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視野》自在
自台灣退伍7年,即將年滿35歲(57年次),還未曾被國家「教育召集」的我,今年九月在金門被召上了,使我這金門女婿開始有點「驚慌」! 當兵的日子,對我來說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覺得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見得「有用」(特別是像軍隊這種以「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邏輯為主軸的全控機構),第一次覺得仁愛、良善與忠實不全然是與人良好互動的不二法門,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強大的團體約制力::::,「驚弓之鳥」可以相當貼切地形容我初入伍的情況。 這樣的日子是不是又要來了?「驚弓菜鳥」過了幾年是不是仍是一隻「驚弓老鳥」?「好佳哉」(幸好),我們這些老爺兵在金門幹訓班實在備受禮遇,吃好睡好,卻忙、累壞了現在的「驚弓之鳥」!十天的召期,我的思緒得到很大的沈澱,讓我有機會細細回味以往種種,好好品味當前一切。 晚上望著連集合場的美麗星空,想著家人,望著和以前同樣覺得刺眼的探照燈光,想著以前的種種,意外而短暫的軍旅生涯使我庸碌的生活沈澱下來:我發現歲月與歷練使我成熟不少,幸福與恩典使我增胖許多。 我這個老怪物(連上弟兄平均65年次)逐漸與大家相熟,幾次和大夥兒圍在一起,話題漸漸聊開來。大家繞著當年軍旅生涯的甘苦:被整、被操,但最熱門、大宗的話題仍是玩了多少武器,找到若干的摸魚「撇步」(竅門),以及當年是多麼的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嬉、笑、怒、罵,猛開黃腔(我刻意看錶計算,平均每五秒聽得見一次「三字經」,十秒聞得一次「五字訣」,以兩者為開頭語或結尾話者)::::,話題繞道我身上來了。 「嘿,教主」!右邊一個小伙子向我的方向喊來,引來大家一陣笑聲。看我沒生氣,他進一步提問:「你們禱告是不是說:::」,一面以佛僧單手念經姿勢,「感謝耶穌,賜我吃、賜我用、賜我欠錢不用還、賜我查某(女人)用不盡:::」,他睜一隻眼看了看我,對大夥兒說:「然後:::阿們!對不對啊,教主」?他的戲謔引來笑聲也引來一些朋友的微詞:太不尊重。 我微笑著回答:「很可惜,你的禱告不可能實現,因為:::」,一旁的朋友搭腔:「姿勢不對啦,基督教的ㄋˋㄟ,是這樣對不對」?說完他比一個天主教胸前劃十字的手勢。「這仍然不是基督教的:::」,我笑著說:「禱告是與神交談,不是唸咒語,沒有時間、場合限制,沒有特定姿勢,甚至眼睛也不必閉上,開車時也可以禱告:::」,我心裡想著要怎樣表達才不會使這些朋友把我當朋友而不是「教主」,「有無盡的女人不是個幸福,更何況女人不是你能用的!現在大家說說笑笑很好玩,幾年以後你成家立業兒孫滿堂,你能在女兒媳婦面前唸這種禱告詞嗎?!不能,因為你明知到這事不對的:::」,「那:::教主,你不會覺得在這裡很不自由很不自在嗎?我哈阮七仔(女友)哈得要死」!底下又是一陣笑鬧。 「當兵的時候因為正當年少,的確覺得非常不自由不自在:::」,我逮到機會在這群「菜鳥」面前將1711梯的遭遇講了一遍,場面總算控制下來,安靜了不少。「但現在的我,學會了作自己,不受任何外在環境的約束,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各位平時都是職場的尖兵,我想大家在台灣上班的時候一定是西裝筆挺英氣風發,言行舉止讓人信賴,願意和你打交道、做生意對不對:::」,大部分都點了頭,「但是大家今天進來營區,甚至兩顆泡泡(兩顆梅花,中校)營長都叫我們「學長」,我們卻變成了娃娃兵:衣服鞋子不會穿,廁所弄得不堪入目,出口成「髒」:::」,底下笑成一團,「只要你學會作自己,作個自在的人,不必規條約束你,不必軍服限制你,我在外面是個紳士,在軍營裏面是個紳士,是一致的,如果我想出去,司令也攔不住我:::」,「喔哦,教主也是狠角色哦」,旁邊的弟兄又開始起鬨,「我之所以還在這裡是我認份,我要這麼做,任誰再也沒辦法逼我作不願意作的事。因為這一致,我有許多朋友願意對我交心,他們使壞的時候不會找我,但需要人講一講心裡話的時候一定找我。你們憑這樣的人力資本,去做生意一定成功對不對:::」,「大家過年過節回來,不要忘了來找我,軍郵局旁的教會啊。來喝啦:::」,我比畫比畫讓大家拿起運動飲料耍寶,繼續聊天說地:::。 忙碌的生活,雖不像軍中數饅頭過日子,卻也使我不得不盯著日程、週曆、月表,一一闖關似地度過。幾天的回鍋當兵,我從裡到外發現自己不再是「驚弓之鳥」,而是自自在在、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
《金門憶往》海蚵情
金門四面環海,島上居民大部份務農之外,也靠下海採蚵或捕魚維生。咱們靠近海邊,父母除了耕種幾畝薄田,也在海灘插石養蚵,靠剝蚵賣錢維持家計。記憶中,早期一斤海蚵只賣二塊半,辛苦一天的代價只有十來元,後來拜開放觀光之賜,湧進大量觀光客需求量大增,蚵價曾飆漲到一斤一百五十元,採蚵人家莫不笑呵呵,直到近年來,兩岸關係和緩,海上交易頻繁,大陸蚵低價傾銷衝擊下,每斤跌落到五十元左右。 咱們六十年代,在大量看顧別人家蚵田的成效下,父母每天拿回好幾籠的海蚵,自家人剝不完,還僱用別人來幫忙,以一鐵罐十元的代價,請人代勞,那時計算出請人幫忙剝的工資,根本不划算,但海蚵盛產時,你得取下,否則產期過後,海蚵即會被魚吃、螺吃、或自行老化,遺留的空殼,存在石頭上,你又得多花時間下海清理長海蚵的石塊(削蚵石),更是費時白做工。因而父母於產季(海蚵最肥美時)大量取回,我們幫忙剝海蚵。除此之外,印象中,曾有幾次下海工作的經驗,幫挑回海蚵、圍網中抓魚、找螃蟹、蚵田中採拾海菜、海麵線、撿拾沙螺等。 剝海蚵這碼事,你現在到市場去看,還是有人現剝現賣,講求新鮮度,以防大陸貨魚目混珠。自己從上國中後,在海蚵盛產期,幾乎要花大部分在家的時間剝海蚵,學校的功課,根本沒空理會,記憶中,有一回因上次考試太差,被老師警告不可再犯下,只好一面剝海蚵,一面讀書,一面背,那一回的考試成績就很高。現在回首來評估,整個讀書過程中,只有國三下學期(外婆過世後)於海蚵產季過後,才有空到朱子祠後邊花園讀過幾次書,來應付高中聯考,其餘的時段,皆一片空白,好似皆在混混中混過,那時外婆強調,媽媽工作很辛苦,女孩子家的我,應放棄求學,幫父母的忙為要。幸而,外婆在我上國三下時過世,我才得以上高中。窮苦環境下的小孩,很多早早就放棄學業到台灣打工、賺錢寄回金門。我則較幸運,只須幫家裡忙,沒整個放棄學業,但求學時段,是以工作為優先,其餘的擺一邊。幸好,咱們還有一絲天賦,能混得大學畢業,才有今日的教職,要感嘆環境的磨練,造就今天的我,亦或怨嘆環境的作弄,使我有志伸不得。也罷,人的一生,求得安飽,有今日的固定工作,家庭和樂,人生夫復何求? 二、三月間,海蚵盛產時,賣不完的海蚵就煮熟曬乾,製成海蚵乾,以利乾品收藏,曬海蚵乾時是蒼蠅的最愛,你得用沙網防護,免得蒼蠅沾食不衛生。