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動中藏寧靜荒頹顯生機
寫在「海風‧艷陽‧花崗島」楊天澤水彩畫展之前 民國六十七年夏,天澤兄從國立藝專畢業,背起畫袋,直奔高雄十三號碼頭,搭上軍艦,回到故鄉金門,執起教鞭,春風化雨。一轉眼三十幾個年頭就過去了,接著聽說他退休了。我從台北回來看他,已是兩鬢斑白,略有老態,我亦不遑多讓,故相識而笑:「忽然一少年,匆匆已六旬」!世事晃如白駒過隙,感嘆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成就幾何? 天澤兄是有成就的,他花大半生的青春,栽培家鄉子弟,作育英才,如今桃李滿天下,可喜可賀。但最重要的是;他能掌握自己,釋放自己,讓自己的人生,處於淡然寫意而自在,他的畫已經說明了一切。 他用彩筆輕輕撫慰著,曾經被烽火灼傷,撕裂的大地,歲月塵埃下,人去樓空的斷垣殘墅,卻在他巧妙的線條、色彩裏透露一份無可取代的情思、激動;其實天澤作畫,不走奇情,誇張,渲染之風,正如其人,真誠、純樸、厚實,反更顯幾分「動中藏寧靜,荒頹顯生機」的微妙禪意。 如果說,有一個人用一輩子畫金門,我們就立即會想到楊天澤,他老老實實的畫,不停的畫,他畫住了金門的時空歲月,也畫出了金門跳躍的生命。他讓自己的工作、生活與靈魂都和這片原鄉故土,結合為一。 金門是他的繆絲(Muse),生於斯長於斯者,未必都有他那份傻勁和執著,就因為他對這片家園,多了份疼惜和關懷。累積了許多畫作,久久才開一次畫展。畫風依然,深度見長,秉持其個人的天賦加上生活歷練,創作益見沉穩而質樸。 他告訴我,這次展出要以「海風、艷陽、花崗島」為主題,並出一本畫冊,我樂觀其成,他將這些精心畫作,依序安排在畫室地板上,讓我一一注目欣賞,要聽聽我的看法,並為他寫序。我是門外漢,有此福氣,卻無程度,實在沒辦法;但畢竟是老同學,祇好野人獻曝,面對這些佳作,以新詩體裁、大膽說出我的感覺: 「大海的臉色,就是天空的心情 不解風情的花崗石,正壓制著嬌媚無力的沙灘 祇為那百年不捨的鐵簪? 但它已在鏽蝕、退卻! 碉堡的恐懼,已不是來自海上的戰艦 信風穿過鐵絲網,傳來歸鄉的消息 我將踏著海水,匆匆摘下石縫中的海芙蓉 迎向烈日艷陽天,向孤立的黃牛招手 轉身把這朵小黃花,送給我摯愛!」 是為序。
-
入夜
勿庸自疑,你已離開 狹小空間 小小縫隙張闔著視線 進入黃昏,慢慢暗黑 慢慢不見 燈火已探照不出經過 熟悉的身影 形圓的記憶存進洞穴 像無邊無際黑色的萬花筒 偶有風群閃過 偶有鐘聲經過 以聲息繼續心跳 延續,牽引流線的浮動 而所謂歷史的傳遞如湖面 一波波逐進內心 驚醒群星躍起
-
《連載》小辣椒
「十萬元並非是一個小數目,你要多久才能存夠呢?」 「我準備組一個互助會……。」黃大千尚未說完。 「你要做會頭?」小辣椒急促地問。 「這是最好的方法。」 「做會頭雖然能把會腳的錢先拿來運用,但是它是有風險的。萬一被人倒會你怎麼辦?」 「我倒沒有考慮到這一點。」 「這樣好了,我先借你十萬元,不要你的利息錢。你每月領薪水時還我一點,就好像是繳會錢,繳完為止。」 「這怎麼好意思,妳們家生意做那麼大,也需要資金週轉啊!況且十萬元又不是一筆小數目,我要還到幾時才能還完。」
-
看見風獅爺
