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冬梅
認真說來,冬梅如果想改嫁,以她的條件而言,似乎不怕沒人要。尤其是一些成家心切的退伍老兵,他們因為自身的條件較差,首選的對象就是身世可憐的寡婦。即使帶著好幾個與前夫所生的拖油瓶,他們仍然願意撫養。但冬梅不僅年輕,也沒有拖油瓶的問題,如果放出一點想改嫁的風聲,絕對會有退伍軍官搶著要,至於會不會幸福,那必須看他們各自的造化。 如果嫁給阿呆呢,卻也不怕沒飯吃,因為他比那些退伍老兵年輕,雖然只有幾畝旱田,但他勤於農耕,家中亦只有一位老母親,家庭也算單純。假如阿呆嫌棄冬梅是一個寡婦而沒有意願呢,在男多女少的小島上,憑他這個種田人,不知何日始能把新娘娶進門,所以坤山叔才有把他們撮合成一對的念頭。倘若真能成就這門親事,對他們兩個家庭都是好的,除了阿呆的母親有人照顧,往後一旦生兒育女,還可以兼顧文福家的香煙,讓香火不中斷。 於是有一天,他和阿呆同在山上耕作,他刻意地把他叫來說:「田裡的工作永遠做不完,坐下來喝杯水再說。」坤山叔提起水壺,為他倒了一杯水,兩人同在田埂上坐下。(一九)
-
平分秋色
我們常用「平分秋色」來形容兩者之間難分高下,一樣出色。其實這句成語典故出自宋朝李樸「中秋」詩裡的「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中秋(仲秋)位居秋季的第二個月,而農曆八月十五日剛好把秋天平分,滿月象徵團圓,中秋就成了華人歡慶團圓重要節日。 不過另有一說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秋分」,秋分這天,全球晝夜各半等長,秋分過後,北半球各地逐漸晝短夜長,氣溫逐日降低趨寒。這麼聽來,平分秋色指稱秋分時節似比中秋更為貼切,因為「晝夜均而寒暑平」。 古詩詞裡寄情「中秋」名文佳作數不勝數,而且都離不開望月,然讚詠「秋分」者也不遑多讓,景色描述更顯繽紛,金菊燦黃、丹桂飄香、結實累累、魚美蝦肥、稻麥豐收……秋天美麗景象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唐朝元稹說:「風色已高清,雲散飄颻影……乾坤能靜肅,寒暑喜均平……。」把天高氣爽和雲淡風清的入秋天象標準氣候娓娓道來,寒暑均平所帶來的心曠神怡,讓人更能平心靜氣享受這好時節。宋朝謝逸《點絳脣》:「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把秋的涼意與冷靜表露無遺,還夾雜著秋桂清香,讓人閉目養神之際也回味無窮。 清朝女詩人紫靜儀在秋分時思念至親,「遇節思吾子,吟詩對夕曛,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燕子在秋冬季節會往南方遷徙,鳥禽尚知飛奔溫暖園地,何況是人?一個母親的深情呼喚,只盼愛子歲末寒冬之前,能早日歸巢團聚以共享天倫之樂。 月到中秋分外明,一樣的月亮,何以到了秋分特別皎潔明亮,只因萬里無雲風和日麗。明月高掛,牽引文人滿腹詩情,而那遼闊秋天穹廬裡,尚有一物可與秋月媲美,不時出現於詩詞歌賦裡聊表情衷,那就是紙鳶,春天紙鳶和秋天紙鳶很不一樣,秋風裡的紙鳶可以飛得更高更遠。 宋朝陸游說:「紙鳶跋扈挾風鳴」,寇準說:「清風如可托,終共白雲飛」,近代畫家吳友如的題畫詩:「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雲有路通」。透過那細長線,緊抽鬆放交替斡旋,讓紙鳶迎風翱翔天空,高飛遠颺的不單是紙鳶,還有控線人的軒昂志氣與滿懷抱負。 以前放紙鳶,是雅事,現在放風箏,是樂活。臨海島國秋風徐徐,是放風箏一起追風的好時節,各地紛紛舉辦國際風箏節,五花八門創意風箏凌空競飛,非常吸睛也相當壯觀,古代詩人仕女倘若看了現代風箏秀的精彩演出,肯定不再感到秋風秋鳶愁煞人,而是會被那翩翩飛舞的千箏萬鳶深深感動,然後進而深愛起滿載幸福與歡樂的秋分時光。
