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蝴蝶效應
每當 我在想像延伸出你我的平行時空 一句話 一個神情 替補換上另一對更好的我們 的瞬間 都掀起每個零碎世界的蝴蝶效應 輕輕一掀 掀起颶風的想念 像溫柔的龍捲風 把妳我帶到另一個比現在好一點點的 國度 那裡的我們 並不祈求奧茲大帝 指名一條回到現實的磚路 但可惜 每次的平行時空 到最後只一人的蹉跎 我依舊像過熱的機器 在你面前 連揮手的勇氣 都成了想像裡的蝴蝶效應
-
【小說連載】 冬梅
但祂為什麼會找上阿呆呢?因為他實在太白目了,似乎忘了大家同是一個村子的人,又是童年的玩伴,理應相互照顧,更要有同理心。難道他沒有聽說過祂不幸的遭遇麼?新婚不久祂就死在共軍的砲火下,讓冬梅成為寡婦;頭顱被鋒利的彈片削落,震飛落在廢棄的古井裡,讓祂屍首分離。於是在遍尋不著的情境下,只得先把祂的四肢和肉體掩埋,讓祂成為一個道道地地的無頭鬼,這是一件多麼悲慘的事啊!論理說,他應該可憐可憐祂,趕快下井把祂的頭顱撈上來,然後交給冬梅安葬才對,但他並沒有這樣做,教祂不生氣也難! 既然阿呆假藉八字輕而害怕,不願下井把祂的骷髏頭撈起來,又踩了祂一腳,讓祂的頭顱陷入汙泥裡。所以給他一個小小的教訓並不過份吧!祂知道在無藥可醫下,他們一定會求助王爺,王爺也是祂生前最敬畏的神明,只要祂的黑令旗一揮,祂就知難而退,不敢再跟祂作對。因為不管是陽間或陰間,凡事總是環環相扣,人怕鬼、鬼怕神,不管是大鬼小鬼,倘敢再作怪,或許會被王爺抓去下油鍋,所以王爺黑令旗一揮,祂的鬼魂只得乖乖地遠離阿呆的身軀,門楣上的符令一貼,從此之後再也進不了他家的大門。待冬梅重新把他安葬,或許祂的魂魄將回歸陰間,等待十二年後再轉世。 冬梅獲得王爺的證實後,便擇日請來撿骨師,在坤山叔和阿呆的協助下,把文福的棺木從墓穴裡挖出來。想不到當年因砲戰的關係,以駐軍廢棄的槍械箱充當棺材,經過幾年後,雖然軀體已化成白骨一堆,但槍械箱的木板卻完好如初。可能是箱裡還留有保護槍械的黃油味,致使白蟻不敢靠近,加上木箱的材質好,所以才沒有腐爛,簡直比真正的棺材還牢固。撿骨師拿著工具,用力撬開箱蓋,再取出文福的骨骸,並依序放進俗稱的「皇金甕仔」裡,它也是一種大型的陶甕,再把從井裡撈上來的頭骨放在最上面,然後蓋上罈蓋,這樣就算完成,島民賦予它一個優雅的名稱叫著「抾皇金」,而不是用粗俗的「抾骨頭」來稱呼它。(一六)
-
實習中個案教會我的事
結束前三年從學校汲取的專業課程及理論,離開熟悉的校園環境,綁起馬尾,套上白袍,戴起識別證,換上與在校學生截然不同的形象,走進白色的巨塔內,展現專業的態度。不同於過去教科書與講義上的文字,我們一次次實際地與病人的互動,手裡握著各項個案功能的評估內容,上面寫滿密密的筆記,深怕自己會遺漏掉任何一個微小的細節,反覆輕輕的說著指導語,並從中學習解決問題和處事應變的態度。 職能治療已分成四大科:精神、生理、小兒與社區,在實習期間,實習治療師必須依規定達到一定的時數,也因此會遇到各科不同類型的病人。而在生理實習中,原先以為短暫幾個月的實習期間只會讓我們與病人成為彼此的過客,但就像臨床老師說的一樣,成為病人之前他們首先是為「人」,更是我們的老師,活生生在我們眼前的個案就是最好的教材;於是,當我們一拿到病歷號,便要開始從腦海中想像個案的模樣,串起他們的生活背景及疾病史,在治療病人的過程中,不只學習如何去推理及思考問題,也學習治療病人的手法與技巧,在人與人相處的每一個環節也都更加細心、穩重;藉由不斷地探索自我,在處事態度上也都更加成熟。在這好幾個月的時間流逝,其中也有許多帶給我們印象深刻的病人。 