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文學
-
庭院話西東.社區縱橫行
飛行的十一個多小時中,有一半是台北人正常就寢時間。但並無太大的睡意,只有半小時是在夢鄉,其他時間則有大部分是在做白日夢。思緒拉回到農曆年後,旅居加拿大溫哥華的這位羅姓友人電話拜年的情景。羅的電話一打就一兩小時,天南地北地聊,也極熱忱地再度邀請。說溫哥華夏天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綠野青蔥,要我們全家利用小孩都放暑假的七、八月去小住度假,並遊覽山川名勝。雖然對溫哥華慕名已久,不過,成行最大的關鍵,毋寧是羅的真誠與熱忱。 通關時排了好多隊,每隊也都排很長。當然,加拿大本國的居民通關就快多了,幾乎是不需要排隊的。足足等了五、六十分鐘才輪到我們這一家通關。海關小姐只問了四個問題:(一)你們來加拿大的目的是什麼?(二)你們打算住在哪裡?(三)準備去哪些地方玩?(四)有沒有帶食品送朋友?需知有些吃的食品是不能攜帶入境的。我簡單地回答了以上四個問題之後,海關小姐在我們的入境單上寫下大大的99,我直覺上認為那就是在打分數,看到得了99分,一時就像小學生拿到考卷時興起了一股莫名的喜悅。果然,在我們領到行李後,入關時,行李都沒有檢查。而入境單上分別寫著39和45的兩家,正被要求翻箱倒櫃地接受檢查。 推著行李走出機場,羅早已在外面等候許久,我們直為通關耽誤而覺得抱歉。但羅說這樣算很快了,有位移民加拿大的臺灣人,有一次,早上十點多抵達溫哥華機場,到下午四點多才完成通關檢查。 車程途中,羅介紹了亞歷山大飛沙橋(Alex Fraser Bridge)。沿著100大道(100 Avenue)過152街(152 Street),羅轉進一片停車場內。原來此處有一統一集團與別家公司合開的購物中心,名為大統華(T T Supermarket)。羅補充了些生鮮食品,隨即駕車返家。 車進入社區,羅向我們介紹了幾棟旅居溫哥華的臺灣人住家,其中還有一棟是某名歌手的。社區就在大馬路繞進去,路寬車少,房子漂亮,綠意盎然,清新幽靜。 羅伯父、羅伯母熱忱歡迎。羅伯母可是位美食專家,當晚酒菜滿桌,豐盛無比,菜香酒暖,溫情感人。飽享口福之餘,內心深覺打擾。 這裡家家戶戶都種著花花草草,三天兩頭就得修修剪剪,前院後院有如花圃一般。羅的家也一樣,紅玫瑰開得又多又大;黃玫瑰也不落人後,亮麗鮮豔。鄰家的黃色太陽花,更不甘示弱,墊著腳尖,拉長著脖子,擠上了簡單的木條圍籬,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就連那棚子上的青葡萄,也長得葉大如碗,果實累累。 院子裡的那個籃球架,幾個太陽西斜的午後,遠射投籃,不知穿過多少次籃框。兒子自小即對數字特別有感,他說他在羅家這段時日總共投進了整整一千球。 後院涼爽的老松樹下,陪著羅伯父在那裡閱讀書報,渡楚河、過漢界,要不就是閒話家常,天南地北地聊。 羅伯父、羅伯母都很健談,兩老環遊很多國家,歐洲、美國、日本、東南亞都去過,中國大陸則去過十幾趟,幾乎主要的旅遊景點都遊歷過了,見過不少市面。聆聽他們「講古」,著實令我受惠良多,增長了許多見聞。羅伯父很懷念到澳洲旅遊時與朋友去垂釣的時光,他說,那裡魚很多,容易釣。如果釣魚是為了吃魚的話,那就會為吃不完而煩惱了,最有意思的是能夠享受魚兒上鉤的樂趣和時常可以釣到大魚的那種豐收的感覺。這使我想起一位朋友,他太太多年前當過保母,在自家幫別人照顧小孩。由於夫妻倆都喜歡小孩,所以別人的小孩也像自己的小孩一樣,照顧得很好。有一位小孩的父親是海釣高手,熱衷於海釣。只要有機會出去海釣,我這位朋友家就會有吃不完的大魚,因為他本人喜歡釣魚,但並不愛吃魚。所以,羅伯父講的,我多少能領略一二。 羅伯父也講了一個與羅伯母一起經歷過的有關靈異的故事。有一次,兩老去中國大陸旅遊。一天,下榻在峨媚山腳下的一家旅社。