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小說連載 花城之春
呂素姍的母親早在抗日戰爭以前,因患腎臟炎過世,那時她才五歲。她是外祖母把她撫養長大的。從小失去母愛的人,宛如荒山上的野菠蘿葉,經得起風吹雨打,而且具有生命的韌性。呂素姍為了早日獨立,初中畢業,便考進廈門女子師範學校。她喜歡文學,冰心的散文、巴金的小說,曾使她愛不釋手,流了不少眼淚。也雖然剛滿二十三歲,卻已做了兩年小學教師,而且已飽嚐人生的辛酸炎涼了。她對於父親印象也很模糊,也許離別太久,根本沒有感情。她收到父親的信,為了在老人家病危時見一面,她才花了將近一年的積蓄,買了船票,匆匆趕來。 這次出門,呂素姍內心充滿矛盾,既想回到父親身旁,在海外定居,但卻又難以割捨高樹的感情。她原幻想高樹向她求婚,在兵荒馬亂年月,不少男女倉促成婚,免得時局發生變化。但是,她非常失望,直到高樹送她上了輪船,高樹依然背誦范仲淹的教條,「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甚至連一句體貼的話也沒說。呂素姍完全絕望了。 呂素姍帶了兩件行李,在馬尼拉上船,杜岳漢幫她找的搬運伕,因為她語言不通,十分困難。正愁搬運行李下船,那個小鬍子帶著兩個菲人趕來,迅速地扛下舷梯,搬到汽車上。杜岳漢吩咐司機坐在後面,他親自駕車駛出港區,奔向那綠蔭夾道的市區。 花城,這是西班牙殖民者取的名字。當他們佔據呂宋、比薩揚群島後,便進犯棉蘭佬島,受到穆斯林武裝的英勇抵抗。一六三五年,侵略者在花城修築「皮拉爾堡」,準備進攻穆斯林軍。不料一六六二年,鄭成功光復了被荷蘭殖民者佔據的台灣,西班牙軍大為震驚,唯恐鄭成功再攻呂宋,便灰溜溜地撤退了。
-
●自然札記63 櫻花
我曾兩度前往東京賞櫻,一次四月中旬於上野,看到的以紅櫻為主;一次清明前後於御苑,看到的以白櫻為主。 櫻花長得很慢,某年到青島開會,適逢櫻花節,那些日本竊佔青島時種植的櫻花,已有八、九十歲,才不過碗口粗細。因此,要看粗可兩三人合圍的古櫻,恐怕只能到日本了。 日本人歌頌櫻花,始自平安時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日本人常說:「花則櫻花,人則武士。」櫻花短暫豔麗,武士以戰死為極致,日本有位武士的絕命詞寫道:「提持吹毛,截斷虛空;大火聚裡,一道清風。」櫻花美學於此展現無遺。 櫻花花期不到十天,日本有句民諺「櫻花七日」,一朵櫻花從開放到凋謝為期約七天,據說第七天的「櫻花雨」最是淒美。大和民族跡近追求完美的激越個性,不就是櫻花遽開遽落的反照? 台灣山櫻 台灣山櫻是台灣原生種,也是台灣分佈最廣的櫻花樹種。冬季落葉,一月至四月開花,視地區而異。近年來因氣候反常,花期往往提前。花色有緋紅、粉紅等,花季雖不如吉野櫻、八重櫻等日本品種繁盛,但生長情形較日本品種良好。台灣山櫻曾被美國植物書刊評為世界級亞熱帶優異花木。
-
讀聖賢書,立修齊志
二○○五年七月十九日「大同之家院民」楊運亨先生以金門日報〈讀者投書〉的方式,挑戰金門縣文化局「立修齊志,讀聖賢書」此一楹聯懸掛的方式,認為於理應當改為「讀聖賢書,立修齊志」較為妥當。當時,八十幾歲的楊老先生,就因這篇文章,而被一篇充滿「筆伐」味道的回應文章給狠狠撻伐了一頓,認為老先先只是無理取鬧而已。於是因緣際會,我便應楊老先生之請,也寫了一篇回應文章,代為發出幾聲「不平之鳴」。這些陳年舊案,都可在金門日報上找到,就不必多提了。 我想說的則是,二○○六年,我在澎湖縣文化局任職時,曾經到過望安島的花宅聚落,這裡處處可見的老屋中,竟看到其中一家門聯,上聯寫的竟是「讀聖賢書行修齊道」,那門聯當然不是貼上去的,而是屬於建築的一部份,所以,引起我很大的好奇。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年來讀書雖少,但泛覽博觀,正是開卷有益。