快八十歲的婆婆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原先可以隨心所欲與先生享受退休生活,和好友共同遊山玩水,卻隨著疾病惡化,活動一下便氣喘吁吁須帶著氧氣。重新給予適當的衛教、呼吸與運動指導,而家屬十分期待著能讓婆婆再次坐到床邊的那天,慢慢的床頭可以逐漸從六十度到八十度,幾次復健治療後,雖然看似仍有些緊張,但休息心跳及呼吸也大概平穩,當我和照顧者詢問近況,以及是否有私下練習運動時,婆婆卻開玩笑地說:「都沒有做啊,只有漂亮老師來上課時才會趕快把握機會做。」讓我不禁莞爾一笑。 也忍不住開口詢問婆婆,這樣的喘一定相當困擾,覺得整個生活步調都不習慣吧?然而,個案卻笑著說:「我現在心靈比誰都自由呢!年輕時性子急,急著追求工作發展,希望好還要更好;到老了肺出問題,因為喘逐漸放慢了步伐。治療師,我覺得我們治療的其實不是疾病,治療的是一個緣份,我這肺不會好,但是老師您教我如何與喘共同生活,心境早就不同於以前。」我想起蘇軾所說的「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所有事物都能以變與不變的角度看待,這是不同的眼光看世界,眼光的大小,決定情感的展現,更深深影響心境的波動。我於風中低望,所有的高山、房子、河流竟全融成一望無際和諧的綠,心中有個聲音要我繼續向前,還要更高、更遠。 雖然在後幾次,個案狀況因癌細胞轉移而變差,於是治療計畫也跟著緩和下來,在後一次探訪婆婆時,發現從氧氣鼻管換成了氧氣面罩,氣色也差了許多,她說今天無法做治療了,就在離去時,伸出手重重的握住我,也揚起嘴角看著我,並道了聲感謝,離開病房時,有種「這可能就是最後一次見面了」的感覺。手已經放開了,卻好像還握著滿滿的失落感,很沉重。順著病情發展好像是很自然的事,對我來說卻像劇情急轉直下,感到很突然。很感謝她幫我上的人生這堂課:讓我學著更堅強與勇敢面對離別,讓我學會如何適時道別與道謝,讓我更加領悟醫療人員的角色,能給予病人支持與力量。 七十歲腦中風的爺爺,雙眼有左側的忽略,以及失語症,為轉院後第一次上課,由妻子推輪椅著個案進治療室,爺爺表情淡漠,有一種沉靜的氛圍;婦人的眼神有些疲憊,抿著雙唇,談話中透露自己仍希望著爺爺能夠打理一些基本的自我生活起居。在評估後,短暫讓個案操作熟悉的滑車,因個案患側肌肉力量不足,爺爺會使用健側手壓住患側手動,此時妻子會拉開個案的健側手,並輕拍爺爺的患側手,帶著個案左右滑動,並緊皺著眉頭說「這樣才有效果啊!」而爺爺卻不悅的繼續用好手代償做,同樣的畫面又重播了幾次。「你繼續這樣,那我要走了!」妻子說完起身離開治療室,重重的腳步聲落在身後,爺爺沒有說什麼,繼續滑車活動。 我想每位個案都希望在復健時能獲得成就感,希望少一點的挫折,且親人往往比個案更加焦急,那是種又急又氣又難過混合產生的複雜情感。沒過多久,妻子再度回到爺爺身旁,沒吭聲的拉張椅子坐下,窗外透進亮白的光影,灑在他們年邁的身上,歲月的皺褶更加鮮明了,家人間緊密的情感,有時也添著些許的矛盾,「愛」就像橡皮筋繫著相愛的彼此,距離拉遠了又會再彈回來,無條件地呵護和給予,放心不下所以回來。有時候生病好像是這麼一回事,拉近了家人彼此之間的距離,因為疾病才發覺生命像易碎品,有了道裂痕才更加體會到在乎的重量,雙手捧著希望,不再放手。 復健科的病人也許很多都是如此,無預警的腦中風、一場無情的車禍事故造成脊髓損傷等,一場疾病就如此魯莽地闖進生命,攪亂生活。生命即是如此,常常不照著預料走,也需要更多的協助與支持,不僅僅是成人生理所遇到的病人,在精神科所遇到的患者、小兒所遇到的孩子們及家長,很感謝每一位所遇到的病人,感謝他們在我生命中的這一年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扮演醫療人員此角色時,能在他們住院或治療的這段期間,像是幫病人找回日常生活失去的拼圖,或許無法像原先的完美,但也讓生活的構圖增添一筆預料外的精采,幫助他們越來越好。
