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春火
春天是個縱火犯 每一朵花都是幫兇 鳶尾放淡紫藍色的火 鴨跖草放深藍色的火 桃樹、益母草放紅粉色的火 百合、山素英、蛇根草放白色的火 兔兒菜與蒲公英提著黃色的燈籠 金毛杜鵑延著山徑提晃著朱紅色的燈籠 春天是個縱火現行犯 每一朵花都是幫兇 綠在眼眸燃燒了起來 眼眸把整個天地也燒了起來 在草原,我們胡亂蓋出來的腳印 怎麼都有灰燼的餘溫?
-
暗夜
心緒紛亂,而夜沉靜似水, 柔和的夜攪上那混亂無頭緒的紛飛, 漫天紛飛的灰, 和上那半濕潤的泥地混著淚液, 沉默的那杯酒, 清澈卻在杯緣附著, 又是夜,沒有草地,沒有繁星的暗夜, 颱風來臨前的夜,泥濘了誰? 吹來的風,狂野的無法捉摸。 你是誰,為何在夜裡靦腆? 你是誰,為何在夜裡狂野? 一整夜,為著不知名的誰而不能睡。 你是黑夜,那永恒的暗黑。 你是醉,那永無止盡的沉淪與悔罪。 搖晃著那手裡的杯, 那液體,隨著夜裡的燈,忽明忽滅。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第三章 共軍宣佈停火一週期間,的確讓島民耳根清靜不少,也減輕許多難以接受卻又必須承受的精神壓力。雖然他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在田裡安心地耕種,或從事其他工作;但有時卻也提心吊膽,不知共軍是否會言而無信,乘著島民沒有防備之際,突然又恢復 砲擊,造成更大的傷亡。或許,他們是多慮了,從替戇嬸婆買棺材、請道士、請樂隊,到入殮、出殯、埋葬,幾乎都沒遭遇共軍的砲火,可說是一關過了又一關,關關難過關關過。 假若像之前的阿清叔,竟連買一副棺材,在途中也得歷經無數的波折始能抬回家,更別說是出殯時,受到匪砲的干擾和打擊。倘若兩相比較,砲擊與停火之間的差別實在很大,可是卻也不能因此而感謝共軍的大恩大德。設若不是他們發動這次砲戰,讓這座小小的島嶼在短短的幾十天裡,遭受數十萬發砲彈的傷害,島民也不會承受那麼多苦難;添丁哥、阿清叔和戇嬸婆,更不會因此而深埋在地裡永不甦醒。而它的罪魁禍首不就是中共頭子毛澤東嗎?島民沒有一個不罵他:「夭壽填海,死袂出世」! (十六)
-
恰恰恰
恰恰恰 你擺我動 曼波輕鬆 恰恰恰 隨樂起舞 身段玲瓏 恰恰恰 人生如風 嘆息何用 恰恰恰 溫柔細語 忘卻傷痛 恰恰恰 閉目陶醉 你儂我儂 恰恰恰 有情有緣 今日留蹤 恰恰恰 誰在夢中 夜夜相逢 恰恰恰 良辰難再 此刻從容 恰恰恰 明天又見 共訴情衷 恰恰恰 歡樂幾時 江水向東
-
樂齡教育人間樂園
教育部為培養中高齡者終身學習的習慣,強化其學習動機,以維持身心健康,自民國九十七年起,以55歲以上國民為主要學習族群,整合地方教育、政府機關、社會福利及民間團體等資源,建構在地化的中高齡學習體系,以「快樂學習、樂而忘齡」的「樂齡」,為全國推動高齡教育的目標,並以「在地學習」、「專業輔導」、「創新多元」及「世代融合」為推動高齡教育的主軸策略,逐步推動建立各鄉鎮市區樂齡學習中心、發展樂齡大學及鼓勵高齡者從事樂齡教育教學工作,提供長者生活基礎課程、健康課程、休閒課程、藝術教育等,讓老人重新展現活力。所以,樂齡教育是快樂益齡的學習,就好像是人間樂園。 