩球進了繼續打,若不進就換手。 我和姑姑都會在旁邊計分,慢慢的也學會了打撞球,有時候阿兵哥獨自前來就陪著打球。若要姑姑陪打那是輸一賠三。 在金門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撞球打法,是用雙支球桿夾球滑動對準,這種打法也是要常常練習,我想阿兵哥的醉翁不在酒吧。 追走金門小姐要留在金門十年,我們都是這樣的嚇唬阿兵哥。要準備八兩金子,八千塊聘金,八千斤豬肉,就是這樣也是嚇不退這些阿兵哥。 后宅的士官長退伍要回台灣了,送了我們家一台電唱機和兩大疊的唱盤,從那天開始家裡的撞球間生意越發的好,一首一首美妙的歌曲隨著唱盤的轉動流盪而出,流水年華、往事只能回味、夜空、雲河,只要有客人來打撞球,我就是負責放唱片的,若是跳針還得跑進矮間的小房間內重新換針。 撞球台旁邊還有抽抽樂和投一角錢就可轉動一圈的小遊戲機,看運氣能不能轉到得獎位置,可能就是一包無慮嘴的新樂園。 後來姑姑嫁了,嫁妝之一是一台小電視,就放在撞球間的小窗口上。阿公愛看京劇,我則愛看兒童節目,時間就在這樣看似平常卻很幸福的日子中流過。 大堂姐在後間古厝多蓋了一間護龍,開了一家冰菓室和小吃店和雜貨店,沒兵的日子,都會坐在小桌子上拿著金門日報寫字,大姐偶而會問我,要不要吃冰。 清冰加糖,我這樣說,只見堂姐拿著四方型的冰塊就放在剉冰機上用手搖起了剉冰,刷刷刷的落了一盤塑膠菓盤的碎冰,在淋上一杓糖水。 要不要加煉乳,好啊當然好。那年在小金門,雞蛋清冰最令人懷念,除了香甜以外沒有任何的蛋腥味。阿兵哥一來若不是點四菓冰就是雞蛋冰。一天活力的來源。 冰塊是東林聯合冰廠出廠的,它還有生產冰淇淋,去找東林姨的時候,姨丈都會從口袋拿出幾塊錢說,來,拿去買冰淇淋吃。 順豐撞球間的右方就是叔叔開的製麵間了,隆隆的機器聲伴隨著全身都是麵粉的叔叔,開始壓麵時全家都要接力一般的用麵桿接下麵條拿到外面架在木桿上曬太陽,金門的麵是最好吃的,是用白殼做出來的。 什麼是幸福,一家四代同堂就是幸福。 時間總在不經意間流失,姑姑嫁了,堂姐嫁了,叔叔一家都搬到了台灣,而我也在烈中畢業後乘著開口笑往台灣求學就業。
-
下埔下的歲月背影
昔時,下埔下、頂埔下、埔邊、埔後,俗稱四埔,面積小,人口也少,尚不及湖下的一半,但這四個小聚落,居民感情綿密,婚喪喜慶,均互相扶持,來往頻繁,年長一輩的,彼此都非常熟識。 下埔下約在民國卅九年間開始有駐軍,借住民宅,大陸籍的軍人較多,少部份也會講閩南語,軍民一般溝通良好,兵員大都是青年軍,素質也不差,有的年齡很小,大約是高中生。但在參加民國四十二年的東山島之役,折損殆盡,據老一輩口述,戰役結束後,只回來幾位炊事兵,令人不勝唏噓。戰事頻繁的年代,駐軍一直和居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軍人除了訓練、出操以外,平時也會助民收割農作物,挖防空洞,挖水井,假日孩子未上學,阿兵哥會帶我們上伙房,和他們一起開飯,閒暇聊天,會拿戰備口糧,供我們做點心,大家吃得津津有味,至今記憶深刻。 寒暑假也常跟阿兵哥去後浦逛街,看電影,那年代,軍人真的就是我們這些孩子的大玩偶,退伍前,還帶我們去拍攝「金門留念」的照片,並互留聯絡方式,最喜歡寫「永誼永固」;我們也度過一個充滿回憶的童年生活,這也可能是我們這一代孩子從軍較多的原因吧! 約在民國五十二年,部隊又移防,從西浦頭進駐一連工兵連,人數很多,除了借住民房外,也搭帳篷使用。原來這支部隊要負責構建「金門百歲安老院」的房舍,工程於民國五十四年竣工,部隊才再度移防,我們家住的阿兵哥有台北、台東,還有原住民,退伍後彼此也常互相聯絡信件,其中有一位叫謝福三的雕刻師,平安退伍,還贈送一木刻匾額:「軍力速聖公」,叩謝神明,懸掛在頂堡一座香火鼎盛的廟宇,至今,我路過會常再去看一下。 早期下埔下通往金城的路,是從甕仔公的路段經鳳翔新村沿金門高中後門,直達珠浦西路。約在民國五十七年左右,因應戰備需求,興建慈堤,後浦路便改道從金門高中大門的光前路,經下埔下直達慈湖,改稱慈湖路,路面更為寬闊,筆直,沿路也逐漸興建住宅,及商店林立,近年由於全聯進駐,慈湖路更是行人熙攘、車水馬龍。 民國六、七十年代的孩子,大約在小學至國中前後,便陸續投入職場,分擔家計,大部份服完兵役,便留在台灣,成家立業,下埔下的居民有出無入,人口明顯逐漸老化,所幸慈湖路愛國將軍廟右側興建一批住宅,新住民人口湧入,住戶才逐漸回增,尤其以「微風海戀」為名的出海口處,更是觀海景點的首選,曾幾何時下埔下的房價也水漲船高,演變至今一屋難求,盛況空前。 下埔下得天獨厚,背山面海,風景秀麗,地靈人傑,蔡氏族裔,人才輩出,實吾祖先厚德庇蔭,今逢家廟奠安之際,重修族譜,寓意深遠!(稿費贈金門家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