-
我的彼岸花之路
我是一個種什麼死什麼的黃金手指,連仙人掌都可以被我種死,所以我人生中不會主動去種什麼花,但偏偏我最喜歡的花,在台灣很少見,它就是蔓珠莎華(又名:彼岸花)。 它的紅豔帶著孤傲清冷,加上它的各種傳說故事,使的我著迷心醉,也成了我筆下小說的一株奇花。 每到花期,尋找離我最近的芳蹤,是我每一年都在做的事,每一年我都滿懷希望,也每回落空,在去年的九月五日的傍晚,有人在台中科博館拍到一株,我和妹妹到達時已六點多,只是不知確切位置,算算花期七到十天,前兩天又下雨,沒什麼希望,還是想找看看。 問了守衛、行政人員不知,天都暗了,園區照明不足,倆姐妹就傻傻的手機打光找了近一個多鐘頭,之後作罷,我也是習慣一次次的落空了。 去年9月15日,Joy知道我喜歡彼岸花,從馬袓帶回來球莖,它是馬袓的縣花;當初我也只是問問她而已,沒想到她放心上了。 我說我就是種不活,所以我才不種的,不然根莖台灣也買的到,而種了開不了花的也大有人在,還有些人一等六、七年也等不到開花,但也有人隨便種不管它也照樣開,但那些都是種的起來的人,我這個連種活都是個問題。 Joy說:「我可以幫妳種啊。」 她的一句話,所以開始了我的彼岸花之路。 然後我偶爾追蹤花的進度,十月二十七日它長出了葉子,因為生長緩慢。 算算日子,今年的夏末秋初就是它開放的日子,有人台中山上種的彼岸花開了,我好想衝去看,可是我因為全家最後確診還在隔離,七月十三日順便和Joy關心一下我們的花。 她說正好要跟我講有花苞了,就拍給我看。 天呀,快要活生生在眼前讓我看到了……有了花苞,就有開花的機會。 七月十四日妹妹出關,幫我取回來了花,帶回家裡了,只有一株花苞,一邊開著,好興奮好喜悅,還有小蝸牛。本想養在房間,想想還是放在樓下,免得碰壞了。 七月十五日睡前,又下樓去看花,左邊花苞開始伸展了,開了三分之一,我隔天要上班,要提早早起五分鐘,說不定會全開。今天給它加了一點水,真的好美好美,我多年的心願,將要得償所望。 在我確診隔離出關的日子,隨著繖形花序越來越綻放,花身艷紅,讓我滿心歡喜,等到它全部開了九成,我和妹妹帶它上山去拍照片了,雖然只有一株,那孤挺的枝幹,那紅豔的花色,就是我的全世界。 我再也不需去網路使用別人的照片,我可以有自己的彼岸花了。 漸漸的,隨著它的綻放,也漸漸走入了生命的尾聲,雖然在底下根莖共有四個,但其它三個好似沒什麼動靜,不過,我還是會繼續細心看護,希望在這株彼岸花謝之後,能再有新生的彼岸花。
-
金桔
庭院裏種了一棵金桔,是一種多年生常綠小喬木,每年初春便會開著一簇簇白色的小花,飄散著淡淡清香,吸引蜂蝶前來採蜜,花期過了之後結實纍纍。 喜歡金桔的味道,把它摘下來放在鼻尖,頓覺一股清香沁入心脾,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摘幾顆放在蜂蜜水裏,就是消暑的金桔蜂蜜,比之市售的搖搖杯,味道之佳有過之而無不及。擠幾滴金桔汁灑在蘋果片上可以防止氧化,增加美觀。當然,做菜時也是最好的調味料,尤其丟幾顆到滷肉湯汁裏,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如此這般免不了有一種焚琴煮鶴的感覺,但能物盡其用,一舉數得何樂不為。望著庭院裏的花花草草,雖不見南山,卻也怡然自得!