那天夜晚,羅伯母到另外的房間找一位太太聊天,羅伯父獨自在房間內看電視,每隔三、五分鐘,就聽到一聲長長的嘆息。他目光掃射一下房間,敲一敲牆壁,又打開窗戶往外頭看一看,一個人影也沒有,只是這樣的嘆息聲一直持續著。羅伯父猜想是怎麼一回事了,也許他還算是膽子大的,照常看他的電視。等到羅伯母回房之後,還怪他看電視不好好看電視,幹嘛一直嘆氣,羅伯父終於按捺不住,暗示羅伯母是碰到了那種事。因為心裡頭有疙瘩,當晚,羅伯母很晚才睡著。隔天,坐轎上山。中途,羅伯父的轎子竟然斷了,經過導遊協調,羅伯父換另一台轎子坐。走了沒多遠,轎子又斷了。比羅伯父重的同團團員都安好無事,反倒是體重較輕的羅伯父一連坐斷了兩台轎子。嘿!奇哉!怪事! 吃完豐盛的晚餐,通常才七點多,要九點多才天黑。羅伯父、羅伯母經常休息之後,在社區散散步。我也跟著走過三、四次,有時往社區北邊走,有時往南。寬廣的道路,極少的車子,走起來相當悠閒自在。欣賞著每一家房子的造型、座向、外觀和地勢,以及他們前院後院的花草。羅伯父、羅伯母他們常出來走,有不少家房子,他們甚至都知道主人長什麼樣子。也因此,羅戲稱兩老是這裡的「管區」。 飛沙河(Fraser River)由溫哥華流入太平洋。大溫哥華地區,河水、湖泊很多,四周群山圍繞,讓我想到李白詩句「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這裡的房子大部分是木造的,加拿大有的是樹,就地取材,非常方便。附近的房子通常是地下一層,地上兩層。有的房子正好建在坡地,地下室有大門出入,實際上就變成三層樓的透天厝了。 有些區流行建圍籬,這樣比較有個「內外」,心理上有一種安全感;有的不建圍籬,看來則有連成一片,自然灑脫的感覺;有的則用松柏取代圍籬,不過,當松柏長高後,就成了另一種風格的「自然圍籬」了。而且,更高、更密,把房子都給「包起來了」。 社區內有幾處設有「Cul-de-sac」的標示,意思是 「Blind alley——死巷」。不過,這裡的死巷不是一條路直走到底就沒路可走了。而是繞一小圈,旁邊都有住戶,然後會走回到原來路標處。 社區外的道路,比較會有車子經過,每次過馬路,駕駛都會等行人先過了再開車。有時我們人都還沒到路口,禮貌的司機就把車停下來等我們過去,著實不怎麼習慣。其實,這裡的人開車,大家都很禮讓,很守交通規則。即使沒有設紅綠燈的路口,或是交通號誌臨時故障,駕駛也會到路口以後自動停車,然後,先到的先行,很有秩序,絕不爭先恐後。 經過社區一棟正在蓋的房子,兩週前散步至此,才挖好地下室。目前已將地面兩層的外表都蓋起來了,哇塞!真夠快!好奇入內看看,印度人面孔的兩位工人還沒收工,問明我們的來意之後,同意我們參觀。我們品頭論足,判斷著每一個房間的用途,一副設計師的口吻。若是工人聽得懂,他們會誇讚我們的眼光呢?還是會偷笑? 行走途中,不時會碰到臺灣鄉親,羅伯父、羅伯母都會熱忱地同他們打招呼,甚至駐足聊起天來,我則微笑頷首示意。 返臺之前,獨自進行一回社區巡禮。走著走著,來到了飛沙河邊。居高臨下,這裡看得到1號國道高速公路跨河而過的麥恩港橋(Port Mann Bridge)。對面就是我有一點熟悉的高貴林市區(City of Coquitlam),一位親戚家就住那,日前還特地開車來接我們過府拜訪,感受那古色古香的客廳予與人的一種特別典雅的品味。 日夕涼風至,此時,若不走動,還真有點涼意。遙望西邊的晚霞,一片通紅,映入水中,交織成一幅美麗的彩畫。孟浩然的詩句:「愁因薄暮起」,讓我陷入遐思。飛沙河的水,緩緩地,緩緩地流,深怕沖走我的思緒。流出喬治亞海峽,流過太平洋,流到彼岸的臺灣——那萬里外我飛來溫哥華的家鄉。回想這趟遠遊之前,羅多次熱誠邀請,來此又蒙羅及伯父伯母盛情款待,親戚親自駕車接至府上招待,讓我們在異國如遇家人,備感溫馨。 依依地,再看一看天邊,看一看這如詩如畫的景致。可惜眼前的美景,很快就要消逝。太陽已匆匆離去,祂還得趕著送暖到臺灣。 暮色將至,不自覺地加快起腳步,往「回家」的路。 後記:出國一趟,對我來說,著實不易。全家一起出國,更是困難。溫哥華之行,心情是愉快的,收穫是豐盛的,回味也是無窮的。除了兩趟跟團去旅遊,其餘時間,我們全家就住在羅的家裡,白天有時會開著租來的小轎車,到附近當日可來回的景點遊覽。回到羅家,感受到家的溫馨,內心充滿著無比的感激。時光飛逝,倏忽二十餘載,至今回憶起來,仍有一股暖流激盪於胸。 謹以此文緬懷羅伯父。
