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浯島念真情》藍色的精靈
九十三年三月上旬,我在中午飯後,都習慣於中山林間散步,八日中午,天氣很好,春天的陽光溫暖的照著松林,我從中山林入口處步出,在「金門」兩字獨特的電話亭旁,那條水泥馬路邊,靠金門原生種潺槁樹的水溝邊,發現有一隻鳥,體型和黃尾鴝差不多大小,只是羽色不同,那亮麗的藍羽,在中午的陽光照耀下,顯得特別的鮮艷、迷人!吸引著我的心,我的腳步便被鳥影給黏著,亦步亦趨的往前走著,牠忽的鑽入那一排低矮的黃榕,在綠色的枝椏間鑽動,我怕驚動,只有靜靜的等著,果然牠隨即鑽出,飛到附近那一片聖誕紅,只是此時的聖誕紅葉子尚未長出,只有瘦長的莖,在陽光中隨著鳥搖曳,那鳥不久旋即往前飛出,前面另有一片紅鐵莧,寬闊的紅葉,低矮的枝椏,承受著輕巧的藍鳥,畫面色彩豐富,我輕輕的繞過那一叢叢的琴葉櫻,讓這一片植物為我阻擋藍鳥敏銳的眼神,我身上的相機一直找不到機會拍攝,因為那隻藍鳥彷彿好動的孩子,在一叢叢的植物間穿梭,靈活的身手,一會兒低飛,一會兒凌空,我只有讓眼光跟著牠忽上忽下,心也跟著牠低飛、凌空,忽然牠停在紅鐵莧那纖細的莖上,靜靜的望著,是找到獵物嗎?還是有什麼動靜?我只是暗自高興,終於有機會可以拍下牠那繽紛的羽色,我利用不同的角度,連續拍下數張照片。 接著牠飛到停車場不遠處的一支低矮的燈上,距離我有點遠,加上背景顏色接近,拍了之後,效果並不好,後來牠就往林中的大樹飛去,我那普通的傻瓜數位相機便發揮不了作用,於是結束了這一場「驚艷之旅」。 當天下午,我把相片存檔,請來同事協助分辨,看看那是隻什麼鳥?大家於是用心的翻閱圖鑑,同事佳沛首先根據那白色的眉斑,說應該是「藍尾鴝」,我為了慎重起見,想要再找專業的鳥類專家協助鑑定,適遇廖東坤先生來國家公園保育課,我便打開拍下的相片,特別請廖老師再仔細鑑定,廖老師看了竟然誇我拍得很好,因為一般數位相機可以拍得如此清楚,算是很好了,我聽了真是開心,表示我的努力有了值得肯定的成績。接著廖老師說:「這是一隻藍尾鴝,而且是一隻雄鳥,牠是屬於稀有冬候鳥,尤其雄鳥不易看到,能夠在中山林看到,值得和鳥友分享。」我聽了真是興奮,大家都說應該發一則新聞稿,分享大家。 我於是和金門縣野鳥學會莊西進老師聯絡,據莊老師說,他在去年冬天在太武山也見過藍尾鴝,他覺得的確可以和大家分享這種稀有冬候鳥的鳥訊。 第二天中午飯後,我和同事鸞一起散步在中山林,我們走在林間,我和她分享春天植物的生命風華,說著,忽然在松林下,掉落的松針及灌叢間,有一隻藍色的精靈,翻飛著,我連忙告訴同事鸞,這是昨天我看過的鳥,據說是屬於稀有的冬候鳥,叫藍尾鴝;於是我們兩顆心,便一路讓藍尾鴝牽引著我們的目光,但是牠實在像個好動的孩子,這一片樹林成了牠最豐富的生活空間,但是牠很快便飛離了我們的視線,我們有些悵然若失! 不過當我們走在杜鵑花的那一條水泥道上,又是電話亭旁,藍尾鴝再次出現,有趣的是有一隻冬候鳥藍尾鴝跟在牠身後,彼此追逐著,適巧同事雯也散步來到這裡,我們便把這美麗的邂逅和她分享,我們三人一起守著兩隻鴝鳥,不過黃尾鴝忽的往遠處飛走,只留下藍尾鴝在松林間穿越,牠似乎喜歡在高而突出的枝條上攀飛,我的相機比第一天更沒有用武之地,因為牠飛得更高,而且在枝椏間,光線不夠,所以無法拍下好的鏡頭。 其他的同事知道之後,紛紛帶著望遠鏡,想要尋覓芳蹤,但都未再和牠相遇。 從圖鑑上了解,藍尾鴝,體長約15cm,雄鳥羽色鮮明體上部為藍色,體下部為白色,體側為橙黃色,有明顯白色眉斑;雌鳥體上部為橄欖褐色,尾暗褐色,外側尾羽為褐藍色。 在台灣,每年l0月至翌年4月在2800公尺以下開闊地易見,在金門則為稀有冬候鳥;喜歡單獨在砍伐後林地、菜園、果園覓食或停棲於突出之物體上,姿勢挺直並不時擺動尾部。領域性強,不怕人,受驚嚇僅作短距離飛行。 據了解,牠時常在地面附近跳著捕捉昆蟲,還不時緊張地顫動,牠的註冊商標‥鮮豔的藍尾巴,你一看就知道,這是藍尾鴝。 雖然雌、雄鳥的體色差異很大,藍尾鴝的註冊商標,藍色的尾羽卻並無二致;雄鳥身穿藍色大衣和白色襯衫,臉上還有條白色的眉斑;而雌鳥全身則為不起眼的欖褐色,相形之下質樸許多。 和藍尾鴝一起追逐的是黃尾鴝,據圖鑑上說,黃尾鴝身長14公分,是小型的鶇科鳥類。雄鳥頭部銀灰色雜有淡棕色的斑點,臉黑色,翅膀及背部褐色,雙翼各有一塊大白斑。