-
【小說連載】 冬梅
然而不管如何,大凡來請示王爺的信眾,都是抱持著信任的態度的。即使多數信眾認為王爺法力無邊、有求必應,但仍有不盡人意之處,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靈驗,可是信眾卻不敢講出口,也不敢懷疑祂的法力。所以井裡的骷髏頭,鐵定是冬梅的丈夫在617砲戰時,頭顱被共軍鋒利的砲彈片削落、又被威力強大的氣流震飛而落井的。 王爺透過乩童傳話,句句言之成理,並非言過其實,信眾誰敢不信服呢?冬梅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不知在王爺的神像前,磕了多少個響頭,而且事後也會來酬神。即便不能在廟前演戲酬神,「添緣」則是少不了的,儘管因經濟拮据的因素,添緣的金額不會太多,但多少總是一點心意,也是對神明的一種尊敬,何況神明並沒有硬性規定要添多少緣款祂才滿意。 在回家的路上她不禁想,如果真讓丈夫成為四處遊盪的無頭鬼,一旦農曆七月鬼門開,或是年年617祂的祭日,又怎麼能回到陽間,享受一頓特地為祂準備的佳餚呢?所以她必須儘快地雇請撿骨師,把他先前殘缺不全的肢體挖出,然後依人體的順序重新排列,讓他有手有腳又有頭。既然不能在人間做人,到陰間做鬼也要像個鬼樣,豈能做一個嚇人的無頭鬼,希望他不要再去戲弄八字輕的阿呆才好。既然同是一個村莊的人,就必須相互包容,不可記恨,要知道冤冤相報何時休的道理。 纏身在阿呆身上的病魔,經過王爺以黑令旗驅離後,竟也神奇地不藥而癒。雖然他這場病與冬梅死去的丈夫有所關連,因為他不願意下井把祂的頭顱打撈上來,又不小心踩到而讓祂陷入汙泥中,對祂來說不僅是羞辱,也是二度傷害。儘管祂死後已成鬼,可是鬼亦恩怨分明,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祂才想到要報復。然而,真正的仇家似乎不是阿呆,而是共軍的砲手。儘管他們是奉毛澤東的命令行事,可是他們理應瞄準軍事目標射擊才對,豈可盲目濫射,讓平民百姓遭殃。 論理說,文福應該向當年擊斃他的共軍索命才對,但畢竟路途遙遠,而且還要渡海去尋找。甚至祂是一個無頭鬼,缺少腦袋和眼睛,所以沒有思辨的能力。待祂的頭顱歸位,有了一個完整的軀體,祂一定會找機會跟共產黨算帳,而且還要向那個盲目的砲手索命,因為冤有頭、債有主,殺人必須償命!(一五)
-
淚 水
她因疼痛,所以滴下了淚水。 自從車禍後,她傷到了神經,她就努力的做著復健,她想著:「這輩子不為著自己,也要為著家中年邁又失智的老母親,要努力的活下去。」所以,她覺得不能放棄了自己。 這場車禍,確實讓她身心靈受創很深。 自從十年前,她的母親因重病全癒後,漂泊在外的她就經常牽掛著獨居又年邁的母親。她想把母親接來北部同住,可是母親,總覺得自己身子還很硬朗,母親那時雖已年過七旬,但,還是忙碌著家中所有的事務,她老是放不下住在隔壁的兄嫂家的孫兒。 隨著時間的列車,不停的向前滑行,兄嫂家中的兒女也長大成人了,且都到國外去讀書,但,她的母親卻因失智症,病情急轉直下,不到一年的時間,母親已經忘記了自己的姓名,還常常語無倫次的將過去發生的事和現在幻想發生的事說的頭頭是到,同時還會怪罪住在隔壁的兄嫂和村子裡的親友,都對她不安好心,想把她毒死,然後共同分家產,每每她的母親講到這裡,便對她泣不成聲。 所以,兄嫂對母親的病情,再也無能為力照顧下去。 以前,她的母親,最擔心自己將來會和老人院裡的老人一樣,癱瘓在床上,兒女們帶來麻煩,如今卻病的如此糊塗,就連自己基本的生活起居都無法自理。