以前家中大大小小的竹製竿羅特別多,連大到直徑有一人高的,都有好幾個,工具隨需要應運而生,以目前想要找尋那麼大的竿羅,不知道要從何處購得。 海蚵乾有人買就賣,也常寄給台灣的親友,偶爾煮頓蚵乾飯,別有風味在,記得有一回小學戶外郊遊,自卑心重的我,帶著海蚵乾飯去,不敢在同學面前食用,偷偷躲在一旁吃著,被有心的同學發現,大家搶著去食用,把他們帶的西點、蛋炒飯留給我吃,感動之情至今依舊觸動我心深處,貧窮家的孩子,注定要多背負那麼一些難堪與無奈,同學的舉動,讓我當時的陰霾心情,露出點和煦的陽光,讓我不要再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要愛惜自己,不要自己困擾自己。 母親目前還是一直從事海蚵的工作,咱們從小也一直接觸這工作,對它已經是熟稔萬分,只是有空思考人生時,這一生很少活出自己。於八十四年決定改變飲食習慣改食素食後,以不殺生的藉口下,不再幫媽繼續海蚵了,只是看她年近七十的人了,每天還是忙著下海拿海蚵,回家後忙著剝海蚵,雙手在長期浸濕下,由細菌啃食表皮,起癢、潰爛。每晚剝到三更半夜,大潮時又得趕在清晨四、五點下海,晚潮時,忙到七、八點回家,三餐不正常下的忙進忙出,每回勸阻皆如風聲去無蹤。概因從事三、四十年的工作,要她一時放下,生活便沒了重心,我們也只能順著她,只是心裡很沉重,我們辛苦一、二十年就懂得放下,而她卻放不下工作來安享餘年,這海蚵成了她的精神慰藉,在父親過世後,小孩子們外出工作下,只有海蚵伴著她老人家!
-
世界遺產的概念與推動──金門申遺的可行性評估
(二)世界遺產委員會的組成、功能及「申遺」的程序 1.世界遺產委員會的組成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規定: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一個保護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亦稱「世界遺產委員會」。1976年締約國大會選舉產生了世界遺產委員會。委員會由二十一個締約國代表組成,任期為六年,每兩年輪換三分之一成員。委員會的職責是監督︽公約︾的實施,根據締約國的提名確定那些具有突出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與締約國共同監測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決定將名錄中的瀕危遺產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確定世界遺產基金的使用以幫助締約國保護具有突出價值的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每年定期開會,其組成則由二年召開一次的世界遺產條約締約國總會(General Assembly of States Parties to the Convention)中選出21個委員國(Member of the Committe)。任期六年,每二年改選三分之ㄧ的委員。從第一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於1977年6月在巴黎開始,至今已有二十七屆的舉辦。每年約有20到40件新增加的世界遺產登錄名單,增加件數每年不一,目前最多的是第24屆的61件,最少的是第13屆的7件。 2000年8月的21個世界遺產委員國有:澳大利亞、加拿大、摩洛哥、馬爾他、厄瓜多爾、貝寧、古巴、(任期至第3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會會期結束,即2001年11月)希臘、辛巴威、芬蘭、匈牙利、墨西哥、韓國、泰國、(任期至第32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會會期結束,即2003年11月)比利時、中國、哥倫比亞、埃及、義大利、葡萄牙、南非、(任期至第3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會會期結束,即2005年11月)。第二十四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由澳大利亞擔任議長國(Vice-Chairpersons),加拿大、厄瓜多爾、芬蘭、摩洛哥、泰國擔任副議長國(Vice-Chairpersons),辛巴威擔任書記處(Repporteur)。第二十四屆世界遺產條約締約國總會(2001年10月30、31日)中,第三十一屆教科文總會(2001年10月15日至11月3日)會期結束時,將改選七個任期屆滿委員國。 最新的組成,即第二十七屆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二十一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包括有:阿根廷、比利時、中國、哥倫比亞、埃及、芬蘭、希臘、匈牙利、印度、黎巴嫩、墨西哥、尼日利亞、阿曼、葡萄牙、韓國、俄羅斯、聖路西亞(Saint Lucia)、南非、泰國、英國和津巴布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二十八屆會議將於二零零四年六月二十八日在中國蘇州舉行。 2.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功能 在申請登錄世界遺產之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提供締約國(State Parties)各種建議及技術協助之需要,對世界遺產保護情形及緊急狀況採取適當回應、管理世界遺產基金、舉辦技術研習會或工作營、更新世界遺產名單及相關資料、舉辦世界遺產推廣活動等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由多種國籍工作人員組成,除所長、副所長以外,分別擔任自然遺產及文化景觀、文化遺產(亞洲、太平洋、非洲、阿拉伯諸國、拉丁美洲、加勒比海諸國、歐洲、北美)、青年世界遺產教育企劃、出版及宣傳、電子網站、世界遺產資訊網絡(WHIN)、媒體企劃等等工作。 為了動員國際社會各方參與世界遺產的保護,1997年世界遺產委員會決定建立定期報告制度,即每六年各締約國要提交其實施︽公約︾和在本國境內遺產保護狀況的報告。此後,世界遺產委員會決定按地區逐一審議這些定期報告,並確定了委員會審議各地區定期報告的時間表,先後審議了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在剛結束的世遺委員會會議上審議了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世界遺產定期報告,大會強烈鼓勵亞太地區成員國以一致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及時採取必要的行動跟進定期報告所列的建議,保護全人類的共同遺產。