故偶閱清朝梁章鉅的《楹聯叢話(附新話)》,便看到這位有「八閩碩儒」之稱的梁章鉅書中,也提到他親歷所見、相傳為朱子遺跡的相關楹聯,其言曰:「至世有刻為木榜,懸諸堂楹,人所習見者如:『讀聖賢書,行仁義事』;『存忠孝心,立修齊志』………此類尚多,安得有心人為之一一搜輯乎。」(詳《楹聯叢話》,北京:中華書局,二○○六年,初版二刷,卷一,頁十。) 金門縣文化局所懸「立修齊志,讀聖賢書」的順序,其來龍如何,我無法置喙;也有人說,這一聯本來就是拚湊起來的,但是,這個問題也不是本文考查的重點。問題應該是說:如果這兩句話果真是出於朱子,而又必須在「讀聖賢書」與「立修齊志」之間,分辨出個先後本末來呢?那麼,從上面我所舉的望安花宅及梁章鉅之記載這些材料來看,我認為,讀為「讀聖賢書,立修齊志」,比起讀為「立修齊志,讀聖賢書」,至少在現有的證據上是較為可信的。而且,到目前為止,我也沒有看到主張讀為「立修齊志,讀聖賢書」的一派人士,有提出足以服人的解釋或材料。至於有人拿「堯、舜之前,何書可讀」來做辯解,這又更糟糕了! 怎麼說呢?且先看王懋竑(白田)的《朱子年譜》淳熙二年乙未(西元一一七五年)之記載:這一年,朱子四十六歲,「夏四月,東萊呂公伯公來訪。………朱子偕東萊呂公至鵝湖,復齋陸子壽、象山陸子靜來會。」這就是有名的「鵝湖之會」。王懋竑在這裡引用了《象山年譜》:「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後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明人之本心,而後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此頗不合。先生更欲與元晦辨,以為堯、舜之前,何書可讀?」(以上詳見《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二○○六年,初版二刷,頁七○。)由上可見,企圖拿陸象山「堯、舜之前,何書可讀」的講法,來證成「立修齊志,讀聖賢書」,那根本就是「錯把朱子當陸子」,這又是無庸多辨的。 以上,便是我對楊運亨老先生當年提出「讀聖賢書,立修齊志」一說的小小補充意見。我無意強人接受這個說法或者進行什麼動作,我只想謝謝楊老先生這種「讀書當於不疑處有疑」的態度,著實讓我獲益良多。不知吾鄉之人,所謂「朱子過化」的「海濱鄒魯」,亦以為然否?
-
五十歲的生日泡芙
當醫師囑咐我「四不一沒有」時,心想為了減少膽囊炎發作的機率,「不能吃油、不能吃硬、不能吃飽、不能吃甜」,必須謹記在心,否則「膽就會沒有了」!為了保命也為了健康,前面三個「不」都可以忍受,反正消化一向不怎麼好,少油、少硬、少吃飽,早就如此了,但是最後一個「不能吃甜」,卻讓我難以割捨……。 不禁地想起四十年前,可能是我小學五年級吧,不知誰送來了兩個黃褐色澎澎脆脆的外殼,樣子像是菠蘿麵包的東西。兄弟姊妹一共六個,加上爸媽,還有祖父母,都盯著看…母親先切了一個對半分別給了祖父母,另外一個再怎麼細心均分,因為奶油的迸出,只記得分到的那一口已經是「血肉模糊」;而媽媽舔著手指上從刀上刮下的殘留,高興地也和父親分享著。 天啊!人間居然有如此美味,雖然已經無法分辨吃的是那一部分,我立刻在腦際中盤旋「究竟那是什麼」?家附近,或是到學校的路途上,沒有一家像樣地麵包店,那一口人問美味究竟叫做什麼?我不時地在尋找答案…約莫一兩年後,我考取了板橋中學初中部,有一天趁著放學繞到最熱鬧的火車站前商圈尋找!皇天不負苦心人,在距離麵包店五公尺之外,我就認出來那人間美味,它叫做「泡芙」!我終於找到了! 可是當我看到人間美味一個要五塊錢時,心就涼了半截,平常媽媽為我準備便當沒有零用錢,就算是有時候沒有便當,也只有三塊錢,正好夠吃一碗陽春麵,更何況我還得利用不吃陽春麵而改吃兩塊錢麵包的機會,才能存錢買參考書。想到這裡,我什麼時候才可以自己獨吞一個「泡芙」?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許下了平生第一個願望。 幾乎是每隔一個月,我都會刻意繞到那一家麵包店。