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味噌烤肉片加了蒜香味
三長爺的生活向來秉持「無肉令人瘦」的大原則,總想著餐餐都有肉,那可就大傷阿盧媽的腦筋,老想著該怎麼引導三長爺輕食、蔬食。 三長爺大約是吃多了青菜豆腐,感覺自己越發面有菜色,於是在下了兩次廚之後,彷彿已練就了一身廚藝,三不五時就思忖著要自己弄個有蒜味的肉來吃吃。 思前想後,腦中迸出一個創意,便指定阿盧媽我上超市去買他要的食材,晚上要好好露一手囉! 三長爺列出的材料單有梅花火鍋肉片一盒,青蔥兩根,大蒜幾粒,味噌一匙。阿盧媽接過手,一句「好辦」就出門了。因為蔥蒜家裡有,至於三長爺要用來調味的味噌,平日冰箱裡就備有一盒「信州味噌」了。 阿盧媽剛把肉買回家,三長爺立刻接手馬不停蹄的開始了前置作業。首先他將火鍋肉片沖水洗過,再瀘乾水份,然後放在砧板上將每一片肉片對切為二。 「幹什麼切成兩半?」 「這樣烤熟後正好一口大小,方便夾來吃啊!」 看不出三長爺的料理,是這麼的兼顧了人性。 接著三長爺把切好的肉片放進一只大碗,然後取出信州味噌,用湯匙挖出一平匙,放入已有肉片的碗中,再加上拍碎的大蒜以筷子攪拌均勻。 主要食材備妥後,三長爺洗了青蔥,並切成蔥花放置一旁備用。 接下來是烹調步驟了,三長爺將調過大蒜味噌的肉片,以筷子夾起,很有秩序的鋪排在烤盤上,所有肉片都鋪好後,推進烤箱,插上電線,扭動定時旋轉扭鈕。 「烤上八至十分鐘就可以了。」 「這樣會熟嗎?」阿盧媽我可是很害怕吃下半生不熟的肉,會勤跑廁所。 「這麼薄的梅花肉片,烤十分鐘還太多呢,要是只有我吃,我烤五分鐘就夠了。」 「嗄?烤的時間還可以調喔?」我家愛笑女發問了。 「那當然,時間的控制,隨各人喜愛肉片熟的程度。」三長爺回答得真專業。 肉片在烤箱內烤著的同時,也飄出陣陣混合味噌和蒜香的氣味,那氣味隨著時間越來越濃郁,愛笑女忍不住大加讚許:「好香喔!味噌加大蒜……」 「人間美味喔!」三長爺掐斷愛笑女的話。 等到烤箱發出「ㄉㄧㄤ」完成的響聲,三長爺套上手套小心翼翼拉出烤盤,煞有其事的在烤好的味噌肉片上撒下蔥花,這時香氣又加一種,誘得人猛將口水往裡吞。 愛笑女等不及了,動作迅速,舉箸夾肉,眼見就要送進嘴巴,阿盧媽真怕她燙著了,一旁喊著:「慢點,慢點,燙唷!」 「慢著,煮的人先吃。」主廚發聲了。 人家三長爺是今日大廚又是家裡老大,愛笑女真不懂分寸,還是阿盧媽明白怠慢不得,趕緊奉上一雙筷子,請他老兄享用。 看他老兄吃著吃著眉開眼笑,就知道,他是滿意自己加了蒜味的味噌烤肉片,真是傑作嗎?阿盧媽也嚐嚐就知道。 「好吃,好吃,爸,你好棒喔!」 愛笑女的讚美教三長爺的尾錐翹得半天高,盤底見天時,他說:「阿盧沒嚐到,下回再做一次。」 「YA!」 這是怎樣? 愛笑女喜歡的到底是肉、是味噌、還是蔥蒜?