-
風鈴花、茉莉與我
當老師准許我們吃巧克力的時候,有的迫不及待大口大口的狼吞虎嚥,怕被鄰座的貪吃鬼搶食了;有的則像貓咪舔食,一小一小口慢慢品嚐,深怕巧克力瞬間就消逝了;有的則是捨不得吃,攤在手掌心中行注目禮;而不小心將巧克力掉落地上的人,也趕緊撿起來再往嘴裡塞。總之,巧克力旋風所帶來的快樂,讓茉莉一下課就被團團包圍,像是大明星被粉絲包圍住,當然,每次茉莉的姑姑回來,都會讓我們羨慕不已,懊惱自己為什麼就沒有這樣慷慨又有錢的姑姑呢? 至於茉莉的爸爸,可是個遺腹子,月英嫂喚他為——順ㄚ,意思希望他這輩子順順利利。一個年輕的寡婦得一肩挑起重責,獨自將兩個孩子撫養長大,是多麼艱難與辛酸啊!雖然打從出生就是個沒爹疼的孩子從小就挺爭氣的,在聯考時擠進台中商專的日語系,對於民風純樸的鄉下而言,能考上商專攻讀日語是天大的了不得,月英嫂更是喜極而泣,放榜那天,她刻意梳妝打扮蹬著高跟鞋,大搖大擺地走進市場,眉開眼笑的放送著這件喜訊,接受大家羨慕與些微嫉妒的祝福。順ㄚ畢業以後,擔任日本線的導遊工作,除了專心負責導覽與服務旅客,也擅長推銷各式各樣日貨與保健藥品,協助單幫客批貨,努力賺取更多的收入,也從中了解進出口相關的程序與法規,學習經營批發或與銷售的本領。幾年後,他辭去導遊的工作,加上日籍姊夫的協助,在台北開起委託行,一家十坪不到的店面,裡面卻擺滿了五花八門的舶來品,從服飾皮件、食品飲料、藥品及髮妝……琳瑯滿目,尤其是最受歡迎的日貨可說是一應俱全,而且價格比其他同業更為優惠,所以,店裡頭的客人總是川流不息。沒幾年光景,不只店面擴大了,還陸陸續續又展了三家店,事業有成的靠鄉親的媒妁之言下娶了老婆,這個老婆是典型的媳婦,除了協助理貨、送貨、家務也不假手他人,身強體壯勤快又耐勞,王奶奶對這個兒媳婦讚譽有加。閩南語有句諺語:「娶某大姊,坐金交椅。」這在順ㄚ的身上可是實實在在被驗證了,這個大他三歲的太太,不僅為王家添得二個壯丁,也將家裡打理得妥妥貼貼,店裡的雜事細項也理得有條不紊,大家都稱羨他有個賢內助。 小雪是委託行裡的靈魂人物,只要她值班的時候,店裡頭是熱鬧非凡,客人川流不息,營業額也是超級亮眼,除了她的口才一流,招呼客人親切有禮,本身更是活廣告,窈窕的身材穿上店裡頭的任何一件衣裳,頓時都成為爭相搶購的商品,更遑論她所使用的保養及彩妝系列產品了,而且,她吃得了苦,即使加班至深夜也不曾有過任何怨言,深受老闆的青睞,成為得力的助手,也給予她令人羨慕的高薪。但十分令人詫異的,小雪突然無預警的辭職,為什麼會捨棄高薪使人百思莫解,任憑老闆娘如何慰留也無法改變她的心意,只好忍痛答應讓她離職了。在尾牙盛大的聚餐,大家熱心的想找小雪回來聚一聚,關心她的近況如何,但任誰也找不到她的蹤跡,租屋處所更改了,電話當然也無法聯繫上,離職後的小雪並未和委託行的同事有任何的聯繫,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不知飄向何方? 農曆新年時,順ㄚ獨自返鄉,媳婦與孩子並未一同回來鄉下過年。他拖著一只黑皮箱緩步前行,懷中抱著幼嬰,不時低頭逗弄著她,冷風襲來,又趕緊理一理包裹嬰兒的被巾,深怕手中的小幼嬰受到風寒的吹襲。走到村子口,聚在土地公前聊天的鄰居,遠遠看見順ㄚ的身影,急急拍拍屁股起身快步走向前招呼,一見到懷裡的幼嬰兒,馬上探頭細瞧,一邊恭喜順ㄚ添了一個小公主,一邊誇讚這幼嬰兒皮膚白嫩,眼睛水汪汪,真是漂亮。接著晃頭晃腦左瞧右看,困惑的問著:「ㄚ,恁某佮兩個囝兒那會無看見?」順ㄚ,咧著嘴笑了笑就埋頭向前走,並未多做解釋,留下滿滿的疑惑給伯公樹下的婆婆媽媽。(五之二)
