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難得糊塗
我常想:男女之間的結合,純然是一個「緣」字,在還沒有和妻結婚之前,曾經「轟轟烈烈」談過無數次的戀愛,逢場作戲也好,或是很認真的也好,最後總是無疾而終。直到遇到我現在的另一半─妻子,談談鬧鬧,最後大概不是冤家不聚頭吧!我們終於攜手走上結婚的紅色地毯。那年,國曆六十八年五月十七日,刻在城區一家中式餐廳舉行親友喜宴時,也就在那晚馬山連連長林毅夫(林正誼)叛逃,記得當時正大肆舉行全島雷霆演習,交通管制,害得一些收到邀宴的親友要受到層層關卡的臨檢,好生不自在,我當時連連低頭賠不是。 光陰荏苒,一眨眼,結婚已屆三十五周年了,日昨趁兒女們都回家過年團圓之際提議去照相館,拍了一組全家福玉照作為永久的紀念,妻要我把壓箱底結婚時穿過的西裝,稍作修改穿去拍照,妻笑我還真像衣架子。歲月真是不饒人哪,如今我已年過六旬,妻也已屆花甲,年齡越大腦筋有退化趨勢的緣故吧?記憶力也大不如前,就如暑假跟旅行團去了一趟江南六天之旅,旅遊結束回來一踏進客廳,才發現天花板的吊扇還在不停的轉動,還好電線沒走火,否則後果實難想像。由於我在電廠是三班輪值的工作,常常小夜班下班回來已是凌晨十二時三十分左右,一進臥房電視機還在自顧播放著連續劇,而妻頭靠在枕頭上不知何時早已呼呼大睡夢周公去了,當我把電視機關掉,她仍然一無所知睡她的大頭覺,我真搞不懂到底是在看電視,還是電視在看她。沒上班在家的日子,我都要全心全意注意電子鍋煮飯的時刻,否則妻子常常已把豐盛佳餚及香噴噴湯端在桌上,正當要盛飯開動時,才發現電子鍋的開關沒按下,當然也就沒飯可吃,讓我氣得火冒三丈,妻再三說對不起,我又有什麼辦法呢?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妻體弱多病,每回去醫院看醫生拿藥回來吃,三餐飯後都得問我,她的藥吃了沒?有時吃了又吃,有時沒吃,有吃沒吃,她自己都搞不清楚,最後我索性去買了一個裝藥的格子,按日期時間把藥裝在格裏,按格吃藥才沒再出錯,我這才放一百個心。洗衣服也是一樣,有時把前一天晚上換洗的內衣褲,準備第二天起床要放在洗衣機內洗,結果開關也沒按就出去菜市場買菜,回來要晾衣服打開洗衣機一看,才發現根本沒有一動也沒動,更荒唐的是有時候洗衣機也沒有放衣服開關卻按下,竟讓洗衣機馬達空轉,實在是讓人啼笑皆非。 小女兒養了一隻小狗兒,外號叫「也啦」(英文名字),因為小女兒晚上八、九點才得下班回家,拜託她老媽用狗食料餵「也啦」,妻卻常常忘記,害「也啦」饑不擇食,常把家裡的全部垃圾桶翻倒看看裡面有沒有殘餘餿料可以充饑的,原本從台灣帶回胖胖的「也啦」,不到半年瘦了一大圈,反正是啞巴畜生,也不知道挨餓,不然又能如何? 最讓我擔心的是妻常在臨睡之前在後面的房間替人修改衣褲後,用電熨斗燙衣褲時,將電源插上插座,衣褲燙好了之後沒將插頭拔掉開關也沒有關閉,就這樣電熨斗燒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後才發覺,所幸電熨斗底部放在隔離板上,才沒釀成災禍,否則可真不堪設想。還有最粗心大意者是瓦斯爐在燒開水或是鍋裡在煮東西時,經常那一壺水快燒乾,東西也早煮糊煮焦了嗅出味道才警覺到,簡直迷糊到極點。 我有一個原則,對身邊常用物品,都放有定位,這樣用起來方便,找起來也省時。但妻則不然,用過的東西隨便亂擺亂放,像家裡到處都可看到她的老花眼鏡,到處都是圓滾滾的一堆原子筆,曾一再的告訴她,用過的東西,在什麼地方拿的,還放回什麼地方,而她始終做不到這一點,為此,也不知道浪費了我多少寶貴的時間。經常的,我桌上的指甲刀或小剪刀之類的物品不見時,我便問妻:「妳有沒有看到我的…… ?」她則一定回答我說「沒看到」。等到我去她的梳妝台準會找到我不見的東西,我如果再問她一句:「我的東西怎麼會跑到妳的梳妝台上?」