為了不讓店員注意到我,只好在一定的距離觀察泡芙,還有它的價格,從五塊錢、六塊………畢業時好像是八塊錢一個,願望似乎離我越來越遠!有時候我會胡思亂想,萬一颱風淹大水,麵包店可能從此關門,我甚至會擔心台海戰爭爆發,麵包店會被炸掉!那麼即使有一天我存到了錢,也沒有用。 雖然已不記得曾經於三歲時於金門所經歷的「八二三炮戰」,就算是經過了十餘年,每次有來自金門戰地的親友,述說著單打雙不打的一些插曲,或是聽家人談起當年躲砲彈的情境,戰爭好像一直就在我們身邊。而我這個願望,從不曾向家人說過,只能偷偷但很得意地告訴來作客的表弟妹們,讓他們好好的羨慕一下,我曾經嘗過「人間美味」! 高中三年,從中和的家到台北的學校,我的行動範圍更遠更廣了!不僅發現更多家麵包店而且看到了更多樣的泡芙。可是我並沒有因此高興,因為它們的價格高到令我氣餒。有一次作文課寫關於「我的志向」時,真的很想寫「希望吃一個泡芙」,一旦想到老師念上一段讓全班同學笑翻的情景,算了!還是來一段「孝順父母,努力讀書,不要辜負老師的期望,…最後用毛筆狠狠地畫上一個大大的句點,至少看起來像個泡芙! 為了不讓父親增加負擔,也不想哥哥專美於前,我必須考上公立大學。而老天似乎很眷顧我,讓我也上了台大。一開學,我就開始找家教,並且很快地找到一家位於板橋的家教班。一個月後我領到了平生第一份薪水,大概是一千多元吧!二話不說,飛奔到那家早就看好的麵包店,十點鐘了幸好沒有打烊,我終於大大方方走了進去買了一個泡芙。 細心捧著那一顆看起來特別美麗的泡芙,不!我好像捧著自己要蹦出來的心臟,快步地走到了公車站。趁著公車還沒來時,我一開大口朝等候多年的人間美味咬了下去,我激動地全身發抖,也許已經食不知味,無論如何,盼了那麼久的願望能夠實現,感覺比我拿到那份薪水還快樂!回到家,將平生第一次賺來的薪水交給了母親,母親從我手中接過兒女的第一份孝心,高興得也不去問我信封袋裡為何少了l5元? 兩年前,女兒為了準備考大學而上數學家教班,正好旁邊有一家聽說很有名的泡芙專賣店,趁著週年慶買了一盒四種不同口味的泡芙回家孝敬爸媽。真不是蓋的!那家專賣店所做的泡芙,讓我想起了人間美味,於是把這段埋藏已久的故事說給了太太、女兒和兒子聽。沒想到他們真的聽進去了,去年我五十歲生日,他們給我一個surprise………從此再也沒有生日蛋糕了!
-
惡意的悲劇
又開始了。 我又開始了。 像小貓一樣的繞著尾巴打轉,掉入不停擴大的漩渦中。 然後呢? 吃樂復得快樂就會失而復得? 吃健得靜能健康的得到平靜? 吃百憂解真能把一百種悲傷給解決嗎? 誰知道呢? 莫名地有種感覺正微妙的孳生而我說不出來。 乾脆狠一點吧。兩人三腳的遊戲玩久了,怎麼連走路都忘記。我跟你的默契不好,老是跌倒。那麼,不是抽身讓你跌跤,要不就是我硬生生砍斷自己的腳。別總是在共生的泥濘中招來一身猥瑣,弄髒原本的潔淨濕糊了該有的微笑。 狠一點吧!要不就你死我活,大家都得不到。活在回憶裡面的愛情最美好。噢!這不是愛情。你說這不是愛情,祇是被不被需要的靈魂而已。 當你連我的靈魂也不需要的時候,還剩下什麼? 生來是為了成就一場悲劇嗎? 還是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悲劇,尤其我們是從不被期待喜悅的子宮中孕育的多餘生命。這座用假象堆砌出來的堡壘就快要崩塌而我心甘情願被活埋,你是我的宿命我不可違抗的輪迴。 活脫脫是莎士比亞筆下悲劇裡走出來的人物,你跟我都是身體流著惡意的背棄。 我的約翰你的莎樂美我要你的頭;你的梅度莎我的佩修士你要我的頭。 當我或你用銳利的筆刺殺或了結彼此,才是完美的悲劇。 這一天,正要來到………
-
●自然札記62 白粉蝶