-
神
三、戰神 我在公園曾遇一逾九十齡之老榮民,自稱姓王,我稱他王叔,我說我爸年紀比您大,也不想把您叫太老(就像此時的我,不想人家叫我一聲「阿北」一樣),所以尊稱您為叔,他欣然接受。當他知道我是金門人,就侃侃而談當年參加金門戰役的故事,他說史家稱「金門戰役」方屬正辦,至於「古寧頭大捷」雖也有說法,他不贊同,他說戰役非侷限於古寧一隅,此役最先告捷在觀音亭山(東一線602團),全役是否堪稱「大捷」,留待史家多方考評,俺們不必遽下定論以失偏頗。聽其談吐不凡,由於不願透露其原屬,定有其隱衷,只能揣度其應屬602團中級以上軍官。為節省篇幅,以下記錄我的提問句從略,總歸納其自述及答覆資料如下: 1. 守一線前沿重任的青年軍首長率多湖南人,大小湖南一線牽,可謂因緣際會,上蒼安排。湖南高地戰役期間幾易駐軍,依序是第201師的602團及其直屬,彼時我步兵團編制較後來接受美援仿美軍旅之編制為大;然後是師直屬搜索營接防,雖然與後來美援改編的裝騎連任務相當,始初卻是由工兵營改編,後來再改為警衛營(一度還改為警衛連,其他幾個連曾經還改為工兵連)。雖稱搜索營,連基本的騎馬及搜索車配置都付闕如,充其量就是一個火力甚至不如一般步兵營的單位〈全師只有師長配有一輛獨一無二的吉普指揮車,國軍一路敗退下來的家當,就是如此可憐復可悲、被台灣人稱為「乞丐兵」的有限裝備,在金門上岸增援的部隊就有仍著便衣未及整補者,此與201師在台整訓期間戴斗笠赤膊著短褲形象前後輝映蔚為奇觀〉。高地戰略位置重要,後來戰事進行到關鍵時刻,第十八軍(高魁元)前指在此開設。 2. 201師前身是三十六年曾經在大陸四川招訓的第二期青年軍,初為獨立旅,曾與匪軍交鋒潰不成軍,先行撤退抵台後改編為201師,轄601、602、及603團。初由設在台灣的孫立人將軍主持的陸軍訓練司令部第四軍官訓練班調訓幹部,士兵也全面做脫胎換骨的嚴訓。到了三十八初夏,201師復在台整編,汰換了一些幹部,601團首長改由師參謀長雷開瑄接任,602團首長由孫將軍的陸訓部訓練處長傅伊仁〈湖南湘鄉人〉接任,當時的傅團長年僅三十二歲,儀表堂堂,南京中央軍校12期砲科畢業,由於傅向來長於參謀作業,被委以重任後,特別向中將師長鄭果〈湖南寧遠人,時年三十四歲〉請求破格延攬原在台灣防衛司令部任職高參的軍校同學藍其鑄〈湖南大庸人〉,以及陸大同學溫上校到團部擔任超編的高參,識者以為金門戰役能在東線首先告捷,除了傅團卓越領軍,將士用命,高檔的優秀參謀群尤屬功不可沒,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藍上校曾於大陸內戰時期有被俘紀錄,為列管人員,任用上有所忌諱,此幾為各國通例,不言可喻。由於傅的知人善任,破格任用,金門一役立下戰功,乃有後來派任虎嘯部隊〈忠勇部〉擔任團長之職,該部曾於823砲戰前駐防金東,闢有龍陵湖,所遺留龍陵橋一座,迄今仍可辨識藍團長名字鐫刻其上,留供後人憑弔紀念。與傅伊仁在軍校同期的同學有張國英、于豪章、郝柏村等三位都晉升上將,須知傅上陸軍大學時是以第一名成績畢業的,才氣縱橫灑脫出眾,在金門戰役又立有戰功,曾獲老蔣總統賞識奉調官邸擔任侍衛室上校侍從參謀〈44.9.15─46.10.1〉,按說從此歸屬「官邸派」前程似錦,但是他晉將時間比同時在金門戰役有功團長都來得慢,識者以為與其個性和人格特質與官場積習格格不入攸關,方方面面也與其原主子孫將軍多有關連,致影響仕途發展,最後也僅委派其為原201師改編成的49師擔任少將首長罷了,後來軍職外調轉往台灣省府擔任有職無權的道路交通安全會報主委的閒差終此一生,實在可惜了。惟官職尚難定位一個人的風範典型,雖僅官至少將,歸屬「戰神」之林,實至名歸。(下)
-
小魚干的滋味