2004年為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審議年,至2005-06年為歐洲及北美洲審議年。 3.瀕臨危機的世界遺產登錄 瀕臨危機之世界遺產名單(List of the World Heritage in Danger)之登錄標準如下,符乎下列任一項即可被登錄: (1)自然遺產類 a.確認危險,遺產面臨特別確認之緊迫危險,如: (a)為法律上制定遺產保護的根據且具普遍顯著價值之物種。瀕臨危機之物種或其數量因疾病等自然因素或違法捕獵、違法捕魚等人為因素等而明顯減少者; (b)由於人類進駐,遺產的大部分因過剩的蓄水池建設、產業開發、農藥及肥料的使用等產業發展、大規模的公共事業、採掘、污染、森林採伐、燃料材的開採等導致遺產的自然美及學術價值遭重大損害者; (c)由於人類入侵邊界或上游區而威脅到遺產之完整性者; b.潛在危險,遺產固有特徵面臨可能導致有害影響之威脅 (a)指定地區法制保護狀態之改變; (b)遺產內或影響遺產範圍內之再移居計劃或開發計劃; (c)武力紛爭之爆發或可能; (d)保護管理計劃之欠缺、不適當或未確實執行。 (2)文化遺產類 a.確認危險,遺產面臨特別確認之緊迫危險如: (a)材質有重大損害者; (b)構造或裝飾性特徵有重大損害者; (c)建築或都市計劃之一致性有重大損害者; (d)都市或地方空間或自然環境有重大損害者; (e)歷史真實性之嚴重喪失; (f)文化性意義之嚴重喪失; b.潛在危險,遺產固有特徵面臨可能導致有害影響之威脅,如: (a)保護程度降低如遺產法定地位之改變; (b)保護政策之欠缺; (c)地區開發計劃所導致之威脅; (d)都市開發計劃所導致之威脅; (e)武力紛爭之爆發或可能; (f)地質、氣象、其他環境因素所導致漸進的改變參考資料。 4.「申遺」程序 申請世界遺產並非一蹴可及或有捷徑可循的過程,申請與審查時間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其準備更是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在世界各地的世界遺產,大多由地方政府所主導,因此未來若金門準備「申請」,縣政府的角色是責無旁貸的。 世界遺產委員會,每年定期開會,審查會員國所提出來的世界遺產名單,如果符合條件,則可列名其中(Inscription)。根據傅朝卿教授的整理,列名程序如圖2: 步驟1 締約國: 1.準備一份國境內認為具有「普世性價值」之文化與自然資產的暫時名單。 2.選擇提名至世界遺產的資產 一個國家在簽署公約後,始得成為締約國,並且保證致力於其文化與自然遺產之保護。
-
烽火兒女情
這個動作幾乎讓蔡郁娟笑彎了腰,陳國明也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 不一會,蔡郁娟有了動作,她把一小盤菜推到陳國明面前,板著臉,極端嚴肅地說: 「老闆命令你打衝鋒!」 「不,打衝鋒是不能用命令的。」 「為什麼?」 「老闆必須以身作則,帶頭示範。」 「陳國明,短短的幾個月,你真的變了;彷彿在一夕間長大了很多,一點也不像剛認識你時,那副羞怯的樣子。」 「坦白說,從書本中我們得到知識,從言談中我們獲得經驗,這或許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吧。」陳國明心有所感地說:「蔡郁娟,難道妳沒有感覺到我們已慢慢地在長大,思想也隨著它而成熟。」 「戰爭讓我們中輟了二年的學業,現在讀的雖然是初一的課程,但在某些方面卻有初三甚至高一的思想,說它是心智上的成熟,似乎也不為過。」蔡郁娟心有同感地說。 「我們生長在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一個在城鎮,一個在鄉村;家鄉有一句俗諺『街路囝仔卡贏鄉里老大』,相信妳已知道這句話的意涵。我的知識和思想卻是進入初中時才開竅的,而妳卻成熟了很多。」 「我同意你的看法。」蔡郁娟笑笑,「在小學時,我們幾位女生就很活躍,跳民族舞蹈啦、土風舞啦;參加合唱啦、勞軍啦;甲班女生愛乙班男生啦,乙班男生愛甲班女生啦,成天嘻嘻哈哈的;現在想起來,真有點三八。」 「不,那不叫三八,是一個快樂的童年。」陳國明感慨地說:「雖然我沒有一個多采多姿的童年,但卻學會了農耕的本事。」 「你會犁田?」 「當然。」 「放寒假到你家玩好不好?」蔡郁娟斜著頭問。 「歡迎來看我犁田。」陳國明說:「再挖幾個大蕃薯送給妳。」 「以後我到鄉下幫你種田好了。」 「君無戲言?」 「言出如山!」 他們邊吃邊聊,聊出一個快樂的假日,聊出一絲未來的希望,但也聊走了無情的時光,最後終究要回歸課本、回歸學業,回復到書桌上寧靜的時光。 他們已把各科做重點式的複習,連續讀了好幾個小時,的確是有點累了。冬陽也逐漸地沉沒在西方的海域裡,天空是灰濛濛的一片,陳國明是該回校晚餐?還是留在這裡享受家的溫馨? 「晚飯後,我爸媽想去看場電影。今天是單號,只演一場,明天『江山美人』就要下片了,你留下來和我作伴好不好?我們也可以再溫習一下功課,反正晚點名之前回學校就可以了。」蔡郁娟用懇求的眼光看著他說。 陳國明毫不猶豫地點點頭,但此地畢竟不是他的家,他已在這裡盤桓了一整天,蔡郁娟的父母不知會有什麼想法?但願不會惹人厭才好。 父母親走後,兩人各佔櫃台的一方,陳國明看的是數學,蔡郁娟讀得是英文。不一會,蔡郁娟提議要打烊,陳國明義不容辭地把騎樓下的貨品一一搬到店裡,然而,就在他準備上門板的同時,一陣「咻」聲過後,緊接著是震耳的炮彈落地聲。今天是單號,共軍打的是「宣傳單」。 「陳國明,走,」蔡郁娟一把拉住他,急迫地說:「快到防空洞去!」 「門還沒關好呢。」陳國明猶豫了一下。 「不要管它,快跑!」蔡郁娟拉著他,快速地躲進建在樓梯底下的防空洞裡。 又是一陣「咻,轟隆」的聲音響起,從以往的經驗來判斷,落點似乎比上一發更近。蔡郁娟一聲尖叫,緊緊抱住陳國明。 「別怕!」陳國明輕輕地拍拍她的肩。(二十)
-
《感恩的故事》一位教學有方的老師
「媽,我不用補英文了,我們學校來了一位陳老師,她的英文一級棒」,這是甫升五年級的兒子,開學後不久對我說的一句話,本來不以為意,直覺他是不想上補習班自己編出來的藉口,接著陸續從他平日言談感受到─我的兒子開始喜歡上英文課了,聽說好幾次陳老師都當著全班同學面前誇獎他、讚賞他,自尊心一向非常強的他,得到老師的讚賞,自然顯得格外地高興,難怪他突然間喜歡上英文課,當時只知道這位使孩子學習興趣大增的陳翠賢老師是正義國小專聘的正式教師,而且還是畢業於正義國小的成功人,學姐教導學弟,不也是一項美談嗎?身為家長的我雖然與陳老師素昧平生,但因為這層關係,迫不及待的想當面謝謝她。 大概過了幾天時間,兒子從學校帶回一張舉辦「親子共學英語課程意願調查單」,授課者是陳翠賢老師,心想一睹老師廬山真面目的機會來了,調查單上當然是勾選─「願意參加」,但因為上課時間被安排在第二梯次,算算時間還早也就不當一回事,直到上課前一天的下午陳老師來電表示:一位安排在第一梯次上課的學生家長因事赴台,不能到校上課,問我是否願意與其互調,這真是再好不過了,能夠如願以償,我爽快、肯定地答應她。