則她會理直氣壯的回答:「我也不知道」。 我們家的臥房一向是緊閉的,謝絕參觀,只因為我那一半從沒整理房間的習慣,不是不整理,而是起得晚,沒時間整理,初結婚時,我很看不習慣她這一點,但時間久了,也就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經我這樣一寫,別以為我那一半似乎成了天下間最差勁而一無可取的女人?非也!她自然有她的優點,而且優點多於缺點,否則,我當初又怎會捨棄富賈千金甚至研究所、博士學位的大小姐,寧願選擇一個連小學都沒畢業的鄉下姑娘,而且相安無事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了三十五年之久?誰跟誰吃飯都是天注定,也是上輩子相欠債的,妻最大的優點她的心地善良,活了近六十歲,從來沒和任何人爭吵過,很孝順她的父母,在其她的兄弟姊妹之中,總是默默付出和犧牲奉獻的精神,同事和朋友以及左鄰右舍都誇她是最易於相處的人,日常在家如果我發脾氣時,她從不回嘴,所以我們從未吵起架來,善良加上她原有的迷糊(其實迷糊只是近二、三年才有的現象),因此她是一個沒有心機的人,她有一手好廚藝,可以辦桌煮一手好菜,吃過的人都會大加讚賞,並鼓勵她去開餐館。對於金錢的管理方面,我都是充分授權讓她去支配(其實她也不善管理,只懂得好好存放在銀行,充其量算是個守財奴罷了),我從不過問,所以我們絕對發不了財,說穿了相互信任罷了。 我那一半迷糊是迷糊,可是做起事來條理分明,絕對不含糊,只要是她想要做的事也都能成功的,單看她在服裝裁縫製作從沒有難倒過她,即便是古代的長袍馬褂經她手中都是輕而易舉的事,還當選過全縣模範勞工,獲得縣長及省府的嘉獎與表揚哩。
-
對生涯沒自信﹐別參加同學會
最近收到同學的「紅色炸彈」信,邀我參加她的婚禮。但我剛離職專心從事文字工作,能用的錢有限且沒女朋友,再想到其他同學在大企業工作,或擔任正式公務員,社會地位高且收入不低,準備帶感情伴侶參加,而思考該不該參加。 這時覺得日本漫畫《轉職必勝班》說得好,漫畫提到如對本身成就沒自信,參加同學會時,聽同學的成就會產生羨慕,甚至因此決定換工作。但同學會的時間有限,其他同學參加時為帶動氣氛,通常只提本身成就,不會提到辛苦打拚過程。 經過認真思考,既然決定成為職業文字工作者,不用太在意其他同學的成就及想法,那就拿一些錢包紅包,跟其他同學一起參加婚禮送上祝福吧,運氣好或許能找到女朋友交往。
-
愛乾淨的遊民
每回來到這所以遊民「駐地匯集」聞名的公園圖書館時,總會看見四、五群圍聚著似在玩牌的街友們喧笑嘩嚷,時有相互間以汙言穢語哮吼對罵的景況。 公園裡,遊民街友們似已有所默契且無需言宣般的「盤地為主」-一綑棉被、掛起晾曬的內衣外衫、攤擺著一只只鍋碗瓢盆、瓶瓶罐罐與好幾袋的塑膠袋;更各有著一輛輛代步的腳踏車停放其旁。 但,令我目光駐留著感到很是好奇的,卻是一位「不同於他同儕」的高瘦中年遊民。 每回,總見到他以著髒舊的破抹布,用從圖書館罐裝拎提出來的水,以一種極其「專注、虔敬」般的神態心思,相當「頂真-可說是鉅細靡遺」的一一擦拭著他那輛腳踏車、一只塑膠箱、一頂破了半邊的安全帽;再把他的幾件衣褲攤掛在腳踏車椅座上及兩邊手把上;每回當我又從圖書館出來時,已見他「全數家當」已「清潔完畢」,折疊齊對著圈綁在腳踏車的後座上;更以兩層切撕開來的透明塑膠袋覆蓋其上。 從未見過這衣著雖破舊但卻不髒汙的他和其他遊民們有所交談過,僅見他總在他那家當大清潔過後,便沉默不語,靜坐在那群蔭樹影下。 這位愛乾淨的公園遊民,不知因何原由而過著眼前這生活形態。也許,人生所謂的快樂與成功的定義並沒有一定的方程式可來解答。也許,人生行旅一遭裡,「鐘鼎山林,各有所好」吧! 但,每回看著這位遊民不言不語的,「惦惦仔」擦淨抹拭著他那輛腳踏車,攤曬著他那幾件衣物時,我還真真覺得-他,應該會是位不偷懶、不嘮叨、不抱怨且更是有潔癖的極好「家政男」呢!