胸腹腰都呈鮮艷的橙紅色,尾巴中央羽毛黑色,但兩側亦呈鮮艷的橙紅色,非常亮麗。雌鳥頭、背、胸褐色,其餘與雄鳥類似,但顏色較淡。從網路上讀到有關黃尾鴝的故事,據說黃尾鴝美麗的色彩,曾被五代後蜀名畫家黃荃精確的畫在「珍禽圖」上,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大家有機會上台北故宮博物院,可以仔細的欣賞。 三月十日,藍尾鴝的新聞稿見報後,有讀者來電,詢問相關消息,並且以為我們要辦賞藍尾鴝活動,當我說及莊老師在太武山也有看見藍尾鴝,來電的鳥友說要和莊老師聯絡,要和莊老師一起上太武上尋找鳥蹤哩! 隔幾天,我居然在夢中,遇見藍尾鴝,於是有一天中午在飯桌上,我告訴同事凡,說這樣我應該是見過藍尾鴝三次囉!可見大家對藍色精靈---藍尾鴝的狂熱!也許牠仍在中山林尚未離去,歡迎鳥友一起來和藍尾鴝做朋友,欣賞牠美麗的色彩。
-
《老照片‧說故事》瓊林攝影社歷史作見證
民國三十八年以前,金門島上的居民仍靠燃燒柴火煮飯,因而草木被耙取一空,放眼童山濯濯。國軍十萬大軍突然退守金門,沒有碉堡、營房遮風避雨,幾乎都是「強行借住」民房,很多傳統四合院的客廳成了官兵擠身睡覺的「統鋪」,廂房則成為炊事的伙房。 當時,瓊林算是島上最大的聚落,尤其,地處金門中間狹窄的重要位置,據說「古寧頭大戰」一役,共軍原本瞄準中蘭與瓊林強行搶灘登陸,因當晚夜黑風高,東北季風太強勁,指揮船被吹偏離航道在嚨口、安岐和古寧頭一帶登陸,經二夜畫激戰,最後東半島戰車馳援,共軍不是被殲滅,即被俘擄。換言之,倘若當時共軍在瓊林登陸,金門被切成東西兩半,歷史可能早已改寫。 由於瓊林、小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而兩村駐有重兵,師部設於緊臨太武山下的小徑,建有「武威」電影院,帶動附近做阿兵哥生意的商店林立,部隊營房、坑道未大量構建之前,瓊林民房仍駐有大量部隊,不但興起瓊林街,連最時麾的照相生意也因應而生。 圖為民國五十年四月二十六日,美國海軍之友組團來金參訪,一行人 抵瓊林了解戰地軍民在砲火下生活情形,當時,在金門照相界極負盛名,後來曾任台視駐金記者多年的顏伯仁先生開設的「瓊林攝影社」亦入鏡,為瓊林曾經繁華一時,留下歷史性的畫面。
-
詩四首
遠行 夕陽西出陽關了 他笑成一條玫瑰絲巾 跟著滾鼓的落山風 飄向一片蓊鬱的朦朧 野山芋撐開墨綠的傘 護衛他沈沈入夢 不讓姮娥 偷窺他臉上的殘紅 九十三、四、十二 危牆上的小草 感謝那粒鳥糞 讓我在危牆的安全島上 擁抱半個春天的乳房 吮出一線生命的希望 風爺是失舵的快船 撞得我東倒西歪 還罵我是牆頭草 哦,生存不易 誰知道我內心的傷悲 九十三、四、十二 糊窗的報紙 那張糊窗的報紙 被野風撕了又撕 標題撕成哀傷的輓聯 年號撕成斷代的歷史 冷白的月光下 幢幢是招魂的幡子 哦哦 那兒有還魂的仙丹 復活那斷頭缺腳的史詩 九十三、四、十四 天上人間 是誰扣響雷公的板機 烏雲的肚皮開花了 雨落了 風起了 滿山憤怒的油桐花 決以顛覆傳統的四月雪 向變調的氣象 裸身發出諷刺的豪笑 九十三、四、十四
-
返鄉見聞錄
海灘 天空依舊是好藍,只是綿延的白色沙灘不見了! 驚訝!原本以為這該是永遠不變的組合,藍天搭配白色海灘。 出了家門沿著小路,往海的方向走,不到五分鐘,我就能丟掉鞋子,光著腳踏在細白沙灘上,走啊走,走累了躺下來,仰望透徹藍天、白雲朵朵。 但眼前:::沙灘全走樣了,怪手入侵、瘡痍滿目,除了驚訝、還有一種失落! 從來也沒有想過我的秘密基地就這麼被毀了。彷彿小時候的回憶,也就這麼的被鏟掉了。這裏是我每次回家的必定行程,我始終相信,不管我離家多久、多遠,那片海灘將永遠為我保留,或者該說是那是屬於我的海灘,就像前往「稚暉亭」那條長路一樣,騎著腳踏車,慢慢的踩啊踩,筆直的路、兩邊高挺的木麻黃,一路上有我的老朋友,麻雀、老黃牛。那一年回家時,赫然發現木麻黃被砍光時,我傷心過一次、在心中吶喊過:是誰問都沒問過我,就把這一切奪走了,這條路我有感情的啊! 小學二年級開始學著騎腳踏車,起步跌得四腳朝天、膝蓋黑青、在這路上;學會了、每天放學吃晚飯前,騎著車、沿著這路到了稚暉亭,繞上一圈,那是一天中的大事。這習慣上癮了,國中、高中放學後,一樣得這樣繞上一圈, 才願意甘心的回家吃晚飯。到台北後,這癮沒戒,每次回家也都得這麼繞上一圈,才算是解了這日思夜想的饞。 