兄嫂們常想帶母親去大醫院看診,可是母親總是拒絕,令她十分的憂心。 所以她只好自己常常開著車,南來北往的,親自回鄉照顧母親,但,每每回家後,兄嫂們便有怨言,抱怨她和其他的兄弟姊妹,都不關心母親的病情,這些年來,根本沒把母親年老時需要安養的事兒放在眼裡,才會演變成今天。 她也深知兄嫂們照顧母親的壓力不小,所以就答應了兄嫂們的建議,暫時將母親就近送進了失智中心,以減輕兄嫂們生活上的壓力,然,她只要有空,就會開著車回鄉探視母親。 回憶起年幼時,那時家境貧困,她的母親不識字,父親只是個隨政府來台的老兵,當時她的母親是個本籍省的少女,父親則是個外省老兵,要訂婚時,母親的娘家父母非常反對,因為父親連訂婚的喜餅錢都拿不出來,但母親卻執著的相信父親是個忠厚老實可以倚靠終身的人,而他們又有共同的想法,都想要有個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雖然母親和父親相差了二十幾歲,可以說是老夫少妻,但,母親從年輕時,就一直照顧著年邁有時又有病痛的父親,從來沒有怨言。 除此之外,母親有時閒暇之餘,還會到鄰居家中替人幫傭和打雜工,以便將掙來的錢補貼家用,後來村子裡的老鄰居,見母親做事認真勤快,又有多名子女要扶養,就幫助母親,把父親介紹給鎮上的一所國小的校長認識,那校長,便讓她父親在國小裡當工友,從此,母親就不再為家中龐大的開銷,感到有壓力而老是掉眼淚了。 當時父親和母親都特別愛孩子,每到了發薪餉時,便會先替兒女們添購新衣或文具用品,平日對兄弟姊妹的行為,都嚴加督促和教導,她的父親常告訴他們:「做人一定要有誠信,也要堂堂正正的做人,不可因循苟且。」在她的記憶當中母親是一個一刻偷閒不了的婦女,除了在鄰居家幫傭和打雜工之外,其餘的時間,都在家中飼養家禽和操持著家務,後來兄姊漸漸長大,到了高中時都在外地求學,因為家裡收入不多,那時她的母親為了兄姊補習費和將來上大學的費用,所以兄姊們都必需騎著單車通勤上學,家中常為了節省伙食費的開銷,母親每天都得天還沒亮時,就早起貪黑的在家中廚房裡做起家常的麵食和炒些自家種的蔬菜,讓兄姊們帶去學校食用,但兄姊們卻常和同儕們比較,並沒有體會母親的辛勞和難處,實在令人感到嘆氣。 隨著家中的兄弟姊妹都陸續長大成人,也都成家立業,每次家中的姊妹們回到娘家時,母親都會做上幾道大家平日愛吃的家常菜。從她的記憶當中,母親都是等大家吃完飯後,她才將忙碌手中的活兒停下來,然後隨便吃點剩飯剩菜,就打發過去了。 姊妹們常勸母親:「年紀大了,要注意營養和健康,現在家中經濟比以前寬裕多了,就不需要再節儉下去,人生哪!能吃的、能穿的,都有限。」可是母親總是笑呵呵的說:「自己常年吃慣了剩飯和剩菜,也沒有身體不好。」 今年杜鵑花依然開滿了老家的園子,她從公司同事那兒打聽到可以帶著母親去幾家名中醫哪兒看診,也許母親的病情會有起色也不一定,但最後還是白忙了一場,母親並沒有因看了有名的中醫之後,病情有顯助的好轉。她的臉上開始流露出更失望的愁容。她常想:「為什麼母親會病得這麼嚴重?」想到此,她便常常以淚洗面,她知道,母親身體已經十分虛弱了,但依然還不改平日的老習慣,雖然失智了,卻什麼事還是要逞強,倔強的自己來做,一直不放心失智中心的看護們替她服務,最後母親終於在失智中心裡跌倒,再也爬不起來了。 跌倒後的母親還口中一直惦念著早已往生二十幾年的老父親,她說:「父親年老又多病,耳朵也失聰,她自己現在癱在床上,以後怎麼替父親燒飯、洗衣服?」於是她的母親想盡辦法,想從病床的床欄裡翻了出去,說是要起身等父親回來一起吃飯,最後她只好含著眼淚,簽下同意書,讓失智中心的醫護人員,將母親固定綁在病床上。 