-
防空演習與捉匪諜
最近天氣變化劇烈,溫度狂升驟降,並時有間歇性大雨。傍晚時刻,外子的手機突然發出高分貝的鳴叫聲,每三分鐘一次,讓人想忽略它都很難。原以為手機發生故障而前往查看,卻是簡訊一條,外子說這是當地消防局透過手機GPS定位而發出的「大雨警告」,提醒該地區民眾注意雨中駕車安全、低窪地區應防範淹水成災。這是美國的防災警示系統,初遇此功能「發作」,我除了覺得新鮮,還有點大驚小怪呢! 這聲音也引起女兒的注意,她想到某日她正在上課時,學校的火警鈴聲無預警的響起,把她身旁的男同學嚇得差點跌坐在地板上,但學校並沒有如台灣一般的要他們進行火警逃生演練。她轉頭問我:「媽媽,你有沒有經歷過什麼特別的防災演練呢?」咦!經她如此一問,瞬間勾起我的小學回憶……。 身在七十年代的前線金門,戰地氣息濃厚,「反共抗俄」、「收復河山」的標語隨處可見,「保密防諜,人人有責」的觀念更是根深蒂固,在那個年代,我們對國家機密、軍事要塞可都是做到「守口如瓶」的。平日裡,學校除了教學,也會進行防災宣導,但宣導的不是現今的地震防災演練,而是因應時代背景而生的防空演習。當時年紀小,聽老師說中共的戰機從廈門起飛到金門轟炸只需要六分鐘的時間,因此想要保命,躲防空洞的速度與技巧就要練到「快、狠、準」的地步。 「嗚……」震天價響的空襲警報突然來襲,防空演習正式啟動。雖是演習卻視同作戰,我們在老師的指揮下,安靜、迅速的疏散,就近抵達掩蔽場所。由於我念的是中正國小,學校雖有數座防空洞,卻不足以容納所有學生,有些便要藏身於學校的地下室,在我讀書以來,幾乎年年都被分配躲到地下室的自然科教室裡,因此儘管長這麼大了,參加過無數次演習,卻從不知防空洞裡是長成什麼模樣呢!不過,據說躲在自然教室是比較幸運的,因為空氣好、光線佳,連空間都大上許多。當時天真的我們,為了增加緊張刺激的「臨場感」,還會蹲下以雙手掩住口鼻,以示安靜鎮定,「演」得跟真的一樣,展現十足的敬業精神! 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難忘的還屬「捉匪諜」了。有一天,學校訓導主任在朝會上宣布:「今天會有督學假扮成匪諜滲透進學校來,你們要提高警覺,注意身邊的陌生人,發現可疑人物的同學要趕快到訓導處來報告。」此事一宣布,立刻引起同學們的騷動,大家都異常興奮,這無疑就是要大家來玩一場刺激的「人抓鬼」嘛──由督學扮演唯一的「鬼」(即匪諜),小朋友當抓鬼的「人」。於是,這天大家都無心上課,只期待下課鐘聲快快響起,同學們便三五成群傾巢而出,紛紛步出教室、深入校園角落抓鬼去,大家疑神疑鬼的瞪大眼睛尋找可疑人物,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連禁止進入的區域都有頑皮的同學想辦法溜進去一探究竟,又怕被老師發現而責罵,緊張得心臟都快跳出來了,已經搞不清楚是學生捉匪諜?還是老師捉學生呢!就這樣,大家忙和了一整天,眼睛盯到快「脫窗」,雙腳跑到快瘸了,還是空手而回,難不成「匪諜」飛天遁地去了不成。直到放學時刻,依然毫無斬獲的我們一致認為,這天的遊戲應該是訓導主任精心安排的一場「騙局」吧! 我口沬橫飛的說著防空演習和捉匪諜的故事,女兒聽得目瞪口呆,不可置信的表示這些故事絕對是我自己瞎掰的「天方夜譚」。直到我不斷保證一切都是真的,絕無造假,她反倒羨慕起我的體驗。唉!演習反映時代背景,當時兩岸情勢緊張,居民生活膽顫心驚,躲砲彈是為了求生存,這種為了活命的辛酸心情哪是現代小孩所能理解的呀!
