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帶你回島鄉
帶你回島鄉,那裡 高粱與蕃薯遍地 苦楝與相思樹滿林 春有霖雨冬無雪 是我生長的地方 那是我生長的地方 海浪輕撫沙灘 麥田接續蚵田 族人牧馬在前川 聚落歌哭,已過千年 那是我瓊林的風華 有一朵花開在眼前 有一盅酒吻在唇邊 一個夢魘放逐遊子 無數砲聲驚醒童年 如果如果,你跟我回島鄉 請你葬我,葬衰老的我 用你甜蜜的耳語 多情的眸光
-
【小說連載】島鄉往事
「你不要想得太天真,國民黨為了打共產黨,正在四處徵兵。你表哥可能是一時找不到那麼多兵員,不能向上級交代,所以才會鼓勵你到他們連上當兵。別忘了,我們是單純的農家,田地租給佃農耕種,只要按時去收租就可以了;家裡雇用的長工,他們也會主動上工,根本不需要我們去煩惱。不要把每件事都想得那麼複雜,你爹生前非僅沒有當過兵,也沒有在軍中磨練過,他還不是把這些田地管理得好好的。」母親開導他說。 「娘,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一旦去當兵,也可以隨著部隊的移動,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增加一點知識,對自己來說絕對是有好處的。如果只待在家裡什麼都不瞭解就如同是井底蛙,即使是有產有業的大地主,則依然是草包一個,絕對會與社會脫節,我三年初中不也就白唸了麼?況且,三、五年一轉眼就過去了,往後就可以安安心心在家管理爹留給我們的那一大片產業。若有機會也可以參加社會上一些公益活動,藉此來提升我們劉家的聲譽。我們劉家豈能只被定位為財大氣粗的大地主,它必須是有水準、有內涵的。」劉志林辯解著說。 「你不要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話來洗我的腦筋,也不要把黑暗的軍中和複雜的社會想像得那麼美好。如果不聽娘的勸告,你一定會吃虧的!」母親再次警告他說。 「娘,您沒有讀過書,又長年待在家裡沒有出過遠門,對外面的世界不瞭解啦!軍中和社會絕對不像您所說的那麼黑暗和複雜,無論從書本看到的或是從老師口中說出來的,幾乎都是一片光明的遠景,我對它有信心!」劉志林信心滿滿地說。 (一一三)
-
跟春天來個約會吧
不知不覺,冷冽的寒風變得溫柔可人,初春的枝頭,冒出了充滿生命喜悅的綠芽,一畦畦耀眼金黃的菜花田上,蜂飛蝶舞,遠處枝頭上的白頭翁引吭高歌,歌聲悅耳動聽,我這才赫然驚覺,繽紛的春天,悄悄的來臨了! 「春江水暖鴨先知」池塘上的鴨鵝,悠閒的戲著浪花,在天光的倒映下,真有碧波萬頃、如夢似幻的感覺,也有「春花秋月人間事,不比群鵝自在歌。」的感嘆!何事煩憂於心?古人詩云:「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且讓我們敞開心扉,走出戶外,與春天來個浪漫的約會吧! 漫步田野,春耕才剛開始忙碌。「轟隆隆」的機器打田聲,教人不聽也難,但並不吵雜,別有一番繁忙熱鬧的景象。一群白鷺鷥,或飛揚、或昂首、或低頭、或蹲踞……千姿百態,只為飽餐一頓的跟在機器後頭。好一幅「春耕圖」啊!我心中有點可惜一片燦爛金黃的油麻菜花,就在機器走過後而「碎屍萬段」!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待些許時日,這裡會是一片青翠的秧苗,盛夏時分,又會是金黃稻浪翻飛,豐收的喜悅又溢滿田間! 走入巷弄,靜謐的長廊上,春光也躡手躡腳、無聲無息,依循四季的輪迴,穿越時光的隧道,報來春天的氣息。斑駁的矮牆,青苔翠綠,一盆盆的杜鵑和長壽花,萬紫千紅的迎接春天的到來。屋頂上的一隻小貓咪,慵懶的享受春陽暖暖的溫柔,煞是叫人羨慕又嫉妒!此時此刻,我願化身春日的午後,瞇著雙眼,一隻慵懶可愛的小貓咪,貪婪的舔嚐著春日陽光的芬芳。 再走入羊腸小徑的林道,映入眼簾的,更是漫山遍野叫人愉悅不已的春色。一道道陽光,晶瑩著樹枝末梢和草地上七彩珍珠般的雨露,是昨夜的一場綿綿春雨還是濃濃春霧的傑作吧!它們是春天的精靈賜給大地的串串珠鍊,但僅供觀賞,誰也不能自私的收藏。