過了春節,不論氣溫高低,只要天晴,野外的菜園裡就會出現若干白粉蝶,三三兩兩,在料峭春風中逗來逗去。我曾模仿西藏的六音節詩體,寫過一首詩詠白粉蝶: 單薄孱弱翅膀,逗弄東皇臉龐。 許是蝴蝶效應,迎來明媚春光。 天氣漸暖,白粉蝶的數量更多,只用一個「逗」字,已不足以形容千百白粉蝶翩飛的熱鬧景象,如果借用北宋詞人宋祁「玉樓春」的「鬧」字,或許可以得其韻味。 宋祁以「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稱頌春光明媚。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宋祁因這一名句,被當時人稱為「紅杏枝頭春意鬧尚書」。 白粉蝶的幼蟲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蟲,但不論農人噴灑什麼農藥,這種看來弱不禁風的粉蝶,都不會在菜園裡消失。 粉蝶 粉蝶是蝴蝶的一個科。體型中等,身體輕盈。後翅不具尾狀突起。翅色通常是黃色或白色,並雜有紅、黑或褐色斑點、翅紋。台灣粉蝶科有三十多種,其中最美麗的是紅衽蝶(端紅蝶),從前平地就很容易看到,現已難得一見。淡黃蝶,山中仍很常見,黃蝶翠谷中的蝴蝶就屬於這一蝶種。
-
●小說連載花城之春
為什麼同樣是年輕人,同樣是男人,高樹卻顯得那麼深沉、世故,滿懷憂憤情緒呢?兩年之間,從來沒見他咧開嘴暢快地笑過,也沒聽過他唱歌──不,高樹唱過一回,那是去年春節聯歡晚會,高樹在一熱烈的掌聲中走上講台,唱起了歌。他的渾圓高亢的歌喉,一下子便吸引住全場的青年,鴉雀無聲。 國民黨和共產黨, 現在已站在一條線上, 他們貢獻出全部力量, 一齊走向了抗日的戰場。 …… 突然,高樹像吞下一塊魚骨,卡在嗓子眼上,唱不出聲音來。他用兩手痛苦地蒙上臉,約莫半分鐘光景,便開始講話:「青年朋友們!八年抗日戰爭,由於國民黨和共產黨同心合作,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贏得了最後的勝利。為什麼現在打內戰?這不是草菅人命嗎!這不是自相殘殺嗎!……」 「反內戰」的吼聲,震撼每一個人的心。直到現在回憶來,呂素姍的心依舊發出激昂的顫抖。離開廈門已經五天,她不知道高樹在做什麼,是照常工作?還是去了福州?她的心隨著輪船噴出的煙飄向迢遙的遠方…… 那夜,呂素姍在睡夢中看見高樹,他站在廈門碼頭正在向群眾發表演說。忽然,天空陰雲密佈,暴風雨沖散了人潮。耳畔聽見高樹呼叫她的名字,她也尋聲一邊跑,一邊喊他……醒來時,聽得船上正播放驪歌,門外也傳來匆促的腳步聲,大概船即將靠港。她急忙洗臉、漱口,換了衣服,準備下船。 花城,多麼讓人嚮往的詩意的名字,為何看不到一朵花呢?遠方一片荒涼的叢林、山坵。近處是寂寥的街市,看不到人影,只有稀疏的棕櫚樹迎風搖曳。客輪靠上碼頭,呂素姍才發現一群衣衫不整、蓬首垢面的搬運伕,沿著舷梯登船。碼頭上,停了數輛汽車,有些男女向客輪張望,哪個是繼母南施?她在呂素姍的心目中,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
●浯江詩選英九,回家吧──戲代厚修女士擬稿
要怪就怪我老太婆沒有把你晚生半年 (否則今天你就叫馬英台了) 看誰還能嘲諷你香港腳走香港路 要怪就怪你祖父的家訓 (什麼書為寶,什麼善不空) 要怪就怪你父親的家教 (什麼一筆不苟,什麼一絲不苟) 你的彬彬教養被說成是貴賓狗 要怪就怪你自己 人家學法知法違法玩法弄法成訟棍 你學法知法守法成作繭自縛的蠶 生錯地方教錯目標學錯方向,所以 我們回家吧,英九 我規矩的兒子何以總是動輒得咎 你愛跑步,他們說你在作秀 你父喪節約儉樸,他們說你賺了喪葬費 你宴席稍露醉態,他們說你是gay 你騎自行車風雨奔馳,他們說你是貴族 兒子啊,你怎贏得過老謀深算的李登輝 你怎麼爭得過八面玲瓏的王金平 你怎麼勝得過機關算盡的宋楚瑜 你怎麼敵得過謀略奸巧爪牙遍布的謝長廷 不忍心你的乾淨被塗上爛泥巴,所以 英九,我們回家吧 你可看到國會議員反鎖住國會殿堂 你可看到國會議員把高跟鞋丟在議長臉上 你可看到古都的議員在議堂上潑糞 你可看到民進黨初選十一寇的下場 你可看到中正紀念堂改名的鬧劇 兒子啊,他們都是在愛台灣啊 而我們呢?所以 我們回家吧,英九 不要再跟我說為了國民黨 (國民黨內有多少眼睛窺視著你) 不要再跟我說對不起抬轎的人 (抬轎的人誰不想著將來的位置) 趁你還是我活蹦亂跳的兒子,我們回家吧 你忘了二○○四那兩顆子彈嗎 你怎麼知道二○○八不會有兩顆真子彈呢 (只要愛台灣,何事不能做) 美青,去,替我把英九叫回來 這樣的政治我們不會玩,也玩不起