金門縣樂齡教育的發展,全權由金門縣家庭教育中心主辦,逐步設置各鄉鎮及社區的樂齡學習中心,推動辦理樂齡教育。民國一○四年初,「金湖鎮樂齡學習中心」成立,由金湖鎮公所主辦,由社區協辦,志工們終於與樂齡教育緣份相聚,開始辦理樂齡學習的課程,大家能為樂齡教育的工作服務,內心感到十分興奮。所以,有此良緣機會,許多志工報名參加「樂齡教育專業人員初階培訓班」、「樂齡經營與志工培訓班」,前往磨練,接受挑戰,希望能夠吸收樂齡教育的專業知能,協助社區辦理樂齡學習中心的課程,更期望所有的高齡長者能夠快樂學習,樂而忘齡,這就是樂齡教育的宗旨與目的! 當局鼓勵55歲以上的中高齡長者擁有充實的人生及加強終身學習的觀念,積極推動樂齡學習的理念,方向非常正確與明智,本人曾經擔任教育人員三十餘年,對於樂齡教育的推動,內心有一些心得與感悟。樂齡教育就是要學無止境,終身學習,誠如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問之道無限,永無止境。樂齡教育就是要樂以忘憂,樂而忘齡,孔子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是孔子讚賞弟子顏淵的為學精神與忘齡樂道,所以,快樂學習,忘記年齡,正是樂齡教育最好的解讀與意義。樂齡教育就是要充實學識,增加才能,樂齡教育可以增加高齡老年人的生活知識與技能,使他們更能適應這個社會潮流,並與整個世界接軌,才不致「書到用時方恨少」。 再說,樂齡教育就是要學習生活,平凡生活,樂意主動參與學習,是一種情緒放輕鬆的學習,快樂地生活,每一個人都可以做中學,所以,樂齡教育是平凡的生活,從平凡中見偉大。樂齡教育就是要休閒娛樂,陶醉其中,在學習課程中,妙趣橫生,會心微笑,如沐春風,使老年人返老還童,永遠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人老心不老,好像回到少女時代、少男時期,達到休閒娛樂、健康快樂的目的。樂齡教育就是要活動筋骨,增進健康,如此高齡老者一方面可以活動筋骨,促進血液循環,調劑愉快心情,增進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與老年伙伴相處相助,可以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樂齡教育就是要母語普化,在地深化,自然配合母語,親切順暢,深耕在地的文史、古蹟、宗教、產業,使高齡老年人更加地認識周遭。 辦理樂齡教育,總會遇到一些困難與阻礙,應設法解決,化阻力為助力,凡事只要放開心胸,多溝通協調,努力以赴,用心經營,所有的困難與阻礙一定都能迎刃而解。志工們熱烈參加樂齡教育初階及經營志工的培訓,未來應再參加樂齡教育的進階研習,充實高齡教育的專業知能,以應實際需求,如此推動業務一定更加得心應手。樂齡教育要採取小班制教學,最好是25人左右,從計畫申請、推動執行、圓滿結報等,都會比較順利;其次要注重班級經營管理,營造班級氣氛,才能顯現學習的成效;學習課程要講究活潑生動,力求生活化,內容創新多元,符合社會需求,讓高齡老人家既能夠吸收知識,又可以娛樂身心,真是一舉兩得。 