-
女兒紅
蘋果的紅像個小女孩 釀造的瓷裝女兒紅 給妳大大的驚奇 那是從家鄉帶來等妳 給妳一片喜的顏色 長大將和妳共飲女兒紅 別忘了爺爺奶奶多情傳下來 留著慢慢喝 細細緬度心中的溫暖 卻滿眶淚水不願讓妳離開家 ◆飲酒警語:未成年禁止飲酒
-
我的宣傳隊生涯
那天出門,路過西四附近一家店鋪的時候,隱隱地,有一陣樂曲聲傳來,多麼熟悉的旋律啊,我駐足靜聽。沒錯,是那首曾經由才旦卓瑪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於是推門進去,見是一位長髮女士正在那裡玩著揚琴,見到來了客人,伊略微欠起身來笑笑,算是打了招呼,估計是老闆吧。而我望著裡面那些尚不陌生的樂器和樂譜,不禁想起當年一段短暫的宣傳隊生涯。 所謂宣傳隊,全稱叫做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它隨文革而生,可以說深深地打上時代烙印。那個時候,似乎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宣傳隊,我所在的小學也是如此。記得是「複課鬧革命」不久,有個高年級學生來到班上找我,自我介紹說是學校宣傳隊的,接著講聽說你會笛子,下課以後來和我們一塊活動活動?去了以後,和樂隊的幾個人一起合了幾曲,然後就算留下了。 說起吹笛子,其實我只學了不到一年,還是一個新手,水平不怎麼樣。文革開始以後,學校停課,大部分時間都是閒著。這時,偶然得到一本《怎樣吹笛子》的小冊子,本來是隨便翻翻,反正閒著也是閒著,結果翻著翻著來了情緒,跑到樂器店買了一隻便宜的笛子還有笛膜,就這麼學著吹了起來,沒想到還吹出一點名堂,成了一名文藝宣傳隊隊員。 按照現在的說法,這隻樂隊之配備絕對算得上「豪華」,不過大都是民族樂器。依然記得:有位高年級男生,話不多,屬於沉默寡言的那種,卻在演出時活力四射。一般來說,他演奏揚琴的時候居多,不過有時卻又撥片在手抱起琵琶,一次救場,竟然抄起笙來還能吹上一曲,我是極為佩服,不知自己什麼時候能夠像他那樣。後來聽說此人舉家遷往湖南,最終沒了音信。還有一位同年級女生也在樂隊,拉手風琴。那時男女界限嚴重,彼此之間極少說話。印象深刻的是,有次排練,這位女生穿著一件天藍色襯衫,我坐在她的後面,因為當時曲目較多,加上天氣炎熱,女生的後背全被汗水浸濕了。當時我就想,拉手風琴還真是個力氣活兒啊。捎帶說一句,別以為那時學校有多闊氣,這些樂器都是個人由家裡帶來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學校的周邊環境充滿音樂之聲,中央樂團、東方歌舞團的排練廳或宿舍樓都在附近不遠,無論白天還是晚上,仙樂飄飄處處聞,自然有助於音樂細胞的形成。我想,幼小的孩子們,不斷受其薰陶進而喜歡上它,或歌詠或演奏,恐怕也是這樣一支宣傳隊頗有基礎的因素之一。 那段時間,我們時常表演的歌舞節目有《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草原上的紅衛兵見到了毛主席》、《抬頭望見北斗星》、《我心中的歌獻給解放軍》、《洗衣歌》等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詩朗誦、快板書、對口詞、三句半之類,再有就是小合唱,獨唱不多。 儘管這樣,宣傳隊演來演去還是有了一點名氣,附近一些學校時常會來邀請我們去他們那裡演出。然而,好景不長,大約也就一年左右時間,隨著那些高年級學生陸續升入中學,宣傳隊最終偃旗息鼓。 等我上了中學以後,本來挺平靜的,也不知道是誰,把我當年的「從藝經歷」又給抖落出來,結果先是推脫一番,最後無奈之下,只好再次加入學校宣傳隊。 也就是在這裡,在學校小禮堂的舞台上,我露過一次大怯。那次是宣傳隊剛由區里參加文藝匯演回來,算是一次匯報演出吧,台下坐滿全校師生,給我安排的節目是笛子獨奏《劉英俊捨身救兒童》。