-
了尾仔囝
「講著阮阿母,你抑是赫爾憤慨,可見你抑擱咧怨恨伊。」 「莫擱提起這個 查某啦,若無,誠實會氣死驗無傷。」跛跤膨豬搖搖頭,苦澀地笑笑。 「阿爸,你銀行抑擱有偌濟錢?」貓仔馬俊改變話題,試探著問。 「你問這欲創啥物?」跛跤膨豬反問。 「咱若是欲佮廈門彼間衫褲店割來做,可能著袂少錢。」 「若是創業,我會盡我的力量來幫助你。濟無啦,一百外萬仔有啦。但是我也著提醒你,無論做啥物事志,攏著三思,毋通莽撞。你這陣已經三十歲,若是像人早娶某,老早著囝兒成群啦。雖然三十歲來創業有較晚淡薄,畢竟每一個人的運途無仝款,希望你著好好拍拚,拚出一點仔成績予人看,毋通予親情五月看笑話。」跛跤膨豬語重心長地囑咐著,「聽講從兩岸開始通往後,廈門佇發展擱較緊,誠濟人攏去彼邊趁食。但是你著記的,人愈濟愈鬧熱的所在,相對的,社會必然也會較複雜,無論交朋友抑是做生理,目睭一定著展予金,千千萬萬毋通予人騙去!咱兜每一分錢,攏是咱爸仔囝勤儉賰落來的,若是共伊匪了了,就枉費咱拍拚一世人。」
-
●綠色筆記記者與乞丐
剛從新聞工作調職到環保單位之初,常接到報刊雜誌社招攬廣告,或是勸募社慶、周年慶活動經費贊助,開口要價款項不低,動輒數千或數萬元,最特別的共同點是:報刊名稱,常常連聽都沒聽過! 因為,公務單位任何一文經費支出,必需先有預算,且有實際需求,經估價申購簽核,符合支出科目奉准後才能動支,所以,類似的的廣告或贊助招募,最後普遍均以婉謝簽結。 其實,以電話或書函要求刊登致賀廣告、或經費贊助,還不足以大驚小怪,有一天,在會客洽公沙發區,突然來了二名操台語口音的男子,與其他課的同仁在洽談業務,其中一位背著照相機的中年男子,聲調特別高亢,多次表明是「記者」,因他那一口特有台語腔,所說的「記者」一語,讓人乍聽起來,就像是伸手討錢的「乞食(丐)」。 公務員依法行政,就權責劃分而言,不屬自己所轄的業務,基於尊重的前提下,不能隨便過問,正是俗話所說的:「賣魚的,不管蝦兒事」,因此,訪客與其他課的同仁洽談業務,自然不便介入。然而,由於自己不久之前,曾在新聞單位工作三十一年,看到背照相機的「記者」,頗有「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感,不由得多加留意。 因為,會客洽公沙發區,屬於本課所轄,且近在咫尺,他們在談些什麼,雖不想聽,卻無法逃避。但基於「事不關己,最好少理!」的原則,我依然埋首專注自個兒的案卷,不便妄加過問。只是,他們交談沒多久,讓人直覺氣氛似乎不是很融洽,尤其,那個口口聲聲:「我是記者(乞食)」的男子,聲音特別高吭,我開始懷疑怎會有這樣的「記者」!幸好,沒多久的工夫,洽談結束,兩位訪客揚長而去! 約莫二天之後,同樣的場景再度出現,依然是那二位口操台語的中年男子,前來洽談業務,那位背照相機的「記者」,聲調仍然異常高吭,唯一不同的是,好似「一回生、二回熟」,大概是上回先來觀察地形、地物,這次竟開始在辦公室遊走起來,手拿一份報刊和名片,在辦公室裡逐桌分送,當他走到我的辦公桌前,卑躬哈腰: ──您好,我是記者(乞食)! 然後,指著手中的報紙: ──這篇是我寫的報導,請您多指教! 我接過報紙,還來不及戴上老花眼鏡,一眼即看出是一份「名不見經傳」的報刊,印著金門海灘遭大陸海漂垃圾污染的照片和報導。因為,自己曾在報社實際從事新聞編輯十餘年,深知台灣常有一些未見公開發行的報刊、雜誌「記者」,背著照相機混進「記者會」場,跟著卡位搶鏡頭,雖然,閃光燈也閃個不停,但從未見報導隻紙片字,目的只為拿贈品,索禮物,除了現場能吃的、能喝的,他們不客氣地大快朵頤,甚至大剌剌地打包帶回,主辦單位雖心知肚明,但通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敢怒而不敢言,在新聞界統稱他們為「丐幫記者」。 當然,還有更惡劣的「文化流氓」,拿著以假亂真的「山寨報」名片,自封「社長」「總編輯」或「特派員」,到處招搖撞騙,甚至,要脅恐嚇取財。