我們在港邊等待漁船回來,等待的時間,婦女們放起音樂,就在一個小小廣場上翩翩起舞,謂之暖身,做為今天一整個上午精彩緊湊活動的暖場。海邊人家天天看船進船出,今天等船為的是等待第一批最新鮮的漁獲,要就地熬一大鍋海鮮粥給社區伙伴們當早餐。 漁船靠好岸,一夜採捕的收穫一盤盤接力端上岸,非常多的小卷,許多體型大一點的中卷,還有不少體型更大的透抽、軟絲,其實這些我根本搞不清楚如何區別。而最後接上來的則是為數極多的小魚,大約一隻手指頭長度的小魚。船長說這不是他們主要要抓的,而是因為燈光一照,小卷成群游上水面而落網,這些小小魚也跟著上來了,他們都是趨光性的魚,喜歡逐燈而聚。漁船打亮了滿船每盞都有一千燭光的強燈,照得海面通明,這是一種抓魚的方法,點亮一船燈一個晚上發電機要燒掉一桶油,也算是抓魚的成本。 漁家的婦女手腳俐落,我們還談不了幾句,一碗碗熱騰騰的海鮮粥就端上來了,內容豐富,鮮香可口,這一日之始的一餐也真是太奢華了。 準備了好多小袋子,為大家分裝漁船今天返航帶回來的收穫,我們也分到了沉甸甸滿滿兩大袋。 一袋是小卷,一袋是剛剛看到的那種不大不小的魚,是有名字的,可是一下子就把名字忘掉了。 船長示範給我看這魚該如何吃。除了少數直接投入船上冰箱,大多數的漁獲都在起網時順便在船上下鍋燙熟用以保鮮。他抓起來一尾,把魚背、魚腹兩條帶刺的鰭輕輕撕掉,兩邊完整的魚肉就鼓鼓的露出來了,他遞給我,我接過來直接塞入嘴巴,啊,這多麼素樸純真的動作呀,他繼續示範,我繼續咀嚼,然後我也跟著學,原來這就是吃魚的方法呢,不是用筷子,更不是刀叉,而是五根手指頭,這使我想到有一次採訪故總統經國先生,追進一個工廠的餐廳,看到經國先生正拿著自助餐盤和工人們一起排隊取餐,我看到他取了一隻雞腿,好奇他吃雞腿是用刀叉還是用筷子,最後我看到他用的是手。舉起雞腿,啃得津津有味,恰如此刻船長剝魚給我。 太太為我再把魚煮熱,魚帶回來好多天,一直冰在冰箱裡。 我試著用筷子吃,魚小刺多,筷子委實不易操控。於是放下筷子,改用手去剝,手指頭好用,不知不覺吃了一尾又一尾,竟然吃掉了半盤魚。 天已漸涼,沒吃完的擺桌上第二天再吃,還是沒吃完,第三天繼續,一盤魚教我飽足了三天。 太太說,這魚有一層黏黏的皮,很黏手,吃進嘴裡覺得怪怪的。 她又說刺多,必須吃得非常小心。 我知道關於吃魚我們有不同的出身背景。她是公務員家庭,我老丈人是台鐵的員工,雖非富家女,卻起碼是小康。而我,貧寒農家,靠母親雙手打拚拉拔方得讀幾年書。我小時候唯一魚的來源是外公在海邊設網捕捉,抓到了魚就連同金瓜冬瓜蕃薯等各種農產一起挑著來,步行來回至少三十公里。外公沒來我們偶而也有魚吃,那是母親從小街上買回來的小魚干,名叫魚鯆,竟思就是曬成了扁狀的魚。小魚干價廉,醃得很鹹,用來配飯正好,雖然稱不上滋味有多好,卻也是兒時難忘的味覺記憶。對了!此刻咀嚼著船長送的小魚,忽然記憶甦醒,這不正是睽違數十年的魚鯆的味道嗎? 我長大以後有了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全家合力打拚,經濟改善不少,我們有機會買較多種類的魚來料理,出門用餐,選擇性更是多樣,我們竟然不知不覺已經遠離了小魚干許久許久而不自知。
-
同學會RSVP
失蹤無數年頭後,我們 靦腆負荊,重回尋人現場 想起青春抽穗,夢想張狂 也曾叼著月色,夤夜記痛飲 血色肉身在夢遺中醒來 猶見那曾經追過的女孩 還停留在愛笑的樣子 只是時間已老,風霜頒白 順著命運的掌紋,欺身反顧 記憶的浪花順勢驚起。聚散 不過是飲啄交歡,無聲問起居 開始於無恙,收束於別後悔悟 注:RSVP即rpondez s'il vous plait,邀請函用語,敬請回覆。
-
【小說連載】 冬梅
或許,人沒有十全十美的,可不是,你要挑人、人家要挑你,而且有優點就有缺點,優點容易被忽略,缺點隨時都會被看見。尤其婚姻這種事,更是可遇不可求,甚至有時也得靠緣分。緣分一到,便可水到渠成,如果無緣,便是浪費時間。倘若緣分到,又有合適的對象,加上親友們推波助瀾,相信冬梅會心動的。難道三十不到又沒有子嗣的她,願意虛擲青春,替新婚不久就去世的丈夫,守一輩子活寡?那似乎是不值得的。 儘管她因長年務農體力透支,加上飲食不均衡而臉色略顯蒼白,可是她仍然擁有一副天生的好身材和姣好的面貌,而且待人親切。假如釋出想改嫁的訊息,不愁沒有男人找上門,嫁給退伍老兵似乎較有可能。