此外,樂齡教育要重視教學方法,力求學習成果,多採獎勵措施;高齡教育的教學方法,不可呆板僵化,要力求生動活潑,要盡量創新求變,使高齡老年人怡然自得,深受其歡迎與喜愛;在教學環境、軟硬體設施方面,也要適時改善更新,以符合時代的潮流。樂齡教育訊息要通報居民媒體,注重宣傳行銷,樂齡學習中心辦理各項課程,宜事先通知高齡居民知道,讓他們主動踴躍報名參加;同時,辦理重要課程時,應適時電邀媒體新聞記者前來採訪,協助發布社區樂齡課程活動消息,達到宣傳行銷的效果,更能讓樂齡教育遠近馳名。只要竭盡所能,用心辦理,必能日趨週到,讓樂齡、高齡老人家能夠吸收新知,娛樂身心,也使樂齡、高齡學習能更加進步、更臻完善,增進社區的福利,促進社會的祥和。 去年以來,許多社區加入辦理樂齡教育,為地區樂齡學習生色不少,以瓊林社區為例,課程安排活潑,內容多元創新,課程主題有手工藝製作,例如:製作鑰匙圈、做吉仔花、貝殼DIY、做滿月帽等;有世代融合概念,例如:祖父母節;有在地學習理念,例如:在地歷史、在地宗教信仰、體驗花生的生態環境;有藝術涵養薰陶,例如:繪畫藝術、金青繪畫;有休閒娛樂活動,例如:植物園健行、看影片、樂齡影片賞析;有美食製作天地,例如:做薄荷軟餅、松柏園包粽;有衛生健康維護,例如:養生講座、運動健康維護、海邊淨灘等。講師由外聘而內薦,教學相長,自我成長。整體課程生動有趣,有動有靜,有內有外;影像、大自然就是書籍,遊戲、聊天就是學習,輕鬆快樂無比,獲取新知容易,因此深受樂齡老人家歡迎與喜愛,樂齡教育真是一座快樂學習的樂園。 社區志工們樂當樂齡學員,也樂當樂齡志工,努力用心,負責盡職,發揮愛心,服務熱心,令我十分感佩。尤其志工伙伴一向相處融洽,大家呼朋引伴,一起投入樂齡服務,和善相待,情義相挺,互助合作,同心協力,完成好多任務,一場又一場,一天又一天,永不懈怠,營造社區天倫樂,樂利安和,他們普遍認為:樂齡志工服務的情懷真好,那種感覺真棒,充滿了快樂與甜蜜,也充滿了溫馨與和諧,大家都是一家人,和樂融融,足以讓自己回味萬千,讀它千遍也不厭倦!期盼志工們對自己所服務的機關團體要持續提供更周到的服務與協助,也期待為機關團體爭取更佳的工作成果,讓他發出萬丈光芒,璀燦無比! 參與樂齡教育活動後,讓人快樂學習,快樂生活,樂以忘憂,樂而忘齡,而且樂在其中,樂此不疲,深深地喜愛上樂齡教育。許多志工雖然個人年紀已經邁入中高齡老人,但是自覺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精神飽滿、精力旺盛,又懷抱服務熱忱,勇於犧牲奉獻,希望參加樂齡教育的學習課程,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學養、智慧與技能,以作為志工服務的基礎,期望日後對高齡老年人的服務更上一層樓,把服務高齡長者的工作當成一生的志業。大家如此興致高昂,意氣風發,只因為樂齡教育就是人間樂園!
-
文字獄