如今再見這片受了傷的沙灘,我的傷心又添一筆。開發終究還是帶來了破壞,而這一次它破壞的是我年少時快樂的秘密基地,是我以為可以永遠深藏我心的美麗圖案。『水頭』水之源頭,竟沒了海水正藍、沒了讓人迷戀的海灘,這可怎麼辦才好呢? 原來所謂的「開發」就是這麼回事,過程差不多;當硬梆梆的機械設備進駐之後, 有些美好的事物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這我早就該警覺到,只是萬萬沒想到 ,這一次的開發、這一次萬劫不復破壞的,和我的關聯,竟是那麼樣的緊密。 望著我的海灘、我繼續心疼!不能理解的是:當『開發與生態平衡』已經成為全球潮流的今天,怎麼還會有人如此肆無忌憚的毀掉這美麗海岸線,於心何忍啊! 商港興建帶動家鄉發展,這聽來是很好的前提,但是我們常常在媒體上見到、聽到的「環境影響總體評估」呢?如果有,我的沙灘應該不會不見了;:: 以前不清楚自己對生長的土地有著多少的愛戀?這次望見她天然純淨的樣貌日漸消失、當那份不由自主的難過湧上心頭時,我明白了,原來那樣的愛戀,既深且重。 從「稚暉亭」再往海軍軍營方向走,那是撿「深水海螺」的必經路線。祖母領著媽媽、媽媽再帶著哥哥姐姐們,浩浩蕩蕩的一行人,穿上雨鞋,提個鐵桶,再加長條鐵鉤;我呢?則是那個最小的蘿蔔頭、總是腳步跟不上、半走半跑的落在最後。祖母和二哥是撿深水螺的高手,這對祖孫藝高人膽大,總能在岩洞和大石塊裏,找尋到平常人找不到的大型海螺,一個下午下來,收穫不小,每個人的桶子裏裝滿了大大小小的海螺,夕陽西下時,坐在海邊大石塊上頭,看著海水往上漲,吃著早先預備的小糕點,再配上鐵觀音茶水,那份滿足和幸福,想起來總是甜甜的。 現在還有人會去撿深水螺嗎?或者說現在還有深水海螺可以撿嗎?我不知道。車子經過軍營再一路往裡頭走,那些海邊大石塊不見了,原本像是深不可測的山林,不再是林木茂密,矗立眼前的是鋼筋水泥打造的塔山發電廠。高聳的圍牆裏有什麼呢?我不想探究,只是直覺這水之源頭的村落,似乎又失去了一片好山林。開發就得犧牲嗎?這一問、挺沉重的!大自然與人類想打造的經濟大夢,孰重孰輕?這會不會又是另一次忍痛的鏟除呢? 海洋、山林不見了,現在我們不會後悔,但五十年後、一百年後呢? 「金門」這海上之島,會不會淪為人工島嶼呢?到時候,人們會說:我們需要海灘、需要山林,於是乎,人們又辛苦的來個人造海、人造沙灘、人造山林,讓孩子們面對的將是人工打造的、假的大自然,這樣的例子,在世界各國都有前車之鑑,既然金門開發得晚,都見過、也知道那些慘痛的例子,何苦再重蹈覆轍呢?既然有機會避免,為何還要悶著頭蠻幹呢?這是我心疼這片土地的癥結。 在村子附近的海邊、山頭,繞上這麼一圈,各項大小工程進行著,我不知道大家看到了什麼?是欣欣向榮?是邁向國際大港、日後的經濟樞紐? (上)
-
《老照片‧說故事》鄉僑典範楊誠燦
現在金門的鄉親或許知道「楊誠燦」的人不多,可是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巴生坡的鄉僑中,可是無人不知、人人尊敬的人物,他的聲望,與僑界領袖楊誠財、李朝第等傑出僑彥可說是等量齊觀。 楊誠燦先生是三鄉湖美人,是一位忠誠厚實的長者,與許許多多僑彥僑賢一樣,胼手胝足,刻苦耐勞是他奮鬥的不二法門,事業的成就使他更惜福、造福。民國三十五年,即在巴生港與僑彥李朝秋、楊誠財、李朝第、陳維長、李增意等人發起成立「雪蘭莪金門會館」,連任七屆委員,並擔任總務、交際等職務,是會館的守護者。個人與誠燦先生相知不深,相交卻很早,每次誠燦先生伉儷返鄉省親,都會在華僑協會理事長陳卓凡鄉賢邀請下參與接待,每次都能相談甚深且相與甚歡。 民國五十七年九月誠燦伉儷返鄉時,曾受地方人士熱烈歡迎並合影留念,前排右五為卓凡先生,其右即誠燦先生(僑字之下),再右為救總董國駿、名醫顏天淵及前福建省主席吳金贊,後排右起為林朝文、陳臻超、李水賜、王秉垣、李智中、陳永鵝、歐陽晚池及李增宗與筆者,前座左三為誠燦夫人。
-
十字架項鍊