-
長寮殘堡秋風裡
不知道和戰爭的距離是近或是遠?沒打過仗,上過戰場,那橫屍遍野的慘烈、刀槍肉搏的無情,隔著圖書和影片向我述說著人性底層的幽黯。但,生在戰地,隆隆的砲聲陪著成長,兵馬倥傯的年代盡是軍人、口令、演習、武器、鐵絲網、碉堡等所建構的森嚴氣象。島嶼的身分是砲靶也是堡壘,戰雲環伺,備戰的日子是貧苦的,生活是緊張不安的。 那和平的亮光,始終是這島嶼子民引領企盼的。 這孤懸大陸東南海隅的蕞爾小島古稱「仙洲」,自古是避亂者的桃源地。翻開史誌,起自晉代,時五胡亂華,中原多事,六姓義民逃居來此。而後各朝代來島開墾,生聚日多。地處邊陲,應可遠離戰禍,但仍舊無法倖免那土匪海盜倭寇接二連三的騷擾。鄭成功據守以後,島嶼也陷在鄭、清兩軍爭戰中。到了民國,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的鐵蹄也曾加以蹂躪,掀起了離鄉落番的逃難潮。在國共內戰時,腥風血雨又橫掃著島的上空。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開啟了海峽兩岸分治對峙的局面。島嶼成了戰地,大大小小的戰役相繼隨來,1954年的九三砲戰、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轟隆轟隆的砲彈漫天而來,瘡痍血淚舖地而起。緊接而來的「單打雙不打」,那是島上夜晚的悲歌,黑暗的夢魘。 十年去了,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乃至半世紀的歲月倏忽也過去了。時空變異,解嚴了,兩岸小三通了,往昔應運戰爭的諸多工事褪了顏色,廢棄了,靜靜低徊著曾經澎湃過波瀾過的生命過往。碉堡,就是如此命運。 去年秋,和明燦在南山林道一段時日後,來到了位於西浦頭和東坑之間的長寮重劃區。規劃之後,土路和溝渠交錯,雜樹林退縮在西邊土丘上,讓出一大片平坦地,一條新栽著白千層的石板路東西橫貫。赤黃的泥土上石礫點點,枯黃的野草在風中搖擺,部隊撤走了,武器搬離了,軍歌聲遠了,幾座營舍崗哨和碉堡兀立,一幅蕭索景象。 2002年「金門碉堡藝術季」在島上如火如荼展開著,這兒也是展場之一。海內外藝術家和學校的學童在這些棄置的軍事設施上,透過裝置的手法,藉以訴求「遠離戰爭,走向和平」的渴望,除此之外,也要藉著活動去展現島嶼文化,觀光等新的動力。我不知何事耽擱,不能躬逢其盛,遲遲在去年的秋風裡來到這裡。 未到西浦頭,石板路就引導彎轉。映入眼簾,寥寥幾座碉堡在前。這些碉堡都懸在受著風雨侵蝕的土堆上,突出地表,猶如大地上的孤島。這些孤島原本應該是和那土丘連在一起的,後來周圍的泥土被剷掉,就成了這座座孤立的樣子。 秋風颯颯,游移在這些突地而起的孤堡間,尋找寫生的題材。 首先進入畫紙的是一座機槍碉堡和一所崗哨,由西到東緩降的土堆將它們撐舉在兩端。碉堡在西,槍口向西,一些幼樹叢掩蔽著。門在後,門壁的基礎裸露在半空中,底下的泥土已被沖蝕崩塌,有著岌岌可危的驚險。堡體旁邊長著幾株木麻黃,樹雖小,卻也枝葉茂盛。另一端就是崗哨,哨口對著村子,哨體建築已頹圮,水泥板、石塊散落不成樣,幾許淒涼。 秋陽從我左前方照來,只照了部份的堡壘,眼睛直望的地方不受光,暗淡的色調讓人心生沉默。秋風在我和景物之間那片枯黃草地呼鳴,更讓人感到冷寂。在沉默和冷寂中,畫上那一大片枯燥的草,枯草地將碉堡土阜推遠了些,卻又添上荒蕪來。 西風不吹,少了蕭蕭的冷寂。也是秋陽亮照的另一午後,移身到西邊石板路旁,進行第二張寫生。將第一張畫紙上的主配角加以調換,原先當背景的另一座碉堡提前為主題,那西東走勢的土阜上的工事就退居為背景。 這座碉堡較小,地勢也較矮,槍口朝向村莊,留一個大大「ㄇ」字型的開口對著我。陽光照著,整座堡體和其下的土堆明亮清楚,但開口內處,由於洞口有樹阻擋,顯得暗黑而深邃。