一粒粒的珍珠雨露,使經過寒冬的花草樹木蓬勃了,充滿了生生不息的契機;此刻,我閉目聆聽,感受詩人王維的作品「鳥鳴澗」中的詩意:「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閉目凝神,彷彿時空錯亂,走入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世界。「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春天的花再怎麼繽紛美麗,鳥聲再怎麼婉轉動聽,沒有了踏春遊人知音者的拜訪、欣賞、讚嘆,為它題詩入畫,兀自花開花落,豈不寂寞,可惜了這唯美的春光景致呢? 春陽暖暖,春風柔柔,春雨絲絲!在煙花燦爛的三月,切莫辜負美好春光!讓我們呼朋引伴,帶著最愉悅的心情,跟春天來個最浪漫的約會吧!
-
愚人節記趣
近幾年,每到4月1日愚人節,電視、網路就充斥著許多幾可亂真的假新聞、假簡訊,以去年來說,就有鋪設榻榻米的和風飛機、以可口可樂發電的碳酸電池、SONY研發抓鬼儀器、椅墊就是按摩椅的機車……等令人發噱的報導。儘管虛擬世界整人花招層出不窮、光怪陸離、熱鬧非凡,現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在這一天互開玩笑的情形卻少了許多。不禁令我懷念起昔日那簡單而更有人情味的時光……。 記得小時候,沒有什麼電腦、手機、網路遊戲,讀書壓力也不怎麼大,日子單純到有點無聊,難得有「愚人節」這麼好玩的事,怎麼可能讓它錯過。「哈哈!你被騙了!」「愚人節快樂!」每到愚人節,校園裡這樣的聲音便不絕於耳,騙成功的一方往往轟笑著到處宣揚「某某某被騙了!」被騙的一方則絞盡腦汁地要扳回一城,放學回家路上,同學們三五成群,一邊走一邊熱烈地討論、計算今天被騙了幾次、騙成功了幾次,好像在統計「功過相抵」後還擁有幾個勳章。 國中時,雖然功課不錯,但是上課愛看漫畫、傳紙條,常受老師責罵。某一年愚人節,我一回家就故意苦著臉對媽媽說:「老師請您明天到學校一趟。」媽媽登時皺起眉頭,氣呼呼、碎碎念地說:「真討厭,又來了!一定是妳又犯了什麼錯,要知道我可是很忙的,老是要我這樣跑一趟……」聽到這裡,我忍不住噗哧一聲笑了出來,得勝似地說:「愚人節快樂!」媽媽沒好氣地說:「有什麼好得意的!可見妳平常就不乖!」 高中時的理化老師上課認真,講解清楚,但相當嚴厲,生氣時粉筆一扔,又快又狠又準,我們對他是又敬又怕。愚人節那天的理化課,班上某個調皮的同學,傳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兩點十分全班趴下」,不久全班便都偷偷摸摸地傳閱了這張紙條,台上老師講得聲情並茂,滔滔不絕,我們這些不成材的學生卻只在偷偷注意黑板上的時鐘,待時針走到兩點十分,就全部趴在桌上,老師愣了一會兒,說:「怎麼了?別鬧了,起來!」我們忍不住偷笑,低著頭彼此互看、使眼色,卻仍不抬頭,老師叫了幾次,終於有點慍怒地說:「快點起來上課,不然我要走了!」我們才坐起身來異口同聲地說:「愚人節快樂!」老師尷尬地罵也不是,笑也不是,看到平常嚴肅的老師手足無措的樣子,還真是有趣呢! 上大一國文時,隔壁的教室在該時段正好無人使用,所以那年愚人節,我們這班學生就在上課前說好,偷偷躲在隔壁教室,再從門縫偷看狀況。只見教授帶著課本準時走進了空無一人的教室,又走出來看門口張貼的課表,搔搔頭很疑惑的樣子,大概在想:「全班都翹課?這也太誇張了吧?」待教授孤獨的身影朝走廊那頭踽踽離去,一群年輕學子才突然衝出來大叫:「老師!愚人節快樂!」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有熱鬧過愚人節的赤子之心。不知有多少年,都是在忙碌一天後,看晚間新聞關於網路惡作劇的報導時,才想起這天是愚人節。年紀大了,不再頑皮胡鬧,本是常事,但現在的小孩子,似乎也不再流行在愚人節開開無傷大雅的玩笑。我自認並非不苟言笑的媽媽,也不是道貌岸然的老師,但我的小孩和學生,卻從來沒給我開過愚人節玩笑,想想還有點寂寞。會這麼想的我,可真是不折不扣的「愚人」啊!