畢竟,記者是無冕王,手中之筆,「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不肖之徒就利用一般人懼怕被媒體宣染醜化,刻意雞蛋裡挑骨頭,遂行其詐騙取財的目的。 於是,我仔細端詳他的名片: ──噢!大哥,您是記者!(故意以國語應對) 他瞧見我露出驚訝表情,應是暗忖總算有人「識貨」,重視「記者」的身分,立即伸手過來,準備與我握手: ──是呀!我是「乞食」! ──什麼?你是?…? 我故意裝傻,聽不懂他的意思。 ──是啦!我是「乞食」!「乞食啦!」以後你們這些新聞,我可以幫忙。 他故意把「乞食」兩字,說得特別清楚,一語雙關;且又指著報刊上金門海灘有大陸海漂垃圾的照片讓我看。 就在他連續指著照片上的海漂垃圾的當兒,我已明白他的來意,因為,金門位於九龍江口外,九龍江流經福建省十三個農業縣,若逢豪大雨山洪暴發,上游池塘、湖泊的布袋蓮和農作物隨波漂流出海,堆積在金門海灘,就像台灣每次颱風之後,漂流木布滿漁港和海灘一樣,不足以大驚小怪! 何況,經我方向大陸溝通協調,廈門已成立海上垃圾打撈船隊,並從上游加強防治,同時,我們的環保清潔人員,以及社區志工隨時都在清理維護,平時的海灘已經非常潔淨,很少看到垃圾。因此,這個「乞食」分明是來索討「封口費」的,頗有恐嚇擴大負面報導的意味。 於是,我繼續裝傻聽嘸: ──噢,當「記者」很了不起,要有高深的學問,才能寫出報導! ──那裡!那裡!「乞食」混一口飯吃,混一口飯而已! 任誰都知道,記者要秉持良知與品味,「秉春秋之筆,嚴善惡之辨」,善盡社會責任,怎麼能是混一口飯吃的呢? 因為,離開新聞工作崗位,調到行政單位上正常班,不必為趕稿絞盡腦汁,下班後就是自己的時間,可以儘情閱讀自己喜歡的書刊、做自己喜歡的休閑活動,因此,我著手整理以往寫過的一些老舊作品,正準備出版「根本真情一至四冊」系列文集,正巧台北秀威出版社寄來「第三次校樣稿」,封面內頁已有我的照片和經歷。於是,我順手拿起一冊,翻給他看: ──大哥!你看,算起來我們是同行,我幹過十幾年的新聞編輯,三個月之前,才調來這裡,還請多多指教。 ──噢!你也是記者,還幹過總編輯? 我看他一臉訝異,不敢再說什麼,連忙說: ──噢,我們還與其他單位有約,該走了,下次再來拜訪。 此後,四年多來,不曾再看過那個「乞食」的身影。
-
狐死首丘
上世紀的國共內戰,造成數百萬人民的流亡、遷徙,使他們對故鄉的傳統觀念,已徹底粉碎、消失;詩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情懷,已成幻影,毫無感人力量,這是戰爭帶來的思想變化。 早在1800年前,《楚辭》記述:「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狐死後,牠的頭朝著生前藏身的土穴。而傳統的中國人觀念,「歸正首丘」,即是人死後要歸葬故鄉。 《後漢書‧班超傳》有言:「況於這處絕域,小臣能無依風首丘之思哉。」又,〈寇榮傳〉也記載「不勝狐死首丘之情」。 我是1949年內戰混亂中從廣州渡海來澎湖的。隔海相望,猶如天涯,聽到懷念故鄉的歌曲,便會熱淚盈眶。後來嘗試寫作,也以鄉愁作為主要題材,發抒內心的感情。我的朋友老K問我:誰教你來的? 我自己願意來的。 那你還想念故鄉作什麼?那是無病呻吟。 老K繼而質問我,人到暮年,才湧起葉落歸根之念。你年方及冠,就產生「狐死首丘」之情,未免自我陶醉了吧。逆耳之言,雖不好聽,卻得到無限啟發。從此振作精神,努力學習,追求自己的理想,再也不做那些懷鄉的蠢事了。 開放探親之後,已是天命之年。故鄉之情湧進心頭。項羽曾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我混得並不好,但40年沒見故鄉風貌,沒見親人,難免又引起一陣悲傷。 我提著旅行袋,帶了美鈔和禮物,哭得兩眼通紅,走出了濟南車站。迎面接我的是一個小老頭兒。 哥,你回來了。 我抱住他,光哭。 走。他接過旅行袋,說:先找個旅館住下再說。因為故鄉在距濟南90公里的農村。 進了旅館,胞弟關妥門窗,向我致以還鄉的問候。首先感激黨和毛主席、小平同志,讓咱們兄弟今生今世還能見面。