前些日子有機會參加了金門縣政府交旅局所舉辦的-認識風獅爺之旅﹐上了兩天課﹐經過了老師授課﹐搖身一變成了臨時性的解說員﹐慶幸的是早年在軍方也有些許的解說經驗﹐好歹較不怯場﹐登得大堂﹐但是在分配特定之風獅爺臨場解說時﹐又被著實指正一番係稱說明時悖離了主軸﹐言不及義﹐可見解說這行飯也頗不易吃。縣政府於去年一○一年十月份為了地區觀光活絡特辦理風獅爺系列活動為-「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祭」受到了頗多認同﹐讚譽和迴響。活動前之各種作業﹐相關業管人員﹐極盡辛苦﹐用心策辦惟成效常礙於外島交通不便﹐及有限於預算﹐常淪於「雷聲大﹑雨點小」之困境﹐但不容置疑的是「風獅爺」文化之產生也確實為金門原生民俗文化及自然生態﹐注入了一股活水及特殊性﹐當然也得感謝諸多文化工作老師﹐藝文熱愛者及田野調查人力之投入﹐經過多年的包裝﹐蔚為今日金門風獅爺文化之始然﹐理當向他們致上一番喝采及敬意。惟筆者經過了此次接觸﹐初步知悉了整個金門島﹐目前風獅爺數量含新增或舊有總數約莫一百一十餘尊之多(含小金門三尊)﹐而國家公園管理處風獅爺數量全島分佈圖僅標示九十七尊﹐有所落差﹐但經專人進一步再調查﹕有歷史可稽﹐追溯年代久遠者有八十六尊﹐大金門地區又屬-金沙鎮。因幅地較廣﹐自然村分佈又較大面積﹐加上東北季風強勁﹐無形中風獅爺既有數量更勝其他三個鄉鎮﹐至今有六十尊之多﹐過全島群總數之半﹐除了風大﹐當然民間信仰習俗之虔誠亦更濃厚。而眾所週知的風獅爺早年即由地區陶瓷文藝工作者用心塑造其諸多不同之面像如﹕浯洲陶藝-王明宗先生就屬其中之先驅﹐然風獅爺及其各種不同面像﹐各異其趣。雖在我們週遭卻彷彿不那麼熟悉﹐僅就知道「風獅爺」不外「鎮風」﹐「辟邪」卻也是其精神之所在。通過了此次課程及活動﹐個人更有深刻之體認﹐認識風獅爺另一精神層面的意涵﹐提供個人一點看法﹐可能是謬誤﹐或算事後諸葛吧﹗就教也希先進們指正。風獅爺概括歸納有下列四個面像之看法臚列於後-一﹑風獅爺深層文化之考證。二﹑風獅爺與自然村之互動。三﹑風獅爺確切數量及資訊建立。四﹑風獅爺文化底蘊再發揚。首先來談﹕ 一﹑風獅爺深層之考證 風獅爺在眾多導覽或解說者有此一說﹕應為石獅爺而非風獅爺相稱。但眾說紛紜的說法中-楊天厚老師伉儷著-「金門風獅爺與辟邪信仰乙書早已將其釋名及起源有諸多表述(諸)闡明清楚」﹐至於應為石獅﹐或稱風獅亦頗困惑﹐亙古至今祂早就在默默的守護著金門子民﹐毫無怨言。也就是金門囝囡所熟悉和耳熟能詳的風神﹐姑且也稱是-吉祥物。而古今皆然﹐獅為萬獸之王﹐在爾雅-釋獸﹐在易經裡均更詳盡有刻畫入微之著墨﹐實際也早為中國人五千年文化視為一種威猛﹑辟邪﹑鎮伏之圖騰而非今日。更甚者有人引喻風獅爺是金門人一種特別的治療感冒糖漿-「克風邪」﹐雖無為其廣告之意﹐但戲謔之意令人啼笑﹐與其說是「克風邪」(台語唸法)何不稱為﹕「克風俠」﹐「克風斜」它是吉祥物﹐非邪惡者。而風獅爺略區分為有兩種主要型式﹐一為村落型﹐一為垣屋脊型﹐其製作材料又以石雕及泥塑兩類﹐但其品質優劣立見。地區所有風獅爺當然各具古樸﹑威武﹑兼具各種渾然天成之神韻。石雕者較優﹐泥塑者實際上早有少數由軍方偷龍轉鳳﹐巧取豪奪並仿造樹立非為古物。偶有見「畫虎不成反類犬」之突兀﹐筆者昔於軍旅時曾帶領諸多不論軍方﹑國外友人﹐專業學者各種考察團所謂﹕深度﹐知性之旅之名﹐其中不乏較為熟稔友人﹐曾不經意透露軍管時期之風獅爺甚或部份古文物﹐均有在不同管道外流及出走。早為地區文物保存考證埋下不確定之因子。實也為地區民俗文化承續之憾事。