這支曲子雖然有點難度,不過以往吹得還算順暢,本來想露一手,單吐音、雙吐音什麼的,不知怎地吹到一半,笛膜破了,台下哄聲四起;面紅耳赤的我趕緊跑到幕後,匆匆貼上一張再次登台,可能是過於緊張沒有貼好,沒過一會,「悲劇」再次重演。氣得站在幕旁的指導老師臉都綠了,趕緊安排下一個節目上場。這是一個集體舞蹈,裡面依然有我,其實純屬客串。我是最後一個出場的,舉著一杆紅旗,衝到隊伍前頭,展開旗面,動作非常簡單,好在沒有再出差錯。 宣傳隊的指導老師也是學校的音樂老師,軍樂團下來的,非常敬業,為了提高隊伍的演出水平,她曾特意請來歌舞團的舞蹈演員前來指導排練。別的記不清了,只是記得那位男性舞蹈演員在台上的空翻特別漂亮。還有一次,指導老師執意帶我去王府井一家有名的樂器行買笛子,本來要選一套組合的,一個盒子裡有那麼七、八支,但我當時的興趣已經逐漸轉向二胡,可又不好駁老師的面子,更不願意學校再為此事多花錢,只得婉言相拒,有意選了一隻比較便宜的。 當年,宣傳隊還曾發生過一次事故。在排練一個舞蹈節目的時候,有個動作需要人的嘴裡含上一口汽油,然後衝著火把用力噴出,形成一條火龍的效果。可是排練的時候,負責噴火的那個男生有點猶豫,動作太慢了,如果用力快速噴出反而沒事,結果火苗回竄導致臉部左側燒傷。事故發生之後,這個節目當即下馬。 再往後,七十年代初期,我由學校畢業來到工廠,聽說這裡也有宣傳隊,不過我的笛子也好,二胡也罷,已經荒廢多時了。還有,說句實話,別看我在宣傳隊待過,至今不會識譜。 「先生,先生,」長髮女士湊近前來,打斷了我的遐想。「你可以試一試,沒關係的。」可能是她見我一直在看笛子和二胡,所以才出此言。「不用了,我就是隨便看看,謝謝你。」我衝她笑笑,轉身推開店門,來到熙熙攘攘的街上。
-
風鈴花、茉莉與我
這村子裡最有錢的聚落非王家古厝莫屬,那裡有著偌大的庭院,種滿芭樂、蓮霧、龍眼、荔枝等各式各樣的果樹,兒時放學之後我們常在此逗留嬉戲的地方,是個快樂的遊樂天堂。古厝入口處佇立好幾棵大榕樹,樹下那座土地公廟前的空地,早上是老人家乘涼聊天的所在,每到傍晚放學時分,就成了男生們ㄒㄧㄢˋ牌ㄚ、打陀螺的廣場,也是女生們跳橡皮筋的好所在,樹根下被一座座小山似的書包以及一頂又一頂的小黃帽所盤據。 鄉下學校的學區分布甚遠,放學時的路隊被分成好幾條路線,王厝與我家相距不遠,所以在編排路隊時屬於同一條陣線,我與王家的寶貝孫女茉莉因而日益熟稔。從入小學開始,我們被分在同一個班級就讀,她的奶奶平日會來學校幫忙打掃教室維護整潔,當村子裡演酬神大戲的時候,也一定會前來邀請老師到家裡作客,因此和老師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理所當然她也倍受關愛。茉莉長得人如其名,皮膚白皙,濃眉大眼,鼻子高挺,脣紅齒白,兩條髮辮粗黑烏亮,穿著華麗的洋裝,腳上的紅鞋子鑲著閃亮亮的珠珠,活生生就像城堡裡走出來的小公主般,短短的下課十分鐘,同學們搶著圍繞身旁與她玩耍。 大人們每次見到月英嫂牽著茉莉時,總會大肆讚賞這個孫女是美人胚子,既可愛又懂事,長大以後可以去當歌星,也可以去競選中國小姐,月英嫂聽了笑得合不攏嘴,直點頭表示這個孫女真的是家族中長得最標緻的。但是,當她們祖孫兩人前腳剛走,三姑六婆們就開始說起小道消息了。原來,茉莉的媽媽是姨太太,是月英嫂的兒子在台北開店做生意時認識的,但是,在生下茉莉後不久生病過世了,但月英嫂的媳婦怎也忍不下這口氣,遑論接受這個私生女了,茉莉就在這種情況下被帶回鄉,交由奶奶撫養。在那個年代,娶姨太太的都是有錢有勢的人,而且姨太太通常也都比元配年輕且漂亮,所以,茉莉如此美麗,應該是遺傳自她的媽媽,雖然村里的人都不曾見過茉莉的母親,但卻充滿各種想像,編造出許多關於這未曾謀面女子的故事。 月英嫂對於村頭巷尾對茉莉的身世加油添醋這件事,她心知肚明,但這都影響不了她對這個孫女的疼愛。