對於我在日本橫濱開飯館的事,必須向他交代清楚。他問:「哥,你不是去了台灣?為啥來信說在日本?這不是前後矛盾,一派謊言!」當時寫信,為了怕給家人惹麻煩,這是老K的參謀意見,我從日本寄信,寄美鈔報平安。料想不到做了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事。 少小離家,老大返鄉卻舉目無親,徒惹了一肚子悶氣。什麼「歸正首丘」,說句咱家鄉俗話:「哪裡的黃土不埋人啊!」 次日,胞弟找了一輛汽車,回到了別離40年的老家。 夜間,他和我躺在兩張床上,吸菸聊天,往事像窗外的黃河,流向蒼茫的遠方。 他是1948年參加解放軍的。那時我在南京城南醫院養病。患副傷寒。冬天,我剛病癒,正準備回家,卻因鐵路中斷,無法成行,只得進了教育部收容的流亡學校。怎想到他正參加淮海戰役。 他說,這場激烈的戰役,山東沂蒙山區農民,為了支援前線,動員了民工225萬人,擔架73900多副,大車、小車41萬3千多輛,而且魯南各縣選送農村子弟參軍10萬人。他激動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促使百萬雄師過大江。毛主席聲望如日中天。南京解放,咱們兄弟就見面了;哪想到你去了台灣,這一去就是40年!」他把棉被蒙住頭,嚎啕大哭起來。 海峽兩岸不能通郵,造成骨肉親人不知死活,這是誰的過錯和責任?胞弟尋思了一下,說:「蔣介石、毛老頭兒,兩個人都有過錯……話說回來,國共內戰,兩岸對峙,這也是不得已的事。」 那時,胞弟已經離休,他患肝硬化已很嚴重,正在服藥治療。在家住了一週,便倉促返回台灣。臨別,他輕描淡寫地說:「哥,過去的往事,都忘了吧!」
-
夢裡不知身是客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卻不知我愛你。」那是跨越不過的情感鴻溝。有人說:「最遠的距離是你和我之間的口袋。」那是人我之間金錢關係,人類在世界上最麻煩的現實。但是,最難的是跨越存在自身的鴻溝,自己過去和自己的此刻,如何能跨越?只有自我挑戰才有可能。 初到歐洲,第一晚在義大利中部小鎮阿雷佐過夜。八月,北半球緯度比台灣稍高,也是夏季當頭,當晚七點多陽光仍炙烈,陽光照射在古老的城鎮建築上,厚實的石牆,方正整齊的街道,強烈的光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九點多才天黑,夜裡睡在單人彈簧床上,因為旅途勞頓,很快就入眠。但是夜裡忽然下了一陣大雨,恍惚間,霎時忘記自己身在何處?等到真正醒來靜聽雨聲,才驚覺離開台灣千萬里,那一刻,才知道原來咫尺天涯的心情,輾轉反側直到天明。 而到大洋洲,坐了一整天的飛機,終於到達紐西蘭北島奧克蘭附近的小鎮,也是八月,卻是冬季。當晚柔軟的單人床,潔白的棉被,雖然短暫的不習慣,卻因勞累很快入眠。一早醒來,依然一時不知身在何處?等恢復知覺,擁著軟軟的被窩,還是問著自己,為何身在異鄉?為何飛越千里來到此處?縱使自己決定去處,縱使已經親身走出家鄉,仍然會在天明之際朦朧睡夢之間感到疑惑,我們經常在抉擇的關口反覆,意識也會在黑夜與白晝之間徘徊。 這是許多旅人經常面臨的時刻和心情嗎? 想李後主的「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想許多家國破碎離鄉去國的人,那些尋求政治庇護的國際人物,那些戰亂流亡的難民,一朝醒來有家歸不得的悽愴,還好這都不是我的處境。我是愉快的旅人,怎在一早想起這樣的情境?還真是多愁善感憂國憂民呢?只好告訴自己,這只是旅遊,想想,這是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幸福,只要我願意,隨時都有家可回。 千里之間,鄉愁在蘊釀,想著遠在太平洋西岸台灣的家人,時空的轉換,讓人瞬間覺察到現代科技的進步,今天和昨天,可以跨越好幾萬公里,距離已經不會是太大的障礙,但是腦中思索的問題的存在往往除了距離,仍有其他的空間和情感的糾葛,答案經常已知,卻無法破出自己織就的繭,因此仍在現實與回憶的模糊地帶之間失去辨識的能力。 極力擺脫迷惑需要冷靜的思索,也唯有覺醒的時刻,才能清楚自己在何方。