而石雕風獅爺除了少數早由「裡面人」(泛指大陸地區至金人士)具有石雕經驗或打石隊成員(隨國軍部隊征調赴金門因應戰地任務者稱)﹐所雕之外﹐依據滯留於金之親友家住小徑之張秀明先生稱﹕風獅爺十之八九都由泉州惠安一帶所雕者最多且最廣﹐張先生本身早年係隨國軍來金之「打石隊」成員知之甚詳。時至今日風獅爺最早於大陸諸多省份或多或少都有﹐只不過金門地小﹐風獅爺林立感覺較多所以儼然以「風獅爺的故鄉」自許。當然也受之無愧。附帶一提的是除了在大陸﹐甚至遠到日本之沖繩﹐石垣島(日本島鍊之第三大島)均有風獅﹑石獅。其文化可說無遠弗屆呢﹗ 二﹑風獅爺與自然村的互動 按個人淺陋的看法早時縣屬諸多自然村﹐依理有自然村落之形成﹐即有風獅爺之豎置﹐也有種說法有宮廟就有風獅爺(石獅爺)﹐昔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影響﹐但風獅爺概念應是相同才是﹐嚴格追溯早在康熙年間風獅爺即為民間辟邪厭勝之物而勝於其他時期者﹐如今也因地制宜﹐遍行之於各村落﹐也方蔚為地區根深蒂固的民間普世信仰神祇。而風獅爺之冥誕亦無較統一完整的說法﹐各村落大部依其安置之日為主。有云﹕每年八月十五日或每月初一﹐十五等﹔幾乎是「一人一張譜各吹各的調。」什麼時候想拜就拜﹐喜事臨門一拜﹐添丁發財也拜頗熱鬧。有如-下新厝於正月初九日「天公生」拜﹐另端午節也拜粿粽﹐東珩為十一月十八日拜﹐泗湖風獅爺則是配合境主「柳王爺生日」十月初一合在一起拜﹐幾乎各村落都有不同日子﹐當然以各自然村落不同而分予祭拜尚稱正常﹐然溯其始末源頭才不負歷史責任。而當風獅爺儼然以守護神之姿護衛著我們﹐有時自身卻有如﹕泥菩薩過江般自身難保﹐早年至今﹐諸多村落的風獅爺﹐被竊走或破壞時有所聞﹐嚴重者國軍軍管時期因工事構築﹐建碉堡蓋兵舍﹐常淪為構築石材而淹沒塵封﹐不見天日。有見九○年小三通兩岸開放之初﹐曾有多件風獅爺被偷之情事。如金門城﹑田埔﹑后水頭﹐且根據后水頭耆老-黃振德先生稱村內風獅爺即小三通那時遭竊遺失。或有金湖鎮-湖前村早年有三尊風獅爺之多﹐因軍事勤務之需有二尊不翼而飛﹐僅留現存一尊半蹲坐姿據守於村落一隅﹐訴說時代之無奈及不堪。以上種種不勝枚舉。而風獅爺廣佈於各自然村又細分有二﹕即「村內」與「村外」兩者。為較明確之區分﹐當然村落內各屋垣尚有多種區別不在話下﹐不另贅言。風獅爺為村民把關﹑守護﹑無怨無悔﹐更是不畏風雨﹐夙夜匪懈。到了生日時村民則投桃報李﹐每每到了祭祀時刻均奉上粿粽﹐湯圓﹐麵點﹐瓜(冬瓜條)四大類祭品為主。追根究底風獅爺其主要精神就是-「鎮風﹑辟邪」。然衍生出來說法有各村落的百百款﹐有鎮路煞﹑水煞﹑風水煞﹑屋角煞﹐鎮虎穴﹐壓制蔭屍﹐驅海盜﹐求子﹐甚至參予戰事﹐平倭寇﹐砲戰期間還得將砲彈引至大海中不傷及村民等﹔無奇不有可謂出神入化。但著實也反映了民心之所寄。民風純樸﹐信仰凝聚﹐在早年醫事不興﹐觀念老舊﹐訴求逢凶化吉的心態在所難免﹐風獅爺文化及其精神於焉永久守護著金門。 三﹑風獅爺確切數量及資訊建立 現今全縣之風獅爺數量﹐礙於軍管封閉的日子見長﹐造成風獅爺因各種軍事公務﹑時代背景而異帶來或損壞﹐或遺失各種不同因素﹐雖然近年在數量上有專人﹐及熱愛風獅爺和保存民俗承傳之熱心人士也不斷建立資料﹔但總是民間文藝人士一種版本﹐且較多於官方確切之數量彙整或更深入之調查。雖有一定的難度但實應建立積極之對口專責單位才是。如林怡種先生在其家中屋後發現失落逾一甲子的風獅爺﹐金沙洋山村「福海宮」及九十八年至九十九年間分於官澳海邊也發現﹐及至目前於金沙大士宮﹑後水頭新出土之風獅爺均需即時增列由縣府相關部門再彙整﹐避免遺珠。