-
回味當年城隍廟口的美食
在台灣,城隍廟口常常是當地飲食文化匯集的地方,比如新竹市的城隍廟口,豐原市的城隍廟口,在我的家鄉金門,後浦的城隍廟口,曾經也是島上居民吃食的匯集中心,三十多年前,公車站設在西門里馬舍宮,島上軍民來往,學生上下學,烈嶼客大小金門互動,幾乎都在公車站進進出出,路過城隍廟,順道吃飯,所以城隍廟口自然成為吃食中心地點,每到吃飯的時段,廟口四周人潮滾滾,熱鬧自然不在話下,這幾年返鄉,偶爾路過城隍廟口,感覺不似當年一般,不禁讓人懷念起三十年前的那些店家,以及他們家的美食。 從馬舍宮公車站出來,順著馬路走到紅大埕,肚子餓了,想吃麵食,在城隍廟圍牆邊有一家小吃店,招牌寫著斗大的鍋貼二字,非常醒目,客人走過他們店門口,就可以聽到鍋貼下鍋的滋滋聲音,更會聞到鍋貼起鍋的陣陣油香,非常誘人,難怪生意好的不得了,當年的我,只要月初領到薪水,喜歡呼朋引伴,去他們店裡,大夥好好吃上一頓,只要那金黃發亮的鍋貼上桌,大伙筷子鐵定停不下來,每次總要叫個幾回,吃到盡興才肯罷休。 假如想吃點別的,肉粽是不錯的選擇,城隍廟口戲台邊,有一家小吃店,買飯買麵,但是很多客人是衝著他們家的肉粽而來,那些年,每次走過店門口,總能聞到熬煮肉粽散發出來的香味,就會覺得肚子真的餓了,此時只要口袋許可,總會買個肉粽來解饞,不然覺得對不起自己,他們家的肉粽,打開竹葉,油亮的米、大塊的豬肉,吃在嘴裏,香而不濃,油而不膩,當年拜訪親友,常會買個三五粒當做伴手禮,很受歡迎。 肉粽店斜對面有一家館子,他們家賣的東西可多了,煎炒煮炸,鍋貼水餃、麵飯湯水,季節魚蔬,任憑客人點菜,來客想吃的比較豐派,或者宴客招待,到他們店裡準錯不了,當年在下若有好友來訪,很喜歡帶著客人來此用餐,找個雅座,點個炒麵、鮮魚湯,加上幾道小炒,然後菸酒侍候,擺開龍門陣,隨便五四三,快活的不得了,興致來了,行個酒拳,哥倆好,爪八個,輸的人乾杯,賓主盡歡,偶爾也會自己來店裡吃飯,點一盤鍋貼,配個肚片湯,或者下水湯,一頓飯下來,也挺享受的,老闆很有人情味,看到我來,總是敬煙遞茶,熱絡一番。 緊鄰城隍廟的南門街,有幾家賣吃的,賣的都是國民美食,物美價廉,經濟實惠,每到吃飯時間,人聲鼎沸,南門街口有家賣包子,饅頭,他們家的炸饅頭,當年是排隊美食,饅頭炸的黃澄澄,吃起來又香又脆,食客上門都是三個五個的包走,很多學生買了饅頭炸,迫不及待,就站在店門口轉角的牆邊,一邊享受香噴噴的饅頭,一邊看著牆上貼的電影海報,心裡估計著,星期天要看那一部影片,是金城戲院演的,還是金聲戲院放映的?我的口味比較清淡,總是挑他們家剛出籠的蔥花饅頭,剝開饅頭,蔥香混搭麵粉醱酵的特殊香氣,令人食慾大開,百吃不厭。 炸饅頭店隔壁的小吃部,比較特別,一家店兩個老闆各自經營,先說賣蚵仔麵線這個老闆,他們家做的是早市和中餐,食客上門,最愛吃蚵仔麵線搭白飯,不然就是炒米粉配蚵仔仁,他們家的食材,料好新鮮,客人非常放心,每到吃飯時間,強強滾,老闆忙的不可開交,晚一點到的客人,抱歉,門口等吧! 另一攤的老闆賣的是蚵仔爹,切阿麵,做的是午餐和晚客,生意也是好的不得了,他們家的切阿麵,兩代傳承下來,手藝不凡,廣受歡迎,我的同學阿魚說,吃切阿麵,看著碗底油亮的黃麵,沈在清香微濁的大骨湯中,湯面浮著一塊不薄也不厚的白斬豬片,這種感動,三十多年來真是難以忘懷。 饅頭炸的隔兩個店面,就是買滿煎爹,學生時代,好喜歡看店家做滿煎爹,每次一起鍋,空氣中充滿著濃濃的奶香,芝麻香,起鍋後的滿煎爹,是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零售,那些年,只要手上有幾個零錢,總會買一塊來過癮,這個東西在台灣還沒有見過,有一次,和台灣的朋友聊到滿煎爹,他們很難以理解,我就問這些朋友,買過十八吋的披薩嗎?