朋友雅慧送我一條十字架項鍊,好美!好美!她說只是個紀念品,希望我睹物思人,莫忘了她這個好朋友。怎麼會呢?金門距離花蓮說遠不遠,只要有心相見,坐飛機,最多半天也能見到面。何況現在電話、手機、伊媚兒都很方便,想要忘了她還真不容易呢! 看著這條項鍊,使我想起四十二年前,居住在台北縣板橋鎮,就讀初中一年級時,每天上學放學都會經過一座美輪美奐的天主教堂。基於好奇,有一天和同學進去閒逛,遇到一位慈祥的外國籍神父,他用中文與我們交談,洋腔洋調的發音,引起少不更事的我們一陣陣竊笑,神父亦不以為忤,與我們時而中文時而英文的閒談。當神父說英文時,我們聽不懂,更是笑鬧不止。由於相談甚歡,神父約我們星期日再去教堂作禮拜,臨走還送我們每人一條十字架項鍊。我高興的立刻掛在胸前。回家時,愛現的給弟弟妹妹看,沒想到竟被父親搶去,丟掉。父親是基督徒,他不准我再走進天主教堂,也不准我再去見神父。那條美麗的十字架項鍊與我只有短短不到兩小時的緣分,卻成了我一生難忘的回憶。 我曾聽一位基督徒說一個有關十字架的故事。他說:「佈道家葛理翰用過一個例子說明十字架是救人生命的。葛理翰說:『在蘇聯有一個跳水選手,晚上進游泳池練習,他直接爬上跳塔,站在跳水板上,張開雙手,準備跳水時,看到自己的影子,在游泳池形成一個十字架,於是他驚覺游泳池裏沒有水。他相信是十字架救了他的性命,因此他接受了耶穌的救恩。』」 十字型的東西,並不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專利,有些人喜歡配戴十字架項鍊或飾品,只是為了好看,並沒有特別的意義。雅慧不是教徒,她送我這條項鍊,也是因為「它」漂亮。在我來說它不僅漂亮,還有雅慧的友誼,以及我少女時期的遺憾和回憶。
-
仙洲鳥語─初探篇
欣見金門日報於93年2月12日第3 版的右下角一則新聞「鳥類生態解說教師研習訓練 金管處二月下旬舉辦 即起受理報名」的訊息,這新聞一上報,可讓咱們考慮了一整天,有關金門國家公園舉辦的各項活動,從以前孩子還小的時候就常常帶領他們參與,期望能培育出接近自然、喜愛自然的孩子。經過這些年的帶動下,見他們健康、自然、熱心參與各項活動的成長軌跡,有些安慰,家教、身教的影響,是在自己的期望中見到了一些成績。 以前孩子尚小,我們有雕琢他們的義務,自認不缺席下才有快樂學習的他們,而以後的日子就由他們自個去體會、發展了。對自己有些放下責任般的心境下,要規劃自己未來的生活,以前很嚮往國家公園員工們的工作環境與內容,而自己這輩子在不可能轉行的考量下,很希望以後能有空投入他們的義工行列,奈何在「僧多粥少」下,這些年來不見國家公園招收義工的訊息發布,有些悵然,而這回鳥類生態解說教師研習訓練,不正是投入義工行列的捷徑?思考一整日後,我決定投入,雖然,我不善交際應對,個性有些害羞,但是將我所知道的訊息傳達給別人,這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日後若有機會當賞鳥活動解說員的時候,只要是在假日期間,我應能勝任下我決定投入。於13日截止接受報名的限制下依規定以傳真或mail基本資料及三至五百字自傳到金管處保育課陳秀竹小姐處。秀竹教官是我就讀高中時的教官,日後又曾是同事關係,故而利用一節空檔時間在打字速度慢的考量下,以A4紙張隨手寫出簡單自傳一則如下,傳給秀竹教官: 「小時候與田野為伍,那時是以農忙為主,成長過程中常與大自然為伴,直至學成返鄉服務後,面臨結婚、小孩的到來,時間被家事工作佔去大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適合孩童的活動我們都盡量的投入。曾經多次參與金管處所舉辦的各項戶外環保生態的活動,賞鳥也曾是全家人的共同話題。如今小孩漸長,逐漸步入空巢期的前刻,我該為自己計畫下半輩子該走的路,也該為自己的興趣活出自己。國家公園有這培訓計畫,望能接受完整的賞鳥常識,也為日後為完成多年的想望當國家公園義工,鋪設一條坦道。 健康、樂觀、開朗、有活力是高職生給我的評價。從事教職這近二十年來,望能與學生一樣的心境,來度過每一天是我的處世之道,也因學理工的性向下,對生態環境的保育,常常在課堂上跟學子們宣導有關訊息,也常鼓勵學子們走出戶外多參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故而自己先走出來望能有這學習機會」。 17日接獲備取第三名通知,有些失望,但強求不得與隨性的心情下,下回有機會再參加吧!不料18日又接獲通知,因有些人不能完整參與連續六週,利用週六上午九點至十二點的課程訓練而退出,以至於使咱們備取生被推擠成為錄取生,天助我也,這真是自我進修學習、再成長的好機會。 