那洞口的樹,除了木麻黃外,還有樟樹和苦楝,都給了土黃色的碉堡和紅赤色的土堆一點翠綠。 坐在殘堡前,戰爭的魅影似乎不讓我閒著,不時喚起腦中那戰火交迫歲月裡的一些記憶——轟隆轟隆的槍炮響、防空洞裡的驚駭臉孔、中彈的殘破屋落、受傷人們的淒心哀嚎、砲擊亡死者的幽魂、那拄拐婦人的義肢………一幕幕兵燹的苦難傷痛,即使已經多年了,即使在這明朗的秋陽下,都讓我悸動。 當明燦和敏達老師以「島嶼容顏」為題,帶著寫生的作品赴邀到廈門集美大學展覽時,我隻身前往山丘下畫那嵌在山壁上的碉堡。山丘有十來多公尺,在這角落已被削成如險峻的崖壁,崖頂上光臘樹木成林,林木參天。整座山壁高聳如牆,壁面上道道雨水的蝕痕深刻,石礫大大小小畢露在外,鬆軟的土質有幾處坍毀有幾處欲墜。碉堡一半插入土中,一半懸空。仰望,碉堡像是戴著頭盔的魁梧古代戰士,堡上的草木如盔上彩羽,槍口像爍爍目鏡,小心翼翼地護衛這山崖。 陽光從山壁上的樹林灑了下來,背光,整面山壁是暗色調,我在側邊畫起。在這碉堡區已逗留一些時日了,心情也較平緩,就緩緩畫著。四周闃寂,獨自面對著碉堡,獨自品嚐著秋陽下那份靜。一對男女騎著機車來了,遊走在各碉堡一陣後,又匆匆跨上車離去。週遭一仍無聲。我起身走走,爬上一座雙層圓形殘堡,土塊石塊水泥塊七零八落的。望著依勢而下的村落,想要再遠眺更遠的海岸,群樹擋住了視線,但卻無法遮住心。我心如箭矢,穿雲層,越水域,落在海那端的大嶝島。那島和這島,曾是同一個縣屬,同樣土質田野,同樣的民居建築,同樣也有防空洞,同樣也有碉堡,同樣也曾是砲彈轟打的目標,同樣也有驚魂哀嚎,同樣也有生離死別,對於這樣相同的歷史命運,讓多次登島的我不勝感慨。 朗朗乾坤,戰端不起,該是多麼稱慶啊!步下土堆,內心的深處響起了這樣的心聲,但,自己知道這聲音是多麼的卑弱,也是多麼的深沉。 一星期很快過去了,秋陽又從山崖下灑下。天澤老師也來了。這次,畫一座背光的堡體。 土堆已被雨水沖刷成倒「V」字型了,一間崗哨高高就立在那尖尖的頂端,兩株幼小的相思樹依偎在旁。整座看起來也頗像一件長裙,那些雨水的蝕溝,宛如美麗的縐褶。這座是區域裡最高的,僅僅以一乾水溝和山壁相隔著。在尋覓一陣後,很滿意有著山壁為背景的角度,又是逆著光,自己很有信心嘗試來處理好這一景。但畫筆一下,內心嚇了,因為陽光直直刺進眼瞳,幾乎張不開。在黑暗中摸索,被景色約制了,竟畫得沉暗暗的,真是可惜。 接著去描繪那座較靠近村莊人家的碉堡,那是十一月初的事。這座碉堡築在磽确的紅礫土上,整座工事還保留原狀,低低矮矮的再加上那厚實的水泥牆體,顯得威武有力。前後各有一個槍口,對著村子的這面,視野遼闊,可控制一大片田野。後一面守著山丘,槍洞口前一片荒草雜木。碉堡四周匍匐許多藤類植物,一條一條地在坎坷的土地上紮根蔓延,給人艱辛的感覺。 艱辛的感覺穿透記憶,穿串出軍管時代戰地生活的大大小小片段:民防自衛隊、戰鬥村坑道、出入境許可證、登陸艇、汽機車燈塗漆、燈罩設置、夜晚宵禁、收音機相機管制………,種種情事像那些藤蔓條條在腦中交織縱橫,讓我再三咀嚼這些過往的滋味,再次追溯那「艱辛」的味道。 坐在默沉沉的礫土上,在來回的沉吟中,無奈中,已少了份激動。 眼前,碉堡樹木草叢藤蔓也靜默不語。又是個逆著光的角度,看到的碉堡和其旁的木麻黃是暗的,右邊茅草樹木無遮無擋,都沐浴在陽光下是亮的。這截然的暗和亮對立並置,恍若過去和現在交錯,又如慌亂和寧靜相映,一時有著迷眩。 畫完了這一張,拎起了簡單的背包跟著再到大嶝島,看學校,看民居,看標語,看海岸,看防空洞,看商場,看充斥的高粱酒和貢糖。僕僕風塵中,少了激動,多了感觸。 當「島嶼容顏」輾轉到漳州展覽時,我又獨自騎著機車來到重劃區的另一頭。這一區域的營房堡壘較低矮,有幾座曾被化裝展覽過,時過境遷後,那些殘破的木板等裝置材料風吹雨打後,有的悽慘落地,或是在半空中飄搖,不由得有著繁華事散的難過。 在這地帶畫了那座近似「L」形的碉堡。工事龐然而空盪,一個大大的洞口向西,一個向著南。堡頂上長出仙人掌,虆虆恣生。堡前一斑駁的解說牌,寫著張永和先生「一分為二」設計的理念。