她的母親得知自己被綁在病床上,每每見到她來探視時,就哭鬧不休,她看見母親,枯槁的身子又被綁在病床上,便含著眼淚離開了失智中心。 她知道,母親的記憶,永遠活在年輕的歲月裡,又常說自己根本沒病,只不過是跌倒有點疼痛吧了,但,大家卻要她永遠住在失智中心裡,簡直是莫名其妙! 她每每想起母親的現況,便有流不完的淚水。 如今這一次車禍,又讓無法回鄉探視母親,當她想到自己的傷勢和母親的現況,眼眶中便又湧出了淚水,索性,經過開刀和復健治療之後,她終於又可以搭著客運返鄉探視母親了,當她再見到母親時,母親見她跛著腳,母親便流下了眼淚,但她的母親依然不認得她是誰?只對她說:「妳是我們村子裡的姑娘嗎?妳怎麼這麼大的一個人了,還那麼皮,老在村子裡爬那棵老芭樂樹呀?又把腳摔成了這樣,疼不疼呀?要不要,等會兒我陪妳去看醫生哪?」雖然她的母親記憶一直活在從前,但她對母親失智後,依然還關心著她,她覺得很安慰。 她還是忍不住的又流下了淚水。
-
秋興
拉不攏離散月色 鄉愁終究熬夜磨人思念 沿屋脊晾下秋風才剪好的暑氣 一地掙扎過夏夢悄聲 玲瓏有致心情攤賣蒸發時間 侍酒節約我三人月下對飲 偶而也有花生殼的抗議碎語 約略是與柚香曖昧關係緣故吧 守在季節那些乾了點的風之脆度 每每撩起嗅覺離魂罪惡感 咀嚼終是一種快意美德 關於消化 月色。秋風。鄉愁。 抑或鼓舞人心舌尖美食 唐月在樓頭上快翻燈火有點舊 長安萬戶搗衣聲裡文人詩歌吟哦零亂千年 循青石板路殘碎珠淚掉了幾個輝煌 抹不掉的葡萄美酒漬痕留下餘香 就是不明白吆喝的酒拳擂響胡旋舞曲心跳行動 究竟何時散場 李先生那口酒和月色是否一如這白露冷清 大唐撐著太久的宿醉還是累了 書家與公孫大娘搬演在狂草裡的詩舞埋藏多少隱句 都讓這錯落秋月一一叩響 高牆宮闈和青瓦磚屋共望嬋娟 千年的風 千年的月 不變的冷 (稿費捐華山基金)
-
悠悠我心
再次提筆,似乎是為了心中的那一份悸動。每日游目金門日報的字裡行間,為了是尋找那一份家鄉的種種人情事物。一切都是那麼的遙隔千里,難以觸及,但是,又是那麼的熟悉,恍如印記,難以抹滅。 在這園地,是如此的熟悉,觀文欣賞,貪婪的搜尋家鄉訊息。在這無盡的歲月裡,以文學的養份滋養著我,伴我成長至今。從年輕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詩強說愁的年紀,如今已然到了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歲月了。 在這裡,有識者,有不識者,道盡人生悲歡離合,訴不完的情長情短。人間多少事,全在方寸間,借由文稿躍然紙上。每每閱讀副刊作品,常常觸動心弦,文章流暢,情感的厚實,敘的細膩精湛,一一讓我感受到文章的媚力,深深吸引了我。誠其何幸,浸淫其間,不只增廣了見聞,更讓人從中學習。不覺胸中燃起感恩之情,感謝副刊的提攜,讓我孺慕之餘,也能透過他人的作品精進自己。 雖然遠在台灣,每日點閱金門日報,讓我感受到家鄉是如此的親近,故鄉人是如此的親切,而且人才濟濟,思路綿延。文章的豐采更是令人瞠然,陶醉其間心會神馳,滿足了我思鄉之殷,解我鄉愁。 金門、金門,我的家鄉,雖然遙隔兩地,然而,金門日報就是你我的橋樑。
-
【小說連載】 冬梅