「他又來了,怎麼辦?怎麼偏偏是這個時候?真討厭!」再度被這個不速之客的不請自來給著實驚嚇到了!不用懷疑,這個「他」不是別人,正是那個又愛又恨的「靈感」。 自發現我開始對文字很敏感時,就知道「這傢伙」會時不時的闖入我的大腦,翻騰的亂七八糟後便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有的時候,卻會因為他的消失而徹夜難眠,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啊,親密的想隨時進入我的思緒都可以,疏離的在需要他時卻不見蹤影。寫作,就是這麼一回事吧!每個創作者勢必都會有這位「親密愛人」,在夜深人靜之時,在熱鬧街道遊走時,在失戀孤寂時、在思鄉難眠時......等,總是在一些奇怪的時刻突然跑出來,但若是沒有及時注意到他的存在,便會馬上後悔莫及。 寫作是條漫長費時費力的過程,像是蓋房子一樣,一個字一個字如一塊塊磚頭般堆砌而成,耗的不是體力卻是腦力,狀況好的時候,一天可以多蓋幾棟房,狀況差的時候,連一塊磚頭都搬不起來,靈感就是這樣,他就是會很殘暴的挖掘內心的自己,毫不留情的將赤裸裸的自己交到白紙黑字上,然後就會變成一本本「滯銷排行榜」的書架上。這是一個殘酷的世界,不是付出多就可以回報相同的報酬,但我卻偏偏選擇了一條很痛苦卻又很享受的作家路,沒有確切的上班時間,也不用打卡報到,不用做簡報、不用怕被上司訓斥,但是卻從沒有下班時間,當一選擇走上這條路,就是一條無法回頭的路,沒有任何時間可以放過,頭腦就是生財工具,靈感是貴客,必須恭恭敬敬的請他「攪亂」你的思緒你的所思所想後,還要跟他說聲謝謝,然後請他下次再來! 記得我讀過王安憶的一篇散文名叫〈思路〉說關於他創作的路:「這就是思路,這是條折磨人的路,又是條充滿歡樂的路。」究竟是為什麼?「只為了使一種可存在也可不存在的東西變為存在。」所以,一部部虛擬卻又真實的作品就這樣誕生了!究竟能不能把作家當一種職業呢?使那個可存在又可不存在的東西變的存在究竟重要嗎?當自己一篇篇的作品化做帳戶中精準的數字時就開始知道,我已經很豁達的將作品化為一字0.5元的商品,獎賞可以用來祭弔那些壯烈犧牲的腦細胞。
-
春天的感覺
緊緊抓住喉嚨裏的果核 開心的喝下一杯滿溢的思緒 百靈鳥吹起的快樂哨音 穿過叢枝縫隙 畫眉鳥細雕的耳朵流竄綠色的微光 白喉鳥揮舞五顏六色的半音階 拖曳樹葉釋放的靈魂 花蕾把自己圈作一座堡壘 采擷春色 塗改一個孤獨的夢 只等太陽的呼喚 披上彩衣 鋪撒幽徑難忘的香氣 野岸放牧的明快黃蝶 展露天真的翅膀 才輕輕啣走一朵玫瑰花語 就擾動了整座森林
-
【麥田拾穗】牛肉河粉
牛肉河粉,代表著越南市井平民的家常小吃,傳至歐美非等地,火火熱熱,搖身一變成為叫價不菲的上等料理。 在河內,華燈初上的夜晚,車水馬龍的街心,大宅院牆腹環繞著項鍊似的閃閃珠光,人聲鼎沸傳出。 入內,繁花似錦的一大圓欉首入眼簾,花朵點綴綠葉昂天而上,迎香撲鼻而來。 這家名喚「Quan An Ngon」傳統的越南小吃餐廳,頗具特色。多年來,每次來河內必定抽空上門,這個執著是緣自這餐廳一網打盡越南小吃的舌尖美味,與結合現代飲食產業的巧思,呈現給來客。 院內寬廣,四周環繞傳統氛圍的食攤,彷彿走入時光隧道,帶有幾分懷古風情。一攤攤,牆上裝飾著昔日飲食道具;低矮的檯面,盡是料理的風景畫,冷盤熱食,煎煮烤炸,鍋鏟鼎鑊,節奏飛舞,鏗鏘有聲,火紅的生命力,在此展露無遺。 除了主食,小如調味,醬油醋汁蒜泥辣椒朵香菜末檸檬瓣等,一盅盅,色彩繽紛,皆是取自大地的恩賜。在越南,無論哪家餐廳,一坐下,店家皆來一盤新鮮欲滴的免費生菜開胃,不由得讚嘆這國度的物產如此豐富。