再者可進一步供給地區導遊﹑解說人員一套較完整且即時呈現﹔新增的風獅爺履歷表。另尚有兩個現象可能需刻予以整理管制的﹐即是此次活動進行期間﹐曾與陳昆第鎮長聊及並獲知全程活動該鎮尚有十尊屬於較小型之屋落風獅爺截至目前尚未登錄正式統計內﹐亦為遺憾。續談風獅爺至今﹐真正尚有諸多風獅爺仍靜待被發掘出土﹐如果可能附帶納入田野調查資料範疇中﹐可資對照或做更深入一層了解統計。就常聽聞許多村莊老者言及「以前村內曾有風獅爺今已不復見等等…」之語﹐未來均淹沒歷史洪流中﹐可能也永遠無法一窺其美且守護村落之英姿。其次是最近走訪了小徑村一尊風獅爺(已列入縣統計資料者)原被軍方挪建防空洞之基石﹐樣式古樸唯美﹔惟如今放置於村內民人宅第之一旁防空洞邊﹐尚未妥善安置且恐肇生知悉了數量﹐又衍生找不到風獅爺位置之窘況。最好的辦法﹐仍寄望於官方認證並再予網路或各項旅遊資料中增新﹐除了可供遊客查對﹐並予以深耕﹐再造金門風獅爺的傳頌﹐永遠守護島民平安久久。 四﹑風獅爺文化底蘊再發揚 在風獅爺文化祭進行時﹐見地區資深文史老師帶領了許多學者考察有關風獅爺之情事﹐並談及要打造Q版的風獅爺﹐提升風獅爺文化之活絡更邁向國際化與之接軌﹐欣見相關部門之用心。殊不見近年風獅爺在地方文史先進﹐老師們﹔藝文推動者﹑甚至民宿業者早已體現諸多發想﹐為風獅爺創造不少曝光率如文化祭風獅爺網站。註冊商標。風獅爺認證。地區最大風獅爺之地標。電音風獅爺下鄉。在在都可見其蹤影。戰地文化部份亦同。有軌條砦造形﹐有金門菜刀(砲彈鋼刀)雷區(三角牌)標識做成的鑰匙圈﹐書簽﹐及最棒的坑道深悠之旅﹐砲彈﹐戰史回顧均深具地方濃厚色彩文物﹐充分發揮創意發想。但時至今日3C時代科技產能掛帥﹐何不以風獅爺為金門戰地﹐金酒﹐這塊金字招牌多做著墨﹐讓他永遠發光發熱。各位記憶猶新的前不久有唐振瑜導演之「落番」突顯金門子民身處戰地之苦與悲獲得佳評﹐獲獎其實也是意料中事﹔因它記錄也述說著金門先民在外地經歷的各種活生生的記憶跟血淚史不能或忘。而我們不能在「夏天協奏曲」﹑「戀夏38度C」之後﹐再來一個「風獅爺故鄉的傳奇」是值得我們三思的。無獨有偶的日前金門日報刊載針對「高粱﹑老街﹑風獅爺文化祭」活動提出了理性的建言及檢討和針砭﹐也突顯在地文化的窒礙及面臨的瓶頸。如前述及在地文化之深植應不惟求新求變之外﹐當然也得打破所謂外來的和尚會唸經的迷思。公務員執著於預算﹐依法支用有多少錢辦多少事﹐無法將餅做大﹐可想而知﹔但諸公我們不要忘了金門子孫存續在外的那一股力量是不能被忽視的。其間不乏在產能界﹐在新聞媒體﹐教育界﹐電腦精英甚至政治階層﹐均為一時之選﹐國之良才。不論社會公益也罷或金錢掖注部份不是不能為家鄉挺身而出﹐或許另一個張藝謀之一「印象劉三姐」場景轉換成「風獅爺」粉墨登場﹐體現於金門不是不可能﹔為金門創造另一次的戰地精神再發揚﹐端看在位者是否放寬視野﹐以更宏觀的眼光為金門子孫前途發想打造永續之重鎮﹔除了多蓋一些觀光飯店﹐除了更多的BOT﹐我們的在地軟文化和我們的堅持﹐實是令我們更應戮力以赴的不是嗎﹖而最後當我們仍在訴說著風獅爺公的有幾尊﹖母的有多少﹖有執令旗掌帥符(印)﹐有招財進寶風獅爺種種神蹟﹐固然風獅爺雖將永遠屹立者﹐但其背後的精神可能早已蕩然無存所剩無幾了。有感於金門正值快速銳變之當下﹐重新審視﹐巡禮了我們的守護神-「風獅爺」﹔未來其數量應仍會再有出土者﹐再被開光供祀在那裡﹐默默的﹐之後呢﹖我想才是大家更該深思的問題﹔抑或是風獅爺早已經在那邊聲嘶力竭吶喊著一遍又一遍而我們仍不自知。