吃過鬆餅嗎?金門的滿煎爹,大概就是十八吋的鬆餅,這樣的介紹,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懂不懂。 說到宵夜,在城隍廟旁,南門街口的土地廟前,有一號店家,每到華燈初上,老闆就會挑著食擔,在土地廟口賣起麵茶,戒嚴時代,後浦街上是很安靜,甚至是冷冷的沈靜,此時路過土地廟,遠遠的就可以聽到水煮開的汽笛聲,長長的嗚叫聲,聲聲入耳,好像是在呼喚著,趕快來吃麵茶喔!秋冬天氣一冷,金門的夜晚格外寒冷,吃他們家的麵茶,那一碗溫暖的美食下肚,人都暖和起來了,三十多年了,不知店家是否還在,好想再次聽到嗚嗚的汽笛聲,品嚐溫暖遊子心頭的那一碗麵茶。 有人說家常便飯是兒女對母親的思念,我說地方美食是遊子對故鄉的回味,今日細說著城隍廟囗的美食,其實只道盡了一部分故事而已,畢竟三十個年頭已過,事過境遷,人事全非,好多好多的廟口往事,如同浯江溪水東流不回頭,已經忘了,忘了也罷,但若能記得的,就留著與鄉親好友共同回味吧!
-
換
一群人愛換 獨我含淚 混沌的島嶼 換與不換 都已失焦 所有的遺跡 將在此次終結 必然有歡呼 也必然有憂鬱 島嶼模糊了 一切隨浪濤淹去 我的一票從無後悔 只是再次含淚 那個我熟悉且褪色的黨 此次波濤洶湧 誰能漠視 不屬於我的世代 都愛換。
-
豐蓮山下希望的種子
金門傳統習俗中,只要有喜事,舉凡結婚前,新郎家要擇日搓湯圓來祭祖拜 神,並送每戶一大碗煮熟的湯圓,乃至新生兒滿月時送油飯,週歲(度晬)及老人家壽誕時送紅龜粿,受禮的人家,除了道喜說謝之外,也要回送一點生的豆類或麥,俗稱為「硩」。用雙手捧一小把生的麥子,並獻上「硩麥,食啊頭毛喙鬚白」的祝福,送禮者高興的收下。心中種下希望,期盼生養族人,為族人延年益壽。 前年三月駐縣作家黃春明蒞臨賢小說故事,小朋友以黃爺爺稱呼他,黃爺爺認為一個人若能將出生地的人、事、物根植在心中,對土地才有感情,就容易在社會上肯定自己、有好表現。基於對黃爺爺這個理念的認同與培養孩子們勤奮努力、學會感恩、惜福,尊重土地和大自然的情懷。我們開始了食農教育,發展在地鄉土特色課程,讓孩子們植根於鄉土。透過讓孩童親手耕作與付出,與土地、大自然及人群互動,除了學習感恩,更學習團體合作,教育不只開發腦,更要同時發展心及雙手,才能培育出健全的下一代。 賢庵國小從兩年前展開「食農教育三部曲」計畫,將學校前閒置土地開闢成開心農場。第一年種植高粱,過程中學生學習利用高粱桿製作高粱掃帚;還將學生學習歷程收錄成「金門高粱小飛俠」一書,於去年底發行。第二部曲則是在去年冬至啟動,二年級的學童在老師黃家怡帶領下,孩子們以雀躍的心情,雙手掬取了小麥的種子,將麥種撒向賢小生態教學園的土裡,期盼夢想從土裡萌芽。儘管凜冽寒風下,一株株青翠麥芽依然從貧瘠的土裡昂然挺立。二月春雨降臨,「正月麥脯、二月麥虎」,久旱逢甘霖後,麥子不但恢復生機,也開始進入成熟期,看起來虎虎生風之姿。 「清明欲見青」,兒童(清明)節前夕,小麥結穗了,儘管麥殼夠厚,不易 被鳥兒啄食,孩子們也信奉著「人、土地、自然」和諧共處的原則,但為讓孩子們體驗農作、觀察作物生長、深化自然生態教育,將環境課程延伸至藝術與人文領域及生活美感教育,培養感恩惜福情懷。特地舉辦「麥田裡的趕鳥人藝術創作」。各班孩子們以竹支架,使用舊衣、鐵鋁罐、光碟等回收素材,創作出各種令人驚豔的不同造型趕鳥人,一尊尊昂首挺立,裝點著麥田,也守護這片麥田,共築著希望。 