只見冬梅燃起三炷香,跪在王爺的神像前,把來請示的原由低聲地稟告祂。然後神譯點燃紙錢,在王爺的神像前繞了一下,又在乩童的頭上環繞了一圈。不一會,乩童就開始打嗝,然後全身發抖,不斷地搖頭晃腦,對著神譯講些善男信女都聽不懂的神話,這也許就是乩童起乩的徵狀。 於是神譯遞給他黑令旗和三炷香,只見乩童左手拿著黑令旗,右手拿著三炷香,不斷地搖頭晃腦,搥打著神桌,口中還唸唸有詞,說些弟子信女聽不懂的話。神譯趕緊側身附在他的嘴邊仔細地聆聽,終於得到結果。落井的那個骷髏頭確定就是文福的,要信女重新撿骨一併安葬,以慰死者之靈。冬梅立即叩頭謝恩,不禁流下一滴悲傷的淚水,也打從內心裡發出「王爺真靈啊!」的呼聲。 輪到阿呆時,他的母親先焚香,然後帶著他跪在王爺的神像前,一五一十地向王爺稟告他的身體狀況,請王爺把附在他身上的妖魔鬼怪驅走。神譯依例點燃紙錢,在王爺的神像繞了一圈,但乩童起乩時,並沒有搥打著神桌,也沒有說些什麼,而是直接拿著黑令旗,朝阿呆的頭上劈哩拍啦連續揮了好幾下。 而這種動作,明眼人都知道,就是神明透過乩童在驅邪、伏魔、降妖的動作。也是乩童聽從王爺的指令,用黑令旗驅趕附在人們身上的妖魔鬼怪。而且還透過神譯告訴阿呆的母親說,附在他身上的鬼魅已被王爺驅走,但還是要帶些紙錢到井邊焚燒思過,因為他非僅不懂得助人,甚至還把人家的頭顱踩進汙泥裡。無論對人對鬼,都是不敬的舉動,被羞辱者當然心有不甘,才會讓他烏雲罩頂、鬼魅纏身。最後又提筆畫了一張靈符,要他貼在自家的大門上,在未貼之前,要先用掃帚在張貼處打三下,再灑上些鹽米,然後貼上靈符,以防鬼魅心有不甘再次上門來騷擾。 不管王爺是否真能驅邪、伏魔、降妖,神譯的傳達是否正確,黑令旗是否真有那麼靈驗,還是人配合神在演戲?但這些疑點似乎都無關緊要。因為阿呆遵照神明的指示、到井邊焚燒金銀紙錢後,竟然神奇地不藥而癒;大門貼上靈符後,也就平安無事。在不信邪的人看來,簡直有點荒謬和不可思議,甚至會被批評不問蒼生問鬼神。但俗諺不也說:「信則有,不信則無」、「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嗎?端看各人對神明信仰的態度而定。 可是,人有時候也不能「鐵齒」,為什麼每個村莊的廟宇都供奉著不一樣的神明,而且幾乎都是香火鼎盛,信徒一大堆。每逢神明聖誕,來為祂祝壽的弟子信女更是不計其數。因此,花花綠綠的添緣錢塞滿功德箱,得花費多少時間才能清點完畢?堆積如山的紙錢,要多久才能把它焚燒成灰燼?如果不是神明法力無邊、有求必應,怎麼會有那麼多信眾來膜拜!(一四)
-
提前採收也是好選擇
乘涼的人們在老樹下圍坐泡茶,這棵樹曬了多少年的陽光呢?只見百歲以上的樹型枝葉茂密、姿態優美。當泡茶的嗜好達到滿足,母親便收起茶壺杯盤,換上不鏽鋼鍋盆,利用夕陽無限好的亮度;利用白晝最後的尾聲,燉煮一鍋青木瓜排骨湯。 木瓜樹是三峽區山中常見的水果樹之一,高高低低,一棵樹伴著一棵樹地拔地而起,形成一座山的輪廓。木瓜樹不難照顧,只要有清涼的雨水澆灌;只要有溫暖的陽光看顧,木瓜樹往往都能結實累累的大豐收了,偶爾就好不必過度施肥。成熟前,木瓜看起來像是偽裝成綠葉那樣的薄荷色;成熟後,木瓜則像一輪將沉的落日,肥肥身軀呈現夕陽餘暉之美。年輕時的媽媽喜歡燉煮青木瓜排骨湯,而我總是站著或蹲著待在一旁,咕嚕咕嚕地聆聽著,食材沸騰時撞擊大鍋子的回聲。 那時候的長輩,因為無關買賣懶得費力豢養木瓜樹,雖然仍是定時除草與澆水,偶爾施肥,做到了基本看護,卻無法改變鳥禽的破壞,木瓜,一定要大費周章的維護,才能漂漂亮亮的成為用餐前後的甜點與零嘴。懶得看護的結果就是,木瓜果實傷痕累累;外表難以光鮮亮麗;糜爛的傷口與發黑的果皮不能挽救;它們面目全非,彷彿是外星來的物種。束手無策的舅舅對母親說:「用青木瓜來燉排骨湯吧!提前採收才能避開鳥禽的攻擊。」 經過了連續幾次的熬煮之旅,木瓜樹像一名啟蒙者那樣,啟發長輩們對青木瓜烹飪方式的智慧以及獨特成就。