-
●生態筆記烏啾~大捲尾
金門的野地裡有一種通體烏黑的中型鳥,擁有於尾型狀的尾巴,稱為「大捲尾」。牠們最大的特色就是尾巴上翹如魚類的尾鰭狀,所以才會稱作「捲尾」。坦白說,小時候並沒看過這種鳥有印象,反到是在回到金門以後才發現牠們蹤跡。並且近年來看到牠們的機會越來越多,顯示牠們可能從候鳥變成留鳥了。除了渾身黑色,飛行時彷彿發出咻咻聲故而為「烏啾」。 這種鳥在台灣的鄉間還蠻容易看到的,並且時而聽到牠們攻擊人類的新聞。這種鳥類在繁殖季時為了保護幼鳥,無論對手是誰這對父母會搏命擊退敵人。從高空的猛禽-鷹隼到地上的路人或狗等,只要太靠近牠們的鳥巢,肯定引來一陣追啄。台灣的鄉間不像金門有許多樹木作為掩蔽,烏啾只好將鳥巢作在電線桿上。所以很容易成為覬覦的對象,以至於這對父母終日繃緊神經,對於可疑人士一律下逐客令。但是,在金門被這種鳥攻擊的新聞尚未聽聞過,反而總是看到農田上方的電線上停著這種鳥類。 雖然兇悍,但烏啾的食性卻是以小昆蟲為主,所以牠們老是出現在有牛隻的地方。原因無它,當牛之移動時總會驚起草裡的一些小蟲子,這時烏啾就會快速掠過,賺得一頓飽餐。也就是說,對牲畜和農作來說,烏啾這種鳥可是大大的幫手,可以說是重要的農場園丁之一。 或許是因為新聞的印象太深刻了,每次我在野外活動時,總是會擔心被烏啾攻擊。但是經過這麼多年了,即便我在不同的季節都遇過牠們,但從來沒有被牠們下逐客令。相反的,常常是因為我的干擾,使得牠們不得不暫時退去,等我離去後才回來。對於野地上的生物而言,我的角色肯定叫「不速之客」。
-
《連載》小辣椒
「我時時刻刻都會記住,包括妳如何地幫助我、鼓勵我。」 「我只是基於朋友的立場說幾句話而已,不足掛齒啦。坦白說,人生的際遇有時候也很巧妙。固然小辣椒這個綽號是針對我的外貌而來的,縱使它貶多於褒,起初讓我有一種受辱的感覺。可是到了後來,當這個綽號傳遍整座島嶼而成為知名人物時,習慣也就成了自然,小辣椒就小辣椒吧,我一點也不在意。然而,卻也因此而讓我認識許多高官,同時也因緣際會認識你,才能略盡一份棉薄心力。就這麼簡單,沒什麼啦!」 「對妳來說或許沒什麼,可是對我這個寄人籬下的孤兒而言,則有不凡的意義。總而言之,如果沒有妳王美麗,我現在依然是一個助耕農,那有機會進入公門服務,更不可能從工友升到職員,乃至於通過普通考試。因此,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歸功於妳王美麗!」 「我們不談這些。」小辣椒轉換話題,關心地問:「你舅舅家那棟古厝,如果要修理的話需要多少錢?有沒有請人估算過?」 「牆壁不動,光是屋頂連工帶料就要十萬元。如果不修的話,每逢下雨幾乎都要準備臉盆或水桶接雨水,確實是苦不堪言。」黃大千據實說。
-
田徑女孩
又到了運動會的季節了!老實說,好想回去參加比賽唷!現在的金門好嗎?好懷念金門唷!在台灣幾年了?求學這段路,離鄉背井的,到現在還在學習,但是還是很懷念之前運動會比賽的日子。 不諱言,霏霏我是個愛運動的小孩子,從以前到現在運動神經特別好,雖然以前會抱怨那段練田徑練到怕、操到翻的日子,在那段有哭有笑的日子,最苦也最累,但是成果非常豐碩。愛抱怨歸抱怨,但是實力也很重要,天分還是需要經磨練才會進步,記得當時的自己最愛比賽,超級討厭練習,雖然現在也一樣啦!