立夏前後,一個豔陽高照的大晴天,幼生們穿起了長袖衣服,戴上遮陽帽,來到學校門口的小麥田,一副小小農夫的模樣。只見他們用小剪刀一剪一剪,小心翼翼的割下麥穗,再將麥穗鋪在地上,大家圍坐成一個大圓圈,人手一支軟式球棒,開心的敲打著麥穗,進行著人工脫粒,再請人將麥子去殼磨粉後,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汗水和淚水交織成的熱騰騰小麥饅頭出爐了,當吃下親手收割的小麥饅頭,每一口都是絕美的甘甜,只緣希望的種子已然暖暖的進入了心田。我們也看到了根與芽的萌發,愛與希望的成長。 後記:「特別感謝楊衛群先生提供農地供孩童體驗學習,林務所陳西村創作漂流木趕鳥人─「孩童捕蝶」示範引導,金門縣環境教育學會吳理事長啟騰協助審稿,教育處、環保局、林務所、農試所熱情指導,本校同仁及志工家長們大力協助、共同為孩童們播下了「體驗生命豐富、感恩知足情懷,培養出尊重土地與大自然」的希望種子。」
-
不役於物
思想自主是人之為人的基本應然,當有些人網路成癮時,可以自問,是否甘心役於網路? 又當許多人瘋狂在網路按讚時,可曾想過,自己的思想是否已經被制約了?當許多人熱心玩一些有的沒有的小遊戲時,其實,參與者的思想自主權已經受到從眾的引誘了。當我們與朋友的言論,還有個資時不時被告知某些人,其實等同被綁架了。 使用網路社群最大的危機,是不斷滿足自戀與接收膨脹粗糙的民意,讓自己放棄自主思考的本能,而隨網路的笛聲跳舞。若使用頻率太高,難保不會自我感覺愈來越好,這卻是虛擬的好;盲目追逐人氣的後果,很可能是被人氣影響,喪失自我原本應有的存在價值。 網路社群確實有某些益處,但是,當人只想低頭躲在虛擬世界,恰恰證明人選擇活在網路社群的危機中,而不願自我覺知。先賢有言:「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選擇役於網路抑或自由自主思考,存乎一心。網路固然有正面的好,例如互相取暖;但絕對非免費,是花寶貴時間哪,不妨想一想,主動進入被超控的模式,真值得嗎?不役於物,也不役於網路。
-
新年﹐決定欣賞未來
人生無論走到哪一步,每個人都可以毅然決定永遠欣賞不定的未來。未來,對許多焦慮之人,通常意味著不安,所以,有很多人熱衷用各種方法的算命。有純正信仰者不算命。例如信仰上帝之人不算命,主要是信徒們對上帝有信心,因為有信心,前面的路途如何,都有上帝引領,是好是歹都是恩典或者學習與反省的機會,所以,也不需要算命。但是,即使是基督徒,要做到遭遇大患難時仍舊有信心,仍需要不斷地操練,最折磨人的是似乎要大難臨頭,災難不知是否會來之前的不定感。信奉佛教和道教之人也不算命,佛是覺者,命對他已經如行雲流水;道家是得道真人,已洞悉宇宙和人生本源,福祿壽等等對他們是過眼雲煙,會想要算命的只有凡人。 人們的不定感在人生許多關口,使得大多數的人進入不安定感,甚至引發煩惱、焦慮、憂鬱症和緊張。筆者之前收到衛生所健康檢查報告,說,儀器照到某個部位有腫塊0.5~1公分,疑似「惡性」之發現,建議盡速就醫。在這個重新到大醫院用不同儀器檢查,並且等候檢驗報告時,不定感每天在內心翻騰,依習慣我虔誠禱告內心寧靜,不要讓不定感變成不安感。 分析其思路底蘊,不定感何以維持,讓不定感轉變為不安感,甚至是憂鬱、焦慮感者,是擔心一旦罹患重大疾病,手邊所有的事都要放下,要照顧的人無法照顧,要做的事不能繼續作,只有乖乖配合醫生做化療,成為沒有尊嚴的患者;亦或是不用化療,進行其他療程,也是都要花錢、花時間。所以,極度盼望的,是最幸運的一種情況,亦即這只是虛驚一場,不用做任何治療,日後持續定期檢查即可。不用做任何治療,也有可能是藥石罔效,等待歸天家的意思。 