大宅院裡,年輕人早已紛紛往外地發展做生意,只留下老一輩的人守著這古厝,月英嫂的先生是王厝家族的大地主,養了二、三十個長工替他耕種,他生性好賭,一個月裡有半個月是在賭場裡頭過活,把田地與家產賭掉一大半,要不是他英年早逝,恐怕連王家大宅也保不住。年輕就守寡的月英嫂,好不容易將兒女拉拔長大,女兒喜歡讀書,專科畢後進入日商公司當翻譯,認識了時常前來洽談的日商,因緣際會就遠嫁到日本,每年會定期回鄉探望她一趟。每當日籍太太回來時,總成為親戚朋友及左鄰右舍之間矚目的話題,爭相抽空前來聊天與問候。當然,來者是客,王大小姐出手十分闊綽,會以日本的絲襪回贈,在當時能擁有一雙日本的絲襪是何等珍貴啊,即使穿到抽絲破洞,還捨不得扔掉呢!也難怪每到過年前夕,大家總是關切地問著王奶奶:「你恁兜幸枝ㄚ當時欲倒轉來?」他們期盼著幸枝回鄉,期盼著兩大卡皮箱裡,裝滿著大家期待的等路。 不只大人們會關心茉莉姑姑何時回來,我們身為她的同學也是引頸期盼,只要日本姑姑回來,會帶著大包小包的禮物來拜訪老師,總是在教室門口和老師推推拉拉好幾回合,最後,禮物才會被收下。姑姑也帶給同學們各式各樣的巧克力糖,巧克力,多麼新奇又奢侈的糖果啊!校門口前那家販賣糖果的雜貨店,至今也不曾看過這款零食,這一塊塊黑得發亮,甜得膩人的零食,是多麼難得,多麼神聖的禮物。分發巧克力的那一刻,就像在觀看棒球錦標賽,每個人屏氣凝神,坐得直挺挺,把小手背在腰後,眼睛閃亮亮的期盼著,殷殷的等待著巧克力降臨眼前。在這神聖的一刻,茉莉的臉上是多麼的得意,她就像是站在城堡陽台上的公主,向她的臣民灑下幸運的糖果,因而獲得了滿滿的感恩與崇拜。(五之一)
-
季節之外
冬日 迎著北風裸裎挺立 崢嶸之角 高高 指向高唱自由無價的天空 宣誓滿腔凌雲壯志 任我性 春天的記憶 自模糊羅帳深處甦醒 拗不過春神呼喚 一股激情 湧上枝頭引爆 白色焰火如夜空星芒亮燦 藏不住的眼睛 任形勢逼迫 不得不承認自己 原是一株花 風吹過 陣陣甜膩清芬散逸 壓不住妖嬈 啊!矛盾的緬梔花 飛上儷人雲鬢 更添三分嫵媚 一枚矜傲的心 終究不屬於這樣的春天 鹿角樹任性 亦樹亦花 毋寧 活在季節之外 我歌我狂 一身傲骨的君子
-
定律
早上聽地球說過一遍 大約是23小時56分 白天被旋轉的力道擠到夜晚 我們不得不轉身 或無意間說出 你和我 用盡心思留下殘念 就像月兒高掛 我在漆黑中抬頭仰望
-
靜
說不出的心情 以沉默替代 翻起沉寂多時的書櫃 歷史摻雜著無聲的嘆息 大江南北 黃土狂沙 背後隱藏著凋零的花朵
-
福音金門 光亮不熄--讀林正士《金門西方宗教探源》
金門民間信仰濃厚,重視祖先奉祀、神道崇拜,歲時節慶為一般島民的生活重心。十七世紀的明末,雖有少年鄭芝龍(鄭成功之父)在澳門受洗為天主教徒之說,但基督福音正式進入金門,晚至十九世紀末的清光緒年間,僅有150年教史。基督徒、天主教友一向是金門島的小小眾。 身處民風保守的金門,傳播福音是相當不易的工作。多年來,島上的神職人員,以愛為重,與人為善,他們是教會儀式的執行者,更是服務人群的大愛實踐者,他們以大量的心力投注於救濟、醫療、教育等社會公益,且長期撫慰人心。 1896年(清光緒22年),五口通商後,基督教由廈門轉入金門,至1907年,先後在烈嶼、西園、沙美、後浦南門、後浦北門,設立5會所。「傳道為主,教育為輔」,十九世紀初期,後浦基督會所先後有逢源小學、培德小學、培德女子學校的興辦。1924年,北門教堂完工,1936年,牧師樓建成。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福音在金門,仰賴多位神職人員的熱心熱情、無私奉獻,才能發光發熱。 1945年,25歲的黃哲仁醫師,由鼓浪嶼來到金門沙美基督會所,修建沙美教堂。 1949年,64歲的蘇華鐸牧師由閩南教會來到金門金城基督會所。 不料,1949年,大陸政權易幟,西方教會在中國的際遇生變。大環境上,眾多神職人員被迫驅離中國,輾轉到臺灣;小環境上,兩岸隔絕,閩援中斷,原本依存於閩南基督教會的金門基督教會,斷了外援。 閩援不再,黃哲仁醫師轉而行醫沙美街。