-
閃耀著金色光芒的美麗四月天
四月,並不是秋收的季節,但路邊的小麥卻早早就在四月份換上金黃色的外衣,在陽光的照耀下,低垂的黃金麥穗,搖曳生姿,隨著風的呼吸,展現它迷人的身影,這不是徐志摩筆下的人間的四月天,卻是金門美麗四月天裡的迷人風光。 接近三月初春的時候,氣候並不十分的穩定,有時陽光普照,有時陰雨綿綿,是個很難穿衣服的季節。在金門嚴格來說應該還算是冬天吧!因為慈湖的鸕鶿還捨不得離開金門呢?但路邊矮矮小小的小麥苗卻忍不住的探出頭來,撒下這一整片的青綠。我記得那一年我跟朋友去花蓮玩,遠遠望去盡是綿延不絕的的碧綠稻香,煞是壯觀,可惜只能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不像金門的小麥那麼接近人。我還記得我曾經跟朋友一起坐著電瓶車,一起騎著腳踏車,隱身在麥田裡,隨手撿拾掉落在田裡的麥穗。那青綠的小麥就在我們身邊,只要伸出手就可以觸摸到的距離,感覺好近?不!是近到伸出手就垂手可得。我們不再需要自己去想像走在小麥田裡,不用再去想像觸摸小麥的真實,因為我們早已親身感覺過。 三月到四月,小麥會由青綠色慢慢的轉變成金黃色,這時候的氣候已經不會像冬天的金門那麼的寒冷了。我其實是個怕冷又怕熱的人,對於一個生活在金門的人而言,我覺得四月~五月以及九月~十月是最適合來金門旅遊的季節了。當然如果真要選擇那當然非屬十月中秋(農曆九月)時候最好了,因為少了金門霧季的問題。但四月~五月可是小麥一年一次收穫的季節,如果因為怕霧季多留在金門一二天,而錯過了小麥這一季的收穫美景,那可真是謂得不償失了。而且來金門旅遊原本就應該慢慢的走,細細的品味這座緩慢島嶼的豐富內涵與自然風光。 四 ~五月,陽光正耀眼,雖然我平常用轎車代步,但這個季節,我很樂意騎著機車還有腳踏車往郊外走去,因為這是個溫暖的季節,也是個收穫的季節。 一年一次的小麥化成一整片的金色地毯,隨著風搖曳著它特有的姿態,這是個閃耀著金色光芒的美麗四月天。
-
(散文詩) 那些年發生的風景
胸口邊境。長出一尾高亢傷痕。火口躍身。 那年。直直走就會碰到殺伐。無助。死亡。 恐懼。像錯亂的節拍器。越過黑色眼瞳。撿 回來的都是疼痛動詞。高舉座標是一個長路 迢迢的年代。我的父親正在田裡栽種兒女食糧。 二十多歲的哥哥寫下遺書。隨著嘹亮軍歌匍匐 前進。在最剛強的心跳搬運生死。搬運巨大 羅列的指令。淌著命運涓涓伏流。轉身奉行荒謬 劇本。進行一場恨和毀滅的血肉演出。 生命暗邃而投擲。前方又前方。等眾神護佑。 等一座島的黎明。這烽火密密麻麻的黑洞凌 虐。暗暗。生命遺址。笙歌欲靜還動。這島嶼 盛滿物換星移的虛無堆砌。彈片。血。十四歲 的哭聲。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倒影找位置。找明天。 找依靠的國家肩膀。年少身体的前進。挖墾。 坑道。防空洞。庇護蒼生回家的路。庇護劍 拔弩張的無辜時容。啊。那些年。那些今天和 往後的日子。馳騁而篤定。 記憶如鈍器縫入曠寂。歷史情緒剩一滴的 嘆息。蒼狗暮色。挺走島上亮處。很窄路口。 瘦弱地表。父親扛著月光。耕稼。重尋天心 月圓的日子。兩菜一湯。嚥下煙硝味的炊事。 放下一個渾身帶傷的老農。藥和瘡疤。塞滿 老舊胸口。這裡和那裏。風一吹就痛的海岸線 你和你們。如何飲啜這杯滲血的濃烈高粱。 天空候鳥彷彿又銜來了逃亡的吱吱叫聲。 像那些年發生的風景。