-
了尾仔囝
「恁朋友敢是廈門人?」 「毋是啦,伊是四川來廈門食頭路的,是查某囡仔,叫著甜甜,人古意氣質擱好,是做生理的好跤數。」 「割彼間店著偌濟錢,你敢有稍算一下?」 「彼日甜甜有帶我去看過,但是頭家有事志出去,詳細的情形伊會擱敲電話佮我聯絡。」 「你佮彼個四川查某囡仔,啥物時陣熟似的?」 「熟似誠久啦。」 「既然佮人做朋友,著真心真意、好好對待人,袂使講大空話共人騙。」跛跤膨豬太瞭解自己的孩子,不得不提醒他說。 「四川查某食辣椒大漢的,毋是赫爾好騙。這遍佇廈門,無管是食佮佚陶的錢,攏嘛是伊出的。用伊誠濟錢,我該己感覺真歹勢。」 「既然伊對你赫爾好,你對伊也著起工。人佮人的人格是相等的,一定著互相尊重,毋通數想欲佔人的便宜。」跛跤膨豬再三地叮嚀著。 「袂啦,我袂赫爾現實。」 「我知影你這幾年來改變誠濟,嘛誠搰力咧拍拚,予我真安慰。雖然欲緊共你娶某,但是攏無揣著好親情,可能是緣分還未到。你若是對彼個四川查某囝仔 有佮意,這種機會毋通予錯過。」 「阿爸,隨緣啦!婚姻這種事志袂使勉強的。講實在的,我看了真開,緣分若到,伊自然著來;若是無緣,伊今仔日踏入咱兜的大門,明仔日又擱跟人走。 若是按爾,著無彩工啦!」 「你講的無毋著,娶某是欲同甘共苦湊陣一世人,若是娶來無三日又擱跟人走,彼聲著見笑死啦。」 「阿爸,著親像較早阮阿母跟兵仔走,予你鬱卒幾落日彼一樣。」 「講著彼個 查某,緊去緊好,雖然某跟人走歹名聲,但是啥人會知影,彼陣我予治仔袂放屎。」跛跤膨豬感歎著,「毋是我咧講大空話,若是像彼款查某 跟兵仔去台灣,絕對無好日子通過!」
-
我家的壁紙
年關將近,大掃除、除舊佈新是慣例,客廳的牆面,一張加持過的「釋迦牟尼佛」掛畫,從入住新房後,就是壁面唯一的妝點。心煩時,我會站在神佛面前,說說心事;出遠門時,祈求祂保佑出入平安;親人忌日,我請祂代為迴向,遙祭故鄉的親人,多年來,祂成為我精神的依託。此刻輕輕的拂拭相框邊的灰塵,內心平靜而安適,腦海中浮現故鄉小瓦房的那一面牆,那是父親最得意、最驕傲的一面牆。 故鄉小瓦房的廳堂,正面是供奉神明及祖先牌位的神龕,神龕上方巨幅的「財子壽」畫像和吉祥的對聯高懸,佔據了整個壁面,莊嚴又喜氣。兩旁的牆壁,粗糙的石灰牆面顯得簡陋而單調,然而,當大哥領到學校第一張獎狀,牆面開始起了變化,父親小心翼翼的將它貼上牆壁,隨著孩子們一一入學,獎狀數目成長迅速,一張、兩張、三張、無數張,牆面愈來愈豐富,愈來愈繽紛,也愈來愈壯觀。 父親開始構思張貼方式,他要把廳堂牆面以獎狀當壁紙,打造成獨一無二的一面牆,這是一位沒有受過正規教育,靠著雙手在貧瘠土地上打拚的莊稼人最大的驕傲。眾多子女當中,個個爭氣,雖然父親沒上過學,但是憑藉他的聰明和自學,字倒是認識不少!哪位孩子的獎狀?獲獎的原因是什麼?獎狀上的每一個字他都認得,若有不懂的字或辭彙,父親會立刻向孩子詢問,所以,久了,制式的獎狀用語就難不倒他了。家中有7個小孩,父親重新佈置牆面,學校已經裱褙裝框的獎狀掛在牆壁最上層,如帶狀般一字排開,鑲著金邊的鋁框,讓暗淡的廳堂增添光彩,接著,大哥、姊姊們依序排排站。 獎狀規格有大有小,先來後到,父親總能規律、工整的依循他自己的法則去編排,當家中最小的孩子也加入領獎的行列,廳堂獎狀已經壯觀到佈滿牆面,他是父親最大的安慰和驕傲,每當親友來到家中,那一面用獎狀妝點的牆面,是眾人目光匯聚的焦點,父親大方的接受訪客的恭維和讚美,倒是母親並未真正顯露喜悅的面容,她最常向親友講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不會讀ㄟ便罷!就是會讀才會害。」〈閩南語〉原來她是憂心學校的學費家中付不起,如果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她可以冠冕堂皇的學鄰居長輩讓女孩讀到初中,然後早早赴台當女工,掙錢幫忙家計,偏偏眾姊妹有哥哥、姐姐當榜樣,個個有好成績,個個領獎狀,母親再苦也不忍心阻礙孩子的就學路,雖然當時我相當不喜歡母親掛在嘴邊的話語,但是母親的確有她不得已的苦衷啊! 