以下願將課程內容與所學得的心得提出與讀者共享,一方面能將國家公園辦此次活動的理念│增加地區賞鳥、愛鳥、注重環保理念的人口數成長,一方面經由整理彙總,才能使自己的知識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來當作日後解說宣導的本錢與付出。 21日早,在霧濛濛的天氣下,大夥都趕在九點前陸續到國家公園行政中心二樓第二會議室,辦理報到手續之後,首先由秀竹教官開場白,說明這回課程的內容:包括3次室內課與3次戶外實習。這次的課程是金管處精心策劃的培訓賞鳥解說員,由於以往的經驗累積下來,發現金管處每次所辦的賞鳥活動,在大家的熱情參與後,對地區賞鳥、愛鳥人士似乎沒有明顯的增加趨勢,故而有本次的培訓計畫,期望能提高地區賞鳥人口數,若果此次有不錯的成效,那下回金管處便會朝此目標策劃,再多開幾班課程,或是開進階深入的課程,使這賞鳥的種子能開花結果,進而影響週遭親朋好友,讓大家共同參與,關心我們金門這塊土地,也希望我們大家珍惜這難得的機會,把握每次上課的學習機會,避免浪費資源,也希望大家學習愉快。
-
《咱的俗語話》俗語中關於家庭教育的看法
俗語是民間經驗的累積,一句有趣且切合庶民生活的話語,經創造出來,口耳相傳,或有修改潤飾,或者代代流傳,都是民間的智慧結晶,往往告訴我們不少值得思考的問題,對於教育,也可蒐集到一些看法: 有人以為人受天生的條件限制,所以父母不怎麼樣,孩子也好不到哪裡去,「教會變,狗會夯葵扇。」如果教育能使之改變,那麼狗也會拿扇子了。意謂再怎麼教,本性難移,道出了教育的限制。然而,也有較樂觀的,父母才智平庸,子女卻成龍成鳳的大有人在,「歹竹出好筍」這話,就是說父母不怎麼樣,子女卻成材,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必定比不上自己,好好教育才是更重要的。 成就一個人,給他生命只是一種本能,雖說重要,但比不上教養他更為重要,也更為困難。少數人以為生了孩子,就很有功勞,盡了父母責任了,於是有「生子不是師父,餵子才是師父。」這話,提醒父母,養育孩子才是一大學問,還有「生的放一邊,養的功勞恰大天。」認為養父養母的功勞,大過生父生母。 小孩成長有一定程序,有養育的經驗,民間也就歸納出孩子的生命歷程了:「七坐,八爬,九發牙。」通常是七個月會坐,八個月能爬,九個月就長牙齒了。證之實情,還真有道理,媽媽可以從這俗語,看看孩子是不是長得健健康康的。另有「會行晬一,昧行晬七。」是說小孩開始學走路,會的話一週歲時就會了;較不會走的,一直要到一歲七個月才會走。孩子發育有快有慢,這俗語還指出了可能的彈性時間,所以孩子長得稍慢,不要太擔心,也許是「大器晚成」哩!至於這句「三歲乖,四歲礙,五歲掠去 。」是說小孩子三歲的時候很乖,四歲的時候常鬧彆扭;五歲的時候,怎麼講他都不聽,乾脆殺了算了!相信養過孩子的都會有這種感覺,小時候很可愛,大了有時挺氣人的,只是說要殺了是氣話,怎麼捨得呢?還是再耐心開導吧! 子孫的賢孝,是很重要的,所以說:「好田地,不如好子弟。」一個家庭的興旺,實在可說寄託於此。至於教育的原則,在俗話中,也有一些經驗之談,都是很有道理的,試整理如下: 一、惡從小處改:許多惡習是從輕微到嚴重的,所以看到孩子有偏差的行為,不要以為還小,或是認為沒什麼,就放縱他,因為這會使他變本加厲的,「細漢偷挽瓠,大漢偷牽牛。」說的真好,小時候會偷瓠瓜,長大了就會偷牽別人的牛。所以惡習千萬不可姑息,正是「細孔不補,大孔喚艱苦。」孩子犯小過錯時如果不教他,到了鑄成大錯時就要叫苦連天了。 二、以身作則:俗語以小動物作比喻,十分貼切:「大狗爬牆,小狗看樣。」小孩會學父母的作為,有樣學樣,所以為人父母要以身作則。「序大沒好樣,序小討和尚。」做長輩的有壞榜樣,做晚輩的會做得更壞。而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孝順,但是自己也要孝順父母才行,因為「草索牽俺公,草索牽俺爸。」你現在如何對待父母,你的兒女將來就怎麼對待你,沒有好示範,孩子總沒好作為。 三、要教有用的教材:「教子泅,不通教子爬樹。」這是說:要教孩子游泳,不要教孩子爬樹。意思是要教孩子比較有用的技巧。