但是上了大學,就沒有田徑校隊,霏霏也將重心轉往其他運動。有時候會偷偷想,如果我當初讀體育系,現在又會怎樣呢?田徑隊的練習很規律,早上先跑兩圈操場,然後再做暖身操,接著,大夥兒各自到自己的領域練習(田賽或競賽)。通常我們會在做暖身操時小小的拖一下(暖身操總要做足才不會受傷嘛!),但是我記得在我某一段校隊時期的早上訓練時間,遲到可是要青蛙跳操場X公尺唷!那段年少輕狂的日子,我們整隊進入會場,掌旗手旗幟飄揚,選手身上的隊服總是令人感到既神氣又驕傲;比賽前,大家互相提醒檢錄時間,再三CHECK,檢錄後大夥一起熱身,永遠是蠻牛、肌樂甚至人參…等等的賽前必備品,我不會忘記某年老爸為我準備的肌樂,那年您的女兒在場中可是神速女王。當在跑道上司儀念出你的跑道及介紹,總是要站起來揮揮手,最緊張刺激的聲音莫過於裁判用他低沉的男音,道出:「各就各位,預備」,槍響時分,選手們如脫韁的野馬,奮力向前,不論場上或場邊都熱血沸騰起來,至於鹿死誰手就各憑本事囉! 霏霏很享受在操場上奔馳的感覺,享受每一場比賽,風拂過臉頰,享受唯我獨尊的感受。想要追到我,請加油的自信。不只是田徑,其他運動也OK,生長在金門這個運動小島,不運動那可真對不起自己唷!田徑女孩向前衝,每當運動會時,總會默默的為場上選手加油,會想念金門離島運動會的浩大,除了煙火的壯觀,還有越來越多人參與這場盛會一起在運動場上互相切磋,金門加油! 後記:這幾天學校旁邊的高中生們一直傳來運動會的嘶吼聲、加油聲、檢錄聲、頒獎的廣播聲。想想自己,不知道已經多久沒在運動場上馳騁當個快樂的田徑女孩了。但其實人生無時無刻都像在田徑場上奔跑一樣,當你領先的時候;你不能忘記對手還在你後面奔跑,如果你停下來,你就可能被超越;當你覺得累到快不行快要放棄的時候,你得看看對手,他就在你眼前,只要你再用點力,你就可以追上他。其實,我一直都在奔跑,不管是不是在田徑場上………
-
蟬
時序進入夏秋,大自然的舞台,是各種吟蟲競奏的季節。有蛙、蟋蟀、紡織姑娘、蟬等。 每到夜晚、舞台的序幕拉開了,接著響起一串,悠揚悅耳的音樂,螢火蟲則提著小燈籠,四處巡視,以防歹 徒的混入。 一曲又一曲的音樂,把落寞的夜色逗笑了,枝頭的葉兒,情不自禁的,在微風中起舞,星星也給逗的瞇瞇笑。蟬,是一位出色的歌手,在炎熱的白晝,歌聲更響亮,兩棲的蛙也甘拜下風。 蟬,棲息枝頭,餐風飲露,是一種高潔的秋蟲,唐駱賓王曾讚曰:「吟喬樹之微風,韻姿天縱;飲高秋之墜露,清畏人知。」 駱賓王是唐初四傑之一,辭采和格律,華瞻而謹嚴,但命運多舛,曾因贓罪下獄,他在獄詠蟬一詩中:「無人信高潔,誰為表全心。」借蟬的高潔,力辯其冤。
-
有量才有福
「喔,五十五啦。拿五十就好啦。」 「喔,不行不行。五十五就愛五十五或您啦。」 「不要緊啦。拿五十ㄉ好啦。『有量咖有福啦』。我透早做生意,三ㄎㄡ、五ㄎㄡ,我攏不愛嘎人客拿啦。做生意對人客『量寬』一點啊,麥算嘎太計較,這是我幾十冬來ㄟ的做法啦。小姐,我欲擱嘎妳講多謝勒。謝謝妳透早ㄉ嘎我買竹筍啦。…」 清晨五時許,騎著腳踏車的我來到早市,蹲踞在一位年約七旬的老伯的那堆待售竹筍堆前挑揀著竹筍。 五十五元的菜錢,老人家「僵持」著只要收我五十元。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先賢所言,讓心中甚感過意不去的我,「堅持」著要付他五十五元。卻沒想到,老人家幾十年的生活處事、待人應對之道那「量寬」意涵就在這簡短的買賣互動中,「深刻」的讓我,感悟在心;尋思,再;尋思。