因為老兵的年紀稍大,黃花閨女是不會嫁給他們的,只有找上寡婦或是殘障、智障的女孩。若以冬梅的條件,嫁一個退伍軍官應無問題,但死去的丈夫是否會同意她改嫁,還是陰魂不散會纏人,誰娶她、講倒霉?總而言之,能不能尋找到她生命中的第二春,重新開啟她幸福的人生,端看她的造化了。 雖然阿呆可憐冬梅的遭遇,但也幫不上忙,而且自己年紀與她不相上下,迄今仍是孤家寡人一個,自身已難保,那有本事助人。甚至父親早逝,跟母親相依為命,靠著幾畝旱田種些地瓜、芋頭、高粱與大小麥之類的農作物,以及餵養家畜和家禽,始勉強可維生。雖然他小名叫阿呆,但一點也不呆,除了頭腦清晰,也相當勤奮,所以坤山叔遇有重大的事,幾乎都找他當幫手。當然,有時也會給他一點好處,並非利用他、要他做白工。 或許,唯一沒有幫上忙的,就是說自己八字輕,不敢下井把文福的骷髏頭撈起。儘管坤山叔沒有責怪他,但卻遭受鬼魅的報復,無緣無故生了一場病,還得勞駕王爺起乩,用黑令旗把纏身的鬼魅驅走,才得於平安無事。經過那次教訓後,阿呆竟也學乖了,只要坤山叔開口,不管要他做任何事,他不敢再推託。從協助冬梅替文福撿骨再重新安葬,便可得到端倪。 即使他親眼看著撿骨師把死人的骨頭,一塊一塊放入罈子裡,但他並沒有說自己八字輕,晚上會做惡夢而不敢看。甚至當骨灰罈蓋上蓋子時,他竟憑著他的粗氣大力把它抱起,放進墓穴裡,再覆土掩埋。他的一舉一動全都看在坤山叔和冬梅的眼裡,冬梅更是感動不已。 坤山叔雖然只是一個長年與田地為伍的老農夫,但他明是非,又熱心鄉里事務,舉凡村莊的大小事,無不全力以赴,也因此而博得村人的敬重。他一直在想,冬梅喪偶多年又沒有子嗣,一個人孤孤單單的,每天與田地為伍;阿呆則與母親相依為命,三十好幾還討不到老婆,如果兩人都不嫌棄彼此的身世而成為一家人,似乎也蠻適合的。然而,即便他有這種想法,但不知他們是否有如此的意願,尤其是姻緣這種事,假若沒有事先取得共識,或是雙方都有意願,一旦擅做主張向他們提起而遭受他們的排斥,勢必是吃力不討好,日後見面反而尷尬。(一八)
-
神
一、父親的神感應 六年前,父親以九十六高齡辭世,臨終時無病無痛,只是年老體衰,晚年肢體已失靈活,多所不便,乃僱外傭照料生活起居。離世前一兩天,他好似通靈般已然知曉大限之將至,先向外傭致謝,感恩其無眠無日的照料,以及祈求諒解長期忍受老人無來由的暴躁脾氣;再告知家人準備後事,無牽無掛,所以走得安然祥和,就說「神已接引西方」當不為過。 由於家境拮据,早年吃盡苦頭,都說「苦盡甘來」故晚年得享福壽全歸。母親以為父親一生虔誠敬神,為神服務「甘願做,歡喜受」,早歲曾是村裡古廟「三府王爺」神乩起駕的代言人(俗稱「站桌頭」)傳達神旨,一生謹言慎行,木訥寡言,待人以寬,律己甚嚴;不但具神緣,而且廣結善緣,所以生前故舊好友,販夫走卒、升斗小民友之,亦不乏隔行如隔山的衙門簡任高官,不棄嫌我家貧如洗,願意攀親結拜,母親說「神人支持」是冥冥之中父親安享高壽的主因,其中有其一定的因緣哲理之所在,似乎有「半點不由人」蘊味其間的宿命觀。 父親幼年,雖只受教於短期私塾的啟蒙,生活上基本的一些東西原理,他還是懂的(或說「慧根」)。記得那年,我連駐守鎮西,一次野外演訓午間休息,我就近回家探望,隨手將《裝甲騎兵排攻擊》教範置案頭,父親可能基於對兒子走向這條從軍路的好奇,隨興翻閱了一下,突然信手指著書頁插圖問道: 「這圖案是代表戰車?」 「是的。」 「這奇怪的隊形何義?」回稟曰: 「攻擊隊形,就像古時兵書上的『列陣』。」 「所以下面有幾種隊形變化其間?」 「是的。」 「看起來了……那麼前端這領頭車就很重要了……你是不是有擔任這先頭車的機會?」 「有時候是被指派的,上層領導端視戰場當時情況隨機應變指派。」 「如果你是領頭車,頭腦一定要清醒靈活,精神得振作起來,千萬別將車隊帶入絕境啊!」 「喔,是啊,是啊!平常野外教練演習,我們就是在熟練適應這些個變化的。」謹遵父親教誨,野戰三年,兢兢業業,臨陣當先,如履薄冰,策必勝之謀,行冒險之實,畜養節宣,功不唐捐。 父親常說,世間事,除了我們努力以赴(盡人事),也要「聽天命」-就是靠神!