而從電話那端傳來的聲音,既親切又認真,斯時盼望著上課時間趕快到,即可認識這位使我那好動調皮的小山羊(兒子取名明揚、同學以其「揚」之諧音取之外號)喜歡上英文課的超級魔術師。遺憾的是星期一我因身體不適,第一節課竟然缺席了。隔天兒子放學回來特別轉達了陳老師的關心,並且希望我能去上課,令我感動不已,她用心關懷學生,即是學生心目中的好師長。 晚上用完餐後,即刻隨著兒子準時到校,剛剛踏進上課場地,頓時映入眼簾的是一位與我年齡相偌、滿臉笑容、見我走近即親切以英文問候的陌生人,她應該就是陳翠賢老師吧?一個微笑、一句問候,讓兩個陌生人一下子拉近了彼此距離,也許這就是陳老師的魅力吧! 大夥就位了,陳老師馬上開始上課,首先是複習前一課的內容,其間陳老師還特別提到因為「明揚的媽咪」昨天缺席,所以有些上過的課程必須重複提示,讓我覺得倍受重視,就像嚴冬一股暖流,在我內心深處激盪,此時身體的不適感,霍然減少許多。 陳老師的教學方法新穎、她用心良苦的運用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諸如綠油精、兩隻老虎等兒歌搭配著教材,而其教學內容也非常生活化,從一早起床、盥洗、穿著、顏色、時間、問侯、用餐、上學、電話聯絡、數字、天氣情況、自我介紹、放學做家課等等,都是一些天天用的會話,而陳老師就像一位魔術師,一下子來段音樂律動唱、一下子耍個道具,一下又是搭配字義的猜字卡競賽,其肢體語言更是生動而且逼真,老師還調侃自己耍猴戲呢!聽在耳裡、心中非常感佩,接著一會兒要大家上台表演,一會兒分組對話,老少大小學生,一齊又跳又唱,在歡笑中學習,不但激發學員學習興趣,更增進親子關係於無形。老實說,愚笨的我,剛開始還真有點不習慣呢!由於自己身歷其境,親身領教,對於兒子為什麼會喜歡上英文課,也就胸有成竹了! 陳老師教學方法,除了靈活運用各種教材,且能不斷地研究創新,為的只是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意願和興趣,陳老師用心授課,常常是汗流浹背,那份執著誨人不倦的精神,是現實社會應該學習的,更因此贏得學員們一致好評,大家也頻頻遞上面紙,陳老師,您辛苦了,請先擦擦汗再繼續吧!就這樣經過了為期兩週二十小時的英文課程,每個學員都覺得陳老師付出太多,大夥學而知之不少。 在這親子共學英語的課程,我們除了對於英文會話教學相長、獲益匪淺外,在此特別一提的是,課堂中陳老師還提到了許多有關親子間的課題,其中一句話,讓我深感受用無窮,她說:「我們要看得起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只要你看得起他,讚賞他,他絕對是愈做愈好,而且親子間的關係也就更和諧」。這許許多多的寶貴經驗,都是陳老師將理論靈活運用在生活上所得印證,值得學習推廣。 陳老師總自稱是學生們的學姐,只是一句稀鬆平常的話,融入了濃濃的師生情誼,她原來任教於繁華大都會││台北地區,只為了完成夢寐以求的心願,放下兩個分別就讀研究所及大學、尚需她就近照顧的孩子,她毅然束裝與其同為浯洲子民的先生,一起回到土生土長的家鄉,回到自己的母校─正義國小擔任教職,曾是正義國小之光的陳老師回來了,正義國小有福了,相信正義國小學子們的英文程度,將會與日俱增,所有家長和同學都有信心,因為有陳翠賢老師的用心,藉此再一次謝謝陳老師,您辛苦了。
-
《浯土浯民》落 番
遊覽車載來一車車的觀光人潮,因sars而死寂的水頭村,再度鮮活起來。 觀光客爭著捕捉得月樓、金水國小的迷人風華,沒人在乎這些「番仔樓」後的滄桑。 年輕的導遊傳誦著得月樓頭的謳歌和傳奇,只是,在離島燠熱的午後,聲音卻越來越模糊:::::。 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美麗洋樓︿金門人稱做「番仔樓」﹀,其實,背後都有著一段段淒美的傳說。 「島地斥鹵而瘠,田不足耕,近山者多耕,近海者耕而兼漁。水田稀少,所耕者皆堯角山園,栽種雜糧、番薯、落花生、豆,且常苦旱歉登。」金門縣志上清楚地記載著,當年金門的貧瘠情況。先天條件不足的金門人,為求溫飽,唯有向外發展一途。 十九世紀中葉,南洋殖民地經濟發展快速,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大,中國移民個性溫厚、認份,因此,頗受殖民者歡迎,紛於廣州、廈門、香港等港埠招募華工。金門和廈門同出一源,由於靠近廈門,加上金門本身土地貧瘠、謀生不易,金門民眾紛紛由廈門往南洋發展,金門人稱這種情形為「落番」。 金門人「落番」的現象,學者稱為「連鎖式移民」,意指第一代的移民在異地站穩腳步後,他們會返鄉帶走更多同族或同鄉到僑居地去發展,而後到的,也須要依賴先去的同鄉,協助適應環境,以及尋找工作。因此,在金門,常常可以發現某一聚落或村莊的民眾,成群前往特定的僑居地,例如:水頭村黃氏到印尼、珠山村薛氏往呂宋、湖下楊氏到新加坡、烈嶼︿小金門﹀人去汶萊、山后王氏旅日本等,形成一種相當特殊的移民特色。 這一場全面性的移民潮,使得金門人口出現巨幅改變。金門縣志統計:「民國四年人口總數為七萬九千三百五十七人。至十八年之人口數,祇存四萬九千六百五十人,銳減至百分之四十,可知其概」。金門年輕人告別了故鄉,前往異地,追尋自己的出洋夢,留在故鄉的,是日夜翹首期盼的父母、妻兒。 遠走異鄉當「番客」,說來有太多無奈。 部分離妻別子的金門出洋客,居於生活需要,不得不另覓良緣,因此,造成不少家庭憾事,也流傳一個個悽楚無奈的傳奇故事,金門地區宴客時的「雞頭魚尾」進酒風俗,即為其中之一。 初赴南洋的金門鄉僑,多從事苦力工作,生活十分艱困,正因為大部分都是從事勞力工作,所賺的都是辛苦錢,有餘力匯錢回家鄉的,實在少之又少。金門有句俗諺:「六亡、三在、一回」,正是形容僑匯的珍貴與不易。 不過,在前仆後繼的金門出洋客中,也曾出現若干叱吒風雲的金門鄉親,包括:新加坡大華銀行的黃慶昌、黃祖耀父子;肥皂王蔡嘉種;南洋工商之父林則揚等,赤手空拳開創出自己璀璨天地的故事,一直鼓舞著一波又一波的出洋客。 勤奮簡樸的金門出洋客,將所得儲蓄下來,定期寄返家鄉。僑匯經濟除維持家計生活、贍養族人、翻修祖厝及寺廟外,也廣泛地支持公益慈善事業,促進了僑鄉的現代化。 因大屋住人、祠堂崇祭、書齋設教、墳墓敬祖,都是光前裕後的意思,因此,建地厝、祠堂、書齋、墳墓,被鄉人認為人生四大事,四樣俱全,則被譽為「全福」。 為光宗耀祖,遠赴外洋謀生,事業有成的出洋客,幾乎都不忘返鄉打造一座美輪美奐的新洋樓。也因為興築洋樓,別具意義,所以在大小金門的一六八個聚落中,已發現五十一個聚落有洋樓建築分佈,合計洋樓總數達一三二個,其中,大金門就有一二四個。 金門洋樓建築集各類南洋殖民樣式建築於大成,再加上中國傳統建築特色,形成一種別具風情的建築風格。 融合中西風格的洋樓建築,刻劃的,正是出洋客包容而務實的人生哲學。在闊別原鄉數十載後,洋樓,也成為功成名就的金門出洋客,思念故土的具體展現。 當然,不是全部的人都能擠身南洋社會翹楚,更多的出洋客,客死異鄉,化為一堆白骨。 通往富麗堂皇的金門洋樓,是一條充滿酸楚的漫漫人生路,繁華落盡的洋樓厝,承載的是半世紀的滔滔鄉愁,一磚一瓦,都烙印著金門人「落番」的斑斑血跡,就算是歲月更迭,雨淋糊了,風吹乾了,瞬間光影的鏡頭,恐怕也無法捕捉得住它世紀的容顏。