-
放手
一直以來我都懷著愧疚感在教養小孩,因為我自己很忙碌,有些事情在追求,想要全心照顧他們,卻總是力不從心,在母親的角色扮演上我確實還有努力的空間,這是我無可逃避的責任,如果在這深重罪惡感中還能找到一絲的安慰,那就是無形中卻反而養成了孩子獨立的個性。 我帶暑假過後將升小二的兒子去上直排輪的課程,那是他第一次上直排輪的課程,他興奮不已。上課前他就迫不及待地穿起直排輪鞋,對一個小一的孩子來說,直排輪鞋的穿脫確實有些複雜,他試著扣著上面的帶子,旁邊已經學習很久的高年級同學見他的動作似乎有些遲疑,就主動告訴他如何穿,他立即學會了。在另一邊,也是一個即將升小二的小女孩,她有一套鮮艷的腥紅色的直排輪裝備,但是她似乎沒有對它們愛不釋手,她嬌貴地坐著兩手垂下,不發一語地看著她媽媽手忙腳亂的幫她穿,她媽媽低著頭手上的動作不停,嘴巴也不斷叨唸著:「妳要學會自己穿,我不可能每一次都幫妳穿。」同樣的話連講了兩次,小女孩還是無動於衷,像公主一樣端坐著,她媽媽只好繼續她的邊做邊唸。 穿完了輪鞋,我兒子又拿出護腕、護膝、護手來戴,我和他一起研究如何穿戴。小女孩的媽媽仍獨自一人幫小女孩戴這些裝備,因為她知道如何穿它們,小女孩只要坐著等她媽媽幫忙穿戴好即可。 然後老師輪流牽著新生的手在場中走路,每次返回老師都讚我兒子愈走愈快,高年級的同學也說他學得很好,甚至到後來老師已能稍微放手讓他自己走,走得快時甚至還滑了起來,他很有動力的在場上練習,完全沒有想下場休息的意念。而那小女生後來則不想再上場了,因為她累了,也因為她媽媽離開了一下。當老師宣布下課時,所有的小朋友都開始脫掉裝備放進背包裡。起初小女孩坐著不動,在我的鼓勵下,小女孩才緩慢地動了起來,只不過她每卸下一樣物件,就將之丟在地上,鋪成一地腥紅色的雜亂。似乎在等待別人幫忙收尾,果不其然,等她媽媽來後,開始幫她將丟了一地的配備一一收進背包。老師見狀立即提醒她:要讓孩子自己收。停下手的她跟我聊了起來,她說她一向幫她的小孩把事情都做好,因為她看不慣他們動作不俐落或丟三落四的,所以她會自己動手把事情快速完成。 但孩子會長大,總有一天要展翅高飛。就像小鳥總有一天要飛離鳥巢,因為牠是小鳥,牠有翅膀,硬把牠留在鳥巢裡,便會失去一片自由飛翔的天空。 我認識一個人,五十幾歲了,未婚、也沒啥朋友,很少出門,因為她媽媽告訴她盡量不要出門,就可以不花錢;生活能不花錢就好,外面的世界有很多騙子、壞人,最好都待在家裡。長久以來,她一直做著家庭代工的工作,一個月只賺兩三千塊,生活中最大的開銷就是吃飯,餐餐都吃得很節省,有時候母女兩人炒盤高麗菜(真的就只是高麗菜加鹽巴)配碗白飯就是一餐。這樣的生活過久了,那女人也漸漸習慣了,應該說漸漸地不能適應社會了,於是她和她媽媽便一天一天的在家隨著日升日落過著她們的太平日子。當物價有些上漲時,有些物品、食物調漲個五元、十元,她們的生活就開始困頓起來了,於是她們的應對方法就是更節儉,一張菜瓜布剪成兩半、一張衛生紙撕成兩半使用,買菜的時候如果是同樣分量同樣價格,要挑最大的,例如苦瓜、胡瓜……,可以多煮一餐。 她們住在都市,但外面多采多姿的霓虹,照不進她家裡,只能眼巴巴地與斑駁掉漆的牆壁對望,和房子一起老去。 雖然以環保的觀點來看,她們可以過得如此簡樸,確實令人欽佩,但是她們的生活只有斤斤計較,憂愁著不足,而見不到人生的美好。人生的幸福在哪裡?世界這麼大,難道沒有其他的東西、地方可以得到幸福嗎?可惜,她錯過了花樣年華,也將錯過黃金中年,只因為媽媽自以為是的觀念,而阻斷了孩子其他發展的可能、遇到其他機遇的可能。 唯有不斷碰撞才能產生火花,即使那火花只有一瞬,也能讓人在剎那間驚艷。人生的苦澀和甜美都需要自己放膽去體會,就像學直排輪,剛開始需要被牽著一遍又一遍地走,後來那牽著的手還是要鬆開,讓學習者走自己的路、自然的滑行,偶而摔跤幾次,然後才能隨心所欲地駕馭腳下的輪子,獨立於天地間以飄逸優雅的姿勢,來去自如。