-
藏玉於心 --史博館「常玉展」觀後感十四行
一枚通靈之石 騰飛 巴黎天空裡 不羨雲龍 倒甘心化身作一條小魚 等待與誰相濡以沫 或是一匹小馬、一頭小花豹 從容不羈 隨意在天地間沉默漫遊 歲月在哪一次擺尾時遁走 成煙花? 繁華又在哪一次低頭獨行的夜晚消散 如雲霧? 誰 以伸手摘星之姿 從一尊碩美豐腴的玉體 輕拈出一根彎曲有致的黑色線條 有讚嘆聲自詩人筆下流出 心中壯麗的宇宙開始旋轉起來
-
【小說連載】島鄉往事
表哥的這番話雖然深深地打動他的心,但當兵這件事非同小可,他必須向母親稟明,然後徵求她的同意,不能貿然行事。 當他一五一十向母親稟告後,母親雖然沒有暴跳如雷,但卻不屑地說:「你瘋了是不是?俗話說: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我們家既不愁吃也不愁穿,你竟然想去當兵?真是神經病一個!」 「娘,如果像您所說的這樣,那姨媽怎麼會讓表哥去當兵?」志林反問母親說。 「你表哥讀的是堂堂正正的陸軍官校!他是當官、不是當兵!」母親激動地說。 「我只是想到軍中磨練磨練而已,將來才有本事管理我們劉家這片產業。表哥說三、五年後就可以退伍,而且他們部隊就駐紮在我們村莊附近,隨時都可以回來看你們。」劉志林解釋著說。 (一一二)
-
廟 會
又到了每年村子裡最熱鬧的時刻了。 天空尚未明亮,阿嬤便在廚房裡忙裡忙外,村子裡的村民們,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整個村子的氣氛,彷彿如農曆年前……。 才過黎明,太陽初升起,住在我家村子口的阿拓嬸婆,便從村子口一路扯著嗓子大聲嚷嚷的直至我家門口:「……龜妹啊,龜妹喲!準備好了沒有?吼喔!手腳那麼慢蛤呀?實在是差不多了!……我越講你就越慢,妳是故意的嗎?……」她雖然穿著木屐,卻是健步如飛,她的嗓門加上她的腳步聲,就連村子外都可以聽得到。 阿拓嬸婆和我家阿嬤是妯娌,從年輕時便喜歡鬥嘴,阿拓嬸婆可是村子裡有名性情急躁的老嬸婆,而我家阿嬤的個性卻是和她恰恰相反,是個動作慢條斯理的人,所以兩人常常會因衝突而起了口角。阿拓嬸婆一直催著我家阿嬤,阿嬤氣得從屋子裡三步拼著五步的跑了出來,然後一直皺著皺頭,不甘弱示的回嗆了她幾句:「妳有本事,今天媽祖遶境時,就求媽祖婆,去投胎轉世去,不要和妳再成為妯娌,以後凡事就免妳操煩,一直催……一直催,催死呀!聽到妳的聲音,心裡就緊張死,好像當年聽到空襲警報一樣……」。 阿拓嬸婆最後還是忍不住阿嬤那種緩慢性格,硬是不請自來的踢開了我家三合院的大門,然後直闖入我家的廚房,打開了阿嬤鍋灶上正在烹煮的麻油雞飯和炊煮的紅龜粿,便一邊嘆氣,一邊雙手插腰,氣急敗壞的猛搖著頭又嘮叨的唸著:「都什麼時辰了蛤?現在才起爐灶?真是差不多唷!龜妹,龜妹啊!妳也幫幫忙啊!」 阿嬤聽到後,便從臥室裡緩慢的走出來,並且還揉著被阿拓嬸婆吵醒後的惺忪的睡眼和鈕著衣領上的盤花釦,並板著沒睡飽的臭臉對阿拓嬸婆說:「我不是在煮了嗎?從三天前,我就和我三個媳婦到市集裡採買和挑撿食材,你有本事就來幫忙呀!不要老是只動那張嘴。