-
世界遺產的概念與推動──金門申遺的可行性評估
一、前言 文化史蹟與自然景觀的保存、保護,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關注議題。愈來愈多國家與地區的人們認為,繼承於歷史的文化遺產,以及上蒼所創造的自然遺產,具有普同性的價值,不只是個別的所有權人、民族、地區、國家所擁有,而是全人類共同的資產。 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大會第十七屆會議在巴黎透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根據該公約,設立了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和世界遺產基金(World Heritage Fund)。1976年11月,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內羅畢舉行的第一屆成員國大會上,正式成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下設機構。 世界遺產委員會由176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公約︾締約國中的21名成員組成,每屆任期為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的成員。委員會每年在不同的國家舉行一次世界遺產大會,研討、決策全球範圍內保護人類共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審核、批准新申報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職責是監督︽公約︾的實施,根據締約國的提名確定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與締約國共同監督保護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決定將名錄中的瀕危遺產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確定世界遺產基金的使用,幫助締約國保護具有突出價值的遺產等。 世界遺產委員會還設立了「世界遺產基金」,規定資金來源包括:「締約國義務捐款和自願捐款」;「其他國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系統其他組織、其他政府間組織、公共或私立機構或個人的捐款、贈款或遺贈」;「基本款項所得利息」;「募捐的資金和為本基金組織的活動所得收入」;「基金條例所認可的其他資金」。「對基金的捐款不得帶有政治條件」,締約國每兩年定期向世界遺產基金納款等。 截至2003年7月5日閉幕的第二十七屆世界遺產大會,全球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共754處,分佈在12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文化遺產582處(含無形與口述遺產),自然遺產149處,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自然和文化相結合的遺產)23處。西班牙有三十八處世界遺產,是目前全世界擁有最多世界遺產的國家,義大利有三十七處排名第二,中國擁有二十九處居第三位。 我國雖在1982年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法︾,但不可諱言,古蹟保存等相關工作存在著許多問題;同時,受限於我國的外交處境與國際視野,我們對世界上(特別是聯合國相關事務)有脫節的現象,文化資產保存或環境保育的許多做法,並不符合世界遺產的標準。有鑑於此,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從2002年起,積極推動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建置工作,遴選出紅毛城、大屯火山群、金瓜石、棲蘭山檜木群、太魯閣、玉山國家公園、舊山線鐵路、阿里山森林鐵道、卑南遺址、蘭嶼、澎湖玄武岩、金門等十二處具有潛力的文化或自然遺產點。其中金門因為相對完整且良好的閩南傳統聚落與民宅、僑鄉建築、軍事地景、生態環境而受到青睞。 本文乃是在現有的研究、調查基礎上,因應全球對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襲產)重視的潮流,提出金門申請世界遺產的初步分析,掌握金門的優勢與劣勢,為未來正式的申請工作做準備。 二、世界遺產的概念與推動 (一)世界遺產的概念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戰爭、自然災害、環境災難、工業發展等威脅著分佈在世界各地許多珍貴的文化與自然遺產,鑑於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17屆會議於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過著名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依公約的目標規定,其為集體保護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建立一個以現代科學方法制訂的永久性制度;為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紀念物(monuments)、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場所(sites)、自然面貌和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提供緊急和長期的保護。 進一步說,世界遺產是經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認定,具有「傑出普世的價值」的文化與自然景觀,也是全世界人類所應共同維護、分享的遺產。 世界遺產可分為四大類: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兼具文化及自然的綜合遺產,以及口述和無形人類遺產。 1.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並不只是狹義的建築物,而是與人類文化發展有關的事物都可被認定為世界遺產,包括「紀念物(monuments)、建築群(groups of buildings)、場所(sites)」,都屬於文化遺產的範圍。