冬陽體恤,提供了美好的午後,溫暖著我。玩模型飛機的也來了。他說找了許多地方,這兒還算空曠,尚可讓飛機繞幾圈。我畫著圖,他玩著他的飛機。飛機在天上嗡嗡飛翔,怪嘈耳的。但,頓時,幸福滋生,只因忽然想到若果那是戰機臨空,還能如此承受美好優閒嗎?我為我這「杞人」感到好笑,卻也為心坎中有這份幸福而高興。 歲暮時分,揮別了長寮,行囊裡多了幾張畫稿,多了一份對往昔戰事的傷懷,也多帶著一份對和平的祈禱。然後,轉走廈門、泉州、石獅等地,在五光十色的霓虹中,在熙來攘往的人潮裡,移步換景,讓人不得不有些感歎:歲月就這麼流過,流過了往昔的愛恨情仇,流過了沉重無奈,流過了悲痛欷歔...。車流燈流人流在眼前漫過,有些寒風吹面,但內心熱切盪起了一些聲音:流走人的愚昧誤解吧!讓烽火盡熄,讓悲情不再。
-
回來
「實在,我們和人,沒有什麼分別——」我說著,緩緩坐起來。 半圓的月亮像一小塊破鏡碎片,眨著銹黃的光。散髮似的雲絲,放肆地游滿灰茫的天際。泥和草散著強烈而濕澀的香。 「有一個分別,」沙沙的聲音,老榕樹搖著繽亂的長鬚答道:「你們是沒有掌紋的。」 我一陣顫慄,張開雙掌,像兩瓣透明的冰塊,滑溜溜地確無絲毫痕路,藍荒藍荒地閃映著螢蟲的光。啊!我壓不住一聲驚嚷,急忙握拳藏起掌心來。 「你還是別回去吧。」左鄰的老太太悠藹地說,「泥中好安軟——」她的聲音已微弱地與蟲鳴混在一起了。她能夠這樣說,只因她來了已好久。松樹告訴我,起初她也很輾轉不安,終於她知道最小的兒子也成家安業了,才漸鬆下心念,肯聽風的碎話,雨的閒談,魂便舒舒漸散,現只剩下一點兒,仍混在泥中。 右鄰那個不足歲的嬰兒,早兩天仍嚶嚷著的,已全無聲息。榕樹告訴我,無憂掛的孩魂散得最快。 啊,孩子!「我定要回去看看小晶,今天是她兩歲的生辰。」我固執地站了起來。 「何必呢?」榕樹閒閒地說:「反正都是遲早的事。我曾經是人,然後是風,然後便一直都寧願做樹,我已第一千次是樹了。我伸著這許多手枝跟天靈談話。同時,我無數的根與地魂深深相擁。所以,還有什麼看不明白?陽光下的喜憂雖然都只是短暫的事,但總有個圖形隱著它的命運,連水也有紋,葉也有絡,單是不肯散去的魂魄沒有掌紋。沒著沒落的,何必呢?」他仍是那麼淡然地說:「況且,一旦你忘記了前生,便不再怕光了。」 「我要回去撫撫我的孩子。」我固執地說,撥開掩映的螢蟲,飄下山頭。 「你的孩子,其實不過是一把海藻,在水底無憂無思地度過了幾百年。你也只不過是樹,木身被用來建了船;若不是那毫無因由的風浪打沉了船,你也不會把海藻繞到身上、吵醒了它,它便仍在水底沉睡呢。又有什麼值得牽掛?………」 老榕樹沙沙的聲音,消失在背後遠處。 我乘著風。 前面那兒,是點點人間燈光。我作出千萬遍央求,才獲准回人間一轉,又怎會放過這個機會呢? 前面那兒,像是很近,卻為什麼老是不到達?在一塊凝固的茫茫中飛—— 好久,好久,或是很迅速? 終於,啊,燈火刺得我好痛,像千萬根小針,從四面八方飛來。我急忙貼著牆邊的陰影走。 從窗子窺進去,室內明亮得使我一陣暈眩。我站立不著,整個身子倚在薄薄的窗紗上作支持,它也只輕輕地晃搖了兩下。 小晶已換上了睡衣,坐在眉眉姑姐的膝上玩小熊。她胖了點兒,正咭咭地笑個不停。眉眉豐厚的長髮在燈下黑潤得閃著綠光。 牆角的小儿上,還放著我那個紅格子的針線盒。大多數東西都拋了或送了人,為什麼沒有送掉這個盒子啊?那裏面有各種顏色的線。春天的時候我縫了一套白底灑著紫色與綠色碎花兒的布質靠枕套子,冬天時換上了一套樹枝色絲絨的。像縫起了不斷流轉的季節,季節在其間不斷流轉。 我為小晶兩歲生日縫的那條裙子,已差點兒完成了,淡淡黃,像白蘭花映著柔和的陽光。那天特別去買三碼白花邊,那個貪心的小販賣得比別人貴得多,我費了多少唇舌才令到他肯每碼減五毛錢。然後去坐公共車時,可焦急得很,約了朋友,誰料到交通這麼擠塞,糟,會遲到了………我老是這麼忙碌著。若知道就是這樣無選擇地、無時刻地、無因由地、一切輕易就完結了,我還會這麼著緊的嗎?起初,我不過是有點兒胃痛罷了。 強忽然走進來,我渾身一軟。他變得很蒼白,相信更拚命工作了。