獎狀繼續增多,我家的壁紙是榮耀的累積,也是父親下田返家疲累的興奮劑,父親對牆壁的用心和執著,是我們有目共睹的。還記得那個父權如天的年代,孩子們對父親是害怕大過尊敬,從不敢違逆父親的任何意思,倒是三姐,是眾多孩子中獎狀最多的,也是最得父親疼愛的孩子,只有她敢和父親有意見相左的時候,每次,只要三姐對父親生氣,她就會賭氣的將廳堂中屬於自己的獎狀一張張撕除,少了三姐的獎狀,本來規律排序的壁面頓時七零八落,父親非但不動怒,反而耐心的一張張再貼回去,這對當時的父親,應該是最大的包容和忍讓,三姐也不敢多堅持,當壁面再次完整,父親的心,父親的笑容再度踏實和燦爛。 老家的壁紙,隨著歲月的痕跡日益褪色、日益殘破,但是它不曾離開崗位,默默的守護著牆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我們個個離開那個家,大哥也在外地另外建造了一個家,小瓦房功成身退,父親將獎狀再度撕除。隨著搬入新家,嶄新的洋房,與破舊的獎狀顯得格格不入,況且那是大哥重新起造的家,那兒會有新一代的東西加入,會有大哥他們一家人的記憶,更會有姪子輩的全新獎狀映襯,因而,父親將兒女們的獎狀一一分類和包裝,趁著女兒們過年返家時,一一歸還。當我從父親手中接過如紅包般的禮物,發現父親的臉上失卻了光彩,因為,曾經的絢爛、曾經的風光,終歸要放下,雖然這是必然,但是我知道父親心中的落寞在所難免。 我將屬於自己的那份帶回我的家,一張張省視過、回憶完、包裝好,然後安放在書房櫃子的某處角落,也讓記憶再一次塵封。心中想到父親,他老人家短暫的落寞,隨著孫子、孫女呈給阿公的第一張獎狀,應該又是另一個喜悅的開始,它會再度高高懸掛在新家,但是,那不再是壁紙,而是希望的傳承!
-
兩個冬夜
一、西邊 那人,在純白的蓮蕊深處── 勻稱、厚實的雪── 為她細鋪的半池夏塘。 外頭是咻咻的北風, 橫掃山谷中群樹; 她鼾鳴如寧靜的蟬音, 不知何時,令魘魅退卻了, 就在那晚,我得以安心寫詩, 明日的革命,相信即將步入坦途。 二、東方 那人深深進入── 蜷臥的牝鹿── 在春天的清晨── 為她細鋪的半畝森林, 她 就在泉旁憩息。 外頭是咻咻的北風, 橫掃山谷中的群樹; 使得今夜, 我變成了一名勇敢的獵詩人, 明日的狩獵季,勢將滿載賦歸。
-
芒花情未了
利用洗衣服的空檔,站在後陽台看看山,看看天空,突然被地上迎風搖曳的芒花所吸引。這塊空地屬於軍方所有,原本出租民間作停車場,鋪滿柏油,劃了數百個停車格。白天車來車往,極為忙錄,但因與住處有點距離,尚不覺得吵。可是到了晚上,夜闌人靜時,經常會被高分貝的防盜鈴響吵到睡意全消,對這塊空地一直以來就是既愛又恨。 更早之前,它是長滿雜草,常常被人偷偷棄置雜物的野狗天堂。靠入口的地方是一小塊一小塊的菜園,每到黃昏之時,就會看到一些老人家帶著孩童來散步,順便澆澆水,照顧菜園。這種場景,如果不要把眼光放在垃圾上,也蠻像是公園的。這幾年社會住宅吵得沸沸揚揚,有人看上這塊公有地,計劃蓋房子,因此停車場只好關閉。只是已經閒置大半年了,還沒動工。這塊地一旦蓋起大樓,我陽台上的這片美景恐怕從此成為絕響,想到以後可能連陽光都看不到時,不免感到憂傷。 看到芒花就知道秋深了,站在高樓上已經可以感覺到涼意。這裡的芒花是一欉一欉的,零星地從柏油地的縫細中硬擠出來。奇特的是除了芒草,沒有任何其他雜草敢與之爭鋒。在黑色的地面上,白色的停車格線中間,交錯地長著一欉欉的芒草,各據一方。平常不起眼的芒草,只有當它開花時,才會被注意到。一株株的芒花,像是被人刻意插上去的,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會以為是假的。這景緻不適合拍照,照片難以捕捉那動態之美,有些許的柔媚,些許的堅韌,一點點的孤傲。 那些年,每到秋冬季節,我們常開車到九份後山去看整片的芒花,風吹來便往一邊倒,接著再向另一邊倒,就像浪花一樣,一波接著一波,美得讓人找不到休息的片刻。