至2002年12月底世界各地共計有563處世界遺產,是四大類世界遺產裡數量最多的。 文化遺產可能是建築大師的作品(如建築師高第在巴塞隆納的建築),也可能是對後世建築有重要影響的風格或形式(如歐洲常見的哥德式教堂),亦或是表現某種傳統生活(如日本京都建築群或中國的紫禁城),甚至具相同特性但在不同區域的建築,也會同時被列入世界遺產,德國威瑪和德紹的包浩斯(Bauhaus)建築學校的建築、中國江南園林(蘇州、杭州等地)即是一例。 2.自然遺產 自然遺產指特殊的物理、生物、地理景觀。這地方可能代表了「地球變動所留下的重要景觀,代表了地理和生物演進的過程,亦或是瀕臨絕種動植物的棲息、生態地,甚至是景色絕美的自然奇觀」,包括了化石遺址(Fossil Site)、生物圈保存(Biosphere Reserves)、熱帶雨林(Tropical Forest)與生態地理學地域(Biographical Regions)等。例如澳洲昆士蘭沿海的大堡礁、全球唯一的巨蜥棲息地│印尼的科摩多群島、世界最高峰喜馬拉雅山區、達爾文研究發展出進化論的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都屬於世界自然遺產。 3.綜合遺產(複合遺產) 兼具文化與自然特色的綜合遺產,表示該地同時符合自然與文化遺產的條件,也是最稀有的一種世界遺產。至2002年底為止,只有23處,分佈於14個國家,例如中國的黃山、武夷山、泰山;秘魯的馬丘比丘;澳洲的烏魯魯卡達族達國家公園等。 4.口述與無形人類遺產 這個新類別是2001年5月所新增,包括了瀕臨失傳的語言、戲曲、特殊文化空間、宗教祭祀路線或儀式等無形的文化形式。由於世界快速現代化與統一,這類遺產的傳承比具實質形體的文化類世界遺產更為不易,顯示出這類遺產的可貴與急待保存之特性。2001年教科文組織首度公布了19種口述與無形人類遺產,例如日本能劇、有百戲之祖稱號的「中國崑曲」,以及義大利西西里島的提線木偶戲:::等。這些具特殊價值的文化活動,都因傳人漸少而面臨失傳之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兩年公告一次這類型的世界遺產名單。(上)
-
烽火兒女情
「該忙的早上已經忙過了,白天只有一些零星的客人;我們到二樓讀,不會有人吵的。」蔡郁娟解釋著說。 陳國明看看教室裡的情景,沒有即時回應。 「走啦!」她再次地拉拉他的衣袖,催促著說:「快去拿書!」 陳國明不再猶豫,心想:今天是禮拜天也不必向教官請假,如果繼續留在教室,聽同學的吱喳聲,受影響的必定是他自己。於是他回到座位,拿了書跟著蔡郁娟走。雖然陳國明對蔡家的環境並不陌生,但僅限於在樓下走動,今天也是他首次在蔡郁娟的引導下,步上二樓。 長方形的二樓,前後採光較佳的二端,用麗光板隔著二間臥房,中間是客廳。在裝潢上雖然不是很考究,但卻整理得井然有序,與樓下的雜亂,幾乎是截然不同的二個世界。 蔡郁娟的臥室僅擺著一張單人床、一個衣櫃、一張大書桌,簡單的擺設,讓整間臥室顯得很寬敞。她從父親的房裡搬來一張椅子,和陳國明共用一張書桌,並講好各人讀各人的,互不干擾,但遇有問題,可相互切磋。 蔡郁娟的母親時而會送來茶點,但似乎也在觀望著,這兩個少年家是真讀書?還是假借讀書之名,在一起談天說地,虛擲光陰?然而幾次上下,也就讓她放了心,終究孩子是不會讓她失望的。看他們聚精會神地翻閱著書本,討論的也是課業上的問題,並沒有逾越。尤其國明這個孩子,更是一個典型的農家子弟,從他身上可嗅出一股濃濃的鄉土味,它便是:忠厚樸實,刻苦耐勞;這也是在市鎮青年身上所不易找到的。自從有了國明這位好同學,郁娟的野性似乎改了不少,讀書認真了,功課也進步了,這何嘗不是她的福份。人終將會老去,郁娟的爸爸需要的就是這種忠厚樸實、能刻苦耐勞的少年,做為他的幫手。只要稍加指點,假以時日必能獨當一面繼承他的衣缽。然而這個夢想能實現嗎?雖然還是一個未知數,但他們永遠期待著。 午餐時,陳國明告訴蔡郁娟,讓她的父母先進餐,店內由他們兩人來照顧。起初二老都不肯,經過他們再三的堅持,始勉強答應。實際上他們已讀了一上午書,在腦力長久的激盪下,不得不讓緊繃的神經暫時放輕鬆。 蔡郁娟坐在櫃台裡,活像一個小老闆,雖然她每天必須早起幫忙,但都是聽命於父親,或是照單取貨和點貨。 「蔡郁娟,看妳那副坐相,很有老闆的架勢呢。」陳國明笑著說。 「你來坐坐看,」蔡郁娟站了起來,「你只有比我強,不會比我差。」 「妳看我有這個福份嗎?」 「當然有!」 「不,我較適合當伙計。」陳國明認真地說:「要搬、要扛、要挑,都難不倒我。妳的思維細密,反應敏捷,一旦獨當一面,必是一個成功的老闆。」 「陳國明,」她突然從櫃台裡走出來,順手抓了一小把鹽,笑著說:「你張開嘴,把你的嘴醃起來,以後說話就不會那麼甜了。」 「蔡郁娟,我說的是實話,不會騙妳的。」 「好,就算你沒騙我。」蔡郁娟又走回櫃台,「將來我做了老闆,你就做我的伙計。」她提高了聲音說:「願不願意?」 「願意!」陳國明快速地舉起手,做了一個發誓狀,鏗鏘有力地說。 「君無戲言?」蔡郁娟指著他說。 「言出如山!」陳國明鄭重地答。 他們相視地笑笑;從國文課學到的成語,此刻卻派上了用場,是否真能實踐「君無戲言」或「言出如山」這二句話,就讓歲月來考驗這對初中生的諾言吧。 父母親已用完餐出來換班,他們愉悅地走進飯廳,陳國明端起碗、盛了飯,雙手放在蔡郁娟的面前,必恭必敬地說:「老闆,請吃飯!」(十九)
-
《金門憶往》手指仔餅
記憶中的童年,物質生活極為貧乏,糖果餅乾是十分奢侈的享受,因此,我的腦海裡總是痴心妄想的念著「手指仔餅」。 手指仔餅,是捲成立體的三角形,口感又薄又脆,聞起來有淡淡的香味;那滋味有一點像現在金門金城觀音亭旁,貞節牌坊邊有一家糕餅店製作的蛋捲,只是那家的蛋捲是長形的圓筒狀,而我童年時吃的「手指仔餅」,讓我特別懷念的是不僅僅是那香脆的甜美滋味,還有令人想望的贈品,當我要吃的時候,慢慢的剝開,一小片一小片的咀嚼著,口中輕響著喀滋!喀滋!有時還惹得一旁的同伴羨慕的眼神,不停的瞄著我的餅哩!因為那時大家的環境都很貧困,我也是偶而才能擁有一個「手指仔餅」,當我吃到可以看見夾在餅中的小禮物時,便特別的興奮,有時會是一個小女孩喜歡的「戒指」,我便會拿來試著自己的手指頭,常常就剛好戴在中指上,可以向同伴炫耀,有時也會和同伴交換不同的款式。 香蕉糖,是我兒時記憶中,特別甜的糖。 我成長的那個年代,是個沒有零用錢的年代,有顆糖可以吃的機會,那肯定是個特別的日子,也許是親戚鄰居家有嬰兒滿月或週歲,分送雞蛋、糖仔,我們姐妹便有香蕉糖可以分享,那個年代什麼都缺,水果更是想都別想,所以有個香蕉口味的糖可以解解饞,那真是人間美味哩!那糖是硬硬脆脆的,我們姐妹感情不錯,所以有時一顆糖還要分著吃,我便常咬一口,再把另一半分給小妹吃,有時一顆糖藏在口袋裡,捨不得拿出來嚐,總要溫熱幾天,才快樂的拿出來細細的放在嘴裡,慢慢的含著,可以吃久些。 番仔餅,是記憶中甜蜜的餅乾。 番仔餅的感情更深了,因為那是飄洋過海的餅乾;那要有南洋的親戚回來才有得吃,那時家庭裡有個南洋親戚,是很讓人刮目相看,很讓鄉親羨慕的,因為有南洋親戚就會有僑匯,就是大家所說的南洋錢,我家那時伯父和舅舅都在南洋,尤其伯父很關心我們,逢年過節都會匯錢回來,讓我們祭拜祖先也關心我們的生活。 