現代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要求先教導關於生活的能力、職業的技能,以及參與社會的智識,也是相同的道理。 至於教育的方法,即使是教育學發達的現代,也難說有固定的模式,權衡之間,可說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只是終究歸本於對孩子的慈愛之心。在俗話中,對這個問題,也呈現出不同的主張: 有主張嚴教的:「葉子沒挽不成欉,囝子沒摃不成人。」葉子如果沒有摘掉一些的話,就不能長成茂密的叢林;小孩子沒有打不成器。因為過寵會產生流弊的,「寵豬夯灶,寵子不孝。」還有「寵錢會富,寵子賣厝。」對豬太寵了,牠會跑到廚房來扛灶;太溺愛孩子,會使之不孝。節儉會富有,過度寵愛兒女,最後很可能要賣掉房產來收拾後果。 也有看到過於嚴厲產生反效果的:「嚴官府出厚賊,嚴父母出阿里不達。」怎麼會這樣子呢?因為「輒罵昧聽,輒打昧疼。」常常責罵,孩子是不會聽的;常常打,習慣了也不會覺得疼痛。原來孩子被打罵得麻痺了,完全不怕,反而助長了反抗心理,結果更加不成材。 所以教育總是兩難,正是「捏驚死,放驚飛。」就像握在手中的鳥,太緊了會死掉,放了又肆無忌憚地飛走了。對待小孩,如果太嚴格了怕他受不了;但若是太放鬆了,又怕他不當一回事。還是要「扑返扑,疼返疼」對孩子要正當管教,不能太放縱,該疼愛時也要能表現親情才好。 教育的困難,常讓為人父母者感嘆,「甘願擔領一斗米,不願擔領一個囝仔僻。」因為小孩太會找麻煩了,寧可負責出一斗米,也不願意負責帶小孩。特別是「學好三年,學歹三對時。」學好要很久,學壞卻很快。因為壞事總牽扯到人欲,一經引誘,往往陷入其中,例如賭博,引起人貪欲,許多人一學沉迷,而傾家當產,也無法自拔。教好的偏偏不學,反而往壞的地方去。恰應了:「人牽不行,鬼牽溜溜走。」然而,讓孩子誤入了歧途,或是到老才肯學:「食老,才想欲學歕吹。」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是害了孩子,「養子不教父之過」,還是本著愛心與耐心,好好教育子女,才是對下一代真正有益的。
-
粽香飄情
畢業在即,仍舊是鳳凰花開花落,仍舊是木棉花落葉綠,而我的心情是不同的,當我看到同學間在互送著粽子,吃著粽味飄香的粽子,不禁令人想起一段已逝的大學美好時光,我一輩子也無法忘記那一段楊柳依依,往日已矣的友情歲月,可貴的友情至今仍然持續進行著,我們分散在不同的地方教書,彼此之間的友誼勝過老師和我們說的「兩粒芝麻」的友情故事。 孟夏草長,薰風拂面。今年端午未到,就已經粽香飄散,平時就能夠大快朵頤一番,然而,到了烈夏之季,粽香不再只是粽香而已。我看到同學在畢業之際,大學指考的前夕,能夠互相勉勵,博得一個好彩頭,希望有更多的同學繼保送甄試之後考上理想的大學。「粽香飄情」,不只是吃出同學間因緣聚會的情長時短,更體會到彼此內心深處濃濃的友誼芬芳。大家都希望藉由粽香傳情,傳出那一份新意與心意,讓每個同學都能藉著鼓勵、打氣,擊出全壘打,得到圓滿結局。每個同學都能「包中」,走向人生的另一階段,開啟新生活的里程碑,踏出穩健的步伐來追求實在夢想。 雖然我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但是過去所走過的路,仍然一直沉澱在心裡未曾離去,也一直提醒著我生命活著的動力,在於來自過去與現在的點點滴滴,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然而,無庸置疑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意義遠勝於憑弔輝煌的過去。四年的大學之夢,就在我的憧憬與盼望之下,悄悄地展開屬於大學的青春夢想,來自於台灣各地的同學們聚首於此,於此也開啟了「有情世界」裡的分分合合,也把彼此初次見面交換的愛與恨,情與愁,都盡為流水付諸東向,殘忍而現實的世界告訴著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戀愛不代表人生的終站,就像學習的旅程一樣,只是一個中繼站,中途停下來歇息,不是久居之地,但仍必須一直走下去,不能與世人隔離。