九份後山的芒花比其他野地上的芒花多了一層哀傷,芒花搖擺腰枝時,常可見到幾個墳塚靜靜地探出頭來,領受芒花的深情。讓人不禁想起許丙丁的台語歌「菅芒花」:「冷風來搖動,無虛花,無美夢」。芒花是台灣人心中的苦情花,這秋天的植物,卻一直盼望著在春天抽穗,「菅芒花也有春天」,只怕春天的花太多,芒草即使開了花,也等不到人來疼惜。 我想叫那幾位窩在沙發上的老佛爺出來分享這美景,不料被嗆聲:「已經開很久了,現在才發現!」「是嗎?我怎會沒注意。」可能是因為我都在晚上洗衣服,月光下看不清芒花的美。仔細看看,靠圍牆邊的芒花已有點枯黃,確實是開很久了,不明白為何我會如此後知後覺。步入中年後,對這週遭的景物變化,反應日漸遲頓。家裡不常開伙,屬於外食一族,因此特別會留意哪兒可以用餐。每次在開車時突然發現新的店面,或是一塊新的看板,就會興奮地報與女兒知,哪知道總是被嗆聲:「開很久了啦!」這世界變化得太快,我早已跟不上,或者說不想跟上。 不知何時開始喜歡上芒花,記憶中沒有芒花,小時候甚至不知芒花是何物。年輕時迷戀玫瑰,曾經為愛送出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可我心中最眷戀的卻是家鄉海邊雷區那一片黃色的待宵花,以及自家防空洞上隨意亂開的胭脂花。金門習俗,七夕要拜七娘媽,胭脂花是小女孩最愛敬獻的供品,滿滿一把,既祈求七娘媽庇佑平安長大,看著被花染紅的雙手,眼神則透露著期待長大的嬌羞。胭脂花易謝,不若阿媽髮髻上、母親鬢角上那枝有點俗氣的吉仔花,永遠艷紅,永遠不凋謝。每次家中有喜事,所有女性賓客,幾乎個個簪上一朵,這花不開在院子裡,卻都爬上新娘的頭。如今吉仔花成了金門的意象,成了我對家鄉的思念,看到有人頭上插著吉仔花,就有種親切感,「停車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芒花再美,終究無法改變它是草的命運,不能簪上頭,也不能摘來瓶供養,更不適合種在院子裡。同樣是長在野地上,同樣是白色,比起野百合、野薑花,受歡迎的程度卻是天壤之別。倘佯在花間小道,捕捉一份人比花嬌的永恆,即使誤入百花深處,也可浪漫收場。可這芒花,不能擁抱,不能親吻,蜂不愛,蝶不來,只有當照相機的鏡頭對準它時,才能盡情地扭腰擺臀,留給電腦當桌布或印成月曆,提醒大家節氣的變化。 春華秋實,是生命的輪迴。世人都盼開花結果,種什麼花,得什麼果。只有芒花,一旦成熟,種子便隨意飛翔,落在屋頂上,飛到山坡上,流到小溪邊,不管飄到哪裡,都努力地生長。芒花用它的生命力鼓舞世人,要在逆境中奮鬥,即使沒有鎂光燈,沒有掌聲,沒人憐惜,也不要自暴自棄。當秋天來臨時,必定霸氣地佔滿山頭,用它那數大便是美的白,讓人不得不駐足驚嘆,這才是美。 世人皆愛美,我也愛美,無奈芒花的美總是讓人難以親近,看不清它原來的面貌。平常假日,喜歡帶孩子上山下海,尤其是有著清涼溪水的野地秘境。跳躍在大自然鬼斧神功劈鑿的巨石上,讓那幾根不知土地滋味的茭白筍,感受一下什麼叫作腳踏實地,或者說,頂天立地。滿山的花香鳥語,是大自然最誠意的獻禮,不應該被人破壞。只是終究敵不過頑皮的童心,時值蘆葦花開絮飛的季節,看到這花的美,使勁地折斷一根拿在手裡。 蘆葦,又名蒹葭,自古以來便是一種與人類歷史、文學、生活息息相關的水草。蘆花飛雪,騷人墨客最愛,蘆葦妙用無窮,《本草綱目》也不忘記載。為討美人歡心,偶犯點小錯,情有可原。未料,比起表錯情更令人難過的是,女兒一臉狐疑地說:「老爸,你也張開那小小的眼睛看清楚,這是芒花,不是蘆葦!」 「What」,怎麼可能?「周瑜病倒蘆花蕩」,真個是「氣煞人」。這芒花也忒無聊,跑到溪邊冒充蘆葦,騙了我一片深情。我原以為是個愛花惜花的人,剎那間完全失去信心,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像禪宗一般頓悟,當然不能與佛陀的捻花微笑相比,只是手裡的這根「蘆葦」(芒草)一直讓我若有所思,愛是什麼?曾經有一段時間,聽到芝麻龍眼的歌就忍不住淚濕青衫,「動不動就說愛我,也不問我要什麼」,「每個人都錯,錯在自己太成熟」。我的錯不在蘆花與芒花傻傻分不清,我錯在忘了理解與包容,忘了知足與感恩。