有一年大舅媽從南洋回來,就帶回來很多東西,特別是分送給我們家的就有好吃的「番仔餅」,圓形的、薄薄的,有些酥脆脆的餅乾滋味,我們姐妹高興的分了一把,有個十來個,大家趕緊各自偷偷的藏起來,因為捨不得一下子吃完,每次嘴饞時就吃一個,我的耐性佳,吃得慢,可是小妹就會忍不住的吃光了,再來我面前「撒嬌」,賴皮的想要再分一些給她吃哩! 跳舞裙,是我美麗的夢。 唸國中時,在南洋的小舅媽,寄來了一件南洋風味的跳舞裙,因為舅媽手巧,會剪裁,她挑了塊花色繽紛的花布,縫製了一件船形領有腰身的大圓裙,喜歡喜氣的我,一看了那件裙子就喜歡得不得了,穿在我的身上,青春像帶著翅膀,好像要飛了一般,那裙子後來雖然隨著我的成長,而被壓在箱底,但是多年來我一直捨不得丟掉,因為它豐富了我青春的歲月,彷彿讓我的生命閃亮起來一般,我曾經穿著它在月光下飛舞,那樣快樂!那樣開心!實在了我一個跳舞的美夢。後來,國家開放觀光,我在民國八十六年和先生結伴到南洋,一圓會見小舅媽的美夢,我記得在小舅媽家,彼此宛如在夢中一般,我對小舅媽的兒時記憶很模糊,因為當年小舅媽到南洋,我還太小;但是總聽母親說起小舅媽對我們姐妹的疼愛,能夠見面,真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採桑葚,樂無窮。 金城總兵署的百年木棉,陪我走過美好的童年,而木棉旁曾有一棵桑葚,豐富了我們童年的水果季,那時住家附近有一群年齡相仿的玩伴,每當桑葚成熟的季節,我們玩累了,便相約來到樹下,這棵桑葚非常的粗壯,所以應該也是棵老樹,我只記得每到果實成熟的季邊,它常是結實纍纍,我們像饞嘴的鳥兒,桑葚紅紅的便開始摘,雖然有些酸,但是愛吃的娃兒酸得口水直流,卻仍是你一顆我一顆的摘,而在滿樹果實都成熟的時候,我們更是吃得滿嘴的顏色,有時連衣服都沾滿紫紅色的汁液,可是那樣滿足和開心的心境,到現在還讓人回憶無窮,童年最難忘的水果,就這樣在生命上染滿色彩。
-
《耕心小札》養兒方知父母恩
那日看了根本先生的「窮厝無窮路」一文,竟令我不知不覺地流下淚來;更想起這些天裡,為了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和兩個較大的兒子,僵持不下的畫面相對照,真要感嘆今時不同往日,且教人唏噓不已啊! 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幼年的情景,他母親如何在困頓的環境中,還能兼顧子女的學習及成長所需,含辛茹苦且省吃儉用的撫育子女,其中過程絕非三言兩語足以道盡,可自然流露出的母愛和親情,又濃厚得令人感動不已!反觀現今家庭中,要是子女能有一丁點的體恤親恩和勤奮向上,那可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了! 印象中,我幼年的生活也如五○、六○年代一樣,在普遍物資缺乏、工作難尋的環境之下,父母皆要出外做工,才能養活一家子的人;從小我家就常東搬西遷,曾有寄人籬下(暫居親戚家),亦有租屋來住,然皆要看人臉色過日,直到小四那年,父親三十九歲終於可以買房子了,新屋看了無數次,竟然都無法下決定買否?記得有日爸爸下工回家,看他從一進門就怪怪的,欣喜之情溢於顏表,是數月以來從不曾見過的,就在母親及親友的詢問之下,他才道出今天去工作的老闆,願意先拿十萬元借給我們家,好讓父親快點去將愛巢訂下,一家人從此才有了第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來遮風蔽雨啊! 而在我小二那年,有件讓我記憶猶新的事,那是我記得最牢,且第一次親眼目睹母親流下淚水來,此事之深刻到婚後生子,我才慢慢能領悟出當時的情境及為人母的心情;那是在三重埔的龍門市場後,有一大片草埔仔,每每做完功課,我會和大弟到那兒玩耍,那日湊巧看見一堆玉蜀黍曝晒在太陽底下,我們以為是沒人要的,怎會被丟棄在這原野上呢?心中好捨不得喔!但又竊喜我們的好運氣。便和大弟兩人合力抬了數根回去,一路上半奔半跑的衝回家,兩步併成一步爬上樓梯,母親見狀即問道:「這是哪裡偷來的?」我還以為撿到便宜似的,告訴她在何處拾到「寶」呢!更央求母親速速烹煮給我們吃,怎知母親半晌都沒出聲,突然就滾下兩行淚來,隔了一會兒才說「那是不能吃的了,人家晒晒要做成『種』的了!」現在想起當時的模樣都覺好笑!只因年幼無知,卻顯得可憐又令人心疼啊! 還有小時候我非常愛哭愛跟路ㄛ!母親每次要出門時,我總是不會漏失掉此機會,尤愛跟母親上菜市場去逛逛湊熱鬧,每回走到某「豬肉攤」時,總覺母親有說不出的喜悅和難為情,那老闆娘見了我們也客氣地噓寒問暖,還把一些「肉頭肉尾及無肉的大骨.肥豬油的肉塊」包給我們,母親常說白拿人家東西很不好意思!可老闆娘卻不允許母親這麼想,還面帶笑容地說:「反正是能吃的東西就不要浪費了,但也賣不了什麼錢,就別嫌棄和太客氣啦!」還特別交代下回上市場去別忘記去拿了! 回到家後,母親會將一堆肥肉塊,放到水龍頭下沖洗乾淨,接著切成二‧三公分見方大小的塊狀,下熱鍋去炸油,等炸出一大鍋油脂,再把肥油渣渣撈起,一般人家可能就將此渣渣丟棄(因為只取其熱油來用),但母親則會煮一大碗公的醬汁(純醬油加水),將其泡入當中繼續煮開,這樣就成了一道被我們視為山珍的菜餚,有時那渣渣還被大家搶得載浮載沈的;另外「無肉的大骨」則是我們一.兩個禮拜的湯頭來源,母親常熬個一大鍋,而後分裝成小包,拿到隔壁嬸嬸家『寄冰』著,需要時煮鍋稀飯,舀上幾湯匙大骨汁加入,其它則什麼都沒加,如此便成了一家老小的營養補給品││排骨粥,對於普遍營養不足夠的孩子們,這可是比啥都珍貴呢! 因為當時家中並沒有所謂的「大型電器用品」,所以舉凡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這類家電,對於我家而言全是奢侈品!但在那個愛模仿又天真的年紀裡,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別人家有的,我們家都沒有ㄋㄟ::;:?三天兩頭就興起這念頭,老愛繞著媽媽問!而母親一概說:「妳老爸賺錢足艱苦,咱厝還不需要這些密件,等過一陣子才買!」但那簡單的小腦袋瓜,那裝得進去這些大道理呢?我還是很羨慕坐我隔壁的阿貞家有卡通可以看;坐我前面的阿娟家有冰箱可以做枝仔冰來吃,外加每天都有一大壺結凍的冰水可喝;還有坐後面的臭男生阿榮,家裡有台洗衣機能把衣服洗得一乾二淨兼脫水,完全不用等媽媽拿到爐火上烤了又烤、烘了又烘,只為了有件乾衣服好穿去學校::::,我常為了這些無聊的事情鬧情緒,嘔氣不說話好多天,讓心急的母親直問我「是否又不舒服了!」 仔細回想以前種種,全是不該有的垃圾情緒,卻使母親為我吃苦受傷害,確實很不該!而兒子們現今的表現,不正如同我幼時的縮影嗎?我似乎只能徒感無奈,好像很難去責怪他們什麼!就好比兒子希望不要老是提那些陳年舊事,因為他認為以前的年代已經過去,父母不要再拿那年代的事和他們比較了::::!而為人父母的我們,總希望苦口婆心的勸誡、循循善誘的引導,能使孩子們明白一些道理::::;可是為人父母的用心及付出的代價,是否只能靠時間來印證和說明,我也沒有十成把握,只有盡己之力去教導和傳達,希冀孩子們早日學會體恤長輩的辛勞,不再一味地認為一切都是應該和理所當然的,是為人父母的最終極目標和任務,您說是嗎?