冥冥之中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可以協助我們度過難關險境,所以敬神宜虔誠。他曾說,民國三十八年風雨飄搖,對岸匪軍挾其百萬大軍渡江餘威,輕取福建廈門,彼時金門離島地位顯要,勢已成囊中物,志在必得。據說匪酋計畫從我島中蜂腰部「嚨口」一帶登陸,再以其一貫打法「左右開花」將吾島一切為二,復搭配其二梯次船團順利席捲全島。此時處於島中軍民人心惶惶,情勢相當危險,戰前觀音廟突發爐示警,香火左傾,煙霧西騰。是夜子時「八路」來襲,海上突刮東風,將首波船團大部掃向古寧頭海域,不但打亂了犯匪編組指揮建置,並在古傳說觀音菩薩顯靈的觀音山觀音亭山一帶海岸線遭受我守軍重創,廿五日晨七時半,青年軍東一線(602)團已然告捷,為西竄之敵的靠攏合圍,創造了先決條件,才會有緊接的古寧頭大捷,洵非偶然。回顧我戰前的反登陸演習,模擬預判落實,與夫突然拋錨留置沙灘搶修的戰車,切切種因,這些後來強化我戰力的因素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不能不說是神的另一番助力「冥冥之中巧安排」以促成如此戰果乎? 世事多滄桑,多年以後,在觀音亭山一帶,現在被軍方稱為「虎威山」〈俗稱湖尾山〉的撤軍後荒野,被台灣某宗教團體相中,準備大興土木建立觀音寺廟,其意良善,不僅足以慰當年國共雙方廝殺亡靈埋骨於斯地的無依,且與標的地名稱相符實為上蒼好安排,再適合不過,卻因砍伐樹林遭致無知鄉民無理取鬧阻饒之、抗爭之,令人痛心!國父曾說「有破壞斯有建設」,遺教昭昭,不肖子民卻以保護樹林冠冕堂皇振振有詞,豈不知寧中校園破壞森林在先-卻不見有何異議、任由為之?實在有負「神靈護祐之島」美譽,寧非厚彼薄此、兩套標準?說穿了-無他!不就是排斥外來客好欺侮、想圖一些所謂建設回饋金的貪得無厭嗎?淺薄鄙陋如此,夫復何言?世道沉淪,父親生前每言及此,莫不嘆息再三。 二、五叔的封神榜 五叔在823砲戰十周年民防隊集訓期間,曾就金門戰役說起,三十八年新曆九月初,青年軍抵達金門,先駐金東,大約個把月後的雙十節移駐俺們金西守備區。由於對岸廈門的失陷,共軍襲我之意圖昭然若揭,有山雨欲來之勢,這青年軍201師帶來兩個團,馬上進入備戰部署,劃分東西兩線海岸防衛,以602團傅團長守「東一點紅」,東起嚨口,亙西山、觀音山、觀音亭山、湖尾山諸高地;601團雷團長守「西一點紅」,以湖尾溪出海口戰鬥地境線為界,東起安岐、沙坑、西浦頭、林厝、重點在古寧頭。夜幕掩護轉進大軍抵達,602團沿著現在的瓊安路(以前是砂土的戰備道)銜枚疾走悄然掩至,未至本高地駐防前,以傅團長為首及部分隨從人員先謁西堡的「威震天門」廟,此時但見天幕萬道霞光(按:或係匪突襲大嶝兩日烽火連天效應);五叔緊接著說,天界有「托塔天王」(李靖,相傳係哪吒三太子之父),說不定也有「提燈元帥」呢(相傳,傅團長夜行軍時,常提一馬燈,身騎白馬,有大將之風)!據說當時年方三十出頭的傅團長特立獨行,駐防當晚即馬不停蹄轉往古寧前線海濱高地眺望大嶝島,此時大嶝淪陷應該已近尾聲,在兔死狐悲的感傷中,應該也有制敵機先運籌帷幄洞燭其間的預知,以致臨戰前夕,胸有成竹斷然將「前指」推進至觀音亭山最前沿(初,西線團併師「前指」設於132高地,東線團「前指」設於湖南高地,五叔說傅是我們高地端的首任團長),廿五日凌晨悍匪來犯,據傳,傅團長身處戰鬥前沿,一身是膽有三國趙子龍之風,隨重兵器連死守陣地,從容不迫;有當年部屬憶及傅團長戰壕間穿梭督戰,炮火連天依然昂首邁進,指揮若定談笑用兵,咸稱美軍麥帥領導風格差堪媲美,如此風範令人景仰,怪不得五叔要將其視為「天神」降臨,是來護我家園的。不禁想起幼時去西堡外婆家參與敬拜「威震天門」廟的慶典,首見其神乩神威顯赫,除了一般乩童口插鐵鑽「噤口」,赤裸的後背赫見四處金紙別於身上,一疊金紙以兩支粗如布袋針那種尖銳鐵器穿皮肉而過,令俺們小朋友大開眼界怵目驚心,跪地直叩首,連呼神明保佑! 由於傅團強將手下無弱兵,堅守陣地寸土未失,靠著夜幕掩飾之下的匪軍似踢到鐵板無法啃掉硬骨頭,只能東奔西突順著山溝田壟到處流竄。