有排骨能成功並成全一道料理,原本不分晨昏只能被鳥啄、傷痕累累的木瓜,可以拿來燉湯了;原本只能當廢棄物堆肥的木瓜,可以成為餐桌上令人唇齒留香的佳餚了。不久,「呷好逗相報」訊息傳到母親耳中,每週假期父親會開著計程車載全家人一起去山中摘採青木瓜燉排骨湯。 每棵樹結出的果實數目都不一樣,第一次協助採擷的狀況,令我感到新鮮和有趣。原來,並不是每棵木瓜樹都觸手可及果實,有必須依賴梯子才能抵達的樹梢,因為過高,每一步一腳印向著天空而去的過程都得小心翼翼,一失足換來的不是驚聲尖叫便是膽顫心驚。雖然險象環生的醜態百出,卻也有熟能生巧的長輩採擷起木瓜來,易如反掌,輕輕鬆鬆便完成了當日預計的範圍。 可是,山中晴空萬里的日子並非習以為常,更多時刻的雲端帶來灰黑色積雨雲,一大片地飄來令天空黯淡無光。絲絲細雨裡,長輩們不採木瓜,基於安全性考量,就決定待在室內喝湯。 這是地球暖化前山區的特色之一,不請自來的雨雖然討厭,也容易造成危險,卻不可或缺,水育萬物能解大地之渴,風調雨順,木瓜樹也才能堅強地生生不息。窗外滂沱大雨已經被長輩的笑語聲所覆蓋。 當留著汗水、提前採收木瓜的舅舅高談闊論山中的一景一物時,全場歡笑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我也因為有趣而感到幸福。 我總覺得這種幸福感似曾相識,一樣是木瓜樹的生生不息,我想起了鄉村風景好的阿姨家。 阿姨也能種出滿園蔬果,和舅舅如出一轍,只是舅舅是用高山日月,豢養木瓜靈魂;阿姨則用平地精華,植栽木瓜精神。阿姨用精神繁衍的果實不多,只有一兩顆卻也魅力十足、會忍不住令人多看一眼。 還是少女情懷總是詩的中學生青春印記,拿起相機四處留痕,只有十二、十三歲的我,對於拍照這樣的事總是刻不容緩。可是妹妹們跟前跟後想找我一起玩,我於是把鏡頭轉向她們,她們有自己的想法,喜歡站在晚霞色沙灘上,與潮來潮往的大海合影;喜歡以幾度夕陽紅之下的稻浪田野當背景。我們繞到阿姨家後廚房外的巷子口,瞥見小小道路兩側的木瓜樹,我於是停下腳步,轉身看姍姍來遲的妹妹們出其不意按下快門。 阿姨家園的土壤肥沃、物產豐饒,是不是和不遠不近的海洋相同歲數?這一片被幾度夕陽紅輝映得古老的大地草原,曬了多少年的陽光呢?我赤足站在阿姨家外側的沙地上,感受鄉村刺鼻的豬屎味;感受白晝裡沐浴著陽光香的溫暖,揣測這塊大地活了千年還是億年? 我的照片裡,木瓜樹下寂靜而惆悵的時光,並沒有暈染過濃的夕陽紅,只是春去已無蹤的時光的確留不住。結束單身生活以後,我與妹妹們再沒去過阿姨家。 當我站在瓦斯爐邊燉煮青木瓜排骨湯與自己回憶在對話的時候,周遭的世間萬物彷彿都安靜了,只剩下年少時木瓜樹下妹妹們姍姍來遲的腳步聲清晰。 夕陽呈現黃昏的色澤,多麼古老啊?古老的夕陽好沉寂,它就在高高的雲端,映照出木瓜樹與妹妹年輕的身軀,在相片裡。 五個月前大妹妹罹患癌症去世了,如今,照片裡淡薄的夕陽紅把我的心照得好疼,只是這張相片啊!被我沉重地闔上,在相簿之中;在三十年之後。
-
念故鄉
之1 楓橋夜泊 故鄉啊,請給我一葉小舟 寒山寺的鐘聲,每一聲都是時間棄我而去的流水聲 故鄉啊,請給我一首兒歌 姑蘇城外,沒有門前小河,後面也沒有野花紅似火的山坡 故鄉啊,請給我一枚月亮吧 爹娘都在的那條長巷,月光應都熟悉 夜夜,輕叩著,家門前那一棵想念的聲音 之2 天淨沙 秋思 徬徨,寫在終點的告示牌 林徑尋尋覓覓的,望不到鐘聲 家鄉炊煙的線索,也被霜雪掩藏了 苦苦追問著落日 「在天涯了?」 斷腸人「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