細細觀察,自下註解,或許上天垂青這塊土地的人民,因他們勤奮有加。 院內,盡是排滿桌椅,棗紅長桌長板條椅,增添古意。院中央,一棵大樹枝椏橫生,旁若無人狀直直探出屋頂外,風情自生。越南傳統小吃:舉凡春捲、牛肉河粉、米食小點…,配上在地的品牌啤酒或冰鎮過的椰子一顆,不亦快哉。食客大啖桌上菜餚美食,眾聲喧嘩,一份自在、放鬆的心情,在舌尖味蕾的悸動下,慢慢釋放。 主人緩緩地道出,昔日窮困年代,每日吃食,千篇一律都是河粉與其他米製品,哪來現在的山珍海味一大桌。我彷彿可理解,走過昔日艱困的越南,現在人人往前邁進,精神之抖擻,比台灣人有過之無不及。河粉的細緻滑口,湯頭之甜美溫潤,在主人的言談間,在咀嚼美味的唇齒間,倍感溫暖與飽滿起來。 一碗牛肉河粉,販賣的不只是感官的享受,尚有充沛的人文歷史與個人奮發的能量。 我不禁想起,常常在台北街頭,被觀光客問路的寧夏夜市,甚至偏遠一隅的金門島鄉,有引人自傲的美食小吃。但是,在享用的美食當下,碗盤外一些看不見的東西,諸如自在的氛圍,潔淨的環境,體貼的服務,….想著想著,不禁赧然且汗背潸潸起來。 一碗牛肉河粉,給予了平凡且豐富的夜晚。
-
春天的感覺
緊緊抓住喉嚨裏的果核 開心的喝下一杯滿溢的思緒 百靈鳥吹起的快樂哨音 穿過叢枝縫隙 畫眉鳥細雕的耳朵流竄綠色的微光 白喉鳥揮舞五顏六色的半音階 拖曳樹葉釋放的靈魂 花蕾把自己圈作一座堡壘 采擷春色 塗改一個孤獨的夢 只等太陽的呼喚 披上彩衣 鋪撒幽徑難忘的香氣 野岸放牧的明快黃蝶 展露天真的翅膀 才輕輕啣走一朵玫瑰花語 就擾動了整座森林
-
【小說連載】島嶼天青
添丁嫂取來一大串銀紙錢,而後一小疊一小疊鋪在棺木內,萬富則把戇嬸婆的衣服放在銀紙上,再依照人體構造的順序,小心翼翼地把她碎裂及殘缺的屍骨和屍塊,一一放進衣服裡面,只露出戇嬸婆殘破恐怖的頭臚,以及模糊不清的容貌。如果不是添丁嫂極其耐心地把她臉上的凝血與沙土稍作清洗,想必她的遺容一定會更加地模糊、恐怖。對於添丁嫂在緊要關頭鼎力相助,萬富莫不懷抱著一顆感恩的心。而且在這次砲戰中,他們同時遭受人生最慘烈的悲痛和苦楚,一個失去丈夫,一個沒有了母親。 戇嬸婆出殯的那天,即使共軍宣佈停火一週,但村人依舊充滿著戒心,惟恐他們失信。於是家祭過後,戇嬸婆黑色的棺木上覆蓋著一床紅色的毛毯,在身穿道袍、手拿銅鈴的「師公」引導下,由八位抬棺者分成兩邊抬著緩緩地前進。萬富頭綁「頭白」,身穿「麻衣」,足蹬「草鞋」,手拿「幡仔」,一把鼻涕、一把淚,低著頭尾隨抬棺者前行。而來送殯的鄉親,幾乎家家戶戶都是扶老攜幼全員到齊,可憐的添丁嫂,竟也跟著淚流滿面,或許,一方面是哀悼對她照顧有加的戇嬸婆,另一方面則是懷念同遭匪砲擊斃的亡夫。 在村人紅著眼眶依依不捨的相送下,戇嬸婆已走完六十餘年的人生旅程回歸塵土。雖然她的遭遇令人痛心,血肉模糊、身首分離的慘狀更叫人鼻酸。可是繼而一想,人一旦死亡再完好的屍體亦有腐爛的時候,只有坦然面對蒼天加諸於自身的一切,要不,又能奈何?相信不久,戇嬸婆的大體終將化成靈身,而後遠離塵囂進入天堂。此刻,當最後一把泥土覆蓋在她的棺木時,週遭草叢裡的蟲聲已寂,大地亦已靜止,她已聽不到震耳的砲聲,也聞不到刺鼻的煙硝味,這塊純樸的土地,就是她長眠的最好溫床……。(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