-
飛揚旅情─三則
承諾 相逢,不易,相愛,更難,那,愛神,恩賜的執著之愛,更是,得來不易,若你,真心的深愛一個人,若你,真誠的思念一個人,請您,應,溫柔的保護她,請您,應,永遠的守護她,莫讓,流逝歲月,帶走諸多歡樂,莫讓,星移物換,喚起無數哀愁,莫讓,猜忌的心,輕易的傷害了她。 重拾 一九八九年盛暑,獨自,前往料羅灣候船,自此,展開於都市叢林之旅,如今,離鄉多年,已,許久,未曾提起,那,丟擲牆角的寸管,以,衷訴漂零異鄉之情愫,或許,是,思鄉之悸動,也許,受,那,地久天長之影響,不管,真相如何,但,在這,寂寥的冬夜裡,我的思緒,卻,是,滿心歡喜,卻,也,澎拜不已,只好,徒留,窗外的北風,獨自狂嘯,只好,徒留,窗外的北風,獨自呼嘯而過。 領悟 歷經幾許滄桑的我,在,頹廢的日子裡,曾經,獨自,思索無數個問號?曾經,獨自,深思現實自我問題?只是,愚顛的我,久久,無法釋懷,只是,癡傻的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完全領悟的人,然而,在生命的長空裡,愚昧的我,卻,更覺,那,埋藏心中深處的自我,如今,依然,過著以往的日子,如今,依舊,踏著昔日的步調,啊,這,真是悲哀! 難道,自我的領悟,難道,自我的蛻變,真的,猶如,夸父追日,那麼的難,真的,猶如,追尋完美的悸動,那麼的不易。此時,又逢,木棉花開之季揚,那,歷經幾許滄桑的我,卻,也,頓覺,心亂如麻,不知所以。
-
愛好文學的澎湃
從小,就很羨慕能夠隨手塗塗畫畫之人 雖說筆觸並不陌生,但少了那份想像之力 有些人說,想像是希望的國度 擁有了澎湃的泉源 爾後,方能有無限寬廣的天空 翱翔於藍天、白雲之間,悠然自在 因緣際會,從公事上與友人開始了一段屬於文學史上的美麗絮曲 用彼此摯愛的文學進而融化了原身處於不同縣市的那股陌生 筆墨下之一字一句皆是如此豐沛繽紛 這位曾經身居中文系的高材生 一生的成就,總令人望塵莫及 欣慰著尚有餘力能在筆香、墨寶之間流竄與交會 一座共同建立起來的文學殿堂,竟成了彼此最常吆喝的聚會之所 每當心情低落、靈性被世俗的煩雜矇蔽住雙眼時 這文學彷彿就像是一群樹,那碧葉如蓋的清蔭將心靈緊緊圍繞 屬於紅櫻低嘆抖擻的季節,楓葉又將飄落深秋落於一地的枯黃 而群樹卻總是吟唱著四季不同的大地之歌 在樹林花草爭艷奪目的謳歌之間依稀聽見了 一股文學特有的美妙情懷與人性的洶湧悸動 好友啊!今生能得以緣遇,是該於心靈一隅細細珍藏且萬分珍惜 人生瀚海中,偶爾形成的一片荒原,總出現在我們踽踽獨行時 當心情備覺艱辛的當下,若能有好友相伴一程 沿途風景卻更顯得鳥語花香、山明水秀 這將是一幅多麼令人難忘的美麗風光啊! 願能日日徜徉於學術殿堂之間 願能時時相伴於好友澎湃情誼之中 原本平凡的人生,似乎也因文學的激情 而溢滿了無限馨香與陣陣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