-
給妳的三個如果
如果群星折翼 失足落入夢土邊境無垠的 黑夜浪濤 我的思念將成雨 並且氾濫成一片汪洋。 如果昨日的閃耀晨曦 在妳生命裡凝成 今朝不堪擁抱的冰雪 我可以張開一雙溫熱的勇氣 迎向無可訴盡的徹夜寒苦。 如果妳的疲憊已輾轉成 漫長的絲路 只需回首凝望 我為妳栽植已久的春天 便繁茂成供妳停歇的綠洲。
-
前水頭八景
日前在整理書架時,不小心掉落了一本書,彎下腰撿起來一看,竟然是多年前歸僑贈送的一本「寰球詩聲」,這本書是「新加坡新聲詩社出版的第六輯」,該書分四卷,卷一、社務活動,卷二、各國賀詩續編,卷三、獅島嚶鳴,卷四、四海交流。詩的作者係國內外諸詩人,詩的內容有賀詞、有友情的懷念、有遊山玩水的回憶,大部份是詩人們對其故鄉的景觀懷念與記敘。 我國的僑胞,為生活計,不得不身羈異邦,但個個心懷祖國,記得當時國父孫中山先生在組織國民革命黨時,曾經說及「華僑為革命之母」,這證實了僑胞的愛國心勝過於住在國內的同胞。如果吾國能建造優良投資環境,相信僑胞們,一定會回國投資的。 在收到這本書時,曾經大概看了一遍,初不以為意,認為是詩集之類,則與唐詩等放在一起,最近受了金門發展觀光、發掘金門故有文物的影響,突然想起了書中卷三、獅島嚶鳴第一一八頁,有鄉僑黃啟澍老先生的作品,謹將該詩抄錄如后: 村居雜詠八首 黃啟澍 (一)前水頭村 村居瓦屋築閭門,並建書齋課辰昏。 儒學前朝書卷氣,故園何計慶長存。 (二)鄉村小學 六十年間瞬已過,昔時同學剩無多。 溪旁澆植成蔭樹,教室門窗記手摩。 (三)矛山塔 六百年前造塔峰,兵災拆毀幻無蹤。 乘輪猶憶出洋日,塔影心中矗立容。 (四)將軍泉 山岩泉水號將軍,石罅潺溪細細聞。 甘露名茶知友伴,當中清氣益芳芬。 (五)煙燉坪 紅土山峰築小垣,烽煙告急徹中原。 隔江鷺島相呼應,煙火沖天兩地燉。 (六)上水龜 石如龜子上山泳,世以金龜作地名。 遠眺仰頭兼挺背,衝濤上水永難成。 (七)落水龜 海畔天成落水龜,寬胸空腹路多歧。 低潮兒女來嬉戲,石穴崎嶇舉步遲。 (八)將臺仔 磐石伸延入海中,周侯建築駐兵戎。 石圍垛堞圈三面,垛護官兵堞發攻。 此詩八首,正是記述前水頭的八個優良景點,茲分別介紹如下: 第一首前水頭村:前水頭的村居,大部份是閩南式的紅瓦古厝,在初建之時,享有擇一個時辰,上樑十八支的美譽,現為國家公園列入古厝觀光景點,在古厝之中,尚有書齋八幢,計四維堂、書房仔、卓齋、怡齋、懋齋、酉堂、下書房仔、題塔書齋,此八間書齋,各聘西席課讀兒孫,可說是居全島之冠,當時被譽為文里鄉之美名。 第二首鄉村小學:前水頭的教育,在清代多為私學,然後轉為社學,教的是閩南語音,讀的是四書、五經之類,若縣考中秀才之後,才補習京話語音,以備上京赴考之用,至民國初年金門建縣以後,申請獲准設立金水學校,於民國二十年校舍建築完成,回字形的式樣,以石板、紅磚、杉木、紅瓦為建材,柱子有方有圓,也是紅磚所砌成,是一幢古式古香的校舍,現為國家公園出資修復,暫借與銘傳大學辦理研究所之用。 第三首矛山塔:這座塔全島民眾均稱曰「水頭塔仔」,在塔仔後的海,向西面至金龜尾一帶海墘,在抗戰之前,每年的秋、冬、春三季裡,有福建石馬一帶的漁民,到這裡來捕魚,他們攜家帶眷,在海墘的沙灘上,搭建簡單的住所,住在海墘,以虎網的網具,定置在海中捕魚,每天日夜兩潮汐,可在網的網袋末端取魚二次,若魚獲在千斤以上,則自己用帆船載到廈門去販售,若魚獲無多,則由魚販挑至後浦市場售賣,抗戰前的遊客,均先爬上塔仔頂,居高臨下,遠眺金門的風景,次即步行海灘,看虎網捕魚及大陸漁民的家眷穿著與生活方式,最後是轉至金龜尾北面飲將軍泉水才轉回家,可惜矛山塔為國軍安全需要,於民國五十年間被拆除,聞近年來金門縣政府已在籌備復建中,相信很快就可看到新塔的風貌矣。 第四首將軍泉:該泉水出自石罅,清津甘冽,昔賢厝盧若騰曾攜童步行四華里來汲水回留庵煮茗,又胡璉司令官駐太武山時,每天均派車來汲水應用。這證明了水質之佳,無其他泉水可比。近代有自來水及礦泉水,此泉竟已乏人試飲矣。 第五首煙燉坪:煙燉坪建在獅頭山頂上,大約有七、八十公分高,五公尺左右見方的平方台,作為放煙火與廈門方面告急聯絡之用。 第六首上水龜:上水龜是海邊的礁石天然所形成者,每潮水漲至七、八分時,便可看到有一隻龜子在海面上玩,向著岸上,作游上岸的姿勢,此金龜尾的地名,大 概有此天然石龜而得名也。 第七首落水龜:這落水龜的龜身比較龐大,且有石洞可爬上龜背,頗受兒童爭著玩之處,看誰先爬上去,此兩龜形相距約三百公尺左右遠,正是現在塔山電廠的西南端海邊。 第八首將臺仔:此將臺仔是明代金門所城的城外駐軍之處,可遠眺海上來往船隻,亦作操練與點閱兵士之用,國軍駐金時,垛堞被折卸作工事之用,只伸入海的磐石而已。 以上八個景點,若能加以整理、活化運用,相信對金門發展觀光,定有莫大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