不定感仍維持只是不定感者,其思路是如果不罹患就不用擔心,一旦罹患了,更不用擔心煩惱,因為擔心煩惱不會讓病痊癒,只會加重病情,所以就不用煩惱。至於要不要化療,通常是醫生在判斷,病人瞎操心也於事無補。若最後選擇化療或不化療,早去、晚去,最終都是要去,每個人信仰所終極關懷的歸所,少數人成仙羽化,多數人是去西方極樂世界或上帝那裡,所有的擔心都是多餘。 面對人生種種的複雜與困難情事,如果都看清楚了,不一定都不會煩惱;各有各的方法,例如基督教的方法是必須要把事情都看清楚了之後,加上有正確的信仰,知道恩典夠用,知道主是磐石、是高臺、是避難所,每個信他的人都可以支取他的力量,還會有什麼煩惱?知道此事的親友,通常會紛紛表達關心、代禱的加油、祝福之意。一位剛剛信主的姊妹送我一句話:「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深得我心,相信就是相信上帝啊。若是佛教徒也很簡單,一切是緣起性空,因緣和合,自己做的「業」自己承擔,最終若沒有覺悟成佛,就是進入六道輪迴,重新再鍛鍊。佛學的理論是經由不斷的練習,每個人都有成為佛的可能,這猶如給痛苦中的人希望呀!然而我的理念是,無論遭遇到何種人、情境,這些人、事、物都是要幫助吾人學習的「境教」,至於疾病,是讓肉體衰殘用以冶煉精金一般意志的好機會。直言之,若有靈魂,那疾病可謂是靈魂的純化劑,用以洗滌靈魂,淨化之逐漸到達覺悟的程度,因此,某種程度來說,疾病或痛苦是靈魂的逆增上緣。換言之,對於大智慧者而言,疾病和痛苦都是多餘的,所以他們已經不必再有疾病和痛苦了,就算有也會超越這病,不覺其苦。 在人生各種路徑中,基督教是頗為簡便的方式之一。尤其在人心不古的社會之中,誰都很難真的相信誰,於是乎利用主日崇拜,人們可以到教會自己徹底悔改求憐憫,即使本來沒有想請牧師為之禱告,不知怎的,很自然的牧師總會看到你。牧師要忙很多會友的事,平時不一定會看到有在固定聚會,一切似乎很正常的人,而人們也不會輕易去打擾必須專心做上帝工作的牧師,總是會那麼恰好,在人們需要代禱時他就正好看到了,人們也正好可以請他為之代禱。此時,牧師總是會提醒人們,不要煩惱,要常常喜樂,因為喜樂的心是良藥云云。 人若遇到重症、大麻煩,如何能喜樂得起來?從醫學言,生過一個病之後,往往就會有抗體,至少增加了對該種疾病的抵抗能力,這就證明疾病是靈魂的逆增上緣的理論。可是,人類如果一病再病、多病,只能證明自己需要多修人世間的某種學分哩!基督教的方法相對簡單在除了靠主喜樂,就是「凡事謝恩」,因此願意永遠抱持著欣賞不定的未來之態度,既欣賞之,再苦再難就相對容易撐過;在對苦難這個議題的關注上,基督教和佛教有異曲同工之妙。可喜的是,我的檢查雖認為很可疑,但我至今除了小感冒之外,身體未有太多不適。親友都責怪我,五年未去做該做的體檢,是因為我太專注在寫作。 總存在著一些相信上帝醫治的會友,多年來每天用《聖經》的話語宣告,有的每天多次以上,用以領受上帝的醫治,並確信上帝必不拋棄他,無論遭遇什麼或沒遭遇什麼,都堅定相信神有美好安排,祂是愛,祂確實愛全人類。我曾在國外機場,親眼目睹敬奉阿拉的信徒,更是定時定向對阿拉朝拜。在登山時,也常看到有些信眾,三跪九叩上山朝拜,如此發願履踐之後,疑難雜症自動痊癒的所在都有。而我把寫作當作修行,是我來這世間的主要學習與工作,當我知道我的腫瘤雖是良性,但身體不堪各樣勞累,想要放棄一切時,唯獨不願意放棄寫作,只要我繼續寫作,就可以永遠欣賞不定的未來;這一切,我遭逢了,也寫下了,可以慢慢等候若干年後的知音。在新年萬物萌發之際,更要預備此欣賞的眼光,用虔誠的心與萬物同榮。