據後來被俘匪軍供稱,無法逼進西堡村落半步,蓋暗黑之中似有一股無形阻力橫亙於前,俟腳一抬踩上即行滑出,如溜滑梯然,百試而不爽令人驚悚。神蹟還不僅止於此,五叔說,挺進最前線的團部指戰人員,僅留少部分後勤如衛生連之屬駐守高地,較乏戰鬥力,復有搶救傷患任務在身,隨後進駐的搜索營亦偵騎四出,人員不滿編,不但無馬匹車輛之機動,亦乏自動武器之火力,這時到處竄擾之匪軍,由東奔襲而來的有逐漸捻成一股的態勢,另據觀察沿著湖尾溪溯流而上的犯匪亦逐漸聚攏蜂擁前來,倘使東西兩股匪勢合流,集中優勢兵力急襲,湖南高地恐將不保。一俟被匪佔領制高,先行固守待援,等候時機,高屋建翎一馬平川,長安山金西指揮中樞頓失屏障勢成危卵,間而為敵奪取後浦行政經濟中心打開了通道,金西防區岌岌可危矣。一想到這個層面,使得躲在戰壕中準備自衛戰鬥的我村併西堡的民防隊員們不免憂心忡忡起來,引發了全身的抖索,不是霜降時節的夜涼如水,而是危機的步步逼臨!就在雙方匪眾逐漸靠近的當下,都說黎明之前最是黑暗,此時四野漆黑一片,只聽雙方喊出口令識別,民防隊裡有人急中生智,隨聲回應亂喊一通,引其內亂判斷失誤,並恃著地形熟悉,放冷槍投擲石塊攪局有之,頓引其雙方誤友為敵互相開火自相殘殺起來,再不敢輕易冒出頭來,以免被對方射殺。而一俟天亮,我援軍步戰協同掃蕩戰場,龜縮之匪個個抱頭投降而出已成敗局。此役犯匪雙方傷亡大半,乃始料未及,不能不說是天意,也就是神蹟嘛!五叔說。(上)
-
走過歲月
走過青春 走過歲月 走過那條曾經走過的路 我們邊走邊唱 一種名叫朋友的歌謠 一路上相遇與分離 才發現 即使隔著遙遠的山遙遠的海 仍是想念有你陪伴的日子
-
與陽光交心
輕風喚醒浮雲 給天地一片蔚藍的亮 陽光抱走月光 給月光一張恬適的床 讓月得以柔美的入眠 期待今晚的初昇起 有著最柔最柔的 酒窩…… 與陽光交心在最美的那一刻
-
【小說連載】冬梅
坤山叔故意叫阿呆來幫忙,經過鬼魅的教訓後他不敢不從,甚至再也不會害怕,因為他心中的無頭鬼已被王爺用黑令旗驅走,只要心中無鬼,也就不必害怕。俗語不也說:「只要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門」嗎?他站在冬梅的身旁,聚精會神地看著撿骨師,把一節一節的骨頭,依序小心翼翼地放進罈子裡,甚至一些極其小塊的碎骨也不放過,最後放進去的則是祂的骷髏頭。 如果不是坤山叔要他一起來清除井裡的汙泥,把井底濬深,讓井裡湧出更多的泉水來灌溉,又有誰會發現文福的骷髏頭呢?或許還沉在井底不見天日。如果不是王爺的乩童起乩證實,從井裡撈上來的骷髏頭就是文福的頭顱,或許迄今祂仍然是一個沈落在井裡的嚇人無頭鬼。 而他曾經夢見過無頭鬼,也被無頭鬼糾纏過,要不是母親帶他去求王爺,現在可能還被鬼魅纏身。那時,只見王爺的乩童用黑令旗朝他身上來回揮了幾下,竟然有一道黑影從他眼前掠過,又遵照王爺的囑咐到井邊焚燒紙錢,他的身體竟奇蹟似地復元。而被驅走的那道黑影,或許就是無頭鬼的陰魂,王爺的神力真是無邊啊!經過此次的教訓,他得多學一點為人處世的道理,人心固然險惡,神鬼也不是好惹的。 坤山叔和阿呆合力地、把裝著文福骨骸的陶甕,抬到樹下暫時停放,必須等冬梅請地理師擇日、看風水,然後再重新安葬,不能葬在舊有的墓穴裡。而就在轉瞬的剎那間,阿呆竟情不自禁地看了冬梅一眼。這個可憐的女人,新婚不久,夫婿就被匪砲擊斃,而且屍首分離,頭顱卻被威力強大的餘震,震飛落在井裡好幾年,讓她遍尋不著,成為一個嚇人的無頭鬼。而今文福的頭顱已找到,並重新撿骨擇日再安葬,逢年過節或祭日有人祭祀,再也不會是一個無頭鬼,更不會是一個餓死鬼。如此,文福似乎可以瞑目了。 可是年輕的冬梅呢,她應該為日後打算,尋找她生命中的第二春,不可把寶貴的青春浪費掉,守一輩子活寡,那是不值得的。況且,她與文福又沒有生下一男半女成為她的累贅,想重新找一個伴侶似乎不難。即使很難找到合適的當地人,但隨著蔣總統撤退來金門,在反攻大陸無望、屆齡退伍居住在這座島嶼,急著成家的老兵多得很。