最後,終究覓得一條人生的歸途,一個方向或許多方向,關於前面所走過的路,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大學四年過了四個端午節慶,一個人身處異鄉的情病,讓我想起「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詩句;讓我感受到親人沒有在身邊的孤獨,還好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夠在特殊的節日伴我度過「過慣一個人的日子」。但無論是我一個人或是友人群聚一堂,我也都能把生活安排好,也許到精明一街喝杯咖啡、逛逛書局,上舞蹈課、鋼琴課、學彈琵琶,也許到台中朝馬站搭國光號北上到美術館、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走走,要不然就是一個人搭著火車沿著海線到高雄。好友都說我一個人生活會不會太悶,常問我這禮拜要做什麼活動?或是上禮拜我在做什麼?我時而回答時而不語,因為我覺得很難回答,索性就不說了或隨意答之。然而,好友並沒有在意我的反應會如此,也一再地包容我,一再地體諒我,只要好友們沒有回老家,便留下來陪我,在大學的這四年,我們的友情與日俱增,誰也沒有想過要再考轉學考,另一方面也是當年學校中文系師資不錯,有一些我們共同敬仰的教授,所以我們很有默契地留在學校,繼續完成未竟的學業。我們共度大肚山上昨日的餘暉,無法細數晨起宿舍窗外的羊蹄甲花瓣飄落,無法忘記數個停電的夜裡,大家在晒衣場的納涼、談笑,談著常有衣服不翼而飛的事情,我們卻不敢在夜裡來捉小偷的膽怯。雖然我沒有再常常一個人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我們共同努力來完成眼前要緊事,那一種感覺令人十分興奮與愉快;雖然一些興趣都已暫時停擺,而我們的心靈始終緊緊相繫,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情,彼此都成了對方的最佳幫手。 我永遠忘不了大學時代端午佳節的那一個星期,好友每天給我一個粽子,無論是來自北部的粽子、客家人的粽子、南部的粽子都充滿著愛心與關懷,讓我不僅能嚐鮮,我的心更是收到滿滿的祝福,也讓我體會到人我分際是沒有距離的。年年都有端節粽香,但此情此景已不復見,那一星期的粽子如果一口氣吃完是挺嚇人的,好友竟不約而同地每天給我一個,現在想想,如果現在每天吃一個吃一星期,滋味也不如當時的香而不膩,軟爛順口,因為當時整串的粽子象徵著友情「結實纍纍」,其情其義早已經化為涓涓細水,長流不已。 「心花不隨秋風落,永存鮮美照人生」這樣的話一直在我的腦海盤旋不已,對於自己所追求的一切做了重新詮釋,我覺得人生必須有夢想,但在夢想達成之前,不要忘了眼前的成果及幸福。大學生活永存在我的記憶匣裡,粽香飄散的日子也許不只一日,因為粽香已經象徵著一段友情的發酵與飄香,今後的每一次粽香,在我的心裡已經是一種沉甸甸的記憶,拔脫不出來了,也是我記憶中永遠的刻痕。今年我帶的畢業班畢業了,他們正往自己的人生方向走去,未來的人際群則更加寬廣,我祝福班上同學前程似錦,所有畢業生皆能快樂畢業。 畢業的季節,百花飄香揭開了整個活動的序幕,學生感謝所有的師長,與一路上扶持的同學相互勉勵;而粽香飄情傳送著同學三年來晨昏與共的讀書時光,以及有情有義的情感,我勉勵同學面對逼近的大學指考考試能夠以平常心看待,希望都能夠博得滿堂彩。
-
《老照片‧說故事》金門太武山「毋忘在莒」勒石
民國四十年十二月,先總統 蔣公巡視金門,居民薛季芝等地方文化界人士多人,聯名上書 蔣公乞題墨寶,以誌留念, 蔣公親書「毋忘在莒」四字,勉勵前線軍民,團結奮鬥,效法「田單」精神,立志復國。全縣軍民無限感奮,乃於民國四十一年春,各界特擇於太武山巔摩崖鐫銘,以為國人永垂紀念。 民國四十三年,太武山乃列為軍事管制區,並禁止攝影,當時我們幾個年輕人,目的地是「海印寺」,均是徒步操古老小路石階上山,遠看「毋忘在莒」勒石,如同一面鏡子,純係好玩就拿起小相機拍了下來(如圖)。依照如此角度,顯示當時山上是不毛之地,似乎太武山變得矮小又光禿一片,那像是軍管重地。如今近甲子的時光過去,太武山上已是綠樹成蔭,再也無法獵取到如此珍貴鏡頭。 「毋忘在莒」勒石,如今已成金門的名勝地標之一,也是遊客參觀拍照留念的勝地。
-
詩作兩帖