以前我已常勸他別那麼費心,弄到沒一刻安閒,他日夜在醫院裏,跟疾病與死亡交戰,筋疲力盡,卻連妻子的性命也搶救不了。其實,從他選擇這個職業開始,他早已知道一切都是這麼無奈,一切與軀體有關的所謂「幸福」,都只是繫在蛛絲上,只要微風拂過,任你天大的努力,珍珠瞬息間化為露水。而他卻仍盡著心力參與這場自古以來沒有人戰勝過的戰役,就只為了,盡量延長與維護這短短數十年間的溫暖。忽然我知道,若我重回人間,就算明知這一切的無奈,我仍會是一般著緊、忙碌。我感到他暖壯的軀體擁貼著我,曾經的剎那,曾經的恆久。我不能竭止地顫抖—— 「翻風啦,」眉眉說:「小心別讓小晶著涼了。」一面走過來要關窗。趁著她接近窗邊陰角的頃刻,我從她黑亮的長髮閃進了她的身體。 一陣燠熱沖得我昏眩。驀然間,我支不起這個人間笨重的軀殼,差點兒跌倒了。支著牆,蹣跚地要走向小晶身邊。 「妹妹,怎麼你這樣蒼白?」坐在小晶旁邊的強仰起頭來,一陣愕然。 我伸出手要撫在小晶的頭上,強厚大的掌一下子抓著我的手。我很驚恐,在他的掌中勉力握起了拳,不能的,不能的,若他看到我的手,沒有掌紋……… 一陣啞暗的痛楚自心底湧起,像埋在地底的洪流,冒不出來,啊,我已是歸回泥土的了。我飛閃離開眉眉的軀體,喘息著倚扶輕冷的窗紗,在暗影中。 眉眉暈倒了在強的懷裏。小晶莫名地看著,不懂得慌惶。強迅速地回復了鎮定,把眉眉臥了在長沙發上,一面取出藥箱來理護她。 彷彿聽到老榕樹沙沙的聲音說:「何必呢——」 我是不能,也不該回來的了。 金黃的光下,眉眉悠然轉醒。強喃喃地說:「好大風。」定是看到窗紗搖晃得厲害。他走過來,我閃退到外面的黑暗中。窗迸然關上了。 我無力地拍著窗,再也不能透越過這度透明的牆。你們好遠啊!都只像影子。深沉的哀傷裏,我心中漸竟澄明。 極平靜地,我哭起來。我那長長的三十歲、短短的三十歲,匯成了這樣極平靜的哭,一顆淚是一滴忘記。等到你們也來到泥土中時,恐怕我已完全忘記。這是我現在的恐懼,只怕漸漸會連這點兒恐懼都忘記了,化為印著另一種生命紋痕的東西。風中只有老榕樹閒閒地說:「反正遲早都是一樣。」 強再走近窗來,回頭說:「下雨了。」
-
●浯江詩選 喝酒趣
喝酒去 喝酒趣 農曆四月十二浯島城隍出巡 繞境巡安 後浦大事 農曆四月十二浯島城隍出巡 獨樂樂 眾樂樂 後浦人家作客 親朋好友聚聚 喝酒去 日子對了 人也對了 場也對了 喝酒趣 歡喜來逗陣 乾杯呀!乾杯呀! 乎搭啦!乎搭啦! 燒酒一杯擱一杯 爽快地喝 喝高粱打通關 人生難得幾回 農曆四月十二浯島城隍出巡 喝酒趣 喝酒去
-
●自然札記61含羞草
台灣經過西班牙人和荷蘭人佔領,帶來了若干域外植物。清領初期,官員發現台灣有許多內地見不到的奇花異草,紛紛寫進他們的詩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含羞草。 含羞草原產中南美洲,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傳到歐洲和亞洲。清領初期,台灣就有含羞草了,大概是西班牙人或荷蘭人帶進來的吧。這種奇異的植物像是懂得害羞,人們就用閩南語給它取了一個名字──見笑草。文人們把「見笑」這個詞加以雅化,含羞草的名稱就誕生了。 康熙四十八年(一七○九)刊刻的《赤嵌集》有羞草詩,這是已知最早的含羞草記錄。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年)出版的《諸羅縣志》,正式出現含羞草這個詞。後來流傳到內地,成為通行全中國的一個名稱。如今台灣史蔚為風尚,這個掌故值得一題。 羞草詩 《赤嵌集》卷四有羞草詩: 羞草:葉生細齒,撓之則垂,如含羞狀,故名。 草木多情似有之,葉憎人觸避人嗤;也知指佞曾無補,試問含羞卻為誰? 詩中「試問含羞卻為誰」的句子,首次出現「含羞」字樣。羞草加上含羞,不就成了含羞草嗎?《赤嵌集》的作者孫元衡,桐城人,原任四川漢州知州,康熙四十二年陞台灣府同知,四十八年任滿,調山東東昌府知府,《赤嵌集》於是年刊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