並於1958年,八二三砲戰,舉家遷居臺南。雖然離開金門,臺南的黃醫師,一家兩代,長期關心沙美教會,熱心捐獻。多年後,推動沙美教會加入臺南長老教會。 閩援不再,蘇華鐸牧師堅志領導,傳道兼行醫,引領教會走向自立自養,並適時尋求華僑、國軍的協助。如:民國50年代,蘇牧師自費修築後退的圍牆,親題對聯:「書分新舊千秋鑑;道統中西一脈傳。」其後,又在榜林規畫基督教專有墓地。 1956年,金馬實施戰地政務,金門駐軍十萬,軍中基督、天主教友遠多於民眾。 1961年,金門基督教整合為四處會所:沙美、後浦北門、烈嶼、山外。「信耶穌,得永生」,蘇牧師駐堂後浦,兼顧烈嶼、沙美、山外教會,在交通不便的金門,以步行、騎驢、乘船的方式,足跡遍金門。 由1948~73年,蘇華鐸牧師牧會金門24年,近百民眾受洗。 基督教進入金門近60年後,天主教才正式上了金門島。 1954年,45歲的羅寶田神父於聖誕節前夕,隨「天主教臺灣福利救濟會」來金。以「金門聖誕老公公」之姿,展開救濟、醫療、傳道的奉獻工作。「天主第一,病人第二,我是第三」,金防部提供羅神父金湖太湖旁沼澤地五十年的使用權。 1968年,「金馬宗座署理區」成立。極盛時期,軍中教友曾高達1400人。 天主教在金門,積極有為,1962年金湖仁慈之家醫院成立,1963年金城聖心天主堂落成,1970-2013年育英托兒所開辦,1974-84年宏仁診所開辦,1985-2009年仁愛修女會服務大同之家獨居老人。 1954~94年,羅寶田神父奉獻金門四十年,島上半數的金門人受過其恩惠,彼此情誼深厚。 1960年代,汪王屏基督教友以軍職身分,兩度來金:1960年初到金門,1966年二度來金。他熱心教會,深受蘇華鐸牧師的倚重。 1971年,汪王屏三度來金,退伍,留住於山外基督教會,組織鄉村醫療佈道團隊。兩年後,接任金門基督教會,創辦《恩泉季刊》,收回牧師樓……等。 1973~99年,汪王屏牧師牧會金門26年。晚年,因地利之便,他還熱心支援大陸福傳工作。 1980年,55歲的費峻德副主教來金,以免費的英語班廣結善緣。如2000年費副主教手上即有5個班:周二醫生班、周三教師班、周四社會青年班、周六國小班、周日高一班。「做一個好人,快樂的人。」費副主教熱情擁抱學生,不僅教育孩子英文,也給予他們生活的啟示。 1980~2005年,費副主教有25年的留金歲月。 1992年,戰地政務結束。 幾番風雨,2003年,整修後的後浦金門基督教堂、烈嶼西路基督教堂,皆已列名地區歷史建築。基督教與「英語史懷哲」外籍教師合作「英文查經班」 2009年,金湖鎮公所整建羅寶田紀念園區落成 。 讀林正士《金門西方宗教探源》,由〈自序〉,可知作者10歲起,即參加費副主教的周六英語班,曾跟著副主教的九人座廂型車,上山下海。小小的心靈,既接受了英語學習的啟蒙,也開啟了對金門的認識。有一次,年少的林正士高燒不退,父母無策,還是費副主教帶著他受醫於羅神父,竟然一針退燒。 人因有緣而聚會。最後,我借林書第四章的標題表達我對五位神職人員的敬意: 黃哲仁醫師——行醫佈道致力奉獻; 蘇華鐸牧師——自立自養的金門神差; 羅寶田神父——救人無數的洋菩薩; 汪王屏牧師——落籍生根愛在兩岸; 費峻德副主教——活潑樂觀寓教於樂的大孩子。 因為他們,福音金門,光亮不熄。
-
煨一鍋深秋樂音
《秋嶼海》的字報,在十月六日下午三時,走進了島東沙美頹屋,我們簡單地講解頹屋的歷史,試圖將摩洛哥化的沙美八卦老街重述歷史,藉由金門東邊最早發展的街區在時空的走向圖裡,以及政府介入將頹屋泥灰化後的意外,導引出手碟與大提琴撞擊的激盪。琴聲吸引著旅人的步伐,這裡不再只是拍照打卡的網紅區域。當天往來與報名就坐的觀眾加總也有五十來個,這些人,認識沙美認識頹屋也見識了金門藝文的聚落演出。效應會有迴響,在她們他們的相機裡一定記錄下不一樣的沙美摩洛哥。 當天晚上的主場回到了書坊,湖下靠近海邊的一隅。燈光比起平常昏暗了些許,落地窗拉下的遮光簾,感覺上與大提琴與手碟的浪漫不搭。