◎涅槃 纏了枯瘦的軀身要實習這遼闊人生 很久很久 我就沒有渴望 在和您相遇的前世今生雨露 漸成萎頓的渾身要掌起仰天綻開碧綠 還有一口氣 活著 存在逆流都可能已是虛無灰燼 當每顆藥丸朝向體內逡巡出擊 接近的天國更接近笑聲 您說 懶得理太多的死亡 合掌 回眸無捨 沿向峻嶺沼澤築高舞台吟詠自己 敲開宿命曠亮的歌 在最後鎂光燈前一一答謝 ◎人生戲碼 窗雨疾疾揮毫滿地淋漓狂草 字跡歪歪斜斜都是破的傷噤 兩行冷的淚擊潰崩解從容的水聲 我讀著鏘鏗流淌而去的絕句暗香 放眼屋室藏藏躲躲起伏皮囊 叮叮咚咚落款不斷迫近的世事風雪 這千山萬水挖墾濕的人生戲景 我已忘了沾有一身攀爬歲月危崖 在悄沒悲歡中完成煙花淡去紅顏
-
《耕心小札》為生活加點創意
昨日友人告訴我,她在家中將一簡單至極的三合一咖啡,加上自己庭院種的一小葉土薄荷入內,那種令人驚喜的味道,是從未擁有過,真是美味極了!她說不經意的小動作,使她一整天的心情都漲到最高點,做起任何事情,也是份外有勁。看她沸沸揚揚滔滔的敘述著,興致是如此的高昂!我也感染那浪漫的情懷,決定等會兒也來仿效一番,學學別人的幽閒雅趣,讓生活增點姿采。 其實,金門人算懂得生活了,比起許多台灣人,每日忙忙碌碌、鑽營算計,真是給生活很大壓力;依我在金門的這些年,看著人們輕鬆自在的來來去去,雖然此地年輕人少了好多,但怡然自得的模樣和處事的態度,都這麼地從容不迫,腳步放慢了,壓力自然小了;我認識的某些朋友,就說這兒是個「世外桃源」,她們維持一貫的活力熱情,想在此地奮鬥與學習,對此地有著深厚的感情,這是件頗值可喜可賀的事情! 有個同為嫁來金門的台灣朋友,剛開始很喜歡這兒,但由於簡樸的生活過久了,難免會煩膩,她想起在台灣時,會製作些手工的小玩意兒,便再把這點子取來用用;她有時邀了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聚聚,一起研究小把戲,雖然我們相識並不很久,但對生活的熱誠倒滿一致的,常常自己摸索變化些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很有趣味性!她每回去到台灣就會往DIY大賣場或特賣商店鑽,找尋些可愛稀奇古怪的原料,帶回來與同好們分享,有次做了最近流行的透明香皂、不透明肥皂,大家玩的不亦樂乎!那種創作的新鮮感及製造過程該注意的事項,都使我們獲益良多,當中所衍生的樂趣及反應,全是個彌足珍貴的經驗! 這陣子,另有個朋友迷上了另一創意小東西,發現自己製作香水蠟燭、果凍蠟燭,非常有趣!它可延伸出好多相關的玩意兒。找了個假日,我們帶了兒女共同參與,她拜託老公開車,載著大伙兒到海邊,撿拾些「免費」的貝殼枯枝沙石回來,著手佈置自己的創作,每個朋友都像個美術家,花盡巧思、精心調配出一個個藝術品,舖好底部裝飾,加上液態蠟進去,哇!五顏六色的蠟交流奔放,流動交錯盪漾成美麗的圖畫;沒多久時間,一幅幅一座座誘人眼光的景象呈現了!透過精心設計的成品,果然不同凡響!而且我發現孩子們投入的心血,一點也不輸給大人們,還真想頒個「最佳創意獎」給他們哩!好好鼓勵這些肯動手又愛動腦的未來主人翁們。 還有個我在台灣未婚時,就認識的金門姑娘,她也回金門來定居了。在我印象中,她算個極會過生活的人,雖然每天有一堆事在忙著,但她總能不疾不徐的處理得有條不紊,生意更做得有聲有色、賺大錢,且可悠哉遊哉的過日子,家中不時是窗明几淨、一塵不染,讓人好生欣羨喔!她每日都會留點「空白」給自己,將家中某處小角落淨空,擺上簡單的小桌椅、小盆栽,素雅樸潔的感覺,很是舒服。每日在此讓心情思緒得以沈澱,她說:「每天都是辛辛苦苦的忙進忙出,為的是一家人的溫飽,若不留點空間給自己、善待自己,很容易精神崩潰呢!」我同意這個想法,為生活加點創意,在現代人來講確實是頗為重要的。 相較於早期的人,普遍思想較封閉放不開,反而是現階段生活安定、無憂無慮的金門人,更懂得釋放自己、回歸自然,雖然是顯得散漫慵懶,無過度的競爭壓力的得過且過;但能懂得在平凡的日子當中,找尋屬於自己的快樂自在,就能過的很踏實很滿足,唯有如此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人生。所以生活需要多些創意、加點想像,試著為自己及家人捕捉共同的喜好,留作回憶與認同吧!相信您的生活滿意指數,也會提昇不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