有些雖然年紀大了一點,可是他們身體健康、略有儲蓄,也懂得憐香惜玉,如果彼此看對眼而結成連理,往後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不也是雙方的福份嗎。 但想歸想、說歸說,婚姻的事必須靠緣分,如果真的與退伍老兵締結良緣,是否真能幸福一輩子,誰也不敢保證。因為跟隨國軍從大陸撤退到這座島嶼的退伍老兵,多數為北方人,北方人的個性較剛烈,一旦惹毛了他們,除了開口「操」、閉口「操」,有時還會捲起袖子想跟人打架,島民暗中以閩南話稱他們「北貢」或「北貢兵」。而所謂「北」,就是北方的意思,「貢」則是大砲的諧音,也就是揶揄他們像北方的大砲那麼可怕,惹不得。但並非個個都這樣,溫文儒雅的也不少,就看各人的造化了。 (一七)
-
白髮萬歲
髮型,對於一個人的外貌而言,占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足見它的影響力之大!而它也是最讓人難以搞定的一件事兒,所謂「三千煩惱絲」,它帶來多少困擾,多少人為這三千煩惱絲傷透腦筋。漸漸地,隨著年歲的增長,站在不同高度,和另類角度出發便有了新思維、新觀點。 現在的我,一切隨緣,不追求時尚,不拘泥於任何髮型。酷愛游泳的我,只求好整理,從容瀟灑、舒適雅緻為原則。所以,還蠻欣賞我目前的髮型~酷炫短髮,簡潔俐落、層次有致,重要的是這懶人包款式的髮型,竟能不費吹灰之力便得以輕鬆搞定,無拘無束、輕盈自若。 憶起國中二年級時期,那時正流行奧黛麗赫本髮型,看學姐們俏皮典雅的赫本頭,著實讓人欣羨。校園中不覺掀起了一股赫本風,大家趨之若鶩、爭相仿效,也不知哪來的勇氣和膽量,三、五同學竟相約犧牲午休時間,騎著鐵馬溜到金城儷人美髮室(那可是當年金門地區首屈一指的美髮中心),不一會兒工夫,一個個赫本頭清純立現、魅力張揚,一大夥兒喜滋滋卻又膽怯怯的頂著赫本髮型回到學校,洋溢著青春期的我們。由於事隔多年,倒也忘了是如何逃過老師這一關的法眼。 從歷歷往事中隱約的透露出我對短髮的偏愛。然而,一個人的髮型在外觀上的確是佔著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它帶給人們第一觀感、初次印記,猶如門面,真是太重要了!所以,大家總是想方設法來妝點自己的門面,彰顯自己的優點,給人好印象。但,畢竟不是人人都可以是一位美髮設計師,因而,髮型設計師應運而生,大受歡迎。的確,經過專業的設計、包裝,當然還得加上自己的認可,自有一番新氣象誕生,讓人更顯朝氣蓬勃、亮麗多姿!頂著喜愛的髮型伴隨而至的將會是快樂好心情,天天星期天,人生多美麗! 常言道:「三分靠姿色,七分在裝扮」。善哉斯言!也常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在在都說明了妝扮的重要,只要勤於打扮,適得其所,個個都足具美女的條件。其實,真的是:「世上無醜女,只有懶女人。」美與醜就界定於勤與懶之間。而勤於妝扮的最大收穫,可說是華麗登場、美麗一生。因而,偉大的女性朋友們在「女為悅己者容」的大前提之下,不惜花費大量時間賣力妝扮,甚而鋌而走險,整容整型,植髮、健髮,不惜犧牲任何代價,那是何等偉大的勇氣啊!只為悅己者,只求美麗一時,即便是風華瞬間亦不惜付出代價,無怨不悔,真是勇氣過人,令我大感佩服。 然而,隨著年歲漸增,白髮蔓生,大有時不我予之嘆!多少總想抓住一點青春的光環,少年白的我,此刻更是變本加厲、蔓延滋長,起初並不在乎一頭稀疏點綴的星星白髮的我,卻因外甥女的盛情難卻,以及在善意的再三慫恿、鼓勵之下進行染髮。當然,她的手藝自是不在話下,又是熱心幫忙,就在半推半就間一次次的染了又染,的確,染過的頭髮讓人有年輕十歲的感覺,讓人心生喜悅、活力十足。雖然,染髮的後遺症時有所聞,然而一年一染應不足害,亦不為過,漸漸的花白擴散,這下倒成了我的主動出擊,非染不可,進而半年一染,層級提升。因為黑白間的那道鴻溝十分礙眼,一眼便看出那是染過的頭髮,讓人頓生心虛、厭惡,因為我沒有閒功夫隨即去做整頓、維修,所以,稍有白髮冒出便加倍的影響觀瞻,更是影響心情。