-
丙申談猴
民國一○五年歲次丙申,生肖屬猴,讓我們談談猴。 人們常常猿、猴不分,讓我出個題目考考大家:「孫悟空是猴類還是猿類?」如果答不出來,我來給個提示:「猿,指長臂猿和紅毛猩猩、黑猩猩、大猩猩,牠們體型較大,上肢較長,沒有尾巴。」孫悟空有尾巴嗎?當然有了。二郎神追捕他時,他不是把尾巴變成旗桿嗎?可見孫悟空不屬於猿類,而是隻猴子。 稱為「猴」的動物約略分為三類:原猴、舊大陸猴和新大陸猴。原猴較為特殊,和舊大陸猴、新大陸猴的親緣較遠,當我們談起猴子,通常指的是舊大陸猴和新大陸猴,並不包括原猴。 舊大陸猴和新大陸猴都有尾巴,一般而言,樹棲的較長,地棲的較短。不過也有一種猴子沒有尾巴,那就是分佈北非和直布羅陀的北非獼猴,歐洲人還一度誤認牠們是猿呢! 即使是地棲的猴類,牠們的祖先也是樹棲的,所以都有一副適合樹上生活的體型,譬如四肢適於抓握樹枝,長尾巴可以幫助平衡,新大陸猴的長尾巴還可以當作「第五隻手」來用呢! 人們都認為猴子喜歡吃水果,所以是素食的。其實猴類屬於雜食性動物,什麼都吃,不過舊大陸猴中的葉猴,主要以樹葉為食。中國的珍稀動物金絲猴,以野果、嫩芽、竹筍等為食,也是素食主義者。 分佈歐、亞、非三洲的舊大陸猴,和分佈中南美洲熱帶地區的新大陸猴有很多差異,其中最明顯的有兩點。其一,舊大陸猴的兩個鼻孔相距較近,所以又稱為窄鼻猴;新大陸猴的兩個鼻孔距較遠,所以又稱為寬鼻猴。其二,新大陸猴可以用尾巴捲住樹枝,舊大陸猴沒有這項本領。 因此,當你看到一隻猴子有個鼻孔朝天的塌鼻子,又可以用尾巴捲住樹枝,那就肯定是新大陸猴無疑了。新大陸猴分為四科,約一二九種,彼此間的體型、體色差異很大。牠們全都是樹棲的,沒有地棲的種類。 捲尾猴、蜘蛛猴、吼猴、狨、松鼠猴等等,都是動物畫冊上常出現的新大陸猴。分佈南美亞瑪遜流域的侏儒狨,身長只有十至十二公分(不含尾),體重不到一百公克,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松鼠猴體型很小,一群有幾百隻,是動物園中最受歡迎的猴類之一。 舊大陸猴只有一科,就是猴科,約一三五種,包括獼猴、疣猴、葉猴、狒狒等等,牠們的體型、體色差異也很大。人們印象中的猴子是不是都有副紅臉、紅屁股?其實獼猴才是如此。疣猴大多白臉或黑臉,葉猴什麼顏色的臉都有,西非的彩面狒狒(山魈)的臉面還五彩繽紛呢! 中國的猴類有四屬、十四種,其中獼猴屬佔七種。台灣獼猴,是台灣的特有種,一八六二年由英國駐打狗(高雄)領事、著名博物學家郇和(Robert Swinhoe)訂定學名。恆河猴即普通獼猴,大陸民間稱為黃猴、廣西猴或馬猴,其分佈從阿富汗、南亞、中南半島到華南、華中和華北,是世界上分佈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猴子,連香港都有這種猴子呢! 恆河猴醫學上常用來作為實驗動物,江湖藝人或馬戲團用來表演猴戲的,主要是這種猴子,《莊子》狙公養猴的「朝三暮四」故事,《漢書》上有人污辱項羽「沐猴而冠」的故事,應該也是這種猴子。 話題再回到孫悟空。《西遊記》第四回,孫大聖招安後官拜弼馬溫,「……夜間看管慇勤,但是馬睡的,趕起來吃草,走的捉將來靠槽。那些天馬見了他,泯耳攢蹄,倒養得肉膘肥滿。」俗語說,馬無夜料不肥,為了使馬兒夜間少睡覺,多吃東西,古人常在馬廄中養隻猴子,可見《西遊記》反映了當時的實情。馬廄中的皮猴,難免經常跳到馬背上,畫家們得到靈感,喜歡畫隻騎馬的猴子,這是畫題「馬上封侯」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