原先于晴老師屬意將投影幕搭配她的投影片,作為表演的背景。只是,對於這一場極度悠揚浪漫的演出,我們需要的是紗幔與綠色植物作為尊重,米白、藕粉加上焦糖色的紗幔,對映著前排兩張藺草香的榻榻米,後排幾張白色椅子。不華麗卻帶有唯美虛無的場佈,也是對付費報名的聽眾做最莊重的敬意。甜點與玫瑰茶正好在室內迴盪的手碟撞擊琴聲裡,好教感動的淚水可以不被發現。那一晚,沉醉在樂音中的每一位貴賓們,心靈的感觸有不同層面的景象,例如擺動身體、例如哭泣……。 夜裡的夢還留戀在紗幔裏的樂音,日出後的催趕聲緊接著讓夢懶得回應。神秘場次是最後一場演出的高潮,友人的相助、主管機關的默許,我們不便事前公佈演出地點,只能在抵達烈嶼後,以直播影像公佈坑道的景象。隨著潮水拍打岩壁、隨著手碟類似定音鼓的D音落下,一聲長弓拉出低沉的玹音。召喚的不是聆聽者的心靈,是每一雙敲鑿四維坑道的勇士們的手,是每一位捍衛這塊土地的英雄。汗水是否爬上凹凸的岩壁?感覺隙縫中的結晶物,是國家領袖主義的信仰,於是祈禱的間奏劃出那一張張黑色灰炭的臉,以及掛著淚水的雙瞳。別說那是鬼魅的嚇人玩意,那是英雄的魂魄、是支撐國家的雙手。起手的琴聲是最敬禮,而我的禱告是天地間的咒語,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下)
-
聖誕所感
十二月對孩子來說最期待的莫過於聖誕節,小時候堅信聖誕老人存在,到長大了解的聖誕節的由來。我們的童年是伴隨著賀卡傳送祝福,現在的孩子能手寫賀/卡片的已不多見,在人手一機的狀態下,抖音當道,LINE動態訊息與罐頭祝福,這些有聲光效果與傳播迅速,對他們來講才是王道。能收到賀/卡片的除非是家長、老師特意要求,或○○節卡片製作比賽,不然真的很難像以前一樣收到有著手寫溫度的卡片(當然我自己也是,除了明信片跟小卡外),資訊的便利之下,能寫一手好字的,也少了!多了─社交平台上這種的祝福。 聖誕節,一個帶有宗教色彩的西方民俗節日,源自於教會年曆,是基督教徒們為了紀念和慶祝耶穌的降生而設立。到了現代不少地區也會與公曆新年一起慶祝、放假,形成西方國家常見的聖誕及新年季。這股風潮隨著西方吹到東方,小時候挺喜歡聖誕節的,交換禮物、互送卡片,讓人感受到這寒冷的冬天有著溫暖。送人玫瑰,留有餘香。特別是遠距離的交換禮物,更增添溫馨之情。對比職場上「上班是同事,下班不認識」,學生時期的友情更令人感動。 我不過聖誕節也是近幾年的事情了,隨著時間老去,大家也都有家庭也都遠離學生時期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A君表示:現在不只要為五斗米折腰,就算只多一斗米,都算多賺的!物價漲,薪水不漲,只能奉獻出年輕的肝啊!而上親人在平安夜的祝福中前往西方極樂世界,對我來說,聖誕節前夕有著淡淡的哀傷。有人說:生命的離開也代表一個新生命的開始,這樣想想好像也會寬慰不少,畢竟,有進有出、有始有終啊!比起狂歡慶祝,現在覺得日子過得健健康康、知足即可。比起節日的慶祝,事業上的穩定才是我所渴望的。 現在的聖誕節,街上也增添許多節慶之感,特別是接下來遙遙迎接新的一年,而各地也有不少聖誕節的活動正舉辦著。不管今年過得好還是過得不好。十二月份對我來說都是個感恩的季節,感謝自己這一整年的辛勞、也感謝在這一整年當中受到許多人照顧著。聖誕節,一個西方的節日,在寒冬中帶給我們溫暖,而新的一年,也即將到來,不管如何,愛笑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在這季節祝福自己也祝福大家一切平安喜樂、健康幸福!
-
毛毛蟲
甜甜的顏色和圖案 簇簇刷毛裡藏著蠕動的日子 每一片小小的嫩葉都是芬芳 憂鬱冷酷的身體 獨坐黃昏 時間蛹 越拉越長 無數眼淚中閉關 就能如李商隱的詩粉光斑斕 喜、怒、哀、懼、愛、惡、慾 隨新的肉身簇開 鮮豔又奔放 多少千山萬水,一一告別 多少次破繭成蝶才算真正度過一生 一支魂交換另一支魂 僅隔著一場夢