後來,同學聚會時,發現不染主義者大有人在,他們瀟灑自如、坦然自若,多好啊!這一頭白髮,可謂是生命的淬練與智慧的結晶。能如是想,瞬間改變了心態。 近來網路資訊發達,動輒萬千訊息,著實讓人大開眼界,跟上時代脈絡,但最終我深信:還是心主宰了一切。有一則,一群優雅的「白髮」美女,高雅的氣質,精心的裝扮,一個個氣宇軒昂,表現不俗,身穿旗袍,有錢有閒,相偕出遊,活出自信、展現美好。雖然「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最難能可貴的是,她們依然擁有滿滿的自信,懷抱著燦爛絢麗的未來,把握當下,活出精彩。 某年隨團赴台演唱之便,在二姐的讚賞下走進了土城一家「狂剪」髮屋,就二位美髮師而已,我就隨機抽取號碼牌,該誰就誰來剪,只見乾淨俐落,唰唰唰的三兩下功夫便輕鬆搞定,看那散落一地的頭髮為數不少。可想而知,此刻的我,旋即展現一頭俏麗短髮之姿。回憶小時候,一頭濃稠黃髮,多不可數,每每都得打薄剪短,以減輕重量,減少蓬度,所謂富貴不頂重髮。可如今,除了嗜泳成性,髮質擋不住池水漂白劑的侵襲,導致髮量急速銳減,當然體質改變,年歲增長也是其中因素之一,以往是粗而濃密,現階段則是細又稀疏。權宜之計,慶幸當下的自己,做出明智抉擇。走出美髮屋,真真是輕盈自在,快活賽神仙。 此刻,又讓我回想起曾有一位美髮師讚美我的頭型很漂亮,這還是生平頭一遭受到讚賞,讓我受寵若驚!後來,還有人特別問起,我這髮型是在哪兒剪的,似乎還蠻欣賞我的髮型似的,我以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由得顧影自憐一番。的確,感謝母親賜我一顆好頭型。真的!要相信自己、肯定自我,活出自信、嶄新出發!更要高呼:白髮萬歲!
-
【島嶼足跡-疫情 親情 鄉情】 尋找風獅爺 ──後水頭、小水頭、後浦頭、東蕭
這天因為家裡沒有拜拜,小叔叔也比較早回來看望阿公,所以老吳就可以提早跟我們出門找風獅爺。也因為提早出門了,所以安排探訪沙美周邊的風獅爺,除了離家近以外,還因為這裡是老吳曾經唸書的地方,對老吳而言簡直是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方,我想著這樣找起來應該容易許多。然而此行老吳仍舊維持不帶眼睛出門的習慣,果然在找風獅爺這件事上也很難幫到什麼忙。 後水頭風獅爺1-這尊是村民仿制汶德宮風獅爺,是後水頭村尾的守護神。 後水頭風獅爺2-這尊真的是不太抬頭真的會找不到。在一個宗祠旁邊的古厝正門屋簷上。 後水頭風獅爺3-這尊在汶源宮廟埕的風獅爺,還有一個自動轉向45度的傳說。據傳風獅爺豎立後,正好隔著榮湖與汶鳳殿遙相對望。汶鳳殿就蓋在虎穴上,故而香火特旺,特別是廟前的一對子午窗,每到夜晚透出的燭光,就如同兩把利刃,直逼后水頭村。為破此煞,村民遂供奉這尊風獅爺與之相抗衡。但兩岸村民皆系出同源,本有同宗之誼,因此善體人意、復加謙讓有禮的風獅爺,為了向汶鳳殿主神田都元帥表達敬意,特別自動調整自身的座向,如此不但化解了迎面而來的煞氣,也讓同根相煎的憾事不會發生。 後水頭風獅爺4-這尊座落在汶德宮前,也是后水頭村最先消失的風獅爺,現在看到的是後面重新再造的。這尊不同於別的村放在村頭村尾的風獅爺都會比較雄壯威武,這隻真的小巧玲瓏,尤其是披在臉部兩側的耳朵真的很萌,像是還沒長大就肩負看家的責任一樣。 小水頭風獅爺-這尊在川德宮前方水池邊,整體已經充滿年代感,倒是有點像咧嘴笑的河馬呢。 後浦頭風獅爺-這尊在金沙國小圍牆外,具體位置是面向金沙國小後門左手邊巷子走下去就會看到了。千萬別像我傻傻的從正門左手邊徒步繞了一圈才發現。 東蕭風獅爺-這尊位於湧源寺左側,風獅爺底座原有一方石敢當,可惜後來村民重設風獅爺時,不慎將石敢當密封於水泥塊中,所以已無重見天日之日,是比較可惜的。老吳還介紹了在這附近的一處洋樓(原沙美茶室),可惜房屋早已破落不堪,無法一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