-
了尾仔囝
誠然,人是感情的動物,一旦相處久了,日久便能生情。即使他不忍心以花言巧語來騙取她,但迫於現實環境的無奈,除了出此下策之外,他又能以什麼來博取她的好感和歡心呢?倘若純以金錢做交易,他身上那幾文錢早已被搾乾了。而此時,她赤裸裸地躺在他的身邊,雪白的肌膚任由他撫摸,紅色的櫻桃小丸子任由他吮吸,在廈門最後的一夜裡,即使男女交媾對他來說已不新鮮,可是在甜甜的柔情裡,他仍舊展現男性的雄風,深入到她那盈滿著春水的溝渠裡,盡情地享受他在異鄉的最後一夜。 「楊先生,你是準備投資其他生意,還是有意頂下那家服飾店呢?」甜甜柔聲地問。 「依妳的看法呢?」 「如果談好條件頂下服飾店,馬上即可營業。如果投資其他生意則必須重新評估。說不定服飾店的成本已回收,其他投資的事還沒著落。」 「說來也是,」貓仔馬俊氣勢十足地說:「我回去後,這件事就由妳跟他們接洽,然後我們以電話保持聯繫。」 「如果談妥後他們要求先付訂金,那怎麼辦?」 「妳把銀行的帳戶告訴我,我會設法把錢匯到妳的戶頭。」 「楊先生,你真的那麼信任我嗎?」 「甜甜,豈止信任,如果妳願意,我還想把妳娶回家做老婆。屆時,妳就是我們島上最美麗的大陸新娘了。」 「雖然我們認識的時間僅只幾天,或許你對我還不十分瞭解,但在我的眼裡,你就是我尋覓多年卻又可託付終身的伴侶。」甜甜緊緊地把他抱住,興奮地在他唇上吻了好幾下,「楊先生,我們先創業再結婚,但願我真是你們島上最美麗的大陸新娘!」 於是兩人抱得更緊,軀體的接觸更加地密合,沒有留下一點點空隙,甜甜充分發揮她職業的本能,盡心地讓貓仔馬俊享受男女交媾的樂趣,比起那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新婚之夜,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一切是否真能如他們所願,貓仔馬俊口中幾百萬人民幣的投資資金將從何處來?他們家所有的房產田地全部賣掉,再加上原本的存款,也只不過是區區新台幣兩三百萬元而已。儘管在純樸的農村,他們家被歸類為「好額人」,但距離幾百萬人民幣尚遠。可是先人遺留下來的田園厝宅能賣嗎?更何況家中尚有跛跤膨豬這位大人,由不得他擅自作主。貓仔馬俊的狂言,或許只能以「說的比唱的好聽」與「吹牛不犯法」來形容吧! 然而甜甜是否相信他的說法呢?至少目前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在這段時間裡,她已從他身上獲得應得的報酬。憑她甜甜在歡場上的資歷,幾乎形形色色的男人都見過,豈會讓人白嫖,豈會拿著出賣靈肉的辛苦錢去倒貼男人。坦白說,甜言蜜語她聽多了,她的美貌和身軀足夠讓許多男人神魂顛倒。她之所以赤裸裸地躺在床上迎合男人並非自己所願,而是為了錢,為了能回到家鄉蓋一棟樓房做為父母親的棲身之所,故此不得不以女性的原始本能換取金錢。讓她啼笑皆非的是,即使她為了錢而虛應故事,但一些自作多情的男人則誤以為她喜歡他、愛他,甚至想娶她為妻。多年來她何曾沒有想過要找一個可靠的男人託付終身,然後洗心革面做一個稱職的家庭主婦。可是好男人不會要她,不務正業的男人則另有所圖,她豈是一盞省油燈。往後無論是那一個男人,倘若想玩她、耍她、騙她,她樂意捨命陪君子,大家就等著瞧吧!出生於小小島嶼的貓仔馬俊,即使在家鄉花招百出,但憑他那點小招數,豈是見過大世面的甜甜的對手?或許好戲在後頭吧……。 第十三章 從廈門回來後,為了取信父親,貓仔馬俊似乎比之前更加地勤奮和孝順,並主動地把準備在廈門投資的事,向父親稟告。 「廈門有一間賣衫褲店,頭家趁真濟錢,準備毋做欲移民去加拿大,店欲租人,衫褲欲割予人,阮朋友有去佮伊接頭,可能真緊著有消息。」 「賣衫褲你敢有內行?」跛跤膨豬疑慮地問。 「阿爸,衫褲攏是進口的高級成衣,男女裝攏有,內面有標價。聽阮朋友咧講,賣一領會使趁一領,誠好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