不知道我上輩子欠了妳什麼債?從年輕到老都被妳欺侮!」 就在她們吵鬧聲被村子裡的鞭炮聲掩蓋時,那鞭炮聲越來越接近我家門口,此時,便轉移了她們正在吵架的注意力。村長夫人,在用廣播器向村民吶喊著:「各位鄉親,今日媽祖遶境回鑾,現在鑾轎已經到了村口啦!請村子裡的各位鄉親,趕緊來村口參拜!」不久之後,村子口便可見到鑼鼓喧天和舞龍舞獅的陣頭,村民們紛紛爭先恐後的參加廟會聖事,我家阿嬤和阿拓嬸婆,更是誰也不讓誰,一股腦兒的急忙奔向村子口,然後一同跪下參拜,這就是我家阿嬤和阿拓嬸婆,一生之中唯一意見相同的時刻。 每年的廟會其實都大同小異,但在農業社會時,大家都希望今年和往年一樣,祈求著眾神明能保庇大家:「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榖豐收。」 當廟會一結束時,阿嬤和阿拓嬸婆,就不會再提起剛才爭吵的事情兒,她們一定都會同心合一的將祭拜的貢品分別拿回家,然後再起爐灶將剛才尚未煮完的食物,繼續烹煮完畢,因為時間緊迫,到了傍晚時,還要宴請同村的村民和親友一起來家裡吃流水席,所以她們便沒有時間再意見相左下去了。 而我們這群囝仔鬼,也不在家裡頑皮嬉戲,家中也難得變得清靜,阿嬤和阿拓嬸婆,也就可以專心的準備著流水席,那也就無心再管我們這群囝仔鬼上那兒遊玩,其實她們心知肚明,我們一定是在廟口看吃著零食和看那謝神的布袋戲或歌仔戲,這也是一年之中,家中沒有囝仔鬼胡做非為的時刻。 阿嬤和阿拓嬸婆,雖然暫時能夠耳根子清靜一點,但面對著廚房裡的雜務事,可以說是焦頭爛額,必需等到流水席結束,大夥兒酒飯飽足之後,才能算是暫時輕鬆。 早期農業社會,辦桌沒有專業的總舖師,阿嬤和阿拓嬸婆,只能憑著自己的手藝來胃飽辦桌的客人,而一切食材的挑選都得靠自己的經驗。那時候,有些的賓客,都會高興到的喝到醉茫茫,然後走起路來歪歪斜斜的路上閒逛。而廟會也沒有受到囂音的管制,等到散會時大都已是午夜十分了。所有參加流水席的長輩們,都因酒足飯飽,回到家就倒頭昏睡,而我們這群囝仔鬼,幾乎也玩到忘了回家。阿嬤和阿拓嬸婆,因流水席完畢後,還得清洗著堆積如山的鍋碗瓢盆,她們都以為我們玩累了,已經回到家先睡了,也沒有進臥室裡查看我們是否有回家,便將三合院的大門鎖了起來,雖然三合院的大門被反鎖了,但我們平日就練過了一身爬牆的好功夫,大夥兒只要雙手一撐便可翻進三合院裡,然後再從臥房的窗子爬進臥室。 只是廟會結束的那一夜,沿路月黑風高,咱們這群囝仔鬼,只好成群結伴,躡手躡手腳一鼓作氣的直衝著回家,因為一路上路燈暗淡,樹影婆娑,還會經過常有蛇群出沒的墓地,當時因年紀小,心靈稚嫩,怕遇見鬼或魔神仔,每當風吹樹影搖,同行的囝仔鬼,就一直很恐佈的形容那像是什麼鬼?大家心中一路上都覺得又驚又險,每個人的內心裡一直發誓,下次的廟會不要這麼晚回家了,但每年廟會來臨時,我們還是一樣很晚回家。 隨著時間的改變,漸漸我們那群囝仔鬼,都已長大成人,大都忙於工作或學業,也就不再那麼關注家鄉裡的廟會了,而我家阿嬤和阿拓嬸婆也因年世已高,也無心再參與村子裡的廟會聖事,彼此之間變得很疏離,那也就再也聽不到她們鬥嘴的聲音。 而現在的廟會,雖然依舊是很熱鬧,但在祭祀上已經比前簡化了許多,那只能算是代表著文化的傳承,讓新一代的年輕,能了解什麼是廟會文化?
-
旗津冬思
我永遠緬懷旗津海岸,在潮水與細碎的沙粒之間。 每個浪花,輕觸著腳踝,款款地抹去所有憂愁,足印也成泡沫拂走,但是,我不禁莞爾起來,不為那浪花來去自如,只為那撫平沙的曲線,一切復歸於自然。每個人皆有喜歡的新奇事物,只要是接收到來自記憶中美好的部分,心也會跟著年輕。 記得二十多年前,曾在高雄海洋技術學院教書,印象深刻的是搭舢舨船上課的情景。當地居民和學生對它在習慣上早有認同,雖然設備簡陋,有時搖晃得令人頭暈,但船上可攜載機車、貨物,省卻物重的勞累。尤其在夏季靠岸後,汗略溼背,空氣中夾帶著些微腥鹹的海味;但返身瞭望灰青的大海,偶見遠方幾艘大型船隻,心胸為之一闊,實為難忘之快事。 我僅感到:心緒在波動,感官向萬物開啟。思維與潮聲合在一起,心中便鳴起了天樂般的妙音。是的,它是那樣讓我擎起新的夢想。當船兒繞過蓊鬱的山嶺,邁向無垠的大海,眼界越來越宏闊……海岸的美,更像是我第一個願望與初戀,遊歷一次,便多一次相思。 仰頭看見紅霞半空,盤旋於天邊的幾點海鷗蹤影,襯在天幕上,我的聲音已預備頌讚。旗津,則是一個小小的宇宙。直到有些商販挑起了貨物準備下船時,我那飛翔的思緒,才降回到人世間來。 如今我卻明白,原來旗津島是高雄最早的發祥地。早期稱為「旗後半島」,是船舶往來津渡之地,因而稱為「旗津」。現在的海岸公園只是有了變化,並且增多了設施。內有海水浴場、生態區、觀景步道區及越野區,而渡輪站,依然是許多遊客走訪旗津老街、品嚐美食最深刻的記憶。航道上,可欣賞港都與海灣景色,時而有油輪、商船等大船盡收眼底。 風車公園內也有一排測風儀,寬敞的草坪上有馬賽克拼貼的海馬、魚類、螺等裝置藝術及雕塑,不僅園內可放風箏,也可在廣場看藝文活動表演。冬季,站在觀海平臺上,還可見識海浪的潮湧,微風萬頃,空曠幽靜。 純白的旗後燈塔是座類似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建築,百年來,它無間斷地發出光芒,守護著海上船隻,也見證了高雄港的變化。而我所喜歡的旗後天后宮,也是歷史悠久的寺廟,至今香火鼎盛,遠近馳名。 今夜繁星滿天,深厚濃重的黑暗包圍著東海岸的靜寂,但我思潮起伏,交織在不停的回憶之中。對於旗津船隻、秋涼、海天的情愫,也變成深淺不一的影像,在晚風中無聲搖晃。 霎時間,想起詩人紀伯倫(Kahlil Gibran)說: 記憶是一種相聚的方式。忘卻是一種自由的方式。 但我止不住想望,像是在滑翔,從銀河之窗俯瞰旗津……黑暗中,我依然佇立,依然見到了那遠方的燈塔,透露著微茫的光明,引領著我保持了更多充滿希望的精神。(稿費捐給大同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